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住宅规划设计范文

时间:2023-09-27 11:23:07

城市住宅规划设计

城市住宅规划设计篇1

关键词:园林规划设计;设计思路;城市住宅小区;特点;原则

1 现代化特点和需求在城市住宅小区中的体现

1.1 规模大且设备齐全

由数栋层次较多的楼体组成的建筑群构成了现代化的城市住宅小区,小区内以居民居住的住宅楼为主,辅助的还有用于满足居民生活、休闲和娱乐需要的综合设施,其中包括了社区医院、运动健身场所及市场等。

1.2 合理协调布局、综合统一规划

随着社会的进步,城市环境即市容问题逐渐引起政府和社会的广泛关注,同时当前房地产事业也面临着快速发展的要求,为现代化城市住宅小区规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做到协调且统一,建设小区时一定要遵循“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原则,以建设环境怡人、资源配制合理的现代化小区。

1.3 提供强且广的综合光照

光照已成为当今人们选择居住环境需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人们通过利用玻璃增加阳台和窗户的透光,选用明亮的装修色彩来增强综合光照,使得室内乃至阴面都能得到充足的光照。

2 对城市住宅小区进行园林规划设计时需考虑的基本原则

2.1 将“以人为本”的建设理念渗透其中

为居民营造良好的住宿、娱乐及休闲场所和环境是建设住宅小区的目的。因此,在对住宅小区园林进行规划设计时,必须要坚持“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还应尽可能做到综合规划,满足各文化层次、各年龄阶段形色各异的需求。小区的景观规划要营造舒适怡人的环境为主,可采用更加丰富的表达形式,使得居民的心情放松,亲近自然。空间布局方面也要开合结合,为居民的休闲活动提供方便。

2.2 因地制宜

因地制宜是园林规划设计的一个重要方法,即建设时将所在地的各种自然条件合理地利用起来,既能使小区的环境体现地方人文特色,又能减少资金投入,有效降低建设成本。

2.3 提倡创新

与其他规划设计相同,小区园林的规划也应十分注重创新,只有设计新颖、独具特色才能更为全面地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创新是一种具有创造性含义的劳动,对设计者有很高的要求,拥有丰富的知识是基础,还需能够得心应手的运用。本着和谐自然的建构思路,将主题的风格和特色凸现出来。

3 用于城市住宅小区园林规划的设计思路

3.1 坚持以人为本,做到定位精准

定位是在进行园林设计时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只有项目定位准确,之后的设计才能力求完美。人是城市住宅小区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其主要的服务对象,所以人在小区的规划设计中扮演者最主要的角色,因此在进行规划设计时,要充分考虑人的需求和行为感受。在规划设计前深入服务对象中,深入全面地调查了解其行为特征和需求,听取服务对象的意见要求十分必要。以此为基础再加入科学合理的设计,才能使得规划设计成果得到居民的认可。

3.2 植物在现代城市住宅小区园林规划设计中的配置与规划

就当前情况来看,专用绿地、宅旁绿地、公共绿地和道路绿地共同组成了我国住宅小区的园林绿化。园林绿化的基础工作就是依据住宅小区所在地的地域特色及管理情况种植各类绿色植物。基础的植物类型是在设计前期以小区的综合情况而确定的,确定之后再考虑美观、节能等一系列后续问题。园林的设计要想做到切实的因地制宜,就需深入挖掘各个不同场地的内涵,并充分考虑小区的人文特色及交通需求,只有这样,设计的园林景观才能凸显小区特色。

3.3 借助现代绿化技术,增加住宅小区绿化

如今我国对于城市住宅小区的绿化面积有着相应的规定,由于利益的驱使开发商更不会增加绿化。基于此,要想扩大现代住宅小区园林规划设计中的绿化面积,积极借助现代绿化技术是一个行之有效办法。这就对设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紧跟时展的步伐,努力学习掌握现代绿化技术,并积极应用于小区绿化建设,提高小区绿化面积,建设节能型的住宅小区推动我国社会的和谐发展。

4 结语

城市住宅规划设计篇2

关键词:城市住宅小区;规划原则;规划理念

1 城市住宅小区规划设计原则

1.1 以人为本的原则

住宅小区主要是为了居民生活居住的空间,这就需要在对住宅小区进行规划设计时要充分的考虑到小区居民的需求,按照以人为本的原则,在设计时充分的考虑到居民的新需求,无论从居住质量还是小区景观环境方面都打造出一个适合人居的环境来,这样的规划设计,不仅能够满足小区居民的生理需求,同时更能够满足小区居民的心理需求。

1.2 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在住宅小区规划设计上,在充分的发挥可持续发展原则,打造人与自然环境的有机统一体,充分的利用各种资源,从而实现人、自然和经济的协调发展。这样就需要在住宅小区规划设计时,需要从眼前的实际情况出发,同时还要考虑到小区长远的发展需求,在规划设计时留有适当的裕度,这样才能更好的满足居民远期发展的需求。

1.3 生态环保的原则

住宅小区建设就是需要充分的满足居民对日照、采光和通风的要求,使居民能够更好的接近自然和享受自然,使其能够最大限度的接近于自然生态环境,使建设技术与自然生态学更好的融合起来,从而在规划设计时将生态、环保和节能的思想更好的贯穿于住宅小区规划设计中来。

1.4 整体规划的原则

城市住宅小区建设要更加突出地方特色,同时还要将小区内外的空间景观更好的结合一起,这样就可以使小区内的景观环境能够与建筑、道路及绿化等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统一体,这样在整体规划上统筹设计,能够更好的满足居的需求。

2 小区风格的塑造

2.1 因地制宜的布局

小区的规划设计是在其原有地形、地物及地貌基础上进行的,这样就需要在小区规划设计布局时要充分的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做好对原有环境的利用和保护。充分的利用历史的地形、地貌和地物来作为设计的依据,更好的突出小区的特点,特别是在进行一些旧城区改造时,原有基地上的一些树土及河流等更不应一味的进行破坏,而要慎重对等,充分的将保护和规划结合起来,从而更好的体现出住宅小区的历史文化底蕴。

2.2 传统文化的延续

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住宅小区作为其中十分重要的部分,能够更好的体现出城市的建设文化传统、居住环境及城市景观环境等要素,因此在住宅小区规划设计时,要更好的将文化内涵充实进去,打造出多样化的小区,在同一个主题下从整体到局部再到细节进行具体的规划设计,从而更好的体现出地方的特色。

2.3 建筑形象的创作

小区风格主要由大量性的住宅风格形成,而住宅风格是由其形象决定。建筑形象是反映建筑内容的建筑空间艺术形象和建筑外形构图。它首先反映建筑物的性格,反映小区的风格,它是建筑形式与内容两者密切联系的结果。其次是反映内部空间之间,内部与外部空间组合的情况,以及立面构图、细部处理、材料的色彩与质感,光影和装饰处理等;现次是反映不同技术条件、不同自然条件以及不同的民族特点等;最后是建筑物所在地区的气候、地形、道路及绿化等。

2.4 创新意识的培养

在小区规划设计中,一定要树立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它是以人为本,天人合一,遵循自然,回归自然,人、社会、自然和谐,生态综合平衡,生生不息的可持续发展。要敢于改革和创新,为居民创造舒适、美好、科学、卫生的生活环境,造福于后代。

2.5 小区风格是由社会生活形态发展变化的环境决定

小区的步行、休憩、社交等公共活动空间,如景观步道、健康步道、商业休闲步行街等特色步行系统,将成为人们散步休闲的好去处;如老年人休息场所、儿童游乐场所、公共活动场所等,应便于邻里居民相互来往、交流,培养互爱、互助、互让、互勉的精神。

