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技术专业考研范文

时间:2023-09-21 15:30:00

计算机技术专业考研

计算机技术专业考研篇1

关键词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课程教学 人才培养 双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On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urriculum

Teaching and Talent Training

LIU Xiaoyang

(School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Chongqing 400054)

Abstract The major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s computing subject is the main professional in many universities in our country. In view of the present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our country the status quo of professional course teaching and talent training, change teaching idea, the methods of teaching assessment, bilingual teaching and develop characteristic teachers are proposed in this paper in curriculum teaching reform measures. At the same time in terms of talent cultivation, the school orientation of applied talents and school enterprise training are proposed to perfect the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ofessional talent training scheme.

Key words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urse teaching; talent cultivation; bilingual teaching

1 计算机类专业教学现状

由于现在很多高校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类的专业设置存在一定问题,如:学校里的计算机类的课程设置与社会需求相脱节。专业知识相对陈旧,缺乏与时俱进的课程体系。所以相应的问题就会逐渐浮出水面:

(1)基础知识水平不一。很多一般本科院校中,其中有一部分学生来自贫困的家庭,而部分来自家庭条件比较优越的学生对计算机接触较早。就计算机操作能力上面而言,有的学生的动手能力很强甚至超过部分教师。专业基础知识掌握的程度不同直接影响教师的教学计划,这将对教师的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2)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与专业需求之间的矛盾。由于计算机类专业的快速发展,社会中相关先进技术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如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而高校的理论课的设置一般会相对滞后一点。高校要想自己培养出来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类人才能够适应社会的需求,则在设置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课程内容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动手能力。

2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教学改革

2.1 转变教学观念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快速发展是令人震惊的,社会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类的优秀人才需求量也是巨大的。我们高校老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相应的动手能力。要注重课程设计,多增加实验课程,因为现在好多学生对讲授理论课程不是很感兴趣,要是能够用做实验的方式来讲解,则效果会好的很多。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实验课上都应该采取小班上课的方式,这样学生的学习时间和学习效果会有一个保障,同时要教会学生相应的学习方式,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把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强调实验是对理论知识学习效果的一个验证。

2.2 改革考核方式

传统的课程考核方式是对所讲授的课程重要知识点进行理论课考试或者实验考查。现在的考核方式应由知识点考核向个人综合能力和素质考核转变,这样就可避免学生“学了后面忘记了前面”的现象。

2.3 实施双语教学

双语教学作为实施多元文化教育的一种有效手段,符合当今社会的发展趋势。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作为我国众多高校开设的主要专业,肩负着培养掌握计算机基础理论并具备软件开发等计算机专业技术能力的人才的重任。

2.4 培养有特色的计算机类教师

正所谓名师出高徒,所以一个好的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这就对我们高校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背景,还要有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同时还要具备很强的科研能力。因此要培养一批具有特色的专业教师队伍是个关键;教师队伍是否有特色,直接决定培养出来的学生是否也具有特色,正所谓名师出高徒。先进的教师队伍一般都会有先进的教学理念和工程经验、深厚的学术功底和良好的教学水平。同时先进的教师一定要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正所谓德才兼备,教师的德是至关重要的一个方面。

3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探讨

3.1 树立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办学方向

“科研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是两种不同的培养目标。“科研型”人才注重科研能力的培养、强调创新能力,通过科研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应用型”人才注重实用性,强调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在我们一般本科院校中,在兼顾“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的同时,要努力向“科研型”人才培养方案方向发展。

3.2 通过校企联合强化学生专业基础训练

在制定教学计划中,可以实行理论+实践的方式来进行。因为我们培养的毕业生最终是要走向社会,所以在上大学的时候就可以提前让他们接触社会、感受社会,了解社会需求,这样就会有针对性地学习。例如可以在学校学习一年,然后去公司等企事业单位实习一年,继而再返回学校学年。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能力。

3.3 企业参与专业培养方案的制定,建立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

在新的教学计划模式中,中间的一年,是以在公司货企事业单位实际锻炼为主。让学生明白社会中真正需要什么样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类的人才,这样他们就可以有的放矢地去学习。避免所学知识与社会需要相脱节的矛盾。

4 结论

本文基于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课程教学和人才培养的认识,探讨了本专业的课程教学和人才培养。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在教学过程中,不但只是将知识传授于学生,还应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创新素质。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教学上,可以从转变教学观念、改革考核方式、实行双语教学、培养特色教师等方面进行改革,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式上,可以从树立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办学方向、通过校企联合强化学生专业基础训练、企业参与专业培养方案的制定、建立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等方面来进行改革,努力打造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专业特色。

参考文献

[1] 于金霞.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特色专业建设[J].计算机教育,2011.10:17-21.

[2] 朱勤,顾翔,邵浩然.地方院校计算机专业双语教学探讨[J].计算机教育,2009(19):86-88.

[3] 熊晓波.浅谈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问题[J].教学研究,2012.8:93-96.

[4] 宫洁,赵菲,凌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探索[J].电子测试,2013.9:172-173.

[5] 张瑞.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J].信息与电脑,2010.2:223-224.

[6] 王忠民,王陆海,韩俊刚.行业院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计算机教育,2011(3):4-8.

计算机技术专业考研篇2

关键词:计算机;精品课;技术基础;课程体系

1计算机技术基础精品课程建设的基础条件

(1)计算机技术基础课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增强

自1985年以来,计算机技术基础理论课和计算机技术基础实验课就被列为大连水产学院的重要基础课。十多年来,修读计算机技术基础课的学生由最初的8个本科专业、5个专科专业的372人,发展到现在的30个本科专业1800多人。计算机技术基础课不仅是计算机科学教育的前导课程,同时也是培养学生上机操作能力的基本途径。该课程的教学不仅仅局限于理论知识的传授,更加注重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培养学生在今后的学习生活工作中必要的计算机操作技能。今天,计算机技术基础课程已经不仅仅是为后续课程打基础,它已经成为一门自然科学的素质教育课,特别是在对大学生科学素质培养中起到了其它课程所无法替代的作用,课程教学的着眼点转到了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上来,课程体系也由理论课和实验课两门,改为两门必修课和多门选修课的形式。

(2)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随着人才培养目标的变化、国家等级考试的变化、就业形势的变化而不断改革,适应了计算机技术基础地位和作用的变化

计算机技术基础教研室多年来一直进行教学研究和学术研究活动。自1985年开始组织规范的教学研究活动,每月一至二次。课程设置由原来的Basic语言、Fortrain语言发展到今天的C语言,由Foxpro发展到今天的VisualFoxpro。选修课程也由原来的一门单片机原理发展到今天的多门课程,如VC、VB、PowerBuilder程序设计、Java、网络技术与应用等课程。课程组成员积极进行教学研究课题,“水产院校计算机教学模式改革的研究与实践”2002年获辽宁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获大连水产学院教学成果二等奖。教研室现在正在进行水院教改项目“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改革与实践”和重点建设课程“计算机技术基础”,通过教学研究和学术研究,不断改革计算机技术基础课教学,适应了人才培养目标的变化,提高了课程建设的水平。

(3)师资是课程建设的关键

自98年以来,计算机基础课程组新进教师6人,其中研究生4人,本科2人。课程组8人中有2人在读博士、正教授1人、副教授2人、讲师3人、助教2人。教师队伍年轻化,适合计算机发展日新月异的需要。课程组全体人员,既承担理论课教学,又承担实验课教学,人均年教学工作量300多学时。旺盛的精力和饱满的工作热情,超额完成繁重的工作任务,得到了学生与老师的赞誉和好评。

