生活中的有机化学范文

时间:2023-12-01 10:43:00

生活中的有机化学

生活中的有机化学篇1

关键词:中职学校 德育 德育的课程性 德育的生活化

一、中职学校德育的课程性和生活化的内涵之界说

1. 德育的课程性

中职学校德育课程性所要解决的是学生的道德所“知”问题,即学生的道德认知问题。中职学校德育的课程性表明,学校德育首先是以德育课程为载体的道德教育教学活动,课程性是学校德育区别于家庭德育和社会德育的突出特点之一。学校德育的课程性使学校德育具有了程式化样式,它必须有德育课程教学大纲、教学计划、课程进度安排、教学评价体系等一系列规范性要求和德育授课教师等教育教学的主客观要素,才能保证学校课程性德育教学活动得以开展。

学校德育的课程性,是通过德育教师的德育课程教学活动和学生对德育课程的学习活动,使学生提高道德认知能力,掌握必要的道德理论知识。学校德育课程性为德育主体提供了系统的道德知识学习过程,德育课程学习的全过程都是在学校和德育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德育课程教学设计中进行的,学生对道德知识的获得主要来源于对德育课程的学习,学习的场所主要在课堂之中,掌握道德知识的主要过程是道德知识的教与学的过程。德育课程的课堂教学作为学校德育的主渠道,使学生能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掌握较为系统的道德理论知识,这是学校德育课程性的主要功能所在。但是学生通过课程性德育所学习的道德知识属于间接的道德经验,这是毋庸置疑的现实,它必须通过生活化德育才能实现由“知”到“行”转化。

2.德育的生活化

中职学校德育的生活化所要解决的是学生的道德所“行”问题,即学生的道德生活实践问题。学校德育中学生的道德生活实践与非学校的社会人的道德生活实践的主要区别在于:非学校的社会人的道德生活实践完全是道德主体的自我行为,是一种非他人指导的道德生活实践;而学校德育中学生的道德生活实践则是在教师指导下的道德生活实践。这种师导性道德生活实践是经过学校和教师的设计和安排的,是在学校和教师道德要求的总体框架下发挥学生道德生活实践的自主性、主动性,可以使学生在有限的在校期间通过开展有限的道德生活实践获得较为系统的道德实践经历,对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起到积极的道德行为转化和道德境界提升作用。

需要注意的是,要想使学生真正成为现实生活道德中的主人,则必须让学生用自己的道德思维和掌握的道德知识,对自己的道德生活实践进行自我设计和反思,能自主、自愿、主动地做经过自己独立思考的、具有道德性的事,用自己的“道行”提高自己的“德性”。学生道德生活实践中的师导性和学生的自主性是一种有机统一的关系,即教师对学生道德生活实践的导师作用不是替代学生进行道德生活实践,而是在发挥学生自主实践的过程中进行必要的、适宜的“导行”;同样,学生道德生活实践的自主性也不是要放弃或摆脱教师必要的、适当的“导行”,放任自我道德生活实践,而是在教师的“导行”中自主地开展道德生活实践。

因此,中职学校只有将德育的课程性与德育的生活化有机结合起来,即实现学校德育的“理实”一体和学生道德生活的“知行”统一,才能使学校德育在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中发挥整体育人的作用,而轻视德育的课程性学习或忽视德育的生活化实践,都不是完整意义上的学校德育教育。

二、中职学校德育的课程性教学和生活化实践的有机结合

中职学校德育是课程性德育和生活化德育教育的有机统一,其中德育的课程性教学是学校德育的主渠道,德育的生活化是学校德育的实践基础,二者既是缺一不可的两面一体,又是密切联系的一体两面。学校德育的课程性和生活化的本质,就是强调学校德育教育必须理论联系实际,必须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

1.在学校德育教育课程性上,既要突出德育课程主渠道作用,又要发挥其他课程的德育渗透功能

德育课是职业学校德育教育的主渠道,这是由德育课的地位与性质决定的。德育课是职业学校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专门课程和主要课程,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关系到职业教育的培养方向和学校的办学方向,关系到职业教育的质量和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它在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方面发挥着学校其他课程和其他工作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因此,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德育课的主渠道作用,就是通过德育课教学,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让学生掌握基本的道德知识。所以在德育课教学中,必须全面落实国家德育课程教学大纲,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道德法制教育、就业创业教育、职业生涯发展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以及开展以生命教育、安全教育、预防艾滋病教育、预防教育、环境教育和廉洁教育为重点内容的专题教育。

另一方面,要挖掘其他公共基础课和专业技能课的德育内容,发挥其德育渗透作用。全面挖掘其他课程中蕴涵的德育因素,将内隐的、零散的德育内容显性化、系列化,发挥其他课程的育人功能。例如,在文化课教学中既注重提高学生对文化知识的认知能力和对知识的掌握,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又要挖掘文化课的德育因素,发挥德育的渗透功能,教师在把脍炙人口的名言佳句讲精彩的过程中,还要用德育因素自然而然地润泽学生的心灵,真正实现教学的教育性。

笔者学校是涉农职业学校,在专业教学中教师不但要帮助学生树立专业意识,增强学好专业的信心,了解专业发展的前景和人才需求,而且还应根据学校涉农专业特点,在专业教学中向学生介绍中职毕业生在农业现代化、农村城镇化、农民居民化进程中的重要作用,介绍学好涉农职业技能对改变三农现状、提升三农水平、推进大连全域城市化的重要意义,这些都是德育渗透的内容。

2.在德育生活化方面,既要注意学生德育生活实践的师导性,更要注重学生道德生活实践的主体性

一方面,学校要注意系统设计学生德育生活的实践活动,发挥教师的师导性。学校要从德育的社会实践方面,根据不同年龄、不同层次、不同专业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实际需要,对德育实践活动进行系统设计,使学生在德育实践活动中强化公民意识、爱国意识、法纪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职业荣誉感、团队归属感,提高热爱劳动、崇尚实践、奉献社会的自觉性。在系列化德育活动的熏陶过程中,学校要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增强学生的历史文化认同感。

例如,笔者学校对金州新区历史文化和现代城市文明的德育材料进行了选择性设计,以增强学生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学校通过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参观金州历史博物馆等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了解金州的过去和现在,了解金州改革开放所取得的成就,增强了学生对金州这块热土的热爱。学校还对毕业生岗位成才的先进事迹和典型案例进行系列化设计,不断充实和丰富德育内容,以增强学生对职业文化的认同感。

如学校在教学楼每层楼走廊建起了专业长廊、职业墙、职业明星专栏、道德明星专栏,开展各类有意义的学生活动,如学雷锋月活动、学生志愿者活动等,这些系列化的活动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专业、职业情怀,更能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观念和团结友爱、关心他人的精神,同时还自然而然地规范了学生的行为习惯。

