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教育范文

时间:2023-02-28 02:31:48

生活教育

生活教育范文第1篇

一、注重人文艺术素养的滋养,培养健全人格

在杰伊高中,他们开设了文学戏剧课,同时有戏剧表演团表演戏剧,他们每学期都要由主讲戏剧文学的老师主持编导一部戏剧,这学期卡尔老师编排了《彼得潘》,一部充满神奇冒险、魔幻的故事。他们有专门的戏剧道具制作坊,几个高大俊朗的高中男孩在忙活着为《彼得潘》制作海盗船,几个女孩也在忙着油漆船身颜色,工作间里满是叮叮当当地敲打声与锯木声。参加戏剧表演的学生必须是学业成绩优良,经过卡尔老师选拔的学生。如果这学期由于学业没达到一定的要求,就需要下学期学业成绩达到相应的要求,才有机会参加戏剧表演。学生一般都在放学之后开始排练到6点钟,这学期戏剧表演有20几个学生积极投入剧情表演中。戏剧表演增强了他们对现实生活的理解,与周围同学的合作,了解周围世界丰富的人物角色性格,学会观察人物内心的变化,同时也激发他们创造性地表演,满足了他们的表演欲望,为以后他们能够成功地走向社会,以健康积极的心态迎接未来生活奠定了基础。

二、学校教育关注社会问题,处处与生活实际相联系

在亚当学校中心,我在听课巡视时,偶然看见学校的体育场里一群美国小学生都穿帽衫排成几行,有4个高中学生在前面指挥着行列的变换模式,好像在拍短剧,我询问一下才知道,他们正在排演节目为“公众服务声明”的短片,他们排演的主题是“关于糖尿病的社会问题”。由于不健康的饮食习惯,摄取过度的糖分与饮料,美国每天有200个少年患上糖尿病,短片只有一分钟到两分钟左右。选材拍摄的目的在于激起学生及家长对少年合理健康饮食的关注。这让我十分惊叹美国孩子的自主性,他们从小就养成尝试关注社会问题、了解社会,树立公众意识。

同时,学校教育者也积极创设各种方式,使课堂教学处处与社会生活问题结合起来,值得我们深思。在观看一节亚当中心校的英语语言课与美国历史课时,这两节课是结合在一起的,是在同一教室,由两名教师一起上。走入教室,其中一部分学生在写电子邮件,我很好奇,一问才知道,他们在写关于美国的移民问题,现在美国墨西哥的移民很多,有很多通过非法偷渡黑在美国的墨西哥人,非法移民带来一定的社会问题,如何解决移民问题及当地政府应采取什么样的政策,教师要求孩子们写成一封建议信,并直接发给当地政府。当老师向我解释时,我确实感到震撼,感觉好像他们自己就是制定移民政策的移民管理局官员一样。由此看到,美国教育对学生的教育是紧密联系社会问题的,敢于直接面对社会问题,让学生思考,培养他们从小参政的意识,美国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成为独立于社会的,为民众服务的合格劳动者。

三、创设艺术环境,美育环境无处不在:体音美并重,艺术课堂丰富

在我们参观的四所小学、两所初中和一所高中里,教室里的墙面上,布置的花花绿绿、色彩斑斓,美国课堂一般实行走班制,专业教师不动,有自己的教室,学生根据课程表,到各教室上课。每间教室布置得都很艺术,墙上有的是纪律规则;有的是数学公式,有的是教师个人收集的简报,有的是动物的图片,都很吸引人的眼球。像卡尔老师的教室里,每张书桌都放着两本大布头的文学工具书,有世界文学史和英语文学史。走廊里也满是校训或者学生的艺术作品。这一点在中小学体现得特别明显。音乐课上,他们有合唱课和乐器表演课。……体育课上,他们正在学校体育馆上排球课,体育老师很自豪地说,她非常喜欢体育,每天四节课,下午还当排球队和足球队教练。虽然很繁忙,但她说,运动着并快乐着。他们每天都是这样进行的,我们来参观是这样的,不来参观也是这样的。这也是美国务实精神的体现。

经过近一个月的访学,我随处能感受到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的美国教育理念落到了实处,美国学校教育真正实现了教育与社会生活和谐发展。美国学校教育能够培养多元化的,身心健康,情感丰富,富有责任感,自信乐观的社会人,也随之成为可能。正是他们通过这种丰富多彩的各种教学实践生活,为学生的个人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生活教育范文第2篇

《生活教育》(CN:11-5349/G4)是一本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大型月刊,自创刊以来,选题新奇而不失报道广度,服务大众而不失理论高度。颇受业界和广大读者的关注和好评。

《生活教育》传承行知思想,引领文化生活,服务社会大众,推进教育改革。指导方针是以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引领公众的生活及教育;以最新的研究成果引领陶行知研究。它将运用生活教育思想观察、评述、分析主流教育思想的体制、实践,对当下教育弊端提出深入的分析、研究。

生活教育范文第3篇

关键词 教育 生活 回归 实践

中图分类号:G521 文献标识码:A

"Education Returning to Life"

——Reevalu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ducation and Life

JIA Mengmeng

(School of Education Science, He'nan College, Kaifeng, He'nan 475000)

Abstract For a long time, the debate about education and life education has been a hot topic in the field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political and culture, etc, people of education put forward higher requirements, therefore, in this paper, on the basis of existing research, combined with the needs of social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and life issues of research on the three aspects were discussed, respectively for real-world problems put forward education returning to life the reason and how to return.

Key words Education; life; return; practice

1 现实问题的提出

教育与生活两者的关系问题,一直在教育学领域里争论不休,各家有各家的看法。实际上,教育与生活关系的问题,不仅是理论问题,也是现实问题。教育源于生活,教育理论是从生活中感悟出来的,实践总结出来的。教育离开了生活,就相当于人类没有了空气,很难生存下去。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让人们在生活实践中过得更有意义并且更美好。教育需要与生活紧密地结合,但是现实中的教育却离生活越来越远。

首先是现实中的教育越来越远离了真实的生活。当前对于学生总体能力水平的评价内容和方式一般都相对单一,大多数都是把考试成绩与平时的出勤率当成评价学生的方式。另外,大学校园就是象牙塔,很多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没有出去接触社会,没有到社会上实践的机会,只是从课本和老师的幻灯上学习知识,这样导致学生很容易脱离现实的社会环境。其次,学校课堂教学远离生活。在教师教学的内容上,他们在讲授知识的过程中只重视书本上知识的传授,却很少把书本上的知识与学生在平时的生活里联系起来讲授。这样很多学生有时并不能很深刻地理解书本上抽象的理论知识,只是死记硬背而已,如果只是在这种情况下学习,学生也不会把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对他们来说只是一些无意义的符号。第三,教育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对学生生活价值的引导。在学校教育实践中,由于升学率的压力,学校教育过多地关注学生考试分数的提高,却很少指导和牵引学生如何去生活,如何更理智地选择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如何让生活变得更美好、更有价值,脱离了教育的根本目的。

2 教育为何要回归生活

2.1 生活离不开教育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才的社会活动,生活离不开教育,教育融入了生活的点点滴滴。从我们刚出生开始,教育就伴随了我们的一生。从语言的学习到思考问题的方式,从做家务到在社会上工作等等,这些都是通过教育才得以实现的。

2.2 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

脱离了生活的教育不是教育,脱离了教育的生活也成不了生活,两者是有互通性的。在生活中的成长时时刻刻反映了教育的印记,而教育的发展变化一直依托着生活的情境,可以说生活的过程就是教育的过程,教育也可以看作是生活的一种特殊方式。

2.3 教育为生活而服务

教育的价值就是在于培养人的思维方式,使人们懂得如何能够更好地学会生活,懂得生活的真正价值。通过教育的方式,人们能够开拓视野,锻炼自己的思考模式,使人们能够更深刻地思考生活的意义。

