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公园规划设计方案范文

时间:2023-12-28 17:31:25

湿地公园规划设计方案

湿地公园规划设计方案篇1

[关键词]城市湿地公园环境影响评价方法

1引言

城市湿地公园作为一种独特的公园类型,是指纳入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具有湿地生态功能和典型特征、以生态保护、科普教育、自然野趣和休闲游览为主要内容的公园。在城市建设发展中,随着城市建设对景观多样性的美学需求、对保育湿地资源重要性的认知和开展科普教育、休闲游览等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一些城市正在申报和建设城市湿地公园。但城市建设的发展过程是一个人类需求与自然生态资源供给之间相互制约与相互影响的矛盾统一体,如何从环保角度评价城市湿地公园项目建设的环境可行性,使项目建设能符合生态安全,又能满足社会发展的要求,是环评中必须关注和解决的问题。

2环境影响评价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根据“生态功能保护论”的基本原则,城市湿地公园的开发建设的环境影响评价应当立足于“全面保护、生态优先、突出重点、合理利用、持续发展”的原则,以切实维护好城市湿地生态系统的生态特性、基本功能和生态平衡,保持和最大限度地发挥湿地生态系统的各种功能和效益,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和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这样,方可达到城市湿地公园项目开发建设的目的。

城市湿地公园与其他水景公园的区别,在于湿地公园强调了湿地生态系统的生态特性和基本功能的保护与展示,突出了湿地所特有的科普教育内容和自然文化属性。城市湿地公园与湿地自然保护区的区别,在于湿地公园强调了利用湿地开展生态保护和科普活动的教育功能,以及充分利用湿地的景观价值和文化属性丰富居民休闲游乐活动的社会功能。

因此,城市湿地公园环境影响评价与一般城市公园环境影响评价的最大区别,前者是以自然为主体,人为客体;后者则是以人为主体,公园为客体。即两者评价的立足点不同,保护对象的优先顺序和功能取舍的从属顺序不同。在城市湿地公园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中要把握住这一本质的特点和区别。

3城市湿地公园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中应把握的几个关键问题

3.1 城市湿地公园与一般城市公园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区别

城市湿地公园的环境影响评价比一般城市公园的环境影响评价要复杂得多。除了两者都要阐明项目对环境,以及环境对项目的水、大气、噪声、固废等环境要素的影响之外,城市湿地公园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与一般城市公园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重点有着较大的区别。

一般城市公园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侧重于以人的美学感受和对人的服务功能为出发点进行评价,评价多采用生态满意度分析(即人对生态服务功能的满意程度)和美学景观分析作为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方法,该生态满意度的指标体系以人为核心而建立。比如以公园实现保障绿化的义务、服务设施比例、便利程度、绿地比例、园路场坪比例、可提供的环境质量、景观效果等作为生态满意度的评价指标体系,以公园内部景观效果美好程度和与周边环境景观的协调性作为景观评价的评价要素。

而城市湿地公园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更侧重于评判城市湿地资源的开发利用的可行性和合理确定开发强度,以保障湿地资源生态结构与功能的稳定性为出发点进行评价,在强调保障其生态功能的前提下,兼顾其服务功能。即着眼于在对拟议建设用地湿地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现状评价的基础上,从分析湿地生态系统结构变化入手,预测其环境功能的变化及程度,并寻求保障湿地生态功能和合理利用的有效措施。在其评价指标体系确定中,优先考虑的是保障生态功能,其次才是服务功能。

城市湿地公园生态环境影响的评价指标体系应围绕着全面保护、生态优先、突出重点、合理开发、持续利用的原则而建立。应把握以下几个要点:

3.1.1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主要应是反映拟建设用地建设前后湿地生态结构与功能变化的生态指标。可选取湿地形态指标(类型、蓄水量、面积、形态、水系联通性);理化指标(水质指标、富营养化程度、底泥成分、土壤);水平衡变化指标(补排平衡、补排规律、水源来源、生态需水量、水质变化趋势);生物多样性指标(浮游动物、浮游植物、水生动物、水生植物、陆生植物、水禽水鸟、保护物种);重要生物种指标(植物、动物);功能指标(水文调节、气候调节、生物生境、资源生产);整体性指标(面积变化、水系隔断与河道通畅性、河道和河岸自然性、河流整体性维持);可持续性指标(生境维持、恢复保育、压力趋势)等反映拟议建设用地湿地生态结构与功能现状、演化的指标作为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指标。

3.1.2选取反映城市湿地公园服务功能的指标,包括服务设施比例、便利程度、绿地比例、园路场坪比例、可提供的环境质量等服务性指标。在对服务性指标的分析评述方面,应注重服务性指标与湿地生态功能指标的协调性,包括整体风貌与湿地特征的协调性、建构筑风格与湿地功能与特征的协调性、优先保护与利用的协调性、各种管理服务设施配置的合理性等。景观效果分析方面应分析项目建设前后的自然、人文、社会景观变化情况,分析项目内外景观与周边环境的协调性,提出景观资源保护在原物、原位、原状这“三原”标准基础上整治,推崇自然野趣,使公园环境保护达到景观相融性的要求。

3.2 注重城市湿地公园选址的环境适应性论证

由于湿地是一个开放的、易受外界条件影响和干扰的生态系统,因此,城市湿地公园选址的环境条件如何,构成湿地生态系统的各生态要素在受到城市化发展影响和压力下的演化趋势如何,直接关系到城市湿地公园结构与功能的稳定性,关系到湿地公园建设的可持续性与成败,因此,在湿地公园开发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中,应特别注重项目选址与环境条件的适应性论证,找出存在的问题并谋求解决途径。

在城市湿地公园选址的环境适应性论证中,要把握以下几个要点:

3.2.1不能违反国家和地方相关的法律、法规、条例,国家对湿地资源采取分区、分类保护政策,城市湿地公园不能建于湿地自然保护区之内,应当依照城市规划和生态保护规划要求,建于允许对湿地资源进行保护性开发利用的区域。

3.2.2应分析、论证项目选址与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生态保护规划(包括湿地资源保护与利用规划)、绿地系统规划、水资源保护与水资源利用规划、河道防洪和岸线利用规划、排水工程规划等规划的适应性和协调性。

3.2.3应通过对构成湿地生态系统各环境要素的现状调查,查明环境条件,分析项目实施的资源可行性。

3.2.4以反映湿地生态结构与功能的生态指标和服务性指标为评价指标体系,用开放、系统、前瞻的视角分析选址环境条件中各环境要素对湿地公园结构与功能的影响,论证湿地公园湿地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连贯性、完整性、稳定性的演化趋势和服务功能的可实现性。

3.2.5在全面分析项目建设环境制约要素和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应针对性地提出防止、减轻或消除不利影响的对策措施,以及对周边区域的开发建设提出环保方面的建设性意见。

3.3 注重规划设计方案的合理性论证

城市湿地公园环境影响评价中应当注重对项目规划设计方案的合理性,包括功能分区的合理性进行分析论证,判别其规划设计方案是否会对地域的连续性造成切割、使生境趋于破碎、自然性降低,是否会使植被盖度减少或斑块化、使物种多样性减低,是否体现了对稀有、重要物种的保护,是否会使系统生产力衰退、生物量减少,是否会使生物组成的协调性受损,是否会造成土壤流失贫瘠化、使生态用水减少导致环境匹配条件的恶化,是否造成环境功能的衰退,也即规划建设方案是否能有利于维护和保障湿地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稳定性,避免开发建设对湿地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造成破坏和损害。其基本原则应是基于湿地自然生态特性上,保障和恢复湿地的自然生态系统并促进湿地的生态系统发育,提高其生物多样性水平,实现湿地公园生物多样性、连贯性、完整性和稳定性朝着良性的方向保育和演化。

城市湿地公园建设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建立湿地保护政策。城市湿地公园既不能狭隘地理解为种植湿地植物,营造“自然”湿地景观;也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城市湿地+城市公园”;更不应利用宝贵的天然湿地资源,开辟成人工气息浓厚的水上乐园。