另一方面,学校更要注重学生道德生活的自我实践,突出学生的德育主体性。生活是第一课堂,现实是最具有说服力的,道德践行的功效在于使学生通过对日常生活小事的“做”,来感悟良好的道德行为给自己和他人带来的愉悦,对学生道德境界的提升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自觉的道德生活实践,遵守学校的生活规范要求,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和工作习惯,成长为一名合格的中职学生。教育学生要主动地将自己的行为融入社会道德规范允许和提倡的框架内,完成向社会人和合格公民的转变;要自觉地使自己的行为符合行业企业职业道德要求,完成向合格职业人的转变;要把自己的行为自觉地转化到家庭美德的范畴中,孝敬父母,关心家人,热爱劳动,简朴节约,与邻里和睦相处,完成向有家庭美德的人的转变。

在职业学校德育过程中,尽管影响德育实效性的内外因素很多,但是课程性德育中道德知识的“师之所授”和学生对道德知识的“生之所受”,德育道德生活化实践中学生道德行为的“生之所行”和教师对学生道德行为的“师之所导”,则是职业学校提高德育教育实效性的最重要的主体因素。这种主体因素突出表现为:“师”是德育课程性“理论知识”的“授之主体”,是学生德育生活化实践的“导之主体”;“生”是职业学校德育教育课程性理论知识的“学之主体”,是德育生活化实践的“行之主体”。

所以,必须将师生的主动性调动起来,特别是使学生真正认识到道德教育对于人文生命成长、学业事业成功具有不可替代的激励和导向功能,是一个人得到社会认可的首要因素。学生只有对这个问题认识到位,才能对学校德育教育的课程性道德理论学之有知,对生活化德育教育的道德行为行之有为,真正做到“知行”统一。学生只有把学校德育教育看成是“利我”的道德“自育”,才能真正提高学校德育教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王志洲.学校德育课程性特征之考量[J].中国德育,2008(3).

[2]戚万学,唐汉卫.现代道德教育专题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生活中的有机化学篇2

关键词:职教;计算机;生活化;价值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03(2015)07-0025-02

一、引言

职教生是新时代技术型职业生。职业教育,通俗的说,就是就业教育,为了符合当前信息时展的需要,职教计算机教学必须要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信息技术课堂应以生活化价值教育为取向,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借助对当前生活环境的理解来提高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从而将生活与信息技术有效连接。这就需要教师在计算机教学中挖掘生活素材,以现实生活为背景,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使学生在“活”的情境中可以学到“活”的计算机技术,以此确保达到真正的计算机教学目的[1]。笔者通过对计算机教学中生活化价值取向的认识,阐述了社会生活与计算机信息技术的融合。

二、计算机教学中生活化渗透的必要性

网络时代使计算机应用教学变得越来越重要,作为新时代的职业生,必须充分掌握更多的计算机知识与技术。职教计算机课程是一门技能性极强的基础课程,理论较为抽象,很难让学生理解,因此,必须通过图、声、像来让学生直观感知。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将相关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实施生活化改革,让学生在计算机课堂中“活动”起来,将计算机知识与生活经验紧密相连,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生活化学习资源,培养学生兴趣,让其主动参与计算机学习活动中,让学生从生活体验中学习计算机知识,从而感受信息技术的魅力。

三、职教计算机课程生活化教学的实施

1.创设生活问题情境

职教生已经有一定的生活阅历,教师应通过联系学生生活环境来精心设计计算机课程,让学生对已有生活经验的感知与计算机知识架起桥梁,从而有效激发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兴趣。例如:在学习Photoshop图像处理时,教师先让学生准备个人的生活照或集体照,还可以带来自己的艺术照,并将生活照和艺术照进行对比,之后向学生提问:“大家知道这两张照片有什么区别么?”学生七嘴八舌地回答:“艺术照PS了,生活照没有进行图像处理。”“那么,大家觉得两张照片哪个更加好看?”教师继续活跃气氛。“当然是经过处理的艺术照好看,缺点全都没有了。”学生回答。“那我今天就教大家进行初步的图像处理,让同学们也当个设计师,对自己的照片进行处理,让自己更加漂亮。”接着,教师讲解PS处理的几个简要方法,让学生自己动手,从而使这节课顺利开展。

2.体验生活,培养信息素养

很多职教学生都喜欢上网、打游戏,很少有人会主动利用网上资源进行学习,从而造成职教计算机学生的信息素养不高,只停留在一些简单的引擎搜索等的信息查找。而信息素养的培养来源于生活,必须为日常生活学习所服务。在对网页制作课程进行教学时,教师可以采用设问引导法,让学生思考“在进行网页制作时,为何计算机的速度会下降,同时制作的网页关闭后重新打开却找不到内容?”很多学生一头雾水。这时,教师推出“信息安全”教学内容,让学生分组上网搜索计算机病毒的相关资料,让学生了解这种情况是否是因为电脑中毒了?如果是中毒,是中了什么病毒?学生家里的电脑是否也出现过中病毒问题?学生带着生活中的问题去研究,使学生的好奇心与积极性高涨。学生自我探索结束后,教师让曾经有过电脑中毒经验的学生现身说法,师生共同探讨计算机中毒的症状,并提出中病毒的后果及严重性,最后教师加以补充、讲解基本防治方法,让学生对计算机信息安全更加重视,并培养了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解决生活中存在的计算机问题。

3.挖掘生活化学习资源

现行的职教计算机教材中富含生活化学习资源,任何一个知识点都蕴含着大量的生活信息,教师必须充分挖掘、活处理教材,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计算机教材的学习当中[2]。例如:在对音频处理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对GoldWave的学习,学生掌握了简单的音乐剪辑与合成后,教师在课堂中布置任务:“如果学校开展文艺汇演需要一些音乐合成与旁白录制等,同学们该怎样完成?”在任务的完成过程中,教师应充分给予指导,让学生首先采集声音素材并加以制作,之后通过GoldWave软件来处理自己录制的歌曲,最后,将处理的声音及歌曲保存为mp3或wav格式,并刻录到光盘或上传至网络。学生在任务中感受到信息技术的魅力,更让教材的内容活灵活现,体现了计算机教学的价值,达到了教学的有效性。

四、结束语

综合上述,教育是以生活为中心,从目前信息化社会发展趋势来看,计算机教学更是源于生活,并应服务于生活的。在职教计算机教学中,教师必须要加强对学生的引导作用,贯彻“从生活走向信息技术,从信息技术走向社会”的教学理念,让学生将计算机知识运用到实际当中。同时,要从学生的生活环境中创设生活问题情境,挖掘生活化学习资源,加强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从而真正促进学生借助对生活化价值的理解来增进计算机知识的吸收,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与当前社会发展需要相适应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刘军燕.浅议计算机基础课堂教学中如何进行生活化情境创设

[J].神州,2013,(08):67.