(4)高度重视教材的使用与建设、保证实现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的目标

计算机技术基础课使用的是新世纪计算机基础教育优秀教材,符合国家教委的白皮书的要求,与国家等级考试紧密接轨。2002年,我们参加了农业出版社组织的十五规划教材的教材编写工作会议,进行了有关教材方面的深入研究与探讨。2003年,我们参加了农业出版社组织的十五规划教材《计算机公共基础》和《计算机技术基础》的编写工作。2006年,我们作为副主编参与了十一五规划教材《C语言程序设计》和《C语言程序设计实验指导》的编写工作。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实验教材的内容老化逐年显现,尤其计算机技术的概念和方法不能得到足够的反映,不利于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与创新精神,为此我们在多次讨论和调研的基础上,于2004年自编了《计算机技术基础实验》。

2多方位进行计算机技术基础精品课程建设

(1)计算机技术基础教学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研究,重新审视水产院校计算机技术基础课程的地位和作用

通过进行“计算机公共基础教学改革”教学研究课题,我们认为计算机技术基础的作用不仅仅是为后续课打基础,而且更应该在大学生科学素质培养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能够有意识地体现这一教学指导思想,从而提高了全校师生对计算机技术基础课的认识。

(2)计算机技术基础课程体系设置的研究

多年来,计算机技术基础仅开出理论课和实验课两门课,已经不能满足教学内容改革的要求。我们在原有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增加了既对各专业学生学习专业课程有利、又对学生毕业设计有利的一些选修课程,如C++、PB、JAVA等。我们已申报校教改项目,在这个项目中,我们将对课程体系的设置进行大范围的整改,这将对各院系学生的计算机学习产生重大的影响。现在已确立了以必修课为主,以若干门2或2.5学分的选修课为辅,因材施教的新课程体系。

(3)计算机技术基础课教学内容改革的研究

确定了必修加选修的课程体系后,主要的任务就是必修课中讲哪些内容、选修课中讲哪些内容、必修课与选修课之间的“接口”如何设置。我们认真研究了计算机学科的发展历史与趋势,结合各专业对计算机技术基础的要求,配合教学计划及教学时数的调整,对计算机技术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调整及科学的组合,力求既要符合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又具有新时期教学改革的新特点。同时,介绍学科发展的新成果及新动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我们选用了适合国家计算机等级考试的21世纪优秀教材,将讲课内容进行了改革,对等级考试和学生后续课程学习有利的内容多讲、细讲,对教材后面的新增的内容进行简单的介绍,为选修课设置了必要的“接口”。

(4)教学方法和手段现代化的研究

计算机技术基础中蕴含着很多科学的思维方法,而这些方法对学生学习其它学科的知识也是适用的,所以领会和掌握计算机技术基础中科学的思维方法将使学生终身受益,这些方法的学习就是计算机技术基础中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具体内容。为了实现知识——能力——素质一体化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彻底摒弃“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从传统的“学到什么”向“如何学”转变,从注重知识传授向注重能力培养转变。教学中运用问题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自学式教学法等方式,引导学生多思考,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运用发现法教学,使学生把自己作为一个发现者,探索知识的来源,培养学生探索和发现问题的欲望及思考和解决问题的独创性。

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基础的学生,我们也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和方法。考虑到土木、船舶、机械类学生在毕业设计中,往往要进行大量的复杂的科学计算,我们在教学中,重点加强了学生在计算方法与数值分析中的教学,培养学生自己动手编写相应的计算工具;对于电子、通信、自动化专业的学习,强化了学生在基本位运算、硬件地址等相关内容的教学,为学生在将来的电路系统专业课程学习打下基础;对于海洋、环境学科,我们在教学中增加了统计分析、方差回归等教学;外语系、经济管理学院侧重数据库理论、图形设计等教学。此外,为了满足学生对于更高层次的教学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还穿行了关于本课程的提高版本C++以及相关热点领域的介绍和讲解,深受学生的关注和好评。对于部分能力出众的学生采取单独指导,让他们借助参考资料学习更深一层的内容等。

针对目前课时紧张,教授内容较多的情况,我们要求教师充分备课,准备好电子教案,选择恰当的例题、习题进行精讲;尽量多的采用电子演示文稿、大屏幕多媒体联机演示等先进教学方式,把计算机课程讲得生动活泼、引人入胜,同时可省下大量的教学时间;在实现多媒体教学的同时,计算机技术基础教学课件课件已放到校园网上,并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向学生公布主讲教师邮箱,利用网络资源随时解答学生的问题;并即将开通BBS教师论坛供教师们讨论交流,以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整体水平。

(5)考试方法的研究

引进了考试系统,采取灵活多样的考试方式,利用计算机网络定期对学生进行模拟考试和期中期末考试。

计算机技术基础包括两部分,一个是理论课,另一个是实验课。前者是考试课,后者是考察课。由于理论课讲授中结合计算机等级考试知识,期末试卷测试中采用与二级等级考试相似的题型。成绩划分为平时成绩、期中成绩与期末考试成绩。主要评分依据为学生课堂回答问题情况、作业完成情况及出勤情况等。这样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平时学习的积极性,避免了期末突击学习现象的发生。实验课考核分平时阶段考核和期末考核,均利用考试系统进行。同时要求学生作关于课程的综合设计的大作业,综合所学程序设计的知识,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整体运用能力。

3教学效果

近几年,由于学校扩大招生规模,教研室老师严重短缺,每位老师承担了大量的工作,基本上都处于超负荷工作。但是,由于教研室采用了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同时对教学内容进行了有效的改革,繁重的教学任务并没有降低教学效果,相反,我们的课程受到了校内同事的一致好评和学生的欢迎。学生在辽宁省非计算机专业二级等级考试水平考试中多次取得较好成绩,有些班级的通过率达100%。课程组全体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时时渗透国考的题型,将讲课内容与国家教育部的白皮书及等级考试紧密结合在一起。虽然2005年我校等级考点刚刚申请下来,但经过短短的一年时间,我校学生等级考试的通过率提高了17.44个百分点,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校督导组多次对课题组成员进行听课,给予了充分肯定。在近三年的期中教学检查中,学生对计算机基础课堂教师的评价很好,主讲教师的学生打分的优秀率达100%。

兄弟院校的同行们对我校计算机基础教学能在如此缺少课时的情况下,面对这么多的学生,超额完成教学任务,感到非常钦佩。

面对来自方方面面的赞誉,我们并没有骄傲与自满,感到自身的担子更重了。因为我们深知,计算机技术基础课程是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知识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为完成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奠定基础,为深入学习其他专业知识、培养学生用计算机解决专业问题的入门课程。所以我们必须走在时代的最前沿,紧跟时代的脉搏、不断进取。在参加全国农林院校的十五规划教材的教学和教材研讨会上,我们根据近几年的教学经验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得到与会的全国其他院校同行的一致赞同。我们编写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材已在全国多所农林院校使用。

4结论

计算机技术专业考研篇3

(1)一些课程简单照搬医学或其他理工科课程内容,未体现医工结合特色。生工专业是一个涉及到生物医学、电子技术、计算机科学、医疗仪器与设备等技术的多交叉学科。由于在教材上,特别是电子学、计算机学的教材上体现的和医学课程交叉点非常少,在教学上不能体现生工专业特色。

