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才教案范文

时间:2023-10-11 17:06:01

口才教案

口才教案篇1

关键词:独立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实践教学

1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需求现状

独立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主要是面向企业培养其所需人才。自从我国加入WTO以来,我国对外贸易权的管理方式由原来的审批制改为备案登记制,准入门槛降低后,具有进出口经营权的企业大幅度增加。由于国际贸易特殊的贸易环境和运作惯例,外经贸业务工作具有较高的风险性、较强的专业性。企业作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独立法人,在员工招聘中倾向于录用动手能力强、能够直接进入业务状态的外贸人才。对于中小企业而言,业务量不大、设岗较少,要求外贸应用型人才具有全面的操作技能和综合应用能力;对于大型企业而言,业务量大、部门分解较细、设岗较多,要求外贸应用型人才具有过硬的专门操作技能和独立解决问题能力。无论是大企业,还是中小企业,他们的贸易程序都是相同的。

出口贸易的基本程序通常分为三个阶段:出口交易前的准备、签订出口合同和履行出口合同。出口交易前的准备包括编制出口计划、组织货源、国外市场和客户调查、制定出口经营方案、建立客户关系、开展广告宣传、办理商标注册;签订出口合同包括邀请发盘、发盘、还盘和接受;履行出口合同包括以收取货款为核心的货物、租船订舱、办理保险、出口报关、办理保险、缮制单据、出口收汇核销、出口退税;必要时,还有出口索赔。

进口贸易的基本程序通常也包括三个阶段:进口交易前的准备、签订进口合同和履行进口合同。进口交易前的准备包括编制进口计划、国外市场和客户调查、制定进口经营方案、建立客户关系、选择交易对象;签订进口合同包括邀请发盘、发盘、还盘和接受;履行进口合同包括以交付货款为核心的租船订舱、派船接运、办理保险、买汇、审核单据、进口付汇核销、进口报关、检验货物;必要时,还有进口索赔。

从国际贸易的进出口程序可以看出,国际贸易所涉及的业务环节非常多。因此,独立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培养的人才应该是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具体来说,该专业的毕业生应具备的技能和能力包括:①基本技能,如阅读技能、写作技能、现代办公设备操作技能、网上进行商务处理技能、商品检验技能、识别与填制外贸单证技能。②基本能力,如自学能力、创新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应变能力。③专业能力,如贸易业务处理能力、外语运用能力。

2 独立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2.1 实习与毕业论文相互脱节

实习是学生在系统地完成专业教学计划所规定的相关课程的基础上进行的熟悉进出口业务程序的现场活动。毕业论文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科生实践教学非常重要的环节,是学生运用所学习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去研究和探讨实际问题的实践锻炼,是综合考察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动手操作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撰写毕业论文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较为复杂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受到科学研究工作或设计工作的初步训练。但是,由于外贸业务量大,一项外贸业务涉及时间较长,从发盘到完成业务全过程可能经历几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而专业认识实习、专业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安排在不同的学期,它们之间相互脱节,学生很难在实习单位亲历一笔完整的外贸业务,这样就造成了实习的非系统性,毕业论文选题、开题与实习脱节,难免脱离实际,不利于学生的能力培养。

2.2 专业课案例教学不能相互衔接

案例教学是把实践案例进行处理后引入课堂,让学生根据案例提供的背景资料分析案例、讨论案例,寻求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案例教学使学生身临其境般地经历一系列事件和问题,接触各种各样的组织场景,通过深入地研究与分析,加深对所学理论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感觉能力和反应能力,提高学生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是,由于各专业课任课教师均从所授课程角度出发组织案例教学,重点当然在所讲课程之中,这就导致不同课程的案例很难形成一项完整的、系统的国际贸易业务,学生也很难将多门课程的知识应用到一笔业务,这样就会造成所学知识的“无用性”,知识之间形成壁垒,很难相互衔接。

2.3 课程设计组织难度大

口才教案篇2

关键词:高职;宽口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专业口径可宽可窄,所谓宽口径专业是指面向技术领域的可分列若干个专门化方向的专业。它具有就业岗位群较广、毕业生专业适应性较强的特点。

一、高职宽口径专业面临的主要矛盾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生产、建设、经营服务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一个专业教改成功与否,必须体现在所培养的人才质量上。要培养高质量的高职人才,必须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特色,以就业为导向,使培养的人才就业率高,岗位适应性强,从而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

