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才演讲技巧培训范文

时间:2023-10-08 17:24:23

口才演讲技巧培训

口才演讲技巧培训篇1

关键词:

      口语交际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它能促进学生听、说能力的提高。早在建国之初,叶圣陶先生就对“语文”这一课程名称做过阐释:“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就叫语文。”这一阐释将口头语言摆在了与书面语言并驾齐驱的重要位置,表明了在语文教学中听说教学与阅读教学、作文教学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是语文教学内容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这种理念,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并未得到真正的贯彻与实施。职业院校的语文口语交际教学必须从时代要求、专业培养目标和学生实际出发来研究高职学生口语交际的丰富内涵,对口语教学进行更为全面的关照和更为深入的探讨,它将彻底更新语文教师的口语教学观念,对高职口语教学起到重要的导向作用。口语交际教学应以学生与应用为中心,在“大语文”教学观指导下对口语教学内容、课程设置、教学目标、原则方法、途径及评价等方面进行研究与探讨,以期探索出一条适合高职口语教学的新路,并初步构建口语教学新体系。

一、树立以生为本,学以致用的口语交际教学理念

以学生为本来进行口语教学,也就是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口语课堂教学当中来,坚决摒弃过去的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式;采取各种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己探索,领悟,重在过程,而不仅仅是一个现成的结论。在教学途径上是开放的,应立足课堂向课外、校外开放。教师应倡导学生走出学校,走进生活,走进社会,给学生多一些训练的自主权和自由度,在教学气氛上是民主、和谐、自由的。创设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平等、互动而又互助的交际情境。如“应聘与自荐”的口语训练中,教师可在讲授基本的理论和要求之后,让学生走出校门,参加一些企业招聘会,“毕业生就业洽谈会”等,在模拟面试中,教师可指定一部分学生模拟企业招聘人员,一部分学生充当应聘角色,模拟面试结束后,再让模拟招聘人员的学生自评、互评。通过这样的口语训练课,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才能真正发挥出来。

由于口语交际是口头的语言表达,不像书面语言那样规范,存在着较大的随意性、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因此教学中没有必要过多地传授口语交际知识,而应该把信息的传递、情感的沟通、置于口语教学的第一位。它要以语言实践活动为主要教学行为,特别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切身体验和语言的互动过程,要求所有学生都能积极参加到语言实践活动中,在经历、体验、和感受中学会和人沟通,从而提高与人的交际能力。也让自己在丰富多样的创设情境中获得关于口语交际的感性、直观的知识。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决定了它是一种“应用”教育,这就决定了职业教育的口语教学也必然以“学以致用”为重点,以“实用”为首要目标。一项“关于职校生对自己学习起促进作用的首要因素”的调查表明:“兴趣、父母期望、教师督促、祖国需要”等因素已不是促进学生学习的首要因素,而“职业需要”才是促进学生学习的首要动力。这就要求教师在实施口语教学的过程中,必须明确自己的教育对象,以学生未来从业需要的知识和能力为依据,突出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应用为目标,以必需和够用为度,以强化应用为重点,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在教学实践中,我根据高职学生的特点,选择了应用性较强的情境对话、主题演讲、高职学生热点辩论、与陌生人交谈、模拟应聘与自荐、推销等训练内容,由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使学生在训练实践中强化了职业意识,提高了职业能力。

一言蔽之,职业学校的教学理念应是把教学内容拓展到社会生活中去,把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的实际结合起来,让学生真正地参与其中,有效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二、遵循兴趣优先,循序渐进原则

在语文口语交际教学长期受忽视的大背景下,口语交际教学存在一定的随意性,缺少计划,的要求,口语交际教学应该有明确的教学目标、严谨的教学计划、合理的教学步骤、科学的教学方法、丰富的教学活动。需要语文教师根据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结合学生的学习能力、口语交际的基础水平循序渐进地安排教学内容。教师可以按照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顺序安排教学,如由简单的自我介绍、复述故事入手,再发展到演讲、访谈、辩论等。也可以根据教学目标的难易分成不同的板块,逐一进行训练。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拓宽思路,在口语交际训练的灵活性与趣味性上多下功夫。每一项教学活动的设计,教师都要在围绕教学目标的前提下,多了解学生的兴趣点,多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采用灵活新颖的教学形式,创设愉悦欢快的教学氛围,对学生进行积极健康的引导,从而保障他们的学习热情,并最终收到较好的学习效果。

此外,职业院校公共基础课的课时较少,仅仅靠课堂上有限的口语交际训练是很难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的。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拓展学习空间,鼓励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展口语交际能力。社会生活是语文的源泉,也是语文能力形成的土壤。口语交际能力的提高需要学生走出课堂,步入社会,融入自然,在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中巩固课堂知识,获得实践经验,提高交际能力。课外实践和课内教学是学生获得知识、提高能力的两个不同渠道,它们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学生只有“得法于课堂,拓展于课外”,才能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使知识转化为能力。

三、构建系统的口语交际训练体系

口语交际训练虽然不同于听说训练,但必须以听和说的技能为基础,所以口语交际的训练序列包含了必要的听说训练。这种系统的训练序列是以表达能力和交际技巧训练为明线,综合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与认知、思维的训练这两条暗线来共同构建。

(一)训练内容

常规基础技能,包括普通话吐字归音技能。口头归纳、演绎及发散、辐射思维方法技能。站、坐、行,眼神、手势等体态语技能;

听话技能,包括听记技能、听话快速应对技能等;

说话技能,包括朗读复述技巧、介绍技巧、即席发言技巧、演讲技巧、自荐技巧等;

交际技能,包括交谈讨论技巧、应聘技巧、辩论技巧等。

每一项技能技巧的训练都有其他的技能技巧参与其中,它是一个立体的、全方位的、综合的体系。它还需要丰富的内容(包括和专业、求职相关的内容)来充实。

(二)训练步骤

教师设计听、说的多种情景,以利于学生循序渐进有针对地进行口语训练,在仿真情境中进行口语交际时间活动。基本的训练步骤可以由以下六步组成:

(1)教师引导。典型示范与针对性的重点训练相结合,力求技巧、方法逐一突破。

(2)学生模拟。学生在老师引导下进行听、说的口语交际实践,可采取个别、小组、全体的方式进行相互学习交流。

(3)自主实践。独立自主地进行听、说口语交际活动。

(4)小结内化。通过讨论、体验、印证,归纳方法,力求口语交际技巧的熟练掌握、运用。

(5)迁移拓展。引导学生运用口语技能和方法,由课内的虚拟场景到课外的真实场景(学习、生活、工作等各个方面))课后反馈。观察、分析学生训练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设计新的训练内容。

(三)训练方式

以演讲技能训练为例:课前三分钟演讲,一次两人。

课前3分钟口语训练是一种卓有成效的训练方式,一方面训练口语,另一方面也可激发学生兴趣、调动情绪,为正课作精神准备。

此项训练可分为四轮进行:

第一轮:自由演讲。第二轮:命题演讲。三轮:自由答问。第四轮:即席演讲。

     自由演讲由学生自己选定感兴趣的话题,寻找合适的材料,在事前作好充分的准备。演讲时可以看提纲,但必须脱离文稿。作为口语训练的起步阶段,学生只需要做到叙事清楚、说理明白、表达流畅即可。命题演讲的难度略高,但首轮训练之后,便比较容易把握了。教师根据学生实际以及社会热点话题定若干题目,也可以在学生中征求一些大家感兴趣的话题,由学生在演讲前一天抽取,准备后第二天演讲。话题的指定和准备时间的相应缩短,对口语表达和材料组织将提出更高要求,也必将促进学生的表达阅读。

即席演讲也是命题形式,但要求更高。学生在上课前10分钟到教师处抽取演讲话题,数分钟构思之后,当堂即席演说。这轮训练必须在学生有了相当的口语表达经验之后,才能顺利进行。若能在短短几分钟构思之后,言之有物、言只成理、思路清晰、语言连贯,则四轮训练,当告小有所成了。由于口语表达与书面表达语言关联万千,早读诗词鉴赏训练与课前自由演讲及命题演讲训练,除要求口头表达外,可以同时要求写成文稿,将二者贯通。

口才演讲技巧培训篇2

关键词:英语口语教学;演讲课;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124(2013)04-0094-03

