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工程移动通信方向范文

时间:2023-10-13 17:01:11

网络工程移动通信方向

网络工程移动通信方向篇1

我国移动通信技术正逐渐发展成熟,但有些方面的技术瓶颈尚未突破,需要进一步推动通信网络优化技术的发展,同时对人工智能软件进行优化升级。当前,我国移动通信网络优化过程主要使用了三种软件工具:第一种工具为第三方软件,主要用于对移动通信网络进行分析和测试,即:通过系统软件测试,获取移动通信网络信号相关数据。第二种工具为OMC系统,主要用于调试移动通信网络供应商内部系统,为用户提供稳定的通信服务;第三种工具为调频软件,主要用于调整无线网络的频率。移动通信网络优化工作主要包括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信息获取,主要依靠人工收集和加工处理数据信息,缺乏技术含量,对人力、物力的消耗较大。第二阶段为数据处理,主要由专业工程师负责分析和加工处理数据信息,实际工作量不大,但要求工程师具有很高的专业技术水平。第三阶段为合理实施,主要按照移动通信网络优化方案,合理解决网络优化过程出现的各种问题,突破技术瓶颈。第四阶段为最终评估,主要是全面、综合性地评估网络优化方案实施效果,倘若移动通信网络优化方案的实施效果偏低,则需要对上述四个阶段进行循环往复优化,直到取得预期的优化效果。

2移动通信网络优化发展趋势

数据分析与处理智能化、自动化以及一体化,是移动通信网络优化的主要发展趋势,具体而言,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开发数据一体化分析与处理系统在优化移动通信网络的过程中,可以使用多种技术和工具。但不同类别工具所具备的功能有所差别,倘若技术人员不能对这些工具进行有效的整合使用,就无法充分发挥移动网络优化方案的实施效果。对此,系统供应商应该与运营商之间形成稳定的战略合作关系,将系统和环境相关数据紧密结合,开发出数据一体化分析与处理软件系统,促使海量数据的处理工作更加简便、高效、快捷,从而减少网络维护人员的工作量、降低工作难度,使得维修管理人员可以将更多的精力投入于系统与环境的深层次优化工作中,促使移动通信网络优化目标的实现。

2.2开发职能辅助数据挖掘系统在移动网络通信优化整个工作过程,数据分析优化属于最难的环节。由于移动通信网络在运行过程涉及到的数据量非常大,因而需要借助多种技术进行数据处理。在此过程中,难度最大的在于挖掘这些数据信息之间存在的关联性,并通过分析、筛选,提取出数据库中的有用信息。对此,在未来的移动通信网络优化工作过程中,应该注重开发智能辅助数据挖掘系统,帮助网络优化人员快速掌握数据之间的联系,为优化整体改造方案,提供有效的辅助决策功能。

2.3开发自动调整网络参数系统移动网络系统在具备辅助决策功能之后,有效地增强了数据分析与处理结果的精确度,但这并不是网络优化工作的终点,其进一步优化的空间仍然很大。在此阶段,相关人员可以开发自动调整网络参数系统,优化OMC系统配置功能,使其能够自动调整各项参数系统。如此有助于增强移动网络适应环境参数变化的能力,从而为用户提供高质量的通信网络服务。

3结束语

移动通信网络优化工作具有高技术性、高难度性特征,但该项工作的实施,有助改善移动通信环境,促使移动通信质量的提升,从而为用户提供高质量的移动通信网络服务。因而相关人员应该采取技术措施,进一步优化移动通信网络,并努力推动其朝着智能化、自动化以及一体化数据处理方向发展。

网络工程移动通信方向篇2

关键词:通信电子 运行维护 设计

1、电子运行维护的重要性

电子运行维护的核心功能是对企业的IT设施进行电子化维护管理,这些管理包括对对设备本身的管理,对设备所提供的服务进行管理以及对相关人员的管理。因此网络运行维护是信息技术管理的关键和核心。

2、中国移动通信公司的通信电子运行维护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2.1中国移动的信息化管理当前现状

目前,通信电子系统在中国移动各个方面都有广泛的运用,在公司操作的各个环节用于移动业务的支持和网络的维护的投入也在不断的增加,可以说,中国移动通讯公司在电子运行系统维护中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企业的投入也是的移动扩大了GIM的建设范围,优化了管理机制与流程,使企业管理更加透明化、规范化、合理化、效率也在逐渐加快。就中国移动在电子运行维护系统中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的经验。

2.2中国移动通信电子运行维护系统设计的措施

移动公司在对电子运行系统的维护过程中,设计到公司运行的各个方面。网络生产管理中心、网略优化中心、传输动力中心以及数据交换中心等在工作的过程中应进行合理的交流,对故障的检查和日常工作运行的分析。按照要求完成相应的任务,这就需要各不同人员和不同部门之间通过工单传递信息,加强对移动电子信息的运行和维护以保证工作与交流时工单传递的信息化,例如工单的管理、值班管理、系统公告、经验案例管理、和流程设计等。利用信息技术使得彼此之间的交流更畅通和规范,提高了工作的效率。加强了电子运行系统的安全。中国移动公司一直很注重信息化的作用,对信息过程中出现的故障进行合理的处理,同时对其进行合理的的评估和绩效考核。中国移动公司一直以来以“成为卓越品质的创造者”为愿景,并付诸于实际而努力着。它的发展及现状向我们证明了它走的路都是正确的。

3、移动通信网络维护及管理措施

3.1做好对传输线路设备的管理及预防性维护工作

传输线路的质量对移动通信网络的质量能够产生直接的影响,所以,在进行传输线路维护工作的开始阶段就需要做好对传输设备及传输线路维护的规划工作,对具体的情况进行仔细的标注,这样不仅能提升整体线路的质量,对后期的维护工作也是非常便利的。同时,还应该注重对代维公司的考查,确保其资质与管理经验都合格,这样才能确保传输线路得到良好的维护。而且,移动通信企业还需要对线路出租单位的工作加强监管,使整体的线路质量都能获得提升,在通信线路发生故障时就可以及时对其进行修复了。在对移动通信网络进行规划时,需要把网络的可维护性也考虑进来,落实好预防性维护管理工作,定期对移动通信网络进行检查,从而能及时发现网络中存在的问题,确保其高效运行。移动通信企业要按照移动通信网络维护工作开展的相关标准,建立完善的配件欤对其中已经产生质量问题的线缆、元器件等设备需及时的进行更换,这样才能维持通信网络设备始终处于正常的运转状态。

