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农民培训方案范文

时间:2023-10-17 16:51:50

新型农民培训方案

新型农民培训方案篇1

一、指导思想和目标:

为深入贯彻落实××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践行党的初心和使命,彰显×××宗旨担当,履行×××社会责任,提高农民技术技能,建设一支有技能、懂网络、善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助力××地区农业多样化发展,帮助农民把腰包鼓起来,助力农村富起来农业强起来,推动××地区经济健康稳定发展。

二、培训地点和具体要求:

培训指标:(根据各乡镇、村常驻人员数量划分)见附页。(略)

培训地点:××镇会议室。

推荐要求:重点推荐具有高中(含)及中专以上文化程度,性别不限;年龄不超过50岁的人员;大局意识强、品行端正、无犯罪记录;各村、镇进行初步筛选,党员和获得过县级以上荣誉的农民优先。

培训时间:20**年×月至20**年××月共×个月。

课程划分:推荐上报培训人员根据自身家庭产业情况和兴趣潜质选择培训课目,××培训办公室将综合实际情况适时调整。

三、培训安排:

(一)开训动员和理论宣讲。×月×日,××县×副县长出席开训大会并作动员讲话。理论宣讲由相关专家重点围绕国家和××省××市、县关于惠农政策文件进行宣讲解读、新农村建设形势分析及我县××优势产业情况介绍。

(二)课程安排。花卉果树种植知识讲解(×课时)、水产养殖知识讲解(×课时)、农村电商运作攻略(×课时)、计算机网络基础培训(×课时)、家畜防疫常识(×课时)。

(三)实地参观、见学。种植、养殖、电商运作及家畜防疫等课程分别安排××课时到我县相关示范园区进行实地学习参观。具体时间根据课程安排动态调整。

(四)典型发言。邀请×村种植能手××、×村“虾王”×××等×名产业带头人进行经验交流,增强广大农民朋友提高职业技能、不断开拓创新的信心勇气。

新型农民培训方案篇2

关键词:新型职业农民;培训

农广校是公益性农民教育培训专门机构,基层农广校也是最接地气的农民教育培训单位,其培训水平的好坏、高低直接影响到农民素质和农业生产水平,影响到中国梦的实现。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体现出在新阶段农村、农民教育的重要性、紧迫性和长期性。

一、准确定位培训目标

由于农民培训种类较多,培训目标不同,因而实施要求也存在较大差异。“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其主要培训对象是种植、养殖、农机大户、家庭农场以及农村经纪人等新型市场经营主体,培训目的是培养一批以农业为职业、具有较高素质与一定的专业技能、收入主要来自农业生产和经营的现代农业从业者。“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重点是吸引“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年轻人从事农业生产,并把农业生产作为终身职业,从技术型的农民转变成市场化的农民,所以更加注重提高农民的经营管理能力。基层农广校在制订培训方案、选择培训对象时,要充分理解且有的放矢地做好培训工作,以提高培训效果。

二、科学制订培训方案

1、掌握区域经济发展特点。区域经济是综合反映区域资源开发与利用现状,主要表现在地区生产力布局的科学性和经济效益上。掌握区域农业主导产业发展特点是科学制订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方案的前提。基层农广校要注重加强对区域农业主导产业的现状、布局、存在问题与发展趋势的分析,将扶持农业经营主体、加快农业转型升级与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等要求在培训方案中予以体现,并根据培训对象、产业特点不同,要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

2、掌握区域农村劳动力现状。基层农广校要充分掌握区域农村劳动力现状,比如劳动力年龄、性别、素质结构及数量比例、务工务农比例、人员区域分布等基础数据,重点瞄准农业生产企业主、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以及种养大户等培训人选,上述人群具备成为职业农民的潜质,可以培养成为生产技能型、经营管理型及技术服务型与市场营销型等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高端“职业农民”。

3、掌握区域农业产业化水平。农业产业化是以主导产业为中心,依靠龙头企业带动地方发展,形成贸工农、农工商、产供销及农科教等一体化经营模式。基层农广校要充分认识到发展现代农业、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离不开农业产业化。从农业产业化发展基础、规模化、市场化、一体化(产业链)、科技进步与农村社会发展五个方面评价区域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并对区域农业产业化发展中的薄弱环节进行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

三、实现培训形式创新

1、借鉴先进国家培训理念。比较成熟的国外职业农民培训模式分为东亚、西欧与北美三种。东亚模式共同的特点是人多地少、资源有限,难以形成较大的土地规模经营;西欧模式主要指以家庭农场为主要农业经营单位进行农业生产,通过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及成人教育等多种形式对农民进行教育培训的模式;北美模式主要结合自身自然资源丰富与土质肥沃,发展农业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特点,构建以农学院为主导的农业科教体系。那么基层农广校要结合国情与本区域农业生产特点,有选择地借鉴先进国家职业农民培训理念。

2、借鉴发达地区培训形式。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模式基本可分为“三类十一型”模式。其中,政府主导类包括政府工程型、院校培育型、远程教育型、创业扶持型与文化活动型;政企配合类包括园区依托型、推广服务型、科研项目型与科技示范型;市场运作类包括合作组织型与产业促进型。基层农广校要根据不同经济区域、不同产业领域、不同的培训目标来选择不同的培训模式,并实现由政府主导类模式向政企配合类模式转变,条件成熟的可以过渡到市场运作类模式。

四、保证培训实施效果

1、抓好时机。培训选时要根据农事、农闲或开展专项活动前后等,便于扩大培训范围。比如,农作物种植培训课选时要抓住农业生产关键时期:秋种前、开春后、小麦拔节期与果树幼果期等,这是农业技术推广的重要时段。

2、因地制宜。要善于利用地利,因地制宜,合理进行专业、课程设置与培训地点安排等。在充分考虑区域地理环境、资源现状等基础上,围绕主导产业设置专业;在课程设置上,除了常规的种植、养殖技术外,要开设农产品营销、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与管理、企业经营管理、农产品经纪人实务等专业课程。在培训地点安排上,除常规的课堂集中教学外,还可把课堂搬到田间、地头或组织到先进地区进行学习,以提高培训实效。

3、全面协调与沟通。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是一项系统工程,其涉及农业、教育、共青团、妇联、财政及基层政府等部门,所以基层农广校要善于加强与各部门间的协调与沟通,争取相关部门的支持与配合,形成工作合力,共同推进。

(1)要积极争取地方政府在经费、人员、政策及物资等方面的支持,争取将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纳入当地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规划,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工作局面;

(2)要建立起以农广校、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等机构为主体,其他社会力量为补充的多层次、多形式、广覆盖、经常性及制度化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体系。

4、走进农村,贴进群众。很多农民培训工作之所以变成“走过场”与“花架子”,究其原因是培训工作脱离生活、脱离实际与脱离百姓。基层农广校要把“接地气’作为培训效果评价的重要标准。

(1)要“走近”群众。采用送教下乡、教师进村等方式,把教育培训办进农村、办进田间、办进合作社与农业企业;

(2)要“求教”群众。真心实意地拜群众为师,虚心学习;

(3)要用群众语言。用农民耳熟能详的语言进行授课,使农民能够“听得懂、学得会、用得上、能致富”,切实收到行之有效的培训结果。

五、小结

培养新型职业农民要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与任务,基层农民农广校是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主体,责无旁贷,任务艰巨。在培训实施中要注意把握政策、加强交流及注重效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及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与智力支撑。

新型农民培训方案篇3

一、学员遴选

凭借我校十余年对全县各乡镇职业农民的培训、跟综服务所建立起来的、覆盖全县的种养植大户网络,并通过微信、电视字幕广告、户外宣传标语进行广泛宣传。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主要培训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主、农民合作社骨干等。培训对象遴选条件:长期稳定从事农业、培训需求和愿望迫切、初中以上文化、年龄不超过60周岁,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成员优先考虑。培训对象遴选遵循立足产业、农民自愿的原则,由县农委按照个人申请、村委推荐、乡镇初审、县农委确定的程序择优确定。2017、2018年已接受培训的职业农民2019年不再安排。摸清对象名单(姓名、性别、生产规模、联系电话)的信息,于培训前20天报县农委科教信息股审核。

二、 理论培训

1.加强组织领导。为确保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的顺利进行,我校成立了培训工作领导小组,主要研究解决培训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制定培训计划、统筹规划、综合协调、培训专业和课程设置审核、教材落实、经费管理、进展情况汇总上报、监督检查和保证培训质量。   2.制定实施方案,明确工作任务。我校领导小组紧紧围绕我县现代农业发展,通过培训前的广泛调研我县粮食种植与经营生产发展现状,确定了工作目标任务,制定了粮食种植专业计划,理论学习与实训和考察比例2:1,分为综合课程、及时制定了专题课程和专修课程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考查学习,培训基地生产经营技术实践教学(订单式)与考察交流等五个阶段培训工作方案,为保证培训质量打下坚实基础。 

3.聘请专业优秀教师,建立师资人才库。现代的新型职业农民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和专业技能,必须有一支高素质的老师队伍,才能完成培训任务。我校根据粮食种植专业产业要求,想方设法聘请素质高、专业理论强、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教授、专业技术骨干、土专家组成讲师团队伍授课。请进了李梅青(省级专家)、徐文娟(省级专家)、沈光斌(省级专家)、陶友武、朱世华、徐进才、孙礼胜等专业理论水平高、实践经验和教学经验丰富、语言表达能力强、深受农民欢迎的专家,建立层次多样、技术齐全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师资团队。老师讲课形象生动,学员们听得津津有味。 