(2)某些课程内容陈旧,未跟上学科发展的需要,比如微机原理、单片机等课程编程停留在汇编语言,而目前绝大多数公司用C语言开发等问题。

(3)课程建设缺乏整体规划,各自为政,基础课程没有对后续专业课程起到辅助和辐射作用。课程体系是本着“先基础、后专业”的原则开设各课程,由于各课程之间内在联系不足,不同专业教师之间学术交流活动少,虽然各科教学任务完成了,但是没有形成连贯性,造成了学生经常学此忘彼,即使是感觉各课程都学得不错的学生,也无法从全局上掌握各门课程之间的关系,缺乏完整的实践和科研能力。建设计算机技术课程群,挖掘计算机技术类课程与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内在联系,拓展工程学中计算机类课程教学的外延,构建体系完善、层次分明、目标明确的计算机教学体系,真正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生物医学工程专业计算机技术课程建设方案研究

针对目前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首先必须要整合生工专业现有计算机技术类课程,研究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大纲、教学进度等与生工专业各学科间的关系,明确计算机技术类课程在生工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实现生工专业计算机教育的系统化和全程化,即课程群中的各课程教学保持前后呼应,紧密联系,融会贯通;然后要强调计算机技术类课程教学与生工其他专业课教学之间的内在关系,以强化计算机在专业中的应用为目标,使学生学习系统化、专业化,打造生工专业毕业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核心竞争力,具体方案如下:

(1)认真研究生工专业学科群课程体系,切实抓好计算机课程群全面建设为了使课程之间前后联系紧密,知识结构环环相扣,与医学仪器方向其他专业课内容息息相关、承上启下,根据计算机课程知识结构,结合生工专业医疗仪器方向专业课教学内容需要,首先要在教学大纲、教学内容上重新进行设计,在确保本课程教学内容完成的基础上,增加关联课程的相关知识点间的讲解学时。例如在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中,讲过指针和结构体知识后,增加链表的讲解,讲到位运算知识时,增加位运算的单片机应用概述等知识点。另外在教学内容建设上,不仅要明确本课程群与生工专业其他专业课程之间的关联关系,还要重视不同课程在课程群系统中的逻辑关系。针对专业培养目标和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目标,规范教学内容,突出重点,避免内容重复;抓好课程教学大纲的执行与落实,规范课程的讲义与教案,加强课程教学课件等方面的建设,将该学科最新的研究成果等及时补入教学内容,做到与时俱进。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打造一支结构合理、软硬件研发和应用能力完备的教学团队形成学术结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均合理的教学团队,是构建计算机技术课程群的重要保证。在人才培养上,可以实施以老带新的制度,让更多学历高、有能力的年轻老师快速成长起来;坚持教学和科研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原则,鼓励老师进行科研活动,这样老师就可以把最新、最前沿的知识带入到课堂,开阔学生的眼界,提高学习兴趣;坚持老师之间的学术交流活动,坚持不同课程间的听课制度,鼓励老师多课程间授课,这样才可以知己知彼,加快课程之间的融合速度。

(3)搭建计算机技术课程群网络资源平台,推进课程资源的网络化与信息化建设整合课程群中各门课程资源,将课程群作为一个整体,加强其网络化与信息化平台建设。一方面,可以帮助教师队伍熟悉课程群中各门课程之间的紧密耦合关系,明确课程群的整体教学目标和课程教学目标之间的联系;另一方面,统一的网络资源平台有利于整合学生对于计算机技术类课程的理解,学生可以通过统一的平台,温故而知新,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4)围绕课程群建设,深入开展教改、教研和科研活动每个学年要制定出相应的教改教研活动计划,确定每次教改教研活动的主题、内容与时间,并且于每个学期末,对教改教研活动开展情况、实施效果、存在问题等方面进行总结;定期组织教师进行形式多样的教学专题研讨,探讨课程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的改革,针对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精品课程培育与建设、教材教辅资料编写、课程教学资源的网络化与信息化建设以及学生的课程考试、教改项目的申报与实施等各方面的突出问题,提出解决的具体办法和方案;倡导以生物医学工程为主体的科研项目申报,鼓励学科间老师的合作,以计算机技术为工具,以各专业为目标的团队合作方案,是课堂上老师最好的案例,也是课程之间融合建设过程中最为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

(5)以实验教学效果作为检验课程群建设质量的重要手段,建设生工专业综合实验室实验教学是整个计算机技术课程群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又可以培养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所以,在专业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制定时,特别重视实验课的开设,提高实验课学时,开设独立的设计性实验,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计算机技术的能力。另外,建立专门的生工专业综合实验室,既可以做软、硬件的设计性实验、毕业设计,又为学生的科研活动提供良好的实验平台和交流环境,它既加强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综合理解和运用能力,又能训练学生形成由单一到综合,由相对独立到科学融合的科研能力,为学科全面建设和发展奠定重要基础。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始终坚持产学研结合的原则,训练学生的工程技术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6)以课程群的总体教学目标为要求,改革课程考核制度课程群建设要重视学生成绩的考核工作。教师团队要对归属课程的考核方式、命题内容、命题题型、题目的范围与难度、题量的多寡进行深入探讨,把好质量关。教师团队要不断进行课程考核方式和方法的改革,探索出科学合理、灵活多样、鼓励创新、突出能力的课程考核方式。计算机技术在生物医学工程专业里面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既是工具,又是手段,对专业的其他课程发挥着重要的辅助和辐射作用,同时对形成结构合理的生工专业学科群也发挥了重大作用。我校生工专业通过梳理计算机技术类知识需求,构造软硬兼顾、目标明确的教学课程体系,建设稳定合理的教学梯队,制定了以培养学生计算机知识的学以致用能力,提高毕业生的核心竞争力为最终目的的计算机技术课程群建设方案和规划,并付诸实践,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计算机技术专业考研篇4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当前社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需求及高等师范院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就业现状,提出了以就业为导向的计算机专业改革的必要性,并就我院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经验进行了详细介绍。最后通过分析目前我国高师院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指出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教学改革是系统解决高师院校计算机专业各种问题的关键。

关键词:就业;高师院校;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1前言

随着高校扩招以及高等教育向大众化、普及化方向发展,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式十分严峻。近几年来,大学生就业遭遇“寒流”。根据教育部公布的数字,200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338万,就业率为72.5%。72.5%的就业率意味着大约有100万的大学毕业生没有工作。2006和2007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分别达397万和456万,就业形势日益严峻。据学校部、北京大学公共政策研究所联合的《2006年中国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显示,截至2007年5月底,在接受调查的2006届本科毕业生中,已签约和已有意向但还没有签约的占49.81%)新浪网调查数据为41.99%),不想马上就业的占15.02%)新浪网调查数据为7.27%),而没有找到工作的比例为27.25%)新浪网调查数据为36.50%)。

就计算机专业的情况来看,在信息经济与知识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当代社会,信息产业的迅速持续发展决定了计算机学科所培养的学生就业市场比较广阔,各级各类软件公司、信息中心、网络公司、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的信息化部门、企业信息化及自动化改造部门,以及发展中的高校自身,对这类人才都有很大的需求。单就信息化来说,无论是企业,还是政府机关、事业性单位,从中央到地方都呈现信息化、网络化的发展趋势,都需要大量的计算机人才。正因为如此,计算机专业经过了一个大发展的时期,据教育部高教司统计,到2006年,全国已有1000多所各类高校开设了计算机类本科专业点1361个,在校生达到45万余人,每年的毕业生达11万余人。另外还有大量的计算机类高职高专、中专学校和社会上数不清的长期或短期计算机应用培训班,培养的计算机类学员每年少说也在100万以上,他们都在蚕食着计算机人才市场这块蛋糕。从目前情况看,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需求,已基本上呈饱和状态,也出现了就业难的问题。