3.4 注重生态环境保护措施的论证

城市湿地公园开发建设项目的可行性与合理规模不仅取决于湿地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特点及开发项目的污染与非污染生态影响程度,还取决于开发项目所采取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的有效性和力度。有效的生态环保措施可使开发活动对湿地的影响降至最低,并使其已受或可能受损害的生态功能得到恢复和保育,使工程目标得以顺利实现。所以生态环保措施论证使湿地公园开发环境影响评价中的重要内容和精华,也是环境影响评价质量和有效性的主要体现。因此,在城市湿地公园开发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中,应注重对生态环境保护措施的论证。

生态环境保护措施的提出,可从前面阐述的周边环境条件论证结果和项目建设方案、功能分区合理性的论证结果入手,从保护、恢复、补偿、建设、环境管理等几个方向进行论证。

湿地公园规划设计方案篇2

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规划面积约60平方千米,其中湖面6.5平方千米。为实现建设像“西湖”风景名胜区那样国家5A级的“北湖”湿地风景名胜区的目标,建议扩大北湖湿地风景名胜区的规划面积,可以考虑将现在规划22.73平方千米面积的基础上扩大一倍达到45~50平方千米,将规划范围内的捞刀河区域的南岸、北二环北线的北面区域以及福元路以北的区域包括秀峰公园、太阳山森林公园、黑糜峰公园、长沙园林生态园、山鹰潭等划归到北湖湿地风景名胜区的规划范围以内,增加规划景区的自然森林面积、山水景观和人文景观。考虑加大规划中的湿地建设、湿地恢复、湿地保护的面积,最好能够达到总规划面积的50%,这部分的面积包括湖面、水塘、水渠、河流、小溪、滩涂等,打造适宜大量水生动植物、候鸟生长繁殖的湿地景观,可以引来候鸟在这里歇息、生活,打造观鸟景观,吸引爱鸟、欣赏鸟的人群来这里观鸟、赏鸟;而规划用于城市房地产开发的面积应限制在30%以下,在靠近主城区的区域规划建设商业地产,如在芙蓉北路的东侧、福元路的北侧,在北湖公园景区、湿地公园景区规划出一定的区域建设旅游度假的地产,其余的20%面积用于新农村的建设用地。这部分面积解决当地村民的安置,将这个区域建成像四川“五朵金花”那样的都市休闲农业旅游区,解决当地农民的安置和生活以及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在此区域可以将传统的村庄打造成各具特色的旅游休闲农庄,如荷塘村、草莓村、百草村、园艺村、鱼塘村等,在荷塘村可以欣赏荷塘美景,品茗、休闲娱乐;在草莓村可以去草莓园摘草莓、吃草莓,了解漂亮、可爱、可口的草莓的栽培过程;在百草村可以了解到我国传统的中草药的种植与栽培方法与技术,懂得中医技术和中医文化,品尝传统的药膳,达到治病、养生的目的;在园艺村可以欣赏到一些本土的一些古树名木、奇花异草和造型各异盆景,在欣赏艺术、美景的同时品茗交流将是一件十分惬意的事情;在鱼塘村可以品尝到湖南本土的活鱼美味,龙虾、螃蟹美味。这样既满足城市居民等大众人群的不同的休闲游玩需求,又能促进当地休闲旅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将北湖湿地风景区建设成包括秀峰公园、太阳山森林公园、黑糜峰公园、长沙园林生态园、白鹭湖湿地公园、北湖公园、楚家湖公园、捞刀河风光带、湖湘民俗文化园、现代休闲农庄等十大景区的风景名胜区。在这些景区的周边适当地开发一些低层的高尚住宅区,不破坏景区的景观是必须坚持的首要原则。

二、制订相应的法规来规范、管理风景区的规划建设

在明确目标的基础上,制定风景区内每个拟保护、建设和开发区域的控制性详规,进行公示,让全民参与进来,集思广益,同时聘请相关学科如生态、园林、地理、水利、生物、旅游和规划等方面的专家、学者进行论证,然后再修订控制性详规,进行公示,由全民参与投票表决,最后提请区、市人大讨论表决通过,提交省人大、省、市、区规划部门备案,通过这种方式来控制规划的随意性,解决主要领导一变动,规划设计就随着改变的问题,例如云南昆明的规划建设“像种庄稼,一年一改”。当然要解决规划朝令夕改,缺乏延续性的问题,可以通过借鉴《岳麓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办法》来制定《北湖湿地风景名胜区管理办法》的措施,达到用法规的形式进行规范、管理风景区开发建设的目的。

三、挖掘当地风俗民情风貌,打造出北湖湿地风景区的特色

长沙河西的梅溪湖公园的建设是为了打造城市的商业地产、人居地产服务的,洋湖湿地公园,是为了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建设宜居的城市居住环境,周围没有什么人文特色。人文色彩浓厚的苏圫垸,四周分布着众多名胜,如道教福地鹅羊山、清初古刹铁炉寺,以及罗汉庄、山鹰潭、秀峰山等。充分挖掘当地的地域民情、民俗、风貌等特点,结合湖湘文化的特色,打造出北湖湿地风景名胜区的特色,如:湖湘的寺庙文化、农耕文化和民俗文化等,让到此来的游客享受湖光山色、感受湖湘文化,体验农耕之乐、收获垂钓之悦,享受湿地野趣、欣赏候鸟之美。以此吸引世界各地的游客前来观光、游览,促进旅游业的发展,使北湖湿地景区的经济、生态环境等可持续发展。打造开福区旅游经济的增长极。

四、做好风景区建设的近期、中期和长期的规划

在进行充分实地调查研究的基础,考虑财政经济的承受能力,坚持“保护、建设、开发”的原则,在做白鹭湖湿地公园规划的时候要多着眼于整个风景区的生态体系建设,注重生态环境建设,要更多地考虑到水文地理因素、本土地动植物的保护和利用、包括候鸟地栖息地和水生动物繁殖地的维护,在湿地保护区内要考虑建设湿地生态保育区、修复区和观赏区,达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结合。在此基础上做好风景区建设的近期、中期和长期的规划。然后再根据风景区的近期、中期、远期规划进行各个规划区域的详细规划设计,编制出工程的概预算,并且制定出实施方案,最后再付诸实施,进行开发建设。总之,风景区的规划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综合的系统工程,需要进行缜密的、谨慎的、和超前的整体的系统考虑,才能使规划设计方案作的更好,笔者提出的这些建议,只是个人对于这个项目的一些思考,仅供参考。

湿地公园规划设计方案篇3

水是生命之源,在物种起源到发展,都离不开水的痕迹。亲水是人的天性,也是人与自然对话的语言。在中国的传统园林之中,有“无园不水”的说法,“山水相依”“依山傍水”等,都是中国传统园林建造的基本规律。湿地景观就是利用现代的生态学原理和园林设计手法,重建和保护湿地生态系统用艺术的表现手法再现湿地景观的自然风光,给民众提供亲水、娱乐的场所。

2湿地景观的作用

2.1净水排污

城市湿地景观对净化环境有一定的积极作用。随着城市化的逐步加速,有些城市的环境污染是非常严重的,而湿地资源可以通过其生物多样性改善水质。我国目前常用的是水平潜流湿地和表面流湿地,这两种湿地景观对改善水污染效果显著,且价格低廉。

2.2调节气候

调节区域的气候,可以提高城市的环境质量,减低城市的热岛效应。相关科学数据表明,湿地中含有的炭素占陆地生物圈的35%,《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湿地公约》都强调,湿地对区域气候的调节具有显著作用。湿地中,植被叶面的水分蒸腾作用和其水分蒸发,都使得大气和湿地间不断进行物质和能量的转换,由此带动周边气候的转变。

