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管理机构和管理制度范文

时间:2023-09-26 15:20:14

质量管理机构和管理制度

质量管理机构和管理制度篇1

关键词   中学教学  质量管理体系  构建

    教育质量是中学教学的生命线。随着我国普及教育的不断深入、中学教育的社会功能进一步凸显,加强质量管理已经成为当前中学教育普遍关注的一项重要工作。建立科学的质量管理体系,是提高中学学校教育质量的重要举措。

    一、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原则

    (一)人本原则。现代管理理论认为管理的核心是处理好人际关系,强调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一切管理工作都必须以人为中心,尊重人的本质,人的利益、人的需要、人的劳动、人的知识和人的兴趣爱好等,是一种敬重生命、发展个性、重视人的价值取向的管理思想。

    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理念,核心是树立学生和教师为主体的理念。学生的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学校的一切工作必须以学生为中心,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应注重学生个性、潜能、需要、兴趣、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

    (二)整体原则。学校质量管理体系是一个整体。一方面,质量管理体系各要素和分体系都不能脱离整个质量管理体系而单独存在,一旦离开整体就失去了其在体系中的性质与功能。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社会服务质量管理体系都是学校质量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能脱离整体而存在。另一方面,体系整体功能不应是各元素和各分体系性质和功能的简单叠加,应是各元素和各分体系通过相互作用产生的一种新的整体性质和功能。另外,质量管理体系是学校管理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致力于学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致力于学校质量目标的实现,与其他的管理体系都是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的。

    (三)动态原则。动态性是指系统结构的可变性。系统结构不是一蹴而就,一成不变的,具有与时俱进性。系统结构是从无序到有序、由低级组合向高级组合、由新的无序向新的有序自身螺旋式循环向上优化的。学校质量管理系统必须从实际出发,应随社会和学校的发展变化而做出适当的调整,不断适应新形势下教育质量的要求。这是发挥教育质量管理能动作用的生命力所在,更是教育质量管理本身有序发展的关键。也就是说,学校质量管理体系要想保持长久的活力和生机,必须要在动态中发展,在动态中跃升。

    (四)优化原则。历史和现实的经验说明:要管理好学校,必须牢固树立系统优化的管理思想。学校质量管理体系必须要遵循优化的原则:最优决策、最优设计、最优实施、最优管理等等。质量管理体系各个要素应是最优的,体系的运行机制应是最优的,体系的评估保障应是最优的。在体系运行过程中,通过恰当地、不断地调整,使体系经常保持最优结构,发挥最优效能,达到最优质量。

    二、中学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策略

    (一)目标管理与过程管理相结合。目标管理(management by objectives, mbo)就是依据预先确定的目标任务,运用系统科学的管理手段以实现目标任务为目的科学管理方法。目标管理具有其特有的管理优势,能使广大师生明确组织的目标与方向,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学校管理的驱动力,增强学校管理的应变力,促进学校管理的科学化。过程管理就是根据学校目标的要求,把学生培养、社会服务等活动的整个过程划分为若干连续的环节,明确规定各个环节的任务、要求、活动方式,把既定的目标要求都纳入到各个环节之中,进而整个过程实行严格的控制,以确保教育质量。

    目标管理主要着眼于调动受教育者和教育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充分发挥其聪明才智,围绕目标而开展。过程管理则着眼于运用教育规律,合理地确定培养程序和规范,限制受教育者的随意性和离散性,按照因定的路线逐步走向预定的目标。目标管理和过程管理应该紧密结合,取长补短,发挥“整全优势”。目标是有过程的目标,过程是有目标的过程。离开了过程,目标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成为空中楼阁;离开了目标,过程就会成为无方向的盲目过程。目标的实现取决于每个具体过程的到位,目标的实现也就是过程的结束,新的目标的确定又会有新的过程的开始8。

    (二)刚性管理与柔性管理相结合。刚性管理是指凭借有关法律、规章制度对学校的教育教学行为和其它行为,进行强制性地规范和评判,通俗地说是用制度约束人的行为。它是一种以工作为中心,强调制定严密的、完善的规章制度,强调服从性和统一性,强调定量考核与评价。柔性管理则是在研究人们心理和行为的规律的基础上,以非强制性的方式,使被管理者心中产生一种潜在的说服务,从而把组织的意志变成其自觉行为,主要包括心理管理、行为管理、环境管理、形象管理等诸多内容。它以管理人的思想(包括信念和价值观)为重点,强调将理性与非理性相结合,加强情感、信念、价值观的培育及其在管理中的应用;依靠激励、感召、启发、诱导等方法进行的,是依据组织的共同价值和文化、精神氛围进行人格化管理。

    刚性管理是柔性管理的前提和基础,柔性管理是刚性管理的完善、补充,是在具备刚性管理框架的基础上,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的升华。刚柔相济的管理模式是质量管理的必然选择。中学学校质量管理体系应该以刚性管理为基础,通过规范性的制度来约束、监督、评价,保证中学学校质量的实现,同时在刚性管理的基础上运用了柔性管理的方式,通过在学校内部建立一种相对宽松的环境,培育良好的质量文化,使教职工和学生能自由地展现自己的个性,发挥自己独特的魅力,从而提高师生满意度来保证学校质量而努力工作。

    三、中学学校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

    (一)明确质量目标。任何管理都有明确的目标,缺乏明确目标的质量管理活动是难以取得实效的。教学质量目标是学校在一定时间内想要达到的质量水平或想取得的预期质量成果。具体学校应该根据自身条件、职能、国家和社会需求以及学生需求,按照扬长避短的原则,参照学校类型和层次的划分标准,经过纵横向分析和比较,在清醒认识自己的基础、优势和不足的基础上,准确把握自身角色,确立自身的发展目标。学校领导在充分理解学校的目标后,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出教育质量目标。质量目标应予以量化,制定具体的目标值。

    在建立学校质量目标的基础上,应将学校质量目标分解到各个职能部门和层次,确立部门的质量目标。中学只有把学校质量目标自上而下分解落实到各个部门和层次,才能有效地自上而下地保持组织质量目标的如期实现。学校在实施质量责任制。质量责任制明确规定每个老师所负有的质量任务、责任和应享有的权利,真正做到“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专责,办事有标准,工作有检查”,使质量目标的实施计划具备强有力的保障。学校还应注重质量目标的调整。当学校的管理战略或外部环境发生了变化,学校管理层应及时调整质量目标或质量分目标,否则下属会由于缺乏实现目标的信心而失去工作激情。当学校或者部门在实现既定目标之后,学校管理者应在现有的框架内有创新地立即设定新的质量目标。如果不能制定出新的质量目标,那么就会出现无目标状态,集体也就无法形成合力,最终延缓总体质量目标实现的进度。