[2] 蔡世水.中职计算机基础课生活化教学的探索[J].计算机光盘软

生活中的有机化学篇3

【关键词】学习动机;调查分析;提高学习活动的效率

0 引言

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主体进行学习活动的内部原因或动力,学习动机对学习活动起到动员、定向、维持和调节作用。不同的学习动机,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对于中职学生,一方面受到就业的困扰,一方面受到学习成绩的压力与竞争。他们的学习动机如何,有怎么样的发展特点,是否存在性别差异,诸如此类问题,对于当代中职学生必定有其发展特点。所以,对这一阶段的特殊群体进行系统的学习动机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理论基础

人类一个古老问题是企图了解自己与别人的行为起因。他们时常向自己发问:有机体为什么会活动?今天,心理学家都一致同意将有机体的一系列复杂的行为起因都结于它具有某种动机。因此,就这一意义上来说,动机是驱使人们活动的一种动因或力量,包括个人的意图、愿望、心理的冲动,或企图达到的目标等。动机具有两种功能:一是,唤醒功能;二是,指向功能[1]。

动机是在需要基础上产生的。有些需要是生而具有的,但人类绝大部分的需要是通过后天的学习获得的。根据动机的动力来源,可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内部动机(又称内部动机作用),指人们对活动本身的兴趣所引起的动机。动机的满足在活动之内,不在活动之外。

关于动机有几种学说包括:本能说,驱力说,强化说,成就动机论和马斯洛的雷要层次论。

2 研究方法

2.1 调查对象

选取某市3所中职学校(市技术学院、区技术学院、职业学院)高级化工和中级化工,共6个班的241人作为调查对象。被试人数分布见表1。

2.2 测查工具

自编调查问卷:中职学生化学学业学习动机调查问卷。

此问卷依据德怀克分类模式,结合中学生化学学习实际,参考有关研究资料编制而成。

问卷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7题为中学生化学学习的成绩目标动机;8-14题为中学生化学学习的掌握目标动机。对每一因素进行五点评定,采用五点计分,在完全符合(5)到完全不符合(1)中做出唯一选择,分数越高表明这一动机因素被学生认为对化学学习越重要。

2.3 施测

2013年1月进行测试,收回有效问卷234份。

2.4 数据处理

本研究结果运用Microsoft Excel进行统计分析。

3 调查结果

3.1 中职学生化学学业学习动机的一般特点

中职学生化学学业学习动机的评定等级(即各因素的平均分)见表2所示。

可以看出中职阶段学生的成绩动机高于掌握动机。中职阶段是一个人走向社会生活的准备时期,他们的生理、心理发展相对成熟,自我意识开始增强,能正确审视自己,客观评价自己,但就业压力很大,渴望成功的动机水平很强。

3.2 中职学生化学学习动机的年级差异

中职学生化学学习动机的年级差异见表3:

看出中级化工到高级化工中,成绩目标动机依次增高,而掌握目标动机以中级化工较高。这主要是中级化工刚进入自己梦寐以求的职业学校,自身的优越感较强,并且对新的学习环境和课程设置兴趣较浓,有较强的求知欲望和内动力,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尤其到了高级化工中,竞争日趋加剧,加上平时考试失败的经历,原来的那种优越感和新鲜感逐渐淡化或丧失,意志处于麻木状态,从而缺乏了掌握目标动机或动力,而成绩目标动机和外部动力增强。这一研究发现,提醒广大教育工作者要充分重视高级化工中学生的内部动机的培养和激发,使他们的内在动力能充分、持久地得到发展。

现在的学生基本上为独生子女,父母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并且家庭教育主要是智育,父母只要求子女成绩搞上去,其他的任何条件都可以满足,包括不用干家务或提供名牌的服装,甚至金钱的刺激等。另一方面,近年来,“知识经济”概念在各种媒体上的宣传,以及下岗现象的产生,以上这些外部条件的刺激,都促使高级化工学生产生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和危机感。研究还表明,成绩目标动机的年龄主效应差异显著,高级化工学生的外部动机较中级化工学生都要强烈,究其原因主要是高级化工学生面临就业压力,成绩对他们的影响比其他任何时候大。

3.3 中职学生化学学习动机的性别差异

中职学生化学学习动机的性别差异见表4:

可以看出中职学生无论是成绩目标动机还是掌握目标动机,男生都高于女生。这与男女性别的社会角色有关。尽管现代社会努力朝男女平等的方向发展,但家庭、学校及社会环境对两性往往有不同的要求,从而导致学生本身对自我性别角色的认同。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元认知能力的发展,即自我认识、自我评价和自我监控能力的发展。男女学生在内部动机方面的差异也提醒教师在学校教育中,对男女学生的学习目标、学习过程是否无意识地流露不同的要求?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男女性别在各种能力上各有优势,总体上并不存在谁强谁弱。因此克服性别能力差异上的自卑感,对女学生提高学习成绩将有积极意义。特别是面临众多男生在学习上的竞争,表现出自信心不强,甚至缺乏进一步努力赶超的动力,这种现象往往导致恶性循环,成绩每况愈下,其原因往往出于学习动机本身。这一研究分析告诉我们,在学校教育别要注重对女生的学习动机的培养,创造良好的班级心理环境,以激发女生的内部动机,克服自卑情绪,增强学习信心[2]。

4 结论与讨论

陶行知先生说过:“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学与乐不可分”。只要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就能提高学习活动的效率。中职阶段,适度的对中职学生施压,会有助于提高他们的成就动机,同时要加强中职学生的挫折教育,提高他们的心理承受力。其次,增强学生的自我有效感。自我有效感是动机模式中的核心成分。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就是要增强他们的自我有效感,要让他们觉得自己有能力完成学习任务,认为自己的能力可以提高。

班杜拉说过,积极的能力要领是成就动机的基础。在动机形成过程中重要的是学生对自己能力的信念,它直接影响人的行为。因此:1)要在学习过程中为学生创设成功的机会,并让学生在各种不同的学习中有可能获得这种机会,从而体验和认识自己的能力。2)树立成功的榜样。3)要有一个好的学校环境,包括学校的硬环境和软环境。4)加强对女生的成就动机的教育。对中学生进行成就动机的培养方面,要改变传统的性别角色和刻板印象,改变女生不如男生的观念。

【参考文献】

[1]周爱保,金生弘.影响中学生成就动机的因素分析[J].心理科学,1997,(2):171.

