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保护范文

时间:2023-10-04 13:22:50

湿地保护

湿地保护篇1

论文摘要:群力外滩湿地是哈尔滨松花江沿线重要湿地之一,对调蓄松花江江洪水、涵养水源、候鸟与湿地多样性保护等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哈尔滨经济发展,湿地保护、恢复已刻不容缓。文中在对群力外滩湿地主要生态功能、生态环境问题进行分析评价的基础上,提出了该湿地生态保护的对策。

1引言

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是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景观和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湿地具有抵御洪水、调节气候、涵养水源、净化水体、维持生物的多样性等多种生态功能。在各种类型的生态系统中,湿地生态系统的服务价值最高。

群力外滩是哈尔滨市区唯一的自然状态湿地,经过城市不断的向外扩展以及人口的增加,并受人为因素干扰,部分已被开垦为农田,湿地机能遭到严重破坏。为了促进城市健康发展、可持续发展,对该湿地的保护、恢复工作已刻不容缓。

2国际经验比较与借鉴

2.1德国莫海姆市湿地保护

他们以“让河流做自己的事”为理念,用更自然化的手段来达到防洪、环境改善、生态修复等多重长效作用。通过重建缓冲带、增设与河道垂直的开口、鼓励小规模泛洪、控制洪水淹没范围等手段,不仅可以培育河滨生境,逐步实现河道半自然化;而且可以减低洪水累计风险,减少洪水危害。该项目由堤防后退1.3km获得2.02km2圩田,作为泛洪用地,并在圩田内开辟了3.5hm2林地,提升了滞洪空间的景观和休憩价值。

2.2安姆斯湖湿地恢复计划

美国圣保罗市的PHALEN购物中心,始建于一个填平的安姆斯湖湖区上。后来,这个购物中心被废弃,圣保罗市政府决定恢复原来的安姆斯湖,重建为湿地公园。规划彻底拆除所有的人工建筑,开辟蓄水盆地和小运河通道,并在其底部填入腐殖质丰富的淤泥层,以构造接近自然状态下的土壤结构。接下来,引入活水,在水体内外栽种多种原生的沉水、浮水、挺水和旱生植物,构筑完整的湿地生态景观。

通过以上研究,可以得出结论:世界上城市湿地规划设计也逐渐从纯粹的水景规划设计过渡到对湿地系统的设计或改造,重视湿地保护和恢复,尤其重视湿地的生态系统设计。在进行湿地的规划设计时,兼顾美学与生态,把生态学引入到传统规划中,并与其有机结合,经过科学的设计,达到重建生态系统,防灾并兼顾生态良性循环和为城市生活服务的目的。

3群力外滩生境分析

群力外滩滩地地势平坦,高程在116.00-120.00m之间,平均高程117.57m,在松33大断面处,高出20年一遇水面线(116.52m)1.05m。该滩地以耕地为主,大部分渔塘也被改为耕地。人工利用土地面积占总面积的74.31%;自然状态下的土地占总面积的25.69%。土地多为当地村民开垦种植,农田基本成片。对其所在区域的气候条件和土壤状况进行分析,包括温度、水分状况、光照、风等因素,认为该地区现状气候和土壤条件较为优越,适宜动植物的生长,为生物多样性和景观异质性提供了基本保证。

经过分析,可知:由于湿地基本条件缺乏,现状原生湿地植物遭到较为严重的破坏。现状较大面积的田地上主要是农作物,其余植被以草甸植被为主。一些撂荒地已经开始向自然植被演替,主要为田间杂草(占植被总面积的50%以上);在比较低湿的地方分布有沼泽植被,面积占5%左右。群力外滩的夏季常见鸟类中,除大量的鹭类及常见的麻雀、家燕之外,其余鸟类遇见率均较低。论文关键词:湿地;生态;景观;生境

论文摘要:群力外滩湿地是哈尔滨松花江沿线重要湿地之一,对调蓄松花江江洪水、涵养水源、候鸟与湿地多样性保护等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哈尔滨经济发展,湿地保护、恢复已刻不容缓。文中在对群力外滩湿地主要生态功能、生态环境问题进行分析评价的基础上,提出了该湿地生态保护的对策。

1引言

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是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景观和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湿地具有抵御洪水、调节气候、涵养水源、净化水体、维持生物的多样性等多种生态功能。在各种类型的生态系统中,湿地生态系统的服务价值最高。

群力外滩是哈尔滨市区唯一的自然状态湿地,经过城市不断的向外扩展以及人口的增加,并受人为因素干扰,部分已被开垦为农田,湿地机能遭到严重破坏。为了促进城市健康发展、可持续发展,对该湿地的保护、恢复工作已刻不容缓。

2国际经验比较与借鉴

2.1德国莫海姆市湿地保护

他们以“让河流做自己的事”为理念,用更自然化的手段来达到防洪、环境改善、生态修复等多重长效作用。通过重建缓冲带、增设与河道垂直的开口、鼓励小规模泛洪、控制洪水淹没范围等手段,不仅可以培育河滨生境,逐步实现河道半自然化;而且可以减低洪水累计风险,减少洪水危害。该项目由堤防后退1.3km获得2.02km2圩田,作为泛洪用地,并在圩田内开辟了3.5hm2林地,提升了滞洪空间的景观和休憩价值。

2.2安姆斯湖湿地恢复计划

美国圣保罗市的PHALEN购物中心,始建于一个填平的安姆斯湖湖区上。后来,这个购物中心被废弃,圣保罗市政府决定恢复原来的安姆斯湖,重建为湿地公园。规划彻底拆除所有的人工建筑,开辟蓄水盆地和小运河通道,并在其底部填入腐殖质丰富的淤泥层,以构造接近自然状态下的土壤结构。接下来,引入活水,在水体内外栽种多种原生的沉水、浮水、挺水和旱生植物,构筑完整的湿地生态景观。

通过以上研究,可以得出结论:世界上城市湿地规划设计也逐渐从纯粹的水景规划设计过渡到对湿地系统的设计或改造,重视湿地保护和恢复,尤其重视湿地的生态系统设计。在进行湿地的规划设计时,兼顾美学与生态,把生态学引入到传统规划中,并与其有机结合,经过科学的设计,达到重建生态系统,防灾并兼顾生态良性循环和为城市生活服务的目的。

3群力外滩生境分析

群力外滩滩地地势平坦,高程在116.00-120.00m之间,平均高程117.57m,在松33大断面处,高出20年一遇水面线(116.52m)1.05m。该滩地以耕地为主,大部分渔塘也被改为耕地。人工利用土地面积占总面积的74.31%;自然状态下的土地占总面积的25.69%。土地多为当地村民开垦种植,农田基本成片。对其所在区域的气候条件和土壤状况进行分析,包括温度、水分状况、光照、风等因素,认为该地区现状气候和土壤条件较为优越,适宜动植物的生长,为生物多样性和景观异质性提供了基本保证。

经过分析,可知:由于湿地基本条件缺乏,现状原生湿地植物遭到较为严重的破坏。现状较大面积的田地上主要是农作物,其余植被以草甸植被为主。一些撂荒地已经开始向自然植被演替,主要为田间杂草(占植被总面积的50%以上);在比较低湿的地方分布有沼泽植被,面积占5%左右。群力外滩的夏季常见鸟类中,除大量的鹭类及常见的麻雀、家燕之外,其余鸟类遇见率均较低。4群力外滩湿地生态保护

自然生态系统具有净化能力,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处理尘埃、污染和废水。考虑减少风沙侵蚀、水土流失和噪音、并减少能量的消耗。规划中需要在遵循生态规律的基础上对植被进行合理的恢复。该湿地保护和利用基于以下几方面原则:①生物多样性与主导性原则;②群落配置层次性原则;③生态系统稳定性原则;④经济合理性原则;④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其生态修复的主要方法包括:重建、改良、改进、修补、更新和再植。

4.1基质和土壤恢复

调查研究表明,群力外滩地区土壤类型以草甸土为主,由于水土流失严重,该地区的土壤基质需要恢复,运用生态学的改良、改进、更新的手法对该地区的土壤基质进行恢复,根据现状调研分析,选择若干区域土壤条件好的,进行改良,无法恢复的板结土壤通过更新的手法进行恢复,主要是从其他地方搬运一些湿地土壤来恢复该地区土壤基质。

4.2水体环境的培育

规划中重视水体、绿化的有机结合,引入活水,将部分水体加以串联,形成整体水循环,增加土壤的含水性能,保证生态的连续性,该地区生态系统融入区域生态系统之中,为水生动物提供良好的栖息环境,为植物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河道之间、绿脉相连,形成“河畅、水清、岸绿、景美”,形成良好的景观环境品质。