目前我国高校英语专业主要开设听、说、读、写、译等语言技能课来帮助学生获得语言技能。这种技能课的教学理念在拓展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思辨能力方面却存在诸多弊病 [1 ]。高校英语专业口语课的问题尤为突出,口语课普遍缺乏全方位的综合素质培养,基本停留在语言层面的机械操练上,也就是说,只是重视了语言表达的流畅性,而没有重视所表达内容的逻辑性和合理性。大多数学生在陈述观点或说服他人时缺乏有效推理、合理运用论据、组织论据、分析和支撑论点的能力。这既是课程内容定位上的偏差,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口语教学理念上的守旧。要实现口语表达的速度、准度、深度、力度,开设英语演讲课程已成为一种必然。这不是简单意义上的口语课的补充和延伸,而是以实战为目标的专业技能课。它强调语言思维训练、语言运用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快速反应能力、自信心培养等。

一、演讲课历史的沉淀与启发

公共演讲是指一个人在公共场合以听众为对象,以有声语言为主要手段,以体态语言为辅助,针对某一主题或某一事件发表讲话,鲜明、完整地发表自己的看法、见解和主张,阐明事理或抒感,进行宣传鼓动的语言交际沟通行为。演讲有赖于一定的天分,更有赖于后天的习得。历史上的雄辩之才,无不经历严格的语言课堂训练。早在古希腊时,苏格拉底等人的弟子就以“雄辩术”作为其必修内容。英国剑桥和牛津大学从15世纪起便开设了相关课程。美国大学的言语教学最早可以追溯到17世纪哈佛大学创立之时。但在20世纪前,美国只有极少数大学成立了独立的言语系,言语教学主要由英语语言和文学系承担。直到20世纪初,人们才越来越意识到言语教学的重要性,主张成立独立的言语系的呼声越来越高。1914年,演讲教师协会成立。独立出来的言语系大多命名为“公共演讲系”,1920年以后统一更名为“言语系”,60年代更名为“言语传播系”。如今公共演讲已成为美国大学里最普遍的交际基础课,是高等教育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几乎所有的大学都将此课设为必修课。

英语演讲课在我国还是一门刚刚兴起的课程,对其重要性的认识也没有达到英语语言学和文学课等课程的程度,开设此课程的高校也不是太多。其实,在国外这门课程的功能和价值问题早在几百年前甚至一千多年前就已经解决了。我们现在要讨论的不是课程的必要性,而是课程的发展性,如:教材建设、教学手段、教学视野等,要让课程显示出对于演讲能力提升的作用力。

二、演讲课教材的审视与建设――基于《英语口语教程》

目前,我国市场上有关演讲与口才的图书比较多,但真正意义上的教材少,即便是用做教材的,也都重墨于演讲的艺术表达形式(包括语音、语调、肢体形态等),或者如何塑造一个演说家。这样的定位偏高偏窄,造成教材太专业化、太格式化,内容陈旧,辐射角度小,且缺少灵活性。于是,很多高校采用了Stephen E. Lucas编写的《演讲的艺术》 [2 ]。这本教材编排虽然很好,但它主要针对母语为英语的学习者,语言难度和选材内容都不太适合中国学生。那么,推出一套适合于中国学生的教材就显得特别关键。

《英语口语教程》(上、下册)是笔者主持编写的教材。基于对主流口语教材的对比研究以及我们的认识和理解,教材明确地把口语课分成两大块:“基本技能训练(上)”和“演讲与辩论(下)”。“基本技能训练”侧重交际功能训练,从培养学生开口说英语的激情和习惯,逐步过渡到英语思维、英语连贯表达。 “演讲与辩论”就是英语演讲、英语辩论的专门化训练,比如主题演讲、即兴演讲、专题辩论、法庭模拟等,让学生熟悉一般英语辩论的规则和技巧,增强批判性倾听能力、快速反应能力以及辨析能力 [3 ]。在编写过程中吸纳与采用美国语言学家Krashen的“输入假设”理论和Swain的“输出假设”理论,强调输入与输出相结合。Krashen在其“输入假设”中指出,语言学习者要习得第二语言首先要克服心理障碍,借助语言环境,大量输入略高于自身现有水平的可理解的语言。最佳的语言输入有以下4个特征,即可理解性、趣味性/相关性、非语法程序安排以及足够的输入量 [4 ]。输入方式包括阅读材料输入、视听材料输入、篇章背诵输入、教师课堂知识输入等。Swain对于“输入假设”理论进行了补充,认为学习者不仅需要可理解性输入,还必须有可理解性的输出,只有创造机会充分使用所学的语言,才有可能锻炼学习者的流利度和语法的准确度 [5 ]。课堂输出活动包括模仿表演、看图说话、故事复述、故事创作、角色演绎、主题演讲、专题辩论等。把整个教学过程视为一个系统工程来进行立体的综合化建构,实现英语说、读、写、视、听、辩能力培养的空间一体化,是教材建设的基本出发点。

三、演讲课的教学原则与手段

英语演讲课有2个要素:一个是教师的“教”,教师在课堂上向学生讲解演讲的相关知识,诸如演讲技巧、演讲稿写作、演讲审美及演讲心理等;另一个是学生的“练”,演讲课需要学生在现实生活场景中,利用现实的生活元素,自主地、系统地、探究地进行演讲演练,促进知、情、意、行的统一协调发展。课上应“精讲多练”,教师要运用激励机制和各种教学手段,营造宽松型、学生友好型的课堂氛围,构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交互式立体化教学模式。因此教师一定要合理分配“教”与“练”的比例,精心设计和组织演讲场景,把比较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进行模仿、操练,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原则。

1. 观摩成功演讲范例

英语演讲对于中国学生来说是一个充满困难和挑战的领域,而进入这个领域的最快捷的途径是观摩。通过观摩,学生对英语演讲有一个直观的感性认识和体验。可以让学生观看英美国家名人演讲的精彩片段,让他们很直观地感受大师们的语言魅力和人格魅力。观摩之初,要求学生认真聆听,关注演讲者的语音语调;用心观察,注意演讲者的一举一动,如姿态、肢体语言、服饰等。随着观察的深入,教师可要求学生注意演讲者的演讲技巧,并适当对演讲个案进行简单的点评,讲解其中相关的演讲技巧知识,引导学生了解成功演讲的关键因素。也可以选择CCTV杯全国大学生演讲比赛的录像给学生们观摩。实践证明,演讲课程之初多观看英语演讲成功的范例、演讲比赛的录像可以帮助学习者克服羞涩、树立信心,是演讲学习初期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2. 模仿成功演讲

观摩一定量的成功演讲范例后便可引导学生开始有意识地模仿。首先是形态模仿。鼓励学生模仿演讲者的“形态”,但并不是要求学生与演讲者有一模一样的身势语,因为文化差异,有些身势语在中国不一定能得到认同,如过多的耸肩和扬眉等。要根据演讲内容配以适当的肢体语言,其可以与原演讲者的动作有差异,但基调和情绪必须是一致的,不能把演讲做成盛气凌人的训诫或哗众取宠的煽情。其次是声音模仿。要求学生模仿演讲者的用声技巧,如气息强弱的处理、换气、断句、停顿等。语音的模仿是关键,元音要尽量发得饱满,结尾的辅音要轻发,还有注意吞音和连读现象等。语调也不可忽视,要求学生在演讲节奏、句子升降调、轻重音等方面尽量靠近演讲者。最后是文本模仿。演讲文本模仿亦如书法临帖,很讲究“循规蹈矩”,一般而言,尊承古人的法帖是最优的选择,可以少走弯路。因此,教师可从经典范本中挑选出精华部分,如精彩的开头、有力的说理、美妙的修辞等供学生模仿写作自己的演讲稿。

3. 演讲技巧训练

观摩和模仿是演讲的初始阶段,之后就进入阶段性和针对性的技巧训练阶段,如怎样审题、怎样谋篇布局、怎样开头、怎样结尾、怎样组织材料进行主体内容的逻辑说理、怎样做到演讲文字的准确与生动等。讲授完相关技巧后要留大量的时间让学生进行实践,在实践中体会、掌握和运用这些技巧。教师可以给出题目,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收集相关材料、拟出提纲、整理材料、写出讲稿。老师进一步指导学生修改演讲文本,要求学生把观摩到的演讲技巧和课堂学到的演讲知识充分运用其中。课堂上有针对性地挑选学生进行演讲实战,演讲完毕后,先由同学点评,然后老师做出整体评价,提出改进意见。经过这个阶段的训练,学生大多能在众人面前开口演讲,而且是言之有物的、逻辑性较强的演讲。