    (二)健全质量机构。学校在制定完质量目标后,要把质量目标与学校有关机构(教务处、学工处、科研处、各(院)系等)结合起来,根据质量目标对组织机构进行一定的调整。组织机构的设置应确定合理的管理层次和管理幅度,规定必要的职责和权限,并在不同职能机构和层次间进行有效沟通。学校质量管理机构的设置应该把握以下几个原则:第一,扁平化的组织机构。上下沟通快,中间层次少,有利于快速决策和执行。第二,网络化的组织机构。应该打破现有组织机构“各自为政,化地为牢”的局面,加强不同学校间的协作,形成网络化的结构。第三,团队化的管理。每一层次的管理都主张团队合作,提倡成员之间相互协作,力求使团队成为有机的整体。

    结合上述原则和学校组织结构特点,我们把质量管理机构的设置分为三个层次,即县级质量管理机构、学校级质量管理机构、班级质量管理机构。县级质量管理机构——最高的管理机构。主要包括;(1)县级质量委员会,是学校质量管理的辅助决策机构,实行集体领导。由学校主要领导者主持其工作,下设质量管理处,成员不仅包括教务处、党委、团委、也应包括科技组、财务组、后勤组、教学组等部门的代表。(2)学校综合质量管理机构,由校长直接领导下的综合质量管理部门,也是学校质量管理委员会的日常管理机构,负责整个学校质量管理的计划、组织、协调、监督、改进和检查考核等工作,并对下级质量管理部门进行指导。学校质量管理机构。一般组成人员是:(1)学校以及各教学年级的行政正职理部门质量管理的第一责任者,并对该部门质量管理工作负责;(2)成立质量管理小组,吸收广大教职工和学生参与,有利于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增强教职工主人公责任感和学校的凝聚力。教研室(系)质量管理机构。教研室主任负责教研室质量管理,具体组织和领导本教研室全体人员积极开展质量活动,履行质量保证职责。

    (三)完善质量制定。现代管理理论认为,质量成因分析必须引入管理制度因素。原因主要表现在:第一,良好的管理制度可以合理调配教育过程的各种内生变量,降低教育成本,提高教育质量,最终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第二,管理制度作为人在竞争与合作中经过多次博弈而达成的契约综合,能够有效地进行质量保证提供制度保障;第三,管理制度可以为各保证主体提供充分的约束和激励机制,从而实现教育质量的提高和学校的可持续发展。质量管理制度,是学校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形成的有关权利和义务的规定,是学校实现质量目标的有利措施和基本方针,是学校价值观、管理哲学的反映,也是学校质量科学化、民主化程度的体现。在建立质量管理目标之后,为使参与管理过程的各种因素,如人力、物力、财力等,能朝着质量目标的方向有序运转,学校需要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加以保证。

    构建教学质量管理制度是完善高校质量管理制度的关键。教学质量管理制度的构建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即教师和学生。从学生的方面入手,按照“输入—过程—输出”流程,建立招生、培养、升学等相关环节的质量管理制度。具体包括招生、学籍管理、教学计划、教材建设、课程先修和重修管理、教学环节(包括课堂教学环节组织管理和实践教学环节组织管理)、思想政治教育制度、考试管理(包括考场纪律、监考人员职责、试卷管理等)、学生奖惩制度、学位管理、学习管理、升学计划和高校的联系等相关制度。这些相关的制度既是相对独立的,又是密切相关,环环相扣的。某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就会直接影响到下一个环节的管理。同时,这些环节又是相互交织在一起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因为学生的培养是需要多方力量共同努力才能完成的一项事业。教师管理制度是质量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包括学科梯队建设制度、教师的职务聘任与工作量制度、教师教学规范管理(包括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辅导等)、教师奖惩制度(包括教师科研成果、教学评比、奖学金发放、教学差错、事故认定及处理的有关规定等)、教师例会制度等具体质量管理措施。

    (四)加强质量文化建设。中学质量文化是我国大学文化教学的重要基础,是在长期的教育教学过程中,继承民族文化传、借鉴国外大学文化的有益成果、联系学校的教育质量管理实践、总结创新所形成的具有明显个性特点的一种校园文化。它既是一种观念,又是一种物化形态,也是学校文化的关键组成部分,是学校进行质量管理活动的基础和灵魂,质量文化实际上是一个把质量管理的本质及理念从单纯的、狭义的质量硬性管理转变为广义的、软硬兼备的管理系统。

    中学质量文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质量文化建设应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一是重视学校物质层质量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物质文化环境。物质层质量文化的营造,要符合其育人环境的特点,体现出其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中心地位,既要表现出庄重、严整的教学氛围,又要能体现出青春的活力与雅静的美,还要体现出精益求精、追求完善的精神。因此,中学物质层质量文化的营造要围绕环境育人这一中心,结合本校的质量目标、质量价值追求、学风、校风等特点,进行整体规划、体系设计;二是重视向度层质量文化建设,建立健全质量管理行为规范和奖惩制度等,具体来说,就是要通过建立和健全学校铁各项工作制度、责任制度、管理制度和奖惩制度等,使学校的质量精神成为全体师生员工共同的行为准则,使维护学校的质量和形象成为学校每个人的自觉行为,使在质量上做贡献的人得到奖励,造成损失的人受到惩罚。三是重视学校精神层质量价值体系,包括办学理念产、人才培养的质量方针、质量价值观、质量目标、学风、工作作风和道德风貌。通过精神层质量文化建设,使教职工明确人才质量的标准以及追求人才培养质量的意义,树立起“质量高于一切”的价值观,进而使学校的管理人员改进质量管理的作风和习惯,使整个学校遵循统一的质量管理方式和共同认可的质量管理方法,提倡质量改进中的的集体协作和配合精神,鼓励员工大胆揭露存在的质量问题,提出建设质量防范措施和质量改进意见,使质量文化建设取得应有的实效。

    四、实践效果

    通过构建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并将其运用于实际教学实践,充分调动了广大教师、学生的积极性,学生的学和老师的教能相互促进,老师的职责和任务明确,不再是压在肩上的大山;学生的学习不再是负担,而是一种乐趣,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李石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努力提高教育质量[j].桂林市教育学院院报,2000.01

2.安心.高等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研究[m].甘肃教育出版社,1999.4

3.余县义.中学教师教学督导机制的构建与探析[j].法制于社会,2006.04

质量管理机构和管理制度篇2

[论文关键词]建设 制度 工程 管理

当前,南宁铁路局承担湘桂、南钦、钦北、钦防、黎钦、玉铁和德靖等7个大中型铁路项目的建设工作,在建里程1747双线公里,投资规模1614亿元。庞大的建设规模对有效的工程管理提出严竣的考验,针对当前工程管理中存在的管理粗放,工程质量缺陷和安全隐患时有发生的情况,南宁铁路局根据工程实践和上级部门的相关政策探索出项目管理机构考核制度,自2011年5月起对项目管理机构(建设指挥部)的建设行为进行制约和规范,提高了项目管理机构工程管理的水平。