3.2形成移动通信网络分析机制,提高管理人员素质

通信网络分析工作的实施,是提高移动通信网络质量的重要手段,在分析网络运行的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对网络的动态性、系统性进行调整,确保移动通信网络运转到最佳状态。能让网络资源达到最优配置,从而实现对移动通信网络的优化效果,为广大的消费者提供更加优良的服务。尤其是在网络规模日渐扩大、网络技术不断进步的当下,移动通信企业需要持续的增加宏基站密度,让移动通信网络可以达到无缝覆盖,同时移动通信网络的分析机制的建立与完善也显得更加重要了。现代社会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大众对通信质量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在通信技术的持续进步下,设备更新速度更快,通信网络设备也在不断增加、更新。在这种实际情况下,移动通信企业需要注重对网络维护管理人员的培训,通过各种教育形式让维护管理人员对新设备、新技术加强认识与熟悉,实现其技术结构的不断优化与升级,使其具备的专业技术能力可以得到显著提升。培训方式也应该朝着多样化的方向发展,对培训内容进行不断更新,与时俱进,根据培训效果逐渐加大强度,使培训等级能够由低级向高级发展。此外,企业还应该增加相关经费的支持力度,使移动通信网络维护管理人员在综合素质方面都得到整体性的提升。

3.3加强对新技术的应用

要想在市场竞争中取得胜利,就需要不断提升网络质量,作为企业中市场经营部门的重要支撑,维护部门就需要不断增强自身的服务意识,为用户提供优良的网络服务。这样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市场发展中拥有不败之地,获得更广阔的市场发展前景。移动通信网络的维护及管理需要注重对新技术的应用,只有技术上进步了,才能获得更好的管理效果。比如,大型体育场内的小区分裂,为了在提高其信息容量的同时实现重叠覆盖的降低,减少信号之间的干扰,就需要在会展中心体育场内,通过小区分裂的形式解处理好高话务吸收的相关问题,用4套载波池所包含的48个载波对四处看台进行覆盖。使用这种方法可以避免几万人的活动出现拥塞的现象。另外,EGSM频率的使用。其中应急通信车的使用主要作用就是提高容量,大配置的新加基站在市区内的应用容易造成原有位置的重叠覆盖,频率过密就会导致通话质量变差。在科学的技术论证及现场扫频的基础上,可以选择在应急通信车上采用EGSM频点技术,这样现场通话质量会比较好。

4、结语

为了实现当前国内企业的通信电子运行系统,紧跟时代潮流,对于大部分实施过的企业我们应当做到取长补短,一个很明显的例子,中国移动通信公司的无纸化办公是值得所有的企业所学习的,信息网络化不仅提高了办公的效率,而且网络也为企业分析数据和问题都带来了方便。我国企业应大力推进通信电子运行的实现,阔步走向信息时代,并完全融入信息时代。

参考文献

[1]胡大明.移动通信电子运行维护系统设计与实现[D].天津大学,2006.

[2]孔青,李晓利.通信电子运行维护系统设计与实现[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5,20:116-117.

[3]刘宇.省级电子运行维护系统的分析与设计[D].北京邮电大学,2010.

[4]雷许斌.光缆通信传输网络维护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硅谷,2011,20:110.

网络工程移动通信方向篇3

关键词:CDMA;切换;导频集;优化;无线网络

中图分类号:TP3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2)15-3518-06

伴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移动用户数量的不断增加,提供的业务种类不断丰富,同时广大用户对移动通信网络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网络优化的主要目的在于改善网络的通信质量,具体来说,就是对已投入运行的通信网络进行指标参数的采集、数据分析,发现影响网络运营质量的原因,然后通过现有的技术手段或相关指标参数的优化调整使得网络达到最佳运行状态,利用现有的通信网络设备、资源和容量最大限度地提高网络服务质量和效益,同时也可以了解到网络的增长趋势,为后期扩容提供依据。

网络优化对于CDMA移动通信系统尤为重要,因为CDMA移动通信系统是干扰受限的通信系统,其系统的容量是软容量,通过网络优化不但可以改善通信网络的性能和服务质量,而且可以增加系统容量。CDMA网络中切换方式主要有空闲切换、接入期间切换和呼叫期间切换三大类,切换失败导致的掉话现象较为常见,切换失败的原因也有很多种。本文主要归纳了切换失败的主要原因,并结合工程实例进行了分析。

1导频集及转化关系

导频集主要可以划分为激活集、候选集、相邻集和剩余集四种类型。激活集是指分配给移动台的与当前的前向业务信道相关的导频集合,最多6个导频,通常后台限制激活集用户数最多4个;候选集是指当前不在有效导频集里,由移动台接收到的有足够的强度显示与该导频相对应的基站的前向业务信道可以被成功解调的导频的集合,最多5个导频;相邻集是指当前不在有效导频集或候选导频集里,但根据某种算法可能进入候选导频集的导频集合,最多40个导频;剩余集是指当前系统中,当前CDMA载频中的所有其它当前扇区pilot-inc的整数倍的PN。

激活集、候选集、相邻集和剩余集之间的转换关系及相应条件如图1所示。

PN32是一个不存在的导频,由于BSC把目标PN判断错误导致,当然不能成功切换,其解决方法:将保定的PN444扇区的Pi lot_INC由4改成3,并且周边小区的PN都配成12的倍数。

网络工程移动通信方向篇4

【关键词】 天线 移动通信网络 应用安装

前言:在移动通信网络中有线系统和无线系统相结合,形成移动网络并与基站相连接,营造出交换转化的覆盖网络环境。天线在移动通信网络中的作用在于信号的接收和传输,是移动通信网络的无线网络接入输出架构。天线的运行效果和能力直接影响到移动通信网络的整体运行,若天线设置出现问题,将导致移动网络系统故障。根据不同的移动通信运行条件,天线的类型选择和运行都将受到不同程度的制约,根据相应的运行环境选择天线安装设置类别。

