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计算机专业的认知范文

时间:2023-09-15 15:22:38

对计算机专业的认知

对计算机专业的认知篇1

关键词:计算机导论;课程构建;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1引言

“计算机导论”是学习计算机知识的入门课程,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完整知识体系的绪论,其重要作用在于让刚入学的学生了解计算机专业知识能解决什么问题,作为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应该学什么,使他们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同时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目前国内相当一部分大学“计算机导论”课程的定位是培养学生敢用、会用计算机的能力和主动利用计算机去解决本专业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较快接受新技术、新方法的能力。2003年11月在桂林召开“全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方法论”会议后,较严格的区分了什么是“计算机导论”课程,什么是“计算机文化基础”或“计算机操作初步”课程。但是,由于“计算机导论”课程长期定位不清,使得在教学中仍存在以下两个主要问题:

(1) 关于课程内容的设置存在争论。一种观点认为应该在课程中加入包含计算机操作初步如Office、Windows等工具使用的实践教学环节,以便学生能够尽快学会使用计算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种观点认为应在教学中介绍有关计算机系统、程序设计语言、软件工程等专业知识的入门知识点及与信息技术有关的社会人文知识等,使得学生对所学专业有一个比较深入的了解,并对后续课程的学习有一个概括了解,为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对于前者,有一定基础的学生认为自己完全掌握了课程所授知识,丧失了学习兴趣;而对于后者,以国内翻译或影印的国外著名教材为代表,内容较深,且有相当的广度(包括有算法、数据结构、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人工智能、软件工程等内容),不足之处在于教材的结构不太合理,各章节的联系也较松散,另外,在讲授各领域时,顾及面太多,以致有学科内容“浓缩版”的嫌疑。我国学者董荣胜教授提出解决“计算机导论”课程的关键在于学科认知模型的构建,探索出从学科的思想、方法这个较高的层面讲授“计算机导论”课程的新途径。然而,由于教材内容较为抽象,使得教学效果并不明显。

(2) 关于是否应该针对不同学生进行分层次教学存在争论。不可否认,进入大学的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地域差异、贫富差异、文化差异、接受能力差异等因素导致学生起点不一样,对“计算机导论”这门课的正确定位,不仅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科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对保持学科对优秀学生的吸引力,进而得到其他专业和社会的尊重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因此针对以上问题,如何构建“计算机导论”课程内容成为一个亟待研究的内容。本文在多年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对“计算机导论”课程的构建进行了大胆的探索,经过一个周期(四年)的实践,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2课程构建

为了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我们将课程分为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部分,各占32个学时。课堂教学以学科知识体系、学科方法论、社会和职业道德为主,使学生了解计算机专业知识可以解决什么问题、怎样解决;作为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应该学习什么、如何学;一名合格的计算机专业大学毕业生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质和能力、可以担当的工作岗位有哪些等。实践教学则以计算机基础操作为主,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开展不同单元的训练,使得学生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对课程的教学内容既有感性认识,又有理性认识。

2.1 “计算机导论”课程内容构建

我们将“计算机导论”课堂教学内容分为计算机基础、学科知识及课程体系、学科典型问题、学科方法论、社会和职业道德五个模块,这些模块涉及范围广泛但具有一定深度,使得学生觉得有一定难度,但并非完全不可理解。各知识模块包含的内容如下:

(1) 计算机基础

主要包括计算机发展简史、目前计算机发展趋势、著名的计算机公司、著名的计算机科学家、计算机学术组织和期刊杂志、计算机奖项、计算机系统结构及工作原理、数据的表示、存储和处理等。

(2) 科知识及课程体系

主要包括学科专业划分、各专业培养目标、核心知识领域(Area)、核心课程的设置、计算机硬件基础、计算机软件基础、网络基础等。

(3) 学科典型问题

以数据的表示、存储、处理为主线,主要包括问题的抽象建模(以哥尼斯堡七桥问题为例)、可计算问题(以梵天塔问题为例)和不可计算问题(以停机问题为例)、算法复杂性问题(以阿姆达尔(G.Amdahl)定律说明串行与并行算法,以找零问题和背包问题为例说明P类问题、NP类问题以及NP完全性问题的关系,并给出一种简单的贪婪解决算法)、软硬件资源分配问题(以哲学家共餐问题为例)、计算机网络的协议设计问题(以两军问题为例)、智能计算问题(以图灵测试、西尔勒的中文屋子以及博弈问题、新的智能计算方法为例)等。

(4) 学科方法论

主要包括学科专业教学背景、学科定义、学科方法论、学科的认知模型、学科的核心概念、学科中的数学方法、系统科学方法和形式化技术等。

(5) 社会和职业道德

主要包括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培养、计算机水平和认证考试分类、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业岗位介绍、二十一世纪企业需要的人才特征、学科的社会背景、学科职业和道德责任、计算机系统的风险和责任、知识产权、隐私和公民自由、计算机安全等。

2.2计算机基础操作实践教学内容构建

关于计算机基础操作,独立于“计算机导论”课堂教学,主要分为Windows操作系统的使用、办公自动化套装软件的使用、电子邮件软件的设置和使用及在国际互联网(Internet)上浏览查找信息的操作、常用应用软件的使用等四个模块。每个模块分为必做项目和提高项目,以针对不同基础的学生开展实验教学活动。各模块包含的内容如下:

(1)Windows操作系统的使用

主要包括Windows的启动、关闭和帮助系统、桌面、窗口和菜单的操作、中文输入法的使用、资源管理器的使用、桌面的规划和任务栏的设置、“我的电脑”的使用、控制面板的操作、MS-DOS方式(命令提示符)下的常用命令使用等。

(2) 办公自动化套装软件的使用

主要包括MS-Office简介、中文2000简介、WPS简介、文档的基本操作及排版、表格设计、图文混排、Word提高、工作表的基本编辑和格式化、图表的应用、数据管理和分析、演示文稿的制作和放映等。

(3)Internet操作

主要包括常用浏览器介绍(IE、Netscape、FireFox、腾讯QQ浏览器、Opera、RSS等)、浏览器的设置和使用、Google、Baidu等搜索引擎的使用、电子邮箱的申请、撰写、发送和接收电子邮件等。

