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公约》

时间:2022-06-01 03:22:02

湿地几乎遍布世界各地,但是人类对湿地真正认识只是近半个世纪的事。

通过国际公约协同保护湿地的动议源于20世纪60年代,当时西方发达国家由于迅速的工业化发展,湿地被大量改造,许多水禽和动植物丧失了栖息地,生态系统遭到了严重破坏。人们开始意识到湿地保护和管理的必要性,于是英、美和苏联等国家率先发起成立国家政府间合作保护湿地的框架协议。

1971年2月2日,来自18个国家的代表在伊朗南部海滨小城拉姆萨尔签署了一个旨在保护和合理利用全球湿地的公约——《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简称《湿地公约》或《拉姆萨尔湿地公约》)。该公约于1975年12月21日正式生效。

《湿地公约》规定的湿地包括沼泽、泥炭地或水域地带,静止或活动的水域、淡水或咸水,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水域。

《湿地公约》的宗旨是通过各成员国之间的合作加强对世界湿地资源的保护及合理利用,以实现生态系统的持续发展。目前,《湿地公约》已成为国际重要的自然保护公约之一,截至2012年2月,缔约方达160个,共有1994个湿地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总面积约192万平方公里。

《湿地公约》生效以来,已经过两次修正,即1982年"巴黎修正协议"和1987年"里贾纳修正案"。根据《湿地公约》的规定,签约国须确保善用并保护其境内具有生态价值的湿地,以保护其丰富的野生生物种类。我国自1992 年加入《湿地公约》,到2012 年共有41 块湿地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中,总面积3.71 万平方公里。

为纪念湿地公约的签署,并提高公众对湿地价值和效益的认识,1996年10月,《湿地公约》常务委员会第19次会议决定,从1997年起,将每年的2月2日定为世界湿地日。

湿地的基本生态功能是作为水文状况的调节者,是某种独特植物区系和动物区系,特别是水禽赖以存活的环境;相信湿地是具有巨大经济、文化、科学及娱乐价值的资源,其损失将不可弥补;期望现在及将来阻止湿地被逐步侵蚀及丧失;承认季节性迁徙中的水禽可能超越国界,因此应被视为国际性资源;确信远见卓识的国内政策与协调一致的国际行动相结合能够确保对湿地及其动植物的保护。

——节选自《湿地公约》

上一篇:地球之肾 第12期 下一篇:刘洋:从国际转战本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