生活中的有机化学篇4

(一)延伸课堂,实现理论与实际的有效结合

高校团委社会实践至的构建,既要做到校内校外教育的有效结合,还要做到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有效结合,要利于引导高校学生走出校园、走进基层。从理论角度而言,高校教育体系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分别为课堂教育与实践教育,社会实践教育是课堂教学的有机延伸。与课堂教育的间接性、理论性知识习得相比,社会实践能够让大学生在融入社会的过程中实现抽象理论的具体化,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让理论从实践中来,在实践的过程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进一步提升高校学生认识与解决问题能力。

(二)拓宽阵地,加快完善高校育人体制机制

构建高校团委社会实践的长效化机制有利于为高校学生提供与素质教育向对应的具有稳定性与长期性的情境要素与现实环境,有利于进一步增强高校学生对于社会的深刻认识。高校学生是社会实践活动的主体,通过参与实践活动,学生的组织策划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创新思辨能力有了较大提升,一方面培养了其服务社会的奉献意识,另一方面也增强了大学生的社会适应性。除此之外,长效化的社会实践机制能够在较大程度上提升学生的抗压能力、抗挫折能力,培养学生的吃苦耐劳精神以及集体主体观念。由于长效社会实践机制自身的可持续性与稳定性,社会实践活动也必然是具有生命力的动态系统,在拓宽学生的学习阵地,完善高校育人体制机制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服务基层,为基层建设提供动力与支持

高校学生拥有着相对较高的文化理论水平,专业知识储备量大,综合素质优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走出校园,走进基层,服务基层是大学生结合自身优势,发挥专业特长的有效形式。例如,开展科技、卫生、文化“三下乡”活动,以及科教、卫生、文体、法律“四进社区”活动,学生能够深入基层,宣传和普及相关的科学知识;开展“普法宣讲团”等活动,解读百姓身边的问题,了解百姓生活,聆听百姓心声;开展“志愿者服务”、“三农宣讲团”等活动,帮助百姓解决生产生活中亟待解决的技术难题,为基层的发展贡献大学生自己的力量,提供经济以及社会发展方面的精神动力以及技术支持。

二、高校团委社会实践长效化机制构建思路与策略

(一)完善社会实践长效化机制的组织保障

高校团委社会实践长效化机制的构建首先应有完善的组织保障作为支撑。科学有效的高校社会实践组织体系应当包括领导体系、组织实施体系以及经费体系等。高校应成立由校分管领导挂帅,由相关部门组成的工作领导小组。校团委在指导高校学生开展社会实践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应当重点负责实践活动的组织与实施工作,仔细研究实践方案,在组织上为大学生的社会实践管理提供保障。一方面,高校的党委团委要深入学习党中央以及团中央的相关文件精神,认识社会实践在高校大学生发展进步的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在思想上提起高度重视,将社会实践纳入教育教学改革大纲中、另一方面,作为高校社会实践活动具体指导部门的校团委要深入理解实践活动的实质与内涵,理清思路,对社会实践的内容与途径进行科学设计,选派优秀教师进行指导,确保社会实践的良性发展。另外,要进一步宣传高校社会实践的重要作用,充分调动全体师生的积极性,为社会实践探索新的方式与途径,增强社会实践效果。

(二)科学规划社会实践活动具体内容形式

高校团委社会实践长效机制的有效构建与科学的社会实践活动规划密不可分,因此,高校团委应当做好这一总体规划。第一,要将社会实践教育纳入高校教育体重要体系,深入系统思考大学生实践活动。第二,以学生需求为中心,围绕目标,研究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外条件,创新社会实践的内容形式,做到周密部署,逐一落实。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设计工作主要包括科学设计实践内容以及丰富实践活动形式两方面,特别要注重加大教学课程的实践化力度,进一步拓宽社会实践的渠道与空间。例如,探索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立项,大学低年级学生结合所学专业开展社会调查,高年级学生进行专业化生产实习,专业教师与优秀学生和企业“结对子”等形式。总体规划和活动设计要紧紧围绕“实践育人”这一主题,发挥社会实践对于大学生的促进作用。

(三)完善长效化社会实践的管理考评机制

高校团委社会实践的长效化机制要求完善社会实践的管理考评机制。在管理机制的健全方面,第一,要加大经费投入,完善实践项目的审批制度与资金申报审核制度,为实践活动的开展提供便利与强大的资金保障。第二,要建立实践教育与课堂教学的协调机制,有效化解两种教学方式之间的矛盾,将实践活动经常化、制度化,拓宽实践范围,拓展实践空间,延伸实践效用。第三,完善高校学生安全保障机制,加强指导与教育,传授安全知识,提升学生紧急避险能力以及处理突发事件的方法。考评机制对于评价实践效果具有重要作用,在评价标准的建立上,首先要关注社会实践所产生的社会效应,其次要关注实践活动对于高校教学改革提供的促进作用,最后要关注社会实践活动给大学生本人带来的积极影响。在考核过程中,高校应当将社会实践活动考核纳入学生的学分档案,成立相应的专门机构对学生的实践过程、实践绩效以及实践成果进行考核,对优秀学生进行表彰,并向有关单位推荐,形成长效化的激励机制调动高校学生的实践积极性。

(四)建立稳定的高校团委社会实践基地

稳定的社会实践基地是高校团委社会实践长效机制的关键组成部分,因此,实践基地建设对于长效化社会实践机制的构建意义深远。通常,高校学生的社会实践基地建立在社区、乡镇、行政村以及企事业单位、社会服务机构等。高校应进一步拓展社会资源,依据资源共享、互利共赢的原则对社会实践基地的选择与建设进行长远的规划,为实践单位提供智力支持与技术服务,加强双方合作。要防止重建设、轻利用的现象,将工作落到实处。发挥重点实践基地的模范作用,逐步建成多层次的社会实践基地网络,为高校学生社会实践的顺利开展与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构建高校团委社会实践的长效化机制。综上所述,指导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是高校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对提升人才质量具有重要作用。因此,高校团委应当发挥在大学生社会实践组织实施中的重要作用,扎实有效的组织实践活动的开展,着力构建长效化的社会实践机制,为大学生的素质教育提供载体。长效化的高校社会实践机制要以学生需要为中心,建立有效的组织保障,丰富实践活动形式,完善管理考评体系,建立稳定优质的社会实践基地,做到全方位、多角度与多层次。

生活中的有机化学篇5

关键词:有机合成设计思路;有机合成评价思路;思S能力;信息迁移;正逆向分析法

文章编号:1005C6629(2017)1C0052C06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1 设计背景

从2013年开始,上海高考有机推断题出现让学生自己设计有机合成路线图;2015年,上海高考有机推断题出现让学生评价不同的合成路线,有机合成设计与评价的考查相对传统的有机推断题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信息的迁移能力要求更高。在高三一轮复习中虽然已经系统复习有机化学基础知识,但学生在有机知识综合应用能力、信息迁移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等方面还比较薄弱。通常具体表现为:(1)官能团的引入与转化生搬硬套,不能灵活应用;(2)题给信息不能很好地吸收应用,对题给信息解读不够,审题也不严密;(3)步骤先后随心所欲,没有很好理解有关官能团的引入次序及基团间的相互影响等知识;(4)合成“绕圈子”,没有理解条件对反应进行的影响,合成步骤较多[1];(5)合成思路狭隘,表达不规范;(6)对有机合成路线没有评价思路,不知道从哪些角度去评价。为了提升学生思维能力,笔者设计了高三二轮“有机合成设计与评价”专题复习课。