4.择合适的教材。选择通俗易懂、实践操作性强的适合农民特点的培训教材,共选购《水稻生产技术》(合肥工业大学)、《农产品质量与安全知识》(合肥工业大学)、《农机农艺结合技术》(合肥工业大学)、《农业生态环保》(合肥工业大学)、《现代农业经营》(合肥工业大学)、《农业物联网知识》(合肥工业大学)、《农产品营销》(合肥工业大学)、《农药械科学安全使用知识》(合肥工业大学)、《安徽省农业政策法规选编》(合肥工业大学)、《农产品(食品)加工与储藏》(安徽省农业委员会)、《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与管理》(安徽省农业委员会)、《创业指导知识》(安徽省农业委员会)、《现代农民素质》(安徽省农业委员会)等13本省编教材,人手一套。   

5.科学设置教学课程。根据今年我县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目标,围绕粮食种植与销售的生产管理、技术指导、加工销售、产业发展现状和发展对策等内容设置教学课程。主要采用“学校授课+基地实习”、“外出考察+现场指导”等形式进行培训,体现了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共计15天的学习时间进行课程安排,其中:理论学习安排5天,重点讲授养殖、生产管理技术和营销策略(主要是网络营销策略);外出基地考察实训安排10天,涉及望江县农旺农业专业合作社、望江腾龙天翔家庭农场、望江李林农业专业合作社等三家,通过实地参观学习,学员们无论在理论生产上,还是技术支持上都得到前所未有的收获。 

6.加强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按照“一班一案”的要求,培训班基本做到了一班一案开班。开班前对参培的教师先进行任务与目标培训,让教师充分了解他们的“学生”,各培训班采取以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相结合、注重实训的方式开展教学。课堂有多媒体教学、老师面授、老师答疑、学员交流、有文字、有图片、有专业设施、操作设备,课堂气氛活跃,内容通俗易懂。同时各培训班选举成立了班委会,并每天进行了考勤登记。 

7.完善并加强档案管理。我校安排了专职人员进行新型职业农民的档案管理工作,及时对培训所需的材料(文字、图片、影像)进行收集、整理、分类、归档,确保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生产实训

结合农民生产生活的规律,对现有的教育培训模式进行不断创新。教学场地要选择在特色产业实训基地,这样不仅可以解决农民实习基地以及培训场所选用问题,而且为其提供了生产实践基地,最大程度上调动了农民自主创业的积极性与热情。让参与培训的农民切身感受到成功创业的欣喜。培训形式要采用“农学结合”分段教育培训模式,根据农时的季节开展培训活动,结合生产实践与理论学习,促进活学活用,做好生产与学习“两促进,两不误”。教学安排要采取理论教学时间选在早晚农闲的时候,增加农民培训的到课率。实践教学的内容应当和生产实际紧密联系。授课方式可以聘请当地农业创业成功人士分享其成功创业的经验,并聘请相关专家讲授理论知识,课堂上教师与学员进行交流式研讨、互动式教学,显著提高教学培训的效果。主要的培训手段与方式包括:(1)参与式培训模式。也就是在生产第一线的农业企业、家庭农场主、专业合作社领头人以及种植大户等,在现场直接参与解答、操作、示范以及讲解等活动的培训模式。这种模式的主要特征有:培训内容和日常生产以及实际工作所需的知识紧密连接,针对性地解决各种问题,可以显著减小实际应用与理论之间的差距,能够实现因材施教。推广运用新工艺以及新技术,对当前实际生产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解决。实现和广大农民直接面对面的操作与交流学习。(2)互动交流式培训模式。在培育的时候加入“跟、论、学、教”等互动交流培训方式。第一,对农民普遍性的认知水平与种植经验教起,使学员可以坐得住、听得懂,减小师生之间的距离感,使学员能够快乐学习;第二,授课内容尽量不要太深奥、晦涩难懂,最大限度结合理论与实际,使学员能够正确面对压力与了解自身存在的不足,调动学员学习的自主性;第三,定期举办课堂讨论活动,使学员能够根据自己所学到的技术和过去积累的经验谈谈自己的看法,进行谋发展、话打算、说体会以及谈感想,提高学员自主动手能力;第四,完善学员学成归来后整个生产流程的跟踪服务,引导农民正确进行销售、加工以及生产等工作,做到“有问必答”“有求必应”,有效解决了传统培训的内容单一造成学生上课不集中注意力,培训的效果没有达到预期的要求等问题。一方面调动了农民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端正了学习的态度,提高了学习的效果。(3)小组讨论式培训模式。也就是在培训的过程中,对培训基地的学员进行划分小组。通过开放式、自由言论,充分挖掘每一位农民的智慧与潜能,对实际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给出自己的解决措施与看法,学员通过学习小组进行集中交流,从而能够知道他人的想法,学习他人成功的经验,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从而碰撞出成功的火花。通过讨论、考察以及培训等方式,不断对学业的知识进行更新。

【二】如何开展跟踪服务?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是今年我县实施的一项民生工程。为了巩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成果,进一步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后续跟踪指导服务,促使学员积极投身生产,发展壮大产业,确保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健康持续发展,我校抽调各类农技专业技术人员唐桂珍(农艺师)、姚大勇(农艺师)、胡其忠(农艺师)、方清(农艺师)、何东海(助理农艺师)、周根先(农艺师)、刘红洲(助理农艺师)、杨兴(助理农艺师)、龙知中(助理农艺师)、李磊(助理农艺师)、华柏根(助理农艺师)、何淼旺(助理农艺师)、李双节(农艺师)、鲁仕利(农艺师)、李和生(助理农艺师)、郝智华(农艺师)、李忠庆(农艺师)等17人、组成了一支专业跟踪服务队,抢抓秋季农业生产关键时机,到生产一线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后续跟踪服务活动。

在跟踪指导服务工作过程中,根据学员不同产业培训需求,农技人员有计划深入学员家中、田间地头开展"一对一"、"面对面"技术指导服务,了解他们生产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针对不同产业提出合理化指导建议。同时指导员与学员建立了微信学习交流群,即时解答学员在发展产业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及时解决了那些参加职业培训的农民,在应用新技术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各样的难题,有效保证了新型农民职业培训的效果。

具体措施:1、会议集中指导:组织学员集中回访,并对本年度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项目进行了小结。 2、田间走访:我校聘请了、陶友武、朱世华、徐进才、孙礼胜等专家对所有学员进行了田间和合作社的个别现场指导,让他们及时解决生产过程中遇到的问题。3、电话回访:我校安排专人对所有学员定期进行电话回访,做好回访记录,对参训学员及时进行信息报送和问题解决及技术指导。

【三】如何确保培训符合项目规定?

一、制定实施方案,明确培育工作任务    

根据省、市县印发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实施方案,我校紧紧围绕现代农业发展,结合望江县农业发展状况,及时制定了我校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实施方案,确定了工作目标任务,分类型制定了培育计划,按照政府主导,农民自愿,严格标准,动态管理原则,及时制定实施方案,择优遴选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对象,有序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

二、扎实开展训前摸底,建立培训资源库。

1、为把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任务抓好抓落实,我校认真遴选,组建学员库。通过电视、广播、报纸、宣传单等广泛宣传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目的和意义,深入到乡镇、村、组进行调查摸底,并在自愿申报的前提下,将符合条件的人员信息情况登记注册,建立农村实用人才信息库,共登记入库的人员达230人,然后再从实用人才信息库中将符合条件的人员纳入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学员库中,建立学员档案。在培训时,依据培训内容,有针对性的从实用人才信息库中遴选符合条件的学员,重点遴选有意愿、有需求的农民参训,将有意愿创业或扩大农业产业规模的农业科技示范户、优先纳入培训范畴,从而避免了新学员在注册时登录不上系统的问题,同时也避免了学员重复参加培训的问题。    

2、坚持农民自主申报和基层主管部门推荐相结合的原则,确定不同类别培育对象。培育对象年龄一般不超过60周岁,年农业服务收入5万元以上,包括动物防疫员、畜禽繁殖员等。同一培育对象三年内只享受一次同类培训。    

3. 进行土洋搭配,组建培育师资库。为保障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的正常开展,我校组建有师资库。为充实师资团队,我们不仅聘请大专院校的专家教授,还将本地有较强生产经营经验和动手能力的 土专家充实到师资队伍中,进入我校师资库的专家教授有24人。在培训过程中,我们根据课程安排,从师资库中选择专家以多种方式进行授课、答疑,从而最大程度的让学员学到更多、更实用的专业知识,提高养殖水平。    

三、认真开展培训,打造精品课堂,做好实训。    

1、创新培训方式。根据农时季节和学员工学矛盾,采取 分段式,重实训,体验式 教学模式,根据不同培育对象,开展小班教学,提升农民参训积极性,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按一班一档分期分段安排课程,分门别类展开培训。培训理论授课时间为30%,实训、见习时间为60%,研讨、交流、考核时间为10%左右。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及时填报实训基地库,确保每个产业、每个岗位有实习基地,每个培育对象能实践、会操作。利用云上智农平台,建立新型职业农民网络课堂。    

