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科技教育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03 23:00:39

青少年科技教育论文

青少年科技教育论文范文第1篇

1.对全面推行科技素质教育缺乏认识

科技素质教育的开展离不开全面的科技素质教育课程的支撑。全面的科技素质课程应包含科技知识理论课程以及科技应用实践课程。然而,当前科技素质教育课程大多数是传授科技理论知识的课程,涉及科技应用实践的课程少之又少。其主要原因在于大多数学校没有认识到仅设置科技理论知识的课程难以真正培养青少年的科学素养。学生仅通过“死记硬背”的方法掌握科技知识,这种课程设置不全面的状况难以促使科技素质教育全面推行。青少年科技素质教育应该是面向全体青少年学生开展的。然而,大多数学校在科技素质教育过程中只重视对少部分优秀学生进行科技素质培养,目的是培养他们去参加各种科技竞赛,为学校争荣誉。这种做法明显是对全面普及科技素质教育的精神缺乏必要认识,导致青少年学生科技素质整体偏低,影响科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行。

2.教学资源缺乏

人力资源方面,高水平科技教师短缺。在我国,高水平的科技教师非常短缺,这主要是由于大多数年长教师过去因条件限制,并没有接受过专门的科技素质教育。大部分年轻教师虽然受过一定程度的科技素质教育,但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他们也没有及时补充新的科技知识。高水平科技教师短缺,使得青少年想要接受良好的科技素质教育非常困难。科技教育专用实验设施设备欠缺。科技教育专用实验设施设备是保障科技素质教育正常开展的必需品。调查发现,大多数学校在开展科技素质教育活动时并没有专用的实验设施设备,其所使用的实验设施设备均是与物理、生物、化学等其他学科共享的。由于物理、生物、化学等均为升学必考科目,实验设施设备会被优先安排给这些学科使用。专用的实验设施设备欠缺无法保障科技教育实践活动正常开展,科技素质教育也达不到应有的效果。数字化科技教学新资源不足。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科技知识时刻都在更新,数字化科技教学资源也在不断更新。一直以来,我国的科技素质教育所使用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大多比较陈旧,与青少年学生的现实生活严重脱节。在科技与生活高度融合的今天,陈旧的数字化科技教学资源无疑难以提高学生学习科技知识的兴趣,科技素质教育也难以高水平地开展。

3.教学方法单一

近年来,我国一直主要采用“讲授法”对青少年学生进行科技素质教育,传授科学技术相关概念和原理、科技符号术语和公式、科技规律和规则等科学知识。这些相对抽象的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严重脱节,仅靠老师的讲授难以对这些知识深入理解,导致青少年学生的学习完全处于被动状态,进而出现上课“抄科学”、课后“背科学”、考试“答科学”的状况。在这种状况下,青少年学生只好用死记硬背的方式来学习科技知识,只能用题海战术来应对考核,出现“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局面。单一的科技素质教学方法极大地降低了青少年学生学习科学技术的热情,使青少年学生丧失了获取科技知识的乐趣。

4.教育经费使用不到位

科技素质教育经费主要由国家财政拨款、学生学杂费以及教育集资等组成。用于解决科技教师工资、购买科技教科书、建设科技活动设施、购买科技设备、选购科技书刊杂志以及与科技素质教育有关的其他物资。调查发现,经费使用不到位的状况在科技素质教育中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大多数中小学校仅把科技教育经费放在外聘专家讲座报酬的发放以及科技教科书的购买上,而没有用于更新科技活动设施设备以及购置科技新书刊新杂志等方面。陈旧的设施设备和过时的科技书刊杂志无法与新时代的科技发展相适应,从而成为科技素质教育的绊脚石。其二,有些学校科技教育经费使用不合理,使得科技素质教育绩效低。经费使用是否得当直接决定科技素质教育能否有效地开展,经费使用不到位以及经费投入绩效低的情况必须引起足够重视。

二、青少年科技素质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青少年科技素质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原因有如下几点:

1.根本原因:应试教育制度影响了科技素质教育的正常开展

在应试教育制度下,科技素质教育因与中、高考没有直接关联而显得不太重要。青少年学生毫无疑问会把时间和精力放在语文、数学、英语等升学考试科目的学习上,以求考上理想的学校。另一方面,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会把与升学考试有关学科教学列为首要教学任务。尽管落实“科教兴国”国策的要求在相关教育政策文件中多次出现,大多数学校对于科技素质教育的态度可谓“说起来重要、做起来不要”。应试教育无疑已成为科技素质教育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

2.重要原因:传统教育思想影响科技素质教育的有效进行

传统教育侧重于对学生进行知识灌输。大多数学校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在科技素质教育过程中着重对青少年学生灌输科学技术知识,忽视对学生进行科技能力的培养。青少年学生书本知识学得不错,但是科技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相对薄弱。传统教育思想难以真正让青少年学生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这成为青少年科技素质教育问题产生的重要原因。

3.直接原因:教师的学科本位观念阻碍科技素质教育的施行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起着引导学生学习的作用。承担语文、数学、外语等升学考试科目的教师大多都持有学科本位思想,在课堂上总会有意或无意地引导学生重视与升学考试相关的科目,忽视甚至忽略诸如科技素质教育等科目。青少年学生受到教师诸如此类的引导后,自然而然地认为科技知识的学习可有可无,从而降低了学习科技知识的兴趣。教师的学科本位观念导致青少年学生难以产生学习科技知识的兴趣,是青少年科技素质教育问题产生的直接原因。

三、解决青少年科技素质教育问题的对策

基于当前青少年科技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形成原因,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应采取以下对策加以解决。

1.提高认识,全面推行科技素质教育

学校要设置全面的科技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全面的科技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必须包括科技知识理论课程与科技能力实践课程两个基本部分。二者相辅相成,科技知识理论课程所包含的知识点应在科技能力实践课程中有对应的应用实例。这样有助于青少年学生理解所学的科技理论知识如何应用于实践,并且能够通过对应用实例的学习来更深入地理解所学到的科技理论知识。学校要加强对全体青少年学生科技素质的培养。科技素质教育不应以培养学生参加科技竞赛为主要目标,而应把提升全体青少年学生的科技素质作为培养目标,让全体青少年的科技素质得到有效提升。

2.加强资源建设,提高科技素质教育水平

学校要建设高水平的科技教师队伍。在我国,教师科技素质水平极大地影响科技素质教育的质量。因此,应将教师的科技素质培训列入计划,有目的地以外出进修、远程教育等形式对教师进行科技素质培训。推行科技教师名师工程,积极组织教师参加不同地域之间科技教师互访、研讨等活动,让教师能够受到科技新知识的熏陶,不断提升其科技素质。此外,还应积极开拓社会上的科技教育人力资源,聘请科技专家、工程师作为科技教育顾问,吸收有经验的科技教育志愿者、在校研究生担任兼职科技教育老师,使其与校内教师有机组合,共同组成一支高水平的科技素质教育师资队伍。学校要配置科技素质教育专用设施设备。科技素质教育设施设备是科教体系的一个基本组织部分,更是科学技术与青少年学生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因此,各学校必须为科技教育建造专用的活动设施,以及购置专用的实验设备,保证这些设施设备为科技教育活动所用。只有设施设备得到必要保障,科技素质教育活动才能够正常进行。学校要采用数字化科技教学新资源。数字化科技教学新资源是青少年学生系统地接受现代化科技教育、提升科技创造能力的必要保障。数字化科技教学新资源的“新”应体现在这些资源是与青少年学生实际生活相关,且能够引起青少年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和兴趣,而不是与青少年学生实际生活脱节的数字化教学资源。这样能够帮助他们认识这些教育资源的实际意义,激发他们的学习科学技术的热情。

3.优化教学方法,使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

青少年科技素质教育应在保留以往“讲授式”教学方法基础上,增添科学实验法、问题探讨法、科技角色扮演法等方法。教师要使这些方法相互结合,形成能够引导青少年学生对事物进行科学观察、动手进行科技实验操作、通过讨论解决问题的科技教学方法体系。进而根据现阶段的实验条件和学生的学习特点,灵活选取若干种教学方法,各种方法优势互补,让青少年学生在科技探索与学习过程中处于主动地位。