2.3保护生物多样性

湿地的生态系统结构是非常稳定并且复杂的,湿地是遗传基因的仓库和许多生物演替的场所。自然湿地不但是水生动植物的生存场所,还为许多珍贵的濒危物种提供了生活环境为许多水禽提供了栖息、迁徙、繁殖的场所。所以说,湿地是当之无愧的“物种基因库”。

2.4丰富园林内容

过去,大多是园林景观设计都是不太重视湿地景观的,即使有些许水景,也没有发挥湿地生态系统的作用,因此,其园林设计主要是针对陆地而言。而湿地景观的形成,使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的设计范围扩大到了地球第二大生态系统,并扩宽了园林理论的研究范围。目前,全世界的园林景观设计的潮流趋势就是复兴城市滨水区以及保护人类生存环境。从大量成功的园林设计案例来看,要建设城市滨水区和湿地景观,不单单需要大量的绿地建设,还需要根据湿地生态系统固有的特性来进行绿化。不单单要种植水生湿地植物,还要改善其水底生态,充分发挥湿地景观的作用,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

3湿地景观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3.1应用形式

湿地景观改善城市环境的作用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因此,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当中,湿地景观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当自然条件充分的情况下,有一定积水量的区域,可以建立湿地公园和湿地保护区。这些区域不需要过多的人为改造,主要以保护为主,使其成为改善城市环境的“卫士”。而人为建造的湿地景观,是模仿生态系统建立的湿地景观,引入湿地生物,将景观设计和净水排污结合到一起。人工湿地不受地域的限制,更具灵活性,可以广泛运用于城市公园和居民社区。

3.2应用方法

湿地具有生物的多样性和空间的复杂性,这样一个特殊的生态环境决定了湿地景观的设计并非那么容易的[1]。湿地景观的规划和设计涉及到生态学、社会和湿地学等多方面的知识,并要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方能设计出生态系统稳定、景观效果优美的湿地景观。

3.2.1对于天然湿地,保护为主要目的许多城市都拥有生态条件比较好的自然湿地,是人们休闲娱乐的好场所,但伴随着无限制的开发,已经遭受到一定程度的人为破坏。所以说,在天然湿地的设计中要遵循保护为主的原则,避免过度开发。以生态设计作为指导思想,在充分发挥湿地潜能的同时,保护湿地的完整性。在天然湿地景观的设计之中,要合理利用现有资源,尽量围绕水域建造生态长廊,适当增加其休闲娱乐的功能却不影响生态,既满足人们亲近自然的需要,又避免了人们对自然的破坏。

3.2.2丰富人工湿地的植被景观湿地景观设计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植物景观设计。我们应该充分运用大自然教给我们的知识,对植物进行合理配置。应该根据不同的水深和土壤含水量进行不同的选择,建立物种丰富的湿地群落,形成生态系统稳定的湿地景观。水生植物对水位的要求差异很大。大多数湿生、沼生植物只需要20~30cm的浅水、浮水和挺水植物所需水深一般为30~100cm,而水生高等植物则经常分布在100~150cm深的水域内。一般选用季节性变化明显、体态优美的耐水湿植物来装饰湿地岸边,结合地形辅以灌木和乔木形成错落有致的湿地植物。另外,在浅水区普遍选择芦苇、荷花等发达的茎叶类植物,用于净化水源,美化环境。而在沼泽区经常种植鸢尾和菖蒲,不同的色彩、花期、品种搭配,与岸边的植物相互呼应。需要注意的是,种植这些植物要和水域大小成比例,密集的种植是不太适宜的,但可以用多丛片状的种植方式。而考虑到湿地景观净化水源的作用,所选择的植物应该具有容易管理、净化性高、抗逆性强等特点,运用时充分考虑到植物的更替和多重景观的变化,才会达成美观舒适的湿地景观。

3.2.3对城市湿地资源进行合理规划由于城市的环境质量在迅速下降,合理规划城市的自然资源并加以保护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一些城市利用湿地资源来进行现代园林景观的建设。但是,当城市的湿地景观规划不合理时,不仅影响了城市的环境质量,也破坏了湿地自然资源。在城市发展规划之中,要重视对湿地自然的规划和合理利用,结合城市的实际,增加城市建设和湿地景观的协调性。首先,应借鉴中外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的成功案例合理利用资源。城市的湿地资源不仅为市民提供了一个亲近自然的好去处,而且拥有净水去污、调节气候等作用。在规划设计的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到湿地景观的生态作用[2]。其次,湿地景观的规划应该考虑到其价值和观赏作用。开发利用城市湿地资源,也应该将其融入城市规划发展,科学结合起来。对于城市中的湿地景观,要进行定期的清理和净化,避免人为污染对其的破坏。

4结论

目前,湿地景观还是比较新颖的园林景观类型,从理论到技术上都还存在不完善的地方,需要更多相关从业人员的重视和完善。相信结合了中国传统的园林艺术、现代的相关理论和与时俱进的时代特点,湿地景观会在新时代的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作为重点设计手法被广泛应用。

湿地公园规划设计方案篇4

关键词:湿地 城市湿地景观公园 生态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4(b)-0086-02

湿地景观设计是环境艺术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湿地景观设计可以使杂乱无章的生活环境得到梳理,能够让置身于其中的人们感受到舒适的环境,给人美好的精神享受,同时还能起到保护湿地的宣传作用。湿地这一概念在狭义上一般被认为是陆地与水域之间的过渡地带。广义上则被定义为包括沼泽、滩涂、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 m的浅海区、河流、湖泊、水库、稻田等。在城市湿地景观艺术设计中大量的绿化种植与水景观的合理结合以及适当的设施设置,可以创造一个健康、舒适,具有长远发展潜力的自然生态良性循环的生活环境。城市湿地景观设计还能使生活在喧嚣都市中的人们得以亲近自然,是城市与自然衔接的桥梁,也可以给城市提供回归自然的场所,满足现代生活中人们多元化的生活需求,使人们的生活空间更为广阔、自由和完善。

今年五月起正式实施由国家林业局制定的《湿地保护管理规定》,可见对于湿地的重视程度也在逐渐提升。湿地景观环境可以改善周边的气候环境,对生态系统进行一定范围的保护和调节。譬如湿地中出现的大面积的水域和植被环境,可以进行吸尘、降低噪音、调节环境湿度等等,都从多方面改善环境,提升环境的舒适程度。湿地在保护物种多样性方面也有着重要作用,在其中众多物种的共生构成了一个生态环境结构,也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提供众多的资源,形成强大的环境功能和效益。建立各种湿地类型的自然保护区是保护湿地生态系统和湿地资源的有效措施之一,我们要以各种湿地类型的保护区和湿地公园为依托,充分利用和挖掘湿地的旅游资源,大力发展生态旅游,进一步促进湿地保护。

城市湿地景观公园是一种独特的公园类型,同时也是城市湿地景观保护和设计的代表,是指纳入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具有湿地的生态功能和典型特征的、以生态保护、科普教育、自然野趣和休闲游览为主要内容的公园。城市湿地景观公园和其他的水景公园有着质的区别,城市湿地景观公园主要对湿地生态系统中的生态性的保护以及对其基本功能的展示,注重对于城市湿地景观公园中的科普教育宣传以及对湿地文化价值属性的传承。城市湿地景观公园区别于其他湿地自然保护区的方面是在于利用这一城市中的景观场所,对其中游玩的人群普及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知识以及对其中物种多样性的认知,来推动城市湿地景观公园这一空间类更大的社会价值和社会属性。

