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桥城市规划范文

时间:2023-10-23 17:27:32

路桥城市规划

路桥城市规划篇1

【关键词】城市桥梁;公路桥梁;设计荷载;标准对比;思考

城市的桥梁设计是为了缩小城市的空间距离,而且城市的桥梁设计荷载要考虑的外部因素较多,例如:结构自重(恒载),活载荷,积灰载荷,雪载荷,风载荷;另一类是间接作用,指在结构上引起外加变形和约束变形的其他作用,例如混凝土收缩,温度变化,焊接变形,地基沉降等,除了将城市的日常运行保证之外城市的跨河桥还要考虑洪水频率等级,抗震等级等。而公路的桥梁设计是为了将交通事业进一步完善,二者都是带动城市经济发展完善的有效手段。因此以下我们就以城市桥梁与公路桥梁设计荷载标准的差异性和对比进行分析,从而城市桥梁和公路桥梁的设计荷载标准更加全面的分析出来,从而为更多的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提供切实的参考依据。

1 城市桥梁与公路桥梁设计荷载标准对比重要性

1.1 促进城市的规划更加具有科学性

城市的发展和进步主要集中表现在城市的交通发达程度和桥梁工程的建设中,所以城市桥梁设计要考虑的实施点主要在城市河道上和道路与交叉道路立交、道路跨越铁路的立交桥及人行天桥等实际中的设计,以及桥梁设计的使用年限,但是排除临时性桥、铁路桥、涵洞等,现在的城市桥梁表现形式就主要是立交桥,公路的桥梁建设较多的也主要集中在立交桥和高速公路的高架桥建设上,所以城市的进一步规划和建设要将交通便利作为规划的主要参考依据,城市的桥梁工程建设才具有实际的科学意义。

1.2 能够保证城市道路的建设更加具有规范性

城市桥梁设计的规范性演变和公路桥梁设计的有效性,能够将桥梁的荷载标准进行控制,因此城市的发展和建设才具有全面的科学意义。根据《城市桥梁设计规范》(CJJ11-2011)规定:城市桥梁的荷载分为永久作用、可变作用和偶然作用三类,细分后的城市桥梁建设才能够规范施工,其质量才有保障。公路桥梁设计还要考虑到桥梁建设是为了保证城市的交通便利,从实际的要求发展中才能够将道路的设计和施工全面科学的展开。

桥梁的设计和荷载也会根据城市桥梁的类型不同而产生变化,因此城市桥梁的设计荷载会更加的具有现实意义,例如:面对城市的立交建设时,城市的道路桥梁就必须要将城市的交通通行效率考虑在内,根据立体交叉道路的数量,将城市道路桥梁的交叉口桥梁设计分别设计成三路立体交叉、思路立体交叉以及多路立体交叉的类型,因此城市的道路建设会朝着高效、科学、稳定性走,而且城市桥梁与公路桥梁的设计荷载也会逐步的清晰,从而将城市的总体道路规划和建设的更加具有规范性。

2 城市桥梁与公路桥梁设计荷载标准对比

2.1 适用范围和具体运行不相同

城市的桥梁设计是为了适应城市的交通和经济发展要求,因此城市的桥梁设计应该根据自己的使用任务和服务性质以及所在线路的远景发展需要,按照安全、适用、经济、美观的设计原则,一般的城市桥梁设计要有足够的承载和泄洪能力兼顾当前和以后的城市经济发展建设,既要满通运输的本身需求,也要兼顾其他社会经济个体的发展要求,在经济上也要求了城市桥梁的设计应该和城市的经济发展相互协调,因为城市的桥梁建设在某种程度上是为了提高城市的环境规划建设,而且实施其过程时还要将技术和经济进行比较,尽快的满足施工建设的要求。

公路桥梁的设计就是要将整个公路桥梁设计结构和其部分构件在制造和运输、安装过程中有足够的强度、刚度、稳定性和耐久性,同时桥梁的设计还要将桥梁的总体使用效率提高,而且在跨江跨海大桥建设时也要将桥梁的荷载能力考虑在内,设置该桥段的最大荷载标准要求,将安全隐患全面的排除。

在城市的桥梁荷载设计中,要将荷载主要的成立主体进行分类,而且公路桥梁的荷载主要表现为:铁路列车、公路等交通工具的冲击力,保证其安全运行,桥梁的设计在遵循以上原则之外还要考虑其恒载能力和负载能力,从而在有效地数据规定内将桥梁的设计标准予以规定。

2.2 对比可变特点

城市桥梁的变形程度一般不大,一般设计的城市桥梁是为了将城市的环境设计要求考虑在内,并且城市的桥梁建设工程规模较公路桥梁建设较小,城市的桥梁设计建设要将桥梁的表面工作进行美化作业,例如:铺设人行道地砖、花岗岩、大理石等,一般恒定性的荷载工程建设作业在城市桥梁工程中开展,而公路桥梁承载的荷载就主要是移动震动设备,所以要解析城市桥梁与公路桥梁的设计荷载标准进行对比,才能够将其变性作用进行对比分析,如图所示:

城市的桥梁设计和公路桥梁设计中要考虑的因素,设计的车道荷载横向布置和车道数目行车道的总宽度进行设计,才能够找到桥梁的荷载最大承重力,将汽车的荷载、汽车冲击力的荷载、人群荷载、汽车制动力的荷载、桥梁的内力和荷载程度全面的进行总结和分析,将桥梁要加固和拓宽的部分进行分析,如果公路桥梁的建设要面对大江大河那么其承载能力和压强的均衡度会不平衡,而且只有在设计中先确定其荷载能力,才能够在施工加工结构上使工程结构或者构建产生相对的接力作用,因此在其对比可变作用下才能对桥梁的荷载标准产生准确的数据表现。

2.3 对比特性

城市的桥梁荷载虽然较多,但是公路桥梁的承重荷载主要是持久的大面积受力,公路桥梁的建设就是为了将更多的大型资源进行调配和运输,所以公路桥梁的设计要讲究坚固和稳定,以便公路桥梁能够正常的保证各交通运输车辆的流通,城市桥梁和公路桥梁的设计荷载标准就是为了建设稳定的桥梁工程提供基础的参考依据,只要确定住工程建设的施工要求,再加上对工程建设施工的全面控制,因此桥梁工程的建设才具有针对性和科学性,其真实的荷载能力才能够全面的被要求,从而实现桥梁建设的高效性。

3 结语

荷载标准作为桥梁建设的主要参考标准能够有效地将桥梁未来的使用寿命和利用程度进行总体控制,分析下的城市桥梁和公路桥梁设计建设是为了适应建筑结构设计的要求,以符合建筑桥梁的安全适用、经济合理的要求,因此分析的城市桥梁与公路桥梁设计荷载标准对比是对桥梁荷载力的最有效研究方式。

参考文献:

[1]朱亿军.建筑设计荷载标准对比研究[J].中国建筑金属结构, 2013(08).

[2]包善发,陈伟平.城市桥梁与公路桥梁设计荷载标准对比与思考[J].中国水运(下半月),2013(08).

路桥城市规划篇2

路桥自1994年底撤镇建区九年来,凭着市场先发、体制灵活、民营经济发达等优势,社会经济和城市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在新一轮发展中,路桥面临着种种问题,特别是城市空间发展无序、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居民点分布散乱等问题尤为突出,这是长期以来缺乏包括农村在内整个区域的长远和切实可行的规划,造成路桥区缺乏空间整合的结果。随着农村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空间成为工业化进程的制约日益显现,这表明路桥区迫切需要加强规划研究,推进城乡一体化,使资源配置更趋优化,空间更趋合理,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本文通过对路桥城市发展现状的分析,提出要强化规划研究,统筹城乡发展的思路,以提升路桥城市发展的档次和水平。一、路桥城市建设的现状

1994年11月路桥建区后,根据自身工业化和私营经济发达、民间资金充足的起步条件,按照“大投入、大配套、大建设”的工作方针,积极推进城市建设进程。在总体布局上,坚持城乡协调发展,整体推进,突出发展城区,积极培育次中心金清镇;在建设目标上,注重城市形象,强化内涵,形成特色,提升品位,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城市;在工作重点上,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功能,推进人口和产业向城市集聚;在特色建设上,弘扬路桥优势,创办大市场,促进大商贸,发展大工业,促进区域经济合理调整;在建设途径上,树立整体经营城市的理念,深化改革,敢于创新,走城市建设市场化和管理法制化、规范化道路。建区九年来,共投入城市建设资金100多亿元,建成区面积从建区初期的3.5平方公里扩大到目前的16余平方公里。共投入16余亿元,修建路桥大道、南官大道、腾达路、银座街等30多条街道和交通道路,新增三级以上公路69.6公里,公路密度从建区前的0.27公里/平方公里提高到0.646公里/平方公里。投资近10万元,新改建市场25个,相继建成富仕广场、中国建筑装饰城、台州电子电器市场、浙江方林汽车城等一批较高档次的市场。通过整合,建成全国乡镇企业(台州)高科技园区、路桥节日灯加工园区、新桥模塑工业园区等6个工业园区,总规划面积1207.67公顷,总投资达82.1亿元。建成鑫都国际大酒店、金佩大酒店等10多幢15层以上的高楼大厦;建成嘉绿苑、方林苑等一批中高档居住区。建成黄椒温路桥段引水工程、五镇供水工程,日供水能力达6万吨;建成投资1.5亿元的污水处理厂,日污水处理能力达4万吨;建成110KV变电所4座,35KV变电所2座,主变容量达31.9万KVA。建成永安广场,黄石、硕雨、避风塘等公园,共绿化城区面积166.27万平方米,城区绿地总面积达280.4万平方米。通过九年建设,路桥远东商贸广场开发建设已具一定规模,旧城保护改造已全面启动,城市基础设施得到不断完善,城市品位明显提高,城市竞争力逐步提升,一个中等城市的格局已基本形成。

路桥城区从一个集镇变成中等城市的格局,应该说建设成就巨大。当我们在感叹路桥九年大变样之余,用更高的眼光去审视,用更冷静的头脑去思考路桥的城市形象和品位时,我们会深深感到,由于路桥脱胎于建制镇,城市建设底子薄,城建人才缺乏,对民间资金依赖性强,且追求高速度等原因,致使路桥城市建设存在着很多的不足和遗憾。主要表现在:

(一)中心区不突出,功能区块不明显。由于路桥是“无街不市、无户不商”的市场大区,各骨干市场零散在城区的各个片区,市场和街道都聚集了大量的人流、物流,到处显现着商业氛围,各区块功能布局相差不大,而在夜晚却到处人影稀疏、街落冷清,这在主观上给人以中心城区难找的感觉。同时,路桥“跨越式”的城市增长模式,导致老城和新区并存,老街和新道相接,城市中心区建筑密度不高,市政公共基础设施不多,功能区块衔接不强,且在沿街、沿路建有较多低档次的村民安置房,在客观上造成路桥城市中心区总体建筑形态档次不高,地标性建筑不突出,导致了中心区形象难突出。

(二)商业街(区)建设档次不高。路桥目前已形成以生活消费品市场群和生产资料市场群为特色的两大专业市场群体,专业街区和超市、连锁专卖等各种现代商贸业态并存的商业格局。目前,路桥市场林立,到处可见充满生机活力的市场,但却缺少一条档次高、能充分展示现代繁华气息的商业街。银座街、富仕路、卖芝桥路是目前路桥繁华和最具活力的商业街,但它只能是普通的商业街,却难以承担起展示一个区域高档次、高品位、良好形象的使命。且不说银座街南段和卖芝桥路是原老镇的建筑布局,即使新建的银座街中段和北段以及富仕路,其整体街区的规划设计和建筑形态总体档次不高。特别是富仕路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造就了其商业街的功能形态,但其整幢单间立地式的建筑结构,即使通过立面改造,也难以体现现代高档商业街的气息。而开发建设中的远东新区,其一大功能定位为商业中心,目前只有一条贯穿城区东西作为交通要道的路桥大道,以及几条南北走向较短的支干道,也难以承担起作为展示路桥良好形象、高档次、高品位的现代商业街(区)的重任。

(三)交通规划和建设滞后。路桥目前给人的感觉是路桥“路难行、桥难走、车难停”。路桥的路方向性差,连贯性不强,初来路桥的人很难弄清方向,搞清方位。路桥的路小,三车道少、双车道多、单车道更多,一些道路经常会造成堵车。当然这具有客观性,路桥城区由于河道纵横,老国道走向弯曲等原因,造就了路桥主骨干街道路网方向性差;由于旧城新区并存,城区发展速度快等原因,造成街道路网连贯性不强。同时,由于人流杂、车流多、交通管理滞后造成严重的堵车现象。而其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交通规划的滞后。在交通道路规划建设时,没有充分估计到路桥社会经济的发展速度,一些主干道路等级不高、宽度不够,许多道路没有设计非机动车道,功能不全。如泰隆街、腾达路、石浜山洞等,都成了交通的“瓶颈”。104国道复线、路院路高速公路连接线、滨海大道等主骨干道路建设滞后了好几年。同时,一些公共设施在设计时没有充分考虑停车位,导致城区停车位严重不足。

(四)城市公共设施薄弱、布局差。由于路桥是从一个镇升格为一个县级区,基础设施相对比较薄弱,特别是公园、广场等公共活动场所、休闲 场所明显不足,如图书馆、青少年活动中心、科技馆、文化宫等公共基础设施都还未开建,致使群众在双休日、在晚上无处可去,这也是造成路桥街落冷清的一大原因。同时,由于地下排污、通信等管网规划设施滞后,造成目前街道经常“开膛剖肚”,给行人带来极大的不便。而已建成的一些公共设施,也由于布局、规划、档次等原因没有充分发挥应有的功能。如影剧院本来是一个文化宣传和集聚人气的场所,但由于形象不鲜明、缺少停车场以及规模少、档次低等原因,成为了一个被遗忘的“角落”。而投资多、规模大、环境美的永安广场,由于建在交通要道边,离居民小区远,致使功能发挥十分有限。又如客运中心由于设计规模少、发展空间不足,带动周边要素发展十分有限,又面临着被置换的命运。