2、选择通俗易懂,实践操作性强的适合畜牧养殖特点的培训教材,共选购《水稻生产技术》(合肥工业大学)、《农产品质量与安全知识》(合肥工业大学)、《农机农艺结合技术》(合肥工业大学)、《农业生态环保》(合肥工业大学)、《现代农业经营》(合肥工业大学)、《农业物联网知识》(合肥工业大学)、《农产品营销》(合肥工业大学)、《农药械科学安全使用知识》(合肥工业大学)、《安徽省农业政策法规选编》(合肥工业大学)、《农产品(食品)加工与储藏》(安徽省农业委员会)、《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与管理》(安徽省农业委员会)、《创业指导知识》(安徽省农业委员会)、《现代农民素质》(安徽省农业委员会)等13本省编教材,人手一套,制作教学课件8个,印发讲义400份 , 印发资料2000余份。

3、为提高教学质量,我们根据培训内容,从师资库中选聘优秀老师,并及时与老师沟通,方便老师有目的地提前备课。在培训时,合理设置课程,不仅要对学员进行专业技能提升培训,更多的是要加强创业理念、经营管理和职业道德等方面的教育培训。在培训方式上,除了传统的授课方式以外,还积极推广体验式、案例式教学,学习各地新型职业农民优秀代表、典型案例,并结合自身区域特点和产业特色有针对性的开展培训。    

4、有目的性的选好实训基地,做好实训。我校共建有实训基地3个,对学员的学习有非常好的借鉴作用。在观摩时,我们安排经验丰富的专家进行现场讲解,并进行互动交流,以便解决学员提出的种养殖中遇到的各种问题。通过在实训基地观摩学习,让学员们把课堂所学内容与实际情况相结合,达到融汇贯通,学为所用,将实训基地好的做法应用到自己的养殖中去。    

5、严格考勤管理,每节课点名,严格请销假制度,将考勤计入学员档案,与优秀学员评选,新型职业农民资格认定挂钩,确保教学秩序。在培训中,我们进行了交流探讨,让学员有展示自己才华的平台,体验分享交流经验。

四、解疑答惑,搭建远程服务平台   

为更好的巩固培育效果,为学员提供一个互动沟通交流的平台,我们建有技术培训QQ群3个、微信群3个,邀请所有师资团队老师及参加培育的学员全部参与其中。通过QQ群、微信群,学员们可以进行价格信息、原料采购、生产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沟通交流,而且遇到疑难问题,还可以与专家进行远程视频,随时解决生产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五、加强培育监管,做好后期跟踪服务    

每一期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结束后,我们都要针对每期参加培育的学员制定后期跟踪服务方案,印有跟踪服务纪录本,保证每位学员我们每年上门服务2次,同时我们还会不定期的组织老师到学员家中进行回访,发放技术资料,电话回访了解学员实际情况、生产遇到的问题,针对了解的情况制定解决办法。如果遇到需要紧急情况,我们也会邀请老师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及时提供技术支持,帮助学员解决实际问题。    

【四】如何规范使用项目资金?

根据望江县新型业农民培训实施方案的精神,规范项目资金使用,使得项目资金全部用于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杜绝一切违规操作出现,特制订我校培训项目资金使用的管理办法:

1、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项目资金全部用于我校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绝不移作他用。

2、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项目资金主要用于教育培训、教师授课、信息化手段和跟踪服务等全过程免费培育。

3、主要支出范围包括:培训教材费,指文字、声像教材和教辅资料等支出。教师聘用费,指授课教师(含实训指导师、助教)课时费、课件制作费、交通费、食宿费、师资培训和班主任费等方面支出。学员费,指学员遴选、食宿、交通、实习、参观考察、学习用品、实训材料(含小型实训工具)费、考试考核、认定管理及学员培训期间意外伤害保险等方面支出。其他相关费用,用于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所发生的调查摸底、场租、宣传、档案整理、资料印刷、信息化手段、跟踪服务、绩效评估等方面相关支出。

新型农民培训方案篇4

编者按:在返乡创业的大潮中,很多农民工带着梦想和积蓄回到家乡,准备施展拳脚,大干一番,但是,在市场中打拼,并不容易,在一次次挫折中撞得头破血流,甚至赔光积蓄的大有人在。如何才能让返乡创业的农民工们少走些弯路?信息时代,新生事物很多,必须加强学习,才能把握主动权。要能够在学习别人经验的同时,悟出其中创业成功的关键。理性的思考、谦虚的学习对于创业非常重要。本期经验交流刊登湖北省东西湖区、山东省农广校、河南省创业兴业推动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创业兴业推动型培育模式指以提升农民学员创业兴业能力为主线,系统设计培训内容,采取集中培训、考察实习和创业设计等多种方式,使农民学员从具备初步的创业技能转变为具备综合创业能力和素质,帮助农民学员有效利用农业资源创业兴业带动地方产业发展。在培育过程中,政府负责政策引导、资金支持、宏观管理、过程监控和考核评价;培训机构负责教育培训全过程,在培育中占主体地位;农业企业(实训基地)负责为农民学员提供实操实践的产业基地,拓展学员思维,开阔学员视野,增强学员实践能力,让新型职业农民在创业兴业实践中发展成长。

近几年,党和政府连续对“三农”问题出台了相关优惠的创业扶持政策,大力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创业培训工作,以培养农民创业激情,传授创业知识,改变创业理念,增强创业能力为主要目的,这是当前解决山东省农民发展自身产业的有效途径。山东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自承担全省新型职业农民创业培训工作以来,理论联系实际,创造性地采用了“三段式”培育模式,切实提高了培训效果,达到了培训的预期目的。

一、“三段式”培育模式的内涵及特征

(一)培育模式内涵

山东省新型职业农民“三段式”创业培训模式,即:集中培训、考察实习和企业规划设计。采用互动式、案例式、情景式教学形式,使学员亲身融入到创业实践的过程中来,讲授过程中强调让学员自己思索、探究和发现问题,真正把学习知识和探究知识的过程紧密联系在一起,通过互动游戏培养学员合作意识,不仅使参训学员放松身心,提高学习效率,同时增加团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并能够从轻松的游戏中明白创业过程中的一些道理。

(二)培育模式特征

每期培训班通过全景式企业模拟训练的方式,培训内容从理论学习到指导实践,再到从实践练习升华到理论总结和创业设计上来,使每一位学员经过了一个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指导理论的全过程。

二、“三段式”培育模式的主要做法

(一)加强组织机构建设

为进一步规范实施每年度的新型职业农民创业培训工作,培训初期,省农广校专门成立创业培训工作领导小组,下发相关培训文件,并多次召开项目专题会议,研究和改进工作方案,明确各级分工职责,规范培训形式,提出具体要求,保证了培训工作的科学规范、扎实有效。

(二)提升培训服务能力

为保证培训授课水平,省农广校从全省行业内外100多位教师中,通过试讲课、示范课和过关课三级选拔,选聘优秀创业培训讲师,组建了“山东省新型职业农民创业培训讲师团”,由省农广校统筹调度安排,持证上岗,统一选派到各个培训基地授课;为确保后续跟踪服务效果,又选聘了300名农业行业专家和辅导员组建成“山东省新型职业农民创业培训跟踪服务导师团”,为学员在今后的创业过程中提供企业创办、企业经营等方面的技术、信息、法律帮助。

(三)完善培训基地建设

随着近几年农民培训任务的不断增加,省农广校按区域建立农民教育培训基地,经过实地考察认定,在相关培训基地的附近,选择了部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通过签订协议有偿使用的形式,配套建设市场考察和专业学习实训基地。各市县根据农民学员考察实习的需要,挂牌建立农民创业实训基地和农民创业园。

(四)强化自主招生形式

按照相关培训要求,省农广校在广泛摸底调查和需求调研的基础上,积极组织相关市(县/区)分校,通过电视广告、赶大集发传单、农村大喇叭广播、农广校乡镇班主任下乡进村张贴招生简章、老学员带新学员、建立招生报名点等形式,广泛开展宣传发动,闯出一条自主化招生路子。在选拔过程中严格资格审查,优先遴选文化素质高、创业愿望强烈的农民参加培训,为培训班取得预期效果,打下坚实基础。

(五)创新培训管理模式

针对农民学员时间观念不强、遵守纪律的自觉性较差等特点,在集中培训期间,省农广校专门聘请军事教官,全程实行准军事化管理,全省做到培训“六统一”:统一规范编班、统一房间安排、统一各级职责、统一军事训练、统一作息时间、统一资料配发。增强了学员们的时间观念和纪律观念、培养了团队意识,保证了学习时间和到课率,从而确保了整体培训效果。

(六)科学设置培训内容

主要研究设置了4个模块22个专题的授课内容。

模块1:创业意识与理念模块,包括:向军队学管理、时代与创业、农业创业理念、农业创业扶持政策、成功创业者的基本素质与要求、评价创业者自身等6个专题,主要培训目标是激发学员创业激情,培养学员创业意识,增强需要创业胆量。

模块2:创业知识与技巧模块,包括:农业创业的市场机遇、农业创业市场分析、评估创业市场、组建创业团队、预测创业利润筹措创业资金、创业风险的识别与防范、农业创业项目介绍、选择农业创业项目等8个专题,培养目标是使学员掌握基本创业知识与创业技巧。