4. 课堂英语演讲比赛

当演讲的基本技巧都进行了介绍和训练之后,学生对演讲技巧运用得比较娴熟,信心也逐步树立起来。接下来要锻炼学生在激烈竞争的环境下的心理素质和思维表达能力。可将命题演讲和即席演讲结合起来训练。教师可提供一些演讲题目让学生抽签(题目应该随着课时的推进由易到难),抽到签后给学生3~5分钟的时间准备,然后做出一个3分钟左右的演讲。先在小组内进行比赛,由组员打分,评出最佳演讲。然后各组的优胜者再在全班范围内进行角逐。分组比赛的好处在于在有限的时间内让更多的学生得到锻炼;让学生进行打分的好处在于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让他们更好地了解和掌握评判演讲的标准,从而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演讲水平。

5. 课堂英语辩论赛

英语辩论赛更能锻炼学生在高度紧张的氛围里的逻辑思维、语言表达、快速反应的能力,更具挑战性。在大量命题演讲、即席演讲训练之后,可组织一些班级辩论赛。教师拟定一个贴近生活、有时代色彩又富有争议的题目,将学生分成正反两方。学生课前收集材料,做好充分准备。课上进行辩论,按照正规辩论赛的赛制和程序,正反、反方分别设一、二、三辩及自由发言人,由教师充当主席。辩论演讲更具对抗性,是即席演讲的更高层次,是锻炼学生心理素质、知识储备、语言表达等方面的有效手段,一般可一个月举行一次。

6. 演讲拍摄及分析

每次上课先让两名学生在全班面前做有准备的主题演讲,各3分钟,教师用摄像机拍摄下来。下次课上播放上次拍摄下的学生演讲录像,教师带领全班同学进行分析讨论,利用相关的反馈表向演讲人提出具体的反馈意见。运用和分析学生自己的演讲视频资料可使课堂教学更生动、有效。演讲学生看到自己的形象和表现,可以更清楚、更客观地认识自己的不足,更全面地了解自己的水平,从而找到自己努力的方向。通过观看演讲视频的其他同学就可以比较、分析出他人演讲的优劣,以扬长避短。

通过以上这些教学环节和手段,学生的心理素质、分析推理的思维能力、快速准确的语言表达能力必定得到锻炼和提高,学生的英语语言学习和运用水平、文化修养、批判性思维能力以及审美能力都将得到协同发展。

参考文献:

[1]谢文玉.“读议写”课程改革―――以美国历史与文化教学实践为例[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2,(2):118-120.

[2]Lucas,Stephen E. The Art of Public Speaking[M].New York:Random House,1986.

[3]陈 惠.英语口语教程[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4]Krashen,S. D. The Input Hypothesis:Issues and Implications[M].London:Longman,1985.

口才演讲技巧培训篇3

【关键词】口译教学 课程建设 口译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03-0041-02

一 引言

口译是通过语言间的相互转换,以口头表达的方式传递信息,使人们相互认识和了解。

1.特点

“口译教学绝不是语言教学的继续,不是低年级口语练习的继续,也不是书面文章的口头表达,更不是检查背诵课文的记忆能力。”“语言教学培养的是语言交际能力,而口译教学是利用已经获得的语言交际能力学习培养口译技能。”口译课要求学生在具有扎实的双语基本功的基础上,获得熟练的双语转译和流利的表达交流能力。在双语的解码和转码过程中涉及文化差异、思维差异、地域差异等诸多因素的协调和处理。口译的内容基本都是正式的商务、贸易、谈判、会议等,要求口译员要使用正式书面语言进行口头表达。口译课是一门集理论技巧和技能训练为一体的专项技能课。

2.现状

从高校英语专业本科的口译教学来看,在教学内容、方法、训练和培养模式上都存在不足。有些高校的口译课侧重于学生听说的训练,忽略了口译的理论技巧和专项练习。有的学校没有科学地设计口译课教学计划,把口译课设置在大学第三年,在笔译课开设前开此门课,致使学生完全没有翻译的理论技巧的基础,其听、说、理解等基本能力远未达到熟练运用的程度,因此口译课慢慢变成了词汇课、语法课、高级口语课。有些口译课老师通过播放磁带录音让学生边听边译,这固然是一种训练方法,但绝不是最佳的手段,因为现实的口译活动灵活性较大,现场性和即时性突出。而录音磁带较为呆板,缺少现场的气氛和变化。还有些高校口译课的老师把大量课堂时间用于教授翻译理论和技巧,忽略了口译瞬间性、即时性的特点和快速反应的要求,完全将口译课上成了笔译课。鉴于目前高校口译课出现的种种情况,有必要探究符合口译特点、社会需求的科学的教学模式。

二 口译人才的培养

1.结合社会需求,制定口译课的基本课程建设

口译有特定的规律、特点和要求,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专业化口译人才,就应该了解这些专业人才需要具备的知识结构,有效地设计培养方案和科学地设置专业课程。

第一,开设语言基础知识与技能课程,注重学生的听说训练。口译课是一门集理解与表达于一体的综合技能课,涉及听和说两项基本语言技能。听懂发言者的讲话是口译语码转换的基础。这一过程需要口译员一心多用,但人脑处理信息的容量是有限的,这就需要娴熟的技能处理能力。所以在基础阶段结合口译的特点,加强听说教学,打下扎实的语言技能基础是学好口译课的前提。听力课程的设置应贯穿于本科四年的学习中,高年级阶段的听力应以精听为主,内容应该多样化,注意扩展学生的知识面,鼓励学生多听新闻、广播、外台以及各个领域前沿的信息,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关注时事和更新知识的习惯,为口译能力的提高储备各种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此外,还应开设一些公众演说和社交礼仪方面的课程。这对提高学生的胆识、心理素质、灵活应变能力以及演讲技能,树立学生自信心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还要训练口译员得体的仪态、举止、穿着、表情等,学生可以通过礼仪课程的学习事先为口译员素质的培养打下基础。

第二,紧密结合市场的需求,开设实用知识课程。随着对外交流的不断加深,社会越来越需要实用型、复合型、专业型的口译人才。即我国外国语院校口译人才的培养目标和方向。当前社会用人单位普遍反映高校培养的毕业生虽然基本语言技能较好,但却缺乏用人单位所需的专业知识,很难尽快投入工作。因此,高校培养出的口译人才不仅要具备扎实娴熟的语言基本技能和临场应变能力,还应具备过硬的心理素质、专业知识、宽广的知识面等。在口译课的课程设置上,应遵循突出专业特点,针对专业岗位的原则,通过辅修、选修课程的开设,扩大学生在经济、金融、科技、教育、政治等方面的专业知识。还可以通过多种课外辅导的形式,如聘请客座教授和各行专家、名人为学生做专题讲座,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从而积累与口译相关的专业知识。

2.结合学生实际,完善口译课教学内容和方法

口译课教学内容的特点是时效性和实用性。这是口译教学的关键。教师可以根据当地外事活动的具体素材来选择口译教学的内容,要求题材丰富,主题广泛。

第一,口译理论的讲解。“技能是顺利完成某种任务的一种活动方式或心智活动方式,它是通过练习完成的。”口译理论的讲解是口译课必不可少的教学内容。它能具体指导学生的口译实践,如词法的口译理论:增词、重复、省略、减词,模糊译法等。学生可以通过大量的口译练习来巩固和锻炼这些基本技巧。此外,学生还应该清楚地掌握两种语言在句子、篇章、特点等方面的显著差异,如汉语注重句子间内在的联系,多短句、多动词。而英语重形态结构,多从句、多连词、多介词和名词。这样学生可以掌握一些常用的固定的英语句式,从而使译文表达更加地道和流畅。

第二,口译技能训练。口译技能的训练主要在于口译笔记的记录和记忆训练。人脑的记忆容量是有限的。复杂的、合成性质的冗长复句的语法结构信息有时超出了人脑的短时记忆句法负荷。因此,教授学生掌握口译笔记的有效记忆法是口译课的必备内容。科学、合理的记忆训练可以提高学生短时记忆的广度。其次,影子训练是锻炼学生复述能力的较好的方法。如果配合公众即兴演讲能力的训练,学生在口译的表达方面将会有长足的进步。此外,学生作为口译员,必须要具备应有的综合素质,即心理素质、仪表举止、姿态表情等。这方面的训练可以通过现场模拟教学设计来实现。教师可根据口译内容安排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轮流担任口译员,营造一种真实的现场气氛,让学生在充分注重语言表达、内容忠实等方面的同时,也注意培养自己作为合格的口译员所应具备的良好的综合素质和行为习惯。

