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管理学的认识范文

时间:2023-09-27 11:23:06

对于管理学的认识

对于管理学的认识篇1

论文摘要:学校显性知识管理包括对学校运作过程中已经编码化的知识所进行的识别、存储、传播和共享。由于对显性知识管理在学校背景下如何发挥作用的问题至今没有明确的研究,本研究在吸取企业知识管理的基本经验的基础上,针对学校管理情况而编制了普通中小学使用礴性知识管理问卷,并对枣庄市部分中小学进行了调查,并针时问卷中得到的评估,对这些学校显性知识管理的改进提出了包括加强图书馆设施建设、加强学校校园网络建设、提高领导知识管理方面素质和管理能力、加强教职员工知识管理技能培训和完善学校知识管理制度等在内的改进对策。

知识管理作为一种新的管理理念引人到中小学校,其作用已经得到认可和论证。纵观当前我国学校知识管理研究的现状,学校知识管理的研究多集中在对高等院校的研究上,涉及中小学校知识管理的研究不太多见。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由高等学校与普通学校之间的职能差别。在经典的大学职能论述中,高等院校主要有教学、科研和服务社会三大职能。无论从管理自由度还是从对科研的要求看,知识管理特别是知识创新都是高等院校所重点考虑的问题。与此相反,普通中小学担负的职能比较单一,知识传承可能是压倒一切的工作目标,它的创新空间和改进余地都与高等院校无法相比。

然而,中小学也面临着一种政策上的放权、自身自由度加大和对改革的强烈要求。随着中国普通教育改革的发展,普通学校的管理者越来越感觉到,如何强化自己的特点、增强自己的竟争力已经逐渐成为了与简单地提高教师教育质量同等重要的工作。应该说,在管理一种知识性行业的大范畴下,高等学校与普通中小学没有重大区别。在处理好自由度空间中的管理任务方面,普通中小学校也可以从知识管理的引进中得到许多高等学校所得到的同样的好处。

知识管理引人到中小学校管理实践中来,具体运作得怎么样,当前我国中小学的知识管理的现状到如何呢,带着这样的一个问题,笔者着重对中小学的显性知识管理方面进行了抽样调查。调查取样的范围为山东省枣庄市的中小学,采用分层抽样和随机抽样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为了使抽样更具有代表性,先是对枣庄市的中小学以市属学校、区属学校、乡镇学校为标准进行分类,然后从每一个类型的学校中随机抽取高中、初中和小学进行问卷发放。笔者在各个抽样学校,将参加回答问卷的教师集中起来,清晰地讲解了问卷的施测要求,集中答卷完毕后,当场由笔者回收带回。本调查研究共发放问卷240份,回收234份,回收率为97.5%,其中有效问卷230,有效率为98.3%,符合教育调查的要求。通过对所回收问卷进行严密科学的分析,得到以下中小学显性知识管理的现状,主要从四个大的方面作简要综述。

(一)中小学显性知识管理的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1.校园网建设。调查统计表明,73%的教师回答学校建立了校园网,71.7%的教师回答学校为教师配备了电脑,其中40.4%的教师回答学校为每位教师个人配备了一台电脑,31.3%的教师回答学校为每一个教研组配备了电脑。这表明各学校都能较好地适应信息时代要求,为实现知识管理提供了物质基础和保障。但对这一问题的回答上,来自不同层次的学校在校园网在建设上存在着显著性的差异(Xxz= 51.022>xXoz.os(4>9.49.P=0.000

2.图书馆建设。在图书馆的建设方面,从调查得到的数据分析,其结果是不能令人满意的。有73.9%的教师认为他们学校的图书馆的藏书量不能满足学校师生的要求。这与各类学校仍以抓成绩和追求升学率为学校办学目标是分不开的。

3.学校规章制度建立和档案管理方面。调查统计表明,85.2%的教师认为学校有一套完整的学校管理规章制度,73%的教师认为学校的档案条理有序、便于查找,72.6%的教师认为学校每位教师建立了完整的教师业务档案,这些都为学校显性知识的管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中小学学校领导素质情况调查

1.学校领导知识管理素质和学历水平。在关于学校领导素质和学校领导的学历水平的调查中,我们得到了如下数据,被调查教师中,认为学校领导的知识管理素质高者占51.3%;认为学校领导的知识管理素质不高者占15.7%,对这一问题的态度不明确、模棱两可者占33.2%;教师认为学校领导的学历水平高者占44.8%,认为学校领导的学历水平不高,占23.5%,对这一问题没明确回答者占31.7%。从这组数据中可以发现,关于这两项的调查结果是不太令人满意的,在关于学校领导知识管理素质的调查中,有51.3%的教师认为学校领导的知识管理素质是高的,仅有44.8%的教师认为学校领导学历水平高。由于领导知识管理素质和学历水平不高,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学校显性知识管理的实施。

2.学校领导的管理理念和学习意识调查。学校知识管理作为一种先进的管理理念进人到学校管理过程中,作为学校领导是否已经意识到和具有了这种理念呢,对这一问题的回答,65.2%的教师认为学校领导具有先进的学校管理理念,但是学校领导在接受新知识和主动寻求信息的意识方面,不太令人乐观,仅有的43.9%教师持肯定态度,持否定态度和模棱两可态度的教师竟达56.1%。作为学校领导如何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具有先进的学校管理理念,形成主动接受新知识和寻求学校发展信息的意识,是一个迫切而现实的问题。 (三)学校成员对知识管理理论的了解程度调查

在对学校教职员工对知识管理理论的了解程度调查中,取得了以下的数据,从发下数据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目前一些中小学教师对知识管理的理论显然不太了解,“知识管理”、“显性知识”、“知识地图”和“核心竞争力”是知识管理中的最基本的几个概念,只有33.9%教师了解“知识管理”,22.6%的教师了解“显性知识”,25.2%的教师了解“知识地图”,40.9%的教师了解“核心竞争力”。调查的结果说明了我们的一些中小学教师对新兴知识的接触和了解上还存在一定的欠缺,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我们的中小学教师对学校管理的关心程度还是不够的。

(四)中小学关于显性知识管理措施的调查

1.学校领导对教职员工学习的态度和措施。美国新管理大师彼得·圣吉说:“一个人学习过的知识如果每年不能更新7%的话,那么这个人便无法适应社会的变化”,目前一个工程师知识的半衰期是5年,如果不继续学习,那么他5年后就面临被淘汰的境地。作为学校领导对教职员工的学习应持什么态度呢,调查统计表明:74.8%的教师认为学校鼓励教师加强自身学习、倡导业务进修和学历进修,只有13%的教师认为学校不鼓励教师的学习和进修。89.1%的教师认为学校领导鼓励教师把学到的新知识用到教学中,这说明了现在的学校领导也认识到了由于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学习的重要性变得越来越突出。学校每周有固定的时间进行正规的教师业务学习,79.6%的教师的回答是肯定的,60.4%的教师认为,学校定期召开教师交流教学、做班主任的心得体会的会议。这些做法是符合学校知识管理要求的。

2.学校对校园网和电脑的使用情况。通过前面的调查统计,大部分学校都建立了校园网和为教师配置了电脑,使用情况如何呢,在调查中,从我们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88.7%的教师认为学校鼓励教师运用多媒体手段于教学,63%的教师说他们学校有专门的计算机专业人员负责指导教师运用计算机。在校园网和电脑的使用上学校具有严格明确的管理措施,在这一问题上有68.7%的教师的回答是肯定的,但在对教师利用网络资源的培训上,一些学校显然重视程度不够,只有52.2%的教师认为他们的学校做到了,而对此持否定态度的教师也高达29.1%。这说明了一些学校意识到了运用先进教学手段的重要性,但在具体工作中往往还流于形式,缺乏相应的培训措施和制度。

3.学校对教师劳动成果的管理。学校对教师取得的劳动成果如何管理,将直接影响到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教师劳动成果的交流和共享,在现实工作中的情况是怎样的呢,我们通过调查取得了这样的数据:76.5%的教师认为学校比较重视对教师劳动成攀的奖励,定期公开呈现教师的科研成果;48.3%的教师认为学校经常组织优秀教师经验交流会。35.2%的教师认为学校将优秀教师的教案很好地保存,便于其他教师查阅参考,但有37%的教师认为他们学校没有做到这一点。这表明了学校领导虽重视对教师劳动成果的奖励,却苦于无良策,忽略了一些对学校管理非常重要的资源。

4.学校对图书馆与阅览室的使用情况。在基础设施的调查中,已经了解到目前一些学校的图书馆建设上不能满足师生的教学和学习的需要,那么在仅有设施的情况下,使用效果又如何呢,从调查统计的数据明显地可以看出,在图书馆与阅览室的使用上的现状,实在令人担忧。有35.7%的教师认为学校图书馆和阅览室为师生开放时间充足,而有48.7%的教师认为学校图书馆和阅览室的开放时间严重不足。这显然对教师的学习、知识更新是不利的,更不利于学校知识管理的进行。

5.学校知识管理专门机构和专门人员的设置。学校进行知识管理应有专门的机构和专业人员,现在的学校是否已经具有了相关的机构设置和配备呢,调查结果显示,只有35.2%的教师认为学校有专门的机构和人员收集有利于学校发展的信息和知识,认为学校没有专门机构和专门人员收集有利于学校发展的信息和知识的教师占37%,不同层次学校的教师在这一问题的回答上存在着显著性差异。(xXz=14.174>xo.05c4i9.49 P=0.007

对于管理学的认识篇2

关键词:知识管理;科学管理;知识

一、知识管理的先驱

科学管理对于知识对象和知识过程的认识,是科学管理作为知识管理先驱的有力证明。

1.1科学管理中的知识对象

在科学管理中,知识对象并不是一个明确提出的概念,但是已经开始用知识的眼光来看待对企业有用的对象。

企业中的知识基础很广泛。企业中每项劳动操作,都有一定的操作方法,按照正确的劳动方法,就容易顺利地完成工作。对于熟悉的劳动,操作者常会在实践中积累有一些经验技巧。企业中总是有一些根据特定的工作环境制定的制度,也有一些不是很明确也不是很正式的惯例,还有一些明显的规则或者潜在的规则。这些操作方法、经验技巧、制度、惯例、规则,都属于企业的知识。知识分布很分散。正是这样的分散,使得知识容易被司空见惯地习以为常。企业每天像前一天那样运转,员工每天像前一天那样劳动,在这样的静态环境下,知识在无意中被人利用,而人却不知道利用的就是知识。而一旦静止状态被打破,在动态中,问题就出现了,如新员工进入企业。当一个新员工开始工作时,他就会发现,操作机器需要操作指南,需要前辈师傅的经验,他还需要了解制度安排,需要知晓明暗规则。也就是说,他会发现,工作离不开这些知识。

科学管理发现了知识对象,有三层含义:一是科学管理将原先不连贯的知识组合在一套统一的组织目标或思想之中,这里制定工作标准的前提就是认识到这些工作规则,也就是认识到知识;二是科学管理将知识标准化,使之在需要利用时,就能方便地获得,知识的价值是在应用中被体现的,知识的标准化加快了知识的价值体现,标准的制定,实际是已经知道知识的价值,而对知识价值都已经了解,显然,是已经发现了知识;三是科学管理通过制定标准,将知识进行存储,为无形的知识提供表现的载体,知识通过载体的表现形式更容易被发现。

在知识管理的研究中,对知识的识别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面。知识被视为企业拥有、购买、生产、或销售等活动的对象。知识与企业中的生产设备等有形资产一样,都是企业中关注的对象。企业知识管理是为了发展、应用和改进知识。在知识管理中,首先要研究的就是对无形知识的识别,然后在认识了知识对象的基础上才能研究知识的利用等问题。知识管理中对于知识识别的研究,追溯源头,就是科学管理中发现知识对象的研究。虽然在科学管理中,并没有指出知识的概念,但实质上,科学管理是在发现了知识的基础上,对企业知识进行了有效的控制,使知识发挥了作用。