3 小区规划设计中的园林绿化

3.1 环境是小区园林绿化建设的主旋律

优美的园林绿化环境是住宅小区最基本的要素,对商品住宅的销售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有许多开发商在住宅建筑尚未完工,甚至是刚开工时,就进行园林绿化的建设,为客户展示真实的环境景观,以达到促进销售之目的。

3.2 合理规划和利用空间,最大限度地提高小区绿地率

首先是利用自然条件和环境特点,结合小区规划布局,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点、线、面相结合的绿化系统。其次是绿化除和各种活动场地结合,还要与住宅建筑空间、公共建筑环境结合,合理搭配和运用园林建筑小品、水景、园林植物、园路和铺装等诸要素,在空间组织上达到一步一景,景随步移的效果,强调园林景观与生活、文化等的连接,充分保护和利用自然资源,营造生态型居住环境和高尚的人文景观。再次是植物品种选择应考虑植物生态,适应地方气候土壤条件,反映地方特色;住宅庭院注意种植冬可透光、夏可遮阳、无毒无臭、防虫、耐阴、吸尘、防火的植物品种的配植。

3.3 景观设计师参与住宅小区的总体规划

规划设计因素受到高度重视,成为住宅区销售的强有力支持。各房地产开发商都不惜重金,邀请国内外著名的景观设计公司参与小区的总体规划,而不是在布局、结构完成之后,再进行园林绿化的规划设计。景观规划的早期介人,可以保证小区开发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地形地貌和植被等资源,保证小区园林绿化与建筑和谐统一,使小区的园林绿化体现社区文化的氛围。

3.4 水景设计得到广泛应用

水是流动的生命,是小区园林景观的灵气所在,容易成为视觉的中心。住宅小区应合理地利用飞瀑、绿池、流泉、水梯、叠水、喷泉、水池、水雾、水幕墙等形式,为静谧的家居生活带来清纯的水的活力。小区中设置浅水游泳池,不仅可以健身消闲,更使环境增色许多。

3.5 大城市中的小区应设置避难的广场绿地

长期以来在我国城市住宅小区设计中,由于用地紧张等问题的存在,小区的绿化和环境都较为忽视,人口在不断增加,而绿化却在不断减少,环境污染不断加剧,在这种情况下,当前住宅小区建设应更重视广场绿地的设计,在小区内规划出广场绿地,这样不仅有利于为人们打造一个舒适的居住环境,而且可以将其作为应急避难场所,对保护小区内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4 结束语

在当前城市化建设进程不断加快的新形势下,城市住宅小区的规划设计应不断的进行思路的更新,充分的借鉴先进的经验和方法,打造出一个更适当人居的空间环境,使住宅小区规划建设能够更好的与自然环境相融合,通过合理的规划和布局,确保科学的道路交通规划、景观和绿化系统规划,这样才能使住宅小区规划设计更好人性化、个性化和智能化,为居民打造一个更加舒适和优美的居住空间。

参考文献

[1]城市规划资料集第5分册城市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2]胡纹.居住区规划原理与设计方法[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城市住宅规划设计篇3

关键词:城市住宅小区;规划形态;中水系统;空间环境;园林绿化

1 绿色生态住宅小区规划设计系统

1.1能源系统

能源系统包括新能源利用和节省能耗两方面。进入住宅小区的能源在一般情况下有:电、燃气、煤。对这些常规能源要进行分析优化,以便从系统上采取优化方案,避免多条动力管道入户。对于汉中来说,在保证电、天燃气供应的同时,应鼓励采取新能源和绿色能源,如太阳能和其它再生能源。

1.2水环境系统

对住宅小区的水系统,要考虑水质和水量两个问题。在室外系统中要设立将杂排水、雨水等处理后重复利用的中水系统、雨水收集利用系统等。汉中是“西北小江南”,城区内江、河、沟(渠)纵横,小区景观用水系统要充分结合城市自然水系进行专门设计,形成有机统一的城市水系。小区的供水设施宜采用节水节能型,要强制淘汰耗水型室内用水器具,推广节水型器具。

1.3气环境系统

住宅小区的气环境系统包括室外和室内两个方面。室外空气质量要求达到二级标准,居室内达到自然通风,卫生间具备通风换气设施,厨房设有烟气集中排放系统,达到居室内的空气质量标准,保证居民的卫生和健康。

1.4声环境系统

住宅小区的声环境系统包括室内、室外和对小区以外噪音的阻隔措施。室外声环境系统设计应满足:日间噪声小于50dB、夜间小于40dB。建筑设计中要求用隔音降噪措施,使室内声环境满足,日间噪声小于35dB、夜间小于30dB。对于小区周边产生的噪音,如果影响了小区的声环境,则应采取降噪措施,如设防护带、隔离噪声源、住宅设中空玻璃等。

1.5光环境系统

住宅小区的光环境一般着重强调满足日照要求,室内要尽量采用自然光。除此之外,还应注意居住区内防止光污染,如强光广告、玻璃幕墙等。在室外公共场地采用节能灯具,提倡由新能源提供的绿色照明。

1.6热环境系统

住宅小区的热环境要满足居民的热舒适度要求、建筑节能要求以及环保要求等。对住宅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和保温隔热提出要求,以保证室内热环境舒适性要求。冬季供暖室内适宜温度:16℃~18℃;夏季空调室内适宜温度:26℃~28℃,住宅的供暖、空调应采用清洁能源,并因地制宜采用地热等新能源和绿色能源。

1.7绿色建筑材料系统

在建筑绿色生态住宅中,一定要提倡使用3 R材料(即可重复利用、可循环使用、可再生使用),一定要选用无毒、无害、不污染环境、有益人体健康的材料,宜采用取得国家环保标志的材料。

2 规划形态

规划形态是小区规划设计创作的具体表现,必须以人为本,符合居民生活习惯、行为轨迹和管理制度的规律性、方便性和艺术性。多年来的小区规划设计与建设,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以小区一组团两级结构模式,并建立了相应的管理机制。由于组团规划均匀,管理合理与方便,很多小区规划形态常以小区道路将用地均衡划分,组成多个组团,几个组团围合成一个公共绿地,被称作“中心型”。然而,由于小区管理走向现代化与科学化,小区内社区活动、安全保卫、环境卫生、设施维修、绿化管理等业务已远非过去的管理机构所能承担。管理模式的转变也直接影响小区的规划结构,小区基本组成单元趋向于如何能更好地组织和丰富居民的邻里交往和生活活动内容。除了原有的组团形式以外,还出现了院落式、街坊式的邻里空间,它们尺度宜人,内静外动,使人感受到亲切祥和的氛围,因而将组团半公共空间引向了小型化、私密化。应适当扩大住宅间距,最少也要保证1.1~1.2H(H为建筑高度),争取1.3~1.5H,结合绿地布置,形成多种形态的居民交往、老人休闲和儿童游乐的小区单位。

3 小区风格的塑造

3.1因地制宜的布局

小区的建筑离不开土地,它与建筑基地地形、地貌、地物等密切相关,规划设计要充分注意保护环境,防止污染,防止见山就挖,逢水就堵填,逢树就砍,致使青山绿水不断遭到破坏的行为。应善于把握历史、地形、地貌和地物作为创作的依据,反映出小区的特色。汉中是部级历史文化名城,在进行旧城区改造时要特别慎重对待基地上的古树名木,不宜随便将其移栽,要将其保护并与规划的空间有机地组织,就能反映空间环境的文化历史底蕴。

