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化间管理制度范文

时间:2023-10-08 11:20:54

危化间管理制度

危化间管理制度篇1

【关键词】认知;流程管理;危急值;质量控制

376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6-3304-01

1认知程度

危急值是患者可能处于生命危急边缘的检验结果。临床医师此时如能给予及时有效的治疗,患者生命可能得到挽救,否则就可能出现严重后果,失去最佳抢救时机。危急值管理是指医疗机构为了确保检验危急值应用的规范性、制度性而采取相关的管理措施,以此提高患者抢救的时效性,提升医疗水平和患者医疗安全。危急值管理的内容包括建立完善的实验室危急值报告制度、章程化的危急值处理操作程序,以及相匹配的监督管理办法。危急值管理的相关部门包括检验科、护理部、临床科室、信息部门等。中国医院协会在2007年“患者安全目标”中提出了检验结果危急值报告制度,以防范医疗纠纷、保障医疗,切实提高患者就医质量。危急值报告制度是《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举证中的重要部分,属于ISO15189实验室认可文件的管理范围。在完成危急值报告制度的工作流程中,护理工作是重要环节,护理人员在这个快速联动的反应机制中起中心枢纽的作用,可畅通危急患者的绿色诊疗通道。护理人员对危急值标本分析前质量管理工作,是医疗质量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危急值的准确性,护理人员必须要有正确的认识。明确规定医疗业务主管职能部门负责对各科“危急值”报告和处置行为的监督管理,对临床、医技科室执行医院“危急值”管理制度的情况进行监管,定期和不定期开展分析总结,持续性改进“危急值”管理制度。

2评估原有流程,列出目前存在问题

2.1原有应用管理存在问题医院有关部门对“危急值”不够重视;实验室与护理部未建立或完善“危急值”制度;“危机值”报告时间要求不明确、报告记录不全等。原有管理流程责任未明确,血标本放置时间长。医务人员责任问题血标本姓名、床号、住院号不符合,患者进食后,服药后采血。

2.2护士技术问题护士采血技术不过硬,反复穿刺导致组织损伤过多引起溶血;摇匀抗凝剂方法不正确;在输液的血管通路采血,导致假性“危急值”结果.其他真空采血器管内负压大,血液以较大流速冲入管内或抗凝血用力震荡,造成红细胞机械性破坏而溶血。

3流程的落实与管理

3.1设计危急值管理的监控流程护理部与医务科联合组成危急值质量控制小组,以护士长、化验室主任、后勤保障组长为主要成员,针对危急值血标本抽取、送检过程中溶血、抗凝血凝固、标本成分改变、血标本稀释及患者进食后采血等问题,负责设计危急值管理过程中危险因子评估表,制订危急值管理监控流程,对全院检验标本进行监控管理和提供技术指导。建立危急值报告登记制度,明确危急值管理的目标,制订与之配套的奖惩制度,并严格落实,逐渐使护理人员不折不扣执行流程并养成工作习惯,确保流程中每个环节落实到位。

3.2临床应用危急值管理流程实施如下。建立责任明确的危急值管理制度,包括检验室的危急值管理制度,病区的危急值管理制度,后勤保障组危急值管理制度,三个制度互相渗透、互相约束。病区必须建立《危急值报告记录登记本》,眉栏内容:日期、时间、床号、姓名、住院号、项目名称及危急值、报告者的姓名、接电话的签名、被通知的医师的时间、姓名等。当班护理人员对接获的口头或电话通知的“危急值”以及其他重要的检验、检查结果,接获者必须规范、完整地记录检验、检查结果和报告者的姓名,进行确认后方可提供医师使用。“危急值”接获登记后必须立即通知相关医师,记录通知时间与医师姓名。

4小结

危化间管理制度篇2

Luo Huina

(西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西安 710069;陕西警官职业学院,西安 710043)

(Schoo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Northwest University,Xi'an 710069,China;Shaanxi Police Professional College,Xi'an 710043,China)

摘要: 处于经济转型期的中国,近年来频频发生重大公共危机事件,其实质是缺乏有效的质量管理。运用质量标准加强应对危机的规范化和标准化,是加强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的有效途径,包括运用制度化强化危机意识,完善公共危机管理机制,加强官员问责制度,健全危机管理法律规制体制,完善信息沟通机制,建立公民参与危机管理机制等方式。

Abstract: In the times of financial transformation, the major events occurred frequently in the crisis in recent years in China. The author analyses the essence of a lack of effective quality management, the government of the missing in the crisis management is not optimistic about the status quo. Quality standards apply to tackle the crisis and standardization and the normalization is to strengthen public crisis management, including the use of effective ways to reinforce institutional awareness of crisis, the crisis management mechanism, the strengthening of the officials accountability system, crisis management system and improvement of the legal rule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mechanism, and the participation of a citizen in crisis management mechanism.

关键词: 公共危机 质量标准 质量管理 公共危机管理

Key words: public crisis;quality standards;quality management;public crisis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32-0312-02

1我国公共危机事件频发的实质是缺乏有效的质量管理

公共危机是指在政府管理国家事务中,突然发生的如地震、流行病、经济波动、恐怖活动等对社会公共生活与社会秩序造成重大损失的事件。近年来我国频频发生重大公共危机事件,08年初南方出现的大面积冰灾,震惊世界的5.12汶川大地震,09年甲型H1N1流感全球传播,新疆7.5事件,2010年3月山西问题疫苗事件,还有从福建南平开始发生的一系列校园惨案,以王家岭为代表的不断发生的矿难事故,以及2010年11月上海发生的高层住宅楼大火等。这些事件的发生严重损害国民的财富、健康甚至生命,打击人们的心理,动摇社会的稳定,对社会系统的基本价值观和行为准则架构都产生了严重威胁。

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期,正在经历着利益格局的调整、权力体系的变革、社会结构的分化、人口流动的加剧等一系列变化,加之全球文化的交汇与碰撞,引发了社会文化的激荡、思想观念的嬗变等。所有这些剧烈的变化造成了社会不稳定因素的增多,中国因而进入了危机频发期。

ISO9000质量标准广泛应用于企业管理中,是通过过程管理达到对产品质量的要求,它是把质量、技术、管理、人员和资源等因素综合在一起,建立具有约束力的质量管理体系,实现过程控制和持续改进。政府实行质量管理是将ISO9000作为一个有效的管理工具和管理技术,政府部门积极导入,通过制度的约束和规范,准确掌握和运用质量管理的16字方针,“事前策划、过程控制、预防纠正、持续改进”,以标准化管理替代经验性管理,把政府管理和服务工作始终置于受控状态,避免工作的随意性,真正实现政府部门管理高效化、运行规范化、服务标准化,使政府人员严格履行职责,为社会提供更优质、人民群众更满意的服务。

我国公共危机频发的原因其实质是政府缺乏有效的质量管理。政府在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中缺乏有效的管理方法,不能通过制度的约束和规范,为社会提供优质而高效的服务。政府的公共管理往往由于单纯的追求速度和效率,片面强调GDP增长,使得制度和规范松懈,政府职责不能有效履行,社会的矛盾加剧,不稳定因素增强,公共危机发生的机率大大增加。

2我国公共危机管理的现状表明政府质量管理的缺失

近年来,我国在不断应对各种危机中,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但也暴露出多方面的问题,如政府在危机管理中随意性大,运作缺少标准和程序,没有依法办事,按规则行事,缺乏规范性,面对危机的发生,管理和服务的质量得不到保障,应对危机的效果往往大打折扣,现状不容乐观。这些问题的出现表明政府在危机管理中缺乏合适的工具,适当的标准,不能提高管理的质量和效率。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应对公共危机事件的意识比较淡薄,对公共危机的基本特征认识不够政府官员、公共管理者以及社会公众的危机管理意识淡薄,在政府管理过程中对公共危机管理的认识不足。危机事件出现时措施无力,存在侥幸心理,使得机会丧失,危机事件蔓延。

公共危机具有突发性和危害性特征,爆发突然、时间短促、传播迅速,要求政府要在非常有限的时间内做出反应,形成正确的判断,以争取到宝贵的时间,使可能的损失最小化。由于认识上的偏差,往往使危机的处理准备不足,措手不及,以致危机扩大。