4.合理使用科技素质教育经费

科技素质教育经费是科技素质教育顺利开展的重要支撑和必要保障,其使用是否合理将直接影响科技素质教育的成效。经费在使用前应根据科技素质教育目标做出合理的使用规划,除了用于解决科技教育活动经费、购买科技教科书外,还应用于建造科技活动新设施、购买相关的科技实验新仪器新设备等,以保证科技素质教育能够跟上科技发展潮流;此外,还必须确保能够“专款专用”,保证科技素质教育能够有良好的经费支撑。总之,要解决科技教育中存在的诸问题,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要提高认识、丰富资源、改进方法以及合理使用经费,这样才能够减少青少年科技素质教育的障碍,以保障其正常开展。

青少年科技教育论文范文第2篇

1.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责任目标。要根据市委市政府的统一要求,高度重视全民科学素质工作,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本系统的科学素质行动,将实施“未成年人科学素质行动”和“科学教育与培训基础工程”列入教育局工作计划。要确定一位副局长分管全民科学素质工作,局办公室为牵头处室,基础教育处和职业与成人教育处为责任处室,负责布置和开展具体工作。基教处要有一名干部为兼职联络员,负责与各部门、学校联系协调工作。

2.加强学习,提高认识。认真组织广大干部和教师学习《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和《*市<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工作方案》,认真贯彻落实市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下发的有关文件和会议精神,增强提高中小学生科学素质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3.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努力培养一支专兼职相结合、结构合理、素质优良、胜任各类科学教育与培训任务的教师队伍,建立教育系统科学教育与培训和科技辅导员的骨干教师队伍,表彰科技教育先进个人。组织中小学科学教育师资和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培训,组织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教师上岗培训,开展英特尔未来教育培训,合作开展*市科技教育论文评选活动和课题研究,组织教师自制多媒体教育软件比赛,不断创新提高,争取在国家、省级相关比赛中获奖。

4.加强中小学生科普宣传教育。积极推进新科学课程的全面实施,重视新课程改革实验、通用技术和信息技术课程的指导。深化中小学科学课程教材、内容、教法改革,落实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科技、环保、安全等宣传教育,组织中小学生开展“大手拉小手、小手牵大手”科技传播活动,让科普知识进家庭、进社区。充分发挥*教育信息网和科普基地的科普宣传作用。实现全市中小学科普宣传教育普及率达到95%以上。

5.加强中小学生科技教育活动。合作开展青少年课外科技活动,组织举办*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青少年信息学奥林匹克联赛、中小学生航模锦标赛、中小学生电脑机器人竞赛,青少年科技教育创新论文评选活动,不断开拓,不断提高,争取在国家、省级相关比赛中获奖。

6.形成科技方面办学特色。开展青少年科学技术教育和科普宣传,逐步形成学校自身的办学特色。各县(区)争创1至2所科技方面的特色学校。

7.加强硬件设施建设。加大中小学特别是农村中小学科学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根据科学课程的需要,建立健全实验室、图书室,充实实验仪器、教具、音像设备、计算机等教学器材,并面向社会提供服务。中小学多媒体进教室比例要进一步提高,适应新课改的需要装备一批通用技术专用教室。

青少年科技教育论文范文第3篇

在区教育局的领导下,在省、市电化教育馆,省教育技术装备中心和市教学仪器站的指导下,在各学校的配合下,我们主要抓了以下几项工作:

1、认真做好第四批“省多媒体网络电脑教室项目学校”工程组织实施工作。

精心组织,按时完成了我区第四批“省多媒体网络电脑教室项目学校”工程的实施工作。自20__年实施“省多媒体网络电脑教室项目学校”工程至今,我区四批多媒体网络电脑教室项目学校共建设40个中小学(全区44所中小学,幸福、岗西、汪堰、瞿嘴四所小学规模因低于省项目学校入围标准未予实施)教室62个,电脑3326台(含62台服务器和62台教师机),总投入为13949307元。“省多媒体网络电脑教室项目”的实施给我区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带来了动力,使我区中小学学生与计算机的人机比从20__年前的36:1上升到现在的16:1,大大提高了我区中小学办学条件。

2、积极开展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研究活动,促进信息技术教育水平不断提高。

⑴、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教师自身技术优势,建立QQ群,把教师间的距离缩短为零

我们根据各校信息技术教师的任务,将其划分了四个QQ群:__区网络管理QQ群、__区教学研究QQ群(分中小学)、__区学生作品QQ群(分中小学)、__区信息学竞赛QQ群(分中小学)。教师利用课余时间,将本校有关信息技术方面的问题和教育教学中的疑问和经验在网上QQ群中交流,提高了教研效率,拓宽了信息技术教研空间。

⑵、继续发挥各教研片的优势,不断提高信息技术教师教研水平。

在区电教馆中心教研组的指导下,各教研片定时分段开展教学研究活动(每月每个教研片开展一次活动),各片之间互相学习、互相协作,教师的各方面能力和水平得到快速提高。

⑶、充分发挥骨干教师和教坛新星的作用

利用__区第四届新课程研讨会的契机,骨干教师和教坛新星采用“同课异构”的形式、以学生评价构想为思路,为全区展示了六节对比课,既开阔了教师们的视野,同时也为新教材、新指导纲要的学习和研读做好了铺垫(本次活动也吸引了来自全市其他县区60多名信息技术教师)。

⑷、加大培训力度,努力提高信息技术教师水平和能力。

暑期我们组织了__区首届信息技术教师培训班,依托中国计算机函授学院对全区60多名教师进行了历时十天关于网络管理和信息学竞赛方面的培训,培训过后又要求教师们再培训的基础上撰写培训心得,并利用培训的契机,要求各校把网络管理和学生竞赛工作落到实处,做到有计划、有目的。

同时我们在参加省级培训的基础上,根据本区的特点和实际,举办了我区中小学《信息技术》新教材的培训和研讨活动,努力指导和帮助一线教师学好、读好、上好新教材。

⑸、抓好新教师的上岗工作

由于近两年,我区各校上了很多机房,各校也招考和招聘了很多新教师,为了能使这些新教师能以最快的速度适应工作需要,我们采取了“一帮一”的帮扶形式,让一些教学经验丰富、机房管理优秀的教师帮助他们(我们今年共结13个对子)尽快成长。

3、认真做好局教育网站维护充实工作,积极稳妥地推动我区教育管理信息化进程。

⑴、按国家有关法律为局教育网站办理了信息产业部认证的ICP和合肥公安局网警支队认证的HFCP,完善了我局教育网站相关手续。

⑵、在各科室的大力配合下,对区教育局网站的相关内容进行了充实;同时将学校制作的主页链接到“__教育信息网”,充实了__教育信息网内容,为全区学校与学校、教育局与社会等各方面提供了一个交流的平台。

⑶、在合肥网警支队、省电视大学的支持下,举办了中小学网络管理员培训班,来自28所中小学网管教师参加了培训,经公安、人事部门组织考试,成绩合格,均取得省计算机安全培训领导小组颁发的网络安全员证书。

⑷、积极组织和参加合肥市优秀教育网站网站检查评比,我区五所中小学及教育局网站在全市一百多所参评单位中脱颖而出,进入复评阶段,占全市进入复评单位的20。

4、认真组织中学理化生教师参加市教育局举行的理化生实验操作考核,参加考核的教师全部取得市教育局颁发的合格证书。

5、协助学校申报第三批“安徽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工作取得成功,经安徽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工作领导小组认定,省教育厅批准,我区六安路小学被确认为“安徽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同时我区四十二中,南门小学、亳州路小学的申报的国家级“十一五”教育技术课题被中央电教馆立项;六安路小学、杏林小学、大杨中心小学申报的省级“十一五”教育技术课题被省电教馆立项。

6、青少年科技创新竞赛、科普活动等多项工作取得好成绩

20__年里,我们组织学校开展了“地震抗灾知识”等科普活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四十五中学、四十二中学由于成绩显著被合肥市科协命名为“合肥市科普示范校”。在20__年全国、省青少年机器人比赛中,长江路第三小学足球机器人获得安徽省一等奖,全国一等奖;四十六中的工程设计安徽省一等奖,全国三等奖;在20__年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我区共有三件作品被合肥市推荐参加省级评比。四十六中

王彦博《常见两种农药对杯钟虫、草履虫种群的影响》获得省一等奖,四十五中黄晗达《黄瓜叶面营养调理研究》省二等奖;其中四十六中王彦博《常见两种农药对杯钟虫、草履虫种群的影响》被安徽省推荐参加全国评比,并获得全国二等奖和茅以升少年科技奖。由于王彦博同学科技创新成绩优异从而荣获20__年度“合肥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全市4名)。合肥长江路第三小学孙荣春老师、四十六中刘经智老师获得优秀科技辅导员称号。7、开展了教师学科网页制作竞赛、电化教育论文、CAI课件及师生电脑作品评选,取得了好成绩。20__年经区级评选推荐上报的学生作品获得市级一等奖8件,二等奖18件,三等奖21件。省级奖3件。教师作品,获市级奖23件,省级奖5件。

