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治理水平范文

时间:2023-10-18 16:57:23

城市治理水平

城市治理水平篇1

关键词:城市规划;规划管理;依法行政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和机关各级职能部门高度重视城市建设,从规划管理体制、土地政策、投融资政策、户籍政策等方面出台了相应的优惠措施,有力地推进了全市城市化进程。但从我市城建现状来看,仍然存在着未批先建、不按规划许可建设等违章行为,不但影响城市环境和形象,而且存在许多不安全隐患,甚至影响到城市的正常发展和城市功能的进一步提升,与我市的建设与发展背道而驰。因此,必须要切实发挥规划管理作用,进一步健全和完善规划管理监督机制,坚持依法行政、依法治市,才能从根本上推动城市规划管理工作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

一、进一步转变观念、改进方法,不断提升规划管理服务效能。“管”字当头并不是万能的。“管”和“理”是贯穿于现代管理学完整运作过程的两个方面,两者互为条件,相互制约,相互影响,不可分割。大禹治水为什么能成功,关键的一条就是他找到并抓住了“疏”即“理”的法宝。因此,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上,我们必须要转变思想观念,改进工作方法,坚持以管带理、以理促管,主动出击,超前服务,不断提升服务力。要在不违背规划原则及有关国家政策的前提下客观地站在“项目”的角度,急他们所急,想他们所需,真正地弄清楚它们的意图和思路,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要把它们的意图和思路引导到规划意图和思路上来。在处理违法建设的矛盾与冲突面前寻找起点与支点,而不是逃避与妥协。对能办、可办的事,一定要办快、办实、办好;对不能办、不可办的事,一定要解释清楚,给个明确的答复,不要在原则面前做老好人,甚至做交易。 二、进一步完善管理监督机制,确保城市规划管理工作协调有序运转。城市规划管理监督不应仅仅停留在对违法结果的检查和处罚,其管理监督应是全方位、多层次的。一是积极搞好规划宣传。要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宣传和舆论监督作用,定期利用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介对城市规划建设工作进行宣传,让更多的老百姓了解城市的建设成果和发展趋势,以增强城市规划的透明度和社会影响。二是拓宽公众参与渠道。采取多种方式向社会各界广泛征求意见。如在市、区或各乡镇(街道、管委会)分别设立咨询接待处,设置全市统一规划监督电话号码,为公众提供城市规划信息咨询,并广泛征集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将群众投诉或举报的信息及时反馈到规划部门,对公众反映强烈或造成严重影响的违法建设行为进行曝光,有效发挥公众对城市规划管理舆论监督作用。三是要加强自身监督。市人大、政府及规划审议决策部门应规范自己的工作程序,切实加强对规划审批的法律监督;规划部门应积极做好审批与执行相互衔接、相互交换资料与信息,坚持依法办事、按章操作。除此之外,城建、城管、国土、房管、环保、消防等部门对城市规划的编制和实施也有监督责任,尤其是环保部门对危害城市环境不利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规划和建设理应坚决制止。对规划部门审批“两证”的时限之外,还需规范建设方就审批结果提出申诉的权利。这样基于人大、政府机构、公众和建设方的广泛参与和监督,规划监督检查和力度无疑会大大加强,从而确保城市规划管理工作健康有序发展。

三、进一步细化违章处罚规定,为查处实施提供更加确切的法律依据。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规划管理的核心是有法可依,依法行政。要以《城市规划法》为依据,结合我市实际,科学合理引入技术经济指标、经济价值等量化指标,对建设程序和违法情节做出具体规定。凡是超出指标顶限,造成巨额损失,违反建设程序以及违法情节恶劣的,均可视为严重影响城市规划。而对于严重影响城市规划的违法建设行为,则必须以彻底清除其对城市规划或规划执法的影响为原则。对于不严重影响城市规划的违法建设行为,城市规划行政执法部门按照《城乡规划法》相关规定,在对违法建设当事人处以罚款的同时,对正在建设或已经建成的违法建筑物、构筑物发出限期改正的通知,并提出具体整改意见。在当事人履行了改造、改建措施后,应当补办或重办规划许可证,将其重新纳入城市规划管理部门“一书两证”的法制化轨道上来,努力实现规划管理真正从“人治”阶段转入“法治”阶段。

四、进一步增强城市规划管理执法力度,切实形成工作合力。建设工程的特殊性要求城市规划管理部门应当具备及时发现违法建设行为,并尽早遏制其发展的能力。在违法建设者责令其停止建设、限期改正或限期拆除的通知后置之不理、继续其违法行为的情况下,规划执法部门必须具有强制停止建设和等权力,能够迅速、有效、强有力作出处罚规定,将违法建设工程消灭在萌芽状态。同时规划管理部门的执法工作应得到其它管理部门的协助与支持,如公安部门协助拘留违法当事人,城建部门同时扣留施工单位的资质证书,供水、供电部门协同对施工现场停水、停电,工商部门不发营业执照或不给予年审。另外,要形成监察局、纪检委等部门介入制度,对于有重大过失的单位主要负责人或主要责任人要执行追究责任制度,按照其过失程度,让其承担一定的经济赔偿,该追究法律责任的要追究法律责任,有效杜绝或避免“长官意志”“政绩工程”对规划的干扰。通过强有力的执法手段和处罚举措,在最短时间内遏制违法建设的进一步发展,有效避免造成更大的损失,从根本上防止和减少违法建设行为的发生。

城市治理水平篇2

广州市是华南地区的一座中心城市,位于珠江三角洲北缘,总面积7434.4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3718.8平方公里。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广州市的经济社会和城市建设高速发展,国内生产总值连续20年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2000年末,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383.07亿元人民币,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45万元,按当年汇率计算,达到4175美元;全市人口994.30万人,其中本市户籍人口702.66万人,外来流动人口291.64万人;建成区面积达到430.7平方公里。广州市是一座具有2200多年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目前正朝着建设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的发展目标大步迈进。

二、申报“人居奖”类别

城市环境建设与管理

------城市环境综合整治

道路及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架构城市道路主骨架,完善城市交通路网,增强城市服务功能。

市容环境卫生综合整治整治城市脏乱现象,规范城市管理秩序,改善城市环境面貌。

大气污染治理治理废气污染,推广使用清洁汽车,发展绿色交通。

水源污染治理完善污水处理设施,提高污水处理率,整治工业污染源。

城市生态环境改善完善城市园林绿化体系,建设生态公园和森林公园,构建现代化生态城市新格局。

三、广州市人居环境改变的过程

未实施改善环境之前的情况。前几年,随着经济社会和城市建设的发展,广州市的城市区域迅速扩展,周边农村大幅纳入市区范围;产业结构和城市功能迅速调整,城市基础设施对经济发展的承载负荷不断增大;机动车辆迅速增长,城市道路建设相对滞后;农村人口迅速向城镇流动集中,城市管理面日趋复杂,广州市面临的环境脏乱和环境污染问题十分突出: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跟不上城市发展的需要,交通阻塞状况严重;商业网点和室内市场建设跟不上市场发展的需要,违法建设现象大量涌现;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跟不上用水量的大幅增长,珠江和流溪河等水源水体污染比较严重;废气和扬尘污染指标急剧升高,城市大气环境受到污染;城市绿化跟不上城区扩展的步伐,市区“温室效应”不断增大,城市居住环境呈现恶化的态势。

目标和决策的形成。1996年8月林树森就任广州市人民政府市长之后,针对城市发展面临的问题,致力于城市环境的综合整治,改善城市环境面貌。他先后提出“拉开城市结构,有序地配套建设,重点向东、向南发展”;“架构城市道路主骨架,完善道路交通网络系统,从根本上改善生活居住环境”;“建设最适宜创业发展和生活居住的现代化中心城市”;“实施‘青山碧水蓝天工程’,建设现代化生态城市”等城市发展策略和目标,按照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政府和中共广州市委关于广州市的城市面貌要“一年一小变,三年一中变,2010年一大变”的要求,转变城市建设发展思路,全力推动广州市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综合整治,改善广州市的城市面貌和人民群众的生活环境质量。

资金和资源配置。近几年来,广州市持续对城市建设和环境整治进行了高强度投入,1998年投入140.18亿元,1999年投入175.3亿元,两年的投入相当于之前18年全市城市基础设施和环境整治投入的总和,2000年投入147.01亿元,2001年计划投入142.62亿元。这样的投资强度前所未有。林树森市长力主将大部分城市建设税费收入、政府土地出让收益和从市场上筹措的发展资金,用到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整治上。

广州市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的实施过程。

(1)完善道路及市政基础设施。以架构城市道路主骨架,完善道路交通路网为重点,对道路及市政基础设施建设进行高强度投入。先后建成内环路及其联络道、环城高速公路、华南快速干线广园路等一批城市快速路,建成3座跨江大桥,建成一批立体交通系统,建成一批城市主干道,拓宽改造了一批城市主干道。到2000年底,广州市的城市道路长度达到2887公里,总面积达到3923万平方米,人均道路面积达到9.76平方米。与此同时,加快构建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建成了全长18.48公里、总投资127亿元人民币的地铁一号线,目前正推进地铁二号线的建设,并积极筹备建设三、四号线和市区至新白云国际机场轻轨,全力为市民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城市交通。

