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透镜范文

时间:2023-11-07 15:47:51

生活中的透镜

生活中的透镜篇1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凸透镜,什么是凹透镜,用多种方法辨别凸透镜和凹透镜.

(2)认识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

(3)知道透镜的光心、主光轴、焦点和焦距.

(4)通过探究,了解透镜对光具有会聚(或发散)作用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带着问题,通过实验与探究,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探究物理规律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创设情景,鼓励学生提出质疑,养成学生主动思考、善于思考的习惯.

(2)在学生的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科学的研究方法,逐步建立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

难点: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的原因.

【教学过程设计与分析】授课程序教师活动媒体设计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应用多媒体分析导入新课引导学生观察画面内容,并指出:这些或简单或复杂的仪器的工作都离不开对透镜的使用.点名课题展示:生活中与透镜的使用密切相关的经常见到或使用的仪器图片认真看图片,分析图片中仪器的使用概况利用生活中常用的图片引导学生贴近本课主题,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由画面给学生视觉上的刺激,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点名课题.问题提

出:透镜

的种类投影出几种不同类型的透镜,说明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为凸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为凹透镜.投影出几种不同类型的透镜在老师的引导下认真观看图片,对老师的提问做出自己的解答学生进行解答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要给予引导,并对他们的正确回答予以肯定和鼓励.使学生能够对不同形状的透镜进行科学正确的认识和分类活动一

观察凸

透镜和

凹透镜1.用手摸透镜的中央与边缘的薄厚

2.将透镜靠近书本,观察课本上的字并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并回答辨别凸透镜与凹透镜的方法让学生回答:看课本上的字时,凸透镜与凹透镜成像各有什么特点;提出问题:同学们还有什么新发现吗?学生回答问题,并在老师的引导下积极操作,认真思考,提出自己新的发现让学生们自己动手操作,认真观察,积极思考,认识凸透镜与凹透镜的不同之处学生动手操作中,积极主动的思考,使他们真实感受凸透镜与凹透镜的不同之处活动二

辨别凸

透镜与

凹透镜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并回答辨别凸透镜与凹透镜的方法问题:你有几种简易的方法,辨别两种凹透镜讨论回答自己辨别凸透镜和凹透镜的方法使学生在试验观察的基础上自己总结出辨别的方法展示辨别透镜的几种方法,使学生们一目了然探究透

镜对光

线的作用提出问题:试猜想平行光线通过透镜后会有什么现象呢?引导学生观察平行光通过透镜后的现象利用动态图像形象展示,得出结论在老师的引导下认真观察画面,积极思考,对老师的提问做出自己的回答通过仔细观察,相互讨论归纳结论直观的动态画面,刺激学生的眼球,进一步验证透镜对光线的作用.归纳总结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光心、

主光轴、

焦点和

焦距学生自觉教材上光心、主光轴、焦点和焦距的概念

利用多媒体演示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通过透镜后的传播学生领会实焦点虚焦点的含义展示出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分别通过凸透镜和凹透镜的情况,投影出各自的光心、主光轴、焦点和焦距在老师的引导下认真观察图像,分析透镜的焦点和焦距,即时回答老师的问题使学生清楚认识透镜的光心、主光轴、焦点和焦距直观的画面演示,使学生得以清楚认识焦点和焦距以及透镜对光线的作用透镜对

光作用

的原因1.引导学生画出光通过三菱镜时的光路

2.学生思考:两块三菱镜组合在一起,平行光通过它们后会怎样呢?

3.透镜可以看做是由多个棱镜组合而成的(课文图4-19)展示光通过三菱镜时的光路

展示光通过组合三菱镜时的光路在老师的引导下认真分析得出光通过三菱镜时的光路(学生回答:向底面偏折)

分析得出光通过两块三菱镜组合的光路

生活中的透镜篇2

(二)教学目的

1.知道什么是透镜、薄透镜,什么是透镜的主光轴、光心、焦点、焦距.

2.知道凸透镜对光起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起发散作用.

(三)教具

凸透镜、凹透镜、光具盘、光源.

(四)教学过程

一、列举实例,引入课题

教师讲述:我们生活中使用的照相机和实验室中使用的显微镜中都有一些玻璃元件.它们的表面是球面的一部分,叫做透镜.这些玻璃元件起什么作用呢?我们今天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

二、讲授新课

1.出示凸透镜、凹透镜实物,学生观察.但告诉学生不能用手摸.有条件的学校每一实验组(2人)发一盒透镜组,让学生自己观察.教师在黑板上画出透镜的剖面图,对照实物讲解什么是凸透镜和凹透镜,什么是薄透镜.简要说明它们在生活和科技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教师在黑板画课本上的图6—8,讲解什么是透镜的主光轴和透镜的光心.

2.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

(1)教师用平行光源、光具盘、凸透镜演示凸透镜对光的作用.(如课本图6—10)学生观察到一束平行光经过凸透镜后会聚在一点.