为达到上述目标,对于专业教改方案和教学计划制订,不管专业口径宽窄与否均应遵循先进性、适应性、前瞻性和经济性原则。先进性指要有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改革要以转变教育思想、教育观念为先导,教改方案和教学计划应突出职教特色,具有先进性。适应性是指培养的人才及其专业方向适应行业和地方经济发展要求,适应人才市场需要。前瞻性是指根据行业和地方经济发展及人才岗位要求,进行行业发展预测和人才所需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素质结构分析和人才需求预测,使若干年后毕业的人才能真正适应人才市场需求。由于教育的滞后性,前瞻性显得尤为重要。所谓经济性是指构建人才培养模式、制订教改方案和教学计划时,在满足以上“三性”原则的基础上,以较少的教学经费投入、较低的教学成本获得较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必须指出,经济性必须服从于先进性、适应性和前瞻性。处理好以上“四性”关系,以求适度超前性与切实可行性的有机结合。

高职宽口径专业教改中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就业岗位广泛性与针对性矛盾。也就是说,在有效的时间和空间内怎样针对很广的就业岗位群,培养出能很快适应岗位工作要求的高素质人才。因此,宽口径专业在编制教改方案和教学计划时,稍不注意,会出现重点不突出,特色不鲜明、毕业生不能很快适应岗位工作要求的问题。所以,专业设置“先进性、适应性、前瞻性、经济性”原则中宽口径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专业方向适应性。

经过研究,我们认为解决这一矛盾的有效途径是:定期对宽口径专业的就业岗位群进行调查、研究,确定拟开办的具有市场开发价值、就业人数多的专业化方向,确定适合宽口径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制订教改方案和教学计 划。

二、整合能力观基础上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

不论专业口径宽窄与否,在体现高职特色、体现高职教育的人才观、质量关、教学观方面应是相同的。在构建人才培养模式时,在名称、叫法、文字表述方式上会有所区别。但都应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人才结构,即三个(知识、能力、素质)体系的基本模式。

以能力素质为主线就是把“能力素质本位”作为高职教育的指导思想和基本要求。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高人才在人才市场上的竞争力,在高职教育的能力素质观上应从“任务能力观”向“整合能力观”转移。“任务能力观”认为能力标准就是技能清单;能力本位的课程就是在此基础上开发的一系列孤立的任务技能学习(或称教学模块);能力评价的依据就是直接观察个体对一系列具体任务的完成情况。CBE模式的DACUM方法就是任务能力观的代表。“整合能力观”认为应将一般素质与个体所进行的职业岗位或工作情景结合起来。一方面,承认能力不等同于任务,能力应是劳动者知识、技能和态度所形成的一种素质结构。另一方面,也认为这种素质结构总是与一定的职业活动或工作情景联系在一起的,总是通过劳动者在完成特定的具体任务时体现出来的。由于高职教育培养的是具有较强适应能力的技术含量较高的一线技术应用型人才,整合能力观最为适用。为解决宽口径专业的问题,我们认为有必要提出“专业核心能力”的概念。所谓专业核心能力是解决毕业生就业和发展的特殊能力,是由它来体现专业方向的,毕业生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技术应用能力)应以其为核心进行培养。应当指出,我们目前借用DAC U M方法开发教学计划。借用的只是方法,而用的应是整合能力观的内涵,使之在教学计划制订及其实施过程中得以体现。上面提到的“一条主线、三个体系”的人才培养模式的表述,是整合能力观的体现。

三、高职宽口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其原则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是专业教改方案的核心和灵魂。在构建高职宽口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时,一要体现高职特色,体现高职的人才观、质量观和教学观;二要解决上面提出的就业岗位广泛性与岗位针对性的矛盾。

就业广泛性就是宽口径专业的“宽”。而要求高职人才较快适应岗位工作需要,就要掌握本专业某一专门化或某一专业方向的知识和技能,加强岗位针对性,这就要“窄”。因而在构建(设计)宽口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时,就要解决好“宽”与“窄”的矛盾。我们对全国部级教改试点专业的教改方案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分类、比较、调查,学习高职教育理论开展研究。认为拟采用建立一个公共知识平台,根据人才市场需求情况选设若干个专业方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即“共基础,活模块”模式。“共基础”是指宽口径专业要为各专门化方向设置均需要的公共基础知识、能力平台;“活模块”是指为各专门化方向设置不同的方向课和实训环节的模块,是依据人才市场需求而变化的。这是解决“宽”与“窄”矛盾的较佳方案。在设计教改方案和制订教学计划时,体现“市场定位、由宽变窄、打好基础、宽窄适度、设活模块”的原则。