一、在移动通信网络中的常见天线选择

现就如下三种常见移动通信网络中的天线应用做出相应的分析。

1、机调天线。机调天线就是利用机械进行角度的调整移动线路的天线应用。在机调天线安装后,根据不同网络环境,依靠转换天线的不同位置实现天线角度的转换。在对天线角度调整的过程中,天线的水平方向图出现变形的几率较大,对方向性图的影响十分明显。因此,在机调天线的调整角度中,最佳角度为向下转换1度到5度。当机调天线下调到15度之后,天线的水平方向图形变化较大,对移动通信网络的系统影响较为严重。在检修中,如果调整机调天线角度位置需要闭合全部体系,禁忌在调整角度的同时进行检测。

2、电调天线。电调天线就是指利用电子改变倾斜角度的移动线路。利用共线阵天线振子的相位改变来进行分量的变化,从而形成分量场的强度集合阵。通过天线方向场强度的变化来改善水平方向图的变化情况,在保障全部方向图在所覆盖的移动通信区域内的同时,最大限度的降低所占用的空间面积,有效提高传输的效率和准确性。采用电调天线能有效减少呼损,排除干扰源。电调天线也可以针对垂直方向图进行修正,达到精确到0.1度的精细化调整,对移动通信网络实施及时的控制管理。

3、双极化天线。双极化天线利用的就是极化分集。其主要原理在于分集接收不同极化角度下的电磁波。双极化天线在节省天线架设数量上有着明显的优势,其对于周边的安装条件要求也相对较低,在接收信号时效果更为清晰准确。与此同时,双极化天线的优势在于其不仅具备了电调天线的特性,还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防干扰能力,有效提升了移动网络通信质量。而在双极化天线的施工中,其缩小的隔离度距离也为工程的建设提供了便利,在节约基建的基础上,使得整体布置设计更加合理,选址更为简单。

二、在移动通信网络中天线应用需注意的问题

天线作为移动信号和基站的传输站,在移动通信网络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保证天线在移动通信网络中的正确安装应用调整是确保无线网络信号质量的重要手段。能够及时高效的解决移动系统中出现的接通率、阻塞率导致的运行问题,从而强化移动无线信号质量和传输效果。在移动通信网络中的天线安装应用中需要注意的问题:第一,天线铁塔的应用问题。在建设天线铁塔过程中要降低其对于天线水平方向性图的负面作用。天线与铁塔之间的距离应该不低于λ。第二,多重天线在同一铁塔上的安装用问题。在多天线的安装问题上要注意减少不同类型天线的相互作用。其主要方法在于加大各种类型的天线之间的架设距离,设置一定距离的隔离度。第三,传统形式的垂直极化天线应用问题。在天线安装应用中有隔离度和相应的分集要求。通常情况下的天线水平间隔距离为4.5米左右,垂直距离则保持在0.5米范围。标准要求下,满足两种天线间的隔离度要求的垂直距离在0.3米或者是水平距离在1.5米左右。第四,框架安装方式下的天线架设。在没有铁塔的安装情况下的天线架设上,可以利用框架安装来进行垂直隔离。如果架设条件相对较差,无法达到垂直隔离要求,则运用抱杆方式,同时根据水平隔离度要求来做出架设。通常水平距离为3米左右。

结束语:综上所述,在移动通信网络中,天线的应用是其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内容,为移动通信网络的壮大和互通提供着重要的支撑和帮助作用。本文从移动通信网络中常见的三种天线应用分析,探讨了不同天线架设条件下需要注意的应用安装问题,对天线的应用安装提出了针对性建议。在未来的移动通信网络中,天线的应用将会更加广泛,内容和形式也将愈加丰富多样化。

参 考 文 献

[1]李威. 天线在移动通信网络中的应用[J]. 电信建设,2014,05:1-11.

[2]朱蕾. 微带阵列天线在移动通信中的应用[D].安徽工程大学,2012.

[3]王彤. 智能天线技术在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中的应用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15.

[4]贾磊. 智能天线在移动通信中的校正算法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3.

网络工程移动通信方向篇5

关键词:移动网络;海上通信;移动调频

0引言

因海上通信系统会受到船舶航行位置、海况信息等干扰,极易造成通信系统运行状态不佳,因而对海上通信系统运行状态的及时监控与管理极为重要[1–2]。且考虑到海上通信无法采用有线电缆、光纤通信及电力载波通信组网等高成本、高技术含量的方式对其进行统一管理,因此海上通信系统运行状态监控的通信组网成为实施海上通信系统运行状态及时监控的难点[3]。随着移动网络日渐成熟,其必然成为创建海上通信系统运行状态远程监控系统的首选[4]。无线通信中首要应注重的即为通信网络的安全性,其次是通信的效率与成功率。本文设计基于移动网络技术的海上通信系统,不仅可提高通信传输的效率与安全性,且保障了监控的及时性。

1海上通信系统设计

本文设计的海上通信系统由海上监控装置、移动工作站、移动网络与数据服务器等共同构成,系统由移动网络实现移动工作站、海上监控装置、数据服务器三者间的通信,为数据服务器和移动工作站装配的用户识别卡为移动4GDTU,而为海上监控装置装配的用户识别卡为GPRS/EDGE,系统构成见图1。为达到移动工作站、海上监控装置与数据服务器三者间由移动网络实现数据通信的目的,可在为系统内全部节点通电之后依次获取专用移动网络的内部特定IP地址,此地址由移动按照SIM卡号进行分配得到。海上通信数据信息通过海上监控装置传输到数据服务器,由系统后台运行的SCADA软件分别实现数据服务器对所接收数据的处理、显示和保存工作以及移动工作站对数据服务器内容的访问工作,为降低此过程中的通信风险,提升海上数据采集、处理保存和显示等工作的精准度、效率与安全性,可将所传输数据与待访问数据通过海上监控装置与数据服务器分别实行压缩与加密处理,实现基于移动网络技术的海上通信系统运行状态监控通信系统移动通信特点充分显现的目的,并有效提升数据传输的精准度与效率。

