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生态环境保护措施范文

时间:2023-10-19 15:58:22

湿地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湿地生态环境保护措施篇1

关键词:沉陷区;生态湿地;水环境保护;技术

DOI:10.16640/ki.37-1222/t.2017.02.195

0 前言

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同时,我国生态环境日渐脆弱,给环保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而在生态环境保护过程中,沉陷区湿地较为特殊,具有重要的科研与宣教意义,并且湿地多涵盖深水区和浅谈,水草丰美,有利于各类水禽栖息繁衍,因此沉陷区湿地具有极高的保护价值,相关工作人员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以保护和发展。

1 某沉陷区生态湿地水环境情况概述――水系水质水岸三部分现状

本文选取我国沿海地区某县的矿井踩空沉陷区为研究对象,该沉陷区因地表沉降,地下水渗出而形成湿地,具有典型特征,能够充分地反映不同沉降时期水环境特征,同时在湿地格局变化和植被演变研究方面也具有重要价值。根据研究结果可知,该沉陷区湿地水环境问题主要集中在如下三个方面:①水系问题,该沉陷区属湖泊湿地类型,整个沉陷区分为南北两个相对独立且封闭的湿地单元,并且近年来湿地周边进行了取土作业,并对居民点旧址进行拆迁清理,出现多处水塘,降低了整个沉陷区湿地的连通性;②水质污染问题,该沦陷区并未设置排污口,水质污染源主要为周围农田开垦或者苗木种植中残留的肥料或农药污染,多由雨水携带造成;③水岸问题,该方面的问题主要集中在沦陷区的放牧干扰,并且湖畔植被长势较差,导致湿地生态功能消退。

2 沉陷区生态湿地水环境保护技术措施

2.1 水系保护技术措施

在具体保护过程中,工作人员针对该沉陷区水系问题,采取如下两种技术措施:①连通水系,工作人员在南北两个沉陷区之间修建水渠和水系连通管道,以此提高南北两沉陷区的连通性。并且在修建过程中开展补水工程建设,形成相应的水位差,从而变“死水”为“活水”,增强了湖水的自净能力;②水系补水措施,在该沉陷区湿地补水过程中,工作人员充分利用其区域降水量较大的特点,将自然降水设定为主要补水来源,与此同时,综合采取矿井补水、河流补水和湿地区域内永久性积水补水等措施,在保证湿地补水量充足的同时,避免了湿地水体的盐碱化和富营养化。其中在矿井补水中,工作人员将该区域范围内的矿区矿井水进行净化处理,处理后引入湿地湖泊之中,其补水量可达到每年2100~2500m3。而在河流补水过程中工作人员建立引水渠,并在南北湿地两侧设置水位节制闸各1处,将其设置为干旱季节重要的补水来源,并且在日常规划工作中相关人员要对补水河流进行定期清淤,挖掘其中的阻隔物,以此保证补水的顺畅性。

2.2 水质保护技术措施

在该沦陷区水质保护工作开展中,工作人员主要采取如下三种保护技术措施:①有效控制水污染源情况,其中重点放在周边复垦农田污染控制方面,工作人员在复垦农田附近设置8公里长的截流生物净化沟,在净化沟上栽种根系较为发达的植被,利用其对雨水径流中的悬浮物进行截流,以此保证雨水净化后排入湿地湖泊内。同时在湿地内禁止采砂作业,并且禁止设置排污口,以此杜绝湿地向地下水中排放污染物;②剥离近期沉陷区废弃的农田,在具体作业中工作人员将废弃农田的表土进行剥离,以此削减土壤中残留的各种污染源,同时对其中的农业废弃物进行处理,着重处理土壤中残留的农作物、杂草本身植秧及其种子,并严禁放牧,派相关人员定期进行监督与管理;③改进并创新水质净化技术,工作人员根据湿地的实际情况制定了“表面流水人工湿地”的方案,以此为标准开展水质净化工作,其具体净化流程为:南区沉陷区湿地――表面流水人工湿地――引水渠――北区沉陷区湿地。

2.3 水岸保护技术措施

在该沉陷区湿地水岸保护过程中,工作人员根据湿地的不同地理区域制定详细的保护措施,其主要表现为如下三方面:①南区沉陷区湿地实施封滩育草作业,工作人员严禁各类人为干扰,以湿地自然状态为标准,对湿地的自然植物进行恢复,以此维护湿地自身的生态功能;②北区沉陷区湿地沿岸道路生态护坡道路建设,本次计划建设3km生态护坡,针对较为陡峭的地段,工作人员选取木材、石材和植被等自然材料进行防护建设,在保证植被正常生长的同时,具备良好的水土保持和抗洪防险作用,并且在具体作业中依照地形和植被特点,可应用多种材料组合方式;③近期沉陷区湿地植被营造,该沉陷区北部湿地出现近期沉陷现象,湿地边界扩展,并形成新的驳岸生态系统,工作人员在综合考虑新沉陷区湿地的土质、水文条件和沉降预测等信息后,制定了有针对性的植被营造模式,其中以“湿生草本植物组合挺水植物”的形式,其中挺水植物主要种植在浅水区,而沿岸滩涂地带则以湿生草本植物为主。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沉陷区湿地具有强大的水质净化和蓄洪滞洪等生态功能,为动植物提供了优质的栖息场所,因此在我国环境保护中,必须注重开展沉陷区生态湿地保护工作,尤其加强湿地水环境保护,以此提高整个湿地的自净能力。

参考文献:

[1]马驰骋.沉陷区生态湿地水环境保护技术研究[J].山东煤炭科技,2016(09):198-200.

[2]李雁秋.探索采煤沉陷区水系治理方法的新思路[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4(05):98-99.

湿地生态环境保护措施篇2

关键词 湿地 湿地保护 措施

中图分类号:X32 文献标识码:A

一、湿地保护重要性

湿地生态系统作为地球大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样性的景观和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同时在保持水源、净化水质、蓄洪防旱和调节气候等方面有着其他生态系统不可替代的生态功能,被誉为“生命的摇篮”、“物种基因库”和“地球之肾”。然而由于城市化迅速发展,对资源的需求急剧增加,河湖、沼泽地、自然湿地急速下降,湿地生物多样性急剧衰减,反过来也危及城市的生态质量。所以,进行湿地保护规划是很有必要的。

二、国内外湿地保护现状

近几个世纪,在全球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也造成了环境破坏严重,当经济发展达到一定水平时,人们开始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湿地保护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

从上个世纪70年代起,一些城市化程度很高的发达国家,如欧美、日本等,已经开始重视对湿地的保护。在进行整治的过程中,他们多采用了“多自然型河流”的建设方法。这种方法是把自然河流的状况作为样本,在确保防洪安全的基础上,努力创造出具有丰富自然的水边环境,恢复城市河流湿地的自然生态和环境功能,其核心是尽力恢复城市河流湿地的生物多样性特征。

我国湿地面积占世界湿地的百分之十,在亚洲国家中位居第一,世界排名第四。在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方针指导下,我国在湿地生态保护方面相继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通过开展宣传教育,制定法规政策,实施工程规划,开展调查监测,加强科学研究没强化机构建设,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等措施,有力地推动了湿地生态保护的快速发展。截止到目前为止,我国已经建立大大小小的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470多处,其中30多块被指定为国际重要湿地。但是,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推进的发展阶段,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必然对湿地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不过,只要我们在进行经济建设的同时,不断提高保护、修复湿地的科技水平,合理利用湿地资源,借鉴国际上优秀的湿地保护措施,湿地保护和经济发展是可以相辅相成的。

三、罗田县天堂湖湿地为例剖析国内湿地保护措施

罗田县位于湖北省东部、大别山南麓。地处东经115?6′-115?6′,北纬30?5′-31?6′之间,属中纬度地区。罗田县属于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干(冷)夏湿,春暖秋凉,四季分明。