第三,综合口译类型训练。现场模拟口译训练是口译课学生综合训练的主要形式。学生可以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正式口译场合的气氛。根据日常工作生活中口译的类型,可以从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口译练习。

一是会议口译。口译前,让学生做好充分的译前准备,包括熟悉会议的类型、主题、参会人员以及与会议主题相关的背景材料。上课时安排部分学生就座于发言席,部分同学就座于翻译席,保证绝大部分同学都能亲自参与。老师在听众席旁听、观摩。这样能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学生也能倾听对方的发言和翻译,并相互提出意见和看法。

二是谈判口译。把学生分成两组,分别扮演谈判的双方,然后就某个特定的切入点进行模拟谈判。学生可以有足够的想象空间,运用丰富多彩的语言材料,以独特的构思完成既定的任务。学生不仅能惟妙惟肖地模仿某国谈判者讲话的语气、姿态、表达习惯,而且也能像成功人士一样对涉及谈判内容的知识运用自如。这种模拟谈判口译的练习不仅训练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而且巩固了所学的口译技巧,锻炼了双语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可以让学生了解更多的跨文化交际知识,以及协商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是记者招待会。记者招待会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现场口译模式。要构筑这样的实践性课堂,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让学生课前准备好新闻材料。把学生分为两组,每组有一定数额的新闻发言人,每位发言人配备一名口译员,其余的同学作为记者提出问题。第一组新闻发言人消息后,由各自的译员译成外语。第二组扮演记者的同学提问,由译员译给发言人,发言人作答后,再由译员译给记者。这一活动的特点是现场性和互动性较强,学生的积极性较高。由于记者的问题都是现场即兴提出的,需要发言人运用自己学到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来作答。译员也如此。所以,在锻炼学生公众演讲能力的同时,也考验了学生灵活应对的技巧。

四是仪式、接待口译。这一类型的口译活动相对来说较为容易。教师可以设计各种正式和非正式的接待场面,如典礼致辞、开业庆典、参观团接待、机场迎送、酒会和宴会致辞等。学生根据自己扮演的角色做好译前准备。这类口译的语言多为口语,随机性较大。因此,可以激励学生口译的自信心,减少心理压力,使他们熟知译员的职责和素质。

五是旅游观光口译。教师可以选择中国著名的旅游景点,如长城、故宫、兵马俑等来设计旅游的场景和内容。学生在充分地准备了相关背景材料如掌握旅游专业术语、基本句式、表达方式后,通过扮演导游和游客来完成口译训练。这种口译活动丰富了学生的中国文化知识、了解了历史古迹,扩充了知识面,增加了语言储备,同时也较好地锻炼了作为导游的学生回答旅游者提出各类问题时的耐心和应变能力。

三 结束语

口译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技能课,其训练方法、课时、教材等应做细致和周全的考虑。因而,高校口译教师应遵循口译的职业特点和要求,建立完善的口译课程体系,丰富口译的素材内容,积极探索有效的口译教学方法和模式,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合格的实用型口译人才。

参考文献

[1]吕国军.口译技能训练需要一个科学可行的大纲――评刘和平著《口译技巧――思维科学与口译推理教学法》[J].中国翻译,2001(6)

[2]刘和平.翻译的动态研究与口译训练[J].中国翻译,1999(4)

[3]胡庚申.怎样学习当好译员[M].北京: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3

[4]鲍刚.口译理论概述[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1998

口才演讲技巧培训篇4

1.理论和现实依据

为了培养学生的演讲才能,并以此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设计了“以演讲训练驱动学生素质提高”的序列演讲活动。

1.1理论依据

上世纪末,国家就颁发了《素质教育发展纲要》,前教育部部长周济也曾在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更要以经济社会的需求,以就业为导向,加强实施素质教育,卫生职业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实用型医技人才,而语文素质又是一个人整体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1.2现实依据

语文是交流思想、传播信息的惟一工具,是我们生活、学习、工作的必要条件。

在现行中、高考中,对语文“讲”的测试还没有,因而广大师生在语文教学中都重读、写而轻 “讲”。导致绝大部分学生“讲”的素质不高。所以,在职业院校的语文教学中,针对学生这一薄弱环节,以演讲为突破口,进行序列训练,培养学生口才,并拉动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就显得十分必要了。

2.序列演讲训练的步骤和方法

演讲,也称讲演,包括讲话、演讲等。为了有序又有效地训练学生口才,培养其演讲素质,结合学校教育工作的安排,设计了如下的序列演讲训练和活动。

2.1 激发演讲欲望和兴趣

近年来,我们给新生授课时,都特意设计或选用一些演讲片段作导课语,如本文开头这段,以新颖生动的内容、热情和和蔼的态度、演说家的语言和口才、主持人的仪态和形式,吸引学生,征服学生,激起他们钦佩老师,热爱语文,喜欢演讲,想成为出口成章、口若悬河的口才高手的欲望和兴趣。同时,在课堂上,努力营造氛围,设计情境,激活学生的演讲欲望,如紧扣教材,多提问题,或引导学生进入演讲训练序列中,并尽可能多表扬,鼓励他们,使他们想讲、有讲、敢讲。

2.2 积极实践 指导提高

学生一进入学习状态,就安排演讲实践,先后有自我介绍、课前五分钟演讲、学生会干部竞选等,在此过程中,我们一方面给予学生演讲知识指导,如演讲的基本要求、注意事项、方法技巧,讲稿的选材、结构、语言,登台的仪表、姿势、动作,推荐学习刊物,如《演讲与口才》、《中外著名演说辞》、《演讲艺术口诀》等;一方面针对学生表现进行评议、矫正同时播放演讲光碟,给他们直观感受,使演讲训练在正确、规范的道路上前进。

2.3竞赛磨砺

学生在重大节日或大型活动时,都会举行演讲比赛,还经常选派代表参加省市各级演讲比赛。选手们经过赛场的比拼磨砺,演讲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广大学生也受益匪浅。

3. 目标和效果

通过序列演讲训练,不但明显地提高了学生的演讲素质,更促进了学生的思想品德、科学文化、人文、礼仪、心理、审美等素质的全面提高。

3.1 思想道德素质提高了

在演讲的训练和比赛中,学生们在潜移默化里受到了生动而深刻的思想政治、理想信念、道德情操等教育,在爱国爱校、尊师重教、专业思想、遵纪守规、文明诚信等方面,他们表示要发扬五四精神、追求科学真理,更加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热爱专业、勤奋学习、努力掌握医护技术,当好人民的健康卫士,较快地树立起科学的世界观、崇高的人生观、正确的价值观,成为新时代的模范青年,为建设小康社会而贡献聪明才智。

3.2人文礼仪素质的提高

人文素质是通过人文知识的学习和累积或环境熏陶使之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人文素质是一个人道德修养的基础,是学生学会做人的基础。医护学生人文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健康服务的效果,影响学生的就业率。而演讲的训练和培养,便让学生感悟到医疗战线前辈的优秀品质,深刻理解救死扶伤关爱病患的内涵,并赋予它新的内容,将它发扬光大,在日常学习、实践中体现出来,纠正不良习惯,文明有礼,成长为技术、人格都健全的人。

3.3科学文化素质,特别是语文素质的提高

在搜集演讲素材、阅读他人演讲辞、观看演讲时,学生开阔了视野,对自然、

社会等百科知识都有所了解,对实用的新知识、新技术很快就熟悉和掌握了,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都得到了提高,尤其在语文方面,学生的读写听讲能力都有更快的增强。

3.3.1阅读能力的提高

学生为使演讲内容丰富,主动地有目的地进行了课外阅读。学校开辟的第二课堂里,有文学兴趣班、口才训练班,学生特别多。他们不但丰富了演讲知识和技巧,积累了大量的演讲素材,而且增强了阅读能力,如理解词句段落、把握结构、归纳中心的认读能力,评价内容、形式、风格,提出优点、长处的鉴赏能力,快速阅读、理解记忆的能力等。

3.3.2写作能力的提高

要使演讲成功,优秀的演讲稿是先决条件之一。在写好演讲稿的过程中,学生们累积、鉴别选用材料,提炼、突显、深化主题,谋篇布局,锻炼语语言能力,观察力、思考力、想象力、都了明显的提高。很多人的演讲稿感人动人,都获得好评和奖励。

