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技术专业课范文

时间:2023-10-11 14:37:08

计算机技术专业课

计算机技术专业课篇1

多媒体技术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多媒体的熟练应用已然成为当代大学生必备的素质。结合目前高校中非计算机专业多媒体技术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如何有效地开展教学进行了探索,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

关键词:

非计算机专业;多媒体;多媒体技术;教学

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已经渗透到各行各业,如网页制作、远程教育、视频点播、影视特效等。各高校为使非计算机专业的大学生能更好的适应社会,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和技能,普遍开设了多媒体技术这门课程。多媒体技术课程是以研究多媒体信息的获取、处理、传输、保存及多媒体作品制作等实用技术为主要内容的一门应用型课程,其注重学生掌握多媒体技术及应用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强调实际技能和综合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多媒体实际应用问题[1]。多媒体技术涉及的学科领域广、内容繁杂,而且其应用范围在不断扩大,对于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而言,计算机相关知识普遍比较薄弱。以作者教学经历为例,作者在学校中主要负责文科类新闻学专业和经管类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多媒体技术课程的教学。对于新闻学专业,其本身就是研究新闻事业和新闻工作规律的一门学科,多媒体技术在其领域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现代新闻学专业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要对文字进行雕琢,还要学会对采集的图片、视频、音频等素材进行处理,使报道图文并茂、音形兼备,这些都离不开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信息管理和信息系统专业亦是如此,其更加与多媒体的应用息息相关,信息分类、信息整合、信息处理都与多媒体的应用紧密相连。总的来说,多媒体技术的教学对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显得尤为重要。然而,现在的教学并没有达到预期的结果,所以本文对该课程的教学进行了探索。本文论述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多媒体技术对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重要性;第二部分陈述了目前该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第三部分针对问题提出了解决的方法;最后,对多媒体技术课程教学进行了总结与展望。

1教学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所谓多媒体,即视频、图像、文字以及声音等不同媒体元素的集合[2],使得信息的表达更加具有吸引力。多媒体技术则包括:音频技术、图形与图像处理、计算机动画技术、计算机视频技术、多媒体制作工具以及多媒体软件开发技术等[3]。多媒体技术应用这门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结合非常紧密的课程,大多高校中,多媒体技术应用教程主要讲述多媒体技术的一些理论知识和Photoshop、CoolEdit、MPEGVideoWizard和Authorware等图像、声音以及视频和综合多媒体软件的实际操作方法。作者所在学校采用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多媒体技术应用教程》(第二版)教材,主要讲述多媒体技术基本理论知识,重点阐述PhotoshopCS3、AdobeAudition3.0、MPEGVideoWizard以及Authorware7.0等软件的应用。多媒体技术这门课程的知识内容复杂和繁多,针对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如何上好这门课程对老师来说是个很大的问题。作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了一些问题,如:学生兴趣不高、自主学习能力不强、上课课时短、教学没有与时俱进等。下面将对这些问题进行一一阐述。

⑴学生缺乏兴趣,学习态度不正。对于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来说,多媒体技术这门课程一般是作为选修课程,学生对其重视的程度远不及专业课[4]。可能大多数同学都基本抱着交差的态度来学习该课程,应付学校的学分制度,对课程本身并不感兴趣。⑵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强。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其计算机的应用水平普遍较弱,要想熟练使用计算机,流畅的应用所学软件,就必须自己花费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提高个人的自主学习能力。⑶课程课时短。多媒体技术这门课程,既要学习多媒体的基本理论知识,又要学习多种软件的实际操作,由于教师上课课时短,讲的内容普遍广泛空洞,学生理解不好。例如作者所在学校,理论教学一般为26学时,上机实验课为16学时。其中上机要学习4大软件的操作,时间太过于仓促。加之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基础较弱,更使得教学缓慢。⑷教学软件更新慢。作者所在学校所用教材中视频制作的软件仍旧使用MPEGVideoWizard,其在2010年已经停止更新。而Authorware多媒体集成软件早在2007年,Adobe公司就宣布停止更新。可以看出,MPEGVideoWizard、Authorware等软件已经逐渐满足不了现实需求,且与非计算机专业的相关性不高。教学跟不上时代,没有与时俱进,必然影响学生学习的热情。

2教学改革探索

针对上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对其解决办法进行了探索。

⑴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要让学生端正对这门课程的学习态度。教师在讲学过程中,可以多引用关于多媒体技术重要性的课外知识,如第一堂课展示上一届学生的多媒体作品,在课堂讲授和上机操作时,引导学生学习制作与自己专业相关的多媒体作品等,提高学生对多媒体技术学习的重视度,从而引起学习态度的转变。其次,在课堂理论讲解和实例操作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举例书本上没有但是与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密切相关的素材,如:对于新闻专业学生,可以教授一些新闻图片和视频的制作,可以展示最新流行元素吸引学生的兴趣,在讲述视频制作时,下载一些最新的充满欢乐气氛的视频,比如最近微博很火的小咖秀、美拍视频等给学生观看,调动起课堂气氛后,再讨论该视频应用的多媒体技术,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好知识,激发学生学习课程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兴趣。最后,在课堂讲授的时候,理论知识要与实践操作充分结合。多与学生进行互动,必要时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演示和操作。

⑵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大学是自由开放的,学生自制能力较弱,教师的引导很关键。教师可以每次在理论课上布置一点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自己利用所学的多媒体软件制作素材,在下堂课之前抽一部分作品在讲台上进行展示,以用来让学生对所学软件进行操作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除此之外,在上机课时可以尝试直接要求学生利用本次上机课所学知识现场制作素材,教师现场进行检查,用适当的压力激发学生自身的潜力,加深学生对每堂课所学知识印象。期末考核采用多媒体大作品进行考核,选择由学生自由组合的方式,3-5人一组,利用所有学过的多媒体软件制作一个包含声音、图像以及文字的视频。制作所需声音、图片以及文字等素材均由学生自己采集和拼接,训练学生自主动手能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⑶提高课堂教授效率。课时短并不能成为上好多媒体技术这门课程的阻碍。课时短,教师更应该珍惜每堂课的时间,利用好课上的每一分钟,在课前备案时应规划好每节课要完成的任务,甚至可以计划到每一刻钟要讲授的内容。提前充分安排好每堂课的内容,利用好课堂的每一分钟,尽量将多媒体技术的内容讲的形象且细致。另外,教师可以适度地将理论知识课程调整为上机课,边讲述理论边要求学生跟着操作,增加上机课时是为了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⑷及时更新软件。教学如果不能与时俱进,学生所学知识就跟不上时代步伐。教师应该在教学时优选软件,不仅仅局限于教材上的软件,更应该选择与教材相对应、与学生所学的专业相对应且更流行的软件进行教学,如视频软件ProPremiere、动画软件Flash、网页制作软件Dreamweaver和MicrosoftFrontPage等软件,这些既是现在主流的软件,也是高等教育院校非计算机专业密切相关的软件。教学上与时俱进,才不会失去教学的意义。

