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设计案例范文

时间:2023-10-10 17:02:50

课堂教学设计案例

课堂教学设计案例篇1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教学设计;案例分析

教学设计是教师在课堂进行之前对学生、教学内容进行分析,通过制定教学目标、分析教学重难点与教学任务、设计教学过程、记录教学反思等环节预设课堂内容. 教师作为设计者,会以不同的教学技巧去改进教学,以期达到预想的教学目标.

分析教学设计对教学的重要性

教学设计是以学生为对象制定教学目标的一种手段,是运用系统的方法来解决小学数学教学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教师将生硬的教学原理转化为小学数学的教学材料和课堂教学计划,以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与决策性. 教学设计根据小学数学的教学特点,安排布局,使教学有创造性地发展,解决教师如何教的问题. 教学设计在教学的过程中,还起到了系统指导的作用,教学设计中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中的各个要素,能使教学效果最优化.

分析课堂教学中教学设计的

误区

教学设计是体现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方面,尤其是中小学,教师的教学设计在教学过程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 但是,在教师设计案例的时候还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下面,我们就来讨论教学设计中存在的误区.

1. 教学设计流于形式

新课程标准提倡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合作交流、探究学习的形式进行教学,以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 教师为了贯彻这一理念,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大多采用合作小组的教学模式,这就导致教师盲目选择这一方式,使得课堂教学流于形式.

2. 教学设计前后脱节

教学课程知识是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以螺旋上升的方式构建的,强调按照学生的不同特点,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案. 但现在很多小学数学教师都不能整体把握课程内容,这源自教师对小学数学知识体系结构没有透彻了解,课程之间的关联性没有准确把握,过分依赖教学参考及教学建议,造成高年级与低年级的内容严重脱节,有时高年级所讲的某些内容,低年级已经讲过,甚至是低年级忽略的基础知识,这使得教授的知识不全面、不合理.

3. 教学设计模式单一

有的教师认为,在教授一段时间后,很多教学过程、教学模式都成了统一的定式,很少去改变,也不思创新. 在设计教案的时候,除了教学内容变化外,看不到学科或者教师的特色,这就造成不同年级、不同学科、不同教师的教学设计模式都一样. 可以说,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模式与教学策略还不够丰富,教学目标与教学过程有待优化,教师应在完成既定教学目标的时候,按照学生的特色进行教学设计.

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的案例分析

1.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创设情境是教学设计中最常用的手段,即教师利用各种情境,解析教学内容,然后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中,从而达到较高的学习效率. 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之前,可以通过创设与学生知识相冲突的情景问题,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然后根据学生的学习欲望,提出问题. 如学习“找规律”这一课时,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在设计时,引用的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主题,这样,学生的积极性一下子就被调动了起来. 首先,以动物王国也要举行运动会为情景导入,设计两个人物形象小鹿和大象,为了布置会场,小鹿和大象分别设计了两个方案――用课件展示两个方案,即小鹿以灯笼和花盆间隔排列的方式,小象则灯笼和花盆无规则地摆放,这时教师提出问题:“你觉得谁的设计方案显得更加整齐、有序?”以此导出课题“小鹿在设计方案时运用了我们数学上有关规律的知识,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找找这里究竟有着怎样的规律!”接着,让学生按照小鹿的设计方案,用简单的图画表现出来,这时候教师提问:你一共画了多少个“圆”?好,我们再一起来画一画. 1,2,3,…,14,15,第15盆是什么颜色的?让学生自己开动脑筋,想出画图的策略. 学生可以用(表示灯笼,表示花盆)来表示,第15个是什么?学生很容易就回答出来了. 在提倡运用多种策略解题的基础上,教师应引导学生对各种方法进行分析、比较,并逐步理解各种方法的优缺点,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自觉地实现策略优化,同时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2. 设置活动,引导探究

在教学设计过程中,预设活动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的有效手段. 一般情况下,在一个课时的教学中,会设置1~2个教学活动,且活动的设计有一定的层次性,以期将学生引入探究活动中. 学习“确定位置”时,教师设置的活动是根据班级的座位找数对. 教师首先设计了根据位置写数对的活动――“你能说出班上某某的具置吗?”学生独立书写,全班交流. 这是比较简单的活动引入. 深入探究时,教师设计了根据数对找位置,分别写出了下面的数对:(7,2),(5,3),(8,3),(3,4),(7,4),(5,4),学生则根据数对,准确地找出同学的位置.

3. 自主探究,观察记录

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师不能遗忘的是根据学生的自主探究获得知识. 设计过程中,教师可以设计探究活动下的小问题,然后根据学生的特色,在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记录探究过程,培养学生搜集、整理、归纳知识的能力,让学生能够以科学的探究方法获得知识. 学习低年级的“十几减9”时,为了启发小学生的自主算数能力,教师以问题的形式启发学生探究,首先,在设计教学过程的时候,教师以“怎样才能准确地算出13-9”这一问题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 在设计教学活动时,让学生开动脑筋,借助自己手中的学具摆一摆,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想一想,然后以小组的形式汇报动手操作的结果. 教师的这一设计,旨在让每个组先派代表上台演示,发表意见,并解释自己的想法. 随后,允许同一小组的其他同学对自己组中发言的同学作补充,指导学生有条理地表达.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按照自己的方式记录,有的同学从13个小圆片中一个一个地连续减去9个,还剩4个――逐个记录,减去一个画一笔;有的学生从10个一堆里减去9个,再把剩下的1个和3个合在一起,得出剩下4个――他们记录时,先记录分成一堆的10个,然后减去9,最后记录剩下的部分及合在一起的部分;有的学生先减去3个,再从10个一堆里拿走6个,剩下4个――记录时,先记录3个的部分,然后再记录从10个中拿走的部分;有的学生这样想:因为9加4等于13,所以13减9等于4. 最后,教师设计教学总结时,以问答的方式,让学生自己归纳总结,如“在那么多种算法中,你最喜欢哪一种算法?说说你为什么喜欢这种算法. ”让学生知道这种算法的优点,归纳学习特点,了解自身思维的特色,然后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4. 启发思考,交流归纳

