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设计开题报告范文

时间:2023-03-15 05:31:12

课程设计开题报告

课程设计开题报告范文第1篇

关键词:数据库;课程设计;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 642.0 文献标识码:a DoI: 10.3969/j.issn.1003-6970.2012.02.028

0 引 言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应用能力是高等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在高校计算机专业中,数据库系统原理作为专业方向必修课,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实际意义,而数据库课程设计作为其实践环节重要性也至关重要。数据库课程设计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集中实践环节的必修课,是学生学习完“数据库系统原理”课程后,进行的一次全面的综合训练。其目的在于加深对数据库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具有数据库应用软件系统的设计和开发能力,在课程设计实践过程中强化学生的实践意识,提高动手能力、创新意识和合作精神。然而目前有些高校本科计算机专业的数据库课程设计教学还存在一些问题,教学效果不够理想。本文结合琼州学院数据库课程的实践教学,就计算机专业数据库课程设计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一些观点和建议。

1 高校数据库课程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1.1 对课程设计认识不足

根据我们在实际教学中掌握的情况,很多学生认为课程设计只不过是一门考查课,没有试卷,没有老师监考,自己知识把实验做一下,课程设计报告交上去就可以了。甚至有些同学根本就没有自己的东西,随便到网上下载一个管理系统应付了事,到验收的时间,具体的设计是怎么完成的,一问三不知,当问到通过课程设计学到了什么的时候,很多人表示自己也不清楚。可见,很多同学对课程设计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实际上,作为对理论的巩固与应用,数据库课程设计是一门综合性比较强的课程。它不仅要求学生具备基本的程序设计理论,还要求学生掌握规范化的软件开发流程,它不仅仅是像某些同学认为的比较复杂的程序,而是一个完整的软件,要包括规范的开发文档等一系列内容,在数据库课程设计中,学生就是一名数据库应用软件开发工程师。所以,我们要加强学生对这门课程认识上的引导,培养他们严谨,科学的研发态度。

对于课程设计的目标,有些同学并不清楚,他们只是根据老师的要求,完成自己的任务,而不知道通过课程设计,自己应该达到什么样的目标,应该收获什么东西。很多同学在课程设计中只是停留在老师给出的题目和任务上,没有进行更深层次的考虑,他们认为只要完成任务就可以了。事实上,数据库课程设计是对软件开发的一个系统模拟过程,通过这项课程设计,让学生熟悉软件开发,数据库及其应用开发的操作流程,掌握行之有效的软件开发方法和软件开发工具。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严谨细致规范的学习作风,为科研工作奠定基础。

1.2 课程设计选题存在的问题

优秀的课程设计选题方案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激发他们的创作性,从而在课程设计中做出一定的成绩。但是有些学校在选题上存在几个问题;选题没有新意,每年都是同样的几个题目,有些同学直接把师兄师姐们的东西拿来照抄,这种选题不仅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也不能跟上发展的要求;题目过大,比如飞机订票系统,火车订票系统等。这些选题看似不错,能够锻炼学生的开发能,但实际上根本没有必要选择这么大的题目,学生也没有能力完成这样的题目,所以,课程设计的选题很重要,应大小适中,以实际能力出发,最好结合学生自己的兴趣爱好方向,贴近实际情况,让学生自主选题,指导教师提出针对性建议和方向,让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与创造性,会获得更好的效果。

1.3 课程管理复杂,考核方式不够科学

通过调研一些高校学校,发现其数据库课程设计的考核方 式与其他课程的课程设计一样,但是数据库课程设计本身更注重实践、更贴近实际的特点使它不能跟其他课程同等对待。我们了解到很多学校通常采用平时分加实验分作为总成绩,但实验分数上面存在很大的问题,就是最终课程设计的验收往往只是随便问几个问题,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给出相应的分数。我们认为在这种考核方式下学生是在被动地完成任务,而不是进行创造性的思考,不能够通过课程设计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2 加强数据库课程设计建设的几点措施

针对以上在数据库课程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我们结合本校教学研究实践,总结了以下几点措施。

2.1 引导学生树立严谨的学习研究态度

严谨的学习态度是培养学生的一个重要目标,他们在不久的将来要成为国家科技发展的脊梁,肩负着科技兴国的责任,一个没有严谨求实的研究态度的人,是不可能担此重任的,数据库课程设计中出现的应付了事、抄袭他人的现象,反映出学生学习浮躁、投机取巧的学习态度,这种现象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具有一定的“遗传性”,它反映了一个学校近期的整体学习风气,从表面上看是学生的学习态度不端正,从深层次上看,这在一定程度上暴露了学科教师的科研治学态度问题。教师要求不严格,没有加以合理的引导,也会导致这一现象的产生。

所以,我们必须先从端正的学生学习态度,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学习研究以及科研工作的基本素养教育,这不仅促进了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更重要的是其在无形之中具备严谨、科学的学习研究态度,无论对他们课程设计的完成,还是以后的工作学习,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2 开放式教学方式,增强学习自主性与创造性

长期以来,在数据库课程设计中由于课时少时间紧,在选题上,大部分教师提供固定的题目供学生选择,这样可以更方便的进行指导与管理,但在另一个方面却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每个学生对教学内容掌握情况不大一致,对课程的理解也参差不齐,所以有必要让学生自由发挥,自选题目,自由选择开发工具,只要完成所要求的设计内容即可。加入在数据库选择上,可以选择 SQL Server、Oracle、Mysql 等,在开发平台上,可以选择 Power Buider、Delphi、. net、J2EE,这些内容需要学生自己选择,老师尽量不去指定某个平台。这样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可以更好地发挥出来。

在人员分工组织上,很多情况下还是一个人完成系统所有的开发任务,这种做法不符合实际情况,因为在公司里面几乎没有哪个软件是由一个人负责开发完成的。我们需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交流表达能力,而课程设计恰好提供了这样一个平台,在实际操作中,可以更具学生不同特点,合理进行项目的分组。比如,每个组里面各包含一个组织能力较强的同学、动手能力较强的同学、语言书写能力较强的同学,这样不仅可以发挥每个同学的长处,又可以避免有些组几个人都只擅长同一样东西,课题无法很好的完成的现象。另外,如果有条件,可以模拟公司的开发环境,组织每个小组进行团队开发,让他们掌握团队开发中的软件版本控制问题,这些都能为以后的实际工作积累很好的经验。

2.3 规范化课程管理的构建

在课程管理环节,建议采用了以下流程:确定选题,开题,中期检查,系统验收,课程设计答辩,提交设计报告。通过规范化管理模式,学生可以清楚的了解在什么阶段应该做什么,课程设计得以顺利进行。

确定选题要求学生根据自身情况,合理进行分组,确定题目,描述系统要实现的功能,为开题做好铺垫。

开题是整个开发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环,我们要给学生以良好的指引。这个阶段要求学生对系统进行需求分析,确定系统边界,建立业务模型,对具体的业务流程绘出图表,确定各个业务功能模块之间的联系。之后根据系统的功能模块,进行数据库的概念设计,抽象出业务实体,进行数据库的概念模型设计,画出 E-R 图,描述各个实体的属性、联系。这是整个系统的关键,直接影响到后面的详细设计的完成。

中期检查是对学生上一阶段的设计情况作一个总结,解决开发中出现的问题,比如,小组成员之间的有效沟通,进度是否符合要求等。

系统验收是对完成后的系统的正确性、可用性、合理性及性能,实现的情况是否与初期设计目标一致进行的一个检查。这一验收结果是评价学生完成课程设计质量的主要依据,比如,系统是否能够完成基本的数据查询、更新,是否使用了视图机制保护数据库的安全,是否试用储存过程提高系统的性能,是否有完成的日志系统以保证系统具备良好的可维护性,系统界面是否符合操作习惯等。

课程答辩是对整个系统完成情况的一个系统的总结,也是最终评定课程设计成绩的重要依据。学生在此过程中可以提高总结描述能力,通过对整个开发过程的总结,对某些细节问题的回答,提高了学生的临场应变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

2.4 考核方式的构想

在进行选题的开放性教学后,由于大家的选题不一样,开发平台不一样,最终系统完成的功能、效果不一样,很多老师会遇到一个共同问题就是如何对课程设计结果进行考核。根据课程设计的流程,我们可以分别在开题、中期检查、系统验收、设计答辩4个环节进行考核评价。由于各个小组完成系统功能的差异化相同的某项功能。开题考核占整个课程评价的15%,评价标准初步构想如下:

概念模型:E-R是否符合规范;实体属性师傅完整、恰当;实体联系师傅正确。(7分)

系统结构:系统设计整体思路师傅符合需求;难度、规范是否合理。(5分)

开题报告:开题报告是否符合规范。(3分)

中期检查主要是对学生进行课程设计进度的监督检查,目的是督促学生按照课程计划如期完成课程设计任务,检查的指标包括各种数据操作是否实现,系统功能模块完成情况。中期检查占整个课程评价的20%,评价标准如下:

各种数据操作:数据库连接;查询,更新。(10)

功能模块:模块划分是否合理;模块互操作是否实现;模块功能实现的程度;流程图是否正确。(10)

系统验收是对学生课程设计的主要评价,学生对整个系统开发设计的完成情况都体现在这里,我门主要对系统界面、功能实现、系统性能、创新点、帮助系统进行考核。占整个课程评价的45%,评价标准如下:

界面:界面显示效果;可操作性。((5分)

功能:正确性;实现程度;复杂性。(20分)

性能:稳定性;运行效率。(10分)

创新点:是否有创新之处。(5分)

帮助系统:完整性;操作是否方便快捷。(5分)

课程答辩是对整个系统完成情况的一个系统的总结,检查学生是否能够根据自身完成情况清楚流畅地介自己完成的工作,是否能够对老师提出的问题给出恰当的回答。占整个课程评价的20%,评价标准如下:

课题介绍:总结、表达能力。(5分)

答辩:正确性;实现程度。(7分)

课题评价:人员分工情况;团队合作情况。(2分)

课程答辩是对整个系统完成情况的一个系统的总结,检查学生是否能够根据自身完成情况清楚流畅地介绍自己完成的工作,是否能够对老师提出的问题给出恰当的回答。占整个课程评价的20%,评价标准如下:

课题介绍:总结、表达能力。(5分)

答辩:正确性;实现程度。(7分)

课题评价:人员分工情况;团队合作情况。(2分)

设计报告:课程设计报告是否符合规范。(3分)

技术文档:是否符合规范。(3分)

3 结束语

本文对数据库课程设计教学存在的几个问题作了深入的分析,提出了对学生严谨、科学、创新的教学目标,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几年来,我们在数据库课程设计教学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学习课程的兴趣和课堂教学质量,并将继续将其发展和完善,在教学指导方法上不断创新,并在其他课程的实验教学中逐步推广。

参考文献

[1] 陆慧娟. 数据库系统原理[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

[2] 王珊,萨师煊. 数据库系统原理[M].4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 张立忠,张洋. 计算机专业课程设计的教学研究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07(4):1184―1149.