3总结与展望

本文结合实际教学,对多媒体技术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整合和分析,对问题的解决办法进行了探索。该课程理论性和操作性都很强,在教学中既要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又要强调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这些都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多媒体技术课程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其教学内容与教学手段也要适应社会需求的变化[5]。随着“互联网+”等多种行业的快速发展,多媒体俨然成为了IT领域发展最快、最具活力的技术,其新产品、新业务层出不穷。多媒体技术课程将成为非计算机专业教学最具潜力的一门课程,会更加受到人们的重视。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周钦青.非计算机专业《多媒体技术与应用》课程教学内容改革探索[J].时代教育,2010.10:153-153

[2]徐明成.多媒体技术对教学的作用和影响[J].现代情报,2006.10:219-221

[3]谢秋菊,苏中滨.农业院校非计算机专业“多媒体技术及应用”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信息教育,2010.6:114-116

[4]唐新国,贺春林《.多媒体技术及应用》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探讨[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2003.1:79-82

[5]谷科.浅谈非计算机专业的多媒体技术课程教学[J].教育教学论坛,2015.24:162-163

计算机技术专业课篇2

关键词:PLC技术;计算机控制技术;机电专业

作者简介:李启光(1970-),男,江苏赣榆人,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副教授。(北京 100192)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7-0105-02

计算机控制系统是以计算机为核心实现生产过程自动控制的系统。随着工业技术的发展和生产自动化程度的不断提高,计算机控制技术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计算机控制技术”融合了计算机技术、自动控制理论和计算机通信技术,是新发展起来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一门交叉学科。它实际上包含着两部分内容:一是计算机控制理论基础,主要涉及离散控制基础理论;二是实现技术,主要包括通道接口技术、现场总线、人机界面等系统实现技术。课程涉及面很广、知识集成度高,是高等学校自动化、电气工程和机械电子工程等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主干课程。[1-3]

一、“计算机控制技术”课程现状

“计算机控制技术”是一门跨学科专业课程,涵盖内容丰富,但由于各专业的要求不同,课程针对不同专业的侧重内容应有区别,这样才能达到各专业的培养目的。

目前多数高校选用课程教材内容主要是数字滤波、数字 PID、最少拍无差系统、Simth算法和达林算法、模糊控制、神经网络等内容,这部分是建立在一整套完整控制理论基础上的。[4]此外还包括接口技术、现场总线、人机界面等偏重于应用的内容。自动控制等专业培养目标侧重于设计计算机实现控制算法、编制适用于工业控制系统的硬件及接口设计、控制软件,选用此类编排内容的教材比较适用。而机械电子专业方向,机电专业以装备及其控制系统为主要研究对象,课程以了解与掌握计算机控制系统在装备控制中应用为其主要目的,选用此类教材不能体现专业侧重点。同时机电专业有自己的专业设置要求以及本专业特有的先修基础课程,与自控类专业有极大的不同,因此如何根据机电专业自身的专业特点确定理论教学内容及其深度,调整好计算机控制系统的理论及应用技术的关系,是目前机电专业“计算机控制技术”课程教学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因此,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应以控制系统应用技术为基础,理论教学的内容和深度以应用内容的需求为标尺,使理论教学内容能够支撑且覆盖该课程涉及的主要技术,使理论教学的深度能与机电专业学生的实际水平及今后的就业需求相符合,同时还要与当前的技术发展水平和趋势相适应,具有一定的前瞻性。

二、机电专业“计算机控制技术”教学内容改革

1.机电特色的控制类课程教学体系调整

面向机电专业的“计算机控制技术”课程应从装备控制应用角度出发,密切结合装备自动化需求组织教学内容。

根据以上原则,在教学中提出将运动控制卡和工业PLC作为计算机控制技术理论与运用结合的载体。一方面在课程开始之前,需要保障学生已掌握先修部分专业应用技术知识,尤其考虑到工业PLC、运动控制器是机电专业常用、最典型控制应用系统,课程内容可与此结合,将工业PLC、运动控制器的应用作为教学案例使用。先修课程包括“电工电子学”、“机械控制工程”、“单片机原理”、“数控技术”、“PLC 原理与应用”等专业课程,其中鉴于“数控技术”课程目前涉及均为封闭式数控系统,因此在课堂上需要补充介绍机电控制中使用面广、开放式的运动控制器(卡)。

另一方面,课程以先修课程中所涉及的、与计算机相关的数字处理与控制技术为主要授课内容,重点介绍数字化后信号处理、数字控制理论及其实现,并通过各个理论教学环节与先修机电控制运用技术紧密结合,实现硬件和软件结合、控制原理和典型应用控制器结合,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方针,并将先修课程有关方面的知识有机集成在一个完整的机电控制系统内,使学生从整体上系统地掌握数字控制器的机电应用技术。

“计算机控制技术”强调理论、技术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理论与实践并重,综合性较强、强调应用,因此在课堂教学与课程实验的基础上,应增加机电综合实践环节,并鼓励学生参加其他开放实验以及科研项目,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巩固教学效果。项目选题从工程应用角度出发密切结合装备自动化实践。

2.机电专业特色的课程内容设定

在原有教学内容体系基础上,针对机电专业控制理论基础薄弱、专业需求有别的状况,对教学内容作一系列的重新规划及调整。强调教学内容紧密联系机电传动控制实际需求,优化知识结构、充实机电控制的实例,做到理论和实践运用的对应与相互关联。

对于机械电子专业,拟定的主要教学内容大致如下:

(1)输入/输出通道接口技术。这部分内容在“电工电子学”和“单片机原理”课程软硬件基础知识上,以单片机、PLC、运动控制卡上典型常用的接口硬件,如A/D、D/A、通讯口、触摸屏、开关量输入输出接口等为例子介绍工作原理、使用方法和技术细节问题。