3.2传统文脉的延续

小区是构成城市的细胞,应充分体现城市的建筑文化传统、居住环境文脉、城市景观环境等要素。充实小区的文化内涵,营造多种主题的小区,诸如绿色环保型、健身康乐型、山水园林型等,同时要求规划从整体到局部以至细节都贯穿同一个主题。如江南城市可采用低层建筑布置,粉墙黛瓦以及传统造园手法,体现出江南水乡的古朴、清新、淡雅的特色。

3.3建筑形象的创作

小区风格主要由大量性的住宅风格形成,而住宅风格是由其形象决定。建筑形象是反映建筑内容的建筑空间艺术形象和建筑外形构图。它首先反映建筑物的性格,反映小区的风格,它是建筑形式与内容两者密切联系的结果。其次是反映内部空间之间,内部与外部空间组合的情况,以及立面构图、细部处理、材料的色彩与质感,光影和装饰处理等;第三是反映不同技术条件、不同自然条件以及不同的民族特点等;第四是建筑物所在地区的气候、地形、道路及绿化等。

3.4创新意识的培养

在小区规划设计中,一定要树立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它是以人为本,天人合一,遵循自然,回归自然,人、社会、自然和谐,生态综合平衡,生生不息的可持续发展。要敢于改革和创新,为居民创造舒适、美好、科学、卫生的生活环境,造福于后代。

3.5小区风格是由社会生活形态发展变化的环境决定

小区的步行、休憩、社交等公共活动空间,如景观步道、健康步道、商业休闲步行街等特色步行系统,将成为人们散步休闲的好去处;如老年人休息场所、儿童游乐场所、公共活动场所等,应便于邻里居民相互来往、交流,培养互爱、互助、互让、互勉的精神。

4 小区规划设计中的空间环境

4.1协调中创造特色

将人工环境融于自然,融于周边环境,融于地域文化,并在融溶的协调中,利用地理自然环境和地方人文环境的特殊性,创造小区的特色,使小区具有特殊的文化品位,给人以亲切感、认同感和归属感。

4.2整体中突出中心

从空间的领域关系来看,由私有空间到共享空间,中间的过渡空间可有不同层次设置,有半私有空间或半公有空间,也有两者兼具者,各层次特有的功能、内容、尺度无声地规范着人们的行为,给予人们领域感和安全感。

4.3连续中沟通交往

连续的空间使人的活动连续,使社区具有一种扩大了的家庭形象,先进的物业管理增强了社区相对的独立性和社会维护能力,整个小区则可减少封闭的围合与分隔,以利于外部活动场地和空间的拓展与连续,使各类公共活动场地与设施的主动式交往空间和路径、回廊、过道等被动式交往空间连接一气,以使主动和被动交往行为交织起来,利于扩大居民的接触和交往。

4.4配套完善的设施

环境设计的内容包括喷泉、雕塑、游泳池、小品、体育运动场所、娱乐场所、休闲场所等。但由于多种因素,目前的小区环境艺术设计出现了误区:一是缺少人与环境交流的空间;二是人文意识缺少民族文化、民族精神,过份崇拜欧化洋风,设计理念缺少人文和谐意识。

4.5保护环境可持续发展

满足有关日照、通风、朝向、防火、防灾等要求,保证居住环境基本卫生健康。对地区的风向、水文地质、地形等环境条件应作充分了解,对不利的环境因素要作防护隔离,对有利因素可作疏导利用。

5 小区规划设计中的园林绿化

5.1环境是小区园林绿化建设的主旋律

优美的园林绿化环境是住宅小区最基本的要素,对商品住宅的销售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有许多开发商在住宅建筑尚未完工,甚至是刚开工时,就进行园林绿化的建设,为客户展示真实的环境景观,以达到促进销售之目的。

5.2合理规划和利用空间,最大限度地提高小区绿地率

首先是利用自然条件和环境特点,结合小区规划布局,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点、线、面相结合的绿化系统。其次是绿化除和各种活动场地结合,还要与住宅建筑空间、公共建筑环境结合,合理搭配和运用园林建筑小品、水景、园林植物、园路和铺装等诸要素,在空间组织上达到一步一景,景随步移的效果,强调园林景观与生活、文化等的连接,充分保护和利用自然资源,营造生态型居住环境和高尚的人文景观。再次是植物品种选择应考虑植物生态,适应地方气候土壤条件,反映地方特色;住宅庭院注意种植冬可透光、夏可遮阳、无毒无臭、防虫、耐阴、吸尘、防火的植物品种的配植。

5.3景观设计师参与住宅小区的总体规划

规划设计因素受到高度重视,成为住宅区销售的强有力支持。各房地产开发商都不惜重金,邀请国内外著名的景观设计公司参与小区的总体规划,而不是在布局、结构完成之后,再进行园林绿化的规划设计。景观规划的早期介人,可以保证小区开发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地形地貌和植被等资源,保证小区园林绿化与建筑和谐统一,使小区的园林绿化体现社区文化的氛围。

5.4水景设计得到广泛应用

水是流动的生命,是小区园林景观的灵气所在,容易成为视觉的中心。住宅小区应合理地利用飞瀑、绿池、流泉、水梯、叠水、喷泉、水池、水雾、水幕墙等形式,为静谧的家居生活带来清纯的水的活力。小区中设置浅水游泳池,不仅可以健身消闲,更使环境增色许多。

5.5大城市中的小区应设置避难的广场绿地

城市住宅规划设计篇4

关键词:住宅,建筑设计,规划

Abstract: With China's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people's living standards continue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residential construction in China has entered a stage of rapid development. Housing is one of the main carrier of the national economy and an important symbol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social progress. Specific planning and design should be based on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of different categories of public buildings, to fully meet the needs of residents living on the basis of rational design.Key words: residential, architectural design, planning

中图分类号:TU241.9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 居住小区公共建筑的形态及其外部空间设计

小区公共建筑的空间形态设计除满足功能需求外,更多地应满足归属性原则。归属是人的一种主观感受,从心理学角度来说,源自于人对母体的眷恋。将这种眷恋扩展到建筑学领域,就是我们要讨论的归属感。在大量实地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在实际过程中设计出具有归属感的空间形态必须具备以下四条准则:

1.1 建筑与空间宜人的尺度和比例 尺度比例虽不具备强烈的视觉冲击,如爆炸性的颜色、怪异的形体,然而它的确存在于建筑的形态和空间的关系里。我们一进入某个空间里就能感觉到尺度的存在,不同的尺度将给我们带来截然不同的空间感受。

1.2 具有视觉兴奋点的景观布置与富有层次的空间 在一些旧居住小区是很难找到视觉兴奋点的,满眼都是排列整齐的一模一样的行列式住宅。随着人民生活的日益捉高,精神上的需求越来越重要,新的居住小区都或多或少对景观进行了考虑,效果怎样不一定,但这种意识给设计人员提出了新课题。小区入口越来越成为一个设计的重点,有特色的小区入口是小区可识别性的一个重要来源。

1.3 个性化的建筑设计 在统一协调的前提下,个性化的小区公共建筑是丰富空间的一个重要途径。我们可以通过各种途径使公共建筑具有个性,如与众不同的造型,色彩的创造性运用,不同材料的搭配等。

1.4 特定场所的营建 场所是真正供居民停留下来活动的地方,这里将是小区居民的室外共享起居室,出色的场所设计必然能够提高居住小区空间的质量,增加小区空间形态的可识别性和归属感,也就提高了居民的生活质量。当今我国正步入老龄化社会,小区白天公共建筑的主要使用者为老人和小孩,他们多的是闲暇时光,渴望的是相互交流,他们希望能有个地方坐下来,欣赏一下小区的景观,或者只为看一下热闹的人群。