课程设计开题报告范文第2篇

铸造工艺课程设计是学生综合运用理论知识,根据铸造零件的结构特点、技术要求、生产批量和生产条件等,确定铸造方案和工艺参数,绘制铸造工艺图,编制工艺卡等技术文件的过程。通过铸造工艺课程设计可以使学生完成铸件工艺设计能力方面的基本训练。铸造工艺课程设计所涉及的课程知识包括铸造工艺、造型材料、铸造设备、工程制图、AutoCAD、三维绘图等知识,是一次综合性工程设计实践课。

2铸造工艺课程设计存在的问题

铸造工艺课程设计目前在教学中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1)学生学习兴趣较低。由于传统铸造工艺课程设计通常采用试错法进行确定,设计者要凭借经验及理论知识确定较合理的方案、选用铸造工艺参数,故往往需要反复选择方可获得满意的结果。且传统的设计模式不能直观地通过改变设计参数进行方案比较进行设计性训练,这造成了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兴趣较低。

(2)铸造工艺课程设计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识图、绘图能力。但由于目前工程制图学时的缩减以及学生学习兴趣的降低,致使学生在三周的课程设计时间里有一周的时间是用来识图的,这严重影响了课程设计的进度。

(3)铸造工艺课程设计需要学生对型板、砂箱、芯盒等工装进行设计,学生对这些工装的认识往往通过书本得来,即便学生在实习时见过部分工装,但由于条件限制,这些工装的结构、工作原理等均未搞清楚。而且课程设计工作量很大,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差别很大,因此部分学生只是机械的照猫画虎,从而无法训练和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

4)我校铸造工艺课程设计一般集中安排在秋季学期第18~20周,由于此时学生面临着期末考试、考研等,加之师资不足,造成师生及时沟通存在困难,一般在教师集中将任务书发给学生后,有一部分学生就很少到设计室了,当课程设计快要结束时才开始设计,其中不乏抄袭现象,使课程设计失去了原有的意义。

(5)传统的铸造工艺课程设计题目都已沿用了很多年,很少与现在的工厂有关,使课程设计与工程实践脱离了衔接。

3铸造工艺课程设计改革与实践

针对课程设计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笔者对课程设计流程、内容、考核方式等进行了改革与实践,使铸造工艺课程设计作为“三维一体”能力应用型人才培养计划中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充分发挥作用。

(1)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改革课程设计的内容和流程,重点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课程设计内容是课程设计的基础,内容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学目的能否实现。为了达到培养目的,一方面让学生通过实习建立对工艺及装备的感性认识,另一方面抛弃传统的设计题目,选择多个工厂里实际生产的典型零件作为课程设计的题目,实现课程设计与工程实践的衔接。为了防止抄袭现象,学生4~5人一组做同样的零件,但每个学生的设计参数不同。为了提高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兴趣,对传统的铸造课程设计流程进行了改革。新的课程设计流程中增加了AutoCAD、三维绘图、计算机模拟等,通过改变设计参数进行方案比较的设计性训练能够直观地体现,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学生的识图、绘图能力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和提高,为以后参加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图2为大学生采用Pro/E软件完成的铸件三维设计。

(2)课程设计与大学生竞赛相结合,促进实践教学改革。大学实践教学的根本真谛在于它能够培养学生未来从事研究、探索活动的一种思维品质和习惯[3-4]。学科竞赛可以锻炼学生提出问题、设计方案、探索解决问题方法的能力。整个竞赛从组织队员开始,就是学生的主动思维、发散思维、直觉思维、批判性思维,甚至是“梦想”的过程,是学生利用多年学习的知识进行分析、组合与判断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应用实验基本技能、发挥创造性的过程。通过学科竞赛使学生的创新活动成为了学业的一部分。兰州理工大学在实践中出台了一系列相关配套政策,例如创新学分实施办法中规定每位学生必须获得1个创新学分;参加校级及以上学科竞赛的同学可以获得创新学分,竞赛作品可以替代课程设计等。在一系列制度的支持下,大学生踊跃报名参加,利用寒暑假时间参加竞赛,通过校内竞赛选拔推荐参加国家级竞赛的人员。通过参加铸造工艺大赛,学生成为了学习过程的主体,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从2009-2014年,我校学生连续六年参加了“永冠杯”全国大学生铸造工艺大赛,获一等奖3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8项。同时通过竞赛,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科学研究的基本素质、动手能力和勇于创新的精神。虽然参加全国铸造工艺大赛的是学生,但同时比的是创意以及学校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许多企业工程师、研究人员作为竞赛评委,这些都增加了高校教师的压力,促使教师对实践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改革,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规范化管理模式,改革考核方式,将过程考核和能力考核相结合。在课程管理方面,我们通过任务书明确了以下时间点:开题,中期检查,课程设计答辩,提交设计报告。通过规范化的管理,学生可以清楚地知道各个阶段的内容,并能合理安排时间。开题时要让学生知道课程设计的目的、内容及意义。这个阶段要求学生充分利用图书馆纸质及电子资源,积累大量的原始资料,并充分了解铸件的结构特点;中期检查主要解决设计中出现的问题;课程设计答辩环节是对整个铸造工艺设计进行的总结。通过答辩环节可以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以及临场应变能力。根据课程设计的流程,在开题、中期检查以及课程设计答辩三个环节分别进行考核。开题占整个课程设计考核的10%;中期检查占70%,包括以下内容:合理选定铸造工艺参数,占15%;浇冒口等的设计,占25%;工艺图、型板图、合箱图的绘制,占30%;课程设计答辩占20%。

4结语

基于培养学生“三维一体”能力的铸造工艺课程设计模式,使学生受到了必要的工程意识、工程思维和工程方法的训练,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了本科生培养与社会需求的接轨。我校基于“三维一体”能力培养的铸造专业课程设计坚持数年,形成了特色教学,受到了学生欢迎,可在工科高等院校中借鉴推广。

课程设计开题报告范文第3篇

[关键词]课程设计 教学方法 考核手段 能力培养

一、引言

近年来,各高校越来越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各类课程设计在教学中所占的比重明显增加。对于计算机系的学生,尤其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学生,开设各类课程设计课就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以C语言课程设计为例,介绍了在实际教学中所采用的教学计划、教学方法以及考核手段,通过对各个教学环节的分析和总结,探讨了如何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软件开发能力的方法。

二、C语言课程设计教学计划

C语言技术是计算机最重要的应用领域之一,也是发展较快的领域之一。其应用早已渗透到各个行业,C语言系统的开发、管理与维护是计算机专业人员必须要掌握的基本技能。因此在完成了理论教学之后,后续的C语言课程设计的安排是很关键的。

我们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了相应的教学计划。要求选修C语言课程设计的同学必须先修C语言原理,具有程序设计的基础。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C语言设计概述、需求分析、概念结构设计、逻辑结构设计、C语言的物理设计、C语言的实施和C语言系统的管理维护。本课程以实践为主,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能独立设计C语言应用系统,掌握C语言设计的过程和方法。根据本课程的特点,充分重视上机实践的环节,课程在机房上,有利于学生学习。

本课程安排在一个学期内,教学周数为18周,每周6学时。每周具体内容安排如表1。

三、各阶段教学方法

由于各阶段的任务不同,要求也不相同,因此分阶段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以一个学生熟悉的、容易理解的C语言项目开发过程为主线,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将相对枯燥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联系起来。

题目选取阶段是C语言课程设计的初始阶段,也是决定能否达到教学目标的关键性阶段。如果题目选取得太大、太难,或者是学生不熟悉、很难接触到的领域,做起来太困难,会影响学生的积极性,势必会影响到后期的学习效果。而题目太简单,又达不到教学标准。因此在本阶段,采取教师提供参考题目,学生自主选择的方法。教师根据开题报告整理出小组题目以及成员,并简要分析选题的难易程度。在第二周的开题讨论上让每小组派代表进行发言,大家分析讨论题目的可行性,对于选题不合理的,重新修改。这阶段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大家的思维,实际教学效果良好,很多学生的选题都具有现实应用意义。