通过与实际应用系统关联认知,学生对输入/输出通道接口设计及技术参数选取建立感性了解,使用中就可以通过查阅样本资料掌握其他类似通用硬件的使用。

(2)数字控制器的设计。在已讲授控制理论基础知识上,这部分主要讲解数字 PID 算法及参数整定、最少拍控制算法、模糊控制等,重点是机电系统过程控制和运动控制中广泛应用的PID控制算法。充分利用PLC系统提供的PID控制指令和运动控制卡轴控开放式接口和整定功能学习了解不同算法性能参数比对。

计算机技术专业课篇3

关键词:电路与电子技术课程;计算机专业;电路与模拟电子技术;数字逻辑电路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6-0061-02

计算机相关专业是软硬件结合,面向系统开发和应用的一个宽口径专业,与许多其他学科紧密相关,有着明显交叉的领域,同时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作为计算机相关专业培养的本科毕业生来说应该在掌握计算机组成与体系结构、程序设计语言、操作系统、网络与通信等计算机科学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同时具备电子技术相关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以获得从事计算机硬件系统开发与设计的基本能力,为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业拓展更宽的范围。

一、计算机专业电路与电子技术课程概况和特点

1.课程概况。电路与电子技术课程是计算机相关专业非常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该课程分为两个学期授课,包括《电路与模拟电子技术》和《数字逻辑电路》两个部分。其中《电路与模拟电子技术》由《电路原理》与《模拟电子技术》两门课程合并而成,调整了教学要求并压缩了教学和实验学时,课程的主要任务是通过讲授电路模型的基本定律和模拟电子技术部分晶体管电路的一般原理,掌握电路的基本分析方法和一般晶体管放大电路的分析。而《数字逻辑电路》和其他电子类相关专业的《数字电子技术》要求近似,但更偏重计算机专业特点,教学中应注重于计算机专业后续课程的衔接。《电路与模拟电子技术》和《数字逻辑电路》共同构成了计算机相关专业的硬件基础。

2.课程特点。(1)课程的知识量大,知识点多,教学时间短。电路与电子技术课程是计算机相关专业学生学习硬件的基础课程,包含了以后将大量使用的专业基础知识。但是由于教学时间只有2个学期,特别是《电路与模拟电子技术》将其他专业需要利用3个学期来学习的《电路原理》与《模拟电子技术》被浓缩为1个学期的《电路与模拟电子技术》,知识点多,知识量大,对于学生来说掌握起来难度较大。(2)课程各个部分分割明确。电路与电子技术课程可以分为三大部分,电路原理部分通过学习基本电路定理和理想元件的伏安特性,研究经过理想化和模型化后的电路模型的定量分析方法;模拟电子技术部分通过学习晶体管元件的基本特性,掌握一般模拟电子电路,特别是放大电路的分析方法;数字逻辑电路部分学习基本逻辑门的构成方法,研究组合逻辑电路和时序逻辑电路的分析方法。(3)面向学生为计算机专业学生。电路与电子技术课程面向的是计算机相关专业的同学,从整个课程的设计和讲授过程中需要考虑计算机专业同学的特点和专业发展的特点,使之更好地与后续的计算机专业课程相衔接。

二、电路与电子技术课程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1.电路与电子技术课程内容多,知识点繁杂,学生掌握困难。对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利用2个学期的时间掌握其他电类专业4个学期的内容,相对难度较高,虽然课程设置调整了教学要求和教学课时,但是对于刚开始接触专业基础课程的大二同学来说仍然存在一定的困难。特别是《电路与模拟电子技术》中分两部分讲授电路原理和模拟放大电路的知识,更使得学生在思路转换上可能出现问题。

2.授课教师对于计算机专业同学学习电路与电子技术课程的目标认识不明确。对于计算机专业的同学来说,电路与电子技术课程的授课大多由其他电学专业专业基础相关老师来进行。教师很容易进行计算机专业的电路与电子技术的教学,但是教学内容偏多,理论偏深,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3.计算机专业学生对于电路与电子技术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计算机专业学生学习电路与电子技术的过程中,由于第一次接触专业基础课程,很可能无法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同时由于对于这部分课程的课时缩减,可能造成学生认为这部分课程不重要,没有认真学习的心态和热情。同时如果学生没有打好电子技术的基础的话,会使学生在学习后续计算机专业各门后续课程的时候出现各种困难,从而引发整个知识体系的不牢固,影响到学生之后的就业和工作。

三、电路与电子技术课程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的解决办法

1.在课程开始让学生明确课程的学习方法和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首先让学生明确这部分课程在自己整个知识体系的作用和地位,使得学生了解到电路与电子技术课程是计算机专业同学需要掌握的第一门硬件相关专业基础课程,对于以后整个专业的学习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还要在课程之初提醒学生本课程的知识点较多,复杂程度较高,加强学生的重视程度。并且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随时把握学生学习的效果,随时调整教学的方式方法,来使得学生抓住学习的时机真正掌握相关知识。

2.针对专业特点合理分配学时,帮助学生掌握课程特点和重点,同时紧跟当前电子技术发展现状,提高学生学习兴趣。针对计算机专业的特点,加强课时的合理分配,突出重点难点。授课过程中首先培养学生对整个课程知识脉络的掌握,培养学生对电路与电子技术课程的一般分析思路。对于《电路与模拟电子技术》部分,应该在课程中强调课程中《电路原理》部分着重于对于抽象后的理想电路元件和电路网络的分析,要求对于电路分析的基本定理、方程分析以及等效变换熟练掌握,强调定量的确定性计算,整体分析偏重于理想化抽象化,应提醒学生注重掌握最基本的分析思路和基本定理。而其中的《模拟电子技术》则开始接触更加接近实际应用的实际电路,应从电子信息系统出发向学生解释一般系统中的构成,以及模拟电子电路和数字电子电路包含的部分,帮助学生建立起整体概念,在学习的过程中应该向学生强调模拟电子技术部分的分析多为近似分析,目的是在不同的条件下分析电路的整体表现,注重理解电路所完成的输入与输出大小关系和功能。而《数字逻辑电路》部分是计算机专业电子技术课程的重点,着重分析电路输入与输出之间的逻辑关系。同时电路与电子技术课程知识相对稳定,在电子技术高速发展的当今,应当适当引入相关最新电子技术发展的相关知识,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并且提升课程与学生以后专业发展的相关性和实效性,同时可邀请部分教授或者计算机专业学者为学生进行相关的讲座,以帮助学生了解计算机专业的电路与电子技术课程的重要性,并且让学生对于整个专业体系有所了解,来让学生具有自主学习的意愿以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有所规划。