城市湿地景观公园不单单是作为一个简单的城市公园和其拥有的旅游资源来看待,对其如何进行可持续发展应该更加被值得重视。要根据城市湿地景观公园的自身条件,诸如大面积的水体、绿化等等内容,进一步的发挥其在整体城市中的生态作用,注重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规划,让我们这个“地球之肾”更好了为我们的家园“排毒清肺”,找回湿地日益消失的功能,找回被打破的生态平衡。在城市湿地景观公园的设计中,在不断满足使用人群需求的同时,其空间也会对人们的视觉、情感、精神、文化方面有着相关的影响。设计给人的视觉感受是第一位的,一个怡人的城市湿地景观公园环境会从视觉上给人们带来好的享受,使得人们愿意进入其中去领略空间的多样性。同时在一个能够留的住人的空间环境中,设计师还需要让使用者在其中有精神和情感方面的共鸣,可以在公园中找到湿地文化的发展的延续。环境对人的激励是通过调动人的内在动力,发挥人的创造潜能,从而产生积极主动的行为来实现的,它能增强人的自信心,显示自我的价值,得到社会的承认,理想的环境是能启发人心灵的。

城市湿地景观公园的规划是以湿地的自然复兴、恢复湿地的领土为指导思想,要形成的空间应该是集合多种自然空间,聚集多样的动物及植物种类群落,加强整体性,为使用人群提供一个自然祥和、生机盎然的综合性空间类型。整个城市湿地景观公园中,湿地水域及其周边用地的设计是整个规划的重点,如何恢复整个湿地的自然生态系统性是首要任务,其次就是怎样继续促进湿地的生态系统的发育,加强并提升各个物种的多样性,实现城市湿地景观公园的自然化。提高湿地环境中土壤与水体的整体质量以及对水与植物之间关系的协调是核心任务。

城市湿地景观公园规划设计的总目标在于减少城市发展对湿地环境的干扰和破坏、提高湿地及其周围环境的自然生产力,通过恢复湿地原有的自然能力,使其具备自我更新的能力,并使周围用地的土壤状况得到改善,为植被的恢复创造条件,从而使城市湿地更加富有生命力。与此同时,在城市快速发展的今天,如何解决各种用地之间的平衡关系是一个日益加剧的问题,满足城市人群的需求,建立一个环境宜人的城市湿地景观公园,也是实现城市湿地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城市湿地景观公园也会为人类提供了集聚场所、娱乐场所、科研和教育场所,城市湿地景观公园具有自然观光、旅游、娱乐等美学方面的功能和巨大的景观价值。根据人类文化的发展,长久以来,具有得天独厚环境优势和资源优势的湿地环境,一直都是人类理想的居住场所,同时在人类社会发展文明和进步文明中,湿地也是其重要的发源地之一。城市湿地景观公园的水体在环境的美化方面以及为使用者提供休闲娱乐空间方面也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城市湿地景观公园的丰富物种也在科学研究和宣传教育方面有着重要的社会效应,人们可以在其中进行相关的野生动植物遗传基因的科研,并且通过实物的认知带来科普教育。城市湿地景观公园保留的过去和现在的生物、地理等方面演化进程的信息,具有十分重要和独特的价值。

城市湿地景观公园的规划目标是在于怎样将湿地的治理与景观规划结合起来,要从多方面入手解决问题。在设计初期应该先开展细致深入的调研工作,要从多方面入手,如不同层次的土壤结构、地下水位以及不同层面的构成材料等等地下情况,还有相关生态系统中的动植物的活动习性,各类景观要素的变化情况及规律,为后续的由表及里设计做准备工作。“水”这一概念是规划设计的主题,将城市湿地景观公园作为生物与能量交换的生态廊道,联系周边的绿地、林地、农田、城市、乡村等各类生态系统,共同形成新的景观整体。水生态环境是与湿地有着密切联系的,水是湿地环境与水文生态系统之间相连接的纽带,是决定湿地属性的重要元素,是水文生态环境中的基本组成部分,湿地自身也是水文生态环境的重要表现,如果没有良好的水文环境,就不可能有健康的湿地环境,也不会形成环境宜人的城市湿地景观公园。对湿地进行保护也是保护水文生态环境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保护城市湿地环境的有力措施。湿地环境的破坏,将直接影响着水文生态环境,水文生态环境的恶化,也会造成湿地的不健康发展,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健康的湿地环境和良好的水生态系统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也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必要基础,城市湿地景观公园的合理规划设计也是反映出对湿地环境和水文生态系统的基本保护与正确发展。城市湿地景观公园规划要将构成湿地整个物质循环圈中的各种要素,如水体、农田、土壤、植被、动物、自然状况、生态系统等等,作为规划的基本要素,融入形成整体性的领土景观规划要求之中。尤其是环境中的各种自然元素,无论其状态如何,自然的或经过人工处理的,都应作为规划中的最重要元素,以构成城市湿地公园景观类型及景观特色的框架。

城市湿地景观公园的规划一般要注意几点要求。第一,城市湿地景观公园规划最重要环节之一,在于实现水的自然循环。要改善湿地地表水与地下水之间的联系,使地表水与地下水能够相互补充。其次,应采取必要的措施,改善作为湿地水源的河流的活力。第二,城市湿地景观公园规划的另一最重要环节,是采取适当的方式形成地表水对地下水的有利补充,使湿地周围的土壤结构发生变化,土壤的孔隙度和含水量增加,从而形成多样性的土壤类型。第三,城市湿地景观公园规划还应从整体的角度出发,对周边地区的排水及引水系统进行调整,确保湿地水资源的合理与高效利用。在可能的情况下,应适当开挖新的水系并采取可渗透的水底处理方式,以利于整个园区地下水位的平衡。第四,土壤作为景观规划的要素之一,在土层剖面上是由不同材料叠加而成的。不同的土壤类型产生了不同的地表痕迹和景观类型。城市湿地景观公园规划必须在科学的分析与评价方法基础上,利用成熟的经验、材料和技术,发现场地自身所具有的自然演进能力。第五、土壤结构对城市湿地景观公园的营建起着重要作用。由于砂土营养物含量低,植物生长困难,而且容易使水体快速渗入地下,所以不宜设在最下层。而粘土矿物有利于防止水体快速渗入地下,并可限制植物根系或根茎穿透,故通常采用粘土构筑湿地下层。壤土也可以代替粘土置于底层,但应适当增加厚度。第六、城市湿地景观公园的护岸生态设计作为水陆交界地带的湿地岸边环境的营建也是十分重要的,需要精心考虑。混凝土砌筑的护岸破坏了湿地对周围环境应有的过滤和渗透作用。而人工草坪由于自我调节能力弱,大量的浇灌、除草、喷药等管理措施,极易导致残余化学物质流入水体造成污染。

城市湿地景观公园的设计是为了全面加强城市湿地保护,维护城市湿地生态系统的生态特性和基本功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城市湿地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美化城市、科学研究、科普教育和休闲游乐等方面的作用。加强城市湿地景观公园的建设,一方面可以有效遏制城市建设中对湿地的不合理利用现象,另一方面,也可以让人们意识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性,加强对湿地的保护,充分认识保护湿地就是保护水生态环境,就是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

参考文献

[1] 成玉宁.湿地公园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5.

[2] 陆健健.湿地生态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7.

[3] 催保山.湿地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2.

[4] 但新球,吴后建.湿地公园建设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9,12.