3 教育如何回归生活

3.1 使教育回归生活,首先要弄清教育脱离生活的原因

教育脱离生活的最直接原因可以认为是脱离生活的知识教育及其“应试教育”模式。因此,要改变脱离生活的知识教育及其“应试教育”模式的现状,首先要改变脱离生活的分数论的教育观点,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要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来对面升学率的压力,这是一种眼光短浅的行为,而是要育人,让人懂得如何思考如何生活。其次,建立一种(下转第13页)(上接第8页)在生活基础上新型教育观,让知识教育回归文化教育、再让文化教育回归到最终的生活教育上。

3.2 教师要发掘出日常生活中的各种丰富的教育资源

生活是一个大熔炉,各种知识汇聚在其中。同时生活以一种直接的、详细的、直观的方式把知识表现给人们,有利于激发人们探求知识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有利于激发人们对知识的好奇心,同时也有利于人们对知识的深层次理解。因此,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要善于将知识和生活连贯地联系起来,有针对性地向学生用书本上的知识分析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各种情况,让学生能够在生活中更清晰地掌握知识。

3.3 消除学校与校外世界的隔绝状态

学校不应该便于管理就把学生局限在校园内,而应该加强与社会各方面的合作,鼓励学生走出校门参与各种社会实践,让学生亲身接触、体验真实的社会生活。将学生放入社会上去锻炼,才能真正地让他们将书本上的知识运用到真实的社会实践中,而不是一直在学校校园内死读书、读死书。要鼓励学生在实践生活中学会用自己的方式去思考,锻炼他们的思维方式与对待事物的判断分析能力,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地成长,从容地面对生活常态。

3.4 将焦点放在学生目前的生活

教育不应该为了将来的生活而忽视了学生目前的生活。将来的生活是不可估计的更是无法预料的。而目前的生活却是实实在在的,可以牢牢把握的。人们在生活中所积累的经验与提高的能力,可以让他们独自地走向属于他们的生活,而不是被学校牵引着走向一种固定的生活模式。所以教育需要做的是引导学生感受生活、体验生活、把握生活,引导学生选择过属于自己的生活。

3.5 教育要重视对学生生活价值的引导

教育的主要目的不是要教给学生如何在考试中获得高分的知识,而是要引导学生如何过有价值有意义的生活。人们在这个社会上生活,不仅仅只是为了追逐利益、获得名望,而是要在追求自己目标的同时懂得如何生活得更好、更充实、更有意义,而对于物质的盲目追求只会致使人内心的空虚与贪婪。教育应该要引导学生去选择符合自己需求的生活方式,拓宽其生活价值的视野,追求生活的价值。通过教育,学生应该能够找到实现自我生命价值的方式。

3.6 教育要面向人们的未来生活

把知识通过学生的生活实践中的经验转化为学生内在的思维方式,使其真正地成为学生的生活或实践的方式,为人们的生活服务。我们应当注重在教育的过程中渗透我们的教育理念,寓教育于生活的鲜活体验之中,还原知识的发展和形成的过程,遵循人类生成知识的基本规律,在实践中保留学生的好奇心及学习的兴趣。

4 结束语

生活是教育的起点和本源,也是教育的终点和归宿。教育不仅是传授知识,更要充实和美化生命,帮助学生过着有意义且有价值的丰富的精神生活。教育应该促进学生每个人素质的全面发展,形成一种独立自主的、富有批判精神的思想意识,以及培养自己的判断能力,这样可以让他自己决定在其人生的不同的情况下做他认为应该做的事情。

1 现实问题的提出

教育与生活两者的关系问题,一直在教育学领域里争论不休,各家有各家的看法。实际上,教育与生活关系的问题,不仅是理论问题,也是现实问题。教育源于生活,教育理论是从生活中感悟出来的,实践总结出来的。教育离开了生活,就相当于人类没有了空气,很难生存下去。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让人们在生活实践中过得更有意义并且更美好。教育需要与生活紧密地结合,但是现实中的教育却离生活越来越远。

首先是现实中的教育越来越远离了真实的生活。当前对于学生总体能力水平的评价内容和方式一般都相对单一,大多数都是把考试成绩与平时的出勤率当成评价学生的方式。另外,大学校园就是象牙塔,很多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没有出去接触社会,没有到社会上实践的机会,只是从课本和老师的幻灯上学习知识,这样导致学生很容易脱离现实的社会环境。其次,学校课堂教学远离生活。在教师教学的内容上,他们在讲授知识的过程中只重视书本上知识的传授,却很少把书本上的知识与学生在平时的生活里联系起来讲授。这样很多学生有时并不能很深刻地理解书本上抽象的理论知识,只是死记硬背而已,如果只是在这种情况下学习,学生也不会把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对他们来说只是一些无意义的符号。第三,教育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对学生生活价值的引导。在学校教育实践中,由于升学率的压力,学校教育过多地关注学生考试分数的提高,却很少指导和牵引学生如何去生活,如何更理智地选择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如何让生活变得更美好、更有价值,脱离了教育的根本目的。

2 教育为何要回归生活

2.1 生活离不开教育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才的社会活动,生活离不开教育,教育融入了生活的点点滴滴。从我们刚出生开始,教育就伴随了我们的一生。从语言的学习到思考问题的方式,从做家务到在社会上工作等等,这些都是通过教育才得以实现的。

2.2 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

脱离了生活的教育不是教育,脱离了教育的生活也成不了生活,两者是有互通性的。在生活中的成长时时刻刻反映了教育的印记,而教育的发展变化一直依托着生活的情境,可以说生活的过程就是教育的过程,教育也可以看作是生活的一种特殊方式。

2.3 教育为生活而服务

教育的价值就是在于培养人的思维方式,使人们懂得如何能够更好地学会生活,懂得生活的真正价值。通过教育的方式,人们能够开拓视野,锻炼自己的思考模式,使人们能够更深刻地思考生活的意义。

3 教育如何回归生活

3.1 使教育回归生活,首先要弄清教育脱离生活的原因

教育脱离生活的最直接原因可以认为是脱离生活的知识教育及其“应试教育”模式。因此,要改变脱离生活的知识教育及其“应试教育”模式的现状,首先要改变脱离生活的分数论的教育观点,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要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来对面升学率的压力,这是一种眼光短浅的行为,而是要育人,让人懂得如何思考如何生活。其次,建立一种在生活基础上新型教育观,让知识教育回归文化教育、再让文化教育回归到最终的生活教育上。

3.2 教师要发掘出日常生活中的各种丰富的教育资源

生活是一个大熔炉,各种知识汇聚在其中。同时生活以一种直接的、详细的、直观的方式把知识表现给人们,有利于激发人们探求知识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有利于激发人们对知识的好奇心,同时也有利于人们对知识的深层次理解。因此,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要善于将知识和生活连贯地联系起来,有针对性地向学生用书本上的知识分析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各种情况,让学生能够在生活中更清晰地掌握知识。

3.3 消除学校与校外世界的隔绝状态

学校不应该便于管理就把学生局限在校园内,而应该加强与社会各方面的合作,鼓励学生走出校门参与各种社会实践,让学生亲身接触、体验真实的社会生活。将学生放入社会上去锻炼,才能真正地让他们将书本上的知识运用到真实的社会实践中,而不是一直在学校校园内死读书、读死书。要鼓励学生在实践生活中学会用自己的方式去思考,锻炼他们的思维方式与对待事物的判断分析能力,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地成长,从容地面对生活常态。

3.4 将焦点放在学生目前的生活

教育不应该为了将来的生活而忽视了学生目前的生活。将来的生活是不可估计的更是无法预料的。而目前的生活却是实实在在的,可以牢牢把握的。人们在生活中所积累的经验与提高的能力,可以让他们独自地走向属于他们的生活,而不是被学校牵引着走向一种固定的生活模式。所以教育需要做的是引导学生感受生活、体验生活、把握生活,引导学生选择过属于自己的生活。