2.2 缺乏完善的公共危机管理机制我国现有的公共危机管理组织系统,主要依赖于各级政府的现行行政机构,缺乏专门、常设的危机管理综合机构和专业人员。目前我国处理公共危机的基本模式是:主要专门针对特定需要而由中央政府或省级政府有关部门设立临时机构,这种危机管理属于分行业、分部门的分散性危机管理机制,存在着各自为政的弊端,政府各部门间在应急应变方面缺乏协调机制,非常容易延误时机,一旦危机发生,只能被动应对,容易造成组织工作上的混乱。

2.3 法律制度规范方面不够健全要让政府的应然选择变成积极负责的必然行动,需要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根据近几年危机事件处置的教训,借鉴国外公共危机管理的经验,针对我国突发事件的特点,亟需建立准备充分、反应快捷、高效控制、信息沟通、保障有力的应急法律制度,在法律层面上明确各级政府在突发事件处理中的责任,用法律保证突发事件处置的高效快捷。

2.4 信息传递沟通渠道不畅当社会面临重大危机,人们的生存与安全受到威胁时,便会陷入极度恐慌之中,为了减轻或消除心理上的紧张与压力,人们必然要通过各种渠道去获知与危机有关的信息。当人们从正式渠道获得的信息不足,无法解释目前正在发生的危机或不能解除其心理上的紧张和压力时,各种流言就会迅速出现,从而引发更大的社会恐慌。信息的不准确性和不及时性严重影响了政府做出决策的质量,给整个社会系统都带来了很大的负面效应。

3运用质量标准加强政府公共危机管理

有效的预防、准备、回应和化解危机,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和安全,保障社会秩序的正常运转是政府的基本职能和基本政治责任。政府是危机管理的主导力量,在国家和社会中承担着主要的责任,加强公共危机管理,提升政府公共危机管理能力已成为当前我国政府管理面临的重大挑战与战略选择。在危机管理中确定合适的规则、标准,加强应对危机的规范化和标准化,是加强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的有效途径。

3.1 运用制度化,强化危机意识有效的危机管理需要全社会的危机治理意识,危机意识是危机治理的起点。各级政府必须清醒认识到我国现阶段危机管理的重要性,充分认识公共危机对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危害性,克服侥幸心理和麻痹大意思想,切实做好公共危机防范工作。各级政府要将危机管理体现于日常的制度建设和管理之中,优化政府常态管理。在日常的公共决策中,以广大群众利益为先导,采取科学民主的决策方式,在源头上降低危机事件发生的可能。

3.2 根据危机过程,完善公共危机管理机制建立完善的公共危机管理机制,根据公共危机发生的过程及其所对应的危机潜伏期、爆发期和解决期这几个阶段的特点与难点,应分别采取危机的事前预防机制、事中应对机制和事后恢复机制构建。其中,事前预防机制构建包括预防机构的建立、危机意识的强化、预防政策的落实;事中应对机制构建包括设立第三方性质的独立调查制度,深入调查事件原因,建立有效的公共危机沟通机制、动员全员参与,改革各级政府机构职能;事后恢复机制构建包括设置危机善后管理机构,组织发动社会各界,加快善后重建工作,进行评估,总结经验,反思教训,完善危机管理。

3.3 加强官员问责制度对贪赃枉法、失职渎职与平平庸庸的官员必须引咎辞职或被免职,促进政府官员的责任感、危机感和紧迫感,提高他们的责任心,在加强“问责制”的同时,要进一步修正考核体系,坚持以科学的发展观作为衡量政府绩效的重要标准,按照公共服务型政府的要求,建立以公共服务为取向的政府业绩评价体系,强化政府的社会服务功能,实现各级政府运作的公开化、程序化、透明化。

3.4 健全公共危机管理法律规制体制政府的所有管理行为,包括危机治理必须依法进行。公共危机状态下,政府主体往往需要有紧急处理权和较多的行政自由裁量权。但是,政府的危机管理必须有一套完善的危机管理法律规制对行政机关和行政人员进行必要的约束,防止违反精神、滥用紧急权力、和行政不作为等行为的发生。

目前我国公共危机管理法律规制体制尚不健全,表现在缺乏公共危机管理基本法律的统一规范,部分领域危机管理的法规和条例不健全,公共危机管理法律的执法环境以及执法力度都需改善。

3.5 完善信息沟通机制公共危机具有突发性的特点,当社会面临重大危机时,人们必然会通过各种渠道去获取与危机相关的信息。建立健全危机信息沟通机制对于危机的控制有着决定性作用。首先,建立政府公共危机管理信息公开机制,以利于公众了解危机爆发的状况,防止信息的误传和有关危机谣言的传播。其次,建立政府和社会各组织间的危机管理沟通机制,以增强危机管理信息的公开化和人民对政府决策的认同感。最后,建立政府引导媒体传播信息机制。政府通过大众传媒的力量引导公共舆论导向,向社会全面客观的危机信息,引导大众积极配合政府共同抵抗危机。

3.6 建立公民参与危机管理机制要完善公民参与危机管理的制度化途径,以制度的形式保障公民参与的合理化和规范公民参与的形式。使公民参与政府危机管理的执行,实现统一管理、分工协作、利益共享,责任共担的危机管理参与机制;使公民参与政府危机管理的监督,以实现公共危机管理信息的透明化;使公民参与政府危机管理的评估,以实现政府有效的危机管理。

参考文献:

[1]何水,蓝李焰.中国公共危机管理的困境与出路――一个宏观的分析[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8.01.

[2]李娟.公共危机事件中政府信息公开研究综述[J].中外企业家,2009.08.

[3]左小麟.公共危机管理中的政府角色[J].思想战线,2008.01.

[4]尤建新,王家合.政府质量管理体系建构:要素、要求和程序[J].中国行政管理,2006.12.

――――――――――――

危化间管理制度篇3

关键词:工业园区;危险废物管理现状;调研;对策探讨

1引言

楚雄自治州位于云南省中北部,地处金沙江以南。楚雄市是楚雄州的首府所在地,距离昆明约165km,全州总面积29258km2,人口260万人,其中,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五分之一。楚雄州属内陆高原,地形较为复杂,西北高、东南低,各地普遍为红色山地及丘陵。境内最高点在大姚县大白草,海拔3657m,最低为双柏县和新平县交界的太和元江河谷,海拔556m,河流分属金沙江和元江两个水系。通过对工业园区69家企业调研,存在危险废物管理问题38家,形势不容乐观,园区危废管理工作任重道远。危险废物的环境及安全管理是国家和云南省安全生产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国内部分地方先后发生涉及危险废物的安全生产事故,造成重大生命财产损失和严重环境污染,我们必引起高度重视,从防范环境风险,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高度,进一步提高认识,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环保优先”理念,扎实做好危险废物安全管理工作,坚决防范和化解危险废物安全风险和环境风险。

2基本情况

根据工业园区总体规划修改(2018~2035),该工业园区规划为“一园三区六地块”,重点产业定位为2个主导产业(卷烟及配套产业、生物产业)和3个辅助产业(先进装备制造业、冶金化工产业、新材料新型建筑产业)。针对园区危险废物,调研重点检查范围为: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医药制造业,涉重金属企业、危险废物经营单位等四类行业。经调查,园区内的危险废物主要来自源于有色金属有限责任公司、垃圾发电场以及冶金、医药制造企业等,主要为白尘、净化烟尘、废触媒、污酸处理站中和渣、初期雨水处理站废渣、漆渣、磷化渣、废洗枪溶剂、废遮蔽材料、物化干污泥(磷化、物化系统)、废矿物油、垃圾发电场飞灰、医药废物、废药物药品等,种类多成分复杂,由于时间有限加之部分企业缺乏规范台账管理,准确数量无法统计。危险废物若不妥善处置,将对园区内的土壤、地表水和地下水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

3调研发现的主要问题

3.1产危险废物企业

部分产危险废物企业对本企业危险废物概念不清,认识不到位,虽已建成多年,但未按要求设置危险废物暂存间,至今没有危险废物暂存、收集、处置、记录,已无法溯源。已设置危险废物暂存间的企业,部分存在未设置危险废物标识或者设置的标识不规范;“三防”措施不到位;存储不规范,危废与其他固废混装、多种危险废物混存;危废相关台账管理不规范;无处置合同。如园区云植药业有限公司危险废物暂存间内废矿物油(HW08)、废酸(HW49)、有机树脂类(HW13)、实验废液(HW49)混存。部分企业存在实验室废液未按照危险废物要求处置,危险废物转移程序不规范,未及时完成动态管理信息系统申报,转运处置不及时,没有经充分论证,擅自处置公司危险废物。如尔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有机溶剂废液、废酸液贮存时间超过一年,废液未委托有资质的公司进行处置,而是自行处置、利用化验室废液(含砷汞铅等重金属及有机溶剂废液)。部分企业废矿物油、废油墨等随处丢弃、堆放、抛撒,严重违反国家有关危险废物管理规定。如明强新型耐磨钢制造有限公司废矿物油长期随意放置,印刷公司产生的废油墨(HW12)未按照危险废物管理要求规范管理,创和药业公司内长期摆放废矿物油17桶,安全隐患较大。