4.3生物的修复和培育

野生动物微生物培育:湿地的植被必须体现生物多样性,不仅需要满足水生动物和其他野生动物,尤其是水涉禽的需求,而且必须在美学上具有吸引力。在保护现状生物和环境基础的同时,为了引进动物,在原来弃耕水田的基础上,规划了贫营养型和富营养型水池数个。在新建的水池中,为了动物的生息,使用了松木桩,留有弯岔、小岛等。除利用现有水渠外,还新建和扩建了一些水渠。栈桥和平台都选用了耐腐材料,为防止对水生生物的影响,一律不使用防腐剂。混凝土构筑物可能对周围的土壤、水、生物产生影响,一般都用木结构。

湿地植被培育:主要是湿地植物种类的植入和人为辅助的自然修复;保持植被的完整性和异质性(或称多样性)。适当构建一些地表较高、水位较低的生境,在这些新的生境中种植乔木、灌木等中生植物,以提高生物多样性;保持植被的连通性;建立树木廊道;草本植物物种源的本地优先原则:培育大面积的芦竹群落、低湿的香蒲、苔草等,并采用能自我维持的乡土植物,如野生结缕草、狗牙根等;适当地运用树木的快速构建原则;丰富仅存的山林季相景观,增加植物景观层次;根据生态规律配置湿生群落,尽量演替到稳定阶段群落的种类;尽量减少园林植物种类的应用,保持湿地的自然特性;大大增加树木的比例。因为树木是许多生物(特别是鸟类)的栖息地和隐蔽所。

湿地植被物种选择:要满足湿地以上提出的对植被功能的需求,植物物种选择和配置必须根据湿地建设的进程,即不同阶段,而有所侧重的变化。第一,种植的多样性可以抵消种植的失败。第二,多样化的植物群落可以更适应条件的变化和随机事件的发生(例如暴风、水淹等)。第三,植物群落的式样化可以支持野生物物种的多样化。根据湿地建设的进程,即不同阶段和不同功能需求,提出不同的阶段性的植物名录。例如,目前只是湿地修复阶段,即复绿阶段,除了本地现有的物种,基本都是草本植物,增加适合在本地生长的木本植物种类。随着时间推移,引鸟功能的增加,增加水生/野生动物,尤其是水涉禽的适生植物种类。随着时间推移,生态旅游的开展,增加景观植物物种。为此把各类适合群力外滩生长的工程物种分为四类,即:本土植物、复绿适生植物、对水生与野生动物具有价值的适生植物以及景观植物。

5结束语

由于湿地系统在生态上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故生态思想成为其规划的一条主线,始终贯穿其全过程,生态学的方法成为城市湿地保护不可忽视的手段,纵观城市湿地保护与开发,都是根据恢复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对自然生态系统的修复和重建,概括起来,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的思想内容:崇尚生态、自然,让城市湿地恢复到自然状态;将自然生态系统作为湿地复合生态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强调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相协调。规划师进行规划设计时,应充分考虑生态方面的内容,做到美学与生态兼顾,使自然与人类生活环境有良好的结合点,使人与自然达到和谐。

参考文献

[1]汪永华.基于生态恢复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理念探讨.

[2]王祥荣.生态与环境-城市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环境调控新论.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0.

[3]马世骏,王如松.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生态学报,1984.

[4]林鹏.中国红树林湿地与生态工程的几个问题.

湿地保护篇2

关键词湿地保护;湿地生态恢复;技术

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具有保持水源、净化水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和维护生物多样性等重要生态功能。健康的湿地生态系统,是国家生态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保护湿地以及湿地生态的恢复,对于维护生态平衡,改善生态状况,实现人与自然和谐,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湿地保护技术

由于湿地处于水陆交互作用的区域,生物种类十分丰富,仅占地球表面面积6%的湿地,却为世界20%的生物提供了生境,特别是为濒危珍稀鸟类提供了生息繁殖的基地,成为众多珍稀濒危水禽完成生命周期的必经之地。

一个系统的面积越大,该系统内物种的多样性和系统的稳定性越有保证。因此,增加湿地的面积是有效恢复湿地生态系统平稳的基础。严禁围地造田,对湿地周围影响和破坏湿地生境的农田要退耕还湿,恢复湿地生境,增加湿地面积[1]。湿地入水量减少是造成湿地萎缩不可忽视的原因,水文条件成为湿地健康发展的制约因素,需要通过相关水利工程加以改善,增加湖泊的深度和广度以扩大湖容;增加鱼的产量,增强调蓄功能;积极进行各湿地引水通道建设,以获得高质量的补充水源;加强水利工程设施的建设和维护,加固堤防,搞好上游的水土保持工作,减少泥沙淤积;恢复泛滥平原的结构和功能以利于蓄纳洪水,提供野生生物栖息地。

2湿地生态恢复技术

湿地恢复是指通过生态技术或生态工程对退化或消失的湿地进行修复或重建,再现干扰前的结构和功能,以及相关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特性,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2]。根据湿地的构成和生态系统特征,湿地的生态恢复技术可概括为以下3个部分:一是湿地生境恢复技术。湿地生境恢复的目标是通过采取各类技术措施,提高生境的异质性和稳定性。湿地生境恢复包括湿地基底恢复、湿地水状况恢复和湿地土壤恢复等。湿地的基底恢复是通过采取工程措施,维护基底的稳定性,稳定湿地面积,并对湿地的地形、地貌进行改造。基底恢复技术包括湿地基底改造技术、湿地及上游水土流失控制技术、清淤技术等。湿地水状况恢复包括湿地水文条件的恢复和湿地水环境质量的改善。水文条件的恢复通常是通过筑坝、修建引水渠等水利工程措施来实现;湿地水环境质量改善技术包括污水处理技术、水体富营养化控制技术等。二是湿地生物恢复(修复)技术。主要包括物种选育和培植技术、物种引入技术、物种保护技术、种群动态调控技术、种群行为控制技术、群落结构优化配置与组建技术、群落演替控制与恢复技术等。三是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恢复技术。主要包括生态系统总体设计技术、生态系统构建与集成技术等。湿地生态恢复技术的研究既是湿地生态恢复研究中的重点,又是难点。

退化湿地生态系统恢复,在很大程度上,需要依靠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重视,切实加强对湿地保护管理工作的组织领导,强化湿地污染源的综合整治与管理,通过部门间的联合,加大执法力度。要严格控制湿地氮、磷肥及农药的施用量,控制畜禽养殖场废水对湿地的污染影响,大型畜禽养殖场废水要严格按有关污染物排放标准达标排放,有条件的地区应推广养殖废水土地处理。

植物是人工湿地生态工程中最主要的生物净化材料,它能直接吸收利用污水中的营养物质,对水质的净化有一定作用。目前,在人工湿地植物种类应用方面,国内外均以水生植物类型为主,尤其是挺水植物。由于不同植物种类在营养吸收能力、根系深度、氧气释放量、生物量和抗逆性等方面存在差异,所以它们在人工湿地中的净化作用并不相同。在选择净化植物时既要考虑地带性、地域性种类,还要选择经济价值高、用途广以及与湿地园林化建设相结合的种类,尽可能的做到一项投入多处收益。研究认为,用于人工湿地系统的植物种类应具备以下特征:①有生态接受性,例如,不能对周围的自然生态系统的生态和遗传整体性产生显著的杂草威胁和疾病灾害;②对当地的气候和病虫害具有耐受性;③对污染物和高度富营养化水具有耐受性;④在湿地环境,能够繁殖、建群、扩展和生长;⑤有较高的污染物去除能力,能直接吸收和贮存,或者通过促进微生物的转化作用发挥间接作用[3]。

3湿地重点攻关技术

要加强湿地保护,恢复湿地功能,制定出湿地保护规划。运用环境学、生态学多学科理论和“3S”等先进技术,在查清湿地资源的基础上,建立湿地资源信息数据管理系统和湿地监测系统,及时跟踪和掌握湿地变化动态,开展湿地分布和演变规律、湿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退化湿地的恢复和重建、湿地水旱灾害、污染等方面的研究,为湿地的科学管理和保护、利用提供科学依据。重点攻关的技术有以下几方面:

(1)湿地退化机理与生态恢复机制。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建立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湿地生态恢复研究方法和技术。加强湿地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及生态系统内在的生态学过程与相互作用机制研究,湿地生态系统生产力、恢复力、演替规律、可持续性研究,湿地的环境功能及人类活动对湿地资源与环境的影响研究,不同干扰条件下湿地生态系统的受损过程及其响应机制研究,湿地生态系统退化的景观诊断及其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湿地生态系统退化过程的动态监测、模拟及预报研究等[4]。