(4) 常用应用软件的使用

主要包括压缩软件的使用(Winrar和Winzip、图像压缩软件和视频压缩软件等)、媒体播放软件的使用(RealPlayer、Microsoft Media Player、豪杰超级解霸、暴风影音等)、图像浏览及处理工具的使用(Flash SlideShow Builder、Photoshop、ACDSee Photo Manager)等。

3教学实践

目前我国有本科院校近八百所,开设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院校大约占79%,按照教育部的划分,“计算机类专业”还包括软件工程、网络工程,“信息技术相关专业”包括:地理信息系统、电气信息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光信息科学与技术、生物信息学、通信工程、微电子学、信息安全、信息对抗技术、信息工程、信息与计算科学、自动化等。这些专业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之间虽有严格的界定,但是在教学中这些非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开设了很多本专业的基础课和专业课,从而使得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毕业生普遍存在专业特色不明显、竞争优势不强等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需要在“计算机导论”的课堂教学中充分把握专业特色,以深入浅出的方法对专业及整个知识和课程体系做一介绍,同时注意广度与深度的把握。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始终把握一个学科主线:即什么能被(有效地)自动进行,也即数据(信息)的自动处理。为此我们在相关章节的讲解中始终贯穿数据的输入、表示、存储、处理、输出等概念和方法,使学生在了解课程体系时能够知道为什么要学这些课程、怎样学习这些课程,提高了一年级新生对整个学科的认识,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可为以后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在教学方法上,针对专业特点和学生特点,除教师用多媒体方式进行课堂讲解外,还采用了许多灵活的教学方式:

(1) 相关内容(如计算机网络概述)的讲解采用部级、省级精品课程课件,使学生感受到部级、省级或校级名师的风采,同时对授课教师也是有力的促进。

(2) 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现在的学生普遍基础较好,为此,我们将一些小知识(如输入、输入、存储设备等)的讲解让能力较强的同学承担,他们利用实践教学在互联网上查到相关资料,然后在课堂上展示给其他学生,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获取信息、组织材料、语言表达能力,而且对其他学生也将起到示范作用。另外,针对课程内容我们精心准备了一些题目(如: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是否不如相关专业的学生等),让学生分组辩论,通过查资料、准备相关辩论内容等,不仅提高了学生团队合作的精神,而且使学生感到“计算机导论”不再抽象,他们可以很好地理解,并愿意主动地去学。

(3) 对“计算机导论”课程进行拓展。由于课程涉及的内容较多、抽象性较强,而课时有限,因此在每章讲完后,除布置课后作业外,还要求学生针对某一内容做拓展阅读,如讲完第一模块计算机基础后,要求学生了解除课堂教授的著名计算机公司外,还有哪些著名的计算机公司,它们的主要成就是什么等。这一措施激发了学生积极进取的精神。

(4) 加强学生进行集体项目和交叉项目的实践。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创新性较强的专业,为此,从学生开始学习“计算机导论”第一门专业基础课开始,就应强调学生具有团结协作和创新的精神。为了实践这一特色,在课程结束后,要求学生自愿组合写课程报告,每组3~5人,除教师精心选编的题目外,可以自行选题,突出对专业和专业体系的认识与体会,让学生从中学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逐渐转化为主动学习、教师引导自学为主的新学习方式,考试也从应试考试变为能力考试,为学生以后的学习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

4结语

本文在多年教学实践基础上,对“计算机导论”课程的构建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学生在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后,不仅可以掌握基本的计算机操作技能,而且对学科有了整体的认识,最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明确了努力的方向。在教学活动中我们深刻认识到,顺应计算机学科迅速发展的趋势,满足国家发展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设置合理的大学计算机专业课程,是一项需要持续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1] 中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教程2002研究组. 中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教程2002[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2] Behrouz A. Forouzan.计算机科学导论[M]. 刘艺,段立,钟维亚,等译.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3] 董荣胜. 计算机科学导论――思想与方法[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4] 袁方,王兵,李继民. 计算机导论[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对计算机专业的认知篇2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可促进专业建设、提高教学质量。针对计算机专业的特点,结合工程教育专业的认证标准,明确专业定位、制定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可为通过专业认证奠定基础,从而培养符合行业需求及国际标准的工程技术人才,提高专业竞争力。

[关键词]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计算机专业;培养模式

一、引言

随着全球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产业结构不断调整,社会对工程技术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国际化人才竞争越来越激烈。中国是世界工程教育大国,培养符合国际标准的工程技术人才势在必行。如何结合院校自身发展特点,培养出符合国际标准、满足社会需求、具有人才市场竞争优势的IT类毕业生呢?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为我国IT类人才培养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借鉴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成熟经验,结合我国专业建设具体实践,通过全面开展专业认证建设工作,可以更加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关注专业培养与社会需求的接轨,并可以有效促进专业建设,优化课程体系和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1]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国内外众多学者对此进行了深入研究、探索与实践,并取得了丰硕成果。本文借鉴已有研究成果以及国内外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实践经验,结合本校计算机专业发展特点,研究该专业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下的人才培养改革问题。

二、问题描述

我院计算机专业创办时间不长,要通过专业认证还需不断探索实践、发展壮大。这主要因为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一项复杂的工程,与传统的本科教育评估不同,只有扎实进行工程教育专业建设才能顺利通过专业认证。[2]目前,我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通过专业认证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一)培养目标、毕业要求及课程设置问题

专业认证要求培养目标准确合理,毕业要求具有足够的分辨率,并能够完整支撑培养目标,同时课程体系能够有效分解并合理承载各项毕业要求,三者须保持一致。[2]我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在培养目标、毕业要求及课程设置上还需完善。

(二)质量保障问题

专业认证要求应具备完善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及评估机制。[2]我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存在的问题有:在实际运行过程中过于重视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和考试成绩,不够重视对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评估体系指标领域过窄,缺乏具有特色的评价指标,且由于评估的复杂性,通常以定性评价为主,定量分析计算所占比重较小;在现有人才培养质量评估体系中,基本没有行业参与人。

(三)持续改进问题

由于技术产业不断变化,专业必须具有不断改进的能力。[2]我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现有培养方案制订及修订过程中主观性成分所占比重较大,缺乏来自企业及毕业生的反馈信息,导致决策存在一定程度的盲目性。以上分析了我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通过对比该专业国内外专业认证标准,我们找出了专业认证存在的问题及差距。为保证该专业顺利通过专业认证,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提高专业竞争力,必须制定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及人才培养质量评估机制和保障体系。本文主要探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问题。