3.2危险废物经营单位

通过对园区内三家涉及危险废物收集经营单位进行调研,发现部分单位存在收集的危废未按要求转移至持有危险废物处置、利用证的企业进行处置(利用)、危险废物转移联单填写不规范、厂区“小散乱”、超范围经营、暂存场所不规范、防渗漏措施不完善等现象。尤其突出的是雄磊再生资源回收有限公司存在以下问题:一是超范围经营行为;二是废矿物油、废铅酸蓄电池、废矿物油沾染物共用同一辆车运输;三是现场检查贮罐内贮存废矿物油,但无台账记录及危险废物转移联单;四是现雄磊再生资源回收有限公司负责人,是原欣昊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废油(废矿物油)临时收集中转点的负责人,经询问,2020年10月上旬欣昊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废矿物油临时收集中转点已拆除,公司未按照《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管理办法》第十四条规定在终止从事收集、贮存危险废物经营活动起20个工作日内向原发证机关提出注销申请,在此期间仍然开展危险废物经营活动;五是公司危险废物暂存间无防渗措施,未设置标识标牌,仅在废矿物油贮存罐区采取防渗措施,装卸油区、设备摆放区无防渗措施,与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监测报告表描述不一致。

4对策探讨

危险废物污染防治工作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做好危险废物环境管理事关能否打好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事关能否补齐生态环境保护短板、事关能否提高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的获得感、安全感、幸福感。防范化解危险废物环境风险,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是园区管委会工作重中之重。由于时间紧任务重,对园区危险废物管理调研深度及广度均没有达到全覆盖,鉴于工业园区入驻企业数量多行业广,危废成分较复杂,处置方式不一,提出如下对策供园区管委会探讨:由园区管理委员会牵头,生态环境局、地方安委会、应急管理等相关职能部门共同组成检查组,对园区内危险废物来源、种类和流向逐一排查核实,切实掌握危险废物底数。立足于综合利用,从源头上减少危险废物的产生和处置量。督促企业完善危险废物的申报、转移、处置管理制度,并对填报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负责,对危险废物从源头加以控制,在充分论证可行的基础上,实现废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就企业自身来说,不断加强自身处理能力,实现对现有废物处理能力才是实现对污染物防治的关键。企业根据自身情况引进处理技术与设备,实现对废物高效化处理。为了最大限度上避免地方保护主义的影响,还可以将这项工作引入到市场竞争中,借助科学的市场竞争引导和督促企业朝着正确方向转变,在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同时,能够兼顾到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更好满足危险废物环保治理发展需求,顺应时展潮流。对于无法综合利用、确需处置的危险废物,产出危险废物的生产企业应邀请行业专家对危险废物的危险特性、产生方式、产生量、处置量、运输方式、处置场地、选用的处置工艺(焚烧、填埋、密闭封存或深埋)进行分析论证,并制定严格规范的管理制度。对无能力处置危险废物的企业,应将危险废物送有资质的单位进行安全处置。在危险废物交由有资质的单位处置之前,企业应按照规范建设危废暂存间,安装标识标牌,建立危废管理台账,规范管理,确保危险废物全过程可追溯。针对危废经营单位,若对其管理不善,必将导致危险废物从分散污染转变为集中污染,环境风险更大,为此建议提高该类企业准入条件,严格规范管理,杜绝作坊式运作,切实按要求转运和处置,职能部门应加大执行监管力度,一旦违法,应严惩重罚。同时园区管委会应科学预测园区危险废物增长量,合理规划布局和提升危险废物收集运输和集中处置能力。危险废物监管存在一定风险性,而且对监管技术、知识有着较高要求,因此,必须要培育高素质的监督管理团队,以此为危险废物监管提供人才保障。园区企业应依法对其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固体废物进行甄别,准确识别并判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危废,必要时可邀请技术专家或者向有关部门申请危废的认定,依法加强企业危废管理制度的合规性建设,严格按照法定标准和相关制度进行危废的管理。加强职能部门之间的协作及信息共享,加强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宣传,加强环境执法人员及设备配备,保障执法检查力度。编制园区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定期做好应急演练,切实提高应急能力。与此同时,还要在企业内部建立管理制度,将危险废物管理责任细化到个人,在内部实现全流程管理。借助监控系统平台,实现对废物源头控制,最大限度上减少危险废物生产量,并借助大数据技术实现数据化管理工作,减少危险废物产生单位超过自身贮存能力。引入环保管家,转变企业对于废物处理的态度,提升自身对于环境的治理水平,兼顾到环境治理专业性与高效性。专业的工作交给专业的机构管理,积极引入第三方机构对企业危险废物进行制度化、规范化管理,在环保管家管理下,能够进一步完善企业环保管理人员工作中不到位的地方,强化对污染的治理,由被动治理转为主动治理。不仅如此,引入环保管家后,还能够给企业管理人员提供更多学习机会,丰富自身在该方面的知识结构,将行业内最新技术等应用到实践工作当中,提高管理有效性。

5结束语

危险废物环境监管事关生态环境安全和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并对危险废物等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新修订的《固废法》进一步完善了危险废物环境管理相关法律制度,对危险废物产生、收集、贮存、运输、利用、处置全过程环境管理作出严格规定,加大对相关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更加注重落实产废单位的主体责任。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园区管委会应协同有关职能部门建立健全“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的危险废物环境监管体系,切实提升危险废物环境监管、利用处置和环境风险防范“三个能力”,使工业园区危险废物污染防治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推动危险废物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建设美丽云南作出应有贡献!

危化间管理制度篇4

关键词:安全培训;危险化学品;管理

相关统计数据显示,约90%以上的安全事故是工作人员安全技能不足、安全意识不高等导致的。强化危险化学品安全培训管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危险化学品的概念

《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591号)中称危险化学品,是指具有毒害、腐蚀、爆炸、燃烧、助燃等性质,对人体、设施、环境具有危害的剧毒化学品和其他化学品。

2危险化学品企业安全培训、健康管理对策

2.1建立健全安全培训管理制度

危险化学品企业应建立健全安全生产各项规章管理制度,尤其是建立健全安全生产培训管理制度,使各项培训工作有章可循。企业安全管理部门,应积极建立安全培训台账,全面掌握企业人员安全培训情况。台账需包括岗位类别、培训时间、培训内容、培训方式、考核方法等指标,与此同时,按照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管理人员、特种作业人员以及其他从业人员等顺序进行排序。

2.2强化安全培训档案管理

危险化学品企业应强化安全培训档案管理,建立健全完善的档案管理体制。严格按照安全培训规定,为每个从业人员建立安全教育培训档案。企业安全管理部门必须重视安全档案管理工作,促使安全档案管理进一步规范化、制度化。危险化学品企业必须建立企业安全培训定期报告制度,及时向当地安全检查部门上报安全培训具体情况,主要包括培训岗位、内容、学时、考核成绩等内容,企业自留一份,上报当地安全监管部门一份,从而使安监部门动态、全面掌握危险化学品企业的安全培训情况。

2.3制定合理的安全培训计划

由企业安全管理部门出头,积极联合其他部门共同编制《年度安全培训计划》。每年年初,综合培训台账记录情况,合理确定参训人员基本信息,并针对本企业的特点与性质确定合理的培训内容,具体到编制形式来说,建议选择公文加表格的方式。公文内容应包含安全教育培训指导思想、培训目标、形式、时间、具体要求、培训对象与人数等内容,同时,附《企业年度安全培训计划表》,该表应包含培训内容、课时、方式、参训人员、地点、教材等。企业年度安全培训计划必须经过主要负责人与安全管理人员审批后,方可实施。