“市场定位、由宽变窄”,主要体现在教改方案教学计划的制订和实施的头尾两个阶段。在教改方案或教学计划制订过程中先要开展人才市场调查。对本专业的行业发展现状、发展趋势、人才岗位群的岗位分布情况及知识、能力、素质要求进行调查分析,对就业岗位群人数调查预测,为确定专门化方向、构建公共知识平台和设置专业方向课模块做好准备。在教改方案教学计划实施过程中期,即开出专业方向课之前,根据近期市场情况及行业情况,决定所需开设的专业化及班级数。这是较好解决教育滞后性和职业岗位适应性矛盾的有效途径。“市场定位、由宽变窄”的过程中应实行产教结合,发挥专业指导委员会的作用,听取企业和用人单位意见。这是实现好这一原则的关键,这也是教改成败的关键。

“打好基础”是指设置(设计)一个各专业化都需要的公共基础知识、能力平台。“宽窄适度、设好模块”是指所设置的、所学的专业知识面、专业技能不能过窄,专业课程以专门化方向建立模块。随着科技进步加快、职业技术岗位技术含量上升和高新技术岗位的增加及经济全球化,岗位针对性的内涵发生了变化,即要树立终身教育思想。由针对职业岗位扩展到职业生涯,既要为较快适应就业第一岗位工作打好底子,也要为培养再学习能力,满足流动需要的“社会人”做好准备。此外,专业方向过窄会形成岗位针对性强但方向单一,使就业适应性下降,增加就业难度。根据这一原则在设置专业方向课和实训环节时,应借鉴”一主二辅、一精多能”的模式,即以一专业方向为主(且做到精通),辅以其他专业方向。否则,就业方向单一,就业困难。实践经验证明,宽口径专业在设好公共知识、技能平台的基础上,增设一二门专业方向课程及其实践教学环节,就能解决增设新的专业方向的问题。只要在做好市场调查基础上进行课程改革和实践教学改革,这一目标是不难实现的。

“共基础、活模块”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其最终目标是要达到市场适应性和岗位针对性的有机结合,改革方案的适度超前性和切实可行性的有机结合,专业方向和教学计划的整体稳定性与适度灵活性有机结合。

作者单位:上海电机学院

参考文献:

[1]陈梓城,孙丽霞.高职宽口径专业教改方案编制的实践与思考[J].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2):45-47.

[2]张振英,张国,陈虹,杨光明.新形势下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1):12-14.

[3]张日新,梁昱庆,汪令江,赖立,肖军.高职高专应用性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成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1):134-137.

[4]王纪安.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与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1,(4):98-101.

[5]汤胜民,丁原春,秦有德,等.行业性高等学校(高职)主体专业宽口径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黑龙江畜牧兽医,2005,(12):58-60.

口才教案篇3

[关键词]独立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实践教学

1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需求现状

独立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主要是面向企业培养其所需人才。自从我国加入wto以来,我国对外贸易权的管理方式由原来的审批制改为备案登记制,准入门槛降低后,具有进出口经营权的企业大幅度增加。由于国际贸易特殊的贸易环境和运作惯例,外经贸业务工作具有较高的风险性、较强的专业性。企业作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独立法人,在员工招聘中倾向于录用动手能力强、能够直接进入业务状态的外贸人才。对于中小企业而言,业务量不大、设岗较少,要求外贸应用型人才具有全面的操作技能和综合应用能力;对于大型企业而言,业务量大、部门分解较细、设岗较多,要求外贸应用型人才具有过硬的专门操作技能和独立解决问题能力。无论是大企业,还是中小企业,他们的贸易程序都是相同的。

出口贸易的基本程序通常分为三个阶段:出口交易前的准备、签订出口合同和履行出口合同。出口交易前的准备包括编制出口计划、组织货源、国外市场和客户调查、制定出口经营方案、建立客户关系、开展广告宣传、办理商标注册;签订出口合同包括邀请发盘、发盘、还盘和接受;履行出口合同包括以收取货款为核心的货物、租船订舱、办理保险、出口报关、办理保险、缮制单据、出口收汇核销、出口退税;必要时,还有出口索赔。WWW.133229.COm

进口贸易的基本程序通常也包括三个阶段:进口交易前的准备、签订进口合同和履行进口合同。进口交易前的准备包括编制进口计划、国外市场和客户调查、制定进口经营方案、建立客户关系、选择交易对象;签订进口合同包括邀请发盘、发盘、还盘和接受;履行进口合同包括以交付货款为核心的租船订舱、派船接运、办理保险、买汇、审核单据、进口付汇核销、进口报关、检验货物;必要时,还有进口索赔。

从国际贸易的进出口程序可以看出,国际贸易所涉及的业务环节非常多。因此,独立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培养的人才应该是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具体来说,该专业的毕业生应具备的技能和能力包括:①基本技能,如阅读技能、写作技能、现代办公设备操作技能、网上进行商务处理技能、商品检验技能、识别与填制外贸单证技能。②基本能力,如自学能力、创新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应变能力。③专业能力,如贸易业务处理能力、外语运用能力。