教师在整个教学设计过程中都以主观的意识支配活动、探究构成,在这个教学设计中,教师就是组织者与领导者,所以教师应多站在学生的角度,以学生的思维去思考,使得课堂上的师生关系更加和谐,更加自然地引导学生思考,启发学生思维,帮助他们归纳、总结各知识要点. 如学习“加法运算律的推广”时,教师以练习的形式去归纳总结,如完成课本上“练一练”的第1题. 集体交流,说一说使用的运算律. 学生在总结的时候,会根据自己练习过程中使用的方法,进行归纳,这时教师引导学生,让学生理解如下四步运算规律――一审:审清题目(特别是运算符号);二看:观察数字特征,选择比较简便的算法;三算:认真计算;四查:查运算顺序、查数字、查每一步的计算. 教师设计时,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创设贴近儿童生活的问题情境,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表象,让学生充分体会到自我归纳、总结的意义.

课堂教学设计案例篇2

关键词:探究性;课堂教学;设计案例

中图分类号:G63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6-0-01

一、探究性学习

探究性学习(inquiry learning)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主要指的是学生在科学课中自己探索问题的学习方式。

要研究探究性学习,首先要明确什么是探究。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对探究的定义是:“探究是多层面的活动,包括观察;提出问题;通过浏览书籍和其他信息资源发现什么是已经知道的结论,制定调查研究计划;根据实验证据对已有的结论作出评价;用工具收集、分析、解释数据;提出解答,解释和预测;以及交流结果。探究要求确定假设,进行批判的和逻辑的思考,并且考虑其他可以替代的解释。”

根据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探究既是学习的过程又是学习的目的。笔者认为,探究性学习指的是仿照科学研究的过程来学习科学内容,从而在掌握科学内容的同时体验、理解和应用科学研究方法,掌握科研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

二、探究性学习的课堂教学设计案例

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本文试图通过例子,展示探究性学习的课堂教学设计.

例题:已知ABC中,AB=AC,D为直线BC边上任一点,DE AB于E,DF AC于F。试求DE与DF满足的关系。

如何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让他们自己来参与数学发现呢?为此,进行以下的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明确探究目标

在《几何画板》中用鼠标拖动相关关键点结合“计算工具" 演示:等腰三角形中,DE与DF的和始终是一个固定的值。激起学生疑问:点D、E、F的位置在不断变化,为什么它们的和却始终不变呢?这个固定的值是多少呢?与什么有关呢?如何来证明呢?

(二)动手操作,深入探究

1.引导学生正确分类。

(1)你认为点D的位置可能有几种情况?(三种:点D在B、C之间或与B、C之一重合或在BC的延长线上)。(2)等腰有几种类型?(锐角、直角、钝角)哪种情形最特殊?(等腰直角三角形)。

2.从特例入手,逐类考查。

在等腰Rt中:

(1)当点D与B、C之一重合时,DE与DF应满足什么关系?请合理猜想。(等于腰长,易验证)。(2)当D在B、C之间时,上述猜想还成立吗?你能就此种情形验证你的猜想吗?

3.从特殊向一般转化,探究普遍规律。

(1)从特殊到一般地推广,若将等腰Rt改为锐角或钝角等腰三角形,上述猜想是否仍旧成立?若不成立,是否有类似的结论?请作出合理猜想。(DE与DF之和等于腰上的高线长)。(2)如何验证(1)中的猜想?(用截短法、加长法或面积法)。(3)当点D在BC的延长线上,DE与DF将满足什么样的关系?如何证明?

三、群体参与、合作交流

1.四人一组,充分发表己见,形成小组集体意见。

2.组际交流,交流猜想结论、交流验证方法等。

3.学生概括题中DE与DF在不同情况下满足的不同关系。

说明:由浅人深的问题引起学生深入的思考,并且能促使学生“发现问题,思考,猜想,验证”等探究性活动,并教给学生探究性学习的方法。这样设计探究学习活动,更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四、反思小结、提炼数学思想

1.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我们是怎样入手的?为什么要这样分类?(根据点D在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位置和三角形的形状分类;在无确定图形的几何问题中往往需分情形分类讨论)

2.在证明过程中我们主要运用了哪两种方法?哪一种更优越?(面积法较简捷)

3.本题可以概括出怎样的结论?(等腰底边上任意一点到两腰的距离之和(之差)等于腰上的高线长)

4.在解题过程中运用了哪些数学思想方法?(整体思想、分类讨论的思想、从特殊到一般的思想等。)

五、类比迁移、引申拓广

应用本题的解题方法和结论,尝试解决下列问题:

问题1:正的边长为2,AD是BC边的高,点P为AD上任意一点,求PD+PE+PF的值。

本题很容易求出PD十PE+PF的值啊是高线AD的长。

以此题为背景,引导学生猜想并验证下列结论:

1.当点P为正内任意一点时,求PD十PE十PF的值。

2.当点P为正外任意一点时,求PD、PE、PF三者满足的关系。

问题2:根据上面结论任意ABC内任意一点P,PA・BC+PB・AC+PC・AB=2SABC

在空间几何中有没有相关的论断。

分析:

1.应分成以下三种情况进行讨论。

(1)当点P在一边和另两边的反向延长线所围成的区域内时,连结AP、BP、CP,则;(2)当点P在一边的延长线上时,同法可推出PD+PE-PF=h(此时PD=0);(3)当点P在某两边延长线所夹角的内部时,同法可得PE-PD-PF=h。2.面积在空间类比为体积,三角形类比为四面体,在空间四面体ABCD中任意一点P,若h1h2 h3h4分别为到四个面S1S2S3S4的距离,结论为h1S1 +h2S2 +h3S3 +h4S4=3V四面体。