3.采用现代教学和实验手段,提高学生对于课程的理解,强化对于课程知识点和动手能力的掌握。在课程教学中针对计算机专业电路与电子技术课程知识点多与实际硬件联系紧密的特点,可以多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来提高讲授速度,并且利用生动的多媒体图像声音或者动画的演示来增强课程的生动性,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针对课程安排实验较少的现状,适当安排部分EWB等仿真实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对课程知识的感性认识,并且鼓励学生参与开放性实验[2]。同时还可以为学生提供相关计算机辅助电路设计软件比如Protel系列软件的实验和学习机会,帮助学生建立初步的电路设计能力。最终鼓励学生在课程教学之外,提供各种相对独立的小项目,培养其实际设计电路的能力,为其参与各类电子设计竞赛打下坚实的基础,培养出计算机专业学生对于本专业的兴趣和热情,建立良好的学习风气[3]。同时为计算机专业学科建设提供辅助支撑,为学校培养宽口径的优秀的计算机专业毕业生打下基础。

4.建立精品课程,培养优秀的教师团队。对于学生的学习指导最终还要落到计算机专业电路与电子技术课程授课教师的身上,只有培养优秀的教师队伍才能为计算机专业电路与电子技术课程的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应当利用助课、集体备课等多种形式将有经验教师的经验传授给团队其他老师,培养合理的教师团队配置,积极鼓励教师去高水平大学进修,并努力建设计算机专业电路与电子技术精品课程,培养对于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的先进理念,不断提升计算机专业电路与电子技术课程教学团队的水平和能力。同时计算机专业电路与电子技术课程的授课教师应当对于计算机专业有深刻而清晰的认识,通过自身的学习和提高,高屋建瓴地把握计算机专业电路与电子技术课程在整个计算机专业体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并有意识地加以引导,从而使得计算机专业电路与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区别与其他专业的电子技术教育,做出特点合理发展。最后应当大力开展课程教材建设,对于计算机专业电路与电子技术课程这部分相对稳定的知识而言,需要结合计算机专业自身特点,与时俱进地编制符合自己学校定位和学生特点的精品教材。

总之,对于计算机专业电路与电子技术课程教学的改革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通过努力建设精品课程,培养优秀的教学团队,提升课程的吸引力,将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专业基础,这还需要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加以完善。

参考文献:

[1]杨睿.《电路与电子技术概述》课程课堂教学问题及对策研究[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32(3):397-400.

[2]高玉良.电路与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理工卷,2009,5(03X):335-336.

计算机技术专业课篇4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职业岗位;岗位能力;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13.085

传统的“学科本位”课程体系,是以学科课程为主,辅以一定的实践课程,被人为地划分为理论课和实践课,采取的是“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典型的三段式课程体系结构。这种课程体系逐渐在高职教育中淘汰,原因是高职教育的目标是为社会培养高技能人才,侧重职业技能的训练与职业素质的培养,而这种课程体系偏重于理论知识的完整性、系统性和严密性,轻视知识的实用性和实践性;与未来职业岗位脱节,不能根据职业岗位发展的需求来调整教学内容,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不能适应工作岗位需要。

随着高职生源质量下降,企业用人层次需求的变化,高职院校迫切需要构建符合高职教育规律的课程体系。湖南财经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结合本省及周边省份对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针对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特点,在对企业职业岗位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分析提炼了典型岗位工作任务,为构建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打下了夯实的基础。

1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湖南财经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以服务衡阳市、湖南省及周边省市经济社会发展为宗旨,面向计算机应用领域,培养具备良好职业道德和诚信品质,具有计算机软、硬件的基本知识、软件开发、数据库管理、平面设计、软硬件维护等技能,能胜任计算机操作、系统维护、Web开发、电子商务建设、网站建设、移动平台开发等工作,适应市场经济需要和IT行业技术发展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

2 职业岗位群分析

通过对相关用人单位的职业岗位的调研、统计、分析,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明确了其所面向的职业岗位群。从就业的发展阶段划分,可分为初始就业岗位和发展就业岗位,其中初始就业岗位包括了Java程序员、Android程序员、Web前端设计师、数据库管理员和图形图像设计师;发展就业岗位包括了软件项目经理、软件设计工程师(架构师)、软件开发工程师(程序员)、软件测试工程师(测试员)、软件维护工程师、电子商务工程师(技术类)、数据库工程师、图像设计师。从人才培养方向划分,可分为3个方向,即Web方向、Java开发移动程序方向、媒体设计方向,其中Web方向为本专业主要的培养方向。

3 课程体系构建

3.1 构建思路

根据计算机职业岗位层次化、细分化的需求状况、任职要求和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参照职业资格标准以及企业、行业对计算机人员职业知识、技能、态度评价标准,与湖南青鸟软件有限公司、深圳智邦科技有限公司、衡阳新浪潮、衡阳同维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衡阳市远创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东莞信鸿科技、中兴网信衡阳公司等企业深度合作,深入调研,对专业岗位能力进行分析,确定岗位知识范围和基本技能,课程内容分产业进行细分,按工作岗位能力形成与拓展的需要,构建符合学生个性发展、终身发展的“项目包、套餐制、递进式”课程体系。

3.2 课程体系模块

本专业课程体系由素质提升课程、专业平台课程、专业定向课程、综合实践课程和素质拓展课程共五部分构成,形成以体现专业文化素养要求的素质提升为先导,以体现职业基本素养的专业平台课程为基础,以体现专业核心职业能力需求的专业定向课程为核心,以体现专业技术能力的综合实践课程为关键,以体现专业拓展能力的素质拓展课程为补充的,既相对独立又相互承接的,具有对接职业资格考证鲜明特色的“五大模块”课程体系。

素质提升课程包括了“基础”、“概论”、高等数学、大学英语、体育、大学语文及应用文写作、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形势与政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安全教育、健康教育等11门必修课程。

专业平台课程包括了计算机应用基础、计算机网络基础、C语言程序设计、Photoshop应用设计、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实训、网页设计与制作等6门必修课程。

专业定向课程包括了数据库设计与开发、Linux操作系统、Java程序设计、高级数据库、Java Web程序设计、Java Web高级应用开发、移动应用开发、ICT工程建设与项目管理、图形图像处理实训、网页设计实训、网络工程实训、IT认证、Java程序设计实训、WEB应用开发实训等14门必修课程。

