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网络安全内容范文

时间:2023-09-15 15:22:38

青少年网络安全内容

青少年网络安全内容篇1

在我国,青少年犯罪从总体上呈现出居高不下的局面。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最新资料统计表明,我国青少年犯罪总数已经占到了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70%以上,其中十五、六岁的少年犯罪案件占到青少年犯罪案件总数的70%以上,其中青少年犯罪80%与网络有关。网络暴力、色情游戏,网络色情泛滥,使部分青少年沉迷其中不能自拔而走向犯罪。

一、网络诱发犯罪的现状

(一)、网络游戏的原罪导致青少年人格心理异化而犯罪

1.暴力网络游戏的原罪因素

原罪一词来自基督教的传说,它是指人类生而俱来的、洗脱不掉的“罪行”。“原罪”被认为是人思想与行为上犯罪的根源,是各种罪恶滋生的根,会把人引向罪恶的深渊,又是使人难以自拔的原因。原罪的另一个层次是指误用自由意志去行恶。上帝给予人自由意志,人有能力选择善和恶,所以原罪在某层次而论可理解为人误用自由意志而行恶。暴力、色情网络游戏大势宣扬打杀、性刺激、性挑逗、性犯罪迷乱青少年的心智即是原罪的体现。

根据《中国青少年网瘾数据报告(2005)》网瘾青少年占总人数的13.2%,而存在倾向的占13%,13-17岁的网民中网瘾比例达到17.1%,18-23岁的占13.7%。其中初中生23.2%,失业无固定职业的占21%,职高占20.5%,高中生占10.1%。可见大多数网瘾网民都是青少年。

电脑游戏容易使青少年产生上瘾的心理,长期沉迷于电脑游戏,不仅会遏制儿童大脑的正常发育,而且特别影响儿童的早、中期智力开发,出现“网络成瘾综合症”等心理疾病。“网络成瘾”病人多沉溺于网上自由聊天或网上互动游戏。未成年人长期玩如飙车、砍杀、爆破、枪战的游戏,火爆刺激的游戏内容使他们模糊了道德认知,淡化了游戏虚拟与现实生活的差异,误认为这种通过伤害他人而达成目的的方式是合理的。并由此忽视了现实生活,或对现实生活不再满足。开始只是精神上的依赖,而后可发展成为躯体上的依赖。表现为情绪低落、头昏眼花、双手颤抖、疲乏无力、食欲不振等。虚拟世界让人成瘾后,低质量的网络人际关系便自然而然地取代了高质量的现实的人际关系。在真实生活中,绵延不断的沮丧、困惑、孤独感时时折磨着他们,当患者最终失去对社会交往的兴趣时,精神心理活动也随之走入歧途。严重的产生人格障碍和精神分裂。

2.网游的成瘾性而导致“网瘾”青少年人格心理异化而诱发犯罪

网络游戏由于有让人上瘾的特性,被称之为“电子海洛因”。网络游戏多以惊险刺激的打斗内容为主,充满枪战搏杀、暴力、血腥、能满足游戏者的在现实生活中无法获取的惊险刺激,潜移默化影响和改变着青少年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

网络游戏的层层升级暴力内容往往会诱发青少年的冲动性和攻击性暴力犯罪,暴力游戏鼓励青少年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甚至倡导一种暴力取胜为荣的错误价值观。网络游戏中的暴力使得青少年时时受着暴力文化价值观的不良引导,被网络暴力的内容所折服,在潜意识中对自己游戏中的非现实行为自我欣赏与陶醉。反复地暴露于攻击性面前,会使人们头脑中建立详细、互相联系的与攻击相关的情感、技巧、记忆、信念等,并渐渐地获得了攻击的认知与情感。网络游戏也为青少年犯罪提供了犯罪场。犯罪场是指“存在于潜在犯罪人体中、促成犯罪原因实现为犯罪行为的特定背景”。游戏的逼真场面为他们提供了生的的模仿样板,在这一虚拟事实的背后他们可以重复性演练以达到熟练有余之境地,并可以把网络上的技巧随意施加于人。网络游戏的犯罪场力是双向的,网络游戏把青少年陷于其中,青少年的推波助澜又使得网络游戏愈演愈烈二者的紧密结合使得双方有难解难分之势。青少年沉侵其中,不能自拔,导致现实世界与虚拟的模糊难辨。误把自己在游戏中的虚拟身份与行为方式当成现实,易把虚幻的社会关系理解成现实情形,把虚拟世界的场景不知不觉的移入到现实中来,逐渐使其人格异化,出现双重人格,严重者甚至会丧失现实感和自我主体意识。青少年正处在发育过程中,模仿性极强,其人格心理没有得到健康引导,被网络游戏异化的人格心理成为诱发青少年犯罪的祸根。

(二)、网络色情泛滥诱发青少年犯罪

2009年3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2008-2009中国互联网研究报告系列之“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调查报告”》显示,截至2008年12月,据统计,2007年互联网上的色情网站数量已超过3.7亿个,黄色电脑软件约100万个,每天约有2万张色情照片进入互联网,青少年网民正在遭受网络色情的侵蚀。据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的统计资料显示,青少年犯罪中,有70%以上都是14岁至18岁的未成年人犯罪,其中又有80%的未成年人犯罪是因为受互联网色情、暴力等内容影响而诱发强奸、盗窃、抢劫等严重犯罪。在我国7亿多手机用户中,高速增长的手机上网用户已过1.8亿用户,青少年用户正以每年超过20%的速度递增。97%的家长认为上网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大的安全隐患,淫秽色情网站成为最大的杀手。

网络色情之所以对青少年的色情行为起着直接的诱发作用,原因是极其复杂的,除了网络所提供的客观情景环境以外,青少年自身心智上的不成熟也是一个重要因素。青少年时期是自我意识迅速发展并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此时他们的身心发展尚未定型,遇事缺乏冷静的思考,易冲动,更没有建立起成熟的性爱和性道德观念,容易受到外部条件的不良诱惑。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行为动机的产生有两大前提条件:一是内在需要,二是外界刺激。从根本上说,网络色情正是满足了青少年个体内在的低级需要,并使他们的感官及肉体欲望高度膨胀,直至不能自拔,而走向犯罪。

二、建议与对策

1、社会预防措施

(1)加大对网吧的监管力度,依法规范网吧经营。加强网吧安全管理,依法规范经营。

公安机关要督促指导网吧经营者落实安全管理责任,落实各项网络规章制度。网络用户和网络服务经营场所必须依法登记,对法律法规的禁止性规定应该认真贯彻执行。要坚决查处打击经营网络赌博等违法违规行为,对放任、引诱或恶意唆使青少年浏览有害信息的经营者,给予停业整顿或查封,情节严重的要追究刑事责任。工商、公安、文化部门要加强沟通,联手行动,逐步规范和严格公共娱乐场所的管理,及时清理藏污纳垢和传播犯罪的场所。