(2)整治城市脏乱现象。对市区道路两侧、农贸市场周边、市区铁路沿线、城乡结合部、珠江两岸和城市进出口等部位的脏乱现象进行全面整治,按照岭南建筑风格对市内陈旧楼宇的立面屋顶进行整饰改造,“穿衣戴帽”,美化市容景观。全面清拆违法建设和临时建筑,强化城市规划管理,近三年来年,共清拆违法建设和临时建筑870万平方米。整治户外广告,规范户外广告的管理,1999年全部清拆了户外烟草广告,使广州市迈入了无户外烟草广告城市的行列。对环境卫生进行规范化管理,城市道路实行16小时保洁制度,城市垃圾和粪便全部实行无害化处理,营造良好的环境秩序。

(3)治理大气污染。实施“空气净化工程”,治理机动车的排气污染,对机动车辆强制安装尾气净化装置;广泛推广使用燃油添加剂和无铅汽油;在出租车和公交车中广泛推广使用液化石油气;对不符合环保要求的汽车,不予生产、进口、销售、上牌。在饮食服务业中全面推广使用液化石油气或者电能等清洁能源。先后将80多家废气污染型工厂企业迁出中心城区;对76家废气污染型小水泥厂,限期治理48家、关闭28家。

(4)治理水源污染。加快污水处理基础设施的建设,计划到2010年建成11座污水处理厂,目前已有3座建成投入运行,全市生活污水日处理能力已达到63万吨,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31.49%。有4座正在建设之中,到2010年,广州市的工业废水处理率将达到95%,生活污水处理率将达到70%。从1998年起,投入11亿多元,对市内河涌进行清疏截污整治。并对工业污染源进行整治,调整产品结构,改进生产工艺,整治工厂排污口,对127家洗漂企业限期治理81家、关闭21家、停产搬迁25家,使全市2941个工业企业的污水排放全部达到国家标准。

(5)加快推进园林绿化建设。着眼于建设山水型生态城市,完善城市园林绿化体系,充分利用广州地处亚热带,四季常青,背靠白云山,面临南海,怀抱珠江的自然环境优势,在加强水源保护的同时,全力推进城市绿化建设,构建山水城市的新格局。新建和改造了大批城市公园。到2000年底,全市城市公园总数达到125个,总面积3075公顷。新建了大批城市绿化广场;完善了市内交通道路绿化配套工程。到2000年底,该市建成区绿地率和绿化覆盖率分别达到24.98%和30.26%,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已达到10.36平方米。规划建设了一批生态公园和森林公园,全市林业用地达到30多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41.5%。

(6)加强对历史文化的保护。着眼于对广州市历史名城的保护,广州市在综合整治城市环境过程中加强了对古建筑和历史文化遗址的保护。成功地保护了西汉南越宫署御花园、南越王墓遗址、镇海楼、锦纶会馆、近代民居等大批珍贵的古建筑和历史文化古迹,修复了西关大屋、商业街骑楼、下九路商业步行街和黄大仙庙等大批具有岭南特色的人文景观,使这些宝贵的历史文化焕发出新的光彩。

为了改善广州市的人居环境,林树森作为市长,对广州市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整治倾注心血,作出了不懈的努力。他亲自邀请国内外的著名专家进行广州的城市建设发展“概念规划”研究,对广州市的功能定位、发展目标、总体布局、空间形态、交通路网、环境保护、生态建设和发展策略等等重要问题深入研究探讨,制订出《广州市总体发展战略规划》,科学地确立了广州未来城市建设的发展方向。他亲自组织制订城市建设管理和环境整治的重要文件和政策法规。他主政四年多,先后主持制订50多项城市建设管理和环境整治政策文件;颁布实施110多项城市建设管理和环境整治法规规章。他亲自为城市建设和环境整治工程项目筹措建设资金,指导主管部门开拓资金渠道,协调有关商业银行为城市建设和环境整治工程项目贷款融资,确保了工程项目的资金需求。他深入调查研究,及时对城市建设和环境整治重要工作的实施“拍板”决策;坚持对重点工程项目跟踪指导,逐项抓落实;对城市建设和环境整治工程质量严格要求,指导建设单位创造工程项目精品;沟通协调中央、省直、部队驻穗单位支持广州市的城市建设和环境整治工作。

四、广州市城市人居环境改善成果

经过几年的努力,广州市实现了广东省提出的城市环境面貌“一年一小变,三年一中变”目标要求,城市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水平明显提高,城市面貌和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的地位明显增强。城市交通路网进一步完善,形成了由高速路网、快速路网和城市主干道路网三大路网系统构成的层次分明、功能明确的道路交通网络体系,从根本上解决了城市交通阻塞的问题。城市脏乱现象得到了全面整治,市容景观进一步美化,从根本上改变了城市环境脏乱的状况。遏制了大气和水源污染,从根本上保护了城市环境,使环境功能区的水源和空气指标全部达到国家标准,珠江水变清,鱼虾大量回游繁殖。城市绿化水平大幅提高,逐步实现了森林围城,城在林中;怀抱珠江,绿水长流,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目标。林树森市长为广州市城市面貌和人居环境的改善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五、城市可持续发展

广州市城市面貌和人居环境的改善,将广州市经济社会的发展推上了更高的平台,为广州市未来的发展打下了更加坚实的基础。城市交通路网和市政设施的完善,为经济腾飞和市民生活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减少了由于交通阻塞导致汽车废气对城市环境的污染。城市环境面貌的改善,进一步提高了广州作为华南地区中心城市的地位,增强了广州的辐射力和带动力。大气、水源污染的有效治理和园林绿化系统的完善,进一步提高了广州的生态环境质量。华南地区乃至全国各地一些大企业纷纷把总部迁往广州。近几年来,国外到广州投资的大企业明显增多。国、内外大批高素质人才自愿到广州定居就业,甚至一些久违的候鸟也纷纷重来广州过冬。城市面貌的改善,提高了广州的文化品位,丰富了旅游资源,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许多游客表示,今天的珠江完全可以与赛纳河媲美。

六、广州市综合整治城市环境的经验和影响

广州市在综合整治城市环境中摸索了成功的经验:(1)城市发展必须以人为本,从提高人的生活素质出发,坚持不懈地改善人的居住环境。(2)提高城市的整体文明水平,必须注重改善人居环境,使城市的环境秩序与经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3)提高城市的地位,必须注重优化城市环境面貌,塑造现代化城市的新形象。(4)改善城市的环境质量,必须将完善基础设施与治理环境污染结合起来,双管齐下。(5)综合整治城市环境,改善人居环境,必须由政府来组织和推动,以创建精神文明活动为载体,充分调动各个方面的积极性,广泛发动人民群众参与。版权所有

城市治理水平篇3

【关键词】水环境;城区;综合治理

1引言

城市水环境是生态环境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自然条件下河道内的水体可以通过能量和物质交换实现水体自身的净化。但是由于工业化的快速发展,严重破坏了原有水环境的平衡性,水体很快失去了自净能力,短时间内很难实现水体的修复[1]。根据生态系统的理念,在水环境的治理过程中应该统筹考虑生物的多样性、治理的系统性、协调性和可持续发展[2]。水环境的污染治理工作是我国大部分城市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有效地改善城市市区内水环境是宜居城市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如今,由于历史遗留问题和管理体制的制约,城市排水系统往往出现设施建设不系统、管理维护不及时、私接乱排的现象,雨污管线拥堵、冒溢等现象在雨季经常发生,河道的水质普遍较差,对居民的饮水安全造成恶劣的影响。本文以阜阳市为例,探究城市城区水污染特点、水环境治理规划、排水设施和治理方面对环境治理的影响,寻找水环境治理的思路和对策,提出城区水环境治理的管理和技术建议。

2阜阳市排水防涝基本情况

2.1地理环境

阜阳市位于安徽省西北部,地处淮北平原,是淮海经济区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皖豫省际区域性中心城市。阜阳城区现状地形高差较小,整体较平坦,具有大平小不平的特点。总体地势平坦开阔,西北高、东南低,地面平均坡降1/5000~1/10000,为典型平原地貌。

2.2城市排水防涝

根据《阜阳市城市排水(雨水)防涝综合规划(2013—2030年)》规定:阜阳城市内涝防治标准为能有效应对不低于30a一遇的暴雨;道路中一条车道的积水深度不超过15cm;内河水系排涝设计标准(同内涝防治标准)采用30a一遇。