湿地公园规划设计方案篇5

关键词:湿地公园;景观设计;研究

中图分类号:P901文献标识码: A

前言:近年来,湿地的作用在近年来越来越受到广泛的关注,其强大的复合性生态功能对整个生态环境具有突出贡献。湿地有其他生态系统所不能比拟的物种基因保护与资源开发利用等功能,是生物多样性在自然界的重要支撑。在城市建设发展中,湿地的建设也起到改善城市环境,提升城市生态水平的重要作用,同时结合城市的经济、人文、历史、游憩等多方面因素,增强了城市的综合竞争力。

一、我国湿地公园现状

湿地具有强大的蓄水功能和防洪抗旱能力,在沉积营养物质以及调节区域环境气候方面也表现突出。湿地的这些功能对于城市的建设具有极大意义。城湿地公园的建设,对保护城市生态以及改善城市环境等多方面起到很好的作用,同时还发展了教育、游憩休闲等社会公共功能,从多角度出发,对城市进行有效生态的保护。

1.1湿地公园的概念

湿地公园是介于自然保护区与传统意义上公园之间的、具有一定规模的自然湿地区域,也是基于生态保护的一种可持续的湿地管理和资源利用方式。它是一种与时俱进的新型湿地资源保护模式,是缓解湿地资源保护与城市化进程矛盾的一

次有益尝试。实践证明,湿地公园建设在我国生态保护领域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并得到各级政府的积极响应,湿地保护工作已上升到党和国家层面的战略高度。当前国家湿地公园建设还处于探索阶段,存在着诸如主题不突出、认识不统一和重申报轻管理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而这些问题的妥善处理正是湿地公园朝着良性健康方向发展的先决条件。

1.2 我国湿地公园建设现状

我国在湿地公园研究方面起步晚,系统知识不是很完善,很多尝试性的湿

地公园的建设都是治标不治本,大多没有充分考量生态健康的价值尺度,较国

外多领域湿地建设具有明显的滞后性。当然我国近年来建成的湿地公园也有

了长足进展,例如:山东省荣成市桑沟湾城市湿地公园、江苏盐城湿地生态国

家公园、广东珠海淇澳红树林湿地公园以及北京三里河湿地公园等等。这些湿

地公园的成功规划,不仅为城市带来了良好的空气,水源等自然资源,还提升

了城市的整体形象,加重了旅游业的发展比率,使得我国的湿地公园的建设进

入了快车道。

总体来说,我国近年来湿地公园的建设有了长足进步,也开创了一些结合

当地实际的特色建设。主要的研究领域也较为侧重湿地的整体保护,湿地生态

水平的检测和评价,主要动物栖息地的恢复和重建等等。开始系统的把湿地公

园建设与城市的发展进行统一的规划和利用,让湿地公园与城市相互作用,以

达到改善湿地条件,美化城市环境,整体调节城市湿度和用水等主要功能。当

然,较国外一些先进的建设规划经验而言,国内的湿地公园建设仍不能很好的

做到可持续功能,一些如雨水回收,污水处理等方面的处理仍显得较为薄弱,

不够精细。

二、湿地公园景观设计规划的方法

2.1 完善法律法规体系

尽快出台《国家湿地保护条例》,并修改《土地法》中,将湿地的“未利用地”更改为“生态用地”,以更好适应当前湿地保护形势的需要,并为湿地保护提供法律保障; 吸收当前国家湿地公园申报与建设的经验和教训,编制《国家湿地公园建设指南》,强化建设条件和要求,细化国家湿地公园评审标准和评审办法,以促进国家湿地公园的可持续发展。

2.2规范国家湿地公园的总体规划设计

在总体规划设计中,应注意合理安排项目区与周边的农业及其他产业的结合,提升湿地经济的质量,同时在需要生态补水的地方,要经过严格论证,以避免新的生态欠账。同时在能力建设部分,应分别对湿地保护管理协调机构、技术骨干( 能独立开展湿地监测、管理、恢复、湿地公园建设和评估) 以及基层湿地管理人员( 有效应用湿地指南) 的能力建设提出明确要求。

2.3 重视与周边农地的关系

周边农地应用缓释肥,加快节地型农业、节水型农业、节肥节能型农业的建设,奠定我国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的农业生产基础。同时湿地公园与耕地之间要有一定缓冲带。

2.4探索多渠道投资机制

国家湿地公园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改变当前湿地公园的投资难、建设难的问题,必须采取多元化投资,在保证湿地生态环境治理的前提下,制定湿地公园建设的优惠政策,引导社会各界广泛参与,以解决在湿地公园建设中存在的资金“瓶颈”。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要“建立吸引社会资本投入生态环境保护的市场化机制”。可通过设立国家湿地保护基金和制定相关优惠政策,推动设立第三方参与国家湿地公园建设机制。

2.5 国家层面的湿地公园管理数据库

构建全国范围的湿地公园管理网络,实现智慧湿地公园管理,实现湿地、水、生物多样性的数据化管理和面积、生物入侵、侵占湿地的动态监测,通过远程会诊、会商,实现全国湿地公园的智能化精准管理,提高湿地保护和恢复的科技含量,各种信息收集。

2. 6 重视湿地文化挖掘

城市化不单是群众生活方式和水平的进步,也应是精神文明水平的提高。湿地公园是文化保护和传承的有力载体。规划设计应注重挖掘并传承地域文化,重塑具有时代感的地域文化特色,用设计的方法和生态的手段生动再现与该场所有密切关联的文化背景,使公园建设溶入了当地的文化精髓。让公众在领略湿地自然风光、认识湿地的同时,了解湿地科学、地域文化及其在生态文明进程中的作用,使其不仅发挥特有的生态效益,也成为提高公众生态意识的教育基地。

2.7形成新的景观整体

湿地公园的建设多围绕着水体展开,围绕着水的这个主题进行放射型设计。城市湿地公园的景观规划应当统筹水域与陆地,及其联结地带的各种生物和能量的交互和谐,尽可能多的联系周边不同的生态系统,一起统一于城市湿地公园总体的景观规划之中,促进其和谐共赢,形成新的景观整体,惠及周边生态环境。

2.8 促进各要素自身的循环圈

努力促使构成景观规划的各要素能够进入良性的自循环,以此作为基本元素,纳入整体的设计方案,形成城市湿地公园景观类型丰富多样,以及景观特色化。湿地生态自身最为重要的循环当属水循环,水循环的恢复与利用是带动整个湿地区域生态自然化的关键,采取有效的措施对地表水与地下水进行有力的补给与治理,可以促成周围土壤质量的改善,也可以满足植被生长需求。从整体上看,城市湿地公园应协调各方面因素,形成内部稳定而充实的自身循环,自我补给,带动周边环境,确保湿地的各种条件可以充分利用。国家湿地公园的建设,有利于提高其所在城市的环境质量和提升其知名度。

三、结束语

总之,从国家湿地公园建设中所反应的问题和策略来看,目前,我国国家湿地公园建设应主要着眼于两个方面,一是正确引导我国对国家湿地公园的申报热潮,使之既要“热情”,又要“理性”; 二是加强对我国国家湿地公园的总体规划、体系构建及其相关科学问题的研究。国家湿地公园的建立,在保护环境、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成为国家湿地公园不仅是一种荣誉,而且更肩负了保护湿地生态系统,走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陈志毅. 城市湿地公园景观规划设计的探索研究――以鹰潭市西湖湿地公园景观设计为例[J]. 现代园艺,2014,139.

[2]郭选昌,曾利荣. 从城市湿地公园景观设计看生态设计理念与原则――以重庆璧山观音塘湿地公园为例[J]. 生态经济,2014,05.

湿地公园规划设计方案篇6

受省政府委托,我对《浙江省湿地保护条例(草案)》(以下简称条例草案)作如下说明:

一、制定条例的必要性

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具有保持水源、净化水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和维护生物多样性等生态功能,被人们称为地球之肾。我省对湿地保护工作历来十分重视,把湿地保护作为建设生态省的重要内容。但随着全省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类生产经营活动对湿地资源利用强度不断加大,导致了一些区域湿地及其生物多样性遭破坏,湿地生态功能下降,湿地的综合效益得不到正常发挥。而国家湿地立法由于种种原因不能出台,我省湿地保护地方性立法已迫在眉睫。

第一,制定条例是加强湿地保护的需要。我省湿地资源极其丰富,面积在8公顷以上的湿地分布有5大类27型,总面积近246.8万公顷,占全省区域总面积的22.7%。由于目前社会公众对湿地保护意识还不强,随意侵占、填埋湿地等破坏湿地行为时有发生;水质污染严重,引起湿地功能退化日益明显;过度渔猎、栖息地减少和环境污染,造成湿地生物多样性呈下降趋势;滩涂围垦与湿地保护矛盾突出,存在过度围垦现象。制定条例是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与湿地资源保护的矛盾,减少和杜绝高强度的湿地开发,遏制天然湿地持续下降的现实需要。