3.3.3 听知能力的提高

听是一个人获得能力的基础,也是一个人获得知识的重要手段,要汲取他人的长处和技巧,就要到演讲现场聆听和感受,经过有序地持续训练,学生的听讲注意力、理解力、记忆力、品评力等听知能力也更高了。

3.3.4 演讲能力的提高

口才演讲技巧培训篇5

关键词:高职学生;说话能力;训练

吕叔湘先生在《关于语文教学问题》一文中指出:“语文的使用是一种技能,一种习惯,只有通过正确的摹仿和反复的实践才能养成。”任何技能的掌握都必须具备两个特点,一是正确的摹仿,二是反复的实践。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改变观念,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将能力训练放在重要的位置,特别是语文的说话能力,而且当今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口语能力也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以下是笔者在教学中对高职学生的语文说话能力培养的几点做法:

1 朗读

朗读是一门艺术,涉及到把握语音、语调、节奏、语气的多种能力和技巧,

正确地朗读不同的文体,不同感情色彩的文体,是学生必须具备的一项基本功。而且经常朗读,可提高口头和书面语言的表达能力。因此,笔者在教学中,无论是文言文,还是现代文,都要求学生认真朗读,尤其是诗歌和散文的教学。每上一课,我先给学生范读,或听朗读磁带,或让朗读水平好的学生领读,至于朗读水平差的学生也给他们提供机会,跟读、自读、齐读、分角色读等,并对他们的朗读加以评点,发现错误,及时纠正。

2 复述

要求学生把自己感知的语言信息经过理解、加工和储存,根据表达的要求,将记忆的内容转换为口语表述出来。笔者在讲授小说和剧本时就大量地采用这种方法,如在讲授鲁迅的小说《风波》时,我就采用复述的方式,要求学生按时间的顺序,生动而形象地描述辫子风波的产生、发展、高潮和尾声。实践证明,复述可以培养学生连贯而系统的说话能力。

3 讨论

通过讨论获取知识,是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的好方法。教师在确定教学目标的前提下,可放手由学生讨论,通过思索去自己寻求答案。

笔者在教学中经常采用多种多样的讨论方式,如小组、大组,乃至全班。我在讲授课文《宝玉挨打》时,预先拟定了三个讨论的题材:1.分析主人公的性格和情节的发展关系。2.归纳《宝玉挨打》主题乃至《红楼梦》的主题。3.认识作者曹雪芹的艺术才华。针对这三个问题,我提出相应的要求,然后根据所拟题目的难易程度,采用不同的讨论形式,由学生在预定的时间内自学讨论,理解课文,寻求答案,再就讨论的问题,由教师指名发言,或学生自由发言,最后教师归纳和指点,这种授课方式既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也提高了学生对口语练习的兴趣。

4 演讲

高职院校是培养实用型人才的院校,高职的大学语文与之相应的任务即是能说会写。“能说”的演讲训练最能体现出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演讲教学在培养实用型人才方面有着极高的实用价值。演讲是一门综合艺术,一次成功的演讲,是技巧密集型的语言艺术,形体角色艺术和心理素质的综合体。高职学生的演讲如何能达到较高的艺术境界,我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分步训练。

4.1 壮胆性演讲

第一步进行壮胆性演讲训练。如三分钟自我介绍,谈谈我的家乡等。结合这一训练告诉学生什么是演讲?演讲稿怎么写?演讲的具体要求有哪些?通过讲解使学生掌握初步的演讲知识和特点。

4.2 有准备演讲

第二步对学生进行有意识的思维训练,即有准备演讲训练。教师可在新课结束后,结合课文命题,也可离开课文命题,但命题应结合高职学生的学习、生活、前途或当前人们关注的问题。如《六十分真的万岁吗?》、《我为北京奥运添光彩》。这样也可促进同学们广泛地阅读收集材料以构思演讲稿,明确写好演讲稿是有准备演讲成功的一个关键。当然,有准备演讲关键仍在临场演讲时的思维训练。尽管学生写了演讲稿,但不是原封不动地背诵讲稿。课堂上,教师可以结合演讲事例的选择和应用,命题演讲的开头和结尾的方法,同时讲解语言训练中的气息训练,字音训练,技巧训练,注意重音、节奏和停顿。

4.3 即兴演讲

第三步进行即兴演讲的训练。如在教完《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后,让同学们围绕学习内容即兴演讲,这样就能使演讲者有言可发,有事可叙,有情可抒。

在即兴演讲中,教师应要求学生在立论上力避一般化,独辟蹊径,道前人未所道,这就锻炼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此外,即兴演讲还将培养学生勇敢自信,大胆表述自己思想的能力,而这种能力的培养却是传统教学所无法企及的。

4.4 辩论性演讲

第四步进行辩论性演讲训练。由于平时对演讲训练的分步教学,学生掌握了理论知识,受到了实际锻炼,演讲水平有了较大提高。因此教师可安排四人为一组,把全班分成若干组,将水平接近的两组构成对手,现场出题,抽签确定正、反方,一个学期每组学生至少轮一次。在辩论性演讲中,教师着重指导学生以下两点:

(1)辩论中会听不会说的必败,会说不会听的必定乱辩,只有听说俱佳者才有希望取胜。

(2)由于一场辩论中要交锋多次,辩手应有“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麇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的心理素质。

社会的发展需要具备综合语文能力的人才,在诸多的语文能力中,培养说话能力的意义既是基础性的,也是综合性的,因此我们在高职语文教学中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

参考文献

[1]刘叔成.美学基本原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

口才演讲技巧培训篇6

2008年修订的《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十分重视职业岗位对语文课程教学的要求。在职业模块的“表达与交流”部分,要求学生“掌握接待、洽谈、答询、协商等口语交际的方法和技能,做到……符合职业岗位的要求。” 《新大纲》强化了学生的表达与交流的训练,提出14个口语训练项目,其中6个在职业工作中使用频率较高。为我们进行有效的口语表达能力训练提供了思路与目标。

口语交际能力是学生语文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并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是中职语文教学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内容。口语交际能力是一种比读写能力更复杂的能力,它的构成中还包含有举止风度、语调音色、应变技巧、得体等等因素。不仅指学生应具备听和说的能力,而且要求在具体的口语交流中,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一种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灵敏、机智的听说能力和待人处世能力。一种在职业岗位上掌握接待、洽谈、答询、协商等口语交际的方法和技能,做到说话条理清楚、流利,能准确表达自己的意思,语言自然得体,符合职业岗位的要求。未来的社会是合作的社会,合作离不开思想、情感的交流,而口语交际是所有交流手段中最基本最常用的。所以,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是社会发展的要求,也是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这种能力的培养绝非一朝一夕之功,这就要求我们在训练时尤其要注意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循序渐进,构建起一套科学的理论和实训的框架。以项目带动训练,多管齐下,对学生进行系统的训练。使学生掌握一种能适应现在职业需求和未来终身学习需求的口语交际能力,以达到能力培养的最终目的。

分层培养目标:

一、自由说话阶段,培养学生愿说、乐说

训练项目:学生感兴趣话题表述。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步骤,俗话说,良好的开头等于成功的一半。自由说话,就是交给学生任务,让学生自由发言。交任务就是让学生去收集学生们有兴趣的话题材料,利用早读课或每节语文课课前三—五分钟,不限内容,自由说话。在这里有几点需说明。

1.交任务,不是说一说就行。如很多老师在布置演讲时说,你们爱讲什么就讲什么,但学生什么都不会讲;叫学生自我介绍,学生一个说了,第二个依然一样,索然无味,演讲就进行不下去了;叫学生阐述一成语,或演绎一句格言,学生演讲无内容,况且学生不爱讲也不爱听;让学生质疑答问,学生无疑可问等等,这样口语交际训练就很难顺利进行下去。

2.老师要做的是如何让学生有东西说,让听的学生有兴趣听,让任务内容具体化。如,同学身边的趣事,帮助别人的、打架的、偷窃的、谈恋爱等;社会上的趣事,如车祸、笑话、邻居吵架;网络上的新闻、社会热点问题、QQ、短信;工科专业的学生注重军事、体育等方面的题材。

