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化品特殊作业管理制度范文

时间:2023-09-26 10:55:17

危化品特殊作业管理制度

危化品特殊作业管理制度篇1

(一)职业病防治工作内容

1、建立、健全职业病防治责任制。

严格按照《职业病防治法》第五条“用人单位(是指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经济组织)应当建立、健全职业病防治责任制,加强对职业病防治的管理,提高职业病防治水平,对本单位产生韵职业病危害承担责任”的规定,制定由本单位法定代表人(或负责人)总负责,部门分工负责和岗位各负其责的责任体系和责任保证制度。同时要注意处理好以下问题:

(1)要根据《职业病防治》的立法宗旨,正确处理职业病防治责任制与经济责任制的关系,以保护劳动者健康及相关权益为目标,落实职业病防治工作管理人员、工作人员的责、权、利,力戒形式主义。

(2)以责定权,以控制效果定奖,体现奖优罚劣的原则。落实职业病防治责任制,用人单位可以采取适当的经济手段,同职业病防治管理人员、工作人员的经济利益挂钩,但不能像经济责任制那样,把依据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和卫生要求制定的职业病防治目标分解或者压在劳动者身上。

(3)无论是集体责任制,还是个人责任制都要根据职业病防治目标与计划,明确职责范围、基本任务、工作标准、实施程序、协作要求和奖罚办法等内容。

(4)指标分解和考核要有针对性,抓住影响职业病防治控制效果的关键,达到责任指标化、考核数据化、分配差额化(即职业病防治工作绩效的大小与奖惩挂钩)。

2、依法参加工伤社会保险,确保劳动者依法享受工伤社会保险。

按照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的有关规定,如实上报本单位的人数、工资总额、缴费情况以及财务会计帐册等有关情况,按时缴纳工伤社会保险金,积极配合相关部门作好工伤社会保险工作,使在本厂职业活动中所发生的工伤、职业病以及因此而死亡,造成劳动者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时,劳动者或其家属能够从社会得到必要的物质补偿和服务的社会保障,保证劳动者或其家属的基本生活,为劳动者提供必要的医疗救治和康复服务等。

3、按照《职业病防治法》第十三条的规定积极做好工作场所的卫生防护工作,使工作场所符合下列职业卫生要求:

(1)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强度或者浓度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难;

(2)有与职业病危害防护相适应的设施;

(3)生产布局合理,符合有害与无害作业分开的原则;

(4)有配套的更衣间、洗浴间、孕妇休息间等卫生设施;

(5)设备、工具、用具等设施符合保护劳动者生理、心理健康的要求;

(6)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关于保护劳动者健康的其他要求。

4、职业病危害项目的申报

建立在识别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基础上,即根据《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规定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种类进行申报,按照《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管理办法》的规定,填报好各种申报表。

5、本单位的建设项目(新建、扩建、改建建设项目和技术改造、引进项目)应当向卫生行政部门提交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并经卫生行政部门审核同意。

6、对从事放射、高毒等作业的特殊管理。

放射、高毒职业病危害作业是发生重大职业病危害事故和严重职业病的主要作业,其危害后果特别严重,其危害往往是群体性的,且致死率、致残率很高,不仅严重损害劳动者的生命健康,给用人单位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而且也影响社会的稳定。

特殊管理包括对作业场所和作业人员的特殊管理。如作业场所的隔离、生产设备管道化、密闭化和操作自动化,作业场所设置特殊职业病防护设备,包括自动报警装置、防护安全连锁反应系统和工作信号,配备应急救援设施、医疗急救用品等。

特殊管理措施还包括对这类作业实施特殊的监管手段。如实施许可制度,即作业许可和人员资格许可。作业许可是指用人单位从事放射、高毒等、职业病危害作业,必须符合国家有关的特殊卫生规定和要求,取得卫生许可后,方可从事该项作业。人员资格许可是指从事放射、高毒等特殊职业的人员,也包括这类作业的管理人员必须通过职业健康检查和培训,身体状况符合要求并掌握特殊职业危害防护知识,取得特殊职业病危害作业资格后方可上岗;管理人员也必须通过专业培训,取得特殊职业病危害作业职业卫生管理资格后方可从事相应的管理工作。

7、根据《职业病防治法》第十九条规定的内容,建立或完善职业卫生防治管理措施:

(1)设置或者指定职业卫生管理机构或者组织,配备专职或者兼职的职业卫生专业人员,负责本单位的职业病防治工作;

(2)制定职业病防治计划和实施方案;

(3)建立、健全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

(4)建立、健全职业卫生档案(内容有:全厂职工人数、男女职工人数、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作业的男女人数、患各种职业病人数;全厂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种类数、职业病危害因素作业点数、各职业病危害因素作业点的浓度或强度及评价;各种职业卫生防护设施设备的名称、数量、运行状况、防护效果及对存在问题的治理;个人防护用品的种类、发放数量、是否有职业卫生检验报告书、实际配带情况等)和劳动者健康监护档案(内容有:劳动者职业史、既往史和职业病危害接触史;相应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结果;职业健康检查结果及处理情况;职业病诊疗等劳动者健康资料);(5)建立、健全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用人单位实施由专人负责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日常监测,并确保监测系统处于正常运行状态)及检测评价(定期检测、评价必须由取得省级卫生行政部门资质认证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承担)制度;

(6)建立、健全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包括救援组织、机构和人员职责、应急措施、人员撤离路线和疏散方法、财产保护对策、事故报告途径和方式、预警设施、应急防护用品及使用指南、医疗救护等内容)。

8、建立职业健康监护制度,使本单位的职业健康监护工作严格按规范管理,使其制度化(依据为《职业健康监护管理办法》,内容包括:上岗前、在岗期间、离岗时的职业健康体检和职业健康监护档案)。

9、职业病报告制度。

根据《职业病防治法》第四十三条第一款及卫生部颁布的《职业病报告办法》的规定,报告办法应符合下列规定:

(1)急性职业病报告:

①企业及其职工医院(所)接诊的急性职业病均应在12-24小时之内向患者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②凡有死亡或同时发生三名以上急性职业中毒以及发生一名职业性炭疽,企业及其职工医院(所)应当立即电话报告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或卫生监督机构。

(2)非急性职业病报告:

①企业及其医疗卫生机构包括没有取得职业病诊断资格的综合医院在发现或怀疑为职业病的患者时,均应及时向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报告。

②对发现或怀疑为职业病的非急性职业病或急性职业病紧急救治后的患者应根据《职业病防治法》规定及时转诊到取得职业病诊断资质的医疗卫生机构明确诊断,并按规定报告。均应及时向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报告。

③对确认的非急性职业病患者如尘肺、慢性职业病和其他慢性职业病,应及时按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规定的程序逐级上报。各级负责职业病报告工作的单位和人员,必须树立法制观念,不得虚报、漏报、拒报、迟报、伪报和篡改。

10、职业病危害公告告知和工作场所危害警示及报警装置。

(1)产生职业病危害的用人单位应当在醒目位置设置公告栏,公布职业病防治的规章制度、操作规程、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救援措施和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

(2)对产生严重职业病危害作业岗位,应当在其醒目位置,设置警示标识和中文警示说明。

(3)对可能发生急性损伤的有毒、有害工作场所;用人单位应当设置报警装置,配置现场急救用品、冲洗设备、应急撤离通道和必要的泄险区。

11、向用人单位提供生产设备时的危害告知。

《职业病防治法》第二十五条:向用人单位提供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的设备的,应当提供中文说明书,并在设备的醒目位置设置警示标识和中文警示说明。警示说明应当载明设备性能、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安全操作和维护注意事项、职业病防护以及应急救治措施等内容。