8.认真抓好全区中小学学生计算机竞赛活动,取得了好成绩。

在20__年合肥市中小学生信息学竞赛中,我区参赛学校共取得:

中学组团体第二名(合肥市46中学)第三名(合肥市42中学)第四名(合肥市45中学)

小学组团体第三名(合肥市长江路第三小学)第四名(合肥市南门小学)第五名(合肥市虹桥小学)第六名合肥市亳州路小学

个人名次:

中学组一等奖5人(全市7人)二等奖9人(全市18人)三等奖19人(全市49人)

小学组一等奖6人(全市12人)个人第一名长江路第三小学王肇欣

二等奖10人(全市25人)三等奖19人(全市33人)

在20__年安徽省“安联杯”青少年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中,由我区为主要选手的合肥市初中代表队脱颖而出,取得历史性突破,一举夺得团体、个人一等奖。其中合肥46中寿鹤鸣勇夺初中组第一名,并光荣地成为5名省队队员之一。在初中组全部5个一等奖中我市选手取得1、2、3、5名的好成绩,获四个一等奖。由46中梅诗柯、46中孙徐湛、50中孙祥彦、50中刘兰兰组成的合肥代表队一队夺得团体第一名。合肥二队获得二等奖。

9、在区政府的支持下,通过政府采购,完成了对24所中小学补充图书及为34所小学配齐自然(科学)仪器前期准备工作。其后续工作正在进行中。

10、配合督导室完成了对寿春中学、双岗小学、红星小学、淮三小等学校督导评估工作。配合基教科完成了省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习质量测试报名信息抽样采集工作。完成了迎接国家“两基”巩固提高工作复查考核的资料整理归档等工作。

总之,我区教育技术装备和电化教育及青少年科技活动等工作在20__年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肯定成绩的同时,应该看到我区这些工作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

1、教育技术装备保障机制不健全,相关制度没有得到落实和执行,各校教育技术装备发展不一,影响和制约了全区教育的均衡发展。

2、宣传教育力度不够,对教育技术装备和电化教育及青少年科技活动的认识程度不一,部分学校缺少具体负责教育技术装备和电化教育及青少年科技活动的人员或相关人员变动快,影响了相关工作的落实。

3、检查督促不到位,学校实验室、图书室、计算机室等专用教室的管理仍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仪器设备的使用率和师生图书借阅率需要进一步提高。

我们将在新的年度里,在局党委和教育局的领导下,在督导、基教、人事、计财等相关部门的支持配合下,与各中小学通力协作,逐步解决以上存在的问题,为我区的教育发展共同努力。

三、20__年工作思路

1、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以新《义务教育法》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执行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工作意见”、“中小学电化教育规程”、“中小学图书馆(室)规程(修订)”等文件及省、市教育主管部门的相关文件精神,在教育局的领导下,宣传贯彻执行教育部新的中小学教学仪器配备标准(20__年7月19日),加大对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的“建、配、管、用”工作力度,认真做好“省多媒体电脑教室项目学校”的管理工作;开展多项活动,大力推广电化教育,抓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及“十一五”国家、省级教育技术课题实验工作;指导学校“校园网”的建设和完善工作,推广“校校通管理软件平台”建设工作,协同相关科室,做好局机关政务信息化和系统内教育管理信息化的建设工作,努力推动我区教育信息化和现代化进程。在区科协的指导下,抓好科技辅导员队伍建设,积极开展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

2、20__年的主要工作

㈠馆(站)内部管理

认真组织学习新《义务教育法》和各级教育主管部门文件精神,提高馆内全体工作人员与本职工作相关的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坚持馆内工作会议制度。每月一次大会,研究当月的工作安排和工作步骤及方法;每周一次小会,交流工作完成进度和存在问题,讨论解决办法,不断改进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加强馆内人员之间的沟通和合作,形成合力,为机关和学校(园)做好服务。

㈡、教育信息化工作

在调查了解的基础上,结合学校实际,协助和指导具备条件的学校做好“校园网”建设工作,力争在20__年使我区有50的学校建成不同层次、不同规模的校园网。举办网络电脑教室管理教师培训班,提高其管理能力;定期下校指导,进一步加强对“电脑教室项目学校”的管理工作,促使电脑教室管理规范化,提高电脑教室使用率。进一步完善区教育网站软、硬件建设,做好局机关及学校相关人员的培训工作,推动教育系统政务信息化;继续抓好“教育管理信息化”试点校软件应用和完善工作,召开全区教育管理信息化交流现场会,推广“校校通管理平台”软件的应用,扩大试点范围,推动我区教育管理信息化进程。

㈢、教育技术装备工作

宣传贯彻执行教育部新的中小学教学仪器配备标准(20__年7月19日),加强对学校各专用教室管理、使用的监督和指导力度。按照市教育局要求,督促各校(园)建立健全各专用教室教学仪器、设备明细账和校(园)教学设备总账,加强学校各专用教室的管理,建立健全各校(园)教育技术装备资料档案。结合督导工作,开展实验室管理培训和检查评比等活动,促进我区实验室管理规范化,提高设备使用率。参照市教育局有关办法,理顺关系,配合区政府采购中心做好学校教学仪器、设备的集中采购工作

。贯彻执行市教育局相关文件精神,规范中小学“一费制”中电教费的收取、使用行为,做好电教软件的征订工作,为学校做好服务。㈣、信息技术教育及与信息技术应用工作

继续发扬我区城乡结合,技术强弱结合的特色,充分发挥四个信息技术教研片和中心教研组作用,继续加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研究工作,重点为乡镇学校的信息技术教研工作。做好教育论坛的技术维护工作,为广大教师提供网络教研平台,利用计算机网络开展远程教育、教学研究活动。深入学校,抓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及“十一五”国家、省级教育技术课题实验工作;继续开展中小学教师学科网页制作、电化教育(实验教学)论文、CAI课件、自制教具及师生电脑作品等竞赛活动;抓好区中小学生计算机竞赛活动,进一步提高我区教师和学生现代教育技术水平和能力。

㈤、中小学生科技创新活动

在区科协的指导下,成立__区中小学科普工作协会;加强我区中小学科技辅导员队伍建设;出台__区中小学科技创新活动奖励条例;举办科技辅导员培训班,提高科技辅导员业务能力;积极开展科普周活动和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力争在省、市青少年科技创新竞赛中取得更好成绩。

__区电教馆(教仪站)

青少年科技教育论文范文第4篇

一、健全激励导向机制,致力培养一支热心科技教育的师资队伍

陶行知先生认为要对儿童进行科学教育,关键在于建设一支科学教育教师队伍。我校着重从以下“三个重视”编织队伍建设之网:

1.重视机构建设。学校建立了科技教育领导小组,并率先在惠安县成立学校科学技术协会。由校长亲自挂帅、分管副校长负责日常工作,教科室、教务处和科技教育骨干教师代表等人员组成,同时聘请县科协、科技局、教育局和关工委等有关部门领导担任顾问,在时空、经验、智慧、财力等方面取得他们的支持。学校还建立科技教育工作例会制,定期召开领导组成员会议,加强学习研讨,注重沟通交流,强化科技意识,增强协调能力。

2.重视师资培训。科技教育成效的关键在于“人”。为适应培养面向未来的创新型人才的需要,学校积极创造条件,采用“请进来、派出去”的方式,邀请泉州市水土办、知识产权局专家、领导分别到学校给全体师生作“水土保持”和“知识产权进校园”专题科普讲座,学校还先后组织部分科技辅导员到厦门、福州等地观摩福建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派多位教师参加了在上海、三明、泉州等地举办的全国、省、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活动培训班包括机器人培训班,从而帮助教师了解最新科技信息,大大提高了学校教师的科学素养。

3.重视激励机制。为促进科技教育活动更富有成效地开展,学校重视建立激励机制,结合实际制定了科技教育评估考核和表彰制度。一是纳入教师工作量化考核,作为绩效考核、评先评优和职务聘任的重要依据。二是设立“育才奖”和“科研奖”,奖励在各级各类科技创新大赛中指导学生获奖的科技教育辅导员。三是设立“金钥匙奖”,奖励在科技创新大赛、科技传播行动中获奖的学生。四是评选表彰校科技教育先进班级。

