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与艺术管理范文

时间:2023-10-20 17:19:28

设计与艺术管理

设计与艺术管理篇1

达克(1989年)以她的初级生成器的更为具体的用途概念,再次在建筑设计的背景下,通过对比说明,补充了相对于罗维的理论更抽象的特点。看看更多最近的作品,我们发现虽然此术语传播了几十年,但是其特性始终如一。例如,冬最近的作品(2009年)使用了计算机语言技术,特别进行了潜在语义分析,通过新的方法,使我们看到他所描述的“集合材料以形成一致的整体”。此种集合或聚集对于积累是必要的,因此冬使用语言术语对设计元件进行评估。罗森(2004年)概括了他自己之前的研究和他人的研究,引起很多强调知识结构类型的设计专家们注意,研究通过设计经验发展起来,允许设计者们独自有效地行动和给“新事物”留空间的方式与其他设计者进行合作。

我们的目标有两个。第一,调查以上提到的现象的范围有助于理解合作的艺术实践。以上提到的现象使设计情况具有一致性和有序性,在设计背景下有做这件事的必要性、价值和后果,以上现象共同描述了这些机制。其次,我们也渴望超越从设计研究文学得到的这些记录,来识别起到相似作用的艺术实践的特别策略;因此,归还某物使我们进一步理解创造性的设计实践。本文的剩余部分基于作家和两名一起合作的艺术家―埃拉德和约翰斯通之间的反思对话来展示事例研究。这个研究最初是由某讨论会的邀请而发生。讨论会解释了设计思路(2010年10月悉尼科技大学,DTRS8),其特别的目的在于横跨学科边界,与非设计学科的实践者们一起报道关于设计思路的反思性对话。

一、长期的合作艺术实践有序化

埃拉德和约翰斯通在他们的艺术实践中合作时间超过15年。他们的作品包括大型的录像装置,建筑灯光作品,电影和图画,所有这些作品在多个美术馆和博物馆广泛展出。过去几年来,他们投身于16mm电影作品的创作中。第一,求婚,未完成电影(背景是未来),于2007年完成;第二,黑土地上的机器于2009年第一次上映;第三,新博物馆于2010年完成。本文的立足点在于与埃拉德与约翰斯通的对话,对话中鼓励两人明确表达他们如何使他们的作品井然有序。对话的目的在于探索他们使用的策略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为了与设计者的实践进行比较,他们用这些策略对项目实行使能限制。无论其形式是什么,受到怎样的影响,这些限制的作用都建立了强加的边界和/或架构中创造自由性的潜力。使能限制的定义是任意的,实际的,美学的装置和其他装置,艺术家或设计者们创造作品的一致性或创造工作流程规则。

在以上描述的简短的调查中,谈话特别关注埃拉德和约翰斯通一直制作的近期和目前的电影作品。我们特别关注这两个长期的合作者在最近三部16mm电影项目中是如何工作的,我们的“资料”包括关于制作这些作品的创作过程的反思性谈话。我们关注我们做出的决定之间的关系,这些决定是实施使能限制;一旦决定了管理体制,创作潜力因此产生;例如,约翰斯通所描述的节奏决定了我们以何种方式思考电影拍摄。

我们也许会期望发现在艺术作品背景下工作的显著特点是:一旦出最初实行的有序管理完成了使命,可以在规则和规定下,以及违反作品的这些规则下,自由创作小说。如果我们能弄清楚艺术背景中(创造性第一,无需理会客户,用户和观众)实行的战略,我们也许能够增加创作性设计实践的能力或者看到设计者们实行井然有序的管理,以新的见解提高创造性。

我们需要记住(这些)艺术家们设定了自己的挑战(在这方面,他们类似于克罗斯(2007年)提到的“创造性专家”),克罗斯认为他们每次用基本原则解决简单任务,而不是回忆以前的解决方法)。当然,通过这种方式,他们可以解决问题来实现他们的目的和达到他们给自己设定的标准。然后,即使宏观层的“问题”概念不是艺术范畴的有用概念,我们可以期望看到一些可以与设计者“可行性”方案的匹敌物(罗森,1990年)。此次研究也对设计研究需要走向何种区域提出问题。要在长期的创作合作中,随着时间的迁移,我们才能提高对于设计实践的理解。

(一)研究的形式

以下提出的实践描述是初步的,部分的“草图”,来自DTRS8主题对应的邀请。它基于三段摄影棚访问的谈话录音。摄影棚访问关注于引出埃拉德和约翰斯通关于使能限制主题(虽然没有直接使用此术语)的艺术合作实践的方面记录。第一次会议中,一系列话题促成了广泛的分类讨论。这些话题提及我们对设计运作方式的理解;克罗斯在设计认知方法(2007年)全面而简洁地讲述了这些内容。提出的主题如下:

由第一次会议谈话促成的第二次谈话更多地关注使能限制。此对话揭示了第一次谈话期间已经介绍或产生的多种术语,包括故事 ,情节,借口,幻想,脚手架,枢纽和气氛。前两个谈话后的几个月进行第三次谈话;把诗人实践与设计者实践(贝亚蒂&巴尔,2010a;2010b)进行对比的平行研究表明的问题是此次话题。它也是一个扩展关于持续性影响(埃拉德和约翰斯可能认为是正式的关注,更认为是“预期”)讨论的机会 ;罗维称之为组织法则(罗维,1987年,第37页)。个别项目随着时间迁移,这些得以显现和被人追逐;他们与实践基础的风格相联系(见汤金怀斯,2011年)。以下记录基于这三次谈话,由两个来源的次要素材补充说明。这些是露西?雷诺兹与埃拉德和约翰斯通的出版采访(a)(2010年);和艺术家与丽莎勒菲弗,埃拉德和约翰斯通之间在2011年的“拍摄与交谈”的抄本。雷诺兹的采访提供了物理限制(主要是媒介和技术)的补充材料,这些物理限制习惯于有意对作品和制作作品进程设置规则。此外,这些限制有助于实现电影目标,例如:营造作品气氛。两种次要来源的素材关注特别的作品:(a)黑土地的机器和(b)求婚,未完成的电影(背景是未来)以及在放映时的黑土地机器。这些来源提供了这里介绍的研究相关的洞察力。接下来的章节中所有没有指明的,标有引用符号的文本都来自这三个摄影棚谈话。次要来源中包含的素材来源于雷纳兹或勒菲弗。

关于这个文本记录的目的,使能限制被描述为低于正投影,一个关注第2章中的主题一致性,另一个关注第3章的美学一致性。第4章表明材料--这里指素材,电影和电影制作进程―是多产限制的另一来源,虽然在这个记录中只进行了短暂处理。把这三种有序的来源(主题,美学和素材)描述为放影,目的在于传递分析目的的不可分离性;把它们的不可独立性描述为不同的实体,承认完成的作品和其组成影像的多价性(接受多种不同解释)。

二、主题:借口和幻想

对于埃拉德和约翰斯通来说,电影“背后”的一致性由这个术语“借口”进行了最精确的诠释。故事,甚至是情节与准确地诠释幻想(使用起来也很舒服的一个术语)的功能和本质的叙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借口发挥了很多作用。它通过以下方式服务于电影制片人;给电影制片人“拍摄电影的借口”,拍摄一个建筑物,一套建筑物,外景场地或其他种类的实物,比如书籍和杂志内部的广告图片或照片。它使他们采取与感兴趣的对象相关的立场。借口起到编造故事的作用,而幻想是提供一个“不必合理”的简单幻想,例如“我们在教堂里,我们认为教堂在投影仪里”。幻想是有意的“天真误解”,允许电影制片人解释(自己解释创作这部作品的目的)他们“正在做的”。只有当人们认为情节是“如果......就怎么样”问题的随机答案时,例如:如果我们从火星到达这里会怎么样,才能把借口视为情节的同义词。

借口也对作品中出现的人物进行表述―以一定的方式给出行为的借口(通过观众的指责):述说、投身于他们的环境和物品中。借口解释和允许一定的活动(和含蓄地否定其他)。借口在创造过程期间有传递一致性的作用,它们是完成使命后可以随时去除的脚手架。无需重视观众如何理解最终的作品;“其他人对它(作品)感兴趣,着迷于它时,总是有令人愉悦的惊喜;但在某种方式上,首先我们自己要入迷。我们享受这一事实,我们不对其他人有义务”。

不只有一种借口或幻想,每个借口或幻想都可以在不同层次的间隔中运作;设置整个作品的幻想,或是设置作品内一些细微差别的幻想。它们可以是矛盾的;它们起着重要的作用,“形成这个幻想,可以从幻想中拍摄电影”,当它们不再发挥作用时,可以抛弃它们;可以违背它们暗指的“规则”。借口和幻想最初从影像而来,从一些“视觉亲和力”而来。例如,约翰斯通描述葛拉汉?苏沙兰德的油画背景,“背景容易成为深度空间”。两位艺术家描述从柏林的威廉二世纪念教堂内部看实体的玻璃砖,因此“总觉得我们好像在水下或水中......从密闭舱或潜水器的窗户往外看”(雷诺兹,2010年:第5页)。玻璃砖的构造、实体“单元”隔开的彩色玻璃与电影画幅有关,“我们认为,这是光学印片机要捕捉的东西”(op,引用:第7页)。

借口和幻想支持创造和保持作品一致气氛的需要,例如,在制作黑土地上的机器这部片子时,有一个背景幻想,三个建筑物的影像是一个单独制品的一部分,这个单独制品有点隐蔽,作为任务或项目的一部分受到控制。这提供了作品的部分方向,约翰斯通把这个方向特性描述为气氛而不是故事本身---故事有太多的弦外之音,太单一化不能被装置运行方式所接受。然后,在某种意义上,借口像达克的初级生成器理论所说的那样运作。它们确实形成了起点;它们发挥项目的初级生成器的作用。达克描述初级生成器能够在合理的立场上进行辩护,不同于埃拉德和约翰斯通的借口。然而,达克实际上写道:“任何一个特别的初级生成器都可以在合理的立场上进行辩护,但在它进入设计过程这一点上,它通常更多的是信任之力”(补充的强调)。她也谈起设计者们选择性地固定目标―这种选择基于个体或职业群体的他们高度评价的事物以及自愿接受的事物。他们这样做是“为了依靠他们的主观判断而不是转变为逻辑过程”。