3.5 教育要重视对学生生活价值的引导

教育的主要目的不是要教给学生如何在考试中获得高分的知识,而是要引导学生如何过有价值有意义的生活。人们在这个社会上生活,不仅仅只是为了追逐利益、获得名望,而是要在追求自己目标的同时懂得如何生活得更好、更充实、更有意义,而对于物质的盲目追求只会致使人内心的空虚与贪婪。教育应该要引导学生去选择符合自己需求的生活方式,拓宽其生活价值的视野,追求生活的价值。通过教育,学生应该能够找到实现自我生命价值的方式。

3.6 教育要面向人们的未来生活

把知识通过学生的生活实践中的经验转化为学生内在的思维方式,使其真正地成为学生的生活或实践的方式,为人们的生活服务。我们应当注重在教育的过程中渗透我们的教育理念,寓教育于生活的鲜活体验之中,还原知识的发展和形成的过程,遵循人类生成知识的基本规律,在实践中保留学生的好奇心及学习的兴趣。

4 结束语

生活是教育的起点和本源,也是教育的终点和归宿。教育不仅是传授知识,更要充实和美化生命,帮助学生过着有意义且有价值的丰富的精神生活。教育应该促进学生每个人素质的全面发展,形成一种独立自主的、富有批判精神的思想意识,以及培养自己的判断能力,这样可以让他自己决定在其人生的不同的情况下做他认为应该做的事情。

参考文献

[1] 怀特海.教育的目的[M].三联书店,2002.

生活教育范文第4篇

什么是语文?什么是语文教育?随着《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颁布,对这一本质问题的探讨,又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本期,我们推出著名特级教师李卫东的新作《言语生活教育――我的语文教育观》。

李老师是从实践中走出来的名师,听过他的语文课的老师,都感受过他教学的精彩。他从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中认识到:语文不是别的,是“人的言语生活”;语文教育不是别的教育,是“人的言语生活教育”。“ 说到底,是‘人’的教育,其宗旨是成言立人。”因此,“语文教育就不单单是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而是与人的生命发育,与人的精神成长,融为一体。用这样的理论付诸课堂教学实践,语文教育的核心价值就得到了较为充分的体现;最难处理的关系之一,语文教育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在实践中也做到了较为完美的统一。

这就是李老师课堂教学魅力的所在。

什么是语文?什么是语文教育?语文教育的核心价值是什么?这是在语文课程、语文教学层面之上的更为重要的概念。许多教师和专家的不同看法,形成了上个世纪语文教育界时常争论的一些重要话题,即使是在今天,也仍是语文教育研究无法回避的。经过多年的思考之后,笔者的理解是:语文是人的言语生活;语文教育是人的言语生活教育;其核心价值是发展言语、滋养心灵、感受文化,其宗旨是成言立人。语文教育过程有三个层面:言语行为、言语能力、言语生活。语文教育过程具有整体性、体验性和创造性。

一、语文是人的言语生活

语文是什么?这个问题是人们思考语文教育问题的一个重要坐标,有什么样的语文观,就有什么样的语文教育观,就会产生什么样的语文教学过程和结果。而对这个问题,众多专家和学者给出的回答又实在太多。在语文教学中,每一位教师的教学行为也都在无声地诠释着对语文的认识。

这个问题到底有没有统一答案,这种探讨到底有没有最终的结果,笔者觉得应该是没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这个过程中,大家对语文的认识逐渐深刻,“语文”也在这个过程中渐渐清晰。为了让认识不断深入下去,让“语文”不断清晰起来,我们一方面要不断探索和思考,一方面不要统一这个问题的答案,而是留下探索的空间给明天、给后人,有时,思考比答案更有价值。

笔者的认识是,语文是人的言语生活。语文中当然有字词句篇、语修逻文各项知识,当然有读写听说各项技能,但语文从本质上说,不是那些知识和技能的集合,而是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去生活。这里的“生活”指的是人的言语生活,指的是人的精神生活、情感生活、心灵生活,指的是人的整体生命活动,是人活出生命斑斓的色彩,显示出生命内在的精神力量,体现出生命个体的独特价值。

1.语文,从本质上看,是人在生活,是人以言语的方式去生活。诚然,语文不是人的生活的唯一方式,因为人的生活还有其他方式,如听音乐的时候,欣赏美术作品的时候,调息入静的时候,以及僧人瞬间悟道,等等。这些时刻人们不是以言语的方式生活,而且从根本上是放弃言语参与的。多样的生活方式形成了复杂多样的生活现象。但是,一个人不管有多少种生活方式,言语生活始终都是人最重要的生活方式。这一是因为言语生活是人生活中的主要方式,而是因为言语生活水平也是人过其他方式生活的基础。因此,可以说,言语生活就是人的精神生活,言语生活水平就是人的精神生活水平,言语生活质量就是人的精神生活质量。

2.语文,从过程上看,是人在创造新生活。人的生活中,每一个时刻的内容都是不重复的,都是新的生活,人要时刻应对生活中每一时刻的挑战,没有哪一个时刻的经历可以照搬到下一时刻。因此,人的言语生活中,每一个时刻都是言语创造的过程。人在言语着,就是人在生活着,就是人在创造着。在言语生活中,人更是构建了一个超越物质世界的精神世界、情感世界、心灵世界,正是在这个世界中,人尽情地展现着创造的潜能,获得了空前的自由。真正的生活无非就是人的无限的创造性活动。

3.语文,从内涵上讲,是人类精神文化的全部信息。语文能够承载的东西是丰富多彩的,而人类精神的最高境界――真善美,都可以在语文中直接或间接的呈现。除了日常生活中展现出多彩的人性之美,在众多优秀的文学作品中,呈现出人生的幸福和苦难、欢喜和惆怅、绝望和梦想、奋进和退缩、欲求和无奈,等等,这些都是人生的色彩,都是人的气息。而文学的价值在于慰藉心灵,陶冶情操,拓展精神空间,在于人的精神世界的整体提升。一次,一名学生将“培育”的“育”字写成了“盲”字。笔者抓住这个机会为学生讲解“育”的字形:“育”字上面是倒写的“子”字,这是孩子出生时的情形,下面是“肉”字,就是说孩子出生了,母亲用心血去养育。学生惊奇地睁大了眼睛。从那以后,学生再也没有把“育”字写错过。言语生活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一个字、一个词语、一个句子、一篇文章,表层知识的背后都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而汉语文的文化内涵尤其丰富、博大,语文教育本身就是文化的延续和发展。

二、语文教育是言语生活教育

语文是人的言语生活。因此,语文教育就其本质来说就是人的言语生活教育。而言语生活教育(特指母语),说到底,是“人”的教育,其宗旨是成言立人。成言,就是发展学生的言语生活水平;立人,就是在言语生活教育的过程中为人的发展打下良好的“精神的底子”。因为是“人”的教育,因为要成言立人,语文教育就不单单是知识和技能的传授。笔者觉得,语文教育的核心价值是发展言语、滋养心灵、感受文化。发展言语,教师重在教书;滋养心灵,教师则是在育人,让学生在言语学习中成人;感受中国文化,教师则是在育中国人,育现代中国人。

发展言语就是提升学生的言语生活水平,引导学生把字写好,把话说好,把书读好,把文作好。滋养心灵就是让学生发展思维、丰富情感、拓展视野、完善人格、提升精神生活的境界。感受文化就是让学生感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世界各民族优秀文化,引导学生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这是语文教育的深层内涵。一个个汉字写法的背后不仅仅字理,更是先民的智慧,更是一种文化的内涵。知识是立命的,文化才是立人的。

发展言语、滋养心灵、感受文化三者在语文教育中是统一在一起,互为表里的。比如,人学习一个词语,就意味着打开一扇生活的窗口,意味着进入这个词语所开启的一个世界;学习一篇文章,就意味着进入一种感受和思考生活的过程和方式,意味着和世界上另一个心灵的接触、碰撞、交流,而发展言语、滋养心灵、感受文化的过程就是在这样的言语实践中完成的。