天堂湖是罗田县境内最主要的湿地资源之一。2012年,国家林业局正式批复,罗田县天堂湖湿地公园被批准为部级湿地公园,并同意适时开展国家湿地公园试点工作。

经调查及资料统计表明,天堂湖湿地公园范围内共有维管束植物592种,隶属116科、384属。其中蕨类植物有10科,11属,12种;裸子植物共有5科、9属、11种;被子植物101科、364属、568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有:银杏,水杉;国家二级保护野生植物有:莲,樟,杜仲。

天堂湖湿地有两栖类动物10种,类属于2目5科。黑斑蛙、沼蛙等为静水型蛙类,中华大蟾蜍、饰纹姬蛙等为陆栖蛙类。

天堂湖湿地园区69种鸟类中有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鸟类5种;湖北省重点保护鸟类有28种;有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鸟类60种。

罗田县作为湖北省内一个小县,湿地的数量及种类都较少,湿地类型多为天然(河流)和人工(水库)两种,而天堂湖湿地则为后一种。从最开始的水库建设到后来的部级湿地景区,罗田县做了许多努力,已经进行了一些富有成效的工作。

目前全县内禁止一切破坏水环境生态平衡的活动以及破坏水源林、护岸林、与水源保护相关植被的活动;禁止向水域倾倒工业废渣、城市垃圾、粪便及其它废弃物;水源地保护区内严格禁止各类污染源进入水源地及其保护区范围内,禁止受污染的水自然流入或人为排放进入水源地保护区,不得直接或者间接向水体倾倒垃圾、渣土和其它固体废弃物;禁止使用剧毒和高残留农药,不得滥用化肥,不得使用炸药、捕杀鱼类;鼓励在水源地保护区植树种草,以净化环境,涵养水源;严禁在水源地及其附近地区进行开采建造、以防水源地保护区的地质构造和生态植被遭到破坏;水源地保护区的土地不得作为与水源保护无关的建筑用地使用。

从罗田天堂湖湿地保护的措施可以看出,我国湿地保护其实只停留在条约阶段,并没有制定相应的法律对湿地进行保护,再加上公众对于湿地的了解并不多,也造成了湿地退化、污染严重。但是相较以前,在原本基础上,现在的湿地保护措施也是一种进步,说明湿地保护已经开始进入公众的视野。

我国湿地保护的进程虽然稍微落后于发达国家,但较之以往已经有了长足的飞跃,罗田县对于湿地保护已作出如此贡献,而我国又是一个湿地大国,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必定会建设成环境与经济并重的强国。

(作者: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研究生在读,主要研究方向:景观规划设计)

参考文献:

[1]国内外湿地保护与开发研究现状,2012.

湿地生态环境保护措施篇3

1引言 中国是一个湖泊旅游资源大国,现有湖泊20000多个,总面积约91000km2,占国土面积将近1%,面积在1km2以上的湖泊有2800多个。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以观光游览、水上运动、休闲垂钓、餐饮美食、游船休闲、湖滨度假为代表的湖泊旅游,越来越受到旅游者的青睐。资料显示,我国省级以上的旅游度假区有130多个,其中1/3为湖泊型的,首批12个部级旅游度假区有4个是以湖为依托。但是近年来,随着湖泊旅游的大量开发,生态环境遭到越来越严重的破坏,相应的湖泊旅游环境生态保护与建设也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以长寿湖风景区为例,探讨湖区旅游开发的生态保护与建设。长寿湖因1954年动工兴建的狮子滩水力发电站而形成,是西南地区最大的人工湖泊。1992年元月,长寿湖被重庆市人民政府批准为市级风景名胜区;1997年,长寿湖被确定为重庆市新巴蜀十二景之一,美名“长湖浪屿”;1999年,长寿湖转为直辖市级风景名胜区。随着湖区旅游的发展,长寿湖的生态系统也面临着严峻的考验,政府部门在开发湖区旅游的同时应该采用什么样的生态保护与建设措施,显得至关重要。 2湖区旅游生态保护与建设的理念 2.1建立可持续发展观 我国传统的发展观念往往是片面强调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规模,而忽视生态保护、资源的综合利用等,这是旅游资源开发者最需要注意的。旅游资源开发应建立可持续发展观。在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要注意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环境保护,切不可杀鸡取卵,要紧紧抓住一个核心:旅游与自然、文化及人类生存环境是一个整体,和谐共存。可持续发展放在具体细节上,如保持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珍稀动植物资源,识别、评估旅游地灾害并尽可能降低灾害给旅游产业发展带来的不良影响,为可持续的旅游发展保驾护航等等。旅游活动建立在对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基础之上,旅游资源的形成、发展和衰败无不与旅游地的生态环境密切相关,因此,湖区生态保护与建设是湖区旅游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将成为开发旅游资源的重中之重。 2.2建立生态分区 在环境保护与建设中,一些大的湖区旅游资源涉及的面积较大,需要对各个地方的生态敏感性进行区别,强调重点区域,明确各区域保护与开发强度。根据各区域的生态敏感性,可细分为五个等级:生态极度敏感区、生态中度敏感区、生态轻度敏感区、生态微度敏感区、生态不敏感区(图1)。生态极度敏感区。长寿湖生态极度敏感区主要分布在东岸山体的分水岭和北岸“V”字型陡崖一线,是主要集水区和源头水地区。该区域对人类开发建设活动极为敏感,规划控制为自然景观保护和风景恢复区。生态中度敏感区。长寿湖生态中度敏感区与极度敏感区交错分布在长寿湖东岸山体分水岭和北岸“V”字型陡崖一线。该区域一般为水源地和现状坡度大于25O的陡坡灌草地带,属较为脆弱的生态环境区,对人类活动敏感性较高,较容易受到人为干扰,开发必须慎重。该区可以“保护”为第一要义为指导原则进行适度开发。生态轻度敏感区。长寿湖生态轻度敏感区主要是坡度在25O左右的森林和田地,分布在长寿湖北岸偏西位置。这一区域可承受人类一定干扰,但干扰过大会产生水土流失及自然灾害,生态恢复慢。在不超越其生态承载力的前提下,可合理进行旅游区设施建设活动。生态微度敏感区。长寿生态微度敏感区主要是现状坡度在25O以下的田地,分布在长寿湖北部和北片西岸位置。该区域可承受一定强度的开发建设。一般生态分级的时候容易忽略这个层次,将其归纳于生态不敏感区,现在将它提出来是要对传统的生态不敏感区进行细分,使生态环境的保护更加细化。生态不敏感区。长寿湖生态不敏感区为以上四区外的地区。该区域可承受一定强度的开发建设。生态不敏感区抵抗外界干扰能力强,从生态环境保护的角度来看,该区可作城市的发展区。但是该区仍应重视生态环境的建设,注重人工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 2.3建立生态补偿与惩罚机制 要从根本上遏制生态环境的恶化,巩固生态治理成效,应该建立一个既有利于巩固生态保护建设成果,又利于促进旅游开发的生态补偿长效机制。这个机制该如何建立呢?关键有三点。一是加大生态补偿力度,提高湖区生态效益补偿标准,以保证生态建设成效的稳定和持续;二是加大湖区环境监管力度,严格环境执法,维护环境安全,把湖区生态环境承载能力作为长寿湖旅游开发是否成熟的先决条件和基本依据;三是严把开发建设规划,做好项目预期评估,严把生态环境关、产业政策关、资源消耗关,避免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通过以上三点,完善生态补偿长效机制、强化环保执法监管,推进湖区旅游建设产业化、产业建设生态化。 3湖区旅游生态保护与建设的措施 通过对长寿湖旅游开发的大量调研和分析,总结出湖区旅游开发的生态保护与建设措施,要从规划协调、生态保育、湿地生态保护、水土保持和污染源防治等五个措施着手,来建立一个健康的、可持续发展的湖区。 3.1规划协调措施 规划是一个综合统筹的过程,对湖区的生态保护与建设需要协调内在的保护与延续和外在的完善与提升。 (1)内在的保护与延续。如与湖区唇齿相依的水源水系保护和水系统的完整性、原生物种的繁衍等等。保护各个河流源头区,重点集水区域建立缓冲区,保护冲沟、槽地以及潜水汇集地区。根据生物习性和联系在湖沿岸构筑生态廊道,尽量维持水循环系统的完整性;引入或恢复栖息地,在环境恢复期望较大、生态环境适宜的区域划定栖息地恢复区,引入保护物种,扩大种群,严禁狩猎。 (2)外在的完善与提升,强化湖区环境的监控管理。建设自动化和信息化的环境动态监测监控网络,对风景名胜区的各项环境质量进行监测和跟踪监控。风景名胜区内的所有开发项目和建设都要进行前期的环境影响评估,并执行环境管理保护政策。同时,务必考虑规划的可实施性与管理上的要求。#p#分页标题#e# 3.2生态保育措施 生态保育主要以生态学的角度,结合其它学科技术,对生态系统进行维护。“保育”二字包含“保护”与“复育”两层意思,前者是针对生物物种和栖息地的保存维护,后者则是针对濒危生物的育种、繁殖,对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改良和重建工作(图2)。长寿湖生态保育措施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是对湖区原生态物种的保护措施。保护长寿湖两岸植被现状及动物生境,尽量保持原状,排除人为干扰;在退耕还林区补植原生物种;提倡使用当地物种,最大限度降低环境对外来物种的依赖。假如一定要引进外来物种,需慎重考虑其对原生物种生境的影响,防范外源物种入侵造成土著动植物种灭绝。另一方面是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措施。在危及生物多样性的情况下,人要发挥积极作用,“有所为有所不为”。对濒危植物和稀有动物进行人工培育和繁殖;对保护物种时时监测,进行数据分析,提供保护的科学依据。划定保护区保护生态多样性,如区内禁止砍伐森林,捕猎动物等。 3.3湿地生态保护措施 湿地生态系统较为脆弱。历史告诉我们,盲目地围湖造地破坏湖区的湿地系统,会带来灾害。比如洞庭湖周边的居民围湖造田,使洞庭湖这一湿地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的破坏,湖区生态不调,灾害连年,给当地百姓甚至邻省百姓带来灾难。长寿湖风景名胜区内湿地资源非常丰富。这些湿地为各种珍稀生物提供栖息的场所和生存的空间,同时,湿地还为区域地下水的补充、洪水流的调节起分洪与净化水质的作用。长寿湖风景名胜区范围内的湿地可根据其生态承载力与景观价值进行适量开发,建成观察湿地景观、物种、生态环境和生态系统研究等,维持湿地自然环境原貌的生态活动。此外,湿地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必须与当地居民生活质量的提升相结合。 3.4水土保持措施 水土保持是指对自然因素和人为活动造成水土流失所采取的预防和治理措施,防止水土流失、泥石流甚至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根据长寿湖区域的生态敏感性以及地势条件看,当坡度大于25O后,地形地势条件较为复杂,不稳定因素增多,较容易出现水土破坏的现象,因此对水土的保护要考虑坡这一区域。而长寿湖风景区水土流失现象较少,应将“以防为主,防治并重,综合治理,突出重点”作为基本方针,全面实施25O以上坡耕地退耕还林还草,以库岸、江岸、景区道路为重点,小流域为治理单元,山体上、中、下部统一规划,实行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图3)。 3.5污染源防治措施 生态环境直接关系湖区旅游发展的可持续性,要从根本上改善和防止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就必须从污染源头上找答案。人及人的活动一般是造成主要污染源的关键,人的活动主要分为生产生活或生产、消费。生产来源于第二产业,而生活对生态的破坏主要来源于能源的消耗。因此长寿湖要彻底整治污染源,必须三管齐下:产业结构和布局调整、能源消耗结构升级、水环境保护。 4总结 湖区旅游开发的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首先应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想,通过现代的科学手段,进行湖区生态保护分区,建立生态补偿与惩罚机制的基本理念。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湖区旅游开发的生态保护与建设,应先从规划协调着手,具体到生态保育、湿地生态保护措施、水土保持和污染源防治,来建设湖区的生态平衡,最终实现湖区旅游开发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湿地生态环境保护措施篇4

