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公园景观设计方案范文

时间:2023-09-29 06:21:19

湿地公园景观设计方案

湿地公园景观设计方案篇1

关键词:都市农田,生态修复,湿地公园,创新设计

中图分类号:S157文献标识码: A

我国是历史悠久的农业大国,具有深厚的农耕文明底蕴,几千年来这种农耕文明很好的诠释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东方哲学,然而随着城镇化的进程不断加快,经济高速发展随之而来的现代“城市病”也日趋严重:农耕地日益贫瘠、生活垃圾污染严重、野生动物濒临灭绝……城市景观多样性降低,生态系统失衡,人居环境如何可持续发展成为城市景观建设的主要课题。联合国粮食与农业组织(FAO)将城市农业(Urban Agriculture)定义为生产、加工、销售食品和燃料的特定产业,主要为了应对消费者在城镇、城市或大都市圈的日常需求,一般分散在整个城市或城郊的陆地和水系之上,应用集约型生产方法,使用和重复使用自然资源、城市废弃物来生产多种农作物和牲畜。修复在城市中的农耕文化有利于物种的栖息地改善,减少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剥夺,对城市人居环境及生态系统的改善有重要的作用。

1、都市农田景观

都市农田景观是指在城市中创造新的农耕形式,解决都市人粮食需求的同时又能供市民耕作的一种新型城市景观。在城市中引入农田景观对城市景观生态系统起到有效的促进作用,增加景观异质性、保护物质多样性。目前都市农田景观主要有以下实践途径:市民农园,有地方政府或管理部门出租给市民,进行农耕体验活动,规模跨度大,有院落或社区小尺度农田,也有位于城市郊区的大尺度农场。都市农业公园景观也是都市农田景观的主要实施途径,这种将农耕体验与城市户外活动,生态环境保育巧妙结合具备很大的发展空间。校园农场景观,将校园中的闲置空地进行农业生产,丰富学生课余生活,如沈阳建筑大学稻田景观。

素有“九河下梢”、“河海要冲”之称的天津城区,蕴含丰富的自然景观与湿地资源、水量丰沛,同时也是很多部级野生动物的栖息地。近年来的城市建设也是天津很多自然资源与生态景观呈现破碎化的发展趋势,如何构建天津地区的绿色基础设施,连通城区间的各种尺度的景观资源,构成生态网络,成为解决天津地区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基于此背景,本研究拟选取天津城区自然特征明显,污染严重的地段进修复行改造设计,作为城市绿色基础设施的连接构建进行深入探讨,一方面恢复其作为野生动物栖息地的自然景观,更一方面变废为宝,提出建设体验型“都市农田”生态湿地公园的创新设计理念,为其周边的居民提供农耕体验活动。

2、研究区域概况

天津农业为城郊型农业,种植业、养殖业的产业结构皆比较合理,已建立了七大副食品商品基地。北部蓟县山地丘陵和山前洪积冲积平原区,主要种植粮食作物、果林,还有相当规模的畜牧业。中部偏北的冲积平原区,是重要的粮食产地,以种植小麦、玉米等旱粮作物为主。

2.1区位概况

本案位于天津市西青区大学城北侧,占地面积约160公顷,西侧为地铁3号线,南侧为宾水西道,紧邻天津师范大学、理工大学,东北侧为外环西路,紧邻华苑居住区。基地四周被居住区和大学城包围,有着良好的土壤条件,发展景观型农业公园对于城市农业的发展将有着深远的影响。该课题的研究,同时可适用于各种城市农业的类型,以探索引入农业思想后的城市景观在生态、功能、空间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变化。

2.2现状问题

基地属于城乡交界处,路况较差,大量外来人员在此搭造简易民用房,分布相对分散,既不安全,又影响周边环境。现有水系功能单一,生态价值较低,周边水系多为人工开挖河道,水质较差,需要进行改善以提高水体的净化功能和环境价值。交通道路不连贯且道路无硬化,全部为土路,车行、人行道路混乱,交通路线不明确。 植被区域零散,多为早年农户随意栽植的国槐、 白蜡等北方常见树种,植被种植单一,没有人员管理与维护,植物生长不规律,基地有行道树,树龄不长。水系间不明确,污水污染到邻近净水体,湿地岸边堆放各种生活垃圾,严重污染水体,模糊了水岸路线,缺乏生物通道,生物多样性差,地面生态环境的破坏,使动物栖息地遭到破坏。

3、设计目标与设计策略

3.1设计目标

针对基地现状问题提出方案设计目标,结合项目的栖息地恢复、农耕体验、休闲游憩三大基本功能需求,打造宜产、宜游、生态的立体化“都市农田”生态湿地公园,相互联系又独立的复合型体系,便于管理组织与各项功能的有序开展。针对全园建设后需满足合理的农耕生产、生态旅游等功能,完善一体化管理促进各功能区的紧密联系,强化区域流通性。

3.2总体设计

依据基地用地适宜性分析及功能定位进行科学、实用的合理规划,力求农耕体验与湿地修复,农业景观与生态景观的完美融合。在场地中建立禁止开发建设的湿地核心保护区域,限制开发建设的缓冲区一级优先开发建设区。规划功能分区主要包括农田体验区、观光采摘区、设施栽培区、湿地休闲小镇、儿童游乐园、游船区、公园管理区、湿地植物园区、垂钓区、栖息生态岛、湿地净化区。恢复基地生态本底,连通基地内部水系,建立生态湿地净化区,作为基地农田体验区的主要灌溉来源,营造集约、低碳、生态、有机、休闲的可循环特色农业湿地公园景观,满足游人游、赏、娱、憩、购、听、学等多种需求。(如图1)

3.3设计策略

3.3.1 建立人工湿地系统

建立人工湿地系统以保护场地内部原生湿地。湿地作为场地自然资源中的一个“缓冲带”,能够起到减缓水流速度,滞留污染物的作用,将场地内部零散的水系整合重构,连通基地南侧的自来水河建立湿地水体循环系统,实现处理与净化水体的功效。原有的湿地水面保持不变,作为自然湿地景观和生物栖息地保留下来。湿地的南北部分的空闲地开发为游憩用地,用于湿地生境体验和湿地科普教育,其中鸟类招引区开展湿地植被群落恢复和鸟类栖息地恢复区,营造大面积的湿地植被景观。在此建设湿地物认知园、生态驳岸展示区,用于科普展示,北部规划滨水景观,成为生态旅游的集中活动点,湿地中央部分为保育区,开展湿地植被群落恢复,将不进行任何旅游开发项目。湿地良好的生态环境吸引了多种生物栖息,同时适宜人工养殖的开展。东部以湿地净化滞留与雨水收集区,场地内水位基本恒定,恢复自然形态的水网岸线,建立雨水收集系统,将水资源达到循环利用。

3.3.2 利用废弃耕地设计都市农田体验区

利用废弃耕地设计都市体验农田,该设计通过都市农庄的理念来表达未来城市农业的发展方向以及新景观模式:农庄建筑屋顶种植农作物和雨水收集系统进行循环利用资源。整个农庄分为农产品对外展示区、设施农业、科普教育区,和服务基地包括田园超市和特色葡萄酒庄。农产品对外展示区、设施农业及科普教育区,分区明确,重点突出展示、科技、科普等主题,采取温室大棚的建筑形式。农产品对外展示区为游客与市民提供自产自销的有机蔬菜、水果、花卉等农作物产品,成为天津特色农业展示展销平台,成为公园日常维护成本的主要来源。科普教育区为市民、学生、游客介绍本园区农业循环生产系统,公园生态净化的科普知识。农田体验区由农作物体验区、休息区、蔬菜园、果园组成,并由一条环形景观带串联而成,成为本公园的主要景区之一,农田体验区周围设有灌溉水渠,利用基地水体资源形成灌溉系统。

3.3.3建立慢行科普游憩路线

科普教育意义是湿地公园的重要属性之一, 湿地优越的生态条件适宜各项科研的开展,因此应有效利用场地条件,发挥资源优势,促进湿地学科的不断发展。作为鸟类保护区的中心保育区,设有专门的湿地研究中心以及观测站等,以进行湿地气象、鸟类等的观测分析。游客可以在本区欣赏特色湿地植被、生态滤水系统以及观赏野生鸟类。

4、技术应用

4.1灌溉方式

农田体验区的灌溉水源主要有湿地自净与雨水收集。

4.1.1湿地自净

通过修复湿地,完善生物群落、植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使基地原有湿地具有多功能的生态系统,不仅是陆地上的天然蓄水库,又是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地。健康的湿地具备强大的生态净化作用,基地外部水系与内部湿地连通有利于建立整体湿地生态系统,成为农田体验区灌溉系统的主要水源,同时为城市提供更多优质的空气、良好的环境。该设计通过湿地自身的自净作用来达到生态系统的恢复和保护,同时具备收集雨水的效果。