1.1系统原理

系统设计过程中主要以移动网络内的CMWAP为基础进行数据通信,此时需要向移动公司申请专用无线静态专网端口,并赋予用户专属GGSN节点域,此域可实现不同通信SIM卡的申请。同时在GGSN节点上能够进行用户SIM卡的登录使用,使GGSN节点能够对SIM卡的IMEI号码和移动网络称呼进行实时校对,待校对准确之后为域中SIM卡分配特定IP地址。比如192.168.10.xxx,对于域中全部SIM卡来说,各个SIM卡彼此间可进行通信,而不可对域外其余IP进行访问,且处于域外的互联网与所有SIM卡同样不可对此域进行访问。全部数据均由移动无线专网实现传输,数据传输极其安全,因此各DTU可直接对监控中心发起连接。

1.2数据服务器

上文分析并设计了移动网络无线专网通信,现将其与专线组网传输通过移动客户平台中继进行连接,并与专网平台联合,即可建立数据服务器。数据服务器信息传输过程图见图2。数据服务器信息传输的整体过程表现为:1)终端设备利用物联网专卡将信息终端设备采集的海上通信系统运行状态数据经周围基站向客户平台提出传输申请,期间数据传输申请需采用已分配的特定IP地址与移动网络接入点实现。2)先对通信白名单进行身份校对,再根据已设置的移动网络传输方法,采用TDD-LTE中心网络MME节点的HSS服务器鉴权判断附着过程传输的移动网络接入点与IP地址等,如果没有通过判断,客户平台和终端二者间不能创建通信,只有通过判断时客户平台和终端二者间方可进行通信。3)能够对网络进行及时监控与问题位置分析,可及时监控并记录客户平台和终端间所传输的信息状态,并且在没有完成传输时能够分析找寻出问题位置及时向移动工作人员反映予以解除。4)为信息平台和客户中心创建PTN组网,并将各网关相连,采用IPsec隧道模式中的ESP协议以IKE加密后将数据传输到海上运输公司信息平台,由海上运输公司信息平台解密。若采用移动网络则需为专网设置特定的IP地址与接入点称呼,且数据的传输应在符合移动网络鉴权过程之后,若不符合鉴权过程则无法进行数据传输;所使用的移动网络具有成熟的技术与广阔的覆盖率,对提升数据传输稳定性提供有效保证,且移动网络所具备的独立通信通道令传输更顺畅无阻,避免传输延迟。

1.3海上监控装置

及时采集并传输每个海上通信系统运行状态的遥测、遥信及遥脉数据信息的任务由海上监控装置完成,按照任务的需求为海上监控装置设定如下条件:2个以太网口,14个光电隔离串口;集成GPRSDTU功能,令海上通信系统运行状态的数据信息向移动网络的无线远程传输得以完成;支持ModBus,DL450-92(部颁CDT)等规约,且能够向其余规约延伸;移动网络网络的装配由WEB方式完成;工业级产品,高性价比且性能牢靠稳固;采用2U,18寸标准的上架机箱作为整机,其体型小而牢固。依据设定条件开发基于“ARM9+WinCE”结构的海上监控装置。本文系统分别设置不同线程内布置各项任务。其中主线程主要实现GPRS数据的状况标识、定时传输与WDT响应等人机接口任务。通过开发一个具有较高优先等级的线程采集海上通信系统运行状态数据,避免其余线程令采集过程出现停歇现象。共同进行海上通信系统运行状态数据采集线程、人机接口线程与海上通信系统运行状态数据处理线程内的工作任务,由消息响应函数实现各线程间的通信。

2实验对比

以某海上运输公司为例,采用本文系统实现对海上通信系统运行状态的监控与传输,通过测试实验海上运输公司应用本文系统后的移动网络传输速率,验证实际应用中本文系统的应用效果。

2.1移动网络覆盖率对比

为验证本文系统在实验海上运输公司的实际应用效果,现将此海上运输公司划分为8个区域,以A-H表示,对各区域使用本文系统后的移动网络覆盖率情况进行检测,检测结果见表1。据了解移动网络的区域覆盖率标准值为70%,分析可知,应用本文系统后的实验海上运输公司各区域的移动网络覆盖率均高于标准值,说明本文系统具有较好的实际应用效果。

2.2传输速率对比

通过对未采用本文系统的实验海上运输公司的移动网络与采用本文系统的海上运输公司移动网络分别进行检测,依据检测结果对比二者的传输速率,验证采用本文系统后实验海上运输公司运行状态监控数据传输的稳定性。实验参数设置为:随机选取一个移动网络覆盖区域,设置下载速率为16.29Mbps,上传速率为0.43Mbps,网络延迟为48ms,测试运行状态监控数据传输稳定性情况见图3。通过对比未采用本文系统的实验海上运输公司移动网络与采用本文系统的实验海上运输公司移动网络可得出,采用本文通信系统传输速率是原有系统的2倍左右,由此说明采用本文系统的移动网络速率更高,进行数据传输时的效率更高,传输更稳定。

3结语

网络工程移动通信方向篇6

【关键词】多协议标记交换 移动互联网协议版本6 切换延迟 移动锚点

引言

3G是一个能综合实时和非实时业务、宽带业务的,满足多媒体和视频业务发展的需求移动网络通信技术。目前,移动设备越来越多,这些设备都有连接Internet的需求,如何保证这些移动设备能够得到高质量的通信服务,更好地支持端到端及多媒体等业务,已成为研究者们的热点话题。移动IP技术解决移动主机在中断通信的情况下接入网络的一种技术。由于移动节点的移动频率较高,移动节点若不及时将新转交地址(Care of Address)注册到家乡(Home Agent),就会发生数据包丢失的情况,在移动IPv6网络中,出现这种状况可以通过网间平滑切换来解决。

将多协议标签交换融合到移动IPv6后可提高网络的分组转发速度和服务质量,但两者融合后,主机的切换时延不仅要包括由移动IPv6 协议操作引入的时延,还要包括重新建立标签交换路径(LSP)的时延。当用户频繁切换时,会出现服务质量急剧下降甚至业务中断的情况。因此,研究低时延和低分组丢失率的IPv6移动网络切换管理方案,显得尤为重要。

文献[1]-[3]均提出了移动IPv6的工作机制和移动IPv6中的关键技术,分析了移动Ipv6直接应用于移动网络所带来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对移动IPv6作一些改进来支持移动网络的方案;文献[4]研究了移动IPv6的工作原理及目前在Windows 、BSD和Linux操作系统上开发出来的各种移动IPv6实验系统,并建立了实验环境对Linux下的MIPL移动IPv6实验系统进行了测试;文献[5]-[8]主要对移动IP与MPLS结合的移动管理技术进行了研究。ITU-T也积极参与移动IP与MPLS结合技术的研究工作,并且已经提出了一系列的草案、标准,初步建立了面向下一代网络的移动IP与MPLS结合基本框架和实现方式,为实现更为有效的网络移动性管理提供了新的途径。