2.3城市水系

阜阳市境内河流均属淮河水系,其中阜阳城区外河水系6条,城区内河70条。外河可分为颍河、泉河、茨河、茨淮新河、西淝河、小润河6大水系。阜阳城区处于沙颍河和汾泉河的下游,一旦上游河道破堤决口,洪水将顺势而下,对阜阳城区造成的损失将极为惨重。

2.4城市排水系统

阜阳市城区采取合流制与分流制并存的排水体制。由于缺少有效的监管,位于分流制区域的小区绝大部分没有从源头进行雨污分流,导致污水通过雨水管网直接排入河道。另外,由于棚户区未改造、沿河无法拆迁等问题,还存在部分污水未进行截流的现象。

2.5城市污水处理系统

阜阳市城区现有颍南污水处理厂、颍州污水处理厂、颍东污水处理厂、泉北污水处理厂4座污水厂,总规模26×104m3/d。2.6城市水环境治理1)治涝方面。新建、扩建排涝泵站,消除易涝点;发生30a一遇降雨时,城市不能出现内涝灾害;发生超过30a一遇降雨时,城市运转基本正常,不造成重大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2)治河方面。通过疏浚、扩挖、水体连通等工程措施,进一步优化水系布局,建立满足水安全、水生态、水景观需求的河网水系,形成以主干河道为主、分支河道为辅,连接湖泊、湿地水流畅通的水系格局。根据城区水系功能、景观效果等实际情况,实施生态护坡护岸工程、水生植物和河滨生态湿地构建等生态工程,逐步恢复污染水体的自净能力。3)治污方面。结合阜阳市的地貌特点和排水设施情况,以流域治理为单元,以现状调查为基础,以污染控制为核心,通过对点源、面源、内源的全面治理,实现河湖水质达标,消除黑臭水体。4)管理维护。完善河道整治的组织架构和管理机制,河道管理河长制度、各项考核机制,排水河道管理部门和河长的责任明确分工,对城区河道实施全覆盖的管理。

3水环境治理难度较大的原因

3.1城市化快速的发展

城市化快速的发展和人口指数性的增长,以及城市人口的集聚对城市的资源和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制约着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废水的排放量和工业总生产值成正比的关系,所以对水体的污染愈发严重。

3.2城市的废水治理力度不大

虽然政府近几年对企业环保的管理力度明显增大,但是由于城市传统的工业结构根深蒂固,无法短期内扭转,大中型的企业对废水的治理和排放一般是按照法律法规进行,但是小型企业由于位置分散、生产时间灵活、废水治理设备落后甚至不足导致其管理难度增加,对其管理力度不够。

3.3城市基础设施和城市的发展速度不一致

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大都集中在地上建筑的建设,对城区内河道及地下管网的建设往往不重视,大多城市的排水设施建设的整体性较差,无法真正实现“雨污分流”,特别是一些老城区,没有改造的空间,实现雨污分流的难度较大。且排水系统的整体功能性无法保障。

3.4城市初雨径流造成的污染不能有效控制

由于城市路面硬化面积的逐渐增大,导致城市汛期时径流量增加明显。另外,由于路面污染物和汽车污染物的指数性增长,导致流入水体的污染物也较快增长。这样就导致城市水环境日益恶化。

4水环境治理对策

4.1水环境的治理思路和目标

对于城市水环境的治理应该结合城市的实际情况,有步骤和分阶段地进行截污、治污,建立可行和完善的政策和法律体系,创造良好的水环境。将水环境治理工程建设成为集防洪、供水、景观功能于一体的生态体系建设。

4.2水环境治理的原则

1)加强规划研究。统筹规划防洪、环卫、绿化、河道、排污和治污设施的建设,考虑到建设项目对洪涝、河道、交通和污染治理设备的影响。2)加大对占压棚盖河道现象的整改力度。严格落实河长负责制,确保不出现新的违章棚盖,然后对历史遗留的问题积极讨论解决方案和相应的处理措施,逐渐解决河道棚盖的问题。3)加快对河道截污治理的进度。从城市市区排水的主管单位到排水设施直接的维护和保养单位,应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和计划安排加快河道截污治理的进度。4)充分调动社会力量,促进社会资金和力量的投入,建立共赢互惠的理念,让社会参与到水环境的保护和治理中,减轻政府部门的压力。

4.3建立健全水环境治理的法规体系

虽然在国家层面有《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城市排水与污水处理条例》等法律法规,但是对于阜阳市而言缺少地方性的法律法规,没有能够结合国家的法律制定有当地特色的细则条例,有些规定内容不具体,可操作性较差,在水环境的管理和治理方面无法做到有法可依,处罚的依据不明确,执法力度不大。

4.4形成科学有效的管理机制

科学的管理机制包括:完善的城市排水许可制度、加强属地管理、严格按照行政审批制度赋予的权限建设、对建设项目跟踪式管理、利用好媒体和舆论。具体来讲就是明确市、区各级的职责和权限,建立排水设施建设的技术资料、排水户的信息档案库,明确市区内的排水现状和管理难点,提高管理的效率,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4.5建立城市排水管理考核机制

根据法律法规明确水环境的监管标准、要求和程序,建立考核制度和相应的奖惩办法,实施定期量化考核制度。将排水行政审批、应急处理和设施设备维护方面的工作都纳入到日常工作的考核中。也可以委托第三方机构对排水单位的服务态度、管理水平进行调查,了解社会对行业的满意度,了解市民的关心点和建议,并纳入到下一步的工作计划中。

4.6建立长效的资金拨付机制

市区内排水设施的改造、建设、应急和抢险等经费计划和调度使用应该建立长效资金的拨付机制,按照轻重缓急安排资金的使用。

5结语

城市市区水环境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城市工业的可持续发展,由于城市的快速发展和排水设施的历史遗留问题,我国城市市区的水环境问题一直无法得到良好的治理。对于市区水环境的治理应根据城市自身的发展情况和排水现状制定科学、长远的规划,完善相关的法律和法规,加大政策的执行力度,不断地提升城市水环境的承载能力。

城市治理水平篇4

关键词:地价影响地质条件 重视要点

1.城市划规对地价的影响

1.1 土地性质对地价的影响

土地价格是为购买获取土地预期收益的权利而支付的代价,即未来地租(收益)的资本化。因此,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对土地经济规律研究的深入,人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土地价格尤其是城市土地价格不仅由土地利用现状决定,对土地利用前景的预期也是影响土地价格的重要因素。

从城市整体层面来看,城市未来地价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城市土地配置的合理程度、用地功能布局、城市基础设施的发展水平,以及城市建设总体容量控制标准,这些因素主要是由城市总体规划决定的。从城市局部地域来看,地块的用途、开发强度及环境控制等决定地价的因素也取决于具体的规划控制要求。

城市性质对地价的影响 :

城市的性质指城市在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与所起的作用,是城市主要职能的反映。我国城市性质大致分为:中心城市、工业城市、交通港口城市和特殊职能城市四种。城市性质的差异,是决定城市地价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城市性质制约着城市的经济、人口结构、规划结构、城市风貌、城市建设特别是土地使用的构成等各个方面,而不同性质的土地使用在经济效益上是有很大差异的,一个城市的职能越多,越能强化城市发展的聚集效益。现代城市职能中第三产业所占的比重越大,如金融贸易、信息展览、经营管理、旅游服务、商业零售业越发达,地价水平越高。

1.2 城市规模对地价的影响

城市规模指城市人口规模和城市用地规模,因为城市用地规模随着城市人口数量的浮动而变化,所以,城市规模通常按城市人口划分为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等。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发展规模直接影响着城市基础设施的标准、交通运输、城市布局、城市的环境等一系列问题,对城市地价水平有较大的影响。城市规模越大,基础设施的建设标准越高,交通运输系统越复杂,城市环境的营造越困难且成本越高,土地级差收益也越高。同时,按照我国城市土地使用的现状,城市规模越大,人口越多,人均用地指标越低,意味着土地供给与需求的矛盾越突出,土地资源短缺情况越严重,地价水平越高。

1.3 城市土地利用结构对地价的影响

城市土地的利用结构指城市各类用地在城市总用地中的比重,以及各大类用地内部各个组成部分用地的构成与比例。不同性质用地的价格差异是普遍存在的,而且相差很大。一般来说,商业用地地价最高,办公和住宅用地次之,工业用地地价最低,因此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用地构成与地价总体水平及地价总量密切相关:地价总体水平与商业用地的比重成正比例关系,而与工业用地的比重成负比例关系。商业用地在城市中的比重主要取决于城市的职能特点及规划用地的功能分区。同时,用地结构的合理化既有赖于土地价值的经济调节,也有赖于城市规划的政策调节,城市规划在遵循“充分发挥土地使用效益”的原则下优化城市用地结构,有利于提高城市地价的整体水平。