4.1.2雨水收集

针对近年来国内许多大城市出现的城市内涝、城市水资源短缺问题,雨水收集系统能从根本上解决了这一问题,雨水收集是通过对雨水资源进行收集、过滤、净化、贮存、再利用的一项可持续化的设计程序,将城市中的雨水资源进行回收利用对城市的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该设计建立的雨水收集系统由三方面组成:通过景观建筑的屋顶种植来过滤收集较为清洁的雨水;园内一级道路旁设置生态滤水池;在基地东侧建立户外贮水池进行雨水收集,雨水收集系统的建立能保证公园内部饮用水、灌溉水源、日常生活用水,真正实现低碳、集约、可持续的生态型都市农业公园。

4.2 垃圾回收利用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垃圾问题日益突出。原有基地内有大量垃圾堆放,将部分垃圾填满进行景观微地形设计,成为植物关景区。通过建立垃圾处理中心将游客中心的日常生活垃圾集中回收起来,将其进行分类处理,将其中的有机腐块进行生化处理,将其进行堆肥为农田体验区的土壤利用,从而达到循环利用。

结语:

发展都市农业对农城市未来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本研究选址在城市边缘区一处废弃的场地中,自然特征明显,污染严重,一方面进行生态修复、景观重建,恢复其作为野生动物栖息地的自然景观,更一方面变废为宝,提出建设体验型“都市农田”生态湿地公园的创新设计理念,为其周边的居民提供农耕体验活动。针对基地现状问题提出方案设计目标,结合项目的栖息地恢复、农耕体验、休闲游憩三大基本功能需求,打造宜产、宜游、生态的立体化“都市农田”生态湿地公园,提出连通内部水系建立人工湿地系统、利用废弃耕地设计都市农田体验区、建立慢行科普游憩路线的三大设计策略。通过研究都市农田生态公园景观的模式来探寻适合我国国情的城市农业景观创新发展的思路,为我国城乡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等方面的协调发展探求一条新的路径。

参考文献:

[1]邰杰,汤洪泉,曹晋,陆. 国外城市农业景观(Urban Agriculture Landscape)案例评析.广东园林.2013,6:45-49

[2]成玉宁.湿地公园设计[M].北京: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11-15.

湿地公园景观设计方案篇2

关键词:九溪湿地公园;道路;规划设计;玉溪市

收稿日期:2011-07-04

作者简介:李海燕(1987―),女,云南昆明人,西南林业大学园林学院硕士研究生。

通讯作者:宋钰红(1970―),女,浙江嵊州人,副教授,主要从事园林规划设计与教学工作。

中图分类号:TU986.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1)08-0071-04

1 引言

九溪人工湿地公园是我国湖泊治理规模最大的人工湿地公园,公园占地面积约为22.15hm2,是“抚仙湖-星云湖”出流改道工程中净化出流水质的枢纽工程。公园位于玉溪市江川县九溪镇,它与著名的聂耳文化广场、玉溪大河连成一条旅游景观带[1]。公园总体规划根据现有资源合理布局景区,兼顾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景区的经济效益,合理安排有特色、有吸引力的景区;公园总体空间布局呈现“一轴、两心、五区”的模式,一轴即一条横向景观轴,两心即公园A、B区内被主干道围合的两个湿地景观中心;五区即青铜文化展示娱乐区、水木年华景观区、渔乡情景观区、凭栏远眺景观区和绿野仙踪景观区。

九溪湿地公园道路规划与设计以总体规划的“生态、休闲、教育”思想为指导,依据景观生态学原理,遵从自然过程,充分保护现有的自然生态资源,完善湿地生态系统,在此基础上进行道路规划与设计,保证道路系统能够顺畅运行,并最大限度地发挥湿地公园的功能[2]。融合地域文化特点,以“以人为本、保护和延续地域文化”为设计理念,科学、人性、生态的组合各级游路。在道路布局中遵循3个原则,即因地制宜、科学布置原则;整体性、连续性原则和尊重历史、延续文脉、创造特色原则。

2 九溪湿地公园道路现状分析

2.1 道路现状布局

规划区湿地公园呈狭长带状,被玉江公路分隔为A、B区两部分,两区之间由一座横跨公路的天桥相联,与B区的东、西侧相邻的分别是玉江公路和一条城市公路;A区西南侧与玉江公路相邻,东北侧的是湿地公园的入水口,周围都是农田和苗圃区。现状道路布局表现出几个特点:道路布局过于规整,形成方正的“田”字状的道路格局;无明确的道路分级和相应曲折变化,难以显现湿地的自然性、生态性和自然野趣之感;没有供游人活动、休息、赏景的硬地空间;部分道路尺度、密度分布不合理,没有形成合理的园路系统和功能分区,缺少特色历史文化元素的内涵体现。

2.2 道路规划定位

根据公园的区位环境和湿地的特殊性质,公园定位为娱乐休闲和科教游览性的生态性综合公园。公园与著名的抚仙湖、聂耳文化广场等景点形成游览路线,决定了进入园内的游人主要是本镇、本市内常住人口和周边进入该地的游客,园内游人主要以游玩、休闲、观赏及锻炼为主。

建设方要求公园内不能通行游览车、观赏车,只能通行消防车、园内管理车等特殊用车和非机动车,考虑到公园主要景观是大面积的湿地,决定了园内的主要交通方式为步行。

3 九溪湿地公园道路规划与设计

3.1 道路规划布局

道路是为人服务的,人是其活动的主体。道路景观设计应充分考虑人的感受,并在设计作品中认真贯彻。九溪湿地公园道路设计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结合公园现有道路的分布,在环状道路周围适当位置增加大小不一的景点空间供游人娱乐、休憩,整个园区道路规划形成“两环、两横、多纵”为主体结构的网状道路系统。两环为A、B区的主环道;两横为A、B区的次干道;多纵为A、B区的游憩小路和水上的道路交通。通过三级道路形成的“网状”道路连接公园各景观区,突出展现湿地景观和地方文化。通过公园景观展示和市民参与体验,使市民充分理解地域文化内涵、湿地景观价值,唤起人们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关心[3]。

公园将湿地景观与园林景观结合为一体,道路规划设计与自然性、生态性的湿地景观特性相吻合,赋予引导游线、参与造景的功能,进一步与当地青铜、渔乡文化相结合,创造出充满自然野趣、具备文化意蕴的道路系统(图1)。

3.2 道路分级

道路设计中遵循人性化的设计理念,通过道路空间的美学特点和游览者的视觉特性,在遵循环境特殊性的基础上规划优美、亲切、宜人的道路系统。九溪湿地公园全园禁止观赏、游览性的机动车通行,只能采用污染较少的非机动车方式或者徒步方式,结合湿地公园本身的特殊性,将公园道路分为3级,即主干道、次干道和游憩小路。

主干道成环形布局,在两个主景区形成环形与市政道路相连接,是园内人流量最大的行进路线,设计路面宽度为4m,主要满足日常湿地管理、维护、消防等功用,设计时考虑牢固平坦、防滑耐损、线条朴素大方,曲线与直线相互交错运用;次干道用于连接各个主要景观节点,在与环形主干道相接基础上,形成园区的主要游览步道,次干道通行人流量小于主干道,根据园内景观节点的分布特点,游客的行走规律习惯,并考虑到原有道路的分布,路面宽度2.0~3.5m不等;游憩小路布置较为灵活,主要供游人散步游憩之用,将游人引入公园内各地,路面宽度小于2m,通过连接景观节点中每个亲水平台和休憩硬地,将游人引入公园内各个自然角落,采取自然曲折的布置方式。

水岸交通以木栈道来组织实现,主要连接各处湿地景观,道路线形自然曲折,顺地势灵活地穿插到各湿地景区,木质的栈道在绿色的挺水植物间,若隐若现,有种“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自然之感,营造公园幽静的休闲氛围(图2)。

3.3 道路入口设计

道路入口选址设计是组织畅通道路系统成败的关键,考虑到园区场地特性以及景观分区和节点布置情况,整个公园设计了1个主入口和4个次入口。考虑到道路的交叉缺陷,避免单直、单曲缺点,道路设计曲直串联,消除断头路,避免多路交叉和导向不