网吧的经营者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应当对上网消费者的身份证等有效证件进行核对,登记并记录有关上网信息。要求对在校学生限时服务,禁止通宵营业,并积极引导青少年从单纯的上网聊天和游戏中摆脱出来,收集有利的学习资料和信息。还可以借鉴我国对烟草的管理办法,在网吧明显易见的位置标示出网络游戏的害处,给进出网吧的青少年以警醒。同时,网络的安全监控软件也要在网吧里安装,一旦有浏览色情和非法网站,便自动阻断。同时,还要加强对网吧等娱乐游戏场所的管理,对一些违法、违规开业的网吧依法取缔。此外,政府有关部门要多兴建一些适合青少年娱乐活动的文化室、少年宫等,丰富青少年的业余生活。

(2)加强网络安全管理。加强对网络的管理,网络信息污染的过滤和自身安全的防范也不容忽视。

建立健全的网络管理组织是堵塞不良信息传播的重要手段。一方面,公安机关必须建立高素质的“网络警察”队伍,强化网吧日常监督和安全管理,加强计算机安全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依靠先进的技术手段保障网络安全。另一方面,我们应该制定统一的网络信息技术安全标准,采用最新网络安全技术,主要是信息加密、防火墙、身份识别、访问限制、网上监控、安全审计、入侵检测、案件跟踪、灾难恢复等网络安全技术。对一些有可能成为犯罪目标的网络系统,还可以利用黑客技术对自己的网络系统进行测试,找出漏洞尽快修补,进一步完善系统的安全性。

同时,政府应该预防青少年网络犯罪的宣传工作,鼓励成立防控青少年网络犯罪的民间公益性团体,如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等,协助有关职能部门更加有效地抵御青少年网络犯罪行为。网络要规范青少年的网络行为,建立更为完善的管理规章和制度,对涉及政治、军事、宗教、民族、外交和易引发社会争议的焦点问题要及时进行审查;在敏感时期要加强监控并安装电子邮件过滤系统,以抵御境外敌对势力的信息攻击,堵截反动电子刊物对青少年的侵扰。

(3)完善网络法律体系。建立和完善网络法律系统,为有效的打击青少年网络犯罪提供法律依据。要尽快建立健全有关青少年网络犯罪的专向法律法规,切实保护青少年不受网络犯罪的侵害,并有效地预防青少年网络犯罪。具体而言,应制定出专门的《网络犯罪预防法》,使该法成为防范网络犯罪的基本法,将青少年网络犯罪作为其中最为重要的一个内容。同时,针对现行网络立法滞后的问题,应根据实际需要,由最高人民法院颁布司法解释,修改现有的网络规章,并对新出现的网络犯罪如何定罪量刑进行必要的补充,使现行法规得到及时的修订和完备,以此提高现有立法的效力层次,形成防范青少年网络犯罪的科学立法体系。

(4)利用网络审查技术进行侦查追踪。开展打击淫秽色情网站的专项行动,应用技术手段是不可或缺的,毕竟“网站”是高新技术的产物。生存的基础是技术。在侦查网络色情犯罪案件的过程当中,如果能用技术手段予以辅佐,将会事半功倍。进行过滤和分级控制,不断运用新技术监控网络色情的传播。在打击犯罪的手段上,在收集证据的方式上,在证据采信的理念上,我们都需要把目光转向“电子证据”这一新的制胜法宝,充分发挥其独特作用有效打击网络犯罪。

2、学校预防措施

(1)抓好学生的网络道德和法制教育,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构建“真善美”的网络道德体系。有学者指出,“如果没有道德约束,互联网就会成为潘多拉盒子,诱发和滋生出比现实社会更严重的邪恶和犯罪,最终危害人类自己”。这是治本之策。一方面,要从网络道德教导入手,加强青少年个人道德修养,重点培植青少年的自律能力和明辨是非的能力,使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在他们的思想上建立起一道防止网络犯罪的“防火墙”,让青少年在多元化价值观体系下,学会鉴别,学会选择。同时,应加强法制观念教导,增强青少年法律意识。通过学习法律知识,提高法律素质,建立起适应生活的法律观念。要使他们明白网络犯罪尽管有别于传统的暴力犯罪,但其伤害程度是相同的,都是对社会公共安全、他人人身财产权利等的侵害,都是违反法律的,必将受到法律的严惩。

(2)提高青少年网络安全意识教育。学校应该把网络安全教育作为法制教育课的内容,让学生了解网络犯罪的相关案例,通过分析典型案例强化未成年人的自我保护能力。例如,不向网友透露自己的电话、家庭住址;不单独和网友见面等。从而帮助学生提高识别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

(3)丰富校园文化活动。学生在紧张学习的同时,学校要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文化娱乐活动和体育活动来充实青少年的业余生活,给他们提供一个展示自我和实现自我的平台,使他们的注意力从网络上回到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当中,成为热爱生活的有为青年。

3、家庭预防措施

家庭是青少年成长的港湾,青少年由于社会阅历浅,判断是非的能力差,在缺乏正确指导的情况下容易误人歧途。因此,规范青少年上网行为显得尤为重要。

(1)加强对子女上网行为的引导力度。多关心孩子在网上的活动,最好陪孩子一起上网。针对孩子的兴趣有计划地指导上网,使孩子了解到无节制的上网可能造成的危害,使他们分清网络的正负面效应,从而培养良好的上网习惯。

(2)加强网络监管。家长可以在家用电脑中安装网络过滤软件,利用过滤软件的过滤功能防止孩子在自己忙碌时私自浏览不良信息,让孩子在纯净的网络环境中健康成长。

青少年网络安全内容篇2

一、肯定网络对青少年成长的积极作用

网络拓宽了青少年获取知识的途径。青少年可以在网上以最快的速度查找与学习有关的资料,这给青少年的学习带来了极大的方便。现在,越来越多的学校将自己的精品课程放在网上供大家参考学习,超时空性使青少年在网上可以直接接受名师的指导,还可以通过网络反复学习所学知识,做到随时随地地查阅听课,及时查漏补缺,网上学习拉近了学生与知识的距离。

网络扩大了青少年的交往面,有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的成长。网络环境打破了时空限制,给人们提供了新的社交平台,网络营造了一个相对平等的环境,真正体现了“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情景,扩大了青少年的交往面。互联网是一个汇集各种知识与信息的大平台,青少年能通过网络了解一定的卫生医学和强身健体方面的知识,帮助学生答疑解惑,使得学生的不良情绪得到及时排解,引导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还可以通过在网上观看与安全教育有关的视频,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强化自身辨别危险的能力以保护自己不受伤害。