模块3:创业训练与实践模块,包括:模拟训练1、模拟训练2、市场考察、企业实习等4个专题,培养目标是使学员巩固所学知识,体验创业过程,切身感受创业经历。

模块4:创业计划与企业创办模块,包括:选择企业类型、构思创办企业、创业计划书的制定、创办你的企业实施创业计划等4个专题,培训目标是为学员实施创业,做好充分准备。

(七)注重丰富培训手段

1. 案例式教学。省农广校组织专家编写了种植、养殖、加工、设施农业、休闲农业等5个产业的案例分析,进一步研发完善了捕捉战机、商战对抗、沙盘推演、迈进殿堂四个创业模拟训练,分别针对学员的市场应对能力、决策与运营能力、企业规划与设计能力和创办企业综合能力进行全面培训;编写了农民创业典型案例;建立了包括7大产业30个项目的农民创业项目库;组织创业培训教师通过研究学习熟练掌握,在具体的培训实践中加以运用,以真实生动的实例,向学员们传授创业的知识,贴近农民、具体形象、易于理解,除创业基础课程之外,在其他环节基本实现了案例教学,有效提高了培训效果。

2. 参与式培训。培训全过程采取以学员为中心,以满足农民生产经营培训需求为目的,自下而上,学员交流互动、讨论发言,教师现场指导、提炼总结,使农民积极主动参与到培训的每时每刻。

3. 情景式模拟训练。在创业技巧理论授课结束后,设计了企业创办的每一个情景模式,对学员分组进行模拟训练,实行全景式创业模拟训练。分别从项目的考察确立、资金筹措、原材料采购,市场风险的防范与抵御等各个环节,设计了模拟训练模式。分别是企业策划训练、企业生产经营风险训练、企业营销训练和企业申办登记训练。在训练的过程中设置了大量的模拟道具(原材料、成品、信用社、货币等)和场景(市场、情景卡等),尽可能地让学员们感觉是在真实的经营。模拟结束后组织教师和学员进行研讨、分析、评价和展示,由专业老师现场对学员模拟训练情况进行点评和考核打分。

4. 强调学员团队意识。通过“组建你的团队”专题授课、团队拓展训练以及拓展训练解析,提高农民学员团队意识。有效提高农民学员组织化生产和规模化经营程度,有效防范和抵御农民创业的市场风险。

(八)建立培训工作机制

1. 学员培训考核机制。省农广校统一编制了“农民创业培训班学员考勤记录表”,对学员每天的训练、活动、上课及作息等到位情况进行定时和不定时的抽查。对课堂主动提问、积极回答问题,课下积极参与活动训练的学员予以表彰奖励。在培训整个过程中,对培训学员、班级的综合情况进行综合评定,对优秀学员、优秀集体颁发荣誉证书和一定物质奖励。

2. 教师授课评价机制。学员对授课教师的讲课情况进行评价打分,客观反映出教师的授课水平,把教师的聘任授课量与学员评价挂钩,并作为今年优秀教师评选和今后创业培训教师聘任的重要依据。

3. 培训组织评价机制。学员对整个培训的组织、管理、教学设施、食宿、后勤服务等情况进行量化打分,真实地了解培训的整个组织保障情况,为创业培训基地的确定提供客观依据,也是市县两级分校组织管理工作的客观体现。

(九)加强培训考察实习

根据农民学员一般要立足与当地农业产业布局实施创业的特点,积极与农广校中职教育实训基地相结合,与相关农业企业、产业园区、合作社等联合,培植建设一批适合农民创业发展的省农广校农民创业培训实习基地,由省校统一挂牌。用于学员实习考察,保证农民在培训过程中,看得懂,学得会,用得上。

省农广校将学员的考察实习分以市为单位集中考察和以县为单位分产业考察。在市场考察过程中,首先由所参观市场的主要负责人对市场主要农产品营销的情况进行介绍;再由带队指导老师引导,学员对市场主要农产品进行考察了解;最后聘请专家对农产品市场情况进行总评。

在实践实习过程中,由于时间和企业限制,全程顶岗实习的难度较大,于是采取了按照一听、二看、三干、四查、五了解的形式进行实习。一是听取由企业负责人讲述企业的发展历史;二是学员参观了解企业原材料的供应;三是学员到生产一线对企业生产加工的进程进行实地操作;四是查看企业产品定价与销售的过程;五是了解企业利润的形成和企业资金的筹措方法。

最后学员对市场考察和企业实习进行讨论总结,形成市场调查报告和企业实习报告。

(十)实施培训督导制度

为了加强新型农民创业培训过程中的培训管理,完善项目质量监控体系,维护良好的培训秩序,专门出台了《新型农民创业培训督导员管理制度》,由省农广校专兼职教师承担培训全过程的督导任务,采用听课、调研、评价、反馈、沟通等方式,对培训班的各个环节,进行综合分析和考核,保证全省培训质量不走样。

(十一)搭建后续服务平台

1. 建立网络服务平台。对省农广校现有的“山东省职业农民教育培训网”农民创业培训栏目进行扩容改版,将农民创业培训过程、后续跟踪服务、创业典型宣传等纳入统一规划,做到有章可循,进行全方位管理服务。构建了农民创业培训班QQ群和微信平台,使学员在培训后,能够利用提供的交流平台沟通联系,相互提供致富信息,实现资源共享,帮扶互助,共同致富。

2. 建立创业联谊会平台。为便于向参加创业培训的农民学员提供培训、交流、合作、发展、维权的交流平台,省农广校成立了“山东省农广校创业培训联谊总会”,下设 “农民创业联谊总会秘书处”,各市分校成立了“市分校创业培训联谊会”,县分校成立了“分会”。

3. 建立后续跟踪平台。培训结束后,统一编制了“全省新型职业农民创业培训工作教师跟踪服务手册”,要求每名跟踪服务教师辅导的学员不得超过15人,一年中对学员要进行不少于6次的技术、信息、法律、管理等方面的跟踪服务,其中现场指导不少于两次,建立和巩固好学员与创业指导教师的长期互动关系,并采用电话回访、手机短信相关创业信息等其他跟踪服务方式,指导学员在创业的过程中持续健康发展,真正做到“扶上马,送一程”,从而提高了学员的创业成功率。

(十二)加强培训资金管理

为进一步加强学校新型职业农民创业培训项目资金的使用与管理,按照《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规定,制定下发了《山东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新型农民创业培训工程资金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严格了项目支出范围,明确了项目资金结算程序和要求,按规定使用资金,做到了账实相符、账表相符、账账相符,支出凭证和财务账表真实、准确、齐全、清楚,确保了专款专用、确保了资金安全高效运行。

(十三)注重培训档案管理

为加强培训后的档案管理工作,省农广校召开各实施分校的档案管理工作会议,本着“应收尽收、该归尽归”的原则,将每期培训班的全过程档案,统一格式整理装订,建设了新型职业农民创业培训三个档案展室,便于今后培训学员参观学习。

(十四)强化培训总结宣传

为扩大全省的新型职业农民创业培训工作影响,切实引导农民创业致富,充分利用中央农广校网站、山东省农业信息网、山东省农民教育培训网和农民日报、大众日报、山东省农科频道、广播电台等各大主流媒体,及时报道培训过程和涌现出的典型学员事迹,并专门组织了山东省新型职业农民创业培训“记者行”活动,扩大了创业培训工作的社会影响力。

三、“三段式”培育模式成效

“三段式”培育模式真正做到了全省上下一盘棋,一个模式不走样的培训效果,使每一位参训学员,实现了“要我学”为“我要学”的转变,也受到了广大农民学员的一致好评。山东省农广校连续实施了六年的“三段式”新型职业农民创业培训工作模式,受到了农业部科技司和省农业厅领导的一致肯定。

新型农民培训方案篇5

新型职业农民是指以农业生产为职业、具有较高的专业技能、收入主要来自农业且达到一定水平的现代农业从业者。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要培养的是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良好科学文化素质和自我发展能力、较强农业生产经营和社会化服务能力、适应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要求的职业农民,它与一般的农民技术培训有质的区别。因此,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所用的教材与阳光工程培训及一般的农民技术培训所用的教材也应有质的区别。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教材是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重要依据,是学员获得系统知识的重要工具。从教材本身来看,教材集中了众多专家、学者的专业智慧和学科水平,它是学科知识的精华、智慧的结晶,是体现培训内容和培训方法的良好载体和重要手段,没有一套适合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教材,培训就会失去方向,没有根基。因此,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配套教材的研发,对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的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建设,保证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效果,切实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实现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二、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教材现状调查

为了掌握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教材的现状,河南省农广校对洛阳、濮阳、驻马店、漯河等30个市县的新型职业农民学员及参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授课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和现场座谈。现将信息汇总分析如下。

(一)学员调查问卷信息汇总及分析

对300名新型职业农民学员发放调查问卷300份,回收问卷262份,回收率87%。根据问卷进行分类分析如下。

从上表内容可以看出:

1. 从年龄结构来看,45岁及以下学员占59.5%、46~50岁学员占14.5%、50岁以上学员占26.0%。 45岁以下学员近60%,由此可见新型职业农民年轻化趋势明显,农业产业后继有人。

2. 从文化程度来看,初中占47.3%,高中占44.7%,大专占7.3%,本科占0.7%。也就是说新型职业农民学员中初中及高中各占将近一半,大专及本科仅占8%。由此可以看出,新型职业农民学员以初高中为主,高学历人员较少,整体文化素质偏低。那么在教材的编写中就必须根据这一实际情况,强化实践应用,淡化理论学说,侧重是什么、怎么办的编写,语言要通俗易懂,可采用农民常用的谚语。

3. 从教材内容与实际工作的关联度来看,完全一致的占53.1%,有部分联系的占45.0%,几乎没关系占1.9%。由此可以看出,将近一半的教材与实际工作仅有部分联系或几乎没联系。也就是说部分教材不能服务生产实际,加大教材的规划及研发力度势在必行。