六、一点感想

学生经过自己的主动探索、实验,发现了重要的结论,这是对学生主动参与精神的激励,能使学生体验到主动探究成功后的喜悦,增强学生学习的动力和信心。经过组内和组际的交流,能使学生各自得到不同的收获,同时能使学生感悟到“面对新问题,联想旧知识,寻找新旧知识之间的关系,揭示知识规律,获取新知”的探究方法和策略,使他们更自觉更主动地投入到探究性学习活动中去。

课堂教学设计案例篇3

关键词:任务型课堂教学 任务设计 学生 活动

在具体的任务型课堂教学实践中,任务的设计是关键。合理化的任务设计能使学生对学习产生积极的情感,并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从而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下面我就任务型课堂教学任务的设计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并列举活动案例进行分析。

一、任务的设计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任务型教学活动的关键是创设真实的语言活动情境,激励学生共同参与、共同交流、共同学习。教师应依据课程的总目标并结合教学内容,创造性地设计贴近学生实际水平和实际生活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活动,吸引和组织他们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过程。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任务有启发性、可操作性,引导学生在“做中学”、在“用中学”,学生通过思考、调查、讨论、交流和合作等方式,学习和运用英语,完成学习任务。如七年级上学期在教学“Is this your ……?”时,在学生掌握了相关内容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建立一个班级的Lost and Found Case,谁丢了或找到了东西,就写一张寻物启事或失物招领。对这样的活动,学生会感到非常有趣,并且有话可说、有话要说,任务自然就能很好地完成了,掌握语言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任务的设计要有层次性应遵循前后相连、层层深入的原则。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每节课的教学内容,根据各层次学生的情况设置相应的任务。可以先确定一个统一的目标,使水平较差的学生学有所得,然后进行扩展,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发展的空间。这样才能让各类学生都各有所得,都有成就感,也才能激发他们继续学习的兴趣和欲望,并能使之在课外得到延伸。

总之,任务的设计应服从于教学内容,应采取最有利于激励学生参与语言交流的实践活动,同时还应考虑到有利于提高学生使用语言的完整性、流畅性和正确性。

二、活动案例分析

仁爱版教材九年级上册Unit2 Saving the world 是关于环保主题的教学内容。该单元的三个Topic具体涉及不同的方面:Topic1引出关于环境污染问题并介绍不同种类的污染;Topic2主要谈论关于环境污染所造成的危害,通过贴近生活的事件,向学生展示环境污染的危害;Topic3主要谈论环境保护的问题。针对每个问题教材本身提供了具体的解决措施供学生参与活动。如:开展校际环保调查;给电视台写信反映城市污染情况;了解三北防护林情况;学习如何植树、种菜、养花等等。根据课本中提供的方案,在此基础上我们做了大量的活动补充,内容如下:

(一)观看录像、查找资料、限时汇报。

首先让学生了解地球的环境状况,通过视觉效应震撼人心,以强调环保的重要性。我们都看过这样一则公益广告:地球上的最后一滴水便是我们人类的眼泪。诸如此类的广告还有很多。要求学生上网查找环保资料,提供网址,如;提供报纸杂志名称,如《中国环境报》,并布置查找具体的内容,如:了解当地污染最大的几家工厂;了解沙尘暴最严重的地区及其成因;猜想恐龙灭绝的原因并提供科学依据;画出全国各省水资源状况柱形图,以了解本省水资源缺乏程度;在地图上画出三北防护林的范围等等。要完成以上任务,学生必须借助多方信息来源,特别是网络信息资源。学生完成任务后要求在课堂上作5分钟左右的口头限时汇报,这样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口语能力和英语综合运用的能力,收获很大。

(二)表达观点。

结合课文就某一环境问题对学生们进行调查和采访,征询他们的意见,让他们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结果,讨论越深入观点就越明确,学生们的创造性也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

(三)剧本表演。

根据初中生好表现的心理,教师可以采用短剧表演的形式,将语言知识及运用结合起来,以提高兴趣。以环保为主题,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组成4―8人的小组,自编、自导、自演一些语言简单、内容生动的短剧,如“熊猫搬家了”、“丹顶鹤回来了”、“水龙头不哭了”等,采取符合学生身心特点的话剧形式。活动一定要给学生充分的准备时间,教师可以做一些修改剧本等辅导工作,学校及社会等各方面力量要支持配合才能保证活动的顺利开展。

(四)调查及实践。

为了让学生了解社会,走向社会,要求学生对周边环境进行一次实地调查,找出污染的地区及人们污染环境的行为。向人们发送调查表;向居民做宣传,制止污染行为;组织小组开展环保行动,诸如:收集废电池、清洁环境卫生;将废物制成工艺品;开展你扔我捡、植树种花、认养树木等学生力所能及的活动。回校后将所看到的现象用英文写成报告,给政府部门或报纸写倡议书,呼吁全社会对环境加以重视。

课堂教学设计案例篇4

教学过程的设计应本着有目的、有层次、条理清晰的原则来进行。数学课堂的教学过程是探索验证、归纳知识规律的过程。因此,教师在教学环节所预设的问题,所要完成的实践操作,所要得到的结论都是有强烈的目的性的,如何预设问题、怎样操作、归纳什么样的结论,教师都应设计的清清楚楚,不仅教者应清晰明确,学生也要在教师的引导下清晰明确。如果说引课是一节课的主线开端,那么新知讲解这一环节就是这条主线上串着的“珍珠”,处处闪耀着教师和学生默契配合的智慧之光。

以下是笔者在听了一节课《三角形的中位线》之后的反思,对笔者来说听课既是学习也是自省。

课堂导入环节教师采用了预设问题的方式。屏幕显示:

①你能将任意一个三角形分成面积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吗?

生一答:引一边的中线AD(如图1)

②你能将任意一个三角形分成面积相等的四个三角形吗?

生二答:分别取AB、AC的中点E、F,连接DE、DF(如图2)

生三答:可取BC边的四等分点,再连接(如图3)

③你能将任意一个三角形分成四个全等的三角形吗?