三、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明确专业定位

在制定具体的人才培养方案之前,必须根据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结合专业实际情况,明确专业定位。根据我院生源与师资的实际情况,确定本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定位为培养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3]

(二)合理制定培养方案

确定专业定位后,需根据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结合行业需求和专业特点制定具体的人才培养目标,然后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确定毕业要求、调整课程体系等。

(三)培养目标

专业认证首先要关注人才培养目标是否准确合理。[4]本院计算机专业制定的培养目标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具有计算机软件设计、网络设计、移动终端程序设计及开发能力,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团队合作精神,面向计算机应用领域,从事计算机软件设计、开发、维护以及网络部署、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技能型工程技术人才。

(四)毕业要求

专业认证主要关注毕业要求是否具有足够的分辨率支撑培养目标。因此,毕业要求必须具体定义毕业生应该具备哪些素质、知识和能力。不同的培养目标应该对应不同的毕业要求。根据专业认证标准中规定的关于学生毕业要求的十条准则,结合上述培养目标,确定本院计算机专业学生毕业要求如下。1.素质要求了解与本专业相关的职业和行业的生产、设计、研究与开发的法律法规,具有较好的人文社会素养、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工程职业道德。(1)思想道德素质:热爱祖国,具有为国家富强、民族昌盛而奋斗的志向和责任感;能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具有敬业爱岗、团结协作的品质及良好的思想品德,遵纪守法,严谨务实,具有职业道德修养,具有诚信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2)文化素质:具有一定的文学艺术修养、交流和沟通能力。(3)专业素质: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工程设计方法,具有良好的工程素养,具备一定的创新意识和严谨的科学态度以及务实的工作作风。(4)身心素质:具有较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和基本技能,心理健康,积极向上。2.能力要求(1)获取知识的能力:具有查阅文献、获得信息,了解本专业及相关领域科技动态、不断提高自身业务水平的能力。(2)应用知识的能力:具有运用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和工具的能力;具有选择和使用开发工具的能力;具有良好的工程素质和软件分析、设计、构造、测试、维护的能力。(3)组织合作能力: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较强的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4)创新能力:在基础研发、工程设计和实践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和能力。3.知识要求(1)工具性知识:具有外语、文献检索、科技写作的能力。(2)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具有基本的人文知识、政治思想品德、职业道德、艺术、军事和经济管理等方面的素养。(3)专业基础知识:具有数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基础知识,包括离散数学、数据结构与算法、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组成原理、数据库系统原理等。(4)专业知识:具有基于Java或C进行软件开发的相关知识,具有网络工程规划、设计与实施的相关知识等。

(五)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的主要部分,是承载各项毕业要求、实现培养目标的主体。因此,课程体系必须从培养目标出发,结合具体毕业要求以及本专业发展的特色和学生自身情况以及师资队伍优势进行设置。针对我院计算机专业学生的特点及上述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经过大量的教学研讨,将毕业要求全部分解到课程中,以保证毕业要求全面落实,为此构建了如下课程体系。[5][6]

1.课程设置

课程分为公共基础课、专业课和通识教育课,其中专业课包括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专业课又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种,学生可以根据兴趣分方向进行选修,例如Java、数据库应用、网络规划、软件测试等方向。

2.实践教学

专业认证特别关注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为此我们设计了分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这些实践教学环节既立足于课程,又与行业需求紧密结合,由基础到专业层层深入,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学习实践的机会,还可以让学生获取职业资格证书,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实践教学体系包括课程内实践、课程设计及综合实训、实习和毕业设计等环节。说明:(1)课程内实践主要针对课程知识点设置,以提高学生接受和使用基础理论知识的能力。(2)课程设计与综合实训则综合一门或几门课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以提高学生综合应用理论知识的技能,并加强团队合作精神。(3)校企合作实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职业素养。职业取向顶岗实习根据学生选修课程的方向有针对性地开展,目的是让学生了解行业生产过程、技术应用和发展前景;校企合作项目实战实习进行真实项目开发或模拟演练,这有助于学生尽早进入工作状态。(4)毕业设计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学生需综合应用四年所学的专业知识解决问题。为保证毕业设计质量,学院制定了详尽的毕业设计规范。

(六)课程体系与毕业要求

课程体系的设置必须完整支撑毕业要求,本方案课程体系设置与毕业要求中的素质要求、能力要求以及知识要求能完整对接。

四、结论

通过专业认证困难重重,任务十分艰巨。为此,必须制定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及质量保障体系,这样才能保证顺利通过专业认证。本文根据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结合本院计算机专业实际发展情况,针对学生具体情况描述了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思路、策略及具体内容。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是专业认证的基础,但距离专业认证标准尚存较大距离。我们希望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为契机,不断规范人才培养过程,从而培养出具有更高竞争力、符合国际标准的工程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李玲玲,赵学民.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6):181-184.

[2]高小鹏,吕卫锋,马殿富,等.工程教育认证提升专业建设水平[J].计算机教育,2013(20):18-23.

[3]夏欣,徐焕良,任守纲.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农业院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中国农业教育,2011(6):50-54.

[4]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指南[EB/OL].

[5]刘静,郭银章,阎临霞,等.基于工程教育认证体系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J].计算机教育,2011(13):63-66.

[6]杨振,李目海,吴明君,等.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之探索[J].大学教育,2013(9):64-65.