(五)建筑形态档次不高。城区各建筑单体总体档次不高,除了10多幢高楼以外,基本上以5—6层的单间立地排式结构建设,高度不高,体量不大。特别是建区初期的村民安置房,还超脱不了农村建筑“大寨式”连排单间的影子,建筑形态单一,材质较差,色彩零乱,立面难看,和现代城区的形象极不相称。同时,由于民间资金丰厚,居民普遍较富,对单间街面房的需求强烈,而政府过多强调利用民间资金推进城市建设,致使长期以来城区宗地出让较少,城区缺乏功能配套设施完善、档次较高的居住小区的开发,导致人居环境相对较差,也导致街面房基本以单间立地形式建设,缺少那种高耸、豪华且层次感强的现代建筑,严重影响了现代商贸城的亮丽城市形象。

二、路桥城市发展的框架和蓝图

浙江省城市化发展布局总的构想是把整个城镇体系分为五级,杭州、宁波、温州为一级主区,台州和金华是两个一级亚区。根据最新的《台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纲要》(稿件),台州的城市性质定位为浙江中部区域中心城市,制造业、商贸发达的现代化港口城市;城市主要职能是我国东南沿海重要的现代化工业基地和商贸中心,浙江中部沿海港口城市、重要的旅游集散地,台州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发展总体目标是经过20年的努力,经济社会与城市的主要发展指标达到或接近发达国家水平;成为浙江省一类城市,长江三角洲经济区二类城市;充分发挥对市域的辐射带动作用;拥有完善的公共设施、基础设施与高效的交通系统,具备良好的人居环境与优美的城市景观;经济繁荣,社会文明,适于生活居住、适于创业发展的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近期(20__-20__)发展主要目标是集中力量,完善铁路、港口、高等级公路等对外交通系统,加快环境、供水、供电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使台州的区域基础设施建设达到沿海地区先进水平,进一步推动市区建设,启动各类工业园区开发,引导产业集聚。基本改善城市形象,美化城市景观。中期(20__—20__)发展主要目标是进一步完善城市基础设施与公共设施,市区功能日臻完善,文化、教育、体育、卫生等设施的建设达到浙江省先进水平。同时,黄岩、路桥等城区的城市功能进一步完善。完成主要工业园区的开发,工业园区产值占工业总产值得60以上。城区生活环境进一步改善,绿心生态环境得到良好维护和保护性开发,各项指标基本达到现代化标准。远期(20__—2020)发展主要目标是进一步推动产业与人口的集聚,同时工业污染得到基本控制和治理,城市生态环境根本改善。产业结构持续调整,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水平明显提高,第三产业比重超过52,区域中心城市的作用不断强化,发展为浙江省一类城市。

路桥城市发展的目标定位是建设区域性的现代商贸中心。根据路桥区现状发展特点及未来发展趋势,其空间结构将形成一轴两片多组团的格局。一轴:指贯穿路桥区东西两翼的空间发展主轴,该轴线以滨海大道和104国道等重要东西向主干道为载体。两片:分别指主城区和滨海工业区。多组团:根据总规修编主城区一片可分为三个组团,分别为中心组团、桐屿商贸组团和中部发展组团。滨海工业新城可分为产业发展组团、居住服务组团。组团与组团之间通过以天然水系或山体为核心景观的生态基质进行隔离。这四个组团的功能结构如下:

(一)中心组团。该组团即路桥主体城区,范围包括路桥、路南、路北三个街道的大部分用地。组团着重改善城市环境、提高文化品位,体现水乡特色,突出现代化城市气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以培育中心城区的聚集功能、创新功能、管理功能和服务功能为趋势,大力发展金融、信息、商贸、文化、旅游等高服务产业。同时,重点发展都市型工业,对不适宜中心城区发展的工业企业逐步迁至滨海工业新城,以优化城市环境、美化城市形象、提升城市空间。并实行旧城改造策略,采取保护与改造并举的方针,对文物古迹加以妥善的保护和恢复,着重挖掘其旅游价值。用地以商业、文化居住为主要内容,重点整理老城路网系统。

(二)桐屿商贸组团。该组团由桐屿街道及螺洋街道用地组成。面积约16.8平方公里。组团的发展方向为以区域性批发市场建设为重点的现代商贸区,强调人居环境的生态居住区。该组团毗领中心城区,由于台州市火车站线的选址一直悬而未定,其用地故得以控制并保留至今。这为中心城区的空间整合和功能置换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随着台州市铁路线选址方案的逐步明朗化。该组团的发展优势将更加突现,是未来五年内路桥区重点发展的区域。如果客运站及货运站落户于该组团,可结合路桥中心城区专业批发市场面临整合的趋势,在组团中心区位结合客运站的设置,高标准建设功能更新、环境更好,以生活消费品为主的现代化市场群,大力发展现代商贸区。由于火车客运站前空间也是展示台州城市新形象的重要门户,因此,该区域的城市建设必须重点考虑城市景观环境的设计及城市交通的组织。适量开发若干具有一定规模和高水平建设的现代生态居住区。

(三)中部组团。该组团以迎宾大道、机新路及南山东麓为组团边缘。面积约19.6平方公里,包括峰江、路南街道及新桥镇用地。其中大部分用地已规划为过渡型的中部工业区用地。路桥中部工业园区的规划目标为:建设路桥近期先进特色产业制造基地和大型生产资料市场园区,并为远期城市功能结构调整建立基本构架。近期发展现代制造业和生产资料市场及以花木基地为主导的现代生态农业,远期重点发展现代商贸业及居住功能。选择峰江驻地作为组团的服务核心,以组团规模为单位,高标准配置各项公共设施及相关市政配套设施。新桥镇应弱化其行政功通能,逐步发展以组团内的现代居住 社区。

(四)滨海工业城。滨海工业新城的建设为路桥的城市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与提升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是路桥未来新的经济增长点。由于机场的限制,工业呈一定的跨越式发展格局。当工业区人口集聚到一定的规模,则须在滨海沿线发展以居住和公共服务为主的新组团,最终实现从工业新城到滨海新城的跨越。因此,滨海工业城的定位不仅仅是大规模的工业区,而是未来台州市的新城区,其开发建设必须树立高标准的规划原则和建设原则,为未来城市发展留有充分的想象空间。

目前,路桥各组团建设的规划已基本明确,未来发展的蓝图已基本绘就,其中部分已开始了实施。现阶段,路桥远东新区、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区、中心工业区、中部工业区、滨海工业新城以及绿心规划区、灵山居住区、南山生态观光园区等几个更为具体的子组团,已基本完成了规划设计,许多工程已开始实施。远东新区在现有4.32平方公里的基础上,通过新行政中心、台州医学城、博物馆等项目建设,北扩西延,形成占地10平方公里,以新行政中心、商贸、会展、居住、科教文卫设施为主体的新核心区。规划面积2.28平方公里的路桥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区,分为重点保护区、风貌协调区、建设控制地带和文物保护单位及保护点四个部分,以十里长街为主体,以商贸活动为特色,通过严格、细致的保护与合理的开发,展现路桥浓厚的宗教文化特色和传统民居建筑群体景观,使“十里长街”成为设施先进、环境优美,具有浓厚历史传统、地方特色以及商业活动的特色街区。目前一期保护改造古街轮廓初现。中心工业园区将以火车场站、吉利汽车城、物流园区、工业、商贸业建设为重点,打造路桥未来现代商贸区。中部工业区以工业、商业街区和生产资料市场群为主,将城区向南延伸,形成未来的中部组团。绿心旅游休闲度假区将按照市里的绿心开发总体规划,引进中国民营经济论坛、高尔夫球场等项目,建设成为集旅游、休闲、健身、集会、度假为一体的高档次度假区。灵山生态居住区将通过建设沿山一带的高档住宅区,带动整个山体的旅游休闲开发。南山生态旅游观光区通过南山植物园二期、石滨和南山游步道、花卉苗木园区等项目建设,建成以生态农业、花卉苗木、植物林带、山体观光、沿山居住为主体的高档旅游区。通过这几个子组团的建设,扩大路桥建成区面积,提升城市空间,初步形成“古今商城,生态都市”的新框架。

三、城市新区开发建设的几点思考

经过前一轮的城市建设,我们在取得巨大建设成就的同时,也看到了存在的许多不足。当前,我区下一轮的城市建设蓝图已基本绘就,进入打造“都市路桥”,实施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的关健时期。因此,我们在新区开发中,要认真总结上一轮我区城市建设的经验教训,借鉴各地城市建设的成功经验,全面推进城市建设进程,全力打造“都市路桥”。为此,在新区开发建设中,应重点把握好以下几方面。

(一)在发展战略上,要实施大集中小分散的城镇空间发展模式。路桥作为一个以市场为主导、制造业为带动,自下而上发展起来的城区,既面临以工业扩张为主的城市快速非理性扩张的压力,也面临着城市化水平低、区域发展不平衡发展的现实问题。我区现在的城乡空间发展是一种基于乡村工业化发展模式上的自下而上的无组织的分散发展模式,造成城乡空间无序分散的形态,土地资源粗放利用。在我区社会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必须为路桥区提供一个合理的空间构架和现实的发展空间。我区城市建设发展到目前的状态,进一步的分散发展危害巨大,集中发展建设是路桥区城镇建设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因此,路桥城市建设在空间上应强调集中,以突出紧凑的空间形象。在城市以外的地域,根据现状和未来发展,适当小分散的控制建设发展。要打破村、镇(街道)两级行政界限的限制,最大限度地发挥城市建设空间聚集效益和规模效益,对城市空间资源进行合理配置。我区只有实施大集中小分散的发展战略才能从根本上扭转分散发展的低水平状态,保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达到高水平的城市发展阶段。同时,根据我区现状的发展条件和未来的发展需求,我们可以判断,路桥城区还处在内聚式与外溢式相结合的发展过程,城市的主要发展方向是往西和往东。向北受行政边界的制约,基本上没有发展空间。西侧距离城区中心较近,有一定的建设用地,且用地条件优越,是城区发展优先考虑的方向。主城区往东由于受机场的限制,有一定的制约,但随着滨海大道的修建及未来滨海工业城的发展,城市宏观跨越已是必然的选择。

(二)在规划把关上,要重视规划的超前性,确保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规划是龙头,有一个高起点的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控制性详规和实施蓝图,并保证严格实施,就能营造城市的品牌形象,创造富于吸引力的投资环境,凝聚人气和资本,提升城市品位和档次。我区以前总体规划意识不强,存在着“先繁荣、后市容;先流通、后交通;先污染、后治理”的现象,一切都被动应付。城市虽有规划,但立意和起点不高,缺乏超前意识和大手笔,修订得也不及时,城市功能不全,系统性和配套性差,特别是环境意识淡薄。有些规划有了,水平也是可以的,但由于执行力度不够,缺乏权威性和统一性,执法、监督队伍素质低等原因,执行中往往走样,结果最终还是不理想。应该说,城市规划本身是难以调控城市规模的,也不可能为城市功能进行终生定位,但是规划可以调控和影响城市未来的发展。因此,我们要强化规划意识,树立生态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坚持适用、经济、美观相结合的原则,严格规划控制,注重建筑、环境容量、配套设施、形体景观等规划元素的互相配比,不要顾此失彼。在不影响自然人文景观和周围建筑的采光通风的情况下,鼓励建设高层建筑,全面实行立改套。适当降低建筑密度;根据所在区域的自然和人文情况,对人口密度、绿化率、空地率做出适当限制;注重对建筑的风格、色彩、轮廓空间组合等方面进行控制;重视中央商务区(CBD)的规划建设,特别强调园林绿地、各类公共活动场所和各类停车场等三种具有静态功能的公共场地建设,这对于提高城市品位,发展城市经济和增进城市居民生活质量,意义非比寻常。

(三)在土地开发上,要实施城市土地的综合开发模式。城市土地的综合开发,也叫房地产综合开发,包括土地开发、房屋开发和基础设施开发三个部分。城市的发展应以房地产综合开发为依托。在建区初期,路桥的城市建设是线条式发展,城市框架的拉大主要靠道路建设和群众建房来实现。群众建房多以5-6层的立地房为主,且房前屋后多乱搭建,这造成了城市景观零乱、立面单一,功能不全,缺乏品位。同时,我区以前在城市土地出让上走的是成熟一块出让一块建设一块的单项出让的路子,这不仅降低了单位土地的收益而且导致城市建筑缺乏整体感和协调性。因此,我们在新区土地开发模式上,要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和社会经济发展计划的要求,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征地、统一设计、统一施工、统一配套、统一管理”的原则,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综合开发建设。在具体开发内容上,要对规划设计、征地拆迁、土地开发、组织施工、验收交用,做到各个环节紧密衔接、互相配合和协调发展,以求缩短工期,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对工业、交通、住宅、科教文卫、商业服务、市政工程、园林绿化等所需用地,根据需要和可能,分轻重缓急,统筹安排,配套建设,分期交付使用。要通过对各项目的综合平衡,最合理地安排交通、电力 、通讯、给排水、供气、消防等诸种设施与主要用地功能之间的比例关系和开发秩序,避免各项开发投资因互相干扰而降低效益。在开发规模上,要做到合理适度。要研究开发强度,保证城市社会、经济、环境三大效益均衡发展。通过综合开发,合理安排互补功能用地的充足空间,实现规模经济,提高土地的利用系数。