12、向用人单位提供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的化学品、放射性同位素、含有放射性物质的材料的管理规定。

《职业病防治法》第二十六条第一款:向用人单位提供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的化学品、放射性同位素、含有放射性物质的材料的,应当提供中文说明书,说明书应当载明产品特性、主要配方、存在的有害因素;可能产生的后果、安全使用注意事项、职业病防护以及应急救援措施等内容。产品包装应当有醒目的警示标识和中文警示说明。贮存上述材料的场所应当在规定的部位设置危险物品标识或者放射性警示标识。

13、职业病危害合同告知。

《职业病防治法》第三十条第一款:用人单位与劳动者订立劳动合同(含聘用合同,下同)时,应当将工作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及后果、职业病防护措施和待遇等如实告知劳动者,并在劳动合同中写明,不得隐瞒。第二款:劳动者在已订立劳动合同期间因工作岗位或者工作内容变更,从事与所订立劳动合同中未告知的存在职业病危害时,用人单位应当依照前款规定,向劳动者履行如实告知的义务,并协商变更原劳动合同相关条款。

告知的内容包括:

(1)劳动过程中可能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种类、危害程度;

(2)危害后果;

(3)提供的职业病防护设施和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

(4)工资待遇、岗位津贴和工伤社会保险待遇;

(5)职业卫生知识培训教育;

(6)职业病防治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

14、职业卫生培训。

《职业病防治法》第三十一条规定的培训对象包括:用人单位的负责人、劳动者。职业卫生培训的方式有:用人单位负责人的职业卫生培训、用人单位对劳动者进行的上岗前职业卫生培训和在岗期间的定期职业卫生培训。其内容和目的是普及职业卫生知识。

(二)职业病防治实施方案

用人单位应结合本单位职业病防治工作的实际情况,参照以上职业病防治计划所列的事项,制定本年度职业病防治工作目标,确定本年度职业病防治工作的具体事项。然后,将各项工作事项分解、细化。最后,将分解、细化的各项工作纳入时间表、把任务落实到人,实行分工负责、按时完成职业病防治计划的实施方案。

危化品特殊作业管理制度篇2

为进一步做好下半年我公司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工作,按照市“危险化学品和烟花爆竹“夏秋百日攻坚”安全整治专项行动”要求,制定此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以液化气、液氨等危险化学品的储存为重点,针对夏秋季节安全生产规律和特点,严格落实防雷、防火、防爆、防洪水、防静电等措施,强化危险化学品生产及储存设施监管;突出针对性,深刻吸取江苏响水“3·21”特别重大爆炸等事故教训,严格特殊作业管理,加强化工装置开停车、检维修等环节管理,深入推进安全隐患再排查再会诊再整治再落责专项行动,有效防范和遏制生产安全事故发生。

二、整治时间和范围

整治时间:即日起到10月10日

三、整治主要内容

(一)针对夏秋季节特点,加强防雷电、防高温、防潮湿、防洪水、防静电和危险化学品储存设施管理。

1.加强防雷电、防高温、防潮湿、防洪水、防静电等措施。一是加强安全管理,提高公司人员的安全意识及安全技能,一旦出现异常情况要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排除,控制和报告事故,最低限度降低自然灾害的影响。二是加强对设备设施的日常巡查、养护和检修,并建立相关台账清单,确保生产设备设施安全正常工作,明确岗位责任,落实安全任务,不留安全隐患。三是在高温天气要采取切合实际的降温措施,如淋水、遮阳等,确保气罐等相关设备设施的正常工作环境。四是密切关注雷电、台风等天气预警,提高防范意识,检查避雷、防静电设施是否正常,做好防洪、防雷等工作,预防和消除自然灾害事故对安全生产的影响。

2.加强危险化学品储存设施管理。一是强化安全管理制度落实,完善危化品装卸环节操作规程,规范从业人员操作行为。二是强化生产储存设施、管道装卸设施的维护保养,定期检测检验,及时更新不合格设施设备,确保生产、储存、装卸设施处于安全状态。三是强化作业现场安全管理,加强现场看护,从业人员要熟悉危化品理化性质和装卸过程中存在的危害因素、安全风险及可能发生的事故,掌握预防和处置事故发生的措施和方法,确保装卸现场安全。

(二)加强特殊作业管理。严格按照国家标准落实各项措施,加强特殊作业安全管理的宣传教育,严格执行审批制度,特别是动火作业等,做好动火作业风险分析、受限空间风险分析、有毒可燃气体检测等保障措施,切实加强动火作业的安全管理。

(三)开展全员安全培训和警示教育。一是对公司全体员工开展“五懂五会五能”培训(五懂:懂工艺技术、懂危险特性、懂设备原理、懂法规标准、懂制度要求;五会:会生产操作、会异常分析、会设备巡检、会风险辨识、会应急处置;五能:能遵守工艺纪律、能遵守安全纪律、能遵守劳动纪律、能制止他人违章、能抵制违章指挥),提高员工的素质、能力和行为要求。二是深入学习《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五个必须落实”》,并组织人员进行考核,确保“五个必须落实”到位。三是选取国内已发生的典型事故案例,组织全体员工开展一次安全生产警示教育,切实提高安全生产意识。

(四)开展安全检查及隐患排查。

1.对照国务院安委办危险化学品专项巡查、安全隐患再排查再会诊再整治再落责专项行动查出的问题,进行对照检查,检查排查出的隐患是否全部整改合格、是否出现同类隐患进行检查。

2.检查装置检维修作业环节,是否制定停车、开车方案,是否加强对承包商的资质、业绩等监督管理,特别是否落实外委人员培训、考核制度。

3.检查新改扩建装置是否制定开车方案,是否落实“三查四定”(三查:查设计漏项、查工程质量、查工程隐患;四定:整改工作定任务、定人员、定时间、定措施),涉及“两重点一重大”的危险化学品生产经营新、改、扩建项目,是否经原安全设施设计审查部门组织专家对试生产方案进行论证。

4.按照《化工和危险化学品生产经营单位重大生产安全事故隐患判定标准(试行)》、《危险化学品企业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实施导则》、《化工(危险化学品)企业安全检查重点指导目录》、《危险化学品重点县指导服务安全检查表》、双重机制建设建立的安全隐患排查表等开展一次全面隐患排查。同时,按照《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标准》(GB50160-2008,2018年版)开展一次对标排查。

危化品特殊作业管理制度篇3

关键词:危化品 新员工 培训

一、80/90后新员工的特点

1.叛逆性。他们基本的焦点都集中在时尚、消费、社交、人际关系、婚姻爱情等自我范畴上。他们的言语、行为、思想,比起60年代的愤青,就像长不大的宝宝,和70年代的小资站在一块,他们又很是古惑仔。

2.崇尚自由。80/90后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成长,没有经历过任何风雨,似乎没有受过制度的禁锢。这造就了他们对自由的无限期望,有时候太过于随性,却被更多的人认为是自私和没有责任心。而事实上,一切随性的来源都是因为他们对自由的无限崇尚。