对计算机专业的认知篇3

关键词:中职会计专业 计算机教学 建议

由于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快速发展,计算机实用技术已成为每个人适应现代社会的必修课。计算机应用于会计工作,实现会计数据处理的电算化,把财会人员从繁琐的手工劳动中解脱出来。会计电算化是会计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对会计工作的各个方面都将产生深刻的影响。国家财政部根据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信息化速度的需求提出:到2010年,力争使80%以上的基层单位基本实现会计电算化。根据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和硬软件市场情况,资金、硬件、软件配置问题不大,而缺乏的是既懂财会又懂计算机的复合型人才。掌握了这把“双刃剑”对于新形势下的会计专业的学生来说,无论是将来从事本职工作,还是在今后职业生涯中向其他方向发展,都是十分有益的。为此,笔者针对会计专业学生在学好计算机知识方面谈一些体会和建议。

一、要走出对计算机学习的认识误区

中职学生要真正学好计算机,首先必须要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不能好高骛远。中职学生的起点是初中基础,如果单纯追求高水平的微机理论知识,结果只会事倍功半。计算机软件更新快,使用周期最多几年,学生在学校无论学习什么软件,将来步入工作岗位或许学过的软件会被新的软件(版本)所代替。但是,无论是系统软件还是应用软件,它们都有很好的传承及相似之处,新一代的版本都兼容了上一代的功能,升级之后只是功能更强大,操作更便捷。如果学生认真学习,即便软件更新升级,也能在短时间内掌握。

在中职学校会计专业和计算机专业对学生掌握计算机知识的程度要求是不同的,学生必须分清自己所学专业的主次课程。中职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应用,对于会计专业的学生更是如此。

二、要认识计算机学习对会计专业学习的重要性

21世纪飞速发展的计算机技术让人们感受到计算机的应用无所不在。如今网络的普及,更让人们感受到计算机给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的影响。会计班学生应该在学习会计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要学好学精计算机基础课程,尤其是针对会计专业学生的就业岗位,实际的工作并不需要有多深的会计理论知识,而是要看学生对会计电算化实际操作能力的熟练程度,以及在运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汉字录入在工作中仍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它是学习其他计算机课程的基础,打字的速度影响操作软件的速度。我们不要因为打字枯燥无味而轻视它,也不要一味地上机只练习打字。在笔者多年的教学实践中,会计专业的学生能真正盲打的不多,打字速度能达到60字/分钟的就更少了,造成这种状态除了是理论课和实践课课时比例失调之外,更多的是学生对计算机操作基本功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三、要选择正确的学习方向和学习方法

中职学生在学校学习计算机软件的种类毕竟有限,为了更好地服务于会计专业,在选择计算机软件的学习内容时,一定要选择合适的软件类型。计算机软件的应用大致分为语言程序设计、图像处理、动画三维、办公软件、数据库系统及网络等。笔者认为,会计专业的学生应该在熟练掌握电算化软件(如用友)之外,还要学好计算机应用基础的内容,包括Windows,Word、Excel、数据库应用软件、文件的压缩与解压缩、软件的安装、邮件的收发等等,以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的会计电算化为起点,不断拓展计算机实践操作技能。

每门课程的学习方法是有区别的,但有些方法是相通的,具体要注意三个问题。一是认真做几套相关试卷,从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反复思考常见题型的知识点,充分利用上机操作加强实践运用的熟练程度。二是学习过程中要多想多问,多与同学和老师交流,对课堂知识多整理多回顾,做到事无巨细,刨根问底。三是认真对待学习过程中的每个环节,突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并善于使用搜索引擎和网络资源,丰富自己的视野。

总之,结合自己的专业特点去学精学透应掌握的计算机知识,使所学的知识学有所用,使个人的能力得以充分的发挥,这样“一专多能”的学生一定会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

参考文献:

[1]张瑞君,蒋砚章.计算机会计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2]任江涛.如何学习会计电算化学科[J].邯郸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3).

[3]魏锋.会计电算化实践教学规范化构思[J].广西工学院学报,2003(12).

对计算机专业的认知篇4

一、构建主义理论对计算机专业发展的影响

1.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构建主义理论认为,学生知识的获取不是纯粹来自教师的传授,而是学生在教师和学习搭档等多方力量的帮助下,以一定学习载体为支撑,通过意义构建获取知识。鉴于这样的认识,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必须克服教师包办的教学思想,充分利用本专业教学的有利条件,激励学生积极参与计算机专业课程学习,确保学生通过学习、思考获得本专业教学应该掌握的课程知识。反思传统计算机专业教学,发现其中存在诸多问题,包括,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教学模式过于突出教师与教材作用,即,过于强调教师教学的主导作用,过于突出教材的载体作用,忽视通过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课程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导致学生被动学习、消极参与。同时,由于教师教学的垄断性,学生在计算机专业学习中已有的兴趣爱好及学习方式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他们总是无法摆脱被教师牵着鼻子走的怪圈,学习效果可想而知。因此,计算机专业教学中,为了扭转上述种种不利情况,教师应在构建主义思想下,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重视基础知识学习

构建主义理论在计算机专业教学中的重要表现还体现在学生对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上。计算机专业教学中,学生普遍认为计算机专业文化知识不重要,对计算机专业基础知识学习的重要性缺乏正确认识。事实上,理论与实践从来就是相辅相成的,没有理论的基础,实践必将缺乏支撑,也就是说学生如果没有扎实理论基础的支撑,或者学生理论知识过于贫乏,他们将难以开展计算机实践操作,反过来又不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事实上,学生计算机实践过程中暴露的诸多问题,追根到底在于理论知识的不足,即,学生缺乏理论支撑下的必要分析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实践行为理论对计算机专业发展的影响

1.确立主体实践思想

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教学要体现全面育人的思想,重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毋庸置疑,计算机技术应用范围的广泛性已经在社会各个行业中得到证明,这也与中等职业学校总体育人目标相吻合,即,中等职业学校应该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因此,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教学应致力于学生专业应用能力的培养,突出学生学习的实践性。我们知道,信息时代背景下,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已经非常普遍,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教学毫无疑问必须把实践摆在重要位置,所以计算机教学必须以实践为突破口,挖掘学生实践潜能,教师教学尤其应该体现实践主义思想,即,学生必须掌握熟练的操作技巧,确保适应未来社会经济发展对他们实践能力的要求。因此,计算机专业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设计合理、科学的实践操作程序,并在计划的制订、行为的指导以及评价等方面做好准备,确保学生实践的顺利进行。

2.指导主体实践活动

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的建设与发展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获得了长足的进步,显然,教师故步自封的教学方式难以使学生紧跟时展的步伐,广大教师应有更为宽广的视野,把注意力转向更为丰富的计算机实践领域,只有这样才能拓宽学生的学习渠道,满足本专业教学发展的需要。计算机专业教学中,学生的实践行为不拘一格,例如,教师可以通过网络教学,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迎合学生对计算机前沿知识掌握的迫切心理。当然,网络知识既丰富又体现着一定的复杂性,教师应鼓励学生自问:网络学习,对自己的专业发展有哪些具体的帮助;如何将网络中所学的知识与教师教授的知识联系起来,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学生在获取网络信息的同时,学会对信息进行必要的筛选,直至通过对所获取信息的整理、分析,将与学习有关的知识内化为对自己有帮助的东西。网络知识的丰富性对初涉网络的学生而言,可能难以确定学习方向。这时,教师应把对学生计算机专业学习有用的知识推荐给学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保持掌握知识的意识,提高网络学习效果。