(2)教师画出会聚光线的光路图.讲述这种现象告诉我们凸透镜对光具有会聚作用.

对照光路图讲解凸透镜的焦点,焦点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叫焦距,用f表示.凸透镜两侧各有一个焦点,两侧的两个焦距相等.

向学生说明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是由于光通过凸透镜的两个侧面发生两次折射造成的.凸透镜焦距大小反映了凸透镜对光会聚作用的强弱.焦距短的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强,折射光偏折得就越厉害.每个透镜的焦距是一定的.

(3)教师提出问题:如果把一个点光源(如:发光的小灯泡)放在凸透镜的焦点处,点光源发出的光经过凸透镜后是什么样的?

引导学生分析这时的入射光线是逆着原来折射光线的方向,根据光的折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推想出结果.

教师用光具盘演示课本图6—11实验来验证.

教师小结:放在凸透镜焦点处的小灯炮发出的光(即通过焦点的入射光),经过凸透镜变成平行光.因而利用凸透镜能产生平行光.

3.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

教师用光具盘、平行光源、凹透镜做课本图6—12的演示.

在黑板上画出光路图.小结:凹透镜对光具有发散作用.

画图并讲解跟主光轴平行的光线经过凹透镜后的发散光线,不会相交于一点.但它们的反方向延长线相交于主光轴上的一点,这点也叫凹透镜的焦点.由于它不是实际光线的会聚点,因而叫虚焦点.

三、小结本课内容,讨论“想想议议”

1.本课主要内容是研究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及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

2.教师介绍我国早在公元前二世纪时就已经有人用冰磨成凸透镜来取火了.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建议有兴趣的学生在严寒的冬天里动手制作和实验.

3.指导学生讨论“想想议议”.讨论第一个问题时,让学生画出入射光线和折射光线,得出结论:光通过三棱镜后向底部(厚的一边)偏折.讨论第二个问题时,先让学生了解凸透镜、凹透镜可以看做几个三棱镜和一个玻璃块组成的.在黑板上画出图(课前用小黑板画好),让学生运用第1题的结论分析.弄清凸透镜对光具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具有发散作用的道理.

4.学生完成本节课文后练习l~3,并回答订正.

四、作业

课本章后习题第4、5题.第6题能找到老花镜的做.

课外安排统一时间发给学生凸透镜、凹透镜各一个做课本图6—9实验.

(五)说明

1.本课内容学生是比较感兴趣的.教学过程中尽可能让学生活动.介绍透镜及其种类时,最好让学生直接观察.

2.课本图6—9的实验,考虑课堂教学时间及对其他班级上课的影响,没有安排在课内让学生做,而是安排在课外的统一时间发给凸透镜、凹透镜去做.在做这个实验过程中教师要给予指导.以巩固课堂所学知识.

生活中的透镜篇3

考点1 光的传播

基础知识链接: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光传至两种物质的分界面,又返回原物质中去的现象叫光的反射,光从一种物质进入到另一种物质。传播方向发生改变叫光的折射。

例1(2006北京市考题)如图1所示的4种现象中,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是( )

【分析】了解生活中的光现象所蕴涵的光学知识是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选项A是铅笔上的光从水中射入空气时发生折射形成的。B是岸边物体射向水面的光,反射进入人眼形成的,是光的反射。C中屏幕上的手影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D中的平面镜成像是光的反射现象。

答案:C.

考点预测:以生活中的光现象为载体,将光的几种传播方式融和在一起考查,是该考点的主要命题形式。此类题在中考中逐年增多,这就要求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应多留心观察发生在身边的自然现象并思考其背后所包含的知识和规律。如倒影和日光下的影子,小孔成像、平面镜成像和凸透镜成像的区别。

考点2 光的反射与折射的规律

基础知识链接:光射向两种透明物质的分界面时,将同时发生光的反射和折射。反射光线遵循光的反射定律,折射光线遵循光的折射规律。光的反射和折射的相同点:(1)反射光线和折射光线都与对应的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2)反射光线、折射光线都和对应的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3)反射角和折射角都随对应的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4)光在反射和折射时光路都是可逆的。不同点:(1)反射有两种类型,镜面反射与漫反射,折射也有两种情况,斜射与垂直入射;(2)反射角总等于入射角,而折射角不等于入射角,当光线从空气斜射入水或玻璃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当光线从水或玻璃斜射入空气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简记为“空气中的角总是大的”。

例2(2006山东省济宁市考题)某实验小组在探究光的折射规律时,将光从空气分别射入水和玻璃,测得数据如下表:

分析表格中的数据,你肯定能得出一些规律,请写出一条:________.