3.藐视权威,等级观念不强。80后员工讲究公开、公平,与前辈相比,更有市场精神――公开表明自己的利益,不委曲求全。在他们看来,时逢乱世,君择臣,臣亦择君。他们等级观念不强,不会因为职务级别而尊重自己的上司,甚至有时会藐视权威。80后比以往的任何一代人更具有自己的意见,更强调彰显自我价值,不加掩饰地表达自己的野心。

4.跳槽频繁,快乐至上。大度咨询公司2007年的一份针对“80后”工作状况的调查显示:“80后”上班族极不安分,仅有25%对现有工作很满意。而剩下的75%中,47.1%表示有机会就找更好的,典型的骑马找马心态;更有13.5%的感觉决定一切,表示不开心是换工作的标杆;还有14.4%表示按兵不动、伺机而行。现在“80后”中2年换3份工作的确不算什么奇怪的事情。在他们眼中,快乐才是第一要义,而赚钱并不是工作的第一和唯一目的。

二、危化品使用企业的特点

危化品企业,主要包括危化品的生产、经营、储存和使用的企业。笔者从事的是一家涉及危化品的储存和使用的生产型企业,而且企业所涉及到的危化品种类多,还有一气站,储存有液氧、液氮、氢气,尽管未构成重大危险源,储量也不少,气站要求与周围建筑物的最小距离为30米。辐射的岗位广。因此相对于一般的生产型企业来说,特点更为显著。

所谓危化品,即化学品中具有易燃、易爆、有毒、有腐蚀性等特性,会对人(或生物)、设备、环境造成伤害和侵害的化学品。正是因为危险化学品易燃、易爆、有毒和有腐蚀性的这些特性,赋予了危化品使用企业不同于一般生产型企业的特点。

1.事故发生率高。安全事故发生率高,对于任何一家企业来说,都是致命的伤害。危化品使用企业未必会像危化品生产企业一样有复杂的生产工艺流程,或是严格的生产条件。但是危险化学品有易燃、易爆、有毒、有腐蚀性的特性,如果员工尤其是新员工不能对危化品进行正确的使用和操作的话,必然会对自身或是企业的财产造成伤害,成为事故高发企业。

2.防患措施要求严格。危险化学品自身的特点,要求使用者必须拥有良好的辅助措施。一旦使用不当,除了会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之外,还可能造成环境污染。因此,在使用危险化学品的时候,设备必须是完好的,操作控制的条件要求严格把关,安全管理到位,具备有效的防范措施以及在发生错误使用后的抢救方案。

3.安全培训行之有效。作为危险化学品的使用企业,对危化品使用人员的安全意识及专业知识的要求相对于一般生产企业更高,更严格。因此,作为危化品使用企业,做好危化品使用者以及新进员工的安全培训,尤其是新工三级安全培训,成为企业安全生产的重中之重。

三、三级安全教育具体内容及考核要求

三级安全教育指的是厂级安全教育、车间级安全教育和班组级安全教育,是企业新入厂员工正式上岗前适应企业管理、掌握安全生产技术所必须经过的一个安全教育培训过程。对于安全教育的内容,虽然不同性质的企业会有不同的定义,但是其基本的思路应该是一致的。而对于危化品使用企业的有针对性的三级安全教育内容,更多的应该体现在车间及班组级的教育之上。

1.厂级安全教育主要内容。一是讲解劳动保护的意义、任务、内容和其重要性,使新入厂的职工树立起“安全第一”和“安全生产人人有责”的思想。二是介绍企业的安全概况,工厂设备分布情况,安全生产的组织机构,主要安全生产规章制度。三是介绍企业典型事故案例和教训,抢险、救灾、救人常识以及工伤事故报告程序等。厂级安全教育的内容在一般性的生产型企业都有相同的特性。四是厂级教育至少8学时。

2.车间安全教育主要内容。一是介绍车间的概况。如生产的产品、工艺流程及其特点,车间人员结构、安全生产组织状况及活动情况,车间危险区域、有毒有害工种情况,车间劳动保护方面的规章制度和对劳动保护用品的穿戴要求及注意事项,车间事故多发部位、原因、有什么特殊规定和安全要求,介绍车间常见事故和对典型事故案例的剖析。二是根据车间的特点介绍安全技术基础知识。在车间安全教育上,可以引入有针对性的教育内容,如果是涉及危化品使用的车间,就可在车间级的安全教育上介绍本车间所涉及的危化品的种类、特性以及危害等方面的内容,也可为新员工介绍本车间因没有按照正确操作步骤而引起的安全事故,从而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三是介绍车间防火知识,包括防火的方针、车间易燃易爆品的情况、防火的要害部位及防火的特殊需要、消防用品放置地点、灭火器的性能、使用方法、车间消防组织情况、遇到火险如何处理等。四是车间教育至少8学时。

3.班组安全教育主要内容。一是本班组的生产特点、作业环境、危险区域、设备状况、消防设施等。重点介绍高温、高压、易燃易爆、有毒有害、腐蚀、高空作业等方面可能导致发生事故的危险因素,交待本班组容易出事故的部位和典型事故案例的剖析。二是讲解本工种的安全操作规程和岗位责任,重点讲思想上应时刻重视安全生产,自觉遵守安全操作规程,不违章作业;爱护和正确使用机器设备和工具;介绍各种安全活动以及作业环境的安全检查和交接班制度。三是讲解如何正确使用爱护劳动保护用品和文明生产的要求。尤其是涉及危化品使用的岗位,劳动防护用品的使用尤为重要,正确佩戴和使用劳动防护用品可以减少事故的发生率。四是实行安全操作示范。组织重视安全、技术熟练、富有经验的老工人进行安全操作示范,边示范、边讲解,重点讲安全操作要领,说明怎样操作是危险的,怎样操作是安全的,不遵守操作规程将会造成的严重后果。五是班组教育至少8学时。

4.考核要求。危化品使用企业的危化品使用者,是对危化品进行操作的一线员工。他们的正确操作与否,直接关系到企业是否能够安全生产。因此,对于危化品使用者的考核,相对于一般的生产操作岗位来说,要求更加严格。能够正确操作危化品的前提是对各类危险化学品性能的正确掌握。因此对于危化品使用者来说,必须严格对危化品使用者的考核。理论上要使用者了解危化品的种类及特性。在具体的实践中,不仅需要使用者有穿戴防护用品的安全意识,更重要的是需要劳动者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对危化品剂量的控制,以及一般的储存方式。

四、探索与思考

1.完善培训制度。制定安全教育培训制度,编制危化品使用企业“三级教育”培训大纲,按照“三级教育”程序进行上岗前教育培训。健全安全教育培训责任制度,及有针对性的危险化学品管理制度。进一步落实企业安全教育的责任,切实提高企业对新进员工安全知识和安全操作技能教育培训成效,增强员工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完善安全教育培训奖惩制度,强化对企业新进员工安全教育培训情况检查,发现违规上岗,及时督促整改,整改不到位依照有关规定进行惩处。

2.领导重视,加强指导。通过安全生产大检查和各类宣传教育活动,积极向企业宣传相关法律法规,使企业充分认识开展“三级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自觉按照法律法规的要求抓好落实。企业分管安全的领导应带头指导安全员及车间操作人员做好安全培训工作。尤其是涉及危化品操作的岗位,更需加强指导。

3.加强管理力度。现在企业内很多员工都是80/90后员工,80/90后员工的性格特性,要求企业管理者采用特殊的管理方法进行管理。由于危险化学品的特殊性能,要求企业的管理者在管理力度上有所加强,但是现在的80/90后员工却又不甘于被束缚。笔者认为,良好的制度是加强管理的前提条件。虽然新生代的员工不喜欢被制度束缚,但是,赏罚分明的管理制度是可以被员工接受甚至欢迎的。因此在对危险化学品使用者进行管理的时候,需赏罚分明,加强管理力度。