尽管科学管理发现了知识对象,但是科学管理对于知识的认识仍是有相当大的局限性。在科学管理中,只承认管理者拥有知识,管理者制定一切标准,工人仅需照章办事。这是历史的局限所致。

1.2科学管理中的知识过程

科学管理中,也关注到知识的创造过程。知识的创造过程是知识管理中重要的研究内容。科学管理先见地研究了知识的创造过程,因此,科学管理无愧于看作是知识管理的前驱。和对知识对象的研究一样,在科学管理中也没有对知识的创造过程作出概念上的详细表述,但是,这并不妨碍科学管理对知识管理的贡献。

发现知识不是目的,利用知识才是最终目的。当知识被发现后,下一步就需要在合理的组织结构中被利用。知识是在应用中体现价值的,也是在应用中又创造出新的知识。知识的应用是根据企业组织结构安排而进行的。因此,企业组织结构对知识的创造过程有着重要的影响。在科学管理中,已经认识到合理的组织结构将对知识的创造过程起到激励推动作用。换言之,科学管理已经在寻找更有效的知识创造过程。

通过建立合理的组织结构,科学管理试图找到更有效的知识创造过程。这些研究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计件工资制,职能工长制,例外原则。

计件工资制通过差别计件发放报酬,使达不到工作定额标准的工人只能获得基准工资的80%,而达到标准的工人可以获得125%的工资。这样的刺激办法消除了工人磨洋工的现象。工人按照自身的努力程度获得报酬,这极大的激发了工人工作的积极性。工人的创造力在报酬的激励作用下得到提升。

职能工长制是一种监督方式。具备良好品质的工长负责相应职能的管理监督工作,在工人和管理者之间建立了和谐关系,有利于达到利益一致。专业知识是职能工长向工人下达命令的基础,而不是依赖职位的权力。在职能工长的安排下,工人之间更易于产生合作精神。工人的合作将使工作中的创造力得到加强。

例外原则是指工厂中的总经理应避免处理车间中的细小问题,这些问题留给专门人员去处理,总经理应该关注例外问题,这些包括在过去正常情况下未出现过的,或非标准的各种例外情况,既有特别好的例外情况,也有特别坏的例外情况。例外原则能检查出责任承担者是否履行了其承担的责任。例外原则对于责任的追究起到了很好的警示作用,因此,责任者将减少在工作中的懒散,而将致力于完成工作,提高工作中的创造力。

科学管理在计件工资制,职能工长制,例外原则等方面的作为,实质是在探索更有利于知识创造的管理模式。科学管理已经认识到,知识创造必须依赖于合理的组织结构,人员在有效的管理模式下,才更易于发挥能动性,创造应有价值。

二、科学管理中的知识缺陷

从科学管理的理论逻辑上,可以找到更完善的答案。根据科学管理的知识前提,可以显见,泰勒提出的不可能是知识管理。

科学管理有两个关于知识的前提。

前提一:管理者掌握工人的全部知识。

前提二:工人不需要知识。

科学管理制定工作制度的前提假设是:管理者掌握工人的全部知识。科学管理,首先是有一个分工的工作安排,即工人进行劳动,管理者进行决策。泰勒推行职能制,计划与执行相分离,变原来的经验工作法为科学工作法,计划部门与执行部门各行其是。生产过程是一个系统,生产任务的有效完成,需要计划、组织、控制三个职能的协调。工人进行劳动,执行管理者制定的计划,控制着生产的具体操作过程,管理者组织整个生产过程运转。工人的操作技能知识和管理者对于组织的知识需要有效的完整结合。管理者之所以是管理者,拥有决策权,是因为管理者更聪明,掌握有科学管理原则的专业知识,而不是像那些工人一样,四肢发达,头脑简单。因此,科学管理详细地制定了规则,工人应做的劳动规定动作,甚至搬运货物弯腰的角度等等。这些表明,管理者是掌握了工人所应有的全部知识,管理者根据这些全部知识做出决策。科学管理在描述用铁锹挖煤矿和搬运铁块的过程中,一再地强调工人要按照所规定的动作劳动。管理者已经充分了解挖掘和搬运的过程,工人不需要再进行思考,而只需要按照规定去做就行。

科学管理的第二个前提是:工人不需要知识。在科学管理中,在挑选工人时候,是以头等工人为参照的。泰勒在实验中以钢铁公司搬运生铁的施米特为研究对象,根据他的劳动产量制定了劳动定额,在普通劳动力的平均工资是每天1.15美元的情况下,施米特平均每天可以挣到1.70美元。四肢发达的施米特是泰勒理想中的头等工人,在当时的环境中,像施米特这样的头等工人是很少的。科学管理中需要的是头等工人,而头等工人正是像施米特这样使劲出力气干活的人。在搬运生铁实验中,泰勒要求施米特完全按照所规定的时间和强度搬运生铁,施米特所做的就是来回地搬运和定时的休息。显然,头等工人是不需要知识的,头等工人所需要的就是力气。泰勒在阐述他的工资制度时候,指出每一个部门的目标是:应让每一个工人做他的能力和体力所能胜任的尽可能高级的工作;应让每一个工人尽量达到同级别的头等工人所能生产的最大产量。泰勒认为那些在身体条件完全可以胜任工作但是却没有达到最高产量的工人,是二等工人。在科学管理中,对于非头等工人是没有任何用处的,科学管理考虑的基础就是头等工人。

工人不需要知识,仅需要力气,这样的前提,显然是和知识管理格格不入的。知识管理强调的最重要的资源就是知识,就是员工的知识,就是可以共享的知识。

知识管理认为,管理者不可能掌握工人的全部知识,工人也需要知识。而管理者在客观上又必须能够掌握工人的全部知识,因此在知识管理中就有知识的共享,企业中的所有人,无论管理者或是工人,都能够在统一的知识平台上共同分享对企业有益的知识,知识是企业中最大的财富。

管理者掌握工人的全部知识和工人不需要知识,这两个前提是对知识管理中提倡的知识共享的否认,认为知识是仅为少数人所拥有的特权,这也是知识不民主的态度。在知识管理中,所有人都拥有知识,也都能创造知识。在合作共享的良好气氛中,知识管理提倡的是知识民主态度。

以知识的观点来剖析科学管理,可以看到在“管理者掌握工人的全部知识”和“工人不需要知识”这两个前提假设下的科学管理,在理论上的脆弱性和事实上的伪真性。显然,泰勒提出的只能是科学管理而不是知识管理。

虽然以知识管理的角度来看科学管理有些缺陷,但是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科学管理无疑是有突破性和推动性的学说,对工业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三、结论

知识管理的研究概括起来,也是对知识对象和知识过程的研究。从静态的知识对象认知,到动态的知识过程创造,知识管理也是在这两个方面进行探索。从研究的内容实质上看,知识管理继承了科学管理。虽然科学管理并没有明确提出一些关于知识的概念,而且在知识的前提上有缺陷,但是,这并不妨碍科学管理作为知识管理先驱的意义。

科学管理可以被看作是知识管理的先驱,但是,对于知识的解释,知识从组织中抽象出来的过程,知识优化等问题,科学管理并没有给出说明,认识也不足。这些问题是留给知识管理的挑战,也成了知识管理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1.BirgitVerworn.Industryastheknowledgebase:thewayAsiansintegrateknowledgefromacademic,industrial,andpublicsectors.InternationalJournalofTechnologyManagement,2006,Vol34,No3-4,379~389.

对于管理学的认识篇3

论文摘要:学校显性知识管理包括对学校运作过程中已经编码化的知识所进行的识别、存储、传播和共享。由于对显性知识管理在学校背景下如何发挥作用的问题至今没有明确的研究,本研究在吸取企业知识管理的基本经验的基础上,针对学校管理情况而编制了普通中小学使用礴性知识管理问卷,并对枣庄市部分中小学进行了调查,并针时问卷中得到的评估,对这些学校显性知识管理的改进提出了包括加强图书馆设施建设、加强学校校园网络建设、提高领导知识管理方面素质和管理能力、加强教职员工知识管理技能培训和完善学校知识管理制度等在内的改进对策。

知识管理作为一种新的管理理念引人到中小学校,其作用已经得到认可和论证。纵观当前我国学校知识管理研究的现状,学校知识管理的研究多集中在对高等院校的研究上,涉及中小学校知识管理的研究不太多见。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由高等学校与普通学校之间的职能差别。在经典的大学职能论述中,高等院校主要有教学、科研和服务社会三大职能。无论从管理自由度还是从对科研的要求看,知识管理特别是知识创新都是高等院校所重点考虑的问题。与此相反,普通中小学担负的职能比较单一,知识传承可能是压倒一切的工作目标,它的创新空间和改进余地都与高等院校无法相比。

然而,中小学也面临着一种政策上的放权、自身自由度加大和对改革的强烈要求。随着中国普通教育改革的发展,普通学校的管理者越来越感觉到,如何强化自己的特点、增强自己的竟争力已经逐渐成为了与简单地提高教师教育质量同等重要的工作。应该说,在管理一种知识性行业的大范畴下,高等学校与普通中小学没有重大区别。在处理好自由度空间中的管理任务方面,普通中小学校也可以从知识管理的引进中得到许多高等学校所得到的同样的好处。

知识管理引人到中小学校管理实践中来,具体运作得怎么样,当前我国中小学的知识管理的现状到如何呢,带着这样的一个问题,笔者着重对中小学的显性知识管理方面进行了抽样调查。调查取样的范围为山东省枣庄市的中小学,采用分层抽样和随机抽样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为了使抽样更具有代表性,先是对枣庄市的中小学以市属学校、区属学校、乡镇学校为标准进行分类,然后从每一个类型的学校中随机抽取高中、初中和小学进行问卷发放。笔者在各个抽样学校,将参加回答问卷的教师集中起来,清晰地讲解了问卷的施测要求,集中答卷完毕后,当场由笔者回收带回。本调查研究共发放问卷240份,回收234份,回收率为97.5%,其中有效问卷230,有效率为98.3%,符合教育调查的要求。通过对所回收问卷进行严密科学的分析,得到以下中小学显性知识管理的现状,主要从四个大的方面作简要综述。

(一)中小学显性知识管理的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2.图书馆建设。在图书馆的建设方面,从调查得到的数据分析,其结果是不能令人满意的。有73.9%的教师认为他们学校的图书馆的藏书量不能满足学校师生的要求。这与各类学校仍以抓成绩和追求升学率为学校办学目标是分不开的。

3.学校规章制度建立和档案管理方面。调查统计表明,85.2%的教师认为学校有一套完整的学校管理规章制度,73%的教师认为学校的档案条理有序、便于查找,72.6%的教师认为学校每位教师建立了完整的教师业务档案,这些都为学校显性知识的管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中小学学校领导素质情况调查

2.学校领导的管理理念和学习意识调查。学校知识管理作为一种先进的管理理念进人到学校管理过程中,作为学校领导是否已经意识到和具有了这种理念呢,对这一问题的回答,65.2%的教师认为学校领导具有先进的学校管理理念,但是学校领导在接受新知识和主动寻求信息的意识方面,不太令人乐观,仅有的43.9%教师持肯定态度,持否定态度和模棱两可态度的教师竟达56.1%。作为学校领导如何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具有先进的学校管理理念,形成主动接受新知识和寻求学校发展信息的意识,是一个迫切而现实的问题。

(三)学校成员对知识管理理论的了解程度调查

在对学校教职员工对知识管理理论的了解程度调查中,取得了以下的数据,从发下数据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目前一些中小学教师对知识管理的理论显然不太了解,“知识管理”、“显性知识”、“知识地图”和“核心竞争力”是知识管理中的最基本的几个概念,只有33.9%教师了解“知识管理”,22.6%的教师了解“显性知识”,25.2%的教师了解“知识地图”,40.9%的教师了解“核心竞争力”。调查的结果说明了我们的一些中小学教师对新兴知识的接触和了解上还存在一定的欠缺,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我们的中小学教师对学校管理的关心程度还是不够的。