题目确定完之后,就要进行需求分析。很多学生认识不到这部分的重要性,选定题目后就想开始代码的编写工作,往往做了一半就进行不下去。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通过实例充分讲解需求的分析重要性,讲解具体的需求分析方法,使学生理解需求分析是整个设计过程的基础,同时掌握基本的需求分析技能。在需求分析阶段,要尽可能收集课题的完备需求,可以利用不同小组互相模拟实际用户的形式,增加学生的交流能力和开发兴趣。在需求分析阶段,要完成系统的数据流图和数据字典。高质量的完成需求分析工作可以巩固学生在理论课上学到的数据流图、数据字典等基础理论知识,并提高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确定用户需求后,进入系统设计阶段。系统设计阶段要完成应用系统的设计和C语言设计。应用系统的设计要完成课题应用软件的架构设计和具体功能模块的划分。C语言设计要结合应用系统的设计,逐步完成C语言的概念结构设计、逻辑结构设计和物理设计。概念结构设计阶段是整个C语言设计的关键,该阶段通过对用户需求进行综合、归纳与抽象,形成一个独立于具体DBMS的概念模型;逻辑结构设计阶段要将概念结构转换为某个DBMS所支持的数据模型,并对其进行优化;物理设计阶段要为逻辑数据模型选取一个最适合应用环境的物理结构。C语言设计不但可以加深学生对ER图等理论知识的理解,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软件系统设计能力。

系统实现阶段,教师对采用的教学案例代码进行演示,针对不同的程序设计语言对C语言的连接部分进行讲解,并给出相应的示例代码。此阶段主要是学生动手编写代码,完成系统功能。要指导学生编写高质量的代码,包括变量的命名方法、代码的书写规则、代码的注释规则等。这阶段教师可采用启发式教学,对于学生在设计中遇到的问题,要引导他们学会查找资料,自己思考解决。

系统测试阶段,包括单元测试和集成测试。要指导学生进行测试用例的编写,掌握正确的测试方法。对于C语言系统,还要进行C语言的性能测试和容量测试。通过系统测试,使学生掌握正确的测试方法,有效提高软件的质量。

四、考核方式

教师在每个阶段都会进行检查,对完成情况进行记录。开题阶段,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开题报告,并确定选题是否合理。在需求分析阶段,要求每组上交需求分析。在接下来的系统设计、实现及测试阶段,要求学生详细记录设计思想、设计方法、实现过程及测试结果,整理出完整的课程设计报告书。最后由教师综合考虑以下几方面的因素,给出总评成绩,包括文档的完成情况、开发环境的选取、系统功能实现情况、用户界面的设计以及现场演示答辩的效果。通过以上方式,较综合、客观地评价了学生的文字及语言的表达能力以及系统设计、程序开发的能力。

五、结束语

教学实践表明,这种形式的C语言课程设计,可以使学生有效地巩固对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可以使学生系统地了解软件开发流程,提高学生的软件工程化开发能力,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并且可以建立学生的团队意识,提高学生的交流和协作能力。

参考文献:

课程设计开题报告范文第4篇

摘要:本文通过对数据库课程设计中的教学方法、考核手段的介绍,探讨了在实践中逐步提高学生软件开发能力的方法。

关键词:课程设计;教学方法;考核手段;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1引言

近年来,各高校越来越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各类课程设计在教学中所占的比重明显增加。对于计算机系的学生,尤其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独立学院的计算机系学生,开设各类课程设计课就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以数据库课程设计为例,介绍了在实际教学中所采用的教学计划、教学方法以及考核手段,通过对各个教学环节的分析和总结,探讨了如何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软件开发能力的方法。

2数据库课程设计教学计划

数据库技术是计算机最重要的应用领域之一,也是发展较快的领域之一。其应用早已渗透到各个行业,数据库系统的开发、管理与维护是计算机专业人员必须要掌握的基本技能。因此,对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数据库原理通常都作为专业必修课。该课程完整、系统地讲述了当前数据库技术从基本原理到实践应用的主要内容,理论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都较强。如果我们想单纯通过理论教学使学生既能掌握数据库技术的基本理论,又能掌握数据库设计和使用的方法,是比较困难的。因此在完成了理论教学之后,后续的数据库课程设计的安排是很关键的。

我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了相应的教学计划。要求选修数据库课程设计的同学必须先修数据库原理,具有程序设计的基础。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数据库设计概述、需求分析、概念结构设计、逻辑结构设计、数据库的物理设计、数据库的实施和数据库系统的管理维护。本课程以实践为主,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能独立设计数据库应用系统,掌握数据库设计的过程和方法。根据本课程的特点,充分重视上机实践的环节,课程在机房上,有利于学生学习。要求以一种具体的DBMS 为主,学会C/S模式和B/S模式两种方法。

本课程安排在一个学期内,教学周数为18周,每周4学时。每周具体内容安排如表1。

3各阶段教学方法

由于各阶段的任务不同,要求也不相同,因此分阶段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以一个学生熟悉的、容易理解的数据库项目开发过程为主线,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将相对枯燥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联系起来。

题目选取阶段是数据库课程设计的初始阶段,也是决定能否达到教学目标的关键性阶段。如果题目选取得太大、太难,或者是学生不熟悉、很难接触到的领域,做起来太困难,会影响学生的积极性,势必会影响到后期的学习效果。而题目太简单,又达不到教学标准。因此在本阶段,采取教师提供参考题目,学生自主选择的方法。由于是完成一个较完整的项目,而且每个学生擅长的方向可能不一样,因此采用小组分工协作的方式。每组由三至四人组成,由一名组长负责,同组员研究确定开发题目以及任务分工。在小组讨论确定了题目之后,组内负责整理文档的同学要完成开题报告,上交指导教师。开题报告的关键内容包括选题理由以及开发环境的选取。教师根据开题报告整理出小组题目以及成员,并简要分析选题的难易程度。在第二周的开题讨论上让每小组派代表进行发言,大家分析讨论题目的可行性,对于选题不合理的,重新修改。这阶段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大家的思维,实际教学效果良好,很多学生的选题都具有现实应用意义。

题目确定完之后,就要进行需求分析。很多学生认识不到这部分的重要性,选定题目后就想开始代码的编写工作,往往做了一半就进行不下去。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通过实例充分讲解需求的分析重要性,讲解具体的需求分析方法,使学生理解需求分析是整个设计过程的基础,同时掌握基本的需求分析技能。在需求分析阶段,要尽可能收集课题的完备需求,可以利用不同小组互相模拟实际用户的形式,增加学生的交流能力和开发兴趣。在需求分析阶段,要完成系统的数据流图和数据字典。高质量的完成需求分析工作可以巩固学生在理论课上学到的数据流图、数据字典等基础理论知识,并提高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确定用户需求后,进入系统设计阶段。系统设计阶段要完成应用系统的设计和数据库设计。应用系统的设计要完成课题应用软件的架构设计和具体功能模块的划分。数据库设计要结合应用系统的设计,逐步完成数据库的概念结构设计、逻辑结构设计和物理设计。概念结构设计阶段是整个数据库设计的关键,该阶段通过对用户需求进行综合、归纳与抽象,形成一个独立于具体DBMS的概念模型;逻辑结构设计阶段要将概念结构转换为某个DBMS所支持的数据模型,并对其进行优化;物理设计阶段要为逻辑数据模型选取一个最适合应用环境的物理结构(包括存储结构和存取方法)。数据库设计不但可以加深学生对ER图等理论知识的理解,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软件系统设计能力。

系统实现阶段,教师对采用的教学案例代码进行演示,针对不同的程序设计语言对数据库的连接部分进行讲解,并给出相应的示例代码。此阶段主要是学生动手编写代码,完成系统功能。具体程序设计语言没有限制,可自由选择。要指导学生编写高质量的代码,包括变量的命名方法、代码的书写规则、代码的注释规则等。这阶段教师可采用启发式教学,对于学生在设计中遇到的问题,要引

导他们学会查找资料,自己思考解决。作为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是很重要的。

系统测试阶段,包括单元测试和集成测试。要指导学生进行测试用例的编写,掌握正确的测试方法。对于数据库系统,还要进行数据库的性能测试和容量测试。通过系统测试,使学生掌握正确的测试方法,有效提高软件的质量。

4考核方式

教师在每个阶段都会进行检查,对完成情况进行记录。开题阶段,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开题报告,并且每组的选题都要在课上进行讲解、讨论,确定选题是否合理。在需求分析阶段,要求每组上交需求分析文档。在接下来的系统设计、实现及测试阶段,要求学生详细记录设计思想、设计方法、实现过程及测试结果,整理出完整的课程设计报告书。在期末结课前,要求学生对所完成的系统进行现场演示,教师及在场学生均可对其设计方法及功能进行提问。最后由教师综合考虑以下几方面的因素,给出总评成绩,包括文档的完成情况、开发环境的选取、系统功能实现情况、用户界面的设计以及现场演示答辩的效果。通过以上方式,较综合、客观地评价了学生的文字及语言的表达能力以及系统设计、程序开发的能力。

5结束语

教学实践表明,这种形式的数据库课程设计,可以使学生有效地巩固对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可以使学生系统地了解软件开发流程,提高学生的软件工程化开发能力,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并且可以建立学生的团队意识,提高学生的交流和协作能力。

参考文献:

[1] 胡颖. 关于提高课程设计教学效果的措施[J]. 职业教育研究,2006.

[2] 邵浩然. 数据库原理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 计算机教育,2007.

[3] 海波,朱小军. 高校实践性课程多元学习环境设计[J]. 甘肃高师学报,2007.

[4] 肖志军,覃思乾. 程序设计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J]. 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06.