内蒙古自治区地处祖国北疆,横跨“三北”,毗邻两国,国土面积118.3万平方公里,现有天然草场面积13.2亿亩,占我国草原总面积的22%;森林面积3.55亿亩,占我国森林总面积的7%。以森林、草原为主体的植被带东西直线距离2400公里,南北宽度200—500公里,连接东北、华北、西北,跨越了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和干旱三个气候带,占据着大陆北方季风主通道和东北、华北上游水源地等特殊的气候地理位置,对我国北方大气候调节和河流、湖泊等水生态及农业生态环境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在防治荒漠化、维护我国生态安全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生态保护和建设成效

依托重点工程,加强生态综合治理。截止到2012年,中央已安排我区生态建设资金680.5亿元;其中,基本建设投资224亿元,各类财政补贴资金456.5亿元,累计生态治理面积4.7亿亩。全区实现了生态环境“整体恶化趋势趋缓,重点治理区明显改善”的良好效果。与国家六大重点林业生态工程启动前的1998年比较,森林面积增加了9395万亩,占全国同期增加面积的17.2%;蓄积量增加了1.9亿立方米,占全国同期增加蓄积量的7.8%;森林覆盖率提高了5.18个百分点,比全国同期森林覆盖率增长幅度高1.37个百分点,提前实现了自治区“十一五”奋斗目标。全区草原平均植被盖度从2000年的30%提高到2012年的43.1%,提高了13.1个百分点,重点项目区明显改善。

(一)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情况

国家于2000年开始实施的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工程涉及我区的锡盟、赤峰、乌兰察布市和包头市的31个旗县,国土面积5.5亿亩,占全国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区总面积的80.6%。工程于2000启动到2012年底,一期规划治理面积1.17亿亩,累计完成治理任务8400万亩。其中完成林业建设面积4322.26万亩(包括退耕还林1630万亩),完成草地治理3074.3万亩,完成小流域治理3946平方公里,生态移民10.5万人,建设水源和节水灌溉工程52980处,建设棚圈500万平方米,购置饲料机械59906台套。项目累计中央投资97.2亿元。

(二)退牧还草工程

工程先后共涉及我区呼伦贝尔市、兴安盟、通辽市、鄂尔多斯市、巴彦淖尔市、阿拉善盟和呼和浩特市等七个盟市的37个旗县。国家累计下达我区工程投资567994万元,其中中央投资430324万元,地方配套137670万元。

(三)退耕还林工程

2002年全面启动,截止到2012年底,国家累计安排退耕还林工程总任务4217.5万亩。工程建设涉及全区的12个盟(市),98个旗(县、市、区)。

(四)“三北防护林”工程

内蒙古自治区“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于1978年启动实施,截止2012年,我区累计完成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任务11122.3万亩,均超额完成了国家计划任务。

(五)天然林保护工程

天保工程一期(1998年—2010年)中央总投资110亿元。木材产量及时调减到位,由1997年的70.6万立方米调减到15.4万立方米;森林资源得到有效管护,由实施方案规定的5010万亩增加到8291万亩。

三、生态建设的薄弱环节

经过十多年的保护与建设,我区生态环境总体而言仍十分脆弱,生态建设中存在的薄弱环节有待加强,恢复生态良性发展压力较大。

(一)生态保护面临的形势仍然严峻

由于我区草原、森林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和不稳定性,保护与建设将是长期和艰巨的,而且面临着严峻困境。一是生态总体恶化的趋势仍未得到根本改变;二是我区属干旱半干旱地区,特殊的地理环境决定了生态系统潜在的脆弱性;三是未治理的区域面积较大,自然条件和环境更加恶劣,治理成本高,难度更大。

(二)沙害突出,威胁严重

我区是全国土地沙化最严重的省区之一,分布有巴丹吉林、腾格里、乌兰布和、库布齐、巴音温都尔五大沙漠和毛乌素、浑善达克、科尔沁、呼伦贝尔、乌珠穆沁五大沙地,全区沙化土地面积有42万平方公里。