无疑,埃拉德和约翰斯通的借口和幻想起着生成器的作用,同时这一理论关注它们主题的特别属性,以便能发展一种气氛。在一个例子中,他们用视频素材工作,“面对陌生而熟悉的素材”。然而,与埃拉德和约翰斯通的借口和幻想方法不同,达克不认为,对于设计者而言,初级生成器一旦完成使命,就可以抛弃。她写道,这些生成器使猜想成为可能,它们提供“问题的解决方法”,在她给出建筑实践的例子中,并未表明这些作为初级生成器的概念或目标与部分完成计划无关。由于达克以一些构建(公众房屋)计划的建筑师记录为基础,率先得到初级生成器的概念,我们也许可以推断其相反的一面。

贝蒂和巴尔在他们专家诗词作品的研究中注意到一种现象,比如有一些高质量诗词的首行,集中行或短语与初级生成器的概念一样,“这些首行给诗歌设计空间划定界限,提供对随后写作活动的关注(贝蒂和巴尔,2010a:第667页)。然而,与达克的“概念或目标”不同,一旦这些具体的短语和首行完成使命,允许丢弃它们。诗人们谈起编辑过程,明确表示可以非常合理地接受“曾经是诗歌灵感的东西也许不再是诗歌的一部分”(op.引用:第69页)。埃拉德和约翰斯通以同种方式对待他们的借口和幻想;就像一旦完成使命可以丢弃枢纽一样,使用达克的短语。

三、美学:视觉关注与枢纽

埃拉德和约翰斯通有一套正式的美学关注理论,从一个项目到另一个项目保持不变。他们的一些关注是关注的深度,表面反射的灯光,比例的模糊,以及面对熟悉的物体呈现出陌生感的视觉。很多其他艺术家的作品亦是如此,那些熟知埃拉德与约翰斯通作品的人意识到这种持续性。从这个参与的小组中,埃拉德与约翰斯通形成了连接的腹地―包括建筑师,之前的学生,书商,朋友和职业上的同事等人群―他们中的任何一个人都时不时关注感兴趣的社团。例如,有个未完成的项目与莫斯科梅尔尼科夫故居有关。一位建筑师的朋友关注意大利建筑师卡洛?斯卡帕的一些作品;他的一个小教堂的窗口与梅尔尼科夫建筑的窗口相似。佛朗科?阿尔比尼的博物馆设计的作品与斯卡帕有关联。阿尔比尼设计本身就是埃尔德和约翰斯通通过另一个单独的途径得出的东西,是一条通过一系列文本的途径。他们描述这种建立集合了告知他们事情的“知情者”,谈论这部作品或多部作品中可能的联系,以及它们如何非正式地碰巧“组合在一起”(同时可能意识到它们并不是意外碰到的)。

特定的视觉预期线贯穿整个作品,埃拉德和约翰斯通发现谈论一个特别的项目如何开始是没有意义的。他们说,在他们过去的谈话和采访的经历中,谈论项目的开始总会导致他们18年的合作倒退。“这些事物(作品)不是从逐渐发展的一套兴趣中得来;它们没有起点。”特别项目的“起点存在于以前的项目,或是存于与之前项目相关的经验中。作品最初的触发点可能是之前作品的10秒1个镜头;可能在“摇镜头结束”的地方,或者是一个简单的影像。在这里,我们再次看到与诗歌写作的创造实践的平行比较,贝蒂和巴尔把它作为创新设计实践进行研究。像诗人一样,他们可能丢弃最初启发诗歌作品灵感的诗词,埃拉德和约翰斯通没有给可能设置新项目过程的单独的影像或摇镜头豁免的权利。正如借口和幻想一样,单独的影像的作用可能是一个枢纽,是一个支撑架构,在作品成形中以及继续创作作品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它并不一定要存在,字面上来说是影像或其他东西,例如:新完成作品中的叙述。正如埃拉德所说,枢纽的理念是关于支撑,然后抛弃的东西”。

如果催促的话,埃拉德和约翰斯通可以追踪他们目前积极从事的任何项目的“胚芽”,但正如他们所预见的,谈话很快“倒退回”他们1993年第一次合作的作品。我们可以称这些长期存在的预期是“着迷”或“偏见”,展示了埃拉德和约翰斯通对于署名的正式关注。在这里,我们开始把创作进展看成由项目和实践互相连接的现象组成。汤金怀斯在2011年把风格的概念描述为实践基础的方式,此方式在这里有关联。斯皮诺萨、佛罗里斯和德雷福斯1999年在创业作为教化和揭露的背景下写出作品,汤金怀斯引用它们,认为风格是实践组合的方式(而不把风格认为是实践,甚至是一件物品的特点)。从这个角度看,找出相似情况就拥有一套部署;风格的概念允许我们认为我们的特别实践是熟悉的,即使我们之前没有碰到过它们。对于埃拉德和约翰斯通来说,个体项目促进追求长期预期,反过来每个项目促进了预期自身的发展。随着时间的迁移和经验的积累,预期关注得以发展,属性得以产生和发展。

有经验的设计者不会从武断的、无知的或未成形的观点着手处理新的设计项目。创造性设计者给设计状况带来的偏见必不可少地使他们偏向于把他们处理的方式当做某种任务或挑战或者把它看成是他们能够实施娴熟判断的状况。它设置了架构,在架构内他们能在一些有价值的系统基础上创造和评估某物(维克斯,1965;1968年)。在设计的世界和一些艺术的范围中,署名关注经常引导客户决定委托一个从业者进行实践工作,而不委托另一个从业者进行实践工作。

不管何种形式的信息来源都来源于借口和幻想, 并被借口和幻想支持。对于埃拉德和约翰斯通来说,它们至今仍在继续发挥作用。于是我们从电影的角度来看待,研究是开始的起点。电影作品本身的顺序并不是由“任何意义下的叙述所驱动”。一个作品的发展概念来自“从一个影像到另一个影像的逻辑转变,可以自由讲述故事”。一旦借口表示的观点已发挥作用,“替换影像的优先权就转到其他影像上”。麦克唐纳对独立电影制片人纳撒尼尔?朵奇作品的描述也在这里适用;对他而言,视觉顺序是通过特别的影像和影像之间复杂的相连方式,由影像之间的当地和全球的参考物而定(麦克唐纳,2006年,第79页)。顺序的组成由以下因素决定:某个视觉节奏、视觉和暂时的节奏、重复,移动的步调、对角线和其他组成模式和反响、结构和色彩对比、领域和关注的深度、声音及其与影像和变化之间的关系。在作品允许的暂时比例的全范围内,定位视觉预期和处理视觉节奏,从而使一致性产生。埃拉德给出一个具体的例子,他说道:“事实上,我们故意在考文垂和柏林拍摄的大量素材,混淆事物的比例,制造幻觉,使彩色玻璃墙和管风琴拍起来像城市一样,投射在彩色玻璃窗户的灯光看起来像太空的星座一样”(雷纳兹,2010年,第7页)。

埃拉德和约翰斯通的实践水平”作品的发展(即:项目间关注和预期的发展),能清楚说明他们的兴趣是如何发展起来的。他们重复强调这些记录是有因果关系的事物,但在制作每个项目的作品时,这种发展并不明显。例如,他们在解释(说明)16mm电影作品和他们实践发展之间的关系时,从不依据目的,目标等进行谈论。在第3个谈话中,鼓励艺术家们依次解释他们最近完成的三部作品中进行电影制作的吸引力与决定。约翰斯的评论总结了接下来要说的电影品质,“但是所有这一切可以再次回顾;这是一种直觉,我们只是觉得这是我们感兴趣的事物,是我们想做,想追求的事物。”回顾过去,他们现在把制作电影的举动视为合作实践的“真正变化的标记”。

四、材料:仔细考虑素材和过程

在这里,空间限制是排除所有限制类型的广泛记录,限制对作品和工作强加规定,这是在与埃拉德和约翰斯通的谈话中提到的。屹今为止,我们完全忽略了电影,拍摄的材料和其他过程如何与最终成品有的联系,创造性地做出安排。此外,对材料的考虑与以上提到的主题和草图美学放影不可分离;素材的选择在艺术作品的内涵中起着本质上的作用(本杰明,1936/2007年)。考虑到我们讨论的作品是电影,最明显的疏漏是通过取景器对影像设计的考虑。艺术家们强调“看”一般是“看穿摄像机镜头”;通过这种方式制作影像。他们认为录影和影像制作之间有明显的区别;“这是用一种明显的比例和构建把物体转换成更模糊或抽象的影像的过程方式”(勒弗夫尔 2011年)。用眼,手,基座(见图1)构建影像,影像制作是在场景中不变的积极限制,无论影像是风景,室内,书中的图像,地点,还是一组物体。

通过摄像机镜头看地点,装置和物体。埃拉德说起在兰萨罗特岛拍摄的求婚,未完成电影(背景是未来)的选址时,解释道,“我们写了一种分镜头的剧本,前提是我们在那天看了摄像机镜头,计划之后才做的。”分镜头剧本是没有顺序的拍摄列表(见图2),只有在剪接阶段才进行排序,根据营造的气氛决定序列,这就是以上第2章和第3章中提到的“逻辑变化”和关注的标准。“我们不拍摄连续镜头,除非在我们看了摄影机后,觉得有必要这么做”。

除了表明何种镜头的草图外,不能在不同层次的抽象中使用这些表述。剪接开始时,把序列板(没有故事的故事板)用做“帮助我们思考它(电影)”的“一种实用的物品”......它是我们喜欢和可能使用的存储板......不是设计图......不是说明。它们(影像)是枢纽,帮助我们思考和谈论,但不是绝对的枢纽(见图3)。在工作中,要把技巧与对制作电影的素材和材料的工作方式的理解联系起来。埃拉德和约翰斯通选择工作的技术限制了能做的事情;把这种限制当成更多的机会。使用宝莱克斯发条摄影机充分拍摄电影,允许一次最大约28秒拍摄。“使用16mm的确有限制,我们已发现发条摄影机真的很高产―我们只使用三种类型的镜头―然后我们可以在以下状态下工作,不管是充分拍摄,还是保留性拍摄,等等。决定你思考镜头的方式来自一种节奏,然后是你如何开始生成最终影片。那与拍摄的过程有很大的关系”。(雷诺兹,2010年,第4页)。