课程设计开题报告范文第5篇

【关键词】电子类专业 课程设计 教学模式

目前,各大高校在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上都加大了投入。应用电子专业课程设计是电子专业课程一个重要的环节,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当中。这不仅仅给学生一个动手操作的机会,也很好地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对于理论的理解也起到了促进作用。就目前高校扩招,在学生基础知识较薄弱的现状下,本文就应用电子专业课程设计提出一种普遍模式,且对目前现有的模式进行一个一个改进。对各课程的课程设计都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一、课程设计的目的与要求

课程设计针对某一门课程,对学生进行综合性的训练,培养学生运用课程中所学的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独立的解决实际问题。

应用电子专业课程设计应到达如下几点要求:

1.综合运用电子技术课程中所学的知识去独立完成一个设计性课题

2.学会通过查阅资料、手册去培养学生的独立分析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学会电子电路的安装与调试

4.掌握电子仪器的正确使用方法

5.学会撰写课程设计报告和总结

6.培养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二、课程设计的主要过程

(一)选题

教师可以根据自身具备的能力,紧密结合理论课程,从中选择一些题目予以公布,供学生们选择,题目的难度最好有档次的区分,以便不同能力的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题目,对于某些动手能力特别好的学生,可以由学生自己出题,教师把关就可以了。

(二)任务书的下发及开题

课题的任务指标必须能够实现。学生拿到任务书以后,下一步进行开题。开题是一个非常细致的阶段,教师应鼓励学生大量的去翻阅资料,鼓励学生对课题进行前期的调研,收集大量的素材。随后,学生根据收集到的资料及自身的设想,提出完成课题的总体方案和周密的计划。在这个阶段中,教师扮演的角色不是替代,在以往的教学过程当中,一些教师常会出现给定学生能实现的方案,学生就省掉了去查阅资料和提出方案的阶段,这样的教学效果只能助长一些学生的依赖性。

(三)学生设计阶段

在这个阶段,学生主要是利用实验室的条件和设备,根据已拟定的方案逐步完成任务,其中包括电路图的设计、元器件的选择、参数的设置、仿真等等。这个过程也是整个课程设计时间周期最长的环节,同时也是学生锻炼独立解决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阶段。教师在这个过程中给学生进行答疑,当学生遇到问题和困难的时候,给学生一个方向,让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有些同学自觉性比较差,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做好实验室开放的记录及答疑的记录,对学生这个阶段的工作进行监督。

(四)答辩验收阶段

教师可根据题目的难易规定好学生完成课题的时间,周期一般在2周到4周左右比较合适,要充分留给学生查阅资料、解决问题的时间。验收学生的作品,不仅仅只是验收作品制作成功与否,实际上,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学到东西,达到我们的培养目标。因此,教师在成绩构成当中,应当考虑到几个方面,作品的完成情况、实验室开放和答疑的情和答辩的情况。

(五)课程设计总结报告的撰写

课程设计总结报告的撰写,是为日后的毕业设计甚至将来学术研究的论文书写打下一个基础,学生的撰写水平是靠平时日积月累的。报告的内容应与自身课题紧密相关,鼓励学生原创,尊重知识产权。查阅文献是工程人员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参考文献综述应予以体现且应与时俱进。

三、课程设计教学改革

面对目前高校扩招,学生的能力也是各有差异,对于目前各大高校,特别是三本院校,学生的基础是比较薄弱的,如果一味沿用过去的教学模式,可能对于一些甚至大多数的学生有点难以消化,或者是做完了整个课程设计都不知道是如何完成的,相当于走了一个过场。因此,针对这一情况,学校可以为实践环节专门开设一些基础课程,然后由浅及深,例如元器件识别课程、印制电路板的设计制作过程、电子电路调试与抗干扰技术等课程,这些基础课程在专业课开设之前就可以给学生了解了,在学完专业课进入到课程设计阶段就会有个基础做铺垫,学生也会容易接受。

总结

课程设计开题报告范文第6篇

关键词:智能科学与技术;本科毕业设计;过程管理系统

1智能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改革背景

智能专业是一个新兴专业,在学科建设上各高校百花齐放、各有特色,但目前国内高校的智能专业本科教学普遍存在以下突出问题㈣。

(1)专业课程过于庞杂。专业课程设置重叠较大,本来的出发点是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但由于学时有限,过多的课程反而影响了专业特色。

(2)培养模式落后。缺乏学科交叉,且“教师一学生”的单一教学模式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协作能力。

(3)专业培养缺乏目标导向与社会定位。学生缺乏对智能学科的系统化理解,很难培养其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此,沿用传统的毕业论文(设计)管理模式和时间分配方案,以通常的论文撰写和答辩为基本考评方式,效果并不理想。

2智能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的指导思想

高等学校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是本科教育成果的收官之作,对学生进入社会或继续深造都有重要的过渡作用,需特别重视。通过面向能力培养的本科毕业设计教学改革,智能专业本科毕业设计的指导思想在遵循《南开大学本科生毕业设计手册》的基础上,主要强调以下3个方面。

(1)学生应结合课程学习情况、今后拟就业方向、个人兴趣、继续深造方向等选择适合自己的导师和毕业设计题目,而非功种性地选择难度低、给分高、容易过的题目。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学生应发挥主观能动性,将涉及的核心课程知识点再做温习,与指导教师积极沟通,与团队成员经常讨论。

(2)教师在指导学生选题方面应注重与前沿技术的相关度,可将在研项目、子课题、甚至技术点中的一些工作作为本科生毕业设计题目,鼓励教师多出题目。教师在指导学生过程中应给予参考文献、参考书目建议,并根据项目情况提供之前的项目文档,同时注意培养学生撰写项目文档的能力。

(3)论文撰写符合南开大学本科毕业设计内容、格式规范,做好论文答辩的各项准备。

为了全面贯彻智能专业本科毕业设计的指导思想,使毕业设计工作顺利推进,智能专业本科毕业设计正式开展前要经过两个层次的动员工作,一方面由学院教学领导班子动员毕业设计导师,另一方面,学院组织学生集中召开毕业设计动员大会。

3智能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内容和过程

3.1毕业论文(设计)前导课程

为了使毕业论文(设计)实现更好的效果,学校首先在毕业论文选题前一学年就开设综合课程设计课程,该课程可以分为春、秋两个学期(即第五、六学期),分别为综合课程设计2-1和综合课程设计2-2。由教师根据自己的科研项目或教授课程给出1~3个题目,将智能学科核心课程(如智能工程、机器视觉、现代控制论、过程控制、电路基础、计算机基础等)之间的关联性通过恰当的选题体现出来。学生在自由选择一个题目后,像研究生一样进入实验室,跟随导师完成题目,并做定期进度汇报。

该课程近两年开始实施,效果比较显著,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合理弥补了本科生毕业设计时间不足的问题,真正的毕业设计过程在大四学期才刚刚开始,而该阶段的学生一般忙于找工作、考研、出国等事务,很难集中全部精力和在校时间投入毕业设计中。尤其工科类的题目需要经过实际调试和设计才能完成,很多学生由于时间所限草草应付。前导课程设置在大三学年,学生就有充沛的时间,有较稳定的学习状态和心理状态。二是使学生提前进入科研环境,熟悉基本的科研条件和论文写作技能,对知识结构做进一步的整理和温习,并对自己的能力有一个初步认识,也能较早发现自己的兴趣点,在后期真正开展毕业设计时选题更准确、进入研究状态更快、论文(设计)质量更好。

3.2时间要求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工作时间不得少于12周,不设上限,充足的工作时间是保证质量的重要前提。学校安排学生在大四上学期进行毕业论文(设计)的动员、选题、导师确定、文献查阅等工作;在大四下学期集中完成毕业论文(设计)的实验(调研)、撰写、答辩等环节。大三学年(上下两个学期)开设毕业设计前导课程,客观上也为毕业设计增加了更多时间。

3.3选题要求

(1)以培养智能专业优秀毕业生为目标,充分体现专业特点。同时,鼓励学生选择以本专业为主的交叉学科课题,如近两年有不少学生将机器视觉、图像处理等技术与生物、法语、环境等学科的实际问题结合,做出了有应用价值的毕业设计。

(2)学生应根据自身情况考虑选题,不要随意或者盲目。前文提到的毕业设计前导课程为学生达到此要求提供了帮助。

(3)论文选题应有一定的理论价值或实践价值,本科毕业设计应有1~2个创新点。

(4)学生可选择指导教师提供的题目,也可自拟题目。学院采取开题报告的形式审核全体学生的选题,并填写《智能专业开题报告审查表》,经导师、院主管本科教学副院长签字备案。如题目更改,学生需填写《智能专业本科毕业题目变更审查表》,同样经签字后备案。其中,学院会选拔5~10名学生面向整个专业的师生举行示范性开题报告。

(5)学生选题原则上要求每人1题。但由于智能专业很多题目需团队协作完成,因此规定若2人(或2人以上)合作课题,毕业论文(设计)必须分开撰写,在毕业论文(设计)中要重点阐述本人独立完成的部分,并明确说明本人在课题研究中完成的内容对整个课题的贡献。

3.4资料查阅、实验设计及数据整理

智能专业本科生如同其他工科学生一样,往往直接着手解决具体问题,而忽略了问题背后的理论意义。因此,学生应进行一定量的文献阅读工作,在开展毕业设计前广泛收集资料,以便了解目前该领域国内外研究现状并做好记录。同时,要求学生将课题的研究背景、资料查阅情况、文献阅读心得进行归纳总结,并在初期进行一次详尽汇报。导师对该汇报评价满意后,学生继续进行实验设计和后继答辩工作,若不符合要求则需重新汇报直到符合要求为止。我们要让学生懂得:只有通过丰富翔实的前期调研,才能了解理论界对自己拟研究问题的研究状况,避免低水平重复性工作,也防止侵犯他人知识产权,这对学生今后的研究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

3.5编写提纲和撰写毕业论文(设计)

根据智能专业特点,撰写论文的时间为4周,在撰写前应与指导教师讨论三级目录。学生应主动找导师指导毕业论文(设计),每周至少一次,总次数不少于10次。这里特别强调,如学生没有按要求完成之前的环节,而直接提交论文,则不准许答辩,亦不能获得相应学分。

3.6毕业论文(设计)指导与检查

指导教师应按学校要求对学生进行定期指导,同时对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的完成进度、质量、出勤等情况进行检查,及时解决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如实填写《智能专业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审查表》《智能专业毕业论文(设计)中期检查表》《智能专业毕业论文(设计)进度检查表》等表格。