(三)综合措施弱,效果不理想

生态治理需要加大综合治理措施,特别是对行之有效的禁牧、休牧、划区轮牧、生态移民、小型水利治理等措施安排的任务比重较小,生态恶化区域生产活动强度仍超出生态环境承受能力,生态建设综合效益不明显。

(四)草原生态建设与生产矛盾日益突出

草原既承担着保护环境的生态功能,又承担着发展畜牧业的生产功能。

(五)投资标准低,建设管理弱

随着生态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和时间的延伸,建设之初确定的各项建设投资标准逐步已不适应建设的需求。

四、下一个十年生态建设思路和工作重点

(一)生态建设思路

我区今后十年生态建设的总体思路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自治区“8337”战略部署,以构建祖国北方重要生态屏障为目标,以统筹生物措施、工程措施、管理措施、经济措施和体制机制改革,实施综合治理为手段;强化生态恢复性建设,促进保护性利用,提高生态自我修复能力,构建生态综合治理建设与生态保护长效机制,全面提高自治区生态综合治理效益;努力做到当前与长远、整体与局部、发展与保护的有机统一;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结合;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把我区生态治理工作推向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新阶段,稳定增强我区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作用。通过保护与建设,争取实现生态环境整体好转、局部区域步入良性循环。

(二)生态建设重点任务

1.草原、沙地生态综合治理建设区

该区域包括大兴安岭以西阴山以北的草原牧区、西鄂尔多斯草原牧区和四大沙地及四大沙漠边缘地区;以呼伦贝尔草原沙地防治区、乌珠穆沁典型草原保护区、科尔沁沙地防治区、浑善达克沙地防治区、毛乌素—库布齐沙漠化防治区、阿拉善沙漠化防治区为综合治理重点建设区。重点实施划区轮牧工程,扩大划区轮牧范围,提高草原生产力,实现草场均衡利用。

沙地及沙漠边缘地区以防沙治沙为重点,采取生物措施、工程措施和科学管理等手段。加大生态移民力度,积极发展沙产业和林草产业。继续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退耕还林等重点专项治理工程。

2.林区生态综合治理建设区

该区域包括大兴安岭、阴山山脉、贺兰山北麓等主要山地林区;以大兴安岭生态防线、阴山山脉、贺兰山北麓等为综合治理重点建设区。重点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五期工程、天然林资源保护二期工程。

3.低山丘陵生态综合治理建设区

该区域包括大兴安岭东南麓、鄂尔多斯高原东北部、阴山南麓、西辽河上游等水土流失较重的地区;以黄土高原丘陵沟壑水土流失防治区、西辽河上游等为综合治理重点建设区。

4.农业生态综合治理建设区

该区域包括松辽平原、大兴安岭中段、河套平原、土默川平原等。以平原绿化和农田防护林建设、更新改造为重点,提高生态工程综合效益,切实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5.湿地及自然保护区生态综合治理区