(四)中小学关于显性知识管理措施的调查

1.学校领导对教职员工学习的态度和措施。美国新管理大师彼得·圣吉说:“一个人学习过的知识如果每年不能更新7%的话,那么这个人便无法适应社会的变化”,目前一个工程师知识的半衰期是5年,如果不继续学习,那么他5年后就面临被淘汰的境地。作为学校领导对教职员工的学习应持什么态度呢,调查统计表明:74.8%的教师认为学校鼓励教师加强自身学习、倡导业务进修和学历进修,只有13%的教师认为学校不鼓励教师的学习和进修。89.1%的教师认为学校领导鼓励教师把学到的新知识用到教学中,这说明了现在的学校领导也认识到了由于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学习的重要性变得越来越突出。学校每周有固定的时间进行正规的教师业务学习,79.6%的教师的回答是肯定的,60.4%的教师认为,学校定期召开教师交流教学、做班主任的心得体会的会议。这些做法是符合学校知识管理要求的。"

2.学校对校园网和电脑的使用情况。通过前面的调查统计,大部分学校都建立了校园网和为教师配置了电脑,使用情况如何呢,在调查中,从我们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88.7%的教师认为学校鼓励教师运用多媒体手段于教学,63%的教师说他们学校有专门的计算机专业人员负责指导教师运用计算机。在校园网和电脑的使用上学校具有严格明确的管理措施,在这一问题上有68.7%的教师的回答是肯定的,但在对教师利用网络资源的培训上,一些学校显然重视程度不够,只有52.2%的教师认为他们的学校做到了,而对此持否定态度的教师也高达29.1%。这说明了一些学校意识到了运用先进教学手段的重要性,但在具体工作中往往还流于形式,缺乏相应的培训措施和制度。

3.学校对教师劳动成果的管理。学校对教师取得的劳动成果如何管理,将直接影响到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教师劳动成果的交流和共享,在现实工作中的情况是怎样的呢,我们通过调查取得了这样的数据:76.5%的教师认为学校比较重视对教师劳动成攀的奖励,定期公开呈现教师的科研成果;48.3%的教师认为学校经常组织优秀教师经验交流会。35.2%的教师认为学校将优秀教师的教案很好地保存,便于其他教师查阅参考,但有37%的教师认为他们学校没有做到这一点。这表明了学校领导虽重视对教师劳动成果的奖励,却苦于无良策,忽略了一些对学校管理非常重要的资源。

4.学校对图书馆与阅览室的使用情况。在基础设施的调查中,已经了解到目前一些学校的图书馆建设上不能满足师生的教学和学习的需要,那么在仅有设施的情况下,使用效果又如何呢,从调查统计的数据明显地可以看出,在图书馆与阅览室的使用上的现状,实在令人担忧。有35.7%的教师认为学校图书馆和阅览室为师生开放时间充足,而有48.7%的教师认为学校图书馆和阅览室的开放时间严重不足。这显然对教师的学习、知识更新是不利的,更不利于学校知识管理的进行。

5.学校知识管理专门机构和专门人员的设置。学校进行知识管理应有专门的机构和专业人员,现在的学校是否已经具有了相关的机构设置和配备呢,调查结果显示,只有35.2%的教师认为学校有专门的机构和人员收集有利于学校发展的信息和知识,认为学校没有专门机构和专门人员收集有利于学校发展的信息和知识的教师占37%,不同层次学校的教师在这一问题的回答上存在着显著性差异。(xXz=14.174>xo.05c4i9.49 P=0.007<0.05)o币属学校要好于区属学校和乡镇学校,城市学校要优于城镇学校和农村学校。

对于管理学的认识篇4

在过去的三十多年中,我们对隐喻的认识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隐喻”不再被仅仅看作是一种语言或修辞现象,而且是一种基本的认知机制。因此,隐喻研究的焦点不再停留在语言层面,而转向了认知,关注人们“用一个认知域(mentaldomain)对另一个认知域进行概念化”的过程[3]。“隐喻”一词的意义也由此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它意味着“概念系统中的跨域映射”这种映射关系常常会成第11期黄华新邱辉:知识管理与隐喻认知为我们思维和行为的基本假设,对我们产生深刻的影响。野中郁次郎和竹内弘高指出:“西方哲学关于知识的独特方法,对组织理论学者的知识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笛卡尔学派将主观与客观、认知者与被知物截然分离,由此形成了一种组织即‘信息处理’机制的观念。按照这一观念,组织只是对来自外部环境的信息进行处理,以便适应新的环境”[4]。这意味着野中郁次郎和竹内弘高已经清晰地认识到,西方知识管理的理论和实践源于西方哲学中的知识观,主客体分离的笛卡尔传统形成了一个基本的知识管理理论假设:组织是信息处理的机器。与西方哲学的传统不同,野中郁次郎和竹内弘高认为,“在日本人的思维中,人们几乎看不到笛卡尔式唯理主义的东西。可是,在那里确实存在结合了佛教、儒学和西方主流哲学思想的‘日本’式认知方式。这是一种具有‘主客一体、身心如一及自他统一’等特征的知识传统”[4]。基于这种传统,“组织”被看作是一个“有机生命体”,“它由内而外地创造新的知识和信息,以便重新明确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在这个过程中,组织对所处的环境进行了重新塑造”[4]。我们可以看到,不同的知识传统形成了不同的组织隐喻。而组织隐喻上的这种差异,往往会使我们过多地关注各种知识管理理论体系的不同侧重点。野中郁次郎和竹内弘高意识到,“我们的理论是建立在两种观念相互补充的思想基础之上。我们主张,任何适当的知识创造理论都必须包含两种观念中的各种要素”[4]。这暗示着西方的知识管理理论和日本学者提出的东方知识管理理论是有共通和互补之处的。知识管理的理论建构始于对“知识”的概念化。正如安德森(所说,对于知识管理来说,我们如何给“知识”下一个定义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是如何对“知识”进行概念化的[5]。因此,我们必须重新回到不同知识管理理论的基本假设的源头,重新考察不同的知识管理理论是如何思考和探讨“知识是什么”这一基本问题的,进而深入理解不同理论的共性和互补性。

1.1知识的概念隐喻分析

认知语言学家莱考夫和约翰逊在他们1980年合著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etaphorsWeLiveby)一书中基于大量的案例研究提出了全新的看法:我们的概念系统大多是以隐喻的方式建构的[6]。但是,概念系统看不见、摸不着,如何进行分析呢?认知语言学家于是就提出了一种可能的路径,即通过对语言表达的全面观察来窥探概念系统的秘密。因为人类交际活动所依赖的概念系统,与影响思考和行动的概念系统是相同的,所以语言就可以成为研究概念系统的重要依据[6]。正是沿着这样一条思路,隐喻的认知研究首先从文本分析入手。例如,关于“时间”,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会有这样一些表达:“你在浪费我时间、“我在她身上投入了很多时间、“你需要安排好你的时间、“生病耗费了我大把的时间等等[6]。在这些表达的背后,我们可以找到一个概念隐喻:“时间是金钱6]。这意味着,在这些例子中我们将“时间”概念化为“金钱”,并在两者之间建立认知上的映射关系。正是由于这个概念隐喻的存在,我们的日常语言中才会出现上述一系列的隐喻表达。在知识管理的理论文献中,隐喻性的表达随处可见,如“知识库存”、“获取知识”、“保存知识”、“分配知识”、“传递知识”、“知识演变”、“知识流动”等等。这些与“知识”搭配的词,在某种程度上恰恰反映了不同的知识管理理论是如何对“知识”进行概念化的。

1.2同中有异的东西方知识管理理论

在知识管理领域,较早对“知识”进行概念隐喻分析的是乔纳森•赫伊(JonathanHey)。他在研究中发现,“知识”常被隐喻性地概念化为“固体”和“液体”[7]。但真正从隐喻认知角度对知识管理的经典理论文献展开系统研究的是安德森[5][8-10]。安德森[8]运用概念隐喻的分析方法深入比较了达文波特和普鲁萨克(美国知识管理专家)的《工作中的知识》(2000年,第1章)与野中郁次郎和竹内弘高(日本知识管理专家)的《创造知识的企业》(1995年,第3章)中涉及的概念隐喻。在有关“知识”的定义性表述中,95%以上是隐喻性的,而且涉及到22种不同的隐喻,例如,"Knowledgeaswater"(知识如同水),"Knowledgeasseed"(知识如同种子),"Knowledgeassoil"(知识如同土壤),"Knowledgeasaship"(知识如同船),"Knowledgeasaperson"(知识如同人),"Knowledgeasacontainer"(知识如同容器)等等。•1699•科学学研究第32卷这22种隐喻又可以进一步划分为六大类,分别为“Knowledgeassomethingphysical(知识如同客观事物)”、“Knowledgeasawave(知识如同一种波)”、“Knowledgeasalivingorganism(知识如同有机体)”、“Knowledgeasthoughtsandfeelings(知识如同思维与感受)”、“Knowledgeasaprocess(知识如同过程)”以及“Knowledgeasastructure(知识如同结构)”[8](见图1)。图1美日知识管理理论文献中知识概念隐喻的分布对比①①该图根据安德森(2006)中的数据重新制作。从上图中,我们可以看到两者之间既存在相同之处,也存在比较大的差异。达文波特和普鲁萨克使用最多的概念隐喻,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知识如同客观事物”(59%)、“知识如同有机体”(25%)及“知识如同结构”(6%);而野中郁次郎和竹内弘高使用频率最高的概念隐喻有:“知识如同思维与感受”(31%)、“知识如同客观事物”(29%)及“知识如同过程”(23%)。两者都高度认同“知识如同客观事物”这一概念隐喻。在西方知识管理文献中,“知识如同客观事物”实际上包括了三个重要的子概念隐喻,分别是:"Knowledgeasaresource"(知识如同资源),"Knowledgeasassets"(知识如同资产),"Knowledgeasproperty"(知识如同财产)[5]。第一个概念隐喻把“知识”纳入到“物流话语”中,让人们更关注信息交流技术、流程优化和质量管理,因此知识的储存、分享和分布也就成了知识管理的重点。第二个概念隐喻把“知识”纳入到“会计话语”中,认为知识是可以控制的,知识是可以带来收益的,生产知识的成本是可以测量的等属性均被凸显了出来。第三个概念隐喻把“知识”纳入到“法律话语”中,强调了知识的所有权、知识的价值及知识的排他性等特征。这三个概念隐喻的共同之处,都是将知识看作一种东西或物质,即物质化的过程(thingification)。通过这种物质化的过程,“知识”就成了一种外在于人的、可以进行操控的对象[9]。