【分析】对于这类多个物理量的数据变化的问题,分析时要注意运用科学的方法,类比联想,找到各个物理量之间的变化规律。例如:光从空气分别射入水和玻璃时,入射角在变化,找出折射角变化的规律。

答案:①入射角为0°,折射角也为0°;②入射角增大,折射角也随着增大;③光从空气斜射入不同介质中的折射角不同。

考点预测:光的反射与折射规律的实验探究是今后中考命题的趋势。在平时学习中要注重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同时要掌握控制变量法、转化法、等效替代法等常见的物理方法。另外,通过作光路图考查同学们对光的反射与折射规律的认识,是该考点的基本命题形式。

考点3 平面镜成像

基础知识链接: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是: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是虚像,像和物体大小相等,上下(或左右)相反。它们的连线垂直于镜面,它们到镜面的距离相等。简记为:正立、等大、对称、虚像。

例3(2006山东省济宁市考题)“猴子捞月”的寓言故事说,猴子看到井中有个月亮,就以为月亮掉进井水中了,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水中出现月亮属于光的反射现象

B.水中出现月亮属于光的折射现象

C.水中的月亮到水面的距离比天上的月亮到水面的距离近

D.水中的月亮比天上的月亮小

【分析】“水中出现月亮”这个现象是平面镜成像形成的,属于光的反射现象,不属于光的折射现象。如果同学们误选C或D,是受平时错误的生活经验误导所致。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可以判断水中的月亮到水面的距离等于天上的月亮到水面的距离,水中的月亮和天上的月亮一样大。

答案:A.

考点预测: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应用及其探究一直是中考的热点。解答有关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应用型题目,重在熟记平面镜成像特点,然后再利用其成像特点解题。而对于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型试题,关键是掌握运用等效替代法来比较像与物的关系。

考点4 光的色散及其看不见的光

基础知识链接:太阳光是一种复合光。透明物体的颜色由日光中物体能透过的色光的颜色决定;不透明物体的颜色由日光中被物体反射的色光的颜色决定;混合颜料的颜色由各种颜料共同反射的色光的颜色决定。

“红、黄、蓝”称为颜料的“三原色”;“红光、绿光、蓝光”称为光的“三基色”。

红外线的主要特性是热作用强。各种物体吸收了红外线后温度升高。因此人们利用红外线来加热物品。由于红外线穿透云雾的能力比较强,利用灵敏的红外探测器吸收物体发出的红外线。再用电子仪器对吸收的信号进行处理,可以显示出被测物体的形状和特征,这就是红外遥感。紫外线的主要特性是化学作用强,很容易使照相底片感光;紫外线的生理作用强,能杀菌;应用紫外线的萤光效应,可以进行防伪。

例4(2006浙江省嘉兴市考题)2006年3月某日7时40分,黑龙江省大庆市市民惊奇地发现东方冉冉升起的太阳周围出现了多个“小太阳”(如图3所示),太阳的上方还有一道美丽的彩虹。出现这种天象的原因主要是在特殊的天气条件下,云中竖直挂列着许多小冰晶(小冰晶相当于三棱镜)。

(1)天空出现的彩虹,可以说明太阳光是一种________(填“单色光”或“复色光”)。

(2)人们能够看到多个“小太阳”,是由于太阳光经小冰晶反射和________后所形成的虚像。

【分析】由于云中竖直挂列着许多小冰晶,而小冰晶相当于三棱镜,太阳光通过小冰晶后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7种色光。形成了美丽的彩虹。说明太阳光是一种复色光。至于人们能够看到多个“小太阳”,是由于太阳光经小冰晶反射和折射后形成了虚像。

答案:复色光;折射。

考点预测:光的色散、红外线、紫外线等内容贴近生活实际,将是2007年中考的亮

点。其中牛顿的色散实验既可以作为光学史问题考查,也可以作为实验探究题出现。红外线与紫外线还可以与电磁波结合在一起考查,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和开放性。命题形式以信息题居多,解题的窍门是从所给材料中汲取与问题相关的信息。再进行分析、处理,得出正确的结论。

考点5 透镜

基础知识链接:透镜是利用光的折射规律来工作的光学器具,有主光轴、光心、焦点和焦距,可分为凸透镜和凹透镜两类。远视镜片中间厚、边缘薄叫凸透镜;近视镜片中间薄、边缘厚叫凹透镜。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能使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会聚到焦点上;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使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向外发散。

例5(2006福建省厦门市考题)在图4中,完成光线从左边射向凸透镜折射后,再射向凹透镜折射后的光路。

【分析】在作透过透镜的光路图时,主要是利用3条特殊光线作图,即: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平行于主轴的光线经凸(或凹)透镜后过实焦点(或虚焦点);过实焦点(或虚焦点)的光线经凸(或凹)透镜后平行于主轴

答案:所作光路图如图5所示。

考点预测:作透过透镜的光路图历来是中考作图题的主要内容,利用3条特殊光线作图是解题的关键。另外。对透镜对光线的作用的考查也要引起重视。

考点6凸透镜成像及视力矫正

基础知识链接:

例6(2006江苏省扬州市考题)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时,在光屏上得到了一个缩小清晰的像(如图6所示),此时物距范围:______。有位同学摘下近视眼镜放在蜡烛与透镜之间(靠近透镜)。结果光屏上原来清晰的像变模糊了。

(1)若不改变蜡烛和透镜位置,将光屏向_______(左/右)调节,才能使像变清晰。

(2)请根据此实验,简要说明近视眼看不清楚物体的原因:________.