生四答:取各边中点,依次连接(如图4)

按教者的设计意图是要用三角形的面积二等分、四等分,直到三角形全等引出本节课题。教者在设计意图上是清晰的,学生配合的也很到位。但是教师忽略了问题的可拓展性,也没有预见到图2的价值,只是一味的想要完成预设的问题。其实,生二的回答已经把中位线明确的展示出来了,此时直接利用图2引出课题比完成所有预设问题之后再引出课题更有说服力,更清晰更省时。而且中线与中位线在同一个图形中出现,为二者区分做出很好的图形铺垫。

教师在引课时预设的问题需直扣主题,或者呈现本节所学知识,或者呈现本节所用的方式方法,或者呈现本节所归授课类型,简捷、快速、直接的让学生了解这节知识目标和学习内容。在本节的引课问题2中只要教者略加提示,以初三学生的知识功底,完全有可能想到图2、3、4的方法,这时只要教者抓住其中一个有效的图形即可引出本节课题。另外,生二的回答也是本节的一个亮点之一,他没有单一的使用等分点或取中点的方式,而是两者兼用,这种突破常规思维方式的回答也是教者应鼓励的,是实现情感交流的机会。

接下来的讲解环节:中位线的定义由学生总结,师板书。

屏幕显示:①一个三角形有几条中位线?

②中位线与中线的区别?

③猜想中位线与第三边的关系?(组织探讨与证明)

先说定义的归纳,对照教材和图形,学生很容易回答。但是真正可以理解的学生不是很多,学生当堂掌握运用的效果可能很好,课后的自主学习的效果恐怕会有所减弱。在新课改中,教师对数学概念的教学采用了淡化的方式,可具体到某条概念的教学,淡化的方式不见得是减轻了负担,相反的会在命题的证明中体现出很多问题,所以适当的解析概念是有必要的。

三个问题的设置层层示疑,回答也越来越难。学生利用图2、4可以解释清楚前两个问题,难在猜想的证明和定理的掌握上,教者对教材的理解程度、对学生的了解、对课堂的掌控能力决定了教学效果和效率。

此处,先要解决的是学生的规范书写(一名学生的板书证明明显的一个缺陷是没有辅助线的表达);再要解决的是学生证明方法的比对,哪种方法有利书写证明,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全面掌握;三要解决的是学生多种方法的归类。本节置于特殊四边形后第三课时,明示本节与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有一定的联系,无论是知识上的联系还是方法上的联系等,都需要教者明确的加以归类——不同的证明方法实际就是构造平行四边形,这也是这节课教师专业智慧的亮点。

什么是有效的课堂教学?笔者认为,即是用教师的智慧引领学生归纳知识规律,并让学生在后续的学习中会用这些规律解决问题,再简单点说就是满足了学生需要的课堂教学就是有效的课堂教学。

练习环节中有这样一题:

如图,D、E、F、G分别是AC、AB、OB、OC边上的中点,试证明EF∥DG,且EF=DG。

生五答:连接ED、FG……

生六答:连接AO……

这里只要教者再追加一句话“为什么会想到这样做辅助线?”那么本节的第二个亮点就会呈现,学生可能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回答,或者用“中位线的性质”回答,而无论哪种回答都将是本节知识的一个升华,同时在学生构图能力、逆向思维能力的培养上都是有实效的,活跃课堂气氛就不会是一句空话。

反思数学课堂的三个重要的教学环节——导入新知、重点探究、巩固练习,不论教师采用何种方式呈现,合理的教学环节设计都是关键。教师在教学设计上都要明白以下几点:

①旧知识的有效迁移都是以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为载体的。教师要把自己当作学生,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来审视课堂。

②新课程下的教学预设是有弹性、有空间的预设。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情况,使整个预设留有更大的生成空间。预设必须是精心的而不是精细的,不要让预设成为学生思维与想象的桎酷。

③在课堂中要观察,聆听学生的表现、质疑。边讲边在自己头脑中构思和整理新的问题情境,让课堂的设计更适合学生的主体地位,并在新情境下迅速使思路清晰化。

课堂教学设计案例篇5

【关键词】通用技术 高效课堂教学 基本特征

新课改中,打造高效课堂已成为通用技术教师的共识和不懈追求。通用技术高效课堂教学包含哪些基本特征,笔者将结合2014年部级一师一优课《方案的构思方法》为例,进行分析阐述。

所谓高效课堂,一是指融学生认知建构与情感激活、教学控制与情境创设为一体的一种教学形态,体现为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二指一个动态的转化过程,即从追求高效的教学理想转化成实现教师高效地教和学生高效地学的教学状态,其目的是为实践教学产生一种动力、牵引和导向作用。高效课堂教学具有以下五个基本特征。

一、教学设计的科学性

通用技术课堂教学的科学性是指具有符合学情的教学目标设计,恰当的教学方法、适度的教学节奏。

例如:《方案的构思方法》一课,是整个技术产品设计过程中的关键部分,它与“发现与明确问题”,“设计图样的绘制”,“模型或原型的制作”,“技术产品的使用和保养”等组成设计过程的整体。不仅在思维层面上对学生提出挑战,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现创造力的机会。“方案的构思方法”一节包括三部分内容,即设计分析、方案的构思方法和方案的比较和权衡。

授课教师设计成一节活动课,即“卡片式手机支架设计与制作”项目实践活动。首先通过PPT展示师生课间手捧手机看视频的情境,提出如何解放我们的双手?又展示钱包中过期的银行卡、会员卡,引导学生利用废卡片DIY一个手机支架,切入课题;然后进行手机支架的设计分析和制作实践活动,最后进行作品的展示交流、引导学生对四种方案的构思方法进行总结,并学会方案的权衡和比较,让学生亲历方案的构思、设计、制作的全过程。教学设计科学,符合学情,这是促进高效课堂生成的基础。