1、图像成形

2、分镜头剧本:速写的镜头列表

在拍摄“真正有价值和多产结构原则”的连续镜头时,这些自愿接近的技术限制设置了拘谨和严格的规定。其中一个限制与埃拉德和约翰斯通低拍摄率的工作实践(关于1-3)相符。在此,关于技术问题的选择,值得再次注意,要对整个创造性的努力工作进行人工解构。技术本身服务于合作者的美学关注,特别适用于他们希望创造的气氛方面。例如,在16mm电影作品的情况下,当发现档案文件连续镜头与“本应该在近50年同一地方制作的”最近的镜头素材并列出现时,特意弄出模糊感(雷诺兹,2010年,第3页)。同一地点当做放映的16MM电影的视觉和声音品质是其他有助于气氛的有意元素。

3、在板凳上的镜头底部表明的存储板

认为每个影响接收的方面(有意和故意)促进了整个美学的发展,例如:包括埃拉德描述的“剧院表演元素”,由放映师拿着手电筒在黑暗中重新缠绕胶卷进行放映而表现出来。技术的选择也有助于追求长期的兴趣(也可追溯回1993年合作实践开始);对技术感兴趣既不是多余的,也不是过时的......它们通过技术传递过去没有传递的将来,提供了对过去思考的可能性......这种过时的技术成为让人们重新思考与过去有关的现在的一种方式(雷诺兹,2010年,第3页)。

研究者们研究设计者时,他们经常停留在这一点上:在构建,发展,制作,实施,接收(选择了依靠设计规则的设计中断点的恰当术语)之前,设计便“完成了”。我们知道设计在这之后继续着。例如,有静音设计的概念(戈尔和杜马斯,1987年),在软件工程中,认为设计转入实施是个长期以来的严重错误。因为艾兰德和约翰斯通的创造性活动涵盖了除观众接待点之外的整个过程。从寻找资金,场期阶段和后期制作阶段,拍摄、编辑、分级、打样,直到展览图片的最终成片。这是另一个他们发现一个项目在开始时就有问题的原因。对于一个“多种开始”的项目,他们更愿意形容他们是在每一个阶段都有发现的过程,而不是交付的过程。

这种艺术实践可以更好地概括为,拥有持续的开放性而不是投机取巧的。(这种特点一直被公认为在设计过程中拥有很重要的地位,如:薇瑟,1992)。“投机主义”具有功能色彩,但是“开放性”和惊奇与洞察力联系的更为紧密。“我们在兰萨罗特岛拍完电影后,再看这些连续镜头,有一种东西真正地打动了我们,这感觉像他们仍在维系着一个空间,尽管这个空间已经没有任何功能了”。

可能会有一些帮助我们学习和更好地理解创造性设计实践和设计创新的课程。尤其是它可能会这样问道:在设计过程中,网站的创意性体现在什么地方?此外,这里还可能会有更大范围的研究,集中在富有创造力的参与者们真正的创新活动中,以及整个联想过程中(从概念到艺术品最终的成型)受到刺激,惊讶,兴奋,以及挑战的基本需要。我们从富有创造性的,并使用镜头设计研究的美术实践研究中,得到启示:我们可以通过识别一个网站的创造性来“代替”我们对于整个设计过程的检验。这也许会使创造性干预产生一些不受承认,不为人知的机会或例子。

五、对设计思路和设计思维研究的进一步影响

一些具体和抽象的设备,在艺术的背景下,基于长期合作实践的具体过程,具有创意约束的功能已经被开发出来。艺术家埃拉德和约翰斯通回应道这些谈话提示,并谈论到他们是怎样一起工作来发展并追求他们的长期利益,尤其是最近如何通过创造一系列16mm的影片来实现这一利益的。账单上面也可能抽象地体现勾勒出他们实践的特点,出于设计的需要,有可能要与约束这个概念做比较。从而对于他们设计中所提到的其他方面,即为这些机制提供背景,用以支持上下文。

从比较中衍生出来的一系列东西指出:关于创新型的设计谱的设计思想存在研究不足的方面。对于这些围绕着能约束范围的方面,我们称之为对前职业造成形成化的影响,也可以用来描绘独立或协同的设计实践。研究那些跨越多个个人作品的协同实践,对于一个正在研究对新项目有影响且用于创造性约束工作的倾向和机制的研究人员来说,是大有裨益的。在协同设计中,对于其他合作者来说,在一些表面的,视觉上的,口头上以及其他方面的交流是有一些内在要求的。这种交流在某种程度上来说,研究员也是可以接触到的。这种获得可以自然地发生在合作者之间交流的过程(通过某种途径),或者是通过其他一些不那么直接的方式,因为信息的主要来源一直都隐藏合作者之间的谈话内容中,而不是在过程中。这种作品本身是在研究者提到的话题中产生的。(cf 罗森 , 2004: p. 444)

这个案例的研究提醒我们一件事情,那就是我们需要更多地考虑那些关于特定项目开始和结尾的研究,从而来理解其价值体系,成见以及这些我们相互参与,或者在机构体系中存在的之前的历史是如何,从而改变并影响个人的项目。诸如此类的影响对于创造性的工作而言是有贡献的,但是这点往往却会被那些只关注个人项目的研究所忽略。这个缺点是不能通过个人项目研究的“大小”来弥补的。第二个涉及到“有准备的人”这个整篇概念的问题是巴斯德(1854)说“据观察而言,机会是垂青给有准备的人”中“有准备的人”的意义。(韦力?瑞德特 1900)。

在设计的背景下,从达克初级生成器的原始特征捕获出来的一些元素。在公共住房规划背景下,她给我们的例子通常受到她的告知者所描述的(建筑)实践中的关注点的影响。这些关注点跨越多种项目,尽管他们所体现的价值都以各种适合的独特的方式给具体化了。但在其他问题中,达克强调到给设计师带来设计背景的灵感对于设计解决方案产生的猜想来说也是至关重要的。罗维的组织原则的概念,包含空间(实施)的“最初的设计理念”应该是多种的,与其冲突,因此应该被抛弃。从现在的研究中所引申出来的关于“枢纽”的概念要比达克初级生成器的概念,更加与组织原则的思想相吻合,但是,组织原则比罗维的衍生范围更广。一旦我们开始观察组织原则的舍弃性,意味着选择连续性的概念,转换的发生过程及时间,以及与选择性注意力不集中相关的概念(op.cit.: pp.103―109)。埃拉德和约翰斯通的强制性要求,我们在这里称之为的借口,幻想和电枢就开始更加强烈地与设计实践的观察产生强烈的共鸣。罗维的写作风格是基于过程而不是设计结果,这与我们早前提到的唐克维斯的写作风格是一致的。罗维总结道,完整的设计风格是由我们所选择的组织原则和设计过程的风格所决定的。因此,,他认为设计原则应用的顺序对于整个设计过程是具有最重要的影响,并从研究结果中总结出这些中设置的服务能够深刻地洞察设计思维(op.cit.: p. 37; p.109―110)。

埃拉德和斯通提到了“特殊的巧合”和机遇。他们也清楚地表示试着创造偶然而不是等待。他们欣赏这样的自己,比如他们评论说:”我们的成果一半是找上门来,另外一半是我们去寻找它。”他们谈到其他人的发现“我们工作中的某些事物是可认知的。”因此他们讲道:“这提醒了我,艺术对合作伙伴的关注来说就像制图材料。他们会讨论怎样为一部电影选挑选一个特殊的建筑。”因为这个特殊的地点能呈现出某种景象。(雷诺, 2010: p. 6) 这些地点有助于他们表达预期场景。比如“随着自然光线在一天内投影的变化,空间显得轮廓分明”。

阿特曼,最近提到了她的“思想碎片”(阿特曼:2009)概念。她重新审视了哈伯特?西蒙关于科学发现背景下的创造性的理论,也相应借鉴了巴斯德的见解:有准备的头脑的作用。她所接受的是工程教育。对于启蒙教育的关注,将会在机会来临那一刻体现出对意外的认知能力。她写道:“人不能凭空成为发明家。他必须对某一领域有足够深刻的理解才能促使意外发生:一项飞跃型的新发现或针对某个问题的革命性的解决方法。”意外蕴含于预期之中,这其实并不意外。因此艾拉德说:“真正直击心灵的一件事发生在我们在兰萨罗特岛的拍摄完成后。我们看着镜头,这种感觉好像这些人固守此地不再有任何知觉。”他显示出这种情况的有备而来,日常的素养支撑着他回应眼前这个视觉素材机会“陌生又熟悉”。

许多设计研究只关注于“灵感”,而忽略了创新实践者那双熟悉的眼睛里所包含的坚持不懈的本质。一双从不缺勤的眼睛,换句话说,一直在接收特殊的刺激,用特殊的方式进行接收(把某些东西视为其他东西)。我们也许可以用很感性的方式如是说。约翰斯通试着对特定现象的通用坐标进行追踪。设计专业对此研究并不充分。他说:“我们对解决这点的方式持有疑虑,我们通过其它的事物发现它,我们始终在搜寻符合自己审美预期的事物。对事物的关注始于某地,在那里可以运作这些特征和事物。”

记录

与格雷厄姆埃拉德和斯蒂芬?约翰斯通的会谈

设计与艺术管理篇2

关键词:高职;艺术设计;教学管理

飞速发展的社会经济使得人们的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社会意识形态范式也在悄然改变,生活与艺术的边界逐渐消解,艺术设计从原先单纯的造物设计扩展到人们对生活、环境的审美需求,成为协调人们同产品、环境、社会等周围各种关系的综合性创造行为。艺术消费以及文化产品的生产需要大量的高素质技能型艺术设计人才,这也促使报考艺术设计专业的热潮连续多年不退。热潮背后我们看到,一些高职院校因为招生形势好仓促开设专业,相关的师资队伍、硬件资源、教学管理等并未配套跟上。我国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发展历史较短,属于新兴专业,在课程设置安排、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教学管理方面还存在着许多偏颇,在这样的环境中要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适应岗位需求的高素质高技能型艺术设计人才显然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事实上,艺术设计专业与高职教育其他专业在培养目标、课程教学、实验实训、考核评价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这些差异决定了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管理不能照搬普通专业整体划一的管理模式。当前高职院校正从规模发展转为内涵建设,大力推进课程改革,在课改背景下教学管理工作也要适应课程改革的新要求,做到改革与管理并重。基于此,本文从教学管理的角度,探索符合专业教学特点,适应课程改革和专业发展的教学管理新模式。