3.7利用网络系统完成全过程质量控制

良好的改革方案,离不开有效的管理机制。在该方面,南开大学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利用学科在信息技术方面的优势,开发了一套完整的管理系统,用于管理本科生毕业设计全过程。学生可以在综合课程设计(前导课程,如图1)和智能专业本科毕业设计(如图2)分别使用系统完成填报志愿、导师双向选择、开题报告提交、中期检查等步骤。相应地,导师可以通过该系统完成题目布置、开题报告审核、中期检查等工作。学科主管教学工作领导也可借助该系统,通过高权限访问,评阅和批示教师及学生的论文进度和质量。

4结语

课程设计开题报告范文第7篇

关键词:过程控制;毕业设计;选题;审题;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毕业设计工作是高等院校本科教育阶段非常重要的一个教学环节,是大学学习期间的最后一个阶段,对培养学员的综合素质和动手实践能力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也是对学员在大学期间学习到的各种知识和技能的一次全方位考查。

然而,在以往的毕业设计过程中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和不足,需要对其指导思想、培养目标、实施方法和考核方式等进行全方面的改革。笔者结合新形势下军队院校对大学本科教育的新的要求和目标,在总结多年教学经验和学员的实际情况基础之上,提出了基于过程控制的毕业设计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1毕业设计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1毕业设计的时间较短,学员投入的精力不足

我校的本科生在毕业设计之前,必须要参加为期一个月左右的毕业实习,主要是在基层单位参观学习,留给毕业设计的时间非常有限,只有一个多月。因此,本科学员很难深入进行毕业课题的研究和设计,而且投入的精力也不足,造成了应付了事的结果。

1.2毕业设计教学的师资力量不够

在校的每一个教员都承担着繁重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使得分配给毕业设计课题指导工作的精力非常有限,而毕业设计的指导教学是一项实践性非常强的工作,需要教员在毕业设计课题的实践性和操作性上给予更多的指导。然而,目前有许多刚刚从大学校门走出的新教员和部分科研实践经验不足的教学型教员,这就使得师资力量很难满足毕业设计教学质量的要求。

1.3选题不太切合实际,审题不严格

学员的毕业设计课题一般是由指导教员按照自己的研究方向和感兴趣的领域进行选择的,这些选题中不乏一些理论性比较强的课题,而如果基础较差的学员选择后,就会出现理论知识不能理解,课题研究无法继续下去的窘地,最后只能从网络上借鉴别人的论文成果来完成自己的毕业论文。这些不太切合实际选题的出现,也与审题阶段不严格有着很大的关系,在审题时,往往只由一两个教员实施,而对学员自身的基本状况不太了解,难免会出现难度很大的课题学员无法完成的现象。

1.4毕业设计过程监管不到位

毕业设计一般包括选题、查找资料、开题、课题设计、成果鉴定、编写论文、答辩评定等过程,其中许多阶段都是学员自己完成,这就容易产生教员无法掌控学员具体情况的真空地带。这段时间内,学员容易产生疲劳情绪,放松自己,有的在毕业设计的时间打游戏,还有的看电影,造成了不好的影响,这都是由毕业设计过程监管不到位而产生的。

1.5毕业设计的考核方式不完善

由于毕业设计需要编写论文进行答辩,对毕业设计成绩的评定主要是由论文的成绩来决定,有些学员虽然把论文编写出来了,但是毕业设计过程中并没有自己的成果和收获,在答辩中走走过场,显然这都是由考核方式单一、片面而产生的。

2明确毕业设计的意义,科学选题与严格审题

2.1明确毕业设计的地位,认真重视毕业设计工作

作为高等院校本科教育的重要教学环节,毕业设计是高等院校人才培养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员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专业知识,提高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和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毕业设计在培养大学生探求真理,强化社会意识,进行科学研究基本训练,提高综合实践能力与素质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重要实践环节。

毕业设计的内容一般是书本上难以找到的,需要学生使用创造性思维去探索,力求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措施,学生不再是课堂里的“听众”,而变成了“主演”。通过毕业设计的严格训练,使学员在毕业设计实践中全面地运用所学知识,加深理解,融会贯通,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无论再好的课堂教学也比不上毕业设计的实践教学。

2.2科学合理地选题,严格谨慎地审题

毕业论文选题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毕业设计完成的质量,因此,必须结合学员的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进行命题与选题。在设计毕业课题的过程中,除了允许教员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和感兴趣的领域进行设计以外,还允许学员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点独立自主地设计课题,必须舍弃那些理论性太强、工程实践性很弱的题目,充分考虑到学员自身学习的特点、掌握知识的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的差别,设计一些与科研课题和工程实践紧密结合的题目。同时,在教员与学员之间建立灵活的双向选择机制,教员可以选择符合课题研究与设计要求的学员,学员也可以选择符合自身学习特点、课题方向符合自己兴趣的指导教员。

当学员选择好毕业设计的课题后,要广泛地查阅文档资料,从而进行开题。此时,由此课题方向学术造诣较高、经验较丰富的教员组成专家小组,对学员毕业设计的开题报告进行严格谨慎的审核,将一些与工程实践联系不紧或者理论性较强、难度较大的课题剔除掉,为学员能够按时保量地完成毕业设计打下良好的基础。

3培养学员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思维

3.1毕业设计与相关的课程设计结合起来

课程设计是理论课程结束之后安排的一次大型实践性教学环节,其目的是巩固和加深学员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增强学员对所学知识实际应用的能力,培养学员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因此,课程设计是毕业设计的基础,必须将毕业设计和相关的课程设计充分地结合起来,使学员在课程设计中培养的综合能力能在毕业设计中充分地发挥出来,达到一个学以致用的良好效果。

3.2使学员独立思考、认真钻研,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

毕业设计是学员对自身本科学习阶段所学知识的总结归纳与综合应用,实践性非常强,需要多门学科加以支持,有些课题采用所学的知识也解决不了,这就需要学员面对新出现的问题独立思考、认真钻研,广泛收集资料,利用自学到的新知识和新方法来攻克它,培养自己的自学能力和对综合知识的应用能力。

3.3培养学员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科研训练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最有效途径。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可以多开设一些研究性、创新性或科研专题的讲座,让学员深刻地了解创新的真实含义和重要性,鼓励学员打破常规的思想,唤醒学员的创新意识,在毕业设计中具有坚持真理、敢于创新的精神,努力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

4建立基于过程控制的毕业设计监督机制

为了解决毕业设计过程监管不到位、容易产生教员对学员实际情况无法掌控的问题,应建立一种基于过程控制的毕业设计监督机制,由学院、系、教研室、教员四级管理机构组成,从毕业设计各个阶段、每个过程,全方位对学员工作进行监督和掌控,如图1所示。

毕业设计工作从教员命题或学员自主命题开始,由教员与学员之间双向选择,选择完成后,广泛收集各种文档资料,形成开题报告,由教员组成的专家小组对开题报告进行严格谨慎的审核,淘汰那些与工程实践联系不紧,或者理论性较强、难度较大的课题;在毕业设计正式实施的阶段,教员定期对学员进行指导和监督,在中期阶段对学员的实作情况进行中期考核;当学员完成毕业设计后,由专家小组对学员完成的课题项目进行成果鉴定,判断其达到的质量,同时,由学员根据毕业设计的实际工作编写好毕业论文;当学员完成毕业论文,准备好汇报材料后,统一安排毕业答辩,由答辩专家对其成绩进行评定,答辩后的论文材料统一归档并及时总结。在整个毕业设计过程中,要求学员每一周上交一份当周毕业设计实际情况以及下周工作计划汇报表,同时由指导教员对其工作量和工作态度进行打分,给出当周的考核成绩,一周毕业设计情况汇报表如表1。

5综合性的考核方式

如果仅仅将毕业论文的成绩作为学员毕业设计的考核成绩,显得非常片面和单一,容易出现对成果和论文进行剽窃抄袭的现象,因此,需要建立一种综合性的考核方式。

这种综合性的考核方式包括六个部分:(1)开题报告:由教员组成的专家小组对开题报告中的课题背景、课题意义、国内外发展现状、关键技术研究等进行严格的审核,并给出开题报告的成绩;(2)中期考核:由专家小组对毕业设计中期阶段完成工作的实际情况进行考核,其中包括课题成果的完成进度、资料收集情况和下一步的工作计划等。(3)平时成绩:对学员每周毕业设计情况的考核成绩进行汇总打分,给出平时工作的综合成绩;(4)成果鉴定:对学员所做的课题成果进行考核,判断成果完成的质量和标准,进行功能和性能上的验证,给出课题成果的鉴定成绩;(5)论文成绩:由于毕业论文是学员毕业设计完成后必须要上交的核心材料,饱含着毕业设计过程中的工作成果和心得体会,因此,这部分是毕业设计考核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由评阅专家组对其毕业论文的成绩进行综合评定;(6)答辩成绩:在学员的正式答辩过程中,由答辩委员会根据其语言组织能力、表达能力、应变能力以及对相关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成绩评定。这六部分的考核成绩按照一定的权重比例综合后,作为学员的最终毕业设计成绩。

6结束语

毕业设计是一种集学习、实践、探索和创新于一体的综合性教学方式,它的质量高低直接影响着学员毕业走向部队基层工作岗位后综合能力的发挥和提高。然而,军队院校在毕业设计教学过程中存在着较多问题和不足,需要建立一种更加科学、更加高效的教学模式。因此,本文提出了基于过程控制的毕业设计教学改革的一些想法,给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具体方法和措施,提高了毕业设计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孙维连,张秀花. 基于过程管理的工科毕业设计教学研究与实践[J].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07,9(4):78-84.

[2] 邹汉斌,雷红艳,颜君彪. 计算机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改革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J]. 电脑知识与技术,2008(16):1270-1271.

[3] 肖亮,韦志辉,吴慧中. 本科毕业设计创新团队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 理工高教研究,2005,24(6):93-94.