4.“软硬”兼施。所谓“软硬”兼施,即完善企业的软件及硬件条件。软件即在企业内部组建一支安全培训队伍,人员可以由企业各个车间的安全员组成。安全员不仅负责车间内部的日常安全工作,还需对车间新近员工做车间级或班组级的安全教育,以及车间内部另外一些安全培训事宜。硬件条件即用于新进员工三级安全教育培训所需的场地、设备设施配置及另外一些配套设施等等。只有拥有完善的培训条件,才能保障新工安全教育的正常进行。

5.“走出去,请进来”。当企业的80/90后员工占据企业员工的主流,就不得不考虑80/90后员工的特性而制定相应的培训计划。现如今的80/90后员工都是刚刚从学校里走出来的新生代员工。一般来说,他们都比较重视自身未来的发展,因此他们愿意接受新鲜的事物。他们喜欢走出去学习别的企业对员工的管理办法。参观一些优秀的企业对新员工危化品使用的培训方法,比起企业自身对员工的培训更起作用。另外,我们还可以请外面优秀的培训讲师或危化品管理行业的专家为新员工做岗前培训或是专业知识的讲座。2011年我们聘请了大专院校的教授、安全中介、注册安全师事务所、安监局的专家17人次到公司就“危化品安全使用与管理”培训新工和班组长以上管理人员,就很受欢迎。

6.危险化学品事故灾难应急演习。居安思危,每年举行一次危险化学品事故灾难应急演习,邀请安监局、消防、环保局、医院等相关人员参与演习,以便全面检验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的可操作性,提高各相关职能部门及企业的快速响应和应急处置能力,进一步提升了各职能部门及企业对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救援的整体水平。特别是为80/90后新进员工上了一次实战课,大大提高了他们的安全意识。

参考文献:

[1]危化品企业“三级教育”工作现状及对策

[2]80/90员工特点及其创新管理

危化品特殊作业管理制度篇4

【关键词】危险品,运输,问题,解决方法

一、概述

(一)危险品运输的概念

危险品运输是特种运输的一种,是指专门组织或技术人员对非常规物品使用特殊车辆进行的运输。一般只有经过国家相关职能部门严格审核,并且拥有能保证安全运输危险货物的相应设施设备,才能有资格进行危险货物运输。

(二)危险品运输的基本要求

危险品运输专业性较强、要求较高,具体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1、车辆专用。危险品具有发生安全事故的特性,绝不能与普通货物混装,不能进行零担拼车,必须要专车进行。

2、操作要求严格。运输、装卸及仓储都是技术性和专业性很强的工作。运输环节中,在产品包装和车内堆放上都有严格要求,需要符合国家规定的安全包装、堆放标准;危险品运输需要专业的服务,场地、车辆、容器、司机等都需要相关的资质;危险品要求专车运输和专业场地装卸,私自转运会带来极大的运作风险;危险品的运输线路也必须按照当地有关部门的规定执行,中途不能擅自改变和随意停车;途中的停车需要在监管人员指定的区域,特殊情况,如堵车时,监管人员需要判断危险程度;超速驾驶、疲劳驾驶这些问题在危险品运输中更要严肃对待,危险品运输中需要严格监控车速,并杜绝司机的疲劳驾驶现象;运输途中由于各种原因发生的容器泄漏情况,司机和监管必须及时得到报警提示,以便立刻采取补救措施。

危险货物自身稳定性处于一定的临界点,在储存和运输中,要有严格规定和特殊要求,稍有偏离、疏忽或操作错误、防范不当,就会发生事故,而危险货物一旦发生事故,往往具有灾难性,损失巨大,伤亡惨重,影响极大。

3、人员专业。由于危险品运输需要具备特殊的运输条件和掌握危险货物性质的能力,因此从事道路危险品运输的驾驶人员、装卸管理人员、押运人员必须掌握危险物品运输的安全知识,取得相应从业资格证,熟悉并掌握所运载的危险货物的性质、危害特性、包装容器的使用特性和发生意外时的应急措施。

二、在危险品运输中存在的问题

(一)空载率高,运营成本高。危险品运输车辆普遍造价高昂,维护成本不菲。不同于普通货物可以进行零担拼车,使得危险品运输车辆在返程时空车空载率较高、运营成本较高。业务量少且分散,加之运输半径超过公路运输的经济半径(一般在200km以内),使得运输成本居高不下,成为了困扰企业的一大难题。

(二)违规操作,监控无力

1、员工安全意识淡薄,违规操作现象严重。部分装卸人员违反操作规程,不按规定装卸,导致发生多次事故,甚至造成了灾难。有的驾驶员为缩短运输距离,节省运输成本,不顾自身的生命安全,行驶危险路段,甚至出现长时间驾驶、疲劳驾驶、酒后驾驶、盲目开快车、强行会车、超车,过铁路叉口、桥梁、涵洞时不减速等情况。

2、信息处理缓慢,跟踪监控无力。由于缺乏有效的科技监控手段,所以无法对不安全事件进行预警。员工的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对所装运的危险品的危险性知之甚少,一旦货物发生泄漏或引起火灾等事故他们就不知如何处置,也无法及时获取支持应急响应的相关信息,不能在第一时间采取有效措施制止事态扩大,往往贻误施救时机,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另一方面,车辆行驶过程中不按照预定路线行驶或违规进出目标区域,公司管理部门无法及时获取危险品货物状态信息。

三、解决办法

(一)通过规模化和合理调度等办法,提高车辆使用效率

危险品车辆的专业化程度高,购置成本也高。要提高车辆使用效率就要做到:1、单一产品规模效益,让同一类产品的业务规模达到一定程度,以提升车辆利用率;2、提高拖车的比例,在运营多类产品时降低车辆台数,用拖车配合,降低成本;3、合理调度,提高载具容器使用率;4、做好与监管部门的沟通工作,加速审验、审批流程,减少产品出库等待时间。

(二)完善监控管理体系

1、加强培训,完善管理制度。加强对从业人员资格的教育培训,制定有效的考核方案以“奖勤罚懒,多劳多得”;及时处罚,落实到底等。加大对违规违章车辆的查处。由公司管理部门把那些在一年内出现交通违法记分满分,或者有2次以上驾驶危险品车辆超载、超速记录,或者存在其他安全隐患的人员进行罚款或扣奖金;诚信、技术好的司机获得行业薪资水平以上的收入。

2、安装实时监控系统。在信息时代,我们应该重视利用信息技术,把道路危险品运输安全管理的传统管理模式与信息化有机结合,监控运输全过程,真正做到监管信息畅通、监管力度到位,从而更大程度地防止或避免危险品运输安全事故的发生。仓储和装卸环节的安全可以通过严格执行流程监控和报警等措施来保证。危险品的运输作业必须时刻处于受控状态,公司管理人员必须实时获取车辆运行状态数据,以便在可能发生事故时及时采取措施;同时危险化学品运输作业中,需要时刻对一切安全隐患做出预警。

在所有危险品运输车辆上安装GPS即时视频监控系统,进行实时监控。使用大容量硬盘对车辆内外的视音频信息进行实时记录保存。结合无线网络传输技术,将车辆现场图像及所在位置传送到系统,给系统提供第一时间、第一手资料。GPS即时视频监控系统可以即时地监管危险品运输车辆从装货、运输、卸货全过程的现场情况,并同时了解车辆行驶路线、车辆行驶速度、危化品泄露、违规停放等数据。公司管理部门根据GPS即时视频监控系统发回的数据,及时告知企业和驾驶员整改不规范行为,一旦发生事故,管理部门根据系统收到的第一手资料,及时启动应急预案,有效提升管理部门动态监管的力度袁给日后事故分析提供相关数据遥

参考文献:

[1]田晓杨军赵继新《广西道路危险品运输安全与从业人员素质研究》[J].安全生产与监督,2010,6:43-45.