(2)城市湿地公园建设技术。城市湿地公园是指利用纳入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适宜作为公园的天然湿地类型,通过合理的保护利用,形成保护、科普、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公园。城市湿地公园建设技术研究内容包括城市湿地水系统生态修复技术、城市退化湿地生态修复植物种类筛选、城市退化湿地高效生态修复模式、城市湿地修复生态工程示范关键技术等。

(3)红树林保护与发展关键技术。为提高沿海防护林的总体功能,使林业在解决国家生态环境危机,提高自然环境品质,保护经济建设,维护社会稳定的深层次矛盾中发挥更大作用,国家林业局启动了红树林保护工程。这是继湿地生态系统保护工程以后,我国生态环境建设事业的又一重大拟行举措,也是海岸带林业建设新亮点。今后,需积极开展红树植物引种扩种技术、红树林植被恢复技术、沿海防护林建设中半红树植物营造技术、监测外来引进种对红树林湿地生态影响与生态安全等研究;在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恢复过程中,加强红树植物对潮汐水位适应能力的研究,确定各树种的淹水临界时间;开展红树人工林生态恢复过程中的综合定位研究。

(4)退化湿地生态系统恢复技术。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健康的湿地生态系统,是国家生态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经济社会发展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应针对不同类型的退化湿地生态系统,开展湿地生态系统恢复关键技术、湿地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优化配置与重构及其调控技术、物种与生物多样的恢复与维持技术、湿地治污生态修复技术等研究;选取各种类型退化湿地的典型代表,进行生态恢复示范研究。

4参考文献

[1] 陈国富,吴黎明.浙江林业生态建设与治理模式[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1.

[2] 冯宗炜,王效科,吴刚.中国森林生态系统的生物量和生产力[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

[3] 蔺银鼎.城市绿地生态效应研究[J].中国园林,2003(11):36-38.

湿地保护篇3

《条例》全文如下:

济南市湿地保护条例

济南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 告

〔xx届〕第26号

《济南市湿地保护条例》已于20xx年12月14日经济南市第xx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五次会议通过,并于20xx年1月22日经山东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批准,现予公布。

济南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20xx年1月22日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湿地保护,维护和发挥湿地生态功能,改善生态环境,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市行政区域内湿地的规划、管理、保护、利用等活动,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 本条例所称湿地,是指常年或者季节性积水、适宜野生生物生存、具有生态调控功能,并经依法认定和公布的潮湿地带、水域。

本条例所称湿地资源,是指湿地以及依附湿地栖息、繁衍、生存的生物资源。

第四条 湿地保护应当遵循保护优先、科学修复、合理利用、持续发展的原则。

第五条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将湿地保护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建立湿地保护工作协调机制,将湿地保护经费列入财政预算。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做好辖区内湿地保护的相关工作。

第六条 市人民政府应当建立湿地生态补偿机制,制定生态补偿办法。

第七条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湿地保护的监督管理。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按照职责做好湿地保护相关工作。

第八条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加强湿地保护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的湿地保护意识。

第九条 鼓励社会通过捐赠、投资、志愿服务等形式参与湿地保护。

第十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湿地资源的义务,并有权对破坏或者侵占湿地资源的行为进行举报和投诉。

对湿地保护做出重要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由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二章 规划和认定

第十一条 市、县(市)林业主管部门应当组织编制湿地保护规划,经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审查同意,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第十二条 编制湿地保护规划应当符合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并与其他专项规划相衔接。

其他部门编制专项规划涉及湿地保护的,应当征求林业主管部门的意见。

第十三条 编制湿地保护规划,应当明确湿地总体布局、保护和合理利用的目标、保护重点、保障措施和利用方式,依法划定湿地保护范围红线,确定禁止开发建设区和限制开发建设区。

第十四条 湿地保护规划是湿地管理、保护、修复、利用的依据,不得擅自修改;确需修改的,按照法定程序办理。

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加强对湿地保护规划实施工作的监督检查,严格执行规划,不得违反规划批准建设项目或者进行其他开发建设活动。

第十五条 湿地分为国家重要湿地、省级重要湿地、市级重要湿地和一般湿地。

国家重要湿地、省级重要湿地的认定按照国家、省有关规定执行。

市级重要湿地及其保护范围由市林业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组织认定,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公布;一般湿地及其保护范围由县(市、区)林业主管部门组织认定,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公布。

市级重要湿地和一般湿地的认定标准由市人民政府制定。

第十六条 本市对国家重要湿地、省级重要湿地、市级重要湿地和一般湿地实行名录管理。

林业主管部门对列入名录的湿地应当明确名称、类型、保护级别、管理责任单位、保护范围和界限,并设立保护标志。

市人民政府可以根据湿地调查和动态监测结果,对湿地保护名录适时进行调整。

第十七条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按照湿地保护规划,组织有关部门对自然退化和遭到破坏的湿地进行科学评估,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修复。

第三章 保护和利用

第十八条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采取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湿地保护小区等方式,对湿地进行保护。

未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湿地保护小区的湿地,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湿地实际情况,采取必要的政策、管理和技术措施,保持湿地的自然特性和生态特征,防止湿地生态功能退化。

第十九条 市、县(市)人民政府应当合理调配水资源,并充分利用雨洪水和再生水,维持湿地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和湿地保护小区的基本生态用水,维护湿地生态系统。

第二十条 湿地自然保护区的建立和管理依照有关法律、法规执行。国家湿地公园、省级湿地公园的建立,按照国家、省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十一条 生态特征典型、自然景观独特、历史和人文价值显著,具有科普宣传教育意义,并可供开展生态旅游等活动的湿地,可以申报建立市级、县级湿地公园。

建立市级湿地公园,由湿地所在地的县(市、区)林业主管部门向市林业主管部门提出申请,并编制湿地公园规划。市林业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组织论证和认定,并向社会公布。

建立县级湿地公园,由湿地所在地的县(市)林业主管部门认定、公布,并报市林业主管部门备案。

第二十二条 尚不具备条件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和湿地公园的湿地,可以建立湿地保护小区。

湿地保护小区的建立,由湿地所在地的县(市、区)林业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实施方案,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

第二十三条 湿地公园规划可以根据湿地保护的实际需要,分为湿地保育区、恢复重建区、宣教展示区、合理利用区和管理服务区等。

在湿地保育区和恢复重建区,除开展湿地资源保护、监测、培育和修复等必要活动外,不得进行与湿地生态系统保护和管理无关的其他活动。

在宣教展示区、合理利用区和管理服务区,可以开展适当的生态展示、科普教育、生态旅游等活动,但不得损害湿地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

第二十四条 湿地公园建设应当严格执行湿地公园规划。湿地公园规划确需变更、调整的,应当报原认定湿地公园的机关批准。

第二十五条 湿地公园的利用应当维护原有的自然生态及人文历史风貌,限制用作商业活动。

第二十六条 湿地公园周边区域内,建设项目的高度、体量等应当与湿地公园景观和环境相协调;禁止建设污染环境的建设项目、生产设施,设置废弃物倾倒或者填埋场地。

第二十七条 国家重要湿地以及位于自然保护区内的自然湿地,禁止开垦、占用或者擅自改变用途。

需要占用省级重要湿地的,按照省有关规定执行。

市级重要湿地和一般湿地保护范围内,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征收、占用湿地或者改变湿地用途。因水利、能源、交通、环境保护等涉及公共利益的重大建设项目确需占用的,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在办理规划审批时应当征求林业主管部门的意见。

第二十八条 因建设公益性设施或者从事与湿地保护管理有关的活动,需要临时占用湿地的,占用单位应当向林业主管部门提交湿地恢复方案。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在批准临时占用湿地申请时,应当征求林业主管部门的意见。

经批准临时占用湿地的,不得修筑永久性建(构)筑物,不得改变湿地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

临时占用湿地的期限最长不得超过二年。临时占用期限届满,占用单位应当按照湿地恢复方案及时恢复湿地。

第二十九条 因湿地保护和恢复需要使用农村集体土地的,应当在平等协商、自愿有偿的原则下,依法与土地所有者、承包者、经营者签订相关协议。

第三十条 湿地保护范围内禁止从事下列活动:

(一)放牧、烧荒、采挖湿地植物;

(二)排放未经处理的污水、有毒有害物质或者倾倒固体废弃物;

(三)破坏野生动物的重要繁殖区及栖息地;

(四)破坏、损毁、擅自移动湿地保护、监测设施和保护标志;

(五)建设与湿地保护和利用无关的建(构)筑物;