(四)在基础设施投融资上,采取政府(财政)合理的介入方式。新区开发过程中基础设施建设是开发的先期战役,投资大,风险大,利润也不高,但却是城市空间开发的首要任务。如何筹措资金,合理使用资金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是我们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我区正处于快速城市化过程中,需要建设的基础设施规模巨大,资金需要也巨大,仅靠财政无法满足投资需求,财政无力包揽全部基础设施。另一方面,如果政府直接投资基础设施,难免身陷微观经济事务之中,影响其基本职能的履行。所以政府应让市场机制在基础设施领域充分发挥作用。在这方面,我区已有很多成功的偿试。建区以来,我区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在”、“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将城市土地、基础设施、公用服务设施、无形资产以及城市其他资源作为商品,重新进行组织和优化配置后推向市场,鼓励投资主体多元化,激发社会各方面的投资动机,以小量国家投资带动大量社会资金参与城市建设,逐步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基础,社会投入为主体的多元化、开放型的投资格局,加快了城市建设步伐。因此,我区应继续走基础设施投资市场化的道路。在此过程中,政府应着重做好三方面事情。一要承担基础设施的未来需求预测和总体布局规划,并制订基础设施建设的中长期计划,消除市场的盲目性,为提高基础设施投资效率打下基础。二要对垄断的基础设施公司实施管制,防止其滥用垄断权利遏制潜在竞争对手和损害消费者权益。三要在一些相互之间具有替代性的自然垄断领域,政府与其管制垄断,不如为行业间竞争提供方便,用市场机制限制垄断。在具体操作中,更应注意避免以下三种失误:一是注意提高基础设施规划和决策的科学性,维护政府与企业之间契约的严肃性,避免出尔反尔,丧失信用。二是政府不必参股每一项基础设施投资。三是在吸引外资及民间资本参与建设和经营的基础设施项目中,政府应该建立激励机制,促使民营企业提高效率,而不能承诺固定回报。

路桥城市规划篇3

关键词:城市发展 跨江发展 钱塘江时代

引言

杭州之美,首在西湖。西湖风景乃真山真水的风景,是质朴、开放、明快的风景,是尺度宜人、贴近大众的风景。西湖山水同城市有着和谐的关系——城以湖美,湖以城壮。杭州城居民的生活起居同西湖结下了不解之缘。因此,从古到今,杭州的生活便是围绕着西湖的,杭州原有的城市中心也是依托西湖而成。这样环山抱水的生活也是让许多城市颇为艳羡的。但是西湖地方区域小,也限制了城市的快速发展。

一、从西湖时代到钱塘江时代的发展历程

1.政策完善过程

杭州市在很多年前就已经考虑跨江发展,但是由于南边钱塘江的对岸是萧山,虽也属于杭州地区,但毕竟不是市区范围。

2001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杭州经历了一次行政区域上的划分。当年,撤销萧山市和余杭市,设立杭州市萧山区和余杭区,使市区版图面积从683平方公里扩大到3068平方公里。一份酝酿长达十年的《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年)》编制完成火热出炉。在该规划中,杭州首次以书面的方式提出了城市发展方向,即:城市东扩,旅游西进,沿江开发,跨江发展,实施“南拓、北调、东扩、西优”的城市空间发展战略。 同时,提出了城市布局形态:从以旧城为核心的团块状布局,转变为以钱塘江为轴线的跨江、沿江、网络化组团式布局,形成“一主三副、双心双轴、六大组团、六条生态带”开放式空间结构模式。由此,杭州迈出了从西湖走向钱塘江的第一步。

2002年,新一轮《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提出:城市建设用地跨江南下,疏解老城;沿江东进,建设新城;西进北上,发展旅游,形成“东动西静,南新北秀中兴”的发展格局。

2005年,杭州市委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构筑网络化大都市的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首次正式提出了构建网络化大都市的概念。

2.杭州跨江发展规划回顾

自1999年开始杭州市规划局委托设计院陆续编制过针对沿钱塘江地区进行了一系列规划和城市设计,主要有:

a.《杭州市钱塘江两岸城市景观设计招投标汇总方案》及成果报告1999-2000

b.《复兴4号地块建筑高度景观分析》2002.12

c.《杭州市滨江沿江地带景观设计》2003.11

d.《杭州市萧山“钱江世纪城”控制性详细规划》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2003.06

e.《钱江新城核心区城市设计》2003.12

f.《京杭运河江河交汇处城市设计》同济大学2005.01

g.《之江国家旅游度假区城市设计》在编

h.《钱江新城二期控规方案(招标)》2005

i.《杭州市复兴地区十七号地块(凤凰城)空间分析》2003.12

j.《中国?浙江?杭州市滨江区江滨地区城市设计》同济大学规划设计研究院 2002

k.2005年4月12日王国平书记对我局“关于杭储出50号地块有关情况的请示”(杭规[2005]33号)上,做出“请市规划局牵头,滨江、萧山、下沙、钱江新城参加,对钱塘两岸的景观及天际线设计再作研究。”的批示。

l.《钱塘江两岸城市景观规划设计》杭州市规划设计研究院2006年5月。

正是由于一轮轮的反复论证、一层层的规划实施,钱江两岸发展逐渐形成规模,整个杭州由西湖迈向钱塘江。

二、跨江发展基础设施建设

1.路桥建设

根据钱江两岸在城市发展战略中的地位及土地开发特点,充分考虑夹江多元化发展对交通体系的特殊要求,结合地块开发的规模、性质等综合评价,为沿岸的发展重点定位提供依据。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机动化是城市交通发展的必然趋势,从国内其他跨江发展的城市如武汉、上海等地的情况来看,跨江交通联系一直是城市交通的首要问题之一。

杭州市目前有越江通道6处,分别为钱塘江大桥、钱江二桥、西兴大桥、复兴大桥、袁浦大桥和下沙大桥,共计车道数34条。钱江二桥、袁浦大桥和下沙大桥为高速公路桥,主要承担城市对外交通和过境交通。钱塘江大桥、西兴大桥和复兴大桥为城市道路桥,主要承担了城市跨江交通和部分对外交通,其中西兴大桥和复兴大桥目前承担了城市跨江车流量的绝大部分,交通负荷较大。

根据规划,钱塘江上共建十一个公路及道路越江通道,分别为钱塘江大桥、钱江二桥、西兴大桥、复兴大桥、袁浦大桥、下沙大桥、浦沿大桥、九堡大桥、江东大桥、杭州湾萧山通道和庆春路越江隧道。

在规划的十一处通道中,高速公路越江通道三处,分别为袁浦大桥、下沙大桥及杭州湾萧山通道,它们主要承担以过境客货运为主的交通。城市道路越江通道八处,共同承担两岸的客货运交通及部分出入境交通,从这八处通道性质上分析,庆春路越江隧道在总体规划中被确定为城市主干道,钱江一桥也将作为主要越江通道,而其余通道则是作为城市快速路,是“三纵五横”主骨架的重要组成部分。

2.地铁建设

根据《杭州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优化)》,远期将建设5条轨道交通线路,远景则由8条轨道线路组成的轨道交通网络。规划考虑四条过江通道,分别是1、2、5、8号线,其中1、2号线采用隧道方式过奖,5、8号线采用桥梁方式过奖。

地铁是跨江发展的重要的物质基础之一,杭州的地铁规划将钱塘江两岸的距离一下子拉近,大大的促进了江南的发展。

三、规划案例研究——《钱塘江两岸城市景观规划设计》

1.研究范围

本次规划范围上游起于萧山区闻堰镇,下游北岸至与海宁交界处,南岸至与绍兴交界处。北岸长约50公里,南岸长近100公里。主要涉及萧山闻堰、之江国家旅游度假区、滨江区沿江区域、复兴地区、钱江新城区块、江河汇流区、钱江新城二期区块、萧山世纪城、下沙经济开发区以及钱塘江滨江湿地保护区。

特点:建设主体多元;有钱江新城指挥部、萧山区政府、滨江区政府、下沙管委会、之江度假区和西湖风景区,几乎每个主体都有相对独立的管理权限。

2.景观规划

沿钱塘江两岸形成开放大气的城市景观面;钱塘江沿岸从风景区自然景观、六和塔、白塔、钱塘江大桥等文物古迹保护、总体规划用地布局、沿江两岸建筑群的相互呼应等方面出发,体现不同的风貌特色;

沿钱塘江两岸形成以江滨城市新中心、未来城市商务中心为高潮开放大气的景观序列,处理好建筑景观、跨江大桥和生态轴线之间的关系。

结合杭州城市跨江发展战略,通过对设计范围周边与内部景观特色的分析,将整个沿江地区环境风格定位于:力求创造一个高质量、高品位、高低起伏、错落有致的滨水城市轮廓线,重点突出、激动人心的滨水节点,连续的开放空间、无阻挡的视线通廊,展现杭州城市未来发展、大气开放的旅游城市环境面貌。

3.规划意义

a.首先,从城市总体规划的高度来认识:

是城市总体规划顺利实施的重要因素

正是因为城市总体规划提出沿江开发、跨江发展的战略,才使钱江两岸成为未来20年杭州城市发展建设的主战场。而钱江两岸景观的成败,直接关系到城市总体规划城市东扩措施的实施,好的城市景观可以推进城市总体规划的实施,反之,则可能形成障碍。

b.是提升城市景观水平最重要的机遇

就本轮城市总体规划而言,钱江两岸是能够对杭州城市景观整体水平和档次产生重大影响的独一无二的地段。而当前是这种影响的独一无二的地段。而当前是这种影响开始作用是最关键的时期。

城市整体发展战略的调整为这种升级提供了机遇,钱江两岸的发展规模和所承担的城市功能,都是其它任何地段无法比拟的,同时钱江两岸的投资建设已经越来越热,因此我们认为无论从空间而言还是时间来看,这是提升杭州城市景观水平最重要的机遇。

c.也是当代人必须正视的历史责任

路桥城市规划篇4

关键词:路桥命名、命名原则、通名规划、专名规划、命名管理

中图分类号:U448.14文献标识码:A

1 绪论

广州市番禺区位于广州市中南部,全区总面积529.94平方公里,是广州市“南拓”战略重点建设区域。番禺区现状路网发达,境内江环水绕,河网纵横,桥梁众多。近年来,随着番禺区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政府投入大量资金兴建道路桥梁,区内各等级道路不断增加,各种跨江桥梁、立交桥、高架桥随之兴建。道路桥梁的剧增,使得番禺区路桥命名工作日渐繁重。

目前番禺区路桥命名采取的是“先建设,后命名”的机制,路桥建设时先由建设单位对项目工程进行命名,然后向地名办申报,由市政府批准。这种命名机制涉及的单位众多,有民政、规划、公安、城管、交通等部门,各部门间职责混乱,不易管理。随着道路新建工程、改建工程和扩建工程的不断深入,路桥命名工作中暴露出来的问题越来越多。

目前番禺区路桥命名工作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番禺区的路桥命名是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总体上缺乏特色和规律,很多道路的命名没有指向性。

路桥命名与规划建设不同步,系统性不足。规划部门为对道路加以区分,在规划时会给每条道路进行命名,因缺乏相关的命名原则,命名时往往比较随意,绝大多数的次干道或支路都以数字名字命名,这种命名多数不符合广州市的道路命名要求,这导致工程实施时建设单位需要对道路重新命名,由此也导致道路的规划命名与建设命名不一致,不同部门间协调时出现路名对应不上的现象。

目前,番禺区的路桥命名工作主要由建设单位负责,“先建设、后命名”,有些建设单位在道路建成后没有将道路名称向地名办备案,导致部分道路没有正式命名,道路的实际数量远远大于正式命名道路数量。建设单位在道路建设前期临时使用的暂用名称、道路工程立项名称等往往宣传在先,先行使用,这些命名很多并不符合广州市的道路命名要求,另一方面造成路名变更频繁。道路命名的无序和混乱,对城市建设管理及社会生活造成了一些负面影响。

部分已批的路桥命名的起止点、路线走向与实际不符,存在一路多名等问题。番禺区已命名的道路中有半数是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命名的,而番禺区的路网经过二三十年的发展,原有的许多道路已经被重新拆分与组合,路线走向发生较大变化,但命名却一直没有变更,路桥命名滞后于路桥建设,由此导致一些道路存在一路多名等问题。

道路分段命名的长短划分标准差异大,甚至出现同一分段中红线宽度或建设规格不一致的现象。番禺区现状路桥命名分段长度有的过长,有的过短,建设的时序性特征明显,不同时间兴建道路的分段长度标准相差很大。有的同一条路的道路的宽度也不相同,甚至存在建设规格上的差异。

番禺区路桥命名存在的这些问题,不仅造成番禺区规划及建设格局的混乱,而且严重影响番禺区的整体形象,降低了番禺的城市品位及文明程度,因此,函须开展番禺区路桥命名规划,制定路桥命名原则,确保番禺区城市道路命名规范化和系统化,使得番禺区路桥命名有章可循。

2 路桥命名原则

命名采用“专名”+“通名”的格式,一路一名,为方便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减少混淆和混乱现象,保证区内道路桥梁的名称在全区乃至全市的唯一性。

为保持路名的稳定性,尊重历史使用习惯的沿革,对于现状已建成的道路桥梁,保留原名,不作更改。

2.1 路桥通名规划

路桥通名语词要简约、通俗易懂,与路桥实体的类别、地理位置、规格、规模等相适应。

按路桥通名的规范用字条件,使用相应的通名,不允许随意更改或与其他类别通名混用。

本规划所指道路,包括地下(含隧道)、地面和高架等交通道路。路桥通名,分为:“高速公路”“公路”“大道”、“街”、“路”、“巷”、“高架路”、“跨线桥”、“天桥”、“隧道”、“桥”“大桥”等。选用新产生的通名须通过严格论证,经地名主管部门批准后方可使用。