二. 居住小区公共建筑设计的依据

二十一世纪将是我国居住小区建设由较低层次向较高层次跨跃发展的新纪元。然而居住水平的高低不仅取决于住房的功能和面积,人们还非常看重小区的环境建设,如商业服务设施、文化体育设施、老人与儿童活动设施、绿化、景现、物业管理等综合指标和科技含量。

1)对公建的卫生要求有两个层面上的内容:一是对小区生活垃圾的处理能力,这是小区垃圾站的作用。二是公建本身的卫生,包括其日照、采光、通风是否良好,其产生的噪声、空气污染是否影响居民的日常生活。

2)公建的安全指公建的布置是否有利于小区的安全,J.Ja-cobs强调城市住区内要明确划分公共活动区与私有区的领域界限,要对街道进行监视。另外还指在使用公建的过程中是否有交通安全问题。

3)公建的便利性既是居民对它的基本要求,也是它存在的目的一一便利居民的日常生活。为了满足这种要求,它必须具有多样性和良好的可达性。而要实现公建良好的可达性就必须通过合理的布置使其服务半径尽可能小、到达路线尽可能顺畅。

4)居民的共享和参与是最高层次上的需求。是指居民对小区文化创造共享的需要,表现为试图参于到公建的设计中。

三. 居住小区商业建筑设计

小区商业与其他商业类型相比有其特殊的一面,首先,小区商业所包含的内容通常都是居民日常生活所需,诸如涉及面较广的各类便利店、药店、音像店、花店、面包屋、美容美发、书店、家居饰品、餐饮等等,这些商业服务场所往往由于规模小,所需的面积也较少。其次,为了给居民提供方便的服务小区商业要考虑合理的服务半径,通常服务半径不宜超过500m。另外社区商业作为整个房地产业的一部分,还要符合市场经济的规律,即其本身作为商品也要做到商业价值的最大化,要能够顺利销售或租赁出去。因此,要做好小区商业就必须对其内在规律有深入的了解和认知。

四. 邻里交往类公共建筑

在公共建筑宜和小区中央绿地结合布置,并和商业服务设施共同构成小区公共中心。如果把居住小区看作城市的细胞,那么小区公共中心就是这个细胞的细胞核,为整个细胞提供养分。商业服务设施提供的是物质养分,而邻里交往类设施则提供精神养分。小区公共中心现在已形成一种模式:商业服务设施从小区主入口开始向小区内部纵深沿街展开直至小区公共活动中心,而且是连续布置,就如动脉和心脏相连。作为邻里交往类设施,这一类公建供居民交往所用,它们有许多名称:居民活动中心、俱乐部、会所、邻里中心等。其功能、性质差不多,具有人情味是其规划布置的重点。

五、生态建筑及其设计理念

随着社会的发展,如今绿色、环保、生态、智能化、节能等名词逐渐耳熟能详,在各种报刊、视听节目和老百姓的口中频频出现,它体现了一个时代的进步和人心所向。现代意义上的生态建筑,是指根据当地自然生态环境,运用生态学、建筑技术科学的原理,采用现代科学手段,合理地安排并组织建筑与其它领域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使其与环境之间成为一个有机组合体的构筑物。同样,生态建筑是当前民用住宅建筑设计的一个发展方向。

通过建筑设计,生态建筑力图实现舒适、健康、高效、美观的核心思想。舒适指的是通过设置适宜的温度、湿度而满足人体的热舒适。显然,人为地改变温度、湿度,违反自然规律,不仅造成人体的不舒适,还会带来极大的浪费。例如许多发达国家和地区在夏季室内空调温度往往很低,甚至达到需要穿上长衣长裤、薄毛衣裤的地步。这种畸形的舒适不仅是对能源、资源的极大浪费,还会给人体健康埋下极大的隐患。因此,健康的设计理念尤为重要。

总之,在建筑设计时,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手段达到生态设计的目的:

1)利用外部环境中的因素。例如由土壤、绿化、水及空气组成的外部环境以及其他建筑组成的现实环境,为住宅室内设计提供了多种可能性,这样可以减少建筑中设备的数量和功率,节省能源和运行的费用。

2)挖掘新材料和新技术的潜力。例如3R材料(节约资源-Reduce、可再生利用-Reuse、可循环-Recycle),雨水与中水的利用及节水器具的使用等。

3)房间的合理布局。如住宅选择坐北朝南,并将朝南的窗台降低,朝北的窗台适度提高高度,使室内空间更符合空气动力学的特征,促进了室内气流的合理流动,创造南北通风格局,增强室内通透感,减少对空调的依赖性,以达到冬暖夏凉的效果。

六.结束语

城市住宅规划设计篇5

关键词:小区住宅;景观;环境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modern social productivity, increasing the living standards of the people, material and spiritual life enriched, and requirements of the living level is improving continuously. How in the limited city space, to create a suitable living landscape, become the goal of designers. Taking the landscape planning and design of a residential area as an example, to explore the city residential landscape development.

Keywords: residential area; landscape; environment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引言

城市居民小区的环境景观的规划设计水平已经成为衡量小区档次高低、环境质量优劣的重要因素,营造园林景观社区,提升社区生态自然文化品位,已成为城市居民追求的时尚潮流。那么如何尽快提升社区园林景观设计水平,进而提升城市社区文化品位呢,这是摆在城市园林设计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

1以广州某小区为例分析

广州某大型楼盘,位于天河区,总建筑面积400000 平方米,占地面积104600 平方米。周边有很多学校,另有医院,购物中心等,项目地块被城市道路分隔为东西两块,周边拥有极其便利的交通优势。此外该项目地块有部分高差,东部以当地居民建筑为主,西部有未开垦的农田和水塘,项目南面有工厂建筑,东南和东部端均有排水走廊交叉通过。具有良好的人文环境与自然环境。如图1

图1 总平面图

2.1 景观文化分析

(1)明确居住群体的社会特征

实现以人为本的服务宗旨,首先要明确应该服务群体的社会特征,从而做出恰当的服务定位。该社区是一座以文化教育为主题的资优社区。全方位打造家的概念,突显诗意的居住理念,小区绿化率40%以上,工程质量合格率100%。在景观营造上,注重立体设计手法,吸收欧式和苏式园林的精华,采用增加亭台、廊架、喷泉、雕塑等立体化绿化手法,并在不同的楼前精心设计,保持其差异性,实现一楼一景、异楼异景(图2)。在社区,处处体现流畅的韵律感和极强的艺术文化感。区内有亲情雕塑、艺术喷泉、亭廊、坐椅、健身器材、VIP会所等配套设计齐全,五大智能安防系统,给居民的入住提供了安全保障。社区中心广场,占地6000m2,设有篮球场一座、健身器材若干,广场一端特设高档VIP会所一座,会所内设有室、乒乓球室、台球室、少儿活动室、老年活动室等,可供业主休闲娱乐,运动健身。

图2 亭台、雕塑实景

(2)把握居住群体的地域特征

每个城市都有它独特的魅力和地域特色,特定的地域文化中会有特别的地域群体,规划设计应详细地研究当地特色和文化。该小区东西区中间,是一条集文化、艺术、休闲、娱乐、购物为一体的公益性生态旅游景观商业街(图3)。建设风格上,集中式、日式、欧式手法为一体,采用高低起伏、错落有致的布景方式,古今结合,中外包容,既有开场绿地,又有造型围墙(图4);既有曲径幽远的小道,又有精美的下沉广场;既有雕塑喷泉,又有健身器械和座椅回廊;更有金门迎客、中华一脉、日月同辉、乾坤普照、曲水流觞等十八处景点映衬,实现了一处一景,一景一园的效果,使亲和性在天街得以充分体现;天街的另一突出特点,是在各景点处镶嵌了千余块摩崖石,雕刻有近十万字的唐诗宋词、孙子兵法、三十六计、三字经、百家姓起源、易经等古今文化,内容丰富,博大精深,寓教于乐,使游人在游览之余,丰富知识,陶冶情操。