1.4 城市用地空间布局对地价的影响

区位地价级差是导致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基本动因之一。反过来,城市总体规划所确定的城市功能分区及空间结构也会对城市地价的空间差异产生影响。它具体体现在城市空间结构的层次决定土地价格的分级体系;商业、住宅、工业等功能用地的聚集程度决定了房地产价格总体水平和不同土地等级间价格差异的幅度,即城市用地功能分区及用地功能混合情况决定了地价级差,规划道路运输网结构及道路密度与地段价格直接相关。

对于一般城市而言,聚集程度及交通区位是影响地价的两个最主要的因素。首先,用地聚集程度越高,尤其是商贸服务业、办公楼宇等聚集程度高的城市各级中心地区,往往是地价峰值区。其次,城市房地产价格上涨最快的地区一般是交通便捷的地区,尤其是城市新发展区。规划新开通干道、高速公路出入口两侧土地,地价迅速上涨,表明交通条件的改善对城市土地价格的提高起着直接的促进作用。聚集程度较高、交通条件优越的地段不仅本区域地价水平较高,而且通过传递、扩散作用,可以带动周边地域地价水平的提高,从而影响城市地价的整体水平。

2.对城市规划中必须考虑地质条件

通过汶川地震的经验告诉我们,城市规划中地质的勘测占有重要的意义。在规划中加强对地质灾害防治 。

地质灾害防治规划是防治地质灾害的基础性工作和重要依据。 科学规划对主动有效地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避免和减轻地质灾害给人民生命和财产造成的损失, 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 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编制和审批应建立地质灾害调查制度、规范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的编制程序和审批权限、明确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的编制原则、规范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的内容、明确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的地位及与其他规划的衔接等。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2.1 地质灾害的防治原则和目标;

地质灾害防治的原则只能坚持预防为主, 避让与治理相结合, 全面规划和突出重点。这是根据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地质灾害现状提出的在规划期内指导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基本准则。

地质灾害的防治目标, 是指在一定期限内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所达到的目标。 地质灾害防治目标应当分阶段实施。总的要求是提高预报成功率, 避免经济损失, 减少人员伤亡, 促进地质环境和经济建设的协调发展。

2.2 地质灾害防治项目;

地质灾害防治项目的主要包括:一是地质灾害防治基础调查和科研项目。二是搬迁避让工程。三是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根据灾害的规模和威胁的对象, 对危害公共安全、自然因素引发的灾害要由财政出资, 对人为活动引发的灾害也要进行经济技术论证, 分清责任, 实施治理工程; 四是监测预警工程。对已发现的地质灾害隐患要要实施监测预警工程, 包括专业监测和群测群防, 对其发展趋势进行预测预警预报。

2.3 地质灾害防治措施等。

城市治理水平篇5

参加此次全区领导干部学习会,短短3天时间,我们先后系统学习了城乡规划建设与管理、服务业外包、环境保护与节能减排、领导艺术等方面的先进理念和创新举措。通过学习培训,我感到获益匪浅,既让我们积累了丰富的理论知识,拓宽了视野,提升了工作水平,也有利于在广大干部中营造良好的学习风气,引领大家共同学习、共同提高。

一是积累了丰富的理论知识。理论是实践的基础和前提条件,任何实践活动离不开理论的引领,城乡规划建设管理同样需要科学理论知识的支撑。通过培训,我们不仅系统学习了城市管理的理论知识,了解了当今世界城市发展的最新动态,感悟了国内、国际城市建设的成功经验,也看到了我区、我们街道城市化建设水平与国内领先城市、国际发达国家之间存在的差距,明确了今后的努力方向,为我们今后的工作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

二是拓宽了城市发展的视野。国内外城乡规划建设管理成功的地方不胜枚举,值得借鉴。学习培训是借鉴先进理论、成功经验的最直接最快捷的途径。通过培训,我们进一步开阔了眼界,开阔了思路,开阔了胸襟,掌握了很多先进的理念和创新的举措,提高了战略思维的水平,增强了同国内、国际领先水平接轨的信心。

三是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城乡规划建设管理是一门动态的科学,我们只有不断加强学习,才能适应社会发展和实际工作的要求,才能在动态中体现与时俱进,才能在发展中真正步入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良性轨道。我们在座各位带头学习,就会带动一大批,就会逐步形成浓厚的学习风气,就能达到不断学习、不断提高的目的。

四是提升了科学的工作水平。积累理论知识也好,拓宽发展视野也好,归根结底都是为了提升城乡规划建设管理的水平。工作水平的提升,直接反映在工作的成效中。相信通过培训,我们对城市发展的思路将更清晰、决策将更科学、举措将更扎实,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建设的水平将更高。

学以致用,学习培训的落脚点在于运用。*街道作为*主城区和无锡市城市规划的副中心,理应成为我区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的先行者和排头兵,成为全区城市建设的表率。通过学习培训,结合街道的实际情况,围绕如何进一步创新理念,加强和改进城市规划、城市管理工作,以下是初步的构想,和大家共同探讨。

一、坚持高起点、高标准,提升城乡规划水平。

城乡规划是城市建设的“龙头”,是提升城市品位的有效途径,直接关系着城市的竞争力。古人说:“法乎其上,得乎其中,法乎其中,得乎其下。”只有规划坚持高起点、高标准,建设才能高水平、高品位。当前,我们正处于城市化加速期,进入了以城市现代化为主要驱动力的新阶段。我们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充分发挥规划的调控和引导作用,高起点、高标准做好城市规划,着力提升城市发展模式,全面提升城市发展的质量和水平。应该说,通过前两年的努力,*主城区控制性详规已实现了全覆盖,为我们做深做细规划、拓展发展空间、加快发展步伐打下了基础,创造了条件。我们现在需要的就是高水平的前瞻性的科学规划,只有这样的科学规划才能有长久的生命力,才能确保城市可持续性发展。借鉴国内外的先进理念和成功经验,在城市规划中,要坚持高起点定位、高标准筹划、高层次运作、高水平管理,坚持富规划、强建设,细规划、快建设,为加快区域发展提供了空间和环境保障。要在深入理解和消化好现有规划的基础上,结合街道的实际情况,在更高层次水平上,进一步完善区域性产业规划、次分区专项规划,确保规划的前瞻性、先导性、全面性、协调性、可操作性和可持续性。要按地块功能策划高质量、高水平的项目,以具体项目对上争取,赢得支持,努力使隐性的发展资源变成显性的发展空间。

二、坚持功能性、服务性,提升城市经济发展水平。

要全力发展第三产业。坚持把第三产业作为街道经济发展的主体产业、主攻目标,提升传统服务业发展水平,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进程。一是着力抓好重点片区的发展规划。继续完善以*路、*路、*路所合围的主要商业圈为核心的商业中心的规划设计,抓好*社区*地块的功能定位和前期规划。二是着力抓好重点平台载体建设。加快*社区睦邻中心的开工建设,加紧实施*社区商贸中心二期的建设,做好*和*社区睦邻中心开工前的准备工作。三是着力抓好环境建设。要一手抓硬件建设,为发展现代服务业创设良好的地理优势、便利的交通优势、有利的商业优势等;一手抓软件建设,为发展现代服务业提供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优质的服务咨询等,营造发展现代服务业的良好氛围。

三、坚持以人为本、和谐发展,提升城市管理水平。

三分建设,七分管理。规范而高效的城市管理,是确保城市规划全面实施、城市建设有序推进、城市各项工作顺利开展的关键。要实现城市的上档升位,就必须着力提高管理水平。城市生态环境水平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也是城市吸引力、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一个生态环境恶化的城市,就是一个没有希望和前途的城市。要深入开展环境整治和创建。严控污染,深入开展348工程,以铁腕治污。迅速展开五小行业的关停并转,严厉打击违法排污企业,清理整治主要河流沿岸排污口,全面消除农业面源污染。加大水环境建设力度,强化水环境整治,加大河道清淤力度,加强河道保洁长效管理。一鼓作气,集中力量,确保完成省卫村全覆盖的创建任务。全力以赴做好国家环境优美乡镇复查验收工作。积极推进绿色家园和绿色社区建设,开展河道、村道、房前屋后绿化,实施城区、住宅小区绿化景观建设。继续有序推进31个村庄环境整治工作。年内完成*、*2个社区省级“绿色社区”和*、*等8个社区*市“绿色家园示范村”的创建工作。要落实环境综合整治长效管理机制。要结合城管创优工作,加大环境监管力度,不断完善“建、管、创”一体的环境综合整治体系。继续深化主要道路“路长制”管理工作,整合各方管理资源,落实长效管理机制。加强对各社区环境综合整治长效管理的考核,实施好风险金制度。在全面疏浚辖区内河道的基础上,加强河道保洁长效管理,做到人员、经费、考核到位。

城市治理水平篇6

一、坚持高标准建设,塑造良好的城市形象

(一)高起点编制城市规划,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体系。

至目前,我县县城划控制区面积38平方公里,近期(*年)规划人口7.5万人,远期(2020年)规划人口12万人。县城建成区面积6.79平方公里,人口6.57万人,城镇化水平42%;城区道路总长42公里,道路面积53万平方米;下水道总长49公里;路灯1350盏,照明路段长40公里;供水能力2万吨/日,实际供水量约1万吨/日,供水普及率95%(建成区);城区供气能力400吨,用气人口5.05万人;绿化覆盖率35%;县城住宅综合开发率75%,城镇人均居住面积26平方米。