2 独立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2.1 实习与毕业论文相互脱节

实习是学生在系统地完成专业教学计划所规定的相关课程的基础上进行的熟悉进出口业务程序的现场活动。毕业论文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科生实践教学非常重要的环节,是学生运用所学习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去研究和探讨实际问题的实践锻炼,是综合考察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动手操作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撰写毕业论文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较为复杂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受到科学研究工作或设计工作的初步训练。但是,由于外贸业务量大,一项外贸业务涉及时间较长,从发盘到完成业务全过程可能经历几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而专业认识实习、专业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安排在不同的学期,它们之间相互脱节,学生很难在实习单位亲历一笔完整的外贸业务,这样就造成了实习的非系统性,毕业论文选题、开题与实习脱节,难免脱离实际,不利于学生的能力培养。

2.2 专业课案例教学不能相互衔接

案例教学是把实践案例进行处理后引入课堂,让学生根据案例提供的背景资料分析案例、讨论案例,寻求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案例教学使学生身临其境般地经历一系列事件和问题,接触各种各样的组织场景,通过深入地研究与分析,加深对所学理论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感觉能力和反应能力,提高学生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是,由于各专业课任课教师均从所授课程角度出发组织案例教学,重点当然在所讲课程之中,这就导致不同课程的案例很难形成一项完整的、系统的国际贸易业务,学生也很难将多门课程的知识应用到一笔业务,这样就会造成所学知识的“无用性”,知识之间形成壁垒,很难相互衔接。

2.3 课程设计组织难度大

通过课程设计考查学生对相关理论的掌握情况,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锻炼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也是对理论教学效果的检验。但是,由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所涉及的环节较多,如讯盘、发盘、还盘、接受,在合同磋商的每一个环节里,又涉及贸易术语、商品的数量和品质、商品的包装、商品的运输及保险、商品的检验、货款的收付以及索赔等。教师在进行课程设计时,还要联系其他课程的知识,不容易组织。

3 独立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措施

针对当前独立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根据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应具有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沈阳工业大学工程学院的自身特点,我们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实践教学进行了改革,制定了具体的改革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1 实习与毕业论文相互衔接

我们首先对原有的时间短而又分散的专业认识实习、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进行了整合,统一调整为四周的专业实习,将原来为期十三周的毕业论文调整为十八周,调整前后实习和毕业论文的总周数却没有变化。然后,在学期安排上也进行了调整:专业实习安排在第八学期前四周进行,毕业论文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前四周,安排在第七学期后四周进行,第二阶段为后十四周,安排在第八学期后十四周进行,专业实习恰好置于毕业论文的两个阶段中间。

改革之后,学生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深入相关企业,选择一笔或几笔完整的国际贸易业务,利用毕业论文前四周的时间和寒假进行选题、开题和收集资料,从而确保论文选题的客观性和实用性;在接下来的四周专业实习期间里,学生依据选定的论文题目和完整的国际贸易业务,利用所学的专业知识,继续在企业里进一步了解、熟悉相关的业务,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案;在毕业论文最后的十四周里,学生要确定论文撰写提纲、查阅资料、撰写、修改、审查、进行答辩等环节。

通过实习与毕业论文相互衔接,可以使学生在实习单位亲历一笔完整的外贸业务,同时也可以使学生的毕业论文选题、开题、撰写等环节紧密联系实际,非常有利于学生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3.2 按国际贸易业务程序统一制定案例教学方案

我们通过组织专业课教师进行共同商讨、相互沟通,依据一项完整的、系统的国际贸易业务和程序,最终制定出来一套统一的案例教学方案,所有专业课的案例都按照业务程序融合在其中,确保了案例教学相互衔接,便于学生对所学理论的理解、掌握,提高了学生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效果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另外,我们学院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优势,与中国石油辽阳石油化纤公司相邻,可以组织学生到辽化对其国际贸易业务进行实地参观、考察,在企业进行案例教学,通过案例教学校企合作共同搭建实践教学平台。这样,不仅使学生对企业有更多的感性认识,还可以将各门课程的理论知识联系并运用到实际。

3.3 情景模拟组织课程设计

为了解决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设计难以组织的问题,我们采取了能够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情景模拟教学形式。按照国际贸易相关业务和程序要求,将学生分成若干组,每组都有自己的工作和职责,发给学生一些背景资料,要求学生认真研读,也可以查找相关资料作为补充,模仿国际贸易业务的实际操作,进行模拟训练,可以对出口报价、结算以及所涉及的单证等业务进行模拟。学生在模拟过程中,可以相互交流、沟通、商讨,共同理解、掌握国际贸易理论和方法,学生的学习乐趣倍增。