4. 从教材内容与培训内容的关联度来看,完全一致的占59.9%,有部分联系的占39.7%,几乎没关系占0.4%。从这组数据可以看出,教材内容与培训内容有部分联系和几乎没关系占到40%,也就是在教材开发时要把授课教师吸收为编委会成员,尽量缩小教材内容与培训内容的差距。

5. 从对教材的满意度来看,满意74.0%,一般25.6%,不满意占0.4%。从这组数据可以看出,近3成的学员对培训中所用教材不太满意,说明加强教材研发势在必行。

(二)教师调查问卷信息汇总及分析

对300名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回收问卷241份,回收率80.3%。根据问卷进行分类分析如下。

从表二内容可以看出:

1. 从教材内容与实际工作的关联度看,完全一致40.8%,有部分联系占48.1%,联系不大占11.1%。从这组数据可以看出,有近一半的教师认为教材内容与实际工作只有部分联系,11.1%的教师认为教材内容与实际工作联系不大,也就是说有近60%的教师认为教材不能较好地指导实际工作。因此在教材研发中要注重生产实际,加大典型案例分析,强化教材内容与实际工作的关联。

2. 认为“教材编写应按照调研选题论证编写大纲专家研讨撰写审核修订等程序进行编写”正确的为100%。说明这种编写模式得到所有问卷教师的认可,可以运用于实际教材的研发中。

3. 认为“教材编写队伍应有专家教授、生产一线专业技术人员、授课教师组成”正确的为100%,说明这种教材编写队伍组成是合理符合实际的,可作为选择编写人员的重要依据。

4. 认为“教材内容设计首先要以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规范为依据。其次要贴近国家法律法规、政策、规定等”正确的为100%。因此在新型职业农民教材的研发中,要以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规范为依据,同时要把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规定在教材中体现出来。

5. 认为“教材形式设计创新一是按模块编写,每个模块下设‘学习目标’,根据实际需要中间插入‘案例分析’‘新技术介绍’‘技术要点’‘注意事项’‘最佳选择’‘小知识’‘知识链接’等,每个模块结束配‘思考与训练’。二是巧妙地运用彩色插图和表格”正确的为100%。说明这种新颖的设计模块,得到所有问卷教师的认可,研发教材时,可以采用这种框架结构编排内容。

(三)现场座谈信息归纳分析

1. 最满意的教材特点

共同特点是内容实际使用,展现形式新颖,语言通俗易懂,图文并茂,直观形象,利于激发学员的学习热情。例如,《现代农业生产经营》按模块编写,每个模块里安排有正文、知识链接,案例和思考题,这种微阅读试的编写更加适合成人学习的特点,内容系统、丰富、详实,配有大量的图表、案例分析;《葡萄病虫害图谱及防治技术》配有大量的彩色图片,直观生动形象,一看就明白是什么、怎么办;《肥料配方师》《农药经销员》,淡化理论描述,采用大量图示或表格展示内容,运用谚语、俗语,农民感到更亲切,更愿意去阅读使用;《农产品网络营销》《农村信息化及网络应用》《现代农业政策法规》内容描写深入浅出,符合新型职业农民对网络信息新知识的需求及运用现行农业政策法规,走上富裕之路和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 现用教材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内容陈旧。生产上已淘汰的品种、国家已明文规定禁止使用的农药品种、生产上已不再采用的生产模式、已废止的法律条文等内容仍然出现在教材中。

二是形式死板,不符合新型职业农民的基本素质特点,照搬在校学生的教材内容和形式,缺少图片、表格等更加直观的展现形式,黑白图片看不清楚,表述不明白。

三是理论性强。个别教材从理论到理论,语言表述理论性太强,表述不深入,解释不细致,缺乏实际案例分析,缺乏具体操作内容,不能满足教学培训工作的需要。

四是缺乏新知识。新知识、新技术、新政策法规在教材没能体现。

3. 对教材编写的建议

一是教材内容要新颖,符合生产实际,能体现出符合实际的新技术、新农药、新化肥、新品种。

二是淡化理论知识,强化实际运用知识。重点突出实用性、适应性、可操作性。少理论、多实例,侧重应用技术、解决办法,“是什么”、“怎么办”等。操作技术要做到具体详细实用,达到培训对象一看就懂,就能用于农业生产实践中。

三是贴近政策。编写内容设置要与现行政策相适应。

四是增加彩色图片和表格,让学员容易理解接收。

五是语言通俗易懂,采用农民常用的谚语。

六是强化案例分析。根据实际情况多一些实例说明,帮助学员理解记忆知识点;增加新内容及实例;深入浅出、一学就会。

七是图文并茂。增加彩图、表格内容。

八是创新展现形式。

九是符合“分段式、重实训、参与式”培育模式。

三、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教材研发建议

(一)创新研发模式

研发模式应为调研选题论证编写大纲专家研讨撰写审核修订完善等程序。即在掌握农业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教材的规划前提下,进行广泛调研论证确定选题;在熟悉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的专业技术人员中遴选主编及编写人员,组建编写队伍,完成编写大纲;召开编写研讨会对大纲进行研讨,修订完善大纲,组编单位提出创新内容设计和创新展现形式的教材编写体例要求;编写人员分工合作完成初稿;主编及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教师、受训学员审核初稿提出修订建议,修订完善定稿。

(二)创新内容设计

1. 以整体学员的基本素质为设计基础

目前,参与培训的新型职业农民存在的普遍弱点是文化水平较低,小农意识、传统观念强。因此在教材的编写时,要做到语言通俗易懂,运用农民易于接受的“谚语”,图文并茂;内容要实际实用,重点突出实用性、适应性、可操作性。理论内容通俗化,操作技能详细化,侧重应用技术、解决办法,“是什么”、“怎么办”等。达到培训对象一看就懂,就能用于农业生产实践中。

2. 以成功案例为载体

“成功案例分析”、“规模效益分析及远景分析内容”,分享的是普通人的成功经验和愿景向往,更真实、更能激发学员的学习热情和愿景向往。

3. 以现行法律法规政策为导向

现行法律法规政策是规范生产生活、指导生产实践的方向,因此,在教材设计时必须纳入考虑。

(三)创新展现形式

1. 采用模块化编写

根据功能作用采用模块化编写,模块下有相应的“学习目标”,学习目标下设若干个学习任务,随着多项学习任务的实施而完成学习目标,最后辅以“思考与训练”,验证是否达到预期的效果。中间插入“案例分析”、“新技术介绍”、“技术要点”、“小知识”、“知识链接”,结尾配有“思考与训练”。这种模块化、碎片化编写格式更适合成人微阅读的需求。

2. 图文并茂

一是增加图示、表格,用图解代替文字叙述,用表格代替文字叙述。二是改黑白印刷为彩色印刷。达到更直观、更生动、更形象。易于培训对象接受,强化实用性,激发学员学习兴趣。

(四)建立高质量的编写队伍

新型农民培训方案篇6

关键词: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长效机制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24-0125-03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对于解决“谁来种地”难题,提升农业劳动力素质,实现农业的现代转型具有重要意义。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但是,目前我国在职业农民培育方面存在一些体制机制方面的障碍。本文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构建有利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长效机制。

一、完善职业农民培育的法律法规

以法律形式规范和保障职业农民培育是发达国家的普遍也是成功的做法。美国联邦政府于1862年颁布了《莫雷尔法案》,该法案奠定了美国农民职业教育的立法基础。该法案规定,根据在国会参议院、众议院中各州人数多少分配给其不同数量的国有土地,各州使用这类土地的出售或投资所得,在五年内至少建立1所“讲授与农业和机械工业有关的知识”的学院(此类学院后来被称为“农工学院”或“赠地学院”)。到1926年,美国建立了68所“赠地学院”,在校生40万人。作为第一部职业教育法,《莫雷尔法案》收效显著。在此基础上,以1914年的《史密斯―利费农业推广法》、1917年的《史密斯―休斯法案》、1962年的《人力开发和培训法》和1964年《经济机会法》为依据,美国建立起来一个完整和庞大的农民教育体系。通过实行农业教育、科研、推广“三位一体”的培训模式,培养职业农民,开发农村人力资源。立法先行,营造培育现代农民的法制环境是韩国农民培育的一个重要特点。1949年韩国制定了《韩国教育法》,规定每个公民都享有受教育权。1960年韩国颁布《农村振兴法》,明确界定农民教育培训的主体是具有教育培训资质和职能的科研、教育和培训机构,包括农业协作合同组织、农业大学和农村振兴厅,通过了农村振兴厅的技术推广体制和运作机制。1980年制定了《农渔民后继者育成基本法》,1981年开始组织实施农渔民后继者培养工程。1990年国会通过《农渔村发展特别措施法》,确定了农渔民后继者培养制度和专业农户的培养制度。另外,韩国在法律中还明确界定了农民的选拔、认定、教育、支援是政府的职责。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通过国家层面的专门立法可以有效保障农民教育和农民职业教育的顺利开展。同时,相关的法制建设注重实效,操作性和针对性很强,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迄今为止,我国在关于农民职业教育的国家性制度安排方面还相对滞后,必须尽快完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法律法规。现有的相关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对于农民教育培训虽有相应表述,但相关内容较为笼统模糊、界定不够清晰,对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促进和规范作用仍然不够充分,主体责任界定不够清晰,体制机制亟待完善。天津市人大常委会于2010年7月颁布了《天津市农民教育培训条例》,被称为我国第一部专门针对农民职业教育培训的地方性法规,条例对于农民教育培训的相关方面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规定,具有法律强制性,在我国农业职业教育培训立法方面具有填补空白的作用。但在以下几方面仍有必要加以完善:(1)在农民教育培训的组织和工作制度方面,建议对各相关部门的职责进一步具体界定,以利于顺利开展工作。(2)关于培训经费,条例规定将其“纳入政府年度财政预算,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逐年增加”,但是对于经费总量占GDP的比例,逐年增加的额度并未有具体规定。(3)对于农民教育培训的质量保障和考核评价,应该在条例规定基础上加以细化,使其更具可操作性。