一、项目管理机构考核的内容

项目管理机构考核是铁路局对各建设项目管理机构的工程管理行为、管理绩效进行考核,按月进行,主要考核其在工程实施阶段的进度控制、质量控制、安全控制和成本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一)工程质量与安全管理方面考核

工程质量和安全管理是工程实践活动中两个永恒的主题,也是项目机构考核的两个主要内容。

1.工程质量考核

工程质量方面主要考核项目管理机构质量管理体系与组织机构的组建情况,质量管理措施和质量控制流程,质量技术交底情况,项目管理机构督促施工单位执行工程施工技术标准和工程施工合同的情况,并现场检查重点工程的工程质量。

2.安全管理考核

安全管理方面主要考核项目管理机构安全管理体系与组织机构的组建情况,安全技术措施管理及安全教育与培训,应急救援机制与安全检查制度等,并检查施工现场是否存在安全隐患。

(二)工程进度和投资控制方面考核

工程进度和投资控制是工程实践活动中两个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两个方面,也是项目机构考核的两个重要内容。

1.工程进度控制考核

工程进度控制方面主要考核项目管理机构能否根据工程总工期要求编制工程总进度计划,并将工程总进度计划分解为实施性进度计划,以及实施性进度计划的执行情况。

2.投资控制考核

投资控制方面主要考核项目管理机构能否按规定向铁路局报送年度资金需求计划,以及批准预算资金计划的执行情况;能否严格执行设计变更和验工计价的相关规定,能否有效控制工程投资,确保建设资金使用安全。

(三)环境保护与科技创新方面考核

环境保护与科技创新是工程实践活动中两项重要的管理工作,也是项目机构考核的两个重要内容。

1.环境保护考核

环境保护方面主要考核项目管理机构对国家环境保护有关法律法规的执行情况及对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废弃物、土地污染的防治措施,环水保设施与主体工程做到“三同时”的执行情况。

2.技术创新考核

技术创新方面主要考核考核项目管理机构对工程技术方面自主创新及科技立项方面的情况,以及协助编制工程建设相关文件的工作。

二、项目管理机构考核的实施

(一)项目管理机构考核的方式

每月月底,项目管理机构成立以机构负责人的组长的检查小组,组织质量、安全、计合、财务和综合等部门根据考核评分标准开展自检工作,并编写自检报告报送考核小组办公室。次月10日前,考核小组深入工程现场核实情况,并结合各主管部门及铁道部南宁质监站检查发现的问题等相关资料,完成最终考核。考核结果报考核领导小组审批后公布。

1.项目管理机构考核的结果

项目管理机构考核评分采用百分制,满分为100分。评分结果大于或等于90分评为A级,小于90分而大于或等于80分评为B级,小于80分而大于或等于70分评为C级,小于70分而大于或等于60分评为D级,小于60分评为E级。每月按项目管理机构工资总额的一定比例提取考核工资,所有项目管理机构提取的考核工资总额由局考核组按考核结果统筹分配返还。考核结果为A级的机构,返还系数为2;考核结果为B级的机构,返还系数为1.5;考核结果为C级的机构,返还系数为1;考核结果为D级的机构,返还系数为0.5; 考核结果为E级的机构,返还系数为0。

三、实施考核制度的意义

经过实施项目管理机构考核制度,工程建设的“进度、质量、安全、投资、环保和创新”等六要素得到有效管理。

(一)激发建设管理人员的积极性

大中型铁路项目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拥有一支一流的建设队伍的同时,更需要拥有一套完善的竞争、激励、约束和监督机制。通过项目管理机构考核制度的实施,建立一个“公平、公正、公开”的考核平台,适时而全面地对各项目管理机构的建设工作作出客观的评价,对先进的单位给予适当的奖励,对落后的单位给予适当的惩罚,惩奖分明,树立典型,使各单位更加理解实现与目标的差距,自已与先进单位的差距,使其更好把握努力的目标方向。通过考核制度的实施,把考核结果作为以后提拔建设项目管理人才的

参考依据,营造“你追我赶,争当先进”的建设氛围,激发建设管理人员的积极性。

(二)节约工程成本

大中型铁路建设项目工程管理的目标是建成质量高、工期短、施工和使用安全、成本低的工程产品,实质是运用科学的管理手段,最大限度地降低工程成本,追求工程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大中型铁路建设项目具有产品固定,人员流动;体积庞大,返修困难;施工变化大,规则性差,影响因素随工程进度变化而变化的特点。大中型铁路建设项目质量缺陷,如果等到验收时才发现,需要返工返修或让步接收降级使用,甚至报废处理,则会造成重大的财产损失;其安全隐患,如果发生安全事故时才发现,则会重大的财产损失甚至重大的人员伤亡及财产损。通过项目管理机构考核制度的实施,考查项目建设过程的每个环节,便于查找工作中的薄弱环节,有利于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反馈和整改问题,防患于未然,节约工程成本。

(三)提高项目管理水平

质量管理机构和管理制度篇3

一、高度重视,切实提高医疗机构药品质量安全管理水平。认真贯彻落实《医疗机构药品监督管理办法(试行)》,适时召开医疗机构负责人会议,强化责任意识,确保人民群众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

二、健全制度,进一步落实责任。督促各医疗机构加强药品质量管理,成立组织机构,明确具体的责任岗位和责任人员,建立与完善医院的药品质量管理体系,建立健全并落实药房质量管理目标,加强监督检查,确保各项质量管理制度的贯彻落实。

三、加强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制定培训计划,健全学习培训机制,强化药学专业知识、药事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工作程序、岗位责任制和工作技能等的学习,提高药品管理人员业务素质和水平。

四、加大投入,规范药房(库)标准化建设。督促各医疗机构加大药房(库)资金投入力度,配备、更换必要的设施设备,改善药品仓储、陈列、养护条件,打造明亮、整洁、布局合理、符合规范要求的硬件环境。

五、严格执法,坚决查处药品领域违法违规行为,全面提高药品质量管理水平。要从药品购进、验收、储存养护、使用和不合格药品管理五个关键环节入手,加大监督检查力度,特别是农村卫生站基本药物要加大检查频次,坚决查处过期失效药品。并认真对照《广安市医疗机构药品质量监督检查要点》(见附件),查找药品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找差距、添措施,查漏补缺,堵塞漏洞,强化管理,严把药品质量安全关。坚决杜绝药品质量安全事故,提升药品质量管理水平,保证药品使用安全有效。

质量管理机构和管理制度篇4

【关键词】质量检测;管理体制

一 我国质量检测机构管理体制发挥的作用

国家鼓励质量检测机构取得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的认可,并对各类质量检测机构开放进行资质认定,笔者认为这种审批监管模式发挥了以下几点作用:

第一,统一了全国质量检测机构资质认定监管模式,采用定期监督检查、比对试验、能力验证、飞行检查多种方式对全国获证实验室能力资质进行有效性检查,有效遏制了质量检测机构违法违规行为,规范了资质认定的有序性。

第二,帮助质量检测机构取得了国际通行资质,促进了质量检测机构的发展,促进并实现了在国外技术壁垒不断严格条件下产品出口的持续增长,提升了国内质量检测机构的国际地位。

第三,通过对质量检测机构能力资质进行监督管理的创新,开放了资质认定的申请、审批,吸引了大量外资质量检测机构和民营质量检测机构的加入,促进了国内第三方检测市场的发展,同时还大量培育了国内第三方质量检测机构,促进了第三方检测市场的繁荣。

二 我国质量检测机构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第一,一味的行政化管理和单一化的审批结构,催生了国内大量同质化的质量检测机构。这些质量检测机构的检测能力水平参差不齐,但检测资质高度相似。在这种单一化资质认定的质量信号的作用下,企业更愿意选择资质相同但价格更低的检测机构,这导致了检测能力水平低的检测机构能够利用低价格占领检测市场,造成检测市场价格战的出现,检测市场的结构越来越不合理。

第二,单一的审批结构导致了质量信用的同质化,致使大量能力水平不高的质量检测机构把国家的质量信用转化为自身的质量信用,不重视自身的质量信用建设,过度透支了政府的质量信用,导致了市场质量检测信号的紊乱。

第三,政府大量质量监管部门的存在,导致政府的统一资源被部门分割,政府质量检测机构的设置没有合理优化的规划布局,“小、散、乱”现象和重复建设现象严重,造成了政府资源的严重浪费。

第四,没有合理的激励和约束机制,评审专家和被评审机构之间存在利益关联;评审专家私人利益和评审专家所属单位利益之间的矛盾导致了委派评审专家人员的困难和评审时间的不充裕;这些都导致审批过程和证后监管的不严格,很多质检机构,尤其是市级以下的质量检测机构资质认定存在很大的水分,给市场产品质量安全带来了极大的隐患。

第五,审批后的监督退出机制不完善。各类政府设立的质量检测机构与监督部门存在利益关系,导致这些机构即使出现重大问题,也不会被查处或撤销资质。

第六,市场机制没有充分发挥作用。政府的强制检验过泛致使政府的质量检测机构即使不靠市场竞争依然能够存活下去,导致第三方检测市场的不公平竞争和检测市场的紊乱。

第七,政府的质量检测机构普遍缺乏国际公认的第三方检测资质认定,缺乏国际通行证,市场竞争力比起外资和民营质量检测机构明显偏弱。

第八,审批管理体制导致国内各质量监管相关部门缺乏利益的协同机制,由于认监委只能管资质认定,各个部门只考虑自身部门的利益来申请质量检测机构,认监委对达到条件的质检机构只能按照法律法规要求进行资质授予,没有专业分布、规模化建设、区域规划和统一布局的权力,所以,导致质量安全监管的混乱和质量检测机构重复建设现象严重。

三 我国质量检测机构管理体制创新发展思路

第一,国家应制订公平的准入制度和竞争机制,应不分质量检测机构的所有制性质,不考虑机构的规模大小,只要达到技术资质条件,均可从事第三方检测服务,保证检测市场的公平竞争。不能因为质量检测机构所有制性质的不同,而放宽国有检测机构的进入条件,提高外资、民营等其他检测机构的准入门槛。

第二,国家应该设立质量检测机构的统一管理部门,能够根据专业需要、规模大小和区域需求,来统一布局并合理规划全国的国有质量检测机构,避免造成部门分割、检测资源的浪费和市场的恶性竞争。

第三,政府要转移管理体制的重心,把监管重心主要放在安全、环保、健康、欺诈和公共秩序等领域,逐步退出其他领域的资质认定和监管,大力开放并培育第三方资质认定来监管检测市场,充分利用第三方监管和行业自治,完善管理体制,避免政府单一监管带来的弊端。

第四,国家应该实行质量信息服务采购制度,任何部门需要的质量信息服务一律采用政府购买的方式,增强质量检测机构竞争能力,激发其活力。

第五,制订与国际接轨的管理制度,建立激励和约束相容的机制,鼓励质量检测机构开展国际互认,对获得国际资格认定的质量检测机构,可视为自动认可。

第六,建立季报、年报制度对质量检测关键信息进行披露,充分运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进行管理,降低质量信息的不对称性。

第七,组建质量检测集团,调整质量检测机构的治理结构,强制要求质量检测机构引入外资董事、独立董事进行管理,充分发挥机构自律。

参考文献

[1]马文生.食品检验机构资质认定工作即将全面开展[OL].江西省质量技术监督局网站,2010.11.1

[2]李笑国.关于已授权的质检机构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考[J].铁道技术监督,2000(1)

[3]王茜.关于质检机构战略方案的选择[J].中国质量技术监督,2003(6)

[4]郭京芳、徐红.浅谈质检机构的建设与管理[J].计量与测试技术,2004(12)

质量管理机构和管理制度篇5

关键词:水利水电 施工质量 管理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企业的施工技术水平、施工管理水平,关系着企业的发展前景与命运,是水利水电施工企业立足国内抢占国际市场的关键所在。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质量管理,在整个工程施工管理中尤为重要,是一个工程建设成功与否的关键环节。

1.工程施工特点

水利水电工程建设项目主要包括水利水电枢纽建设、水工建筑物基础处理、水工金属结构制作与安装、水利水电机电设备安装、水工大坝工程、水利堤防工程和河湖整治等。水利水电工程投资规模大、建设周期长、工程技术复杂。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特点主要是地处偏远山区,制约因素众多;工程量大,地质条件复杂,技术工种多,施工强度高。

水利水电工程多处于交通不便的偏远山谷地区,而且多在河道、湖泊、沿海及其它水域施工,需根据水流的自然条件及工程建设的要求进行施工导流、截流及水下作业,受地形、地质、水文、气象等自然条件的影响很大。

水利水电工程承担挡水、蓄水和泄水的任务,因而对水工建筑物的稳定、承压、防渗、抗冲、耐磨、抗冻、抗裂等性能都有特殊要求,需按照水利工程的技术规范,采取专门的施工方法和措施,确保工程质量。

水利水电工程对地基的要求比较严格,工程又常处于地质条件比较复杂的地区和部位,地基处理不好就会留下隐患,事后难以补救,需要采取专门的地基处理措施。

2.工程施工质量管理

2.1施工质量管理的含义

水利工程质量是指在国家和水利行业现行的有关法律、法规、技术标准和批准的设计文件及工程合同中,对兴建的水利工程的安全、适用、经济、美观等特性的综合要求。水利工程建设各单位要积极推行全面质量管理,采用先进的质量管理模式和管理手段,推广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施工工艺,依靠科技进步和加强管理,努力创建优质工程,不断提高工程质量。