[4] 刘必荣. 本科毕业设计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 文教资料,2007(8):54-56.

[5] 邹凤楼,吴立军,王瑞金,等. 高校毕业设计教学改革的探索[J]. 教育探索,2008(6):23-24.

The Thought of Graduation Design Teaching Innovation based on Process Control

WANG Jing, CHENG Jin, SHI Bei-lei, FANG Kun

(Department of Computer Technology, Electronic Engineering School, Naval University of Engineering, Wuhan 430033, China)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problem and scarcity in teaching process of graduation design, some thought of graduation design teaching innovation based on process control is given in this essay. Through confirming meaning, selecting subject scientifically, auditing subject strictly, training the thinking ability independently and innovation thinking of students, building a supervisory mechanism in graduation design based on process control, and using all-around assessing way, the teaching quality of graduation design will be enhanced authentically.

课程设计开题报告范文第8篇

关键词:机械设计;课程设计;三维参数化设计;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10(c)-0000-00

机械设计是高等工科院校机械类专业必修的技术基础课程,而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是其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它是学生首次综合运用所学的工程制图、工程力学、机械设计、公差与测量技术等课程的理论知识来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实践训练[3],也是对学生的设计能力锻炼和培养的重要途径。为了适应现代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并结合现代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的发展,我们对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教学进行了改革和探索,以强化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1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的现状及问题

1.1 课程设计题目单一

传统的机械设计课程设计,通常是设计固定的一种或几种机械传动装置,传动系统的方案和设计参数均由指导教师给定,学生按照设计指导书或老师的要求,按部就班地进行设计。由于是固定的题目,学生缺乏新鲜感,也很容易形成思维定式,不利于创新思维的培养。相同的设计题目也给了部分同学抄袭别的同学设计结果的可能。

1.2 时间紧任务重

通常课程设计安排在理论教学结束之后,集中在2~3周的时间内完成设计。由于时间短,任务重,为了保证设计结果的可靠与完整性,设计题目及设计过程不太可能变化,必须按部就班地完成。所以设计题目往往相对固定,设计形式相对单一,这严重制约了学生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1.3 缺乏团队合作的训练

由于设计题目的固化,学生往往是参考设计指导书上的设计实例,按照固定套路各自埋头苦干,相互之间缺乏交流、沟通与合作。这样的教学模式,既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也缺乏团队合作训练。

1.4 缺乏现代设计方法和技术的应用

传统的机械设计课程设计,由指导老师给定设计题目、机械系统方案和设计参数,学生按照固定套路进行传动、联接等零部件的设计计算,再手工或采用二维CAD软件画出装配图和零件图。设计过程枯燥乏味,缺乏直观立体的感觉,学生兴趣不高,效果也不理想。而且这种设计模式没有传统的设计方法与现代计算机辅助设计有效地结合起来,也不利于学生将来很好地适应企业对现代产品设计制造的技术需求。

2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改革实践

2.1 创新的设计选题

为了改变以往课程设计中由于固定的设计题目导致的设计缺乏创新性,学生没有兴趣的现象,我们在课程设计中大胆地把选题权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调研,自己拟定设计题目和设计对象,指导老师通过学生提交的开题报告来审核其题目的合理性和可行性,M行把关。这种选题方式从根本上杜绝了以往的课程设计普遍存在的抄袭现象。现在改变设计课程选题形式之后,学生因为大多是自己构思的新题目和设计方案,不会也不太可能去抄袭别人的设计了。这既是对学生创新设计能力的一次挑战和锻炼,也极大的鼓舞激发了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

2.2 分散的时间布置

现在的设计选题变革后,面对全新的设计对象,设计进度往往难以把控,短时间内很难确保顺利完成。基于此,我们把设计分散到一个学期中,采用每周两节课集中指导,学生在一个学期内完成的形式,这样学生的设计时间就比较宽裕了,他们可以对设计方案进行调整,对设计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修正,同时也便于学生学习新的知识技能来完成自己的设计课题。

2.3 分组的设计模式

在课程设计过程中,学生可以根据课题的复杂程度,各自的兴趣特长自由分组进行设计。小组一般2到4人,在开题报告中明确各人分工,由每组组长来统筹课题进度安排。这种分组设计的模式,避免了学生以往单兵作战的状态,培养锻炼了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课题,做着自己擅长的事情,同时集合团队的力量,这样的方式肯定能设计出更高质量的设计作品。

2.4 现代设计方法和技术的应用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各种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在工程实际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已成为现代产品设计与制造的主流技术手段[4]。基于此,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现代设计方法与技术十分必要 ,因此在课程设计过程中,我们摒弃了传统的手工作图或用CAD软件进行二维绘图的做法,要求学生应用常用的计算机辅助设计、分析软件如 Solidworks、Pro-E、CATIA等进行机械系统的设计、建模及仿真分析。这些软件界面友好、功能强大、操作灵活、易学易用,基于学生对新事物的兴趣,他们很快就能掌握相关软件的操作。而三维参数化的设计直观易操作,又便于修改设计,大大提高了设计的水平和效率,同时也符合现代产品设计趋势。借助三维参数化的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把枯燥的设计理论转换为直观形象的设计结果,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极大地激发出来,设计水平和能力也得到极大地锻炼和提高。而且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的掌握,在他们参加创新活动、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以及毕业设计中都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下面是学生的一些课程设计作品,都闪耀着创新的火花。

设计作品一:螺旋式硬币包装机

设计作品二:辅助画线装置

学生在设计过程中,首先要进行调研,确定设计的题目,再根据要设计机器的功能原理,进行机械系统方案的设计,方案拟定的阶段也是设计中最能发挥学生创新性思维的阶段,在对拟定的若干方案进行优选之后再进行三维建模、仿真分析,检验其是否能实现机器预期的功能。

几年下来,《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教学改革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性被激发出来,新创意、新作品层出不穷,彻底改变了过往机械课程设计题目老旧雷同、设计结果基本相同的的局面。教师和学生都对全新的设计对象充满兴趣,设计过程非常投入。

2.5 成绩的评定方法

课程设计考察的是学生对机械设计的基本方法和步骤的掌握程度、分析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及语言表达和论述能力。因此,学生的成绩是依据学生的学习态度、对基本知识的掌握以及能力水平给出。

学生的学习态度根据其出勤情况,设计过程中与老师的沟通交流来评定。对基本知识的掌握可以从其开题报告、设计报告、设计的作品等情况判定。能力水平则反映在其创新思维能力、主动学习新知识的能力、文献资料的查阅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方面。

设计结束时各小组要进行15分钟左右的答辩,小组组长介绍设计课题的总体情况,小组成员分别对各自负责部分的工作进行答辩,指导教师根据题目的复杂程度、创新性、任务完成情况和语言组织表达能力分别进行评分。这样每个同学都得到了锻炼,也有效避免了个别学生偷懒,自己不做完全依别人的现象,同时锻炼了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而设计题目的各不相同也限制了学生互相抄袭的可能,所以指导老师给分就有了公平的基础。这样的成绩评分方法还是相对公平和客观的,也得了到学生的认可。

3 结语

针对高等工科院校《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普遍存在的问题,我们对课程设计的选题、教学方式、方法、设计手段以及考核方式等进行了大胆地变革和探索,目的是改变课程设计的陈旧面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其创新思维意识和创新能力。课程设计的实践结果也表明,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创新思维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和显著地提高,学生的工程创新能力和设计能力得到了明显的提升,这在他们后续课程的学习、一系列的创新大赛活动中以及毕业设计都有显著体现,并将对他们未来的工作学习带来深刻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王新华,沈景凤,石云霞. 机械设计基础.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1

[2] 王新华,沈景凤,石云霞. 高等机械设计.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3.3

[3] 李学艺,丁淑辉,魏军英.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教学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4(41):178-180.

[4] 任云,李伟. SolidWorks在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教学中的应用 .制造业信息化,2015 (7):20-21.

[5] 李晓刚. “包装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教学的改革探讨. 中国林业教育,2013(3):73-76.

课程设计开题报告范文第9篇

为提高学生的实践与综合设计能力,结合CDIO教学理念,分析现有实时视景仿真综合课程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对教学模式进行研究和改革的思路,并设计了完整的教学改革措施。从实践效果来看,教学改革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工程素养有很好促进作用。

关键词:

CDIO教学理念;教学改革;课程设计

1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视景仿真综合课程设计是仿真科学与技术学科的本科生的一门专业课,视景仿真综合课程设计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对图形学与仿真课程组相关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提高教学效果,增强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是教学改革的目标。在以往课程教学中,存在以下问题:①以往的教学安排是由指导教师详细讲解课程设计的要求和具体内容,学生只是按部就班的完成课程设计,不利于发挥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②部分学生存在学习目标不明确,对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课程设计过程中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不能主动和有目的地学习;③综合课程设计的时间集中在两周内完成,课程内容较多,涉及面较广,深入讲解和指导困难;④考核方式单纯采用大作业方式,以检查编码为主,忽视了对学生的查阅资料能力、规范设计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等方面的考核,不能很好地反映学生理论和实践学习效果。

2教学改革探讨

自2000开始,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瑞典查尔摩斯工业大学、瑞典皇家工学院和瑞典林雪平大学等四所高等学府在KnutandAliceWallenberg基金会资助下,通过共同探索研究,创立了CDIO工程教育模式,并成立了CDIO国际合作组织[2]。CDIO是Conceive(构思)、Design(设计)、Implement(实施)和Operate(运作)等英文的缩写。它以产品从研发到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以产业需求为导向,教学内容与产业发展相结合,通过系统的产品设计让学生能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进行学习,以培养适应产业发展的合格工程人才[3]。针对实时视景仿真综合课程设计在实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将CDIO工程的教育理念应用到《实时视景仿真综合课程设计》的教学实践中,以实际需求、工程方法与学生的学习活动相结合,能够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教学改革的思路为:根据该课程的教学大纲,对课程教学目标进行具体化和分类化,并转换为学生的学习目标;以3-4个学生为一组,组成相应的课题小组,课题小组成员相互合作,共同完成工程项目;在项目执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系统地运用CDIO工程的理念进行构思、设计、实现和运作,给予学生更多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机会,让学生更加贴近市场和企业的需求。