【分析】根据图6所示,在光屏上得到了一个缩小清晰的像,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此时物距范围是u>2f(或物体在2倍焦距之外)。照相机就是根据这个成像原理制成的。由于近视眼镜是凹透镜,对光线起发散作用,所以将近视眼镜(凹透镜)放在蜡烛与透镜之间(靠近透镜),使原来所成的像向右移动了,那么在不改变蜡烛和透镜位置的情况下,应将光屏向右调节,才能使像变清晰。近视眼看不清楚物体是因为物体成像的位置在视网膜之前。

答案:u>2f或物体在2倍焦距之外);右;物体成像在视网膜之前。

考点预测:随着中考试题与生活、生产实际结合得越来越紧密,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及其应用必将成为光学考查的重点,牢记成像规律是此类试题的解题关键。同学们在平时学习时应熟练掌握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眼睛、近视眼镜等原理与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对应关系,说不定在07年中考中就会应用到。

考点7显微镜、望远镜及光污染

基础知识链接:通常的望远镜(或显微镜)可看做是由两个透镜组成的。靠近眼睛的透镜叫做目镜。靠近被观察物体的透镜叫做物镜。显微镜的目镜和物镜都相当于凸透镜,将物体两次放大。而有一种望远镜的目镜和物镜也都是凸透镜,物镜的作用是使远处的物体在焦点附近成实像。目镜的作用相当于放大镜,用来把这个像放大。

例7(2006湖北省宜昌市考题)显微镜镜筒的两端各有一组透镜,每组透镜的作用相当于一个_____透镜,人眼通过显微镜观察微小物体时,看到的是放大的______像(填“虚”或“实”)。

【分析】由于显微镜对物体是起放大作用,其目镜和物镜的作用都相当于凸透镜,将物体两次放大,成放大的虚像。

答案:凸;虚。

考点预测:望远镜、显微镜及光污染也是中考的热点问题。考查的题型多以选择题、填空题或分析简答题为主,目的在于培养同学们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的意识,是新课改基本要求的具体体现,值得同学们重视

考前提示:在中考中,对于光学选择题和填空题应注重对光学基本知识点的辨析和理解。如分析天文现象和影视、广告、图画中的光学现象时,应该对其所涉及的光学知识或原理了如指掌,才能在解题中游刃有余。作图题要强调的是,作图一定要规范,光线和实像要用实线表示,辅助线和虚像要用虚线表示。光学实验探究题,重在突出科学探究的本质,在复习时应对探究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传播的特点、探究光的反射和折射的规律、探究平面镜及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进行重温,而不应死记那些结论,方能以不变应万变。

生活中的透镜篇4

一、实验器材

透明盛液筒、磁体(模型电动机中的器材)、橡皮筋、两只激光笔、凸透镜、凹透镜、长方形铁片、玻璃板、胶布、铁丝网、杯盖、火柴等。

二、准备实验

1.如图1所示,将长方形铁片弯折,用胶布将透镜固定在铁片上。

2.如图3或图4所示,用橡皮筋将磁体固定在透明盛液筒略偏上位置。

3.学生试着将带有弯折铁片的凹透镜,如图3所示,用磁体吸牢在透明盛液筒内壁上。

三、实验步骤

1.探究透镜对光的作用。

(1)将点燃的三根香横放在杯盖的铁丝网上燃烧,如图5所示,将带磁体的透明盛液筒倒放在燃烧的香上面,收集烟雾。

(2)用激光笔发出的激光照射收集的烟雾,当激光路径清晰时,用玻璃板盖住透明盛液筒的杯口,将透明盛液筒正放。

(3)如图2所示,两个激光笔发出的平行光垂直于玻璃板射向凹透镜,观察现象,得出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

(4)将带有弯折铁片的凹透镜换成凸透镜,重复(3)步骤,得出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如图3。

注意:实验结束,玻璃板依然盖住透明盛液筒的杯口,保存烟雾,留着完成【活动2】。

2.学生分组进行实验。

3.教师借助课件展示的图2、图3,讨论焦点、焦距概念,以便学生利用上述器材测量凸透镜的焦距。

4.指导学生看课本第67页【活动2】:测量凸透镜的焦距实验内容,然后学生接着上面的实验借助透明盛液筒上的刻度尺或直尺,测出凸透镜的焦距。

本实验最大的亮点是:光经透镜折射前后的传播路径用透明盛液筒收集的烟雾可清晰显示。实验效果明显,能帮助学生轻松愉快地观察到透镜对光的作用、测量凸透镜的焦距,学生通过接触实物,亲自操作、观察,对透镜的作用、焦点、焦距等会有真切的体验,把有关知识真正学会弄懂,而不是纸上谈兵、仅记住抽象的名词。