2.2施工质量管理体制

水利水电工程质量实行项目法人(建设单位)负责、监理单位控制、施工单位保证和政府监督相结合的质量管理体制。水利水电工程质量由项目法人(建设单位)负全面责任。监理、施工、设计单位按照合同及有关规定对各自承担的工作负责。质量监督机构履行政府部门监督职能,不代替项目法人(建设单位)、监理、设计、施工单位的质量管理工作。水利工程建设各方均有责任和权利向有关部门和质量监督机构反映工程质量问题。

3.加强施工质量管理的措施

3.1推行全面、全过程质量管理

水利水电工程必须推行全面质量管理,建设各单位都要建立健全施工质量检查体系,根据工程特点建立质量管理机构和质量管理制度。项目开工前,应组织设计和施工单位进行设计交底;施工中应对工程质量进行全面检查,工程完工后,应及时组织有关单位进行工程质量验收、签证。

水利水电工程必须推行全过程质量管理,工程质量管理应贯穿整个建设的全过程。在项目前期阶段,建设单位要加强工程质量管理,建立健全施工质量检查体系,根据工程特点建立质量管理机构和质量管理制度,在工程开工前,应按规定向水利工程质量监督机构办理工程质量监督手续。在设计阶段,设计单位必须建立健全设计质量保证体系,加强设计过程质量控制,健全设计文件的审核、会签批准制度,做好设计文件的技术交底工作;在施工阶段,施工单位要推行全面质量管理,建立健全质量保证体系,制定和完善岗位质量规范、质量责任及考核办法,落实质量责任制。在施工过程中要加强质量检验工作,认真执行“三检制”,切实做好工程质量的全过程控制。

3.2采用先进的质量管理模式和管理手段

一是建立项目质量管理责任制。水利工程质量由项目法人(建设单位)负全面责任。监理、施工、设计单位按照合同及有关规定对各自承担的工作负责。质量监督机构履行政府部门监督职能,不代替项目法人(建设单位)、监理、设计、施工单位的质量管理工作。水利工程建设各方均有责任和权利向有关部门和质量监督机构反映工程质量问题。

二是建立质量监督制度。政府对水利工程的质量实行监督的制度。水利工程按照分级管理的原则由相应行政主管部门授权的质量监督机构实施质量监督。水利部水利工程质量监督机构负责对流域机构、省级水利工程质量监督机构和水利工程质量检测单位进行统一规划、管理和资质审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设立的水利工程质量监督机构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省级以下水利工程质量监督机构和水利工程质量检测单位统一规划管理和资质审查。

三是建立质量监理制度。对水利水电工程实施工程监理制度,监理单位必须持有水利部颁发的监理单位资格等级证书,依照核定的监理范围承担相应水利工程的监理任务。监理单位必须接受水利工程质量监督机构对其监理资格质量检查体系及质量监理工作的监督检查。监理单位必须严格执行国家法律、水利行业法规、技术标准,严格履行监理合同。

3.3推广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施工工艺,依靠科技进步并加强管理

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应采用先进的质量管理模式和管理手段,推广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施工工艺,依靠科技进步和加强管理,努力创建优质工程,不断提高工程质量。在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要多采用技术先进、科学合理的施工工艺和安全可靠的新材料。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参与方要加大科技创新投入,研究新工法、新材料。

3.4加强质量法制教育,增强质量法制观念

水利工程建设各单位要加强质量法制教育,增强质量法制观念,把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作为提高质量的重要环节,加强对管理人员和职工质量意识和质量管理知识教育,建立和完善质量管理的激励机制,积极开展群众性质量管理和合理化建议活动。

4.结束语

水利工程建设各单位要积极推行全面质量管理,采用先进的质量管理模式和管理手段,推广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施工工艺,依靠科技进步和加强管理,努力创建优质工程,不断提高工程质量。施工企业要推行全面质量管理,建立健全质量保证体系,制定和完善岗位质量规范、质量责任及考核办法,落实质量责任制。在施工过程中要加强质量检验工作,认真执行“三检制”,切实做好工程质量的全过程控制,这关系着企业的发展前景与命运,是水利水电施工企业立足国内,抢占国际市场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吴优、王祖印、刑德龙.浅谈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管理[J].中国高新技术,2009(6)

质量管理机构和管理制度篇6

关键词:工程质量;检测;问题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rough discussing status to the present stage our province engineering quality testing industry, discusses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industry development and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Key words: engineering quality; detection; problems

中图分类号:U415.1

引言:就我国目前的形式来看,建设工程质量检测业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也正是因为这样,我国的相关部门必须及时的、积极的加强对建筑工程质量检测业的监督以及管理,这样才能够从本质上去确保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方法以及所检测数据的真实性、科学性以及有效性,才能够解决问题,进而才能够促进建筑工程质量检测业的向前发展,促进建筑业的发展,最终促进社会的进步。

一、工程质量检测行业主要问题

1.深化改革,进退两难

原建设部141号令《建设工程质量检测管理办法》自2005年11月1日起施行以来,截至目前尚无相关的配套政策和文件出台。江苏省为贯彻部令连续出台了《江苏省建设工程质量检测管理实施细则》、《江苏省建设工程质量检测巡查管理办法(试行)》、《江苏省建设工程示范质量检测机构考核办法》等配套文件,并于去年3月底前完成了全省检测机构资质就位工作。一些检测站虽在工商主管部门取得了独立企业法人营业执照,但基本上维持原来的组织机构形式,与当地的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和质量监督站明脱暗不脱,检测费必须上交,仍然属行政事业单位性质。而企业试验室就位的检测机构,大部分还是由原企业投资控股,也没有完全脱钩。主要原因是:检测机构与原主管部门或施工企业脱钩改制涉及国有资产的剥离及流失问题,造成目前湖北省的检测市场运行和监管模式没有根本上的改变,进一步深化检测机构改革显得进退两难。

2.市场运行,模式依旧

目前,我省检测市场的运行比较稳定,工程质量检测业务仍然由施工方委托和交费,监理方见证取样,委托方与检测机构釆用委托单代替检测合同的方式。就位后,原为行政事业单位的各级检测站仍然控制着全省检测市场,就位后的企业检测机构主要承担着本控股企业工程的部分检测业务,而工程所在地的原为行政事业单位的检测站要从中抽检30%,并收取检测费。省属和民营中介检测机构主要承接专项检测业务,另有个别民营机构与市区检测机构釆取联营方式,承接检测业务。此外,各地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及质量监督站制定了不同程度的检测项目和机构备案的规定,来限制外地专项检测机构进入其辖区承揽业务。