3.4 组织学生进行暑期社会实践

口才教案篇4

1.1档案资料建设工作有助于理清专业历史发展沿革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档案资料是专业教学管理、教学实践和教育研究活动的真实记录和反映,也是积累教学资料、教学成果、工作经验的重要手段,其真实性及权威性在理清专业历史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当各级教学主管部门对高职院校专业进行评估时,当市场对专业建设进行统计调研时,大量专业档案资料可提供翔实有力的依据。通过收集和整理各高职院校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档案资料,形成专业大事记,研究和评估口腔医学技术专业历史,有助于客观梳理我国口腔医学技术专业的历史沿革,帮助研究其进步和发展状况,把握改革方向,理性评价其存在价值和发展空间。

1.2档案资料建设工作有助于提高专业知晓度和美誉度口腔医学技术专业作为新兴专业,虽然具有发展潜力与良好前景,但如果不提高社会知晓度,同样“酒香也怕巷子深”。很多医务人员、在校学生甚至教师都没有听说过口腔医学技术专业,分不清口腔医学与口腔医学技术之间的差别,更何况是高考学子、家长和用人单位。为此,加强专业档案资料建设工作并进行广泛宣传,对于促进招生就业、打造专业品牌、提高专业知名度、扩大社会影响力、实现专业可持续发展有重大意义。

1.3档案资料建设有助于巩固学生的专业思想区域经济和义齿加工行业的迅猛发展对高等职业技术人才提出新的要求,高职院校口腔医学技术专业应运而生。由于是新专业,高考招生工作存在盲区,专业介绍不够详尽,许多学生及其家长难以准确、全面了解,高考志愿填报存在盲目性,误填误报专业志愿时有发生。加之传统手工作坊式的义齿加工生产观念根深蒂固,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导致许多学生对专业缺乏兴趣与信心。新生报到后有思想不稳定、不安心学习现象,甚至部分学生想调换专业。针对以上情况,可及时搜集专业图片资料及就业信息,向学生及其家长介绍行业发展现状、趋势以及人才需求情况,帮助学生巩固专业思想。

2促进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档案资料建设工作的建议

2.1建立健全“学组—专业—个人”三级联动机制口腔职业教育学组隶属于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医学教育专业委员会,经过多年发展,已经成为联系全国高职口腔医学技术专业的纽带。学会每年举办口腔职业教育论坛,是国内口腔职业教育工作者学术研讨、实践切磋、思想碰撞、信息共享的重要平台。建议学组加强档案资料管理人员的联系、培训与督导,从宏观层面加强专业档案资料建设。从专业层面看,高职院校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是收集、整理教学和科研中各种资料与数据工作的直接承担者,首先应树立责任意识,认识档案资料信息资源的价值,不能误以为档案资料工作等同于誊抄、保管工作;要及时解决人财物投入少、配套设施不到位等问题,建立健全立卷归档、档案保管与利用、档案管理人员岗位责任制等制度。此外,应配备专兼职专业档案资料管理人员,提供专业培训,做到上联下达。上联即及时将本院校口腔医学技术专业的动态资料传至学组;下达即敏锐发现具有价值的专业资料产生事件与现场,借助现代科技手段进行收集与归档。专兼职管理人员既要精通口腔医学技术专业知识,又要有一定的档案管理水平,更要有高度的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高职院校要加强培养这种复合型人才,不断提高档案资料管理水平。从个人层面看,作为专业档案资料的直接创作者与建设者,口腔医学技术专业师生应提高自身专业档案资料积累意识,主动在各类专业活动中收集、整理相关资料,将重要教学、科研工作文件归档保存。此外,师生应摒弃个人功利思想,避免有档不归、归而不全甚至拒绝归档或据为己有的行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规定,重视本组织、本单位、本职务工作的档案建设与管理,是每位工作人员的基本义务。专业档案资料建设工作要摸索规律、建章立制、督导考核,力求档案内容详实、准确,确保档案资料质量,充分发挥其作用。

2.2加强档案资料信息化建设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化建设实现了专业档案资料的储存数字化、操作信息化、传递网络化、资源共享化、结构一体化、使用便捷化,有利于其的开发利用。首先,既要抓好纸质档案与实体档案建设,又要抓好电子、虚拟档案建设,通过先进技术实现不同形态档案信息的系统化、规模化和科学化管理。其次,将“学组—专业—个人”三级联动机制与信息化建设结合,建立并在一定范围内共享档案资料目录清单,加强信息管理横纵联系,打破部门垄断与区域限制,实现信息资源互联互通、共享互补。再次,以专业档案资料建设促进专业建设,认识和利用档案信息,努力开发服务领域,发挥其潜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专业档案资料信息化管理具有占用空间小、储存量大、应用能力强、传输速度快等优势,可以多角度、多层次地为社会公众服务,实现并倍增自身的巨大社会价值。最后,要以开放的姿态灵活运用专业档案资料,采用新媒体、新技术进行传播与宣传。一方面可通过专业网站,以文字、图片、声像形式传送多感官专业信息,增强舆论引导力,把专业思想与优势展示给全社会;另一方面可借助微博、微信、QQ、飞信等社会化媒体和移动互联网,多媒体联动,提升本专业知名度,树立专业品牌。