该区域包括以额尔古纳河流域、嫩江流域、西辽河流域以河流、湖泊和沼泽为主的东北湿地区,以及黄河上中游河流及沿岸湿地和西部盐沼湿地。

湿地生态环境保护措施篇5

湿地拥有巨大的生态功能和效益,是水陆相互作用形成的特殊自然综合体,是污水的天然净化器,是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系统之一。湿地是人类文明起源和延续的重要支持系统与环境基础,湿地的退化、保护与修复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 1湿地和城市湿地 湿地是陆生生态系统和水生生态系统之间的过渡带,学术上湿地的定义是指:“自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性的沼泽地、湿原、泥炭地或水域地带,有静止或流动,淡水、半咸水、咸水体,包括低潮时不超过6m的水域”。尽管湿地只占全球表面的4%~6%,但它提供了全球50%以上的生态服务,包括水资源保护、吸纳与净化污染物、提供天然产品和为珍稀濒危生物提供栖息生境等。湿地有“自然之肾”的美称[1],国际上通常把它与森林和海洋并称为地球三大生态系统,充分体现了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性。 湿地通常分为自然的和人工两种类型。前者有永久性浅海水域、海草层、珊瑚礁、岩石性海岸、沙滩、砾石与卵石滩、河口水域、滩涂、盐沼、潮间带森林湿地、咸水、碱水泻湖、海岸淡水湖、永久性内陆三角洲、永久性的河流、时令河、湖泊、时令湖、盐湖、永久性的淡水草本沼泽、泡沼等;后者有水塘、灌溉地、蓄水区、运河等[2]。 城市湿地是指城市区域之内的海岸与河口、河岸、浅水湖沼、水源保护区、自然和人工池塘以及污水处理厂等具有水陆过渡性质的生态系统[3],是人工湿地、半人工湿地和自然湿地的复合体。 2城市湿地的作用与功能 与人类家园密切相关的城市湿地,具备其他城市自然生态系统不可替代的众多生态功能,不但具有丰富的资源,还具有巨大的环境调节功能、景观美化和生态效益,在保障城市生态安全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决定着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城市湿地在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持淡水资源,净化水质,调节气候,降解污染物和为人类提供生产、生活资源,发展城市旅游业诸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4]。从生态角度,城市湿地具有蓄水防洪、净化水质;保持生物和遗传多样性;调节区域气候,提高城市环境质量等功能。从景观功能角度,城市湿地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是城市文化的载体。从社会服务功能角度,城市湿地提供了丰富的动植物食品资源、工业原料和能量;涵养城市水源,提供城市用水;为城市居民提供休息、娱乐和教育场所。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过程中湿地被大规模开发和利用,湿地的水文、地貌、生态和自然条件等发生了巨大改变[5]。城市湿地一直是人类社会发展和城市文明进步的物质和环境基础。 3城市湿地的生态学意义 湿地的生态功能是多方面的,它不仅能提供地下水,参与大气中的水循环,还能滞留水体中的有害物质,净化水体,同时还能为人类提供丰富的水生动植物资源[2]。 3.1调节水分,提供地下水资源。湿地中生长着多种多样的植物,其根系互相交错,深扎于土壤中汲取水分,起到涵养水源的作用。同时通过植物蒸腾作用将水分输送到空气中,在一定程度和范围内起到了保持空气湿度的作用,当空气的相对湿度到达一个临界值的时候,又以降水的方式将水分还原到湿地当中去[1]。实际上是形成了小范围的局部水循环,尽管海洋是水循环的主体,但上述的局部水循环所起的作用也不可忽视。 3.2滞留有害物质,净化水体。湿地介于水体和陆地之间,当水流经过湿地时流速减缓,并通过一系列的生理生化和物理学作用过程,将一些重金属、农药、各种还原物等有毒有害物质沉淀下来。同时湿地当中的一些挺水植物和沉水植物也能够吸附一些有害物质,通过物理和生物的方式净化水体。 3.3为动物提供良好的生存空间。湿地复杂多样的植物群落,为野生动物尤其是一些珍稀或濒危野生动物提供了良好的栖息地,是鸟类、两栖类动物的繁殖、栖息、迁徙、越冬的场所[6]。沼泽湿地特殊的自然环境有利于一些植物的生长,鸟类或者鱼类能在这里获得特殊的享受,水草丛生的沼泽环境以及水体,为各种鸟类和鱼类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来源和营巢避敌繁育的良好条件。 4城市湿地生态系统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湿地的首要任务是保护与恢复,即通过建设湿地保护区和城市湿地生态公园,依据国家相关政策法规,最大限度地保持湿地固有的自然生态体系,最大限度地减少人类活动(如开发建设,经营旅游、开垦耕种)对湿地破坏造成的湿地范围萎缩、生物物种减少,种群数量衰退、生态系统结构改变等不良影响[7]。目前,中国城市湿地生态系统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4.1湿地环境破碎化、片段化严重。由于无序利用、非法侵占及超载过牧等导致部分天然湿地丧失,湿地逐渐萎缩,各种围垦造田活动使湿地内鱼塘农田相间隔,从根本上改变了湿地生态系统的物理及空间结构,阻断了生物自然系统内的迁移途径、破坏了湿地的完整性。 4.2湿地底泥污染严重,基础破坏加剧。底泥是湿地赖以形成、生存、延续的基本条件,常被称作水体三大要素之一,它与水质、水生物等有着密切的联系。长期以来大量的城市污、废水及来自农田含有大量农药、化肥的地表径流污水,已严重污染了湿地底泥。有些出水面的底质(土壤)像发酵的面包,发散出刺鼻的臊臭味[8]。 4.3环境污染严重,水体质量下降,对湿地的生物多样性造成危害。大量工业废水及城市生活污水的排人使湿地水质严重富营养化,由于生物和其生存环境间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水体富营养化使水生物的种类、数量以及整个群落的结构都发生变化。工程施工、农用机器、交通车辆、高音频音响等产生的噪声污染对相对安静的湿地环境带来伤害,野生生物物种濒临消亡。此外农业废弃物(农作物秸杆、畜禽粪便、废弃农膜、塑料纸袋等)无害化程度低,对湿地造成长期污染。环境污染使某些物种生存环境发生剧烈改变,使生态脆弱区的物种受到威胁,使不少物种资源处于濒危状态甚至消失绝迹。#p#分页标题#e# 4.4湿地生态修复功能下降。湿地生态环境的完整性被破坏、土层的改变以及土壤的供给能力等各项支撑条件的变化,使植物生产能力下降,植被覆盖率下降,生物多样性降低,进而导致环境功能下降和湿地生态系统功能丧失,从而阻碍了湿地自然生态功能的逐步修复。 5城市湿地公园———保护、修复湿地生态系统的有效方式 保护湿地就是保护地球,就是保护人类的生命线。目前国内湿地的保护方式分为湿地自然保护区和湿地公园两种模式,前者以保护重要的自然湿地生态系统及物种多样性为主要目的,具有严格的保护管理要求和空间模式。而湿地公园兼具生态保护、休闲旅游和环境教育等多种功能,常用作城市及附近地区的湿地生态保护,其发展形式更多地着眼于成为整个城市发展的生态服务片区,而非普通的自然保留地概念[9]。城市湿地公园是指纳入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具有湿地的生态功能和典型特征的、以生态保护、科普教育、自然野趣和休闲游览为主要内容的公园(占地500亩以上),它是国家湿地保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湿地公园是落实国家湿地分级分类保护管理策略的一项具体措施,也是当前形势下维护和扩大湿地保护面积,直接而有效的途径之一,更是一种理想的土地利用模式。湿地公园的营造,是对城市生态系统不平衡发展的一种挽救和恢复,是人类与大自然和谐共生的途径,有利于促进良性生态环境的建设。 5.1城市湿地公园在生态保护方面的开发建设原则 5.1.1必须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 湿地公园规划中的可持续发展原则体现为注重在湿地生态价值的保值和增值以及系统的抗干扰能力[10]。 5.1.2坚持生态系统稳定性原则 湿地生态修复的主要目标是通过适度的调节手段,修复湿地生态系统特有功能。在进行功能修复时,要注意维持功能平衡,即由生态系统的生产一转化一分解的代谢过程和生态系统与周边环境之间物质循环及能量流动关系保持动态平衡。在湿地公园的规划设计中,要提高湿地初级生产力,体现生态功能,要注重优化的植物群落结构,充分考虑提高湿地蓄水、持水功能以及对污染物的降解功能。湿地植物,尤其是某些功能植物物种,除可以提高湿地蓄水、持水和净水功能外,还可在一定程度上防止泥沙流失、改善土壤质量、提高土壤自净功能。同时,还可通过适当添加土壤改良的微生物制剂,来促进湿地土壤自净功能的恢复。 5.1.3强调生物多样性与复杂系统原则 湿地公园建设的物种多样性通常被作为衡量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的指标之一。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性越高,其稳定性就越好。在生态修复过程中逐渐增多的生物种类有助于通过竞争、共生的关系发生生态位分化,从而提高对资源(如水、光、养分等)的利用率,使生态系统有较高的生产力和自我修复能力。可以逐步减少修复过程中加入的人工辅助能力,使生态系统最终可以自己运行。当生态系统对辅助能力的依赖程度开始下降时,修复工程的经济投入也随之下降,从而体现出生物多样性带来的经济效益。 5.2城市湿地公园在生态系统保护中的具体应对措施 5.2.1加强立法与宣传,注重人文关怀 要促进湿地保护立法,进一步完善地方法律法规和乡规民约,使湿地保护进入法制轨道,使湿地资源的开发利用进入有序状态。同时,管理机构要加大对湿地与湿地资源保护的宣传教育力度,并长期向社会普及湿地及其保护的科普知识、法律法规,让全社会了解湿地的作用及保护湿地的意义,强化公众的湿地保护意识和生态忧患意识[11]。5.2.2加强湿地资源保护和修复研究湿地的开发利用应有长远的眼光,即把生态效益放在第一位,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划定保护区、缓冲区及开发区的范围,研究适当的湿地生物修复技术和生境修复技术,将湿地保护、修复放在首要位置。 5.2.3植物选择与应用 以湿地植物群落修复为切入点,以生物、生态及工程技术措施相结合的方法为手段,在最佳位置重建湿地的生物群落,逐渐带动系统其他结构和功能的修复,同时形成一定的景观效果,从而使湿地系统结构和功能得到完全修复,减少人类干扰,提高湿地的自我维持能力,最终实现既可良性循环发展又有优美景观的目的。 5.2.4加强生态系统评估和检测,保护湿地生态环境 根据湿地的起始底线,进行环境监测,记录湿地生态特征的变化情况,将现代先进技术用于动态监测,建立湿地生态环境数据库,以便及时准确掌握环境状况,科学地采取保护措施。对工矿企业和城市生活生产排放的废水、废气、废渣等有害物质,应采取有力措施进行治理,大力扩大废物资源化,减少污染,减轻对湿地功能的破坏。另外,要利用国内外先进经验和做法,积极采用生物控制、生物收获技术、种群动态调控与行为控制等先进技术,使湿地尽早达到生态、经济、社会、美学协调发展。

湿地生态环境保护措施篇6

关键词:湿地资源调查;保护措施分析

如何加强湿地管理,提升湿地保护措施是湿地管理保护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通过对大理市湿地面积、分布情况及目前湿地保护政策情况进行了调查,结合本地区的特点对湿地保护工作进行了分析,查找湿地管理保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本地区湿地保护工作的对策。

1 大理市湿地资源基本情况

1.1 大理市基本情况

大理市位于云南省西部,大理白族自治州中部,东经99°58′~10°27′,北纬25°25′~26°02′,南北长约75km,东西宽约30 km,东与宾川、祥云毗邻,南接弥渡、巍山,北与洱源、鹤庆接壤,隶属大理白族自治州,是大理州政府所在地,全州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全市行政区划为8个镇1个乡,1个省级经旅游度假区、1个创新工业园区,据2008年大理市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报告调查成果显示,全市国土面积176343hm2,其中林业用地面积为104099.7hm2,占总面积的59%,森林覆盖率38.32%,林木绿化率54.99%,活立木蓄积量为258.066万m3。

1.2 湿地分布现状

经调查,全市湿地面积26720.47hm2(不含4hm2以下湿地),其中国家重要湿地25043.47hm2(含洱海24948.13hm2、洱海周边5个草本沼泽湿地95.33hm2)、一般湿地1677hm2,分布在全市各乡镇。

1.3 湿地分类

按照《全国湿地资源调查技术规程(试行)》的湿地分类标准,大理市湿地可划分为4类9型,分别为河流湿地、湖泊湿地、沼泽湿地、人工湿地4个湿地类,包含永久性河流、季节性间歇性河流、永久性淡水湖、草本沼泽、沼泽化草甸、库塘、输水河、水产养殖场、水田9个湿地型,生态系统完整独特,生物多样性丰富。

1.3.1 河流湿地:分为永久性河流和季节性间歇性河流2个类型,面积810.6hm2,其中永久性河流湿地有弥苴河、永安江、波罗江、苍山十八溪等79条,面积798.93hm2;季节性或间歇性河流有磨刀沟、蝴蝶泉沟2条,面积11.67hm2。