综合实践课程包括了军事训练(含入学教育)、社会实践、毕业实训、生产实训(含毕业设计)、顶岗实习等5门必修课程。

素质拓展课程有音乐鉴赏、书法鉴赏、美术鉴赏、影视鉴赏、现代礼仪、演讲与口才、个人理财实务、旅游常识、文学鉴赏、普通话、形体训练、网络安全、实用网络技术、电子商务等多门选修课程,学生从中选取4门课程进行学习。

3.3 职业能力要求对接课程设置

以下就几个典型的职业岗位,分析其工作任务、职业能力要求,以及对应的核心课程的设置,具体如表1。

4 结束语

工作岗位及能力目标分析是课程体系设计的核心,包括对工作岗位、典型任务、能力目标的分析,并将分析结果用于课程设置。基于岗位能力需求的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对于保证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十分必要,是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和竞争软实力的具体体现。只要以当地本行业特点和经济发展实践为依据,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为社会服务的方向,才能构建出科学合理的高职教育的课程体系,从而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参考文献

[1]都丽莎,张龙伟.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多角度分析[J].职教通讯,2015,(09):1314,29.

[2]叶健华,明小波.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设置研究[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08,(04):5457.

[3]范高福,刘修树,胥振国.基于高职药学专业生产与服务岗位的实践教学体系初探[J].承德医学院学报,2016,(03):261263.

计算机技术专业课篇5

如此的尖锐矛盾的出现,说明我们原有的教学目标、课程体系、知识、能力结构已不适应现时期企业发展的需要。本人长期担任计算机专业技术教师,在过去的多年教学中也参与过学生就业联系的工作,对于企业需求和学生能力的情况有相当了解,在此结合本校教学课程改革过程谈谈对计算机技术培养的一些认识。

一、中职学生就业市场及定位

信息技术是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主力,信息化推动现代化,是国家社会进步的核心动力,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各个行业中,每一个行业都需要大量会使用行业软件技术的人才,因此中等职业教育培养也必然要涉及行业信息技术的培训,关键是我们要找好定位。我感到,就行业计算机技术能力而言,中职应侧重于在如下几个方面对人才的培养:

1.设计型人才

如网页设计、平面广告设计、室内装修设计、动画设计等,从事各行各业越来越广泛的形象宣传、包装、设计等工作。各类设计型人才其就业市场范围非常广、缺口非常大。这类学生的培养不需要高深的IT知识,要求是精通熟练使用某一种或几种的设计软件,而不必有太多理论知识。这正是我们中职学生所具有而能具有的竞争优势。

2.办公应用型

如文秘、办公文员、行政助理,现时我校女生最多的是从事此类工作。此类工作的主要要求是:熟练掌握应用软件。

3.技术型工人

如路桥专业学生会使用Auto CAD看设计图,机械维修专业学生能使用Auto CAD零件图等等,这也是我们中职学生在计算机专业课中着力培养的能力。

根据中等职业教育的要求及我校各专业的特点,我校不再招收计算机专业学生,而是面对行业需要的核心能力中有关的行业技术进行针对性的调整,抛弃了高校计算机专业教学的方案。我们主要想法是分层、分类,在物流、电子商务专业领域培养办公型人才、主要是Office、CorelDraw、WordPerfect排版软件的精通熟练;在室内设计、电子商务专业上强力进行Photoshop、Flash、Dreamweaver课程的训练,加强基本能力的纯熟,成为这类专业学生的核心能力;在路桥、机电和汽修专业,安排定量的课时训练Auto CAD的使用。

二、计算机专业技术课程改革思路

1.改革的指导思想

以职业岗位为目标,重点突出职业技能中的核心工作技术能力的培养,不再采用全面铺开式的计算机通式教育,而是以专业需要的计算机技术为直接的培训目标;并以此专项技能为学生的核心竞争优势或相对竞争优势。

2.培养目标及课程设置

直接针对具体岗位,掌握专门技能熟练完成具体工作项目。如物流专业,我们直接培训仓管软件的使用,电子商务专业直接培训电子商务实操,取消过多的理论课,直面工作过程本身。

3.改革教材

现时我校的计算机专业技术课程,基本上是高职高校的教材,也根本没有按中职学生自身要求特点的教材,部分所谓中职教材也是完全按照高职的培养思路,仅仅是作了部分的简略。所以我们要按全新中职计算机专业技术目标编写全新的教材及教辅材料,以核心能力为要求的新教材。

4.教学计划更新

在课时安排,合理配合其他课程上要进行重新的设计。中职学生在校时间只有一年半,所以教学计划要配合二年级下学期的顶岗实习,在实习前加强专业技术能力的突击训练。

三、实现方法步骤

依据课程改革的整体思路,我校计算机专业技术课作为公共基础课,对各专业中的计算机应用技术的不同,强调以职业能力为主线,有针对性地进行行业所需能力的突出性训练,取消过多理论性的课时。课程设置总体分成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三个阶段来进行:

1.通用性教育阶段

在第一学期完成Office办公软件、网络基础、简单电子商务的通式教育,所有学生不分专业都进行的教学阶段。

2.职业技术能力培养阶段

在第二、三学期,主要进行不同职业中所需要的计算机技术进行专项能力的培训,以实际工作项目为训练内容。以扎实的、模拟真实工作环境的过程来进行训练。可采用项目教学,宜以工程项目中的技术项目的实施为教学手段。

3.突击培训阶段

在第四学期,学生在顶岗实习前,对学生即将使用的计算机专业技术进行突击性的强力训练,让学生快速进入到工作的状态和模式中,从而更好地在实习中展示能力。这一阶段,关键是分类分别的培训课程,这在教学安排上会有很大的障碍,这需要全校的统一安排。

经过我校两年的课程改革实践,学生的行业计算机应用技术能力有了一定的提升,提高了他们的自信,尤其是实习前的突击培训对于学生就业有很大的帮助,这对用人单位和学生本身都是一个不错的方向性改变。总之,计算机在专业工作中应用能力的培养是我们计算机专业教师应努力作出改革的方向和目标。

计算机技术专业课篇6

关 键 词:职业教育;网络专业;课程体系;衔接

一、研究背景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战略目标。《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11]9号)为实现这一目标提出了具体指导。