2.4优化安全培训授课

①合理安排培训课程。综合安全培训大纲、企业安全培训规定、年度安全培训计划等要求,严格遵循适用、务实等原则,结合企业各个厂部、班组、车间的具体生产性质与要求,合理编制安全培训课程计划表。②选择授课人员。企业应积极聘用专业、资质齐全的专职安全培训教师。还可在本企业内评选教学能力优秀、安全管理经验丰富的一线技术人员、安全管理人员作为兼职培训讲师。与此同时,加大授课人员的培训与学习力度,促使其具备全面的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理论知识与授课能力,全面提高培训效果。③培训考勤与记录。企业安全管理部门负责安全培训考勤与记录,负责培训人员的签到、签退记录。每次安全培训教育之前,必须组织参训人员签到。在具体培训过程中,还可通过抽查等方式,检查参训人员学习情况,将所有培训记录存档处理。与此同时,全面贯彻安全培训记录制度,每次安全教育培训工作结束后,相关人员应填写安全记录培训表,主要包括培训的内容、地点、时间、授课人、学员签名、效果评估等内容,一期一记录,并将该资料存档。

2.5强化安全培训考核

危险化学品企业必须制定完善的安全培训考核管理制度,每次培训结束后,均要进行培训考核,对本次安全培训的内容、技能进行考核,并将考核结果直接与员工薪资福利相挂钩,从而提高企业员工的培训积极性与主动性。考核结束后,按照要求填写培训考核成绩表以及培训台账。2.6评价安全培训效果评价安全培训效果,可从以下内容进行:①安全评价的依据。培训是否符合国家安全生产相关的法律法规及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等。②评价准则。评价培训是否具有适用性和实用性、符合性和广泛性、有效性和可操作性。③评价结论,培训存在的主要问题。④对培训过程存在的问题采取的整改措施。⑤参加评价的人员及记录人员。

3结语

本文以危险化学品概念、安全培训分类为切入点,从安全培训管理制度、档案管理、培训计划、培训授课、考核、效果评价等角度详细论述了危险化学品企业安全培训管理对策,多角度入手,以期全面提高危险化学品企业安全培训质量。

作者: 单位:大连来克精化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杜丰才,张季勇.浅谈危险化学品仓库安全防护措施[J].商品与质量,2016,(14).

[2]徐胜辉,马永利.浅谈危险化学品的安全防范措施[J].农家科技旬刊,2016,(8).

危化间管理制度篇5

关键词 财务危机 财务危机管理 财务危机处理

现代企业的运行和发展,处在一个高度开放和动态变化的社会环境中,难免会因各种内外部原因导致企业财务危机的发生。企业必须正确认识和对待财务危机, 培养财务危机意识, 加强财务危机管理,进而有效地处理财务危机。目前,我国企业界对财务危机的认识有了很大提高,但我国对财务危机管理的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已有的研究大部分局限在财务危机爆发后的事后处理方法上,还缺乏对企业完整的财务危机管理体系的研究。本文主要通过对企业危机管理理论的分析,从现代管理学的角度对企业财务危机管理体系的构建进行了初步探索。

1 危机管理理论综述

1.1 公共关系理论

著名公共关系学教授詹姆士·格鲁宁(james e. grunig)将公共关系定义为:具备管理、沟通、组织、面对公众、全球化运作等功能,主动影响公众,为组织与公众建立良好关系,协助组织更有效运作。公共关系理论主要侧重在危机发生后维持良好的组织与公众关系,树立积极的企业形象,有效地化解组织与公众之间可能发生的冲突等。可以看出危机公关只是危机管理的初级阶段,是危机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1.2 危机处理理论

危机处理主要指事件发生后的一些技术性的措施,例如人员如何调配,记者招待会何时召开、会前准备、选择合适的发言人,善后的处理等等。具体体现为危机处理手册,较危机管理低一个层次。危机处理的作用是:在最短的时间内,以适当的成本解决危机,与媒体进行有效沟通,与消费者和公众及其他相关群体进行有效沟通 ,保护企业自身的合法利益。

1.3 危机管理理论

现在,危机理论发展到了全面的、系统的危机管理阶段,危机管理属于企业战略的一部分,其实质是信息的管理。企业要有效应对来自内外部环境变化引起的威胁,就要建立一个危机决策体系,从企业组织结构到内控制度以及企业的组织文化都要做出相应改变。因而,全面的危机管理从时间上可分为三个阶段:事前的防范、事中的控制以及事后的恢复。企业更要强调以下几个方面:事前的预防;高级管理层的危机意识和亲自参与;预警系统的建立;员工培训;解决危机指导原则的制定;事后总结与教训的吸取等。

2 企业财务危机管理体系的建立

2.1 财务危机管理常设机构的建立

(1)财务危机管理常设机构的组织结构的设计。在财务危机爆发前的平常状态下,要成立财务危机常设机构,一般应该归属于企业财务部门。其要全面地负责财务危机管理工作,主要包括建立和维护预警机制,进行信息的收集和风险评估,制定危机紧急处理方案,对财务人员进行危机培训等工作,启动财务危机应急管理机制,参与财务危机处理工作,并进行财务危机的善后处理。财务危机常设机构在财务危机发生后就扩大为财务危机处理专案小组,财务危机解决后恢复财务危机管理常设机构的正常工作。

(2)财务危机常设机构办公人员的构成。企业财务危机管理所具有的复杂性对财务危机管理人员的素质提出一定的要求。首先应该是对企业要有较高的忠诚度,因为财务危机管理的日常工作涉及到大量公司的机密或者危及到企业重大利益信息,只有保证管理人员的可靠,对公司财务危机管理信息能够保守秘密,财务危机管理才能顺利进行,所得出的管理信息才真实可靠。其次,财务危机管理人员要有丰富的经验、宽广的眼界和良好的综合知识。财务危机管理工作者不仅要有专业理论知识,而且还应具备综合的分析判断能力。财务危机管理人员应该掌握国家相关的政策和法律法规,了解企业所在行业的特点和发展趋势,具备扎实的经营管理知识,能够熟练地应用企业诊断方法和企业财务危机预测的定性、定量分析。

2.2 危机预警机制

建立财务危机预警机制目的:通过对财务危机风险源、财务危机征兆进行不间断地监测,能在各种信号显示财务危机来临之际及时地向组织发出警报,提醒组织对财务危机采取行动,在财务危机之前就缩小其损失范围和爆发规模。

(1)财务危机信息的监测。要建立能够提供真实可靠信息的信息网络,这是财务危机预警系统的核心。确保将分散、零星的财务信息整合为准确、有用的信息资源并及时呈报给决策层,作为财务危机预警的判断依据。

(2)财务危机信息的甄别和风险评估。对监测到的财务信息进行鉴别、分类和分析,使其更有条理、更突出地反映出财务危机的变化;对未来可能发生的财务危机类型及其危害程度作出估计。预警机制中还应该包括一套完整的风险评估管理系统。时间和资源总是稀缺的,所以,我们需要建立某种形式的优先注意权,通过风险评估,确认全部的财务危机源,并为其排列了优先等级,就可以考虑如何最好地管理每种财务危机源。

(3)财务危机预控。财务危机预控是指企业应针对引发财务危机的众多可能性因素,事先确定防范、应对措施和制定出各种财务危机处理预案,以有效地避免财务危机的发生或尽量使财务危机的损失减少到最小。

2.3 财务危机管理培训

企业财务危机管理工作首先就要使企业决策层、管理层和执行层从思想上克服自满情绪,树立财务危机管理意识。突破管理的常态思维,充分认识在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企业面对的内外经营环境是复杂多变的,必须通过有效地财务危机管理加以预测、预防,化解或尽可能减少其损失。只有我们强化了自身的财务危机意识,才能在实际中真正重视财务危机管理工作。加强对财务人员的培训和演练,进行定期的财务危机管理的模拟训练。模拟训练不仅可以提高财务危机管理小组的快速反应能力、强化财务危机管理意识,还可以检测已拟订的财务危机应急方案是否充实、可行。

2.4 构建财务危机应对机制、制定财务危机管理应急预备方案

构建财务危机应对机制是企业财务危机管理的关键内容,其基本目标是在企业一旦遭遇财务危机时,能在第一时间迅速做出正确反应,以最快速度启动应急机制,及时、准确地判断财务危机的性质、影响程度及影响范围,并按照财务危机管理应急预备方案,果断采取相应的对策和措施,以求将财务危机的影响和损失降低到最小。