1.3.2 湖泊湿地:湖泊湿地均为永久性淡水湖湿地型,主要有洱海、干海子、黄龙潭等5个湖泊,面积25005.4hm2,其中洱海面积24948.13hm2。

1.3.3 沼泽湿地:包含草本沼泽、沼泽化草甸2个湿地型,面积199.4hm2,其中洱海周边草本沼泽面积160.13hm2、苍山花甸坝沼泽化草甸面积39.27hm2。

1.3.4 人工湿地:包括库塘、输水河、水产养殖场3个湿地型,面积705.07hm2。其中:三哨水库、三锅桩水库、大成水库等库塘湿地型面积205.6hm2,大营沟、土官沟等输水河面积435.33hm2、沙村鱼塘群等水产养殖场面积64.13hm2。

2 大理市湿地管理保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大理市湿地管理保护工作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1)湿地保护工作宣传不够;(2)生物资源过度利用;(3)河道硬化使河流生态功能遭到破坏;(4)面源污染防治难度大;(5)在湿地保护上需要有更大的提升;(6)湿地资源保护体系不够健全;(7)政府投入支持力度不够。

3 大理市湿地资源管理保护对策建议

3.1 加大湿地保护的宣传工作和执法力度

加大对《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湿地保护管理条例》的宣传力度,让市民对湿地保护管理工作有新的认识,在社会上营造全民共同关心保护湿地资源的良好氛围,从而积极参与到湿地管理保护工作中来,并由林业、洱海管理、环保、水务等部门组成联合执法组,定期开展湿地资源动态巡查,严厉打击侵占湿地、倾倒堆置废弃物、破坏林木、挖沙取土、过渡放牧、排放污水、猎捕毒害野生动物、挖掘采集野生植物、破坏湿地保护管理设施等违法行为。

3.2 理顺部门管理

目前,大理市重要湿地――洱海由大理市洱海管理局管理,其余湿地未明确管理保护主体,建议按照《条例》规定,理顺林业、洱海管理、环保、水利等各部门职能职责,由林业部门负责湿地保护的宣传、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工作;由洱海管理局依据《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海管理条例》对国家重要湿地洱海进行专门管理;由苍山保护管理局依据《大理白族自治州苍山保护管理条例》对有重要价值的苍山花甸坝等湿地进行专门管理;由水务部门对库塘、河流、沟渠等湿地依法进行管理。

3.3 建立生态资源生态效益补偿机制

以《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湿地保护条例》颁布实施为契机,出台湿地资源生态效益补偿机制,参照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的做法,对集体所有的湿地资源实施生态效益补偿,切实提高群众保护管理湿地资源的积极性。

3.4 实施湿地综合治理措施

3.4.1 对洱海等湿地继续加强原有保护措施。重要湿地实施新一轮“三退三还”(退田还湖、退塘还湖、退房还湖),加强全湖半年休渔制度,开展流域“三禁”(禁白、禁磷、禁止放山羊)工作力度。

3.4.2 实施湿地保护相关项目工程。继续实施退耕还林还湿及荒山造林、天然林资源管护、封山育林、人工造林、环村林建设等工程,促进生态景观、水源涵养保护及水土流失治理,构建大理市湿地生态安全屏障。

(1)按照洱海保护“2333”行动计划的总体部署,积极开展环洱海湿地建设。投资建设上关镇片区生态湿地,投资建设环洱海万亩湿地;继续实施苍山灵泉溪环境保护清水产流入湖示范工程,罗时江水污染综合治理与清水产流机制修复等流域湿地恢复与低污染水处理工程。

(2)强化面源污染治理力度。对季节性湿地(水田)推广测土配方、控氮减磷、优化平衡施肥,强化了面源污染治理力度。

(3)建设污水处理体系。建设城市、集镇、村落、农户以及湿地五级污水收集处理体系、建成环洱海截污干渠、区雨污分流管网、沿湖污水收集处理系统、农户污水处理设施。

(4)进行垃圾处理。开展垃圾收集、清运、处理工作,建成大风坝垃圾填埋厂、海东垃圾焚烧发电厂等环保设施,为湿地污染治理提供保障。

3.4.3 开展野生动物保护工作。开展湿地野生动物栖息地保护、疫源疫病监测及野生植物的保护培育工作,保护湿地生物多样性。

3.4.4 加强综合治理。加大对苍山十八溪、弥苴河、波罗江、三哨水库、干海子水库等河流、湖泊、库塘湿地的综合治理。

3.5 加大科研项目及经费投入力度

加强与科研单位的联系,积极争取上级湿地管理保护科研项目,加大湿地管理保护工作经费的投入,积极开展湿地管理保护工程项目的建设,最终实现湿地事业由保护到修复生态环境的大升级。

3.6 合理利用湿地景观资源,发展湿地生态旅游

在维护湿地生态平衡、保护湿地功能和生物多样性的前提下,通过建立湿地保护区、湿地保护公园等多种景观,合理开发湿地生态旅游,发挥湿地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3.7 建立湿地基础信息

在完成大理市第二次湿地资源调查的基础上,编制完成湿地植物多样性名录,并建立大理市湿地资源数据库,进一步查清大理市湿地资源现状,掌握湿地资源的动态消长规律,为大理市湿地资源的保护、管理和利用提供统一完整、及时准确的基础资料和决策依据。(收稿:2015-01-08)

参考文献:

[1]云南省林业规划设计院大理分院.云南省大理市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报告[R].2008,5.

[2]大理市林业局.大理州大理市湿地资源调查报告[R].2013,3.

[3]贺跃云.对大理州湿地立法保护必要性的思考[J].云南人大,2011(6):34-36.

湿地生态环境保护措施篇7

关键词:湿地公园;生态保护;建设策略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湿地是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功能的自然生态系统,被称为地球的“肾”,为人类生产、生活与休闲提供多种资源,是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我国在加强湿地自然保护区建设的同时,还积极在不具备建设自然保护区的区域建设湿地公园,湿地公园是国家湿地保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湿地自然保护区、保护小区、湿地野生动植物保护栖息地以及湿地多用途管理区等共同构成了湿地保护管理体系,为湿地的保护开发以及合理利用提供了新的思路。

一、湿地公园的含义和性质定位

1、湿地公园的含义

湿地景观是由湿地人类文化圈和湿地自然生物圈相互作用形成的,主要是指湿地风景名胜区和湿地自然保护区。湿地自然保护区是指湿地自然性较强、科学价值较高其核心区通常处于绝对保护状态的区域。湿地公园景观是在湿地保护和恢复工程的基础上,满足湿地生态服务功能的前提下,利用湿地资源优势,挖掘区域湿地文化,在湿地保育区以外建设的具有生态性、艺术性以及社会文化性,适宜公众游览的以湿地为主题的游憩空间。

2、湿地公园的性质定位

湿地公园作为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的一种新模式,在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已取得成功经验,并得到广泛赞誉和认可。湿地公园既不是自然保护区,也不同于一般意义的城市公园,自然保护区更注重对自然资源的保护,普通公园则关注休闲游憩和向大众开放。它是兼有物种及其栖息地保护、生态旅游和生态教育功能的湿地景观区域,是保护区与公园的复合体。

湿地公园的建设是推动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催化剂”,也是湿地保护和保育理论的实践成果,集中体现了湿地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具备主题性、自然性和生态性。湿地公园应该保持该区域的独特的自然生态系统并趋近于自然景观状态,维持系统内部不同动植物种的生态平衡和种群协调发展,并且在尽量不破坏湿地自然栖息地的基础上建设不同类型的辅助设施,将生态保护、生态旅游和环境教育的功能有机结合起来,实现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和生态状况的改善,最终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境界。