图3 文化雕塑实景

图4建筑外面效果图

2.2 景观品质打造

该社区景观规划设计,既注重人们物质生活的提高,更注重人们在精神方面的享受,在浓厚的文化气息中本着以下几方面体现景观品质打造。

(1)小区规划

社区规划景观设计的目标是:以新世纪社会经济文化环境和技术为设计依据,以文化教育为主题,突显诗意的居住理念,强调以人为本,以环境为主,以建设生态绿色居住空间环境为总体目标,创造一个成为人们理想家园的现代化的高尚精品住宅小区。其设计原则是:第一,把握、引导新生活方式。新世纪规划师的责任是通过良好空间环境的创造而导入新的生活方式与格调;第二,以人为本,以健康为主题,以生态环境为依托,引入居住文化的内涵。通过对周边环境的改造与借鉴及合理的景观规划布局,使内外环境互相渗透,达到生态的统一,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住宅间距适当,日照充足。科学的布局加适度超前的规划理念,建立起小区自身独特的居住文化;第三,创造具有鲜明个性的景观环境氛围,塑造与新生活方式相适应的社区形象。不同组团采用不同的环境与景观语言,增强归属感与识别性。

(2)整体环境

社区周边教育设施环绕。采取“ 小区——组团——住宅群落”三级管理模式,并在以往三级空间模式的基础上减少小区级出入口,增加组团级半公共空间的多样性、交互性,既有利于小区封闭式管理,又丰富了邻里交往空间。少而适中的小区级道路开口,优化了与周边环境的交通组织关系。规划将小区级商业性公建布置在边缘和人流较为集中的地方,加大了公建的共享作用。使小区从结构布局、交通组织到管理方式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

区内道路均设计成弧线型,与单元错接的住宅相呼应,使小区空间风格流畅、柔和;既改变了多层行列式布局单调呆板的毛病,又在原本平坦的用地上创造出步移景异的动人效果,做到变化于统一之中。

采用现代新都市主义建筑风格,清新飘逸的外立面,错落有致的楼体布局,高低起伏的立体化景观,充满人性化设计的户型,洋溢水之灵动的湖泊水景,延绵不绝的坡地景观,尽显规划匠心独具,美宅气质浑然天成(图5)。

图5弧线形小区道路及建筑外立面实景

(3)绿化设计

绿化设计以整体与局部相结合的原则。规划手法从以下方面做到一致性:结构一致——小区外部空间绿化系统与三级结构相适应。以公共空间、半公共空间到私有空间,层次分明,中心突出,形成完整的游憩空间系统。

细部用层林、色叶、流水、景石精心打造。采用立体设计手法,摒弃华而不实的绿化面积,在满足功能时结合平面布局,充分利用自然地形。利用乔灌木、建筑小品、花架等来塑造立体效果。大片绿地用成片乔灌木、竹林等来塑造,立面设计考虑动态透视效果,达到移步换景的良好效果(图6)。

图6小区实景

(4)户型设计

地方化的住宅设计。户型设计在满足各项功能均好的前提下,特别注重良好的室内通风。如房间尽可能规则,南北向门窗基本对齐,以利于形成夏季穿堂风来适应南方气候上的特殊需要。设计除了保证房间内有壁柜外,还将各主卧室设置了进入式衣橱,作为细部设计的体贴之举。

社区精心设计打造出:“先进花园再进家”的户型,首家实现了每户进门即花园,拥有一方纯私人花园空间,聊天、品茗、对弈、休闲,俯视采撷楼前风景的惬意生活。

(5)设施配套

全方位,高品质物业管理,遵循“物业管理是服务而不是管理”的理念,坚持“持续超越您的期望”之目标,使公园生活得以延续。物业以亲情和多形式的服务创造完美的居住生活,营造家庭文化氛围,使人们产生归属感。

湖岸风情会所,可尽情享受健身俱乐部大汗淋漓之后的尽兴和充实;垂钓俱乐部挥洒鲤鱼上钩的惊喜和得意;俱乐部品味对弈之后的成功与失败。

2.3 景观技术分析

该小区的景观规划设计打破了以往居住区的景观规划设计中墨守成规的老技术手段和方法,运用了新技术和高科技的材料与景观设计相结合,从而使居住区的景观规划能够很好的得到可持续发展。

(1)照明技术

采用世界上最先进的霓虹灯技术。社区东西区中间的天街采用了世界上最先进的霓虹灯技术,装有目前中国最长的霓虹灯演示牌,经过电脑编程,能展示出虚幻多变的三维动画效果。每到夜晚,霓虹灯、探照灯、投光灯、泛光灯、庭院灯、草坪灯,在天街交相辉映,争奇斗艳,绚丽多彩,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震撼,游历其中,疑似进入灯光的海洋,令人流连忘返。在灯光的映衬下,天街两侧的商业店铺更是分外娇娆(图7)。

图7 夜景示意图

(2)智能生活

社区特设高智能化网络。全方位电子监控系统,“一卡通”出入管理系统,24小时电子巡更系统,公共区域背景音乐系统,小区全方位电子摄像系统,户户宽带网络系统,让人们尽享尊崇生活。

3 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的发展趋势

通过对以上案例的分析,不难看出在当前和未来的居住区景观规划中,除了要注重安全防卫方面的设置和服务系统的完善以外,还应该注意的几个方面:

(1)景观规划应注重人文环境

居住区是城市的组成部分,所以其景观规划也应该因地制宜,结合当地的历史人文环境及居民的生活模式,使整个小区有机地融入到所在城市的大环境中。

(2)景观规划应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

生态环境是影响小区居住条件的关键因素。所以,在规划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地形、地貌和地物的特点,在尽可能不破坏原有的地理条件的同时,加以利用,创造出建筑与自然环境和谐一致、相互依存,富有当地特色的居住环境。

(3)小区景观规划应注重功能分区的组合

外部空间按功能一般划分为公共空间、半公共空间、半私用空间和私用空间。公共空间的规划应与文化建筑、水面、曲桥、草坪、树木、雕塑小品或城市公园、河流水系等结合考虑,营造一种舒适幽雅的空间氛围。半公共空间规划应根据各居住组团的不同组合方式来考虑,保证其交通畅通、功能齐全。半私用空间应注重设施的多样化和完备性,规划成最具有吸引力的居民活动空间。私用空间的设置使居民既可以自由种植,增加组团内的景观,又使居民有安全感。

(4)注重运用新技术与景观设计相结合

小区居住环境的好坏,是居民极其关心的问题,要创建一个良好的居住环境,不仅要有规划师高超的设计能力,还要运用新技术和高科技材料与景观设计相结合。从而使居住区景观规划在当前和未来能够不断创新,得到可持续发展。

4结 语

本文通过实际案例的分析得知,在当前和未来的居住区规划中,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的发展趋势,除了要注重安全防卫方面的设置和注重服务系统的完善以外,还应该注意以下几点:注重人文环境的创造、合理的功能分区、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注重运用新技术与景观设计相结合。

参考文献:

[1]胡纹主编.居住区规划原理与方法.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2]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第二版)[M].刘滨谊,上海: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

城市住宅规划设计篇6

[关键词]住宅区 用地规模 规划结构

一、引言

住宅需求是人类的基本需求之一,住宅建设是城市建设的主要方面。住宅建筑因其在城市各类型建筑中量的优势而成为整个城市的背景,住宅建筑的集聚地――住宅区也就成了影响整个城市形态的重要因素。