实验时要注意:(1)收集的烟雾不易太多,也不易太少,用激光笔发出的激光照射收集的烟雾,当激光路径清晰即可。(2)换透明盛液筒中的透镜时速度快些,尽量减少烟雾的散失。

本实验最佳的效果是:透明盛液筒里有一个放透镜的圆环,就不要用磁体了;带有刻度尺的透明盛液筒上下一样粗,将会使“测凸透镜的焦距”实验更具可行性、准确性。

注:本文是安徽省马鞍山市市级课题“初中理化教学中培养学生提问能力的策略研究”实践研究。批准号为MJGY09060。

本文也是安徽省级课题“信息技术环境下物理课有效教学策略和方法的研究”实践研究,课题编号:AD-110160,课题立项单位:安徽省电化教育馆。

生活中的透镜篇5

学习目标描述

透镜

学习内容分析

将从教材分析与学情分析、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教与学的过程、教学反思及自我评价四个方面来阐述本堂课。

学科核心素养分析

说明本节课可落实哪个或哪些学科核心素养

合作学习  自主探究  动手实践

教学重点

透镜对光的作用

教学难点

透镜的作图及凹透镜的虚焦点

学生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思维能力发展较快,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和表现欲,因此,我采用观察、实验、多媒体辅助等教学方法,因材施教,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自主的去探索未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学策略设计

教学环节

教学目标

活动设计

信息技术应用说明

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创设情境为了后面新课教学做铺垫。

课前让学生观看太阳光通过放大镜点燃白纸和炮竹的动画视频,这样导入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也为后面的学习作了铺垫,还充分体现了信息技术在课堂中的优势作用。

应用投影仪及动画视频

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认识凸透镜和凹透镜,

将学生分为七个小组,每组发一套装有四个透镜的器材袋,让学生轮流看一看,摸一摸,自主的认识和区分两种透镜。随后学生讨论交流,说出两种透镜的特点,并试着画出它们的形状。认识了透镜后,鼓励学生找出自己所画透镜的光心和主光轴。在学生自主探索完成后,我利用多媒体再次呈现凸透镜和凹透镜,点讲光心和主光轴。

整个探究过程都是以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进行,这样的设计符合新课程标准中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并且用问题的形式引起学习,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运用多媒体呈现知识,使学生更形象、直观的认识凸透镜和凹透镜,也让学生在活泼轻松的气氛中学习,知识接受快,课堂效果好。

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理解两种透镜对光的作用

根据太阳光的照射,确定七个小组进行实验的场地,每个小组从器材袋中各选取一个凸透镜和一个凹透镜,让太阳光分别经过透镜,观察现象。实验结束后小组派代表汇报观察的情况,根据学生的汇报,我利用前面学习的光心和主光轴,引导学生得出凸透镜焦点和焦距的概念。

在实验中学生只是看到一个粗略的现象,特别是凹透镜对光线的发散作用观察不明显,也给虚焦点的认识增加了难度,为了解决这一重难点,我再次利用幻灯片呈现光通过凸透镜和凹透镜的演示实验,让学生更清晰的观察到凸透镜对光线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线的发散作用,并通过演示实验引导学生认识透镜的光路图,学习作光路图。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使我们的课堂生动形象,还能帮助学生突破重难点,也给教师驾驭课堂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练习与检测

通过练习,检测学生的掌握程度。

1.投影呈现习题,学生独立完成后,小组讨论订正答案。

2.根据学生反馈情况,进行讲解,指导突出重点。

用多媒体呈现恰到好处的习题,既为课堂节约了时间,提高了效率,也让学生巩固了知识,形成了技能。

用多媒体呈现恰到好处的习题,既为课堂节约了时间,提高了效率,也让学生巩固了知识,形成了技能。

课堂小结

回顾新知

学生畅所欲言谈谈自己的收获,幻灯片呈现透镜的知识体系,引导学生由点到面,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

幻灯片呈现知识体系,明了简洁,一目了然。

教学反思

从教学创新上:我以新课标为导向,突出能动性、实践性、自主性。结合学生生活实际、注重能力素质的培养,运用多媒体的教学优势,呈现直观的图片、视频来丰富课堂内容和课堂形式。

从学科特点上:我注重科学素养的培养,物理教学离不开实验,让学生在实验中体验获得知识的乐趣,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生活中的探索精神。

生活中的透镜篇6

体验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要从学生的经验和体验出发,密切联系知识与生活实际,引导学生不断深入地观察和体验身边的物理现象,并最终用所学知识解释物理现象,或从现象中总结出物理规律。在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要求学生:用盛水的玻璃杯和球形烧瓶代替凸透镜来研究成像规律。学生课下做完这个实验后,直奔我的办公室,满脸不解地向我求助:将一节干电池,分别横放、竖放在盛满水的柱形玻璃杯前,为什么放在玻璃杯后的干电池左右放大,上下不放大呢?