二、湿地公园植物景观建设措施

1、水面的植物景观

湿地公园除具有一般公园的功能外,最突出的特色就是有广阔的水面。水域不但能为生物提供栖息场所,调节空气湿度的生态功能,而且构成了园林景观的要素。单独的、平静的水面不足以形成美丽的风景线,当搭配了植物的种植,能给辽阔的水面带来无限的生机。按生活方式与形态特征分,水生植物分为挺水型、浮水型、漂浮型和沉水型。营造湿地水面景观时,应遵循湿地植物设计原则,选择观赏价值高的植物,科学处理植物与水体的关系,模拟再现自然水景,充分展现水生植物的丰富色彩与姿韵。植物的倒影映入水中,微风吹过,荡漾起层层微波,使水面增添了无穷的情趣。

2、岛屿植物配置

湖中岛屿配置丰富的植物后,加强了水面景观、丰富了水面色彩,更能将大的水面划分成不同情趣的小的水面空间。南湖的岛屿分为半岛和湖中岛两类,半岛在植物配置时除了考虑植物景观还要考虑导游路线,避免妨碍交通;南湖中的岛屿大多是扩湖期间,为保留一些姿态优美的大乔木而刻意建造的,岛屿的大小、植物配置都是围绕着这些被保留的乔木而精心设计的,主要考虑远眺的效果,除了植物本身的色彩、姿态外,各类植物在水面形成的倒影也丰富了水体景观层次,增加了游人游览时的趣味性。

3、专类植物园的景观科普教育是湿地公园的主要功能之一,专类植物园的特定植物种植能良好向人们展示湿地植物。专类植物园是指专门用于收集、展示某类观赏植物,营造以植物造景和观赏游览为主题的园林。它主要是介绍所收集植物的物种资源分布、物种组成特点、物种使用价值与文化趣味、生态习性与栽培技术等,还可介绍该园在物种保护和品种选育等方面的成就等,并兼顾一些环保和生态问题的常识教育。

4、自然式水岸线景观

湿地公园的水岸线应采用自然式护坡的营造方式。湿地具有过滤和渗透的作用,而混凝土砌筑的护岸将会破坏它这种功能。理想的湿地护岸形式,是以自然的湿地土壤沙砾基质代替人工砌筑,并在水陆交接的自然过渡地带种植湿生植物。采用形式多样的生态护坡,来设计湿地岸边环境,使岸堤土壤与水体之间能进行物质交换,既防止了水土流失,实现湿地的自身调节能力,又营造出了错落有致、野趣十足的生态环境。

三、生态优先的湿地公园建设

1、强化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湿地生态系统是一个比较原始的生态系统,其功能一旦遭到破坏可能会永久性的丧失,因此要从根本上树立湿地生态系统保护的意识。在湿地公园的建设中,要充分考虑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尽量避免和减少因工程建设对湿地造成的破坏;湿地公园建成后,要加强对工作人员的生态保护知识培训,提高其生态意识,同时加大宣传力度,让游客尽量避免和减少对湿地公园造成污染和破坏。

2、注重适度开发,保持开发利用和保护的平衡

在对湿地生态系统建设和开发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不破坏湿地的自然良性演变为前提,实现对湿地生态平衡最小的干预,走可持续发展的开发之路,力争在开发的基础上维护湿地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功能完整性。在全面实现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上,实施生物资源和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充分发挥湿地生态系统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最终实现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协调和统一的发展,为介休市的经济发展和生态系统循环做出贡献。

3、休憩娱乐活动主题化、生态化

城市湿地公园中的游憩活动应该主题化、生态化,各游憩活动都应围绕湿地景观进行设置,游人的娱乐活动应集中在湿地公园的游憩观光区。游憩观光区是城市湿地公园展示湿地景观的主要区域之一,可向游人展示江海湖泊、河流湿地、沼泽草滩等各种湿地景观类型,也是游人休闲观光的主要场所,在不破坏湿地生境和产生污染、噪音的前提下,允许游人进行参与性的湿地体验活动,如观鸟观鱼、滨水体验、采莲垂钓等,促进生态旅游适度可持续发展,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融、天人合一的境界。

4、坚持长期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和开发的计划

湿度生态系统的保护和开发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因此,国家湿地公园的保护和开发必须立足当前,着眼于未来,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处理好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的关系,突出湿地公园的特色,借助当地政府的平台,扎实地推进国家湿地公园的开发和保护工作。

5、加大配合,调动全社会了共同参与

湿地公园的开发建设不但需要环境、农业、林业、渔业、国土、旅游、水利等各个部门的支持与配合,同时还需要当地百姓的参与和支持。成功的共管首先源于其管理的理念和制度,在合适的管理理念、法律保证和有效机制的基础上,管理者分享权利、承担责任和明确的管理效益等方面也是成功管理的基础。

6、生态环境保护与湿地之间的关系

湿地与水生态环境直接相联、密切相关,水文要素特别是水是湿地与水生态环境之间联系的纽带,它既是湿地属性的决定性因子,也是水生态环境中最重要的因子,湿地是水生态环境的重要组织部分,水生态环境是湿地的重要支撑和基础,没有良好的水生态环境,也就没有健康完整的湿地。没有健康完整的湿地,就不会有良好的水生态环境,保护湿地是保护水生态环境的重要内容和有力措施,保护水生态环境是保护湿地的前提和保证,湿地的破坏和丧失,将直接影响水生态环境,水生态环境的恶化,直接威胁湿地的安全,健康的湿地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否则,不但严重影响可持续发展,而且将会受到大自然的强烈报复,因此,两者相辅相成,互相影响,相互依托,休戚相关。

结束语

城市湿地公园的出现为城市湿地资源保护带来了一种新型的模式,它成为国家保护湿地资源的一种重要手段。发展建设城市湿地公园是落实国家湿地分级分类保护管理策略的一项具体措施,也是当前资源破坏严重的形势下,解决湿地保护的一种有效的途径,因此,我们应该调动社会的所有力量参与保护湿地,加大城市湿地公园建设,保护我们的生态系统,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参考文献

[1]张秋月,贲东生.浅谈我国城市的生态化建设[J].山西建筑,2010.

[2]周曦,高江菡.湿地、国家湿地公园和城市湿地公园所引起的思考[J].风景园林,2012.

[3]马冲亚,刘吉平.城市湿地公园生态规划研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

湿地生态环境保护措施篇8

关键词:湿地 城市湿地景观公园 生态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4(b)-0086-02

湿地景观设计是环境艺术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湿地景观设计可以使杂乱无章的生活环境得到梳理,能够让置身于其中的人们感受到舒适的环境,给人美好的精神享受,同时还能起到保护湿地的宣传作用。湿地这一概念在狭义上一般被认为是陆地与水域之间的过渡地带。广义上则被定义为包括沼泽、滩涂、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 m的浅海区、河流、湖泊、水库、稻田等。在城市湿地景观艺术设计中大量的绿化种植与水景观的合理结合以及适当的设施设置,可以创造一个健康、舒适,具有长远发展潜力的自然生态良性循环的生活环境。城市湿地景观设计还能使生活在喧嚣都市中的人们得以亲近自然,是城市与自然衔接的桥梁,也可以给城市提供回归自然的场所,满足现代生活中人们多元化的生活需求,使人们的生活空间更为广阔、自由和完善。

今年五月起正式实施由国家林业局制定的《湿地保护管理规定》,可见对于湿地的重视程度也在逐渐提升。湿地景观环境可以改善周边的气候环境,对生态系统进行一定范围的保护和调节。譬如湿地中出现的大面积的水域和植被环境,可以进行吸尘、降低噪音、调节环境湿度等等,都从多方面改善环境,提升环境的舒适程度。湿地在保护物种多样性方面也有着重要作用,在其中众多物种的共生构成了一个生态环境结构,也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提供众多的资源,形成强大的环境功能和效益。建立各种湿地类型的自然保护区是保护湿地生态系统和湿地资源的有效措施之一,我们要以各种湿地类型的保护区和湿地公园为依托,充分利用和挖掘湿地的旅游资源,大力发展生态旅游,进一步促进湿地保护。