二、重点关注网络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消极影响

首先,网络使得青少年的违法犯罪行为增多。目前,网络犯罪日益呈现低龄化的势。从相关资料获悉,在计算机网络犯罪案件中,犯罪年龄在18-40岁之间青少年占到80%左右,平均年龄在23岁。网络道德低下危害着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青少年作为网络的主力军,由于自身辨别能力比较差,很容易受到网络暴力游戏和暴力信息的错误引导,因而容易致使其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其次,长期沉迷于网络,易引发青少年的网络性心理障碍。网络事物更新较快,这对接受新事物能力较强的青少年来说具有无限的吸引力,这种吸引力使得青少年容易迷恋网络,长期沉迷于网络,网瘾形成,会导致青少年产生一部分的心理问题,上网兴奋,下网情绪低落。

最后,网络的虚拟性、开放性和超时空性导致青少年道德问题产生。现实生活中残酷的竞争和复杂的人际关系使青少年很难获得满足感,而在网络虚拟的世界里,青少年摆脱了现实生活的束缚,内心被压抑的情感得到释放。

三、克服网络对青少年成长消极影响的对策分析

首先,建立健全网络法规,加强网络监控管理。因为网络社会的松散性,网络社会往往缺乏有效的法律约束,青少年进入网络社会就像脱离了法律的保护,所以人身安全、信息安全等受到威胁,甚至心理健康也会受到误导。所以应该加快网络立法活动,保证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其次,建立适合青少年自己的网站,培养青少年正确的价值观。网络快速发展,其网站建设也在逐渐增多,鱼龙混杂,我们应该建立适合青少年浏览的网站,为青少年创造一个良好的网络环境。建立专门为青少年服务的网站,这类网站要内容丰富,适合不同年龄,知识水平的青少年,迎合青少年的口味,贴近青少年的特点,重点是突出娱乐性,参与性和实用性。

最后,强化道德情感教育,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青少年道德情感弱化往往是因为其在现实生活中的需求得不到满足,青少年面对现实生活的压力常常不会正确处理,所以就在网上寻求帮助,求取心理安慰。但这一种办法并不能真实有效的解决问题,我们应该强化道德情感教育,设置网络道德教育课程。加强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必须有专门的课程,仅靠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无法取得理想效果的。因此,应设置专门的课程,编写网络道德教材,通过网络道德教育,使青少年明确认识到网络上任何不道德行为都必须承担相应的责任,要不断提高网络道德素质,增强其善恶鉴别力,培养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使其能够自觉地抵制腐朽生活方式的诱惑,增强青少年网络道德观念,提高他们的抗压能力,规范青少年网络道德行为。

青少年网络安全内容篇3

今年,团中央、教育部、文化部、国务院新闻办、全国青联、全国少工委、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向社会公布了《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要善于网上学习,不浏览不良信息;要诚实友好交流,不侮辱欺诈他人;要增强自护意识,不随意约会网友;要维护网络安全,不破坏网络秩序;要有益身心健康,不沉溺虚拟时空。”

为认真贯彻落实上级有关网络安全教育活动文件精神,帮助广大青年学生增强网络安全防范意识和网络道德意识,引导广大青年学生文明上网,使网络真正成为青年学生学习知识、交流思想、休闲娱乐的重要平台,维护青年学生合法权益,促进青年学生健康成长,把网络建设成青年学生学习、成长、创新、娱乐的健康阵地。计算机与信息系团总支决定于20xx年5月25日至6月10日在全系范围内开展以“倡导网络文明、规范网络言行、践行网络道德、维护网络安全。”为主题的主题教育活动。

现将有关活动事项通知如下:

一、指导思想:

为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促进“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治国方略的实施,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增强青年文明上网意识,引导青年遵守《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科学上网,文明上网,使互联网能够在青年成长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根据院团委思想道德建设要求,我系决定在全系学生中广泛开展以“倡导网络文明、规范网络言行、践行网络道德、维护网络安全”为主题的宣传教育活动。

二、活动时间:20xx年5月25日——20xx年6月10日

三、活动内容:

(一)活动项目:

1、参加苏州“青春网上行”绿色活动启动仪式;

2、向全院发出“绿色网络我先行”倡议;

3、举行绿色文明上网千人签名仪式;

4、“践行网络道德、维护网络安全”主题讲座;

5、观看文明网络道德教育专题记录片。

(二)内容简介:

1、积极引领全系学生认真学习和聆听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和专家专题讲座。之后举行一个绿色文明上网的千人签名仪式。并不断向全院、向全市发出倡议,掀起一股绿色上网、安全上网的热潮。通过倡议书、宣誓、签名等形式,加大大学生网络文明规范的宣传力度,教育引导广大学生树立自尊、自律、自强意识,增强明辨是非、自我保护和防范不良行为的能力,从自身做起,拒绝“网络”,争作文明网民,营造文明、安全的网络环境。

2、从年级辅导员和学生骨干中聘请优秀人员作为学生论坛的“文明上网引导员”,正确引导学生养成健康向上、文明上网的良好习惯。充分利用校园网络资源,加强对网络教室的管理,对网络的使用纳入对学生的管理制度中,确保校园网络安全畅通。同时,专职教师加强对学生的指导,保证学生上网质量,对学生操作中遇到的技术性和知识性问题给予及时指导,并监督和管理学生网上行为,避免学生利用网络玩游戏或浏览、传播、拷贝带有迷信、淫d、反动色彩的网站和网页,保证学生的上网质量。

3、积极走出校园,配合团市委和其他各级单位在吴江市发动绿色上网、健康上网的活动。

四、活动要求:

1、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各年级、班级要充分认识这项活动对于青年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意义,把这项工作切实抓好、抓出成效。

2、精心部署,广泛动员。各年级、班级要根据活动通知要求统一部署,结合本班实际情况制定具有本班特色的活动实施方案。要针对青年学生的特点,精心设计、认真策划具有网络特色寓教于乐的活动。

3、加强宣传,形成声势。活动开展期间,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等各种传播、宣传手段,对活动进行集中报道,扩大舆论影响,营造社会共同关注青年网络环境的氛围。要做好信息反馈工作,及时将活动开展的文字、图片等资料汇总上报。

青少年网络安全内容篇4

[关键词]国外;青少年;网络政治参与;管理模式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7.02.120

[中图分类号]D62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7)02-0-02

大数据时代,青少年群体终于通过网络途径参与到政治中来。青少年群体不仅是互联网的主力军,更是网络政治参与中最活跃的群体。对青少年网络政治参与的管理,世界各国都经历了艰难地探索。

1 国外青少年网络政治参与的管理模式

在国外,目前有代表性的网络政治参与管理方式主要有四种:政府立法管理;技术手段控制;网络行业与青少年网民自律;利益表达机制的自行调节。 但每一种管理方法既具有一定的优势,又都带有明显的局限性。