3.如果怕学生启而不发,老师可找学生私下交流、专门布置,培养说话对象等,在冷场时挺身而出。第一次和前几周时间里学生能上来讲,并且会讲,所讲的话题让学生感兴趣。有人喜欢听,那么学生胆量有了,说话的氛围也有了,接下去课前演讲很容易进行下去。一定时间后,提醒学生姿势如站直身子、眼睛平视、面带笑容等。教师把错误的演示一番,给学生以直观感受。随着时间的推移,此训练阶段学生的积极性空前提高,由于有兴趣,他们就肯多花力气,为了“说”好一次“话”,许多同学不仅对观察所得的材料进行精心整理,有的还在家里预演。上课时,学生抢着上讲台。每次几分钟训练,学生总觉得时间过得太快,纷纷要求延长时间,大有不吐不快之感。这种“说话”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已远远不是想要得一次高分的需要,而是一种想要把自己精心准备的话讲给大家听的强烈愿望。这正是我所希望看到的愿说的局面。这一阶段教师偶尔作肯定性表扬,一般不做点评。一轮讲完后进入第二轮

二、指导说话阶段,学生能说、会说

训练项目:朗读、演讲比赛,辅之以记叙、议论、说明不同文体的说话训练。

把训练和中职语文教材、专业联系起来,分为三个阶段:记叙性说话阶段,说明性说话阶段,议论性说话阶段,不同阶段的训练应授以不同的说话方法。

记叙性说话阶段,可以结合阅读教学,对课文精彩片段进行复述、转述,“往事如烟”、“童年忆事”、“感人一幕”、“真实人物”、“风景独好”等。上课时配以朗读、演讲、诵读示范。在技巧方面的训练目标:(1)“说话”要充分体现记叙的要素、完整。(2)“说话”内容要集中,主题鲜明。(3)语言简练,力求形象、生动。

议论性说话阶段,结合课文或热点话题,让学生阐述观点,分几点论证。要求观点明确集中,讲话有逻辑性。

说明性说话阶段,结合专业,介绍实训过程、制图说明、基础会计的课程学习说明等。让学生准确说明事物。

依据课文特点,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在这个训练过程中,结合学校组织的朗读和演讲比赛,适时组织课堂朗读,以学生的情感与生活为主(我的青春我做主、十七岁宣言、珍惜自己、和谐校园、人生等)的演讲、诵读比赛。这一步意为培养学生敏捷正确的思维方法,通过实践掌握基本的说话时表情、动作、语速、语调的技巧,训练过程中穿插演示(借助多媒体或教师示范),给学生提供可借鉴的规范。

三、提升说话能力,命题说话阶段

训练项目:学校或社会热点话题论述。

对说话的诸能力进行综合训练。经过一阶段的培养,学生已具备了较好的学识积累、情感蕴藉和独立思考能力,这是开展命题作文(口头作文)的良好基础。命题作文练习可采用多种多样的方式,把社会上一些热门的话题或学生生活中碰到的有争议性的问题,组织学生开展话题论述赛。如“范跑跑事件之我见”、“为什么明星绯闻多”、“语文能力有多重要”、“打架或敲诈的危害性”、“职校里可以混日子吗”等。

我们可以举例说明这个训练过程,如“扔鞋子事件”,播放布什在伊拉克演讲时被一个记者扔了二只鞋子,温家宝总理在英国剑桥大学演讲时被一个学生扔了一只鞋子的片段,布置话题。此事件相同点、不同点有哪些,躲开鞋子后表情动作,临场表现说明什么,所说的话语,其深层含义是什么?

(——布什面对扔鞋事件,躲开后,即时动作是面带笑容、张开两手,示意大家坐下,回应是:“我能告诉大家的是,这只鞋子是10码”。 事后他说:这是自由社会自然会发生,不代表大多数伊拉克人,他想用这种方式引起全世界的注意,他成功了。这是一个人表达自己观点的有趣方式。”温家宝总理面对扔鞋事件神情严肃,说:“这种卑鄙的伎俩,阻挡不了中英两国人民的友谊。人类的进步,世界的和谐,是历史的潮流,是任何力量阻挡不了的。”)

(学生讲述的要点:没被鞋子砸中,没有惊慌失措,躲鞋子时身子左偏;受攻击的次数不同,表情不一样,所说的话不一样,选举制度不同,说话价值取向不一致,中国是缺少幽默的国度。)

这个训练,让学生领略了领袖是如何应付突发事件的,提高了学生听的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综合表述能力,特别是学生在说话中指出,温总理被扔鞋子在中国几乎不可能发生,所以表情严肃而作了政治层面的解析;而布什在竞选过程中所遭遇的尴尬远比这次仍鞋子事件严重的多,扔鞋子事件是他一生中的一朵小浪花,所以神态轻松自在地从民主角度出发作了风趣的解析。然后联想到两国选举制度的不同,由此学生进一步阐述中国是缺少幽默的国度。表述准确,联想丰富。很多话语竟是我们老师所未想到的。

教师要为命题说话确定一些标准,如叙述要条理分明,讲话要掌握适当的语调、语速和语气声音洪亮,发音准确而清晰,表情与身体动作要自然美好等。

技巧上:(1)突出语言的通畅性。首先应尽量避免不必要的停顿、消灭口头语,使语言通畅利落。其次,语言运用力求简明、准确、生动、口语化。

(2)突出姿态表情的自然性。站姿自然大方,双手自然下垂;面部的表情自然不呆板,眼睛注视全体而不专注一人。

(3)形体语言的恰当性。可借助眼光、口型、手势等形体语言表情达意,但力求恰如其分不做作。

四、综合训练、完成能力

目标阶段,要求学生“掌握接待、洽谈、答询、协商等口语交际的方法和技能,做到说话条理清楚、流利,能准确表达自己的意思,语言自然得体,符合职业岗位的要求”。

训练项目:辩论赛。

可以提高口语表达能力,临场思维应变能力,团队协作能力,锻炼心理素质,更加深入问题本质。讨论的问题和辩论结果都不重要,我感觉可以积累就业面试时需要的综合素质。组织学生辩论赛,一是提升一个人的能力,通过辩论学生可以学到很多很多新知识及思维方法,还可以促进学生拓宽视野,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二是区分一个人的能力,通过一场辩论,可以看出学生对某一方面的知识的认知广度和深度以及思维的敏捷性。

辩题要求:

1.紧贴学生生活,设计学生相对熟悉的题目。

2.网络上容易找到材料的,如“中职生成才的关键是自身能力、中职生成才的关键是外部机遇”;“网络对中职生的影响利大于弊、网络对中职生的影响弊大于利”;“文才比口才更重要、口才比文才更重要”;“高分是高能的体现、高分不是高能体现”;“挫折有利于成才、挫折不利于成才”等。

教师布置:

1.预赛,以组为单位,组建四个队,设计二个题目,抽签确定正反方。胜者决赛。

2.集合全组的力量,群策群力。

3.教师帮助剖析辩题,修改辩词、设计问题。

4.指定一位素质较好的同学做主席,让做主席的学生模拟电视的套路,老师加以辅导。让4-6个学生做评委,教师参与评委讨论,加以指导。让参赛学生多看视频,感受辩论的情景。如果辩论能顺利进行,我想学生口语表达能力、临场思维应变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语言表述得体、思维方法等都会大大提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组织能力、自身素质也会得到大检阅。

为了确保训练目标的实现,我们建立了如下五个机制。

(1)示范机制。训练开始,由老师示范,或放录音碟片,使学生有典范。在整个过程中经常性配以多媒体 教学,让学生有范可依。

(2)激励机制。给说话学生打分,并把一学期口语训练的得分按10-20%计入期末成绩。

(3)督促机制。按座排号,或其他方式,轮流上台。实行打分制,每组评一个打分员,督促学生上台,提高说话质量。

(4)竞争机制。学生可打破排号顺序,抢上讲台,特别是分数低者,可以通过增加锻炼次数赶上或超过分数高者。

(5)讲评机制。学生评或教师评。老师总结评价重在两方面:一是对优点大力表扬,以增加学生的信心和胆量,二是对不足给予点拨,并附以技巧的指导。

口才演讲技巧培训篇7

关键词:口才与演讲;训练体系;基本素质;能力;实用口才

“口才与演讲”,亦可称为口语交际,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我们开设此门课程的目的,就是通过教学和训练使学生们一改过去在生活中盲目被动地学习口才的状况,借助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相互交流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们拓展知识面,开阔胸襟,使他们能够从高层次的理论角度自觉地、系统化地学习和掌握口才技能,进而,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人际交往频繁、信息转换加快、口才的作用愈发重要的特点,有助于现代人才的成长。我们在口