这种物质化的过程实际上与英美分析哲学以及西方管理文化中的科学传统是密不可分的。当然,西方的哲学和管理传统也会对东方的管理文化产生重要的影响。数据所反映的相同概念隐喻“知识如同客观事物”,也很自然地显示出了东西文化交流在某些方面所形成的一致性。这种一致性一方面可以反映出两种基于不同认识论传统的知识管理理论对于知识的理解仍有共识,另一方面也将为不同知识管理理论在未来发展中的互补与整合提供了基础。同样,我们也可以在上图中看出东西方管理理论在知识概念隐喻上所表现出来的差异。这种差异也进一步验证了野中郁次郎与竹内弘高对东西方知识管理理论不同之处的判断。从泰勒到西蒙,在西方的管理传统里存在着这样一种根深蒂固的理念,那就是组织是“信息处理”的机器,换言之,知识在他们眼里就是形式的、正式的和成体系的东西[4]。因此,欧美的知识管理理论更多的是关注显性知识的研究。相反,在日本的知识管理理论文献中,“知识如同思维与感受”和“知识如同客观事物”两个概念隐喻所占的比例最高,而且两者不相上下。这就是说,在日本知识管理专家那里,知识不仅被隐喻化为客观事物,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它还被隐喻化为主观性的思想和情感。所以,日本的知识管理理论不仅注重对显性知识的考察,而且更加注重对隐性知识的研究。莱考夫和约翰逊曾指出,隐喻的系统性使我们能够用一个概念来理解另一个概念的某些方面,同时它也必然隐藏了那个概念的其他方面;它允许我们聚焦于某个概念的某一个部分内容,同时也会使我们忽略这个概念中与该隐喻不一致的内容[6]。这就是说,当我们使用不同的隐喻来理解“知识”时,我们所关注的东西是不一样的,从而导致我们可能采取的行动也是有区别的。再加上,很多时候我们是在无意识的状态下使用这些隐喻。因此,知识管理的理论家和实践者需要知道那些潜藏在各种知识管理文本背后的概念隐喻,进而比较不同的概念隐喻到底凸显了什么,又隐藏了什么。以概念隐喻"KNOWLEDGEASARESOURCE"(知识如同资源)为例,“资源”所具有的很多属性可以被用来更好地理解“知识”。然而,这个概念隐喻却无法涵盖知识所具有的非竞争性、非叠加性、默会性等属性;如果我们要凸显知识的这些特征,我们就需要使用其他的概念隐喻[5]。从另一方面看,如果我们要形成对“知识”这样一个复杂对象的全面认识,我们需要借助的就不仅仅只是某个单独的知识概念隐喻,而是一个概念隐喻簇。在这个概念隐喻簇中,某些概念隐喻属于支配地位,而另外一些则属于辅助地位。他们共同发挥作用,可以帮助我们形成更为全面的认知。

2、隐喻认知:从暗默知识到形式知识的转换

野中郁次郎和竹内弘高认为,将暗默知识表述为形式概念的表出化过程是知识创造的精髓[4]。表出化往往是由比喻和类比所驱动的,利用充满魅力的比喻和类比,对培育创造性过程的直接投入非常有效[4]。这就是说隐喻认知在整个知识创造的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虽然野中郁次郎和竹内弘高在《创造知识的企业》一书中,用了很大的笔墨描述隐喻,但仍然有两个重要的问题没有得到清晰的说明,即“为什么隐喻可以实现概念的创新”以及“为什么隐喻可以实现暗默知识到形式知识的转换”。下文将结合隐喻认知的最新理论围绕这两个问题进行探讨。

2.1隐喻认知与知识创造隐喻的本质

是通过一个事物来理解和体验另外一个事物[6]。从认知角度上看,隐喻认知就是在两个概念域之间建立映射关系。基于这一理解,我们原来有关类比、模型、比喻等方面的研究都可以纳入到这个统一的框架之中。不少科学家已经达成共识,认为隐喻是创造性思维的工具,它不仅是科学活动的产物,而且有助于新的科学理论的创生[11]。野中郁次郎在《组织知识创造的动态理论》一文中,直接引入了莱考夫和约翰逊有关概念隐喻的观点,用了很大的篇幅来阐述隐喻认知与知识创造之间的关系。他认为,隐喻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创造概念网络的方法,它有助于我们运用已经存在的知识创造出面向未来的知识[12]。在日本企业的知识管理中,借助隐喻认知进行知识创新的案例比比皆是。野中郁次郎和竹内弘高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了本田、佳能、松下等公司是如何借助比喻和类比进行产品研发的[4](见表1)。正如野中郁次郎和竹内弘高所感叹的那样,“对西方管理者来说,我们所使用的事例和比喻语言或许有些奇怪,甚至有点匪夷所思。例如我们已经看到的例子:‘汽车进化论’这个口号怎么会是一个新款轿车有针对性的设计概念呢?或者‘人最大化,机器最小化’怎么能够成为有意义的理想呢?虽然在西方管理者看来,这些含义晦涩的口号听起来愚蠢至极,但实际上对于日本企业创造新知识却是十分有效的”[4]。隐喻认知不仅可以被用来解决产品创新中遇到的问题,同样可以解决组织管理创新中遇到的问题。例如,中国的盛大网络游戏公司从网络游戏玩家的激励模式中得到灵感,将其用在改造公司内部人力资源的管理模式中,以解决公司员工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的问题。他们构建了一套类似于游戏积分管理的经验值管理系统,采用实时记录的方式,让所有员工犹如游戏中的打怪、做副本一样,完成自己的工作②。在游戏中,玩家靠经验值决定自己的游戏角色是否可以升级,在盛大的游戏式管理系统中,系统记录下来的经验值决定了员工能否加薪、升职。从隐喻认知的角度看,盛大集团整个人力资源制度创新的背后就由一个强有力的概念隐喻“工作就是游戏”所启动和支撑。

表1产品研发中用于概念创造的比喻和类比产品(公司)比喻/类比对概念创造的影响“本田城市”(本田)“汽车进化论”(比喻)暗示乘客空间最大化乃是汽车终极发展的方向,创造了“人最大化,机器最小化”的概念球形(类比)暗示在最低表面积下达到最大乘客空间,创造出“高而短型轿车(高个小子)”概念微型复印机(佳能)铝制啤酒罐(类比)暗示制造便宜铝制啤酒罐与感光滚筒之间的类似性,创造了“低成本制造过程”的概念家用烤面包机(松下)饭店面包(比喻)大阪国际饭店面包师(类比)暗示比较可口的面包,创造出“麻花面团”的概念隐喻认知是一个创造性的过程,它通过将两个在语义上相距很远的概念放在一起而形成一种对事物和问题的新的洞见。我们需要进一步思考的一个问题是:隐喻认知为什么能够帮助我们形成新的概念。其主要的原因是一个有价值的隐喻性表达,经过深思熟虑后,常常会建构起一个如莱考夫所说的概念映射结构。这个映射结构包含两个不同的概念域,即始源域S和目标域T。该映射结构是类比推理的基础,其过程可用如下公式表示[13].”分别代表的是始源域集合S和目标域集合T上的任意论元列表;R表示n元属性,它可以表示一种属性,也可以表示一种关系;a是迁移算子,用于产生新的结论。整个公式的意思是说,认知主体基于两个概念域在,Rk-1等属性上的相似性,可以推导出目标域也具有始源域所具有的一些属性。也就是说,目标域T在推理之前是不具有属性Rk,…,Rn的,但通过基于结构映射的类比迁移,获得了这些新的属性。概念的创新正是通过这个过程完成的。由于长期受到逻辑实证主义的影响,科学语言严格局限于字面意义和逻辑的、精确的以及可以证实的特征层面,传统上认为科学话语必须是一种完全透明的零度修辞的话语,并期望将科学理性重新建立在不可置疑的感觉材料的基础上[11]。因此,隐喻被严格地排除在了科学之外。受到这种科学传统的影响,隐喻认知的价值在传统管理学中的地位自然可想而知。但是,随着以人本主义为核心的知识管理的兴起,我们相信,隐喻认知在知识创新中的重要价值将被重新发掘。

2.2隐喻认知与知识传播

作为知识管理的重要推动者之一,安达信公司曾经提出一个导入知识管理实际执行的公式:KM=(P+K)s[14]。其中,KM指知识管理(KnowledgeManagement),P指人员(Peo-ple),K指知识(Knowledge),“+”指IT科技,S指分享(Share)。梁林海和孙俊华[15]对该公式做了进一步解释,认为P包括了扮演着知识的生产者、共享者、传播者等不同角色的人员;K是知识管理的对象,在组织的发展与创新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组织必须注重对知识的积累、共享和创新;“+”主要指知识管理中所应用的各类信息技术,它们是知识管理的工具和催化剂,通过对技术的合理应用以及技术与人的有效结合,促进组织中知识的传播、共享与创新,从而提高组织的绩效;至于S,他们认为共享的组织文化是有效知识管理的前提与保证。安达信的这个公式实际上是一个知识传播的系统模型,反映出了知识传播所涉及的基本要素,即主体、内容、渠道和语境。英国哲学家迈克尔•波兰尼(MichaelPolanyi)将知识分为暗默知识与形式知识[16],这是目前比较流行的、且被知识管理理论与研究领域所广泛接受的分类方法。暗默知识是指与特定情境相关的个人知识,它难以进行形式化,也难以进行交流;相反,形式知识,就是那些可以用形式化或系统性的符号做出表征的且能进行传递的知识[4]。对于一个传播系统而言,如果知识是形式化的(explicit),那么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加强传播渠道的建设。然而,如果知识是暗默性的(tacit),那么我们首先需要解决的一个前提条件是:要让难以表达的暗默知识转变为可以表达的形式知识。野中郁次郎指出,将暗默知识转变为形式知识的一种有效的方法就是使用隐喻[12]。但是,他并没有解释,隐喻是如何使暗默知识到形式知识的转换成为可能的。借助符号学的分析范式,我们可以对这一问题做进一步的解释和说明(见图2)。17]一个符号由符形、对象和概念域(符释)三个部分构成。符形是某种对某人来说在某一方面或以某种能力代表另一事物的东西;符释是符号形体在接受者的头脑中所形成的东西;对象就是符形所代表的那个事物。当某一认知主体在与对象1的互动中,获得了暗默知识,但没有现成的符形与之对应。这就意味着在某种程度上是不可以直接表达的。但是,我们可以在相似性的基础上找到一个同样具有属性的概念域(即概念域2),然后确定与概念域2相对应的符形2,最后就可以生成隐喻性的表达“符形1是符形2”。这个相似联想的过程可能会激活多个具有某一特定属性的概念域。这时就需要考虑语用交际中的最佳个体关联原则和信息的协调性原则,以提高隐喻的可接受性[19]。

隐喻认知在科学传播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不管是在科学共同体内部的传播中,还是在科学共同体面向社会公众的传播中,隐喻认知都是普遍存在的,它通常以形式多变的隐喻性语言表现出来。隐喻认知的重要价值在于以一种兼具经济性和启发性的方式改变了科学传播受众的认知结构,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知识张力”和“知识鸿沟”[20]。显然,这些发现也同样适用于企业组织中的知识管理。暗默知识包含技术与认知两个层面。前者主要涉及秘诀、手艺以及技能等内容;后者集中关注“心智模式”,指的是人类在内心通过构造和运用类比来创造世界的运作模式[4]。心智模式是指个体认知系统所建构的用来解释外部世界的内在表征[21]。这种内在表征,如认知图式、范式、视角、信念和观点,是个体过去所体验的现实世界在自己头脑中沉淀下来的假设与印象,它对个体如何认识世界以及如何界定世界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认知层面的暗默知识传播就会涉及到组织的文化传播。我们发现,很多组织的文化理念通常会直接以隐喻的表达方式呈现出来。例如:“资本是船,品牌是帆,企业是人,文化是魂”(海尔集团);“山高人为峰”(红塔集团);“在绝望中寻找希望”(新东方);“我们的血管里流的不是血,而是可口可乐”(可口可乐公司);“管理是树,品牌是挂在树上的果子,细节是大树的枝叶,放弃细节就等于打完大树的枝叶,大树再也结不出美丽的果实品牌”(JVC),等等。隐喻性的组织文化理念的表达不仅有意识地体现在高度凝练的企业宣传语中,而且还不时地体现在企业家的日常话语中。例如,“我们的B2C、C2C的市场很大,要抢占制高点”;“我认为互联网是跟美国同一起跑线的,相差就是两三年的时间”;“我们有很多的错误,我们走了很多弯路”;“阿里巴巴是一个大家庭,我们希望在工作中,在平时我们是朋友”;“我们要坚持走下去,如果有一天我们成功了,我们的这套东西,就会被很多企业学习,这个DNA传到别的机体里面,我们的灵魂才能延续下去,这可能要我们看得更遥远一点”。这些隐喻性的话语来源于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的内部演讲,涉及“做企业如同打仗”、“做企业如同体育比赛”、“做企业如同旅行”、“企业是家庭”、“企业是有机体”等概念隐喻。通过使用这些隐喻性的话语,企业家可以把自己心智模式中一些很重要的东西有效地传递给自己的员工。

3、结语

本文主要从知识管理的基本理论假设和知识管理的具体实践两个维度探讨了知识管理与隐喻认知之间的内在关联,揭示了隐喻认知在知识管理中的重要作用。通过深入考察知识管理中的隐喻认知,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什么是知识”、“如何创造出新的知识”以及“如何有效地传播知识”等问题,进而提高人们在知识管理过程中的隐喻意识和隐喻应用能力。

对于管理学的认识篇5

〔关键词〕图书馆知识管理述评

〔分类号〕G250

Review on Researches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in Library Abroad

Zhu MeifangXu ShaotongWang Chunfang

School of Economic and Management,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Guangzhou510006

〔Abstract〕By introducing the situation of research progress of foreign library knowledge management (LKM) in the aspects of basic theory,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knowledge sharing and transformation, this paper summaries and evaluates on that, so as to provide references and inspirations for the LKM research in China. The research results show that although the theory studies of LKM abroad have been all-round started, the basic research of LKM is relatively weak, especially that there are still some difficulties in the areas of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knowledge sharing and transformation. The paper lastly points out that these problems will become the focus of further research.