制定财务危机管理应急预备方案,针对可能发生的财务危机预先制定出应对方案,并估计采用几种可供选择的方案分别会带来什么样的结果,为以后发生财务危机能有效地应对做好准备。不论针对哪一种财务危机,处置预案都要从分析可能的财务危机情况着手,策划应对的战略战术、基本政策和有效沟通的渠道,并分清先后秩序和轻重缓急,提出可操作的具体安排,最后以书面形式作为正式文件,作为各有关部门和人员的行动指南。对不同情况下的不同应对预案及其备用方案,还必须进行反复论证和测试,必要时还要组织财务危机应对的模拟演练,以确保方案严密可靠。

2.5 财务危机处理的基本程序

(1)立即启动财务危机处理小组。当企业发生财务危机时,企业要以最快的速度启动财务危机紧急处理机制,企业应将常设的财务危机管理机构扩大,成立专门的财务危机管理小组,负责财务危机控制、财务危机处理以及损失评估等工作。小组的成员必须具备较宽的知识面、较好的心理素质和较强的观察、分析、决策等方面的能力,应包括企业领导人以及公关、管理、营销、技术等岗位上的负责人和专家,成员对企业要有一定的忠诚度。小组独立于各个职能机构,直接受企业最高决策层的领导。

(2)迅速设立、统一、公开的信息方式。财务危机事件发生后,各种传闻、猜测都会随之而来,媒介也会纷纷报道。这时,企业组织应指定新闻发言人,保证信息源头的唯一。在危机事件出现后及早举行新闻会,向企业内外公众介绍真相以及正在进行的补救措施,做好同新闻媒体的联系使其及时准确报道。

(3)积极调查财务危机事件,对财务危机做出合理处理。企业在启动应急机制和统一对外宣传口径之后,就要立即深入调查财务危机情况,分析财务危机发生产生的根本原因和反映的实质问题,采取相应的策略以控制事态的发展,这是财务危机处理中最为关键的一步。针对财务危机中不同的对象,做出合理有利的决策与处理,以最短的时间最低的成本平息财务危机事件。

(4)财务危机善后处理。财务危机事件平息后,企业需要一定的时间来消化财务危机带来的多方面损失。企业要做出相应的人事调整和组织机构调整、处理有关责任人、改变一些相关的策略或者方法。企业要尽最大努力恢复和重塑良好的企业形象,恢复重塑企业信誉,挽回公众信心。要针对形象受损的内容和程度,重点开展弥补形象缺陷的公共关系活动,密切保持与公众的联络和交往。

(5)财务危机总结。对财务危机管理工作进行全面而客观的评价,总结成功的经验,更要找出财务危机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对财务危机涉及的各种问题进行综合归类,针对不同问题的特点分别制定修正方案,逐项落实到相关部门加以改进,不断完善财务危机管理内容。财务危机并不等同于企业失败,它只是企业在其发展进程中遭遇的挫折,财务危机之中往往孕育着转机。企业应将财务危机产生的巨大压力转化为强大的动力,驱使自己不断谋求技术、市场、管理和组织制度等方面的创新,实现企业持续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罗伯特·希斯.危机管理[m]. 北京:中信出版社,2004

2 威智管理咨询公司. 在危机中如何树立高端形象[j].上海综合经济,2003(6)

3 范秋梅. 中小企业危机管理预案刍议[j].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3(7)

4 宝贡敏,余红剑.论突发性企业危机及其战略管理[j].当代财经,2004(2)

危化间管理制度篇6

作为企业的核心资源,人力资源相对于其他资源更容易受到来自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影响,由于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导致的企业经营损失和管理目标偏离,都会直接或间接地成为企业生存、发展危机产生的原因或者其关联因素。企业应站在战略层面的高度,不断强化管理者危机意识,结合企业自身实际,建立人力资源危机预警机制。通过明确人力资源危机相关指标,完善组织构架,健全各项人力资源制度,打造自身特征的企业文化,不断提升员工整体素质和创新力,降低和转化危机,从而使企业走上健康、长远的发展道路。

关键词:

人力资源;危机;预警机制分析

近些年,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市场竞争格局的加剧,提高企业劳动生产力素质越发依靠企业自身人力资本优势的发挥,人力资源已成为企业为获取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人力资源战略作为现代企业管理中的一项核心战略之一,越发受到重视。而企业面临各种纷繁复杂的形势,危机无处不在,作为企业的核心资源,人力资源相对于其他资源更容易受到来自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影响,由于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导致的企业经营损失和管理目标偏离,都会直接或间接地成为企业生存、发展危机产生的原因或者其关联因素。为此,如何防范和化解在实践管理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风险,提升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和建立危机预警机制就显得越来越重要,也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者甚至企业决策者必须深入思考并加以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现阶段企业人力资源危机突出体现

(一)人力资源危机意识还比较欠缺企业在战略失误时表现为错误估计实力、资产配置不当、执行力度不够等各方面原因,这些都会危及到企业管理目标的实现。这就是因为我们没有能够从认识上正视这些问题,并加以重视,没有通过建立修正机制和提升企业领导战略意识,在选择大方向之前就将各种危机因素纳入项目实施过程中加以考虑。同样,造成人力资源危机也是由于许多因素在日常管理中慢慢积累,而得不到企业管理者的重视,经过“连锁反应”“恶性循环”,最终演化为制约企业发展的人力资源大危机。

(二)组织结构危机公司的组织架构不够完善,组织过于冗余,管理层级和管理幅度过大或过小都不利于企业长期、高效率、平稳发展。公司决策层每天忙于应付各种工作协调会议,占据了大部分管理创新时间,怎么可能在管理上有所创新,带领企业跑赢竞争对手?每个管理人员的下属员工平均不足4人,且过度陷入下属员工的工作细节当中;需要数据分析的人得不到相应的数据,而是忙于数据收集整理统计。这些管理实际上都可能会导致员工行为本末倒置,过度追求完成任务而忽视了企业发展的根本目标。

(三)管理成本危机这里所说的企业管理成本并非简单的财务费用成本,而是涉及方方面面管理的人、财、物各种资源的消耗,突出表现为整体管理效益的隐性成本高居不下。例如,机构内部的人员配置出了问题,最重要的举措得不到足够关注,迟迟无法落实,而一些影响力甚微的遗留项目却还能持续得到资金支持。每年年初制订年度企业经营方针、目标计划时,员工上上下下普遍缺乏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个人或小团体利益出发,不服从分配,隐瞒或虚构实际工作状况与能力,最终导致企业经营管理目标计划模糊不清,或严重背离员工的实际工作及经营管理能力,企业内耗严重。

二、人力资源危机预警管理研究分析与建立

人力资源危机预警管理就是针对不同状态下的危机事务,进行事前分析、判断、预防和控制的管理。管理主要有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对各种类型的人力资源危机对企业经营造成的危险或困难程度,要有明确的危机指标体系;二是建立企业人力资源危机预警管理对业务发展目标影响程度的快速评估机制;三是建立应对各类企业人力资源危机的驱动管理流程。

(一)建立明确的人力资源危机预警指标体系人力资源预警指标的建立应结合各个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指标的选择具备科学性、系统性和可行性三个原则。人力资源预警指标体系中的指标选择不仅能够全面、系统地描述和反映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而且能够对其进行监测、识别、评估和预警,指标的变动即表明了实际人力资源状况正在发生变化,从而能够有效预防人力资源管理失误和危机发生,不断修正企业管理活动中的目标,实现人力资源管理的平衡和发展。1.人力资源预警指标体系构建的主要步骤:(1)指标信息收集:根据不同产业、不同行业的企业性质特点,尽可能地将涉及人力资源范畴危机现象的信息收集起来,覆盖范围尽可能广泛,重点预警领域包括组织架构、人力资源管理、人才开发、企业文化和企业竞争力等几大模块。(2)关键指标筛选:对收集的信息进行多次分析研究,对各类危机成因都予以充分考虑,并结合管理实际对应到相应的人力资源指标,这些筛选出的关键指标存在不同的权重和分级,将这些信息进一步分析评价以确定指标在实际运行中能够及时反映存在的管理危机。(3)确定指标体系:确立指标体系应从全局角度出发,要求人力资源预警监测可涉及企业面临的系统内外危机的可能性,做到指标不重复、不遗漏,每一个指标的选取,不仅科学合理,而且必须兼顾易于取得、方便计算。2.人力资源危机指标的主要内容:人力资源危机指标有多种预测指标,通过系统设计相关指标体系,将能够真正反映判断人力资源管理危机特征的指标,例如人均劳动生产率、员工流失率、员工满意度、个人工作效率等等纳入到指标体系中去,同时,结合企业以往的资料经验和自身承受能力设定警戒值,或者参考外部专业团队结合行业内外部环境对人力资源危机因素的研究。同时,警戒值若不能用准确的数据来描述和表达,或者某些指标数据难以获得,可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式加以判断,从而全面反映企业人力资源危机的预警程度。通常情况下,企业人力资源危机预警指标体系应包括五个部分,即组织结构指标、组织激励指标、人力资源管理指标、人力资源开发指标、人力资源质量指标。