为高起点编制县城规划,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架构,今年以来,我县邀请了*理工大学、*省城乡规划设计院、*市规划设计院等单位,先后编制了《县城总体发展概念规划(县城协调区整合规划)》、《县城重点地段控制性详细规划与城市设计》、《县城其它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南台山森林公园重要节点修建性详细规划》和《大柘河、岭下河沿岸人居环境改造工程规划》。目前,上述规划、设计均已进入论证或批准、实施阶段。同时,县建设局等职能部门切实加强对规划实施情况的监管,全面落实规划报批后的跟踪监察制度,按照“全面覆盖、不留死角、监管到位、查处有力”的总体要求,对不符合规划的违章建筑,采取发现一宗、查处一宗的手段,达到规范城市规划、建设行为的目的。

(二)高标准建设市政设施,打造配套完善的城市功能。

我县从群众最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入手,认真实施净化、绿化、亮化、美化等四大工程,城区面貌焕然一新。

1、净化工程。按照“全城覆盖、全日保洁、全民参与”的总体目标,县环卫所扩大了上门服务范围,上门服务已覆盖到城区和周边农村,城区基本无卫生死角和垃圾成堆现象,环卫管理体制运转良好;同时,进一步强化“门前三包”责任制,城区环境卫生面貌发生了明显变化。

2、绿化工程。为把县城建设与园林绿化有机结合起来,实现“规划一片、建设一片、绿化一片”,全力打造山水城镇、生态*,我县在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步伐的同时,不断加大县城绿化力度,县城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35%。县园林所积极、主动做好城区绿化花木的日常抚育、管理工作,对各街道的乔、灌木进行全面施肥,及时对花池、草地的垃圾进行清理,对树木进行除虫防病,达到了良好的效果。同时,认真做好沿街路段缺株少株绿化树的补植工作。

3、亮化工程。城区重点实施了城市路灯和城市夜景亮化工程。按照完善功能、改善形象、塑造特色的要求,投资226万元,完成了梅平路健峰木制品加工厂至县公路局超竹养护站、河滨公园、*大道中(*大厦至环北路大桥)、环北路(环北路大桥至平岗路段)、*大道北(环北路大桥至伯公坳)、工业大道(三角花园至河陂水桥)共205盏路灯的安装。投入20多万元,对石龙寨景区实施了亮化工程。

4、美化工程。按照县委关于“唤醒大佛,舞活石龙,打造城门,提升老城”的城市建设思路,先后建成或在建南台山森林公园、石龙寨景区等旅游、休闲场所,完善了*公园的部分设施。同时,拉开城市发展架构,强力推进城南新区开发建设工程,着手论证老城改造工程,全面推进宜居宜业的山水城镇建设,城区发展前景越来越诱人。

二、坚持全方位治理,打造优美的城市环境

(一)领导重视,责任落实。县委、县政府领导高度重视环境秩序整治工作,明确提出要把整治优化县城环境作为建设宜居宜业的山水城镇的重要工作之一抓好抓落实。县委肖文浩书记、县政府张映平县长多次在群众反映环境、秩序问题的件上批示,要求各级各部门一定要高度重视,落实责任,继续加强县城环境秩序综合整治工作,给市民创造一个优美的工作、生活环境。为认真贯彻落实相关工作部署,县政府调整、充实了县城环境综合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并召开了县城环境整治工作会议,明确了整治工作的目标任务和责任分工。县政府常务副县长胡新文在会上详细分析了县城环境、秩序存在的问题,要求各级各部门在整治工作中要敢于碰硬,协同作战,务必使整治工作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同时,着力建立健全县城环境、秩序管理的长效机制,防止问题治而后乱,顽症根治艰难,使不良现象走入“治理-反弹-再治理-再反弹”的怪圈。在整治工作期间,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多次亲临整治工作第一线,关心指导整治工作,亲自做群众思想工作,慰问工作人员,极大地鼓舞了参与整治人员的信心,对整治工作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大柘镇和县建设、工商、公安等部门也成立了专门工作机构,明确了由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并按照职责分工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形成了领导重视、责任落实的良好工作机制。

(二)宣传到位,准备充分。舆论是行动的先导。为使广大市民理解、支持并积极参与县城环境、秩序整治工作,县城环境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标语、公开信等载体,向市民大力宣传有关法律、法规、政策,在县广播电视台播放了《致市民的一封公开信》、《*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县城广场和严管街管理的通告》,确保宣传到位。县广播电视台积极支持、配合整治工作,成立了专门的报道小组,进行强有力的宣传,进一步增强了市民爱护环境、遵守秩序的意识,营造了人人议论整治、人人关心整治、人人参与整治的良好舆论氛围。

(三)重点突出,管疏结合。为确保整治工作集中力量、有序推进并取得实效,县城环境整治工作领导小组找准突破口,把“两个广场”、“两条柏油路”、县城北区空气质量作为重点,集中人力进行专项整治。针对县人民广场及周边绿地被群众占用进行非法摆卖现象死灰复燃的情况,县城环境整治工作领导小组组织大柘镇及县直有关职能部门的执法人员,进行专项整治。在整治行动中,执法人员坚持以情感人、以理服人、以法治人,充分发挥敢于吃苦和敢于碰硬的精神,连续奋战15天,共出动执法人员625人次,取缔非法摊档10多家,解决了人民广场“脏、乱、差”现象,得到了广大市民的积极拥护和高度赞扬。针对县城严管街车辆乱停乱放、随意停车搭客的现象,县公安交警大队制订了《县城“严管街”交通秩序整治工作方案》,抽调精干警力组成整治小分队,通过定期巡逻执勤和不定时突击的方式,加强对县城平城中路、平城南路、环城路等城区主要干道进行交通秩序管理。自整治以来,交警部门共查处车辆乱停乱放行为182起,有力保障了县城交通干道的畅通。县环保局积极实施“碧水”、“蓝天”工程,一是切实加强对县城居民饮用水源的保护,清除各种威胁饮用水安全的隐患,增设县城制水厂入口监测点,确保城区饮水安全;二是加大对县城北区空气质量的治理力度,重点推进县城区木材经营加工企业的整治,加强对县绿洋中纤板厂木屑粉尘治理督查,加大监管,力促刨花板线停产退出。为解决*富远稀土新材料公司废气污染问题,责成该公司投资50多万元对生产废气的治理。同时,进一步巩固立窑水泥行业治理工作,全面开展烟粉尘二次除尘治理,各水泥企业近期共投入了500多万元资金进行水泥粉尘治理,县城北区空气质量得到一定程度改善。县交通局制订了《*县道路运输市场突出问题百日整治行动实施方案》,从6月25日起对全县道路运输市场突出问题进行百日整顿行动。至目前,该局共出动交通执法人员350人次,纠正违章车辆80多辆次,纠正乱涨价行为4起,查处非法营运车辆60多辆,有力地打击了各类非法经营行为,非法营运现象得到了有效遏制。

以人为本,维护群众的利益,取得群众的支持配合,是整治工作取得成效的关键。为此,在整治工作中,执法人员既严格执法,又妥善做好群众的思想工作,兼顾群众的利益。为妥善解决人民广场临时摊档主的生活出路问题,县城管大队等单位将原在人民广场摆卖的摊档引导、安排至河滨公园进行摆卖。由于在整治过程中坚持做好了“管”、“疏”两方面的工作,今年整治期间,未发生因整治工作导致的群众上访事件,确保了社会稳定。

(四)部门联动,成效显著。在此次县城环境、秩序综合整治行动中,县建设、工商、城管、交通、交警、环保、卫监和大柘镇等部门充分发挥主力军作用,其他部门密切配合,各司其职,部门联动,在整治范围上着力重点区域,在整治方式上突出管疏结合,在整治机制上注重长效管理,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是城市功能更加完善。县公安交警大队科学规划,积极筹集资金14万元,完善了“严管街”2.5公里路面的行车道、斑马线、禁停牌等标志标线,拆除了影响交通的防护铁栏杆4处共200多米;针对*汽车客运站门口商铺多、候客车辆多、交通拥挤的现状,该队组织工程人员拆除了道路两侧的防护栏,并划定了20多个临时停车位,有效缓解了该地段停车难和交通拥挤的问题。园林所加强了对绿化花木的管理,认真做好花木的修剪造型,加强花木的防护措施。县环卫所进一步完善了城区公共场所的卫生设施,有效控制了乱丢、乱倒垃圾的现象。城区供水保障能力进一步加强,新安装了自来水干、支线管道8公里,解决了东富岭、梅东村上选区、河陂水及城南新区共3000多户群众的饮水问题,完成了柘东路供水主管道的验收和路面恢复工程,解决了城区夏季用水高峰期缺压的问题。城南新区排水等市政工程设施正在得到完善。