〔Keywords〕libraryknowledge managementreview

1引言

从20世纪90年代知识管理兴起以来,其研究范围目前已从商业领域扩展到其他领域,如政府机构、图书馆和信息机构等。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开始对图书馆等非赢利性组织开展知识管理的理论与技术研究。本文以4大外文数据库――ARL、EBSCO、Elsevier、ACM为检索对象,对结果剔除后得到了相关文献56篇。下面以这些文献内容为依据,对近几年国外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发展和研究情况做一个总结与评价。

2基础理论研究

2.1知识管理与图书馆

国外学者对知识管理和图书馆学的关系与归属问题存在较大争议。信息专业人员和图书馆员认为,知识可以通过存储、检索及网络传递等进行管理,所以知识管理属于图书馆学、信息科学的范畴。

一些学者认为,知识管理与图书馆学存在相似和交叉,但本质不同。Loughridge[1]认为,知识管理从理论到实践与图书馆学、信息管理有很大的差异。知识管理更多强调知识诱导、创造性、团队工作及更多涉及组织战略发展。Michael[2]指出,知识管理在图书馆学和信息服务中非常重要。然而,几乎没什么人意识到分类学和分类结构是图书馆学与信息科学最基本的研究领域。Bulter[3]认为,许多知识管理工程看似集中在图书馆信息学熟悉的领域,但图书馆员从未首创过知识管理。

笔者认为,知识管理的出现是信息管理发展的必然结果,出现新的特点是合乎发展逻辑的,不应该把它们分开看待。知识管理是图书馆学和信息管理学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们在理论上一脉相承。图书馆不但需要知识管理来发展自己,更有责任去拓展知识管理的应用空间。

2.2 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含义与内容

2.2.1含义现有知识管理定义基本上都是从企业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强调获取竞争优势,而图书馆是一个相对缺乏竞争的服务环境,图书馆学和信息学研究是一般环境下的知识管理。因此,图书馆知识管理需要基础通用的定义作为指导。

此外,图书馆员对知识管理的理解存在差异。DavenPort and Cronin[4]指出,大量信息专业人员没有很好地区分知识管理和信息管理两门学科。Southon等人[5]指出,有些图书馆员和信息专业人员认为知识管理不过是一种描述信息资源管理的流行观点。要加强图书馆员对知识管理工作的理解与认同,也需要一个更为本质的定义。

Holsapple 和Joshi[6]提出的定义是:知识管理是组织实体为完成目标和规划,以增加自身价值的方式,系统的、有目的地拓展、开发与应用可用知识的努力及活动。笔者认为这个定义具有一般性,图书馆开展知识管理可以以此概念为借鉴。

2.2.2基本内容Lee和Hwa-Wei[7]认为,21世纪图书馆的角色是学习和知识中心,图书馆应该表现出强大的知识管理领导能力。

Holsapple 和Joshi提出了知识管理研究与发展的4个层次:个人知识管理、组织知识管理、跨组织知识管理、国家知识管理。图书馆开展知识管理从自身发展而言属于组织知识管理,从职能来讲又包含了为个人、组织和国家提供知识管理服务的性质。

既然图书馆知识管理定位在更高的目标,那么就要求它有独特的管理内容。由于国外对图书馆知识管理基础理论研究并不充分,因此在认识图书馆知识管理内容构成方面还需借鉴商业领域的内容。Charlotte[8]等人在文中提到企业知识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知识与信息共享;最佳实践经验的确认与挖掘;智力资本的管理与开发;发展学习型组织;技能培训与发展;整合所有信息和知识资源;促进客户和潜在客户的专业建议。虽然这个内容概括的比较全面,但还不够精炼与通用。笔者认为图书馆的知识管理在内容上至少应该包括两个方面:人力资源管理,提供科学的管理体系和人才结构;知识共享管理,对图书馆内外的知识进行挖掘、转化与传播。

3人力资源管理

图书馆开展知识管理要把人作为首要因素来对待。Davenport[9]指出,知识管理需要管理人员,只有对组织内相关群体给予明确的责任,知识才会被管理好。

3.1馆员能力要求与培养

对图书馆员是否具备领导和执行知识管理能力的问题,国外学者提出了不同见解。一些学者认为图书馆员从事知识管理工作具有一定优势。Broadbent[10]指出,图书馆员在编辑和获取资源方面有优秀的技能,知识管理也并不是为某一领域的团体或组织所独有。Duffy[11]指出,图书馆员应大胆坚持,他们有能力在图书馆中采取正确的知识管理原则。笔者也认为图书馆员在知识信息组织方面有专业优势。

还有学者认为,图书馆员从事知识管理活动,不仅要积极提升知识服务能力,而且要打破自身束缚,重塑职业角色。Charlotte等人指出,对“图书馆员”的认识观念妨碍了他们进入到知识管理的工作部门中去。Klobas[12]认为,图书馆员精通知识传递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但是很少有机会让他们为组织做贡献。Southon等人[13]认为,信息专业人员的角色存在问题,他们被认为只是组织需要赡养的负担,与企业知识管理人员的活动相比呈边缘化趋势。

面对不利因素,图书馆员必须打破陈旧的知识结构,学习掌握新知识技能。Ron Jantz[14]指出,知识管理将帮助图书馆转变为一个高效的知识共享组织,而馆员的职能是利用先进的硬件和软件帮助用户找到最优答案或相关资源。David[15]指出,为应对变化,图书馆员的任务应向知识信息存储、检索和传递方面转变。另外,图书馆学与情报学教育要针对市场需求来调整课程设置,以加强人才适用性。

3.2管理体系与运行机制

如何将所有人员组织到知识管理体系中去,Pradeepa[16]提出了一个较为成熟的构想。他认为,馆员独自承担知识管理的重任有困难,比较好的办法是由馆员组建一个知识管理团队。组建团队可采用两种策略:①在图书馆原有行政业务等级结构基础上赋予知识管理功能,这样期刊、读者服务等业务部门的馆员就负责知识管理的各个不同方面,研究馆员担任知识主管的职务;②任命一些老资格的助理馆员从事知识管理各方面的工作,研究馆员仍然承担知识主管的任务。

4知识共享与转化

4.1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

国外学者对知识共享的研究从显性与隐性两方面展开,尤其注重隐性知识的转化研究。Jan Duffy[17]把显性知识定义为“文献化的、公共的、结构化的、内容固定的、客观具体化可被感知的知识”;隐性知识是:“没有记录下来、有前后联系、动态创立的、内在的和基于经验的,通常存在于人的思想、行动与感知意识当中的知识”。

4.1.1馆员隐性知识的挖掘馆员,特别是学科馆员,除业务知识外,还拥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专项服务技能。对于馆员的知识可以登记整理、索引排列,并通过创建和维护数据库使这些资源可检索与获取。Lee和Hwa-Wei指出,应对全体馆员的知识和经验加以评估与分享,并建立包含奖励及激励机制的组织文化,鼓励图书馆员通过书写、讨论、演讲、辅导、顾问等形式来共享和传递隐性知识。组织文化应重点强调合作、共享和创新理念。图书馆还可以通过内部网络建立特别兴趣组和聊天室,鼓励有经验的工作人员将知识与经验传授给新成员,帮助新人尽快获得经验。

4.1.2读者隐性知识的挖掘用户头脑中存在大量隐性知识,也包含隐私,这就为图书馆员对其挖掘和转化带来了难度。图书馆员应通过与用户进行正式或非正式的个性化交流来挖掘用户的隐性知识,并通过网络系统存储利用这些知识。Lee和Hwa-Wei指出,图书馆必须对服务记录进行分析,以便尽可能掌握每一位用户的兴趣和需求信息。这些记录包括用户的注册信息、用户调查结果、流通和馆际互借记录、FAQ、电子期刊与数字资源的使用情况等。此外,笔者认为,只有通过更为完善和人性化的知识服务,使用户产生良性的归属感,才能从根本上赢得用户的隐性知识。

4.2知识共享体系

只有建立起高质量、双赢的知识共享服务体系,才能留住更多人参与知识共享。这种体系最需要的是知识专家和具有最佳实践经验的人。Lemer和Tirole[18]指出,“组织的知识管理如何吸引专家的目光?首先,必须有快速的反馈。其次,组织不仅要提供能够支持在参与者之间快速反馈的软硬件,而且还要奖励那些经常回馈信息的贡献者。”此外,“在吸引专家的同时也不能忽视那些消极的参与者。因为贡献者所影响的群体越壮大,他们的服务动机就越强。虽然知识管理活动需要受众,但对核心知识生产者和管理者还要认真筛选,可以用成员资格制或试用期制来控制。”

4.3障碍与难题

国外不少学者指出,在实际的知识共享工作中还存在着一些困难和障碍因素。概括起来包括:①员工不情愿分担使隐性知识显性化所带来的成本;②知识库的知识难以分类和获取,这主要由频繁的数据变化造成的;③组织中的成员倾向于储藏知识经验,以此来保持职位的优势;④组织文化不能全面支持或推动知识共享;⑤对隐性知识的挖掘还存在知识产权等法律问题。

5 结论

通过对国外图书馆知识管理理论研究的进展分析,可以看到基础研究相对比较薄弱,在人力资源管理和知识共享两个方面还存在一些棘手的问题。知识作为图书馆学的研究和管理对象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如何让知识管理理论服务于图书馆自身建设将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工程。

参考文献:

[1]Loughridge B. Knowledge management librarians and information managers:Fad or future.New Library World,1999(100):245-253.

[2]Michael E, Koening D. KM moves beyond the organization:The opportunity for librarians.Information Services & Use,2005(25):87-93.

[3]Bulter Y. Six months in a leaky boat: Issues for Austrian and NI law librarians. The Law Librarian,1998(29):229-233.

[4]Daven P E, Cronin B. Knowledge management: Semantic drifter conceptual shift? Journal of Education for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2000(41):294-306.

[5]Gray Southon F C, Todd R J.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professionals and knowledge management:conceptions, challenges and conflicts.Australian Library Journal, 2001,50(3):259-281.

[6]Holsapple C W, Joshi K D. A formal knowledge management ontology: Conduct, activities, resources, and influences.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4,55(7):593-612.

[7]Lee Hwa-Wei.Knowledge management and the role of libraries.[2007-04-16].web.省略/ehost/detail?vid=1& hid=117&sid=2a|4580|-4fb3-4d6e-8d96-9503f45b5f88%40 sessiionmgr107.

[8]Breen C, Farragher A, McQuaid M, et al. New information management opportunities in a changing world. Library Review,2002,51(3):127-138.

[9]Davenport T H. Some principles of knowledge management.Strategy and Business,1998(2):34-40.

[10]Broadbent M. The phenomenon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What does it mean to the information profession.Information Outlook,1998(2):23-26.