(六)擅自砍伐林木、挖沙取土、围垦、填埋湿地;

(七)擅自猎捕、采集国家和省重点保护的野生动植物,捡拾、破坏鸟卵或者采用灭绝性方式捕捞鱼类及其他水生生物;

(八)擅自引进外来物种、放生动物;

(九)擅自抽采、排放湿地蓄水,截断湿地水源或者阻截湿地与水系的联系;

(十)其他破坏湿地的行为。

第四章 监督和管理

第三十一条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和完善湿地保护工作综合考核制度,将湿地保护工作作为有关部门和下一级人民政府生态保护年度目标责任考核的内容。

第三十二条 林业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湿地保护管理工作的监督检查,建立湿地动态监测体系,定期组织开展湿地资源、湿地利用状况和湿地生态系统的综合评价,编制湿地生态系统评价报告,报送同级人民政府和上一级林业主管部门,并向社会公布。

第三十三条 林业、国土资源、城乡规划、城乡建设、城管执法、环保、水利、农业、城市园林等部门,应当依照各自职责对湿地保护范围内的违法行为依法查处;对不属于其职责范围的,应当及时告知有关部门予以查处。

第三十四条 林业主管部门应当建立投诉举报受理机制,自接到投诉、举报之日起十日内核查、处理并予以答复。

第三十五条 湿地管理责任单位应当履行下列职责:

(一)制定湿地建设和管理制度;

(二)负责湿地建设、管理、保护和修复工作;

(三)调查湿地资源并建立档案,组织湿地资源动态监测;

(四)进行湿地资源保护的科普教育;

(五)配合有关部门开展湿地的科学研究工作;

(六)开展湿地有害生物防治工作;

(七)制定污染、火灾、溺水、极端天气等应急预案,设置安全设施,发生事故时,及时采取救援措施;

(八)制止、报告并配合有关部门查处破坏湿地的违法行为。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六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在湿地保护范围内,有下列行为的,由林业或者渔业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采取相应补救措施,并按照下列规定进行处罚:

(一)放牧、烧荒、采挖湿地植物的,并处二百元以上一千元以下罚款;

(二)砍伐林木的,处砍伐木材价值二倍以上五倍以下罚款;

(三)破坏野生动物的重要繁殖区及栖息地,处一千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处五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罚款;

(四)破坏、损毁、擅自移动湿地保护、监测设施和保护标志,处一千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罚款;

(五)违法猎捕、采集国家和省重点保护的野生动植物,捡拾、破坏鸟卵或者采用灭绝性方式捕捞鱼类及其他水生生物的,处五百元以上三千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处三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罚款;

(六)擅自引进外来物种、放生动物的,处一千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处五千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罚款;对湿地内原有动植物造成损害或者损失的,按照所造成直接损失的三倍计算罚款。

第三十七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在湿地保护范围内,有下列行为的,由林业、国土资源或者水利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并按照下列规定进行处罚:

(一)擅自围垦、填埋湿地或者改变湿地用途的,责令恢复原状,处每平方米十元以上三十元以下罚款;

(二)擅自挖沙取土的,处每立方米十元罚款;

(三)擅自抽采、排放湿地蓄水,截断湿地水源或者阻截湿地与水系的联系的,处三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处一万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八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临时占用湿地期限届满,占用单位未按照湿地恢复方案进行恢复的,由林业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拒不改正的,由林业主管部门委托第三方进行恢复,所需费用由占用单位承担。

第三十九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排放未经处理的污水、有毒有害物质或者倾倒固体废弃物的;在湿地公园周边区域内建设污染环境的生产设施、设置废弃物倾倒或者填埋场地的,由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依照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有关规定予以处罚。

第四十条 违反湿地保护规划,在湿地保护范围内建设建(构)筑物的,由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依照城乡规划法律法规有关规定予以处罚。

第四十一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林业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未按照规定制定和组织实施湿地保护规划的;

(二)未依法采取湿地保护措施的;

(三)发现违反湿地保护规定的行为不依法查处的;

(四)对违法造成湿地严重污染制止不力的;

(五)其他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行为。

第四十二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的行为,法律、法规已作出处罚规定的,依照其规定执行。

第六章 附 则

湿地保护篇4

保护湿地的倡议书一

亲爱的同学们:

什么是湿地?湿地就是陆地上有水、有草、有鸟和有鱼类赖以生存的地方,那里碧水蓝天,鸟儿在天空中飞来飞去,互相嬉戏,鱼儿在水中快乐地游着,这里是小动物们快乐的天堂,在这里可以聆听到天籁之音,那种境界,就是任何人也会被陶醉的。

但是,近年来由于人们大量的砍伐树木,滥杀动物,导致湿地大片大片的消失,让动物们无家可归,天空中的小鸟有气无力地划过天空,伴随着几声凄凉的叫声,没有水的鱼儿在干涸的池塘里蹦上蹦下,在水中流着悲伤的眼泪。

现在,我呼吁大家都来保护湿地,关注湿地,保护生态,这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也是我们每个人都能做到的,为了不让鸟儿再悲伤,为了不让鱼儿再流下眼泪,让我们保护湿地,让大自然恢复生机和活力,请不要再砍伐树木了,再也不要滥杀无辜的小动物了,它们也有权利享受大自然赐予它们快乐生存的空间和自由,善良的人们快献出一点点对大自然的关心和爱护,关注湿地,保护生态,让我们赖以生存的美丽地球变得更加美丽,富饶。

保护湿地的倡议书二

全县广大干部群众:

今年2月2日是第20个世界湿地日,今年的宣传主题是:湿地关乎我们的未来――可持续的生计!

湿地与人类的生存、繁衍、发展息息相关,是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景观和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它不仅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提供多种资源,而且具有巨大的环境功能和效益,在抵御洪水、调节径流、蓄洪防旱、控制污染、调节气候、控制土壤侵蚀、促淤造陆、提供物产、美化环境等方面有其它系统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在世界自然保护大纲中,湿地与森林、海洋一起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有天然水库和天然物种库的美称。同时湿地是濒危鸟类、候鸟以及多种野生动物的繁殖栖息地。

湿地是重要的水源涵养地,湿地在我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不言而喻。为此,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湿地保护工作,把湿地保护纳入了祁连县发展规划,在祁连县环境保护和林业局设立了湿地管理中心和黑河源湿地管理局两个内设保护机构,建立了《祁连县湿地保护管理办法》,修改完善相关湿地保护制度,确定了祁连县湿地保护政绩考核指标。2014年10 月我县收到了青海祁连黑河源国家湿地公园获批国家湿地公园试点的喜讯,这既是一种荣誉,更是一种责任!为更加坚定的树立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切实保护好湿地资源,为绿色生态祁连发展做出贡献,我们郑重向全社会发出倡议:全社会行动起来吧,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像爱护我们的肾脏一样来爱护我们的湿地,共同保卫我们的绿色家园!并保证:

一、不随意开(围)垦湿地,不在湿地范围内放牧、捕捞;

二、不随意填埋、排干湿地或者擅自改变湿地用途;

三、不擅自取用或者截断湿地水源;

四、不在湿地范围挖砂、取土、开矿;

五、不向湿地排放生活污水、工业废水,不乱倒生活、建筑垃圾;

六、不破坏野生动物栖息地,不采挖野生植物或者猎捕野生动物;

七、在湿地公园旅游要随身携带垃圾袋,不乱扔垃圾,看见垃圾,请弯腰拾起,争做文明人;

八、积极参与绿色环保活动,倡导绿色消费理念;

九、 要节约用水,合理用水,循环用水;

十、要倡导餐桌文明,不食用野生动物。

湿地保护篇5

Abstract: Qiachuan wetland is one of the largest wetlands in the Yellow River basin.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urrounding economic in recent years, the wetlands have been severely disrupted. It shows artificial trends, which has a clear degradation on ecosystems and their functions. Therefore, to protect the wetland, and put forward countermeasures has a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region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Shaanxi province.