1.1 政府立法管理

法律是统治阶级治理国家最强有力的手段,具有普遍性与强制性。美国最早对青少年网络政治参与活动进行了立法尝试。为了促进青少年网络政治参与的健康发展,美国到目前为止共通过了4部相关法律:《通讯内容端正法》《儿童在线保护法》《儿童网络隐私规则》和《儿童互联网保护法》。2010年,美国众议院又通过了综合性很强的《网络安全法案》,将美国政府近年来信息安全的政策提到了法律层面,并围绕联邦信息系统安全和关键基础设施信息系统安全提出了多项基础对策,上述法律法规现已成为美国监管青少年网络政治参与的主要法律依据。

德国是欧洲各国中对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立法探索最为全面、取得成果最丰的国家,为其他欧洲各国提供了可借鉴的范本。1997年6月,其联邦会议通过《信息和通讯服务规范法》(即《多媒体法》),德国政府还根据发展信息和通讯服务的需要对《刑法》《传播危害青少年文字法》《著作权法》和《报价法》作出必要的修改和补充。2007年德国又通过了《新反恐法案》,以加强对网络政治参与的监管,允许警察使用“木马”病毒来监控嫌疑人。

1996年以前,英国主要依据《黄色出版物法》《青少年保护法》《录像制品法》《禁止泛用电脑法》和《刑事司法与公共秩序修正法》惩处利用电脑和互联网络进行犯罪的行为。1996年9月23日,英国政府颁布了第一个网络监管行业性的法规――《3R安全规则》。“3R”分别代表分级认定、举报告发、承担责任。2014年7月,英国议会又通过了《紧急通讯与互联网数据保留法案》,该法案规定网络服务提供商有保存客户通讯数据的义务,并允许警察及安全部门通过网络搜集公民信息。

作为亚洲的发达国家――韩国,其在网络政治参与方面走在前列,也是全球首个实行网络实名制的国家,2006年底,韩国国会通过了《促进信息通信网络使用及保护信息法》修正案,规定主要门户网站和公共机关网站在网络进行留言、照片、视频等操作前,必须要对留言者的真实姓名、身份证号码等信息进行记录和验证,否则将对网站处以最高3 000万韩元的罚款。此外,近年来,为健全网络监管法规,韩国政府还陆续通过了《促进信息化基本法》《信息通信基本保护法》《促进信息通信网络使用及保护信息法》等法案。

1.2 技术手段控制

目前,最常见的技术手段是对言论与视频内容进行分级与关键词过滤制度。分级制度是将网络政治参与内容分成不同的级别,浏览器按分类系统所设定的类目进行限制,从接触源开始甄别、过滤,避免青少年接触不良的网络言论。我国也曾经针对青少年专门研制了“绿坝”防火墙,专门过滤网络上的暴力、色情等不健康内容,但由于系统不完善、语种不全面等弊端,于2010年5月被停用。基于现今世界互联网技术发展情势,在运用技术手段监管青少年网络政治参与方面,我国应多学习美国、德国等信息技术发达国家的新型技术、知识。

1.3 网络行业与青少年网民自律

网络行业和青少年网民自律与法律手段、技术手段相比,从理论上来说,是最节省人力、物力的手段,也是从源头防止网络信息安全的危机、网络暴力等不良行为的手段,同时基于行业和青少年网民对自身行为的约束,这也是对网络政治参与自由限制最小的方法。但是人们有逐利的天性,在利益与道德的冲突下,不具有强制力的自律手段,只是一纸空谈,且网民素质参差不齐,部分人践踏网络道德的行为,侵犯严格自律的人的各项权利,造成了网络不公的现象。所以,自律手段应当作为一种辅助手段,在各项法律、法规完善的条件下,对网络政治参与的监管起到补充作用。

1.4 利益表达机制的调节

青少年网络政治参与的本质要求是利益表达,所谓利益表达,是指各个社会阶层的人,通过一定的渠道和方式向政府、执政党和社会各级组织机构表达自身的利益要求,以求影响政治系统、公共政策输出的过程。网络政治参与的各方,作为利益表达机制中表达主体要素,如何协调各方利益诉求,达到多方认可的平衡状态是至关重要的。同时利益表达个体如何进行规范、如何保证利益表达渠道的畅通,都是保障青少年网络利益表达的重要议题。只有通过对利益表达机制进行调节,才能为青少年网络政治参与提供健康的环境。

青少年网络安全内容篇5

校园安全涉及到青少年生活和学习方面的安全隐患有20多种:食物中毒、体育运动损伤、网络交友安全、交通事故、火灾火险、溺水、危害等。其中交通安全问题以及食物中毒是危害青少年安全的两大杀手;同时随着网络广泛深入现代生活的各个领域,它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也为人们创造了精彩的娱乐时空。网络已成为青少年学习知识、交流思想、休闲娱乐的重要平台。但与此同时它本身所具有的特殊性,如网络的开放性、其隐蔽性、无约束性和虚拟性,对人们(特别是青少年)的道德成长环境已构成了挑战。比如(1)网上交友已成为青少年交往的重要形式,在此网络的交友安全问题成为一个新的课题。(2)在网络环境下,部分学生的人格冲突十分明显,在现实生活中是好学生,在网络社会中可能扮演“光明破坏神”的角色。(3)网络价值观念模糊。传统道德规范中诚实守信等道德品质在网络世界中受到严峻挑战。一部分学生认为,在网络这样的场所进行欺骗是很正常的事情。(4)网络言行随意放纵。学生们在网上交流常使用污言秽语,特别是在一些聊天室和论坛中,经常可以看见互相谩骂和人身攻击的字眼。此外还有侵害、以及害等都是对青少年造成伤害的重大安全隐患。

据了解,我国每年约有1.6万名中小学生非正常死亡:20__年,中小学生因安全事故、食物中毒、溺水、自杀等死亡的,平均每天有40多人,也就是说每天有一个班的学生在“消失”。特别是多起集体安全事故在国内的发生,不仅给家庭造成了无法弥补的伤害,也为学校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和无法回避的难题。

有专家指出,通过安全教育,提高中小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80%的意外伤害将可以避免。孩子本来就缺乏自我保护能力,是最容易受到伤害的群体。相对而言他们在学校停留的时间长,如果学校不重视加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和安全防护意识,同时对安全隐患熟视无睹,加上管理工作漏洞多,势必会造成安全问题。

为了扫除校园安全隐患,目前,教育部已将安全教育列入全国各级学校工作重点,并明确提出:要把安全教育纳入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内容之中,全面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加强安全教育,树立安全意识,培养学生在紧急情况下的自救能力和处理问题能力,不仅是学校安全工作的需要,也是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基本要求。