[11]Duffy J . Knowledge management and its influence on the records and information managers.The Information Management Journal,2001(7):62-66.

[12]Klobas J E. Information services for new millennium organizations:Librarians and knowledge management//Raitt D. Libraries for the New Millennium:Implications of Managers, London:Library Association,2001:39-64.

[13]Gray Southon F C, Todd R J, Seneque M. Knowledge management in three organizations: An exploratory study.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2,53(12):1047-1059.

[14]Jantz R. Knowledge management in academic libraries:Special tools and processes to support information professionals.Reference Services Review, 2001,29(1):33-37.

[15]Stern D. New knowledge management systems: The implications for data discovery, collection development, and the changing role of the librarian.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3,54(12):1138-1140.

[16]Wijetunge P. Adoption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by the sri Lankan university librarians in the light of the national policy on university educa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Development,2002(22):93-97.

[17]Duffy J. Knowledge management: To be or not to be?. The Information Management Journal,2000(11):64-67.

对于管理学的认识篇6

【关键词】幼儿园教师;团体学习;个人知识管理策略;调查与分析

【中图分类号】G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09)01/02-0056-04

一、问题的提出

当前,团体学习作为园本培训和教师继续教育的主要形式,已成为园本教研和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方式。然而,团体学习虽然已经成为幼儿园教师获取各种专业知识的重要来源,但并非每位教师都能自觉、有效地利用这样的学习资源。不少幼儿园的团体学习已成为一种形式化、结构化、模式化而又让人“割舍不下”的学习方式。个人知识管理是一种新的个人知识整理和增值的方法,也是个人通过对知识获取、共享、转化和创新等过程的管理与优化,及对自己知识体系的修缮与维护,更有效地整合与补充自己的知识资源,调整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提升自己的学习效率和学习品质并最终提高自己核心竞争力的过程,〔1〕其主要目的就是“为了高效地、有偿地开发和使用智力资本”。〔2〕因此,增强教师个人知识管理的意识,提高教师运用知识管理策略的能力,是改变团体学习效率低下,提升园本教研质量的有效途径。研究者通过问卷调查、观察与深度访谈,全面了解幼儿园团体学习中教师个人知识管理策略的运用现状并对相关的问题进行分析,以期为改善教师“学习投入”与“学习产出”之间的不平衡状态提供参考。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采用分层抽样法对江苏、广东和河南三省6所不同性质和级别幼儿园中的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196份,收回有效问卷178份。第二阶段采用观察与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对某一省级示范幼儿园进行为期三周的参与式观察,小、中、大班各一周,跟随该班教师参与各种形式的团体学习活动,每次学习活动结束之后,即时对该班教师进行结构化和半结构化访谈。第三阶段采用访谈法对6所幼儿园中的60位教师进行一对一的个人深度访谈。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1.运用个人知识管理策略的意识淡薄

知识管理理论在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进入我国教育领域。大多数幼儿园教师对于个人知识管理理论及相关实践研究尚十分陌生,有的教师甚至是在参与问卷调查时才首次接触个人知识管理这一概念。本研究关于“知识管理”概念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25.3%的教师承认根本没听说过“知识管理”概念,47.2%的教师“听说过,但不知道具体含义”,25.8%的教师“听说过,对含义略知一二”,仅有1.7%的教师“听说过,也很清楚其含义”。而在关于“个人知识管理”概念的问题上,在仅有的27.5%自认为“对个人知识管理含义略知一二”和“很清楚其含义”的教师中,认为“个人知识管理”就是“组织对个人知识的管理”的占8.4%,认为是“个人对自己知识的管理”的占20.2%,认为“既包括组织对个人知识的管理,也包括个人对自己知识的管理”的占38.2%,认为是“知识管理中的一种类型”的占32.1%,还有1.1%的教师有其他理解。也就是说,近2/3自认为了解“个人知识管理”含义的教师其实并没有真正了解。

虽然大部分幼儿园教师对个人知识管理的相关理念并不熟知,但在相关问题上,大多数教师有着十分明晰的态度。在“是否可以对个人的知识和经验进行管理”的问题上,30.3%的教师认为“当然可以”,52.8%的教师认为“有可能”,15.7%的教师表示“不知道”,只有0.6%的教师认为“根本不可以”,还有0.6%的教师“没听说过”。在“是否有必要对自己的知识和经验进行管理”的问题上,35.4%的教师认为“非常有必要”,58.4%的教师认为“有必要”,仅有0.6%的教师认为“没有必要”,还有5.6%的教师承认“不知道”。也就是说,绝大多数参与问卷调查的幼儿园教师都认为,既有必要也可以对个人的知识资源进行管理。但在个人知识管理的实践中,幼儿园教师的行为与理念之间存在较大差异。32.1%的教师“从来没有考虑”过对个人的经验和知识进行管理,32.1%的教师“偶尔考虑过”,还有30.7%的教师是“曾经考虑过,但不知如何管理”,只有5.1%的教师是“认真考虑过,也知道一些方法”。也就是说,95%以上的幼儿园教师在参与团体学习的过程中,是依照个人长期积累的学习经验和已有的学习方式持续着一般意义上的“自然学习”,无意识地执行着“原始”的知识管理。

“知识管理起始于个人的学习,倘若个人不能有效地学习,知识管理就会成为一句空话。”〔3〕借助学习思维方式的改变和思维品质的改善,有效促进教师学习效率与学习质量的提高是实施幼儿园教师个人知识管理的核心理念。然而,由于对个人知识管理理论缺乏认识与了解,广大幼儿园教师虽然经常参与各种园内和园外的团体学习,但明显缺乏对团体知识资源实施管理的意识,也明显缺乏运用个人知识管理策略有效挖掘团队中可利用的信息与知识资源的策略意识。教师按照幼儿园的学习安排,按部就班地参与各种团体学习的活动,至于运用什么样的知识管理策略、为何运用这样的策略来提高个人在团体学习过程中的知识管理能力,则几乎未曾考虑过。知识管理意识和策略运用意识的缺乏,导致团体学习资源的浪费和教师个人学习效率的低下,进而影响到教师专业发展的速度和质量。

2.个人知识管理策略数量十分有限

“知识管理与教育文化是相通相融的,而且教育是导致知识管理成为自身核心文化组成部分的路径。”〔4〕尽管幼儿园教师知识管理意识和策略运用意识十分淡薄,但研究者通过开放式问卷调查和参与式观察发现,在团体学习过程中,很多教师实际上已不自觉地使用了一些个人知识管理的策略。比如,记笔记、交谈、积极参与研讨等。对团体成员中一些优秀教师的工作方法和技巧,69.1%的教师表示“很关注,也很努力地学习”,22.5%的教师是“略有关注”,只有6.7%的教师是“不大关注”,还有1.7%的教师认为“就那回事”。可见,广大幼儿园教师对个人知识管理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虽然并不熟知,甚至根本不了解,但不少教师在团体学习过程中无意识地实施着个人知识管理,并凭借已有经验和学习习惯,运用了一些个人知识管理策略。这些无意识运用的个人知识管理策略,数量还十分有限,内容也较为贫瘠,更为关键的是,它们处于自生自灭、无人管理的边缘化境地。

问:在团体学习时,你主要使用什么样的知识管理策略来提高个人的学习质量和效率?

Q教师(6年教龄):团体学习中,我一般都通过记笔记保留材料,如果发了材料,我就不怎么记了。我从来没想过用什么策略来提高自己团体学习的效果,也从来没有人提醒我怎样才能有效学习。如果记笔记算一个策略的话,我就是通过记笔记参与团体学习的。

Y教师(12年教龄):我们幼儿园每两周进行一次团体学习。有时会先看一些教师上课,大部分是从杂志上找一些有关的内容来学习。学习时,就某些问题或某节课进行交流讨论,对有些学习材料或某些有启发性的话语作记录。有时大家也会争论一些问题,但都是说说自己的看法而已。我周围的教师几乎都是这样的,没有人会想到学习效率和知识管理策略的问题。

W教师(1年教龄):我在学校时,没有参加过太多的团体学习,所以工作初期还是挺喜欢学习的。大家一起讨论一些共同的或有疑惑的专业问题,对自己还是会有所启发的。但有时觉得挺浪费时间的,也觉得自己收获并不是很大。在团体学习时,我主要是记笔记,发言的机会不是很多。主要是我自己不很主动,总是觉得自己工作年限短,经验不足,不敢轻易提问,也不敢轻易和别人讨论,怕自己说得不对,别人笑话。

L教师(18年教龄):我已经参加过很多次团体学习,除了园内组织的学习外,还经常被派出去参加区、市或者省外的学习。学习方式都差不多,主要是记笔记、交流、讨论。有时从外面学习回来,也会写点学习体会或反思什么的,那主要看心情,有时是幼儿园要求写的,但不多。

由此看来,幼儿园教师对团体学习的形式十分熟悉,对团体学习效率的问题也有所了解,但由于缺乏特别的关注与引导,广大教师对这些问题普遍缺乏认真思考,只是凭借已有的学习方式和十分有限的个人知识管理策略进行学习。在学习中,已使用了一些诸如记笔记、交流、讨论等常用的个人知识管理策略,但对于诸如写反思日记、案例研习、借用图式和图谱等其他形式的个人知识管理策略几乎很少使用。比如,在关于团体学习后撰写反思日记的问题上,28.1%的教师从来不写,59%的教师是偶尔会写,只有8.4%的教师是经常写,还有4.5 %的教师是每次都写。也就是说,近九成的教师对一些有用的知识管理策略采取忽略和忽视的态度。个人知识管理策略的贫乏,使得团体学习对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的效力得不到有效体现,同时也人为地影响了教师自主专业发展能力的提高与发展。

3.个人知识管理策略比较原始粗糙

在团体学习过程中,利用记笔记进行初级的知识保存,通过交流和讨论进行无意识的知识分享,借助别人的经验开展一定范围的模仿活动等,是大多数幼儿园教师在团体学习中普遍采用的知识管理策略。这些无意识的、初始的个人知识管理策略还比较原始和粗糙,它们犹如一个未被加工的毛坯,因未经过人雕琢与深加工,其潜在的多项价值得不到全面开发与展现。比如,记笔记几乎是每位幼儿园教师在团体学习过程中实现知识文本化的普遍方式。27.5%的教师是“非常认真地记,希望把别人的每句话都记下来”,43.3%的教师是“很认真地记,只记自己想要的内容”,23%的教师是“只记别人的主要观点”,4.5%的教师则认为“没必要记,只要认真听就行了”,只有1.7%的教师是根据自己的需要采用了多样化的综合记录。个人知识管理策略的原始性在较大程度上限制了策略内在价值的有效发挥。

L教师(20年教龄):作为一名老教师,团体学习时,大家老是让我发言,时间长了,自己也觉得不发言似乎不太好。实际上,有时候纯粹是一种应付,而不是真正在讨论一些问题。讨论要有针对性,要能讨论出一些有价值的东西。

G教师(1年教龄):我刚工作一年,学习时,就拼命记笔记,只要来得及记上的就全记上。我发现有的教师只是偶尔记一下,有的教师只记标题,我是什么都记,就这样还老是记不全,总是恨自己没有参加速记班。

T教师(10年教龄):团体学习时,主持人总是让大家积极发言,冷场时,还要一个个点名。组织讨论对于学习还是很有必要的。但我觉得讨论时应该有个核心内容,哪怕一次只讨论一个问题,只要大家能有所收获就行。有时事先定好了讨论的内容,为了赶时间,只好点到为止。表面看讨论了,但价值不大。

F教师(6年教龄):团体学习时,我比较喜欢记笔记,园长和同事也觉得我的笔记记得很全面,没参加学习的教师有时还会拿去抄。应该经常看看笔记,这样才能记住一些东西。但是教师们一般都是记完就完了,不愿再去看它,实际上有时候我们争来争去的问题早讨论过,笔记上都有,只是大家没太注意。