二是城市环境更加洁净。县建设局开展集中整治30多次,对县城主要街道乱贴乱画等突出现象进行了专项治理,共出动450人次,清理“六乱”行为3516宗,清理旧桌椅、太阳伞等杂物42车,没收破旧广告牌175个,拆除人行道广告牌75个。县环卫所进一步完善了保洁责任制,着力解决城乡结合部、市场等重点地区的清扫保洁工作。县水务局定期组织人员清理县城河道河面的垃圾,并建立健全了河道河面保洁的长效机制。县卫生监督所加大对城区餐饮业的卫生监督执法力度,突出监管重点,认真开展春夏两季餐饮食品安全监管工作,规范食品生产经营单位的经营行为,共出动卫生监督员280多人次,发出指导性监督意见书350多份,整改意见书30多份。

三是城区秩序更加良好。县工商局采取日常巡查与专项整治相结合的方法,认真抓好乱摆乱卖、乱搭乱挂、占道经营等违法行为的整治,共纠正乱摆乱卖、乱搭乱挂、乱停乱放、占道经营的行为87宗,取缔无证无照摊档14户,确保商户能在规定的范围内进行经营。同时,该局还会同县环保局等部门,积极开展噪声扰民现象的治理,引导娱乐场所经营者守法经营,遵守《娱乐场所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等规定,自觉控制音量,杜绝噪声扰民的现象。此外,县建设局物业站认真做好市场周边摆卖秩序的整治工作,安排足够人力,加强重点岗位的值班工作,确保市场经营秩序良好。

三、坚持高效能管理,建立完善的长效机制

虽然我县的城市环境、秩序综合整治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但城市环境、秩序整治仍存在“运动式”的弊端,离宜居宜业的山水城镇建设目标和人民群众的期望还有一定差距。为此,今后,我们将坚持高效能管理的原则,从以下五个方面建立健全县城环境、秩序管理的长效机制,为争创绿色崛起示范县创造良好的城市环境。

(一)推进城市管理体制改革。按照城区的发展和城市管理的要求,我县将着力以健全制度、执行制度来推动城市管理工作,继续探索城市管理综合执法体制的改革,集中必要的行政资源综合执法,从根本上解决执法主体不明确、执法依据不充分、执法效果不明显的弊端,使城市管理纳入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不断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同时,加大对《*县县城规划区内个人建房管理规定》、《*县城区建筑垃圾处理管理规定》等规定的执行、监督力度,进一步落实“城管目标考核”、“门前三包”责任制,健全“县、镇、部门、社区(居委会)”四级管理模式,促进城市面貌的根本好转。

(二)改善城市管理执法环境。由于少数市民法律意识、城市意识淡薄,导致阻碍城管执法甚至暴力抗法的行为时有发生。为此,今后我县将采取有效措施解决上述突出问题:一是清理行政执法主体,明确执法依据和执法权限,切实减少执法越位和不作为现象,努力提高行政效能;二是确定执法岗位,将执法职权项目和职责分解到具体岗位和执法人员,严密执法程序,细化执法标准,改变过去那种执法岗位不清,职责不明,履行职责相互推诿,揽功推过的现象;三是建立执法考核体系,突出执法效能评估,完善行政责任制追究机制。建立执法人员考核档案,制定年度执法人员的执法标准和考核标准以及法律培训测试要求,将行政职权的行使与执法人员的年度考核挂钩,实现规范执法行为。四是加强宣传教育,深化对市民的教育,提高全民素质。推进政府与群众的沟通,让群众了解政府、支持政府工作,优化城管执法环境。

(三)强化城市管理协作机制。县城环境、秩序管理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涉及职能部门多。为此,我们将继续加强领导,充分发挥统筹作用,协调工商、公安、环保、卫生等部门与城市管理职能部门密切配合,齐心协力,齐抓共管:一是建立联席会议制度。由各部门领导定期对执法和管理方面的重大问题进行研究、协调和决策;二是建立工作互访制度。由各部门有关人员每月对具体问题进行磋商,及时制定有效的工作方案和组织执法活动;三是建立现场处理合作机制。执法或管理部门在现场处理问题时应迅速告知相关的执法或管理部门到场,以利于各方衔接具体问题,最大化地提高执法和管理实效。

(四)加大城市建设管理投入。要实现面貌整洁、摊点经营规范、交通秩序良好、城市美观协调的城市管理目标,就必须不断加大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近年来,我县在县级财政收入逐步增长的形势下,一方面加大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另一方面同比例增加对城市管理的资金投入,切实解决城市管理经费紧张的问题。今后,我们将继续加大投入,巩固、扩大近年来城市建设和管理的成果,使城市建设管理形成常态、长效运行机制。

城市治理水平篇7

广州市是华南地区的一座中心城市,位于珠江三角洲北缘,总面积7434.4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3718.8平方公里。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广州市的经济社会和城市建设高速发展,国内生产总值连续20年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2000年末,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383.07亿元人民币,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45万元,按当年汇率计算,达到4175美元;全市人口994.30万人,其中本市户籍人口702.66万人,外来流动人口291.64万人;建成区面积达到430.7平方公里。广州市是一座具有2200多年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目前正朝着建设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的发展目标大步迈进。

二、申报“人居奖”类别

城市环境建设与管理

------城市环境综合整治

道路及市政基础设施建设 架构城市道路主骨架,完善城市交通路网,增强城市服务功能。

市容环境卫生综合整治 整治城市脏乱现象,规范城市管理秩序,改善城市环境面貌。

大气污染治理 治理废气污染,推广使用清洁汽车,发展绿色交通。

水源污染治理 完善污水处理设施,提高污水处理率,整治工业污染源。

城市生态环境改善 完善城市园林绿化体系,建设生态公园和森林公园,构建现代化生态城市新格局。

三、广州市人居环境改变的过程

未实施改善环境之前的情况。前几年,随着经济社会和城市建设的发展,广州市的城市区域迅速扩展,周边农村大幅纳入市区范围;产业结构和城市功能迅速调整,城市基础设施对经济发展的承载负荷不断增大;机动车辆迅速增长,城市道路建设相对滞后;农村人口迅速向城镇流动集中,城市管理面日趋复杂,广州市面临的环境脏乱和环境污染问题十分突出: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跟不上城市发展的需要,交通阻塞状况严重;商业网点和室内市场建设跟不上市场发展的需要,违法建设现象大量涌现;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跟不上用水量的大幅增长,珠江和流溪河等水源水体污染比较严重;废气和扬尘污染指标急剧升高,城市大气环境受到污染;城市绿化跟不上城区扩展的步伐,市区“温室效应”不断增大,城市居住环境呈现恶化的态势。

目标和决策的形成。1996年8月林树森就任广州市人民政府市长之后,针对城市发展面临的问题,致力于城市环境的综合整治,改善城市环境面貌。他先后提出“拉开城市结构,有序地配套建设,重点向东、向南发展”;“架构城市道路主骨架,完善道路交通网络系统,从根本上改善生活居住环境”;“建设最适宜创业发展和生活居住的现代化中心城市”;“实施‘青山碧水蓝天工程’,建设现代化生态城市”等城市发展策略和目标,按照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政府和中共广州市委关于广州市的城市面貌要“一年一小变,三年一中变,2010年一大变”的要求,转变城市建设发展思路,全力推动广州市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综合整治,改善广州市的城市面貌和人民群众的生活环境质量。

资金和资源配置。近几年来,广州市持续对城市建设和环境整治进行了高强度投入,1998年投入140.18亿元,1999年投入175.3亿元,两年的投入相当于之前18年全市城市基础设施和环境整治投入的总和,2000年投入147.01亿元,2001年计划投入142.62亿元。这样的投资强度前所未有。林树森市长力主将大部分城市建设税费收入、政府土地出让收益和从市场上筹措的发展资金,用到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整治上。

广州市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的实施过程。

(1)完善道路及市政基础设施。以架构城市道路主骨架,完善道路交通路网为重点,对道路及市政基础设施建设进行高强度投入。先后建成内环路及其联络道、环城高速公路、华南快速干线广园路等一批城市快速路,建成3座跨江大桥,建成一批立体交通系统,建成一批城市主干道,拓宽改造了一批城市主干道。到2000年底,广州市的城市道路长度达到2887公里,总面积达到3923万平方米,人均道路面积达到9.76平方米。与此同时,加快构建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建成了全长18.48公里、总投资127亿元人民币的地铁一号线,目前正推进地铁二号线的建设,并积极筹备建设三、四号线和市区至新白云国际机场轻轨,全力为市民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城市交通。