1、MPLS体系结构及工作原理

MPLS技术是在面向无连接的IP网络中引入了面向连接的通信机制,采用一个短的、固定长度的标记,通过标记分发协议(LDP: Label Distribution Protocol)建立标记交换通道(LSP: Label Switched Path),利用标记交换机制实现数据分组转发,它的技术核心是:边缘路由和核心交换。MPLS具有IP路由协议的灵活性和第二层标记交换快速、高效的特点,可支持流量工程和显式路由,提供简单、高速的数据交换,保证网络通信Qos和安全性。

MPLS的体系结构如图1所示。MPLS的基本单元是标签交换路由LSR,由LSR构成的网络称为MPLS域。位于MPLS域边缘,连接其它用户网络的LSR称为LER(Label Edge Router,边缘LSR),区域内部的LSR称为核心LSR。核心LSR支持MPLS的路由器,也可由ATM交换机等升级而成。域内部的LSR之间使用MPLS通信,MPLS域的边缘由LER与传统IP技术进行适配。分组在入口LER被压入标签后,沿着由一系列LSR构成的LSP传送,其中,入口LER被称为Ingress,出口LER被称为Egress,中间的节点则称为Transit。

标签是一个格式和长度固定的数据报头。当IP数据包由入口LER进入IP/MPLS骨干时,标签入在IP数据包的第二层报头与第三层报头之间。在ATM骨干网接入时,标签映射到ATM PVC的VPI/VCI字段。数据包在IP/MPLS骨干内的传输不再需要LSR上的逐跳路由选择过程,而是由各个LSR上的接口根据标签信息表(Label Information Base-- LIB)决定其传输路径的。LIB是由LSR上的每一个接口维护的动态标签交换表,它是通过MPLS的信令过程产生的。LIB中的每一表项具有相同的格式,即:入口接口+入口标签+出口标签+出口接口。

MPLS的工作原理如下:(1)首先,标签分发协议和传统路由协议一起,在各个LSR中为有业务需求的FEC建立路由表和LIB;(2)入口LER接收分组,完成第三层功能,判定分组所属的FEC,并给分组加上标签,形成MPLS标签分组;(3)在LSR构成的网络中,LSR根据分组上的标签以及标签转发表进行转发,对标签分组不进行第三层处理;(4)在MPLS出口LER去掉分组中的标签,进行后面的IP转发。

由此可以看出,MPLS并不是一种业务或者应用,它实际上是一种隧道技术,也是一种将标签交换转发和网络层路由技术集于一身的路由与交换技术平台。这个平台不仅支持多种高层协议与业务,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保证信息传输的安全性。

2、移动IPv6切换技术及切换性能

2.1移动IPv6切换技术

在移动IPv6网络中,当移动节点发生移动,一般是从一个子网移动到另一个子网时,就需要进行切换。移动节点离开家乡后向家乡HA绑定它的转交地址,建立与HA之间的双向隧道,此后与通信对端节点CN之间的数据分组由HA转发。由于无线传输链路的高误码率、信号稳定性差等原因,切换过程会导致移动节点不能接收和发送数据。为了减少切换对Qos的影响,移动IPv6定义了移动检测、转交地址获取和重新绑定等基础过程,并将切换技术分为四大类型[2-4]:

(1)平滑切换。平滑切换是针对降低IP数据包丢失率而提出的一种切换方案,又称为低分组切换。其特点是移动节点在切换的过程中几乎不丢失分组,利用移动IPv6的缓存机制,当移动节点移动到一个新的网络还没有完成注册时,由于原先转发的数据包还没有发完,移动节点要求当前子网的路由器缓存它的数据包,以便它完成向新网络内路由器的注册过程。注册完成后,移动节点在新网络中就会拥有合法的转交地址,先前在原子网路由器中缓存的数据包便可直接转发过来,减少了移动过程中数据包丢失的可能性。

(2)快速切换。快速切换又称低时延切换,是对移动IPv6协议的扩展,它要求移动节点的切换过程快,分组的时延尽可能的小。采用预先切换和基于隧道的切换机制,通过预先注册在新的外地网络切换未完成前仍与前一个网络保持通信的方法,实现快速切换。

(3)无缝切换。无缝切换结合了平平滑切换和快速切换技术的特点,是一种可较好的实现低时延,低分组丢失的切换方法。

(4)层次型快速切换。层次型快速切换结合层次型移动IPv6技术和快速切换技术,利用层次型移动IPv6可以明显的缩短移动节点家乡注册和通信对端注册的延迟,而快速切换可以减少移动节点在切换过程中连接的中断时间,保证通信流的实时传输。

2.2切换性能

切换性能的主要衡量指标是切换时延,由于移动节点中不同的切换方法采用的切换机制不同,因而造成不同的切换时延。以标准的移动IPv6节点切换为例,我们来分析一下它的切换性能。

移动节点的切换是和前接入路由器断开连接再和另外一个新接入路由器建立连接的过程,包含二层切换和三层切换两个部分,切换过程如下图2。

其中:取决于发送路由器通告的间隔,即接收到新接入路由器发送的路由器通告所带来的延迟;

指移动节点从一个家乡链路接入另一个外地网络的过程;

在移动IPv6总切换延迟中所占分量最大,移动节点通过多次发送邻居请求检测此子网是否有使用相同地址的主机,为避免冲突,会产生一段延迟时间;是移动节点对家乡和通信节点的注册时延。

3、基于MPLS的分层IPv6移动网络切换管理方案

3.1方案描述

方案思想基于层次移动IPv6(HMIPv6),HMIPv6是由标准移动IPv6扩展来的一种微移动协议,采用划分区域的思想将整个网络分成不同区域,接入路由器选取最底层的MAP注册,通过对MAP简单扩展,实现将n个MAP域级联为一个区域RAP,伴随MN的移动,以动态交替的方式完成区域切换。这种分层思想把小范围的切换限制在每个MAP域内,减少信令开销。在采用MPLS技术的分层移动IPv6网络中,当移动节点进入外地网络,移动节点采用IPv6的邻居发现和地址自动配置机制,获得转交地址,并通过逐跳方式发送绑定更新消息给家乡(HA)和通信对端节点(CN)。基于MPLS技术的分层移动IPv6网络结构如图3所示。