关键词: 洽川湿地;环境;保护对策

Key words: Qiachuan wetland;environment;protection countermeasures

中图分类号:S15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30-0088-02

0 引言

河流湿地作为一种主要的湿地类型,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黄河作为中国的母亲河,其中游陕西段洽川湿地,对于孕育中华文明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作为中华民族的发祥地的中心区域,陕西洽川湿地开发较早,湿地生态功能影响较大,洽川湿地的生态环境保护也迫在眉睫,因此研究洽川湿地的保护具有现实意义。

1 洽川湿地的概况及特征

1.1 区位状况 洽川湿地位于陕西省渭南市合阳县境内,地处黄河中游处。东临山西运城,北接百良镇东堤村,南同大荔县接壤,西到洽川老崖。南北全长大约40公里,东西宽为3到5公里,总面积168平方公里,水面面积约为61平方公里。洽川湿地是黄河中游面积最大、保护最完整的原始湿地。洽川湿地风景区土地肥沃,气候湿润,水源充足,物产丰富,素有小江南之美称[1]。保护区内有瀵泉七处,芦苇遍地,鱼塘和荷莲广布,还有丹顶鹤、黑鹤等国家一级鸟类一级天鹅和灰鹤等20多种国家二级保护鸟类。

1.2 地质特征 洽川湿地的自然动力来自于三千多年前形成的洽川七口喷泉,即现在人们所称的“七瀵泉”。从地质上看,七瀵泉属于承压水,分布在观众盆地东北部构造断裂带上。由于断层构造与地下水的运移和储集密切相关,断层的破裂带或裂隙带形成地下水的带状通道或一系列间距不等的泉眼。七瀵泉形成了七个湖面相互连接奔腾的黄河从侧面穿过,形成了河流阶地。随着黄河夹带黄土和泥沙淤积,河漫滩的土质以粉沙状泥沙为主,土质结构松散且肥力好,河漫滩上长有一望无际的野生芦苇。目前洽川湿地是陕西省面积最大的河流湿地自然保护区,也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之一。

1.3 气候特点 洽川地区地势较低,海拔高度为348米,区内光、热、水资源丰富。该地区属于暖温带季风气候,受秦岭、中条山和黄土该院的影响,春季和冬季雨水较少,夏季炎热,秋雨连绵。年降水量约为550毫米,但蒸发量达到2000毫米以上,使得空气温暖湿润[2]。

1.4 动植物现状 野生植物多以木本和草本植物为主,常见的植物油芦苇、水蓼、碱蓬和杨柳等,多分布于沟川地区。野生药用植物和饲养植物种类繁多,纤维类、肥料类、淀粉类、染料类、编织类植物数百种。湿地内有3000多公顷的天然芦苇荡,1000多公顷的莲花池。

丰富的水资源孕育了各种水生生物和昆虫类,为爬行类和鸟类提供了充足的食物。林区常见猫豹、狐狸;田间常见松鼠等鼠类。鸟类有留鸟、冬候鸟和旅鸟构成鸟类的主体。常见在水中成群飞舞的丹顶鹤、天鹅、鸳鸯、黄鹏、野鸭等[3]。

2 洽川湿地目前环境现状分析

2.1 人为破坏严重 洽川湿地遭受人为破坏严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焚烧芦苇现象仍时有发生,到了秋冬季节,有些农民为了捕鱼、捕猎野生动物便利,放火焚烧湿地内的芦苇;还有人为了扩大种植莲藕面积,砍伐或焚烧芦苇,造成野生动物栖息地的破坏,威胁湿地生物的生存环境。其次,过度放牧破坏了湿地的植被,随着当地畜牧业的发展,湿地内的牛羊啃食大量草木,导致草木死亡,湿地大面积植被毁坏。第三,随着农业生产的不断发展,洽川湿地黄河段滩地由于开发利用缺乏统一管理,农民对滩地占有性、过度性的垦殖造成原有森林植被消失,动植物失去赖以生存的家园,从而导致湿地生物灭绝。此外,不恰当的旅游开发,使游客数量过大,对湿地谁资源、动植物的保护带来不利影响。总之,湿地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应相互协调,忽视群众的生产活动和经济发展是不正确的,但过度开发利用湿地资源,追求短期利益也是错误的。

2.2 湿地水资源减少 水是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成分,没有水,就不可能有湿地。洽川在一年四季中大部分都处于干旱少雨,年蒸发量远大于年补给量。即使在雨水季节,由于雨水相对集中,降雨随地表径流迅速流走,造成湿地水资源不足。然而引起水资源减少的重要原因是人们的经济活动。湿地周围的群众为工农业生产,大量抽取洽川附近的黄河水,用于工业发展、农业灌溉和生活用水,造成水位降低,湿地面积减少,湿地生物多样性衰退等。

2.3 水体污染 洽川湿地是黄河湿地的一部分,与黄河紧密相连。然而在黄河的中上游分布着一些工厂和企业,有的企业利用秸杆造纸,为了节省成本谋取最大的利润,将几乎没有经任何处理的废水直接排入河流,造成严重的水体污染。湿地周围的群众把垃圾和废水倾倒在湖泊湿地中,致使湿地富营养化严重,湿地逐渐退化。黄河水质的污染已经严重威胁到沿岸水禽、鱼类、浮游生物的生存安全,长期下去将会导致种群数量下降,甚至某些种类可能濒于灭绝,种群结构日趋单一,生态环境恶化。

3 湿地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恢复

3.1 通过立法落实湿地自然保护区的建设 到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一部专门的法律法规用于调整以湿地资源为核心的法律关系。虽然部分现行法律法规对湿地保护与利用有所涉及,但是不能构成管理湿地的完整的法律体系,达不到有效规划调整作用。因此加快湿地资源保护立法的步伐,是确保湿地资源管理有法可依的关键,尤其是像洽川这样已遭受较大破坏的湿地。

3.2 开展宣传活动提高公民保护意识 渭南市主管部门及合阳县政府应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等新闻媒体,借助野生动物保护宣传月、科技宣传月时机,积极向群众宣传保护湿地动植物,特别是深入到中小学校对学生进行宣传教育。

依据我国野生动物保护法的相关规定,在湿地管理区成立野生动物管理工作站,配备专业人员管理此项工作,并切实认真负责,严格管理。对于野生动物的乱捕滥猎、非法运输等案件,应在公安部门的配合下,及时查处,真正做到工作有人抓,案件有人查,使洽川湿地动植物资源保护管理工作落到实处。

3.3 加强湿地资源的保护管理 加强湿地资源保护管理,首先,要制定湿地保护规划,包括湿地的近期规划和中长期规划,例如在2年内使湿地保护要有明显改善,中期目标要使湿地达到一定的理想状态并保持良好状态。远期目标要使湿地生物种类翻倍,湿地保护面积要有明显扩大,真正做到理想化中的湿地自然保护区。其次,要采取一些相应的具体措施。在现有湿地范围的周边设置明确的湿地标志,同时在湿地的周围的一定区域设置缓冲区。在缓冲区内的居民应该有政府安置搬迁,为远期湿地保护发展做准备。建立一定的保护设施,安装必要的监控摄像头,加强严管和监控。禁止任何形式的放牧、狩猎、捕捞、烧荒、挖塘和挖沙活动,严禁向湿地排放污水或倾倒垃圾等。最后,调整好产业结构,对于耗水量大的的工农业项目建立上要慎重考虑,避免工农业发展与湿地过度争水,减少湿地用水量,使湿地生态系统处于可持续发展之中。

3.4 合理引导经营实现可持续发展 湿地的自然资源需要保护,但保护不是结果,最终目的要使资源为人类服务。湿地保护以促进湿地周边经济发展,改善人民生活为目的。合理引导人民群众参与保护湿地资源的环境中去,促进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为此应尽快建立专门的湿地管理保护部门,做好湿地开发与保护的近期与长远规划,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选择洽川湿地典型的、敏感的、易受影响的湿地生态系统进行动态监测,对湿地资源以及各种生物资源进行动态管理。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作好预测预报,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尽力保护好湿地的资源、功能与环境。达到保护湿地和促进经济协调发展,最终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仇保兴.城市湿地公园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意义[J].中国园林,2006,5.

[2]李焕芳.陕西省湿地管理现状与保护管理对策[J].陕西环境,1995,3.