一、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的教学特点

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是重知识、重创新、重实践技能的专业,以实施个性化教学,培养高素质、精技能的艺术设计特色人才为基本任务。它与高职教育其他专业有着显著的差异,也不同于普通高校的艺术设计专业教育,其有专业自身的特殊性。

(一)教师和学生个性突出

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师和学生作为高职教育体系中的特殊群体,有其鲜明的个性特征。这些个性特征体现为:艺术类专业教师个性张扬奔放,崇尚理想自由,在教学中注重专业技能的训练,轻文化基础知识;高职艺术类学生来源复杂,层次不一,由于艺术类高考所需文化分数较低,艺术专业成为相当一部分学生的被动选择。这些学生对艺术设计学习没有初始动机,大多是临时突击,入学时无论文化基础还是艺术功底都相对薄弱,同时表现出大量非规范性的行为方式和思维习惯,缺乏理性思考和纪律约束。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艺术类专业教学教务管理工作的难度。

(二)教学方法和考核评价较普通专业差别很大

艺术设计类专业强调人才的个性化培养,它与高职教育其他专业在培养目标、课程教学、实验实训、考核评价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尤其是教学方法和考核评价上差异很大。艺术类课程教学的实施过程,比起传统教学来,在教学方式上有其特殊性,需要采取分段式、小班化的教学模式,课程体系设置有很强的渐进性与系统性,不同于普通专业课程一周一次的安排,需要集中安排教学,一门课程学完以后再学习新的课程。其在考核方式上也区别于一般专业,更多的是采用非卷面考核的形式,比如上机操作、大作业、作品展示、现场答辩、以证代考等。由于考核方式的特殊性,在成绩评定时,也不像普通专业考试通过量化评定来得客观公正,教师的主观色彩(个人喜好、艺术风格等)在整个考核评价中占有较重的分量。这些差异也对教学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三)不同课程之间的联系衔接更为紧密,注重实验实训

如上文所提,一方面,艺术设计类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有很强的渐进性与系统性,每门课程的教学目标均应为下门课程的开展奠定基础,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之间必须有连贯的承接关系,这样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才能得到有效提高。另一方面,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以能力为本位、就业为导向的要求,以及艺术设计本身最终是为生产、生活服务的现实追求,决定了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在培养时,更要注重实验实训。艺术类教学中大量的实践课时需要学生在实训室、实践基地或市场、企业中进行。学生在课堂上不只是安静的听课,还需要动手操作,小组讨论或是外出采集素材、参观调研。教师制定好的授课计划、教案等也会因为学生的接受程度及不同、学生间的个性差异等原因作出相应调整。这些特点要素,也需要在教学管理工作开展时认真考虑。

二、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在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教学管理是保证学校教学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环节,对学校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提高有着直接和重要的影响。艺术设计类专业发展历史较短,其教学管理模式还处于探索阶段,这也使得当前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在教学管理方面存在着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一)教学管理机制不健全

根据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的一般情况,至少应该建立两个方面的教学规章制度体系。一是学院、教务处层面反映教学管理体制的各种规章制度,包括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教学大纲授课计划的相关要求,教材、考务、学籍、实验实训、教学质量监控、教学成果评定奖励以及教师工作量核算等规章制度。二是系部层面,在学院、教务处的宏观政策和制度指导下,根据本系各专业特点制定的适合本系发展的相关规章制度,包括教学例会制度、教研室常规管理制度、实训室制度、听课制度、调停课制度、系部档案管理制度、教师绩效考核管理制度以及教学过程管理制度等。而在实际工作中,系部层面的教学管理机制的缺失或不全是一个普遍现象。系部层面的教学管理工作主要围绕上级行政部门布置的相关工作,没有根据自身的专业特点和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有针对性的教学管理制度和措施,导致其在实际工作过程中比较被动,有时甚至困难重重。此外,针对课程改革过程中出现的“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顶岗实习,社会实践”等新情况、新问题,按照原有的教学管理制度很难做到教学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亟待创新教学管理机制。

(二)教学运行管理行政化倾向突出

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的教学运行体系是建立在学院教学运行体系之下的。从宏观的管理角度看,该体系是整个学院运行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但如果从专业自身加以审视,不难发现这是一个自我禁锢、难以满足人才培养实际需要的运行体系。高职院校一般奉行的是以人才培养方案、授课计划和教学日历为执行依据、以学院的相关规范要求为准绳的中规中矩、整齐划一的教学运行管理模式。对于一般专业而言,这样的教学运行模式没什么不对,但如果把这一运行模式与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实际需要相对照并加以考查,就会清晰地发现,它与艺术类专业人才个性化培养的实际需要是背道而驰的。比如艺术类课程的教学内容,必须根据社会的发展需求以及学生的个性化差异不断调整,而过于行政化的教学运行管理条例限制了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灵活把握。再如授课计划与教学日历,它们原本是为教学的有序开展而制定的,目的是保障一定的教学内容能在计划时间段内完成,但计划是教师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制定的,应该根据实际的学情进行及时修订,且修订权必须掌握在教学执行者即授课教师手中。现实情况却是授课计划成为唯一的执行和检查评价依据,不能及时修订或根本不修订,这显然失去了其应有的作用和意义。另外,对文、理工、艺术教学实施统一管理、统一考核评价,也使得艺术设计专业师生有些无所适从,完全被动地去应付各项考核检查任务。

(三)“双师型”教师和专业教学团队建设亟待加强

当下许多高职院校都在进行整体教改,推行项目化教学,在教学上强调职业活动导向,工作过程导向,这不仅要求教师具备双师素质,更需要组建一支具有较高教学水平和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双师型”教学团队。艺术设计类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特点,也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组成专业教学团队加强沟通,避免教学内容的重复或矛盾,避免课程考核评价主体单一等情况。然而实际情况却是,一方面,高职院校专任教师来源渠道单一,大多数是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在大学里接受的专业实践教育有限,毕业后直接走上讲台,缺乏行业企业的专业实践和实际工作经验。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往往把较多的精力和经费放在教师的学历进修及“双师型”教师的个体建设上,缺乏提升教师职业能力的有效机制,忽视了专业教学团队的建设和激励,导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常常单兵作战,团队意识欠缺,不利于教学改革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此外,教学管理队伍整体素质参差不齐,队伍不稳定,其素质和能力的培养没有得到高职院校的普遍重视,这些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管理的工作效率。

(四)教学质量监控、评估与反馈机制滞后

这里面包含两个层面的内容。一是在教学管理过程中,对教学的监控、评价与反馈滞后。体现在:监控范围不全面,侧重于课堂理论教学,较少关注实践教学;侧重于本校教师,疏于外聘教师的教学质量监控;侧重于评价教师的知识传授,忽视了对学生的参与程度和教学效果的考查。评价方式单一,大多通过督导听课,期初、期中、期末教学检查,且多以系部自查提交报告为主,针对性不强,合理性不够,反馈不及时,导致评价反馈未能发挥其应有的职能。第二个层面是就教学管理本身而言,这样的管理模式、方式方法是否符合专业特点,适合专业建设发展的需要,是否满足教师、学生教与学的需求,是否积极有效,这是需要教学管理部门领导、管理人员认真反思、总结和分析的。而在实际工作中,这样实质性的反思、分析、研究与评估比较少,未能引起管理工作者的重视,一些小结报告也往往流于形式。

三、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学管理的改革与实践

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由于其专业的特殊性,使得学校的各项教学管理举措在实施过程中总是遇到各种问题,这不仅阻碍了专业教学发展,也影响了艺术设计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因此,在整体教改背景下,探讨适合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特点,适应课程改革的教学管理改革与实践对艺术设计专业的良性发展具有积极和重要的意义。

(一)更新教学管理理念,健全教学管理机制

观念的更新是教育教学改革的先导,没有科学的、先进的管理理念来指导教学教学实践,就会出现无序、盲目甚至低效的管理,会严重制约院系的专业建设与发展。因此,教学管理理念的更新是前提。学院层面要看到,艺术设计教育不同于其他的专业教育,其尤为强调创新意识和艺术个性的培养,在制定完善一些规章制度的时候,应注意考虑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学中的特殊需求。如小班化教学,开办个性化特色班;推行奖励学分制和弹性学制,完善开放式课堂管理等。此外,要在大方向统一的前提下赋予艺术院系更多的管理自,提升系部自身治理能力。作为教学院系,则要本着对专业建设发展负责的态度,在尊重教学、尊重人才培养、尊重专业特点的基础之上,抛弃形式化的条条框框,积极推行教学模式改革,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目标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学生职业能力提高的教学模式;建立健全一套符合艺术设计专业发展实际教学需要的管理制度,尤其要探索建立系部、行业、企业、社区等共同参与教育教学,建设实习实训,开展质量评价的制度和体现管理特点的绩效考核内部分配激励机制,以实现管理内涵和品质的根本性提升。

(二)坚持以人为本,创新教学运行管理模式

管理者在整个教学环节中是服务于教学的,为使各项教学安排能有效实施,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强化教学服务意识,充分体现其协调与服务的职能,即适度监控、有效调度、合理协调。针对艺术设计类专业的教学特点,采用弹性化教学运行管理模式。比如课程安排方面,艺术类专业的课程不能同普通专业课程一样通过系统排课,而应该按照授课地点、时间、教师教学设计的实际需要进行人工排课;加大实习实训在教学中的比重,鼓励教师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确定不同的教学内容,实现分层次和分类型教学;强化以育人为目标,能力为本位的考核,考核时不拘泥于一两种固有形式,而是尊重其灵活、开放、互动的特点与要求,采用多元化的考核评价方式,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过程性评价,体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实践主线”的课改理念;课程资料存档也要遵循灵活性和多样化,光盘影像、作品设计、图画作业等按照不同课程类型制定相关原则来分类管理,有序归档。此外,针对艺术设计专业教师和学生的个性特征,在管理过程中一方面要坚持制度管理,坚持原则,实现教学管理的规范化;另一方面尤其要注意言辞语气与方式方法,遇到冲突时要从大局考虑、换位思考,耐心解释、有效沟通、相互理解和尊重,绝不能以管理者的姿态凌驾于教师或学生之上。在工作中,管理者要能运用行为科学的理论,认真调查和了解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各种心理需求,创造条件尽力满足其合理需求,并让师生有机会参与教学决策和部分教学管理,充分调动起师生的积极性,使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管理工作在科学化、规范化的基础上向着人性化、专业化方向发展。