2 教学设计

在上这节课前笔者做了三个准备。第一,在高三教学中笔者批改作业时不仅会写批语指出学生的错误症结,还会用手机拍下学生的典型错误,截取图片保存。在上这节课前笔者从积累的图片中选取四个有代表性的错误合成路线,用于有机合成评价环节教学。第二,开展学霸自编有机合成设计题活动。经过一周的收集,全班都上交了自己设计的题,积极性非常高,笔者选取和修改两道较好的题。第三,设计课前复习学案,让学生整理常见有机官能团的转化知识点[2]。

以下就是课前复习学案的内容:

(1)常见官能团的引入(或转化)方法

(2)官能团的消除

①消除双键:

②消除羟基:

③消除醛基:

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引入]有机合成之父――伍德・沃德先后合成了胆固醇、维生素B12、叶绿素、可的松、利血平和奎宁等一系列复杂有机分子。他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在上帝创造的自然界的旁边化学家又创造了另一个世界。

[展示] 1.人工合成最复杂的有机物――海葵毒素。

2.合成的具有几何结构的有机分子。

(有机合成已经从科学进入到了科学-艺术的殿堂。)

[活动一]设计意图:本环节设计成“大家来找茬”游戏,让学生评价班级同学的有机合成设计流程,学生会比较兴奋,没有压力,跃跃欲试,有利于激起思维的火花,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归纳出有机合成评价思路。

[讲解]有机合成从基础原料到目标产物要经过一系列中间体,还要添加辅助原料,可能产生副产物(见图2),如何更合理设计有机合成路线呢?

[活动一]今天我们也创造一个属于我们自己的有机合成世界。首先我们进行一个有机合成“大家来找茬”活动。以下是近期同学作业中的小合成(图略),大家来评价一下。

苯环取代和侧链取代条件混淆

引入溴原子和硝基顺序颠倒,不能实现间位取代

苯环上卤原子难水解,需高温高压催化剂浓碱反应

碳碳双键易被氧化

碱性条件下羧基形成钠盐,需酸化

合成步骤太多,R-OH可以直接与HX取代反应

H既有羟基又有羧基,在浓硫酸作用下发生消去反应时,会生成酯类副产物

总结:

[应用]评价2015年上海高考有机合成三条设计路线(见图1)。

设计从2-甲基丙烯制取甘油的流程图(用反应流程图表示并注明反应条件,无机试剂任选)。

讨论思路:对比原料和产物

[展示]展示学生设计结果(见图3),对典型的两种思路进行评价。

第一种方案先碳链变短再卤代,共6步实现目标合成;第二种方案先巧妙地加工信息并进行二元应用引入两个卤原子再氧化短链,共4步实现目标合成。

[活动二]设计意图:通过这个小合成设计的挑战,让学生学会从碳架变化、官能团变化两个角度对比原料与目标产物,进而从碳链的改造和官能团的转化两个角度入手合成目标产物。学生设计了两种都可行的方案,其中第二种方案体现了思维的灵活性,需要学生善于利用和加工信息。在有机合成中经常会碰到信息的再加工应用,如多元应用、环状应用、聚合应用等。这个环节的讨论,让学生切身感悟到信息的灵活应用,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注:先给目标产物碳原子编号,然后开环推理中间体,中间体与目标产物的碳原子编号对应。

[讲解]化学家科里于1967年提出了“逆合成分析原理”(见图4),他利用电子计算机来设计有机合成路线,开创了计算机辅助有机合成的新纪元,因而获得了1990年诺贝尔化W奖。

[展示]展示学生设计的几个途径并评价讨论(见图5)。

[活动三]设计意图:该活动是成环与开环设计,合成复杂环状化合物路线,分析和对比原料和目标产物的碳链和官能团,并给复杂环状有机物的碳链进行编号,可以找到合成突破口,切断目标产物,确定有把握的中间体。通过有机物逆合成分析法的推理,进一步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以及信息的迁移能力,同时加深学生对各类有机物的相互转化关系以及重要官能团的引入等基础知识的认识。逆向性思维是进行有机合成设计重要的思维方法[3]。

[课堂练习]化合物F是一种重要的有机合成中间体,它的合成路线如下:

[课堂练习]设计意图:合成一考察正向分析法,碳链变短、链状的合成;合成二考察逆向分析法,碳链增长、成环的合成;课堂练习设计考察正逆结合分析法,碳链变长、开环的合成,检验学生课堂学习效果,检测学生思维的应变能力。

注:先给目标产物碳原子编号,然后成环推理中间体,中间体与目标产物的碳原子编号对应。

[活动四]小合成挑战3

对乙酰氨基酚俗称扑热息痛,具有很强的解热镇痛作用,工业上通过下列方法合成:

[学生交流]保护酚羟基防止在引入氧化甲基时被高锰酸钾氧化。

[活动四]设计意图:阅读信息流程,挖掘信息中隐含的酚羟基保护问题,在自己的设计中注意应用信息中的方法保护羟基。目的是培养学生敏锐地捕获提示信息,仔细挖掘信息中隐含的解题线索,形成解题思路。

[展示与挑战]

学霸自编合成题1:

已知:(1)不饱和碳上的氢可与1,3-丁二烯发生1,4加成。如:

请以分子式均为C4H6互为同分异构体的两种链烃为原料合成3-羟基丁酸。

学霸自编合成题2:

格氏试剂在有机合成方面用途广泛,可用卤代烃和镁在醚类溶剂中反应制得。设R为烃基,已知:

设计意图:开展学霸自编有机合成设计题活动,学生主动研究有机化学学习资料,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思维由局限变开放,创造性思维能力提高。

[总结]在几个合成挑战环节中同步总结思维方法进行板书如下:

3 教学反思

许多科学家的研究证明:“人的大脑就像一个沉睡的巨人,它比世界上最强大的电脑还要强几千倍。”如何让学生大脑积极运转、激发出学生的思维火花呢?怎样让学生对核心概念和科学思想达到深刻的领悟呢?我们需要给学生一个支点,那么这个支点就是思维的切入点。教学的起点是呈现有较大包容性的、由浅入深有层次的引导材料,这些材料就是思维的切入点、知识迁移和知识应用的起点[4]。本节课思维的切入点就是课堂需要的有机合成设计和评价材料,材料包括学生作业中的有机合成片段、笔者改编的有思维层次的小合成题,以及学生自编的有机合成题。教学过程以学生的思维为主线,在层层递进的挑战中开展教学,提高了课堂效果,达到了教学目标,让学生在思维过程中提高理解的层次,在思维过程中构建知识网络,在思维过程中,思维的品质得到有效的培养和发展。

优良的思维品质包括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灵活性、批判性四要素,它们都是在实践过程中内化而形成的[5]。有机合成设计与评价是一个培养这四要素最好的平台。有机合成设计要根据已有原料、信息和有关规律,找到官能团引入、转化、保护的方法,找出合成目标有机物的关键点和突破口,尽可能合理地把目标有机物分解成若干片断、根据信息提示将各片断合理地拼接和衍变,并采用正向思维和逆向思维以及综合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最终设计出最佳的合成路线,这个过程正是体现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合成挑战一两种合成方案都可行,但思维不同。合成挑战二由原料1,3-丁二烯合成中间体1,4-丁二醇,关于两个羟基定位问题,学生思考难免不够全面甚至出错,让学生反思出现错误的原因,并找到正确答案。在一错一对之间,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有机合成设计在解决碳链增长与变短、成环与开环、官能团一元与多元、官能团定位与保护等问题时都需要学生不受思维定势和固定模式的束缚,善于发现新的条件和新的因素,随机应变,及时调整思路,找出符合实际的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这就是化学思维的灵活性。“大家来找茬”活动和合成挑战中都有评价环节,批判性思维得到了锻炼。