三、语文教育过程的三个层面

教学生读读课文,写写作文,这是不是就是在进行语文教育了呢?有人说是,有人说不是,笔者觉得那要看教师是如何认识语文教育了。

在感悟式教学理论中,语文教育是人的言语生活教育,读读课文、写写作文的言语行为中还应具有更深的语文教育价值。其实,语文教育过程应包含三个层面:①言语行为层面――引导实践的过程。引导实践指的是识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等,在阅读教学中指的是引导学生学习一篇课文。②言语能力层面――发展言语的过程。发展言语指的是掌握字词句篇知识、提升读写听说能力,在阅读教学中指的是引导学生在学习一篇课文的过程中掌握语文知识、提升语文能力。③言语生活层面――滋养心灵的过程。滋养心灵指的是丰富情感、启迪智慧、发展思维、拓展视野、完善人格、感受文化等。

每一位老师都在上语文课,但所达到的层面是不一样的,达到第一个层面的课,仅仅是语文活动而已;由第一个层面进入第二个层面的课,学生还在提升语文水平;进入到第三个层面的课,是在提升学生整体生命的价值。语文课三个层面缺一不可,否则就不是语文课,就不是语文教育。语文教学的实效依赖于每一个学习过程的充分展开。

四、语文教育过程的三个特点

1.整体性――语文教育是生命整体参与和发展的过程。在言语生活教育中,学生进行言语实践活动是整体生命的参与,学生获得的发展也必然是整体的、全人的发展。学生在生活着,意味着学生作为人在整体地生活;学生在发展着,意味着学生作为人在整体地发展。我们不能将人的各项本质特征割裂开来再去安排人的发展。比如,一节课或者一个环节中,只训练学生某项言语技能,或者只教给学生某种思维方法,只发展学生的某种社会性,只培养学生的语文兴趣……再比如,引导学生习字时只是让学生用思维参与临习以熟记笔画和字形,引导学生读课文时只是用口念出一个个字音……这是不可能的。学生在言语生活教育的过程中,知、情、意、行是统一在一起的,学生的情感、智慧、个性、道德品质等,既是整体参与学习又是共同获得发展。教师不能把学生割裂开,只让他的某一个层面(如思维方面)参与学习并获得发展,而其他层面(如心灵感受方面)暂时离开他的整体生命不参与学习过程,这由不得任何人。

在语文教育中,如果孤立地、分散地、割裂地看待学生的发展,就会产生教师在重视学生某一方面发展的同时而忽视了学生其它方面发展的现象。因为学生的参与和发展是整体性的,因此被忽视的部分并不代表没有受到教育的影响,而是被放任了,有时这些影响是负面的。生命中没有被纳入教育视野的层面也是同时参与教育过程的,也会在教育中受到影响。这些影响不论是正面还是负面的,都是教育的结果。这也是语文教育的整体性决定的。因此,在教学每一课书或进行每一个教学环节时,教师都要意识到它负有促进学生生命整体和谐发展的责任。言语生活教育中生命的整体参与和整体发展,是由人的整体性与人的发展的整体性决定的,也是由言语生活教育这一语文教育的本质决定的。

2.体验性――语文教育是用生命体验生命的过程。语文中的字词句篇和读写听说在言语生活中都不是抽象的静态的知识和要求,而是表现为不同的生命状态,学生学习语文也就意味着用心去体验言语中所展现的生命状态,也只有用心去体验才能真正进入言语学习过程。语文教育,就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的感悟言语生活、体验生命状态的过程。这就是语文教育的体验性。

语文教育的内容十分丰富。语文是言语的艺术,语文教育就是感悟言语艺术,引导学生把字写好,把话说好,把书读好,把文作好;语文是文学的艺术,语文教育就是感悟文学的艺术,去提升学生的生命境界。语文教育本身具有的内涵更是丰富多彩,人类精神的最高境界――真善美,都可以在语文中直接或间接的呈现。朱自清的《背影》,父子深情是多么动人;老舍笔下的猫,调皮伶俐令人怜爱;冯骥才的《珍珠鸟》,内涵丰富给人启迪;李白的《蜀道难》,想象绮丽,动人心魄……在教材中众多言语作品的情境中,学生体验到的是人生的幸福和苦难、欢喜和惆怅、绝望和梦想、奋进和退缩、欲求和无奈,这些都是人生的色彩,都是人的气息。文学教育,就是学生用全副身心去体验言语作品中的生命状态,用感官接触、用心灵碰撞,渐悟、顿悟、妙悟,让心灵自由地驰骋,让智慧自由地生发。文学的价值在于慰藉心灵,陶冶情操,拓展精神空间,在于人的精神境界的提升。学生用心灵和作品中的一个个生命对话、交流,体验他们的生命状态,也提升着自己生命的境界。

语文教育中理性分析和讲解是必要的,但用生命体验生命的过程却是最重要的,或者说这个过程本身就是语文教育的价值。这样的语文教育,才能焕发学生的生命活力,才能使语文学习还原为人的精神活动、情感活动,学生的语文素养才能得到根本的提升。语文教育是引导学生在生命体验中感悟一切有价值的东西,言语知识、技能、方法,言语作品中的形象、情境、趣味、思想、情感、精神、道德、文化,言语行为中的意志、人格、社会,等等,一点一滴地积淀在学生的身心,不断地实践、运用,从而发展言语、滋养心灵、感受文化。

3.创造性――语文教育是言语与精神同创共生的过程。语文教育过程也是一个创造的过程。言语学习不是将课文中的规范言语直接吸收变为学生自己的言语,而是学生在优秀言语的影响下生成自己言语的创造过程。学习一个词语,阅读一篇文章,对学生来说都是一个精神探险的历程,实践着,感悟着,发现着,创造着。这种创造性的表现就是心与心交流,就是全身心的感受和领悟。

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经典作品的理解更是如此。一部《红楼梦》,“单就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学生在学习中能有独特的感受,能产生新奇的联想,甚至能用独出心裁的方式表达出来,都是创造性的表现。教师应为学生的创造性阅读活动提供条件,并在适当的时候给以引导、点拨,使学生能豁然开朗,进入到一种新的思想境界中去,体验创造的乐趣,体验成功的。语文教育中有标准答案,但更多的是多样化、个性化的理解。这种现象在语文教育中俯拾皆是,这是由文学的丰富性、多义性决定的,是由人的丰富性独特性决定的,也是由语文教育的生活性、创造性决定的。因此,创造性就是语文教育本身的特性。

生活教育范文第5篇

通过观察,我们不难发现,幼儿对大自然充满了好奇,他们总是乐意用自己的双手、双脚、眼睛、嘴巴、鼻子等去探究大自然,然而有的父母因为工作忙等原因,无法经常带着孩子走进大自然,感受大自然的奇妙,因此,我们在选择教学内容时,可以根据幼儿的兴趣,选择他们感兴趣的内容,比如阳春三月,我们可以带着幼儿在草地上自由地走一走、跑一跑,甚至让他们打个滚;炎炎酷暑,可以一起坐在大树下乘凉,一边听着老师讲述故事,一边聆听蝉鸣;金秋十月,丹桂飘香的季节,可以一起走到室外,欣赏落叶,感受秋的美好;寒冷冬日,可以一起堆雪人、打雪仗。这些或许在大人眼里很简单、平凡的事情,在幼儿的世界却有着不一样的意义,然而很多时候,大人往往会忽略带着孩子亲近大自然所带来的教育意义。同时,我们也可以让大自然的神奇和美丽融入到幼儿园课程中来,比如在开展小班主题活动《秋天的落叶》时,就可以生成许多来自大自然的活教材,如:语言:《秋天的画报》《我爱吃的水果》、美术:《多彩的树叶》、科学:《剥桔子》、音乐:《秋叶》、社会:《吃水果》等,由于这些内容贴近幼儿的生活,他们有很多的切身感受,所以乐意用语言、动作、情感等来表达对秋天的热爱,学起来也乐此不疲。