其实,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业难还有更深层次的问题。近年来,随着世界范围内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国内的软硬件开发公司,特别是国外资本在国内的软硬件外包公司大量出现,对信息技术软硬件开发人员和白领工人的需求迅猛增长。同时,在我国发达地区,复合型、专业型、经营型、创新型的计算机专业人才也十分紧缺。从这种情况看,计算机教育的前景十分看好。然而,从人才市场的调研结果可以看出,由于我国很多高校并不重视面向市场办教育,造成计算机人才市场上大量出现“有岗无人”和“有人无岗”的怪现象。高等学校特别是非重点的一般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教育教学值得认真研究。

2高师计算机专业就业现状分析

上述就业难的问题在我国的高等师范院校计算机专业毕业生中显得尤为突出。对于师范院校的计算机专业,除了有上述因素外,毕业生就业困难还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是师范类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需求量比几年前已大大减少。十多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应用,形成了一支庞大的师范类计算机教育队伍。从重点师范大学到普通师范院校,从大量的师范专科学校到中等师范学校都有计算机专业,每年培养着大量的各种层次的计算机教师。然而,计算机老师的需求情况怎么样?首先,经过多年普及计算机教育,城市中小学计算机老师已经饱和。由于中等学校基本上是以应试教育为主,教育以升学为导向,中考、高考无疑就成了学校教学安排、学生学习方向、家长重视程度的指挥棒。而今,由于中学“信息技术”课程还尚未正式纳入中考、高考等升学考试的考核范围之列,这样就导致了许多学校、学生以及家长对计算机课程不重视,许多农村学校甚至尚未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即使有的开设了,但由于课时较少,计算机专业教师的需求量也就很小。再者,很多中学领导往往认为信息技术课程简单,一般理科出身的老师都可以教,因此也就不刻意引进计算机专业的教师。而对于很多农村学校来说,即使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由于经费紧张,买不起多少计算机,也就没有必要引进计算机专业的老师了。就我校所在地,有着近800万人口的安庆市(含8个县)来说,每年吸收有编制的计算机专业教师不足10人,而仅我校每年培养的师范类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就达240人之多,供大于求的情况十分突出。

第二是师范类计算机专业毕业生面向计算机软硬件开发和计算机应用岗位就业的能力很差。受老的培养方案的限制,师范类计算机专业单纯地培养面向中等学校计算机教育师资,课程设置与社会需求出现脱节,培养出的学生不能胜任其他行业的软硬件开发和计算机应用工作。长期形成的那种重理论轻实践、重系统性轻应用性的培养模式也为大多数师范类计算机专业所沿用。再加上师范类的必修课,如教育学、心理学、中教法、“三字一话”、微格教学、教育实习等与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有关的训练和学习占据了大量的学时,使得师范类计算机专业学生学习软件开发和计算机应用的课程比工科院校学生要少得多,而且动手能力很差,这无疑增加了高师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难度。难怪有些师范院校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不敢到软件开发公司去应聘,甚至不敢到企事业单位计算机应用岗位去应聘。

师范类计算机专业就业难的现状将会一直持续下去。解决的方法除了鼓励毕业生面向基层、面向边远地区和农村中小学就业,主动选择到私立、民办学校就业或自主创业等渠道就业外,改革旧的培养模式和培养方案,强化学生的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让学生能够到更加广阔的人才市场去应聘是当今师范院校计算机专业必须重视的问题。因此,师范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育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3以就业为导向计算机专业改革的必要性

综合相关文献资料,发现目前高师院校计算机专业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学校的计算机教育整体上滞后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2)地区间的经济发展不平衡,计算机应用水平差距较大,导致不同地区计算机教育水平的不平衡;(3)专业设置较早的学校和专业设置较晚的学校的专业教育水平不平衡;(4)没有统一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各个学校各自为政;(5)在进行改革的部分高师院校,计算机专业的培养目标不明确。教学计划既存在盲目向理工科院校看齐的倾向,也存在着培养“高级操作员”的问题,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难以满足计算机行业的需要;(6)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落后;(7)教育经费投入不足,教学设备数量少、质量差,尤其是计算机硬件教学设备更差,且实验设备更新缓慢,学生难以得到较先进的综合性训练;(8)科研项目少,科研水平差,尤其是面向社会的应用开发项目少,不利于对学生进行应用开发训练;(9)相对于理工科计算机专业学生,高师学生就业能力有较大的差距。

所有这些问题都严重地影响和制约着师范院校计算机专业的正常发展,也不能适应当前高度信息化社会的要求和需要,更是影响高师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业的重要障碍。多年以来,高师院校计算机教育界也一直围绕这些问题开展研究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如文献[3]从计算机专业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就高师院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建设给出了详细的改革建议。文献[4]针对高师计算机专业本科生实践能力培养方面提出了具体的“一新二管三纲四考”的培养模式。文献[5]以高等师范院校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为例,从教育观念的更新、教学模式的转变、教学手段的更新、教学对象的再认识、教学中的教材教法等多个方面分析以网络为主的现代教育模式改革的思想,探索以多媒体和网络为主体的教学环境下的教育新思路。文献[6][7]均是探索高师计算机专业改革中有关教学方法、内容等问题的解决方法。然而,迄今为止几乎没有文献着眼于就业问题探索高师计算机专业的改革。我们认为,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教学研究正是系统解决高师院校计算机专业各种问题的关键,也是当前研究的热点。

4我院计算机专业面向市场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自2004年以来,随着计算机专业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日益突出,我院一直致力于面向市场的师范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改革的研究与实践,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研究和探索。

(1) 积极探索高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面向市场改革课题

为了解决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就业难的问题,师范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改革势在必行。作者在理论上进行了积极探索,提出了改革的主要思路,包括改革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提倡素质教育,注重能力培养,加强教材建设,进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提高教师素质等。

(2) 以就业为导向的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以就业为导向指出了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必须考虑就业市场的需求,培养方案要直接与就业目标挂钩,就业方向要在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中清晰体现;课程设置要瞄准某种职业并落实到具体岗位,指向工作需要,即根据职业需要的知识、技能确定课程内容,使“能力本位”的思想得到体现;专业通用课程考虑到了学生的职业生涯的发展,职业方向课程满足了学生即时就业的需要。

为了在一个培养方案中培养上述几种人才,必须实行分方向培养的策略;在课程设置中需要设置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课和专业拓展课。考虑到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在各方向中通用,专业方向课和专业拓展课随专业方向的不同而不同,因此模块化就成为课程体系的基本结构。为了适应人才市场需求的变化,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不能是一成不变的,而应具有动态的特性。因此,我们的目标是构建一个以就业为导向的模块化、动态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相应的课程体系。

为此,首先对计算机行业岗位群的能力进行分解,将其中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设计为专业通用课程模块;再将该职业范围内适用于各个具体工作岗位的技能设计为满足就业需要的职业方向课程模块,职业方向模块易于和相关职业资格证书衔接。专业通用模块和多个职业方向模块组合成一个专业的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

动态性阐明了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适应变化的显著特征。动态性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职业方向模块的设置与市场需求的变化保持一致,体现出课程设置的动态性;二是根据人才需求和学生就业率的变化情况,可调整选修相应职业方向模块的学生人数,体现出课程选择的动态性。