3.综合监管,存在缺失

首先,我省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为了确保建设工程质量,规范检测行为,防止假报告的发生,定期重点对中介检测机构的违规行为进行了查处。但是,对其所属检测机构、施工方和监理方的检测行为监管不够到位,不能及时发现问题,更不能及时处理问题。其次,各级质量监督站,对监理方、施工方及检测机构的检测行为的监督和查处力度显得很不够,也缺乏有效的科技监控手段,另对其所属检测机构的行为还没有形成有力监督。三是各级监理公司对其监理工程的检测行为虽然起到了一定的监督、把关作用,但有的监理公司在监理过程中对检测行为监理不到位,而且对施工方提交的虚假报告,不能及时发现和处理。四是各检测机构已基本健全了自身的质量监督体系,建立了相应的规章、制度和程序,但也存在着质量监督体系运行很不通畅,监督制度形同虚设,管理评审有名无实的问题。

4.内部运行,尚待规范

资质就位后,我省的检测机构健全了规章、更新了设备、改善了环境、培训了人员,普遍增强了质量意识,提高了检测能力和水平,检测工作质量整体是稳定的。然而,还是有部分检测机构未釆用计算机等高科技手段来控制检测的全过程,自身的行为存在着很多问题,有待规范。

二、工程质量检测意见建议

针对江苏省检测存在的实际问题,借鉴外省成熟的监管经验,要进一步形成“宏观调控、信息监管、监督巡查、竞争有序、优胜劣汰”的监督机制,建立一套比较完善的市场监管体制,实行“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管理市场、工程质量监督站监督现场”的监管模式,釆取信息网络高科技的监控手段,达到规范检测行为的目的。具体建议如下:

1.加强检测资质管理,严格市场准入制度

鉴于江苏省的实际情况,要加强对检测机构资质的监督管理,在暂时基本维持现状的前提下,按照“稳步推进、宏观调控”的思路,实行“适度竞争、优胜劣汰”的办法,对新申办的检测机构按照《江苏省建设工程质量检测管理实施细则》的规定,严格按资质标准进行资质把关和审批,同时,为加强节能、幕墙、智能化等专项检测力度,要支持其发展。关于检测市场的准入,建议在检测市场准入上出台明确规定,对外省检测机构承接检测业务进行严格控制,原则上不准进入,如要进入,则采取重新注册、计量认证、现场考核和项目登记的管理手段;对省内检测机构的见证取样检测不准流动,专项检测应到工程所在地的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办理项目登记手续。

2.健全检测监管制度,明确各方监管职责

建议下一步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全省建设工程质量检测监督管理的若干意见》,明确相关部门职责,构建江苏省检测监管体系。主要内容如下:

(1)建立有效的检测监管体制。

(2)建立检测机构和人员信用档案。

(3)建立建设工程质量检测巡查制度。

3.规范机构内部运行,提高检测工作质量

(1)加强见证取样送检制度

(2)完善检测试样留置制度

(3)强化不合格检测结果报告制度

(4)建立全省检测信息网络监控系统

(5)加强过程控制,严把检测工作三大关口

4.提供检测技术支持,大力规范检测市场

(1)尽快联合省物价局出台《关于规范江苏省建设工程质量检测试验收费有关问题的通知》调整检测收费项目和标准,使之与新资质标准相适应,也为检测市场提出合理的指导价格,同时规定价格波动幅度不得超过15%,以遏制检测市场的压级压价、恶性竞争的违规行为。

(2)开展本省地方检测标准的编制工作,为各检测机构提供技术支持。

(3)拓宽检测能力验证活动范围。每年针对突出问题组织平行、比对试验和能力验证活动,通过能力验证提高检测机构的专项检测能力,将能力验证结果作为考核检测机构能力的主要指标,并将结果记入检测机构信用档案。

(4)充分发挥检测行业协会的行业自律和纽带作用。对于检测行业存在收费和竞争的热点问题,由行业协会制定“行业公约”进行规范和指导,积极开展技术交流、技术咨询、技术培训等活动,为行业主管部门的监管和决策提供技术支撑和咨询服务。

三、 结束语

质量管理机构和管理制度篇7

【关键词】质量检测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F25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全民质量意识的提高和检测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建设工程质量检测行业正处于蓬勃发展阶段,有着很大的潜力和前景。检测机构作为中介技术服务性组织,正逐步与政府管理部门脱钩走向市场,检测市场正走向规范,随之相关的规范﹑标准﹑管理办法相继出台并正在逐步完善。从体制上﹑内部管理上实行检测工作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工程质量检测机构在接受委托时,应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对涉及结构安全项目的抽样检测和对进入施工现场的建筑材料﹑构配件进行见证取样检测,而工程质量检测又是工程质量控制的核心环节,也是目前管理的一个薄弱环节。

1现状

1.1委托检测主体不合法

尽管《建设工程质量检测管理办法》规定“质量检测业务由工程项目建设单位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检测机构进行检测”,但这一规定尚未被完全执行,不少工程仍由施工单位委托检测业务。施工单位固然不希望检测不合格,检测机构为了不失去业务客户,对不合格的检测项目,不惜违背原则,出具虚假的合格报告,尽最大可能满足施工单位的愿望。这样,施工单位和检测机构形成了共同利益体,检测结果不可信,给工程质量留下隐患。

检测工作不规范

部分检测机构没有建立或健全质保体系,企业内部监督管理体制缺失,导致检测工作不规范,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1.3部分检测人员职业道德﹑技术水平有待提高

检测行业改制推向市场后,部分检测机构降低了员工的薪水,使得一些优秀的检测人员纷纷跳槽。为了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检测机构招收了一些毕业不久的学生或资历相对较低的人员,少数检测机构不重视员工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导致部分检测人员职业道德、技术水平均得不到提高,严重影响了检测工作的顺利开展。

2对策

2.1规范检测市场秩序

进一步加强检测市场的法律法规建设,制定建设工程质量检测市场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用法律的形式,规范检测机构的市场行为。要重视和加强对建设、施工、检测等责任单位的法律、法规宣传工作,引导他们自觉、严格遵守国家和地方有关工程质量检测的各种法律、法规和规定,杜绝委托方和检测方之间存在利害关系现象,确保检测工作的科学、公平、公正。

2.2提高检测队伍素质

建设工程质量检测工作是一项技术性、服务性较强的工作,人员素质的提高是开展好一切工作的前提。为此,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各类检测人员分类别﹑分层次地进行业务知识培训,对检测人员实行考试、考核,实行持证上岗;加强对检测人员的思想政治、职业道德教育,强化政治思想素质,努力增强检测人员的使命感﹑责任感和自豪感,以及对人民、社会和国家负责的信念,着力提高全体检测人员的法律,法规意识、职业道德意识和廉洁自律意识,努力建设一支思想坚定、纪律严明、业务精通、作风优良、公正廉洁的检测队伍。