明,尽量采用正交,交岔路口尽量采用三岔口,并设计合理的转弯半径[4]。公园游人主要来自北侧的市镇,规划中青铜文化展示娱乐区为公园集散中心和主景观区,主入口与此相接引导游人进入湿地公园,主入口全开敞式布局,以一个轴线布置的集散广场为中心,中间设置青铜景观小品自然过渡,突出主体景观,也便于游人的集散。公园次入口主要分布在与市政道路相接的公园四角,与主干道相连接,形成规则式和自然式混合的空间布局,通过夹景、借景、对景和框景等空间营造手法,设计不同特色的景观小品和植物配置将游人引导进入整个园区(图3)。

3.4 道路规划与景点布置

公园主要景点分布与道路的布置紧密联系,形成公园内各景区的分布格局。主干道连接主要景点形成环状道路,木栈道和游憩步道连接次级景点并和主干道联系构成网格状道路,使园内的所有景观形成有机联系的整体[3]。

A区主要道路成环状布置,自西至东延伸至渔乡情景观区、凭栏远眺景区和绿野仙踪景区,形成“串珠状”连接,并围合一个中心湿地景观区。将园区分为两条特色旅游线路:一是以自然曲折的次干道为主,连接各个景观节点形成围绕园区的休闲自然风光的旅游线路;另一条是以湿地木栈道为主形成湿地观光旅游线路,通过规则式的曲直变化和垂直空间的层次架空变化来组织湿地景观的视觉变化,提供游人步移景异的游览效果。

B区以主入口和青铜文化展示娱乐区为集散中心,整条主干道连接了主入口、两个次入口和水木年华景观区,环形道路围合大面积的湿地景观区,构建整个公园的景观核心,环状主干道连接次干道、游憩步道,木栈道穿插其间通往园内的湿地景观,引导游人沿路观景,进入各观赏景区。

3.5 道路设计与文化营造

道路设计中景观文化营造坚持以“保护和延续地域特有人文内涵”为原则,在道路规划设计基础上,将地域文化进行符号化,结合道路路面铺装、围栏、桥、路侧平台和路缘等部位的设计,将总体规划的设理念融入道路设计中。次干道中设计了渔乡路,用“鱼”作为设计元素的源,将它符号化,结合路面铺装纹样来体现江川捕鱼之乡的鱼文化,将“鱼”的纹样布置在渔乡路的出入口,为体现鱼流动的曲线美,并缩短渔乡路宽度,道路中间采用“S”型曲线分为两部分,并用灰、黑色相间的混凝土铺装修饰路面。道路沿线与景观区衔接的地方,以青铜文化展示为主,把江川的青铜器文化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从举世闻名的“牛虎铜案”到细小的“青铜手镯”,都以园林景观小品的形式展现在这个青铜文化展示娱乐区内,湿地景观区一侧的围栏及亲水平台围栏巧妙的将青铜雕塑和道路和谐的融合。主干道在构建旅游线路的同时形成了一条景观文化长廊;次干道路边的休憩平台和开敞空间中以硬质景观为主,通过有文化象征意义的渔网、农业等一些渔乡图案进行铺装饰面营造,展现公园“以人为本、保护和延续地域文化”的设计理念(图4)。

3.6 道路铺装材料设计

主干道为突出整体性、便于通车,采用整体路面。考虑到造价低廉、铺设简单,平整、耐压、耐磨并具有极高的可塑性和耐久性,全路段用橙黄色的混凝土铺装路面[5]。设计结合两侧植物配置、灯饰等附属景观设施,使道路无论在材料、色彩还是形式上都能够与周围环境和谐。

次干道在考虑其在园中的作用和曲折的布置形式,在铺装上主要采用各种块料铺装,它具有坚固、平稳、透水性强、路面放射弱的特点,与路旁的湿地植物相搭配,追求天然质感、大小不一特色,“随遇而安”地散置于湿地景观中央,仿佛浮于水面上,在方便游人穿行的同时,又创造了优美的地面景观,亲切自然,趣味无穷,和湿地景观区形成整体。湿地区木栈道以红梅噶铺设为主,通过规则式自然曲折的手法来构建网状路网,让木栈道及亲水平台与湿地景观和谐过度。

公园内游憩小路蜿蜒曲折布置,道路的形式灵活多变,打破主、次干道的单调乏味。主要采用各种碎石、瓦片、卵石等碎料铺装路面为主,使之形成一种利于排水,低反射,经济使用的园林道路,既充分利用了原有场地建筑拆迁的废料,又充分体现了它的经济、美丽、富有装饰性,并具有灵活性、生态性,使道路更加自然有趣(图5)。

4 结语

九溪湿地公园道路总体构建了“主干道――次干道――游憩小路”的主次分明、和谐交错的网状道路系统,通过道路系统合理连接了各功能区和景观节点,把公园各部分联系成为一个有机整体。道路布置曲折迂回,疏密合理,符合游人行走习惯,让游人在沿途体验不同的生境和画镜,并能够达到意境的精神升华。主干路连接各大功能区,但并不穿过各大功能区,使游人在最少的时间内到达各景观节点;次级路连接但不贯穿各功能亚区,通过设计一些意象图案,延续当地的历史文脉;游憩小路联结功能亚区中的各项目斑块。而道路铺装作为公园这个艺术品的组成部分,也是传达园内意境的主要方式,园内采用不同的纹样、色彩、质感表达各景点的意境,铺装设计与整个公园相互依存,使游人的“游”和“观”达到统一,在审美的过程中激发出一种力量,从而获得一种美感的境界和一种特殊的兴趣。

湿地公园是游客较集中的公共游憩、休闲活动场所,大量的人流将依靠道路予以集散分流,并通过道路引导游人进入园内各景区,道路规划应结合湿地公园特殊的地理环境及各景点的分布,通过合理组织水上道路系统和陆上道路系统,最终形成生态、经济、美观、可持续的人性化道路系统。

参考文献:

[1] 胡贵青.九溪湿地工程即将开工[N].玉溪日报,2007-07-09(4).

[2] 雷 昆.对我国湿地公园建设发展的思考[J].林业资源管理,2005(2):23~26.

[3] 谷丽荣.园路设计研究[D].海口:华南热带农业大学,2007.

[4] 胡长龙.园林规划设计[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5] 毛培琳.园林铺地设计[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3.

Analysis of Road planning and Design of Jiuxi Wetland Park in Yuxi City

Li Haiyan1,Ma Jianwu2,Song Yuhong1

(1.School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Southwest Forestry University,Kunming 650224,China; 2.GoldMantis School of Architecture and Urban Environment,Soochow University,Suzhou 215021,China)

Abstract:Combining the concept of overall planning idea of Jiuxi Wetland Park,and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park site status,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design concept of “people-oriented,protect and maintain regional culture”,and designs the more humanized road system with “two ring,two horizontal,multi-vertical” as the structure.Park roads are divided into three classes:main road,secondary road and recreation path;all levels of road link different types of landscape node and form net road system.At the same time,the paper analyse the relationship among road system,landscape nodes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regional culture in order to search for a scientific,economic,ecological and sustainable design skills of wetland park road planning.

湿地公园景观设计方案篇3

现代景观创意设计是一个涉及面很广泛的实用设计,所以相应的案例分析在具体研究中是非常有必要的。文章将从国内著名公园景观创意设计来进行案例分析,主要案例为上海后滩公园创意设计。上海后滩公园是2010年世博园的核心绿地景观,也是探索上海城市发展与自然之间的协调关系的重大课题,该设计荣获2010年ASLA唯一年度大奖———杰出项目奖。后滩公园的分区可以概括为“三带一区”,即滨江芦荻带、内河净化湿地带、梯地禾田带和原生湿地保护区。滨江芦荻带位于场地北侧,是由种植芦苇和荻草而形成的生态滨河岸线,整体自然而亲切。内河净化湿地带位于场地中部,主要是与黄浦江水相通的人工湿地,通过各种水生植物建立起湿地生态净化系统,为世博园区提供景观用水,是后滩公园的核心内容。梯地禾田带则利用防洪堤与湿地之间的高度差,形成错落的梯田,其中可以种植五谷与经济作物,是公园的过渡地带。原生湿地保护区完整保留了场地内滨江原生态滩涂湿地,建立湿地保护区,为动物提供栖息地。由此可见,后滩公园的创意化设计要素主要是围绕在生态因素之上,如何建立城市与自然之间的协调关系是其景观设计中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设计上的一个重大突破与创意。因此,在现代景观设计中,要实现创意化的突破,必须兼顾景观的生态原则、文化原则、功能原则,实现既有功能,又有文化内涵,还具有生态友好性特点是非常重要的。