但是构建就业导向的模块化动态培养方案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涉及到多方面的因素。公共基础模块主要由教务处协调其他院系建设,大类专业通用基础模块主要由计算机专业基础教研室建设,职业方向模块主要由软硬件教研室建设。其中,软硬件教研室起综合协调的核心作用。课程体系构建和专业教学计划的制定可按以下思路来进行:

1) 调研行业企业现状。分析专业对应的职业方向,确定职业方向模块;分析每个职业方向模块应具备的专门技能和知识;写出行业调研报告。

2) 调研人才市场和学生就业情况。分析每个职业方向的人才需求情况;提出选修相关专业模块的学生人数建议;写出人才需求分析调研报告。

3) 设计职业方向模块。确定每个职业方向模块所开课程;确定职业方向模块对应的职业资格证书;确定课程的开出顺序。

4)构建课程体系。将公共基础模块、大类专业通用基础模块、职业方向模块组合成新的课程体系。

5) 编写专业教学计划。按教学计划的格式和要求编写相应的专业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

这一思路在我院2006级的培养方案中得到体现,该方案中把计算机专业分为师范和非师范两个大的方向。两个方向的优秀毕业生都可以报考研究生,师范方向的优秀毕业生可以报考计算机软件与理论方向和计算机系统结构方向的研究生;非师范方向的优秀毕业生可以报考计算机应用方向的研究生。由于非师范方向涉及的专业范围还太宽,可以再分成若干方向,在06级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NET和JAVA两个方向,08级增加嵌入式系统方向。从06级开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方案的具体做法是:学生在前四个学期不分方向,学习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在第四个学期末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学习基础自由选择专业方向,同时加强对学生的引导,避免随意性和不切实际的情况发生。后四个学期的学习内容包括两个部分――专业方向课和专业拓展课。在所有课程都注重实践环节的教学,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为了让学生尽早了解我们的培养方案,在每届新生入学时就介绍我们的培养目标和方向设置,使学生一开始就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学风明显好转,教学效果非常好。例如,以前每次课教师靠点名约束学生听课,自从分方向教学以后,每次课同学们都提前来到教室,上课时已是座无虚席。

(3) 以就业为导向的校内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

为了探索校内实践教学新思路、新方法,在教学资源相对紧张的情况下,我院于2004年建立了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中心,构建另一种校内实践教学平台,以就业为导向,积极引导大学生参加科技活动,提高他们主动实践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

第一,积极争取大学生的科研立项,仅2007年,计算机与信息学院就有十几位同学获得校级科研立项。

第二,实行科研导师制,鼓励大学生参加导师的项目研究,效果明显。2005届汪智华的“粗集理论原型系统的集成与实现”,2006届汪中的“不确定信息系统知识提取-RSDM功能的拓展”,2007届李玉杰的“试卷质量分析自动生成系统数据图表化”、张澜的“基于局域网的虚拟场景多人连线技术的实现”和2008届王少华的“一种基于多满意度的公交线路选择最优化数学模型”等被评为优秀毕业论文。还有更多的同学积极参加导师的横向课题项目开发,如为安庆市及下属8县的自来水公司创建的自来水电脑收费系统;为安庆市劳动就业局创建的“劳动力资源数据库与劳务输出网”,为安庆市十里物流公司创建了“物流企业信息网”等,实现了产、学、研相结合,从中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也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第三,面向就业,鼓励和引导学生积极参加我院每年各举办一届的程序设计大赛、网页设计大赛和课件制作大赛等品牌活动,鼓励和引导学生积极参加部级、省级各种科技竞赛,强化主动实践能力,取得丰硕成果。2004至2007年,共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竞赛奖励20多项。其中,2004年12月,叶敏等同学荣获首届全国计算机仿真大赛二等奖;2006年12月,刘伟等同学又荣获第二届全国计算机仿真大赛二等奖。2006年10月,汪中等同学荣获第五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铜奖。2007年12月,袁莹莹等同学荣获2007高教社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相关信息均被新华网、安庆晚报等媒体报道。

在师范教育方面,以科技创新基地为依托,通过引进安庆市中学信息技术奥赛培训、通用技术教师培训以及各类中小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加强和深化“双进”工程,构建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互动通道,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例如我院毕业生陈亮指导的中学生获2008年安徽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二等奖。

(4) 面向就业市场,拓展校外实践基地的教学形式

积极探索校企合作,构建实践和就业基地。为计算机软硬件开发人才的培养和就业,我院已经建立了一批校外实践和就业基地,例如在2007至2008年与北京大学软件与微电子学院、翰子昂公司等签定了联合培养协议,已有数十名同学进入基地学习,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5以就业为导向的高师计算机专业改革面临的主要问题及进一步思考

就业导向的高师计算机专业改革的实施,必将对传统的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模式产生较大的影响,有的甚至是根本性的变革。就目前而言,主要面临以下问题:

(1) 现行的招生及学籍管理制度面临挑战。目前,学生进校后,专业已经确定)即师范类或非师范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该体系实施后,第一、二学年学生的专业方向不确定,从第三学年开始,学生选修不同的职业方向模块。

因此,新生进校后部分学生的专业方向将会调整)由师范转向非师范或由非师范转向师范),现行的招生、电子注册和学籍管理制度将会面临挑战。

(2) 现行的教学管理模式面临挑战。该方案实施后,教学管理从以班为单位转变为以专业方向为单位。因此,必须建立适应分方向培养的信息化学生选课和成绩管理系统,排课方式将进行大的调整,选修、重修等也将遇到新问题。

(3) 现行的学生管理模式面临挑战。该方案实施后,行政班级和上课班级分离,同一行政班级包含多个专业方向的学生,班级管理、学生评优等出现新问题。

面对这些问题,我们提出一系列的相关课题,比如“以就业为导向的师范院校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改革研究与实践”、“以就业为导向的高师院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改革及大学生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以就业为导向的分方向教育教学管理改革研究与实践”等。在这些研究课题的基础上,认真总结经验,动员更多人的热情参与,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这项以就业为导向的改革措施一定会达到预期的效果,为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建设探索出一条新的道路。

参考文献

[1]杨克昌. 倡导自主发展,突出个性培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2+3模块”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J]. 计算机教育,2004,(5).

[2]刘乃琦. 计算机专业(学科)面临的挑战与创新[J]. 计算机教育,2005,(12).

[3]孙多然等. 关于高师院校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J]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2).

[4]赵致琢. 高校计算机专业教育如何改革[J]. 计算机世界,1998,(12).

[5]腾国文. 高师计算机专业本科生实践能力培养的研究与探索[J].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4).

[6]段利华.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现状分析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J]. 高等理科教育,2007,(2).

[7]李卓玲. 应用型本科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的制定策略与实施[J]. 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0).

[8]顾明远. 基础教育与创新精神[J]. 中国教育学刊,1999,(2).

[9]贲可荣. 计算机专业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 海军院校教育,1999,(4).

[10]姚合生. 师范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面向市场的改革[J].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2).

[11]赵致琢. 高等学校计算科学(专业)教育[M]. 北京:科学出版社,1996.

[12]李东. 计算机应用专业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的探讨[J]. 榆林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4).

[13]王四万,师军. 计算机科学(教育)专业本科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结构的探讨[J]. 现代电子技术,1999,(7).