青少年网络安全内容篇6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06―0029―01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网络为青少年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学习与交流平台,越来越多的青少年通过网络世界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交流信息,网络对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青少年在享受网络带来乐趣的同时,也给他们带来诸如上网成瘾等许多问题。为此,探讨青少年沉迷于网络的原因及解决策略就显得很有必要。下面,笔者结合工作实践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 青少年沉迷于网络的表现及其原因

1. 上网成瘾的主要表现。网络操作出现时间失控,逐渐发展成躯体上的依赖,难以自拔。如,有的学生沉迷网络游戏、上网聊天,甚至上黄色网站,好似着了魔一样没日没夜地泡在“网吧”,导致逃学、辍学、偷窃、伤人,最后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2. 上网成瘾的原因。首先是好奇心。青少年正处于心理生理急剧变化发展的躁动烦乱时期,独立性、好奇心日益增强,而辨别是非能力相对较差,容易受外界不良事物的影响,改变原有的学习和生活的方向和秩序。其次是心理不成熟,学习压力和人际关系等原因,导致青少年处于一种心理的苦恼期,上网聊天、交友、“网恋”,成为得以宣泄和求得理解的方式。最后是青少年的心理自控能力较差,一旦上网成瘾,则很难戒掉。

二、青少年沉迷网络的危害

1. 影响甚至荒废学业。青少年上网大多是玩游戏、聊天和点歌等。有的上网时间长、休息少、上课无精打采、学习效率低下;有的为了上网甚至迟到、早退、逃学、夜不归宿等,长此以往,导致学习成绩直线下降,荒废了学业。

2. 影响健康成长。一个人如果沉迷网络,使自己生活在虚拟世界,减少与人交流的愿望,很容易患上电脑自闭症,直接导致心理障碍。再加之网吧来往人员鱼龙混杂,一些社会闲杂人员专门欺诈伤害学生。一些心灵单纯的中学生,很容易上当受骗。

3. 诱发违法犯罪。网上不健康的内容极易诱使学生违纪违法甚至犯罪。有的学生为了上网常常入不敷出,从而产生邪念,有的结伙敲诈、打架斗殴,有的偷盗抢劫,从此走上不归路。

4. 加重家庭经济负担。上网需要一定的费用,学生长时间上网或上网次数太多,就需要较大的支出,就会加重家庭的经济负担。

5. 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有的网吧没有安全设施,也未经过消防、安全、文化、卫生等部门允许,其营业场所的电脑安放的密度、电脑走线、安全出口等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而且大多数网吧无安全通道和疏导标志,存在着较大的安全隐患。许多社会的不法分子也经常进出网吧,对他们的安全也存在着威胁。

三、解决策略

1. 青少年要端正上网的目的,将网络视为学习的平台。上网是为了学习知识,了解世界最新信息与科技动态,扩大视野,增进交流,拓展受教育的空间,而不是用于打电子游戏、聊天等活动,这样就能趋利避害。

2. 要加强道德品质修养,增强自控能力。对于正处于青少年时期的学生来说,自控能力不强,好奇心又很强,容易被诱惑。所以,青少年要加强意志力的培养,增强自控能力,坚决抵制网络不良信息的诱惑,以学业为主,不要把时间白白浪费在网吧。

3. 要加强自身修养,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要让学生深刻认识到上网成瘾的危害,让他们远离不健康又危害身心的网络游戏和网吧;不浏览不健康的网站或网页,不要让那些不健康的东西玷污了学生纯洁的心灵,要让他们争做文明健康的新一代。

青少年网络安全内容篇7

论文摘要:高速发展的互联网对青少年的的道德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促使传统的青少年道德教育在模式、载体等方面的改革和创新。本文立足网络环境下的青少年道德教育的现状,提出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应遵循的原则,初步探讨在网络环境下青少年道德教育的创新举措。

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和普及化,网络对青少年的影响也随之增大。由于青少年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塑造期,网络的诸多负面效应直接影响了其健康成长,特别是由网络引发的一系列道德问题,致使青少年在价值判断和道德判断上的量变引发他们在认识方式和思维方式上的质变。因此,在现今网络盛行的时代,如何加强青少年的道德教育,利用网络的正面效应,创新青少年道德教育将显得尤其迫切和重要。

一、网络对青少年道德教育的冲击

1.道德教育内容的选择性增强。在现实世界中,道德选择是人们依据一定的道德意识而作的自我选择,是人们实现自己道德理想的根本途径。基于信息时代具有高容量、高速度、开放性、互通性的特点,其道德选择与传统道德选择的显著区别在于前者更具有主体选择性。青少年处于身心发展的旺盛时期,好奇心和求知欲强,对各类信息的获取需求较大,网络正是迎合了这一现实,保障了青少年在以多元化为特征的信息世界寻求实现他们多元化的愿望与需求。

2.道德表现的内隐性增大。在网络环境下,青少年的道德表现将呈现出较强的内隐性。所谓道德表现的内隐性有两方面意思,其一是指道德意识活动是内部无形心理活动、精神活动,不一定表现于外,其二是指人有自控性,可以有意隐藏自己的真实想法和动机。以往我们经常通过考查青少年的言行举止、人际交往、活动讨论等外显性较强的多种方式了解和掌握其思想动态。在信息时代,由于信息对人们是全面开放的,在巨大的信息资源面前,我们无法对青少年的道德认知、道德判断、道德观念、道德行为等基本情况进行有效把握。

3.道德人格发展趋向虚拟。网络社会是一个数字化、符号化的社会,人们通过给自己赋予符号来标志自己的身份和让对方认识自己。德国学者巴巴拉·贝克尔在《虚拟身份:想象的自我》一文中指导出:“数据网络是由所谓的虚拟身份所组成的。”电脑空间使网络人“获得一种新的主体性”,人们通过联结诸多“世界”而创造出一个新的“自我”。在极具隐匿性的网络时空中,行为主体会充满了新鲜感,获得更多新的体验和自然放松的感觉,会对自己的行为表达更加直接,对自己的所言所行缺少约束。青少年在这种虚拟的网络世界中,一方面会产生焦虑、自卑等心理问题,另一方面又很容易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导致其沉溺其中,逃避现实环境,寻求网络安慰,易使道德人格的发展产生双重性。

4.道德失范现象日渐凸显。网络时代所构筑的新的社会生活方式,对青少年的思想和行为造成了空前的影响。网络“虚拟”特性,使现实世界中的法律、道德规范在这一全新社会空间中几乎无法发生作用,而适应网络空间的新规则尚未有效建立,导致网络行为规范意识淡薄、网络是非观念混乱,引发了一系列的网络失范行为。网络失范行为是人们在使用网络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切违反道德规范和违法犯罪的非理,这一现象在青少年网民中日渐凸显,而且失范行为的智能化程度更高,手段方法的技术性更强,违法犯罪的后果也更为严重。