3结语

随着口腔保健知识的普及,社会大众对自身健康特别是口腔健康日益重视,口腔修复工艺行业发展迅速。在社会对口腔医学技术人才需求不断扩大的同时,对其素质提出更高要求。这种形势对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加强专业档案资料建设,会使口腔医学技术专业的历史沿革有迹可循,让教科研成果得以保存,绩效评定有据可依,从而在积淀、传承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创新,为专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口才教案篇5

运用前期课题研究结题成果,从强化英语口语训练入手,分析影响学生口语能力的几种因素,探讨提高学生口语能力的基本策略,充分发挥教师的智慧,挖掘学生的口语潜力,切实提高学生的口语能力。

二、研究内容与策略

1、研究课堂教学中增强英语口语表达实践环节。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课堂上加强各环节的口语训练。采用读字母、读单词、读句子、编对话、演小品、演课本剧等多种形式充分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及表演能力,使学生的口语能力在课堂上得以提高。

2、开展各种形式的课外英语实践活动,锻炼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教师在课余尽可能多举办校级英语口语的比赛、带学生多参加更高一级的英语口语竞赛,提高学生练习英语口语的积极性,刺激学生的表演欲,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到课后练口语的活动中来,使学生的口语能力在课外生活中得以提高。

3、加强口语能力的考核评价。将英语口语测试这一能力纳入平时的各类测试中,测试结果作为平时成绩记载,充分提高学生对英语口语的重视程度,在测试中运用读、说、演等多种形式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训练学生的心理素质。

三、着力完成的几项任务

1、全面落实新课标要求,使每一位学生都能掌握一定的语言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建立初步的语感,为真实交际打下扎实基础。

2、编写成套的口语训练案例。

3、通过总结课题研究成果,形成一条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口语训练模式

4、每月组织举行一次不同形式英语口语竞赛,例如:英文诗朗诵、情景短剧表演(主要以对话为主)、英文故事朗读等。

四、研究过程中所采用的方法

1、个案法: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作好个案记录与分析,力求公平、客观、公正;

2、活动研究法:在各种活动中不断调整、改进研究策略及方法,调整研究方案等;

3、案例研究法:做好个案收集,归类工作,从典型案例中找出规律,揭示规律。

口才教案篇6

我在这节课教学接近尾声的时候,出示了这样的一道练习题:

小娟和小军做摸球游戏,每次任意摸一个球,摸后放回,每人摸20次。摸到红球小娟得1分,摸到黄球小军得1分,摸到蓝球两人都不得分。你认为在哪几个口袋里摸球是公平的?

口袋一 口袋二 口袋三 口袋四

红球3个 红球2个 红球2个 红球4个

黄球3个 黄球3个 黄球2个 黄球2个

蓝球3个 蓝球4个 蓝球2个

很多学生给了我想要的答案。这时,我又问:“如果你是小军,你会选择哪个口袋来比赛?”学生的答案是第二个口袋,完全符合我的预设。这时,有一位平时不爱表现自己的学生举起了手:“老师,我有话要说。”快下课了,深入探究时间不够了。但是,我想:数学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既然孩子们有不同的声音,在他们有了自己的想法,并表现出浓厚的学习兴趣的时候,教师为什么不能给他一次表现自己的机会呢?于是,我示意他站起来回答。这位学生站起来说:“如果我是小军,我仍然会选择第一个口袋或者第三个口袋。”我知道,新的问题产生了,问道:“为什么?”教室里静静的,显然,其他学生也在等待着他的答案。

他回答道:“如果我选择第二个口袋,虽然我赢的可能f生会大一些,但是这种投机取巧的胜利是不公平的。而我如果选择了第―个口袋或者第三个口袋,赢的可能性小一些,但是我赢得光明磊落,输得也心服口服。我认为这样的游戏才有意义。”

话音刚落,同学们自发地为他鼓起了掌。掌声就是对这个答案的最好的评价。

我认为,我们的教学,究竟应该教给孩子们什么?课堂教学不仅要注重数学知识、技能的传授,更要注重让学生懂得什么样的人生最精彩,最有意义。这才真正称得上是有价值的“东西”。很多同学从这个案例中看到了这位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我相信这亮点一定会延续到学生生活的每个角落。