The Research and Experience of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Plan and Curriculum System Reform of

Normal College Computer Specialty by Lead of Employment

YAO He-sheng, JIANG Jin-jian, JIANG Ke-qin

(School of Computer and Information, Anqing Normal College Anhui Anqing 246011)

Abstract: This article through getting analysis for the computer specialty demand and the current employment situation of the higher normal computer specialty, proposes necessity of computer specialty reform got employment as the guidance, and gives the detailed introduction to undergraduate course raise plan, the curriculum system reform and experience of computer specialty of our school. Finally through getting analysis to subject matter which exists the present higher normal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pecialty of our country, points out education teaching transformation got employment as the guidance is the key which solves all kinds of question of the higher normal computer specialty in a systematic way..

计算机技术专业考研篇5

【关键词】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企业需求问题;研究

现在我国高职院校都在改变教学模式,建立一种以企业需求为主的教学模式,用来适合现代企业需求为主,培养学生实践技能,为企业培养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计算机专业为社会发展培养大批信息技术人才,在互联网+时代,企业需要大量信息技术人才,但现在高校培养的人才不适合企业职业岗位要求,必须建立一种新的教学模式,以提高学生实践技能为主,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养,为企业培养应用型高级信息技术人才,促进区域经济快速发展。

1计算机专业学生就业形势分析

1.1就业率居高不下

现在多数高职院校都有计算机专业,计算机专业学生人数很多,但在互联网+时代,各个行业都需要计算机专业技术人才,学生就业空间很大,现在计算机专业学生就业率居高不下。现在学生就业难是确实存在的,但计算机专业学生只要提高自身专业知识,尤其知识的应用能力提升,对提高自身的就业是关键因素。

1.2考研率不断上升

现在计算机专业学生考研的人数不断在增多,总体考研率不断上升。计算机专业学生可以考自己专业的研究生,同时也有很多学生跨专业考研究生,因为计算机技术与其它专业相关,比如可以考经济相关类研究生等。现在考研是就业的另一种方式,但同时学生继续深造,对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为自己今后就业打下基础,也可以说考研是为今后更好的就业。

1.3热门城市就业率下降

现在计算机专业学生毕业一般首先一线城市北京、上海、深圳等。但现在根据企业招聘情况,一线城市计算机专业相关人才处于饱和状态,有招聘也是要求具有一定工作经验,具有团队领导能力等要求。但其它二线与三线城市需求不断增加,能满足学生就业的需求。

2基于企业需求导向的高职计算机教学面临的困境

2.1企业需求与教学目标相悖

现代企业人才需求与高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不一致,导致高校人才培养不适合现代社会发展需求。在高职计算机教学领域中,尽管教学方面的目标是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并展开教育的,但是在实际的高职计算机教学的过程中,有很多教师将教学方式创新忽视,不把重点放在提升学生实际操作的技能上,还是以传统的教师讲授为主,在课堂上没有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重视以企业需求为指导的教学,重视学生理论知识掌握情况,造成了就业意向与教学目标相悖的情况,影响了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知所措,目标不够明确,相关技能的运用不熟练,无法将理论与实践没有形成正确有效的就业规划,没有根据企业需求培养学生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在实际工作岗位上利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导致学生毕业后就业准备不足,对本领域专业知识掌握得不够熟练,目标设定不切实际,职业定位不够准确,拈轻怕重、浮躁、好高骛远,不能准确定位自我,职业责任明显不够,最终导致毕业生无法通过就业这座独木桥。高职院校在学生培养上没有重视学生最终目标是就业,没有以企业需求为目标进行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全面提升学生计算机知识的应用能力,提高学生职业岗位能力。

2.2教学评价与考核模式过于落后

计算机专业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教学评价是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但现在很多学校在计算机学科考试的模式还是比较落后的,主要以试卷形式进行考核,这不能体现学生知识的应用能力。教学考核需要根据教学改革需要,要动态的进行改革,突出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培养。

3以企业需求为导向计算机教学模式改革创新措施

3.1明确教学目标

明确教学目标是教学改革的关键,根据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要求,要明确教学目标,整合教学内容,利用现代教学手段,以提高学生实践技能,适应职业岗位能力为目标。计算机行业是一个动态行业,教学内容需要实时更新,教学内容需要与职业岗位能力要求一致,让学生学有所用,重点需要提升学生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养,增强学生创新意识,培养企业需要的应用型高级计算机技术人才。人才培养是需要根据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明确教学目标是提高人才培养的核心因素。

3.2根据企业需求导向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

教学内容调整是教学改革的关键因素,以企业需求的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在教学内容上要以职业岗位能力要求进行调整,打破传统的章节界限,根据实际需要进行教学内容删减,满足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提升的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每个教学内容的知识点都需要与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相适应,以提高学生实践技能为主,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为主。

3.3校企结合

计算机技术专业考研篇6

关键词:计算机仿真技术;项目教学法;MATLAB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2)18-4453-02

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科学研究的深入与计算机软、硬件的发展,计算机仿真技术已成为分析、综合各类系统,特别是大系统的一种有效研究方法和有力的研究工具,计算机仿真技术已经广泛应用在各技术领域、各学科内容和各工程部门[1]。为了拓宽电子与信息专业基础,提高培养对象的整体素质,更好地适应社会对电子与信息专业人才的需求,高校电子与信息类专业的学生应掌握一定的计算机仿真知识与技能。计算机仿真技术课程是我校电信学院面向建筑电气专业的学生开设的一项重要的专业课程,考虑专业应用需求并结合教学实践情况,应逐步推广到电子技术专业与通信专业。我院开设计算机仿真技术课程,目的就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计算机仿真技术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今后分析、综合各类工程系统或非工程系统提供一种有力的工具,以便能灵活应用所学的仿真技术为本专业工作服务。

但是,建筑电气专业开设的计算机仿真技术教学目前还存在很多问题,如仿真实验设备缺乏和实践教学的不足之间的矛盾[1];新的计算机仿真技术和理论与教材内容所形成的矛盾;如何解决在有限的教学课时内讲授内容繁多的仿真内容的问题[2];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的矛盾等。为了达到计算机仿真技术教学的目标,提高建筑电气专业学生的专业素养,本人基于计算机仿真技术方法较多,实践性强的特点,在教学方面做了以下一些探索和实践,取得了一定的经验。

1基于计算机仿真技术特点的项目教学法

“计算机仿真技术”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仿真数值计算、仿真模型与仿真算法、优化问题求解方法等基础理论,以及MATLAB仿真工具的使用。其中,仿真技术涉及的原理枯燥难懂,仿真算法复杂,要求学生对高等数学、自动控制理论和计算机编程有较深的了解。因此在教学中发现学生普遍有学习主动性差、畏难等情况。如何激发学生在课堂上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是计算机仿真技术教学必须解决的问题。

“项目教学法”是通过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旨在把学生融入有意义的任务完成的过程中,让学生积极地学习,自主地进行知识的构建,在课堂教学中把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项目教学法的核心在于针对项目要求积极获取必要的学习资料,进而解决问题。

根据院系教学任务的统一规划,计算机仿真技术这门重要的专业课程课时数仅为24个学时。同时,由于大多数建筑电气的毕业生在计算机仿真技术方面认知能力差,解决应用与开发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不强,尤其是动手和实践能力相对较差,这就要求建筑电气专业的学生能够在项目教学法的指导下积极参与计算机仿真实习锻炼。相对于传统的灌输式理论教学模式,教师将需要解决的问题以项目的形式交给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小组工作方式,由学生自己按照实际工作的完整程序。这种项目教学模式让学生更加容易掌握仿真技术,更易了解工程实践中计算机仿真技术的发展水平和状况,弥补了理论和实践脱节的缺陷。因此,这种教学方式不仅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实现教学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而且对促进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学队伍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MATLAB仿真工具在教学中的应用