二、创设科教文化环境,着力营造浓郁的科技教育氛围

陶行知先生说:“教科学,有钱便做有钱的布置,无钱便做无钱的事业。还有,我们可以利用现成的东西,玩我们科学的把戏。”学校充分挖掘资源,因地制宜,创造性地实现了科技教育环境的“三个化”。

1.物质装备科学化。学校在校外利用周边的惠安县园林绿化工程有限公司、西北社区科学工作室作为学生参观学习和科技实践活动的基地。在校内设有“五室”即科技活动室(96平方米)、科技制作室、科技成果展示室、科技图书室、计算机网络教室,配备科普刊物供学生阅读以及相关的仪器设备让学生动手操作。依托物理、化学、生物、劳技等学科实验室作为科技兴趣小组开展实习、实验之用,为学校创建科技教育特色提供良好的物质条件。

2.校园布局教育化。学校拓展宣传空间,利用校舍墙壁建起多处“科技橱窗”、科普园地;利用教室走廊建立“班级科技作品展示台”、“年段科技角”;在校园醒目位置悬挂伟人、科学家、名人名言画像和学生自己的书画作品。定期张贴、更新科技创新活动成果以及环境保护等资料内容,并让学生参与设计、编辑、制作,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的熏陶。

3.宣教载体人文化。学校在螺声广播台开辟“科技之声”栏目,每周宣传科普知识、传达创新信息;制作和完善学校“科普天地”网页,使之成为特色教育成果展示的窗口;利用多媒体教室定期播放科普影视片,如《动物世界》、《科普常识》等,介绍世界科技发展最新动态;每逢重要科普节日,如水日、地球日、环境日、读书日等,组织开展制作精美的宣传海报进行展示,大大增强了全校师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科普意识。

三、拓宽科技教育渠道,努力提高科技教育活动的实效

1.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抓好科技教育的普及工作。为使科普教育深深扎根于“课堂”这块肥沃的土壤,学校将科技教育真正纳入整体教学计划,要求各学科教师在备课时寻找学科知识与科技教育的结合点,在课堂教学中自觉从学科特点出发,深化科学道德、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的教育。尤其要注意让学生动手操作实验,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以课外活动为抓手,提高科技教育的整体水平。陶行知先生指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学校以普及性的课外活动为抓手,在开展学生科技教育活动方面初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全体教师和学生参与的“三条航线”的运行模式。

(1)坚持办好一年一度的校园“科技文化艺术节”。活动内容丰富、形式新颖,渗透到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学生全员参与,感受到科技无处不在的魅力。如2008年12月和2009年12月分别成功举办了以“节约、创新、高雅”为主题和以“体验、创新、成才”为主题的第八届、第九届校园科技文化艺术节。

(2)立足日常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学校因地制宜积极组建各类科技兴趣小组,由普及型的课内向扩展型的课外延伸,深化科技教育内涵。如建立机器人、气象、农艺、信息技术、环保等科普兴趣小组,并结合重大节日开展科幻画创作、科普小论文比赛等各种活动;引导学生阅读课外科普读物、观看有科技教育频道的电视、向学生推荐优秀的科普网站等,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学生的思维方式,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动手实践能力。

(3)积极组织参加各类科技创新大赛和科技实践活动。如2008年6-8月开展“节粮在我身边――2008年青少年科学调查体验活动”,学生在快乐游戏的同时,学习粮食知识,体验活动的乐趣;2009年4-5月在世界知识产权日和福建省科技人才活动周期间,学校分别围绕“文化、战略、发展”和“海西建设、科技先行”两大主题,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科技传播行动,各班出版专刊、召开主题班会,举行“知识产权进校园”知识竞赛;2009年4月和2010年5月,泉州市知识产权局、惠安县科技局到我校举办知识产权宣传座谈会,开展知识产权普及读本进校园赠送活动,举行“知识产权进校园”专题讲座,增强了师生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的意识。

3.以教育科研为依托,提升科技教育特色的品味。学校特色的形成和发展必须有教育科研作支撑。学校着眼于建立科技教育活动的长效机制,积极向福建省教育学会和福建省陶行知研究会申报“十一五”教育科研立项课题――《新课程实验下的科学素质教育》和《实践行知教育思想与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研究》。目前,学校围绕科技教育研究课题已重点开发出“科学与生活”、“科技教育与德育”、“科技英语”等校本课程,并组织广大教育工作者进行认真的实施。以教育科研为依托,抓好与科技教育相关的课题研究,有效地推动了学校科技教育活动深入、扎实、持续地展开。

四、彰显科技教育成果,聚力增强开展科技教育活动的信心

首先是促进学校办学整体效益和水平的提升,科教引航、全面发展。五年来我校获得“泉州市青少年科技教育示范学校”、“泉州市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泉州市“科技活动周”组织工作先进单位、泉州市青少年“十百千万”水土保持科技传播行动优秀组织奖、首届泉州市青少年创意大赛团体铜奖,泉州市实施素质教育工作先进学校等50余项集体荣誉;2006――2010年学校连续四年被县教育局、县科协评为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优秀组织奖。

其次是形成了一支热心于科技教育的师资队伍。通过搭建平台、学习培训、实践锻炼,学校的大部分教师科技教育意识有了很大的增强,科技教育辅导能力得到了提高,涌现了一批优秀的科技辅导员。有14位教师撰写的科教论文参加省、市科技教育论坛分别荣获一、二、三等奖。

第三是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质和创新实践能力。五年来学生参加省、市、县科技创新大赛及相关赛事,包括水土保持、节能减排知识竞赛、征文比赛等活动,共有52项获奖,其中省级5项,市级29项,县级18项。尤其在2009年3月龙岩市举办的第二十四届福建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上,吴清福同学创作的《无水肺活量计》科技项目获省级三等奖,2010年5月颜微和许晶晶同学参加第八届福建省青少年机器人竞赛获高中组基本技能三等奖。

青少年科技教育论文范文第5篇

一、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生长的内在机制

创新教育旨在运用科学方法开发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而这种外部的促进作用只有建立在学生创新能力生长的内在机制上才会更为有效。现代心理学认为:学生的创新才能更容易表现在他们的兴趣和好奇心所关联的内容上;每个能从事正常学习的学生都具有创新能力的生长点。在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部分是认知兴趣,或叫求知欲,这是学生、人类乃至动物(假如动物有创新的话)创新的生理基础。

好奇,又称好奇动机,它是个体对新奇事物的注意、探索和操弄等行为的内在动力[1]。引起好奇动机的刺激要具备新奇性和复杂性。刺激愈新奇或者愈复杂,个体对它愈好奇。教学实践表明,适当的(合适的)问题(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好奇和兴趣,更容易激发学生的认知内驱力,从而更容易使学生形成对问题探索活动的主动参与态度和积极情绪反应。而一旦学生对某事物或某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好奇心,他们就会持之以恒、全神贯注地去钻研。通过锲而不舍地探究和努力,他们终将能够合理地解决所探究的问题,并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获取解决这一领域或者这一方面问题的专门才能,形成一定的特长或专长。与此同时,由于他们取得的具有一定水平或一定价值的创新成果,他们将会赢得老师、同学及家长的欣赏和赞许,学生的成就动机得到了加强,个人的抱负水平也得到了提高。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在创新活动中体验到与创新成果相联系的愉快经验,而且他们的创新性人格也得到了丰富和发展。

人们对创新活动过程和创造性人才特征的大量研究结果表明:创新过程始于合适问题的发现,终于问题的合理解决或产生新的问题;创新能力只有在创新活动中才得以“生长”——萌生和成长,并在好奇动机向成就动机的转化过程中得到进一步发展;而维持成功感或产生对成功的期待,包括强化“第一体验”以及在第一体验基础上形成连续的成功体验[2]则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人格。综合人们对创新活动过程和创造性人才特征的研究结果,我们可以得到下述创新能力的“因果关系发展链”,亦即创新能力的“内在生长机制”:

适当的问题兴趣、好奇心探索与钻研问题合理解决或产生新问题在某领域形成特长或专长创新成果创新素质与创造性人格(新的)适当的问题……

二、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生长的教育责任

创新能力的生长过程是一个诸多主客观因素、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互能动作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等内外动机的共同作用是推动学生发展和创新的根本力量,而实现学生好奇动机向成就动机转化、提高学生抱负水平和丰富学生成功体验则至为关键和重要。正是在后一层面上,教育有责任、也有可能在创新能力的“生长”过程中大有可为,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努力创造条件并施加积极影响:

转变教育观念优化教学环境发展创新意识激发创新欲望实施创新训练评价创新成果发展创新能力塑造创新个性教学环境的进一步优化……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在《学会生存》报告中曾经指出:“教育可以培养创造性,也可以扼杀创造性。”因此,教育究竟能做些什么,是培养还是扼杀学生的创造性,教师的行为至为重要和直接,而指导或影响教师行为的教育观念的转变已成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必然要求。

首先,为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优化教学环境,着力构建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成为教师的一大任务。罗杰斯认为:“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是创造的两个条件[3]。有高度创造性的人常常偏离文化常模,他们喜爱“标新立异”,这就需要教师态度民主、支持学生发表不同意见、鼓励学生以不同寻常的方式理解事物、不赞成不经思考的依赖和顺从。因此,在学科教学中构建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有利于学生心情舒畅、思维敏捷;有利于师生的平等相处和信息的有效交流;有利于各种创新相关因素都被激活在最佳的活动状态,从而形成有利于创造性人才成长的“气候和土壤”。

其次,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质疑巧问,着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的问题意识和积极主动参与创新活动的主体意识。在学科教学中,教师要对教材的重点和难点知识设计恰当的——难度适当、富有探索性——问题,要突出学生的认知矛盾,想方设法激发学生思考,为学生质疑做出示范。教师要留给学生发表自己观点的机会,不急于肯定或否定,要努力引导学生在看似平淡处发现新意,在与他人的讨论中发现自己的价值。

第三,教师要拓展学科教学内容,注重教学内容的实践性和时代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现代科技的最新前沿、所教学科的发展历史和自身特色等精心选择或组织教学内容,开发或设计适合并有利于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切入点,激发学生的科技创新欲望,并实施有针对性的科技创新训练。

第四,教师要丰富和发展原有的教学评价方式,使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手段多样化。教师要注重从思维方法、思维过程、思维成果、学生体验等多个标准和评价标准个别化方面对创新及创新成果加以判断,既评判,又鼓励,让学生看到自己的创新成就,分析自己创新的得失,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丰富学生的创新个性,进而激发学生新的创新欲望。

当然,上述的概括是仅就一般情况而言的。在实践过程中,科学教师还需要就不同的科技创新活动开展有针对性的指导。

三、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昆山经验

在二十世纪初及以前,人们推崇的是百科全书式的“知识型”人才;在二十世纪中叶,由于科学技术的激烈竞争,人们欣赏的是“能力型”人才;而自二十世纪下半叶以来,世界各国更关注教育功能的前瞻性,关注学生在未来社会中的作用和价值,着意于为未来培养人,这便导致了人们对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素质型”人才的偏爱。人才观的转变带来学生观的变化,学生观的变化又呼唤着新的教学观、学习观与评价观,所有这些为学生创新能力的生长提供了可能,而要把这种生长的可能转变为现实的发展,还需要地方教育领导、学校校长和广大一线教师将观念付诸实践的实实在在的行动。基于上述“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生长的内在机制与教育责任”的分析(尽管这一分析相对于宏观思考而言似乎显得微观,但其道理是相通的,更进一步说,它更是宏观思考的基础和前提)以及许多教育学家、心理学家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成果,概括和总结昆山市科技创新教育的实践探索和教育成效,我们不难从中得出一些可以推广和借鉴的做法与经验。

1.加强组织领导,健全科技创新特色教育网络

昆山是中国大陆经济实力最强的县级市,连续多年被评为全国百强县之首,2012年又被评为中国大陆创新能力最强的城市。正是这一注重创新的城市文化,为区域基础教育学校的科技创新教育注入了生命活力,也为区域科技创新教育特色提供了坚实基础。

自2006年国务院印发《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提出未成年人等四大重点人群科学素质行动计划以来,昆山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昆山市青少年科技素质教育,建立了由市政府分管领导牵头的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机制,以及相关部门分工负责、联合协作的工作机制。市教育局、市科协还专门成立了昆山市青少年科技教育领导小组,加强中小学科技教育工作,提高中小学科技教育质量。市教育局将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纳入学校综合考评中,市科协将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列入全年工作重点,每年年初联合召开全市中小学科技工作和科技教育特色学校工作会议,部署全年的科技教育工作。

在学校层面,许多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核心,教导处、总务处、德育处、团队组织、工会、社区居民、学生代表组成的领导小组。副校长具体分管,科技总辅导员具体抓落实,小组成员各司其职,分工协作,相辅相成,同时建立以班级兴趣小组为点、年级为线、学校为面、社区为辐射的立体化教育网络,保证了科技创新教育的顺利实施。在昆山市实验小学,专门成立学校“少年科学院”的做法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学校任命具有丰富科技工作经验的老师担任“少年科学院”院长(享受学校中层干部待遇),把全校的科技教育纳入到“少年科学院”的集中管理中,提升了学校科技创新教育的实效。

2.注重基地建设,为科技创新教育提供理想活动平台

科技创新教育基地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过程中具有独特和重要的作用,这是昆山市科技创新教育取得优异成绩的又一经验。昆山市青少年宫、费俊龙航天科普馆、昆山市防雷气象科普馆、市中心建造的大型电子科普屏、市柏庐实验小学的防震减灾科普展示馆、中国移动公司昆山分公司的“未来生活馆”、市实验小学的少年科学院……所有这些,为区域科技创新特色教育做出了独特的贡献。

学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度过的,要进行各类科技实践活动,校内必须拥有一定的科技活动基地。例如,城北中心小学的“星火生态园”已经成了孩子们科学探究的乐园。学校还通过“挂·联·借”的方式同茂迪新能源有限公司、亚龙纸制品有限公司、昆山环境监测站、昆山市气象局、昆山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昆山特种养殖场等单位建立共建关系,充分利用当地的科技人才资源、场地与设备资源,大大提高了校外科技活动的实效性。

3.结合校内校外,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技创新活动

丰富多彩的科技活动是青少年提升科学素养、提高动手能力的有效途径。为此,昆山市将每年十月定为“科技创新月”,广泛开展具有科学性、趣味性、实践性、创造性的“十个一”科技教育活动,即听一次科技讲座、想一个小发明、读一本科普图书、写一篇小论文、做一次小试验、搞一项小创新、看一部科幻电影、画一幅小科学画、编一个小程序和做一个小机器人。在注重学校科技教育特色建设的基础上,市教育局还联合市科协精心组织昆山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昆山市中小学生科技实践操作比赛、“金钥匙”科技竞赛、智力七巧板比赛等各类科技竞赛活动,组织科普大篷车进民工子弟和农村学校给同学们送去科技创新的小知识、小发明,让同学们在快乐中享受丰富的“科普大餐”活动;组织围绕天文科普知识学习和“日全食观测”、开设DIY手工实践制作和模型制作、“轻松发明”创新等主题的科技夏令营活动,以及组织学生参观各种科普展览、各类科普讲座等活动,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热忱,激发学生对科技的兴趣和理想追求。

4.开展多元评价,促进科技创新教育再上新台阶

科技创新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创新人才,根本在于发展人的创造力,制定客观科学和具有激励功能的评价方案是推动科技创新教育再上新台阶的关键。多年来,昆山市文明办、市教育局和市科协等部门联合开展科技教育特色学校和科普特色社区、科普文明家庭创建评比活动;市教育局将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纳入学校综合考评中,从而保证了“科技教育特色”建设贯穿于区域内每一所学校办学过程之中。

科技创新教育评价是人们对科技创新教育进行的价值判断,是人们对科技创新教育效果的一种把握。在学校层面,许多学校每学期评选科技活动优秀班主任和班集体。在学校的教职工考核条例中,把科技竞赛辅导成果的考核纳入正轨,奖励标准和语数英学科竞赛、体育、艺术项目等同等对待,全方位、多角度来评价每一位教师科技特色教育工作情况,评价结果与评先、评优、评职称挂钩,确保特色教育的整体化、科学化、规范化发展。例如,昆山市城北中心小学把学科渗透绿色(科技创新)教育纳入教师“六认真”工作之中,要求每一位教师具体做到“四个一”,即每位教师须在实践的基础上交一份渗透教育计划;一份活动方案;一份渗透教育教案;一份渗透教育论文。这一实践收到较好的效果。