盛水的玻璃杯相当于凸透镜,而凸透镜成像分为两大类:正立放大的虚像或倒立的实像。对以上现象应怎样解释?我与教研组的几位物理老师讨论交流,能说出子丑寅卯的很少。很显然,教材明确提出的活动,老师们竟然没有仔细研究过。看来,这是一个值得关注与深入研究的问题:盛满水的圆柱形透明玻璃杯不能简单地看作凸透镜!

从外形看凸透镜的中央厚四周薄,由于光的折射,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故又称会聚透镜。将平行光线(如阳光)平行于透镜的主光轴射入凸透镜,光在透镜的两面经过两次折射后,集中会聚在主光轴上的一点,此点叫做凸透镜的焦点F,焦点到透镜中心(光心O)的距离叫凸透镜的焦距,通常以字母f表示。当物体与凸透镜的距离小于一倍焦距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所以凸透镜可作为放大镜使用。

而盛满水的圆柱形透明玻璃杯是一种圆柱体透镜,当它竖直放置时,它的水平横截面为一个圆。因为圆具有中间厚,两边薄的特点,因此对平行光线有会聚作用,但与薄凸透镜不同的是,两侧的平行光线经圆透镜折射后的会聚点更靠近圆透镜。因此它不能将平行光线会聚为一点,而是会聚在一条线段上,圆柱体透镜的竖直截面为一个矩形,中间与上下的厚度相同,所以在竖直方向上,它对平行光线没有会聚作用,如右图所示。因此,当用平行光线照射竖直放置的圆柱体透镜时,光线将被会聚到一个竖直方向的矩形里。由此可见,竖直放置的圆柱体透镜在水平方向上对光线的作用与凸透镜相似,而在竖直方向上对光线的作用与平行玻璃砖相似,因此当物体靠近圆柱体透镜时,只有在水平方向上有放大作用,而在竖直方向上没有放大作用。

我们还可以用一个简单而又明显的实验来说明这问题,取两支笔,一支水平放置,一支竖直放置,呈一个倒T字形,再将盛满水的圆柱形透明玻璃杯紧放在笔前。可以看到水平放置的铅笔经水杯折射后并没有放大,而竖直放置的铅笔经水杯折射后明显放大。

2012年人教版物理教材"第五章 透镜及其应用"中的"第三节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中的课后练习第2题:"找一个圆柱形的玻璃瓶,里面装满水,把一支铅笔放在玻璃瓶的一侧,透过玻璃瓶,可以看到那支笔。如果把笔由靠近玻璃瓶的位置向远处慢慢地移动,你会看到什么现象?实际做一做,验证你的猜想。与前面用凸透镜所做的实验相比,这两个实验有什么共同之处?有什么不同?"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所提供的答案为:玻璃瓶相当于一个柱面透镜。当铅笔由靠近水瓶的位置向远处慢慢移动时,透过水瓶会看到铅笔尖逐渐变长,到某一位置时,铅笔尖突然改变方向。用凸透镜做实验,当铅笔由靠近凸透镜的位置向远处慢慢移动时,透过凸透镜会看到铅笔逐渐变大,而形状保持不变,到某一位置时,铅笔尖也会突然改变方向(所用的凸透镜焦距要比较短)。

在学习了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后,可以让学生探究以下三个问题,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1)竖直放置的圆柱体透镜在做放大镜使用时,是不是在各个方向都有放大作用?

(2)如何证明竖直放置的圆柱体透镜在竖直方向上没有放大作用?

(3)当物体远离竖直放置的圆柱体透镜时能观察到倒立的像吗?

生活中的透镜篇7

关键词:摄像头;信息化教学;教学设计

一、实验设计背景与原理

在现代化的教学中,利用数码产品及数字化设备改善教学活动是信息化教学的一个重要手段。在物理“近视眼和远视眼”成像一节的教学中,教师通常只能通过展示眼睛构造模型及挂图讲解成像原理,而学生对于如何利用相应的透镜调节像在患病眼睛中的成像位置这一知识也只能做接受式的机械的学习。如何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是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在这个教学设计中,我尝试采用可变焦电脑摄像头模拟人眼的方法,演示人眼在患近视和远视情况下的成像特征,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有关凹透镜和凸透镜的成像知识,体验为“患病的电子眼”配眼镜的乐趣,从而达到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效果,同时所展示的患病眼睛的模糊成像效果也能使学生体会到爱护眼睛的重要性,进而较好地实现了新课程理念下,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课程目标。另外,在这教学设计中,我还注重考虑教育心理学的一般原则,在学生已具备凸透镜和凹透镜成像特点这一学习准备的前提下,提取为学生所熟悉的配镜活动作为问题背景,并为学生设计了具有实质性意义的课余动手作业,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技能及提高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具有重要意义。

器材:多媒体投影仪 电脑 可调焦的摄像头 透镜盒(内装不同焦距的凹透镜和凸透镜)、视力表

二、教学活动设计

1、 复习关于凹透镜和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知识。

为使学生能够较快投入新的学习,教师应该充分考虑学习准备性原则,增强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本节教学内容是对透镜成像规律知识的扩展,因此进行相关因此进行相关的知识点回顾是必要的。