(二)建立快速的人力资源危机预警评估机制人力资源危机评估机制是一种动态的事务分析监测运行机制,而不是静态的总结事故原因。它应在分析过去的基础上,把握未来及可能产生影响的发展趋势。这就要求人力资源危机评估机制必须及时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和外界环境的变化而不断修正、补充监测的具体内容,确保预警评估机制的可操作性和先进性。而且,人力资源危机预警必须站在企业战略层面的高度,时刻与企业管理发展的目标共进退,具备明确可行的战略重点,且在企业各个层面被广泛理解。在危机产生后,企业领导人应做出清晰的选择,并通过严格、具有前瞻性的危机评估流程处理机制及时化解潜在的不良影响,从而创造可持续的竞争优势,感知并迅速适应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人力资源危机的产生存在多种因素,很可能在不同的系统、不同的部门间有着重要的联系,因此,为了准确快速地从众多指标体系得到有效信息,必须在各个重要部门间建立灵活的沟通和协作机制,从而为人力资源危机预警评估能力提供关键支持。这种保障组织可以是固定的部门机构,也可以是快速响应的跨部门虚拟组织,但有效快速响应的组织模式应该是其重要的特点之一。例如,成立人力资源危机应对管理小组是比较成熟的做法。企业危机管理虽然并非特定部门或特定人员的职责,而是企业内部各个部门的联合责任,但成立专门的人力资源危机应对小组是比较切实可行的。小组应当是企业的常设机构,并由企业决策层牵头,人力资源部门是主要的成员,同时,另外设有法律、财务、公关、公共事务专家等人员组成,必要时还可以加入专业技术人员和外聘专家组成危机预警智囊团。这些人在企业中除了做好本职工作外,还要按照相应流程定期组织开展危机评估及预防工作,一旦出现危机,他们应作为一个团队直接由高层管理人员组织和协调,高层管理人员应该具备快速直接调用相关专业人员的权力和能力。

(三)建立应对各类企业人力资源危机的驱动管理1.建立学习型组织。企业和员工一样,必须具备适应动态形势变化的学习能力,即建立学习型组织。当企业面临危机时,组织能够认识环境、适应环境进而能主动地作用于环境,不断进行自我修正和完善。传统企业再向学习型组织转化时,一般的模型是“发现—变革—执行—推广—反馈—发现”这样一个反复循环的过程,在这些环节过程中,必须要强化信息反馈机制,信息反馈机制也是整个学习型组织自我创新的关键。首先,要建立员工建议和客户意见反馈系统,保证管理者和基层普通员工、市场之间信息交流渠道的畅通,可通过制度化的恳谈会、探讨会、定期走访的形式去实现,鼓励相关方提出创新建议。其次要成立专门的组织调研企业内外部变化情况,可将相关职责规范到危机应对小组,把专项调研内容信息加工成对企业决策有价值的报告。第三,要善于借助外部管理咨询公司的帮助,在公司重大决策前给予一定的外界智力支持作用。2.推行人本管理。人是企业的第一资本,人力资源资源危机在很大程度上是人才的危机。人才管理制度与机制要从单一创新走向系统创新,要在机制、制度、流程、技术四个层面进行系统创新。为更好地满足关键人才个人或者不同关键人才群体的需要,首先,坚持以人为本,即在人才管理中首先是要依靠人、激励人、培育人、关心人,不再是将人看作是实现企业经济活动的主体和目的。其次,把人才的价值与企业的价值融为一体,为人才良好的智慧、才能和个性的全面发展和充分的施展创造有利的学习条件与工作环境。再次,要顺应人性、尊重人格、激发人才的主动精神和创造潜能,充分尊重人的价值,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发挥人的积极性。同时,应加强与内部关键人才的沟通,通过在公司内定期举办讨论、交流会等措施,让关键人才与管理者全面、坦诚地进行双向沟通,使领导与关键人才之间共同营造出一种民主、进取、合作的健康氛围。此外,还应根据企业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和每个关键人才不同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做出小组培训计划,安排在企业中有晋升可能的关键人才参加培训,充分发掘其潜力,帮助他们适应更高岗位的需求。

三、结束语

当前,经济形势日趋复杂,国际、国内经济局势不容乐观。企业面对各种市场状况,应站在战略层面的高度,不断强化企业管理者的危机意识,结合企业自身实际,建立人力资源危机预警机制。通过明确人力资源危机相关指标,完善危机指标动态库,及时跟踪、评估、处理各项事务,将企业素质、组织系统和人力资源战略计划相结合,与人力资源危机处理机制紧密结合起来,使人力资源战略真正参与到企业战略规划,构建合理的企业组织系统,完善组织构架,健全各项人力资源制度,打造自身特征的企业文化,不断提升员工整体素质和创新力,降低和转化危机,从而使企业走上健康长远的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杨宝明.人力资源危机[J].建筑时报,2011(02).

[2]陈建华.企业人力资源危机的识别与评估研究[J].辽东学院学报,2004(05).

[3]佘廉.企业预警管理理论[M].石家庄:河北科技出版社,1999

危化间管理制度篇7

关键词:公共危机管理;转型期;路径

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公共危机事件频繁发生,例如:非典、9・11、抢盐风波等危机事件,严重影响国家安全、稳定与发展。本文通过对中国转型期公共危机管理路径进行研究,使得社会、政府以及民众在面对危机事件时能够从容应对,处理好危机,为构建和谐社会、美丽中国提供条件。

一、公共危机管理的一般概述

危机最初源于西方,《韦伯辞典》将“危机”一词定义为有可能变好或变坏的转折点或关键时刻。[1]罗森塔尔(Rosenthal)认为危机是一个过程,他认为危机是对社会系统的基本价值和行为准则架构产生了严重的威胁,所做出的关键性决策事件是在时间压力和不确定性极其高的情况下进行的。[2]张成福认为:“危机是这样一种紧急事件或者紧急状态,它的出现和爆发严重影响社会的正常运作,对生命、财产、环境等造成威胁、损害,超出了政府和社会常态的管理能力,要求政府和社会采取特殊的措施加以应对。”[3]

一般而言,无论哪种危机,只要涉及到较大规模的公共利益,需要公共部门的介入,便可划入到公共危机的范围。本文认为公共危机就是指发生的危机事件,需要政府等公共部门运用公共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迅速及时作出决策,应对和处理的危险境况和非常事态。

那么公共危机管理就是以政府等行政部门以及其他公共部门利用公共权力,有组织、有计划的整合公共资源,有效预防、处理和消弭公共危机的管理过程。从其含义中我们也可以发现公共危机管理的政府主导性;应急和预防性;权变性;公益公共性等特点,这些特点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认识公共危机管理的性质。

二、公共危机管理现实性浅析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我们分析中国转型期公共危机管理的路径,就要对其现实性状况进行探究,下面分而述之:

(一)转型期中国公共危机管理现状

美国学者塞缪尔・亨廷顿曾指出:“现代化孕育着稳定,而现代化过程却滋生着动乱”。[4]充分认识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期这一国情,大大便利了我们分析公共危机管理目前所面临的境况。

首先,公共危机应急预案体系已经基本建立,却忽视预警机制构建

公共危机应急预案的构建已经引起了政府的重视,特别是SARS后,“一案三制”计划及时提出并得到有效实施。经过多年努力,我国公共危机应急预案体系基本建立,却缺少对危机的事前预防,缺乏公共危机管理战略规划。

其次,公共危机管理组织部门体系渐趋完善,但存在各自为政,缺乏整合

建立公共危机管理组织体系是完善政府职能的基本要求。在社会转型期,为应对公共危机管理要求,政府各部门之间、政府与政府之间必须权责明确、职能分离、各部门协调统一,运转高效的结合在一起。但中国长期以来就没有一个专门独立设置的公共危机管理机构,所以当公共危机事件爆发后政府各部门往往各自为政,缺乏整合、高效的管理。