2.3推进检测工作规范化

检测管理工作具有综合性和全面性的特点,按照检测机构资质管理办法和检测人员岗位资格管理办法以及各类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从检测机构的人员资格、设备配备、检测能力、检测行为、质量体系等多方面、全过程统一规范工程质量检测工作,有计划、有步骤地增加资金投入,不断更新和添置仪器设备,改善检测环境。检测机构应对影响检测结果的人为因素、仪器设备因素、环境影响因素等采取措施,切实解决。抓好检测委托手续、见证取样送检、试样密码管理、“两块”抗压、原始记录和检测报告的规范化、标准化,对影响结构安全的水泥、骨料、钢筋、砂浆及砼强度等基本检测内容要从严管理,确保检测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公正性。要从体制上改变委托方和检测方的利害关系,使其共同维护检测数据的真实性和公正性,提高检测能力和服务质量。从内部管理上,实行检测操作、记录、汇总数据分离,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和智能技术等高科技手段,做到数据的采集、处理和报告的出具之间的无缝链接,减少检测人员个人主观上对检测数据的控制能力,最大限度降低检测过程中人对数据的影响,减少人为误差,提升检测机构的整体技术和管理水平,缩小检测机构间的技术和管理水平的差距。积极开展工程质量检测工作规范化试点,制定一系列检查制度﹑见证取样送检制度、检测试样留置制度、不合格检测结果报告制度,明确责任,加强管理。

2.4加大监管力度

针对当前工程质量检测管理工作所面临的形势,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充分认识到检测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加强对检测人员的教育和培训,全面提高检测人员的思想素质和技术水平。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大对工程质量检测市场的监管力度。要从检测机构和人员信用档案的建立、见证取样送检、检测试样留置、不合格检测结果报告等方面着手,采取资料检查、试验场所检查及组织比对试验等检查方式,对检测单位的组织机构、质保体系、人员配置、检测设备、试验场所、能力验证、检测行为等方面进行全面系统的检查。要建立投诉受理和处理制度,对弄虚作假、隐瞒不报的单位和个人应坚决予以查处,并作为不良行为记录予以公示。要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和法规建设,制定建设工程质量检测市场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用法律的形式规范检测机构的市场行为。通过加大政府监管力度,促使检测机构遵纪守法、恪守诚信,以科学公正为荣,以弄虚作假为耻,构筑起检测行业的社会诚信体系。

3结束语

综上所述,为确保建设工程结构安全和功能质量这一目标的实现,必须切实加强对参建各方质量行为和实体质量的监督,特别是加强对工程质量检测机构的管理,进一步规范检测市场,提高检测管理水平,加大监管和处罚力度,突出重点,改进作风,强化服务,狠抓落实,建立独立、综合、系统、公正的工程质量检测机构,为工程质量提供科学公正的依据。工程质量检测作为一个中介技术行业,正面临着重大转变前和转变中的探索过程,面临着日益激烈的竞争。检测行业应积极应对,牢固树立起全面质量意识,借鉴现代企业管理经验,强化服务和人才意识,通过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的管理,最终实现检测机构健康有序的发展。同时,政府要加强对检测机构的监督管理,制止恶性竞争,规范执业行为,建立良好的检测市场秩序;要切实改进监管制度、监管方式,发挥检测机构确保工程质量的作用,为建设工程质量的提高作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引用)文献

质量管理机构和管理制度篇8

    关键词:工程质量;监管模式和办法;思考与探讨

中图分类号:TU198文献标识码: A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对住宅工程质量有了更高的期望。同时,大量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推广应用和精装修成品房的逐步涌现,在施工队伍素质和施工过程控制方面的矛盾逐渐扩大,工程质量监管工作在深化改革中逐步完善,在加快发展中不断强化,逐步走上了一条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的发展道路,已成为我国工程建设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工程质量监督工作面临着许多机遇,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建设规模的快速增长,使工程质量监管任务更加繁重;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对工程质量监督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创新工程质量监管机制,是形势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不断提高监管效能的必然要求。如何围绕新形势,适应新任务,寻求新突破,是新时期建设工程质量监管工作必须思考和探索的课题。

一、加强和改进质量监管工作的背景

质量监督管理模式、方法必须适应发展形势、管理对象、工作任务的变化,任何一成不变的管理模式是没有生命力的。建设工程质量监管必须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根据不同时期的特点,不断注入新的内涵,赋予新的要素,体现新的特征。只有不断增强监管工作的适应性、有效性和科学性,才能更好发挥监督效能,保证和提高工程质量,促进和谐社会建设。贯彻实施好《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质量监督管理规定》(建质〔2010〕159号)和《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竣工验收规定》(建质[2013]171号),以下简称新规定,是今后我们如何开展质量监督管理工作的基石。

新规定为监督机构重新定位带来标尺,为监督模式转变提供了依据。

新规定明确提出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的具体工作可以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建设主管部门委托所属的工程质量监督机构(以下简称监督机构)实施。其明确了住房和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及工程质量监督机构是实施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质量监督的主体,并统称为主管部门,体现了对监督机构行政执法地位的认可。新规定对监督工作内容、程序及监督机构和人员的考核管理等方面,做出了比较系统、科学的规定,对工程实体质量和工程质量行为提出了明确的监管要求,是今后开展质量监督工作的根本大纲。突出落实企业质量管理、监督执法管理“两个手册”,督促企业和执法人员严格履责、规范执法。加快建立健全以抽查为主要方式、以行政执法为基本特征的工程质量监督模式是贯彻执行新规定的迫切要求。

2、市场形势发展,为监管方法改进创造条件

    近年来,工程建设整体规模不断创造历史新高。随着经济的发展,工程项目中超高层、大跨度、结构复杂的建筑日益增多。从项目管理看,建设规模与管理资源配置失调,制约质量水平提升的客观因素仍然存在。工程技术储备不足,市场不规范,管理不到位,违法分包、转包屡有发生,从业队伍素质不高的情况尚未根本改变。工程实施承受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工程管理的多重考验,老问题与新矛盾交织,形势不容乐观。这些问题都与质量监督工作科学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新形势要求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建立“企业自控、市场调控、政府监控、社会督控的“四控体系”,全方位、多层面、多部门协同综合治理工程质量。“四控体系”既是工作要求,也是一个工作体系;既是推行现代工程监督管理的重要抓手,也是提高监督管理水平的必然要求。