口才教案篇7

【 “小切口 大问题”全新角度解读文言文】

我在文言文教学方面比较古板,不愿意用多媒体,不用学生照本宣科,只有唯一的方法:1、学生课本批注;2、上课前黑板抄原文3、课上学生讨论、继续批注。4、黑板讨论后批注原文5、其他同学落实;6、学生讲解点评7、教师点拨。实际上,我感到很无奈,这是我能做到的对于实词与句式落实的最好的方法。

王教授的几次培训对我的启发很大。前几次的培训,王教授都是教我们“备教材”,研究教材、走进教材“寻找小切口”,以求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刚才说了《劝学》的课堂操作,接下来也说一说《劝学》的导学案设计。《劝学》是名篇,结构清晰,语言逻辑性强。论点鲜明,所以,在备课组集体讨论时,我主张把学案分成两张,一张只有原文而无注释,下面以习题的形式进行考察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一张是通读全文后,以“学不可以已”为小切口,引导学生从结构入手,锻炼学生的总结概括能力。语文教师最关心的字词和句式等基础知识的落实,在课堂的组织过程当中因势利导即可。

《蜀道难》不仅是文言文,还是诗歌,而且是浪漫主义的。语言艰涩,如果以文言的形式去解读诗歌,就会破坏语言的美感,找不到诗歌的韵味了。我就设计了一个思考题:“本文中李白三次感叹‘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作者反复的感叹蜀道难,难在何处?反复的感慨有什么作用?”

学生如果想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搞清楚文章的结构,接着要搞清楚各部分的内容,这样,小切口、大问题的形式就呈现出来了,学生没有割裂对文章的整体理解,当把这个问题搞清楚后,学生就解决这首诗歌中绝大部分的问题,而一些基础内容在授课过程中通过多样的课堂组织结构穿插解决,这节课并没有涉及到字词和语法,学生依然能够读懂并进行赏析,应该说这个学案的组织方法是有效的。当然,操作过程中,教师的引导是关键。

【改变学案编制思维,突出思维导引】

对于学案的修改与发展,是语文备课中在改革过程中遇到的最大的问题,因为学案要直接呈现给学生,语文备课组在学案的编制过程中下了很大的功夫。最终明确“学案应强调思维主线,挖掘思维要点,突出亮点,不拘小节”的编制思路。

再以《登高》为例,从“八悲”入手,解读“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学生通过独立思考与作者实际身世入手,在了解了诗歌内容的基础上,还能拓展到作者的身世,写作时期的特征,写作的“抑扬顿挫”等写作特点。

包括在上面【全新角度解读文言文】中强调思维引导的学案样式也是一样的,只有抓住《劝学》的核心点“学不可以已”才能对全文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而《蜀道难》则要从情感变化入手,强调文章的整体性,学生才能有良好的文章切入口。

还有王教授提到的《棒打洪教头》中,各人对洪教头的“称谓”也是很好的切入点。文言文兴趣导学案《崔护》中,是不是崔护杀了窈窕淑女入手等切入点都能引发学生的兴趣。还有很多课题就不一一列举了。

现在想想,过去确实是走马观花似的研究教材了。摆正心态,继续研究,发现教授的这个问题很有诱导性,以辩论的形式展开课堂更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困惑我们的难题迎刃而解。

此事过后,语文组的每个人都深刻地反思自己的教学,体会到“研究教材”永远都是一门高深的学问,无论何时都会给你新的发现,无论哪篇文章都存在“四两拨千斤”的“小切口”,只有真正用心研究教材,你才会真正地走进教材,寻找到激发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出口,为成功的课改课打下坚实的基础。

“小切口、大问题”的提出,促使我们大板块的整合、深挖教材,学生的个性和共性,同时也要关注教材的个性和共性。如果能够对教材有了个性的理解,那么陈腐的教材也会生动起来。