二、把握小契机

我们的生活中处处蕴藏着教育契机,作为教师,要善于发现这些契机,并加以适时引导。正如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的:“先生的责任在教学生学,先生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先生一面教、一面学。”因此,如何发现并抓住这些契机,就需要我们时时做个有心人,乐意深入幼儿的生活,注意倾听他们谈话,及时发现、恰当引导,让幼儿对生活永远充满乐趣,从而激发他们探究大自然奥秘的欲望。

一天中午,在带孩子们散步的时候,突然,不知哪个孩子先叫了出来:“看,好多蚂蚁!”然后好多小朋友都围了上去,开始议论纷纷。如果教师在这个时候制止他们,便失去了一个很好的教育契机。因此,我并没有制止他们,只是轻轻地走过去,说:“你们在看什么呀?你们声音这么大,可是会把蚂蚁吓跑的哦。”顿时他们就安静了下来,跟着我一起静静地观察。还有小朋友轻轻地问:“它们在干什么呀?”“它们是从哪里来的?”“咦,原来它们在搬东西呀”,这时我就在旁边适时引导,帮助他们找到答案,并让他们了解其他一些关于蚂蚁的知识。这就是在我们平时的生活中不断会出现的教育契机,它往往稍纵即逝,如果教师能够把握好这个契机,随机而教,遇物教诲,那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收获。

然而,有的教师往往为了避免麻烦,即使意识到了某个教育契机,也会让它悄悄溜走,只为了省事。

三、融入大社会

陶行知先生认为,不运用社会的力量,便是无能的教育;不了解社会的需求,便是盲目的教育。倘使我们认定社会就是一个伟大无比的学校,就会自然而然的去运用社会的力量,以应济社会的需求。《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应当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社区的教育资源,扩展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空间”,由此可见,充分利用社区的教育资源、建立新型的教育体系,已经成为当前幼儿园课程改革的首要任务。

众所周知,在幼儿园一日活动的组织中,有很大一部分时间是让幼儿开展角色游戏,如服装店、点心店、超市、医院、娃娃家等。在开展这些活动时,尤其是小班幼儿,往往充满了好奇,却又不知所措,不知道该怎么玩,很多只是拿着自己感兴趣的玩具瞎玩,虽然教师会告诉小朋友应该怎么玩,比如在服装店的游戏中,教师事先会告诉小朋友玩法,并且教幼儿如何使用礼貌用语、如何结算等,但毕竟由于幼儿的年龄特点,他们尚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光靠说难以让他们真正理解。如果我们在开展每个角色游戏前,能够先带幼儿去实地观察,例如,在开展服装店游戏前,先带着幼儿到幼儿园附近的服装店看看大人们是怎样买衣服的,一边看一边听老师介绍,回来后他们也会跃跃欲试,因为幼儿的模仿能力强,他们会根据自己看到的去模仿,这比教师单纯的介绍来的有用多。

在组织“认识各行各业的人们”的活动中,大多数老师都是结合照片、视频给幼儿介绍,虽然通过多媒体也能加深幼儿的印象,但如果幼儿园能在这个主题活动时,与有关部门合作,请相关人员来助教,那效果就可想而知了。比如,认识医生,虽然幼儿平时因为咳嗽、发烧等身体原因或多或少都接触过医生,但经历都不是很好,幼儿对医生有着一种恐惧感,此时教师简单的介绍或许比不上医生亲临课堂、与幼儿直接接触,让幼儿了解到医生这个职业,并知道医生治病的过程,减轻他们对医生或者医院的惧怕,同时,在讲课时,可以结合情景表演,让幼儿深切体会到看病是怎么一回事,知道看病的流程,这也有助于“医院”这个角色游戏的有效开展。通过请权威的医生来讲课,还能帮助幼儿改掉一些坏习惯,建立良好的行为习惯等。

总之,在全面落实《纲要》精神,深入推进素质教育,认真实施主题教育的今天,我们应一如既往的秉承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思想,把握“生活即教育”、“社会即教育”、“教学做合一”的核心理念,让师幼在亲近大自然、融入大社会的过程中,采集各方资源,把握教育契机,感悟教育真谛。

生活教育范文第6篇

[关键词] 废物DIY 幼儿 生活 教育 创造

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旧中国时期就对防碍儿童创造力发展的因素作了深刻的分析,提出要解放他们的脑、口、手、眼睛、时间、空间。陶行知先生在《生活教育》一文中写道:“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随手抓来,都是活书,都是学问,都是本领……”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在最大的限度和最广阔的时空里,使儿童的潜在创造力得以激发。

DIY是近年来很时髦的一个新词语。DIY即DO IT YOURSELF的开头字母缩写,意思就是自己动手。而“自主”是指“自己做主”,让幼儿在“DIY”中其自主性、创造能力可以得到很好的发挥。而废旧材料在人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把这些废旧材料当作再生资源进行回收利用、创造,都具有人们意想不到的教育价值。通过引导幼儿进行废物创造,即“废物DIY”,让幼儿在无拘无束中感受生活,使幼儿的性格变得开朗,精神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从而学会生活,学会创造,促进发展。

一、废物“DIY”,营造幼儿快乐创造的氛围

快乐的游戏易于激发幼儿愉快的情绪,创设爱与宽松的环境是发展幼儿自主性的前提。在我们的幼儿园里,随处可见为孩子们精心创设、量身定做的环境。瞧:生活室里可以快乐DIY自己爱吃的小点心;实验室里可以快乐DIY 地探索科学奥秘; “阅览角”可以快乐DIY自己爱看的小图书、小报纸;“工艺坊”(美工区)可以快乐DIY自己设计的小制品……在这些充满童趣、无拘无束的游戏中,幼儿可以得到一个尊重、温暖、和谐、宽松的学习环境。

二、废物“DIY”――提供幼儿快乐创造的舞台

(一)艺术DIY,激发幼儿自主发展的积极性

每个幼儿都有自我表达和表现的需要,他们不仅用语言,也常用艺术的手段,用自己的声音和动作、绘画、手工等表现和表达自己的感受和体验。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我们可以发现,幼儿在艺术DIY,他们常常会旁若无人地、长时间地陶醉于这种充满乐趣的想象中。如“工艺坊”里的小朋友,他们常常会全神贯注地制作手中的那座小房子:利用废旧盒子塑造雏形――精心拼摆、粘贴――上色装饰,一步一步毫不含糊。在这里,他们可以充分表达自己的感受和体验、表现自己的个性特点及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成功的体验中进一步激发幼儿的自主发展的积极性。

(二)师幼“DIY”,快乐创造空间

1.利用废物“DIY”――环境创设

现在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不是提倡尊重孩子、与幼儿共同成长吗?这正是一个极好的机会。我们把收集的废旧材料分成几类,孩子们也很快分成几组,他们自己分工合作,有的剪树叶,有的贴盒子,有的在废旧的光盘上进行泥塑,还有的孩子帮助老师将酸奶瓶打扮成许多乐器,有的在“娃娃家”贴图案、摆生活用品……大家忙得不亦乐乎。在孩子们的帮助下,我们很快就将区域布置好了。例如:拿布的边角料缝制各种沙包;把饮料瓶制成数学操作瓶,进行拧瓶盖、分类、排序游戏;利用蛋壳彩绘,制作蛋壳娃娃、不倒翁;用橘子皮剪贴等。教师还引导幼儿利用布、废树叶等拼贴组画:如小动物、海底世界、交通工具等,让幼儿既动手又动脑,使他们自主、创造性逐步得到培养和发展。通过孩子们七嘴八舌的讨论,我们班的“陶人居”(泥工区)、工艺坊(美工区)、阅览社(小报社)便产生了。别说,孩子们做得有模有样,取的名字也还不错呢!