随着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推进、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相关行业、企业、职业岗位对网络技术从业人员的基本要求不断提高,表现在具备熟练的岗位操作技能,较好的职业综合素质,并且具备一定的思考和解决问题能力。部分中职、中专学生希望毕业后能直接进入高职院校继续学习,提高就业层次。为满足海南经济发展和中职学生继续教育的需要,近两年来省内部分高职院校进行了单独招生试点,经过我们的调研,如果有更好的鼓励政策,将有相当比例的中职学生愿意进入高职继续学习。目前中高职专业目录中均有网络技术专业,为促使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改革取得切实的效果,有必要从微观上对二者现有课程体系进行分析研究,使之能够合理衔接,真正体现中高职教学资源整合,使人才培养体现系统性。

二、海南省中高职网络专业培养目标及课程体系对比分析

1.海南中高职网络技术专业基本情况

海南省目前有各类中等职业学校94所,在校生15.7万人[3],若按学制三年计算,每年毕业人数为5.2万人左右,这类中职学校大多设置了网络技术专业,其中规模较大的,比如省商业学校、省高级技工学校的网络技术专业年招生人数在100―200人,中等规模学校的年招生人数在50人左右。海南省独立设置的高职高专院校有11所,七所设置了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两所设置了通信类专业,对其中六所院校的计算机网络专业所做的数据搜集表明,近五年来,各校网络技术专业在校生人数大多在150―600人。

2. 中高职网络技术人才培养目标的对比

职业教育的特点决定了中职和高职教育都要围绕经济需求和学生就业设置专业, 因此中高职培养目标针对的岗位或岗位群会出现相似的情况。从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来看,中职学校培养目标应定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吃苦耐劳品质,较好地掌握计算机网络硬件、软件应用的基本技能与方法,能够从事计算机网络组建、维护的初级技术应用型人才。高职学院的培养目标是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和职业道德,掌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工作的业务流程、技能和方法,具备从事网络组建与管理等岗位(群)的基本理论知识和职业能力,能胜任计算机网络及相关行业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工作任务的高素质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二者的区别主要是技术人才的培养层次差异,即中职培养中初级专门人才与劳动者,高职培养高级技能型人才,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是学生的综合素质较高, 职业发展能力较强;二是学生对前沿性技术的了解和掌握程度较高;三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具有复合性。

3.中高职网络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对比

中高职网络专业的课程体系为各自的人才培养目标服务,如何衔接好,对提高教学效益、构建职业教育“立交桥”意义重大。我们选取两所中职学校和一所高职学校网络专业课程体系中主要的课程来对比分析。表1、表2分别是海南某技工学校(中职)、某商业学校(中专)和某职业技术学院(高职)计算机网络专业课程体系中基础文化课、专业基础与专业技术课的对比表。

对比发现,课程大多属于教育主管部门要求的课程,名称有所区别,层次有所提升,比如英语提升为大学英语。

对比分析表2中的中职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技术)课与高职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发现二者课程重复现象比较严重,但并不说明课程设置不该如此,因为初级和中级网络专业技术人员应该经过这样的培养过程。对中职院校毕业生的调研发现,同样的课程,中职院校授课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实际上较难达到职业资格认证的水平,而高职是基本可以达到。并且高职课程体系中增加了有针对性的综合实战课程以及分模块的专业拓展课程,如网络组建模块开设CAD工程制图、客户关系管理,网站技术模块开设软件开发工具、网站建设等课程,选修课有调查与分析、网络编辑、电子商务座位等,而中职缺少这些拓展和选修内容。

从学科体系的角度看,同一专业的中职、高职课程很难避免重复,同一课程的具体内容可以在深度和广度上有很大不同,所以避免课程内容重复的关键并不在于课程名称,而在于制定合理的课程标准[4]。

三、中高职网络专业课程体系衔接的策略

我们分析研究了部分发达国家中高职对接的情况,如德国职业教育是以双元制为基础,实施螺旋式循环上升的学制体系衔接和在课程上实行阶梯式综合性职业课程的中高职对接模式。日本实施推荐与选拔优秀职业高中毕业生进入国立高等职业专门院校的制度,高职专门学校开发出与职业高中教学内容相衔接的教学计划。美国的情形是不断修改衔接方案,在中职开设一些技术准备课程供上高职的学生选学,而且建立了以知识与职业技术的学习有机结合起来,注重实用性,如开设应用科学、实用数学、工程技术等综合课程。英国中高职教学单元对接模式的具体做法是,把中职课程和高职课程统一制定成了教学单元的方法,避免了重复学习。

英国的“学单元”的模式看来更容易提高教学效益,但目前由于国内中职与高职院校缺少交流和沟通,实施起来困难不少。针对中高职网络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上的重复、衔接性不强等问题,我们认为的解决对策是体现技能培养的连续性,突出技能、方法、思维等综合能力的提升。

计算机技术专业课篇7

【关键词】课程体系. NET系列课程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阶梯式课程体系

【基金项目】河北联合大学教改资助项目,项目编号Z1108-08。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6-0157-01

1.问题的提出

目前国内多数院校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所开设的课程主要以基础课为主,适当开设一些比较实用的计算机语言或开发工具。由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十分迅速,各种开发平台不断涌现,因此很多学校的课程体系中对各种技术均适当开设了一些课程进行介绍,但由于课时总量的限制,学生对各种技术都有一些了解,但是都不够深入,学生毕业后必须经过用人单位或社会机构的专门培训方可进行实际应用系统的开发,而很多用人单位需要能够立即投入使用的软件人员,因此,这种现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就业率。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需要在保证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知识体系完整的基础上,将某一个方向、某种技术增加课时量,加大教学力度,让学生在该方向或技术上学深学透,因此提出了以.NET为核心技术的“阶梯式教学”体系,瞄准.NET技术方向,由浅入深开设多门系列课程,使得各门课程形成一个整体的知识体系。

技术特点

.NET是微软公司开发的一种技术平台,主要用来产生一个可以用来快速开发、部署网站服务及应用程序。目前基于.NET Framework的软件占有很大的市场份额。.NET Framework 支持多种语言整合应用,可以让开发人员使用不同的程序语言来开发解决方案。同时,.NET Framework易于上手,适合于本科专业的学生深入系统的进行学习。