再次,公共危机管理法律法规体系初具规模,但缺乏统一的紧急状态法

面对公共危机事件,实现政府危机管理的法制化是必须和必要的。建国后我国从出台制度,与公共危机管理有关的一系列的法律、法规以及规章条例等相继颁布并不断完善,中央到地方的公共危机法律规范体系初步构建。但缺乏统一的紧急状态法。

最后,公共危机信息体系初步建立,但信息监督制度缺位

随着信息渠道的增加,公共危机管理取得信息的资源得到有效整合。公共危机灾害数据库已经在部分城市和地区建立起来;同时公共危机信息制度已经建立。但为了自己的仕途,某些官员,往往对一些危机信息采取压制甚至隐瞒的做法,这样就造成了信息渠道不畅通,另外信息监督的缺失也使危机信息的获取丧失了真实性。

(二)转型期中国公共危机管理缺位因由

1、政府与公众的公共危机意识薄弱

长期以来,政府或公众在面对危机时总是存着一种侥幸的心理,认为危机轻易不会发生或者即使发生了也不会造成多大的损失,殊不知正是这种侥幸的心态,有多少危机事件在萌芽时期未被消灭,最后演变成灾难,损失惨重。而正是因为政府的轻视思想,缺乏对社会公众危机意识的教育,使得社会公众的危机防范意识、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十分薄弱。因此,政府要采取措施加强国民的危机风险防范意识的培训。

2、公共危机应急组织管理体制不健全

虽然我国的公共危机应急组织管理体系已经基本建立,但是绝大多数城市往往设立一个没有独立的办公地点,缺乏独立办事的空间以及专业的办事团队的应急指挥中心。因此在面对危机时,各种社会力量和公共资源很难被统一起来有效利用。这不仅造成了资源的浪费,而且因为应急组织机制构建的不完善,领导组织很难树立其权威,更不利于各个组织的协同合作了,所以目前当务之急是要重建国家应急管理体制。

3、政府信息公开度和透明度不足

在危机事件爆发后,越早发现、越早报告、越早处理可以高效的减少危机所带来的危害以及损失。那么信息及时、可靠真实的获取至关重要。但是受到政绩与仕途挂钩的传统观念的影响,一些官员有可能会隐瞒某些重要的信息,更有甚者,捏造信息,从而造成信息源的失真,使得政府或者社会公众在获取信息时出现怀疑的心态,那么,在面对危机时,受信息权威性的缺失,很难根据现有的信息作出高效而迅速的反应,应对危机。信息渠道的受限以及信息可信度的降低,都会造成公共危机管理的困难。

4、政府与社会公众的协作机制阙如

政府与社会公众之间的协作机制也就是政府与政府、政府与社会公众之间相互的组织与协调、合作。针对我们对公共危机事件原因以及现状的分析,它的解决处理不能仅靠政府部门一部之力,需要其他部门或者组织的通力合作,但就目前情况而言,我国的社会公众的参与程度较低,参与意识匮乏,还没有形成人人参与的救援队伍。而且我国目前的政策制度对非政府组织、智囊团、盈利性组织等等第三方组织它们的发展都有相应程度的限制,这也是在完善危机管理需要关注的地方。

三、转型期完善公共危机管理路径浅析

通过以上的研究分析,了解到我国公共危机管理面临着多种问题,那么我们采取什么措施来解决呢?下面简要述之。

(一)增强公民与政府的公共危机意识

意识的能动性告诉我们公共危机意识薄弱会加重危机的破坏力,而公众公共危机意识是可以通过学习来提高的:首先,我们可以增强公民学习意识,通过积极的培训、训练将公共危机意识、管理理念逐步渗透到公众的生活中,增强对公共危机的认知。另一方面,可以搭建危机管理教育机制。通过危机案例教学,了解各种危机产生、发展与消亡,通过不断的学习,增强危机应对能力。

(二)加强公共危机管理的法制建设

我国是法治化国家,但是危机应急法制不健全,缺乏统一的紧急状态法是我国目前面临的一大难题。为此,我们可以一方面,完善公共危机管理法制化的基础。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公共危机管理法制化建设也要以宪法为根本,相应增加公共危机管理条款,为政府依法实施危机管理提供母法法源。

另一方面,对政府在进行公共危机管理时责权利进行规定。使得政府享有的权力不被滥用,同时明确其程序可以使政府在处理危机时有序可循。

(三)加强公共危机管理的体制建设

当前中国的危机管理体制主要面临各自为政,缺乏整合的难题,因此,我们可采取如下措施:首先,完善公共危机管理的领导组织体制。由于公共危机管理的突发性,在面对时需要迅速作出决策,这就需要一个能够统一指挥的领导机构,并且该组织要能够使的各个职能部门合理分工,明确各部门责任。其次,建立完善的公共危机管理组织网络系统。从组织的角度来讲,危机发生后政府及其他公共组织能否及时、高效的处理危机有赖于危机管理的组织网络,这种网络以政府为核心,并能够最大可能调动社会资源,形成社会整体的危机组织网络。

(四)加强公共危机管理机制建设

目前我国危机管理预警机制遭到忽视,而这却是我们处理危机的先机。首先,建立公共危机管理预警机制。政府管理的目的是“使用少量钱预防,而不是化大量钱治疗。”[5]预警机制正是体现和实现了这个目的。防患于未然,可以培养危机意识或对危机进行监测来预防危机的发生。其次,建立公共危机管理救治机制。危机发生后政府及社会的及时处理是危机管理的核心。政府应采取果断措施力图消除危机带来的损失或恐慌。我们可以实施危机隔离、启动应急计划、安抚民众心理等措施达成目标。最后,建立公共危机管理恢复机制。危机是一个具有生命周期的阶段性过程,救治结束并不意味着危机阶段的终结,而是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恢复阶段。在此阶段,我们要通过调查危机根源、建立和健全灾害心理援助制度、实行国家援助来恢复社会秩序。

(五)完善公共危机管理信息披露制度

由于政府信息公开度和透明度不足是我国目前公共危机管理面临的一大难题,所以我们要完善公共危机管理信息披露制度。首先,建立公共危机管理的信息汇报制度。无论是危机的预警,救治还是重建,必须有准确而全面的信息作为支撑。我们可以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建立高效的信息收集系统,确保信息的时效性、准确性、多途径性。其次,建立公共危机管理新闻制度。危机信息的获取渠道太多,作为普通大众的我们很难识别真伪,建立公共危机新闻制度,可以通过确定危机事件发言人是否有代表性,确认其信息是否真实可靠,是否具有权威性。并且还能够建立与广大新闻媒体的良性互动关系。

综上,面对国际和国内许多严峻的问题和中国的现实情况,转型期完善公共危机管理的路径研究刻不容缓。(作者单位:苏州大学)

参考文献:

[1] 薛澜、张强、钟开斌.危机管理――转型期中国面临的挑战[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2] Rosenthal Uriel,Charles Michael T.,ed.Coping with Crisis:The Management of Disasters,Roits and Terrorism[M].Springfield:Charles C.Thomas,1989.

[3] 张成福.公共危机管理:全面整合的模式与中国的战略选择[J].中国行政管理,2003,(7).

[4] 塞缪尔・P・亨廷顿著,刘冠华、刘为译.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11.