二、建立职业农民培育的资金保障机制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无疑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构建相应的资金支持和保障机制至关重要。

发达国家在农民教育培训经费方面的具体做法值得我们借鉴。在英国,农民培训是唯一能够得到政府资助的产业培训,规定由农业培训局的政府基金支付农场工人上课时的工资,不用农场主来支付;获得职业资格证书的农民还可以获得多方面的优惠待遇。在法国,培训农民的经费来源主要来自如下几方面:第一,政府提供,由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向各种农民培训机构或组织拨款;第二,农业发展协会征税作为教育经费;第三,征收未建筑面积土地作为农民教育培训经费。由于法国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农民培训,投入力度大,法国农民基本上免费接收各种培训。德国也为农民教育培训提供了可靠的经费来源。一方面,在国家财政预算中安排专项拨款;另一方面,国家以立法规定企业和个人以纳税形式缴纳培训费。比如企业和学校共同负担“双元制”职业培训经费,其中3/4的职业培训经费由企业承担。州政府承担职业学校的费用,地方政府和州政府共同负担学校建设费用,日常开支也由地方政府负责。

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我国还应该进一步明确职业农民培育资金保障机制。《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对城镇职工教育培训经费来源和方式都有明确规定。《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工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规定,一般企业应提取职工工资总额的1.5%作为教育培训经费,对于那些从业人员技术要求高、培训任务重、经济效益较好的企业,可提取职工工资总额的2.5%,主要可以用于企业职工特别是一线职工的教育和培训。但迄今为止,还缺乏关于农民职业教育的国家性制度安排,缺乏有力的针对农民的职业教育的法律和制度保障。比如,2014年中央财政安排农民培训补助资金11亿元,用于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这种安排的制度性和长期性相对不足,应该建立职业农民培育的资金保障和支持机制。

在将职业农民培育经费纳入财政预算的前提下,调动社会各方面参与职业农民培训的积极性,切实保障农民培训的资金来源。200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问题的意见》,要求各地将农村劳动力培训经费纳入各级财政预算,并且不断增加在这方面的财政投入,这与发达国家农民培训经费主要由政府提供是一致的。国内也有学者建议国家设立农民教育基金,设立农民教育基金,主要是因为农业是弱质产业,但是关系国家粮食安全,关系农民富裕、农业和农村发展,意义重大。农民教育作为一种准公共产品具有正外部效益,国家进行新型农民培育实质上是提供一种具有正外部效益的准公共产品。该基金以国家财政为主要支撑,发达地区可以结合农民教育项目进行相应配套。作为专项基金,其服务对象是具备一定基础知识的农民,主要用于为服务对象传授农业专业知识、培训专业技能,旨在提高农民素质、培养新型农民,促进农业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因此,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资金来源当以政府为主。我们建议在相应的法规政策中对培训经费在政府财政预算中的比例和逐年增长的幅度能够加以明确,进一步完善针对职业农民培训的补贴制度,免费提供面向农民的中等职业教育,对农民免费提供培训并给予相应补贴。由于国家财力限制,在政府财政为农民培训资金提供主要来源的前提下,也需要调动各方面参与职业农民培训的积极性,充分利用各种力量为职业农民培训提供资金来源。

三、建立职业农民资格认证制度

千百年来,农民在中国既是一个职业概念,又是一个身份、社会等级概念,并且主要是一个身份和社会等级概念。而作为职业概念,农民是没有准入门槛的。农民的子孙后代生下来就是农民,并且没有特殊原因难以跳出农门。要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应该逐步建立资格认证制度。

首先,从新型职业农民的内涵来看,职业农民与传统农民有本质区别。《农业部办公厅关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对新型职业农民做了如下界定,新型职业农民是指以农业为职业、具有一定的专业技能、收入主要来自农业的现代农业从业者。主要包括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和社会服务型职业农民,该《意见》还对这三种类型的农民进行了准确的界定。中国农业大学朱启臻教授认为,新型职业农民首先应该是农民,从职业意义上来说他们长期居住在农村社区,并以占有或使用土地等农业生产资料的形式长期从事农业生产,农业生产和农业经营是其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除具备农民的一般条件之外,现代职业农民还应符合三个条件:一是以市场为主体,充分进入市场,利用一切的可能选择使自身报酬最大化,因而具有较高收入;二是具有高度职业稳定性,将务农作为自己的终身职业;三是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现代观念,“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同时对于生态环境、社会发展和子孙后代承担相应责任。2013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谁来种地的问题已成为对农业农村发展和整个经济社会发展影响深远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的核心是要解决好人的问题,要实现富裕农民、提高农民、扶持农民,让农业经营有效益,让投身农业有奔头,让农民职业成为体面的职业。从优化社会阶层结构的意义上,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使其实现体面劳动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新型职业农民与传统农民在能力素质方面有很大的差异,它主要是一个职业范畴,而不是一个身份范畴,必须具备准入条件、需要资质认定,不经过专门的教育和培训是难以胜任的。

其次,从发达国家职业农民培育的经验看,作为一种职业,农民必须是有资格条件的,不是随便什么人都可以当农民的,必须在接受了符合标准的教育和培训之后才能成为职业意义上的农民。法国的农民教育已经进入制度化阶段,政府规定:18岁以上农民均需参加为期一年(可以累计)的农业知识培训,18岁以下者须先接受培训3个月,再到农场实习三年,期满考核合格者颁发“绿色教育证书”,凭此证书才能向政府申请低息或无息贷款,买地建房、购置机械和从事农业生产。在德国,要成为现代职业农民,必须经历两个阶段,通过“两道关口”,获得相应的资格证书:第一阶段为职业教育阶段,通过知识关,接受三年中等农业职业教育,取得“农业专业工人”资格;第二阶段为职业进修阶段,通过实习关,在完成农业职业教育后到非亲属的农场进行实习,在专业考试和农场实习均合格之后,获得“农业师傅证书”。只有通过上面“两关”后,才具备了经营管理农场(农业企业)和招收学徒的资格。

再次,新型职业农民的准入和认定,有助于保护和节约珍贵的农业资源。种粮所需要的土地资源是不可再生的稀缺资源,国家反复强调耕地18亿亩红线不能突破。靠天吃饭、随意抛荒,难以充分发挥土地资源的价值,通过资质认定的新型职业农民,对于保护具有战略意义的耕地资源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此外,也有利于生产更多更好的农产品。

农业部办公厅《关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指出,新型职业农民认定管理工作应在政府部门主导下和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开展,认定管理办法中应明确认定条件、认定标准、认定程序、认定主体、承办机构、相关责任,并建立动态管理机制。天津市可以借鉴发达国家和国内试点地区的经验和做法,根据不同产业(粮食种植、蔬菜种植、水产养殖、禽畜养殖),不同类型(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社会服务型),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制定科学可行的认定标准,在此基础上明确职业农民的准入和退出机制,对职业农民进行动态管理。

四、建立职业农民培训效果的保障与监督机制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中存在着农民参与积极性不够、依赖政府组织和投入、难以保障培训效果等问题,亟待建立培训效果保障与监督机制。

目前,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1)培训对象混乱,没有区分是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还是广义农民培训;培训内容混乱,将非农就业技能作为培训课程。造成了培训资源的浪费,也加剧了农民对培训的冷漠甚至抵触。(2)培训主体单一,主要依赖政府组织和投入来培训新型职业农民,社会力量参与度较低,未能充分调动和有效利用社会资源。(3)缺乏长效机制,培训效果持续性差,缺乏对培训效果的考核、监督,反馈,培训过程中“短期化”行为较多,培训效果的持续性差。

为此,我们建议:

第一,针对农民培训随意性强、效果短期化问题,建立统一规范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制度。在这方面,应形成制度化的培训流程和体系。增强主管部门的培训规划能力,规范操作程序。在遴选培训对象、认定培训机构、选聘培训师资、资金管理、监督检查等方面建立起行之有效的质量保障机制。

第二,为了提高农民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建立多元激励机制。要对培训群体进行准确锁定,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和一般的农民培训加以区分,培训正在从事农业或有意愿从事农民生产经营的群体,不应再将长期脱离农业生产的群体列为职业农民培训对象;根据不同群体实际情况和现实需求,提高培训内容和形式的适用性;增强激励,有效提高农民对培训内容的兴趣。

第三,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农民培训,建立政府主导、社会资源广泛参与的培训资源整合机制。鼓励社团组织、行业协会、中介结构等社会力量参与职业农民培训,支持高等院校、企业、农民合作社等承担培训跟踪。鼓励各类企业、金融机构等主题投资参与职业农民培训,形成政府投资作为主体、社会多元主体积极参与的多元投资格局。此外,还要实现学校教育与农民培训在设置课程和资格认证方面的衔接,贯通职业教育和学历教育,连接职业资格证书与职称评定。

第四,为保证考核的客观性、公平性和实效性,为了防止培训的“零散化、突击化、短暂化”甚至“走过场”,创新考核机制,对培训项目进行全过程监督评估。建立独立的监督考核机构,全程监督和考核培训内容、培训形式和培训效果。建立培训反馈机制,增强培训主体主动追踪培训对象的积极性,将被培训者的实际需求、培训效果、意见和建议及时全面地传递给培训机构,以帮助培训主体及时调整培训方式和培训内容,不断提高培训效果。

参考文献:

[1] 朱康,张军.国外职业农民培育的启迪[J].北京农业,2011,(1).