对以上团体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少数幼儿园教师已有所察觉,但对于这些问题为何需要解决、怎样解决却没有更多的思考。

C教师:我觉得学习时,不能怕冷场老是不停地让大家发言,有时需要先思考一下,或者让大家有所准备。反正大家现在都比较会说,让谁发言都能说上一通,有时是信口开河,说完就完成任务了,听者没有太大的收获。

W教师:我比较内向,不太爱发言,学习时主要是记笔记,其实,记不记都无所谓,也没有人检查。记完笔记最好过一段时间自己再翻翻看看,复习复习。但我也很少这样做,只是需要时查一下,有时也查不到。以为自己当时记上了,其实是漏掉了。

Z教师:我参加工作不久,因为太缺乏教学经验,所以团体学习时,有些专业术语都听不懂,也不好意思当面询问,只好埋头记笔记,总想把别人的每句话都记下来。记笔记是我学习时的主要工作。其实记完就记完了,事后也几乎不看。后来就发现,有些弄不懂的地方笔记上记得很清楚,就是没有经常翻阅,将它变成自己的知识。

J教师:我是一个比较感性的人,不是特别会记笔记,所以记得比较乱。后来我学习时,就想办法坐在会记笔记的教师旁边,她记什么我也记什么。但这也不是一个好办法。我也很想改变改变,但总是想想而已,没有多少实际行动。

四、思考

团体学习已成为幼儿园教师职业生活的组成部分,也应该成为教师不断汲取知识营养的重要途径。逐步提高个人知识管理的意识,学会从团体学习的各种“场”中敏锐地发现自己需要的知识,通过合适的策略有效地获取有用的知识与信息,对于追求专业发展的幼儿园教师而言十分重要。然而,由于对个人知识管理理论研究缺乏关注和了解,广大幼儿园教师个人知识管理的意识还十分淡薄,管理能力也比较低下,管理策略更是贫乏与“原始”。因此,作为知识工作者的幼儿园教师,在“过去是组织利用个人的时代,现在是个人利用组织的时代” 〔5〕的今天,主动了解个人知识管理的基本理论,逐步增强个人知识管理的意识和运用适宜知识管理策略的能力,将不断改善学习投入和学习产出的不平衡状态,循序渐进地提高个体有效利用团体学习资源的水平,进而带动团体学习质量的全面提升,最终实现从融合中走向自我更新的专业发展目的。

参考文献:

〔1〕岳亚平.个人知识管理:团体学习中幼儿园教师走向自我更新的新选择〔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2007,388(12):17-20.

〔2〕查尔斯・德普雷,丹尼尔・肖维尔.知识管理的现在和未来〔M〕.刘庆林,译.北京:人民邮政出版社,2004:8.

〔3〕彼得・德鲁克,等.知识管理〔M〕. 杨开峰,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1-2.

〔4〕EDWARDSALLIS, GARYJONES. Knowledge management in education〔M〕.London:Kogan Page,2002:5.

〔5〕野中郁次郎,胜见明. 创新的本质〔M〕.忠鹏,谢群,译.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6:185.

On Preschool Teachers’ Personal Knowledge Management Strategy in Group Learning: Reality Investigation and Problem Analysis

Yue Yaping

(Institute of Educ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College of Educational Science,

Henan University, Kaifeng, 475004)

【Abstract】Using the combined method of questionnaire, observation and interview, the researcher made an investigation into the reality of preschool teachers’ application of personal knowledge management strategy in group learning an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eachers’ awareness of application of the strategy is weak, the management strategy is limited in amount and crude. These problems lead to the low efficiency and quality of group learning and the effectiveness of kindergarten-oriented teaching and research is weakened.

对于管理学的认识篇7

论文摘要:知识管理是当前一种新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 成为学术界和企业界研究的重要课题。文章对国内外学术界和企业界关于知识管理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进行了综述和对比分析,发现国外对知识管理的研究已趋于高潮和成熟,而国内对知识管理的认识和研究起步较晚,还处于起步和发展阶段。

从人类社会开始,知识就随着人类社会的演进而不断积累。因此广义地说,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知识发展的历史,一部知识管理的历史。但是作为一种正规的商务实践,知识从上世纪50~60年代才开始植根于受过教育的劳动力中。知识管理的本源可以追溯到上世纪50~60年代北美洲的商务实践中。而中国对知识管理的认识和研究起步较晚。中国知识管理理论研究始于1998年。

一、国内外知识管理理论的演进

1.国外知识管理的发展状况。知识管理作为人类的一个活动,早已存在,但是正式用“知识管理”这个词来形容企业的知识活动过程,还得始于美国的管理大师彼得·F·德鲁克。1959年,彼得·F·德鲁克在其《明日的里程碑》(Landmarks of Tomorrow)一书中创造了“知识工人”(knowledge worker)这个新词汇,他认为产业工人中出现了一种新型的劳动力阶层,这些工人接受了大量的正规教育,具备获得与应用理论和分析知识的能力。同时,德鲁克在上世纪60年代还提出了知识经济的萌芽阶段。彼得·F·德鲁克是公认的当代最伟大的管理宗师,也是最早提出知识社会和知识管理的人。

尽管上世纪50~60年代国外学者就已经提出“知识经济”、“知识工人”等概念。但是国外对知识管理的深入研究和实践,始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1989年美国成立了知识资产管理研究会,对知识管理专项进行深入研究;20世纪90年代初期,美国的一些咨询公司知识非常密集,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内部知识管理活动。这一时期,国外学者写了许多关于知识管理的论著。比如:日本的野中郁次郎(Nonaki,Ikujiro)发表了《知识创新型企业》。在该著作中,他指出:在一个“不确定”是唯一可确定之因素的经济环境中,知识无疑是企业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那个时期出现了世界上第一位知识主管(CKO),他就是雷夫·埃德文森(Leif Edvinsson),成为了总部在瑞典的Skandia公司的知识主管。雷夫·埃德文森成立了知识资本研究课题的权威领导,代表作有《发掘隐藏的智力,实现公司的真实价值》。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管理界的精英们开始认识到知识是一个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因素。创新很快被当作企业的一种核心竞争力。

2.国内知识管理的发展状况。20世纪90年代末期,知识管理理念开始在中国传播。从那时起国内对知识管理的研究和实践发展迅速,知识管理成为国内企业家和学者关注的焦点。

朴素的知识管理阶段:1997年两会召开之前,两会代表的桌前都收到了科技部的一个报告《知识经济与中关村》。这份报告在当时引起了很大反响。从1995年开始,经过两年的关于知识经济的讨论,在1997年的两会上,关于知识经济的探讨直接引申到中关村关于风险投资、知识型企业、知识资产等中国实际问题的探讨。在这些探讨中,知识管理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的内容,当时还是一种非常朴素的思想。

进入1999年,关于知识经济的研究和实践逐渐从宏观层次转向了微观领域,学术界开始研究知识经济的微观基础——企业知识管理等问题,企业界也在积极探索如何进行知识管理以面对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和大好机遇。1999年,许多国外知识管理研究的著作被翻译出版,国内不少学者也敏捷地投入该领域的研究,发表了一系列的学术文章。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管理科学部将“企业知识管理问题研究”作为2000年鼓励研究领域为标志,国内学术界关于知识管理的研究掀起一个高潮,并将波及到企业界,引发一个企业知识管理实践的高潮。

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所长王德禄在2003年中国知识管理理论与实践专家研讨会上提出了朴素的知识管理思想。其主要的含义是:在企业中,认为企业业务运作所发生的一切事情都是在处理、创造新的知识,知识无处不在。第二,知识能够不断的重用,而且在重用中创造新的知识。企业要不断地提炼自己的知识,要不断地推导积累的知识之间的关系,不断地整理已有的知识,使得知识在重用中创新。朴素知识管理主要强调三个方面:组织分析、信息技术、人。

《IT经理世界》、计算机世界、《首席财务官》杂志、计算机世界网等媒体与国内知识管理领域的领头羊深圳蓝凌公司在京共同举办了“2005知识管理&创新高峰论坛”。本次论坛独家推出了“2005中国知识管理调查报告”。该报告重点调查研究了中国企业知识管理的成熟度现状分析以及中国知识管理调查趋势的分析。报告显示,从整体上来看,中国企业知识管理水平并不乐观。“2005知识管理&创新高峰论坛”的召开成为中国知识管理发展历史中一个里程碑,对知识管理应用和实践将带来巨大的推动作用。

在改革开放30年和中国知识管理10年的节点上,在全球面临金融危机威胁的情况下,2008年中国知识管理论坛年度盛会的召开,将为中国企业的发展和转型提供动力支持。会议探讨了知识管理实施和战略层面上的问题,并探讨了知识管理的评估问题。

知识管理方面的论著大部分是国内学者翻译国外知识管理研究学者的著作。国内学者比较有代表性的著作有:乌家培的《信息管理与知识管理》、王德袜的《知识管理:竞争力之源》以及王方华的《知识管理论》等。

二、国内外对知识管理的定义

1.国外关于知识管理含义的解释。国外关于知识管理的含义有多种解释。如:美国生产力与质量中心(APQC)认为:知识管理是以增强竞争力为目标的识别、获取和利用知识的战略和过程,这个动态过程的第一阶段主要是创造、发现和收集公司内部的知识与技能,第二阶段主要是共享和理解收集来的知识与技能以便利用,第三阶段主要是修正这些知识和技能并将其运用于新的环境中。

Wiig认为:知识管理是有计划地、详尽地、慎重地对知识进行架构、更新以及应用,以将组织内部知识相关的效率以及知识资产的获利最大化的过程。Carl Frappaolo认为:知识管理就是通过集体智慧的杠杆效益达到增强响应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学科。

2.国内关于知识管理含义的解释。国内关于知识管理的内涵有多种表述。王方华认为:企业知识管理是把知识作为最重要的资源,把知识和知识活动作为企业的财富和核心,对信息的获取和传播、知识的学习和运用、知识的创新和传播、知识交换及企业内部知识的分享和共享的结构、知识水平的提高进行管理,发挥企业员工和集体的智慧,在知识创新中谋求生存和发展。江文年,杨建梅等认为:企业知识管理是企业管理中的一个系统体系,具体地说就是管理者通过创造一种协作和学习的环境,使得企业中的每位员工能够方便和快速地获取、共享、重复使用企业中的显性和隐性知识,以形成个人知识和组织知识,并由此推动企业中知识的创造和传播,在充分肯定知识对企业价值的基础上,通过支持、激励个人将知识应用、整合到企业产品和服务中去,最终提高企业的知识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陈锐认为:知识管理是一种综合了多学科知识与方法的,通过系统管理组织的知识资源来提高组织效率、反应能力、竞争能力、创新能力和资本价值的信息管理理论与方法,是人类信息管理活动迄今为止最高级的形式和最新的发展阶段。

三、国内外知识管理会议

1.世界知识管理会议。20世纪90年代末,知识管理成为信息学家和管理学家共同关注的焦点。第一、二、三届世界知识管理会议分别于1997年、1998年、1999年召开。第一次会议主要集中于技术问题;第二次会议则主要重视和强调管理问题;第三次年会的主题是:利用最佳的技术和管理使企业价值最大化,评估知识管理对组织的影响。

2.国内知识管理会议。在1997年的两会上,国内学者和专家首次对知识经济和知识管理进行了探讨,当时还是一种非常朴素的思想。

2003年中国知识管理理论与实践专家研讨会胜利召开。研讨会上专家们主要研讨了知识管理的发展、知识管理的实践及信息化等几个方面的问题。“2005知识管理&创新高峰论坛”学者和企业家对国内企业知识管理的应用水平进行了探讨。此次高峰论坛侧重于研究国内知识管理在企业和经济实体中的应用和实践。