对计算机专业的认知篇5

【关键词】中职学生;对待;计算机;学习

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为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顺利进行,培养实用型人才已成为教育者所瞩目的问题。中等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是培养熟练的专业技术员,使其具有相应专业的较好的专业基础知识和较强的专业实践技能。所以,针对计算机的专业特点,中专生学习计算机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要走出思想误区。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要想真正学好计算机,首先必须扎实掌握基本功,不能好高骛远。中专生起点是初中基础,如果单纯追求高水平的微机知识只能是事倍功半。计算机软件的更新速度如此之快,它的使用周期最多是几年,学生在校期间无论学习什么软件,将来在工作岗位中或许都会被新的应用软件所取代。但我们中专生必须认识到,无论是系统软件还是应用软件,它们的使用都有相近之处,每一种软件的更新升级也都是以前一版本为基础,升级后只是功能更强、使用更简捷。教师在授课中把一套系统的内容详细讲给学生,如果学生能认真学习并掌握,即使将来软件更新了、升级了,凭自己扎实的基础也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对于汉字的录入在当今社会上还有一定的市场和应用价值,并且它是学习其它微机课的基础。不要因为练习打字单调无趣而又要付出辛苦而放弃它,也不要只是一味的练习打字,其它的什么都不会,也不去学,那样就成为单纯的打字员了,绝不是我们中专生学习计算机的最终目的。

其次,必须认清专业课对计算机的重要性。中专生应在重视计算机课的同时学好、学精其它专业课,在中专学校对计算机专业和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要求肯定是不同的,这点我们从课时安排的数量、广度和深度方面也不难看出。学生必须分清自己专业的主次课程,如果盲目地学习,最后会因方向和方法的错误而一无所成。中专生学习微机技术主要是为了应用,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更是如此,当我们走向社会、走进工作岗位就会认识到专业课对计算机的重要性。比如说,需要运用一个财务软件,一个精通财会知识并熟悉微机操作的人要比一个只精通微机操作而不懂财会知识的人强得多,如果离开了专业知识的辅助,计算机也就失去了强大的生命力,也就没有丰富多彩的计算机世界了。所以说,切不可小看专业课,微机只是为专业服务的一种工具。我们教师必须加强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经常选择一些与专业有关的内容对学生进行训练。比如:在讲《EXCEL》时,出一些会计表格让同学们练习,表格并不难,但通过练习使学生觉得《EXCEL》确实为会计专业服务,增加了专业的亲切感,同时也增添了学好专业课的信心。只有理论知识与实践完美的结合,才能使所学的知识得以升华。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每位中专生特有的水平得以发挥,为今后的就业提供更多的机会。

第三,选择正确的学习方向,不随波逐流。中专生在学校所学的微机知识必定还有一定的限度,为了能更深地掌握一些理论知识和加强实践技能,我们还要广泛地阅读一些专业的微机知识,但在选择学习内容时,一定要结合自己的专业和专长,选择适合自己的知识去学。比如,文秘专业应主要以文字处理为主,学习一些办公自动化的软件,如WORD、POWRPOINT;工艺品和装潢专业应学习一些和绘画、摄影有关的软件如3DMAX、PHOTOSHOP;计算机专业的要为本专业服务,同时也要结合学生自身特点,按其特长去选择。如果让一个没有绘画基础的学生学习PHOTOSHOP,不但专业不对口,而且又没有该方面的特长,即使学了也只能学习它的基本工具的运用,而不能学到它的精华,更不能在此领域上有更深的造诣。因比,要结合专业特点和自身特点去学精、学透专业知识,使所学的知识能学有所用,使个人能力得以充分的发挥。

最后,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希望所有的中专生都能深刻认识到学习计算机的重要性,并能懂得结合自身特点选择正确的学习方向,使所学的知识以充分运用,使自己的才华得以最大的发挥,真正成为社会上的栋梁之才。

对计算机专业的认知篇6

【关键词】高校;计算机教育;优化

一、引言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与其他学科领域的结合度越来越高,作为高校非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在掌握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还要能够熟练运用计算机知识解决实际应用问题。要具备良好的计算机综合素质,包括计算机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而不是停留在课堂所学计算机知识范围内。这就对高校计算机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目前,高校在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育的问题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在表现在对计算机课程的认识上,由于学生是非计算机专业,相对本专业课程来说,没有予以足够的重视。多数学生认为与本专业关联性不大,学习计算机只是为了考级获取证书或应付院校期末考试,只学与等级考试或期末考试相关的部分就行了,没有意识到信息化社会对计算机应用能力的需求不断提高。因此,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和能力仅限于课堂老师所教的内容。另外,一些院校或部门本身对计算机基础教育没有充分的重视,或是过度重视学生计算机等级考试的过级率,使得教师进行教学过程中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学生计算机综合素质和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而将重点放在了等级考试中的重点、难点的讲解上。这些认识误区,影响了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发展。

在教学方式上,由于我国计算机教育起步较晚,计算机教育的发展程度与当地经济环境和教育水平有很大关系。高校的学生来自全国各地,有的学生在中学阶段就已经开始接触计算机,入学时能够熟练掌握计算机基本操作,有的学生则很少接触计算机甚至不知道什么是计算机,使得学生起点参差不齐[1]。另外,虽然我国计算机教育起步晚,但计算机技术的更新发展却日新月异,如果仍然采用传统的计算机教学方式,一方面会导致计算机基础较差的学生会因为内容难而丧失学习信心,另一方面也会使有一定计算机基础的学生因不能满足学习需求或因内容简单而忽视计算机的学习。

在课程设置上,许多高校对计算机教育的理论讲授和实验操作能够根据学科特点和教学要求合理调配课时比例,但是这些实践操作往往仅针对相应的理论部分知识,是跟学生所学专业割裂开的,而学生知识结构较为单一,不能在所学专业和计算机应用方面搭建起桥梁,缺乏融合。这就导致在以后的工作或科研中不能将所学的计算机知识应用到解决专业问题的实践中,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二、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育策略优化方案