[2] 丁志宏.国外农民的职业培训[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0.

[3] 郭智奇.大力发展农民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职业农民[J].中国农业教育,2011,(1).

[4] 潘寄青,洪燕.构建国家农民教育基金的框架设计与对策分析[J].山东社会科学,2013,(2).

[5] 朱启臻.如何培养新型职业农民[N].农业日报,2013-05-16.

[6] 丁声俊.德国:培育现代职业农民很用心[N].中国经济导报,2015-07-08.

新型农民培训方案篇7

为了探索农民科技培训的新途径,创建为农民生产经营提供技术服务的新机制,造就一大批适应新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需求的新型农民,加快我市全面建设小康村步伐,今年我市积极组织申报了中央三部委(农业部、财政部、团中央)新型农民科技培训项目,现已被确定为2005年度新型农民科技培训项目实施县之一。实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项目有助于促进我市农业主导产业的发展,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切实组织实施好该项目,现就项目的具体实施工作讲几点意见。

一、明确目标任务,突出培训重点

按照“专家进大户、大户带小户、农户帮农户、辐射千家万户”的技术培训思路,围绕我市水稻、小麦生产,以骨干农民培训为重点,构建提升广大农民科技能力的示范新体系。在全市选择2000名常年从事农业种植生产、具有一定文化水平和农业生产技术、有一定的种植规模、能带头应用新品种、新技术,在当地起一定示范带动作用的骨干农户,组成40个教学班进行重点培训。组织全市农技人员深入生产第一线,示范推广优良品种和配套技术,对骨干农民进行集中培训和面对面、零距离的全程挂户培训,通过农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培育和造就一批思想观念新、生产技能好、懂经营、善管理、辐射能力强的骨干农民,简单地说,就是动员市镇两级农技人员,结对挂户2000名骨干农民,辐射带动20000名一般农民,促进我市稻麦新品种和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构建市、镇、村三级服务的长效机制。

培训内容重点围绕我市优质水稻、中弱筋小麦2个优势主导产业,以3个优质水稻新品种、2个专用中筋、2个专用弱筋小麦新品种,针对作物生长周期开展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优质稻米无公害高产栽培技术,机插秧、麦套稻、水稻小苗抛栽,水稻条纹枯病防治技术,中弱筋小麦优质高产栽培技术,小麦精量播种技术,稻套麦等技术以及农业产业化,市场营销,农业法律法规,创业等培训。

二、狠抓措施,精心组织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作

(一)建立组织体系,打牢项目实施基础。

1、建立项目领导小组。

我市成立了“江都市新型农民科技培训项目”领导小组,由分管农业的副市长袁中飞担任组长,市政府办、农林局、财政局、团市委等相关部门负责人参加。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农林局,由分管科教的副局长任办公室主任,具体负责项目建设的宣传发动、组织协调、资金筹措、监督管理等项工作。各镇围绕新型农民培训工作中心,要成立相应的工作班子,分管农业的领导要亲自抓,农业助理、农业农机服务中心主任要具体抓,并明确工作职责,分解目标任务,落实各项工作措施,确保项目顺利实施。

2、建立市镇两级培训体系。

建立市级讲师团。项目聘请扬州大学农学院院长王余龙教授为技术总监督;聘请扬州农科院院长马谈斌研究员任技术培训监督。从市级农业技术人员中挑选34名具有大专以上学历、中级以上职称、勤奋敬业、业务精良的同志组成市级讲师团。市级讲师团负责对各镇的师资培训和骨干农民为主要对象的重点班培训。讲师团成员要因地制宜,根据作物生长进程结合生产上出现的问题认真备课,授课要通俗易懂、形象生动、具有系统性、针对性和实用性。在小麦、水稻生长期间,对骨干农民进行5次现场指导和跟踪服务。市级讲师团的成员要常下乡、常在乡,要求在1年中至少要拿出三分之一的时间下乡进行技术培训、指导。

建立镇级讲师团。各镇要从农技人员中选择具有一定技术水平、推广实践经验的人员组成讲师团,每镇4-8人。镇级讲师团负责对各镇的骨干农民进行现场指导,以及对一般农民进行普及性培训,并进村入户对骨干农民、一般农民进行巡回指导。镇级讲师团成员每人负责3-5个村,实行分片负责、包干到人。

成立教学班,明确班主任。为便于管理,集中统一培训,我市将2000名骨干农民分成40个教学班,每班50人,从各镇讲师团成员中选择具有较强工作责任心和较高的农业技术水平、熟悉农业推广工作和了解农民需求的农技推广人员担任骨干农民重点教学班的班主任。班主任按教学计划认真组织好培训,做好教务管理、学员管理、考试考核等项工作,及时发放培训教材、明白纸,做好教学日志、考勤记录。班主任同时兼任巡回技术指导员,每人承包4-5个村,联系挂钩40-50个骨干农户,在生产关键时刻深入田头巡回指导。

(二)科学制定实施方案,严格按序时进度实施。

1、合理确定项目实施区。根据省培训方案和上级有关会议精神,我市组织实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项目,将全市13镇、211个行政村列入实施区。镇级项目实施率达到100%,村级项目实施率达到70%。确定仙女镇、大桥镇、宜陵镇、吴桥镇、浦头镇等5个镇为中弱筋小麦高效栽培技术培训的项目实施区;确定小纪镇、邵伯镇、武坚镇、樊川镇、真武镇、丁沟镇、郭村镇、丁伙镇等8个镇为优质水稻高效栽培技术为重点培训的项目实施区。

2、科学安排培训计划。根据农作物生长周期,结合农时季节、农村生产、生活特点安排培训内容,保证培训内容具有相对连续性和适应性、实用性。项目实施方案明确了优质水稻和中弱筋小麦培训的时间,次数、地点和方式。

中弱筋小麦培训项目实施镇骨干农民重点教学班,集中培训5次,第一次安排在2005年9月,内容是中弱筋小麦优良品种介绍、种子处理、群体质量栽培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第二次安排在11月,内容是中弱筋小麦无公害生产技术,苗期管理及化除技术,企业经营与管理;第三次安排在2006年3月初,内容是中弱筋小麦拔节期管理,增磷补钾技术;第四次安排在4月上旬,内容是中弱筋小麦“两防一喷”技术,农村政策法规;第五次安排在5月上旬,内容是中弱筋小麦适期收获和贮藏技术,秸秆综合利用技术。巡回指导5次,指导内容是中弱筋小麦种子处理,麦田化除技术,苗期、返青期、拔节期、后期管理技术,小麦病虫害防治技术等。

优质水稻培训项目实施镇骨干农民重点教学班,集中培训5次,第一次安排在2006年4月,内容是水稻优良品种介绍、种子处理、水稻生产标准化技术、育秧技术、轻型栽培技术(含麦套稻、直播稻、机插秧)、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第二次安排在5月中旬,内容是水稻秧田管理及病虫草防治技术、水稻高产群体质量栽培技术;第三次安排在6月下旬,内容是水稻搁田及中后期管理;第四次安排在7月下旬,内容是科学使用穗肥及中后期病虫防治;第五次安排在10月上旬,内容是水稻收获及秸秆综合利用技术、新型农民创业培训、农产品加工。巡回指导5次,指导内容是秧田管理、水稻搁田、水稻促花保花肥的使用、水稻中后期水浆管理及病虫害防治、水稻收获及秸秆综合利用技术。

各镇要认真按项目集中培训实施进度和方案安排好组织和实施工作,要结合实际,因地制宜,选择几个适合本镇推广应用的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让农民掌握2-3项实用新技术。组织好农民进行集中培训,做到通知不漏一个、培训时不少一人,同时选择好培训地点,尽量减少农民出行的时间,方便农民就近参加培训,同时兼顾培训和辐射带动作用,骨干农民重点教学班培训地点可以镇农技学校为主,一般农民普及性教学班培训地点可选择在村农民学校、田间地头。

(三)创新培训形式,提高培训效果

整个培训工作采取“五个一”培训模式,即为骨干农民发放一张专家咨询卡、一本培训记录薄、一张明白纸、一本技术资料、一份专业技术生产光盘。在培训方式上要坚持做到“五个结合”,即集中培训与分散培训、巡回指导相结合;室内与田间地头相结合;请进来与派下去相结合;教师授课与现场示范相结合;传统方法与现代手段相结合。

1、编印培训教材

市农干校要认真按照培训内容组织有关业务技术骨干编制科普性、实用性和针对性很强的培训教材,结合本市实际,重点围绕优质水稻和中弱筋小麦生产的各生育阶段,从田间准备,播种期,生长期、成熟期等不同生育阶段的管理技术,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不同栽培方式高产栽培技术,选择2-3个优良品种,编写技术手册、明白纸、生产流程图等培训资料,印刷2万份,发放到人,做到人手一册。