“2008知识管理实施论坛”于2008年5月23日在北京顺利举办。论坛总结了中国知识管理十年的成败得失。就知识管理实施的经验、问题和未来的发展进行总结、展望,推动中国知识管理的实施。知识管理中心(Knowledge Management Center)和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主办的“2008中国知识管理论坛”于2008年12月27日顺利举办。会议主要探讨中国知识管理的未来路径和发展轨迹,涉及到知识管理战略、知识管理实施、知识管理案例、知识管理评估等多个方面。

四、国内外知识管理研究述评

通过以上分析不难发现,国外的知识管理研究主要是在基于企业的生产实践中不断提炼出的。而国内的知识管理研究则更多的是在基于引进国外知识管理的相关研究。国外知识管理始于20世纪50~60年代,在20世纪80~90年代达到高峰,而中国则是在20世纪90年代末才开始关注和探索知识管理的理论与实践。国外不仅学者非常重视知识管理的研究,而且很多企业已经付诸行动,并取得良好的效果。一些知名的大学和研究所都成立了知识管理研究机构。而中国的知识管理还停留在学术研究上,企业对知识管理的实践少之又少。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将取代传统的土地、资本、劳动力等资源成为重要的生产资源,知识已经成为企业竞争力的主要源泉。从管理纬度来看,知识管理已经成为优化和提升企业管理的新的管理思想、管理工具。不论对知识经济持何种态度,在管理领域中,知识已经成为企业竞争力的源泉。知识管理成为现代管理的主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介入对知识和知识管理的研究,包括学者、专家、企业家等,为知识管理理论的发展和促进知识管理的具体实施作出积极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美]卡尔.弗莱保罗著.徐国强译.知识管理[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1

2.彼得·F·德鲁克.杨开峰等译.知识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哈佛商业评论》精粹译丛),2004

3.陈锐.公司知识管理[M].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2000

4.[美]卡尔·弗莱保罗.徐国强译.知识管理[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

5.王方华等.知识管理论[M].山西经济出版社,1999

对于管理学的认识篇8

论文摘要:知识管理是当前一种新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成为学术界和企业界研究的重要课题。文章对国内外学术界和企业界关于知识管理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进行了综述和对比分析,发现国外对知识管理的研究已趋于高潮和成熟,而国内对知识管理的认识和研究起步较晚,还处于起步和发展阶段。

从人类社会开始,知识就随着人类社会的演进而不断积累。因此广义地说,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知识发展的历史,一部知识管理的历史。但是作为一种正规的商务实践,知识从上世纪50~60年代才开始植根于受过教育的劳动力中。知识管理的本源可以追溯到上世纪50~60年代北美洲的商务实践中。而中国对知识管理的认识和研究起步较晚。中国知识管理理论研究始于1998年。

一、国内外知识管理理论的演进

1.国外知识管理的发展状况。知识管理作为人类的一个活动,早已存在,但是正式用“知识管理”这个词来形容企业的知识活动过程,还得始于美国的管理大师彼得·F·德鲁克。1959年,彼得·F·德鲁克在其《明日的里程碑》(LandmarksofTomorrow)一书中创造了“知识工人”(knowledgeworker)这个新词汇,他认为产业工人中出现了一种新型的劳动力阶层,这些工人接受了大量的正规教育,具备获得与应用理论和分析知识的能力。同时,德鲁克在上世纪60年代还提出了知识经济的萌芽阶段。彼得·F·德鲁克是公认的当代最伟大的管理宗师,也是最早提出知识社会和知识管理的人。

尽管上世纪50~60年代国外学者就已经提出“知识经济”、“知识工人”等概念。但是国外对知识管理的深入研究和实践,始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1989年美国成立了知识资产管理研究会,对知识管理专项进行深入研究;20世纪90年代初期,美国的一些咨询公司知识非常密集,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内部知识管理活动。这一时期,国外学者写了许多关于知识管理的论著。比如:日本的野中郁次郎(Nonaki,Ikujiro)发表了《知识创新型企业》。在该著作中,他指出:在一个“不确定”是唯一可确定之因素的经济环境中,知识无疑是企业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那个时期出现了世界上第一位知识主管(CKO),他就是雷夫·埃德文森(LeifEdvinsson),成为了总部在瑞典的Skandia公司的知识主管。雷夫·埃德文森成立了知识资本研究课题的权威领导,代表作有《发掘隐藏的智力,实现公司的真实价值》。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管理界的精英们开始认识到知识是一个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因素。创新很快被当作企业的一种核心竞争力。

2.国内知识管理的发展状况。20世纪90年代末期,知识管理理念开始在中国传播。从那时起国内对知识管理的研究和实践发展迅速,知识管理成为国内企业家和学者关注的焦点。

朴素的知识管理阶段:1997年两会召开之前,两会代表的桌前都收到了科技部的一个报告《知识经济与中关村》。这份报告在当时引起了很大反响。从1995年开始,经过两年的关于知识经济的讨论,在1997年的两会上,关于知识经济的探讨直接引申到中关村关于风险投资、知识型企业、知识资产等中国实际问题的探讨。在这些探讨中,知识管理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的内容,当时还是一种非常朴素的思想。

进入1999年,关于知识经济的研究和实践逐渐从宏观层次转向了微观领域,学术界开始研究知识经济的微观基础——企业知识管理等问题,企业界也在积极探索如何进行知识管理以面对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和大好机遇。1999年,许多国外知识管理研究的著作被翻译出版,国内不少学者也敏捷地投入该领域的研究,发表了一系列的学术文章。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管理科学部将“企业知识管理问题研究”作为2000年鼓励研究领域为标志,国内学术界关于知识管理的研究掀起一个高潮,并将波及到企业界,引发一个企业知识管理实践的高潮。

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所长王德禄在2003年中国知识管理理论与实践专家研讨会上提出了朴素的知识管理思想。其主要的含义是:在企业中,认为企业业务运作所发生的一切事情都是在处理、创造新的知识,知识无处不在。第二,知识能够不断的重用,而且在重用中创造新的知识。企业要不断地提炼自己的知识,要不断地推导积累的知识之间的关系,不断地整理已有的知识,使得知识在重用中创新。朴素知识管理主要强调三个方面:组织分析、信息技术、人。

《IT经理世界》、计算机世界、《首席财务官》杂志、计算机世界网等媒体与国内知识管理领域的领头羊深圳蓝凌公司在京共同举办了“2005知识管理&创新高峰论坛”。本次论坛独家推出了“2005中国知识管理调查报告”。该报告重点调查研究了中国企业知识管理的成熟度现状分析以及中国知识管理调查趋势的分析。报告显示,从整体上来看,中国企业知识管理水平并不乐观。“2005知识管理&创新高峰论坛”的召开成为中国知识管理发展历史中一个里程碑,对知识管理应用和实践将带来巨大的推动作用。

在改革开放30年和中国知识管理10年的节点上,在全球面临金融危机威胁的情况下,2008年中国知识管理论坛年度盛会的召开,将为中国企业的发展和转型提供动力支持。会议探讨了知识管理实施和战略层面上的问题,并探讨了知识管理的评估问题。

知识管理方面的论著大部分是国内学者翻译国外知识管理研究学者的著作。国内学者比较有代表性的著作有:乌家培的《信息管理与知识管理》、王德袜的《知识管理:竞争力之源》以及王方华的《知识管理论》等。

二、国内外对知识管理的定义

1.国外关于知识管理含义的解释。国外关于知识管理的含义有多种解释。如:美国生产力与质量中心(APQC)认为:知识管理是以增强竞争力为目标的识别、获取和利用知识的战略和过程,这个动态过程的第一阶段主要是创造、发现和收集公司内部的知识与技能,第二阶段主要是共享和理解收集来的知识与技能以便利用,第三阶段主要是修正这些知识和技能并将其运用于新的环境中。

Wiig认为:知识管理是有计划地、详尽地、慎重地对知识进行架构、更新以及应用,以将组织内部知识相关的效率以及知识资产的获利最大化的过程。CarlFrappaolo认为:知识管理就是通过集体智慧的杠杆效益达到增强响应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学科。

2.国内关于知识管理含义的解释。国内关于知识管理的内涵有多种表述。王方华认为:企业知识管理是把知识作为最重要的资源,把知识和知识活动作为企业的财富和核心,对信息的获取和传播、知识的学习和运用、知识的创新和传播、知识交换及企业内部知识的分享和共享的结构、知识水平的提高进行管理,发挥企业员工和集体的智慧,在知识创新中谋求生存和发展。江文年,杨建梅等认为:企业知识管理是企业管理中的一个系统体系,具体地说就是管理者通过创造一种协作和学习的环境,使得企业中的每位员工能够方便和快速地获取、共享、重复使用企业中的显性和隐性知识,以形成个人知识和组织知识,并由此推动企业中知识的创造和传播,在充分肯定知识对企业价值的基础上,通过支持、激励个人将知识应用、整合到企业产品和服务中去,最终提高企业的知识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陈锐认为:知识管理是一种综合了多学科知识与方法的,通过系统管理组织的知识资源来提高组织效率、反应能力、竞争能力、创新能力和资本价值的信息管理理论与方法,是人类信息管理活动迄今为止最高级的形式和最新的发展阶段。

三、国内外知识管理会议

1.世界知识管理会议。20世纪90年代末,知识管理成为信息学家和管理学家共同关注的焦点。第一、二、三届世界知识管理会议分别于1997年、1998年、1999年召开。第一次会议主要集中于技术问题;第二次会议则主要重视和强调管理问题;第三次年会的主题是:利用最佳的技术和管理使企业价值最大化,评估知识管理对组织的影响。

2.国内知识管理会议。在1997年的两会上,国内学者和专家首次对知识经济和知识管理进行了探讨,当时还是一种非常朴素的思想。

2003年中国知识管理理论与实践专家研讨会胜利召开。研讨会上专家们主要研讨了知识管理的发展、知识管理的实践及信息化等几个方面的问题。“2005知识管理&创新高峰论坛”学者和企业家对国内企业知识管理的应用水平进行了探讨。此次高峰论坛侧重于研究国内知识管理在企业和经济实体中的应用和实践。

“2008知识管理实施论坛”于2008年5月23日在北京顺利举办。论坛总结了中国知识管理十年的成败得失。就知识管理实施的经验、问题和未来的发展进行总结、展望,推动中国知识管理的实施。知识管理中心和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主办的“2008中国知识管理论坛”于2008年12月27日顺利举办。会议主要探讨中国知识管理的未来路径和发展轨迹,涉及到知识管理战略、知识管理实施、知识管理案例、知识管理评估等多个方面。

四、国内外知识管理研究述评

通过以上分析不难发现,国外的知识管理研究主要是在基于企业的生产实践中不断提炼出的。而国内的知识管理研究则更多的是在基于引进国外知识管理的相关研究。国外知识管理始于20世纪50~60年代,在20世纪80~90年代达到高峰,而中国则是在20世纪90年代末才开始关注和探索知识管理的理论与实践。国外不仅学者非常重视知识管理的研究,而且很多企业已经付诸行动,并取得良好的效果。一些知名的大学和研究所都成立了知识管理研究机构。而中国的知识管理还停留在学术研究上,企业对知识管理的实践少之又少。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将取代传统的土地、资本、劳动力等资源成为重要的生产资源,知识已经成为企业竞争力的主要源泉。从管理纬度来看,知识管理已经成为优化和提升企业管理的新的管理思想、管理工具。不论对知识经济持何种态度,在管理领域中,知识已经成为企业竞争力的源泉。知识管理成为现代管理的主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介入对知识和知识管理的研究,包括学者、专家、企业家等,为知识管理理论的发展和促进知识管理的具体实施作出积极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美]卡尔.弗莱保罗著.徐国强译.知识管理[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1

2.彼得·F·德鲁克.杨开峰等译.知识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哈佛商业评论》精粹译丛),2004

3.陈锐.公司知识管理[M].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2000

4.[美]卡尔·弗莱保罗.徐国强译.知识管理[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

5.王方华等.知识管理论[M].山西经济出版社,1999

上一篇:合同法调查报告范文 下一篇:城市住宅规划设计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