(三)优化师资队伍、组建专业教学团队

首先,高职院校的教学和人事管理部门要充分重视,出台相关的培育和激励政策。其次,教学院系更要积极推进落实,借助已形成体系的教学基本建设与改革研究项目性载体,创建目标明确、结构合理、团结协作、特色鲜明的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团队,也可以通过“工作室”教学平台的建设,通过特聘、柔性引进等方式吸引企业行业一线的设计师到教学团队中来,打造业务精干、专兼结合、层次分明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形成以“工学结合”培养人才的“工作室制”教学团队。另外,在不影响教学的前提下有计划、有条件的安排好教师尤其是中青年教师的师资培训,企业挂职锻炼等,引导教师步入企业实践,深入了解企业的业务流程、操作方法、岗位素质、知识技能要求,掌握行业的新知识、新工艺、新方法,真正做到知行并重。在优化师资队伍的同时,也要重视加强教学管理队伍建设,通过培训、进修、研讨等多形式,让管理人员系统学习专业知识、管理理论、政策法规,吸收借鉴先进的教学管理理念,不断提高他们的业务技能与管理水平。

(四)加强教学质量监控,建立科学有效的教学评估反馈制度

科学的教学考核与教学管理评估反馈可以有效地提升教学工作水平,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在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学校的一切管理从根本意义上来说都是要服务于师生的教学需要以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传统的教学评价往往是同行评教或学生评教,且重在评价教师的知识传授,忽视了对学生的参与程度和教学效果的考查,这是不符合高职教育规律的。尤其是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效果,更不能简单地通过听几次课,课程结束后参考下学生评教的结果和考试分析来下结论,而应当通过多种形式,并将教学评价贯穿于课程教学的“准备—实施—完成—应用反馈”的全过程。这里面需要注意三个问题:一是评价指标的制定,除了要考虑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前沿性,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先进性外,也要注重教师的教学态度、学生的能力训练以及知识、能力、素质的课程教学目标有否实现;二是改革评价模式,加大行业企业参与教育教学质量评价的力度,构建学生、教师、企业三方参与的考评机制;三是每一次教学评价后,要将多方面信息及时反馈给各个任课教师(包括外聘教师),帮助他们有针对性地改进和调整自身的一些问题,不断完善教学内容和方法,从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自身成长,最终实现教学质量的有效提高。最后,教学活动是动态连续的过程,教学管理工作也是连续不间断的。教学管理工作者在工作的同时,要通过自我反思、同事建议、经验总结等方式方法定期对自身工作的效能做出有效评价和反馈,及时发现问题,积极调整改进,使教学管理工作良性高效地运转。

作者:徐亚 单位:江苏城市职业学院传媒与设计学院

参考文献:

[1]叶喜冰.以综合设计能力培养为目标的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环境构建[J].美术教育研究,2011(3):46-47.

[2]刘伟.对高职设计艺术专业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建设的探究[J].职教论坛,2012(26):51-53.

[3]张格余,乔金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职教学管理工作探索[J].职业教育研究,2011(9):55-56.

[4]黄志刚,闫英,黄志挺.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改革思路[J].教育与职业,2012(5):128-129.

[5]俞伟忠.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包装世界,2011(2):27-29.

[6]刘毅,袁月华.论基于个性化教学的高职教学管理与组织[J].职业教育研究,2012(8):15-16.

设计与艺术管理篇3

关键词:工作室导师制;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学生管理

一、研究背景

1.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自律意识较差,管理较难

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由于没有养成较好的学习习惯,个人行为往往带有自由性和随意性,向往所谓绝对自由,对自身自律性要求不高,缺乏遵守公共生活准则的习惯,纪律松弛,学生管理较难。

2.高职学生事务管理与专业教学脱节,管理不深入

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的常规学生管理往往与专业教学脱节,管理者往往表层管理,难以全面深入了解学生,不得以简单采取“严格管理”的方式,容易使学生认为理想教育离他们的生活较远,甚至形成厌烦心理。

3.“工作室导师制”对学生状况熟悉,管理有针对性

单纯依靠辅导员管理学生,往往由于学生数量多而流于形式管理,而“工作室导师制”实行三年一贯制教学管理,熟悉每一位学生状况,导师可以根据每位学生的不同特点,结合专业教育、就业教育等进行学生管理,效果较好。

二、改革实践

1.改变传统的单纯“严管”的方式,结合专业教学改革学生管理

散漫是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瘤疾,传统管理理念认为“重病需下猛药”,以严治散,从严治学。但由于艺术设计专业学生是复杂而特殊的群体,一味采取简单或者单一的“严格管理”的教育方式往往效果不好。改变传统的“严管”,利用学生对专业学习的热情与依赖,结合专业教育、就业教育等环节,发挥专业教师队伍的特殊作用,是我们教育者应该探讨的问题。

2.改变传统的“教”与“育”脱节现象,将学生管理融入专业教学

针对高职艺术设计学生的特点,疏导和治理相结合是有效的管理方式。由于在专业教育中贯穿的品德思想教育是隐性的,教育者可以从专业学习角度感染学生,可以在潜移默化之中改变学生观念和品质。专业教学中的一次真诚的鼓励、一次意味深长的谈话,都可能导致学生的态度改变。

3.改变传统的“一刀切”管理方式,实现有针对性管理

以往单纯由辅导员等管理人员管理学生,往往容易流于表层,容易形成“一刀切”的千人一面管理方式,但如果由专业教师形成“导师制”进行有针对性管理,在教学过程中完成学生思想教育,往往能够考虑到学生的特殊性和差异性,特别是“导师制”可以根据每位学生的不同特点,帮助学生制订个性化的成长方案,进行有针对性的、分层次的思想教育与引导,让学生能够信服。

4.改变传统“管与被管”的相互角色,引入企业岗位管理机制

传统的学生管理方式,往往将管理人员与学生干部推到了风口浪尖。如果将企业管理机制引入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实行“工作室制”,管理人员和学生干部是模拟企业的各个部门负责人角色,学生干部与普通学生的管理关系成为企业内部的岗位管理机制,并且管理机制是动态和可变的,可以有效地软化学生干部与普通学生的学生管理关系。

三、模式成效

1.“工作室制”实现专业教学与学生管理一体化

由于每个“工作室”的管理者是三年一贯制的教学团队,管理者责任明确,责权利明晰、教学团队不但有计划地规划教学,同时必然进行学生事务管理,有效地实行“导师制”,有效地将专业学习、学生思想教育、学生管理结合起来。

2.解决“教与育”脱节

由于“工作室制”实行的是三年一贯制的教学与学生管理,包括学生的就业考核、常规学习、纪律教育、职业品质教育、就业观教学均是就业的必然支撑,学生常规思想教育与行为管理已经成为常规教学的组成部分,不可能脱离教学管理,这有效地解决了“教与育”脱节的两张皮问题,成功实践了“二元一体”。

3.“导师制”可以实行有针对性的成长方案

“二元一体”的导师团队长期和学生融为一体,导师十分熟悉每个学生的特点,可以根据每位学生的不同特点,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帮助学生制订个性化的成长方案,进行有针对性的、分层次的思想教育与引导,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成长自信心,使学生的专业素养和职业品质明显提高。

4.“导师制”解放辅导员职责向“服务化”转移

“二元一体”的“导师制”大大分担了辅导员的部分思想工作的职责,辅导员工作重心实现转移,他们不再是学生以前认为的“唱白脸的”,他们成为学生的服务者,成为学生的朋友,使学生体会到尊重学生、“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避免了学生的逆反心理,变被动管理为主动接受,从而提高了学生管理的效率和效果。

5.“企业岗位化”改变了学生干部被动的角色位置

由于“工作室制”模拟企业角色进行教学和管理,学生干部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学生干部,而是模拟企业的不同部门负责人角色,学生干部与普通学生的管理关系转化为企业内部的岗位管理关系,实现将学生事务的管理寓于模拟企业的“工作室制”的企业运作模式中,有效地软化了学生干部与普通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管理关系,成功完成了“二元一体”的管理机制改革。

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具有极大的可塑性,关键在于管理者的认识和工作方式。如果单纯从严管理,工作效果并不明显。“工作室制”的“导师制”管理模式就是倡导管理与严格规范相结合的一种合理的管理方式,软化工作形态,因人而异地与学生建立和谐健康的师生关系。特别是一些比较特殊的个体,如单亲家庭、贫困家庭、以往病史等,导师容易建立比较详细的档案,对这些同学可以倾注更多的关爱,即时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提高了管理效率。本模式在长期的探索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还需不断探索和总结。

参考文献:

[1]邓伍英.艺术设计专业特色教育模式的构建[J].职业教育研究,2008(3).

[2]黄南永.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衔接企业文化的路径[A].教育与职业,2008(5).