3CDIO模式下教学改革的实施

3.1课程设计内容的改革

综合课程设计的内容选择是否得当,直接关系到课程的教学效果。以往的实时视景仿真综合课程设计选题综合考虑了计算机图形学、实时仿真技术、虚拟现实和视景仿真技术等课程的知识点与理论体系,符合培养方案的要求。由于没有与实际需求结合,缺乏对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训练,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没有得到提升,不能满足市场对视景仿真人才的需求。因此,指导实时视景仿真综合课程设计的教师在设计课题内容时应与CDIO模式的教育理念紧密结合,以实际需求为导向,以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作为根本,结合实际工程项目的设计制作过程,关注视景仿真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与方向,提高学生在综合课程设计中主动性。根据以上思路,指导教师在设计综合课程设计的题目和内容时,主要从三个方面考虑:①走访视景仿真领域的相关公司和企业,了解他们对人才的需求,从已有项目中提取一些具有工程实践背景的设计题目,如虚拟装配系统、数字沙盘系统及三维管线系统等;②结合指导教师及学院内其他教师现有的纵向和横向科研项目,从中提取部分内容来拟定合适的课程设计题目,如数字地球、数字海洋及GPS轨迹可视化等;③结合视景仿真的研究热点,与实际需求结合来拟定设计题目,如高精度全局光照、大规模场景实时绘制、基于GPU的实时渲染及实时碰撞检测等。

3.2教学模式的改革

综合课程设计应当充分体现综合性、设计性及创新性。它并不是简单地将几门课程的实验内容组合在一起,而是强调对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这一点与CDIO模式的教学理念较为契合。在教学模式改革中,借鉴ACM程序设计大赛的模式,将学生分为多个兴趣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选题、设计、编码及答辩[4]。具体步骤如下:①将以往两周内集中完成的课程设计,改为贯穿整个学期,每周两次课,每次3个学时。除了集中设计时间外,指导教师还需在每周指定1-2个下午为固定答疑时间;②在综合课程设计开始的第一周,指导教师向学生介绍课程设计的目标、内容及注意事项,并对设计过程中涉及的视景仿真引擎如OpenSceneGraph、osgEarth、osgOcean及Ogre等进行深入讲解;③学生了解课程设计的题目和内容后,按个人意愿自由组合,形成3-4人的设计小组。在与指导教师充分讨论后,每个设计小组选择一个设计题目,该步骤的时间跨度为2周;④在确定课程设计题目后,设计小组开始查阅资料,撰写开题报告和需求分析报告,交由指导教师审阅并指导。该步骤的时间跨度为2周;⑤在完成需求分析报告的基础上,完成系统方案的功能设计,并在指导教师的协助下,完成系统设计方案及详细设计文档。该步骤的时间跨度为3周;⑥根据系统设计方案和详细设计文档,设计小组根据选题,选择OpenGL、Direct3D、Open-SceneGraph、或Ogre等图形开发工具完成课程设计的编码工作,初步形成工程系统。在开始编码阶段,指导教师需对编程风格和具体要求进行详细地讲解。该步骤的时间跨度为6周;⑦针对已完成的工程系统,设计小组编写测试大纲,对系统进行测试,并对bug进行修正,最终形成完整的测试报告。该步骤的时间跨度为2周;⑧在综合课程设计的最后一周,由指导教师组织课程设计答辩,对所有学生进行考核。在答辩过程中,学生需阐述个人在课程设计过程中所承担的工作,课题的设计理念及实现过程,并现场回答教师的问题。在视景仿真综合课程设计的实施过程中,充分利用CDIO模式的教学理念,采用做中学的教学方式去进行基本环节的全面训练,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5]。因为课程设计的时间跨度较长,指导老师有充足的时间对各个教学环节进行指导和监督,使得整个课程设计符合软件工程开发的流程,让学生建立了以往教学模式中缺乏的工程价值观。

3.3考核方式的改革

CDIO是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工程师,希望未来的工程师能够在一个现代的、团队合作的环境中,运用构思一设计一实施一运作的策略来共同应对来自现代复杂的技术社会中工程要求的挑战[6]。CDIO的一个核心信念是产品、过程和系统的建造能力必须在真实的工程实践和解决问题的环境中取得[7]。因此,为尽可能与实际项目开发流程保持一致,克服单纯以编码为考核手段的片面性,综合课程设计的最后成绩也由4部分组成:设计成绩、产品成绩、团队成绩及答辩成绩。(1)指导老师根据设计小组提交的文档报告给出设计成绩,其中文档报告包括开题报告,需求分析报告、系统方案报告、详细设计文档、测试文档及测试报告等。设计成绩主要考察学生所查阅资料的丰富程度,设计方案的可行性与规范性,分析问题的深入程度及解决问题的具体效果等。(2)产品成绩主要由设计小组提交的工程系统决定。重点考察学生是否按编程规范进行编码,如代码的整体结构,命名空间的使用,变量、函数、类及接口的定义,指针的运用以及程序注释的完备程度等。(3)团队成绩由同组同学给予,主要考核小组中每位同学在整体设计过程中所做的努力和贡献。(4)答辩成绩由课程设计的答辩小组教师集体给予。答辩是视景仿真综合课程设计必不可少的环节,它对验证整体课程设计教学效果起着重要作用。学生的答辩准备实质上是对课程设计过程中所承担工作的梳理与概括,有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用的知识。现场答辩既能够锻炼学生的表述能力,又能够提供一种有效的交流方式,使教师可以有效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在现场答辩时,指导教师还能够对课程设计中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集中答疑,加深学生的印象。在课程设计结束后,指导教师应对设计过程的各个环节进行分析和总结,找到存在的问题,并给出相应的改进措施。通过这种方式,指导教师能够从整体上把握教学效果,并能够对不足之处不断地优化和改进。教学实践证明,课程改革取得了较好的成果,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他们的主动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加强他们的工程素养。

作者:邹华 单位:武汉大学计算机学院

参考文献:

[1]王精业,杨学会,徐豪华.仿真科学与技术的学科发展现状与学科理论体系[J].科技导报,2007(12).

[2]李铮,陈得宝,苗曙光,等.CDIO工程教育模式下综合课程设计的教学改革[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2).

[3]王刚.CDIO工程教育模式的解读与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9(5).

[4]陈娟.ACM程序设计竞赛探讨[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0(6).

[5]凌丹,牟萍.在综合课程设计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中国大学教育,2013(12).

[6]胡文龙.基于CDIO的工科探究式教学改革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1).

课程设计开题报告范文第10篇

[关键字]《茶叶市场调查》课程;创新课程;课程设计

[中图分类号]F423.02[文献标识码]B

一、《茶叶市场调查》创新课程设计的提出背景

我国是茶的故乡,茶产业是我国的传统特色优势产业,我国的茶叶产量和出口贸易量都居世界前列,福建省又是我国重要的茶叶产地和茶叶交易及消费市场,茶产业发展势头良好,然而,经高等农业院校茶学专业培养出来并在基层从事生产技术、贸易的茶叶专业人才每年不足200人,根本无法满足茶叶生产和销售持续发展的人才需求。针对这一形势的需要,厦门海洋职业技术学院在原有国际商务专业的基础上,通过校企合作办学的形式,开设了国际商务(茶叶贸易方向)专业(以下简称“茶叶贸易专业”)这一全新的特色专业方向。

该专业方向培养的学生是直接面向社会的职业技术人员,培养的目标是具备国际商务理论知识和茶叶营销管理及实际操作能力,具有较熟练的国际商务业务技能和商务英语应用能力,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爱岗敬业的“诚毅”精神,并能在外贸企业、茶叶企业等单位从事国际商务、茶产品贸易、涉茶商贸文化领域产品开发及经营管理工作的高素质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从该专业方向的岗位需要来看,必然要涉及到茶叶市场调查这一环节。而福建省作为一个茶叶大省,有着系统完整的茶叶生产、批发、经销、零售市场,不仅有产茶基地、茶叶加工厂、茶叶贸易公司,还有为数众多的茶叶经销零售店、酒楼茶座等各种茶事服务的企业单位,这为茶叶市场调查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环境。

《茶叶市场调查》创新课程的开发和设计正是基于上述背景提出的,该课程是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门课程,能够让学生在学习期间不仅学到与茶叶有关的市场调查理论知识,而且还能让其在实际的项目调查中充分得到锻炼,因此在茶叶贸易方向的高职教学中开设这门课程有其现实意义。

二、《茶叶市场调查》创新课程的内容设计

(一)课程设计理念

《茶叶市场调查》课程是在《市场调查与预测》课程教学实践的基础上,结合茶叶贸易专业的特色开发一门创新性课程,是按照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要求,以校企合作为途径,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基于工作过程,以项目为导向,进行课程开发与设计的。该课程是填补国内空白的一门非常具有专业特色的专业课程,不仅可以作为国际商务(茶叶贸易方向)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而且可以作为其他茶艺类专业方向的选修课程,更可以作为茶叶营销、茶叶经营与管理、茶事服务等相关课程的重要补充。《茶叶市场调查》课程的设计理念如图1所示。

(二)课程安排设计

《茶叶市场调查》是在原有的《市场调查与预测》课程基础上开发出来的,具体课程安排设计如下:

1.课程性质

本课程可以为专业必修课或专业选修课。

2.适用专业

就本校范围而言,适用的专业有:国际商务(茶叶贸易方向)专业和旅游管理(茶文化方向)专业,除此之外,可以作为学校公选课开设,也可以作为其他高职院校茶叶营销、茶叶贸易、茶叶经营与管理,茶事服务等相关专业的专业课程。