危化品特殊作业管理制度篇5

关键词:油槽车装卸运输,安全管理

0序言

石油及石油制品在装卸和运输过程中,常有爆炸、燃烧等灾害性事故的发生。一个爆炸能够发生,必须满足爆炸的三个条件:

(1)存在可燃物质,如:可燃气体、蒸汽或粉尘等,并处于爆炸极限浓度之内;

(2)有充足地含氧量;

(3)存在点火源,且点火源所释放出的能量大于该爆炸混合物的最小点火能量。

在石油及石油制品储运过程中,如油库、 油罐、输油管道、油轮及油槽等场所,特别是轻质油品,如煤油、汽油、航空煤油,因其电阻率较高,更易积聚电荷,发生静电灾害事故。

1油品特点

油品属于化学品,特别是轻质油品,具有易燃、易爆、有毒及有腐蚀特性,对人员、设施、环境造成伤害或损害。其主要的特点有:

(1)爆炸性

在外界作用下(如受热、受摩擦、撞击等)能发生剧烈的化学反应,瞬时产生大量的气体和热量,使周围压力急骤上升,发生爆炸,对周围环境造成破坏。油品的爆炸性极强,因其具有化学不稳定性,在一定外因作用下,能以极快的速度发生猛烈的化学反应,产生大量气体和热量,使周围的温度迅速升高并产生巨大的压力而引起爆炸。油品的敏感性高,对热、火花、撞击、摩擦、冲击波等敏感,极易发生爆炸。

(2)易燃液体

轻质油品闭杯闪点等于或低于61度,其液体、液体的混合物在常温下易挥发,其蒸汽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

1)易挥发。沸点低,闪点低,挥发性强。随着温度的升高,蒸发速度加快,当蒸汽与空气达到一定浓度时遇火源极易发生燃烧爆炸。

2)易流动扩散。油品具有流动和扩散性,轻质油黏粘度较小,易流动,有蔓延和扩大火灾的危险。

3)受热膨胀性。油品受热后,体积膨胀,液体表面蒸汽压力同时随着增加,部分液体挥发成蒸汽。在密闭容器中储存时,常常会出现鼓桶或挥发现象,如果体积急剧膨胀就会引起爆炸。

4)带电性。油品为非极性物质,在管道、储罐、槽车、油船的输送、灌装、摇晃、搅拌和高速流动过程中,由于摩擦易产生静电,当所带电荷聚集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产生静电火花,有引起燃烧和爆炸的危险。

5)毒害性。油品易挥发、易分散、蒸汽易吸入有一定的毒性,对人体的内脏器官和系统有毒性作用。轻质油品挥发性强,分散性好,空气中存在的浓度高,易吸入肺部,导致中毒的机会越多。

2油槽车装卸运输特点

2.1装卸运输品类繁多

汽车槽车运输的特点是一次运送能力小,运费高,但灵活性较大。它适合于运输量较小,运距较近的情况。运输油品种类较多,重质油、轻质油、油,液化气等。

2.2危险性大

油品具有特殊的物理、化学性能,运输中如防护不当,极易发生事故,并且事故所造成的后果较一般车辆事故更加严重。就拿轻质石油来说,由于它具有易燃、易爆、易产生静电等特性,因此,油品的运输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危险,比如着火危险,爆炸的危险等。

2.3运输管理的规章制度多

油品运输是一个附加值比较高的业务,也是危险性比较大的业务,稍有不慎即会给企业、国家造成巨大损失,给社会造成巨大的危害,给人民群众造成巨大的灾难,这就要求危险品运输企业必须规范管理与运作,承运车辆必须符合危险品运输的条件并配备相应的各种设备,危险品操作人员必须经过各类危险化学品操作培训持证上岗。

2.4专业性强

油品运输不仅要满足一般货物的运输条件,严防超载、超速等危及行车安全的情况发生,还要根据油品的物理和化学性质,满足特殊的运输条件。

(1)业务专营,资质从严

国务院《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国务院344号令)及交通部《道路危险货物运输管理规定》(交通部2005年第9号令)中明确规定只有符合规定资质并办理相关手续的经营者才能从事道路危险货物运输经营业务。同时还规定,凡从事道路危险货物运输的单位,必须拥有能保证安全运输危险货物的相应设施、设备;从事营业性道路危险货物运输的单位,必须具有5辆以上专用车辆的经营规模、配有相应的专业技术管理人员,并已建立健全安全操作规程、岗位责任制、车辆设备保养维修和安全质量教育等规章制度。

(2)车辆专用,设备齐全

装运危险货物的车辆不同于普通货物运输的车辆,交通部的《汽车运输危险货物规则》和《营运车辆技术等级划分和评定要求》对装运危险货物的车辆技术状况和设施做了特别的规定。

(3)人员专业,知识武装

油品运输业是一个特殊的行业,从事道路危险货物运输的相关人员必须掌握危险货物运输的有关专业知识和技能,并做到持证上岗。从事道路运输危险货物的驾驶员、押运员和装卸人员必须了解所运载的危险货物的性质、危害特性、包装容器的使用特性和发生意外时的应急措施。

3管理与措施

一般企业经营油品大多为轻质油,经营方式装卸、运输、储存,主要以运输为主。按照国家《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之规定,从经营场所、驶乘人员、运输工具、作业人员等几个方面入手,制定相关管理规定,采取行之有效的安全措施,保证企业油品安全装卸和运输,确保安全生产,避免国家财产和人身造成损失。

3.1安全规章制度

本着“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管理”的方针,企业坚持以人为本,加强安全生产管理,使全体员工熟悉油品装卸运输安全管理的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国家标准,掌握油品的基本特性、安全技术等专业知识,了解职业卫生防护和应急救援常识,达到独立上岗履行安全管理职责的工作要求,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油品装卸运输安全生产责任制度》,《企业员工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制度》,《安全生产车辆检查制度》,《储油基地动火管理制度》,《重大危险源点的管理制度》,《岗位安全操作规程》,《安全生产活动例会制度》等。这些制度的建立健全,旨在保障企业油品储存、装卸、运输的安全,明确各自的分工和职责,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

3.2运输车辆

油品运输车辆全部配备必要的应急处理器材、防护用品、人员应急急救箱等;定期由安全运输管理部门对油品运输车辆进行安全检验;运送油品的车辆严格执行禁止通行的区域;运送油品的车辆严格遵守公安部门规定的行车路线和时间;运送油品车辆,保证安全行驶车速,保持车距,严禁超车、超速和强行会车。

3.3驶乘人员

对驾驶员、押运员进行有关的安全知识培训,使其掌握危险化学品运输的安全知识,了解所运载的危险化学品的性质、危害特性、车辆或容器的使用特性和发生意外时的应急措施。所有驶乘人员经交通部门考核合格,取得驾驶执照或上岗资格证,装卸作业在装卸管理人员的现场指挥下进行。