设计与艺术管理篇4

关键词:造型与艺术;知识管理;知识分类;实验室

随着20世纪末计算机的逐步普及,以及Internet的迅猛发展,人类开始进入到知识经济社会。知识呈爆炸式增长,知识管理作为一种管理理论引起了越来越多行业的重视。高校实验室作为教学科研的重要基地,是一个知识密集型组织。目前,已经有相当一部分研究人员开始将知识管理运用在高校实验室,并进行了相关研究。

任r等人提出在建立国家重点实验室知识管理系统的基础上,构建以知识为中心的国家重点实验室管理模式,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国家重点实验室知识管理平台。[1]

孙怡从知识管理的角度出发,分析了高校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的现状,以及如何在实验室建设与管理中引入知识管理的思想,并提出了建议。[2]

向华政等人针对目前高校计算机基础实验室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基于知识管理理论的高校计算机基础实验室管理方案,并研究了隐性知识的获得和共享问题。[3]

许多高校新建立的造型与艺术设计实验中心,不同于大多数工科实验室,由于其要求设计与艺术相结合的特殊性,对知识的要求更重要的体现在意识形态和创新思维上,这就加大了在造型与艺术设计实验中心运用知识管理的难度。[4]

目前互联网时代,与造型与艺术设计相关的知识量、知识传播速度、知识处理的速度以及应用知识的程度等,都以几何级数的方式在增长。高校学生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获得多学科、多领域、多样化的造型与艺术设计知识。但在实验教学中,如何从实验室有限知识中获取与造型与艺术设计有关的知识,采用何种机制对某个具体造型与艺术设计实验人员提供知识,成为困扰实验室管理人员的难题。研究这些难题的第一步,即是对造型与艺术设计实验室知识进行分类。

本文从认知心理学角度研究知识是如何支持并完成造型与艺术设计实验,将造型与艺术设计知识分为规章制度类、领域事实类、造型与艺术设计方法类、个人隐性知识类四种。并重点分析这样分类的依据,为造型与艺术设计实验室进行知识管理打下重要的基础。

1 知识的分类研究综述

知识分类使得知识具有规范性、条理性、系统性,便于知识的积累、提取和应用。由于知识分类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科学认识活动,以及知识研究者的专业局限性,出现了多种从不同角度对知识进行分类的研究。[5]目前,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两种:

第一,按照知识效用对进行分类,如将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

第二,按照知识属性对知识进行分类,如将知识分为物理、化学等。按照知识形态进行分类,如将知识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6]

Ahmed等人将产品设计知识从两个维度进行分类。在一个维度上,知识分为与过程相关的知识和与产品相关的知识。在另一个维度上,把知识分为以外在形式储存的信息和以内化于人脑的形式储存的信息(包括显性知识、隐性知识和暗默知识)。[7]

Li和Zhang把设计知识分为4类:产品结构、产品行为、产品功能以及三者之间的因果关系。[8]Carstensen研究发现工程设计人员需要的信息类型包括:以往的设计、设计原理、相似产品、产品存在的已知问题、零部件设计规范、标准和规范、工作流程、生产线特征、新材料和新的零部件、相关文献及研究成果、相关人员和项目文档。

目前,国内外对于造型与艺术设计实验室知识的分类研究较少,对造型与艺术实验室知识进行科学分类,是对实验室进行知识管理的重要基础。

2 基于认知科学和心理学的造型与艺术设计实验室知识分类

2.1 从认知科学和心理学分析知识如何辅助设计师解决产品创新设计中出现的问题

现代认知心理学主要是以信息加工观点研究认知过程,可以说,认知心理学相当于信息加工心理学。其将人看作是一个信息加工的系统,认为认知就是信息加工,包括感觉输入的编码、贮存和提取的全过程。按照这一观点,认知可以认为是人在获得知识后对知识进行特定操作,从而取得某种能力的过程,如取得解决创新设计问题的能力。[9]

造型与艺术设计实质上是一个解决美观与实用不匹配的过程。而创造性艺术思维是解决这种不匹配的关键所在,创造性艺术思维在解决问题造型与艺术设计活动中,需要一定的过程。心理学家对这个过程也做过大量的研究。比较有代表性的是英国心理学家华莱士(G.Wallas)所提出的四阶段论和美国心理学家艾曼贝尔(T.Amabile)所提出的五阶段论。[10]华莱士认为,任何创造过程都包括准备阶段、酝酿阶段、明朗阶段和验证阶段四个阶段,而艾曼贝尔从信息论的角度出发,认为创造活动过程由提出问题或任务、准备、产生反应、验证反应、结果五个阶段组成,并且可以循环运转。这两种创造性思维解决问题的阶段中,准备阶段都是以知识搜集为主,知识搜集的目的是为了激励设计者产生解决问题的想法,辅助设计者完成创新设计。这与日本知识管理专家野中郁次郎(Ikujiro Nonaka)提出的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相互转换的SECI过程有相似之处。由图1可以看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相互转换的过程有四种。[11]

融合(Combination)即显性知识组合形成更复杂、更系统的显性知识体系的过程,相当于创造活动过程的准备阶段。

内化(Internalization)即把显性知识转变为隐性知识,成为企业的个人与团体的实际能力的过程,相当于创造活动过程的酝酿阶段。

群化(Socialization)即通过共享经验产生新的意会性知识的过程。

外化(Externalization)即把隐性知识表达出来成为显性知识的过程,这两个过程相当于创造过程的明朗阶段。

由此,我们可以认为正是由于提供给实验人员所需的显性知识,帮助实验人员不断学习、领悟和实践,从而扩大设计者自身的隐性知识,激发了设计者自身没有意识到的隐性知识。并引导设计者将接收到的显性知识与自身的隐性知识相结合,对结合后的知识重新进行整理、筛选、分类、组合、分解,催化出解决美观与实用不匹配的新知识。通过完成造型与艺术设计表达出来新知识,使得自身部分隐性知识外显。所以也可以认为,造型与艺术设计是一个创造新知识的过程。(如图2)

2.2 基于认知科学和心理学的创新设计知识分类

我们可以把造型与艺术设计分为几个阶段(图3),为了呈现全部完成造型与艺术设计实验所需的知识,本文基于认知科学及心理学等,将造型与艺术设计实验室知识分为四类:规章制度类、领域事实类、造型与艺术设计方法类、个人隐性知识类。

规章制度类知识,包括实验室的日常管理制度;实验室仪器设备管理制度;安全保卫和消防制度;实验室主任岗位职责;实验室成员岗位职责;实验室学生守则;实验室成员考核办法;实验室工作档案管理制度;实验室成员发展培训制度等。

领域事实类知识,是指在完成造型与艺术设计实验过程中要用到的知识集合。又可细分为需求信息、艺术品自身领域知识(包括艺术品背景、造型与设计实例、设计标准、设计规则、设计约束、涉及的材料属性、工艺过程、相关产品研究成果)和专利。在这部分知识中,有些可以运用在造型与艺术设计中,如造型与设计实例、新材料。有些作为辅助知识,缩小了寻找造型与艺术设计实验知识的范围和所需的知识量,如设计实例、设计标准、设计规则、设计约束。

造型与艺术设计方法类知识,是指导实验者完成造型与艺术设计实验的知识,包括TRIZ,FBS、创造性思维法、头脑风暴法、联想类比法、组合法等方法类知识。

这三种知识目前可以用书面文字、图表和数学公式加以表述,属于显性知识范围。而第四种知识,即个人隐性知识往往难以用言语明确表达,它是通过设计者不断学习、实践、体验、领悟而获得的,目前可分为难以表达的技能、心智模式、处理问题的方式、组织惯例。[12]这类知识可以直接用于完成造型与艺术设计,但多数情况下是与提供给设计者的显性知识结合后,通过认知地图决定设计者进行造型与(下转第页)(上接第页)艺术设计决策,解决美观与实用不匹配的问题。

3 结语

本文结合认知科学与心理学分析了知识是如何提供给造型与艺术设计实验者,辅助设计者完成实验的过程,并将造型与艺术设计实验室知识分为规章制度类、领域事实类、造型与艺术设计方法类、个人隐性知识类四种。本文为研究如何在造型与艺术设计实验室运用知识管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建立基于知识的造型与艺术设计实验室,如何进行知识搜索提供了理论基础。由于知识来源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如何将这些造型与艺术设计实验室知识有效的组织起来,如何表达这些造型与艺术设计,成为下一步需要研究的工作。

参考文献:

[1] 任r,陈安,罗小景.基于知识管理的国家重点实验室管理[J].中国科技论坛,2006(9):56-60.

[2] 孙怡.从知识管理视角探讨高校实验室建设与管理[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31(4):280-283.

[3] 向华政,朱艳辉.基于知识管理的高校计算机基础实验室管理初探[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09(12):55-57.

[4] 郝杰,陈禹.实验室的知识管理实践初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4,23(8):88-91.

[5] 林东清.知识管理理论与实务[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6] 李作学.隐性知识计量与管理[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45-46.

[7] S.Ahmed,R.Bracewell and S.Kim . in:a Symposium in Honour of KenWallace[M] . UK:edited by University of Cambridge,2005:1-7.

[8] Q.Li,W.J.Zhang . Proc.InstnMech.Engrs,Part B:J.Engineering Manufacture[J] . 1998,212(8):635-645.

[9] M.J.Wilkenfeld,T.B . Ward:Journal of Memory and Language[J] . 2001,45(1):21-38.

[10] [DB/OL]http:///entry/Graham_Wallas.

[11] I.Nonaka,R.Toyama and N.Konno . Long Range Planning[J] . 2000,33(1):5-34.

[12] L . Roy . The keys to sustainable competitive advantageorganizational dynamics[J]. 2001,29(4):164-178.