让学生暴露思维过程,在思维的冲突碰撞过程中,学生既体验到活动探究的乐趣,也体会到已有知识的概括总结、融会提升、迁移应用的意义,同时在倾听他人意见的过程中,真切感受到合作与交流的必要性。在这节课上,师生关系民主、平等,教学环境宽松、和谐,学生主动参与活动、主动展示合成方案,各抒己见,达成思维共振与情感共鸣。学生在交流中通过自主纠错,发现合成过程中要考虑官能团转化条件、定位、保护、顺序等一系列问题,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学会用正向分析法和逆向分析法以及综合分析的方法对有原料和目标产物进行分析研究,学生各展所长,各取所需,优势互补,从而激活学生的思维,实现知识复习与能力提升的双赢。

参考文献:

[1]魏崇启,牛永香.例谈高考题中有机物合成路线的设计方法[J].化学教学,2012,(8):56~59.

[2]杨大强.选修模块“有机合成”辅学课案设计的探索[J].化学教学,2014,(11):35~37.

[3]蔡秀忠.“有机合成”单元教学的设计与思考[J].化学教学,2010,(7):27~30.

[4]闫翠芬.提高学生思维品质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核心[J].考试周刊,2012,(16).

[5]陈娜娜.高中化学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J].素质教育论坛月刊,2011,(7):61~62.

[6]张宗仁,刘益良.浅谈高中化学教学中学生良好思维品质培养途径[J].新课程・下旬,2015,(12):28~29.

[7]蒋小钢.基于提升学生思维品质的高考复习习题讲评课的教学优化[J].化学教学,2014,(6):60~63.

[8]顾晔,马明祥.浅谈有机合成题的解题思路[J].化学教学,2006,(5):56~57.

生活中的有机化学篇6

关键词:生态学课程;课程教学;生态意识;大学生

当前生态问题日益突显,已经成为急须解决的重要问题,生态文明已经成为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重要方向。在党的十,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明确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内容。生态文明是重大的社会发展趋势,教育要顺应并推动这一趋势。作为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其生态文明观直接影响了国家未来的生态文明,大学生的生态意识培育显得尤为重要。

一、强化生态危机的生活感官

在生态学课程教学中,教师应该更多地引进学生身边的案例,对案例逐一深度分析并予以情景再现,让学生成为危机中的“主人公”,让学生对生态危机有更深刻的体验与带入感,对生态危机意识有更强的生活感官。让学生通过生态学的课程学习,切实感受到生态学是与生活息息相关,实实在在的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生态学老师可以巧妙地设置课程内容来强化大学生的生态危机意识,并利用生活中的实际案例来强化学生的认识。

二、分析生态危机的背后机理

在生态学课程教学中,在通过案例强化学生对生态危机的生活感官后,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学科角度和理性思维去分析和掌握生态危机发生与防治的背后机理。学生只有对生态危机有了科学认知,才能形成科学的生态意识,才能以严谨科学的态度去看待生态危机的发生,从科学的角度去构建合理的生态运行机制,从而思考生态危机防治的具体措施。生态学课程老师通过分析生态危机背后的机理,来让学生从理性上对生态危机有深层次的认知,进而通过生态学课程的理论来帮助其形成生态意识。

三、注重生态行为的日常

“落地”在生态学课程教学中,生态学课程老师应更加注重将学生所形成的生态学意识转为日常行为。强化大学生生态意识的最终目的是要让大学生能够做到知行合一,尤其是在生活中能够将生态意识有效地转化为自身的行为习惯,将其内化为一种生态素质。如不乱丢垃圾、不使用一次性筷子、注意节约用水、垃圾分类等,都是生活中随处可以践行生态文明的载体与路径,我们可以做的、可以结合的还有很多。在大学生生态意识的培育路径中,要注重将所学知识予以“落地”,要更多地注重学生日常生活习惯的养成,进一步提升生态理念,把生态意识运用到生活、社会的各个领域。

四、加强生态意识的立体宣传

生态危机已经到了无法躲避的阶段,但是学生对生态危机的理解普遍不深刻。学校在日常教学中要加强对生态危机的立体宣传,将生态文明意识纳入校园文化建设中,可以举办系列讲座、知识竞答、辩论、社会实践等主题活动,作为课程教学之外的重要补充,使学生生态意识在潜移默化中产生叠加效应,深化对生态意识的认知与落实。

五、整合各方资源合力

生态文明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它的过程复杂而曲折,涉及到不同的领域。大学生的生态意识培育仅仅凭借某一方面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这不仅仅是课堂、学校的事,还是整个社会的事,需要形成合力。一是课程教学要注重与社会资源之间的结合,要不断拓展社会资源,开辟更多的社会实践基地,促进理论与实际相融合,同时社会实践基地等社会资源与平台,要更多地利用教育载体承担社会责任,相互促进。二是目前我国绝大多数学校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规章制度及实施路径尚未健全,高校应加强制定与有效引导,给大学生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力支持与引导。三是强化多媒体运用于社会监督,在日常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便捷优势与监督作用。四是及时抓取和把握社会主流思想与生态意识之间的结合,如在慈善、植树等活动中开创具有鲜明特征的生态主题活动,协同发展形成强大合力,借此强化大学生的生态意识。

六、结语

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生态意识的培育是必经之路,大学生的生态意识培育尤为关键。本文对生态学课程教学中大学生生态意识的培育路径进行思考和分析,对大学生个人的成长成才与认知升级、生态学课程的教学改革,以及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李雪菲.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培育研究[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13.

[2]孙丹丹.生态文明建设下的大学生环境道德教育研究[D].合肥:安徽大学,2013.

[3]崔晓芳.我国高校生态文明观教育及其哲学思考[D].太原:太原科技大学,2011.

[4]杨淑萍,马玉香,奚秀梅.生态学视角下大学生环保教育课堂教学研究[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5):123,160.

[5]黄云峰.专业视域下教师课程领导力实践路径探寻[D].重庆:西南大学,2015.