二、现代景观创意设计元素

1、现代景观创意设计中的园路

在现代景观创意设计中,园路设计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园路是引导人们在景观区中进行玩赏的驻足空间,其设计与景区建筑、山水、植物等要素相结合而共同组成园林景观。所以,园林道路也是园林的脉络,它的规划布局以及走向必须满足其使用功能,并与周边环境相协调。例如,在国内著名西溪湿地公园中,其园路设计就非常具有创意特色,一条50m宽的多层式绿色景观长廊将环绕保护区,犹如一条绿色的绸带,“绸带”自外而内由常绿高乔木、低乔木、灌木、草本植物、水边植物五个层次组成,不仅可观赏,还有着提示漫游线路、限制随意进入等导引功能,因而其创意化设计兼顾了景观的审美特征以及功能性质两个方面,并实现了完美的结合。再如,德国里姆景观公园的园路设计,用笔直的路径和轴线切过大块的草坪,打破原来单一的静止状态,产生流动的感觉,同时也产生层次空间的变化,给人们一种规整又不失协调的感觉。园路设计首先要遵循主次分明的原则,需要因地制宜而有明确的方向性,因为作为园林的导向脉络,其设计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游人的景观体验。在园路设计中,主路要能贯穿整个园区,联系到各个风景点,从而形成景区的骨架,而支路和小径则可以蜿蜒绵长,以增加游赏情致。此外,园路设计还必须要遵循协调原则,即其设计要与周边的环境相吻合,彼此相辅相成,共同构成整体的景观设计。但是园路并非只能进行中规中矩的设计,除了主次分明和协调原则以外,园路还可以进行各种创意变化,例如在整体走向上具有一定弯曲度,创造出视觉上的层次感,或者在园路两旁进行一定的装饰和点缀,使其更具对比与协调,营造视觉的感染力。

2、现代景观创意设计中的铺装

地面铺装在现代景观创意设计中也很重要,它是指用各种材料对地面进行铺砌装饰,其铺装范围较广,包括园路、广场、地坪等等。地面铺装在景观设计中具有划分和组织空间的作用,可将整个景观区域的各个空间连成整体,而且铺装还能避免地面泥泞难行,为人们提供良好的休息场所。例如,在西溪湿地公园中,其铺装设计就极具创意特色,西溪公园采用的是普通的砖石进行铺装,但是其设计却与众不同,将一块块砖石进行有序的排列,形成“西溪湿地”这几个汉字,既有导向作用,也很有创意特点。德国里姆景观公园草坪中的铺装很有创意,几块石碑坐落在草坪上,更加显示出硬质与软质的对比,因其与众不同而产生了分离感。这一构成要素暗示着一种领域性的空间,非常巧妙。景观创意设计中的铺装设计在具体实践中需要关注质感、色彩、尺度等方面的设计因素,好的铺装设计既有指引功能,又具审美意境,可为整体景观增添设计效果。创意化的铺装设计还可在其纹路上进行丰富想象,使得一般材质性的铺装设计更具视觉审美感。

3、现代景观创意设计中的水景

水体景观设计是现代景观艺术中的设计难点,但也常是点睛之笔。水的形态多种多样,设计师如果能在景观设计中充分、合理的运用水景的特点,那将会给整体景观增添更多的情趣。例如,在国内著名长兴仙山湖公园中,其仙山湖水域面积约为10km2。湖中有一长堤贯穿东西,将整座湖分为南、北两片。仙山湖景区由仙山和仙湖两个自然的山水组成,仙山湖景区生态环境非常的优越,植被、湿地、动物以及人文构成了一个丰富的生态链,其地貌景观非常的独特,各种生物丰富而繁茂,还云集了很多非常珍稀的天鹅在此安家,这是极为难得的自然生态现象,在视觉上有着极强的创意化特征,给人带来了清新、自然、舒畅的感受。现代景观创意中的水景设计不仅需要明确水景是为观赏还是嬉戏等功能以外,还需要注重与整体空间环境之间的协调关系,只有考虑因素周全的水体设计才能给整个景观增添色彩。

4、现代景观创意设计中的植物

植物是现代景观创意设计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缺乏植物的景观是单调而又乏味的。在具体的景观植物设计中,设计师应该根据不同的植物类型进行适当的设计与规划,并遵循相应的形式美规则,如对比与协调原则、均衡与稳定原则、比例与尺度原则、节奏与韵律原则等等。例如,在长兴仙山湖湿地公园的植物设计中,其创意设计也主要根据生态化元素进行,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长兴仙山湖湿地历史悠久,在多年的人为干预和自然演化中,逐渐从原始的原生态湿地演变为次生态湿地,因此植物种类的丰富性会给整个生态系统带来重大的影响。仙山湖的规划遵循“生态优先、因地制宜、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原则,通过植物复种、有害植物清除等措施,对仙山湖湿地的植物资源进行了科学的保护和恢复,从而打造浙江特有的湿地生态品牌,全面提升浙江的生态、环境质量和国际旅游名城品位。因此,整个湿地公园不仅仅在规划原则上具有创意性,而且还形成了一种品牌效应,非常独特。再如:俞孔坚教授设计的天津桥园公园,利用自然植被的自我恢复过程,形成不同水位和盐碱度条件相适应的植物群落,将地域景观特色和乡土植被引入城市,独具特色。因此,植物设计必须遵循相应的审美法则,找到与整体景观之间的平衡点,这样才能使得景观设计变得丰富多彩,引人入胜。但是,植物在景观设计中也可进行各种创意化设计,植物本身具有一定的审美和生态习性,设计师如果根据这个特点和栽植地的生态条件相结合,考虑局部与整体的效果,合理配置,也可做出很多创意变化,最普通的如将植物本身进行一定的排列形成各种图案,或者将不同植物的颜色进行一定的编排,也能创造出具有丰富的视觉效果和创意化特色的景观设计。

三、结语

总之,景观设计是一个具有广泛意义的概念,并涉及多种学科之间的协调与配合,其具体的分类则可分为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两大类。此外,在现代景观创意设计中,园路、铺装、水景与植物等要素也非常重要,其设计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整体景观的视觉效果,而在这些设计要素上进行相关的创意化设计也是非常重要的,可给整体景观设计带来不同的效果和风格。

湿地公园景观设计方案篇4

关键词: 湿地公园;植物景观;营造方式;西溪湿地;

Abstract: Wetland park is a kind of ecological theme park which gather ecological protection, recreational tour, science education etc. In the wetland park, plant is the sole essential factor of landscape design which has the life.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wetland park with its concept, types,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functions of plant landscape, summarizes the principle and modes of plant landscape design. Introducing Xixi National Wetland Park and Sanyang Wetland Park, through analysis their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as well as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n plant landscape design to do some good for future.

Key Words: Wetland park; Plant landscape; Design modes; Xixi National Wetland Park.

中图分类号:G24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湿地公园概述

湿地赋有“地球之肾”的美誉,与海洋、森林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湿地是陆地与水域之间的生态交错带,湿地不但能调节气候、涵养水源、储蓄洪水、净化水质、维持碳循环、控制土壤侵蚀、补充地下水,还能保护河岸,保持生物多样性,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提供充足的自然资源[[ [] 芦建国,徐新洲. 城市湿地植物景观设计——以杭州西溪湿地公园_西湖西进湿地为例[J].林业科技开发,2007,21(06):109-112.],[ [] 涂明峰,胡先祥.城市湿地公园景观规划设计方法探析[J].湖北林业科技,2009,(02):63-65.]]。

湿地公园是指通过人工恢复或重建湿地生态系统,将位于城市或城市附近现有或已退化的湿地,按照生态学的规律进行改造、规划和建设,使其成为城市绿地系统的一部分,集生态保护、生态观光休闲、生态科普教育、湿地研究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生态型公园[[ [] 王思元,牛萌.湿地公园的植物景观设计——以上海崇明岛西沙湿地公园为例[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9,34(7):137-140.]]。湿地公园之所以会出现,主要有以下四个原因:人类自古就有临水而居的文明史;园林水景对传统园林中具有一定的贡献意义;现代城市自然环境破坏,人们迫切希望亲近自然;人们越来越关注湿地,对其的认识也提高。

探讨湿地公园的植物景观设计,不但为今后湿地公园的植物景观营造方式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科学合理地营造湿地园林景观,而且良好的湿地景观能吸引游客的到来,使更多的人接触湿地,亲近大自然,关注生态保护。

湿地公园的植物设计原则

生态优先原则

湿地本身就是一个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的能力。湿地公园是生态公园,它的建造应以生态优先为首则。丰富的湿地植物群落能吸收有害气体,有效调节大气的组成。湿地公园的植物配置必须遵循生态科学的规律[[ ]]。植物在生长过程中,与其周围的环境存在着相互联系,科学运用生态学原理,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维持湿地的平衡发展。