住宅区的规划是我国规划师和建筑师做的最多的项目类型之一。为了使自己的作品成为甲方青睐的对象,抑或是有更本质的目标――为居民创造宜人舒适的生活环境,我们的规划师和建筑师们使尽浑身解数,规划出了许许多多形态结构各异、空间异常丰富的住宅区。通过对其中被认为是优秀作品的一个个规划总平面图进行分析时,我们会觉得所做的评价很有道理,其规划结构确实清晰明确,群体建筑布局富于变化,整个住区看起来个性鲜明。但是,当这些构图漂亮、创意独特的规划付诸实施建成之后,其效果怎么样呢?当你身处其中时,根本不知道自己身在何处,城市的地域特色根本无从谈起,原有的城市肌理到此便被残忍地切断。许多住宅区的规划结构呈现出一种随意性,随意的弯弯曲曲、线形优美(只有在图面上才可看的到)的路网结构,以及与此对应的住宅群体的丰富布局形式,形成了令人费解的外部空间。整体规划结构的莫名其妙以及对外部空间的丰富性的盲目追求,使得公共空间丧失了应有的规律性和可识别性,从而使得很多住宅区规划从某种意义上丧失了个性。虽然住宅区的设计者竭力从其他方面如单体设计和(被脱节的)外部空间设计乃至标志物设计或者各个组团院落美丽的命名等等方面作了很多个性化的努力,但对于整体规划结构这个根本而言,这些都是次要的方面,并且在这种设计思想的指导下,设计者对群体建筑布局的变化努力愈甚,所建成的公共的混乱就愈甚,住宅区的整体个性的削弱就愈甚,城市的整体形态的混乱也就愈甚。

影响住宅区规划结构的两个重要方面是城市道路和住宅区内配套公共服务设施的布置方式。城市道路网是决定住宅区用地规模的重要因素,住宅区配套公共服务设施的布置方式也与住宅区的用地规模的大小有着密切的关系。也就是说,住宅区的用地规模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住宅区的规划结构。

二、住宅区用地规模的现状及其背景分析

住宅区的规模大小往往受城市空间布局的影响。作为城市空间形态布局基本要素之一的城市路网是决定和制约住宅区用地规模的重要因素。我国的道路结构深受前苏联规划思想的影响,主要从城市交通的要求出发,规划出的现代城市道路的路网间距一般都在400米左右,由此形成了城市住宅区的用地规模一般均在十几公顷左右的规模模式。同时,现代邻里单位的规划思想和居住小区规划理论也对这一模式化的规模提供了理论基础。我国的《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中对居住区分级控制规模和人均用地控制指标的规定,为这一模式化的规模提供了技术规范的支持。

所谓住宅区用地单元规模是指由城市主次道路(包括居住区级道路)围合的,并一次性取得土地,一次性进行规划设计的住宅区用地规模。自二次大战后的50年代至今,世界各国的住宅区用地规模经历了一个从几十公顷到几公顷的发展过程,探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二次大战后大量的住房需求导致了政府行为的大规模住宅区建设,但随着基本居住问题的解决以及对大规模住宅区建设带来的问题的反思,发达国家的住宅区建设逐步小规模化,主要原因是对生活质量的追求、对居住传统的怀念以及开发者对建设经济性的考虑,这种情况在我国也不例外。住宅区的用地规模已经从建国初期的几十公顷缩小到了今天通常采用的十几公顷。

而这么大的用地规模是不是就很合适了?随着我们在引言中描述的一系列问题的出现,这个提问也就非常值得我们去探讨了。

三、住宅区用地规模的现状对规划结构的影响

经过仔细地分析众多的住宅区规划后,我们发现常见的住宅区用地规模对于目前的规划结构有着很大的影响。以下我们从三个方面来阐述。

(一)住宅区的路网结构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中明确规定:住宅区道路规划应“使居住区内外联系通而不畅”;“小区内应避免过境车辆的穿行”。本着这样的原则,住宅区内的道路呈现出了与城市中常见的道路形态很不一样的状况,设计者运用自己的智慧规划出了各式各样、线形优美的道路,其形态曲折蜿蜒,很好地满足了规范中要求的“通而不畅”。

但是,这种变化多端的路网结构并不是在任何规模的用地中都能实现的,现在通常采用的十几公顷的用地规模正好使这种路网的变化成为可能,因为有足够大的空间任道路做各种曲折的变幻。这样的路网使城市道路一遇到住宅区就嘎然而止,住宅区的道路不能与城市道路形成一个很好的整体,也不能成为城市道路的延续,城市的肌理到此就被切断。从某种意义上说,城市的生活氛围也就不能很好地延伸到住区中。

(二)住宅区的建筑群体空间布局

过大的住宅区用地规模造就了曲折多变的道路系统,而建筑群体的布局是必须与道路系统有着很好的呼应关系的。于是,住宅区中的建筑群体的布局方式就随着多变曲折的道路呈现出了“丰富”的形态,各种组合手法在这里被“灵活地”运用,使空间形态异常丰富,同时也造就了一个个与众不同的外部空间。而大的用地规模为各种各样的群体组合方式提供了很好的施展的舞台。这样,在规划师和建筑师的手中,一张张住宅区规划的总平面图就好像一幅幅美丽的现代平面构成画一样,让每一个观看者都为之感叹。

这样的空间形态从图面上看好像富于变化而个性十足,可是实际的空间感受却因为整体的无序而觉得混乱,让真正生活在其中的人们感觉迷茫。当然,那原先被设计师所宣传的可识别性也因为每个住区都是让人眼花缭乱的而无从谈起。

(三)住宅区公共服务设施的配建

住宅区的用地规模对住宅区的公共服务设施的配建起着重要的作用。十几公顷以上的住宅区往往要求住宅区自身服务设施比较齐全,而又因为物业和保安管理的需要对外则用围墙隔离,最终形成了封闭式的“大院”。这类在城市中星罗棋布的“小而全”的独立居住地域现在看来有许多不合理之处。首先就生活服务设施本身来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现代人普遍开始讲究生活品质,小区内部的配套服务设施因服务规模的限制无论就其规模、服务水平还是其提供的设施项目本身都无法满足居民生活的需求,因而也难以维持日常的经营,造成了住宅区内各种设施的低效能运转,这就是为什么原先服务小区内部的商店往往养不活自己,纷纷破墙对外开店的原因之一。其次是大量服务设施低效能运转的结果是一些服务设施的重复建设,直接造成了城市土地、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的浪费。

四、缩小住宅区用地规模的探讨

从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我国常见的住宅区用的规模偏大的状况已经大大影响了住宅区的规划结构,从而给住宅区的规划带来了很多问题。

当我们徜徉在我国或者欧洲的某座古城时,往往会被那迷人的空间和闲适的生活场景所醉倒。经过分析这些街区的形态之后,我们发现它们有着一些共同的特征:路网密度高,地块用地规模较小,住宅区形成了很多以生活而不是以交通为主要功能的街道。众所周知,不管在我国还是在欧洲,街道在传统生活中一直占有着相当重要的地位。如果我们把现有的城市路网进一步划分,按原来的城市肌理延伸出新的生活次街,我们的住宅区结构就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首先,这些生活次街延续了原有的城市路网,使住宅区与整个城市形成了一个紧密的整体,而不是像现在一样成为都市中的一个个封闭的“孤岛”。所形成的地块也相对比较规整,便于使整个城市有着一种统一感和秩序感,而不是像现在这样五花八门,特色仅仅是混乱。与此同时,也有利于解决现代城市交通拥挤的状况。