3.总学分

选修课可以为2学分,必修课可以为3学分。

4.总学时

选修课可以为40学时,其中理论部分占20学时,实践环节为20学时;必修课可以为60学时,其中理论部分占20学时,实践环节为40学时,具体学时分配见课程内容设计部分。

5.考核要求

本课程考核跳出了传统的平时成绩+期末成绩的形式,采用以小组项目考核为主,平时成绩、期末成绩为辅的考核方式,考核成绩的构成为:

A、小组项目占40%(开题汇报10%、总结汇报10%、调查文本报告20%);

B、平时成绩占20%(平时作业10%、课堂考勤10%);

C、期末卷面成绩占40%。

其中,小组项目考核将在课程内容设计的实践环节详细介绍。而期末考试主要采用开卷考试的形式,题型有单选、多选、判断、案例等,主要考核学生对课程的理解和应用。

(三)教学方法设计

《茶叶市场调查》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综合性课程,实践性强,专业特色鲜明。根据课程设计的理念,本课程主要是按照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要求,以校企合作为途径,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基于工作过程,以项目为导向,进行课程开发与设计。教学方法灵活多样,突出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特点。根据茶叶市场调查工作过程的要求设计教学内容,根据每个模块工作性质设计教学方法,同时配合相应的实训教学,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在边学边做的实践环境中掌握技能并巩固知识,同时也训练了学生团队协作的能力。课堂讲授综合运用多媒体教学法、互动式教学法,如情景教学、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等,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的自主性积极性,培养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具体的教学方法有:

1.讲授法

每个教学模块都有部分相关的基础知识,要求教师在教室或现场采用讲授法进行重点讲解。通过多媒体课件的播放、讲述、讲解、解析等主要形式,配合大量的茶叶市场调查及茶叶种类、生产、包装、销售等方面的图片及视频,使学生缩短与真实工作场景的距离,教师能将茶叶市场调查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讲清、讲透。让学生理解掌握茶叶市场调查的基本理论、基本技术和方法。

2.案例分析法

本课程收集、编写多个教学案例,在课堂教学中,由教师提供真实案例的信息,提出问题,组织学生以小组讨论分析、集体分析或案情分析会的形式对案例开展讨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从旁加以引导启发,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鼓励和培养学生的开创性思维,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互动式教学法

在茶叶市场调查基础理论的学习中,教师学生互动探讨,互换角色积极研究专业深度问题及前沿问题、采用互动式学习与讲座式学习结合,用灵活多样的形式把枯燥的理论知识生动地传授给学生。

4.模拟公司性质的项目教学法

实施的模拟公司教学法,即按照市场调研企业项目的模式成立调查小组,每组设置项目组长,要求每个小组以团队的形式进行组建,有队名、口号,组员有明确的分工,以此训练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同时,根据课程的安排设计项目内容,从茶叶市场调研方案的制定开始,分步骤进行抽样设计、问卷设计、市场调查方法设计,再到市场调研项目的实施及市场调查资料的整理,最终形成茶叶市场调查的项目报告。在项目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教师起到解惑和引导作用,控制各小组项目质量。小组成员通力合作完成项目设计,提高了学生协作精神,增强了沟通能力、组织能力,让学生掌握从市场调查方案的设计到具体的方案实施、整理和形成调查报告的完整流程。

(四)课程内容设计

根据课程设计的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设计理念,基于茶叶市场调查工作过程的特点,此课程设计了相应的教学模块和实践环节,并将创新课程内容的设计分为理论内容部分和实践环节两个方面。

1.理论内容设计

《茶叶市场调查》课程的理论内容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一是市场调查与预测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二是茶叶专业相关的基本知识。在课堂授课中,侧重针对茶叶本身的特点、茶企业、茶产业自身的特色,对市场调查各个方面的步骤与调查方法进行重新梳理和设计,充分体现茶叶专业的课程特色。 2.实践环节设计

传统的《市场调查与预测》作为高职高专市场营销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专业技能课程。但是,目前该课程的教学模式多采用灌输式、填鸭式教学,以教师讲授知识为主,并辅以必要的作业练习,不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注重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该课程目前的教学模式培养的学生难以适应社会的需要,必须进行改革。《茶叶市场调查》课程是在其基础上开发出来的,应充分借鉴其经验,课程设计重点体现课程的实践性和学生技能的培养。对此,对本门课程的实践环节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和开发。

总的来说,本门课程的实践环节主要采用前述模拟公司性质的项目教学法,基于项目的工作过程,让学生在具体的茶叶市场调查项目的实施中,理论联系实际,在做中学、学中做,边学边做以理解和掌握基本的市场调查技能和方法。为此,我们将《茶叶市场调查》课程的实践环节具体分为基于工作过程的技能模块设计和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设计两大部分。

调查方案设计技能模块、抽取样本技能模块、问卷设计技能模块、调研方法技能模块、数据处理技能模块、调研报告技能模块

选修课:20学时,采用单项训练法

必修课:40学时,采用综合实训法

教学过程设计

组建团队、确定项目、开题汇报、项目实施、项目整理、总结报告

(1)基于工作过程的技能模块设计

工作过程,是指为完成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在这个完整的工作程序中可细分为若干个子环节,也就是技能模块。其设计思路为:根据福建省茶叶市场的现状,基于市场调查与预测工作过程知识、能力要求,以工作过程为参照系,以完成职业应具备的专业技术能力项目为依据开发相应的技能模块。

就企业营销调查活动过程来看,一般可将市场调查活动的工作过程分为六项技能模块:调查方案设计技能模块、抽取样本技能模块、问卷设计技能模块、调研方法技能模块、数据处理技能模块、调研报告技能模块。此外,根据需要,有时可补充市场调查预测模块。具体模块的基本知识在理论部分详细介绍,在实践环节则结合具体项目进行相应的技能训练。

(2)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设计

在上述工作过程分解的基础上,针对茶叶市场调查工作过程的六大技能模块,可以根据课程的学时和性质要求,采用相应的单项训练法或综合实训法进行实践教学。单项训练法,是将六个模块作为六个子项目,结合一个具体的项目,随着各章节教学的进行,在课堂学习过程中通过讲练结合的方式来完成,这种方法适合于课时较少,课程为选修性质的教学安排,学时可以分配20学时。综合实训是一种“单独设置”的实训方式,一般集中安排1~2周,其设计原则是:以企业真实项目为背景,按照“讲做结合、以做为主,分块推进、逐步合成”的做法,采取单项训练与综合训练相结合、模块化与综合化相结合、教师指导与学生操作相结合。这种方法适合于课时较多,课程设置为专业必修课程的教学安排,学时上可分配40学时。

具体的教学活动可以分为以下环节进行:

首先,组建团队。在第一次上课时,教师应先给学生介绍课程的总体安排和基本情况,并要求学生分组组建市场调研团队。可根据班级情况,每5~8人自由组合成一个项目团队,每个团队推举队长,确定队名及团队口号,并结合项目进展分配每个团队成员任务。

其次,确定项目。调研项目来源于实际问题,一是接受校外企事业单位的委托调查项目;二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选的热点问题调查项目。具体而言,由于福建省在茶产业方面的特殊地位,大大小小的茶叶基地、茶叶加工厂、茶叶贸易公司、茶叶批发商、经销商、零售商星罗棋布,酒馆茶楼、茶叶店分布广泛,茶叶消费市场成熟,这些独特的环境因素,为茶叶市场调查的开展提供了难得的宝贵资源。学生可在教师指导下自行联系校外相关的茶叶企业或接受委托,对特定的茶叶市场调查项目展开调查,也可根据教师给定的茶叶市场及茶产业相关的热点问题自选题目进行调查。

再次,开题汇报。在具体的项目选定后,教师根据课程安排,讲授茶叶市场调查方案设计的基本知识和内容,并要求学生针对其选定的具体项目进行方案设计,包括抽样设计、调查内容设计、调查方法设计、问卷设计等方面,之后应安排一次课程进行项目设计的开题汇报,交流展示各自的设计成果,教师对此进行点评总结,指出其中的不足,并打分考核。

第四,项目实施。调研项目的实施环节在校外进行,根据课程的性质,若是选修性质的课程,可安排学生自行组织,教师应给予及时的指导和帮助;若是必修的性质,则可安排集中实训,在教师的指导下,分组分阶段展开具体的项目调研,并对调研过程中碰到的问题及时处理解决。

第五,项目整理。该步骤涉及具体调研问卷的回收、数据的整理与分析等内容。教师应密切跟踪学生项目开展情况,做好指导、督促工作,对项目实施后的问卷回收及数据处理分析及时进行指导。

第六,总结报告。在调查项目结束后,教师要求学生分别以口头汇报和书面报告的形式对项目进行总结。的口头汇报主要要求学生以PPT的形式将调查的主要结果、遇到的主要问题、主要的结论及建议等内容进行总结;书面报告则按照调查报告的格式要求进行撰写。

至此,伴随着教学进程,学生协作完成一个完整项目的调研任务,实现了《茶叶市场调查》课程培养茶叶市场调研素质与能力的预期目标。

[参考文献]

[1]刘锋.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市场调查与预测”课程设计与组织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0(6).

[2]刘玉.浅谈《茶事服务与技能》课程的建设[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4).

[3]徐薇.国际商务(茶叶贸易方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时代经贸,2010(10).

[4]杨江帆,管曦.关于茶叶经济管理学科建设的探讨——兼论茶叶复合型人才的培养[J].中国茶叶,2005(6).

作者简介:林存文(1979-),男,厦门海洋职业技术学院工商管理系国际商务专业讲师,研究方向:国际经济与贸易。

上一篇:教育研究开题报告范文 下一篇:科学瘦身开题报告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