以人为本原则

湿地公园的以人为本,是指不但要考虑公园自身的管理还需要切实为游客服务,满足他们的需求,为人们提供一个安全舒适的湿地休闲环境[[ ]]。公园是供人们休闲、游玩的场所,湿地公园的植物配置要满足游客欣赏景观的精神需求,营造出园林景观的意境美。当人们在湿地公园中感受到良好的场所体验时,对湿地景观产生直观的体会,切身理解湿地的作用,达到一定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并能有效地促进湿地旅游,得到很大的经济效益。

因地制宜原则

因地制宜原则,即在选择湿地公园植物时,根据地域及气候的差异,考虑不同的湿地现状和资源条件,结合植物的生态习性和生长规律,使植物正常生长和发育,充分发挥植物个体、种群和群落之间的景观与生态效益,形成具有一定层次、厚度、色彩的生态系统。这就要求选择植物时要适地适树,应以乡土树种为主,搭配部分已适应本地区环境的外来树种。

生物多样性原则

生物多样性,能保证群落的稳定发展。生态系统时时刻刻都在变化,保持湿地公园植物的多样性,才能维持它的动态平衡。在植物配置方面,要注重物种多样性的选择,充实湿地植物群落的种类,展现湿地的自身反馈能力。搭配不同种类的植物,不仅能形成错落有致的植物景观效果,而且植物间的互补作用能促进污染物的处理,实现湿地的自我循环。但在增加物种的同时,要注意外来物种的引入对本土植物生长带来的不利影响。国外湿地公园植物多样性的案例,可以作为借鉴依据。

美学原则

美学原则,指植物景观设计时,要考虑植物群落的美感,体现科学性与艺术性的和谐搭配。美好的植物景观,会吸引人们的到来,亲近大自然,感受湿地环境的美妙,体验湿地生态环境的与众不同。在植物配置时,选择观赏性强的品种,运用美学原理,协调人们的观赏情趣,把握群落植物的整体配置效果,营造出动态变化的植物景观。例如,利用季相变化配置植物群落,运用彩叶树种科学合理进行景观设计,根据植物高低错落,进行层次感的营造。

湿地公园植物景观营造方式

以湿地植物为主的植物景观

水面的植物景观

湿地公园除具有一般公园的功能外,最突出的特色就是有广阔的水面。水域不但能为生物提供栖息场所,调节空气湿度的生态功能,而且构成了园林景观的要素。单独的、平静的水面不足以形成美丽的风景线,当搭配了植物的种植,能给辽阔的水面带来无限的生机。按生活方式与形态特征分,水生植物分为挺水型、浮水型、漂浮型和沉水型。营造湿地水面景观时,应遵循湿地植物设计原则,选择观赏价值高的植物,科学处理植物与水体的关系,模拟再现自然水景,充分展现水生植物的丰富色彩与姿韵。植物的倒影映入水中,微风吹过,荡漾起层层微波,使水面增添了无穷的情趣,给人们带来清新舒畅之感,勾勒出温馨的园林意境。

自然式水岸线景观

湿地公园景观设计方案篇5

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规划面积约60平方千米,其中湖面6.5平方千米。为实现建设像“西湖”风景名胜区那样国家5A级的“北湖”湿地风景名胜区的目标,建议扩大北湖湿地风景名胜区的规划面积,可以考虑将现在规划22.73平方千米面积的基础上扩大一倍达到45~50平方千米,将规划范围内的捞刀河区域的南岸、北二环北线的北面区域以及福元路以北的区域包括秀峰公园、太阳山森林公园、黑糜峰公园、长沙园林生态园、山鹰潭等划归到北湖湿地风景名胜区的规划范围以内,增加规划景区的自然森林面积、山水景观和人文景观。考虑加大规划中的湿地建设、湿地恢复、湿地保护的面积,最好能够达到总规划面积的50%,这部分的面积包括湖面、水塘、水渠、河流、小溪、滩涂等,打造适宜大量水生动植物、候鸟生长繁殖的湿地景观,可以引来候鸟在这里歇息、生活,打造观鸟景观,吸引爱鸟、欣赏鸟的人群来这里观鸟、赏鸟;而规划用于城市房地产开发的面积应限制在30%以下,在靠近主城区的区域规划建设商业地产,如在芙蓉北路的东侧、福元路的北侧,在北湖公园景区、湿地公园景区规划出一定的区域建设旅游度假的地产,其余的20%面积用于新农村的建设用地。这部分面积解决当地村民的安置,将这个区域建成像四川“五朵金花”那样的都市休闲农业旅游区,解决当地农民的安置和生活以及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在此区域可以将传统的村庄打造成各具特色的旅游休闲农庄,如荷塘村、草莓村、百草村、园艺村、鱼塘村等,在荷塘村可以欣赏荷塘美景,品茗、休闲娱乐;在草莓村可以去草莓园摘草莓、吃草莓,了解漂亮、可爱、可口的草莓的栽培过程;在百草村可以了解到我国传统的中草药的种植与栽培方法与技术,懂得中医技术和中医文化,品尝传统的药膳,达到治病、养生的目的;在园艺村可以欣赏到一些本土的一些古树名木、奇花异草和造型各异盆景,在欣赏艺术、美景的同时品茗交流将是一件十分惬意的事情;在鱼塘村可以品尝到湖南本土的活鱼美味,龙虾、螃蟹美味。这样既满足城市居民等大众人群的不同的休闲游玩需求,又能促进当地休闲旅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将北湖湿地风景区建设成包括秀峰公园、太阳山森林公园、黑糜峰公园、长沙园林生态园、白鹭湖湿地公园、北湖公园、楚家湖公园、捞刀河风光带、湖湘民俗文化园、现代休闲农庄等十大景区的风景名胜区。在这些景区的周边适当地开发一些低层的高尚住宅区,不破坏景区的景观是必须坚持的首要原则。

二、制订相应的法规来规范、管理风景区的规划建设

在明确目标的基础上,制定风景区内每个拟保护、建设和开发区域的控制性详规,进行公示,让全民参与进来,集思广益,同时聘请相关学科如生态、园林、地理、水利、生物、旅游和规划等方面的专家、学者进行论证,然后再修订控制性详规,进行公示,由全民参与投票表决,最后提请区、市人大讨论表决通过,提交省人大、省、市、区规划部门备案,通过这种方式来控制规划的随意性,解决主要领导一变动,规划设计就随着改变的问题,例如云南昆明的规划建设“像种庄稼,一年一改”。当然要解决规划朝令夕改,缺乏延续性的问题,可以通过借鉴《岳麓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办法》来制定《北湖湿地风景名胜区管理办法》的措施,达到用法规的形式进行规范、管理风景区开发建设的目的。

三、挖掘当地风俗民情风貌,打造出北湖湿地风景区的特色

长沙河西的梅溪湖公园的建设是为了打造城市的商业地产、人居地产服务的,洋湖湿地公园,是为了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建设宜居的城市居住环境,周围没有什么人文特色。人文色彩浓厚的苏圫垸,四周分布着众多名胜,如道教福地鹅羊山、清初古刹铁炉寺,以及罗汉庄、山鹰潭、秀峰山等。充分挖掘当地的地域民情、民俗、风貌等特点,结合湖湘文化的特色,打造出北湖湿地风景名胜区的特色,如:湖湘的寺庙文化、农耕文化和民俗文化等,让到此来的游客享受湖光山色、感受湖湘文化,体验农耕之乐、收获垂钓之悦,享受湿地野趣、欣赏候鸟之美。以此吸引世界各地的游客前来观光、游览,促进旅游业的发展,使北湖湿地景区的经济、生态环境等可持续发展。打造开福区旅游经济的增长极。

四、做好风景区建设的近期、中期和长期的规划

在进行充分实地调查研究的基础,考虑财政经济的承受能力,坚持“保护、建设、开发”的原则,在做白鹭湖湿地公园规划的时候要多着眼于整个风景区的生态体系建设,注重生态环境建设,要更多地考虑到水文地理因素、本土地动植物的保护和利用、包括候鸟地栖息地和水生动物繁殖地的维护,在湿地保护区内要考虑建设湿地生态保育区、修复区和观赏区,达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结合。在此基础上做好风景区建设的近期、中期和长期的规划。然后再根据风景区的近期、中期、远期规划进行各个规划区域的详细规划设计,编制出工程的概预算,并且制定出实施方案,最后再付诸实施,进行开发建设。总之,风景区的规划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综合的系统工程,需要进行缜密的、谨慎的、和超前的整体的系统考虑,才能使规划设计方案作的更好,笔者提出的这些建议,只是个人对于这个项目的一些思考,仅供参考。