作者简介:樊小西(1987―),男,硕士,助理实验师,主要从事艺术专业实验教学工作。

设计与艺术管理篇5

[关键词]设计管理 艺术设计 转化 最大化

设计管理,是用设计的原理和方法管理设计。我们生活在一个不断设计和被设计的时代,各种艺术设计充斥着我们的生活。而作为一个设计者,都希望自己的设计能够有着很强的生命力,但只有艺术本身似乎不能完成这个目标。艺术具有感性层面的特征,直觉的、经验的、非线性的,而艺术需要用理性去指导感性,设计管理恰具有理性层面的特征,量化、分析、控制。设计管理通过对人、组织、项目、市场的分析和有效的程序调控,把各项资源转化为有利于创新的资源,控制着艺术发展的脉络与方向,从而让大众更好的接近与了解艺术,实现艺术的最大化传播。

人类社会经历了形体和信号时代、语言阶段时代、文字时代、印刷时代、电子时代、网络传播六个时代。而在每一个时期,艺术设计都呈现着某一种趋势,从早期的洞穴壁画到今天高科技下的数字新媒体设计,艺术实现了从单一到全息形式的发展,而互动和大众化正是这个全息时代所关注的话题。随着我们信息技术的发展,地球变得越来越小,我们身边的各类艺术形式层出不穷,我们的经历和我们身边的艺术逐渐改变了我们的思维模式。我们的行为。甚至我们的语言。所以设计管理者必须在不限制创造力发挥的前提下,发挥其指导作用,与社会进行不断的交流,以实现其自身的可持续化发展。

马修·巴尼的作品《悬丝》系列,有效地运用设计管理来进行资源的转化,从而实现了艺术作品的最大化传播。

马修·巴尼是美国九十年代后期走红的新一代艺术家。在他的作品中,混合了多种语言形式,表演、摄影、录像、装置和电影等,这些视觉符号的混搭塑造了这位幻想与捏造大师。他的作品一般以极其漂亮、时髦的视觉构图和色调为风格,是继安迪·沃霍尔、杰夫·昆斯之后又一位使用新潮视觉的天才。在他众多的作品中,无不体现着设计管理的思想,将各种资源整合到作品中,同时将设计理念始终如一地贯彻到各种传播媒介中去,成功地传达作品。马修·巴尼的作品中广泛使用了各种艺术媒介手段,最具有代表性的是他从九四年开始拍摄的电影短片系列《悬丝》。这个电影短片系列每集半小时左右,没有完整的故事和对话,只有一些怪诞的情节片断、意象、声音和臆想的化妆、道具、场景和人物的造型。所以。《悬丝》从胶片的角度说是一部前卫电影,但从当代艺术概念说是一部用胶片作为手段的观念艺术作品。这种前卫短片代表当今前卫艺术的最高水平。应是被当作作品收藏的。因为这种前卫艺术与大众的理解水平相差甚远,所以很难在社会流通。也很难走进大众的生活与记忆之中,大众的感觉是他们主动去接近艺术的前提,没有这个作为基础,就无法实现艺术的最大化传播。正如我们所购买的一种产品,我们所观注的一片景象。甚至我们所选择的一个盛水的杯子,这些行为都始于感觉,我们亲近于某种事物,也同样和我们的经历与记忆有密切关系。艺术的首要目标就是使观众形成感觉,随后才会有对艺术作品的体验。因此,设计管理的目标就是确保组织机构有效地使用设计资源来达到这个目标。马修·巴尼运用了一系列的设计策略来解决前卫艺术创作和流通之间矛盾,将各种资源有效地整合在一起,实现艺术作品的转换与再生长。

他首先将数小时长的电影在公共电影院放映,然后把电影中的图像制作成大众熟悉的艺术表现形式,即装置、物体、摄影和素描,并将其在美术馆和画廊展出,同时,出版包括电影图片的书籍。那些只能在影片中看到的镜头。画面,变成了一件件真实的艺术作品,他用观众们熟悉的传播媒介及语言表达方式,特别是利用观众的记忆来重新诠释他的《悬丝》作品,观众看到这些真实的艺术作品,切实的感觉到这种高水平的前卫艺术就在身旁,触手可及。从而使这种高级艺术真正地走进了大众的生活,这便增强了观众对他的作品的感觉与记忆,同时也增加了艺术作品无形的价值,即在作品和观众之间建立起情感联系。那些随着时间的积累而出现的经验,新颖的展出方式。信息传达,材料以及结构和最后的处理。加工等都会影响观众对艺术作品的看法,而这些看法又会进而影响人们对艺术作品的熟悉和喜爱程度。这些在设计管理指导下所形成的传播策略。较好地实现了艺术作品的最大化传播。就像信息被转达成产品形态,色彩,质感和人机互动方式语言一样。正因为如此,此次展览在当时的欧洲引起了不小的轰动,马修·巴尼一举成为世界现代艺术的宠儿。

所以,设计管理就是要设计管理者必须创造出一个环境氛围,在这个环境中,让目标来推动工作进程的集中、有效和高效。一个创造性思维的关键就是在早期开发阶段保留所有的判断,并允许考虑所有的想法、概念的产生,使得整个艺术作品产生一种涟漪效应,

从马修·巴尼的《悬丝》中我们可以看到,艺术从单一形式发展到全息形式,艺术作品从文本发展到平面、立面、静态、动态、影视再到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借助二维,三维,四维的媒介来完成目标,这比起单一形式的信息传达,发展空间要广阔得多。同时,我们也不难看出,在设计过程中,要在管理设计的时候采取的一定的策略,没有设计策略,没有综合的管理计划,没有对艺术设计活动的再设计,艺术设计不会如此顺利的进行,并不断的发展,生长。如何实现艺术的最大化传播,设计管理在设计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设计与艺术管理篇6

关键词:信息技术环境艺术设计管理

一、电子信息技术正影响着环境艺术设计发展的方向与速度

随着电子计算机的普及和通信技术的发展,在计算机与通信技术支撑下用以采集、存储、处理、传递、显示那些包括声音、图像、文字和数据在内的各种信息的现代化技术,正影响着环境艺术设计发展的方向与速度。

1.计算机辅助设计。这里的设计是指利用计算机及其图形设备帮助设计人员进行设计工作。在环境艺术设计中通常要用计算机对不同方案进行大量的计算、分析和比较,以决定最优的方案。各种设计信息,不论是数字的、文字的或图形的,都能存放在计算机的内存或外存里,并能快速地检索。设计人员通常用草图开始设计,将草图变为工作图的繁重工作可以交给计算机完成。由计算机自动产生的设计结果,可以快速做出图形,使设计人员及时对设计做出判断和修改。利用计算机可以进行与图形的编辑、放大、缩小、平移和旋转等有关的图形数据加工工作。CAD技术在环境艺术设计领域的运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艺术设计者设计图形的效率、设计图形的规范性及其美观性。

2.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在计算机软硬件支持下,把各种地理信息按照空间分布及属性,以一定的格式输入、存储、检索、更新、显示、制图、综合分析和应用的技术系统。在环境艺术设计方面用到的功能有放大、缩小、全图、刷新、图层控制以及面积量算、距离量算。这一基本操作功能适用于景观设计、城市规划设计等方面。

3.网络技术把互联网上分散的资源融为有机整体,实现资源的全面共享和有机协作,使人们能够透明地使用资源的整体能力并按需获取信息。在环境艺术设计方面主要使用电子邮件(E—mail)来进行设计上的沟通与交流;查找设计所需图文信息;文件传输(FTP)能发送或接收非常大的影视、图片、文字等信息。

二、电子信息技术对环境艺术设计未来发展的影响

1.环境艺术设计中使用的电子信息技术环境艺术设计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详图等的绘制完成需要CAD以多种方式创建直线、圆、椭圆、多边形、样条曲线等基本图形来完成。CAD提供了正交、对象捕捉、极轴追踪、捕捉追踪等绘图辅助工具。正交功能使用户可以很方便地绘制水平、竖直直线,对象捕捉可帮助拾取几何对象上的特殊点,而追踪功能使画斜线及沿不同方向定位点变得更加容易,能够确保绘图的精确性。环境艺术设计中的三维图可以用CAD创建3D实体及表面模型,能对实体本身进行编辑。城市规划设计,用GIS对绿地、高层建筑物、车流等资料进行分析处理,把各种信息(影像、图件,相应的数据及文字资料等)按空间分布或地理坐标,以一定的格式输入、存贮、检索、分析和重新编辑,可屏幕显示,也可打印成图。这就为综合的、多层次的景观空间格局的研究奠定了基础,提供了理论依据。

2.环境艺术的管理。电子信息技术对环境艺术管理的影响表现在办公自动化方面,目前的办公自动化主要是提高环境艺术管理部门内部的管理水平、质量和效率。随着社会的信息化,通过因特网可以建立环境艺术管理部门与艺术设计者之间的有效信息通信渠道,可以通过因特网实现网上申报,申报单位只要在与因特网相连的计算机上就可以完成申报过程和提供所需的材料,审批可以在因特网上完成。环境艺术管理与环境艺术设计的紧密结合,实现管理与设计的一体化,审批的结果可以电子数据的形式迅速地反馈给艺术设计部门,而艺术设计部门可尽快地将设计结果以电子数据的形式提交给环境艺术管理部门,这些信息的传输可以通过因特网来完成。环境艺术管理部门与艺术设计者可以通过GIS进行资料信息管理。环境艺术设计创作必须具备真实的地址,作品建立于大地上某个不能移动的空间,受制于周边众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这也是它区别于其他造型艺术的一个鲜明特征。环境艺术设计通过透视和不同的表现技巧,描绘了不同的视觉的空间,环境空间是可以让人接触的造型空间。将真实地址的人口、交通流量、建筑实体、构筑物、附属设施、空间环境、地形、水土、气候、植被的相关信息输入程序;将这些信息存贮、分析后进行重新编辑使得环境艺术设计一步到位地把实用功能和审美功能作为有机的整体统一起来,使城市规划资料管理方便。设计者可以将GIS中储存的信息进行比对,设计出适应城市发展的环境艺术设计。同时,用GIS建立环境艺术资料库,用网络技术做平台传输环境艺术管理者和设计者所需的数据信息、影像文件。

3.环境艺术设计研究。环境艺术方面设计的绘图软件大多是CAD平台开发的,城市发展越来越快,加大了用图量,伴随着GIS技术的广泛应用,环境艺术设计信息化的进程大大加快,许多数字测图的后期工作都要求建立GIS数据库。CAD和GIS都是空间信息处理的技术和系统,但侧重面不同。CAD主要是绘图工具。与CAD相比,GIS一般具有更为强大图形数据管理功能,能适应对大量地图数据进行统一管理。所以我们要把CAD数据转为GIS数据,便于浏览、查询、更改。通过CAD绘制的环境艺术设计图作为GIS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数据源,然后利用GIS的空间分析及二次开发功能,建立GIS空间及属性数据库。不但从技术方法上,而且在工作思路上,都将会对整个环境艺术设计的全局带来重大的影响。在CAD与GIS转换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CAD中图形数据结构与GIS不同使得它们不能直接转换;CAD与GIS图层使用的功能侧重点的不同,造成一些类似物、符号无法识别。这些问题还有待解决,如何将CAD与GIS很好地结合在一起,服务于环境艺术设计方面是现阶段努力的方向。(作者单位:西华大学)

参考文献:

[1]汪红松,王海坤,袁伟.GIS在城市规划信息系统中的应用[J].计算机与现代化,2004,(03).

[2]王钧.GIS技术在现代规划中的应用[J].科技资讯,2010,(30).

[3]刘阳.地理信息系统GIS在环卫规划中的应用[J].现代经济信息,2012,(08).