2.利用废物“DIY”――教学活动

在我们的周围,瓶子、盒子、包装袋等废旧物品随处可见,利用这些废物作为教育资源,我们开展了主题《变废为宝》,活动《瓶瓶罐罐交响曲》中,利用瓶瓶罐罐的各种声响演奏出美妙的音乐,引导幼儿探索用各种不同的方法,使不同材质的瓶子罐子发出不同的声响,并找出最好的方法使它发出最好听的声音,孩子在美妙的音乐中感受无比的快乐,对自己的创造能力感到自信。

3.利用废物“DIY”――开展创造性的体育活动

教师在活动中,鼓励幼儿一物多玩,调动幼儿的“发现”兴趣,只要处处留心,一些不起眼的废旧物品也能成为很好的活动器材:易拉罐做成梅花桩,摆成不同的线路,可进行平衡练习;把报纸折叠后竖放成“矮墙”,自由跨跳;幼儿利用多种材料自由搭配、自由玩耍……这些活动器材不但集安全性、实用性、可变性、节俭性于一体,而且让幼儿锻炼了基本技能,增强了体质,活动让孩子的各种兴趣得到了满足。

三、家园DIY――与幼儿共同创造、共同发展

幼儿生活着的环境,主要包括幼儿园和家庭。而在家庭中,父母与幼儿一起DIY活动时,家长应设法营造自由、宽松、和谐的精神环境。

首先,在与幼儿DIY时,爸爸妈妈们改变过去“扶”得过多的教育方式。放手让幼儿自由探索、自由发挥、自由表现,让幼儿有更多的机会和充足的时间任意进行创造性的艺术活动。如:利用废物进行亲子游戏,既简单又方便,在这个过程中,让父母和孩子一起制作,一起游戏,让父母改变观念,正确对待自己的孩子。我班开展亲子活动《快乐父子俩》,利用废旧报纸让孩子自由制作成各种各样的彩球,然后父子俩用制作成的彩球进行投掷活动。本活动不仅让孩子学会了一些基本技能,更让父母与孩子体验游戏的快乐和亲情,让家庭发挥其教育功效,使家园密切配合,共同促进幼儿的发展。

其次,强调DIY的过程而非结果。注重幼儿自主能力、创造力的发展,就不能太注重活动的结果。在幼儿DIY 的活动过程中,家长更多地应是承担“观察者”的角色,对幼儿的每一个创意均应表现出倾听、微笑和接纳的态度。如与幼儿一起制作手工作品或绘画时,关注更多地不应是作品画的好不好,像不像,而应看是否有创意,是否变废为宝,家长应鼓励幼儿积极大胆、自主地利用废旧材料表现自己的创意。

四、结束语

幼儿是一个社会的人,他生来就具有人的尊严和价值,幼儿有自己的特点和需要,还有着自己独立的人格。实施生活教育,引导幼儿关注社会生活,为幼儿打开创新思维的源泉;尊重幼儿主体,指导幼儿学会学习,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学习操练;利用废旧物品作为DIY活动器具,能真正体现出幼儿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显然,在各种“废物DIY”活动中,幼儿的自由、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帮助幼儿在生活中快乐创造、健康成长,促进发展。

参考文献:

[1]陶行知.生活教育.

生活教育范文第7篇

关键词: 陶行知 “生活即教育” “教育即生活” 创新能力

陶行知先生是我国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他“捧着一颗心来,不带走半根草去”的教育情怀,激励着千千万万的教育工作者为了祖国之崛起而努力教书。他的教育思想适合中国实际,博大精深,在今天仍具有非常强烈的现代价值。他教育思想的核心是生活教育理论。纵观目前教育需要改革的情况,我认为用他的“生活即教育”理论来改变目前“教育即生活”的窘境,是开创我国教育理想局面的一条正确途径。

一、“教育即生活”和“生活即教育”的区别

“教育即生活”与“生活即教育”是两种不同的教育思想,不同的教育状态。陶行知先生在《生活即教育——答操震球问》(《陶行知全集》第2卷,第504-505页)一文中指出:“教育即生活”,将教育和生活关在学校大门里,如同一只鸟关在笼子里的。“生活即教育”,指教育是从书本的到人生的,从狭隘的到广阔的,从字面的到手脑相长的,从耳目的到身心全顾的。“教育即生活”,是拿教育做生活,好教育顾然是好生活,八股的教育也就造成八股的生活。从陶先生的表述我们可以看出,这两种教育状态中,对生活与教育两个概念的外延与内涵理解是不同的。在“教育即生活”的教育状态中,教育=生活,教育的来源不清了,作用不明,是一种偏执的教育观。这种教育观在古代,发展到极致就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科举教育;在现代,发展到极致就是一切唯分数的应试教育;而在“生活即教育”的状态中,生活>教育,教育是包含于生活之中的。这就强调了教育是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在生活中实施的。这抓住了实践出真知,读书的目的是用书的真谛。

很显然,这两种教育思想虽仅一字之差,但差之千里。

二、用“生活即教育”来改造“教育即生活”的紧迫性

作为一个在教育第一线工作了几十年的教师,我深深地感到目前这种“教育即生活”的状态已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了。素质教育喊了几十年,可应试教育却愈演愈烈,几成畸形之教育:

君不见,学生课业负担过重,苦不堪言。早出晚归,还披星戴月,只是为了完成那永远也做不完的练习、提纲;只是为了听那大致在考试中才有用的知识;只是为了记住那些追求统一的标准答案。于是,我们的孩子眼近视了,身子不高了,背也弯了。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既是命根,就得全力追求。于是,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教科书。学校家庭两点一线,孩子只在真空中成长,自然的姹紫嫣红没了,春夏秋冬变化也没了;随之,孩子的童真童趣没了,想象力没了,创造力也没了……

君不见,老师的负担多重,身心俱累。有些知识是没有用的,可是必须教;有些做法是不对的,可是必须做;春天到了,我们认识到应该让孩子到自然去感觉那一张嫩叶,一颗新芽,可是我们不敢;已经毕业了,我们与学生生活了三年六年,我们应该回味的是,改变了几个学生,交了几个知心朋友,温暖了几颗心灵……这才是教育。可是我们谈论的是考了几个本一,上了几个一中。至于那些曾经在班上为我们出过班刊、扫过地板,默默地当忠实的听众,因各种困难而在苦苦支持的孩子,我们全忘了,虽然他们是大部分。

君不见,“教育即生活”所带来的恶果已经显现。改革开放几十年来,教育为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有目共睹。可是不重视生活教育,只把学生关到校园中进行教育,一切只为分数的教育也愈演愈烈。这种片面教育的后果已经显现:我们教出的学生人格不健全,情感、态度、价值观都存在着严重的缺失。从整个社会系统来看,诚信体系已经出了严重问题。于是我们出现了郭美美,出现了令人痛心的慈善腐败;从个体来看,我们出现了“我爸是李钢”的拼爹一族。出现了“疯狂八刀”的药家鑫一族;出现了毕业即失业的蚁族;有人说,“蚁族”的出现是社会造成的。这话有一定的道理,但这种现象与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的自主力、创造力、创新能力不强难道没有关系吗?所以,教育系统应该勇当其责,思考教育缺失的因素,我认为,其中最大的原因就是实行“育教即生活”的做法,极大限度地局限了学生的视野范围,抹杀了学生的创新力,造成了他们不适应于生活或不能创造自己生活的令人痛心现象。

所以我认为目前的“教育即生活”之状态已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了。治疗的良方就是实行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的生活教育理论。

三、用“生活即教育”改造“教育即生活”的实施途径

首先,必须阐述一下“生活即教育”的有关理论。生活即教育属于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内容。从1921年在南京金陵大学的演讲词《活的教育》,到1934年在《生活教育》半月刊创刊号上,陶行知先生对生活教育理论的内容进行三次解析,以至于这项伟大的教育理论逐渐具体与明确。其基本理论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在劳力上劳心,以教人者教已;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等。

从以上生活教育的基本理论我们可以看出。这项教育理论强调实践,强调获得知识的正确途径,强调实施教育的正确方法。其与同志的“实事求是”思想,与邓小平同志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思想是相合的。用之来烛照并医治目前教育中的诸多弊端,不失为一剂良药。