2、展示眼睛的构造图示(见图1),并阐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近视眼和远视眼”,并弄清楚眼球的结构。

展示眼睛的构造图便于学生在接下来的“配镜师”这一角色扮演时,能够主动地利用所学知识参与探究。这实际上为教学提供了先行组织者,是对将要学习的主题的引导性表述,它为信息提供了一个框架,并把新信息与学生已有的信息联系起来

3、 由同学们讨论应该怎样来矫正近视眼,开展名称“小小配镜师”的实验教学活动。

⑴、让摄像头模拟人眼。各种器材对应的模拟替代物是: 镜头――晶状体 银幕――视网膜 凹透镜――近视眼镜片凸透镜――远视眼镜片

先将摄像头与电脑相连,打开【我的电脑】双击摄像头图标启动摄像头,然后将成像窗口调整至合适大小,把摄像头对准我们事先准备的视力表并通过电脑和投影仪使成像显示于幕布。此时摄像头模拟的是正常人眼,在屏幕上显现的视力表是清晰的。(见图2)

为了与患病眼睛的成像效果形成对比,使学生体会到保护眼睛的重要,这里首先展示正常人眼所看到的清晰世界

⑵、 现在让电子眼模拟“患上近视眼”的:旋转摄像头镜头前部的焦距调节钮,调整摄像头的焦距(图3),制造出模糊的成像,告诉学生这是一只患了近视的眼睛所看到的图像(图4),同时让学生体会到保护眼睛的重要性。

⑶、提出问题:如何给这只眼睛佩戴合适的眼镜使它能看得清楚呢?

启发思考:展示近视眼成像原理图(见图5),假设这是一只患近视的眼睛,请利用已学知识思考应该佩戴何种透镜才能使成像正好落在患病眼睛的视网膜上。让学生来分析。

(由学生分析也近视眼应在前面加一块凹透镜来矫正它,见图6)

⑷、体验配镜活动:根据学生的分析结果从配镜盒中挑选出镜片,置于摄像头镜头前(见图7),从投影中观察成像的变化,并请学生思考产生这些变化的原因。

⑸、继续挑选或通过组合不同屈光度的凹透镜片,直至 获得最好的成像效果。(图2)

⑹、提供变式练习:朝相反方向旋转摄像头光圈,制造“模拟远视眼”――老爷爷的眼睛,请学生思考并完成“为老爷爷配眼镜”的任务。看他们是选择何种透镜来矫正老爷爷的眼睛的(即如何矫正远视眼)。

随着知识的渐趋稳定和巩固,教师设计的问题类型要有变化,可以通过设置与原先的学习情景不同甚至相反的问题供学生思考和完成,从而促进学生概念规则的纵向迁移。

4、 最后,总结本次课程的知识要点。

通过活动方式实现教学的最大难点是如何有效地实现预定教学目标和使教学活动趋于有序,此时教师对活动效果的及时总结至关重要。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便于知识的巩固和远迁移。

三、总结

这次我们设计的给“摄像头配眼镜”的实验教学活动中,用摄像头来模拟人眼,这与我们常说虚拟实验不同,它是用真实材料做成的模拟装置,比起其它的模拟手段来,仍然具有一定程度的真实性。因为它们显示的现象都是真实的,只不过用所示的现象来说明物理教学内容时需要作形象的类比,因而与单纯模拟具有不同的教育价值。就象这个实验,它能让学生真实的目睹和参与其过程,并获得第一手的感性的认识,从而更能加深对实验现象、结论的理解。

参考文献:

[1]刘儒德主编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1P7

[2]钟启泉等主编. 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 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8.P20

[3]周定珍,课程整合的内涵新解,网络科技时代,2003、3

[4]李伟民主编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探索广东教育出版社2003.1

生活中的透镜篇8

(二)教学目的

1.知道物体在凸透镜二倍焦距和一倍焦距之间能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2.知道物体在凸透镜焦点以内能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3.知道幻灯机、放大镜的原理.

4.简单了解显微镜的主要结构及放大原理.

(三)教具

学生实验器材:凸透镜、蜡烛、光屏、刻度尺、火柴、粉笔.

教师用:幻灯机、幻灯片、投影仪、屏幕、显微镜.

(四)教学过程

一、课题引入

同学们看过电影,也看到过老师在课堂上用投影仪配合上课.小小的胶片怎么会变成很大的画面的呢?

上生物课时要观察动植物的组织和细胞,它们很小,肉眼看不清.老师给你们用放大镜和显微镜来观察.它们为什么能使我们看到很小的物体呢?今天我们来研究这些问题.(板书课题)

二、进入新课

1.研究凸透镜成倒立、放大实像的条件

①请同学们用上节课的器材做实验.在桌上用粉笔画出直线,把凸透镜、蜡烛、光屏放置在直线上,调整它们的高度.