其次,这些生活次街的建立,所形成的相对规整且规模较小的地块(一般4公顷左右)从某种程度上减少了建筑群体布局的随意性,引导其与更大范围的区域甚至整个城市保持统一性。同时也限制了设计者过分追求群体建筑形态的毫无意义的所谓个性。这就从宏观上对住宅区的空间形态进行了控制,以适应人们的共性需求,然后再通过微观生成,增加近人尺度(如院落组合空间、单体内部空间等)的细部空间的多样化,以适应人的个性需求。这样做的结果,使公共空间标准化,私密空间多样化,与人对公共空间的可识别的、有规律的、标准化的共性需求和对私密空间的多样化的个性需求相吻合,使公共空间易于被识别和认同,而私密空间则充分满足形形色色的个性需求。这样形成的住宅群体建筑就可以很好地成为一个城市的背景,使城市有一种和谐的美,就像那些中外的令人着迷的传统城市一样。

第三,生活次街的建立就可以使住宅区的公共服务设施进行重组,重新布置。按住户的实际需求,将各种公共服务设施沿生活次街布置,处在城市半公共空间内,具有良好的可达性,它可以提供给住户进行各类交往活动的可能,从而使城市街道的交往功能得以复兴,社区宜人的人文环境也随之建立起来。同时,各类服务设施由于走出了原来的围墙,而得以增大服务规模,增多服务内容,提高服务品质,使围绕住宅区的街道生活得以复兴与发展,使住宅区的认知性、聚合性得以加强。

五、结语

现代城市住区的种种问题表明现有的十几公顷的住宅区用地规模已不能适应城市生活的需求。加密城市路网,缩小住宅区用地规模,形成生活次街,已经成为住宅区规划向良性发展所必不可少的方法,它将促使住宅区形成良好的规划结构,使城市的整体性得到更好地体现,使城市生活也更加丰富且舒适。但是,这些规划方法能不能得到实现,并不仅仅是在做住宅区规划时才去考虑就行了,它需要在城市的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阶段就应该加以考虑,从而规划出更加合理的道路网密度,划分出合适大小的住宅用地地块。同时,国家规范中的指导思想也应做相应的调整。只有这样,新的住宅区规划结构才能得到实现,我们前面提到的美好的城市生活也才能成为现实。

参考文献

[1]邓卫.突破居住区规划的小区单一模式.城市规划,2001(2).

[2]周俭,蒋丹鸿,刘煜.住宅区用地规模及规划设计问题探讨. 城市规划汇刊,1999(1).

[3]李兴钢.小区规划的结构设计方法探讨.建筑师(93).

[4]李德华.城市规划原理(第三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城市住宅规划设计篇7

一、严格实施规划,从严控制村镇建设用地规模

(一)抓紧完善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各地要结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抓紧编制完善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按照统筹安排城乡建设用地的总要求和控制增量、合理布局、集约用地、保护耕地的总原则,合理确定小城镇和农村村民点的数量、布局、范围和用地规模。经批准的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应当予以公告。

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在已确定的村镇建设用地范围内,做好村镇建设规划。

(二)按规划从严控制村镇建设用地。各地要采取有效措施,引导农村村民住宅建设按规划、有计划地逐步向小城镇和中心村集中。对城市规划区内的农村村民住宅建设,应当集中兴建村民住宅小区,防止在城市建设中形成新的“城中村”,避免“二次拆迁”。对城市规划区范围外的农村村民住宅建设,按照城镇化和集约用地的要求,鼓励集中建设农民新村。在规划撤并的村庄范围内,除危房改造外,停止审批新建、重建、改建住宅。

(三)加强农村宅基地用地计划管理。农村宅基地占用农用地应纳入年度计划。省(区、市)在下达给各县(市)用于城乡建设占用农用地的年度计划指标中,可增设农村宅基地占用农用地的计划指标。农村宅基地占用农用地的计划指标应和农村建设用地整理新增加的耕地面积挂钩。县(市)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对新增耕地面积检查、核定后,应在总的年度计划指标中优先分配等量的农用地转用指标用于农民住宅建设。

省级人民政府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加强对各县(市)农村宅基地占用农用地年度计划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不得超计划批地。各县(市)每年年底应将农村宅基地占用农用地的计划执行情况报省级人民政府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备案。

二、改革和完善宅基地审批制度,规范审批程序

(四)改革和完善农村宅基地审批管理办法。各省(区、市)要适应农民住宅建设的特点,按照严格管理,提高效率,便民利民的原则,改革农村村民建住宅占用农用地的审批办法。各县(市)可根据省(区、市)下达的农村宅基地占用农用地的计划指标和农村村民住宅建设的实际需要,于每年年初一次性向省(区、市)或设区的市、自治州申请办理农用地转用审批手续,经依法批准后由县(市)按户逐宗批准供应宅基地。

对农村村民住宅建设利用村内空闲地、老宅基地和未利用土地的,由村、乡(镇)逐级审核,批量报县(市)批准后,由乡(镇)逐宗落实到户。

(五)严格宅基地申请条件。坚决贯彻“一户一宅”的法律规定。农村村民一户只能拥有一处宅基地,面积不得超过省(区、市)规定的标准。各地应结合本地实际,制定统一的农村宅基地面积标准和宅基地申请条件。不符合申请条件的不得批准宅基地。

农村村民将原有住房出卖、出租或赠与他人后,再申请宅基地的,不得批准。

(六)规范农村宅基地申请报批程序。农村村民建住宅需要使用宅基地的,应向本集体经济组织提出申请,并在本集体经济组织或村民小组张榜公布。公布期满无异议的,报经乡(镇)审核后,报县(市)审批。经依法批准的宅基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村民小组应及时将审批结果张榜公布。

各地要规范审批行为,健全公开办事制度,提供优质服务。县(市)、乡(镇)要将宅基地申请条件、申报审批程序、审批工作时限、审批权限等相关规定和年度用地计划向社会公告。

(七)健全宅基地管理制度。在宅基地审批过程中,乡(镇)国土资源管理所要做到“三到场”。即:受理宅基地申请后,要到实地审查申请人是否符合条件、拟用地是否符合规划等;宅基地经依法批准后,要到实地丈量批放宅基地;村民住宅建成后,要到实地检查是否按照批准的面积和要求使用土地。各地一律不得在宅基地审批中向农民收取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

(八)加强农村宅基地登记发证工作。市、县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加快农村宅基地土地登记发证工作,做到宅基地土地登记发证到户,内容规范清楚,切实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要加强农村宅基地的变更登记工作,变更一宗,登记一宗,充分发挥地籍档案资料在宅基地监督管理上的作用,切实保障“一户一宅”法律制度的落实。要依法、及时调处宅基地权属争议,维护社会稳定。

三、积极推进农村建设用地整理,促进土地集约利用

(九)积极推进农村建设用地整理。县市和乡(镇)要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结合实施小城镇发展战略与“村村通”工程,科学制定和实施村庄改造、归并村庄整治计划,积极推进农村建设用地整理,提高城镇化水平和城镇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努力节约使用集体建设用地。农村建设用地整理,要按照“规划先行、政策引导、村民自愿、多元投入”的原则,按规划、有计划、循序渐进、积极稳妥地推进。

(十)加大盘活存量建设用地力度。各地要因地制宜地组织开展“空心村”和闲置宅基地、空置住宅、“一户多宅”的调查清理工作。制定消化利用的规划、计划和政策措施,加大盘活存量建设用地的力度。农村村民新建、改建、扩建住宅,要充分利用村内空闲地、老宅基地以及荒坡地、废弃地。凡村内有空闲地、老宅基地未利用的,不得批准占用耕地。利用村内空闲地、老宅基地建住宅的,也必须符合规划。对“一户多宅”和空置住宅,各地要制定激励措施,鼓励农民腾退多余宅基地。凡新建住宅后应退出旧宅基地的,要采取签订合同等措施,确保按期拆除旧房,交出旧宅基地。