首先,教学内容结合专业知识与时俱进。当今社会信息化发展与计算机结合的非常密切,需要综合、创新型人才,面对种类繁多的计算机教材,高校应选用与学科之间融合度较高的教材。同时根据才人培养目标和学科专业特点,组织强大的教师队伍,对教学内容进行编排修订。教学内容修订由计算机本专业教师根据当今计算机新技术的发展状况更新补充到教材中,由其他学科教师将专业内容融入实例应用中,形成以计算机科学技术为主线,多学科交叉为特色的新“教材”[2]。这样既满足了不同起点的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学习需求,又能激发学习兴趣和学习自主性,通过和专业学科的衔接,学生可以更深入掌握和了解计算机知识在专业方面的应用,拓展专业认知度。比如我校在讲授计算机基础中“演示文稿”部分的时候,临床医学专业的效果演示选用人体解剖学图片,口腔医学专业则用牙髓的图片做演示。

第二,采用多元化教学,以实践案例任务为驱动,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由于计算机课时有限而计算机技术更新速度较快,传统的静态教学无法跟上技术更新速度,这就对高校培养学生计算机综合素质提出了挑战,对此,高校在进行计算机理论基础知识讲授和基本实验课程操作基础上,可以利用校园网络建立一个有关计算机技术的网站交流平台,教师除了可以将课程视频或课程疑难、重点的分析总结与学生分享,也可以转载最新的计算机技术知识及计算机在专业方向的最新应用技术,使学生了解专业领域内的新技术和新动向。最重要的是,教师可以通过网站向学生布置课后拓展作业,一方面使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逐渐掌握课程要求的知识技能,同时通过对网站计算机技术资料的阅读学习达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3]能力的目的。比如我校在校园网中开设“教育技术研究”专栏,通过这个平台,各专业教师可以在上面获取新的计算机技术应用到多媒体教学中,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有选择性的学习技术知识。这中有意识的自主学习能力对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和以后进行工作研究有深远意义。

第三,提高教师综合素质。目前高校的教学体系中,教师是重要的教学主体。在传授知识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中至关重要,尤其体现着计算机教学上,计算机教师在教学中需要严密的逻辑性、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和良好的语言表达。如果教师本身专业素养不足或者综合素质不强,不能生动的表述教学内容,很容易造成学生兴趣丧失,严重影响教学质量,违背计算机教育的教学目标。对此,我们可以从两方面来提升教师综合素质:第一,鼓励教师科研活动和进修学习,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其二,多与其他学科教师进行交流沟通,了解学生专业动向和计算机在专业方面的新应用和新技术,将学科知识融入计算机教学中。

三、结束语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不断发展,计算机技术与各领域的融合度不断提高,高校计算机教育工作任重道远。如何紧密结合不同专业领域知识、如何培养永续型学习的综合素质人才,解决这些问题不仅要对当前计算机教育教学手段、课程内容进行改革,还需进一步加强教师的综合素质培养。不仅要传授学生当前的计算机技术知识,还要培养学生有意识的自主学习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不断为社会培养适应信息化发展的实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丁海燕,李莉莉,邱莎.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创新与思索[J].计算机教育,2010(10).

[2]殷昱煜.王铮当前高校计算机教学存在的突出问题及解决对策探讨[J].电子制作,2013(6).

作者简介:

董睿(1985—),辽宁锦州人,辽宁工业大学研究生在读,助理实验师,研究方向:数据挖掘与应用。

对计算机专业的认知篇7

关键词:新工科;计算机专业;问卷;计算思维

1引言

2020年是极为复杂的一年,突如其来的疫情对各行业都造成了历史性的影响。对于人才的供给与需求研究而言,最为直观的影响有两点:一是经济形势恶化衍生的“就业难”问题;二是国际形势恶化衍生的“出国难”导致高端人才回流。在两点影响的交织下,人才市场原有平衡会向公司为代表的需求侧倾斜,毕业生的就业成功率与待遇水平的两极化趋势加剧。在严峻的现实考验下,伴随新工科改革的不断推进,高校对专业人才的培养改革工作变得更为重要。本研究针对计算机专业本科生教育培养进行了理论和实践的调研与探索,以期得出切实可行的改革举措。

2计算机专业现状调查与结果分析

遵循调查研究的一般过程,针对吉林省部分普通高校计算机专业学生制作并发放结构化封闭问卷,首先了解学生的“输入特征”,调查学生的专业志愿选择、专业热爱程度、专业培养目标认知等基础情况;其次了解学生的“过程特征”,调查学生的专业教学方式期望、科研意向与机会获得、知识技能期望等过程情况;再次了解学生的“输出特征”,调查学生的单位类型期望、就业地区期望、归因方式等结果情况;最终结合择业效能感、专业特质焦虑和社会支持三项测试调查结果,综合考察当前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的实际情况,得出当前计算机专业人才供给侧现状的一般结论。经过对问卷收集、整理与分析,初步对问卷有效性进行了检验。通过对调查问卷基础项目的回答情况分析后,可以发现以下结果。

2.1人才输入特征方面

由于计算机专业的理工科学科性质,受访者大多数为男生,受访者男女生比例约为1.86:1;从受访者年级分布上看,大一和大四学生的回答数量位列第一、第二位,能够较好地符合研究需要。通过对高考填报志愿的选择进行调查,了解到计算机专业并不完全是受访者最希望进入的专业,第一志愿填报计算机专业并入学就读的学生仅占全部受访者的57%左右。在进行专业热爱程度问项调查时,表现出非常热爱的学生仅有约21%,约40%的受访者比较热爱,最为重要的是有约35%的学生认为一般。总体来看,这种供给端的专业态度与人才市场对计算机专业的青睐出现了较大的差异,根据这一线索性结果,下一步可以探索原因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解决对策。与专业热爱度相类似的是,受访者对专业培养目标的认知也表现出了相当程度的茫然与模糊,对所学专业培养目标很清楚的受访者仅占全部受访者约13%,认为自己比较清楚的约占41%,认为一般的约占35%,说明大多数学生并没有能够对自身做出清晰合理的职业规划,这一方面可能源自对专业的热爱程度不够,另一方面也可能源于在培育过程中高校在职业生涯的规划和指导方面有所欠缺,有待进一步借助后面的量表测试开展深入分析。