阶梯式课程体系建设的作用和意义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原有教学体系中,同时设置了JAVA、.NET、嵌入式等多类课程,课程开设零散,难以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学生每门课都要学,但每门课都学不精,所学知识不足以满足实际项目开发需求,进而有很多学生课程之外还需要参加企业或社会的各种专门培训,这也是多年来长期困扰很多本科院校的难题。我们试图通过这样的改革,围绕系列课程,以实际项目开发过程为主线,循序渐进的将项目开发过程所用到的相关知识及开发技巧系统而完整的传授给学生,使学生毕业后马上可以投入实际项目开发,缩短学校教育与企业用人需求之间的差异,提高学生就业率。

为了保证课程体系具有较好的弹性,在课程体系中还开设了PC机常用软件,随着.NET技术的发展该课程内容可以随时调整其讲授的内容。

本次课程体系建设还包括与本体系相适应的系列教材的建设过程。教材的编写过程是促进从事该系列课程教学的教师技能和素质提高的一个过程,课程组教师在教材的编写过程中通过教材知识点深入细致的研讨、共同开发课程教学案例等过程进一步认清各门课程之间的衔接关系和彼此细微的联系,为今后更好的衔接课程、提高综合教学质量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能够通过该过程提高每位教师自身的.Net开发应用水平,只有教师的素质提高了才能确保教学效果的提升。

阶梯式课程体系的内容

.NET阶梯式课程体系的研究内容主要包含贯穿于.NET“阶梯式教学”系列课程知识点的汇总、整理以及相应的教材规划,与.NET课程体系对应的其他相应课程的设置、开设学期、学时等。

本课程体系以.NET系列课程为核心,系列课程共分7个学期执行,每学期开设一门核心课程并适时开设与核心课程相关的其他课程。核心课程开设如下:

第一学期:开设《C程序设计》,主要是训练学生面向过程的程序设计基本功。

第二学期:开设《C#程序设计》,主要介绍利用C#语言进行程序设计的方法和技能,重点突出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思想和C#基本语言要素。其培养目标是通过该阶段的学习强化学生计算机程序开发能力、同时使学生建立面向对象编程的思想,熟练掌握相应方法。

第三学期:开设《网络编程基础》,内容包括:Web编程基础知识,HTML语言介绍,DHTML编程基础,XML技术及应用,Jquery技术与应用, CSS,页面脚本语言等。旨在让学生系统掌握Web应用开发的页面部分的实现技术和技巧。

第四学期:开设《数据库应用》。本课程是《.Net Windows编程》、《》及《.NET 高级编程》的前导课。目前计算机应用中数据库应用占有很大的比重,本课程主要讲述SQL Server,包括基本工具的使用、T-SQL编程、存储过程创建、触发器创建等。为开发基于数据库的应用程序做好准备。

第五学期:开设《.Net Windows编程》,主要讲解微软.NET平台下的Windows程序设计的常用技术,包括VisualStudio2010集成开发环境介绍,窗体及控件的属性、方法、事件,GDI+绘图,技术以及基于的数据库应用程序的设计,C#多线程技术,三层架构,应用程序的安装和部署等内容。通过学习,学生可以掌握.NET 平台下Windows程序设计的常用技术。

第六学期:开设《》,主要介绍的各种服务器组件、Web应用的服务器端编程、Web服务器端数据绑定和数据的各式输出、数据验证控件、Web应用的三层架构及实现。通过本阶段旨在让学生全面了解Web应用的整个开发过程和相关的开发技术、技巧。

第七学期:开设《.NET 高级开发技术》,为系列课程的最后一个阶段,在该课程中重点涵盖当前.NET开发的前沿热门技术、主要包括MVC、WFC、WPF、SilverLight、Ajax等 。

计算机技术专业课篇8

关键词:英语改革;计算机;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08-0173-02

根据我国高等学校大学英语教学要服务于专业学习的总体改革目标,黑龙江东方学院在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开设了《计算机实用技术英语》课程,针对计算机学院软件工程、物联网和电子信息三个专业的改革试点教学。这门课程立足于计算机文化基础操作,在全英文环境下讲授计算机基础知识英文表达、Windows7英文版操作系统和英文版办公自动化软件的使用。课程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但是也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课程改革具体措施

课程完全改变原有大学英语的教学模式,直接进入计算机专业英语操作课程,从教材、教学方法、评价体系(包括过程管理和考试模式)等方面进行课程教学改革[1]。

1.英语教材改革:英文版、重操作

结合课程特点,参考国外原版教材和汉语版《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师积极组织编写了《计算机基础应用英语》一书,作为课堂学习教材。该教材分为六个章节,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部分(计算机硬件软件介绍和网络基础知识介绍),Windows7英文版操作系统和Office2010英文版的三个主要部分――Word应用、Excel应用和PPT操作。

2.课程教学方法改革:机房上课、图片认知、上机演示

该课程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在课堂上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2],每次课都要进行一次课堂测试,督促学生复习上节课学过的内容。

这门课程在计算机机房上课,每名学生都有可以操作的装有英文版windows7操作系统的电脑。教师利用主控制台的电脑进行课堂点名、课堂提问、全屏幕操作演示,同时还可以监控学生的学习情况。老师授课时可以走入学生中间,既能够在授课的同时监督学生的学习过程,也便于老师随时随地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3]。

教学中的基础知识部分以图片问答的形式考查学生对计算机硬件软件英文的掌握情况,促进学生学会英文表达,同时纠正学生的发音。教学中的计算机操作部分,以教师演示和学生示范的方式进行。两种教学方法穿行,加大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使每个学生在课堂上有任务。

3.过程教学管理模式改革:课堂测试、题库出题

(1)过程学习成绩比重加大:过程成绩50分,期末成绩50分。课程创新发展了评价标准,秉承国外高校的先进教学理念,加大了过程教学管理的比重,将学生学习过程分值增大为50分,期末考试为50分。

(2)过程学习成绩构成:以课堂测试为主。在过程教学评分中,出勤不得分,课堂表现和活动参与程度占10分。学生每次课都要进行一次随堂测试。以每周三次课为例,第一次课要进行大学英语四级词汇测试,第二次课要进行计算机专业词汇图片测试,第三次课要进行计算机基础知识或操作测试。这三次测试分别占过程教学成绩的10分,总共30分。另外10分的成绩来自于期中综合测试的成绩。所有的考试(随堂测试、期中考试、期末考试)均为上机题库测试,有效地避免了学生的作弊现象。

二、课程改革的效果

1.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和重视程度大大提高

大学英语作为大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对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是尤为重要,但是大多数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对英语不感兴趣。这一方面是由于学生的英语基础较差,没有形成英语学习习惯,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学生从思想上认为学英语没有用。