(十一)加大对农村建设用地整理的投入。对农民宅基地占用的耕地,县(市)、乡(镇)应组织村集体经济组织或村民小组进行补充。省(区、市)及市、县应从用于农业土地开发的土地出让金、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耕地开垦费中拿出部分资金,用于增加耕地面积的农村建设用地整理,确保耕地面积不减少。

四、加强法制宣传教育,严格执法

(十二)加强土地法制和国策的宣传教育。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深入持久地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广泛宣传土地国策国情和法规政策,提高干部群众遵守土地法律和珍惜土地的意识,增强依法管地用地、集约用地和保护耕地的自觉性。

(十三)严格日常监管制度。各地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动态巡查制度,切实加强农村村民住宅建设用地的日常监管,及时发现和制止各类土地违法行为。要重点加强城乡结合部地区农村宅基地的监督管理。严禁城镇居民在农村购置宅基地,严禁为城镇居民在农村购买和违法建造的住宅发放土地使用证。

城市住宅规划设计篇8

(一)按规划从严控制村镇建设用地。各地要采取有效措施,引导农村村民住宅建设按规划、有计划地逐步向小城镇和中心村集中。对城市规划区内的农村村民住宅建设,应当集中兴建农民住宅小区,防止在城市建设中形成新的“城中村”,避免“二次拆迁”。对城市规划区范围外的农村村民住宅建设,按照城镇化和集约用地的要求,鼓励集中建设农民新村。在规划撤并的村庄范围内,除危房改造外,停止审批新建、重建、改建住宅。

(二)抓紧完善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各地要结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抓紧编制完善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按照统筹安排城乡建设用地的总要求和控制增量、合理布局、集约用地、保护耕地的总原则,合理确定小城镇和农村居民点的数量、布局、范围和用地规模。经批准的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应当予以公告。

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在已确定的村镇建设用地范围内,做好村镇建设规划。

(三)加强农村宅基地用地计划管理。农村宅基地占用农用地应纳入年度计划。省(区、市)在下达给各县(市)用于城乡建设占用农用地的年度计划指标中,可增设农村宅基地占用农用地的计划指标。农村宅基地占用农用地的计划指标应和农村建设用地整理新增加的耕地面积挂钩。县(市)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对新增耕地面积检查、核定后,应在总的年度计划指标中优先分配等量的农用地转用指标用于农民住宅建设。

省级人民政府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加强对各县(市)农村宅基地占用农用地年度计划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不得超计划批地。各县(市)每年年底应将农村宅基地占用农用地的计划执行情况报省级人民政府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备案。

二、改革和完善宅基地审批制度,规范审批程序

(四)改革和完善农村宅基地审批管理办法。各省(区、市)要适应农民住宅建设的特点,按照严格管理,提高效率,便民利民的原则,改革农村村民建住宅占用农用地的审批办法。各县(市)可根据省(区、市)下达的农村宅基地占用农用地的计划指标和农村村民住宅建设的实际需要,于每年年初一次性向省(区、市)或设区的市、自治州申请办理农用地转用审批手续,经依法批准后由县(市)按户逐宗批准供应宅基地。

对农村村民住宅建设利用村内空闲地、老宅基地和未利用土地的,由村、乡(镇)逐级审核,批量报县(市)批准后,由乡(镇)逐宗落实到户。

(五)严格宅基地申请条件。坚决贯彻“一户一宅”的法律规定。农村村民一户只能拥有一处宅基地,面积不得超过省(区、市)规定的标准。各地应结合本地实际,制定统一的农村宅基地面积标准和宅基地申请条件。不符合申请条件的不得批准宅基地。

农村村民将原有住房出卖、出租或赠与他人后,再申请宅基地的,不得批准。

(六)规范农村宅基地申请报批程序。农村村民建住宅需要使用宅基地的,应向本集体经济组织提出申请,并在本集体经济组织或村民小组张榜公布。公布期满无异议的,报经乡(镇)审核后,报县(市)审批。经依法批准的宅基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村民小组应及时将审批结果张榜公布。

各地要规范审批行为,健全公开办事制度,提供优质服务。县(市)、乡(镇)要将宅基地申请条件、申报审批程序、审批工作时限、审批权限等相关规定和年度用地计划向社会公告。

(七)健全宅基地管理制度。在宅基地审批过程中,乡(镇)国土资源管理所要做到“三到场”。即:受理宅基地申请后,要到实地审查申请人是否符合条件、拟用地是否符合规划等;宅基地经依法批准后,要到实地丈量批放宅基地;村民住宅建成后,要到实地检查是否按照批准的面积和要求使用土地。各地一律不得在宅基地审批中向农民收取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

(八)加强农村宅基地登记发证工作。市、县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加快农村宅基地土地登记发证工作,做到宅基地土地登记发证到户,内容规范清楚,切实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要加强农村宅基地的变更登记工作,变更一宗,登记一宗,充分发挥地籍档案资料在宅基地监督管理上的作用,切实保障“一户一宅”法律制度的落实。要依法、及时调处宅基地权属争议,维护社会稳定。

三、积极推进农村建设用地整理,促进土地集约利用

(九)积极推进农村建设用地整理。县市和乡(镇)要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结合实施小城镇发展战略与“村村通”工程,科学制定和实施村庄改造、归并村庄整治计划,积极推进农村建设用地整理,提高城镇化水平和村镇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努力节约使用集体建设用地。农村建设用地整理,要按照“规划先行、政策引导、村民自愿、多元投入”的原则,按规划、有计划、循序渐进、积极稳妥地推进。

(十)加大盘活存量建设用地力度。各地要因地制宜地组织开展“空心村”和闲置宅基地、空置住宅、“一户多宅”的调查清理工作。制定消化利用的规划、计划和政策措施,加大盘活存量建设用地的力度。农村村民新建、改建、扩建住宅,要充分利用村内空闲地、老宅基地以及荒坡地、废弃地。凡村内有空闲地、老宅基地未利用的,不得批准占用耕地。利用村内空闲地、老宅基地建住宅的,也必须符合规划。对“一户多宅”和空置住宅,各地要制定激励措施,鼓励农民腾退多余宅基地。凡新建住宅后应退出旧宅基地的,要采取签订合同等措施,确保按期拆除旧房,交出旧宅基地。

(十一)加大对农村建设用地整理的投入。对农民宅基地占用的耕地,县(市)、乡(镇)应组织村集体经济组织或村民小组进行补充。省(区、市)及市、县应从用于农业土地开发的土地出让金、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耕地开垦费中拿出部分资金,用于增加耕地面积的农村建设用地整理,确保耕地面积不减少。

四、加强法制宣传教育,严格执法

(十二)加强土地法制和国策的宣传教育。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深入持久地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广泛宣传土地国策国情和法规政策,提高干部群众遵守土地法律和珍惜土地的意识,增强依法管地用地、集约用地和保护耕地的自觉性。

(十三)严格日常监管制度。各地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动态巡查制度,切实加强农村村民住宅建设用地的日常监管,及时发现和制止各类土地违法行为。要重点加强城乡结合部地区农村宅基地的监督管理。严禁城镇居民在农村购置宅基地,严禁为城镇居民在农村购买和违法建造的住宅发放土地使用证。

上一篇:对于管理学的认识范文 下一篇:体育微课的设计与制作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