在具体教学层面,注重发挥考核评价对学生科技创新教育的导向激励作用,借鉴实施文化课考核和特长技能考核相结合的评价办法,开展科技之星、展示之星、创意之星、操作之星等“星级”评选活动,给学生颁发“科技创新星级证书”,把考核评选计入《我的创新足迹——学会创新成长记录册》和《综合素质评价》,视评价为评价者和被评价者“协商”进行的共同心理建构和民主协商、主体参与的过程,而非评价者对被评价者的控制过程,从而冲破“客观性”和“科学性”的迷雾,让每个不同学习基础、不同智力水平、不同性格志向、不同家庭背景学生的科技天赋和创新潜能都能得到发挥施展,有效促进了科技创新教育的优化变革和良性发展。

5.服务科学教师成长,保证科技创新特色教育可持续发展

昆山市科技创新教育取得今天的成绩,在很大程度上得力于区域科学技术教育的历史积淀和一批典型科技教育特色项目学校,更得力于一支以青少年宫韩仕龙老师、城北中心小学金喆老师、市实验小学董洪锋老师、城北中心小学谈琴芳老师等为杰出代表的热爱科学教育事业、深谙科学教育真谛的科技辅导员和创新教育活动家队伍。

科技创新教育要求科学教师必须根据科学教育的本质特征、科学教育规律和现代青少年科技后备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的需要,加强对科学教育内容、性质和任务的正确理解,从现行的单纯学科知识教育误区中解放出来,完整地理解科学知识教学、科学方法训练、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培养的真实意义,通过提高实施科学教育的能力而成为现代科学教育改革实践迫切需要的合格教师。为此,同时也为了区域科技创新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昆山市教育局、市科协定期组织全市科技辅导教师到外地参观学习;组织科技教育专家面向教师进行创新知识讲座,开展专项技能培训;组织骨干科技辅导教师参加全国骨干科技辅导教师培训考察学习;成立科普讲师团到全市各中小学巡回讲座;积极参加或独立承担“青少年科技创新能力影响因素的研究”、“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的研究”、“青少年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等多项研究课题等。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造就一支富有朝气、团结协作、业务精湛的科技辅导员团队。

聘请校外科技辅导员,充实或补充学校科技创新教育在某些项目上的不足,提高学生科技活动质量,也是一条富有建设性的学校科技创新特色教育建设思路。另外,许多学校充分调动一部分学有专长的学生家长加入学校科技创新教育辅导员队伍,并建立了长效工作机制。这一举措不仅拓宽了学校科技创新教育辅导员队伍,加强和改善了家长和学校之间的情感联系,同时也扩大了学校科技创新教育的社会影响力。

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生长”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实践中如何随着时代的发展更有效地促进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生长”,依然是摆在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学校校长和广大科学教师面前的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它需要实践、探索和总结,更需要人们发挥自己的创造性。■

本文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基于学科课堂的有效教学研究”(课题批准号:DHA100243)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叶奕乾,等:普通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459-460.

[2]熊川武:论理解性教学[J].课程、教材、教法,2002(2).

[3]刘电芝:学习策略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143.

青少年科技教育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小学生 科学素养 能力

一、课题的提出

目前,各国基础教育改革的重点都不约而同地集中在提高各国的科学教育水平,着手调整科学教育的结构、改变培养模式、革新教育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构建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其目的就是着眼于儿童的发展,提高未来公民的科学素养,尽快和更多地培养具有科学创新意识和科技创新能力的一流人才。

全国第八次课程改革的最高宗旨是: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国民素质已提到中国教育重要的议事日程。评价学生的优秀,已不仅仅看学生所学知识的多少,而要综合看学生的情感、态度、知识与技能、思维方法与解决问题的策略、探究意识与创新精神等科学素养。学生心理是否健康、人格是否健全、良好习惯是否养成、意志品质如何等,都将对他们的一生产生影响。鉴于此,我校提出了该课题,旨在解决在学科知识教学中如何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实验研究,探索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内涵与特征,探寻学科知识教学对小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的方法、途径及操作策略,为提高学科教学实效,发展小学生科学素养提供可借鉴的范例。努力使每一位学生情感丰富、人格健全、和谐发展,为学生的一生幸福打好人生底色。

面对全国第八次课程改革,提出研究学科知识教学与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如何在学科知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让学生形成科学的态度、掌握科学的探究方法,增强科学知识与自主学习意识、倡导创新精神,成为健全人格必备的国民素质有着深远的重要意义。

二、具体操作

1.课题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课题的核心概念是知识教学和科学素养,首先我们对有关的概念进行了一些界定。

(1)知识教学

主要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传授小学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知识,让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提升学生基本技能的过程。此处的课堂包括室内室外。

(2)科学素养

这是由文化素养引申而来的。科学素养一词译自英文“Scientific literacy”。素养和素质的含义接近,但素养与素质相比更强调后天修习涵养的作用,即学习提高的重要性。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CED)认为“科学素养包括运用科学基本观点理解自然界并能作出响应决定的能力。科学素养还包括能够确认科学问题、使用证据、作出科学结论并就结论与他人进行交流的能力。”PISA论提出:“科学素养应由科学知识、科研过程、科学对社会的作用三方面组成。”我国学者认为“科学素养的基本要素为科学知识与技能,科学方法与能力,科学行为与习惯,科学精神、态度与价值观”。

2.拟订方案

(1)预期达到的目标

①亲历科学探究的体验

学生通过自主亲历科学探究的学习活动,获得亲身体验,产生积极情感,逐步形成一种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喜爱质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激发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热情,并能发现、创新的积极欲望。

②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探究活动的学习过程是围绕着一个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而展开、以儿童亲历探究过程、最终实现问题的解决为终极的,其关键在于使学生形成在开放的环境中自主地发现和提出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设想,并根据设想选择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通过多种实践活动收集资料,分析资料和得出结论,以及表达思想和交流成果的综合能力。

③学会合作与分享

科技和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合作。合作的意识和能力,是现代人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科学探究活动提供了一个有利于人际沟通与合作的良好空间,儿童要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发展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学会合作交流和分享探究的信息、创意及成果。

④养成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探究活动只有与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的培养统一起来,才会真正形成对社会、对个人发展有价值的结果。儿童在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中,要学会从实际出发,认真细致地探究,实事求是地获得结论,并养成尊重他人的正确态度,同时锻炼和发展不断追求的进取精神、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克服困难的精神品质。

⑤培养对社会的责任心

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儿童不仅要发展自己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而且要通过社会实践,懂得科学知识对于自然、社会与人的意义和价值,学会关心国家和社会的进步,学会思考人类与世界的和谐发展,努力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

(2)研究原则

我们遵循这样一些原则:独立性原则;合作性原则;开放性原则;问题性原则;实践性原则;社会性原则。

(3)研究计划

①准备阶段(2007.9~2007.12)

成立课题组:学校成立了课题领导小组,并按研究需要成立了小学语、数、英、美、科5个学科研究小组,分头进行研究,这样更有针对性。

制订研究方案:学校根据校情制订了详实课题实施方案。明确经费保障、活动安排、建立制度、定期督查、总结等工作。

②实施阶段(2008.1~2009.4)

开展“六个一”活动:课题主持人每月召开一次课题研究推进会,即总结课题研究中取得的成绩,指出存在的问题,具体布置下一个月的课题研究工作。课题组主要成员每周听一节汇报课,自己上一节研究课并点评一节课,每周写一篇叙事研究或教学反思;每学期写一篇有一定质量的教学论文或教学设计。

努力构建“凸显主体、自主学习、健全人格”的教学模式:课题组倡导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从小学会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能逐步优化策略。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自主探究,去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丰富学生的情感,拓展学生的精神世界,提升学生的生命价值。

不断观察、比较,提倡努力并给予认可:实施过程中,各小组及时做到对实验班学生进行比较,看学生的进步与发展,提倡学生要勤奋读书,对于学生的进步,教师给予及时鼓励与表扬。

③成果展示及推广阶段(2009.5~2009.6)

课题组分别指派子课题负责人向全校教师分别上一节展示课,并由课题主持人介绍课堂教学的模式,并要求课题组成员将研究的成果、论文向报刊投稿,力求发表。

④总结阶段(2009.6~2009.7)

各子课题负责人认真总结两年来的研究工作,积累素材,归纳教学模式,形成实验报告,收集装订好论文、教学设计、叙事研究、教学反思等过程性课题资料。

3.研究过程

(1)认真学习教育教学理论,积极参加新课程培训

自本课题立项以来,我们参加了省教研室等教育教学专家的讲座共20多次,并在网上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

(2)进行学生科学素养调查问卷

我们首先编制了学生的调查问卷,然后对我校三年级(现在的五年级)学生进行了科学素养的抽样调查分析,获得了大量真实可靠的第一手调查资料和数据,在此基础上撰写了实事求是的调查报告,为我们的课题研究指明了方向。