2.2人才过程特征方面

研究发现:在预设的五种教学方式中,有58%左右受访者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更注重实践模拟方式,其次是理论讲解和案例分析,学生对翻转课堂和传统的考核测试不感兴趣,说明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应紧紧把握应用性的专业属性,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上机实践操作与课后、课外实践机会;在科研意向与机会获得方面,61%的受访者没有机会参与到科研活动中,25%的受访者认为机会较少,仅有13%的学生得到了充足的科研机会;在知识技能期望方面,约50%受访者认为在专业学习过程中掌握的知识技能与就业单位比较相符,约14%受访者认为很相符,但仍有约30%的受访者认为相符程度一般,说明在实质性的计算机专业知识技能教学方面仍然需要高校紧密贴合业界实践,动态调整培养方案与课程内容,努力提高课程供给与业界需求的匹配程度。

2.3人才输出特征方面

通过对受访者最期望的就业单位类型进行调查,发现有约33%的学生选择国有企业作为就业单位类型的首选,其次是约38%的学生希望进入科研机构或高等学校从事相关工作,重要的是仅有约7%的学生主观上希望去私营企业从事工作,研究认为这一调查结果可能受地域、文化、家庭背景等影响较大,另一方面,与过程特征中科研意向与机会获得的调查数据比较,可以清楚发现仍有约25%的受访者难以接触到其主观希望得到的科研机会,未来应结合这一情况进一步探索解决对策;在就业地区期望方面,约71%的受访者希望在大中型城市工作,约20%的受访者希望在中小型城市或县城工作,约7%的受访者希望在特大城市工作,说明学校应在就业资源对接上主要侧重于大中型城市用人单位开展沟通;在归因方式上,六成以上受访者认为行业市场、学历提升、实习工作经验三项条件是毕业生实现理想就业目标的主要影响因素。在对问卷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和调查结果研讨后,进一步对择业效能感量表、专业特质焦虑量表和社会支持量表进行Cronbach信度分析,分析结果显示:择业效能感量表α系数为0.990,专业特质焦虑量表α系数为0.955,社会支持量表α系数为0.994,三种量表的全部测度项已删除α系数均未超过量表总体α系数。综上所述,本研究所采用的三种量表均达到了良好的信度,可以进行后续的模型分析。

3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改革举措

3.1教学中注重计算思维的培养

通过前期的问卷调查、无结构式访谈,研究发现:在新工科时代,计算思维对于计算机专业学生的成长成才至关重要,是学生在校以及未来职业生涯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计算思维本身就蕴含在学生的专业能力与思维方式之中,是计算机专业人才的核心专业特质之一。计算思维较强的学生往往会被用人单位视为是“专业”“学习勤奋”“能力强”的体现,会更受到人才需求侧的青睐。因此,在新工科背景下,需要更加注重培养高校计算机专业大学生的计算思维,使学生逐渐拥有计算思维的思维习惯。结合文献研究与调查问卷结果,并根据当前计算机专业人才教育教学实践,认为应该在教学过程中更多地融入案例教学,调动学生学习和研习兴趣,才能从思维而非表层的知识技能层面上引导学生接受并自我塑造新的思维模式。通过对高校计算机专业课程培养方案以及实地观察发现,可以尝试在经典案例中理解计算思维,如在算法学习中对冒泡排序的形象化理解;在疫情期间培育出的线上线下融合教学模式中,探索符合本校计算机专业学生特点的“MOOC+SPOC+翻转课堂”的协同教学模式;还可以尝试与实际的工程案例相结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等等。目前,“MOOC+SPOC+翻转课堂”课程改革有望成为互联网时代新工科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式之一,能够有效促进计算思维在计算机专业人才教育培养过程中的融合程度;程序设计思维是计算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进一步探索在程序设计类课程中强化计算思维混合教学模式效果有助于强化计算机专业人才供给质量。因此,对计算思维的培养不应只停留在形而上学的抽象概念阶段,应让学生实际感受到现代化科学的丰富魅力,在学生自主的实践实证活动中不断探索、体会计算思维的真正含义。

3.2理论教学改革

根据问卷调查结果,计算机专业学生普遍对传统的考核测试不感兴趣,原因在于传统的考核测试并不能够真实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难以达到对学生专业综合能力培养的准确衡量,需要进一步探索产生这种问题的原因,及时提出解决对策。从大一开始训练学生的“计算思维”和“创新思维”,而不只着眼于“知识”的学习。在教学过程中,《大学计算机》课程突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实现了由“教”向“学”的转变,通过MOOC平台和SPOC工程案例相融合的创新理念实施教学;同时摒弃“唯期末考试”论,实现过程性考核,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本校计算思维培养和运用的典型代表课程。《高级语言程序设计》《离散数学》《软件工程》等课程从2018级开始尝试根据实践案例的教学特点设计教学方案,将多轮渐进式教学方法和任务翻转式融入教学中,促使学生主动思考、深入探究,应用“找问题,想方法,去解决”的思维方式进行学习,并采取灵活多元的考核评价体系,通过学生期末反馈教学模式改革的评价体会,进一步修正和完善教学改革。

3.3实践教学改革

专业实验室是学生实践环节培养的重要场所。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大二开始,越来越多的计算机专业本科生进入到实验室参与教师的科研实践、模拟仿真工作中;鼓励和带领学生参加电子设计竞赛、国际ACM程序设计大赛、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数学建模竞赛、ITAT教育工程就业技能大赛等科技活动,不仅拓宽了知识面,提高科技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通过比赛中不断取得的优异成绩,也提高了本校在社会上的知名度,进而促进学生就业择业的稳步增长;同时持续扩建、新建专业实验室,如硬件综合创新实验室,物联网技术实验室,大数据技术实验室。积极拓展省内外的实习基地。力争增加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每年选派一定数量学生到基地进行认识实习和毕业实习,深化校企合作,针对计算机专业大四毕业生,通过学生与企业双向选择方式,实施校企学分置换;充分发挥合作企业所具有的工程教育资源优势,与本校的人才培养进行优势互补,将更多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创新性、先进性的企业课程引入到教学当中,注重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计算机应用型人才。