我院将该课程安排在本科生三年级第二学期或四年级第一学期,这时学生面临着考研与找工作两项压力。如果还是停留在黑板上进行数学推导、算法分析,将难以把学生的注意力留在课堂上,而采用基于MATLAB的多媒体教学,强调仿真技术应用,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教师应始终围绕要解决的仿真问题和要讲授的仿真理论,适当引用编程实例,突出工具包的使用,拓展最新的仿真应用,引导学生通过实践、分析来选择深入学习的内容。通过多媒体的应用,讲解与演示相结合,信息量大,图文并茂,有具体感性的操作步骤与典型应用实例,可最大程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本人的教学实践发现,MATLAB工具的引入对提高学生掌握计算机仿真技术的应用能力有明显效果,同时对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水平和技能也取得了较大的提高。但这种教学模式要求专业教师熟悉仿真技术发展现状,及时掌握仿真技术在各个工程领域的最新应用,为学生提供适合、有效的仿真技术资料。

3教学内容的合理整合

以计算机仿真技术教学大纲中规定的基本内容为主线,增加工程实例与专题讲座等环节,目的是使学生在初步掌握了对系统的模型、仿真算法设计、仿真及结果分析这一流程后,强化计算机仿真在实际工程的应用概念。在此基础上,还可根据具体进度进行相应扩充,例如可以开展半实物仿真、刚性系统仿真、现代优化技术等讨论专题。

计算机仿真技术教学关键在于包括引导学生掌握仿真理论基础,培养学生对系统仿真问题的解决思路[4]。我们的做法是:

1)理论部分教学采用启发式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能力,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勇于对书上的方法做进一步的思考和推广。如在介绍数值积分方法时,讲解过欧拉法和其改进方法后,提示学生是否有可能从几何意义上找到提高精度的其他算法,并在后续的线性多步法中做出对比,从而很好的激发了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提高了学习兴趣。

2)在上述的项目教学法环境下加强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利用学校提供的网络平台为学生收集详实的计算机仿真技术资料,介绍相关理论与技术的发展现状与发展趋势,提供最新的仿真案例,让学生掌握利用网络资源获取更多仿真知识的能力。

3)在完成了教学主线规定内容后,尽可能的给学生讲解计算机仿真技术的科研课题,如仿真技术在工业过程控制中的应用等。

4总结

上述教学方法和经验是经过多年的计算机仿真技术教学探索、实践与研究后取得的一些成果。实践表明,合理的应用先进教学理论,结合科学的教学方法,就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程度,从而保证了建筑电气专业计算机仿真技术教学的先进性和实用性。

参考文献:

[1]李国勇.《系统仿真及机辅分析与设计》课程的教改探讨[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0(z1):88-89.

[2]梅从立,廖志凌,刘国海.“控制系统计算机仿真”教学改革与实践[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9,31(6):79-81.

[3]张学林,陈齐超,段珊.项目教学法在"C语言课程设计"中的研究与应用[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28(2):164-167.

计算机技术专业考研篇7

关键词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人才培养模式 独立学院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识码:A

0前言

近几年,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与香港等世界各地高校交流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非内地学生将来内地读书、就业,面对这样一个高等教育不断全球化的趋势。面对一个全球化的新经济时代,面对一场世界性的教育大转型,IT世界的风起云涌,作为独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如何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主动寻找并定位自己的发展空间。培养出适合社会需求的特色人才。是独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不可回避的问题。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对其特色人才培养机制的探讨。有利于独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发展与定位,促进教育体制、人才培养体制上进一步完善,顺利告别落后的教育方式。迎接务实创新的先进教育方式。

1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背景和现状

1.1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背景

国际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起步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到60年代专业教育逐步进入了科学研究的轨道,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则采用学术团体提出的参考方案。从20世纪中期开始,包括中国在内的其它国家采用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教学计划基本上都是参考美国的体系,1985年以后,面对学科的高速发展和知识组织结构的日渐庞大,美国的学术团体开始寻求学科人才培养的内涵发展模式,1990年基本完成第一阶段的研究报告,并推出“’91教学计划”。但“’91教学计划”及其相关研究报告对学科方法论内容的研究不够深入,对影响学科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关键问题没有给出令人信服的论述,没有建立学科人才培养的科学理论体系;没有注意到学科知识组织的层次结构和内涵的逻辑结构,没有注意到学科方法论中典型方法与典型实例在内涵发展模式中的重要作用,更没有注意到思维方式数学化的重要意义和由此在教学过程中强化了时间与空间制约因素的地位,从而使人们产生“’91教学计划”难以实施的印象。

中国高等教育参照美国的“’91教学计划”制定了’93教学计划,并延续至今。1995年教育部启动了高等理科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研究计划,并批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类专业的课程体系改革,由复旦大学等九所学校组成项目组进行研究,并提出了分类、分层次培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的思路。20世纪90年代末国家又启动了35所重点大学示范性软件学院的建设工程,力图探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软件应用人才的培养目标和方式。

1.2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现状

当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人才过程的主要矛盾是:按照过去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认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是关于算法的学问,培养的人才必须具有开展算法研究与应用的能力;是在数学与电子科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学科,培养的人才必须具有数学与电子科学的基础;具有理论与实践并重的特点,培养的人才须有较强的理论素养与实践能力。

近年来,虽然国内外高校和学术团体都在积极探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但由于受美国“’9l教学计划”和本专业理论体系的影响,制订的专业教学计划仍然脱离不了原课程体系的框架,既要兼顾学生具有较完整的理论基础,又要强调培养学生较好的实践能力,一些理论深、难度大的课程在教学计划中仍占有较大的比重,而另一些应用性较强的课程难以全面进入教学计划。因此,无论是按照高等教育理论的发展,还是在实际办学过程中,都应该培养学生正确的、基本的实验方式、方法与应用技能,对专业学生应要求具有必要的理论基础和一定的技术开发、应用能力。

2特色人才培养机制

科学与技术专业教育体制调整的速度落后于计算机产业发展的速度。目前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育教材陈旧、教育理论与实践脱节。培养出来的学生理论功底较强,但实践及动手能力普遍很差,英语水平和沟通能力都较弱,不能适应工作岗位的需求。有批评者认为。这样的教育模式并没有”真正考虑企业或公司的需求”。独立学院作为公立高等学校与其他生产要素所有者为生产相互同意的教育服务而把自有资源组合在一起的一种办学形式。其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设置往往依托母体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设置。没有针对独立学院的特点,突出自身的特色。独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应该有自身的专业特色。从而形成有别于母体高校本专业的特色人才培养机制,这种机制具有全局性和前瞻性特点。

这种人才培养机制的形成涉及到的因素比较多。关系到独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定位与发展。影响独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在市场竞争中的竞争力。本文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以便找到一条独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3结语

独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特色人才的培养是独立学院本专业适应社会需求发展的趋势。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本着与时俱进、求实创新的精神,不断改革更新培养各个环节。充分发挥教育资源的作用。从而建立一种保持本专业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培养机制。增加本专业市场竞争力度。培养出一批具有一定质量、从事软件开发与应用的专业技术人员。改善我国目前软件人才队伍的规模、结构和水平。以基本适应国家软件产业今后持续发展的实际需求。为我国软件产业的振兴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同时探索、建立与形成软件人才培养和队伍发展的新机制。

参考文献

[1] 赵致琢,刘椿年,许满武,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教育与教学改革研究进展通报[J].计算机科学,2000(11):91-97.