二、案例应用的情境性

案例应用的情境性是指课堂教学中所应用的案例是学生生活的某个真实情境,是为了让师生共同探讨生活实际问题,并找到问题的解决办法。情境能引发学生联想,激发学生情智,催动学生的灵感,在这种情境下的课堂教学自然是高效的。

例如:《方案的构思方法》一课,以“卡片式手机支架的设计与制作”实践活动为载体,案例的选择贴近生活,课堂活跃,学生有兴趣、积极性高,便于思考操作,解决了新课导入时PPT展示的师生课间玩手机无法解放双手的实际问题。从课堂实际效果来看,9个小组的学生参与度很高,都按活动指导报告完成了作品设计,并进行了展示交流,获得了同学的认同,学生在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维目标上均获得高效发展。

三、师生互动的多元性

师生互动的多元性是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间的交流是多渠道、多层次、多方位、多手段的综合流。高效课堂要求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是多元的。通过多元互动交流,丰富课程资源,扩大信息与知识总量,构建民主和谐课堂,增近师生心灵沟通,为高效完成教学内容提供保障。

四、课堂活动的开放创新性

开放创新性是指课堂活动要开放,课堂教学要敢于打破常规,对教材内容做创造性的增减取舍,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允许学生出错,鼓励大胆发表见解,让每位学生的创造力都得以发挥,让课堂充满生气。

例如:方案的构思方法是一节偏重理论的课,教师根据课标,舍弃教材案例,别出心裁,设计成一节活动课,课堂活动更开放;利用卡片做手机支架模型,取材方便,制作工艺简单,但结构设计有一定难度,可诱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学生人人都可以动手,时间充裕,制作积极性较高;把评价交流还给学生,引入网上留言,让学生的评价更民主自由。把枯燥的方案的构思方法教学内容转化成学生的制作活动,让学生在制作活动中体验和掌握方案的构思方法,达到了预设的教学效果。

五、实践技术的思想性

通用技术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技术素养和形成正确的技术设计理念,应该让学生在技术意识、工程思维、技术创新、图样表达、物化能力等学科核心素养上得到有效地训练和发展。

课堂教学设计案例篇6

关键词 数学课程 教学模式 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数学课程是高职院校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和文化素质课程,不仅为各专业课程的教学服务,而且在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数学课程的强理论性和严谨的学科体系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困难,也给教师的教学增加了不少难度,要使课程的教学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对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设计无疑是重要的,但课程教学模式的设计也同样不能忽视。

1 高职数学课程教学模式的设计理念

1.1 坚持“能力本位”的设计理念

高职学生的培养目标突出了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这无疑给各类课程的设计和教学提出了一个基本理念,那就是以职业能力的培养为核心,作为基础课的数学课程也不例外,因此坚持“能力本位”应该是课程设计的基本理念。也就是从高职教学强调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入手,改变单纯的以知识传授为主的 “讲授式”课堂教学模式。设计实施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着重学生能力培养,并逐步形成和提高数学素养的教学模式。

1.2 将教师的“教”为中心转变为学生的“学”为中心

要突出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改以教师“教”为中心为以学生 “学”为中心。在这个理念指导下,教师在进行教学模式设计时,要注重围绕学生的学习设计教学活动,一要考虑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符合学生的学习需要,针对学生不同的数学基础和认知水平,教学活动安排做到有一定的层次,能使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满足不同程度学生的需求。二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引导、督促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教师也要加强对学生课后学习的指导,这也是体现以学生的学为中心的一个方面,但长期以来在课程的教学中一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虽然高职学生有一定的学习能力,但和普通高校相比,他们的学习态度、学习水平和方法都有一定的缺陷,教师应采用一些有效的办法进行督促和指导,提高学生课外的学习积极性、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

1.3 探索“教、学、做”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模式是目前高职课程教学中最为推崇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被广泛应用于各类专业课程的教学中。“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模式更有利于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促进知识的牢固掌握和运用。对数学课程来说,在教学模式的设计中也应该渗透“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思想,譬如可以通过案例设计虚拟的学习项目或学习任务,在案例的解决过程中学习构建知识体系,培养和提高能力。

2 高职数学课程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应用实践

2.1 案例教学模式

在数学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案例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在案例的分析、探索、解决的途径中进行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完成教学任务,这种教学模式这里称它为案例情境教学模式。

在数学课程的教学中,学生常常对抽象的数学概念和严密的推理过程感到痛苦不已,更不理解为什么要学习这些既抽象又难懂的东西,案例教学模式通过实际案例或模拟案例创设情境,把抽象的知识放到一个真实或接近真实的情境中,一方面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赋予概念以实际或直观的含义,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同时也能了解知识的实际背景,体会知识的实际应用,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促进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提升。

案例教学模式的实施可以有以下几个环节:设计案例创设情境,探究学习形成知识,拓展应用提升能力。

在案例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中,设计案例是非常关键的,也是不容易,需要教师日常的长期积累,也需要教师结合学生的专业或知识的背景去挖掘。笔者认为案例既可以结合专业来选择,例如经济类专业可以选择一些简单的经济问题等等。也可以将一些直观性较强的数学问题设计为案例,例如在微积分的教学中常常将几何问题作为概念教学的案例。除了案例的选择,在情境创设中也要注意其他的问题:譬如案例的呈现可以用图表、演示课件等方式要尽量做到具体、直观;案例的分析讲解过程应该通过启发的方式引导学生的积极参与等,这样更有利于达到预期的效果。

2.2 问题教学模式

问题教学模式在许多教师的教学实践中会或多或少地被利用,只是很多都是无意识的,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这点必须被强调,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只是教学的引导者、帮助者,切不可颠倒。问题教学模式中,学生主体性这一点就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学生在探究教师设置的问题时可以充分发挥主体性作用,积极探索与思考,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统一认识,加深理解,完成知识的学习。