才课教学中摸索出一套系统化的、既有理论指导又可供仿效的操作模式的训练体系。基本训练体系如下。

一、口才基本素质训练

(一)有声语言训练

有声语言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凭借语言传递信息、交流思想和感情的一种言语形式,它是最直接、最普遍、最常用的基本语体。有声语言的表达技巧是口才表达必须具备的基础素质之一。这一训练阶段分为四个部分。 一是说好语音规范的普通话。用规范的普通话表达,这是现代口才的一个最基本的要求;二是明确发声目标要求,科学运用发声技巧(包括语音、语调、语气、语速、停顿等)进行发声训练;三是掌握念读训练方法,进行念读能力训练;四是进行听话理解训练。

(二)态势语言训练

态势语言亦被可为“无声语言”、“体态语言”、“身势语”等。它是一种没有声音的伴随性语言,在交际中它主要对有声语言起辅助作用。态势语言训练阶段可分为两个部分。其一,单向表述口才应用中的态势风度训练。所谓单向表述,就是在口才交际过程中,“说、听”双方一般都有着明确的身份限定,“说”方以“自己说”为主,“听”方以“听人说”为主,双方的这种既定身份,一般不作改换,或不宜多作改换,如:诵读、复述、诠释、主持、演讲、报告等。针对单向表述的语言表现特征,可以进行身姿风度和表情风度技巧训练。 其二,双向交流口才应用中的态势风度训练。所谓双向交流,是指交流双方一般不作“听”与“说”的身份限定,双方是“听”还是“说”,不仅身份可以互换,而且这种互换有时还是即时的、快捷的,它以“交谈、辩论”为其主干项目。针对其语言表现特征,可以进行空间距离、身姿手势、眼神表情、服饰风度等方面的训练。

二、口才能力训练

(一)心理素质训练

口才对人的心理素质方面的要求,贯穿了从发声训练开始直至说话与交流完成的各个环节。心理素质训练包括:单向表述口才应用中的心理障碍克服训练,心理自控训练;双向交流口才交际中的心理沟通训练,以及运用心理学原理进行心理分析的训练,等等。

(二)记忆训练

良好的口才需要良好的记忆能力做支撑。著名心理学家薛兆尔说:“一般人平时利用它的记忆力不及百分之一,这是他违反了记忆的自然法则,浪费了其余百分之九十的缘故。”同学们在学习中可以用如下的记忆方法进行循环记忆训练:A、多感官记忆法B、意义联系记忆法C、相似联想记忆法D、纲目记忆法E、强制重复记忆法。

(三)口才思维优化训练

人的思维活动是与语言紧密相连的。也就是说,语言既是人们交际的工具,也是人们进行思考的工具。我们可以根据思维科学原理来确立口才思维优化训练的原则:口才与思维的循环训练。也即,要求表述者通过对某一命题发表自己的思考与见解,将无声的内心思维语言转换成有声的口头表述语言。思维优化模式训练可由逆向思维训练、纵深思维训练、辐射思维训练和联想思维训练、综合思维训练等多个具体的训练环节合成。

(四)灵敏反应训练

口语具有即时性,大多边想边说。灵敏反应就是头脑、语言应对灵活迅速。灵敏触发反应训练包括限时反应训练和快速抢答训练。

(五)听力训练

口头交流活动是由“听”和“说”两部分构成。听力本身是一种综合能力,它既包括耳的接收功能,又包括眼的辅助功能,更包括脑的分析功能。仅仅有好的先天素质还是远远不够的,后天的听力训练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非常必要的。为提高听力能力可进行抗干扰训练、听话注意力分配训练、听话暂留性记忆训练、听话理解力训练等。

三、实用口才训练阶段

口才与演讲训练从本质上说,并不是教不会说汉语的人学会如何说汉语,而是指导以汉语为母语的人如何在口才显现中有更好的水平表现。因而,如果在训练中,只是指导受训者如何把话说得流利、规范、深刻、精彩是不够的,为了提高口才的应用水平,还必须让受训者学会如何“因时因地、因人因事”地凭借自己的知识和阅历,有效地表达自己的态度、见解和感情,让其产生良好的交际效果。所以“因时因地、因人因事”地进行实用口才训练才是上述素质训练的综合运用和最终目的,叙事与说理口才技巧训练、逻辑与修辞口才技巧训练、社交与应变口才技巧训练、演讲口才技巧训练、论辩口才技巧训练、公关口才技巧训练、推销口才技巧训练、谈判口才技巧训练、导游与主持口才技巧训练等是我们这一个阶段训练的主要内容,主要训练方法则是以情境教学为原则、课上导练与课后自练相结合。

(一)示范训练法

口才是一门强调实践、直观的教学课程,理论固然重要,但如果没有直观的示范教学,学生很难将这些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为此,教师应收集大量经典的演说、论辩、推销等多媒体材料。教学中,可结合理论把这些材料播放给学生观看,同时选择一些内容让学生作同样的训练。如让学生模拟白岩松的演讲,并由其他同学对比白岩松的演讲作出评点,找出差距,明确自己的优势,这样的训练方法可谓知己知彼,学生很容易找到演说的感觉。

(二)角色扮演训练法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际交往的日益频繁,不同场合、不同身份,都少不了口才的即兴发挥。如主持会议、答记者问、介绍来宾、婚事贺喜、丧事悼念、宴会祝酒、竞职求职,以及迎送宾客等。在教学中,可经常设置一些模拟的场景,让学生担任不同角色,进行口才的即兴表达训练。此外,可让学生担任各种会议、晚会的主持人,训练他们在不同的场合中使用不同技巧进行表达。

(三)比赛训练法

这种训练方法的主要内容是命题演讲与论辩演讲,是对口才训练三个阶段素质训练的一种综合检验,大都在第二课堂中完成,从选题到初赛、决赛的组织、评分标准的确定、评委团的组成、评审结果的决定与颁奖等一律由学生自己组织,教师只提供指导,这种训练方法既能考查学生口才的综合素质,又能锻炼他们组织大型语言活动的能力。

在上面的训练体系里,既有可供教学班级展开的教学训练模式,也有可供学习小组内成员互练的活动形式,亦包括自我训练法。这样,就可以使口才的技能训练从课内走向课外,从传统的按教学计划规定的“大一统”的教学模式,扩展而为按照“因材施教”原则进行的有针对性的自我训练,和按照人生需求自觉的、持之以恒的目标训练达到有机的结合。

参考文献

[1] 欧阳友权. 口才学教程[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 王黎云. 演讲与口才[M].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4.

口才演讲技巧培训篇8

随着各国之间交流与合作日趋频繁,社会对口译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我国高校的翻译学科建设发展迅速,翻译教学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翻译学科的研究体系和教学体系仍不太成熟和完善。翻译教学,特别是口译教学依然是我国翻译研究的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师资队伍参差不齐,口译教学体系不够成熟完善,口译教材单一等等。本文通过分析口译教学的现状,提倡口译教学应摆脱单一的教学模式,开设以技能和专题为基础的课程,体现口译教学的新理念,采用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全面提高学生中英文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以及专业口译技巧,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口译实践的重要性。

一、高校口译教学的重要性

口译是一种即席双语转换活动,也是跨文化交际中人类所依赖的一种基本的语言交际工具。它是一种通过口头表达的方式, 将信息迅速、准确、流利地由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口译课是大学英语专业高年级的必修课,口译教学已成为外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目的有二:一是传授口译理论知识,包括合格译员的必备素质;二是帮助学生熟练掌握专业口译的翻译方法与技巧,并在实践中灵活运用。

《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中把口译课列为英语基本技能课程之一。它对口译课作了如下描述“口译课是为高年级学生开设的英语基本技能课程。通过讲授口译基本理论、口译背景知识和训练口译的基本技巧,使学生掌握口译的基本理论和专题连续传译的技能,初步学会口译记忆方法、口头概述,口译笔记及公众演讲技巧,以求学生能较准确、流畅地进行汉英对译。”因此,口译教学是高校适应社会对外交流日益频繁的需要,培养听、说、读、写、译综合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其自身的特点,主要表现为教学目标的不同、教学要求的不同以及教学内容的不同。我们要正确认识口译课和口译教学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把口译课作为英语专业本科学生能力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我国高校口译教学的现状分析