依据生活即教育的有关理论,我们有以下三个改造途径。

1.在知识的来源与传授的载体上,重视生活即教育。

知识来自生活,教育在生活中实施,教育为生活服务。这样可以把学生从封闭的学校,孤立的课本中解放出来,从而达到让学生的生活能力、创新能力得到空前的发展,进而促进人类进步。在重视生活即教育这一点上,我们应该向日本学习。笔者前一段时间有幸读到方立新同志发表在《红蕾教育文摘》上的一篇文章《日本地震给教育界的借鉴》一文,深深感到日本生活教育的成功,现将此文的有些段落摘录如下:面对3.11特大地震,日本民众的表现赢得了世人的赞誉:地震来到时,孩子从容地站在母亲身边,而没吓得扑进母亲的怀抱;孩子们在免费酒店住宿后,自觉地收拾好衣物,整理好床铺;避震时,人们坐在楼梯两侧,确保中间畅通;避震解散后,地上没有一片纸屑;为了后面的人能买到食物,排队在前的人只买够自己吃的;公用电话亭,每人允许通话一分钟,可是没有人通话用完一分钟的……

方立新同志认为,这些传递着日本已经形成了一套成功的教育体系,我认为,这个教育体系之所以成功,是因为日本政府根据本国地震多发的现实,实施生活即教育所带来的成果。

2.在引导学生的学习方式上,重视教学做合一。

陶行知先生认为教、学、做是一个事情的三个方面,而不是三件事。这就避免了老师的教与学生学的分裂,强调了“先生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生学的法子”,这就是以学定教。以这种以学定教的法子来观照我们目前普遍实行的以教定学的教学模式,有着极大的指导作用。我们传统的课堂为:备课、上课、作业及批改、辅导、考试评价。这种教学模式与学生的学习规律不相符。按教学做合一的观点,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这个程序要这样安排才会显得合理:课堂开始于学生的预习,开始于备学生;其次评价不是在最后,而是贯穿于教与学的整个过程:评学习独立学习情况,评学生课堂生成情况,评教师引导情况等。这样的以学定教,才是“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才不是应试教育的课堂。

3.在学校和社会的关系上,重视社会即学校,强调学以致用。

我们现在很多大学毕业生,对社会有一种恐惧感,有的一毕业就失业,没有一些社会自立能力。我认为,不能单纯去怪体制,我们的教育也有问题。这些年来,我们把学校封闭起来,专心致志地搞应试教育。就是最简单的春游与秋游也不敢组织了,为什么呢?“安全”。为了安全,我们把孩子保护在家里、学校里,这样,学生与社会的距离越来越大,毕业后,又怎能适应,又怎能自主创业呢?可喜的是,我们已经认识到了这一点,举办了各种各样的活动,打开校门,让学生接触社会,感知社会。其中影响较大的是多所中学的“重走长征路”活动。在这方面,上海延安中学做得较为出色。下面是这所中学一位学生的一篇日记:

就在发烧的时候,我也曾经动摇。我是不是要继续走下去,我是不是回上海好好养病算了?就在此时,我看见不少同样伤痕累累的队员们仍然坚持着,我收到了家里人关切的电话,我还收到了老师同学们热情的短信,询问我重走长征路怎么样了。朦胧中一个概念逐渐清晰了起来:坚持住!我要走完全程……于是咬咬牙,长征路我一定要走完。

现在想想,当时我的这股子坚持,或许依稀有些当年红军不畏艰难的影子。但是我深知我们遇到的困难根本无法与革命先辈遇到的相提并论。一路上陡峭的山崖、不知何时飞落的飞石、沼泽泥浆,我们都遇到了。而我们堪称装备精良的车队常常遇阻不前,我们自然想到,那些前有敌军、后有追兵,又常常食不果腹的红军,他们当年走的路比我们更艰辛,但是冒着生命危险,他们却令人意外地走到了底,这才是真正的伟大。

长征的铁血已然凝固于历史的天空,留给学生的印象只是主席的《长征·七律》或有关电影电视中。这种真真切切的感觉,只能去重走,这就是社会即学校的巨大作用。

这几年,我们学这学那,为什么不来学习陶行知?大教育家孔子曾以“习礼于树下,言志于农山,游于舞雩,叹于川上”的方式给学生上课。我认为这是真正的教育,这也是生活教育啊。在现今应试教育急需改革,素质教育急待发展的形势下,我们应该大力提倡学习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让“生活即教育”的先进取代“教育即生活”的落后,让教育能为我们民族伟大复兴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参与文献:

[1]陶行知全集.四川教育出版社.

生活教育范文第8篇

于是,让教育回归生活,在生活的大课堂中遇物而诲、应景而学,便成了现代家庭教育尤其是早期家庭教育当然的发展趋势和明确的方向。

一、 知识蕴涵在家庭生活之中

尽管现在的早期教育重心已从知识转到情感能力,再发展到全面和谐发展的完整人格教育,但知识作为各方面教育的载体,依然在父母的心目中占有很大的比重。从婴儿时期的认读卡到幼儿阶段的百科图书,无一不是父母的重点选择对象。但其实,种种科学知识就蕴藏在我们每天的家庭生活之中,完全可以信手拈来地引导孩子发现和感知。

从早到晚,我们要接触各种各样的事物,参与各种各样的活动,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就在感知、发现和运用各种各样的科学知识。比如,天冷为什么要穿上厚的衣服?洗脸时,为什么水可以从低处的水管流到高处?电视是怎样工作的?就拿我们每天必然要遇到的一日三餐来说吧,蕴涵了多么丰富的科学知识!从食物的来源、生长过程、烹调制作方法到食物的色、形、味;从饮食的礼节规则、卫生习惯到参与一日三餐的简单劳动,这其中隐含着农业、气象、物理、化学、数学、卫生、营养、视觉艺术等各方面的科学知识。只要父母有心,就可以因地制宜地运用这些活教材来直观、生动地启发孩子去观察、去思考、去探索。

二、 丰富情感来自于生活体验

以前我们过于注重孩子外在的知识学习,忽视内在的情感体验,因而出现了许许多多不容乐观的现象:有的父母对孩子用心良苦,但孩子就是对学习不感兴趣;有的孩子学习成绩很好,但情感冷漠、自私。而自卑、忧郁、焦虑以及逃学、出走等负性情绪反应行为更是不断地发生,甚至出现许多无法挽回的悲剧。这种种现象使我们越来越感受到知、情、意是一个人发展的统一体,积极的情感体验无论对孩子的身心健康、认知发展和能力的提高,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说,只有在孩子有情感投入和积极体验的时候,他的学习才是主动的、积极的、富有创造性的,这时候,知识才能真正内化为孩子的能力和素质,促进孩子健康地全面发展。

家庭生活为孩子提供了一个生动而广阔的体验空间。在探索生活奥秘的过程中,因为各门知识与孩子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这样的学习是参与式的、富有趣味的,因而使孩子感受到无穷的快乐。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孩子可以通过亲身体验,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尊重、同情、关爱和相互合作;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孩子们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感受到自尊、自信、责任和自我价值。种种丰富的情感体验几乎遍布于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对孩子的整体发展,有着不同的影响。

三、 能力锻炼来自于生活实践

以“知识为中心”的教育,培养的只能是高分低能的 “书呆子”。由于现在的社会对每个人的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与人交往、学会合作、学会关心、学会创造,则成了适应这一多元、速变的竞争社会的必备能力。这种种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只能来自于生活中的实践积累。孩子从小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如何培养他的自立能力?生活学习样样包办,孩子如何学会自己解决问题?不与同伴一起玩耍,孩子怎会具有竞争和合作能力?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就是因为穷人的孩子没有更多的人、更多的钱为自己服务,一切只好自己动手。带孩子去买菜,让孩子进厨房,让孩子尝试自己去买衣服,自己去邻居家办事,自己设计布置房间,自己承担清洁任务,虽然结果未必会很好,甚至还要使家长付出更多的精力或物力,但这样的付出非常值得。因为正是在这样的生活学习中,孩子变得一天天能干起来,一天天懂事起来,一天天走向成熟和独立。