湿地保护篇6

论文摘要:群力外滩湿地是哈尔滨松花江沿线重要湿地之一,对调蓄松花江江洪水、涵养水源、候鸟与湿地多样性保护等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哈尔滨 经济 发展 ,湿地保护、恢复已刻不容缓。文中在对群力外滩湿地主要生态功能、生态环境问题进行分析评价的基础上,提出了该湿地生态保护的对策。 

 

 

1 引言 

 

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是 自然 界最富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景观和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湿地具有抵御洪水、调节气候、涵养水源、净化水体、维持生物的多样性等多种生态功能。在各种类型的生态系统中,湿地生态系统的服务价值最高。 

群力外滩是哈尔滨市区唯一的自然状态湿地,经过城市不断的向外扩展以及人口的增加,并受人为因素干扰,部分已被开垦为农田,湿地机能遭到严重破坏。为了促进城市健康发展、可持续发展,对该湿地的保护、恢复工作已刻不容缓。 

 

2 国际经验比较与借鉴 

 

2.1 德国莫海姆市湿地保护 

他们以“让河流做自己的事”为理念,用更自然化的手段来达到防洪、环境改善、生态修复等多重长效作用。通过重建缓冲带、增设与河道垂直的开口、鼓励小规模泛洪、控制洪水淹没范围等手段,不仅可以培育河滨生境,逐步实现河道半自然化;而且可以减低洪水累计风险,减少洪水危害。该项目由堤防后退1.3km获得2.02km2圩田,作为泛洪用地,并在圩田内开辟了3.5 hm2林地,提升了滞洪空间的景观和休憩价值。 

2.2 安姆斯湖湿地恢复计划 

美国圣保罗市的phalen购物中心,始建于一个填平的安姆斯湖湖区上。后来,这个购物中心被废弃,圣保罗市政府决定恢复原来的安姆斯湖,重建为湿地公园。规划彻底拆除所有的人工建筑,开辟蓄水盆地和小运河通道,并在其底部填入腐殖质丰富的淤泥层,以构造接近自然状态下的土壤结构。接下来,引入活水,在水体内外栽种多种原生的沉水、浮水、挺水和旱生植物,构筑完整的湿地生态景观。 

通过以上研究,可以得出结论:世界上城市湿地规划设计也逐渐从纯粹的水景规划设计过渡到对湿地系统的设计或改造,重视湿地保护和恢复,尤其重视湿地的生态系统设计。在进行湿地的规划设计时,兼顾美学与生态,把生态学引入到传统规划中,并与其有机结合,经过 科学 的设计,达到重建生态系统,防灾并兼顾生态良性循环和为城市生活服务的目的。 

 

3 群力外滩生境分析 

 

群力外滩滩地地势平坦,高程在116.00-120.00m之间,平均高程117.57m,在松33大断面处,高出20年一遇水面线(116.52m)1.05m。该滩地以耕地为主,大部分渔塘也被改为耕地。人工利用土地面积占总面积的74.31%;自然状态下的土地占总面积的25.69%。土地多为当地村民开垦种植,农田基本成片。 对其所在区域的气候条件和土壤状况进行分析,包括温度、水分状况、光照、风等因素,认为该地区现状气候和土壤条件较为优越,适宜动植物的生长,为生物多样性和景观异质性提供了基本保证。 

经过分析,可知:由于湿地基本条件缺乏,现状原生湿地植物遭到较为严重的破坏。现状较大面积的田地上主要是农作物,其余植被以草甸植被为主。一些撂荒地已经开始向自然植被演替,主要为田间杂草(占植被总面积的50%以上);在比较低湿的地方分布有沼泽植被,面积占5%左右。群力外滩的夏季常见鸟类中,除大量的鹭类及常见的麻雀、家燕之外,其余鸟类遇见率均较低。

论文关键词:湿地;生态;景观;生境

论文摘要:群力外滩湿地是哈尔滨松花江沿线重要湿地之一,对调蓄松花江江洪水、涵养水源、候鸟与湿地多样性保护等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哈尔滨经济发展,湿地保护、恢复已刻不容缓。文中在对群力外滩湿地主要生态功能、生态环境问题进行分析评价的基础上,提出了该湿地生态保护的对策。 

 

 

1 引言 

 

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是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景观和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湿地具有抵御洪水、调节气候、涵养水源、净化水体、维持生物的多样性等多种生态功能。在各种类型的生态系统中,湿地生态系统的服务价值最高。 

群力外滩是哈尔滨市区唯一的自然状态湿地,经过城市不断的向外扩展以及人口的增加,并受人为因素干扰,部分已被开垦为农田,湿地机能遭到严重破坏。为了促进城市健康发展、可持续发展,对该湿地的保护、恢复工作已刻不容缓。 

 

2 国际经验比较与借鉴 

 

2.1 德国莫海姆市湿地保护 

他们以“让河流做自己的事”为理念,用更自然化的手段来达到防洪、环境改善、生态修复等多重长效作用。通过重建缓冲带、增设与河道垂直的开口、鼓励小规模泛洪、控制洪水淹没范围等手段,不仅可以培育河滨生境,逐步实现河道半自然化;而且可以减低洪水累计风险,减少洪水危害。该项目由堤防后退1.3km获得2.02km2圩田,作为泛洪用地,并在圩田内开辟了3.5 hm2林地,提升了滞洪空间的景观和休憩价值。 

2.2 安姆斯湖湿地恢复计划 

美国圣保罗市的phalen购物中心,始建于一个填平的安姆斯湖湖区上。后来,这个购物中心被废弃,圣保罗市政府决定恢复原来的安姆斯湖,重建为湿地公园。规划彻底拆除所有的人工建筑,开辟蓄水盆地和小运河通道,并在其底部填入腐殖质丰富的淤泥层,以构造接近自然状态下的土壤结构。接下来,引入活水,在水体内外栽种多种原生的沉水、浮水、挺水和旱生植物,构筑完整的湿地生态景观。 

通过以上研究,可以得出结论:世界上城市湿地规划设计也逐渐从纯粹的水景规划设计过渡到对湿地系统的设计或改造,重视湿地保护和恢复,尤其重视湿地的生态系统设计。在进行湿地的规划设计时,兼顾美学与生态,把生态学引入到传统规划中,并与其有机结合,经过科学的设计,达到重建生态系统,防灾并兼顾生态良性循环和为城市生活服务的目的。 

 

3 群力外滩生境分析 

 

群力外滩滩地地势平坦,高程在116.00-120.00m之间,平均高程117.57m,在松33大断面处,高出20年一遇水面线(116.52m)1.05m。该滩地以耕地为主,大部分渔塘也被改为耕地。人工利用土地面积占总面积的74.31%;自然状态下的土地占总面积的25.69%。土地多为当地村民开垦种植,农田基本成片。 对其所在区域的气候条件和土壤状况进行分析,包括温度、水分状况、光照、风等因素,认为该地区现状气候和土壤条件较为优越,适宜动植物的生长,为生物多样性和景观异质性提供了基本保证。 

经过分析,可知:由于湿地基本条件缺乏,现状原生湿地植物遭到较为严重的破坏。现状较大面积的田地上主要是农作物,其余植被以草甸植被为主。一些撂荒地已经开始向自然植被演替,主要为田间杂草(占植被总面积的50%以上);在比较低湿的地方分布有沼泽植被,面积占5%左右。群力外滩的夏季常见鸟类中,除大量的鹭类及常见的麻雀、家燕之外,其余鸟类遇见率均较低。

4 群力外滩湿地生态保护 

 

自然 生态系统具有净化能力,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处理尘埃、污染和废水。考虑减少风沙侵蚀、水土流失和噪音、并减少能量的消耗。规划中需要在遵循生态 规律 的基础上对植被进行合理的恢复。该湿地保护和利用基于以下几方面原则:①生物多样性与主导性原则;②群落配置层次性原则;③生态系统稳定性原则;④ 经济 合理性原则;④可持续 发展 的原则。其生态修复的主要方法包括:重建、改良、改进、修补、更新和再植。 

4.1 基质和土壤恢复 

调查研究表明,群力外滩地区土壤类型以草甸土为主,由于水土流失严重,该地区的土壤基质需要恢复,运用生态学的改良、改进、更新的手法对该地区的土壤基质进行恢复,根据现状调研分析,选择若干区域土壤条件好的,进行改良,无法恢复的板结土壤通过更新的手法进行恢复,主要是从其他地方搬运一些湿地土壤来恢复该地区土壤基质。 

4.2 水体环境的培育 

规划中重视水体、绿化的有机结合,引入活水,将部分水体加以串联,形成整体水循环,增加土壤的含水性能,保证生态的连续性,该地区生态系统融入区域生态系统之中,为水生动物提供良好的栖息环境,为植物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河道之间、绿脉相连,形成“河畅、水清、岸绿、景美”,形成良好的景观环境品质。 

4.3 生物的修复和培育 

野生动物微生物培育:湿地的植被必须体现生物多样性,不仅需要满足水生动物和其他野生动物,尤其是水涉禽的需求,而且必须在美学上具有吸引力。在保护现状生物和环境基础的同时,为了引进动物,在原来弃耕水田的基础上,规划了贫营养型和富营养型水池数个。在新建的水池中,为了动物的生息,使用了松木桩,留有弯岔、小岛等。除利用现有水渠外,还新建和扩建了一些水渠。栈桥和平台都选用了耐腐材料,为防止对水生生物的影响,一律不使用防腐剂。混凝土构筑物可能对周围的土壤、水、生物产生影响,一般都用木结构。 