优化方案中RAP的功能是充当一个临时家乡HA,但比移动锚点MAP管理的范围更大。此时,移动节点的转交地址由链路转交地址(指保存在MAP内的MN的临时地址)、锚转交地址(指保存在MAP和RAP内的MN的临时地址,即MAP所在的子网前缀)和域转交地址(指保存在HA和CN内的MN的地址,即RAP所在的子网前缀)组成。此时移动节点访问网络时的切换方式分两种情况。(1)移动节点在同一RAP域内移动(由于移动节点在同一MAP内移动时切换方式等同于上述4.1所提得层次性快速切换,故不作讨论);(2)移动节点在不同的RAP域内移动。HMIPv6与MPLS结合后,不仅使移动节点在较大范围内移动的性能得到改善,也为移动节点实现小范围快速无缝移动提供了保证。

3.2 切换过程

3.2.1 MN在相同的RAP域内的切换过程

当移动节点在同一个RAP域内移动时,移动锚点对于RAP来说就相当于MN。这时,移动节点的区域转交地址保持不变,而链路转交地址和锚域转交地址均发生改变。切换过程如图5所示。

(1)MN通过LSR获得锚转交地址和链路转交地址。然后,MN向MAP发送一个Binding update,链路转交地址作为Binding update的源地址。

(2)MAP在其链路上对MN的锚转交地址进行重复的地址检测,并且移动锚点根据发送来的绑定更新消息来判断与先前的MAP是否在同一个RAP域内。若是,则MAP迅速发送绑定更新消息至区域锚点RAP。该绑定更新消息包括MN的链路转交地址,锚转交地址和域转交地址。

(3)区域锚点RAP充当一个家乡,将其链路上针对MN的域转交地址执行重复地址检测,并返回一个Binding Ack消息至移动锚点MAP。

(4)MAP收到REP返回的Binding Ack消息之后返回一个绑定确认消息至MN,确认消息中包含移动节点的区域转交地址。

(5)MN向HA和CN发送绑定更新请求,注册新的转交地址。

(6)数据包将通过隧道从MAP传送至MN的链路转交地址,完成切换。

3.2.2 MN在不同的RAP域内的切换过程

当MN移动至新的RAP域内时,MN通过入口LER构成锚转交地址。MN发送Binding Update消息至MAP,该消息将MN的链路转交地址和锚转交地址相绑定。MAP发送Binding Update至REP,通过LER构成区域转交地址,并将三个转交地址进行绑定,发送Binding Ack至MAP。MAP收到RAP的Binding Ack后再发送绑定确认消息给MN,这时MN的区域转交地址已发生改变,因此向HA和CN发送Binding Update请求,注册新的转交地址。

4、仿真实验与分析

为了验证提出方案的切换性能和比较各切换方法,首先构造一个简单的仿真环境见图5。在拓扑图中,假设AR的覆盖范围区域不重叠,且不存在AR覆盖的真空区域,有线链路的速率为100Mbps,每条链路时延固定为1ms,无线链路速率为20Mbps,时延为5ms。链路切换过程中不计丢包。由CN向MN发送数据,采用适用于实时业务的UDP数据分组类型,每个包大小为50KB,UDP发送间隔10ms。同时,设定MN开始无线接入到AR1上,并由AR1向AR4移动。MN接收由CN发送过来的数据包,MN的转交地址由链路转交地址、锚转交地址和域转交地址组成,它们分别来自于AR、MAP和RAP。

仿真过程中,MN按上述5.2所述进行移动,AR1―>AR2移动为锚点域内切换,AR2―>AR3移动为区域锚点域内切换,AR4―>RAP域移动为区域外切换。为便于比较分析,在仿真中去掉方案中相同的切换时延 ,对MN的切换延时做了10次测试,取它们的平均值,仿真结果如图6所示。

从图6可看出,MN适合在一定区域内的移动,当它的移动范围超出一定区域后,切换性能明显降低,其原因就是MN在跨越RAP域的时候要花费大量的 进行多次的重复地址检测,而

在切换时延中所占的比重最大。

结语:目前MPLS技术体系已覆盖了多业务的IP骨干网,ATM/光纤网络骨干上的IP传输,ATM骨干向IP骨干迁移等多个领域。分层移动IPv6与MPLS结合网络结构不但具有基本结合网络结构的所有特点和优势,而且,MIPv6能有效支持对移动节点在相邻AR之间的移动管理,大大降低移动节点与HA, CN间的信令负荷,支持快速移动切换。

参考文献:

[1]赵金龙,高仲合,贾圣文. 改进的移动IPv6切换管理方案 [J].通信技术,2010,43(12):103-105

[2]王建杰.基于层次型移动IPv6的切换优化方案[D].武汉: 武汉理工大学,2008

[3]任三阳,柴蓉等.基于PMIPv6的域间切换管理方法及性能 分析[J],计算机应用研究,2010. 27(3):1118-1121

[4]邓亚中,陈中元. 快速层次移动IPv6的域间移动管理 [J].计算机应用,2012,32(5):1236-1239

[5]蔡伟鸿,胡斯捷,彭思喜. 移动IPv6越区切换管理模型的 研究[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05,26(8):2009-2011

[6]陈蕾,杨鹏.层次移动IPv6域间切换的性能分析及优化 [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8,44(34):123-125