(3)开展课堂教学及其研讨活动

自本课题立项以来,我们共开展了12次课堂教学及其研讨活动。

(4)观摩课堂教学及其研讨活动

自本课题立项以来,我们共观摩了50多次课堂教学及其研讨活动。

(5)积极撰写教育论文、案例评析等

我们共撰写教育论文、案例评析等16篇。

(6)注意学科之间的联系和综合

2008年我们在三年级《科学》与《综合实践活动》联合开展了“养蚕活动”,开发和利用学校、家庭、社区教育资源,为开发校本课程创造条件。

(7)开展环境教育

在2008年的5月初,我们组织四年级组织了一次实地考察活动,地点选择在学校附近的水域污染较严重的母亲河――右江河,整个考察活动中,制作小吊桶、取水样、观察水域周围情况、分析水样、填写考察报告、制作手抄报、发出倡议等一系列环节都是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的,这样的教学活动,给学生提供了体验与探究的机会,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合作意识,有利于加强学生环保意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8)开展丰富多彩的科学探究活动

我们利用自然、科学学科,开展了一系列的、丰富多彩的科学探究活动,尤其是在探究活动的过程中舍得花时间,给足学生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从2003年5月始,我们结合本课题又把“做中学”的先进理念渗透到我们的课堂教学中,让学生通过亲自的体验和真正的探究活动,使学生脚踏实地地去搞科学。

(9)制订阶段计划

制订阶段计划,撰写阶段小结及中期鉴定书。

(10)调整教学策略

结合研究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三、课题研究成果

本课题通过两年的实践研究,取得预期的成果。

1.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通过本课题研究,促进了我校学生科学素养的“最优”发展。在语文、数学、英语、科学等学科中进行了有关学生科学素养等方面培养和教学实践活动,各学科在教学中重探究,重应用;重过程,重参与。强调实践,在“做”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实验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形成了“课堂教学是课题研究的主渠道、实践活动是探索课题研究的有效途径”这种新型的发展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模式。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科学素养,学生综合能力得到迁移和辐射。在课题研究期间,我校学生参加了广西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科技论文、科幻画、科技DV项目,共有60人次分别获全国、省、市、区级奖励,学生科学素养的综合能力已大大提高。

2.建设了一支高素质科研型的现代教师队伍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促进了我校教师科学素养,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自主、学习、交流已经成为教师成长的内在需要,促使教师向学习型、研究型、专家型转变。在课题研究实践中,我们采用科研与教研相结合,培训与自学相结合,理论学习与教学实践相结合,提高了教师的理论水平,培养了教师课题研究能力,探究创新的意识和能力。教学方面,新的课程理念深入人心,教学业务能力有所提高,对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性认识深刻,摸索出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良好策略。学校各科的课堂教学呈现出一派生机与活力。杨月秋老师参加广西小学科学优质课比赛,执教的《我们周围的空气》获自治区二等奖,黄小洁、刘雪梅获自治区指导二等奖。李笔老师参加自治区小学语文教师素养大赛获二等奖,黄婷、韦琴获自治区指导二等奖。黄雄师老师参加自制教具比赛获市级一等奖、自治区优秀奖。我校涌现出一大批优秀教师,教师近三年来获奖的层面、档次、幅度都有了大大提高。

3.学校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受到广泛赞誉

开展课题研究以来,我校师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如黄婷副校长、莫宇老师指导学生进行《涂改液的危害研究》获国家级二等奖,指导学生进行《水果中维生素C的含量研究》获自治区级一等奖;农凤冯、莫宇老师指导学生参与全国“在我身边的家园”青少年环境调查活动及DV大赛获全国二等奖,自治区一等奖;莫宇老师指导学生制作《机器人足球赛》获自治区级三等奖。黄婷副校长、农凤冯、莫宇、黄雄师老师获百色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优秀辅导教师称号,莫宇老师还获得广西青少年科学DV作品优秀辅导教师、百色市优秀科技辅导员称号。课题组其他老师在自己任教的学科进行科学素养教育也取得累累硕果。我校教师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具有科学精神的高素质的人才,学生取得成绩如下:2006、2008、2009三年学校获得百色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优秀组织奖;2007年学校获得全区“爱科学月”活动先进集体。因此学校得到了上级领导、社会以及家长的广泛赞誉。

四、课题研究反思与努力方向

课题研究过程是一个反复螺旋上升的过程,不断反思和总结,才能不断完善和提高,达到研究目标。

基于学生已有的科学素养的基础,如何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从理论上进一步研究培养模式,使之得到不断的充实和完善,大面积的推广。实验初期,学生的问题意识、探究能力都不强,在推广应用时估计低年级小朋友更多地需要教师去引导。

我们相信,通过教师的精心引导,深入研究,学生的科学素养会在新构建的教学模式引导下得到不断提升。我们有志于将课题研究深入地开展下去,使我校《学科知识教学与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实验研究》课题实验形成自己的特色。结出更加丰硕的成果。进一步地巩固与推广。

青少年科技教育论文范文第7篇

斯宾塞 教育思想 校外教育

一、关于斯宾塞教育思想

19世纪后半期英国著名的教育家赫伯特?斯宾塞(Herbert Spencer)是英国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家,他的科学教育思想是其教育思想的精髓,在近代科学教育的发展史上有重要的地位。

1861年,他的教育思想的重要著作《教育论》正式出版,该书是集合其最为重要的四篇教育论文,即《什么知识最有价值》《智育》《德育》和《体育》。在《教育论》中,他继承并发展了实证主义的哲学思想和庸俗进化论的社会政治思想,全面阐述了科学的教育思想。

1.斯宾塞《教育论》主要内容

(1)在《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中,斯宾塞将个人生物体的生存、繁衍与生活的安乐舒适概括为“保全自己的活动”“获得生活必需品的活动”“抚养教育子女的活动”“维持正常社会政治关系有关的活动”“在生活中的闲暇时间满足爱好和感情的各种活动”共五种活动,以此建立了科学课程体系,并总结性回答了“科学知识是最有价值”的论点。

(2)在《智育》中,根据对人类心理发展规律,提出“快乐教育”思想,建立四条基本教育原则和四种学习方法,即循序渐进原则、自我教育原则、自然教育原则、快乐学习原则,归纳法、实物教学法、观察法、实验法。这些原则和方法遵循教育规律和客观事物发展规律,使整个教学成为一种“愉快的教育过程”,对教师组织课堂教学内容及过程提出了科学性、艺术性的要求。

(3)在《德育》中,斯宾塞借鉴了卢梭的思想,提出了“用当时或者日后的整个结果是否有益来判别当时行为是否良好的‘自然后果法’”,以此判别正确与错误行为,最终达到一个能够自治的人。

(4)在《体育》中,斯宾塞依据生理学和心理学的基本原理,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的自然规律提出了科学的体育原则和实现方法,从而使幼儿园和学校的生活制度符合了近代科学上确认的真理。

2.斯宾塞教育思想对当前校外科技教育的价值

斯宾塞《教育论》中的科学教育思想则反映了近代科学教育的趋势,他强调建立近代自然科学知识的课程体系,重视学校教育,在教学过程中强化自我教育,主张教学过程应当适合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并使整个过程充满“温馨”和“快乐”。

校外科技教育有别于学校教育,侧重对青少年个性品质的培养,在课余时间提供一个广阔的活动空间,关注青少年在科技方面的兴趣和才能发展,这些教育目标与斯宾塞的科学教育思想有相同的观点。

因此,借鉴斯宾塞的教育思想精髓对发展当前校外科技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非常有价值。

二、在我区校外科技教育中实施斯宾塞教育思想的原因

1.我区校外科技教育新一轮发展的需要

“科技教育以培养科学创新精神、深化科技活动内涵为指导……培育优秀青少年科技人才……”这是校外科技教育的基本理念,因此为了进一步探索我区信息科技人才的培养机制,我尝试在信息科技教育中实践斯宾塞的教育理论,以更符合学生心智发展规律的教学方法来培育科技创新人才。斯宾塞《教育论》的《智育》中所提及的归纳法、实物教学法、观察法和实验法,这四种符合学生心智发展规律的教学方法为培养创新人才提出了有效的解决方法。