湿地植被培育:主要是湿地植物种类的植入和人为辅助的自然修复;保持植被的完整性和异质性(或称多样性)。适当构建一些地表较高、水位较低的生境,在这些新的生境中种植乔木、灌木等中生植物,以提高生物多样性;保持植被的连通性;建立树木廊道;草本植物物种源的本地优先原则:培育大面积的芦竹群落、低湿的香蒲、苔草等,并采用能自我维持的乡土植物,如野生结缕草、狗牙根等;适当地运用树木的快速构建原则;丰富仅存的山林季相景观,增加植物景观层次;根据生态规律配置湿生群落,尽量演替到稳定阶段群落的种类;尽量减少园林植物种类的应用,保持湿地的自然特性;大大增加树木的比例。因为树木是许多生物(特别是鸟类)的栖息地和隐蔽所。 

湿地植被物种选择:要满足湿地以上提出的对植被功能的需求,植物物种选择和配置必须根据湿地建设的进程,即不同阶段,而有所侧重的变化。第一,种植的多样性可以抵消种植的失败。第二,多样化的植物群落可以更适应条件的变化和随机事件的发生(例如暴风、水淹等)。第三,植物群落的式样化可以支持野生物物种的多样化。根据湿地建设的进程,即不同阶段和不同功能需求,提出不同的阶段性的植物名录。例如,目前只是湿地修复阶段,即复绿阶段,除了本地现有的物种,基本都是草本植物,增加适合在本地生长的木本植物种类。随着时间推移,引鸟功能的增加,增加水生/野生动物,尤其是水涉禽的适生植物种类。随着时间推移,生态 旅游 的开展,增加景观植物物种。为此把各类适合群力外滩生长的工程物种分为四类,即:本土植物、复绿适生植物、对水生与野生动物具有价值的适生植物以及景观植物。 

 

5 结束语 

 

由于湿地系统在生态上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故生态思想成为其规划的一条主线,始终贯穿其全过程,生态学的方法成为城市湿地保护不可忽视的手段,纵观城市湿地保护与开发,都是根据恢复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对自然生态系统的修复和重建,概括起来,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的思想内容:崇尚生态、自然,让城市湿地恢复到自然状态;将自然生态系统作为湿地复合生态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强调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相协调。规划师进行规划设计时,应充分考虑生态方面的内容,做到美学与生态兼顾,使自然与人类生活环境有良好的结合点,使人与自然达到和谐。 

 

参考 文献  

[1]汪永华.基于生态恢复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理念探讨. 

[2]王祥荣.生态与环境-城市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环境调控新论.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0. 

[3]马世骏,王如松 .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生态学报,1984. 

湿地保护篇7

【关键词】:湿地保护;产业发展;探讨

中图分类号:F32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湿地是指不论其为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之沼泽地、湿原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带,带有或静止、或流动、或为淡水、半咸水或咸水水体者。湿地具有涵养水源、净化水质、蓄洪防涝、调节气候、防治荒漠化、降解污染物、维护生物多样性和为人类提供生产生活资源等重要的生态价值和功能。本文主要探讨衡水湖湿地保护与当地文化产业的发展,以及两者之间关系。

一、湿地的功能

1、湿地的生态功能

湿地能够增加空气湿度,夏季降低气温,冬季提高气温。湿地水分通过蒸发成为水蒸气,然后以降水的形式降到周围地区,保持当地的湿度和降雨量。湿地具有吸尘作用,能够净化空气。湿地能够减轻洪水灾害,是防洪的天然“海绵”。

动物栖息地功能

湿地复杂多样的植物群落,为野生动物尤其是一些珍稀或濒危动物提供了良好的栖息地。湿地中茂密的草丛是候鸟的天然庇护所,丰富的鱼虾提供了足够的食物,所以高纬度地区的湿地是候鸟的首要繁殖地。如黑龙江的扎龙湿地自然保护区,就是珍稀鸟类丹顶鹤的繁殖地。候鸟在迁徙途中,会消耗大量的体力,需要在途中歇息,补充能量,因此低纬度地区的湿地就成了候鸟迁徙途中的重要驿站。

湿地的经济功能

、提供丰富的动植物产品,湿地提供的水稻、肉类、莲、藕、菱、芡及浅海水域的一些鱼、虾、贝、藻类等是富有营养的副食品。

、提供水资源,湿地是人类发展工、农业生产用水和城市生活用水的主要来源。

、提供矿物资源,湿地中有各种矿砂和盐类资源,人类社会的工业经济的发展提供食盐、天然碱、石膏等多种工业原料及硼、锂等多种稀有金属矿藏。

二、湿地的保护面临的问题

1、对湿地的盲目开垦和改造

目前不合理围垦,包括围湖造田、围海造地、截留水源、滩涂开垦是造成我国天然湿地面积削减、功能下降的主要原因。我国的沼泽湿地由于泥炭开发和作为农用地开垦,面积急剧减少。随着湿地面积的减小,湿地的各项功能也明显下降,生物多样性降低,出现生态环境恶化的现象。

湿地污染加剧

湿地污染的日益加剧,大量的生活污水、工业废水的排放,使湿地水环境恶化,干扰了其自然湿地生态,加剧了湿地生态退化。据调查资料显示:从地域上,湿地污染主要存在于沿海地区、长江中下游湖区以及东部人口密集区的库塘湿地。湿地环境污染是我国湿地问题中最严重的威胁之一,不仅对生物多样性造成严重危害,同样也使水质变坏。2006年7月,中国江苏的太湖爆发的严重蓝藻污染,造成无锡全城自来水污染。水样透明度为”零”,岸边的湖水像浓浓生活用水和饮用水严重短缺,超市、商店里的桶装水被抢购一空。

3、掠夺性开发利用

我国重要的经济海区和湿地,渔业滥捕的现象十分严重,不仅造成天然经济鱼类资源受到很大的破坏,而且严重威胁着这些湿地的生态平衡,和其它水生物种的安全,致使一些物种甚至趋于濒危。对湿地的过度开发利用,造成了自然资源很大破坏,导致野生生物资源和渔业资源迅速衰退。例如,近年来由于对青海湖过度开垦放牧,使大面积草场退化,水土大量流失,荒漠化日趋严重。

4、水土流失和泥沙淤积严重

由于湿地周边森林的砍伐影响了流域生态平衡,使进水量急剧减少,河流泥沙含量明显增大,造成河床、湖底等的淤积,并使湿地面积不断变小,功能衰退,造成洪涝等灾害。

三、应对湿地问题的对策

1、提高重视度

正确认识湿地的地位和作用,以及保护湿地资源的重要性,坚持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相协调,正确处理湿地保护与利用的关系。把湿地保护方案纳入本地区生态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计划的纲要中,加强领导,采取有力措施,强化湿地保护。

设立统一的管理协调机构

我国的湿地资源是多部门分行业多头管理执行的,不同的行业法规均针对本行业主管部门均制定有符合本行业利益的管理职权,这样看似大家都重视湿地保护,但实际上很难实现有力的、高效的管理,甚至一些根本就没人管理。由此造成了湿地资源萎缩、污染、破坏,使湿地资源价值和作用受到极大的影响。但由于其概念的不统一和不明确,以及湿地类型的多样性和功能的复杂性,造成在管理过程中,仍存在着个别不利于湿地资源保护、利用的多头管理和交叉管理现象。

3、积极开展湿地恢复方案

对湿地资源实行普遍保护,坚决制止随意侵占破坏湿地的行为;因地制宜,积极建立自然保护区、禁猎区以及湿地多功能利用管制区等多种形式,增大湿地保护面积;在有条件的区域积极恢复湿地,扩大湿地面积;对功能严重衰竭的湿地,可采取水资源调配、污染控制、生物资源发展等综合措施进行有效的修复,改善湿地功能。

4、加强湿地保护法制建设

由于我国缺少专门的湿地保护法律法规,所以湿地的保护管理、恢复改造、开发利用、执法监督等仍然存在多许多缺陷,严重制约了湿地保护工作的开展。我国急需通过法律的形式明确并统一湿地资源的概念及管理目标,应将现有湿地资源保护的面积、管理机构、边界、保护对象物种名录、经费来源等用明文规定的形式加以规定,为湿地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提供可操作的法律依据。

5、确立环境教育制度,提高公众的湿地保护意识

保护湿地资源是全社会的共同行动,只有全社会的广泛参加,才能取得有效的成果。除了在学校正规教育之外,以及各级环保部门的宣传教育中心在内的各有关部门,也务必重视通过报纸、广播、电视以及网络等传播媒介进行的宣传教育,及时我国湿地的相关信息,普及湿地资源的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强化人们对湿地生态与经济价值的认识,提高公众特别以及相关决策者对湿地保护的意识。