[7]杨竹卿.基于移动IPv6的网络移动性[D].西安:西安电子 科技大学,2010

网络工程移动通信方向篇7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环境;《网络营销》推广

一、在移动互联网背景下《网络营销》推广的原因

数字化时代背景下,网络技术依靠其强大的信息存储、共享、处理能力;便捷的通讯能力;快速及时的信息共享能力;全球化的覆盖范围等巨大优势,已经深刻影响到了每个人的日常生活和各个领域的工作方式,众多企业借助互联网宣传产品,扩大企业业务覆盖范围,开展全球化生产、销售合作。网络营销推广这一新型营销方式便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成为众多企业主流的营销方式,相比传统的营销模式,网络营销具有更高的开放程度,包括更高的信息开放程度、更高的地域开放程度、信息接收者限制条件更少,人们可以通过网络终端诸如电脑和更加方便的智能手机等,浏览全世界信息,不再受地域、时间等的限制;更强大的信息分享能力,个人可以通过网络媒体和信息平台自由信息,与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工作领域、不同社会地位的人实现信息共享;更加便捷经济,与传统运营渠道和媒体信息平台相比,大部分网络资源都是免费使用的,信息的门槛也十分低。综合以上这些优势,网络营销已成为现代主流营销方式。近年来,随着我国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成为电商从业者,《网络营销》的主体已经由高校学生走向平民百姓。《网络营销》也不再仅仅局限于课堂环境,而向更加贴合大众,时间场地安排更加灵活的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平台过度。

二、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网络营销》推广的开发与设计策略

(一)全面认识移动互联网背景下《网络营销》开发与设计的特点

1、移动互联网背景下《网络营销》推广的影响

数据统计显示,截至2014年,我国在册的电商从业者已经突破250万人,隐性电商从业人数已经超过1800万人。由于电商平台的市场准入门槛普遍较实体经济的市场准入门槛低,所以电商从业人员构成情况也十分复杂,既有专职的电商从业人员,也有大量的兼职电商从业人员。从业人员的金融知识水平。市场经济知识水平,已有营销水平基础更是参差不齐,电商从业人员的经营项目等更是十分复杂。这就要求移动互联网背景下的《网络营销》的主体不能仅仅对准专业化水平比较高、经济教育系统性比较强的高校学生,而要将标准的适用范围延伸,覆盖范围变广。所以这就要求移动互联网背景下的《网络营销》开发与设计必须做好课程层次划分,既有对准普通大众的通识化教育和入门教育,又要有对准专业研究人才、相关知识基础较强的人员的。

2、全面认识营销工作是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网络营销》开发与设计的基础

就概念本身来讲,营销就是经营主体为实现其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等所采取的经营活动。本质即是充分利用各种外部因素扩大自身的价值影响,通过内部资源整合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以实现产品和服务综合效益价值的最优。传统的市场营销渠道主要有三个,从经济学意义上看,企业营销的结果涉及到诸多影响要素,最主要的包括企业产品、市场需求状况、以及连接需求和产品的诸如宣传等媒介性因素。所以传统的营销渠道主要有三个:最重要的是产品营销。产品营销主要是指通过提高营销主体输出的产品质量来实现营销,产品质量是影响营销的本质性因素;其次,市场环境和信息化环境下,媒体营销对于营销工作至关重要。现代社会大众信息渠道来源广,市场竞争激烈,依靠媒体进行营销对于营销成败显得尤为重要;最后,也是最具有自发性的营销渠道,即消费者营销。消费者营销是消费者获得良好的需求满足后所进行的宣传,大都带有自发性。

3、移动互联网背景下《网络营销》方式的变化而产生的影响

移动互联网背景下,《网络营销》的推广方式也发生了极大变化。首先,由课堂推广向网络平台推广的转变,原因我们在2.2.1我们已经进行分析。但是网络推广在具有其自身明显优势的同时,也具有明显的局限性,例如实践性不足等。《网络营销》作为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甚至实践性价值更强的推广模式,实践性的缺失对于推广效果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其次移动互联网背景下,网络营销的复杂性是以往市场经济活动所难以比拟的,所以移动互联网环境本身也给网络营销推广的开发与设计提供了许多新的思路和鲜活的案例。

(二)突出《网络营销》推广内容特色,注重推广效果

1、转变营销理念是《网络营销》推广开发与设计的重点

移动互联网背景下的网络营销较传统营销有着很大联系的同时也有着明显的区别,必须辩证的对待传统营销与网络营销的关系。首先,网络营销虽然在营销方式营销理念上和传统营销有很大区别,但是产品营销依然是网络营销中的决定性因素。移动互联网背景下的《网络营销》推广开发与设计仍应引导学习者树立质量第一、服务第一的营销理念,看到移动互联网背景下对产品质量和服务提出了更高要求。其次,移动互联网背景下的网络营销推广应使学习者看到移动互联网背景下,媒体营销特别是互联网媒体营销多发挥的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使学习者掌握移动互联网背景下如何借助移动互联网媒体平台扩大产品品牌影响,品牌价值的方法和技巧;最后移动互联网背景下的网络营销课程要使学习者树立全新的消费者营销理念,过去的消费者营销由于消费者范围制约,影响范围往往有限。但是移动互联网背景下,产品的消费者群体得到空前扩大,消费者观点的影响力也得到空前加强,特别是名人效应在消费者群体中的应用更加广泛。

2、移动互联网背景下《网络营销》推广内容及方式应与时俱进

移动互联网环境下众多市场主体借助网络平台进入电商市场,其中既有白手起家获得成功的案例,也有在新的营销环境下惨痛的失败教训。所以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网络营销课程的开发与设计应注意引入这些鲜活案例,总结其中的经验教训,给后面的人以具体化感受。另外移动互联网背景下,网络营销推广开发与设计也不应该忽视实践性,但实践性推广的方式可以更加灵活。例如运用现代化技术让学习者模拟进行网络经营活动,在实践中提高学习者网络营销的能力水平。

三、总结

移动互联网背景下,网络营销课程的开发与设计既要有课程精神的坚持,也要有推广内容和形式的创新,其最终目的都在于使学习者全面掌握网络营销的特点和技巧,为其经营活动提供帮助。(作者单位:云浮市高级技工学校)

参考文献:

[1]吕芹.移动广告:动起来的价值[J].互联网周刊,2014(11).

[2]柏丽娟,王婵.微信商业化道路上的优势与劣势[J].北方经贸,2014(03).