第二,制定条例是履行国际公约,解决湿地保护无法可依的需要。1992年我国加入了《拉姆萨尔湿地国际公约》,目前我国关于湿地保护管理的规定分散于森林法、野生动物保护法、自然保护区条例等法律法规中。为解决湿地保护无法可依窘境,先后有近二十个省、自治区出台了地方性法规。为进一步加强湿地的保护力度,有必要结合我省的实际,制定有利于协调湿地保护部门,有利于兼顾各利益当事人,共同保护我省现有珍贵湿地资源的地方性法规。

二、制定条例的主要依据

一是国家森林法、环境保护法、水法、野生动物保护法、海洋环境保护法、自然保护区条例等法律、行政法规。

二是《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湿地保护管理的通知》(〔2004〕50号)、《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湿地保护管理工作的通知》(浙政办发〔2005〕44号)。

三是2003年9月国务院原则同意的《全国湿地保护工程规划(2002—2030)》。

四是2007年经省政府同意批准的《浙江省湿地保护规划》和《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浙江省林业厅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的通知》(浙政办发〔2009〕164号)。

三、条例草案的起草过程

从2007年起,省林业厅就着手开展条例的立法前期工作,争取列入省人大立法计划。2009年、2010年、2011年连续三年,条例均被列为省人大二类立法项目。我们还先后搜集整理了陕西、宁夏、辽宁、江西、广东等十余省的立法资料,进行学习借鉴;分别会同省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省法制办前往湿地保护先行立法的黑龙江、云南两省对湿地保护和管理、湿地立法情况进行了调研。在前期调研的基础上,形成了初稿,征求了省有关部门和全省湿地管理单位的意见,邀请全省从事湿地管理的有关人员对条例草案初稿进行讨论和修改完善,特别是对湿地的保护范围和湿地的监管制度予以论证后进一步明确。条例草案送审稿上报省政府后,省法制办非常重视,一方面积极征求省财政厅、省建设厅、省水利厅等部门和各市政府的意见;一方面派员到绍兴、三门等地进行了调研,经反复研究、修改,形成了条例草案。2012年2月23日省政府第88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条例草案。

四、条例的主要内容

(一)关于湿地的定义。目前,湿地在我国法律上还没有明确的界定,根据国务院同意的《全国湿地保护工程规划(2002—2030)》,湿地的定义是指“天然或者人工的,永久或者暂时的沼泽地、泥炭地、水域地带,带有静止或者流动、淡水或者半咸水及咸水水体,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海域”。不少地方反映,这一定义学术性较强,管理范围过大,实践中不易操作。考虑到我省实际,条例草案第三条作了新的法律界定,主要从野生生物生长和生态调控功能两方面考虑,定义湿地的外延和内涵,同时对湿地资源作了界定。

(二)关于湿地保护管理的原则。条例草案确定了湿地保护管理应遵循严格保护、合理利用、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根据这一原则,条例草案第十三条、第十四条明确了湿地目录的制定,对湿地的保护和管理的范围实行分类区别管理的制度。对因湿地保护需要使湿地资源的合法利用权益受到损害的单位和个人,条例草案第八条还明确实行补偿制度。

(三)关于湿地的管理体制。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湿地保护管理的通知》关于“坚持和逐步完善综合协调、分部门实施的湿地保护管理体制”以及省林业厅三定方案中“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全省湿地保护工作”的职能,条例草案第十五条要求省政府成立湿地保护委员会,组织、协调、决定湿地保护工作中的重大问题。条例草案第六条明确湿地保护由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实行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并具体负责有关湿地的保护管理。

(四)关于湿地保护的主要措施。一是条例草案第五条明确了政府责任,要求各级政府将湿地保护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加强对湿地的保护和管理,增加资金投入。二是对涉及区域生态安全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湿地生态系统,要列入湿地名录,加以保护。三是明确规定了湿地内的禁止行为,并采取生态修复、危害防范等保护性措施。对物种引进和种群控制也作了相应的规定。四是对湿地的占用作了明确的限制性规定,对确需占用的,条例草案第三十四条、第三十五条规定要制定并严格执行湿地保护方案。

(五)关于湿地公园。目前,我省已建立国家湿地公园8个,省级湿地公园7个,保护面积5万余公顷。从实践看,与设立自然保护区相比较,建立湿地公园更符合我省地域小,人口密集,土地利用强度大的实际,也较好地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为此,条例草案对涉及湿地公园的内容作了较多规定,第十九条至第二十五条,共有七条分别对设立湿地公园的条件、要求、材料、管理等做了相应规定。

(六)关于法律责任。由于湿地保护没有直接的上位法规定,根据地方性法规设定行政处罚的权限,条例草案设定了保护湿地所必须的禁止性规定,并规定了相应行政处罚的种类、幅度及其执行机关。

湿地公园规划设计方案篇7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其周边的耕地、湿地、林地等不断被现代化建设所侵蚀。城市湿地公园是指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在城市用地内部或城市边缘利用现有的湿地资源,按照生态、景观和城市规划相关理论将湿地生态系统进行恢复或重建,使其再次焕发新的生机。

【关键词】湿地;城市湿地公园;生态;恢复

1 香港湿地公园

借机到香港湿地公园游览一日后,感觉甚好,个人认为其已很好地实现了城市湿地公园在各方面的融合。

香港湿地公园位于新界天水围,建有占地1万平方米的室内展览馆“湿地互动世界”以及超过60公顷的湿地保护区,是亚洲首个拥有同类型设施的公园。

香港湿地公园是在天然湿地的基础上建设而成的。香港政府在发展天水围新区的同时,打算用这片土地来补偿发展时所失去的具生态价值的土地。1998年,当时的香港渔农署(即现时的香港渔农自然护理署)及香港旅游协会(即现时的香港旅游发展局)进行研究,最后决定把这片土地建成国际级的生态旅游项目,即是香港湿地公园。

香港的米埔内后海湾地区作为国际重要湿地之一,包括320公顷潮间带泥滩、280公顷红树林、230公顷基围、540公顷鱼塘和46公顷芦苇床。而香港湿地公园作为米埔湿地保护区的缓冲区,因地制宜地利用现有湿地资源,达到湿地保育修复、推广环保教育、吸引外地游客等目的,以实现生态环境、社会教育及经济等多方面的共赢。

图1 香港湿地公园位置示意图

1.1 生态环境

香港湿地公园中的湿地保环境护区主要是由一定面积的人造湿地和为各类水鸟、鱼类等重建的生态环境两部分。整个湿地保护区内生态环境非常良好,生物多样性尤为突出,其湿地类型包括淡水沼泽、季节性池塘、芦苇床、林地、泥滩和红树林。沿着公园内部的木质栈道前行,沿途各种植物错落有致,水清见鱼。

公园内具有代表性的红树林可以说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封闭式的完整生态系统,拥有丰富的鸟类食物资源,吸引了近190种雀鸟在其中生存繁衍。同时,整个公园内部还有将近40种蜻蜓和超过200种蝴蝶及飞蛾。

1.2教育

为让游人能够更好地体验湿地公园良好的生态环境,公园内部的为游人设置了河畔观鸟屋、泥滩观鸟屋、鱼塘观鸟屋共3处观鸟场所。三个观鸟屋均由原木搭就而成,分为多层,每层内设有多台望远镜,可以让游客从多个不同的角度、区域清楚地观察到当下时令在湿地活跃的鸟类。

同时,人造湿地内设置了包括湿地漫游、湿地探索中心、生态探索区、湿地工作间、演替之路等的主题区域,通过图片、文字、视频展览等演示方式,采用生动有趣的手段向游客展示了湿地对水质优化、生态环境重建、水生动植物的生长繁衍过程起到的作用。整个湿地漫游沿流动的溪水设置木质步道,沿途介绍溪流由上游至下游的生态变化;演替之路则是模拟荒废的湿地逐渐从开阔水域演变成林地的过程,并介绍生态环境与生物群落(微生物、动、植物)之间互相影响的关系;湿地探索中心的展览厅则会不定期举行关于湿地及生态环境的小型展览,本人参观时正在播放关于弹涂鱼的相关视频,吸引了众多游人驻足观看。湿地公园通过一系列游览展示,将环保理念广泛传播,实则达到了寓教于乐的目的。关键在于其票价还十分的亲民啊,成人只需港币30,学生及65岁以上的老人15港币,3岁以下儿童免票,实在是假日休闲好去处,让人不得不爱。