问题教学模式中很重要的一点是正确设置问题,问题提得好,很容易与学生产生共鸣,而设置不当的话,则很容易挫伤学生的积极性,从而影响问题教学的效果,设置问题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教学问题必须是与当前教学内容紧密相关,问题可以围绕某个教学重点展开,当然也可以把教学重点分开,组织一些小问题,逐步展开,从而达到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2.3 课堂练习教学模式

教学做相结合的教学理念,突出的是学生的做,也就是学生在学习过程的动手实践以及自我体验。课堂练习就可以满足上面这一点,学生可以通过课堂来实践课堂学习的内容,对巩固知识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课堂练习可以提供师生互动的机会,教师可以很好地从课堂练习得到课堂教学的反馈,一般的课堂教学更多的是教师传授知识,而课堂练习则不同,学生在课堂练习中具有更多的主动性,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尝试,从而达到师生的一种良性互动。

很多教师片面地认为,只要教师讲得多,学生学习得就会多,另外由于课时有限,有的教师总是习惯性地采用满堂灌的模式,结果是教师在讲台上讲得绘声绘色,下面的学生却听得是一头雾水,教学的主体是学生,不能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教学,都是徒劳的,如果能够在教学实践中,适当引入课堂练习,就很容易激发同学们的积极性。

课堂练习的内容需要教师精心挑选,首先练习的内容应该与正在教学的内容紧密相关,教学的内容与练习的内容如果相关不大,既起不到巩固知识的作用,又会增加练习的难度。其次练习不能太难,课堂练习时间有限,题目太难,学生们完成不了,很容易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后教师在学生做课堂练习的时候可以适当给予提示和引导,多与学生互动。

课堂教学设计案例篇7

一、产品设计课程开展案例研究教学的必要性

产品设计是工业设计专业高年级的专业主干课程,其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初步建立产品设计的系统观,并结合实践过程构建整体化的设计思维。掌握有效的设计方法,是专业课程的深入阶段。作为一门理论与应用紧密结合的课程,其内容不但涵盖了所有前期所学的专业课程的知识(造型、色彩、人机工程和用户研究等),而且着重训练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由于产品设计的课题内容极为广泛,不同的产品设计课题会涉及许多不同领域的知识,需要学生在整个过程中不断收集和分析信息,寻找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因此,该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具有明显的开放性、综合性和实践性的特点。从课程性质来说,产品设计课程具有开展研究性和实践性教学的内在要求。最理想的教学过程是教师带领学生在合适的项目中边学边练,但这样的理想状况在实际操作上受到教学环境和外部条件的限制,周期长、成本高,往往难以实现。因此,案例研究和模拟课题设计就成为比较接近现实设计过程的一种情境化教学手段。开展案例研究教学的作用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有利于学生对专业知识的融汇与综合

相对于理论与实践分离,着重讲授知识点的传统课堂教学,案例研究教学在帮助学生从应用的视角出发,综合消化所学的专业知识方面具有优势。优秀的案例可以拉近学生与现实问题的距离,带领学生进入接近实际的情境中。相对于抽象的教条化理论知识,案例的丰富性能增强学生的感性体验,进而对案例中涉及的知识点有更深刻的印象和理解。

(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案例研究的过程需要学生学会独立思考,能够从具象的事件中发现现象,提炼问题并以问题为导向,从案例中归纳出关键的因素,并发现其内在的相关性。通过案例研究,学生发现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可以得到有效的锻炼。

(三)增进师生交流,活跃课堂气氛

案例研究教学的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开放性。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还要进一步组织各种形式的研讨活动。通过相互的讨论,学生们可以了解不同的观点,转换视角,通过互相学习、交流共同进步。

(四)提升教师的教学和研究能力

收集、甄选和编写优秀的案例是开展案例研究教学的前提和基础。同时,教师要以组织者、引导者、答疑者和参与者的不同角色贯穿于案例研究的整个教学过程中。编写优秀的案例以及这些角色的自由转换要求教师具备丰富广博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因此,推进案例研究教学也是促进教师不断学习、不断进步的有效手段。

二、案例研究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

通过教学实践,我们发现产品设计课程中案例研究教学面临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如何处理案例与课程知识内容的关系问题

产品设计课程教材知识体系的编排一般是按照理想化的设计流程分章节展开的。而产品设计的实际案例则很少是理想化的流程。因为在实际的设计操作过程中,由于设计的对象,设计面向的用户群以及设计所能调动的资源和所处的环境条件各不相同,具体的流程会有很大的差异。比如很多环节往往是不断迭代或同步进行的,而且在进行某个环节的设计时,常常要涉及其他各个环节的问题和要求。案例研究在内容上的丰富性和具体性与教条化的课本知识体系是很难同步的。因此,如何处理好案例研究和课本知识体系的关系,编排好教学内容是一项重要的准备工作,考验着教师对课程知识的整体把控力和综合判断力。

(二)如何组织好案例研究的教学过程问题

案例研究教学具有开放性、实践性和探索性的特点,这些特点都会使得课堂教学过程具有更多的随机性和不确定性。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即使是同样的案例,在相似的教学情境中也常常会引发学生多层次、多角度的开放性思考。这时候需要教师要特别处理好基础知识点和深入探讨之间的关系问题。课堂的教学过程需要保证案例研究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基本知识点和实践要求,对于更深入地讨论和分析,则更应根据学生的兴趣鼓励他们利用课外的时间开展相关的学习活动,但可以在课堂上不定期的开展交流活动以促进研究性教学的深入开展。

(三)如何处理好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问题

在案例研究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作用应该得到凸显。而教师最需要根据具体的教学情境不断转换角色,帮助学生,推进教学过程。这和传统课堂上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有很大的不同,不但需要教师转变观念,不断训练和提升自己,而且对学生和整个教学评价和监督体系都要求有所转变。综上所述,要在产品设计课程中有效开展案例研究教学,教师首先应理清这些基本的教学特点,并相应的在教学氛围、策略和方法上进行调整和规划。具体的措施包括以下几方面。