3、监管任务变化,为工作机制创新注入动力

  近年来,工程监管难度、风险、环境等发生了深刻变化。科技含量高、施工难度大的工程日益增多,工程技术风险、质量风险日益突出,加之市场机制不完善、投资主体逐利趋向,给质量监督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困难和问题。同时,部分参与工程建设的企业和个人的责任意识不高,质量责任落实不到位;建筑市场不规范,信用缺失、无序竞争、低价中标等现象仍然存在,参建各方责任主体行为制约机制难以有效运转;违反法定建设程序和任意压缩合理工期,影响质量的现象突出。一些建设项目未办理施工许可、质量安全监督等相关手续就擅自开工建设,规避政府主管部门监管;一些新区、开发区、工业园区、村镇的建设工程游离于监管之外或者监管不到位,“三区一村镇”工程成为工程质量监管的薄弱环节和盲区,也成为工程质量事故频发的重灾区;工程项目已经向高、大、深、难转移,而建设、管理、监督队伍的总体素质还不能适应新形势下的工程建设。另外,随着近年来工程量的大幅增加,许多地区尤其是中小城市的监督力量严重不足,人均监督面积已从上世纪90年代初的3万平方米增加到当前的十几万、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平方米,人员紧缺的问题相当突出。监督队伍素质良莠不齐的现象,也影响了监督工作质量。目前,政府实行的行政责任追究制度又对质量监督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监督人员承受很大压力。面对这种形式,必须尽快建立完善“履职不失职、尽责不追责”的监管工作新机制。

二、新形势下监督管理转变的模式及监管办法

新形势下质量监督工作中要抬头看准路,低头拉好车,努力做好“三个结合”,即转变理念与改进方法相结合,夯实基础与抓住重点相结合,强化监督与做好服务相结合。根据监督机构改革和建设发展需要,突出抓好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不断探索新思路。监管工作不仅要全力拼搏,还要发挥“四两拨千斤”的巧劲。要调整监督模式,建立起一种“执法严格、方法科学、手段先进”的工程质量监督运行保障机制。

1、加强质量监督管理,提高质量水平

        把好“事前预控、事中监控、竣工验控”三关,从前期法定建设程序履行,到施工过程重要节点控制,到主体验收和竣工验收把关,严格监督,从严执法,保证质量。对法定建设程序履行和人员到岗到位及重大设计变更情况进行严格监督。施工过程重点加强地基、重要材料和构配件质量、结构施工和验收、装修和安装施工等节点质量控制,确保整体质量受控。通过蓄水试验、外墙外窗淋水试验、设备安装质量抽检等措施,强化功能性检测,确保使用功能。对涉及主体结构和重要使用功能的工程实体和材料、构配件加强检测,对质量存在不确定性的实体和材料进行“飞行抽检”, 强化监督与检测的有机联动。

2、多措并举,着力提升基层素质和监管效能

  一是提升基层素质、强化监督机构和人员考核认定工作以提高行政效能。进一步加强监督队伍建设,注重监督人员业务素质培训和监督能力提升,强化定期考核制度,着力提高监督人员在日常监督检查中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水平。二是加快监督工作标准化、规范化、法制化建设以提高服务效能。深入贯彻落实上级文件精神,加强内部管理,完善法规制度建设,增强基层服务意识,简化工作程序环节,为基层群众办实事、解难题。三是开展实体监督检测、完善信息化管理以提高监管手段。强化工程质量检测数据联网工作,加快质量信息实时传输,加强工程质量监督与质量检测联动,注重监督实效,丰富监管手段,逐步实现工程现场远程质量控制。

3、严格管控,切实加强工程质量过程监督

        一是狠抓主要建筑材料及半成品质量控制环节。积极开展钢筋、预拌混凝土专项督查,认真执行建筑材料进场验收和复检制度,对涉及结构安全和重要使用功能的试块、试件和材料严格执行见证取样送检制度,确保建设工程主体结构质量。二是狠抓检测市场信用管理环节。严格强化批后监管,加强检测能力验证和抽测,完善检测机构与人员信用考核,实行有升有降、奖优罚劣、动态管理,建立公正、公平、公开、规范的检测市场。三是狠抓工程质量关键岗位持证上岗管理环节。进一步明确岗位职责,健全质量关键岗位管理制度,完善岗位人员培训机制,加强到岗履职监督检查,确保现场工程质量保证体系有效运行。加强验收监督抽查,完善回访保修机制,减少常见性质量问题,降低工程质量投诉,维护业主切身权益。

4、扎实推进,健全和完善新形势下工程质量监管机制

        一是积极推进建筑产业化进程中的工程质量监督机制研究。重点对建筑标准化设计、工厂化生产、装配化施工、科学化管理等各个环节的质量监督进行研究,逐步探索和建立新形势下工程质量规范化监管机制。二是积极推进质量诚信体系信息平台建设。加快工程各方质量责任主体的信用评价体系建设,完善不良行为记录上报、信息采集和公示制度,加强主管部门的监督管理和联动机制,切实做到诚信激励,失信惩戒。三是积极推进工程现场质量标准化建设。深入推行样板引路制度,统一现场管理、施工工艺和建筑材料等关键环节的质量标准,逐步建立工程现场质量标准化管理机制,着力提高施工现场质量管理水平。四是积极推进工程质量担保与保险制度调研。研究探索工程质量担保与保险的相关法规和可行性试点方案,加强工程质量风险管理,落实质量终身责任,督促参建单位守信履约,进一步规范建筑市场秩序,提高工程质量水平。

5、强化诚信管理,破解质量投诉处理难题

        完善质量评价体系,切实提高各建设责任主体质量意识。突出抓好三个“数”,即对工程质量实施竣前检查量化评价的“分数”和工程质量投诉的“次数”进行量化统计,排出开发建设、施工、监理单位等综合排名的“位数”,作为反映各建设责任主体质量信誉的基本指标,实施工程观感量化情况、质量投诉处理情况与市场管理考核联动,将三个“数”纳入开发建设、施工、监理单位管理考核范畴。对观感质量不合格和履约不到位工程责任主体进行考核减分,倡导实施优质优价,提高企业创优的积极性,进一步提升工程质量的整体水平。工程质量保修期内发生的质量投诉和投诉处理,经查属实,视情对开发建设、施工、监理单位及责任人进行考核扣分处理,督促企业认真做好工程质量自控管理和处理投诉工作。建立了本地方统一的质量投诉处理管理平台,随时统计、分析质量投诉及处理信息,定期向社会公布投诉处理责任主体处理情况,引入社会监督机制。

三、结束语

    创新工程质量监管机制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牵涉的环节多、范围广、时间久。要顺应时展,整合各种资源,建立相应制度,不断提高质监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要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着力在工作理念、工作重点和履职方式上实现提升和转变,切实保证质监工作的公正性和客观性。要进一步探索完善质量监管制度,尽快构筑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工程质量监督机制,努力实现“保障结构安全、保证使用功能、防范重大技术风险、防止重大质量事故、维护公众切身利益”的质量监督工作目标,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 《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质量监督管理规定》(建质〔2010〕159号)

[2] 《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竣工验收规定》(建质[2013]171号)

上一篇:建设工程项目管理实施方案范文 下一篇:化工工程项目管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