②把蜡烛放在离凸透镜的距离稍小于二倍焦距的地方.沿直线调节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直到光屏上出现明亮、清晰的像.观察这个像是放大的还是缩小的,是正立的还是倒立的?像在凸透镜哪侧?

③把蜡烛向凸透镜移近些,仍在焦点以外.移动光屏,使光屏得到清晰的像.请同学们观察:移近后得到的像和原来的像比较是变大了还是变小呢?像离凸透镜的距离怎样变化?

实验观察结束,教师提问:光屏上得到的是实像还是虚像?

学生回答.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当物体离凸透镜的距离在二倍焦距与一倍焦距之间时,在凸透镜另一侧得到一个倒立、放大的实像.物体向凸透镜靠拢时,得到的像变大,像到凸透镜的距离也是变大的.教师板书.

2.研究凸透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的条件

继续用上面器材学生进行实验.把蜡烛向凸透镜移近,移到焦点以内.移动光屏、观察光屏上还能得到像吗?(学生观察后回答得不到)在光屏这一侧往凸透镜里观察,能看到像吗?

请学生回答:往凸透镜里面观察,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像?

让学生把蜡烛移到靠近焦点,仍在焦点以内时,凸透镜里看到的像是变大了还是变小了?这个像和前实验中光屏上得到的像有什么不同?

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小于一倍焦距时,能得到一个正立、放大的像.这个像不是实际光线会聚成的.不能在光屏上得到它,因此是虚像.教师板书.

3.讲述幻灯机的工作原理

教师出示幻灯机实物.在黑板上画出课本图6—22.介绍幻灯机的主要结构:镜头(凸透镜)、幻灯片(物体)、画片框、聚光镜、反光镜、光源等.讲述工作原理:幻灯片离镜头的距离在二倍焦距和一倍焦距之间.用强光照射幻灯片时,就可以在屏幕上得到倒立、放大的实像.为了使得到的像成为“正立”的,要把幻灯片上下颠倒放置.实际演示打出一张幻灯片.

对照投影仪实物,教师简单介绍投影仪的结构与使用.学生看课本图6—23.与幻灯机比较,投影仪用两块大螺纹透镜作聚光器(作用相当于凸透镜).使用时凸透镜所成的像被一平面镜反射到屏幕上.其优点是能放映大画面的幻灯片,也可以直接放映书写在透明胶片上的文字、图表.使用方便.

4.讲解放大镜原理

让同学用凸透镜观察课本上的字.将凸透镜尽量靠近课本,往凸透镜里看,看到的字是正立的还是倒立的?是放大的还是缩小的?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凸透镜能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我们就用作放大镜.再让学生将凸透镜慢慢远离课本.看到的像有什么变化?凸透镜继续远离课本,还能始终看到正立、放大的虚像吗?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凸透镜作放大镜用时,一定要靠近观察的物体,使物体离凸透镜的距离小于一倍焦距,这样才能透过凸透镜看到正立、放大的虚像.

5.简单介绍显微镜的结构、放大原理

教师出示显微镜.讲述:为了提高放大倍数常用显微镜.它的主要结构是有两个凸透镜.一个是目镜,一个是物镜.

讲述显微镜的成像原理:是物体先通过物镜成放大的实像,再通过目镜第二次成像,成放大的虚像.经过两次放大就提高了放大倍数.

三、小结本课内容

1.本课内容是凸透镜在什么条件下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和正立、放大的虚像.教师复述一遍.

2.课内完成节后的练习1、2、3.

3.教师总结凸透镜成缩小的实像、放大的实像和放大的虚像的条件及应用.

四、作业

1.复习本节课文.

2.课本章后习题第7、8、9、10题.

(五)说明

1.关于学生实验的说明见本章第三节中的说明1、2.

2.幻灯机演示打出幻灯片时,要再次强调凸透镜成像的倒立、正立与生活中的概念不同.对这些问题,学生容易混淆.多年的测试检查总有不少学生认为电影屏幕上的像是正立的.演示时,先把幻灯片正放,得到的画面是倒立的.然后再将幻灯片倒放,画面就“正立”.

对课本“为了使观众看到正立的像,……”中的“正立”要作说明,这是生活中的感觉,不是凸透镜成正立的像.

3.在总结凸透镜成缩小的实像、放大的实像及放大的虚像的条件及应用时,教师可以恰当地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指出:物体通过透镜能成什么样的像决定于物体离开凸透镜的距离.物体离凸透镜由远移近时,成的像逐渐变大,像离凸透镜的距离也变大.物体在二倍焦距以外时,像总是比物体小.物体移到二倍焦距以内时(焦点以外),像就变大到比物体还大,也就是成了放大的实像了.再移近到凸透镜一倍焦距以内时,像就由实像变成了虚像.发生了质的变化.这体现了“由量变到质变”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上一篇:冬季食谱范文 下一篇:环保证明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