计算机技术专业考研篇8

关键词: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应用型人才 培养模式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社会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增大,各高校几乎都开设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使得该专业成为全国专业点数之首。教育部等五部委2004年联合的报告称,计算机人才需求每年增加100万。然而,2005年全国计算机专业大学生就业率比上年下降幅度超过5个百分点,就业形势明显不如上年。在这种背景下,普通高等院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势在必行。下面以我校该专业为例,探讨如何构建一套适合我校的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为何要进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调查发现,包括我校在内的同类院校所开设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1.培养目标难以满足就业需求。

人才培养规格不符合社会需求,研究型人才相对应用型人才而言毕竟是少数,但几乎所有本科院校都在不自觉地提高人才培养规格,轻视应用型技术人才的培养。同时,课程教学体系中一些理论深、难度大的课程在教学计划中仍占较大比重,而一些应用性、实践性较强、内容更新快的课程却因为师资力量、实验设备等多种原因难以全面落实教学计划,从而导致一方面社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另一方面大量计算机专业毕业生无法找到工作的供需矛盾,充分反映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实际问题。

2.专业特色不明显,教学计划针对性不强。

专业教学过于追求学科的体系完美,教学计划和大纲一味照搬重点名校,却忽略自身学校的优势、发展定位和人才的培养目标,满足社会需要的针对性不够明确,很难形成自己的专业特色。这就导致结构的不合理,因而缺乏竞争力,培养出来的学生每个学科都懂一点,但不精通。随着计算机科学的发展,学科的分工越来越细,这种专业特色不明显的培养目标不便于严密地组织教学,不利于学生个性发展,也不利于学生的能力培养。

3.教学内容滞后于计算机新技术的发展。

因为计算机技术发展迅速,而课程管理相对集中,教学计划寻求稳定,所以每年的教学计划变化都不大,使得教学内容相对陈旧,所开设的课程与当前主流技术脱节;同时教学方法单一,多以讲授为主,缺乏培养学生归纳、分析、渗透和综合能力的手段。这些问题使得毕业生的能力达不到用人单位的聘用标准,难以满足计算机行业发展和应用的需要。

所有这些问题都严重地影响和制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发展,导致学生与社会需求脱节,造成学生的就业困难。因此,我校应根据自身特点,进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重新定位并调整教学内容,进一步明确专业方向,探索出适合我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要求

我校是一所普通高等财经类院校,因此开设在我校信息学院下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在人才培养上要有自身特色,适合走既有宽厚的理论基础,又有熟练的应用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的道路。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以学科为支撑,以专业为基础,以岗位为核心,强调知识的集成和实践的应用能力。对我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所具有的素质和能力要求概括为以下几点:(1)具有良好的工科基础,掌握数学、电路与模拟电子技术、数字逻辑等知识。(2)掌握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熟悉计算机应用系统的构建方法,了解电子技术、通信技术和自动控制等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3)分析、开发计算机软件系统的能力,能够利用各种软硬件知识构建计算机应用系统;(4)运用所学理论、方法和技能在国民经济各领域从事计算机软件与硬件系统、计算机网络的设计、开发、管理和维护等工作的能力;(5)培养学生具备不断掌握新知识、新概念、顺应计算机快速发展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素质。因此,改革现有的学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不仅符合现代教育的要求,而且适应计算机学科发展的需求。

三、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基于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我们可以尝试从以下方面出发,探索一套适合我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1.构建适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专业课程体系。

根据我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要求和课程设置原则,在制订教学计划时,采用“加强基础、突出核心、注重实践、整体优化”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强调自学能力,强化“核心课程”。我校的课程体系涵盖以下五个层面:(1)公共课模块。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和外语应用能力,为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提供广阔空间。(2)学科基础课模块。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科学技术平台,为专业课的开展提供坚实基础。(3)专业课模块。该模块又分为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方向课两个层面,其中的专业基础课属于必修课,开设于该专业下的各个方向;专业方向课可属于选修课,学生可根据专业方向的不同而选择相适应的课程。(4)拓展课模块。该模块又分为专业拓展课和素质拓展课两个层面且都属于选修课,旨在训练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新知识的获取、消化能力。(5)实践环节。这一层次在该专业中显得尤为重要,涵盖从课程实践到专业实践的各个方面。这五个层次课程设置对学生素质和应用能力的培养是相辅相成、互相渗透、互为补充、互为促进的。

2.建立多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

在专业实验教学模式上,改变原有实验课中传统实验多而反映现代科学技术新成就的实验少、验证型实验多而创新型实验少、实验手段上采用传统测试技术多而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少的状况,探索一个由五个层次构成的综合实践教学体系:(1)课内实验。这是为巩固学生对课堂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而开设的课程辅助实验。(2)课程设计。为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课程所学知识和技术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可以开设多门设计类课程,如计算机电子电路基础综合课程设计、结构化程序设计课程设计、计算机组成与系统结构课程设计、单片机原理课程设计等。(3)实验课程。这是独立于课程而单独设立的实验,主要是针对一些实践应用性强的课程开设的,如网络实验、CAD实验等。(4)开放式实验。把原来固定的实验时间安排改变成灵活的实验时间安排,把原来封闭的实验项目改变成支持自主设计的实验项目,把原来的成批实验方式改变为满足学生个性化要求的实验方式。(5)综合实训。为提高学生综合运用多门课程所学知识和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安排学生创新实践、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

3.产学研结合的培养方式。

针对应用型人才培养和我校特点,可以实行以基本素质和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以产学研结合为基本途径的“传授知识、训练能力、培养素质”的培养模式。为此,我院在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途径方面进行探索,校内方面一是建立较完善的供课程实践的多个专业实验室,为教学和科研提供实验条件;二是积极鼓励和引导学生参与我校的大学生科研项目,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完成科研项目的申请和执行。学术交流方面可以聘请企业一线专家和技术人员就专业技术领域问题给教师和学生作学术报告及进行技术交流。校外方面,通过调研社会对本专业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的需求,邀请企业专家参与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积极加强学校和企业单位在人才培养中的联系和合作,积极筹划建立校外实习基地,作为本专业学生进行专业认识和实践的场所。

4.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教学计划执行的保证是具有良好素质的师资队伍,必须采用多种方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通过提高职称和学历结构、外出进修学习和培训、开展科学和教学研究等方式不断提高队伍掌握和传授知识的能力,为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做好基础准备。同时,让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从实践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而教师通过指导学生,在锻炼、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对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而不再是纸上谈兵。

5.加强考核方式的改革。

由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具有理论性和技术性的双重特性,因此对其课程教学效果的考核形式就不应该是单一的,既要考核学生理论知识掌握的如何,又要考查学生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于理论性强的课程在考核时,应以自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刚性题目为主,试题形式应该与考核课程的教学要求在风格上相一致,而不应该让学生背概念、背理论。对于实践性强的课程,在考核时应采取实验形式、课程设计与答辩的方式进行,而不再是一张试卷决定分数。

四、结语

我校作为财经类普通高等院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变化有针对性地调整合变化,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寻找适合自身的办学模式和特色。我们要改变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毕业生培养中重理论和基础、轻实践和技能、就业率和用人单位满意率低的问题,不仅要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而且要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和科学技能,把昨天的知识转化为创造明天的能力,更多更好地培养社会需要的应用型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张小锋,黄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8(9).

上一篇:规划设计构思范文 下一篇:有机化学专业就业方向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