英语口译课是高校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的一门重要必修课。该课程学习的好坏可以比较客观、综合地反映一名学生的英语听、说、译等能力,以及他们在英语语言文化学习方面的修养。然而, 长时间以来,口译在我国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很多高校没有开设口译课程。近一二十年来,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步伐加快,口译的需求数量越来越大,人们开始重视对口译的研究,探讨口译教学的相关问题。但是,目前我国高校的口译教学在课程设置、教学时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等方面来说都很不规范, 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没有统一的纲要和体系来指导口译教材的编写和使用。各院校口译课的开设不但随意性大, 水平也参差不齐。这种局面给口译教学带来很大的难度, 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校际间的互动性交流。

首先,我国高校口译课开设的课时数普遍过少,造成了教师难以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尽管学生一开始对口译课有浓厚的兴趣,可由于教学效果的不理想而大打折扣。至于选用的教材,目前的口译教材大都片面强调语言的转换和翻译的理论方法,与翻译实践严重脱节,系统性不强,有些教材内容过于陈旧,缺乏新颖,例子不丰富,很难满足师生的要求,给学生学习、教师备课和研究带来了困难。

此外,在一些高校中,由于口译教师队伍不稳定,口译教师队伍的团结协作、相互支持较少,从而影响了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并且现有的口译课教师大多未接受过比较完整、系统、正规的口译教育与培训,不少口译课教师缺少甚至没有口译实践的经验,自身也缺乏对口译的理论和教学的研究,很难胜任口译课的教学工作。[同时,学生也是口译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学生素质的高低很大程度上也影响着课堂教学水平。准备接受口译培训的学生一般具有一定的听力、口语水平和翻译能力,但这并不等于他们都具备接受培训的条件。口译训练的基本条件是:学生外语水平达到理解不存在问题,表达基本自如,并具备一定的记忆能力。但是,很多高校的口译教师们反映:接受口译培训的学生未曾经过选拔,对母语和外语均未要求,也没有限制学生的数量,大多数学生认为只要会听会讲英语就能接受口译学习并胜任口译工作。因此,在学习口译的过程中,多数学生的双语应用能力达不到口译训练的基本条件,在口译实践中普遍感到很吃力。

三、对口译教学改革的建议

由于口译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活动,因此口译教学不能仅依赖于课本上的理论知识,应以技能培训为中心,以培养应用型的口译人才为目标。为了提高口译教学效率,改善现阶段口译教学存在的弊端,口译教学改革势在必行。笔者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谈谈对口译教学改革的建议:

(一)教学内容、方法和模式的改革

口译课的教学内容应突出实用性和时效性。目前,市面上有很多口译方面的教材,多数是针对高校外语专业高年级学生或相应水平的口译工作者编写的。大多数教材是采用主题训练和技能训练穿插在各个专题口译材料练习里,如梅德明的《高级口译教程》,吴冰主编的《汉译英口译教程》等,这类教材具有一定的指导性、针对性和实用性。但是每本教材都各有其优点与不足,因此,除了使用固定的教材外,任课教师应根据本校、本地的实际、形势的发展、热点的转移或涌现,充分利用现代媒体的信息资源,如报纸、广播、电视、因特网等,来补充课外材料,使教学内容更为丰富、灵活,更符合时代的需要。此外,为了突出场景的真实性,教师也可利用课余时间录制音像资料,从互联网、书籍等渠道获得一些录音材料。

口译训练是实践性很强的技能训练,因此,在口译教学中应贯彻实践性原则,教师要采取多种方式把口译课堂设计得像口译现场,营造真实口译气氛,如模拟商务谈判、迎来送往、学术会议、场景发言等,以让学生较好地熟悉未来口译的实际情况。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又可以让学生较早地熟悉口译的实际工作。在教学方法上,口译教师不仅要具备一定的翻译理论知识,口译经验与口译教学能力,还要加强对多媒体课件、语言实验室等现代教学技术的使用,增加课程的实践教学,才能适应信息技术应用给口译教学方法带来的深刻变化。

我国高校口译课程的设置还应注重市场需求和实际能力的培养,对于教学中的理论知识,也应依照不同的培养目标和不同层次有不同的理论教育。在教育模式上,应改善传统口译教学模式,口译课堂应由“被动式”教学转向“主动式”教学,鼓励“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和获取知识。此外,口译员最重要的职责是做好不同语言的讲话者之间的“桥梁”和“协调者”。在口译教学中,教师应注意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 安排学生担任在本校开展的与外语活动相关的口译工作等,让学生切身感受到口译员工作的重要性与口译现场的压力感。进一步了解口译的即席性或突发性、情景交融属性、双语转换等特征,锻炼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二)学生双语能力的基础训练及口译技能强化

“翻译教学的任务是在学生具备一定语言能力的基础上训练翻译技能,培养他们的双语交际能力”。译员必须是能操练双语的人,所以学生的语言基本功对成功地理解源语和最终的语言再表达非常重要。在口译教学中,学生双语基础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口译教学的效果。因此,注重两种语言的对比,并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口译技巧是非常必要的。

加强学生双语基础训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注重双语能力检测。合格的口译员必须具备扎实的语言功底和较高的综合素质,因此,接受口译培训的学生需要进行严格的入学测试,考察学生的双语能力,学习动机、人格素质、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及适应能力,通过考核,选拔出最合适学习口译的学生。二是注重双语理解能力的提高。在口译的过程中,只有准确地“听”懂了源语的内容,才能进行下一步的语码转换,而“说”则是用口头表达的形式转达发言者意愿和传递信息。因此,教师在培训时应首先帮助学生掌握听得方法和技巧,准确理解原语的意思,在此基础上对原语进行思维加工,分析原语的意义,综合原语的信息要点,顺利完成口译任务。[ 同时,口译教师不但要教会学生翻译某些专题内容,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口译的方法,培养他们的口译技能。这些口译技能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听力理解及短期记忆训练

听力理解训练主要是帮助学生掌握听的方法和技巧,让学生明确他们所听的应该是文章中语言的主要内容和意义,而非语言的形式。良好的记忆力和得当的记忆技巧是保证口译质量的重要因素。听力理解及短期记忆训练的主要目的是训练学生养成好的理解和记忆方法,为循序渐进的口译学习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因为听力理解是口译的首要前提与任务,所以听力理解与短期记忆的培训也应在教学初期进行。

2、公共演说的技能

对于口译员来说,几乎所有的讯息都是靠口头表达,因此,公众演说技能是口译员必备的重要技能。教师应多组织学生开展演讲、辩论等实践活动,尽可能多地提供公共演讲机会,使学生在进行口译实践时更加从容、自信。

3、笔记法训练

口译中的笔记法是用简单的文字,符号以尽可能快的速度记下讲话内容。在训练时,教师要和学生探讨记口译笔记的方法与技巧,使用的语言,采用的形式,符号,及所记的内容,并帮助学生不断更新、提高记录口译笔记的方式。

4、口译教师在进行口译教学时还应该有意识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

一是根据教学内容随时添加文化信息,有针对性地进行文化对比。二是要对学生进行文化方面的口译技巧训练。如文化诠释法,文化和谐对应策略等。

(三)口译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口译课既是一门理论课, 又是一门实践课。因此,口译教学除了要讲解与传授口译的理论技巧,还要重视口译的实践性。使学生不仅在语言转换技能上得到培训,在复杂的交际因素影响下处理信息的能力也有进一步提高。在这里,笔者提出两点建议:

1、在课堂内营造真实口译氛围

课堂翻译训练的“现场、即时”原则主要是通过模拟现场发言和翻译来体现的。身临其境的感受口译现场的紧张感与压力感,不但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增强了口译课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其目的就是让学生体验到在真实口译环境下将要面对的困难和挑战以及应采取的措施。例如,模拟记者招待会翻译。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安排两位学生分别坐在发言席和翻译席上,其中一位充当发言人,另一位扮演译员,同时还可安排几位学生充当记者提出问题,并要求口议员对问答环节进行翻译。活动结束后,由全班同学共同讨论,提出改进意见。

2、在课堂外加强口译实践

课后必须坚持口译训练,这将有助于学生翻译能力的不断提高。要坚持收听英语电台和相关英文材料,作为合格的口译人员,首先必须具有良好的英语听说能力。学校与教师应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实战演练的机会,可多组织些口译比赛,促进学生学习英语口译的积极性,帮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口译技能,积累社会经验。

结语

上一篇:教资综合素质重点范文 下一篇:非遗文化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