1.教学氛围的转变:从封闭的线性课堂到开放的研究性课堂。

工业设计行业的一个关键特征就是知识与实践的密切结合。由于产品的开发和设计会关系到多领域复杂的衔接和协作,书本上分条缕析的纲领性知识只代表了一种理想化过程,而在现实的情境中,经常要求设计师根据实际的条件和要求灵活运用知识提出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需要设计师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知识管理能力。而要达到这种要求,沿袭传统课堂的线性讲授知识的方式只能是事倍功半。而案例研究的优势正是将学生带入接近实践的设计情境中,通过案例的讲述,以问题为导向,以课题设计为实践训练手段,让学生在真实的设计氛围中思考-实践-再思考-在实践,经过这种反复迭代不断加深学生对专业课知识的理解,构建和强化知识的结构。但应用案例研究的教学方式也会产生一个问题,就是会出现知识点和实践过程的相互交错,这往往需要学生根据案例的需要自主或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相关的知识。这些知识很可能是来自不同的环节甚至跨学科的,而不是事先学习的系统知识。从设计方法的发展来看,边做研究边做设计已经成为现代设计的常态。传统的设计方法是将整个流程分成清晰的若干环节,由不同的部门负责每个环节的任务,再以时间轴的线性方式将每个环节串接起来。实践证明这种设计模式只适合于少数设计对象简单、外部环境相对静止的状况,当遭遇复杂的产品系统和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时则会难以驾驭。而这种复杂和变动性正是产品设计面临的真实情景。从很多产品设计案例可以反映出今天的组织在产品的研发和设计中常常采用更为灵活的目标-团队模式,面向开发目标招募和组织工作团队,参与到整个产品开发的各个环节中,不断地在设计、实施、测试、再设计的多次迭代中优化设计方案。案例研究强调了以问题为导向的设计学习过程,让学生围绕课题主动学习,在尝试解决问题的同时自主构建个人的知识体系。要让这个学习过程发生作用,教师首先要转变传统的课堂观念,摒弃封闭式、线性化控制的课堂教学模式,采取更为灵活的以案例研究、讨论和快速学习新知识为导向的研究性实践教学模式。

2.教学过程的转变:从标准化、单一化到柔性化、多元化。

标准化、线性化、单一化的传统课堂和专业教学方法主要是传承了近现代工业化社会的专业分工和标准化流程的体系。以细分的方式讲授知识,并针对每一部分的知识展开专项的实践训练。这种方法比较适合传统的工程类专业的学习,但套用到产品设计课程的教学就显得不伦不类了。从专业实践的角度来说,产品设计的基本流程在理论上并不复杂,特别是基本环节上许多设计理论都是差不多的。实际上,关键的差别都是体现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从案例研究的教学中可以更清晰的体现出这种具体操作过程中的差异性。因为每一个案例从时代背景、设计对象、资源配置等多方面的视角综合来看都是独一无二的。由于设计的对象,设计面向的用户群以及设计所能调动的资源和所处的环境条件各不相同,具体的流程会有很大的差异,而且在进行某个环节的设计时,常常要考虑到其他各个环节的问题和要求。在这种情境中,很难按照标准化的流程来安排教学过程,而是要因时因地,根据学生的思考和理解特点来灵活调整教学方案,并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引导学生搜索和学习相关的知识,应用到设计中去。综上所述,教学过程的设计需要更加“柔性化”。这表现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即教师应该启发学生更多的针对案例展开独立的思考,这时候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是发散性的。这时就需要教师能够抓住学生思维中闪现的兴奋点,以此为契机,将一些相关的知识加以阐述,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更深的思考。从这个过程来说,很多教学过程中的内容讲授可能不会像传统课堂那样标准化和顺序化,而是从实际的情况出发,以点带出面,让学生在反复交流、思考中更深刻地掌握知识和技能。

3.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转变。

我们发现,在案例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上虽然不再是显性的主导型角色,但其工作的重要性并没有减弱,而是强化了,只是表现得更为隐性。首先,教师要参考各方面的资料,对案例进行尽量全面和客观的描述。最关键的是,要将案例发生的背景以某种情景的形式展现给学生,带领学生进入接近现实的情境中思考问题。其次,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把握适当的时机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问题。案例教学和传统的教学方式比较,会在课堂行为上发生比较明显的变化,学生自行阅读、研究和讨论都是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对合理利用课上和课下时间的要求更高了,教师必须事先做好组织工作,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充分得到训练。第三,教师必须具备比较好的随机应变能力。案例教学的过程是开放性的,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学生的学习过程不可能再完全遵循标准化的程序,教师要适时地把握学生的兴趣点和思考点,引导学生进入更深入的研究层次。

三、案例研究教学效果分析

通过几年来的课程实践和观察比较,我们认为案例研究的教学方法对于产品设计课程的教学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如果案例选编得当,教师引导有方,可以明显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和交流互动的积极性,从而有效地将僵化的教条转化为活的知识。从2010年该课程开展案例研究教学以来,和传统的教学过程相比其取得了相应的效果,也出现了出一些需要进一步思考和继续研究的问题。

(一)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和积极性有了明显的提升

通过开放性的案例研究的训练过程,学生的视野和思路更加开阔。和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学习状态相比,相同基础的学生们,在经过研究学习的训练后,往往在课题设计实践中表现出对现实设计情境中的异常和问题有更好的敏感意识,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地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这对产品设计师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基础素质。

(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问题的探究和研讨更加积极,对问题的分析能力有了进一步的提升

开放式的课堂氛围和面向实际案例的讨论激发了学生们的参与兴趣,而且能够通过讨论将问题带入更加深入的层面进行思考。比如有的小组通过结合案例研究,将原来的设计问题引向非实体产品的设计层面,展开了服务设计的解决方案。这些设计实践过程中的进步与学生在案例研究中的深入思考以及思想的解放有着密切的关联。