在通名使用上高速公路以“高速公路”作为通名。一级、二级、三级及四级公路应以“公路”作为通名。其他地面道路通名划分三个等级:第一级为大道,第二级为路、街,第三级为巷。环线作为特殊通名。

大道主要针对城市快速路和骨架主干路,一般要求路宽在60米以上,长度在3千米以上的主干道路才可以“大道”为通名。现状未达到上述要求,但原以“大道”作通名的道路,沿用原通名。

道路宽度在15米-60米的,一般使用路(街)为通名,包括城市规划中除大道以外的主、次干道,宽度在15米以上的支路。现状未达到上述要求,但原以“路(街)”作通名的道路,沿用原通名。

巷一般用于路宽在15米以下的生活便道。

环线仅针对城市环线使用,其它道路不得以“×环”作专名,以免混淆。

大道不区分道路走向。“路”、“街”区分道路走向,东西向的道路叫“××街”,南北向的则叫“××路”。对于部分生活性支路或小区路通名前可以加“直”、“横”等表示走向和方位的词语,南北向支路或小区路一般叫“××直巷”,东西向支路或小区路则叫“××横巷”。

在桥梁隧道的通名使用上,立交桥则以“立交桥”为通名,高架在地面上的桥梁,可以“高架桥”、“跨线桥”为通名,人行天桥以“天桥”为通名,隧道以“隧道”为通名,其它桥梁可根据其规模和形式采用“桥”“大桥”为通名,其中多跨总长大于等于1000米,单孔跨径大于等于100米的桥称“××大桥”,其他统称为“××桥”。

2.2 路桥专名规划

道路专名在表现番禺区内涵方面占有突出地位,其采词要重点体现地方特色,不能与本市内其他路名重名,尽量避免与外地的重名。

选用合适的历史地名是体现老城区历史内涵的重要手段,新建道路专名要体现系列化、层次化的要求。

同一条道路不应有不同的专名,杜绝一路多名。

城市主、次干路不应用纯序数词命名。

提升指位功能、方便使用是道路地名采词应优先考虑的问题。

主干路名称应突出指位性,其名称应能体现除道路的方位、走向、及其所处的位置。一般以道路主体所经区域的地理名称或以道路两端所在区域的地理名称组合为道路名称,以强化道路名称的指位性。

次要道路可采用所经地的地名为道路路名,使传统地名得以延续,并于地名区块内作适当的派生,以便更好地保护“古旧”地名。

由主、次干道派生生活便道名称时,允许使用主地名加序数词合成的办法命名。序数词的选取一般按所在位置的门牌顺序号确定。对与多条主、次干道相交的生活便道进行派生地名命名时,主地名的选取遵守“从东、从南”的规律。道路门牌号码是道路专名指位的延伸和具体化,一般按“从东,从南”、“左单右双”和“等距赋号”的规律有序编制。

对于工业园区的道路命名,建议取工业园区的关键字或标志性词语以加强指路性,必要时可以采用加序数词的命名方式。

道路的长度应适中,不宜过长或过短,道路过长则指位性不准,道路过短则分段频繁。若道路的建设时序不同,或道路断面、红线宽度和建设规格上存在差别的,可对道路进行分段命名。

对于长度较短、基本不跨区的支路,优先采用起止点的位置特征进行命名以增强指位性,也可以采用主干道的命名进行派生命名或采用专题组团式命名。组团式命名的区块划分可以按照番禺区城乡总体规划所提出的功能布局或镇街界线等进行划分区块,道路专名采词要求体现地域特点,具有文化内涵和品位。

对于出现重名、重音、近音、不规范等现象的道路,宜优先保留高等级的道路名称。当道路等级相同时,宜优先保留更改成本较高路段的道路名称;当更改的成本相当时,宜优先保留使用时间较早的道路名称;当道路的使用时间也相同时,则优先保留长度较长路段的道路名称,对其他道路宜重新命名。

对于需要更改名称并重新命名的道路,可以采取在道路的专名中增加表示街区名称或方位、大小、颜色等性状字词的方式,也可以启用古名、别名、雅名、曾用名等。

12)改造道路命名变更原则:

道路断面形式、宽度、走向或等级等未发生明显变化,或仅断面形式、宽度发生了变化,但道路走向、等级未发生变化的,仍应沿用原道路名;

改造道路断面形式、宽度、走向及等级均发生了明显变化的,可视情况更改通名;

两条或两条以上具有不同专名的道路贯通后形成一条连续道路的,应尽量在原有路名中选取一条路名作为统一后的新名称。

桥梁的专名采词,要求侧重于强化指位性。较短的跨河桥梁,且系该河流上唯一桥梁的情况下,宜使用所跨河流名称作该桥梁专名;大型桥梁一般以所跨越的河流、道路、海域(水道)和桥梁所在区域的区片、桥梁所连接的岛屿等名称采词。在古桥原址上改建的,一般要求沿用古桥名。

高架路的专名与相应的地面道路的专名一致。

人行天桥的命名,应以所跨道路专名连缀其所在或邻近区片名称;距离道路交叉口二百米范围内的人行天桥,应以所跨道路专名连缀相交道路专名及人行天桥相对于交叉口的方位形成专名;人行天桥二百米以内有大型设施的,可以该大型设施的名称作为人行天桥专名。

隧道的专名应与其地理位置相一致,避免使用含义模糊和指位不明的专名。主要用以下方法采词:

以隧道所在地的山岭或山体名称采词;

以隧道所连接的两端道路名称组合成词语;

以所在的道路名称采词;

④以隧道所在地的区片名称或隧道所通往的区域名称采词。

3 加强道路命名管理工作的建议

目前,番禺区新建的道路、桥梁、隧道名称,主要由建设单位负责向地名办申报,经市地名行政管理部门审核后,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很多情况下,建设单位对路桥命名重视程度不够,在建设前期随便地给路桥一个命名,而很多命名只是简单地抄袭,如“建设路”、“上海路”等,既没有地方特色,也没有指向性,甚至还有的道路以数字命名,这些路名多数存在重名现象或不符合广州市地名命名规定。此外,建设单位在道路建成后也没有将道路名称向地名办备案,导致部分道路没有正式命名,由此造成了命名滞后,道路的实际数量与命名数量之间存在着巨大差距。建设单位初始命名的这些暂用名称、工程立项名称等往往宣传在先,变成众所周知,建设完成后,建设单位的命名也就约定成俗,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无序和混乱,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

道路命名管理工作首先应该是权责清晰,各部门之间分工明确。鉴于道路命名多头管理的不足,建议将道路命名前移,将原来在建设时期的命名关口提前到道路规划环节,即规划部门在制订道路规划时与路名规划同步进行。将命名主体变成区规划部门,突出了规划部门在地名管理过程中的“源头把关”作用,将原先赋予建设单位的义务转变成行政部门的服务行为,建设单位在建设阶段只需直接使用已经起好名的标准地名即可,从而避免工程名与标准地名不统一,以有效解决命名滞后等问题,同时减少地名命名的程序和环节。

参考文献

李晓玉.济南市街路名称的语词特征及命名建议[J].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28(9).

范今朝,黄吉燕.城市地名规划及命名规则[J].城市问题.2005, (1).

张鸿杰,王立新,刘凤洲,窦宽荣.咸阳市城区新建道路命名初探[J].咸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5, 20(1).

林源.城市化进程中的路名管理问题探讨[J].北京测绘,2006, (2).

路桥城市规划篇5

根据政府的规划要求,该项目路线走向及起终点位置已经明确,在此不作路线方案的论述。项目起点与东城西路顺接,依次与雁靖大街立体交叉,上跨京原铁路,与规划公园路立体交叉,跨越滹沱河,终点与县道代滩线平交。根据政府规划要求,该项目要实现与雁靖大街与规划公园路的两处互通立体交叉,现就两处互通立体交叉与该项目桥梁设置方案的综合考虑进行讨论[1]。

2互通立体交叉设置方案

项目共设互通立体交叉2处,分别为雁靖大街互通立交和规划公园路互通立交。

2.1雁靖大街互通立交

该项目主线在K0+300处跨越雁靖大街,根据综合考虑,初步布设了两个方案:方案一:半苜蓿叶互通立交方案,主线设置高架桥跨越雁靖大街,受雁靖道路南侧京原铁路和建筑物的影响,只在交叉的第一、第二象限设置两条双向行驶的匝道,并分别与东城西路衔接。该方案在东城西路上匝道出入口采用右进右出的方式管理,在匝道与东城西路交叉段,东城西路中央设置护栏隔离双方向行驶车辆。方案二:独立象限式互通立交,为避免方案一中第一象限匝道(A匝道)对在建楼的拆迁,取消该匝道,仅保留第二象限的B匝道,从雁靖大街东侧去往东侧西路的车辆可绕行现在新城已修建好的市府西路和东城大街。目前市府西路与该项目以东550m处雁靖大街T型交叉,东城大街在雁靖大街750m处以北与东城西路十字交叉,利用此两条道路可以满足东城西路东侧雁靖大街与东城西路的交通转化需求。两方案主要优缺点比较如下:方案一:半苜蓿叶枢纽方案。优点:设置了两条连接匝道,保证了东城西路直行车辆的顺畅,东城西路与雁靖大街交叉位置东西两个方向的车辆均可通过各自象限的匝道与东城西路相衔接,车辆转化较顺畅,转向车辆绕行较少。缺点:互通的A匝道须拆迁汽车站南侧的在建楼房,拆迁工程量较大。同时互通用地量也较大,A匝道设置后,对东城西路—市府西路片区的整体规划有一定影响,也不利于此片区的土地整体开发利用。方案二:独立象限互通。优点:互通用地少,无重大拆迁,对城市规划影响较小,工程造价较低。缺点:雁靖大街东东城西路方向的转向车辆,需要绕行市府西路、东城大街,增加了车辆绕行距离约800m,交通转换不便捷。

2.2规划公园路互通立交

该项目在K1+000处与相接,公园路为该县滹沱河北岸湿地公园内修建的道路,主要是供市民出入公园所用。依据政府意向,该项目与公园路设置立体交叉,并设置连接匝道与公园路相接。方案一:菱形互通方案。考虑到该公园将来大部分游客从滹沱河两岸到达公园,车辆以右转方向为主,因此设置了四条右转匝道供车辆出入,其它方向上下主线通过在公园路上调头来实现。方案二:半苜蓿叶式互通。该方案在公园路北侧设置了两条对向行驶匝道,考虑到工程造价、实施难度等因素,在主线K0+695~K0+965段设置一段路基用以设置右进右出转弯车道。两方案主要优缺点比较如下:方案一:菱形互通立交方案。优点:满足了主要交通流行驶需求,互通范围内主线为全桥方案,互通布局对称、紧凑,互通景观效果较好,用地少。缺点:主线需要设置分岔桥梁,桥梁施工难度较大,工程造价高。部分方向车辆需要通过调头来实现上下主线。方案二:半苜蓿叶式互通。优点:避免了主线分岔桥的设置。车辆无需调头,通过公园路上的两处平交满足车辆交通转换需求,互通工程造价少,实施难度低。缺点:在主线上设置了路基,填高8~10m,影响了公园的整体景观,同时匝道布局不对称,景观效果差。

3桥梁布设方案

该项目桥梁布设的主要控制点为雁靖大街、京原铁路、规划湿地公园及滹沱河。其中雁靖大街与京原铁路仅相距180m,跨越京原铁路后即是该县新城规划的湿地公园与滹沱河。推荐方案中拟设公铁高架桥一座,连续跨越雁靖大街、京原铁路、规划湿地公园及滹沱河。其中,雁靖大街为县城主干道,桥梁形式需要兼顾城市景观效果。桥梁上跨京原铁路需考虑铁路净高要求及施工的便捷性。规划湿地公园时需要与公园路菱形互通立体交叉方案相结合并兼顾公园景观效果。而在滹沱河上设置桥梁需同时满足经济性要求及施工便捷性。综上所述,该桥上部结构拟采用(40m+60m+40m)(现浇连续箱梁)+4×40m(装配式预应力砼箱梁)+21×30m(现浇连续箱梁)+13×30m(装配式预应力砼箱梁)的组合方案,下部结构采用钢筋混凝土花瓶墩、柱式墩、肋板台,墩台基础拟均采用桩基础[2]。比选方案中,公园路互通采用半苜蓿叶型路基匝道,取消原推荐方案中的270m桥梁调整为路基形式,全线桥梁相应调整为两座,K0+470雁靖公铁高架桥上部结构拟采用(40m+60m+40m)(现浇连续箱梁)+4×40m(装配式预应力砼箱梁)+5×30m(装配式预应力砼箱梁)组合方案连续跨越雁靖大街,京原铁路。K1+265滹沱河大桥上部结构拟采用30×20m装配式预应力砼箱梁方案跨越公园景观路及滹沱河。

4方案比选

经综合考虑多方因素,最终确定拟采用(40m+60m+40m)(现浇连续箱梁)+4×40m(装配式预应力砼箱梁)+21×30m(现浇连续箱梁)+13×30m(装配式预应力砼箱梁)的组合桥梁形式,结合K0+300处越雁大街半苜蓿叶互通立交方案及K1+000处规划公园路菱形互通立交方案作为该项目推荐方案。某县城区主干道南延工程,路线里程仅2.23公里。然而其中包括多个工程控制点,各控制点之间又相互制约,影响着工程方案,在兼顾城市、公园的景观效果的同时又要满足桥梁跨越铁路及河流的施工便捷性。同时受政府规划意向的约束,必须实现与两条道路的互通立体交叉。笔者在该项目方案的确定过程中设想了多种桥梁结构与互通形式的组合,然而结合各方意见并考虑到方案的可行性及投资的经济性,淘汰了若干方案形式,最终提出了以上推荐的工程方案[3]。