图2 湿地漫游

图3 湿地漫游 图4 演替之路

1.3 社会影响

香港湿地公园的设计曾获多个设计奖项,包括香港建筑师学会建筑大奖、首届“环保建筑大奖”全新建筑类别大奖等。并获得由香港城市土地学会旨在表彰优秀土地发展与建筑作品的“2007年亚太区卓越奖”,表彰其在创意、环境保护、经济效益及对社会的贡献等方面的杰出表现。

2 成都活水公园

城市湿地公园的规模大小并不会对其功能产生实质性的影响,成都也有非常成功的城市湿地公园的典范――成都活水公园。活水公园位于成都市成华区猛追湾片区,锦江畔,主要利用了锦江与其西南侧道路之间的带状用地,占地约24公顷,是世界上第一座城市综合性环境教育公园。

2.1 生态环境

每天约有200立方米的锦江水经过活水公园净化处理后水质得到大幅度提升,最终再次排入锦江,虽然处理规模不大,但仍使锦江水环境得到适度改善。活水公园的精髓也是在公园中给人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一个“活”字。设计师利用其带状用地沿途依次设计了类似于污水处理厂内处理设施的一系列水净化系统,流水通过这一系列水处理构筑物缓缓流淌,随着人们的游览线路向大家演示了受到污染的锦江水如何再次变得清澈、充满活力的过程。具体处理设施及流程详见下图:

图5 活水公园水处理系统示意图

厌氧沉淀池主要采用污水处理工艺中,物理沉淀――厌氧生物膜过滤的方法初步去除水中大部分悬浮物及一部分可溶解的有机物。此构筑物为整个污水处理体系中的预处理装置,其出水经过流水雕塑进入兼氧池。兼氧池的面积不大,是活水公园中人工湿地的前端配水及处理装置,通过氧化还原原理对水中部分有机物和重金属起到了一定的降解作用。

人工湿地塘床生态系统的工作原理类似于污水处理工艺中的活性污泥处理法,是整个生物净水系统的核心部分,由6个植物塘和12个植物床组成,这些塘床呈上下游关系分布,上游来水在这里经过各种动植物、微生物吸附、氧化还原、降解、吸收等作用后,出水的多项水质指标将得到较大改善。塘床中种植有各种植物如浮萍、芦苇和各种藻类,还生长有各种鱼类、昆虫、两栖动物及浮游生物,这些种类繁多的动植物构成了良好、完整的湿地生态系统,极大地改善了流经湿地的水质。

图6 休闲空间 图7 人工湿地塘床 图8 流水雕塑及兼氧池

养鱼塘通过流水雕塑接纳了湿地塘床的出水,水质已经能够达到地表水Ⅲ类水体标准,其中生活的锦鲤等鱼类在供游人观赏的同时其生长状况也可实现对水质的直接实时观测。

最终,流水在经过氧化沟这最后一道工序后汇入锦江,为其注入一丝清流。

2.2 休闲教育

活水公园最为成功的是其将污水处理过程与公园功能的有效融合。作为城市中的免费开放公园,人们在游览了解湿地系统实现水质变化的同时,感受到的不是传统污水处理厂呆板的处理工艺及难以忍受的气味,而是绿树成荫、环境优美。公园内的植物、雕塑、生态河堤、清澈流水、各种鱼类等元素从景观规划方面实现了有效融合,营造了清新自然的休闲环境。

公园中的环教教育馆会进行环保知识的教育展览,也经常能够看到孩子们在公园内各个水边观察嬉戏,极大满足了人类亲水亲近大自然的需求。同时,公园内或木质或卵石的步道、集中活动的环教广场等设施,为人们提供了休闲的好去处。

2.3 社会影响

成都活水公园已经获得过多项国际环保大奖。作为上海世博会“城市最佳实践区”中唯一的室外案例在世博园被永久封存,成为了成都一张非常亮眼的生态名片

3 小结

当然,还有很多成功的城市湿地公园案例,这里笔者仅就自身感受深刻的两处进行了简单的总结。在越来越关注人性化感受、注重社会规划的今天,城市湿地公园的规划设计也得到了各地政府与民众的高度关注。作为城市规划师的我们,在其规划设计中需要将景观生态学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社会规划理论、绿色建筑等理论熟练掌握,实际运用,最终使城市湿地公园充分焕发生机,实现生态环境、社会和经济的有机融合。

注:文中实景照片均为作者拍摄。

参考文献

[1]牛振国、郑姚闽, 中国湿地调查,百科知识,2012.2

作者简介:

湿地公园规划设计方案篇8

关键词:杭溪河;东江湖;河口湿地;湿地公园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7)05014104

1引言

东江湖位于湖南境内湘江上游,水质清澈、环境优美,是湖南省重要饮用水源地,东江湖对维护整个湘江流域正常生态功能的作用举足轻重。

根据《湖南东江湖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的功能分区情况,杭溪河河口湿地公园项目位于的“湿地旅游开发区”,可适当开展湿地旅游建设项目。因此,杭溪河河口湿地公园被纳入湖南省政府批复的《东江湖生态环境保护总体方案》中的“东江湖生态环境保护总体方案资兴市项目清单”。

杭溪河河口湿地公园规划以一定规模的湿地景观为主体,在对湿地生态系统及生态功能进行充分保护的基础上,对湿地进行适度开发,可供人们开展科学研究、科普教育以及适度生态旅游[1]。杭溪河河口湿地的建设实施,可以恢复原有的自然风光和生态系统,建立良好的植被,增加生物多样性,恢复生态环境,给游客和群众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态休闲环境,能有效削减和控制由周边带入东江湖的污染负荷,保护和改善东江湖局域水环境和湿地资源,给环东江湖区域生态环境、社会和谐、经济发展以及人民生活带来积极影响,有利于东江湖及其周边的可持续发展和湿地资源永续利用,为资兴市构建“两型社会”提供有力支撑。

2项目概况

项目所在地位于湖南省资兴市兴宁镇杭溪村境内的杭溪河入东江湖河口处,是东江湖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重点建设项目之一。

杭溪河位于东江湖东北部,自西北向东南流入东江湖,在入湖河口处与省道S322交叉,区位交通条件较好(图1)。项目区地势整体走势为西北高东南低,被大致分为四个高度差为1.5 m的类平台缓坡,坡度大体分布为四周陡中心缓,其中还在场地的西北角自西北向东南形成了一条中间高两侧低的脊,整个场地的最大坡度约为42.2°。

项目区地质构造上属于华夏构造体系,出露的岩层以古生界的灰岩、砂岩、页岩为主,另外还有第四纪松散堆积物等。土壤主要为红壤和黄红壤,土层较厚,土壤肥力较高。

气候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温暖湿润,四季分明。年平均日照时数1484.75 h,年平均气温16.6 ℃,年平均降水量1538.3 mm,无霜期280 d。

杭溪河河口湿地在全年约41%的时间内有94%左右的场地为的光滩,其余时间临湖的53.8%的场地处于淹没的状态,淹没水深范围为272~278 m。海拔285 m以上区域不被淹没。

3环境现状及存在问题

杭溪河入湖河口湿地有比较深厚的土壤淤积,有大片自然湿地存在,保持了优美的自然湿地风光。但由于周边居民较多,受渔业污染和人为损坏造成湿地面积减小,生物多样性降低,生态破坏较严重;入湖河口两岸分