2.学科发展的需要

信息科技学科比较受学生的喜爱,这门学科最能直接让学生感受到现代科技的发展,因此要保持学科活力,就必须总体规划课程体系,使体系中的课程能够相互支持,并建立短期、中期和长期发展目标,这样就能使学生相对稳定地在所设置的课程体系中参加学习,课程内容也会更容易得到学生的认同。斯宾塞《教育论》中提出的构建一个以自然科学为基础的教育课程体系,为此提供了一个参考依据。

3.学生发展的需要

校外信息科技教育作为学校课程的补充,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学生可以不再受学校学科教学内容的局限,根据自己的兴趣,主动选择喜爱的内容进行发展,通过培训、参加科普活动、竞赛等方法,逐步成为这一领域中学有专长的学生。斯宾塞在《教育论》中,集中探究了儿童的心智发展规律,这为校外科技教育开展以素质教育为基本内容,体验科学探究的教育过程,指明了发展方向。

4.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需要

教师作为研究者,经常要进行教学反思,以此来提高教学水平、自身的专业素养。这个过程既需要先进的教育理论指导,又需要教师创造性地运用一定的理论,来解决实际教学中的具体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累教学经验,并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建构自己的知识和能力体系,逐步使自己成为教学的研究者。斯宾塞《教育论》中所阐述的基本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为教师专业化发展提供了保障。

三、斯宾塞的教育思想运用到校外信息科技教育的尝试

校外信息科技学科是校外科技教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既有学校信息科技学科的特性,又有校外教育的特点。我将所理解的斯宾塞教育思想运用到校外信息科技学科的课程建设及课堂教学中,以此推进我区校外信息科技人才的培养。

1.制定科学的、系统的信息科技学科课程内容

斯宾塞在《什么知识最有价值》提出“为完满生活做准备”的教育目的,将人类生活划分了五种教育类别和五大类课程,从而推导出综合的科学课程体系,这就可以成为我们构建课程体系的参考标准。因此,结合学校一线教师的建议,并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进一步发展出发,对原有的课程内容进行了梳理和调整,现将我区校外信息科技类课程分为4个大类(16个子类),即程序设计类、应用设计类、硬件动手类和课题研究类。在动手类、应用设计类等基础性课程的设置,倾向于中低年级的学生;有关课题研究类,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课程,侧重于高年级同学,同时兼顾中、低年级学生。

2.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学习形式

斯宾塞提出了自我教育的原则,这个原则是指在教育中应该尽量鼓励个人发展的过程,教师应该引导儿童自己进行探讨、推论、发现知识。根据这个原则,我在教学的过程中,创设更多让学生自主实践和与他人交流的机会,以实现鼓励个人发展的目标。例如,在程序设计类和应用类课程中,我让学生来做“一分钟IT名词解释”,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教师坐在学生之间,每次请1位学生将事先准备好的IT名词进行解释,让学生成为1分钟小老师。这样的学习形式,有利于提高学生在教学环节中的参与度和发挥主体作用。

3.问题设计的生活化

斯宾塞在《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中提出“为完满生活做准备”的教育目的,也就是说,学生从教育中获取的知识是用来解决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因此,在设计问题时,要能够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背景,找出课题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中的切合点,将生活中丰富的教育资源引入课堂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发现学习的知识就是生活中遇到的,例如,在教授“选择语句结构”(程序类课程)时,就会尽力将例题组织成为“今天你和妈妈在超市购买日用品……”类的生活情景题,学生经常会遇到,有亲切感。这样一方面,使学生对例题中所引出的教学内容更容易理解,另一方面,对这些常常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也可以获得科学的解决方案,一举两得。

4.问题设计情景化

在教学过程中,长时间、单纯的知识灌输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甚至产生厌烦感。斯宾塞在《智育》中表述,“教育使人愉快,要让一切教育带有乐趣”。事实证明,如果学生对某些知识感兴趣,就会主动参与学习,这有利于学生的智慧活动和道德水平成长。因此,我尝试设计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景故事,让学生参与其中角色出演,以此来提高学生兴趣,调动积极性。例如,在教学程序类课程中“枚举算法”的时候,引入名侦探柯南遇到命案的情节,教师做案情演示,请学生来做侦探团成员判断结果,并将推理结果演绎得最好的同学称为“小柯南”。这样情景化设计创设了乐学和愉快的教学情景,不仅调动了学生参与情景的积极性,而且提高了辨别是非的能力。

5.增加走出课堂的教学形式

斯宾塞吸取了夸美纽斯的“自然适应教学原则”,在《智育》中指出“没有任何一个成功且具备良好品行的人,不是大自然这位导师的受益者”。他认为,体验自然可以培养儿童的美感,又可以启发儿童的悟性。处在初中、小学阶段的学生天性好动,如果校外课程的学习与校内课程一样,一味采取坐在课堂中听老师讲授的教学形式,长此以往就会失去对学生的吸引力,课程也缺乏生命力。校外教育的最大优势在于灵活,可以灵活地组织课程和教学内容,因此增加学生进入与课程内容相关的科普场馆,就能使学生亲自演练课堂上了解的理论知识,得到体验科学的机会。例如,本学期组织某校兴趣小组学生参观上海科技馆,科技馆中“信息传递模拟器”,对网络传输信息有很好的模拟,它用实体来表现信息传递的过程,对学生理解信息传递有很大的帮助。

6.提供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

斯宾塞在《智育》中,对古典课程的教育方法进行了改革,提出实物教学原则,其表述为“科学训练的最大特点是使心智能直接和事物接触,并运用科学归纳法从直接的自然观察的知道的特殊事物中概括出一般结论。”孩子的天性是好动的,因此在“课堂听讲”或者“动手实践”的学习环境时,大多数学生都愿意选择后者来获取知识。如果采用实物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观察、动手,学生就能感性地得到事物及事物发展的规律,学习效果更显著。例如,在动手类的硬件组装课程中,主要安排学生打开计算机机箱,用手来实实在在地接触硬件设备,通过看、摸、装来感受硬件的不同,并归纳出组装的方法和步骤。

7.制定“等级评测”来衡量课堂教学效果

学校中信息科技学科有课程标准,在课程标准中体现学习目标和评价标准。校外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拓展和补充,长期以来缺乏统一的课程标准,这样的情况不利开展课程内容和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斯宾塞在阐述“科学知识最有价值”的过程中,提出了知识的实用价值、比较价值、训练价值和教育价值,根据这个观点,学生的学习效果可以参考知识的价值来制定衡量标准。因此,我根据当期课程的大纲和参考教材,将知识的实用价值、训练价值作为参考依据,提出了阶段性的等级评测标准。例如,在第五期解题类程序设计课程的评测中有这样的综合题“从1开始的自然数中,把能表示成两个整数的平方差的数从小到大排成一列,则这列数中,第98个数、第198个数、第1998个数分别是几,请写出该题涉及到的数学知识,并设计程序求出这三个数字?”在这题中出现的知识点就是检验学习的实用价值,在平时有相类似的题目曾经让学生练习过,这就是在检验学习的比较价值、训练价值,最终以测评结果衡量学生的学习水平、教师的教学效果、所开设课程价值。

四、结束语

在以斯宾塞教育思想为指导而建立的课程体系、教学效果评价机制逐步受到学校教师、家长和学生的认可。最直接的表现为我们开设多达4个大类16个子类30个科技常规班,每年约500人次左右的学生参加培训,这说明课程内容符合社会的需要。其次表现为,常规多期班的学生巩固率逐年提高,现已达到85%左右,学生对课程内容喜欢,学习的忠诚度也会提高了。再次表现为,经过统计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学习的学生中,50%左右在各级竞赛中获得等第奖项。

在经过三个学期的实践后,我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发现仍然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例如,学生的实践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创新能力的提高,体现在哪些地方?教师专业化发展如何体现和衡量?诸如这些问题还需要一定的时间积累和数据的比较来得到正确的分析结果。

爱因斯坦说过:“教育应当使所提供的东西让学生作为一种珍贵的礼物来领受,而不是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去负担。”校外科技教师更有机会创造“快乐”的教育过程,让学生学在快乐的氛围中培养学科兴趣、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关注和谐交流、社会责任感、健全的人格,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天一.外国教育史.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2][英]斯宾塞著,胡毅,王承绪译.外国教育名著丛书-斯宾塞教育论著选.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3][英]斯宾塞著.方舟编译.斯宾塞的快乐教育.北京:朝华出版社,2010,11.

[4]刘黎明.论斯宾塞科学课程的人文价值观.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4,(6).

[5]刘黎明.试论斯宾塞的兴趣教育思想.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2009.

上一篇:中小学教学研究论文范文 下一篇:中学生德育工作论文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