生活中的有机化学篇7

【关键词】情境教学法;高职院校;有机化学

有机化学作为高职院校化学相关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是学生学习后续课程的基础课程之一。随着有机化合物应用不断渗透到各个领域,鉴定、分析有机化合物就成了化学分析常规的工作。有机化学作为一门“实用性”的学科,它在材料能源、工程技术及环境科学等领域广泛应用,为学生毕业后从事水质及化学分析、检验等工作奠定了基础。作为具有初高中化学基础能力的高职院校学生,思维活跃,具备一定查找分析信息的能力,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有机化学的兴趣,调动学生参与、探究科学的热情,是高职院校化学教师必须面对以及克服的难题。本文就情境教学法应用于高职《有机化学》教学实践进行一些探讨。

1情境教学法简介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通过有目的地创设生动、具体的场景,使学生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进而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最终发展学生的认知机能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情景教学法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从1960年以后开始已经为英国的外语教学界所采用,并逐步扩展到更多的学科领域的教学实践中。以教师的主动讲授、学生的被动接受为主要特征的传统教学法,在授课过程中,教师主要通过单纯的语言来传授知识。在教学活动中尤为突出教师的主导地位,而常常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1]。有些老师不乏满腹珠玑,但讲起课来平淡的语调,使整节课成为“独角戏”,而讲台下的学生却显得兴趣缺乏,导致整个课堂气氛沉闷异常。笔者认为,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往往忽视了教学中的情感因素。与以往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过程相比,情景教学法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它是以“建构主义”基本理论为基础形成的。该理论认为,学习者获得新知识主要不是靠教师的传授,而是自身在教师或学习伙伴的帮助下,搜集一些必要的学习材料,并与学习情境相结合,通过有意义的建构方式获得。“建构”既是对新知识意义的一种建构,同时又包含对原有经验的改造和重组[2]。通过创建教学环境,让学生带着具体的问题去学习。在整个活动中,学生通过对问题的探索,实现主动学习,教师能动地引导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真正掌握知识内容,并通过任务的完成实现举一反三[3]。因而,情景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相比,其基本特征是:以学生为中心,以任务或问题为动力和手段,学生在实践中运用已有的知识、技能进行延伸和扩展,获得新知识和提高技能[4]。

2情境教学法在《有机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笔者以高职有机化学教学中“有机化合物的概念”为例,从“问题导入—启发思考—共同分析—交流评价—构建知识”五个具体教学环节进行实施。

2.1问题导入

教育学家赞可夫指出:“我们要激发学生独立的、探索的思想,而这种思想又是跟活生生的情绪有机地联系着的。好的情绪使学生精神振奋,反之则会抑制他们的智力活动[5]。”在有机化学教学过程中,从身边熟悉的实例入手,结合实际生活,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启发学生思考问题,从而获得一定知识。“有机化合物的概念”是学习有机化学的第一个重要概念,单纯的文字概念及其枯燥乏味甚至难于理解,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提出问题:“什么是有机化合物?有机化合物在组成上有什么特征?”通过导入问题,让学生结合已有的化学知识来思考,在脑海中形成一个初步的概念。

2.2启发思考

在完成问题导入之后,教师应创设直观生动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新知识。例如,一首打油诗“地沟油的油条,苏丹红的蛋,三聚氰胺的奶,甲醇勾兑的酒,双氧水的立虾,尿素的豆芽,石蜡翻新的米饭,硫磺熏的馒头。和这些相比,毒胶囊实在只是个小小的新发明而已……”,在这些食品添加剂中哪些是有机化合物?引导学生分析问题特征,先自己总结得到有机化合物的概念。通过这些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实例,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进而增加他们学习的动力。

2.3共同分析

在进行具体分析前,教师将每八个学生分为一组,要求各组组内讨论“根据已有的化学知识分析哪些是有机化合物?”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讨论过程,鼓励学生参与交流,然后整组协作,共同分析总结。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教师从旁指导,鼓励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并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及时纠正。

2.4交流评价

在分组进行分析后,要求每组指派一名学生对自己小组的讨论结果进行汇报,其它小组进行评价。最后,教师要对每一组的讨论结果进行总结,得出出有机化合物的概念,进而引出关于有机化合物的两个经典定义。这一过程不仅使学生更好的掌握理论知识,同时可以使学生获得学习的成就感,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和兴趣。

2.5构建知识

通过讨论总结发现:有机化合物含有碳元素,引出有机化合物就是含碳化合物这一概念。在整个情境教学过程中,体现了有机化学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通过学生参与,教师引导,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同时配合形象化的图片等教学手段,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有机化学的基本概念。

3结束语

笔者将情境教学法应用于《有机化学》教学中,经过实践,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有效的改变了以往“一言堂”的教学方法。学生在情境教学过程中,主动探索及研究,教师的的主导性地位变为更多地引导、评价,并适时总结、归纳。另外,情境教学法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法,使学生明确了学习的目的性,主动地查阅材料参与讨论,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及参与学习的自信心。因此,作为高职院校化学教师,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并结合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技术,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不断激发学生学习有机化学的兴趣。

【参考文献】

[1]李学琴.浅析高职有机化学教学方法与能力的培养[J].现代教育科学:教学研究,2011(10):30.

[2]陈福北.高职有机化学教学情境设置与技能提高的探究[J].广州化工,2011(40):195.

[3]赵辉爽,刘巧云,等.高职《有机化学》课程项目化教学初探[J].职业教育研究,2011(9):80.

[4]吴颖.提高化学学习积极性初探[J].职业教育:教材教法,2007(02):72.

[5]田红,索陇宁,等.任务驱动教学法在高职《有机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山东化工,2014(43):150.

生活中的有机化学篇8

关健词:智能手机;大学生;思想行为;手机依赖;校园文化

伴随着多功能手机在市场上的推广,智能手机(Smartphone)应运而生,它是由掌上电脑演变而来,具有独立的开放式操作系统,可由用户自行安装软件、游戏等第三方服务商提供的程序,并可通过移动通讯网络实现无线网络接入。无线接入互联网的能力、PDA的功能、开放性的操作系统、人性化、扩展性能强等是其特点。截至2012年11月底,中国移动电话用户突破11亿户,智能手机用户达2.7亿。IDC的《中国手机市场季度跟踪报告(2012年第三季度)》预计,2013年中国智能手机出货量将达到3.0亿部,到2013年底中国智能手机用户数将超过5亿。[1]显然,智能手机现已成为成熟市场的新生产物以及市场利润增长点,智能手机消费成为一种趋势,大学生作为当今社会中时尚、潮流的领先者与爱好者,更成为了智能手机市场的主要用户。

智能手机平台是大众传媒的一种,以其数字化、交互性、高技术构筑了一个开放性、即时性、全方位的信息网络,传递着社会大众不同的价值观和形式各异的文化,它影响着大学生如何树立正确人生价值观,影响着大学生思想行为的规范,迫使思政教育工作者教育观念的加速更新,迫使现行高校思政教育模式的改革创新,因此,全面研究智能手机对大学生思想行为的影响,有利于了解大学生对手机文化的吸纳程度,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指导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实践,更好的培养大学生媒介素养,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一、智能手机对大学生学习生活等行为的影响