5结语

该工程作为“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代表,涉及到除隧道工程外的各个公路工程设计专业,包括互通立体交叉,特大桥梁,湿软路基处理,市政排水,照明及景观设计等。由于路线走向已划定,制约因素多,投资金额受限,不仅需要考虑方案的合理性及可行性,更要兼顾地方政府的规划意愿,而且要考虑经济性与施工便捷性,兼顾城区景观及公园景观的协调统一。其中两处互通立体交叉的设置更是受到诸多限制,如雁靖大街互通立交,不仅要考虑周边建筑物的拆迁与政府规划的统一性,而且受铁路要求净空影响及桥梁上跨铁路的施工要求,导致南侧匝道设置遇到诸多难以协调的矛盾。在工程总投资有限的情况下,考虑项目的经济性,最终放弃在铁路侧设置匝道的互通形式。而路线跨越京原铁路后,又要连续跨越规划公园路及滹沱河,考虑到湿地公园的景观效果,只能采用连续桥梁的方案,根据县政府的规划意愿,在距离雁靖立交仅700m的距离又要设置一座与公园路连通的互通式立体交叉,在主线纵坡无法下降的情况下,匝道的形式以及结构类型(匝道采用桥梁结构还是路基形式)与工程投资上限的矛盾凸现。

路桥城市规划篇6

1998年底,省第十次党代会不失时机地作出了加快推进城市化的战略决策。20__年底,路桥区委、区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路桥城市化的实施意见》。几年来,路桥的城市化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世纪之初,路桥面临着更为艰巨的发展任务。本文针对路桥区在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快路桥城市化进程的一些看法。

一、路桥城市化发展的基本现状

路桥自1994年4月撤镇建区以来,经济和社会获得了迅猛发展。1995年底全区国内生产总值43.20亿元,20__年已达96.43亿元;财政收入从2.35亿元提高到8.13亿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已分别达到10680元和5710元。路桥区的国内生产总值在全省各县(市、区)的位次已从1995年的第41位升至20__年的第31位。经济的迅猛发展有力地推进了城市化进程。全区非农人口由1995年底的3.76万人增加到20__年底的5.71万人,按城镇常住人口计,我区实际城市化水平达35%左右,初步形成了以城区为中心,以金清镇为次中心,以新桥为重点镇,横街、蓬街为一般镇,中心村五个层次的体系等级结构,形成了以104国道、白金线、机金线、机新路为骨架的城镇体系基本框架。

在城市规划的指导下,城市建设快速发展,城区建成区面积从3.5km2扩展到16km2。各类生产要素向城区集聚的速度不断加快,资源配置日趋合理,城市功能日益完善,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增强,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载体。

虽然建区以来我区城市化进程有所加快,城市化水平略高于全市水平,但我们也应该看到,我区“农民变市民”这种本质意义上的城市化进程并不快,城市化发展不仅速度不够快,而且质量也不高,与工业化发展水平相比,更是滞后。国际上同等工业化水平的国家和地区,城市化水平至少比我们高15-20个百分点。

二、当前路桥城市化发展面临的几个问题

(一)区域集聚度低,转移农村劳动力的拉力不足

与一些沿海省份、地区相比,我区城市化的速度和质量明显落后,尤其在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未能形成一批强有力的龙头骨干企业,我们城区的集聚和辐射能力较弱,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带动力不强。同时也由于小城镇建设滞后,影响了区域城镇体系整体功能的发挥。

路桥要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首先必须解决农业和农村问题。目前,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突出问题,已从农产品短缺,转向农民收入过低和增长乏力,其根本原因在于农民过多。解决农民收入问题的根本出路是减少农民。全区现有农业劳动力8.9万人左右,耕地19.29亩左右,劳均耕地只有2.17亩(全国平均劳均耕地面积为5.6亩),今后耕地会进一步减少,农村剩余劳动力会继续增加。

减少农民,仅靠使农业劳动力转移到工业是远远不够的。在前20年中,发展乡镇企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模式对增加农民收入、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力量和提高工业化水平、加快增长速度,起到了积极作用。但这种模式带来的最大问题是难以拓宽第三产业的就业门路。人口必须集中到一定规模,第三产业才能盈利,才能作为产业来经营。我区乡镇企业职工绝大多数集中在农村,没有有效促进人口和生产要素的适当集中,第三产业难以得到发展。

从发达国家的情况看,现代社会创造就业机会的主要是第三产业。如美国农业人口仅占总人口的3%,现工人(制造业)也仅占总人口的17%,而且这个比例还在下降。也就是说绝大多数的就业岗位来自第三产业。如韩国、菲律宾、泰国、印度尼西亚四国在70年代初期到90年代初期,农业剩余劳动力大规模向非农产业转移期间,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新增就业之比分别为1:1.5、1:2.9、1:2.5和1:1.9。即第二产业每增加1个就业岗位,第三产业相应地增加1.5到2.9个岗位。我国乡镇企业高速发展的1979年到1996年期间,乡镇企业中的第二产业职工净增7839万,交通运输和商业饮食及其他行业仅增加2739万(不是第三产业的全部),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新增就业之比为1:0.35。大到全国,小到我区,第三产业还相当落后,就业容量有很大潜力。

从我区情况来看,目前全区第三产业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约为36.1%,世界平均水平约为63%,发展中国家约为45%。这些年来,尽管区委、区政府积极采取各种措施,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但增长速度没有象人们预计的那样快,这与我区城区规模小、人口集聚度低、城市化水平低直接相关。

(二)城市化滞后,制约了工业化的快速发展

建区以来,我区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达19.1%,产业结构伴随着经济规模的扩大和加速调整并有所优化,资金积累和人才引进取得明显成效。从这个意义上说,我区已基本完成了工业化初期阶段的任务,正在向以产业升级、技术进步、集约经营、外向发展为特征的工业化中期阶段迈进,而且面临着提高经济增长质量为特征的重要转折。技术进步、产业升级,特别是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必须具备一定的要素集聚规模。目前全区工业产值的大部分在于乡镇企业,比重超过80%。由于布局分散、规模偏小、基础设施落后,难以实现产业的上规模上水平。从前几年的发展情况来看,我区经济增长有明显减缓的趋势。这就需要加快生产要素向城市集聚,推进城市化进程。同时,从更大范围来说,当前短缺经济的市场环境已经过去,工业品相对过剩、市场需求不足,已成为制约工业持续发展的重要原因,而造成工业品市场需求不足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城市化滞后。

(三)城市化水平低,影响了可持续发展

与全省的情况一样,我区工业化走的是自下而上的路子,乡镇工业遍地开花,企业规模小,技术含量低,污染点多面广,治理十分困难,特别是少数镇(街道)污染非常严重,从城市规划上控制已很难起到作用。路桥河网发达,但河道污染非常严重。水和空气的污染已成为影响我区发展硬环境的重要因素。因此,迫切需要加快人口和生产要素的集聚,提高企业的技术含量和生产规模,推进城市化进程,逐步创造条件解决这些污染问题,改善大范围的生态环境和以城市为主体的人居环境。

我国各类城市和村镇的人均建设用地(建成区面积)分别为:特大城市75m2、大城市99m2、中等城市105m2、小城市132m2、建制镇149m2,而村庄则为168m2,比城镇的平均用地108m2高出60m2,我区的情况也是一样。我区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低,土地浪费现象较为严重。从人口文化素质和文明意识 来看,虽然几年来都在逐步提高,但整体上市民的城市意识仍很缺乏。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城市化的可持续发展。

三、推进路桥城市化进程的几点思考

21世纪是城市的世纪,城市是社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全球竞争主要表现在城市竞争。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既是我区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必须跨越的历史阶段,也是解决目前及今后经济社会发展诸多难题的关键。这对从根本上解决农民收入问题,有效增加就业,扩大内需,带动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和社会进步,以及促进可持续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为了提升路桥的城市竞争力,在推进城市化进程中,应确立“四高”目标:

(一)高起点规划,科学制定发展蓝图

城市规划是城市建设的灵魂,它决定着城市的发展方向,推进城市化首先要搞好城市规划。党的十六大提出要走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我们路桥应突出路桥特色,根据目前经济较为发达、地域联系较为紧密的特点,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应按照“拉大空间、注重特色、城乡同步、协调发展”的要求,抓好规划的编制和实施工作。

建区后,我区先后完成了分区总体规划、城镇体系规划、全部建制镇的总体规划和大部分的中心村建设规划,以及4.32km2的远东商贸广场城市设计、路桥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等。1995年编制的分区规划在规划近期较好地指导了城市建设。由于路桥的建设速度很快,目前,原分区规划的远期20__年规划用地已基本实施完毕,但规划调整还未确定。近年来,这种规划滞后影响工业、商贸业发展的状况已日益显现。20__年全区行政区划调整后,由原先的4街道7镇1乡变为6街道4镇,20__年底,城区6街道国内生产总值57.69亿元,占全区的59.8%。6街道总面积达124.2km2,占全区45.3%,建成区面积16km2。鉴于这种状况,推进路桥城市化工作应抓好以下几项规划。一是根据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客观要求,制定加快路桥区城市化发展的规划纲要。二是城乡一体化规划。由于我区建制镇很少、城区比重很大,城镇体系等级结构很不合理,因此,再编制城镇体系规划就没有必要。制定城乡一体化规划,可以明确城区与建制镇及中心村的相互关系,包括交通联系、基础设施安排、工业区布局、市场布局、其他功能互补等,科学指导并加快路桥的城乡一体化进程。三是突出城区中心城市的功能,抓好分区规划的调整工作。分区规划要将桐屿、峰江纳入,要着重考虑道路交通体系和关系路桥发展命运的工业、商贸业发展空间。在新一轮的城市化推进过程中,着重要规划和建设好五个组团:一是旧城组团。以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区建设为契机,精心保护,延续历史,创造时尚,弘扬文化。二是远东组团。在原有4.32平方公里的基础上,将规划区扩大至10平方公里,建设一个新兴的以商业、居住、科教文卫设施为重点的新城区。三是绿心组团。以旅游、休闲、度假等为主体,建设一流的游乐区。四是西部组团。以吉利汽车及新建火车场站为契机,带动制造路桥、交通路桥以及物流中心的建设。五是南部组团。在路南、峰江、新桥一带建设高档次的农业生态旅游区、生产资料园区和工业园区。四是做好各建制镇的总体规划,重点是次中心金清镇,要将其作为路桥东部的另一个城区来对待,为金清镇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充分发挥带动效应提供规划保证。五是要按城市居住小区的要求抓好中心村建设规划。

(二)高标准建设,全面改善城市化发展空间

1、建设“生态路桥”

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区域之间的竞争力逐步加剧,城市发展环境已成为第一竞争点。美化城市是优化城市发展环境的重要方面。在加快推进城市化的过程中,要增强城区的集聚辐射作用,加快整个区域的城市化进程,必须致力于城市生态工作,不断提高城市品位和档次。

一是绿景观建设。良好的城市环境必须充分具备三个基本要素:绿地、阳光和空间。绿地是衡量城市环境质量的重要因素,无论从有益居民身心健康,还是从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来说,绿地建设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目前,我区公共绿地率和绿化覆盖率都很低,远远低于全省和全市平均水平。我们要以分区规划确定的绿地为基础,制定城区绿地系统规划和年度绿化计划,大力抓好公共绿地、居住区绿地、单位绿地、道路绿地等各类绿地建设,努力提高城区绿化覆盖率。特别是要以灵山、石浜山、莲花山、南山、白云山等山体旅游开发,沿山景观带及公共绿地建设为重点,大力建设生态空间和休闲空间。

二是水景观建设。路桥属于江南水乡地带,河网密集。城区河道总长近40公里。城市中的水是城市建设的宝贵资源,好好加以利用,可以大大提高城市建设品位,改善城市环境。但目前我区的河道普遍淤积严重,破坏较多,污染严重。河道疏浚整治是新一轮水利建设和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虽然因城区许多河道地处建筑密集区,涉及大量建筑拆迁、桥梁改建、管线铺设等,整治难度很大,但我区必须以南官河、山水泾等重要河道为重点,结合河岸区块的开发与建设,有序、高质量地推进河道整治工作,逐步美化我区的水环境。

三是居住区建设。加强居住区建设是切实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改善城市环境的重要手段。自1972年联合国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以来,居住环境及其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人类21世纪的首要命题。改善和提高人民的居住水平,也是国家重要的社会目标。路桥是新兴城市,居住区建设存在不少缺点。如因规划起点不高和开发上的缺陷造成居住区“先天不足”;因过于追求经济效益,忽略环境和社会效益,导致配套设施不足、绿地匮乏、空间层次混乱;缺乏对居住区规划设计人性化的重视,加上管理体制的不完善,使得居住区缺乏交往空间、社区环境凝聚力不足。重新认识居住区建设的重要性,从根本上提高居住区的规划设计水平,切实加强居住区建设,对路桥城市化的推进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居住区的一切建设都是为居民服务的,居住区规划和建设必须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要把方便于人、关心于人、服务于人放在首位。要注重与自然和谐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规划要充分体现居住区的整体性、功能性、经济性、科学性、生态性、地方性、时代性和灵活性。居住区的整体设计必须运用现代城市设计的思想和方法,对整体环境的空间轮廓、群体组合、 单体造型、绿化种植、地面铺砌、环境小品、色彩运用等一系列环境要素进行整体把握。要考虑发展的需求,在小区配套完善的基础上,大力应用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提高小区建设的科技含量、改善住宅的功能。要考虑不同人群的需要,一个良好的住区应该体现出人类居住地所必须承担的社会职责和社会目标。

2、建设“交通路桥”