网络工程移动通信方向篇8

关键词: 移动通信 Internet 无线数据 IMT-2000 智能网 网络融合

1前言

移动通信业务之所以发展迅猛主要是其满足了人们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与任何个人进行通信的愿望。移动通信是实现未来理想的个人通信服务的必由之路。在信息支撑技术、市场竞争和需求的共同作用下,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更是突飞猛进,呈现出以下几大趋势:网络业务数据化、分组化,网络技术宽带化,网络技术智能化,更高的频段,更有效利用频率,各种网络趋于融合。了解、掌握这些趋势对移动通信运营商和设备制造商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网络业务数据化、分组化

2.1无线数据——生机无限当前移动数据通信发展迅速,被认为是移动通信发展的一个主要方向。近年来出现的移动数据通信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电路交换型的移动数据业务,如TACS、AMPS和GSM中的承载数据业务以及GSM系统的HSCSD;另外一种是分组交换型的移动数据业务,如摩托罗拉的DataTAC、爱立信的Mobitex和GSM系统的GPRS。

目前,无线数据业务只占GSM网络全部业务量中的很小一部分,但是在未来的两年中这种状况将开始扭转,并大大改变。1999年以后,随着HSCSD、GPRS等新的高速数据解决方案显露峥嵘,并成为数据应用的新焦点,无线数据将成为运营商经营计划中越来越重要的部分,它预示着未来大量的商业机遇。

(1)应用驱动市场

无线数据业务的主要驱动力在于用户的应用。话音是单一的、易于被大众所接受的业务,然而无线数据则不同,无线数据最初的应用重点放在运输管理这样的专业市场。近期无线数据业务的目标市场是销售人员或现场工程师这样的用户群。从这些先发目标的应用中积累无线数据的经验,并从中受益。

在过去的十年里,传统的生活方式已经在迅速改变,人们更经常性地移动,职业和个人生活之间的分界变得模糊,人们需要不分时间、地点访问很重要的信息。发生在用户身上的这种生活方式的改变将成为驱动无线数据业务发展的重要因素。

(2)因特网的影响

和通信的其他领域一样,无线数据业务的一个最重要的驱动力来自Internet。根据最近的研究,未来两年欧洲的因特网用户数量将翻一番。在我国,因特网用户的年增长率将高达300%,显然用户在运动中接入因特网的需求将会增长。

为了满足接入因特网的需求,一个全球性的开放协议——无线应用协议(WAP)应运而生。WAP为将Internet的信息内容以及增值业务传送到移动终端提供了一种开放的通用标准,实现了IP与GSM网络的桥接,是一个为厂商提供加速市场增长、避免网络割接、保护运营商投资的标准,WAP确保任何与WAP兼容的GSM手机都能工作。

(3)数据速率的发展

GSM承载业务所提供的GSM数据速率最高只能达到9.6kbit/s。国际上1998年引入的高速电路交换数据(HSCSD)技术将实现57kbit/s的数据速率,对要求连续比特率和传输时延小的应用是理想的,如会议电视、电子邮件、远程接入企业的局域网和无线图像。1999年商用化的GPRS是第一个GSM分组数据应用,将实现超过100kbit/s的数据速率。对较短的“突发”类型业务是理想的,如信用卡认证、远程测量和远程事务处理。EDGE(增强数据速率GSM改进模式)使用修改过的GSM调制方式来实现超过300kbit/s的数据速率。EDGE会让 GSM运营商特别受益,他们不但可以赢得第三代移动通信的经营执照,还可以提供有竞争力的宽带数据业务。

2.2个人多媒体通信——网络演进的方向

对随时随地话音通信的追求使早期移动通信走向成功。移动通信的商业价值和用户市场得到了证明,全球移动市场以超凡的速度增长。移动通信演进的下一阶段是向无线数据乃至个人移动多媒体转移,这一进展已经开始,并将成为未来重要的增长点。个人移动多媒体将根据地点为人们提供无法想像的、完善的个人业务和无线信息,将对人们工作和生活的各个方面产生影响。在个人多媒体世界里,话音邮件和电子邮件被传送到移动多媒体信箱中;短信将成为带有照片和视频内容的电子明信片;话音呼叫将与实时图像相结合,产生大量的可视移动电话,还将实现移动因特网和万维网浏览。像无线会议电视这样的应用将随处可见,电子商务将蓬勃开展。对于运动中的用户还有随时随地的各种信箱和娱乐服务。

3网络技术的宽带化

在电信业历史上,移动通信可能是技术和市场发展最快的领域。业务、技术、市场三者之间是一种互动的关系,伴随着用户对数据、多媒体业务需求的增加,网络业务向数据化、分组化发展,移动网络必然走向宽带化。

通过使用电话交换技术和蜂窝无线电技术,70年代末诞生了第一代模拟移动电话。AMPS(北美蜂窝系统)、NMT(北欧移动电话)和TACS(全向通信系统)是三种主要的窄带模拟标准。第一代无线网络技术的一大成就就是去掉了将电话连接到网络的用户线。用户第一次能够在他们所在的任何地方无线接收和拨打电话。

第二代系统引入了数字无线电技术,它提供更高的网络容量,改善了话音质量和保密性,并为用户引入了无缝的国际漫游。今天世界市场的第二代数字无线标准,包括GSM、MMPS、PDC(日本数字蜂窝系统)和IS95 CDMA等,均仍为窄带系统。

第三代移动系统,即IMT-2000,是一种真正的宽带多媒体系统,它能够提供高质量宽带综合业务并实现全球无缝覆盖。2000年以后,窄带移动电话业务需求将依然很大,但随着Internet等高速数据通信及多媒体通信需求的驱动,宽带多媒体综合业务将逐步增长,而且就未来信息高速公路建设的无缝覆盖而言,宽带移动通信作为整个移动市场份额的子集将显得愈来愈重要。

第三代系统预计在2002年投入商用。

从第二代到第三代系统的变化并不像从第一代模拟网络到第二代数字网络那样存在重大的技术变迁。从目前的技术发展现状和趋势来讲,第二代系统将逐步子滑过渡到第三代系统,在此演进过程中,移动网络所能实现的数据速率逐步升级: GSM承载业务所能提供的数据速率为9.6kbit/s,1998年商用的HSCSD技术实现了57kbit/s的数据速率,1999年引入的GPRS将实现超过100kbit/s的数据速率,将在2000年引入的 EDGE技术可实现超过300kbit/s的数据速率。2001年后投入商用的第三代系统将能够在广域网上实现384kbit/s的数据速率,在办公室和家中还可以达到2Mbit/s。

4网络技术的智能化

上一篇:3岁幼儿启蒙教育范文 下一篇:幼儿卫生保健设施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