6、增加湿地保护的资金投入

目前我国湿地保护和开发的经费严重缺乏,这已经成为制约我国湿地保护和利用的难点。所以,政府投资应发挥主导作用,并且尽快将湿地保护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年度计划中,结合生态环境建设规划与计划,将湿地保护资金列入财政预算,以保证湿地保护行动计划的有序实施。此外,应尽快建立湿地生态环境保护基金,基金的来源主要应该从湿地经济作物或经济活动的资金中提取一定比例的资金。

四、湿地产业发展策略

1、湿地农业开发

湿地农业是湿地产业发展的基础产业,湿地农(渔)业产品的选择,强调生态环保无污染;种养结合等新方式的引入;甚至结合部分地区的城乡统筹、农村土地流转形成大型特色湿地农业园等。

湿地城市功能的建设利用

湿地良好的生态景观背景环境,局部地区在不影响湿地保护盒发展的前提下,可依托城镇、小城市在湿地周边进行一定规模的开发建设,(禁止大城市大面积的侵占湿地资源),既可提供为湿地服务的功能设施,又能发挥湿地资源的边际效应,将湿地资源最大化利用。

3、加强周边旅游产业培养一支规模较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迎合农家乐产业发展需要的旅游人才队伍,利用湿地周边良好的环境优势,吸引旅游消费者的青睐。联动旅游人才培训体系,形成社会化、全面式、多层次、多形式的人力资源开发体系,重点培养湿地旅游业经营管理人才。

参考文献

[1]刘子刚,马学慧.湿地的分类.湿地科学与管理,2006(1).

[2]凌云飞.中国湿地保护法律制度评析.[D]黑龙江大学,2010.

湿地保护篇8

【关键词】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变化;保护

湿地是地球上独特的生态系统,是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景观和人类最重要的生态资本之一,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有“地球之肾”的美誉。我国是世界上湿地类型齐全、分布广泛、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国家之一,但是目前我国湿地消失和退化极度严重,湿地生态系统已经遭受到了严重破坏,盲目围垦和过度开发造成天然湿地面积削减、功能下降,而湿地的缩减和破坏,又造成生态灾害日益频繁。湿地面临的各种威胁已经成为我国生态建设中最关键的问题之一。

黄河三角洲地区有我国暖温带最广阔的河口湿地,是物种保护、候鸟迁徙和河口生态演替的重要地点。地处暖温带,同时具备河口湿地、三角洲湿地、滨海湿地的特点,其生物资源丰富,但生态环境异常脆弱,对黄河、气候、海洋和人类活动影响有很强的敏感性。本文主要介绍黄河三角洲湿地的历史现状和未来变化趋势。

1 黄河三角洲湿地的形成

黄河是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地貌类型的主要塑造者,也是形成和维持该地区水资源的主导因素。泥沙是黄河三角洲形成的物质基础,河流是输送泥沙的重要动力,黄河尾闾流路是建造三角洲的基本“工具”,流路的行水与摆动则是三角洲的“生产工艺过程”。黄河尾闾频繁改道,大的改道10次,小改道50多次,10次大的改道摆动冲淤沉积泥沙都基本上形成一个亚三角洲堆积体,现代的黄河三角洲就是由1855—1934 年的第一次大循环和1934 年以来的第二次大循环塑造而成的亚三角洲堆积体镶嵌而成。据利津水文站1950—1999年资料统计,黄河三角洲地区多年平均径流量为3.43×1010m3 ,平均来沙量8. 68×1011kg。1976—2000年黄河口地区共造陆330km2 。由于该地区特殊的河、海、陆的交互作用,形成了现在的黄河三角洲湿地。

2 黄河三角洲湿地资源状况[1]

2.1 水资源

地表水:流经黄河三角洲的客水河道有黄河、小清河和支脉河,合计平均年径流量3.52×1010m3,其中,黄河的平均年径流量达到3.43×1010m3 ,是该地区最主要的客水资源。控制流域面积在100km2 以上的支流有广蒲河、武家大沟、小河子。区内控制面积在100km2 以上的排涝河道有11 条。

地下水:浅层地下水矿化度在5~20g/l范围内,地下水矿化度由南向北、由西向东递增。该区平均地下水资源量为4627.28万m3 ,多年平均深层地下水资源量为1219.96万m3 。

2.2 生物资源

黄河三角洲滩涂、湿地面积15.3万hm2 ,植被为原生性滨海湿地演替系列,生态系统类型独特,湿地生物资源丰富。据综合科学考察认定:区内有各种生物1971种,其中水生生物800多种,鸟类269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丹顶鹤、白头鹤、白鹳、金雕、大鸨、大天鹅、小天鹅、灰鹤、蜂鹰等32种,各种鹭类、雁鸭类水禽不但种类多,数量也极为丰富。植物种类40多科、110多属、160多种,以禾本科、菊科草本植物最多。在草本植物中,以多年生根茎禾草为主,尤以各种盐生植物占显著地位。属国家重点保护的濒危植物野大豆分布广泛, 有天然草场5.1万hm2 , 天然实生柳林700hm2 ,天然怪柳灌木林8100hm2。是生物的天然基因库。

黄河三角洲有350km长的海岸线,12多hm2的滩涂洼地,-15m 等深线浅海水域面积约4800km2 ,约占整个渤海面积的7% ,海洋资源十分丰富。以黄河为主的20多条径流河流携带丰富的有机质和营养盐入海,给海洋生物造就了天然索饵和洄游、育肥的优良环境。文蛤、毛蚶、青蛤、四角蛤、牡蛎、杂色蛤等蛤类中上品贮藏量大,对虾、毛虾、梭子蟹、鲈鱼等经济鱼、虾、蟹类在这里栖息、繁育、生长。

2.3 气候资源

黄河三角洲地区气候资源的基本特征是降水和热量资源季节变化较大,夏季热量充足,冬季较少;干季和湿季分明,雨季多集中在夏半年,干季在冬半年;光照资源全区较为丰富,属我国光资源丰富区,夏半年明显多于冬半年,有明显的季风气候特征。这些气候特点决定着该区气候的有利和不利方面,有利的是:光、热、水资源的年变程同位相,即辐射、温度和降水的峰值在夏半年同时出现,共同形成十分有利于作物生长的季节。不利的是:温度年变幅很大,冬季寒冷,农作物生长期较短,限制了多年生作物的栽培;干旱、洪涝、冰雹等气象灾害较多,限制了气候资源的开发利用。

3 湿地气候环境变化趋势及保护措施

3.1 气候环境变化趋势

黄河三角洲湿地形成年代较短,生态平衡脆弱,而且受气候变化、自然灾害、黄河影响、人类活动、海平面上升、海岸侵蚀、地下海水入侵等影响。

据IPCC(1996年) 预测:全球最近100年里气温升高了0.3~0.6℃,而中国升高了0.6~0.8 ℃,预计未来气温升高,降水增加。气候变化将引起海平面上升,在1959—1989年30年里,中国东部沿海平均每年上升2~3mm ,未来黄河三角洲周围海面将以8mm/a 上升, 到2050 年将上升48cm。这将导致频繁的风暴潮等,使湿地退化,海水入侵,土地盐碱化加重,生产能力下降。

另外,人类活动对黄河三角洲湿地的影响不断加大。上世纪60年代开始,胜利油田开始建设开发,现在又迎来了黄河三角洲新一轮大开发,黄河三角洲湿地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越来越大,近几年区内河流的水质都是中度或严重污染,湿地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的威胁。

3.2 湿地保护措施

针对黄河三角洲湿地面临的气候变化、海洋灾害、人类活动、黄河水沙等因素的影响,提出如下保护措施:

(1)扩大湿地保护的范围,建立灵活多样的保护小区。以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湿地为核心,向扩展,设立缓冲保护区。

(2)规划建设湿地生态地区气候观测站,对湿地区域气候环境、生态环境等进行监测,有效防御气象灾害和抑制生态环境恶化的加剧。

(3)稳定黄河入海流路,黄河全流域统筹调度水沙,保证黄河常年不断流,保持黄河水及湿地境内河流的清洁,发挥地表水源的生态效益。

(4)湿地环境的开发与保护并举,适当开发合理应用,人类活动要在保护区外进行,对开发项目实施前要进行充分的环境论证,保证废水、废气、废物不影响生态环境。

(5)对沿海堤坝进行加固,以防御风暴潮、海浪和海平面上升对湿地环境的破坏。

参考文献:

上一篇:现代农业技术范文 下一篇:企业数控技术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