交通设施是城市化发展最基本的基础设施。经过几年来的大力建设,我区已修建交通道路近30条,基本建成区域交通骨架。当前,我区必须抓住机遇,加大投资力度,加快一批重点交通道路项目的实施,构筑互联互通、配套齐全的交通体系。抓好台州新机场、铁路线及场站、台州大道、黄琅码头、路桥至泽国一级公路、甬台温高速公路路院一级公路、滨海大道、白金线拓宽等交通建设,健全对外交通和区域交通网络。抓好西南外环线、北环线、工业区中心大道北延、双水路等城市道路建设,分流过境交通。抓好腾达路东西延,南官大道南北延,南山街西北延,吉利大道南北延等道路建设,墨池路、卖芝桥路、月河街改造等,完善城区路网体系。根据分区规划,加快其他主干路网建设,拉开新区框架。滨海大道、台州大道等建成后,可以和现有的国道、省道、县乡道等组成便捷的区内交通网络,能迅速带动沿线经济发展,极大地促进区内文化、娱乐、教育、市场等基础设施的共享,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3、建设“商贸路桥”

路桥是台州市的商贸城区,路桥的城市化建设应以建设现代化商贸城为目标,紧紧把握现代流通业态发展为主线,引进现代物流理念,推进传统专业市场整合重组和功能创新,不断增强服务功能和辐射功能,加快商业现代化和国际化进程。

“商贸路桥”建设首先应超前规划市场体系、市场设施。规划布局上应按照批发市场郊区化原则和同类型市场相对集聚的要求,在空间上重新组合位于老城区中心的专业批发市场及新建扩建市场。根据现状分布及发展空间要求,可考虑在城区北部、东南部和西部布局远东商贸区、生产资料类市场园区和生活资料市场园区。

在转移出部分批发市场功能后,可以在城区中心建设中心商业区。对中国日用品商城10万平方米的建筑进行整体改造,以拓展零售功能为主体,建设室内商业街,开设大型零售超市以及家电大卖场。小商品批发市场置换出批发功能后,可结合旧城改造,建设与十里长街整体风貌相协调、具有路桥特色的集购物、旅游、餐饮、休闲为一体的商业街区。在城区主要商业街富仕路、邮电路、卖芝桥路、银座街区块建设大型商厦和服装、电器专业街区,力求建成高档次的台州零售商业中心。

其次要抓好商贸业具有重要促进作用的物流业和会展业。当前,物流业被许多城市摆到很高的位置。物流业在许多城市的快速发展及发挥的作用已充分证明了这是一个富有创造力和带动力的产业。会展业也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和发展潜力。这两个产业在台州市域内基本还处于空白状态。路桥抢先一步发展物流业和会展业,可以占据新世纪产业高地,带动商贸业和其他三产发展。当务之急,路桥区要抓好台州市国际会展中心和台州市物流中心的建设。第二步要抓好各专业市场及中远期物流中心的规划和建设。

4、建设“制造路桥”

工业化是推进城市化的主要动力。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城市化是工业化的结果,是工业化的内在要求和必然趋势。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主要依靠工业的发展,依靠企业积累财力、扩大就业、繁荣市场、壮大规模。

20年来,我区走了一条以农村工业化为主推进工业化的发展道路。这条特殊的工业化路经,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对我区工业化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目前,我区已形成汽车、摩托车及其配件、节日灯、塑胶、机电、鞋帽、制冷等支柱产业。但我区企业普遍存在“三低”现象:一是产业层次低,技术装备落后,创新能力弱,产品科技附加值不高;二是组织化水平低,企业规模偏小,产业链松散,分工协作度低;三是集聚度低,公用设施难以共享,环境成本高昂。为尽快改变乡镇企业这种分散落后状况,推进结构调整、技术进步和体制创新,使工业化与城市化相互推动,促进经济的良性发展,就必须大力抓好工业园区建设。

工业园区应统一规划、设计、建设、运营。园区的水、电、路及污水、固体废料等处理以及员工宿舍、管理用房等可共建共享,也可依托城镇,把部分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城镇总体规划,将支柱产业、工业园区和城镇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引导小企业向城镇集聚,推进城市化进程。

当前,基于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思路,除大力抓好吉利汽车工业城等在建的工业园区建设之外,还应尽快在金清、蓬街的东部腹地规划建设市级或区级的大型工业园区,吸纳大多数工业企业,形成制造业的大型基地,这对于区域布局的合理性和区域发展的可持续性都具有重大意义。

(三)高质量经营,全方位筹措发展资金

推进城市化需要巨额的资金投入,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强化经营城市的理念,建立多元化投融资机制。首先,科学调控土地市场,经营好城镇建设用地,增强政府筹集资金的能力。要发挥规划的调控作用,利用区位、功能、性质、开发指标,基础设施布局等综合因素对地价的作用机制,挖掘城镇土地的潜在价值。有条件的城镇可建立专门的城镇建设投资公司,筹集和运作城镇建设资金,加快城镇建设。其次,大力推行城镇建设投资主体多元化,项目运营企业化,设施享用社会化,除国家法律、法规明确规定外,放开对民间投资城镇基础设施、公用设施的限制,大力推行对项目投资主体的公开招投标制。坚持“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支持和鼓励公有民营、民办公助、公办民助、自建自营等方式,吸引私人资本、社会资本、境外资本投入城镇建设。再次,改革公用事业价格收费制度。按照保本微利的原则,对供水、燃气及污水、垃圾处理等进行收费,逐步形成投资、经营、回收的良性循环,走市场化、产业化发展的路子。市政公用事业单位要按照“政企公开”、“事企公开”的原则,推进企业化经营和政府的合同制管理,转换经营机制,提高管理水平,增强自我发展和自我约束能力,保证城镇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高效率运营。

推进城市化应当是一个城乡土地总量和存量利用结构调整,减少重复建设,提高土地利用密度和利用效益,降低城乡建设总用地的过程,是促进土地集约利用的根本途径。我区人多地少,人地矛盾尖锐,推进城市化过程中必须防止盲目扩大城镇规模、乱设农居点、乱占耕地、无序开发。应加大土地开发整理力度,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里鼓励土地开发整理的政策,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鼓励社会投资土地开发整理。在确保耕地占补平衡的前提下,鼓励土地置换,调整城乡建设用地结构。对按规划向城镇迁建的农居点,在确保退宅还耕的前提下,可按还耕面积等量置换到城镇规划区选址,可允许乡镇企业在征得被置换用地集体经济组织或村委会同意,并签订协议的前提下,将原厂房用地等量置换到工业园区选址建设。

应进一步深化城镇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培育和规范土地市场。扩大土地有偿使用范围,规范城镇土地批租。抓好土地收购贮备中心的工作,加强土地市场的调控和监督,要加强供地计划管理,对近期要建设的规划区内用地,特别是工业区和住宅小区近期建设用地应进行一次性预征,先办理“农转用” 手续,储足土地,随时满足建设需求。

与此同时,要充分发挥路桥在市场资源、河道资源、民营经济资源和商业文化资源等优势,走综合经营城市之路。

(四)高效能管理,创造优美舒适的人居环境

高效能的城市管理是城市现代化的重要标志。路桥区应切实改变目前城市管理多头领导、分散管理的局面,积极探索城市管理新路子,以适应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城市管理内容的多元化,努力构建“统一指挥、统一职责、综合管理、条包块管”的城市管理框架。应坚持依法治城,注重法规建设,严格依法照章办事,克服管理的随意性。

大力推行城市物业管理,提高社区服务社会化程度,提高市民的生活质量。根据“全面规划、统一管理、多家经营、共同发展”的方针,大力鼓励社会企业和个人兴办物业管理企业,形成一个统一开放、适度竞争的物业管理市场。

路桥城市规划篇7

海口市市政设施管理条例全文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本市市政设施管理,保障市政设施完好,充分发挥其功能,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根据国务院《城市道路管理条例》和《海南省城市市政设施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市行政区域内城市道路设施、城市桥涵设施、城市道路照明设施的规划、建设、养护和管理适用本条例。

城市供水、排水、防洪设施的管理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和《海口市城市供水排水节约用水管理条例》的规定组织实施。城市燃气设施的管理按照《海口市燃气管理条例》组织实施。

第三条 市市政设施行政主管部门主管本市市政设施管理工作,负责组织实施本条例。区市政设施行政主管部门按照职责范围,负责本辖区内市政设施的管理工作。市、区市政设施行政主管部门的职责范围由市人民政府根据本市实际依法划定。

市、区市政设施管理机构根据市、区市政设施行政主管部门的授权,承担市政设施管理的具体工作。

规划、建设、发展改革、公安、环保、交通、水务等有关部门应当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协同做好市政设施管理工作。

第四条 市政设施实行统一规划、配套建设、协调发展和建设、管理、养护并重的原则。

第五条 市政设施的养护、维修资金,由市、区人民政府纳入本级财政预算予以保障。

政府投资建设的市政设施,由市、区市政设施行政主管部门按照规定的程序委托或者通过招标等方式确定市政设施的养护、维修单位。

承担市、区市政设施养护维修的单位,按照各自职责,负责市政设施的养护、维修工作。

第六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依法使用市政设施的权利和保护市政设施的义务,对违反本条例,损坏市政设施的行为有权举报。

对保护市政设施成绩显著的单位和个人,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七条 市政设施行政主管部门和市政设施管理机构应当公开办事制度,主动接受群众监督。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权对市政设施管理人员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行为向有关机关举报,有关机关应当及时调查处理。

第二章 规划和建设

第八条 市市政设施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市规划、发展改革、建设等有关部门,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市政设施建设规划,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市市政设施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市规划、发展改革等部门根据市政设施建设规划和城市发展需要,于每年12月底前拟定次年的市政设施年度建设计划,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市政设施年度建设计划,应当于每年的3月底前下达。

第九条 城市供电、燃气、供水、排水、通信、消防、有线电视、公共交通、园林绿地、环境卫生等依附于市政设施的各种管线、杆线等设施的产权单位或行业(专业)部门应当根据市政设施建设规划,按照先地下、后地上的原则,编制权属设施的建设规划和年度建设计划。次年的年度建设计划(含掘路计划)应当于当年10月底前报市市政设施行政主管部门。

第十条 政府投资建设市政设施的,应当根据市政设施建设规划和年度建设计划统筹安排实施。

单位投资建设市政设施的,应当符合市政设施建设规划,按程序批准后实施。

城市住宅小区、开发区内的基础设施建设,应当分别纳入住宅小区、开发区的开发建设计划配套建设,并按规划要求与市政设施相衔接。

第十一条 新建、扩建、改建市政设施应当与城市其他设施建设统筹安排,同步规划、同步设计、配套实施;坚持先地下、后地上原则,已有的城市架空线应结合城市改建逐步改为下地敷设。

新建城市道路的地下管线建设应当适度超前,与城市道路同步规划建设。城市供电、燃气、供水、排水、通信、消防、有线电视等市政管线应当同步铺设。

新建、改建、扩建城市道路时,道路建设单位应当按照规划要求为地下管线预埋横穿道路的通道。

第十二条 根据规划要求,新建、改建、扩建城市道路需要迁移、改建地下管线的,道路建设单位应当事先通知有关管线的产权单位或者行业(专业)部门。管线产权单位或者行业(专门)部门应当按照要求对地下管线进行迁移或者改建,并与道路工程同步施工。

道路建设单位在施工前未事先通知有关管线的产权单位或者行业(专业)部门,造成地下管线损坏的,应当依法承担相关责任。

第十三条 市政设施可以按照国家和海南省有关规定,由政府投资或者社会投资建设。

鼓励国内外企业和其他组织以及个人投资建设城市市政设施;具体补偿办法,由市人民政府另行制定。

第十四条 市政设施建设应当符合城市规划控制指标及相关技术规范,鼓励使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并符合节能要求。

第十五条 新建的市政设施与铁路干线相交的,应当根据需要在城市规划中预留立体交通设施的建设位置。

市政设施与铁路相交的道口建设应当符合国家有关技术规范,并根据需要逐步建设立体交通设施。建设立体交通设施所需投资,按照国家规定由有关部门协商确定。

第十六条 建设跨越江河的桥梁和隧道,应当符合国家规定的防洪、通航标准和其他有关技术规范。

第十七条 承担市政设施建设的勘察、设计、施工及监理等单位,应当具有相应的资质等级,并按照资质等级承担相应的城市市政设施勘察、设计、施工、监理任务。

市政设施设计、施工必须按照市政设施建设规划,预留绿化用地、环境卫生设施用地和建设无障碍设施,严格执行国家和地方规定的城市市政设施设计、施工的技术规范规程及技术规范性文件。

第十八条 列入城建档案接收范围的市政设施建设工程,建设单位在组织竣工验收前,应当提请城建档案管理机构对工程档案进行预验收。预验收合格后,由城建档案管理机构出具工程档案认可文件。

建设单位在取得工程档案认可文件后,方可组织工程竣工验收。市政设施行政主管部门在办理竣工验收备案时,应当查验工程档案认可文件。

第十九条 市政设施建设竣工后,建设单位应当组织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等单位,在规划、建设、市政设施行政主管部门的监督下,按照规定程序进行验收,经验收合格的,方可交付使用。未经验收或者验收不合格的,不得交付使用。

建设单位应当在工程竣工验收合格之日起3个月内,将建设工程档案报送城建档案管理机构。

第二十条 经竣工验收合格的市政设施应及时移交给市政设施管理维护单位管养。建设单位应当按照有关规定提供市政设施的基础技术资料和工程验收、工程保修等资料,并经市政设施行政主管部门核验资料齐全后,办理设施管养移交手续。未移交的,由建设单位按照本条例的规定负责管理、养护和维修,并接受市政设施行政主管部门的监督。