二、网络环境下青少年道德教育的原则

1.坚持“网上”与“网下”共同教育原则。网络环境下青少年的道德教育要在客观认识网络的特性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网络这个全新的平台进行。网上的道德教育内容要注重选择性,道德教育的途径要注重渗透性,道德教育的方式要注重平等、交互性。同时,充分利用网络开展道德教育的同时,又不能抛弃传统的道德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开展各类面对面的、有形载体的道德教育,与网络道德教育作好有效的互补。因为一是在网络时代,网上教育虽然是网络道德教育不可忽视的主要战场,但这并不影响网下教育的基础地位。传统的课堂教育、座谈、访谈、讲座、报告会、问题调查等,仍是了解和把握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便捷的窗口,也是及时观察和反馈网上道德教育的最佳期渠道。二是在使用网络过程中结成的一定的网络伦理关系,是真实现实关系和交往关系活动的延续。网上道德表现和网下道德状况是同一主体的两种表现,网下道德状况决定网上道德表现,网上道德水平也影响客观现实主体对事物的看法。因此,道德教育要形成“网上”与“网下”相互借助、相互融合、相辅相成的结构,才能共同构成一个虚拟与现实、无形与有形、显性与隐性相互交融的立体的道德教育体系,增强教育的实效。

2.坚持技术性与人文性统一原则。对青少年进行道德教育工作要善于利用网络技术拓展新的领域,实现道德教育的科学化、现代化,以迎合青少年技术追求的天性,有利于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充分利用网络快速发展的新技术、新概念来开拓、建立新型的教育主体和客体的关系。当前,“博客”(blog)已成为一个迅速蹿红的网络符号,博客论坛以自由表达、开放宽容、个性张扬、专业精神为宗旨,网络时代的“博客效应”也日益凸显,博客和e-mail、qq、msn一样逐渐成为青少年思想交流的重要渠道。因此,我们应该利用技术但不依赖于技术,给网络注入更多的人文色彩,使网络技术与网络道德之间形成一种互相作用、互相影响的关系,进而实现技术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3.坚持自律与他律相结合原则。网络环境缺少他人的干预、管理和控制,在网络空间中,人们自己对自己负责,自己管理自己,并根据自己的需要独立地选择网络服务的项目和内容,和接受任何信息。现代信息网络技术赋予个人过去不可想象的巨大力量,享有以往不可想象的自由,网民个人行为的善恶是非,相当程度上取决于个人的“道德自律”。道德自律是道德主体的自我约束,这种约束不是被动强迫的,而是主体对客观现实生活认识基础上的一种自主、自愿、自觉的主体性活动,是对自我的超越。传统的道德修养中崇尚“慎独”,它是指一个人独自居处时也要谨慎注重自己的内心和行为,防止有背道德观念或不符合道德要求的行为。在网络时代要求青少年要养成“慎独”的精神和习惯,积极构筑网上自律防线。但另一方面道德自律作用并非无限,它必须借助道德外在约束力量来互相促进,因此在开展青少年道德自律同时要与他律教育相结合。

三、网络环境下青少年道德教育创新

1.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实现道德教育手段网络化。当代青少年运用现代信息手段了解社会、接触社会逐渐成为他们的基本需要。如果忽视高科技特别是信息网络技术应用,思想道德教育将落后于时代,因此,开展青少年道德教育要充分运用网络,创新道德教育的手段。

首先,要积极利用网络发展的最新成果,要善于发挥网络技术和网络文化开放、兼容、自由、交互、平等、共享的优势,利用多种技术,指导和鼓励青少年网络用户参与网络建设、管理、研究等活动,在认知与实践层面规范他们的网络行为、网络道德,进而助力网络文化和信息文明建设,形成网络与青少年教育相互兼容、和谐共进、共享共荣的机制和格局。

其次,学校层面要努力完善网络道德教育的课程体系,结合网络提高课程的实效性。在目前国内的诸多学校中,网络道德教育并非独立的课程,它附属在《思想品德课》或是《思想道德修养》课程中,而这些课程也往往得不到足够的重视,作为课程中的一章或一节的网络道德教育更是显得微不足道。网络道德教育被“边缘化”是与网络社会的发背道而驰的。因此,学校教育要对网络道德教育重新定位,积极丰富完善教育体系。

再次,加强道德教育的信息开发、利用和交流。我们要充分利用信息网络,开展青少年道德教育系统的开发和利用,进而为道德教育工作提供更为有利的服务支持。开发系统的各项功能,使各类道德教育信息收集、储备、管理实现系统化、信息化、网络化;依靠网络系统丰富的信息资源,提供教育信息的快速检索和利用服务;开发基于网络的道德教育专家软件、开展网上培训,提高教育工作者的素质和能力,等等。

2.全面构建网络道德管理体系和监督机制。我们要推进网络法治化进程,建设有序的网络教育环境。与先进国家比,我国的网络立法的整体情况还不尽如人意,网络立法体系尚不完善,网络舆论立法仍是空白,网络立法的速度和应用程度滞后于网络的发展速度和程度,且一些法律法规过于笼统,缺乏可操作性。2001年出台的针对青少年的《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也缺乏有效的宣传和贯彻。于此同时,职能部门还应加强网络法律法规的执行力度,提高执法能力,推进网络法治化进程,净化网络空间,建设有序的网络教育环境。

此外,还要建立完备的网络监控体系,规范网络主体的行为。通过网络主管部门合法、高效的监管行为给青少年营造一个清洁文明的网络空间,抵制不良网络信息和网络行为给青少年带来的消极影响。

3.实践探索网络、青少年、和谐社会构建的互动关系。同志强调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既是和谐社会的道德目标,也是构建和谐社会对于道德的要求,和谐网络社会的本质也应一致,因此网络安全、有序、和谐和诚信也应成为全民网络道德建设的目标。伴随着网络成长的一代青少年,作为国家未来发展的希望,更应积极融入到和谐网络社会的建设中去。一方面要提高青少年的网络素质,加强网络法制与安全教育。另一方面,社会、学校、家庭要充分遵循“以人为本,重在引导”的原则,深入关心青少年的成长,倾听青少年的心声,重视其心理需求,帮助他们解决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及时排除各类心理障碍。尊重青少年独立人格和个性的需要,缓解其生活和学习中的各种压力,为青少年提供一个选择、反思、建构和完善自我的空间,促使其在网络社会中不断提高道德认识、加强道德修养。

参考文献:

[1]杨礼.网络社会性的伦理问题研究[m].吉林人民出版社.2008.