2、建立农民科技书屋。

为进一步拓宽为农服务的广度,挖掘为农服务的深度,结合项目实施,在全市13个乡镇选择学习热情高、能率先应用农业先进技术、对周围农户具有一定辐射带动作用的农民家庭建立30个农民科技书屋,以便周围农民查询,及时了解和掌握新知识、新技术和新信息。:

3、实施创业培植工程。

以此次项目培训为契机,推进农民培训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从骨干农民中选择20名年龄较轻、具有高中以上文化、有一定产业基础、有一定创业欲望、自愿长期参加培训的优秀学员,进行创业培植试点工作,到我市农干校进行集中培训一个月,对他们进行全方位的培训,培养出一批新型农场主、农民企业家。

4、采取多种培训方式。

针对培训对象的文化水平、接受能力、培训内容以及地域分布等不同情况,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办法,全面开展培训工作。一是多层次开展培训。市以农广校为主阵地,着重对市镇两级讲师团成员,按计划进行提高性培训;乡镇以农技校为阵地,由市级讲师团成员对骨干农民进行培训;镇级讲师团对一般农民进行普及性培训。二是多形式开展培训。在“五个一”培训模式的基础上,根据新型农民科技培训的要求,采取集中办班、专题讲座、进村入户、发放资料等多种培训形式,做到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现代化教学手段与传统方法相结合、项目培训与送科技下乡活动相结合,在各镇建立试验示范基地,作为现场培训指导农民的试验田,由单纯指导农民变为带着农民干的新方式。三是多渠道开展培训。培训过程中,除利用确定的挂户技术人员进行培训指导外,继续开展农技110咨询服务,24小时开通热线电话,帮助农民解疑释难,利用江都市电视台《农民电视课堂》节目,介绍新品种、新技术,播放无公害栽培技术、病虫草防治技术等,及时解决农民在生产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难题,以提高培训效果,扩大培训的辐射面。

三、明确责任,切实加强对新型农民科技培训项目的管理

1、加强制度建设。市项目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制订《讲师团成员工作守则》、《班主任工作守则》、《项目实施先进个人评选办法》、《优秀学员评选办法》等管理规则。各镇、各部门、讲师团成员要严格遵守

2、建立培训师资、学员(骨干农民)档案。设立专门的档案柜,并利用计算机进行档案管理,由市农广(干)校专人负责。乡镇一般农民普及班的档案由各乡镇确定专人负责,并及时报市农广(干)校汇集存档。

3、建立讲师团成员评价考核制度。通过对农民的访谈和由骨干农民填写评价表等方式对培训人员进行考核。通过评价和考核,听取骨干农民及一般农民及相关人员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对培训项目实施工作得力的先进单位、优秀班主任、优秀教师给予表彰奖励;对工作开展不力的,将给予通报批评,限期整改,从而确保2005年新型农民科技培训项目的顺利实施。

4、建立学员考试、考核、发证制度。学员学完教学计划规定的理论和实践课后,参加市项目领导小组办公室统一规定的考试和考核。考试、考核合格的学员,经市项目领导小组办公室审核,由市人民政府颁发农业部、财政部、统一印制的“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合格证书。

新型农民培训方案篇8

辽宁省在做好“规定动作”的同时,不断创新“自选动作”,在4个国家级试点县(康平、岫岩、建平、建昌)的基础上增加了4个省级试点县(东港市、新宾县、义县、昌图县),并在实际工作中总结创建了“3353”职业农民培育模式,即“坚持三项原则”:就地就近、农学结合、农民需求;“实施三个模块”:系统理论模块、模拟操作模块、专项培训及考察模块;“实行五统一管理”:省级统一培训规程及培训模式、统一理论教材,市县统一师资及组织教学、统一考务管理,县级学班管理;“开展三证培育”:全面的农业系统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培训、对没有中专学历的参训农民实施中等职业教育,受训农民要在培育后获得三证,即系统培训证书、中等学历教育证书和职业技能鉴定证书,作为认定职业农民的一个条件。探索实行了五项管理制度。一是第一节课制度。为提高农民对中央一系列政策的理解,每个培训班开班仪式上,都安排讲解职业农民培育政策、惠农富农强农政策专题;二是两名督导员制度。省级农广校为每个试点县都安排两名督导员,随时监管试点县职业农民培育工作;三是“三包”管理制度。三包分别为教材包、档案包、调研包。教材包,即为试点县统一配备了系统理论培训教材和中专学历教材,统一打包给学员。档案包,即制定了每个学员的各种档案表,整理成一个档案包,人手一包,包随人走。调研包,即制定了5个职业农民调研情况表,包含培训班从开班、培训、考核、结业、总结各个阶段的具体工作情况,为每个培训班建立一个工作档案;四是“培训一天、跟踪一年”制度。培训期间,要求各试点县为每位学员都印制一张联系卡,便于老师和学员之间保持联系,提供跟踪服务;五是师资管理制度。要求各试点县加强教师选聘工作,建立一支20~40人的专兼职教师队伍。

“打铁还需自身硬”,8个试点县也自加压力,从教育培养、认定管理和政策扶持三个环节开展探索与实践,有序推进了试点工作。

在各县政府部门、农业部门的共同协作下,8个试点县都成立了以农业县长为组长,县农业局、财政局等单位为成员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研究制定了《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工作方案》,以县政府名义出台了《认定管理办法》,对职业农民在技术、资金、政策上提供了有力支持。现已建立政府主导、农民主体、农发局主抓、相关部门参与、农广校培育、乡村(道、区)共管的职业农民培育体制。

宣传发动招生是培育的首要环节,8个试点县充分认识到这一重要性,从6月份开始一直在乡(镇)、村、农户开展需求调研,利用广播电视、互联网、农村大喇叭、科技直通车等手段宣传职业农民培育项目;发宣传单、招生简章,设立咨询服务台等形式宣传职业农民培育工作,为职业农民培育营造了良好氛围。

通过多次调研、摸底、反复推敲当地情况,8个试点县优选符合标准的农业企业法人、农业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种养大户、科技示范户、青壮年农民等作为学员,优选符合条件的产业乡或专业村建班,优选示范田(厂)、合作社、农事企业、农户大棚等产业基地作为学员的实训基地。建平县创办了玉米、设施蔬菜、养羊产业4个班,确定了4个高产创建示范区为实训基地。东港市在草莓专业村、板栗专业村遴选学员后开办了4个系统培训班和中专学历教学班。义县在畜牧业养殖区开办畜禽生产与疾病防治班,在角瓜产业闻名的村开办了设施蔬菜教学班。在乡村建班,贴近农民产业、方便农民学习,深受农民欢迎。

除省里统编教材外,8个试点县都编写了地方特色教材,岫岩县组织编写了《设施蔬菜无公害生产技术》、《食用菌生产技术》等教材,建平县编写了《东北细毛羊良种繁育技术》、《玉米高产创建栽培新技术》等教材。据统计,8个试点县精编教材近20种,涉及种植、养殖等十几个专业,满足了学员培训需求。

8个试点县选聘最优秀的教师,设计了通俗易懂、简洁实用的教学内容,用影像等多种方式传授给学员,效果良好。新宾县在培训过程中采取“一问一答”、“一学一看”、“一教一做”、“一科一考”的方式,在早、中、晚课余时间穿插考试及模拟操作,使培训丰富多彩、紧张有序。8个试点县结合当地产业实际和农民需求,把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标准化生产技术及经营管理、市场营销等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农民。康平县聘请省农科院教授上午用多媒体讲解产业技术,下午带领学员到设施蔬菜大棚内,逐个棚区进行指导,解决了很多生产中的难题。应农民要求,还在县电视台举办了24期实用技术讲座,农民很受用,产业培训取得实效。昌图县组织学员到实训基地培训了玉米、花生品比实验技术,使学员掌握了关键技术环节。岫岩县把学员送到县内10个产业基地、东港草莓基地、蓝莓基地和海城市的三星合作社参观学习,让学员了解了更多的产业、经济效益及发展前景,激发了学员的创业热情。8个试点县均建立了专家、教师和参训农民联系制度,实现了农技人员“保姆式”指导服务。建昌县建立了跟踪服务网络,跟踪服务时间为一年,不定期解决学员产销难题。为满足更多农民需要,有条件的试点县还利用电视台等媒体播出培训内容。新宾县电视台全程录制、定期播放了职业农民《致富之路》专题节目,其他试点县也在电视台、网站、报纸、杂志中开展了培训,起到了前所未有的培训效果。

8个试点县把获得职业技能鉴定证书、系统(或技能)培训证书和中专学历证书(三证)作为认定条件,并结合当地产业实际设定了认定标准,规范了认定程序,形成了全县发动,农民自愿,村里推荐,乡里核实,县级农业部门审核,职业农民培育领导小组或县政府审批盖章的流程。岫岩县下发认定申请表1000多份,在全县范围内组织农民认定,各地农民纷纷报名,认定职业农民300人。

8个试点县都出台了扶持政策,通过积极争取,使职业农民初尝扶持政策“甜头”。昌图县和新宾县对于优秀的新型职业农民,由县政府选派,进入上一级大专院校免费学习,优先晋升高一级农民专业技术职称,优先申报承担涉农项目,组建专业合作社等。岫岩县与鞍山市人社局协调,在200个新型职业农民中推荐50人为初级农民技术员,10人为中级农民技术员,5人为高级农民技术员,目前正在组织筛选。

上一篇:社会治安综合管理制度范文 下一篇:教育案例的特点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