油品运输,严格二人制度,即除驾驶员以外,配备一名押运员,使之押运油品随时处于押运人员的监管之下,不超载、超装。

3.4油品储运管理人员

危化品特殊作业管理制度篇6

关键词:安全设计;原则;特点过程;控制;危险因素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危险识别与控制

危险因素通俗地讲就是生产中的事故隐患,具体来说就是生产中存在的可能导致事故和损失的不安全条件。

危险识别与控制,是对项目生产工艺的全过程、配套公辅设施的生产过程、使用和产出的物质、主要设备和操作条件进行解剖与分析, 摸清危险因素和有害因素产生的方式、种类、位置及其产生的原因,提出合理可行的安全对策措施与建议,以消除、预防或降低装置的危险性。 尽量采取安全、先进的工艺技术路线,避免使用不成熟的生产工艺和设备。如果必须使用时, 也需从工艺设计和技术上采取正确地安全防护措施。当事故发生时,能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

由于化工生产装置工艺的独特性, 其存在的危险因素也各有不同,如何保证装置设计安全,并采取相应的控制方法呢?

1.1 工艺物料

生产中的原材料、半成品、中间产品、副产品以及贮运中的物料分别以气、液、固态存在,它们在不同的状态下分别具有相对应的物理、 化学性质及危险危害特性。因此,了解并掌握这些危险特性是进行危险辩识、分析、评价的基础。物质危险的辩识应从其理化性质、稳定性、化学反应活性、燃烧及爆炸特性、毒性及健康危害等方面进行分析和辩识。

1.2 工艺路线

一种反应往往有好几条工艺路线,需要考虑的是采用哪条路线更能消除或减少危险物质的量。尽量使用无害的、低危险性物料以取代有害的、高危险性物料;尽量缓和反应过程条件的苛刻度,如采用高活性的催化剂; 稀释危险性物料以缓解反应的剧烈程度;尽量采用新设备、新技术,取消或缩小中间贮罐以减少危险介质贮藏量;尽量减少生产废料 ,生产过程用原料、 助剂等是否可回收使用或综合利用,做到物尽其用,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1.3 化工装置

反应器是化工装置的核心, 通过反应得到所需产物的 同时,也带来了许多危险性因素。在反应器的设计和选型前,需考虑各潜在危险因素。生产条件不正常时,如搅拌器故障、管道堵塞等等。

1.3.1 反应器的选型

反应器的种类很多, 按照反应器进出物料的状况,可以分为间歇式与连续式两类。按照物料的流程,则可分为单程与循环两大类。 从反应器的结构形式来分,可以分成釜式、管式、塔式、固定床、流化床等多种反应器形式,它们适用于不同的化学反应,应根据物系反应机理来选择。

1.3.2 反应条件控制

化学反应的种类繁多, 因此在控制上的难易程度相差很大。一些容易控制的反应器,控制方案十分简单。但是,当反应速度快、放热量大或由于设计上的原因使反应器的稳定操作区域很小时, 反应器控制方案的设计成为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在工艺设计中采用减少进料量、 控制某种物料的加热速度、采用多段反应,加大冷却能力如外循环冷却器等方法措施来控制反应。

1.3.4 设备结构

设备从安全角度讲,特别是高压容器,不但要求有足够的结构强度,防止爆裂,而且要求密封性能良好,防止危险物质的泄露。因为大量介质的泄露会引起火灾或中毒,酿成生产安全事故。对高压密封结构的要求,首先是安全可靠。运行过程中,在温度和压力有波动等苛刻条件下仍能正常运行。 如果由于某种原因容器产生了超压, 那么容器就有可能因过度的塑性变形而发生爆裂。为了防止这种异常情况,压力容器的设计压力必须符合工艺设计要求,在进行压力试验时,需严格执行相关标准规范。同时,对可能出现超压的容器需装有安全释放装置。

1.4 管道

管道输送的物料常具有易燃、易爆、腐蚀性和毒性等特点,各种有毒有害的介质通过跑、冒、滴、漏等方式泄漏出来,不仅影响装置正常运行,而且是对安全生产造成了一定的隐患。在管道设计时,应对任何可能发生的泄漏进行研究,从材质选择、管道布置、振动和应力分析等多方面进行详细设计,避免泄漏的发生。

管道设计人员应该首先了解整个工艺流程,明确管道系统在工艺流程中的作用,以及操作条件、介质物化特性、腐蚀情况及工艺方面的特殊要求等,结合实际的使用经验选择管道和阀门的材质、法兰的结构和密封面型式,合理布置管道。管道布置设计必须符合管道仪表流程图(PID)的设计要求,并应做到安全可靠、经济合理、满足施工、操作、维修等方面的要求。同时,管道布置必须遵守安全及环保的法规,对防火、防爆、安全防护、环保要求等条件进行检查,以便管道布置能满足安全生产的要求。

1.5 安全防护装置

装置在进行生产操作时,有时会偏离正常的运转状态而超温、超压。因此,在安全保护上需设置:压力控制装置,如安全阀、放泄阀、防爆板、通风管;稳定装置,如反应控制剂注入装置、冷却装置;紧急控制装置,如报警系统和与此联锁并用自动或手动进行动作的控制装置。

对于一些特别危险或重要的操作应采用全自动控制系统或程序控制装置、联锁机构或联动机构等。同时须考虑维修安全性, 如管道是否都有阀门使之与被检修部分断开;人身安全性,如防烫设施、除尘、通风及各种消声防噪等措施;还应考虑相应的救护设施, 如装置内是否需要设置洗眼器、安全淋浴器等。

这些安全防护装置并不是每个项目都是必须的,因视需要选用。

1.6仪表及自控

仪表是操作员的眼睛, 自控系统是装置调节控制的中枢。 应检查设计中是否有足够的仪表来指示生产工况和报警显示? 在装置的整个设计过程中是否考虑了仪表的安全功能和控制功能的统一?爆炸危险区内的仪表、控制器均选择相应的防爆等级和材质。 对于可能散发出有害气体或蒸汽的场合,应设置检测、报警设施,火灾爆炸危险区域内仪表线缆应采用非燃材料型或阻燃型。仪表配管、配线应将仪表设置在仪表室内集中管理, 仪表配管配线应与电气配线分开敷设。

在目前的化工设计中,安全问题是各行各业都应该注意的问题,化工行业由于其自身的特殊性,所以对其安全性的要求更高,化工工艺设计中安全危险的问题更应该大家予以高度的重视。

2. 化工设计

在整个化工设计过程中, 我们必须熟悉相关设计规范和要求,并贯彻到设计工作中去。把化工设计工艺中的细节进行灵活运用,既符合规范,又不造成对生产的违背。实现对化工生产的安全高效运行。因为在化工生产中,安全是第一性的,所以我们必须对生产中的安全性进行剖析。

熟悉我们的原材料和产品性质, 以便我们对号入座。化工规范把物品的危险程度分为五个等级(详细见 GB50016-2006), 他的划分主要是综合生产过程中所使用、产生及存储的原料、中间品和成品的物理化学性质、 数量及其火灾爆炸危险程度和生产过程的性质等情况来决定的。根据危险等级的不同,我们才能确定防火间距、防爆等级。它对我们选用设备、仪表、操作方式、消防器材的选用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化工工艺设计具体涉及的对象包括设备、管道、泵阀、仪表及自动化等等。