湿地公园景观设计方案篇6

【关键词】风景园林、生态、节约、园林绿化

湿地是地球上具有多种独特功能的生态系统,它不仅为人类提供大量食物、原料和水资源,而且在维持生态平衡、保持生物多样性和珍稀物种资源以及涵养水源、蓄洪防旱、降解污染调节气候、补充地下水、控制土壤侵蚀等方面均起到重要作用,由于它具有不可替代的生态功能,它也被称为“地球之肾”。

中国生态型节约园林有很多案例,如在杭州具有代表性的就有西溪湿地国家公园,它正是在这样一片生态资源丰富、自然景观质朴的湿地上建成的,它是目前我国第一个集城市湿地、农耕湿地、文化湿地于一体的国家湿地公园。

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不仅能够反映不同地域的地理、地貌等自然环境特征,还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人类社会的各个侧面。在不同的国家或地区,由于自然因素及社会因素的不同,导致当地具有独特的地理、地貌和文化传统特点,使当地的风景园林出现风格迥异的面貌。风景园林设计总是敏感的反映着这种当地文化思潮、思想体系、社会生活需求以及经济技术条件,这样风景园林设计就会具有某种倾向性,而这种倾向性往往就引导着当地风景园林出现其独特风格而又包含其内在的逻辑发展轨迹,也就形成了当今世界千姿百态风格迥异的风景园林。

1、坚持生态优先原则,倡导生态节约型绿化体系

按照生态优先的理念,以乔木为主,科学配置植物群落,提高城市人工群落的生物多样性,营造节约型园林。

(1)以乔木为主,科学搭配植物群落。遵照城市绿化以乔木为主的原则,按乔、灌、藤、草多层结构和科学搭配的方法开展城市绿地建设,不仅提高了植物群落结构的稳定性、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安全性,而且大大提高了城市的生态效益和景观效益。

(2)控制修剪植物应用,减少绿地养护费用。在园林绿化建设和维护过程中,要进一步转变机制,通过引入作业社会化和市场竞争,采取招标投标、工程质量监督、信用体系监督等方式保障工程和养护质量,降低建设和维护成本。

2、科学制定园林绿化设计,构建节约型绿化体系

(1)在绿化设计中,树立节约型绿化设计理念,大力倡导“以植物为主体,水土为要素”的园林设计思想。倡导绿地建设向自然生态转型,坚持“适地适树”、“以乡土树种为主”、“物种多样性”原则。根据本地的自然条件和资源特点,使用成本低、适应性强、本地特色鲜明的乡土树种,利用自然植物群落和野生植被,营造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自然景观。

(2)在种植设计上,注重按植物群落结构进行合理配置,增加乔灌、藤、宿根花卉的使用,力求扩大绿地复层结构比例,充分发挥绿地的最大生态效益。试验表明,乔灌木的耗水量远低于草坪,而生态效益却比草坪高得多,10m2树木产生的生态效益与50m2生长良好的草坪相当。大量应用耐旱植物,不仅能节约大量水分,还能营造独特的景观。

(3)采用地面透气透水性铺装,减少水资源浪费。

3、努力降低成本,积极推进资源节约型绿化体系

当今社会,水资源紧缺,能源供应紧张,集约节约利用土地、水资源和能源,是推进节约型绿化的必然选择。通过在园林绿化中开发、应用和推广节水、节地、节能和节材技术,以技术进步促进园林绿化的节约。

(1)大力推广节水型灌溉方式。在达到浇灌效果的前提下,不同的浇灌方式也是决定绿化工程能否节水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要降低园林事业对城市水资源的消耗,就必须大力推广节水型灌溉方式。可采用喷灌、滴灌、地下滴灌等方式进行植物灌溉,这样既可节约用水,还能节省劳力,工效较高。据统计喷灌比地面灌溉可节省水约30%~50%,滴灌比喷灌可省水约40%,可节能50%~70%。地下滴灌是目前最新、最复杂、效率最高的灌溉方法,它直接供水于植物根部,水分蒸发损失小,不影响地面景观,同时,还可以抑制杂草的生长,是园林绿化中极具发展潜力的灌溉技术。

(2)合理利用城市生活污水、中水灌溉,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废水利用率。利用处理过的生活污水进行灌溉,既可提高土壤肥力,又降低了生产成本,同时,还可根据生活污水中有机质含量高,在冬、春2季选定取水时间段,大量抽取城市生活污水,对土壤瘠薄的绿地实施污水灌溉,是增加土壤肥效、提高植物生长量、降低管理成本的有效方式。注重雨水的回收利用,提倡使用再生水灌溉。

(3)大力推广环保项目的建设,对植物的死干、枯枝、落叶、树皮等再回收处理,可作为园林绿化的生物性肥料。

(4)充分挖掘每一寸土地的潜力,实现单位土地面积生态效益的最大化。大力推行立体绿化的力度,充分利用各种攀援和爬墙植物,将能够绿化的各类墙体、天桥、屋顶和桥墩绿化起来,能有效地增加城市的绿量和绿视率。

4、结合西溪湿地公园案例分析生态节约型园林

综合以上几点以后,结合西溪湿地公园来一一分析:首先是坚持生态原则,这点上西溪湿地公园完全可以做到,这里本身就是一片湿地,有着它自己的生态系统,只要稍加改动就可以成为一个生态公园。其次科学制定园林绿化设计,内部建立生态净化系统,农居拆迁后,留下的地表,在充分尊重原有地形、地貌、植被的基础上,采用乡土树种进行植被恢复,既不破坏形象有保护了那里的环境。在护堤设计上采用了柳树桩代替松木桩,因为松木桩没有生命力,永远是死桩,不能生根、发芽,但柳树桩是活桩,柳树桩经过一段时间后会生根、发芽,这样不但护堤效果好,而且对整个生态环境的改善大有益处。在满足工程强度要求的情况下,均采用活柳树桩护堤护岸。这种原生态的驳坎方式非常有利于泥鳅、黄鳝类生物的生存,设计人员还设置水禽栖息地,让更多的鸟类禽类能够来这里嬉戏,也不失为一个具有特色的景点,这就是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实例啊。最后在推进资源节约型绿化体系的过程中,西溪湿地里补种了约1000亩的芦苇,它不仅是景致的一种恢复,更是达到水体的净化―――据介绍在英国的许多加油站四周,常常会种植芦苇,因为污水流经芦苇地后水质能够得到明显改善,这样使用后的污水一旦流入西溪水系中也可以经过净化被植物所利用;在地面铺装上尽可能采用透水性材料,这样可以将水再次收集并加以利用;绿化时以乡土植被为主,没有像有些城市以为引进国外的名贵树种,而是以保持当地原貌为主,凸显当地景观的特色。其实,西溪湿地公园还有其他一些措施来保护当地的生态,比如控制旅游人数,湿地内全部实行管网配置,还有营造大水面、浅滩和水草地以供更多的植物、昆虫和鸟类能在西溪生存、繁殖等。总之,西溪湿地公园就是这么一个原生态的、具有独特设计的生态节约型园林。

5、结语

随着全球追求生态发展的主题下,景观园林建设应该满足当展理念的需求,应科学应用建造生态型节约园林发展策略,才能真正创设环保、节能、低碳、高效的优质园林工程,调节城市生活生态平衡,为人们建造舒适、绿色园林景观环境。

参考文献

[1]聂磊.关于建设节约型园林技术体系的研究[J].广东园林,2007(4):64-68.