生活处处有教育,而教育也时时为生活服务。孩子们从生活中学习的知识、经验和能力不但能帮助孩子解决各种各样的生活问题,使孩子充分感受到生活的快乐和充实,更重要的是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素质去积极把握未来,从而使人生之船能顺利到达幸福的彼岸。

生活教育范文第9篇

元宵节前夕,我们为了让孩子们更好地体验传统节日的喜庆和特点,决定带领大家到幼儿园的生活馆里去学做元宵。活动前一天,我问幼儿:“你们在家搓过汤团吗?”幼儿的回答令我惊诧,学做过汤团的只有五六个人,而其他幼儿都声称吃过,却从来没做过。当问及为何没去学做时,大家异口同声地回答:因为我们的爸爸妈妈不让做!我想:家长朋友可能低估孩子的能力了。

当我向大家宣布准备去生活馆制作元宵时,全班幼儿兴奋不已。在满心期待下,大家洗净双手,排着整齐的队伍来到温馨、舒适的生活馆。

首先,我们向幼儿展示的是白白的米粉,大家一看见米粉就纷纷猜测起来:这是面粉,这是……我告诉幼儿,这不是面粉,而是制作元宵需要用的米粉。孩子们惊奇地睁大眼睛,屏住呼吸,观看生活老师慢慢将白米粉搅和成黏黏的米粉团。

接着我向幼儿介绍了搓团的基本技巧。当请大家制作时,幼儿急不可耐地卷起了袖子,就连平日里胆小、动手能力较弱的小旭、小佳也跃跃欲试。他们小心翼翼地捧着米团,放在鼻子下闻着,说着:“好香哦!这是米的香味!”然后按照老师介绍的方法,很仔细地将米团搓成长条形,再小心地将之折断,用小手搓着,捏着,不时地喊着:“老师看!我搓的团!”我立刻夸赞:“你们的小手真灵巧!好棒!”孩子的脸上像盛开的花儿,生活馆里到处弥漫着快乐的味道。

团搓好了,一个个圆溜溜的汤团像小珍珠一样,吸引了孩子们的眼球,他们看着盘里自己的劳动成果爱不释手。我请大家先猜测一下:汤团煮熟后会是什么滋味?幼儿马上展开想像:是甜甜的,是香香的,是好吃的味道……

在幼儿的议论声中,伴随着开水的咕噜声,汤团在锅里沸腾了。我们用小碗盛上,端到大家的面前。看着热气腾腾的汤团,孩子们乐开了,有的说:碗里的汤很烫,大家要小心!有的说:吹一吹,冷一冷再吃!有的说:好香啊!我真想吃!有的孩子忍耐不住,还用小鼻子凑过去闻了又闻。看着大家能悄悄地互相提醒和耐心等待的模样,我想:我班孩子的自我保护意识和内在的秩序感都己得到相应发展了。

终于可以品尝自己的劳动成果了,孩子们俯下身子,拿起勺子,一口一口慢慢咀嚼起来,有的眯着眼,有的哈着气……小嘴眨巴得好甜!

“老师,元宵软软的,真好吃啊!”

“老师,元宵是甜甜的,香香的,比奶奶搓的元宵还好吃呢!”

“老师,我下次还要来搓元宵……”

带着意犹未尽的愉悦,孩子们恋恋不舍地离开生活馆。

第二天,家长朋友都来与我们交流,说孩子昨天回家后开心得不得了,主动与家长分享劳动的喜悦,并让家长朋友下次也准备白米粉,他们要亲自搓团给大人吃……

生活教育范文第10篇

一、德育教育观生活化

传统的德育中,德育工作者往往居高临下,扮演着道德法官的角色,他们高高在上,这样很容易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而我校倡导德育工作者要放下“为师”的架子,摈弃专制,发扬民主,消除师生双方的心理距离。力求用纯洁的品行去感染学生,用美好的心灵去塑造学生。注意“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力求让教师每一细小的言行都成为学生的榜样,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要做到。在德育过程中,尽可能与学生共同学习、探讨和研究,本着民主平等的原则,能俯下身子和学生实现心与心的交流,成为与学生共同探讨真理的伙伴,真正达到教育的民主。

二、德育目标的生活化

在现实的学校管理中,学校往往把上级的一些带有评估性质的任务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目标,而较少从学生思想品德成长特点和社会要求看学校的德育工作。而我校为真正实现“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在德育目标的拟订中努力做到“三个关注”,即:①关注并引导学生的日常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②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引进心理教育内容;③关注并指导学生的学习和交往生活。学生在当前现实生活中的烦恼、困惑与困难,决定着我们教育工作的方向。

三、德育制度生活化

1.完善班主任的考核制度

对班主任的考核来自几方面:除了德育处制定量化考核办法,旨在调动班主任工作的积极性的指标考核外,同时吸收学生参与对班主任的考核,使之更加全面、真实。而且还加入了班主任的自我考评和自我改进。并且每月把学校和学生对班主任的考核情况及时反馈给班主任,以便其工作的反思和改进。

2.认真实行班主任例会制度

加强了班主任每月两次的例会的计划性、针对性和实效性。每次例会都要根据当前的工作任务确定一个研究专题,如班主任工作计划的制定、学生家长会的主持、品德评语的撰写、心理咨询方法、阶段性工作的自查等,并选择经验丰富有理论修养的教师和学校领导担任主讲,从整体上提高班主任的思想和业务素质。

3.建立班主任工作学习制度

一个优秀的班主任应该是一个德育行家。为此,我校聘请了校内外优秀班主任和教育专家来校讲学,还投入大量资金和提供学习机会供老师们外出学习、交流、听讲座。仅去年一年德育处共召开班主任会13次,班级工作交流6次,班级工作自评4次,班队活动课交流12节,养成教育主题班队3节,论文和方案的评选活动2次,外出学习人员达到28人次。为班主任和辅导员的学习、工作、创造良好的氛围和条件。同时,还要随时把班主任平时积累的教育案例、经验体会、讲话稿收集和整理起来,编写成册(目前我校的《今日教育》专版和《教育人生》以及《精彩课堂 美丽人生》三本教育成果,得到了泉州市教科院的高度评价和肯定)。

4.实现教育方式的变革

现代学校德育管理应该多一点自,更多的体现个性化,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体现德育的以学生为主体,实现活动方式的变革只有这样才能使德育和生活接轨。

四、德育活动形式生活化

没有情感体验的德育课程,必将是空洞和缺乏生机活力的。我校注意寓教育于多姿多彩的课外生活中,活动力求尊重学校实情、把握时代脉搏、注重当前热门、紧抓教育弱点,让学生在乐中求知、求真、求善、求美。

五、德育工作评价生活化

我校对教师、班主任的教育工作评价考核,着重看效率的评估而不是工作量的评估。对学生的评价着重看学生的成长而不是只强调行为的约束,以关注个体的进步和发展为着眼点,积极倡导始终加分、激励评价、爱心评价和发展评价等方法。

六、德育环境生活化

1.重视教育环境的熏陶

环境育人,学校的一草一木,精心布置的长廊,构思巧妙的板报,富有教育意义的宣传图片、资料等,都能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我校发挥环境育人的功能要着力优化校园环境,建立健康的舆论环境,建设积极向上、勤奋进取、热爱集体、团结友爱的学校生活环境,发挥环境的人文教育作用,使学生有效地利用校园环境进行自我教育。(学校的宣传标语、班级名片等)力求让学校的每一堵墙都会说话,每一个角落都充满文化的气息。

2.注重教育空间的延伸

实践证明,德育工作,不仅要重视校内育人的主导作用,还必须向校外拓展教育空间,努力争取家庭、社会的配合和支持,充分调动参与教育的积极性,共同营造宽松、和谐的育人氛围。

上一篇:市场监测论文范文 下一篇:审查原则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