城市湿地景观公园是一种独特的公园类型,同时也是城市湿地景观保护和设计的代表,是指纳入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具有湿地的生态功能和典型特征的、以生态保护、科普教育、自然野趣和休闲游览为主要内容的公园。城市湿地景观公园和其他的水景公园有着质的区别,城市湿地景观公园主要对湿地生态系统中的生态性的保护以及对其基本功能的展示,注重对于城市湿地景观公园中的科普教育宣传以及对湿地文化价值属性的传承。城市湿地景观公园区别于其他湿地自然保护区的方面是在于利用这一城市中的景观场所,对其中游玩的人群普及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知识以及对其中物种多样性的认知,来推动城市湿地景观公园这一空间类更大的社会价值和社会属性。

城市湿地景观公园不单单是作为一个简单的城市公园和其拥有的旅游资源来看待,对其如何进行可持续发展应该更加被值得重视。要根据城市湿地景观公园的自身条件,诸如大面积的水体、绿化等等内容,进一步的发挥其在整体城市中的生态作用,注重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规划,让我们这个“地球之肾”更好了为我们的家园“排毒清肺”,找回湿地日益消失的功能,找回被打破的生态平衡。在城市湿地景观公园的设计中,在不断满足使用人群需求的同时,其空间也会对人们的视觉、情感、精神、文化方面有着相关的影响。设计给人的视觉感受是第一位的,一个怡人的城市湿地景观公园环境会从视觉上给人们带来好的享受,使得人们愿意进入其中去领略空间的多样性。同时在一个能够留的住人的空间环境中,设计师还需要让使用者在其中有精神和情感方面的共鸣,可以在公园中找到湿地文化的发展的延续。环境对人的激励是通过调动人的内在动力,发挥人的创造潜能,从而产生积极主动的行为来实现的,它能增强人的自信心,显示自我的价值,得到社会的承认,理想的环境是能启发人心灵的。

城市湿地景观公园的规划是以湿地的自然复兴、恢复湿地的领土为指导思想,要形成的空间应该是集合多种自然空间,聚集多样的动物及植物种类群落,加强整体性,为使用人群提供一个自然祥和、生机盎然的综合性空间类型。整个城市湿地景观公园中,湿地水域及其周边用地的设计是整个规划的重点,如何恢复整个湿地的自然生态系统性是首要任务,其次就是怎样继续促进湿地的生态系统的发育,加强并提升各个物种的多样性,实现城市湿地景观公园的自然化。提高湿地环境中土壤与水体的整体质量以及对水与植物之间关系的协调是核心任务。

城市湿地景观公园规划设计的总目标在于减少城市发展对湿地环境的干扰和破坏、提高湿地及其周围环境的自然生产力,通过恢复湿地原有的自然能力,使其具备自我更新的能力,并使周围用地的土壤状况得到改善,为植被的恢复创造条件,从而使城市湿地更加富有生命力。与此同时,在城市快速发展的今天,如何解决各种用地之间的平衡关系是一个日益加剧的问题,满足城市人群的需求,建立一个环境宜人的城市湿地景观公园,也是实现城市湿地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城市湿地景观公园也会为人类提供了集聚场所、娱乐场所、科研和教育场所,城市湿地景观公园具有自然观光、旅游、娱乐等美学方面的功能和巨大的景观价值。根据人类文化的发展,长久以来,具有得天独厚环境优势和资源优势的湿地环境,一直都是人类理想的居住场所,同时在人类社会发展文明和进步文明中,湿地也是其重要的发源地之一。城市湿地景观公园的水体在环境的美化方面以及为使用者提供休闲娱乐空间方面也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城市湿地景观公园的丰富物种也在科学研究和宣传教育方面有着重要的社会效应,人们可以在其中进行相关的野生动植物遗传基因的科研,并且通过实物的认知带来科普教育。城市湿地景观公园保留的过去和现在的生物、地理等方面演化进程的信息,具有十分重要和独特的价值。

城市湿地景观公园的规划目标是在于怎样将湿地的治理与景观规划结合起来,要从多方面入手解决问题。在设计初期应该先开展细致深入的调研工作,要从多方面入手,如不同层次的土壤结构、地下水位以及不同层面的构成材料等等地下情况,还有相关生态系统中的动植物的活动习性,各类景观要素的变化情况及规律,为后续的由表及里设计做准备工作。“水”这一概念是规划设计的主题,将城市湿地景观公园作为生物与能量交换的生态廊道,联系周边的绿地、林地、农田、城市、乡村等各类生态系统,共同形成新的景观整体。水生态环境是与湿地有着密切联系的,水是湿地环境与水文生态系统之间相连接的纽带,是决定湿地属性的重要元素,是水文生态环境中的基本组成部分,湿地自身也是水文生态环境的重要表现,如果没有良好的水文环境,就不可能有健康的湿地环境,也不会形成环境宜人的城市湿地景观公园。对湿地进行保护也是保护水文生态环境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保护城市湿地环境的有力措施。湿地环境的破坏,将直接影响着水文生态环境,水文生态环境的恶化,也会造成湿地的不健康发展,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健康的湿地环境和良好的水生态系统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也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必要基础,城市湿地景观公园的合理规划设计也是反映出对湿地环境和水文生态系统的基本保护与正确发展。城市湿地景观公园规划要将构成湿地整个物质循环圈中的各种要素,如水体、农田、土壤、植被、动物、自然状况、生态系统等等,作为规划的基本要素,融入形成整体性的领土景观规划要求之中。尤其是环境中的各种自然元素,无论其状态如何,自然的或经过人工处理的,都应作为规划中的最重要元素,以构成城市湿地公园景观类型及景观特色的框架。

城市湿地景观公园的规划一般要注意几点要求。第一,城市湿地景观公园规划最重要环节之一,在于实现水的自然循环。要改善湿地地表水与地下水之间的联系,使地表水与地下水能够相互补充。其次,应采取必要的措施,改善作为湿地水源的河流的活力。第二,城市湿地景观公园规划的另一最重要环节,是采取适当的方式形成地表水对地下水的有利补充,使湿地周围的土壤结构发生变化,土壤的孔隙度和含水量增加,从而形成多样性的土壤类型。第三,城市湿地景观公园规划还应从整体的角度出发,对周边地区的排水及引水系统进行调整,确保湿地水资源的合理与高效利用。在可能的情况下,应适当开挖新的水系并采取可渗透的水底处理方式,以利于整个园区地下水位的平衡。第四,土壤作为景观规划的要素之一,在土层剖面上是由不同材料叠加而成的。不同的土壤类型产生了不同的地表痕迹和景观类型。城市湿地景观公园规划必须在科学的分析与评价方法基础上,利用成熟的经验、材料和技术,发现场地自身所具有的自然演进能力。第五、土壤结构对城市湿地景观公园的营建起着重要作用。由于砂土营养物含量低,植物生长困难,而且容易使水体快速渗入地下,所以不宜设在最下层。而粘土矿物有利于防止水体快速渗入地下,并可限制植物根系或根茎穿透,故通常采用粘土构筑湿地下层。壤土也可以代替粘土置于底层,但应适当增加厚度。第六、城市湿地景观公园的护岸生态设计作为水陆交界地带的湿地岸边环境的营建也是十分重要的,需要精心考虑。混凝土砌筑的护岸破坏了湿地对周围环境应有的过滤和渗透作用。而人工草坪由于自我调节能力弱,大量的浇灌、除草、喷药等管理措施,极易导致残余化学物质流入水体造成污染。

城市湿地景观公园的设计是为了全面加强城市湿地保护,维护城市湿地生态系统的生态特性和基本功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城市湿地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美化城市、科学研究、科普教育和休闲游乐等方面的作用。加强城市湿地景观公园的建设,一方面可以有效遏制城市建设中对湿地的不合理利用现象,另一方面,也可以让人们意识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性,加强对湿地的保护,充分认识保护湿地就是保护水生态环境,就是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

参考文献

[1] 成玉宁.湿地公园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5.

[2] 陆健健.湿地生态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7.

[3] 催保山.湿地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2.

[4] 但新球,吴后建.湿地公园建设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9,12.

上一篇:上呼吸道黏膜发炎范文 下一篇:孔子启发式教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