(三)案例研究性学习学时占用较多,原有的课程实践学时有所压缩,实践能力的训练有待加强

案例研究教学的开展也使我们发现,开放和研究性教学气氛的养成是一个逐渐积累的过程,学生们需比传统讲授的课堂模式花费更长的时间去针对案例进行考察、分析、探讨和研究,特别是初始阶段,学生从研究思路、讨论模式、分析方法到展示成果和个人讲演,这些技能都需要在教师的引导和辅助下逐渐养成并不断提升。因此课程的初始阶段需要从易到难,逐渐深入的规划案例研究的内容,并通过反复训练打好基础。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从课程的中后阶段开始,学生的研究学习能力开始出现质的变化,理论分析和交流表达能力都有了较大的提高,但是专业技能训练的课时显得相对拮据,学生的设计实践技能有时不能得到充分训练。我们认为,要解决这个问题,不仅要增加这门课的实践学时,而且应该将产品设计的相关课程群作为一个系统来看待,专门让学生接受案例研究教学的基础技能训练,为专业课程中的案例研究做好“热身”,从而更好地在产品设计课程中更快地做到有效对接,较快地进入角色。这样既不会占用过多的实践学时,又能够避免不同课程之间开展案例研究时出现重复性学习,提高课堂的利用率。最后,从教学内容的组织和教学过程的设计来说,我们认为推进案例研究教学应该是一个渐进和积累的过程,既不能操之过急,又不应对过程中出现的一些不足盲目批判否定。创新总是与不确定性相伴相生的,一方面,教师应该围绕教学改革积极探索,用鲜活的案例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与用的结合,并认真总结经验,不断改善教学效果;另一方面,学校教务和教学督导应本着解放思想,兼容并包的态度看待课堂教学中的变化,为案例研究教学改革营造良性的教学环境。

课堂教学设计案例篇8

关键词:任务驱动;案例教学;结构选型

建筑结构选型课程作为建筑设计专业学生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系统介绍了常见多高层建筑和大跨度建筑的结构形式,要结合国内外各种结构体系的实例,巩固和加深学生对结构概念的认识,开拓其建筑设计思路,改变学生固有的重建筑轻结构的思想,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真正做到适应企业行业的人才需求。针对建筑结构选型课程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本文拟运用任务驱动与案例教学双向融合的教学法进行课堂教学改革,旨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更好地培养建筑设计专业学生结构选型的能力,同时也可为其它建筑类专业课程课堂教学提供一定的借鉴。

一、建筑结构选型课程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1.学生思想认识与重视度不够,缺乏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

建筑设计专业学生普遍重视造型艺术的表现和形式空间语言的表达,而忽略结构合理性、施工可行性等因素。很多学生认为建筑结构选型与结构设计关系紧密,从事结构设计的人员应该认真掌握,与自己关系不大。还有一部分学生对建筑力学、建筑结构等涉及到力学知识的课程存有畏难情绪。

2.课堂教学互动性不强。

本课程授课内容涉及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悬索结构等十几种结构类型,每种结构类型又分别从概念、优缺点、受力特点、适用范围等方面展开论述。教学内容量大面广,传统授课方式仍以填鸭式教学为主,教师在讲台上拼命灌输,课堂教学互动性不强,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进一步下降。

3.现场案例教学欠缺,学生缺乏对结构实体的感官认识

由于教学安排、时间的限制以及授课媒体的局限性,很多工程实例,尤其是新的建筑技术成果难以向学生进行介绍,学生也很少能到工程现场去体验。

二、基于任务驱动与案例教学双向融合的课堂教学改革实践

1.采用案例授课、小组案例讨论、案例作业等一系列案例教学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1)案例授课。建筑结构选型是一门应用性非常强的课程,教学内容涉及各种不同建筑结构类型、优缺点与适用范围,与建筑的功能要求、使用空间等有非常密切的对应关系。因此,授课过程中除了讲解基本的文字说明外,要结合大量具有代表性的案例,通过图片、动画、视频等形式展现给学生,让学生对结构体系、结构构件、构造等有非常直观的认识,从而加深学生对知识要点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小组案例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选取某一典型工程案例作为讨论主题,引导学生从建筑功能、结构体系、受力分析、方案创新点等角度展开讨论。让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参与到课堂教学讨论中,各抒己见、相互启发、活跃思维,从而加深对所学内容的进一步的理解。

(3)案例作业。为进一步巩固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给学生布置寻找特定结构类型的案例作业。学生通过查阅图书资源、网络信息资源等途径,对各种结构类型进行比对筛选,进一步加深对各种结构的认识,同时锻炼信息搜索能力。

2.运用任务驱动法对案例进行剖析,在课堂教学中实现两者的双向融合

一个典型的工程案例就是一个具体的结构类型情镜。围绕这一案例,引导学生从建筑功能、结构体系、受力分析、方案创新点等角度,展开小组讨论,资料查阅,深入剖析。在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应用学习资源,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

3.采用多媒体和现代信息技术等教学手段,动态演示建筑的结构逻辑

本课程的理论性较强,仅用文字和书上的图片展示各种结构的特点,很难引起学生兴趣。多媒体教学图文声像并茂,能给学生以直观的视觉和听觉感受,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本课程需要大量的工程实例体现结构体系,教材中的图片较难将它们的特点清晰展示出来,采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大量地穿插工程实例建成后的图片、结构施工过程中的照片或视频等,把以前用传统教学中难以讲清楚的问题在课堂上清楚地呈现出来。

三、结语

要通过任务驱动与案例教学的双向融合,提高建筑设计专业学生对建筑结构选型课程重要性的认识,增强学生对课程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活跃课堂教学气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率,使学生真正掌握结构选型这一核心职业技能,最终实现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素质教育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目标,以学生为主体的知识理论实践一体化的职业教育模式。

参考文献:

[1]宋国芳.“建筑结构选型”课程教学方法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09(6):98-99.

[2]郭风琪,余志武.建筑结构选型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与探讨[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2012(3):109-110.

上一篇:医疗保险的支付方式范文 下一篇:管理学的人际关系理论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