危化间管理制度篇8

一、公共危机及危机信息沟通机制

1.公共危机。所谓公共危机,是指没有政府干预,私人与非赢利性组织无力应对,且政府处置受到媒体与公众高度关注与公共监察的事件。公共危机是从纯公共行政管理角度研究危机管理,它强调政府应对突发事件的技术手段,是相对于政府常规性决策环境的一种非常态的社会环境,是一种决策情势。一般而言,公共危机具有以下特征:触发事件、不确定性、威胁性、扩散效应。

2.信息沟通机制。信息沟通是指人与人之间转移信息的过程,简称沟通,有时称之为交往、交流、人际沟通等。“机制”实质上就是通过规范系统中各个要素之间相互作用、合理制约,从而使系统整体实现良险循环的健康发展。公共危机管理中的信息沟通机制就是政府为了保证信息在各个相关主体之间的顺畅流通而制定的原则、规范、措施,并明确各个主体的义务和权利。公共危机管理中信息沟通机制建立的目的,是在公共危机这一特殊的环境中,以最少的管理成本、最快的速度、最高的效率去实现有效的沟通,以便政府快速进行危机管理,将危机事件造成的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保持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的持续发展,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根据沟通的路径,信息沟通机制可以分为内部信息沟通机制和外部信息沟通机制。相应的,公共危机管理中信息沟通同样可以分为内部和外部两部分。公共危机管理的内部信息沟通机制是指在危机发生的整个过程中,各类信息在政府内部上下级之间或者各部门之间纵向或横向的传递和反馈。危机管理的外部信息沟通机制则主要包括政府、媒体、民众(包括利益相关)之间的沟通与反馈。

二、我国公共危机管理中信息沟通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

合理有效的危机信息沟通机制对于科学有效地解决公共危机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能否建立有效的公共危机信息沟通机制,对控制解决危机具有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政府在公共危机管理信息沟通机制建设中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是无论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还是与我国现实的客观要求相比,都存在一定的差距,相比较而言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我国公共危机管理中内部信息沟通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

(1)政府官员存在漏报、瞒报、谎报、不报等逃避责任的行为。在危机管理中信息沟通的重要主体之一就是各级地方政府官员,当重大危机爆发时,地方政府官员作为当地事务的管理者,可以得到最新的第一手资料,这些资料对危机的处理具有重要的影响和作用。但是由于各种原因,这些信息往往没有能够及时上报给相关政府部门,对危机管理造成负面的影响。当前部分地方政府官员出于个人利益、部门利益的考虑,对危机信息采取瞒报、少报、漏报等逃避责任的行为,严重妨碍了危机信息沟通,导致危机信息未能及时上报,耽误了危机的解决。

(2)社会民众的危机意识淡薄,危机辨别能力普遍偏低。长期以来,由于人们一直生活在一个相对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之中,导致社会民众普遍缺乏危机意识。我国公民危机意识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平常很少关注危机方面的常识,对一些有明显征兆的危机视而不见;二是普遍存在侥幸的心理,总认为自己不会那么不幸,危机不会降临到自己的身上,因此没有或很少采取预防措施。此外,我国公民的危机信息辨别能力极低,往往无法正确辨别信息真伪。在信息化社会中,危机一旦爆发,各种有关危机的信息将会铺天盖地地向人们袭来,有关危机爆发原因的各种猜测、危机已造成的危害以及后续灾情、各相关部门已经或即将采取的措施等等大量的信息将通过各种途径呈现给人们。这些信息即有真实的,当然也少不了一些谣言以及虚假的信息。这时人们就需要有一定的危机信息辨别能力,以便采取必要的措施保护自己和他人。

(3)缺少信息管理人才和技术的支持。我国是在危机发生后,临时成立危机应急小组,临时邀请专家、学者参与其中,虽然这样的方法对解决危机事件有一定效果,但如果能够成立一个专门的应急部门,并且与高校、研究所等保持长期有效的合作,那么对危机事件的处理将会更有效。因为只有专业的人才,在持续的对事件的关注与研究下,才能及时从源头上扼制危机事件的发生,即使不能完全杜绝,也能将该事件的影响程度和损失程度降低。

2.我国公共危机管理中政府外部信息沟通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1)面向公众的危机信息不透明,公民知情权缺乏保障。公民知情权作为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力,必须得到保障。在我国部分地方政府由于种种因素,在处理危机事件时,采取“秘而不宣”,“外紧内松”等政策,让公众的知情权得不到保障。由于公众和政府之间对于获得相应的信息资源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而这种差异不仅会增加社会成本还可能会为某些政府官员提供寻租空间。因此,为了更好的对社会进行管理,有必要及时通报各种信息,增加政府透明度,减少信息不对称,保障公民知情权。

(2)媒体在公共危机信息传播中的作用遭遇困境。人们习惯于把媒体划分为传统媒体和现代媒体,传统媒体主要指的是电视、报纸、广播,而现代媒体则是指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网络媒体。媒体既是信息的收集者又是信息的传递者,它是连接政府与民众的桥梁,是传达政府声音和反映民意民情的“喉舌”。当前我国媒体在公共危机方面所发挥的作用还不够显著,由于外部及自身因素的影响,媒体作用的发挥面临着困境。一是媒体地位面临尴尬困境。媒体作用的发挥受制于媒体的地位,而在我国大多数媒体要依附于各级政府,媒体要开展工作、发挥作用往往要得到有关政府部门的授权和认可,否则其作用就很难有效发挥。二是媒体从业人员的素质困境。

(3)政府与民众之间缺乏互动与交流。在公共危机中政府是最主要的管理主体,民众则是受灾的主体或是目击者,而政府与民众又处于社会系统中的两端,一个处于管理层,一个则处于被管理层。长期以来两者之间缺乏交流,尤其是在公共危机爆发的特殊情况下,政府与民众的交流由于受到主客观因素的影响而严重缺乏。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政府所获得的相关信息及政府已经或即将采取的政策措施没有能够及时传达给社会各群体;一是社会民众,尤其是那些直接受灾群体,他们所亲眼目睹的信息、心理的想法以及需要等,无法及时准确地传达给政府有关决策部门。政府与民众在信息方面缺乏交流,导致政府决策信息不充分,不利于正确决策的及时做出,同时由于民众对政府所采取的措施不了解,容易导致民心涣散,进一步加剧了社会的不稳定,也影响了政府的形象。

三、完善公共危机信息沟通机制的途径探析

1.深化大部制的行政体制改革。加大机构整合力度,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健全部门间协调配合机制。目前国务院已就大部门体制进行了第一步改革,此举将在一定限度内化解政府中存在的机构重叠、职责交叉、政出多门的矛盾以及权限冲突等问题,有助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简化公务手续和环节,提高政策执行效能,解决政府部门横向不交互的问题但此项工作还需要进一步深化。

2.确立绩效评估主题的公民导向。公民导向要求绩效评估以公民为中心,以提升公众的满意度作为政府绩效的终极标准。在对政府危机管理组织的绩效评估中,要增加公众满意度、危机管理的社会效果等公益性指标的权重,运用科学测评方法建立合理的指标体系。此外,还要加大责任追究力度,增加危机管理组织谎报危机信息的机会成本,一旦发现,坚决予以严处。

3.培养公民的危机意识和参与意识。社会危机意识是全社会共有价值观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不是哪一阶层或者哪一部门的事情。理性的国民危机意识是应急管理的基础,其强弱直接关系到政府处理突发事件的效果。对一个国家而言,理性的国民危机意识是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整个社会应急管理的基础。许多国家不仅注重强化公共管理者的应急管理意识,而且不惜花费巨资对国民进行经常性的危机意识教育和培养。应急管理重在危机预警,公务员及整个社会公民的危机意识,是应对突发事件十分重要的因素。

4.加快信息管理人才队伍建设。人员因素对信息沟通的影响最大,也最敏感,因此,在危机管理中首先要注重人的因素。在政府部门内,提高人员素质,特别是一些关键部门里,加强相关人员的技能培训和道德意识学习,并要培养这些人员的全局观,和危机意识,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造成危机事件的信息。

5.加快信息公开步伐,尊重公众的知情权。危机一旦形成,应及时汇报与公布真相。一方面,政府要逐级向上级如实汇报情况,不可隐瞒事实真相。另一方面,政府还应该通过正规渠道和官方媒体如实地向社会信息,让公众与危机事件的发展有一种知情的互动。在信息中,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除通过召开新闻会、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体外,也可以设立专门办公室,开通热线电话、建立公开站,手机短信等形式,将危机信息以最快的速度传播给社会,使公众及时捷地了解事态信息。

6.加强政府和媒体的互动关系。首先,要发挥媒体在危机潜伏期的社会宣泄作用。危机潜伏期,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社会宣泄作用,积极有效地疏导公民部分不满情绪,使社会中日积月累的敌对情绪排放出来,有利于防范危机的发生。其次,要完善媒体在危机潜伏期和初期的预警作用。建立起长效性的专门的媒体危机预警平台,在各行业,尤其是危机发生概率较大的行业的专业媒体处设立联络点,及时发现危机存在的前兆并向政府传递潜在危机的信息,能有效防范危机的爆发。

再次,要完善新闻发言人制度。一方面应当着手制定规范新闻发言人的法律法规或者规章制度,明确新闻发言人的身份、性质,规范其发言的对象、内容以及责任的承担,另一方面,要将新闻发言人的选任和培养作为经常性的机制确定下来,提高新闻发言人的素质,提升新闻会的沟通效果。

上一篇:房子平面设计方案范文 下一篇:科研诚信管理办法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