湿地公园景观设计方案篇7

关键词:园林设计;湿地公园;环保

园林设计在我国算是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因为早在几千年前,我国就开始造园,而直到近几十年,才开始进行现代的融合演变。随着近几年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园林设计也达到了一个全盛的繁荣时期,自然湿地公园和人工湿地公园都开始遍地开花。这一看似为环保做贡献的建设项目,却往往会因为人为设计和改造等的人工工程过大而不能发挥其预期效果,甚至会产生反作用,破坏生态环境。

1 湿地及湿地公园的概述

湿地的概念很多,在国际上公认的定义为:低水位时水深不超过6m的静止或流动的水域、沼泽地、湿原和泥炭地。既包括人工湿地和天然湿地,也包括长久湿地和季节性湿地。涵盖江、河、涌、潮汐水道、湖泊、沼泽、鱼塘、水库、水稻田、滩涂等多种形式。

温岭某湿地公园位于甬台温经济区“台州金三角”腹地,东有4A级风景名胜区长屿洞天,西邻台甬温高速公路,北距黄岩机场9公里,规划区域总占地面积62.67公顷,其中水体面积25.65公顷。

2 湿地公园设计方案中存在的问题

该项目的湿地公园设计方案中存在的所有问题,几乎都是由于人力过度开发,因人工痕迹过于明显造成的,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2.1 湿地建设在城市中难以推进。

在该项目的区位上可以看出,湿地公园周边有大量的住宅和商业建筑,周边交通发达,目前湿地公园与居民区和商业区基本处于分离状态,要想让周边百姓入园走动并亲水,就需要付出大量的人力改造劳动。湿地的环境不但受到威胁,周边建筑物的动迁工作等的影响也不容小视,会大大影响建设进度。

2.2 城市建设破坏了公园湿地的水网。

温岭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城市,河流、水道与城市的社会生活和历史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新的城市建设规划中,一些原有的河道都被占用填掉或者被更改,使公园湿地和水体遭到严重破坏,难以逆转。

2.3 环境污染较为严重。

虽然湿地位于历史悠久的绿色小镇,但该镇工贸发达,交通便利,且其主要用地为居住区,而且都是民居建筑,人口密度过大,认为活动频繁,很多的工业和生活用水最后都流入到了湿地。浮游生物种类和数量都在不断减少,人工湿地中大量使用农药等化学产品,池塘和河道的养殖利用率过高等,这些都是湿地水体污染日益严重和湿地生物多样化受损的主要因素,最终导致湿地环境因负荷过大而遭到破坏。加上居民区外和河道边随处堆积的垃圾,都让城市湿地的美观度下降,优美环境也无从谈起。

2.4 公园设计方案过度开发

湿地公园是可供人们开展科学研究、科普教育及湿度生态旅游的湿地区域,但为了保护湿地生态系统及其功能,在方案设计及后续的建设中我们并不主张过度的开发,该方案设计中的公园设计,普遍存在人工造园、为人所用等的人工痕迹明显现象。主要表现在:①污水处理方面,采用“MSBR+人工湿地+自然湿地”的工艺及中水回用系统,主张污水在处理后一部分经自然湿地净化处理。②地形整合方面。由于河岸植物的遮挡致使人们无法亲水,通过人工方式对地形进行整合设置了亲水平台。③在动植物群方面。由于前期的一些保护不得当,一些动植物未能很好的繁衍,尤其是植物群不完善,采用人工方式对其种群进行完善后设置植物观景区。④人为在公园内部的小岛等位置开发增设停车位。⑤为了增进人际交流和增加人流量,设置休闲广场和娱乐设施。这些人工造园的做法,无疑会给本就紧挨居民区的湿地公园的环保工作带来更大的压力,甚至威胁湿地公园的生态系统平衡,让其各项功能尽失。

3 基于生态环保理念下的湿地公园设计规划建议

3.1 在生态保护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建设利用

湿地公园的建设和开发首先应该在《国家城市湿地公园管理办法》等与湿地有关的法律和政策法规的基础上进行,以生态效益作为主要的方向,进行良性的开发利用。坚持重在保护、最小干预,以生态优先,从整体上强化生态的方针进行合理利用,尽量在不搞破坏性开发的基础上,保护生物多样化,以防因不合理开发而引发污染,导致湿地功能退化。将保护与开发进行良性结合,充分发挥其生物资源、旅游资源,实现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协调统一。湿地公园的建设在温岭已有先例,项目开发前要把握和处理好各项利益的关系,量力而行。

湿地建设主要是为了保护生态环境,而过度的开发利用,其实就是对资源的破坏和掠夺。湿地公园的方案设计,应本着“少改造、多保留,少人工、多自然,少建设、多修复”的基本设计建设标准进行。因为在湿地公园的设计规划中,一旦人为开发过度,就会变成人工湿地,而失去了自然生态的价值,让其生态功能和旅游价值随之下降,而且在人力、物力和财力方面的成本消耗都会增加。尤其在利益分化时代,生态危机在我国有着特殊的表现,使得利益个体化与生态整体化之间的矛盾增加,一些利欲熏心的权力者及建设费用经手者会难以把持自己,在公园过度的人为开发中中饱私囊,极大的增加了项目投资成本,湿地公园建设的质量安全却无法保证。

3.2 挖掘文化内涵,突出水乡特色

该湿地项目位于具有悠久历史的水乡小镇,周边又布集多个旅游景区,而温岭素来有“水乡泽国”之称,这些独具的天然优势,都给打造温岭湿地公园的品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因此在开发方案的设计规划中,应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立足大环境生态建设和整个温岭城市的发展,结合该镇及温岭的历史文化,重点突出水乡特色。才能在便民的同时,充分挖掘地方文化的内涵,将该湿地公园与本地的文化相结合,利用天然优势增加湿地公园的内质吸引力。

与此同时,还要注重湿地公园的特点,在突出其自然功能外,还应该具有社会功能,将湿地公园与居民生活空间有效的结合。根据公园内的湿地敏感度进行功能划分,设置游憩活动区等休闲项目,千万不能盲目的为了满足人类的观感和体验需要而大刀阔斧的改造。在对外开放和宣传期间也不能忽视对环保理念。园内动植物群落保护的科普工作,激发游园人群的湿地保护管理知识,从而提高人们的生态环保意识,营造整个社会的环保氛围。

3.3 方案设计要有可更改性

设计的过程其实是论证的过程,湿地公园开发方案的设计并非是十全十美的,在设计中在一些环节应该留有余地,不能强加设计人员自己的意愿,而应增强与同行和建设单位等的交流学习,不断完善。并允许在可调的范围内,保证实际开发中的方案可更改性,来保护湿地公园的生态环境免遭破坏。

4 结束语

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具有涵养水源、净化水质、调蓄洪水、调节气候、维系生物多样性等重要的生态功能。给人类的生产生活提供了大量的资源,并且发挥着巨大的环境功能和环境效益。一旦设计开发不当,就会造成反面影响。笔者通过对温岭某湿地公园设计中因人工痕迹明显给生态环保带来的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力争为其他地区打造集生态、经济、社会、文化、生态旅游和环保于一体的天然湿地公园的方案设计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参考文献:

[1] 雷铁梅;生态环境保护理念下的介休汾河国家湿地公园建设[J];农业与技术;2013(11).

[2] 周荣辉;湿地公园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策略研究[M];华中科技大学;2011(6).

湿地公园景观设计方案篇8

关键词:杭溪河;东江湖;河口湿地;湿地公园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7)05014104

1引言

东江湖位于湖南境内湘江上游,水质清澈、环境优美,是湖南省重要饮用水源地,东江湖对维护整个湘江流域正常生态功能的作用举足轻重。

根据《湖南东江湖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的功能分区情况,杭溪河河口湿地公园项目位于的“湿地旅游开发区”,可适当开展湿地旅游建设项目。因此,杭溪河河口湿地公园被纳入湖南省政府批复的《东江湖生态环境保护总体方案》中的“东江湖生态环境保护总体方案资兴市项目清单”。

杭溪河河口湿地公园规划以一定规模的湿地景观为主体,在对湿地生态系统及生态功能进行充分保护的基础上,对湿地进行适度开发,可供人们开展科学研究、科普教育以及适度生态旅游[1]。杭溪河河口湿地的建设实施,可以恢复原有的自然风光和生态系统,建立良好的植被,增加生物多样性,恢复生态环境,给游客和群众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态休闲环境,能有效削减和控制由周边带入东江湖的污染负荷,保护和改善东江湖局域水环境和湿地资源,给环东江湖区域生态环境、社会和谐、经济发展以及人民生活带来积极影响,有利于东江湖及其周边的可持续发展和湿地资源永续利用,为资兴市构建“两型社会”提供有力支撑。

2项目概况

项目所在地位于湖南省资兴市兴宁镇杭溪村境内的杭溪河入东江湖河口处,是东江湖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重点建设项目之一。

杭溪河位于东江湖东北部,自西北向东南流入东江湖,在入湖河口处与省道S322交叉,区位交通条件较好(图1)。项目区地势整体走势为西北高东南低,被大致分为四个高度差为1.5 m的类平台缓坡,坡度大体分布为四周陡中心缓,其中还在场地的西北角自西北向东南形成了一条中间高两侧低的脊,整个场地的最大坡度约为42.2°。

项目区地质构造上属于华夏构造体系,出露的岩层以古生界的灰岩、砂岩、页岩为主,另外还有第四纪松散堆积物等。土壤主要为红壤和黄红壤,土层较厚,土壤肥力较高。

气候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温暖湿润,四季分明。年平均日照时数1484.75 h,年平均气温16.6 ℃,年平均降水量1538.3 mm,无霜期280 d。