3. 化工工艺设计的特点

由于化工工艺设计的特殊性,相较来说不仅是新技术而且工艺流程较独特、设计基础资料不完整。 设计基础资料一般由科研单位根据已有试验数据及有关资料编制而成。由于没有经过工业化生产的检验和完善, 其数据的可靠性和完整性都不如常规装置。

由于化工装置工艺流程一般较独特, 包括的设备种类繁多,规格特殊,设备的功能化无论是对非标设备的设计, 还是对定型设备的选用都提出了特殊要求。

首先工作量较大。其总体投资大、设备多、管道多,且处理的物料都较特殊,其管道设计也要作特殊考虑。其次设计周期短。为了尽快占领市场,缩短建设周期,化工工艺设计往往要打破正常的设计周期, 边开发边设计,边建设边更改设计的现象较普遍。再次规模大小不一,一般情况装置的规模有大有小,为节约投资,某些设计不可能完全按照规范、规定去做。 但有时为了测得所需的工程数据或获得一定的产量,往往也需要较大的规模。

化工工艺设计的以上特点, 造成潜在事故隐患有增大的趋势。因此,化工工艺设计的危险识别和控制就显得尤为重要并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

4 结束

在目前的化工设计中,强调工艺的本质安全已经成为设计的主体,对化工工艺发生安全事故的潜在原因要彻底进行研究。也就是说要用设计来消除或控制危险发生。如何识别与控制化工工艺设计中的安全与危险控制,本了简便的一番浅析供大家参考。

参考文献:

[1] 催克清,张礼敬,陶刚.化工安全设计[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2] 王红林 ,陈砺 化工设计简明手册[M].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

[3] 廖学品.化工过程危险性分析[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0.

[4] 蒋峰,马国祥,王世忠.建设项目劳动安全评价中危险有害因素的辩识[J].天津理工学院学报,2002,18(3):114-117.

危化品特殊作业管理制度篇7

2014年2月21日,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召开视频会议,部署2014年危险化学品和烟花爆竹安全监管工作。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副局长孙华山出席会议并讲话。

孙华山强调,做好2014年度危化品和烟花爆竹安全监管重点工作,一要牢牢坚守安全生产“红线”;二要始终抓住重特大事故防范工作重点;三要坚决打好烟花爆竹企业整顿关闭攻坚战;四要大力提升化工园区安全管理水平;五要积极发挥中央企业带头示范作用;六要扎实推进安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国家安全监管总局总工程师、监管三司司长王浩水,对2014年危化品和烟花爆竹行业的安全监管工作进行了详细解读。

危化品 “三重点一重大”

以往,危化品安全监管强调“两重点一重大”(重点工艺、重点危化品、重大危险源),2014年首次提出将全国60个危险化学品重点地区列入重点监管范畴。

对此,王浩水要求政府监管的出发点和着力点,要始终放在推动企业落实主体责任上。“首先是要求企业强化特殊作业环节的管理。”王浩水说,从近年来的事故情况看,特殊作业环节发生的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占总数的50%以上,容易发生群死群伤事故。要督促企业培养员工的风险意识,强化作业前风险辨识和防范措施落实。完善特殊作业管理制度,规范特殊作业环节审批把关,加大作业过程监督检查力度。

隐患排查是预防事故的重要手段。“近年来,一些地方要求中小危化品企业聘请专家定期排查隐患,政府聘请专家对企业进行安全审计,这些做法都收到了明显成效。”王浩水说,要督促企业按照《危险化学品企业事故隐查排查治理实施导则》的要求,认真开展隐患排查治理,并高度重视信息化对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的积极作用。

同时,王浩水要求各地尽快完成涉及“两重点一重大”生产储存设施的自动化监控系统改造,提升企业本质安全水平;按照《化工(危险化学品)企业保障安全生产十条规定》,提升事故防范能力;以安全生产标准化为支撑,提高企业安全管理水平;加强新建项目安全设计管理,力争在项目设计阶段消除设计缺陷、潜在事故隐患。

在政府监管层面,2014年,国家安全监管总局重点突出60个危化品重点县(涉及26个省份43个地市)的安全监管与指导,防范这些危化品企业集中地区发生重特大事故。

2014年是提升危险化学品领域本质安全水平3年专项行动的收关年,王浩水介绍说,将按照2012年的通知要求,突出做好“两重点一重大”装置设施的自动化监控系统改造,高质量地完成设计诊断改造;按照国家新确定的危化品企业外部可接受风险标准,加快城市危化品生产储存企业的关闭搬迁工作。另一方面,推进化工安全发展规划的实施,继续推进化工园区安全生产一体化管理示范工作,这也是为了加快完成城区高风险危化品生产、储存企业的搬迁。

为杜绝类似山东青岛中石化“11・22”事故,国家安全监管总局正组织开展危化品领域油气输送管道专项整治。王浩水介绍说,各地要逐条建立危化品输送管道档案,彻底摸清和掌握所有危化品输送管线的地区分布、设计施工情况、运行参数、切断设施、监测监控措施、是否跨越人口密集区域、是否涉及密闭空间、有无占压等情况。

王浩水还介绍了政府在推广成熟技术应用,以及建设法规体系方面的规划。他说,2014年,各地安全监管部门要继续指导有条件的企业应用危险与可操作性分析(HAZOP)技术,进行系统的隐患排查和员工深度培训。配合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开展仪表功能安全管理系统应用试点,以及在国内大型炼化企业试点采用国际安全与可持续发展评级系统(ISRS),开展风险评估工作。

2014年,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将制定《危险化学品企业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规定》和《石油库安全监督管理规定》两项部门规章;修订GB 18218―2009《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力争尽早《危险化学品目录》;印发《化学品物理危险性鉴定与分类文书》《化学品物理危险性鉴定机构条件》《化学品物理危险性测试导则》等规范性文件;适时公告相关鉴定机构和免于鉴定的危化品,开展化学品物理危险性鉴定工作。同时,还将积极推进国内外化学品安全标准对比研究工作,利用对标研究成果,加快我国当前急需的危化品安全标准制定工作。根据行政许可审批事项改革要求,启动危化品安全生产许可简化的改革工作。

烟花爆竹 整顿关闭和转型升级

“非法生产烟花爆竹行为和烟花爆竹企业‘转包分包’‘三超一改’(超定员、超药量、超范围、擅自改变工房用途)等违法违规行为,仍是当前引发烟花爆竹生产经营事故,特别是较大以上事故的主要原因。”王浩水说,持续保持“打非治违”的高压态势,推动烟花爆竹企业整顿关闭和产业转型升级,仍是2014年烟花爆竹安全监管工作的重中之重。

王浩水提出,各地特别是烟花爆竹非法生产问题突出的地区,要进一步落实基层政府尤其是县、乡两级政府烟花爆竹“打非”的责任,充分发挥村民委员会的作用,始终保持高压态势。同时要继续发挥部门联席会议和联动机制的作用,组织开展联合“打非”行动。

除继续对烟花爆竹重大事故查处进行挂牌督办和较大非法违法事故查处进行跟踪督办外,国家安全监管总局还将会同公安部,对非法生产问题突出或连续发生较大以上事故的地区,提请中央综治办挂牌督办。并加大对非法违法事故查处的督办力度,强化烟花爆竹“打非”属地监管责任追究,督促落实问责制度。