(2)整治城市脏乱现象。对市区道路两侧、农贸市场周边、市区铁路沿线、城乡结合部、珠江两岸和城市进出口等部位的脏乱现象进行全面整治,按照岭南建筑风格对市内陈旧楼宇的立面屋顶进行整饰改造,“穿衣戴帽”,美化市容景观。全面清拆违法建设和临时建筑,强化城市规划管理,近三年来年,共清拆违法建设和临时建筑870万平方米。整治户外广告,规范户外广告的管理,1999年全部清拆了户外烟草广告,使广州市迈入了无户外烟草广告城市的行列。对环境卫生进行规范化管理,城市道路实行16小时保洁制度,城市垃圾和粪便全部实行无害化处理,营造良好的环境秩序。

(3)治理大气污染。实施“空气净化工程”,治理机动车的排气污染,对机动车辆强制安装尾气净化装置;广泛推广使用燃油添加剂和无铅汽油;在出租车和公交车中广泛推广使用液化石油气;对不符合环保要求的汽车,不予生产、进口、销售、上牌。在饮食服务业中全面推广使用液化石油气或者电能等清洁能源。先后将80多家废气污染型工厂企业迁出中心城区;对76家废气污染型小水泥厂,限期治理48家、关闭28家。

(4)治理水源污染。加快污水处理基础设施的建设,计划到2010年建成11座污水处理厂,目前已有3座建成投入运行,全市生活污水日处理能力已达到63万吨,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31.49%。有4座正在建设之中,到2010年,广州市的工业废水处理率将达到95%,生活污水处理率将达到70%。从1998年起,投入11亿多元,对市内河涌进行清疏截污整治。并对工业污染源进行整治,调整产品结构,改进生产工艺,整治工厂排污口,对127家洗漂企业限期治理81家、关闭21家、停产搬迁25家,使全市2941个工业企业的污水排放全部达到国家标准。

(5)加快推进园林绿化建设。着眼于建设山水型生态城市,完善城市园林绿化体系,充分利用广州地处亚热带,四季常青,背靠白云山,面临南海,怀抱珠江的自然环境优势,在加强水源保护的同时,全力推进城市绿化建设,构建山水城市的新格局。新建和改造了大批城市公园。到2000年底,全市城市公园总数达到125个,总面积3075公顷。新建了大批城市绿化广场;完善了市内交通道路绿化配套工程。到2000年底,该市建成区绿地率和绿化覆盖率分别达到24.98%和30.26%,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已达到10.36平方米。规划建设了一批生态公园和森林公园,全市林业用地达到30多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41.5%。

(6)加强对历史文化的保护。着眼于对广州市历史名城的保护,广州市在综合整治城市环境过程中加强了对古建筑和历史文化遗址的保护。成功地保护了西汉南越宫署御花园、南越王墓遗址、镇海楼、锦纶会馆、近代民居等大批珍贵的古建筑和历史文化古迹,修复了西关大屋、商业街骑楼、下九路商业步行街和黄大仙庙等大批具有岭南特色的人文景观,使这些宝贵的历史文化焕发出新的光彩。

为了改善广州市的人居环境,林树森作为市长,对广州市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整治倾注心血,作出了不懈的努力。他亲自邀请国内外的着名专家进行广州的城市建设发展“概念规划”研究,对广州市的功能定位、发展目标、总体布局、空间形态、交通路网、环境保护、生态建设和发展策略等等重要问题深入研究探讨,制订出《广州市总体发展战略规划》,科学地确立了广州未来城市建设的发展方向。他亲自组织制订城市建设管理和环境整治的重要文件和政策法规。他主政四年多,先后主持制订50多项城市建设管理和环境整治政策文件;颁布实施110多项城市建设管理和环境整治法规规章。他亲自为城市建设和环境整治工程项目筹措建设资金,指导主管部门开拓资金渠道,协调有关商业银行为城市建设和环境整治工程项目贷款融资,确保了工程项目的资金需求。他深入调查研究,及时对城市建设和环境整治重要工作的实施“拍板”决策;坚持对重点工程项目跟踪指导,逐项抓落实;对城市建设和环境整治工程质量严格要求,指导建设单位创造工程项目精品;沟通协调中央、省直、部队驻穗单位支持广州市的城市建设和环境整治工作。

四、广州市城市人居环境改善成果

经过几年的努力,广州市实现了广东省提出的城市环境面貌“一年一小变,三年一中变”目标要求,城市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水平明显提高,城市面貌和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的地位明显增强。城市交通路网进一步完善,形成了由高速路网、快速路网和城市主干道路网三大路网系统构成的层次分明、功能明确的道路交通网络体系,从根本上解决了城市交通阻塞的问题。城市脏乱现象得到了全面整治,市容景观进一步美化,从根本上改变了城市环境脏乱的状况。遏制了大气和水源污染,从根本上保护了城市环境,使环境功能区的水源和空气指标全部达到国家标准,珠江水变清,鱼虾大量回游繁殖。城市绿化水平大幅提高,逐步实现了森林围城,城在林中;怀抱珠江,绿水长流,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目标。林树森市长为广州市城市面貌和人居环境的改善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五、城市可持续发展

广州市城市面貌和人居环境的改善,将广州市经济社会的发展推上了更高的平台,为广州市未来的发展打下了更加坚实的基础。城市交通路网和市政设施的完善,为经济腾飞和市民生活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减少了由于交通阻塞导致汽车废气对城市环境的污染。城市环境面貌的改善,进一步提高了广州作为华南地区中心城市的地位,增强了广州的辐射力和带动力。大气、水源污染的有效治理和园林绿化系统的完善,进一步提高了广州的生态环境质量。华南地区乃至全国各地一些大企业纷纷把总部迁往广州。近几年来,国外到广州投资的大企业明显增多。国、内外大批高素质人才自愿到广州定居就业,甚至一些久违的候鸟也纷纷重来广州过冬。城市面貌的改善,提高了广州的文化品位,丰富了旅游资源,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许多游客表示,今天的珠江完全可以与赛纳河媲美。

六、广州市综合整治城市环境的经验和影响

广州市在综合整治城市环境中摸索了成功的经验:(1)城市发展必须以人为本,从提高人的生活素质出发,坚持不懈地改善人的居住环境。(2)提高城市的整体文明水平,必须注重改善人居环境,使城市的环境秩序与经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3)提高城市的地位,必须注重优化城市环境面貌,塑造现代化城市的新形象。(4)改善城市的环境质量,必须将完善基础设施与治理环境污染结合起来,双管齐下。(5)综合整治城市环境,改善人居环境,必须由政府来组织和推动,以创建精神文明活动为载体,充分调动各个方面的积极性,广泛发动人民群众参与。

城市治理水平篇8

广州市是华南地区的一座中心城市,位于珠江三角洲北缘,总面积7434.4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3718.8平方公里。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广州市的经济社会和城市建设高速发展,国内生产总值连续20年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2000年末,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383.07亿元人民币,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45万元,按当年汇率计算,达到4175美元;全市人口994.30万人,其中本市户籍人口702.66万人,外来流动人口291.64万人;建成区面积达到430.7平方公里。广州市是一座具有2200多年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目前正朝着建设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的发展目标大步迈进。

二、申报“人居奖”类别

城市环境建设与管理

     ------城市环境综合整治

道路及市政基础设施建设  架构城市道路主骨架,完善城市交通路网,增强城市服务功能。

市容环境卫生综合整治  整治城市脏乱现象,规范城市管理秩序,改善城市环境面貌。

大气污染治理  治理废气污染,推广使用清洁汽车,发展绿色交通。

水源污染治理  完善污水处理设施,提高污水处理率,整治工业污染源。

城市生态环境改善  完善城市园林绿化体系,建设生态公园和森林公园,构建现代化生态城市新格局。

三、广州市人居环境改变的过程

未实施改善环境之前的情况。前几年,随着经济社会和城市建设的发展,广州市的城市区域迅速扩展,周边农村大幅纳入市区范围;产业结构和城市功能迅速调整,城市基础设施对经济发展的承载负荷不断增大;机动车辆迅速增长,城市道路建设相对滞后;农村人口迅速向城镇流动集中,城市管理面日趋复杂,广州市面临的环境脏乱和环境污染问题十分突出: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跟不上城市发展的需要,交通阻塞状况严重;商业网点和室内市场建设跟不上市场发展的需要,违法建设现象大量涌现;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跟不上用水量的大幅增长,珠江和流溪河等水源水体污染比较严重;废气和扬尘污染指标急剧升高,城市大气环境受到污染;城市绿化跟不上城区扩展的步伐,市区“温室效应”不断增大,城市居住环境呈现恶化的态势。

    目标和决策的形成。1996年8月林树森就任广州市人民政府市长之后,针对城市发展面临的问题,致力于城市环境的综合整治,改善城市环境面貌。他先后提出“拉开城市结构,有序地配套建设,重点向东、向南发展”;“架构城市道路主骨架,完善道路交通网络系统,从根本上改善生活居住环境”;“建设最适宜创业发展和生活居住的现代化中心城市”;“实施‘青山碧水蓝天工程’,建设现代化生态城市”等城市发展策略和目标,按照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政府和中共广州市委关于广州市的城市面貌要“一年一小变,三年一中变,2010年一大变”的要求,转变城市建设发展思路,全力推动广州市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综合整治,改善广州市的城市面貌和人民群众的生活环境质量。