杭溪河河口湿地在全年约41%的时间内有94%左右的场地为的光滩,其余时间临湖的53.8%的场地处于淹没的状态,淹没水深范围为272~278 m。海拔285 m以上区域不被淹没。

3环境现状及存在问题

杭溪河入湖河口湿地有比较深厚的土壤淤积,有大片自然湿地存在,保持了优美的自然湿地风光。但由于周边居民较多,受渔业污染和人为损坏造成湿地面积减小,生物多样性降低,生态破坏较严重;入湖河口两岸分

散居住着农村居民,耕作活动比较多,因生产资源少,沿湖居民拓荒开垦等生产活动,对湖滨缓冲区、湖荡湿地及湖泊周边生态破坏较大,植被较差;山上植被单一,林相破碎,四周分散的农村居民的生活污水流入湖泊,影响了湖泊水质。

项目区湖湾发育程度高,形成宁静的港湾,是天然的鱼类索饵场,入湖河口处河滩湿地面积较大,水草丰美,淤积的土壤和丰富的食物吸引了水禽类驻足,由于当地居民与周边游客较多,在湿地周边践踏、猎捕,破坏了湿地植被,干扰了鸟类和鱼类生境。

4设计目标信总体思路

4.1设计目标

“保护优先,恢复先行”,充分利用杭溪河入湖口及其周边优美的自然湿地风光,运用湿地生态学原理和湿地恢复技术[1],恢复洲滩湿地植被、营造栖息地生境,保护杭溪河湿地和生物多样性。建立湿地与城乡之间良性、有序的发展模式,将保护和利用相统一,融合自然、园林景观、历史文化等要素[2],打造集生态保护、生态观光休闲、生态科普教育、湿地研究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生态型主题公园[3]。

4.2总体设计思路

遵循“生态优先,科学修复,合理利用,和谐发展”的方针,以保护湿地和野生动植物重要栖息地、加强生态修复、完善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为核心,努力形成区域生态系统良性循环,恢复湿地生态自然风貌,实现区域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充分体现湿地的景观特色。

5工程总体布局与功能分区

5.1工程总体布局

根据湿地公园资源分布特点,结合湿地公园地形特点及其保护发展建设和旅游产品策划需要,同时根据地域的自然性、层次性、景观品质、景观资源的生态组合特征,以及游览线路安排等[4],对湿地公园进行结构分区和总体空间布局。总体布局时将建筑物和主干道均布置于海拔285 m以上不被淹没区域。

(1)竦厣嫌味巍―采取保护为主,充分利用现有鱼塘,种植上浮水、挺水、沉水等植物;充分利用现有稻田,打造生态稻田风光;对洲滩进行植被恢复,为动物营造栖息地。

(2)湿地中游段――为该湿地的核心区域,以丰富多彩的湿地植物为主,打造湿地植物欣赏和休闲区。

(3)湿地下游段――通过拓宽河道,布设湿地小岛。营造动物栖息地,给人展示杭溪河入湖之美。

5.2功能分区

湿地公园景观空间建构的目标是复合的,是多个目标层复合叠加的结果,结合湿地公园自身的基底特征与设计目标[1],确定杭溪河河口湿地公园区划为湿地植物展示区、洲滩湿地植物恢复区、生态稻田体验区、植被恢复保育区、滨湖湿地生态景观区(图4)。

5.2.1湿地植物展示区、洲滩湿地植被恢复区和生态稻田体验区

湿地植物展示区很大程度地保留了区域的原貌,只稍作调整,将鱼塘打造成湿地植物展示的空间,水生植物是园林水景的重要造景素材,同时,水生植物还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比如在周敦颐《爱莲说》中描写的“出淤泥而不染”、“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都是对荷花自然属

性的最好形容。在配植时,考虑水面的镜面作用,水面植物不超过水面的1/3,控制植物蔓延。挺水植物、浮叶植物,沉水植物和漂浮植物需协调搭配。

充分利用现有稻田,打造稻田湿地,它除了供给人们粮食之外,还可肩负着水生动植物栖息、生存的重要功能,同时为人们提供了欣赏稻田风光和农耕体验的区域。

主要建设内容:水生植物展示区、荷塘月色、洲滩湿地植被恢复区、次入口标识、生态停车场、稻浪吟风、挡水围堰、电瓶车停靠广场、茂林修竹。

5.2.2植被恢复保育区

在外延区域建设绿化隔离带。树种选择主要考虑植物的隔离功能和观赏性,选择香樟、山乌桕、杜英、檫木等乡土阔叶树,按“品”字形栽植。

设计注重场地生态多样性恢复和仿自然森林生态系统重建,以乡土树种为主的多物种生态原则,观赏花木与遮荫乔木相结合,以常绿树种为基调,栽植层次变化的群落。混交树群在外观上注意季节变化,树木组合符合生物学特性和生态习性,以大乔木居中为背景,小乔木为外缘,灌木为,使树群的株冠线有起伏错落,株缘线丰富曲折,栽植株距疏密有致。

季相变化的色彩设计需种植鸢尾等春花物种营造春花烂漫的气息,水边多植垂柳、芦苇、香蒲等植物;道路两侧布设行道树,大量植物片植可营造夏季绿树成荫的景观;秋季观赏杜英、香蒲等植物的各色果实,形成层林尽染的秋季景观;冬季则以水杉、松柏类等常绿植物营造松林叠翠的景观。

主景区种植丰富的多年生草本花卉以及秋色叶的水杉、枫香等,使该区能四季有花,花团锦簇,创造美丽的景观效果。

主要建设内容:生态停车场、中心广场、主入口、电瓶车停靠广场、花海融春、茂林修竹等。

5.2.3滨湖湿地生态景观区

规划拓宽河道,在河道内布设数处生态浮岛,滨水植物在滨水环境下具有生活能力,能完成生活周期,主要包括沿岸草木、乔灌木、藤本及生活在近岸的各种水生植物。以生态驳岸形成的岸栖生物栖息环境为基础,形成陆生―湿生―水生的生境、植物群落和生态景观连续过渡,具有水陆交融的自然优美的景观和生态功能健全的景观水系。

同时,基于杭溪河入湖河口湿地鸟类栖息地的现状,营造鸟类栖息地。主要措施包括:在浮叶植物带和挺水植物带,建设深水区(平均深度0.5~1.0 m)栖息地,以供游禽类栖息,营造水鸟栖息景观;堤岸采用缓坡(有一定的滩涂区域)和软坡(泥岸,且着生灌丛和芦苇等)两种类型相结合;同时在沿湖设置供鸟类栖息的安全岛,安全岛保留泥涂,种植芦苇等水生植物;在乔草防护带和灌草湿生带,建设开阔浅水区栖息地,种植以荷花、菱角和芡实为主的植物,以吸引涉禽类栖息繁殖,形成涉禽类栖息繁殖地;完善引鸟设施配置,在较为安静私密的空间,安置饵台和投饵器等设施并定期补充饵料,吸引鸟类前来啄食,尤其有助于冬季留鸟的生存;在环境良好的绿化隔离带、乔草防护带中,利用木板、树洞或者废弃物制成人工鸟巢,可以吸引鸟类。

主要建设内容:芦花飞雪、水上百草园、水上栈道、观景台、阳光草滩、白鹭栖源、水木清华、水光潋滟、莺啼烟语、电瓶车停靠广场、东入口等。

6结语

湿地系统在生态上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因此,在湿地公园规划设计中,应充分考虑生态方面的因素[5],它的建设应遵循“保护优先”的原则,保护现有自然湿地

系统,充分发挥湿地降解水体污染、净化空气、改善生态环境的生态功能[6],同时应具有湿地文化底蕴展示,提供充足的游憩和宣教场所,充分满足居民的休闲需要[7],提高居民生活环境质量等功能,从而带动该区域的快速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成玉宁,张t,张亚伟,等.湿地公园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3.

[2]崔心红,钱又宇.浅论湿地公园产生、特征及功能[J].上海建设科技,2002(3):43~50.

[3]黄成才,罘.湿地公园规划设计的探讨[J].中南林业调查规划,2004(3):26~29.

[4]高晗,徐光花.简述湿地公园总体布局及其保护对策[J].林业勘查设计,2011(1):47~49.

[5]魏甫,李向阳,周业平.湖南毛里湖湿地公园规划设计探讨[J].绿色科技,2011(8):97~99.

[6]董国政,闫浩.湿地公园建设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积极作用[J].经济研究参考,2006(77):40~44.

上一篇:心理学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范文 下一篇:少儿素质教育培训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