设计与艺术管理篇7

关键~:现代环境艺术设计;问题;对策

现代环境艺术社会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伴随着人们审美观念的提高,对现代环境艺术设计要求也越来越高,加大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研究对促进社会文明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就目前来看,我国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依然在采取传统的设计理念、方法,设计过程中脱离了自然,违背了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在现代社会里,要想推动现代环境艺术的发展,就必须结合我国时展的需要,不断设计出符合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作品。

1 现代环境艺术设计问题

1.1 忽略了环境因素

在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下,要求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而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作为一种艺术行为,就目前来看,设计人员在设计过程中主要是为了满足产品功能性的需要,忽略了环境,没有结合相应的自然因素,使得人与自然的关系不够和谐。

1.2 专业的人才不足

我国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最突出的一个问题就是抄袭现象较严重,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作品千遍一律,毫无创新型。而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就是我国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员的不足。一方面是设计人员专业水平有限,受传统设计理念的束缚,另一方面设计人员业务素质较差,在设计过程中大多是按照以往的设计经验来进行设计,不利于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

1.3 设计方式单一

环境艺术设计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但是,目前我国的环境艺术设计整体呈现设计方式单一,缺乏地区特色和时代风格,整体设计水平处于较低阶段。目前整体的设计都趋向于简单,大草坪的设计方式十分普遍,这样的设计方式比较缺乏创意性,都是对于陈旧设计方式的模仿和复制,跟不上越来越高的审美要求,没有新意也没有区域性特色,会造成审美疲劳。

2 现代环境艺术问题的对策

2.1 环境艺术与自然的融合

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目的就是为人们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是现代建筑设计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绿色建设设计也受到了社会的高度重视,建设绿色建筑依然成为我国建筑行业发展的趋势。而在绿色建筑设计理念的要求下,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应当结合自然环境去进行设计,做好设计行为与环境的协调发展,从而更高地满足人们的需求。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设计人员要对重视自然环境的保护,要善于利用自然元素来进行艺术创作,将建筑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实现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发展,更好地满足人们对建筑环境的需求。

2.2 加大专业人才的培养

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与建筑环境直接相关,而随着我国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业会发生相应的改变,在这一过程中,专业的环境艺术设计人才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专业的设计人才可以更好地把握时展的需要,设计出符合时展需要的作品。为此,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应当加强专业环境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尤其是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加强现阶段环境艺术设计人才专业知识教育,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提高他们对自然环境的认识,促使他们合理的运用自然元素来创新环境艺术设计。另外,我国政府应当设立专业的院校,成立专业的课程,为我国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培养更多的专业性人才。

2.3 加大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创新

在现代社会里,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对于现代环境艺术设计而言,其要想更好地发展下去,就必须立足创新。首先,要创新设立理念,要树立绿色的设计理念;其次,要创新设计方式,要摆脱那种传统的设计方式,要善于利用高新科学技术来进行设计,通过科技,将环境与人文艺术结合,从而设计出较新颖的华景艺术设计。另外,要加大技术创新。科技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发挥着越来越重大的作用,加大科技创新,可以提高现代环境艺术设计效率和水平,为设计者提供技术帮助,从而推动现代环境艺术的更好发展。

2.4 突出民族特色

我国有着56个民族,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特色,而各民族的文化也为现代环境艺术设计提供了素材。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设计人员应当善于利用民族文化,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突出民族特色。而在现代环境术设计中要想突出民族特色,就要求设计人员对我国各民族文化进行深入的了解,从而合理的应用民族文化,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突出民族特色。

2.5 建设专门性环境艺术设计管理机构

应当建立专门的换季艺术设计环境里机构,将环境艺术设计作为一项专门的项目来进行管理,这样才能保证环境艺术设计建设和维护的整体水平。建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对于环境艺术的整体城市布局规划和具体设计施工安排与城建部分分开,进行专项管理,有助于环境艺术设计水平的提高。其次,对于城市环境设计的后期使用管理和维护也有管理机构专门负责管理,让环境艺术设计建筑的整体水平都可以得到提高,后期使用效果也更有保证。专门性的管理机构能够让环境艺术的重视度被提高,设计建设管理水平升级。

3 结语

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作为一种艺术行为,它与建筑环境息息相关,而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艺术设计业发生了相应的改变。当前我国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存在着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制约了我环境艺术的发展。而本文针对我国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针对性的解决措施,通过相应的措施来更好地解决现代环境艺术设计问题,从而推动我国现代环境艺术的更好发展。

参考文献:

[1]郑炜.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艺术研究,2012,03:130-131.

[2]杨佳,刘利果.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才智,2012,35:248.

[3]田国鑫.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才智,2015,08:311.

[4]王增.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现代交际,2016,02:253.

设计与艺术管理篇8

关键词:高校;实训室;运行管理

当前,我国高校类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主要通过实训室和企业两大途径进行。艺术设计实训室既要服务于教师的课堂教学活动需要,又要能体现企业工作的现实要求,实训室是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主要实践平台。但目前对于高校艺术实训室如何才能取得良好的运行管理效果,究竟应该如何进行,缺乏有较强可操作性的应用模式和科学的运行管理方式。

1高校艺术专业实训室运行管理模式目前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随着各国高校艺术专业对实践环节的重视,相继加大对艺术专业实训室的建设投入,很多高校在硬件设施上基本都达到较为先进水平。但在实训室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方面却沿用一些陈旧模式,使实训室没有发挥到应有的重要作用。具体问题与不足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面向范围窄,使用效率低

艺术专业实践课程种类多,开设的实训室的类型也多,但很多高校各个实训室只针对对口的课程开放使用,只允许师生在规定教学时间内使用,对有教学安排以外教师所进行的科研活动或商业项目也不支持使用,并且很多实训室规模小,设备有限,能进行实训的项目有限,使实训室的使用效率低。妨碍了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也不利于教师开展科研活动,或限制了师生承接一些锻炼性强调实战性商业项目。

1.2管理模式落后,未能体现特色性

高校一直是以学科专业建设与资源合理配置利用原则来组织实训室管理的。然而,根据调查,大多数高校艺术实训训室管理模式比较落后,归属不明确,实验室没有明确归置到艺术相关系部。而由于艺术专业教育的特殊性和侧重点不同,艺术实训室的管理模式与其他专业实训室的管理模式就会有所不同。各高校应根据艺术专业自身的学科特色,科学设置艺术实训室运行管理机构,有助于理顺管理的层次、结构,理清管理职能。只有这样,艺术专业实训室才能发挥艺术实践活动的特色要求。

1.3管理人员职责简单,人员管理观念落后

实训室管理职责范围简单,管理人员只负责管理看管仪器、设备,对实验器材与设备性能的先进性不了解,不能跟课程实训教师共同参与实训环节。并且很多高校采取一个管理员同时管理多个实训室,管理人员较少,难以形成规范管理的形态。

以上是很多高校在艺术专业实训室管理上具有的通病,而这些问题与不足如果不能得到及时解决,那么高校建设具备最新科技技术仪器与设备的实训室,就不能物尽其用,从而发挥其应有的重大作用。因此,建立科学合理的艺术专业实训室运行管理模式,是很多高校当务之急的需求。

2建立科学合理的艺术专业实训室运行管理模式

针对以上所列举的问题与不足,可以采取以下方式,建立科学合理的艺术专业实训室运行管理模式。

2.1提高艺术专业实训室的综合利用率

艺术设计具有综合性,不论是艺术设计专业中的哪一门课程,很多课程之间都具有连续性或递进关系,互相存在某些逻辑联系。所以有些课程,不能单独在一个实训室完成的,可以分别在不同实训室完成。例如《书籍装帧》课,课程前部分需要在电脑设计实训室设计制作,后半实物制作部分,则需要进行打印、装帧,则需要在广告制作实训室完成,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从设计到制作的整个过程得到全面实践,对设计流程有全盘直观的了解,也对电脑设计效果与最终实物之间存在的不同有确切认识,对以后进入社会行业进行该设计时,有一定把握。

每个实训室,不能只完成单一的实训课程,而是多个实训室根据课程的需要,交叉使用;另外,也可与社会行业接洽,获取一些项目,利用实训室现有仪器和设备设计制作,即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也能利用实训室创造一定的经济价值。

2.2建立多个艺术实训室各具特色的管理规范

同时,不同的设计专业又有其各自特色,在对实训室的需求方面,有不同的特殊要求。因此在管理时,应对不同实训室,根据其特色进行不同管理。例如,有些实训室设备或仪器价值昂贵,如三维特效电脑实训室、高级效果图实训室、艺术摄影室等,需要在安全方面制定严格管理措施,在使用前及使用后,实习检查制度,及时发现坏损与丢失情况;使用时间方面也有按教务安排执行;而有些实训室主要注重借助场地进行模拟方面的实训,如广告制作实训室、二维动画手绘实训室、模型制作室,其仪器设备价值并不高,但学生使用频繁,特别是有些综合制作课程,学生经常需要在课内外时间抓紧完成,这类似的实训室,则在时间、设备、安全等管理制度上,有一定的宽松度。

所以,艺术专业实训室,要根据各实训室的场地、设备配置、使用需求等因素的不同,制定不同的管理制度,不能统一标准。

2.3让实验管理人员参与到实践教学中

社会上艺术行业的设计理念和创新,很多借助于设备仪器的性能更新和设计材料的换代,因此在实训室建设时,应经常对实训室管理人员进行专业培训,更新他们对实验仪器和设备的知识结构与操作能力,使实训室管理人员除维护仪器、设备的正常运转外,并具有专业的实践操作能力,在该实训室的实践教学中,协助教师工作学生认识仪器设备的功能作用,更好地完成实践任务,拓宽硬件知识。

3结论

目前,用人企业对艺术毕业生实践操作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艺术专业学生毕业以后就业选择时,必须熟练掌握一些实践技能,达到设计行业岗位要求,才能顺利就业。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实训室作为培养艺术人才的重要教学场地,它的建设与管理直接影响到实训教学、科研和学生的培养质量。因此,积极探索实训室的运行管理模式,尽快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对高校培养人才和提高自身竞争力起着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高一萍.高职院校艺术设计实训室制度改革探究[J].时代文学,2012(07).

上一篇:呼吸道阻塞疾病的调理范文 下一篇:学科研究方法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