1. 改变了大学生的学习方式与途径

现代大学推行开放式教育,这迫使大学生需要通过不同的渠道摄取大量的知识,手机网络平台因其及时性和随身性得到了大学生的青睐。大学生可以通过智能手机上网,下载各类手机软件或客户端,便利地获取海量资讯 ,也可方便快捷地浏览网页、电子图书、网络图书馆、在线学习等。

2. 冲击了大学生的传统沟通交流方式

智能手机的及时通讯功能以其价格低廉,及时快捷、方便隐蔽,一直深受大学生的青睐,通过短信、QQ、飞信、微信、微博等,可以实现人与人之间信息、情感的有效沟通。据《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底,我国手机即时通信用户数为3.52亿,使用率为83.9%,即时通信已经成为手机终端的标准预置产品。传统的人际沟通在大学生日常交流中受到极大冲击,大学生沟通交流越来越依赖于手机即时通信工具。

3. 丰富了大学生的娱乐消遣

手机网络和手机软件的丰富应用,使大学生可以通过智能手机在线收听音乐、观看电影、游戏大战,随时调节枯燥和紧张的学习生活。智能手机的娱乐性带给大学生轻松愉悦的心情。作为中国青少年最为偏爱的网络应用,网络音乐、在线影视、网络文学、网络游戏等,在校大学生在其上的使用率分别达到94.6%、85.4%、53.8%和67.1%,远远高于或接近整体网民平均水平。

二、智能手机对大学生思想的影响

智能手机对大学生学习生活形成深远影响,改变了大学生学习生活方式的同时,也对其思想和价值观形成了极大冲击。

1. 手机依赖与网络依赖并存

智能手机使手机的原始功用与互联网接入等集成在了一起,使用更加便捷,大学生极易沉迷在其强大的功能中。“人机一体”成为了当下大学生生活中的一个突出现象,无论走到哪里,都可见一些学生手中玩弄着手机,上网、看小说、看电影、听歌等,人机始终不分离,部分学生甚至连睡觉时也将手机置于枕边,不利于身心健康。尚处在青年时期的大学生若自制力弱,便易形成手机依赖与网络依赖的双重依赖。南开大学学生的一份调查显示,73.17%的受访大学生手机用户认为自己有手机依赖的症状,“拇指文化”也促成了大学生对手机的依赖心理。对比而言,外向者更容易依赖手机。甚至有大学生在课堂上也用手机挂着QQ聊天,影响了常规教学,破坏了课堂秩序。

2. 现实生活圈与虚拟生活圈交替,孤独感加重

智能手机的使用过程中,借由各类即时通信工具大学生在网络世界构建出一个虚拟生活圈,他们通过手机网络交流沟通,甚至一起娱乐。在校园生活中,又有一个现实的生活圈,两种生活圈或有重叠。因为交往方式和话语方式的差异,从虚拟的生活圈回到现实的生活圈后,部分人表现出无所适从,出现沟通障碍,孤独感加重。还有些大学生因为沉迷手机网络,忽视并减少了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性格转向孤僻,对集体生活表现得淡漠,不利于团队精神的培养和形成。“网络交友”带给了大学生新的交际平台,同时也增加了身心安全的不确定性。手机辐射的危害侵害了正处于生长发育期的大学生们,特别对于脑部和眼睛的危害隐蔽且严重;手机丰富的功能给大学生带来更大主动性和自信心的同时,也使得他们变得孤独自闭, 脱离现实。

3. 智能手机传播控制的弱化冲击了大学生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手机生活的全方位介入阻碍了大学生个性心理的形成和发展,对其世界观、价值观的培养和形成造成极大的冲击。观察现在的大学生发现,几乎人手一部手机,智能手机比一般手机价格要贵,大学生在手机使用的过程中容易攀比,影响了健康的消费观的形成,加之从众心理的影响,片面追求智能手机的消费也可给家庭经济造成负担。

手机媒体能实现双向传播,每个人既是接受者,也是传播者,手机传播控制的弱化和私密性使大学生可以自主地接触到各类信息,这些未加筛选的信息是多元价值观的呈现,尚未形成成熟稳定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大学生常受其影响,部分大学生表现出对主流价值观的偏离。

三、高校思政工作对策及建议

1. 利用技术手段,引导大学生正确地使用手机开展学习

我国一直地大力推进手机实名制,这项制度可以帮助杜绝不良信息的传播,可以有效杜绝网络犯罪的滋生。手机实名制是指手机号码的实名登记制度,是通过电信运营商对用户的有效身份进行登记,加强用户的实名制管理的一项制度。即申请移动业务(包括小灵通)的消费者在购买卡号时,须持本人有效身份证件,运营商对证件严格核验并复印登记。手机实名制的实施有利于强化对手机传播的控制,净化手机网络信息,大学生在使用过程中也可强化责任意识。

与手机实名制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红段子”等健康向上信息的传播。与“黄段子”相反,“红段子”是通过互联网,在电脑、手机等媒介上传播的一种内容积极健康向上的信息。其主要形式包括励志短句、哲理箴言、管理格言、警句良言、真情祝福、幽默小品等等。这类正面信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稀释不良信息的传播效果,营造健康积极的手机传播环境。

2. 丰富校园文化,引导大学生参与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在高校中开展丰富多彩的各类校园文化活动,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提供各种专业技能的竞赛平台,对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大学生的专业技能有着直接而有效的影响。部分大学生沉迷于手机娱乐,也与其生活的无聊感渐增有一定关系,大量校园文化活动的举行可以丰富和充实大学生的业余生活,在校园文化的熏染中与师生形成良性互动。校园文化作为学校建设的“软环境”, 其具有导向功能、凝聚力功能、激励功能,既极大地提升了学校的品位,也可以净化环境,为广大师生创设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氛围,为大学生的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提供积极正面的引导。

3. 社会学校家庭联动,引导大学生建立健全健康的人格品质

大学生健康身心的形成不是凭谁的一己之力便可办到的,而应是社会学校家庭联动,合力推动。在进一步加深家庭、学校、社会之间沟通的基础上,进一步明晰家庭、学校、社会三方联动关心支持教育的重要性,构建社会学校家庭“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发挥家庭家长的示范效应,学校师生的晕轮效应以及社会的影响效应,引导大学生建立健全健康的人格品质。

4. 提高自我素质,引导大学生安全合理地使用手机

任何事物的形成既有外因,也有内因,如果社会家庭学校是外因,那大学生自身的素质便是内因。通过大学生能力素质提升计划,引导大学生建立正确的认知,建立健康的理想信念,不断提高道德自律能力,通过自我鉴别手机文化中的不良方面,自觉抵制不良文化的传播,从而形成正确、健康的手机文化理念,合理安全地使用手机。

参考文献:

[1]techweb,IDC:2013年底中国智能手机用户超5亿[OL] , http://.cn

[2]汪孔梅,王枚.手机上网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及高校之应对[J],学园(教育科研),2012(6):49-50

[3]新华网,南大调查:逾七成大学生手机用户“手不释机”[OL],2006-11-02

上一篇:高二数学难点范文 下一篇:法制教育总结讲话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