2014年是烟花爆竹企业安全生产许可证换证的高峰年,政府将抓住烟花爆竹安全生产许可证延期换证的有利时机,促进企业提升基础设施安全生产条件,坚决淘汰安全生产条件差、生产工艺落后的企业,全面推进烟花爆竹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生产过程机械化、产品管理信息化、工艺技术科技化、产品安全环保化、组织形式集团化发展,确保企业数量只减不增。

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将采取诊断、培育、示范等多种措施,深入推进烟花爆竹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一要确保全部实现达标,二要提高达标质量。王浩水要求,各级安全监管部门要组织开展达标企业抽查,建立达标创建工作进展情况通报制度,对此项工作进展缓慢和走过场的地区予以通报批评。将安全生产标准化达标创建工作与相关行政许可工作有机结合,对安全生产标准化逾期不达标企业,责令停产停业整顿,不予延期换证。省、市两级安全监管局,要重点在本地区培养烟花爆竹安全生产标准化二三级达标示范企业,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提升烟花爆竹生产过程本质安全水平和产品的安全环保等级,是减少事故发生和促进行业转型升级的有效手段。”王浩水介绍说,自2014年起,全国爆竹生产全部采用自动装药机和空筒插引,淘汰手工插引、带药插引和手工混药、装药。违规的爆竹生产企业,一律责令停产,限期进行机械化改造,逾期不能完成机械化改造的,依法吊销安全生产许可证。同时,还将以设备技术成熟、通过安全性能论证、安全防护措施到位为前提,在烟花生产企业推广应用自动混、装药机,压药机和亮珠烘干设备,切实做到人机隔离操作,初步计划到2015年底,淘汰上述工序的手工作业。国家还将大力支持低感度、低爆能等安全型烟花药剂的研发,大力推广无硫、微烟、小药量等安全环保型产品。

危化品特殊作业管理制度篇8

 

关键词: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治理结构 

    随着中国农业银行IPO的进行,四大国有控股商业银行已陆续完成了股份制改革以及上市。自2004年9月中国建设银行率先完成股份制改造之后,按照监管部门的指导,国有商业银行在遵循‘三会分设、三权分开、有效制约、协调发展”的原则上,明确了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高级管理层的权利和责任,建立了一系列激励约束机制,初步建立起现代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结构。我国加入WTO之后,在银行业全面对外开放的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尤其是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其中公司治理的制度建立功不可没。但是我们还应当认识到,目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还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和缺陷,全球金融危机也对我国国有商业银行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公司治理的制度安排还有待进一步的完善。

1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特殊性

    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前者指商业银行的股东、董事、监事和经理层之间的协调和制度安排;后者还包括了与其他利益相关者如员工、存款人、债权人和社会公众等之间关系的协调。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引发了人们对金融机构特别是商业银行公司治理问题的关注。在此背景下,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于1999年9月颁布了动口强银行机构公司治理》,进一步推动了商业银行公司治理问题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to。从世界范围来看,商业银行公司治理仍然是一个较新的研究领域。2002年6月,中国人民银行颁布了《股份制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指引》,正式提出我国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概念,并初步规范了股份制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标准。此后,商业银行公司治理一直是国内研究的热点。当前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研究中最主要的问题在于,传统的公司治理理论及其分析框架对于商业银行究竟是否适用。针对这一问题,理论界普遍认为,与一般企业相比,银行具有许多的特殊性,这些特殊性的存在使得商业银行的治理机制与一般的公司治理机制存在较大的不同。

1. 1资本结构的特殊性

    与一般性的企业相比,商业银行自有资本的比重明显较低。例如,现行的国际银行业资本监管标准巴塞尔协议中规定,商业银行自有资本的最低要求是达到8%,意味着商业银行的负债比例可以高达90%以上,实际上很多银行的现实状况便是如此。在这种高负债的资本结构下,商业银行的资金主要来源于存款人和其他债权人,其中主要靠吸收存款。高负债经营的特点,决定了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高于一般企业。由于债权人一般不主动参与商业银行的监督与管理,商业银行虽然时刻处于高负债的运营状态,面临着较大的流动性风险,却缺少一般公司治理中的监督和控制,使得商业银行债权人治理机制失效。此外,如果出现破产风险,银行股东只以其出资额承担有限责任,其余大部分损失将由存款人和其他债权人承担,这使得银行股东和高管层利用短期行为损害存款人及其他债权人利益的可能性也随之增加。因此,我们在研究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时,要重点关注存款人和其他债权人的利益问题。

1. 2信息不对称问题的特殊性

    商业银行信息不对称问题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存款人、监管者与商业银行管理者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一般的公司治理理论主要分析股东、董事和高管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商业银行的债权人、中小股东处于信息劣势,无法有效的对大股东和高管层进行约束。商业银行经营的是特殊产品且具有高风险性,这些产品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比普通的有形商品更为严重,使得存款人和监管者处于信息劣势,外部监管的作用被削弱。二是产品市场的信息不对称。信贷等货币产品的质量在短期内难以观察,使得商业银行的经营绩效较一般企业更难以评价,存款人或股东难以察觉,造成商业银行外部治理机制的作用比一般企业的治理机制弱。

1. 3监管的特殊性

    金融部门是经济的核心部门,商业银行则是金融体系的核心。与一般行业不同的是,银行业的风险具有传染性,能够波及整个经济系统,一旦银行业出现危机,对国民经济将造成十分严重的破坏,亚洲金融危机和美国次贷危机就是很好的例证。尽管各国在不同时期对商业银行监管的范围和力度不同,但由于银行运行的脆弱性和行业的特殊性,各国政府都积极的对商业银行实施监管,且监管制度通常都十分严格。银行监管的目的主要有两个,保护存款人利益,以及防止银行系统风险的产生。监管部门对商业银行的管制行为一定程度上替代和弱化了银行的法人治理机制。

2国有商业银行的股权结构问题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带来的股权多元化特征对银行公司治理产生了很多积极的影响。股改上市后,作为银行的所有者,股东拥有表决权、对董事会和监事会成员的选举权、对公司经营状况的知情权和监察权、剩余索取权等诸多合法权利。股改前产权不明晰所造成的委托人缺位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解决,股东大会是最高权力机关,股东将公司法人财产委托给董事会管理,董事会则作为商业银行的法人代表将日常经营权委托给经理层,治理主体之间的激励约束机制大体形成。随着股权的多元化,非国有股东能够对国有大股东形成制衡,降低国有大股东的非理性行为;股东主体的明晰,有利于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同时也明确了风险承担的主体: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预算软约束的状况,政府以其出资额对国有商业银行承担有限责任,从而促使银行经营者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和责任承担意识。此外,实施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的措施也为国有银行带来了许多积极效应,如制衡国有股东,带来先进的公司治理理念、产品以及风险管理技术等。

    然而,股份制改造并没有解决所有的问题.从实际情况来看,股改之后,国有商业银行的股权结构依然是国有产权一股独大,不但原有传统意义上的委托—问题没有得到解决,而且可能产生国有大股东侵犯广大中小股东和债权人利益的新成本问题。目前学术界对政府持股存在着两类截然不同的观点,即发展观点与政治家观点。政府股东的发展观点认为,政府持股有利于银行进行风险控制,而且可以增加公众对银行系统的信心,从而有利于银行业以及金融体系的发展。政治家观点则认为,国有银行的政府股东往往追求个人政治目标,政治家的多政治目标与多重委托等问题导致了国有银行经营效率低下。

上一篇:布局规划与设计范文 下一篇: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