    资金和资源配置。近几年来,广州市持续对城市建设和环境整治进行了高强度投入,1998年投入140.18亿元,1999年投入175.3亿元,两年的投入相当于之前18年全市城市基础设施和环境整治投入的总和,2000年投入147.01亿元,2001年计划投入142.62亿元。这样的投资强度前所未有。林树森市长力主将大部分城市建设税费收入、政府土地出让收益和从市场上筹措的发展资金,用到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整治上。

广州市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的实施过程。

    (1)完善道路及市政基础设施。以架构城市道路主骨架,完善道路交通路网为重点,对道路及市政基础设施建设进行高强度投入。先后建成内环路及其联络道、环城高速公路、华南快速干线广园路等一批城市快速路,建成3座跨江大桥,建成一批立体交通系统,建成一批城市主干道,拓宽改造了一批城市主干道。到2000年底,广州市的城市道路长度达到2887公里,总面积达到3923万平方米,人均道路面积达到9.76平方米。与此同时,加快构建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建成了全长18.48公里、总投资127亿元人民币的地铁一号线,目前正推进地铁二号线的建设,并积极筹备建设三、四号线和市区至新白云国际机场轻轨,全力为市民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城市交通。

(2)整治城市脏乱现象。对市区道路两侧、农贸市场周边、市区铁路沿线、城乡结合部、珠江两岸和城市进出口等部位的脏乱现象进行全面整治,按照岭南建筑风格对市内陈旧楼宇的立面屋顶进行整饰改造,“穿衣戴帽”,美化市容景观。全面清拆违法建设和临时建筑,强化城市规划管理,近三年来年,共清拆违法建设和临时建筑870万平方米。整治户外广告,规范户外广告的管理,1999年全部清拆了户外烟草广告,使广州市迈入了无户外烟草广告城市的行列。对环境卫生进行规范化管理,城市道路实行16小时保洁制度,城市垃圾和粪便全部实行无害化处理,营造良好的环境秩序。

    (3)治理大气污染。实施“空气净化工程”,治理机动车的排气污染,对机动车辆强制安装尾气净化装置;广泛推广使用燃油添加剂和无铅汽油;在出租车和公交车中广泛推广使用液化石油气;对不符合环保要求的汽车,不予生产、进口、销售、上牌。在饮食服务业中全面推广使用液化石油气或者电能等清洁能源。先后将80多家废气污染型工厂企业迁出中心城区;对76家废气污染型小水泥厂,限期治理48家、关闭28家。

(4)治理水源污染。加快污水处理基础设施的建设,计划到2010年建成11座污水处理厂,目前已有3座建成投入运行,全市生活污水日处理能力已达到63万吨,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31.49%。有4座正在建设之中,到2010年,广州市的工业废水处理率将达到95%,生活污水处理率将达到70%。从1998年起,投入11亿多元,对市内河涌进行清疏截污整治。并对工业污染源进行整治,调整产品结构,改进生产工艺,整治工厂排污口,对127家洗漂企业限期治理81家、关闭21家、停产搬迁25家,使全市2941个工业企业的污水排放全部达到国家标准。

(5)加快推进园林绿化建设。着眼于建设山水型生态城市,完善城市园林绿化体系,充分利用广州地处亚热带,四季常青,背靠白云山,面临南海,怀抱珠江的自然环境优势,在加强水源保护的同时,全力推进城市绿化建设,构建山水城市的新格局。新建和改造了大批城市公园。到2000年底,全市城市公园总数达到125个,总面积3075公顷。新建了大批城市绿化广场;完善了市内交通道路绿化配套工程。到2000年底,该市建成区绿地率和绿化覆盖率分别达到24.98%和30.26%,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已达到10.36平方米。规划建设了一批生态公园和森林公园,全市林业用地达到30多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41.5%。

    (6)加强对历史文化的保护。着眼于对广州市历史名城的保护,广州市在综合整治城市环境过程中加强了对古建筑和历史文化遗址的保护。成功地保护了西汉南越宫署御花园、南越王墓遗址、镇海楼、锦纶会馆、近代民居等大批珍贵的古建筑和历史文化古迹,修复了西关大屋、商业街骑楼、下九路商业步行街和黄大仙庙等大批具有岭南特色的人文景观,使这些宝贵的历史文化焕发出新的光彩。

    为了改善广州市的人居环境,林树森作为市长,对广州市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整治倾注心血,作出了不懈的努力。他亲自邀请国内外的著名专家进行广州的城市建设发展“概念规划”研究,对广州市的功能定位、发展目标、总体布局、空间形态、交通路网、环境保护、生态建设和发展策略等等重要问题深入研究探讨,制订出《广州市总体发展战略规划》,科学地确立了广州未来城市建设的发展方向。他亲自组织制订城市建设管理和环境整治的重要文件和政策法规。他主政四年多,先后主持制订50多项城市建设管理和环境整治政策文件;颁布实施110多项城市建设管理和环境整治法规规章。他亲自为城市建设和环境整治工程项目筹措建设资金,指导主管部门开拓资金渠道,协调有关商业银行为城市建设和环境整治工程项目贷款融资,确保了工程项目的资金需求。他深入调查研究,及时对城市建设和环境整治重要工作的实施“拍板”决策;坚持对重点工程项目跟踪指导,逐项抓落实;对城市建设和环境整治工程质量严格要求,指导建设单位创造工程项目精品;沟通协调中央、省直、部队驻穗单位支持广州市的城市建设和环境整治工作。

四、广州市城市人居环境改善成果

    经过几年的努力,广州市实现了广东省提出的城市环境面貌“一年一小变,三年一中变”目标要求,城市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水平明显提高,城市面貌和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的地位明显增强。城市交通路网进一步完善,形成了由高速路网、快速路网和城市主干道路网三大路网系统构成的层次分明、功能明确的道路交通网络体系,从根本上解决了城市交通阻塞的问题。城市脏乱现象得到了全面整治,市容景观进一步美化,从根本上改变了城市环境脏乱的状况。遏制了大气和水源污染,从根本上保护了城市环境,使环境功能区的水源和空气指标全部达到国家标准,珠江水变清,鱼虾大量回游繁殖。城市绿化水平大幅提高,逐步实现了森林围城,城在林中;怀抱珠江,绿水长流,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目标。林树森市长为广州市城市面貌和人居环境的改善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五、城市可持续发展

    广州市城市面貌和人居环境的改善,将广州市经济社会的发展推上了更高的平台,为广州市未来的发展打下了更加坚实的基础。城市交通路网和市政设施的完善,为经济腾飞和市民生活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减少了由于交通阻塞导致汽车废气对城市环境的污染。城市环境面貌的改善,进一步提高了广州作为华南地区中心城市的地位,增强了广州的辐射力和带动力。大气、水源污染的有效治理和园林绿化系统的完善,进一步提高了广州的生态环境质量。华南地区乃至全国各地一些大企业纷纷把总部迁往广州。近几年来,国外到广州投资的大企业明显增多。国、内外大批高素质人才自愿到广州定居就业,甚至一些久违的候鸟也纷纷重来广州过冬。城市面貌的改善,提高了广州的文化品位,丰富了旅游资源,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许多游客表示,今天的珠江完全可以与赛纳河媲美。

六、广州市综合整治城市环境的经验和影响

    广州市在综合整治城市环境中摸索了成功的经验:(1)城市发展必须以人为本,从提高人的生活素质出发,坚持不懈地改善人的居住环境。(2)提高城市的整体文明水平,必须注重改善人居环境,使城市的环境秩序与经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3)提高城市的地位,必须注重优化城市环境面貌,塑造现代化城市的新形象。(4)改善城市的环境质量,必须将完善基础设施与治理环境污染结合起来,双管齐下。(5)综合整治城市环境,改善人居环境,必须由政府来组织和推动,以创建精神文明活动为载体,充分调动各个方面的积极性,广泛发动人民群众参与。

    城市面貌和人居环境明显改善,提高了广州的社会文明水平,市民更加热爱这座城市,为能够在这座城市工作生活感到自豪,更加自觉地为广州的经济社会发展作贡献。提高了政府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威望,广州市社情民意调查中心的调查表明,近三年来,广州市民对政府的满意程度一直保持在98%以上,促进了广州市的社会稳定和经济繁荣。提高了广州在国内、国外的知名度,2000年10月世界大都市协会董事会年会在广州召开,代表们对广州城市面貌和人居环境的巨大变化无不感到惊讶。近两年来国内先后有210多个代表团到广州考察学习广州市综合整治城市环境,改善人居环境的经验。

上一篇:食品安全体系管理体系范文 下一篇:流动资产减少的原因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