[2]徐云峰.网络伦理[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青少年网络安全内容篇8

论文关键词:学生 网络 道德 教育

最近,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了第七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

2000年束.中国网民数量已经达到2250万.其中,年静在24岁以下的网民占56.13%.这部分的网民绝大多教是在校的青少年学生.由此可见.青少年学生已成为网络使用的主力军,是网络交往的主体.而且我国圈民的低龄化正在加速发展。青少年期是人生发展和道德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隔络社会、隔络道德的建立拐}深影响其道德情操。并客观地要求青少年学生作为网络社会道德的主体参与网络道德的构建。因此,加强青少年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成为学校德育工作的一个重要课题。

1.计算机网络带来的道德问题

网络作为前所未有的科学技术.极大地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生话,促进了社会伦理道德的进步。但是,它是一把取刃剑.也带来了一些消极的影响与道德问题。

首先,在道德意识方面.网络中的各种信息垃圾使青少年学生的道德意识弱化。青少年学生一旦进入网络,就如同进入知识的海洋,信息的海洋.各种信息应有尽有、包莠惺杂。根据有关专家调查技现.网络上非学术赢息中,47%与色情有关.每天有2万多张色情照片进入互联网。青少年学生正处于青春前期或青春期.涉世不深,阅历较浅,思想活跃.难以抵抗这些信息垃圾的诱惑,长期接触,使学生在思想上,对道德容易产生怀疑主义、虚无主义。同时.在网络环境中,没有国籍,没有边界.没有政府。网民可以隐去自己的真名实姓.用一个或多个“虚拟的身份从事网上活动和交往。网上的人可以随心所欲。自己既不能驱使别人.也不会玻人驱使。这种天马行空、独来独往的网络环境导致青少年学生忽视道德普遍性.陷^道德相对主义。因为道德相对主义否认道德的普遍性.将个人视为自己道德行为的唯一判断者.对历史的优秀道德传统与他人高尚品德持怀疑态度你想如何干就如何干.只要你肯干的,什么都是可以干是道德相对主义的基本原则.

其次。青少年学生利用网络进行交流的结果容易造成道德情感冷漠。网络的时空无跟性,使上网的青少年学生陷入“虚拟的世界,人与人之问面对面交往的机会大为减少.取而代之的是人与电脑的频繁接触。学生个体间的直接沟通形式逐渐变为间接形式.以符号为人的特征.不受物理时空的限制,削弱了学生与他人面对面的交往,使之与社会中的亲属、同学、邻居间感情联系淡化。有的对现实中的学校、班级、同学漠不关心或做出粗暴无礼的事。

再次.青少年学生使用网络,冲击了现实的道德规范。在网上,道德对人的约束越来越依赖于内心的道德信念外在的社会舆论和传统习惯的制约越来越少。;少学生阿民将违反道德规范的网上活动视为自己网络技术高超的表现。网上黑客到处乱闯.电脑病毒层出不穷.相当一部分黑客就是青少年学生。2000年全球很多重要的网站都受到黑客的猛烈冲击.有的网站甚至因此而瘫痪.虽然各国政府加大打击力度.要将黑客绳之以法,但由于网络固有的灵括特点收效甚微.人们传统的道德规范和法律遇到重大的功能限制。忠诚老实、维护真理、服务社会、实行人道等基本的道德规范面临严重的挑战。

最后,网络的使用为上网青少年学生的犯罪行为提供了新的场所。由于网络活动交往的场所具有极太的虚拟性,网上的各种角色可以虚拟到只能被视为能动的智能符号.致使有的青少年学生在网上可以摘下自己真实的面具,以自己的意志赤裸裸地为非作歹。文雅腼腆的在校学生在网上可能变为一只大灰被、粗鲁不堪。网上撒谎、谩骂、诅咒等行为司空见惯;网土犯罪也屡见不鲜。据《辽宁晚报》报道:吉林省一青年学生,在网上与辽宁省葫芦岛市的一女中学生相认识,今年1月6日,诱骗该女生到长春、城等地游玩,并将这位女生劫持到葫芦岛一旅社.然后通过电话,威胁女生的姐姐要给自己两万元钱.否则,就对女生下毒手直至替方出击,女生才获解教。

2.青少年学生上网应遵循的道德规范

网络与其他一切科学技术一样它既可以为人类造福.也可以给人类带米危害,关键在于墟用它的人采取什么样的道德态度。因此,青少年学生作为计算机网络使用的庞大群体.必须遵循一定的道德规范。

2.1具有较强道德责任感和积极向上的思想境界网络技术的发展,使青少年学生以极快的速度接受新的知识,道德观念也随之发生变化,拓展了他们的思维和行为空间,增加了道德行为的自由度和灵活性。面对黄色、反动、迷信、暴力等各种信息,面对各种网络犯罪的诱惑,网上的青少年学生如不具备较强的道德责任感和积极向上的思想境界,就会乱闯禁区,实施犯罪括动,破坏网络系统。

2.2关心国家有利社会。计算机网络应该是造福社会报效国家的工具,不应该成为破坏社会正常生括、损害他人利益以争取个人不正当私利的手段这是人类发明与应用网络的根本宗旨与道德目标也是维护阿络正常、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与必要条件,是青少年学生阀民应遵循的道德规范。

2.3平等公平、互利互惠.这是现实中最基本的道德规范,也是网络中的基本道德规范.必颁共同遵循的,青少年网民也不能例外。网络不仅体现出网民与国家、社会的关系,而且要求网友之间的交往关系正常化。台理利用网络资源,每个网络用户或网发都必须平等相处.公平对待、被此尊重、承担责任、履行义务,在互惠中互利,于相予中取利。

2.4 以诚招待·杜绝欺诈。由于网络交往中的人的行为的符号化.使真正的人隐藏在菩案后面,传统道德关于诚信的制约被淡化.便容易使青少年网民滋生种种欺诈行为.为消除这类弊病.网民之间,特别是被此龉生的网民在交往中的互相诚实更应成为自律的行为.使“虚拟”世界成为真实世界的正确体现,使网上的人际关系与真实世界的人际关系趋于一致.只有这样.才能在网络交往中得益,有助于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

2.5维护网络安全,反对黑客“侵袭。为了使计算机网络发挥其造福人类的积极作用,使网络成为我们美好的家园,必须同危害国家、社会、网络用户的行为作坚决的斗争2000年12月28日,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为维护我国网络安全,同网络不法行为作斗争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证。但是.我们认为.在进一步提高网络拉术水平,加大法律打击力度的同时,刨设网络道德规范并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是不可缺少的。

3.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

由于青少年学生是网络使用的主力军,是网络交往的主体,所以.必须重视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

3.1发挥广大教师的育德功能。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作为“传道”的主导者,在剐络时代:

首先要转变观念。要辩证地认识网络,既看到网络不足之处,更要看到网络给我们带来的积极作用,要充分认识网络在学校德育、学生自我教育中的重要地位,网络时代给学校德育工作带来的机遇。同时广大教师要改变自身的思维方式,只有在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得到转变的基础上,才能把握好网络道德教育的方向和度,提高网络道德教育的实效。

其次,提高广大教师了解和运用网络技术的能力。嘲络作为一种新的媒介,对学校道德教育的方式、方法都产生了显著的影响。它可以将传统的灌输式变为参与式的道德教育;将德育内容由枯燥变为生动目前,网络教育已在发达国家普遍兴起,并日趋完善。我国的网络教育也方兴未艾,成为信息化的主要奋斗目标。广大教师必须通过培训、自学等各种渠道,真正了解网络的功能、特点,提高网络技术运用的能力,才能热练地使用网络,驾驭网络,使道德教育更有吸引力、感染力和辐射力。

3.2防范青少年学生个体不道德的网络行为。上网的青少年学生往往只是按照自己在网络信息中的需要来活动,这不但对现实社会中的主导道德规范形成巨大的冲击,而且使其约束力明显下降。所以必须对上网学生个体的不道德行为加以防范。

首先,培养学生个体道德意志,提高学生网上自我教育自力。道德意志是人们自觉地确定道德行为的目的,按照所掌握的社会道德原则来抉择和调节自己的行为,克服内外困难,以实现既定目的的心理过程。这里的道德意志是指刚上学生个体为实现网上道德行为所作出的顽强努力,是调节网上学生个体行为的精神力量。道德意志薄弱的个体,容易受到朋络信息垃圾的干扰和网上犯罪行为的诱惑、侵害,而道德意志坚强的个体,则能克服诸多不良信息的影响,自觉抵期反动、色情等信息的侵扰,坚持正确的道德规范。道德意志的培养,一方面耍加强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提高思想政治素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把网络作为获得知识的来源,学习的手段,而不是沉溺于玩乐和刺激的不良信息中。另一方面,要培养学生和不良诱园作斗争的能力。作为信息媒介。网络具有信息量太、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的特征.这不仅使教育信息的迅速传递成为可能,而且有利学生间的思想沟通,从而在硬件技术环境上为学生开展自我教育活动提供了条件。但是,从目前的现状看,学生网上括动、特别校园的信息交流、自我教育都普遍存在着消极、无序、自发、信息虚假、把自我教育等同于自由教育等等现象。学校、教师、社会都应进行积极引导和必要的监管,使青少年学生的网络自我教育从消极变为积极,从无序变为有序,从自发变为自觉,从无为变成有为.提高青少年学生的网络自我教育能力。

其次,防范西方敌对势力利用网络对我国青少年学生实施西化、分化、弱化的阴谋。有人箍机选掸了浙江大学四十校区的491名学生进行上同情况调壹.在回答“你觉得网上对马克思主义的宣传如何时.有16.1%的学生回答“力度不移”9-4%的回答“正好7.7%的回答“太多了”:回答没有注意”的高达668%。一些学生对网上歪曲中国的报道所持态度是很模糊的。由此可见,学生上网后,只凭兴趣,不讲政治的倾向比较普遍。网络上的信息传播是跨国界、跨文化状态的,使得在国际传播体系中,信息富有的少数西方发达国家居于主导地位。他们的文化、意识形态等成为青少年学生阿民接触最多的内容.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西方敌对势力利用一切手段向我国青少年学生推销他们资产阶级的价值观、人生观和资本主义制度,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弱化,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高度警惕。采取防范措施.关键在于加强学生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教育,积极主动地对学生灌输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史观.提高学生政治思想素质。同时.政府、学校必须加大对网络信息监控力度,建立有关的监控帆制,可通过技术、行政、法律等手段.控制信息源头,以达到正本清源的目的。

再次.防范色情、暴力、迷信等黄毒信息的侵蚀。据不完全统计,60%的青少年学生是无意接触到网上黄色信息的,而接触过网上黄色信息的青少年学生90%有性犯罪行为或动机。一些白控能力较弱的青少年学生往往出于好奇或冲动心理去寻找色情、器力信息在捌络中有许多专门提供色情服务的时站,青少年学生一旦找到这些捌址.就很容易去看那些低级庸俗的东西来满足他们“猎奇”、窥淫”的心理。面对汹涌而来的黄毒恶流.除了加强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外,更重要的是政府各个部门,特别是有关拄术部门.应承担起保护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的责任,及早研制出能“过滤有害信息,为青少年学生输送科学、正确、健康的软件开发我国优秀的传统道德信息资源并上网,向学生网民传输,为学生个体的思想品德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信息环境。

最后.防范侵害他人安全的网络行为。阿上的交往是在电脑上进行的,象现实交往那样缺乏安全感,于是,一些人警惕性大大放松,给想侵害他人安全行为的人有可乘之机因此.每个时络用户都必须提高警惕。但更重要的是对捌络的主体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尤其是青少年学生。当前,网上青少年学生实施侵害他人安全的行为主要有三种:人身侵犯、稳私侵犯、感情侵犯.前一种出现较少但也应引起我们注意.后两种较为多见如盗窃他人帐号、密码、偷看他人信件以及利用网络宣扬别人隐私事件在网上时有发生,对女性进行情感纠缠和性骚扰行为随处可见。对于这些侵害行为的防范,目前.已有一些国家对网络行为进行了立法。我国公安部1997年12月3o日颁布了t计算机阿络周际网安全保护条例》,2000年12月28号,九届人大常委会也通过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这对防范网络侵害行为.维护网络安全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是,面对爆炸性发展的嗣络业.仅有的这些法规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建立一整套有关网络的法律体系,使网络管理法制化。同时,必须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网络法制教育.促使他们形成正确的网络道德”

3.3做好上网青少年学生豹心理辅导工作进入电脑网络空间就好比进入一片浩瀚的信息、知识和娱乐的数字迷宫,一些青少年学生花大量的时间沉浸到网络这个虚拟化生活空间中而不能自拔,成为所上网虫”,有的甚至出现严重的心理障碍,但是.我们绝不能因噎废食,视刚络如洪水猛兽而禁止或阻止青少年学生上网,而应积极引导已掌握计算机技术的学生上网。一方面,防忠于未然,在学生上网前就向他们传播有关上网可能导致心理障碍的知识、信息以及防止心理障碍产生的方法.使青少年学生尽量避免上瘾。另一方面.对己患上上网心理障碍的青少年学生进行矫治。如适当控制上阿时问.要求学生在上网的同时不要忽视与同学、父母、老师的人际交往.学校与家长保持密切鞋系.引导学生家长正确指导自己的小孩上网等等。

上一篇:企业调查情况报告范文 下一篇:对计算机专业的认知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