通过这些,我想告诉学生和同仁,语文就是生活,就来自生活,有悲伤,有欢乐。而每个老师都能找到自己对语文的个性理解,就能让学生爱上语文。毕竟,亲其师才能信其道。

【总结】

口才教案篇8

对口学生学习经历与统招学生有所区别,在学习方面存在诸多困难,但更多是由不良学习习惯造成的。1.基础知识薄弱,丧失信心。对口学生有一定的专业基础,入学后他们的专业课程学习相对比较轻松,但他们的教育基础总体偏低,对文化基础课程的学习感到吃力,并表现出畏难、自卑和抵触情绪,丧失了学习的信心。2.自我认知不足,自控力较差。对口学生思维比较活跃,但性格叛逆,自律性较差,对自己的行为缺乏约束力。理论课程对大多数对口生来说显得生涩难懂,加上对理论学习不感兴趣,很多学生认为理论课难学,上课时玩手机、发呆或睡觉,造成对口班级整体学习氛围较差。3.自我要求不严格,缺乏学习主观能动性。对口学生的学习意识淡薄,不重视学习,不愿意动脑筋,学习上拖拉、散漫、怕苦怕累,上课成为三无人员:无书、无笔、无笔记本。学习没有明确的目标,不能正确安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学习意识不到位,很多学生无法适应大学的自主学习模式,甚至自暴自弃。4.学习动力不足,缺乏内驱力。对口学生通常都有实习或就业的经历,认为找工作与学习并没有直接的联系,加上我国大学严进宽出的教育体制使学生缺乏危机感,导致学习目标缺失,失去前进的动力。

二、影响高职院校对口学生学习习惯养成的因素

1.学生自身问题。很多中职学生虽然选择进入高职院校,但并不知道自己想要学什么,要怎么学,大部分是为了混个文凭,毕业后好找工作,加之他们在中小学阶段就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自学能力较差。进入大学后,学习环境发生改变,自由支配时间增多,更加难以把控自己,组织纪律性差,迟到、早退、旷课等现象时有发生。课前不预习,课堂上不认真听讲,课后不复习,作业都是敷衍了事。2.学风问题。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及生源特点导致高职院校的学习氛围不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普遍不高。加之对口学生没有经历过高考,对学习没有更多的感受和认知,对于学习不重视,普遍持无所谓态度。3.教风问题。目前,很多教师受到职称评定、科研成果等方面的压力,放在课堂教学和教育服务学生方面的精力越来越少。对学生关心较少,缺乏对对口学生问题的重视和认知,对学生出现的不良习惯和行为视而不见,上课仍采取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只注重知识灌输,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脱节,教学手段陈旧,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4.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问题。对口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特点决定了他们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应与统招生不一样。然而,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设置课程体系时,很多高职院校对口学生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与统招班没有区别,对口生和统招生采用统一的教学模式、教材、考核方式和管理制度,忽略了对口学生在学习上出现的新特点和新问题,由此带来了对口学生对学习的不适应,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导致很多学生对学习丧失信心。

三、高职院校对口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途径和方法

高职院校担负着为社会培养生产、建设、管理与社会服务第一线实用性(技术应用性或职业性)人才的重要任务,高职院校大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有利于高职大学生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学校和教师应根据对口学生学习习惯和学习现状等特点,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多管齐下,帮助对口学生克服现有的不良学习习惯,引导和促进他们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1.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和学习氛围,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高职院校应注重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加强校风、学风、班风建设,形成随时学习、终身学习的浓厚学习氛围。对口学生虽然学习基础较弱,基本功不扎实,但他们选择进入高职院校继续深造,说明他们具有较强的学习意愿和学习兴趣。如果学院和教师营造了良好的校园环境和学习氛围,使他们处处感受到求知识、学技能的强烈氛围,就会产生人心思学的巨大吸引力和好学有为的驱动力,有效地激发学生潜在的学习能力和学习热情,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养成自己的学习习惯。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强化教师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认知和培养意识。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是学校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和责任。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注重知识的传承,缺乏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认知,忽视了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对口学生本就缺少良好的学习习惯,学校和教师更应重视他们学习习惯的养成训练,帮助他们克服学习自觉性不够、纪律涣散、目标缺失等问题。因此,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尽快适应对口学生的学习特点,要对对口学生的学习习惯有清醒和充分的认识,认识它的内在特征、形成原因以及在学习过程中的具体体现,把加强对口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训练作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最根本措施。3.引导学生认识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性,促进自我培养和训练。教师应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针对对口学生的特点,使他们明确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意义和具体内容,并提出具体要求,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他们对学习习惯的自我认识,促进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自我培养和训练。4.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结构,激发学习动机。对口学生注重知识的实用性、创造性,沟通能力和实践能力较强。因此,学校要根据对口学生的特点,适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结构,准确定位对口学生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结构,因材施教,突显技能和素质培养。坚持理论知识够用的原则,增加实验、实训等实操教学环节,使学生有更多的实践机会,更直观、更好地认识和了解所学专业,提供更多的机会充分展示他们的特长和能力,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激发学习动机。对口学生仍处于个性成长期、成熟的关键期,可塑性很强,学校和教师应抓住这个关键期,深入了解和观察对口学生的学习习惯特点与现状,主动承担培养与训练他们学习习惯的职责,积极探索对口学生学习习惯养成的新途径和方法,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促使他们学会学习,从而提高他们的专业素质和综合技能,真正体现对口招生的目的和意义。

上一篇:母鸡教案范文 下一篇:成语教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