4结语

对计算机专业的认知篇8

关键词: 非计算机专业 计算机教学 三个阶段

随着科技的发展,当今社会已经进入信息时代,计算机作为信息采集处理的重要工具被各行各业广泛使用,并深刻影响着人类社会生产生活等各个方面。目前我国大专院校所有非计算机专业均开设有计算机基础课程,其目的就是使广大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掌握计算机知识,普及计算机教育,这充分说明国家已认识到计算机技术对国民发展的重要性,但就如何在非计算机专业中更好地进行计算机教学,还值得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探讨。

我认为非计算机专业中计算机教学主要划分为三个阶段。

一、教学前准备工作阶段

1.非计算机专业都有自身的特性和发展方向,目前在本专业自身的基础课、专业课设置已趋于饱和的现状下,对计算机教学这样的课程该如何来设置安排是一个棘手的问题。如果计算机课程少,就难以完成计算机教学计划和授课任务,学习上难以保证效果;如果计算机课程过多,则本专业教学课时不够,精力难以维持。所以我认为非计算机专业应设置符合自身专业特点的计算机教学思想,不能照本宣科,应本着实际应用的原则,以强化学生动手能力为主导思想来合理安排计算机教学课程。本专业发展方向是哪个方面就开设与之有关的计算机课程,无关的理论课程可以不必开设而直接教授如何使用操作。例如在计算机基础课程结束后,会计专业的学生就没有必要统一开设BASIC语言课程,而直接开设会计统计软件培训课程;文科教育专业应开设CAI辅助课件设计;理科类专业要开设C语言;机电类专业要开设单片机;工科专业则开设CAD计算机辅助设计,等等。在设置课程时做到既有基础又结合专业特性,加深和补充一些根据专业的具体发展情况来开设相关的计算机课程,这样就能达到一定的深度,形成系列完整的教学,学生也能学以致用成为复合型人才。

2.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目前部分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对计算机教学重视程度不够,我认为新生入学时应该开展入学讲座,根据本专业特性用专题报告的形式来展现本专业中计算机技术的运用,这样一方面可以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学生认识到计算机技术跟他们今后的工作息息相关,并不是学了没用的课程。同时还可以邀请优秀毕业生进行讲座,根据自身的学习经历来激励新生树立端正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教学中组织工作阶段

1.在理论课堂上教师应多使用多媒体技术,多采用情景教学手段来调节教学进度,掌握教学节奏。例如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开始阶段就讲述计算机硬件知识,有很多学生在入学前并没有接触计算机,对其中硬件完全没有概念。这个时候教师如果只是采用传统板书模式,学生就不可能有深刻的理解。教师应准备大量的各类硬件图片,有条件的最好能展示主机箱外形,机箱内的主板、CPU、内存条、各种扩展插槽实物,等等,让学生通过图片实物了解这些电子器件的样子。讲解外部存储器时,将准备好的硬盘、U盘、光盘、软盘拿给学生看,让学生摸。学生观察完后,再对照这些存储设备介绍各自的工作原理和结构。采用这样的情景教学方法,能较好地帮助学生掌握原本枯燥难懂的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教师教起来轻松,学生学起来容易。

2.在实践课堂上应该做到每位同学一台机器并建立局域网和电子教室,教师首先通过电子教室演示操作,然后布置上机任务,布置任务后不能放任不管。在计算机实践教学中,设计的实验题应尽量将学生所需要掌握的技能融入实践任务之中。每次上实践课时要落实任务采用记成绩制度,以激发学生完成实验任务的积极性。长期实践证明,上机后教师对学生的操作记成绩能更好地使学生高效完成实验任务,学生学习劲头更足,课堂教学效率更高。实验课应该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习到更多的知识,操作更熟练,为今后的学习、工作、生活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目前在实验课堂上存在一个普遍现象,就是学生喜欢上网聊天、看电影、玩游戏等。对这个问题我们要辩证地看待,不能一味地批评学生,要从另一个角度来引导学生。例如有些男生爱玩游戏,如果只是用简单粗暴的方法来批评他们,很有可能引起这类学生的逆反心理而最终适得其反;如果采用另外一种方法,首先告诉这类学生有很多计算机高手也是从玩游戏开始,然后那些高手们慢慢体会到电子游戏也是一个程序,也是属于计算机软件开发的一个方面,游戏中包含了程序编程、平面处理、网站开发等很多计算机方面知识,通过游戏他们了解到指令系统、程序系统的运行模式等,并且产生了探其根源的兴趣,这样就能将其引导到正确的途径上来。

三、教学后辅导阶段

1.开展课后辅导。由于课时及硬件条件的限制,目前很多计算机课程上机课时不足。对非计算机专业而言开设的又大多是实践性很强的计算机课程,那么我们应该开展课后的辅导。根据专业课程的特点在课外活动时间开办辅导班,这样一方面可以正确引导学生课外活动方向,一方面也能丰富学生业余生活。在辅导期间,教师应该及时答疑解惑,如果有必要还可以对一些难点重点知识更深一步讲解,这样对部分接受能力低的同学很有帮助。在课外辅导上,应该着重学生拓展能力的训练,多布置些与实际联系紧密的计算机课程项目,然后组织学生成立小组,每组自行查询资料锻炼学生思维能力、合作能力和应用操作能力。这样把学习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项目上来,让学生完成后能产生成就感,对该课程的学习就更有动力。

2.开展技术讲座,不断充实教师自身知识。由于计算机技术更新很快,而计算机教材又不可能频繁更换,因此教材内容不能保持最新是不可避免的。教师针对这种情况应该定期开展专题讲座,给非计算机专业学生介绍计算机前沿技术,让他们了解这方面新的知识,不会认为自己学习的是淘汰过时的技术而消极怠学。另外计算机老师应该积极学习新技术、新知识,多看最新资料多学习;同时学校也应该鼓励老师跟其他高校同行多交流,多开展培训班,在假期鼓励教师去参加培训进修,等等。

总之,如何搞好非计算机专业中计算机教学是摆在我面前一个很严峻的问题,这关系到我国21世纪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只有各个方面同时重视并不断探索改进教学方法,才能为“十二五”国家规划建设培养更多的合格者,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邓芬.浅谈计算机教学.中国信息科技,2009,(06).

[2]霍石,曹佩肃.计算机教学方法探讨.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2,(04).

[3]陈孟建.高职计算机教学方法研究与实践.广东水利电力技术学院学报,2004,(03).

上一篇:青少年网络安全内容范文 下一篇:特色旅游调查报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