散居住着农村居民,耕作活动比较多,因生产资源少,沿湖居民拓荒开垦等生产活动,对湖滨缓冲区、湖荡湿地及湖泊周边生态破坏较大,植被较差;山上植被单一,林相破碎,四周分散的农村居民的生活污水流入湖泊,影响了湖泊水质。

项目区湖湾发育程度高,形成宁静的港湾,是天然的鱼类索饵场,入湖河口处河滩湿地面积较大,水草丰美,淤积的土壤和丰富的食物吸引了水禽类驻足,由于当地居民与周边游客较多,在湿地周边践踏、猎捕,破坏了湿地植被,干扰了鸟类和鱼类生境。

4设计目标信总体思路

4.1设计目标

“保护优先,恢复先行”,充分利用杭溪河入湖口及其周边优美的自然湿地风光,运用湿地生态学原理和湿地恢复技术[1],恢复洲滩湿地植被、营造栖息地生境,保护杭溪河湿地和生物多样性。建立湿地与城乡之间良性、有序的发展模式,将保护和利用相统一,融合自然、园林景观、历史文化等要素[2],打造集生态保护、生态观光休闲、生态科普教育、湿地研究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生态型主题公园[3]。

4.2总体设计思路

遵循“生态优先,科学修复,合理利用,和谐发展”的方针,以保护湿地和野生动植物重要栖息地、加强生态修复、完善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为核心,努力形成区域生态系统良性循环,恢复湿地生态自然风貌,实现区域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充分体现湿地的景观特色。

5工程总体布局与功能分区

5.1工程总体布局

根据湿地公园资源分布特点,结合湿地公园地形特点及其保护发展建设和旅游产品策划需要,同时根据地域的自然性、层次性、景观品质、景观资源的生态组合特征,以及游览线路安排等[4],对湿地公园进行结构分区和总体空间布局。总体布局时将建筑物和主干道均布置于海拔285 m以上不被淹没区域。

(1)竦厣嫌味巍―采取保护为主,充分利用现有鱼塘,种植上浮水、挺水、沉水等植物;充分利用现有稻田,打造生态稻田风光;对洲滩进行植被恢复,为动物营造栖息地。

(2)湿地中游段――为该湿地的核心区域,以丰富多彩的湿地植物为主,打造湿地植物欣赏和休闲区。

(3)湿地下游段――通过拓宽河道,布设湿地小岛。营造动物栖息地,给人展示杭溪河入湖之美。

5.2功能分区

湿地公园景观空间建构的目标是复合的,是多个目标层复合叠加的结果,结合湿地公园自身的基底特征与设计目标[1],确定杭溪河河口湿地公园区划为湿地植物展示区、洲滩湿地植物恢复区、生态稻田体验区、植被恢复保育区、滨湖湿地生态景观区(图4)。

5.2.1湿地植物展示区、洲滩湿地植被恢复区和生态稻田体验区

湿地植物展示区很大程度地保留了区域的原貌,只稍作调整,将鱼塘打造成湿地植物展示的空间,水生植物是园林水景的重要造景素材,同时,水生植物还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比如在周敦颐《爱莲说》中描写的“出淤泥而不染”、“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都是对荷花自然属

性的最好形容。在配植时,考虑水面的镜面作用,水面植物不超过水面的1/3,控制植物蔓延。挺水植物、浮叶植物,沉水植物和漂浮植物需协调搭配。

充分利用现有稻田,打造稻田湿地,它除了供给人们粮食之外,还可肩负着水生动植物栖息、生存的重要功能,同时为人们提供了欣赏稻田风光和农耕体验的区域。

主要建设内容:水生植物展示区、荷塘月色、洲滩湿地植被恢复区、次入口标识、生态停车场、稻浪吟风、挡水围堰、电瓶车停靠广场、茂林修竹。

5.2.2植被恢复保育区

在外延区域建设绿化隔离带。树种选择主要考虑植物的隔离功能和观赏性,选择香樟、山乌桕、杜英、檫木等乡土阔叶树,按“品”字形栽植。

设计注重场地生态多样性恢复和仿自然森林生态系统重建,以乡土树种为主的多物种生态原则,观赏花木与遮荫乔木相结合,以常绿树种为基调,栽植层次变化的群落。混交树群在外观上注意季节变化,树木组合符合生物学特性和生态习性,以大乔木居中为背景,小乔木为外缘,灌木为,使树群的株冠线有起伏错落,株缘线丰富曲折,栽植株距疏密有致。

季相变化的色彩设计需种植鸢尾等春花物种营造春花烂漫的气息,水边多植垂柳、芦苇、香蒲等植物;道路两侧布设行道树,大量植物片植可营造夏季绿树成荫的景观;秋季观赏杜英、香蒲等植物的各色果实,形成层林尽染的秋季景观;冬季则以水杉、松柏类等常绿植物营造松林叠翠的景观。

主景区种植丰富的多年生草本花卉以及秋色叶的水杉、枫香等,使该区能四季有花,花团锦簇,创造美丽的景观效果。

主要建设内容:生态停车场、中心广场、主入口、电瓶车停靠广场、花海融春、茂林修竹等。

5.2.3滨湖湿地生态景观区

规划拓宽河道,在河道内布设数处生态浮岛,滨水植物在滨水环境下具有生活能力,能完成生活周期,主要包括沿岸草木、乔灌木、藤本及生活在近岸的各种水生植物。以生态驳岸形成的岸栖生物栖息环境为基础,形成陆生―湿生―水生的生境、植物群落和生态景观连续过渡,具有水陆交融的自然优美的景观和生态功能健全的景观水系。

同时,基于杭溪河入湖河口湿地鸟类栖息地的现状,营造鸟类栖息地。主要措施包括:在浮叶植物带和挺水植物带,建设深水区(平均深度0.5~1.0 m)栖息地,以供游禽类栖息,营造水鸟栖息景观;堤岸采用缓坡(有一定的滩涂区域)和软坡(泥岸,且着生灌丛和芦苇等)两种类型相结合;同时在沿湖设置供鸟类栖息的安全岛,安全岛保留泥涂,种植芦苇等水生植物;在乔草防护带和灌草湿生带,建设开阔浅水区栖息地,种植以荷花、菱角和芡实为主的植物,以吸引涉禽类栖息繁殖,形成涉禽类栖息繁殖地;完善引鸟设施配置,在较为安静私密的空间,安置饵台和投饵器等设施并定期补充饵料,吸引鸟类前来啄食,尤其有助于冬季留鸟的生存;在环境良好的绿化隔离带、乔草防护带中,利用木板、树洞或者废弃物制成人工鸟巢,可以吸引鸟类。

主要建设内容:芦花飞雪、水上百草园、水上栈道、观景台、阳光草滩、白鹭栖源、水木清华、水光潋滟、莺啼烟语、电瓶车停靠广场、东入口等。

6结语

湿地系统在生态上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因此,在湿地公园规划设计中,应充分考虑生态方面的因素[5],它的建设应遵循“保护优先”的原则,保护现有自然湿地

系统,充分发挥湿地降解水体污染、净化空气、改善生态环境的生态功能[6],同时应具有湿地文化底蕴展示,提供充足的游憩和宣教场所,充分满足居民的休闲需要[7],提高居民生活环境质量等功能,从而带动该区域的快速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成玉宁,张t,张亚伟,等.湿地公园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3.

[2]崔心红,钱又宇.浅论湿地公园产生、特征及功能[J].上海建设科技,2002(3):43~50.

[3]黄成才,罘.湿地公园规划设计的探讨[J].中南林业调查规划,2004(3):26~29.

[4]高晗,徐光花.简述湿地公园总体布局及其保护对策[J].林业勘查设计,2011(1):47~49.

[5]魏甫,李向阳,周业平.湖南毛里湖湿地公园规划设计探讨[J].绿色科技,2011(8):97~99.

[6]董国政,闫浩.湿地公园建设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积极作用[J].经济研究参考,2006(77):40~44.

上一篇:景观设计的特点范文 下一篇:初中数学方位角的概念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