建设单位将市政设施移交管养应当办理产权登记,市国有资产管理部门负责市政设施产权登记管理工作。

第二十一条 市政设施建设实行工程质量保修制度。城市市政设施的建设单位、施工单位应当签订质量保修书,在质量保修书中对建设工程的保修范围、保修期限、保修责任进行细化和明确。

市政设施的保修应当符合国务院《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的相关规定,市政基础设施的地基基础工程、主体结构工程的保修期限为设计文件规定的合理使用年限,市政基础设施的其它辅助设施保修期最低为2年。

质量保修期,自工程竣工验收合格之日起计算。

第二十二条 在市政设施范围内埋设的各种地下管线,其产权单位应当将工程竣工图纸和其他技术资料存入城建档案管理机构备查。因维修或者其他原因造成地下管线及相关设施发生易位或者其他变更时,应当及时将变更图纸和技术资料存入城市建设档案管理机构备查。

第二十三条 市市政设施行政主管部门和其他相关部门、城建档案管理机构应当为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查阅、利用市政设施包括城市地下管线信息、资料提供便利。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查阅、利用市政设施信息、资料时,应当遵守国家有关保密规定,并办理相关手续。

第二十四条 因应对重大突发事件或者抢险救灾的需要,确需超设计标准使用市政设施或者确需改变市政设施功能的,由使用单位提出申请,经市市政设施行政主管部门作出审核意见,报市人民政府批准。

第三章 道路设施管理

第二十五条 本条例所称城市道路设施包括车行道(含机动车道和非机动车道)、人行道(含盲道和缘石坡道)、路肩、路坡、道路两侧边沟、隔离带等设施及道路附属设施。

城市道路设施的管理范围,以已实施的规划道路红线为准;规划道路红线尚未实施的,以城市沿道路两侧合法建筑物外缘之间的车行道、人行道为准。

第二十六条 政府投资建设的城市道路设施,由市政设施行政主管部门按照本条例第五条第二款的规定确定给城市道路设施养护、维修单位负责管养。

企业、其他组织投资建设的城市道路设施,由建设单位进行养护、维修,并接受建设、市政设施行政主管部门的监督。

建设单位自愿无偿移交城市道路设施,且其移交的城市道路设施符合接管条件的,经市政设施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后,按照本条例第五条第二款的规定确定给城市道路设施养护、维修单位负责管养。

第二十七条 承担城市道路养护、维修的单位,应当严格执行城市道路养护、维修的技术规范,定期对城市道路进行养护、维修,确保养护、维修工程的质量。

市政设施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对养护、维修工程的质量进行监督检查,督促养护、维修单位保持道路设施完好。

第二十八条 设在城市道路管理范围内的各类管线的检查井、箱盖或者城市道路附属设施,应当符合城市市政设施建设的设计及养护规范。各类管线的产权单位和城市道路养护维修责任单位,应当建立巡查制度,加强对道路各类管线及附属设施的管理;发现管线及窨井盖等附属设施缺损时,应当及时补缺、修复或者采取有效的安全防护措施。

第二十九条 在城市道路设施管理范围内,禁止下列行为:

(一)擅自占用或者挖掘城市道路;

(二)擅自搭建建筑物、构筑物;

(三)在道路上搅拌水泥、砂浆、混凝土等;

(四)擅自在铺装路面的道路上行驶履带车、铁轮车和其他对道路有损害的车辆;

(五)擅自设置门前台阶、固定坡道及修筑道路出入口;

(六)擅自拆卸、移动窨井盖等城市道路附属设施;

(七)收购没有合法来源证明的窨井盖等城市道路附属设施;

(八)其他非法占用和损坏道路及其附属设施的行为。

第三十条 履带车、铁轮车、超重车辆及其他对道路有损的车辆,确需在铺装路面道路上行驶的,必须经市政设施行政主管部门和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同意,并采取妥善保护措施后,按照公安交通管理部门指定的时间、路线行驶。

第三十一条 因建设工程施工、沿街建筑物(构筑物)维修以及经市或者区人民政府批准举办重大活动等原因,确需临时占用城市道路的,应当向市政设施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

申请人应当提交下列材料:

(一)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或沿街建筑物房产证或举办重大活动批准文书;

(二)最大限度减少对交通影响、保障通行安全的交通组织方案;

(三)施工组织设计方案。

市政设施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受理申请之日起二十个工作日内作出批准或者不批准的决定;不予批准的,应当书面说明理由。影响交通安全的,市政设施行政主管部门在批准前,应当征得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同意。

经批准占用城市道路的,应当按照规定缴纳道路占用费。

第三十二条 因建设工程施工,确需挖掘城市道路的,应当向市政设施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并提供下列材料:

(一)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二)施工组织设计方案;

(三)最大限度减少对交通影响、保障通行安全的交通组织方案;

(四)掘路工程修复方案;

(五)施工单位资质证书。

因管线养护、维修或者抢修需要挖掘城市道路,不涉及规划变更的,申请人无需提供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市政设施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二十个工作日内作出批准或者不批准的决定;不予批准的,应当书面说明理由。影响交通安全的,市政设施行政主管部门在批准前,应当征得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同意。

市政设施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在主干路、次干路挖掘城市道路的,应当自批准之日起五个工作日内在掘路现场予以公示,公示时间不得少于10个工作日,公示内容包括申请单位、施工内容、施工期限等;掘路施工期限少于10个工作日的,公示时间应当与施工期限相同。

挖掘城市道路,应当按照规定缴纳城市道路挖掘修复保证金。

第三十三条 禁止占用城市主干路作为集贸市场或者其他经营场所。

严格控制临时占用城市次干路、支路和街巷作为集贸市场或者其他经营场所。确需临时占用城市次干路作为集贸市场或者其他经营场所的,应当经市市政设施行政主管部门和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审核作出意见,报市人民政府批准。确需临时占用城市支路和街巷作为集贸市场或者其他经营场所的,应当经区市政设施行政主管部门和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审核作出意见,报区人民政府批准。

第三十四条 经批准占用、挖掘城市道路的单位和个人,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按批准的位置、面积、用途、期限占用或者挖掘,并在批准期限内修复被挖掘的城市道路。需要移动位置、扩大面积、延长时间以及改变用途的,应当提前办理变更审批手续;

(二)施工现场应当设置安全标志、安全防护设施,悬挂占用或挖掘道路许可证,并采取施工扬尘和路面污染控制措施;

(三)挖掘道路施工应当避开交通高峰期,需要对部分车辆限制行使或者临时交通管制的,应当按照规定提前向社会通告并在适当位置设临时交通管制通告牌和交通导向标志;

(四)道路挖掘施工前,应当与管线产权单位协商,采取保护措施后方可施工;挖掘施工与地下管线或者其他设施发生冲突时,应当立即停止施工,并报有关部门协商一致后再行施工;

(五)在指定的地点弃土、堆放材料;

(六)挖掘水泥混凝土路面,应当按规定的技术要求进行施工;

(七)占用、挖掘结束后应当及时清理现场,恢复原状。因工程建设占用挖掘的,应当拆除临时设施,按有关技术规范的要求将路基回填夯实,恢复路面及原有道路交通设施,保证道路质量,并报请批准部门验收;

(八)因特殊情况批准部门需提前中止占用道路时,占用单位和个人应当在规定期限内无条件停止占用。批准部门应根据具体情况退还部分道路占用费。

第三十五条 挖掘城市道路施工应当符合国家和省、市有关技术规范和规程。挖掘道路路面修复竣工后,由挖掘单位或者个人组织验收,市政设施行政主管部门和市政设施管理机构等单位参加。经验收合格的,其交纳的道路挖掘修复保证金在1年质保期满后予以退还。修复质量不合格,或者挖掘单位、个人在规定期限内不修复被挖掘道路的,由市政设施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修复;逾期不修复或者修复质量仍不合格的,市政设施行政主管部门可以依法委托没有利害关系且具有相应资质的施工单位代为修复,修复费用由挖掘道路的单位或者个人承担。

第三十六条 鼓励采用非开挖技术进行管线施工。穿越城市道路车行道进行管线施工的,应优先考虑采取非开挖技术的施工方案。单位和个人采取非开挖技术穿越城市道路的,必须在施工前对所在位置的地下管线进行详细的调查,并具备相应的技术设备和施工方案。

采取非开挖技术穿越市政设施,造成市政设施损坏的应当负责赔偿,并由施工单位负责恢复原状。

第三十七条 新建、扩建、改建的城市道路交付使用后五年内,大修的城市道路竣工后三年内不得开挖;因特殊情况需要开挖的,应当经市市政设施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后报市人民政府批准。

经批准提前挖掘前款规定城市道路的,应当按照提前挖掘的时间缴纳一至三倍城市道路挖掘修复费。

在元旦、春节、国际劳动节、国庆节的前5日和假期期间,以及全市性重大活动期间,不得挖掘城市道路。

第三十八条 供电、燃气、供水、排水、通信等地下管线发生故障,急需挖掘道路抢修的,可以先行施工,但必须及时向市政设施行政主管部门和公安交通管理部门报告,并在24小时内补办批准手续。如遇节假日,补办审批手续可以顺延至下一个工作日。

第三十九条 禁止占用城市快速路、主干路作为机动车停车场所。市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可以在不影响行人、车辆通行的情况下,根据实际在城市次干路、支路上施划机动车停车泊位,并规定停车泊位的使用时间。

市市政设施行政主管部门可以在不影响行人通行的情况下,在人行道上施划机动车停车泊位,并由道路设施管养单位对相应的人行道采取加固处理,所需费用由使用单位承担。

禁止占用宽度小于5.5米的人行道施划机动车停车泊位。

第四十条 经批准占用人行道的,不得挤占盲道,并应当保留不小于1.5米的通行宽度。

占用人行道设置电话亭、书报亭、阅报栏、非机动车停放点、流动厕所等设施的,应当在宽度大于3米的人行道上设置,同时符合有关管线技术安全规范。

占用人行道设置广告牌的,应当遵守户外广告设施设置的有关规定,不得影响城市道路通行和安全。禁止占用宽度小于3米的人行道设置广告牌。

第四十一条 公共汽车候车亭(站点)设置应当符合国家有关城市道路技术规范。在已建城市道路上新增、迁移公共汽车候车亭(站点)需要加固、恢复城市道路的,由市政设施管养单位采取加固和恢复措施,费用由设置单位承担。

第四十二条 市政设施行政主管部门和市政设施管理机构应当加强对城市道路设施的日常巡查监督工作,及时查处擅自占用、挖掘城市道路等违法行为;督促各类管线的产权单位和城市道路养护维修责任单位加强对道路各类管线及附属设施的管理,及时补缺、修复窨井盖等附属设施的缺损。

第四章 桥涵设施管理

第四十三条 本条例所称城市桥涵设施包括各种桥梁、涵洞、人行地下通道以及标志牌等桥涵附属设施。

第四十四条 市市政设施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建立、健全城市桥涵检测评估制度,依照国家有关城市桥涵检测评估规定,加强对城市桥涵检测和养护维修活动的监管。

第四十五条 城市桥涵养护单位应当建立桥涵养护档案,加强对城市桥涵设施的养护、维修、检测和安全保卫工作,保障桥涵设施的安全。

第四十六条 在城市桥涵设施范围内,禁止下列行为:

(一)挖沙取土,倾倒废弃物;

(二)擅自依附桥涵设置管线;

(三)停放车辆,停泊船只,堆放物料;

(四)擅自搭建建筑物和构筑物;

(五)履带车、铁轮车等对桥涵有直接损害的车辆擅自在桥面上行使;

(六)其他损害、侵占桥涵设施的行为。

第四十七条 在城市桥梁上架设各类市政管线的,应当向市市政设施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并提供下列材料:

(一)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二)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

(三)施工组织设计方案;

(四)安全评估报告;

(五)事故预警和应急抢救方案;

(六)管线架设设计图纸;

(七)桥梁专家审查委员会的审查意见。

市市政设施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二十个工作日内作出批准或者不批准的决定;不予批准的,应当书面说明理由。影响交通安全的,市市政设施行政主管部门在批准前,应当征得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同意。

第四十八条 车辆、船只通过桥涵时,必须按标志牌的规定行驶,遵守限载、限高、限宽、限速等规定。超限车辆和履带车、铁轮车等对桥涵有直接损害的车辆需要过桥的,应当事先征得市市政设施行政主管部门同意,并采取相应技术措施后,按照公安交通管理部门指定的时间、路线行驶。

第四十九条 在城市桥涵上设置广告、悬挂物等辅助物的,应当提供相应的风载、荷载试验报告及原设计单位或具有相应资质的城市桥涵检测评估机构的技术安全意见,报经市市政设施行政主管部门同意。

第五十条 在城市桥涵设施范围内从事河流疏浚、挖掘、打桩、地下管道顶进、爆破等作业的单位或个人,在取得施工许可证前应当须征得市市政设施行政主管部门同意,并与城市桥涵的产权人或委托管理人签订保护协议,采取保护措施后,方可施工。

第五章 城市道路照明设施管理

第五十一条 本条例所称城市道路照明设施包括城市道路、桥涵、广场、公共绿地等处的路灯配电室、变压器、配电箱、灯杆、地上地下管线、灯具、工作井以及照明附属设备等。

第五十二条 承担城市道路照明设施安全运行和维护工作的单位,应当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保证城市道路照明设施完好和正常运行。对破损的照明设施,应当及时更换和修复,使亮灯率不低于97%。

市政设施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对城市道路照明设施的安全运行和维护工作进行监督检查。

供电部门应当保证城市道路照明设施正常供电。

第五十三条 新建、扩建、改建城市道路时,建设单位应当同时配套建设道路照明设施,并与主体工程同时交付使用。

第五十四条 城市照明设施附近的树木,距带电物体的安全距离不得少于1米。对不符合安全距离影响照明效果的树木需要修剪的,应当按照有关规定组织实施。

第五十五条 在城市道路照明设施范围内,禁止下列行为:

(一)擅自拆卸、移动、改动城市道路照明设施;

(二)堆放杂物、挖坑取土、搭建建筑物;

(三)擅自在照明灯杆上架设通讯线(缆)或者安置其他设施;

(四)擅自在路灯设施上悬挂广告或者其他挂浮物;

(五)擅自接用、切断路灯电源;

(六)收购没有合法来源证明的照明设施;

(七)故意打砸照明设施;

(八)其他损坏、侵占照明设施的行为。

第五十六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进行可能迁移、拆除城市道路照明设施或者影响其安全运行的地上、地下施工时,应当经市政设施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同意,由道路设施管养单位负责其迁移或拆除工作,费用由申报单位承担。

第五十七条 因自然灾害或者其他事故造成城市道路照明设施损坏的,市政设施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及时组织抢修,恢复照明,有关单位或者个人应当予以协助。需要分清责任的,在故障排除后由市政设施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调查处理。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五十八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九条规定,建设工程竣工验收后,建设单位未在规定期限内向城建档案管理机构报送建设工程档案的,由市政设施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可以并处20xx元以上1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五十九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一条规定,施工单位不履行保修义务或拖延履行保修义务的,由市政设施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处10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的罚款,并对在保修期内因质量缺陷造成的损失承担赔偿责任。

第六十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九条第(六)项和第五十五条第(一)项规定擅自拆卸、移动窨井盖等市政设施的,由市政设施行政主管部门按所损坏的窨井盖等市政设施的价值处以2倍以上5倍以下的罚款。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九条第(七)项和第五十五条第(六)项规定的,没收违法所得,按所收购没有合法来源证明的窨井盖等市政设施价值处以5倍以上10倍以下的罚款。

第六十一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市政设施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其改正,恢复原状。可以并处200元以上1000元以下的罚款;造成损失的,应当依法赔偿损失:

(一)在道路上搅拌水泥、砂浆、混凝土的;

(二)在城市桥涵设施、照明设施范围内挖坑取土、倾倒废弃物、堆放物料的;

(三)擅自设置门前台阶、固定坡道的;

(四)在桥涵设施范围内停放车辆、停泊船只的;

(五)擅自改动城市道路照明设施的;

(六)私自接用、切断路灯电源或者擅自在照明灯杆上架设通讯线(缆)、安置其他设施的;

(七)其他损害城市道路、桥涵设施、城市道路照明设施的行为。

第六十二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八条、第三十条、第三十四条、第三十八条、第四十八条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市政设施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其改正,可以并处20xx元以上1万元以下罚款;造成损失的,应当依法赔偿损失:

(一)未按照批准的位置、面积、用途、期限占用或者挖掘城市道路,又未办理变更手续的;

(二)未在城市道路施工现场设置安全标志和安全防围设施的;

(三)挖掘路面未按技术要求施工,或者占用、挖掘城市道路后未按规定清理现场,恢复路面及原有道路交通设施的;

(四)各类管线的产权单位和城市道路养护维修责任单位发现管线及窨井盖等附属设施缺损未及时补缺、修复或者未采取有效安全防护措施的;

(五)擅自在道路或者桥涵上行驶履带车、铁轮车或者其他对道路、桥涵有损害的车辆的;

(六)紧急抢修埋设在城市道路下的管线,不按照规定补办批准手续的。

违反本条例第三十四条第(一)项规定,未在批准期限内修复被挖掘的城市道路的,由市政设施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可以并处所缴纳的道路占用费3倍以上5倍以下的罚款。

第六十三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市政设施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其改正,可以并处4000元以上2万元以下罚款;造成损失的,应当依法赔偿损失:

(一)擅自占用、挖掘城市道路的;

(二)擅自在城市道路上、城市桥涵设施范围内搭建建筑物、构筑物的;

(三)擅自修筑道路出入口的;

(四)擅自依附桥涵设置管线的;

(五)擅自在路灯设施上悬挂广告或者其他悬挂物的。

第六十四条 违反本条例第四十九条规定,擅自在城市桥涵上设置广告、悬挂物等辅助物的,由市市政设施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可并处4000元以上2万元以下的罚款;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第六十五条 违反本条例第五十条规定,擅自在城市桥涵设施范围内从事挖掘、打桩、爆破等作业活动的,由市政设施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可并处6000元以上3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六十六条 违反本条例的其他行为,法律、行政法规和海南省地方性法规有处罚规定的,由有关行政主管部门依照其规定处罚。

第六十七条 承担市、区市政设施养护维修的单位违反本条例的规定,未定期对城市市政设施进行养护、维修或者未按照规定的期限修复竣工,并拒绝接受市政设施行政主管部门监督、检查的,由市政设施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给予警告;对负有直接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六十八条 市市政设施行政主管部门和规划、发展改革等部门违反本条例第八条规定,未编制市政设施建设规划或者未按规定时间下达市政设施年度建设计划的,由市人民政府责令改正,通报批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六十九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市政设施行政主管部门、市政设施管理机构、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及其工作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市、区人民政府或者监察机关依据职权责令改正,通报批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日常巡查工作不落实,未及时发现并处理擅自占用、挖掘城市道路等违法行为的;

(二)超过职权或者对不符合条件的申请人核发行政许可证的;

(三)对符合条件的申请人未在法定期限内核发行政许可证的;

(四)发现违法行为不及时查处,或者包庇、纵容违法行为,造成后果的;

(五)违法实施行政处罚的;

(六)其他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行为。

第七章 附 则

第七十条 本条例下列用语的含义:

快速路是指城市道路中设有中央分隔带,具有四条以上的车道,全部或者部分采用立体交叉与控制出入,供车辆以较高的速度行驶的城市道路。

主干路是指在城市道路网中起骨架作用的城市道路。

次干路是指城市道路网中与主干路相连接的区域性干路。

支路是指城市道路网中干路以外连接次干路或者供区域内部使用的城市道路。

第七十一条 本条例具体应用问题由市人民政府负责解释。

第七十二条 本条例自20xx年11月1日起施行。

市政设施的保护擅自占用、破坏道路市政设施的行为,会给他人带来很多不便和危险,对破坏市政设施的人员将进行处罚

教育

对情节较轻,改错态度良好人员的措施

罚款

相关部门会对破坏市政设施的人进行金钱上的处罚,处罚金额根据当地有关政策

刑事追究

路桥城市规划篇8

一渠清水,万千鱼虾,绿荫夹岸,船桅林立……在众多老济南人的记忆里,与自己生活朝夕相伴的小清河是这样一幅美景。

但,曾几何时,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步伐加快,流淌了870多年的小清河变了样,一条污水长流失去航运功能的小清河缓缓流淌在泉城……

今天的小清河,依然在济南人民的目光中静静流淌。只是历经沧桑的她已随着近年济南市对小清河综合治理工程的推进,而变得清澈、美丽。

作为济南迎全运重点工程,小清河综合治理工程于2007年11月6日正式开工建设。两年过去了,随着一期工程顺利完工,波光粼粼河水清澈的小清河又回来了。近期,小清河综合治理二期工程也已开工建设。这条中国最长的城市河流正张开双臂,以自己崭新的姿容重新穿过美丽的泉城。

“五彩清河”营造绿色生态环境

小清河是济南市主要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的纳受水体,是进入济南的门户和河流治理的重点对象。据小清河综合治理办公室相关工作人员介绍,根据规划设计,以生态保护和河流治理为基本前提,充分体现济南作为历史名城所独有的人文气息和景观特色。围绕“泉・湖・山”这一主题制定详细设计规划,将自然与人工景观巧妙结合,按照生态性与功能性,景观美化与时序动态和文化多元性原则,选用乔木灌木地被植物水边水生植物,营造集防洪除涝,生活,学习、娱乐,休闲旅游于一体的开放与私密相结合的绿色生态环境。

干流扩挖,河段最宽210米。小清河综合治理工程开发建设范围东起东绕城高速公路,西至济南西编组站,南起北园大街开发带及工业北路,北至黄河南岸,总用地面积约160平方公里,治理河道的长度为31公里。此次综合治理主要包括8个方面 防洪除涝、城市排水、截污治污、道路桥梁、管线复建,河道补水、景观营造及两岸开发。

行洪泄洪,是此次小清河综合治理最主要的内容。根据规划,综合治理后,小清河市区干流段防洪标准由20年一遇提高为100年遇,除涝标准由5年遇提高至10年遏。在实施腊山分洪的前提下,济南市将采用干流扩挖的方式,增强河道排水能力。

根据河道断面设计,济南市初步确定二环西路至洪家园桥河道宽度由70米渐变至135米,水景宽度由50米渐变至95米,洪家园桥至济青高速公路桥河段按现状宽度210米控制,子槽切滩治理。在东部的小李家设滞洪区,滞蓄超标准洪水,以确保城市的行洪安全。

新建滩头污水处理厂。根据规划,小清河综合治理近期工程(2007-2009年)主要内容包括完成小清河截污管网及提升泵站的建设,改建污水一厂,二厂,新建滩头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新建大金系统配套管网,确保旱季污水不进入小清河。远期工程(2010―2020年)主要内容包括全面整治16条河道,完善污水管网系统和建设中水站,改善城市河道水质,使污水基本不进入城市河道。

截污治污是小清河此次治理的重要内容。济南市将小清河以北地区划分为南太平河、虹吸干渠、济泺路等11个区域,系统规划排水管一沟,疏浚扩挖支流河道,提高整个区域排水能力,合理归并排水管沟入河口,集中穿越输水暗渠:经与省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管理局商研,确定预留排水口10个:采取多项措施提高雨洪资源化水平。

河道南岸,建步行街。小清河此次综合治理,不仅要方便行洪,还要改善周边的环境以及基础设施。根据规划,小清河的河道北岸东西二环外设约20米宽的滨河观光路,二环以内改造建设小清河北路,双向8车道。河道南岸设20米宽的休闲观光走廊,包括步行街与双向二车道。

济南市还在东、西二环路之间规划建设跨越小清河的桥梁共18座,城市道路桥10座铁路桥1座,人行景观桥7座。这18座桥梁分别为二环西路桥东沙王庄桥黄岗路桥,北辛桥、药山桥、北马鞍山桥,无影山北路桥、济泺桥林家桥、京浦铁路桥,国棉厂桥、凤凰山路桥,生产路桥顺河高架桥、历黄路桥、历山北路桥、航运桥、二环东路桥。

小清河此次综合治理,还将改善河道以及周边的景观,让小清河成为带动北部城区旅游和发展的一条“玉带”。根据规划,济南市将在西外环桥上游新建1座橡胶坝,壅高水位至23米,在济青高速公路桥下游设一道节制闸,综合考虑防洪除涝景观游览等因素,景观水位确定在21米左右,达到西外环路桥至济青高速公路桥之间水上游览的要求。

小清河靓妆初绽

好久没有来小清河了,没想到现在变化这么大,真是不敢相信。‘周末,和家人一起漫步在小清河岸边的板桥广场,许多市民不禁发出这样的感’慨。

这还是那条小清河吗?这的确还是那条小清河。

除了治理河道,园林景观规划也是小清河综合治理一期工程的重要一环。景观设计突出“文化清河、运动清河,绿色清河”的理念,凸显景观的生态性,自然性,休闲性,为市民提供了绝佳的休闲活动空间。

板桥广场是济南北部城区第一个综合性开放式园林景观广场,也是目前市区北部建设面积最大园林要素最齐全,景观效果最佳的综合性城市广场。漫步其中,眼见的是乔木、灌木、花卉,草地协调搭配,雕塑、跌水景观及花架等园林小品错落有致,建筑,绿化、铺装纵横串联,广场与道路河道及周边景观自然融合。

为方便市民在广场休闲漫步,建设者采取了“大广场”套“小广场”的方式。花岗岩大理石铺装出的多种样式的园路串联其间,将‘清河恋广场、树阵广场,花架广场等一个个小型休闲场地连成有机的整体。

作为点睛之笔,板桥广场的标志性雕塑――“清河恋”被放在了整个广场的中心位置。雕塑以一颗晶莹剔透的露珠作为设计原型,结合白云,白鸽和浪花等元素,体现小清河悠久的历史和综合治理后优美的自然环境。此外,练太极打羽毛球放风筝等运动题材雕塑点缀在绿地里,星星点点,相映成趣,成为“运动清河”理念在园林景观中的生动体现。

板桥广场填补了市区北部缺少优美城市景观广场的空白 成为全运会期间乃至以后个时期内市区北部重要的景观看点之一。同时作为展示清河文化的重要区域,整修后的五柳岛也让人流连忘返。

徜徉在五柳岛上,小清河将闹市的喧嚣与五柳岛的静寂隔离开来。岛上的假山石岸线营造出优美的岸墙轮廓及线条,古色古香的汇锦阁掩映在竹林,松柏中,散发出园林建筑的魅力。

五柳岛最西侧的纯自然小岛上栽有5棵柳树,寓意五柳岛的名称。五柳岛西区是五柳闸基址此处设置林荫广场,为市民提供休息健身场地,中区为党史纪念地,作为20世纪30年代中共济南市委重建地,设置中共济南市委重逮旧址纪念碑,以老照片影雕的形式展示当年场景,东区的航运广场上则耸立着目前小清河沿线体量最大的雕塑――五柳风帆,展现小清河悠久的盐运历史。

这次小清河综合治理工程是对整个济南北部一场颠覆性的改造,带来的影响是难以估量的。小清河投融资管理中心的一位负责人这样评价。

相关专家认为,小清河综合治理工程,为北部城区乃至整个济南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打下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基础。

上一篇: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论范文 下一篇:电厂环境保护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