在第一学期英语课程开课初期,任课教师和计算机学部的老师多次强调英语学习的重要性,使学生最初对英语学习从思想上不抵制。同时,丰富的课堂学习和计算机英语的结合运用,使学生们逐步对英语重视起来。学生们主动背单词,关注微信英语学习平台,纷纷咨询英语学习方法。有的同学公开表达“再也没有不学英语的理由了”,甚至还有的同学说“其他没用的课可以不上了,像C语言和英语这样的课一定不能逃。”――将英语学习与专业课C语言提到了同等重要的程度。

2.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大大加强

计算机学部的学生对英语不感兴趣,上课不听课、玩手机和睡觉的现象普遍存在。这个学期,计算机实用技术英语这门课开课以来,学生在机房上课,老师在学生中间讲课,随时提醒和监控整个课堂,有效地减少了学生玩手机和睡觉比例,甚至杜绝了这种现象。

与此同时,学生每堂课都有不同的学习任务,或者回答问题,或者上机演示,从上课到下课一直都在忙碌,没有时间睡觉和玩手机。一旦有同学溜神或者不听课,轮到他回答问题时他答不上来,而大多数同学都会时,他会觉得很不好意思,或者对所问的问题加深了印象。

3.学生课后自主学习英语的习惯逐渐形成

很多学生在入学初期,完全没有学习习惯,上课出勤,下课休息,即使有学英语的想法,也不知道从何入手。开课以来,任课教师课上几次强调大学英语四级的重要性,课后与学生讨论制定适合学生本人的英语学习计划,同时利用课余时间领读单词,纠正学生的发音。学生们养成了到点读单词,每周背单词的习惯。2014级的学生还自发地成立了英语学习群,每天留任务背单词,每晚在指定教室考单词,以帮助那些不爱学习或者自制力较差的学生学习英语。

很多同学为了能在课堂测试中取得好成绩,将课堂学习内容记在手机里反复学习,还有的下载了专门背单词的学习软件,随时随地学英语。

4.学生对专业的理解力和英语的认同度同步提升

在反复学习英语词汇的同时,计算机的硬件软件基础知识得到了强化,实用操作技能大大加强。学生每天接触英文版的操作系统,对屏幕上的图标和菜单日益熟悉,加上课后的反复复习,很多同学都觉得英语其实并没有那么难学。而且,为了今后能够提升自己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实现高端就业,学生们都很认同英语这门实用的工具。

5.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有所提高

计算机试点专业的大部分学生听力和口语都不好,有些学生甚至高中从来就没有过听力课,因此,在开学初期,大部分同学对全英语授课很不适应。但是,随着课程的逐步深入,部分同学已经能在老师说一遍英文指令就能够听懂了,大多数学生在说三道四遍英文指令之后,也能理解老师的指令了。还有些英文基础较好的同学,已经能够用英语回答老师的问题了。其他学生尽管有时在回答中,有语法错误,但是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在尝试用英语听说。

三、课程改革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对策

在试点改革的授课过程中,教师们也发现了很多的问题。这些问题包括课堂教学方法、教学设置、教学管理和学生本身多个方面,影响了实际的改革的效果,值得在教学中逐步改进和提高。

问题一:学生的英语程度不均衡,课堂教学难展开

试点改革班级的学生英语程度不同,从高考分数120多分的到二三十分的都有,分数差别相当大。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高分的同学说一遍指令就能大概理解,或者讲一遍课本就听懂了,可是低分的同学需要反复多遍,这使得课堂节奏很难把握。高分的同学容易骄傲而导致不虚心,低分的同学则容易自卑和放弃。

解决对策:在班级同学中按高考英语成绩划分等级,形成互助小组,并鼓励最高分学生和低分学生结成英语学习对子,互相帮助。也可以考虑在计算机试点改革班级按英语程度分成快班和慢班,按照英语程度设计教学进度。

问题二:学生的计算机程度不同,实际应用操作快慢不均

和英语程度不同一样,学生计算机程度也不均衡。有些学生英语不好,但是计算机操作十分熟练,不需要语言的帮助就能够完成计算机操作。但是有些学生对计算机十分陌生,甚至有些连开关机都不会,或者不认识键盘。这也造成了课堂进度难统一的局面。

解决对策:在学生入学初期加强专业特色认知,强调计算机的重要意义。在开课初期,每周提供计算机机房开放日,允许学生自主了解计算机和复习计算机及英语知识。

问题三:学生对本门课程需要适应期,进入学习状态缓慢

学生开课后才了解课程的目的和意义,对英语的认知明显不足,对英语的学习方法也毫无头绪,不适应改革后的课堂教学模式和评价测试体系,进入学习状态大多需要两到三周的时间,严重影响了学习效果。

解决对策:首先,在开学初,加强本门课程的宣传力度。将课程的教学模式和改革意义在入学教育加以强调。其次,还可以尝试制作课程教学模式的宣传材料,在学生军训时发到学生手中,让学生对课程有大概的了解,激发学习兴趣,也使学生更快地适应大学英语课堂。

问题四:英文教材和汉语教材授课内容不匹配,学生学习有难度

英文版教材基于汉语教材编写而成,但是在实际授课中,有些基础知识的部分在汉语计算机课堂上被删节或者略讲了,学生在没有学习汉语版本的基础上,直接学习英语,感觉十分吃力,课堂效果不好。

解决对策:一方面调整英文版教材的授课顺序,将英语的知识滞后于汉语课堂;另一方面,及时与试点改革班级的汉语授课教师沟通,划定英文版操作的重点难点,请汉语计算机课教师解决计算机专业技术问题,仅仅在英语课堂上学习它的英文版本。

问题五:测试题库题目数量和种类较少,有些题目与教材匹配不当

由于计算机大学英语改革时间紧、任务重,计算机小组的老师又是第一次教授专业课,教材又是刚刚编写完成的,因此测试题库的题目数量不多,导致很多学生很快就能完成测试。而且,测试题库的题目与实际教学周数的匹配不好,导致第一周学完的内容到了第三周才能进行测试,没有实现实时测试的教学效果。

解决对策:丰富题库测试题目的类型,从现在的四级词汇、专业图片和基础知识,扩大到计算机专业词语测试、中英文对照测试、windows7操作认知测试等等,力求在题型上与课堂教学相匹配。同时,增加每个类型的题目数量,删减整理不恰当的题目,进一步优化测试题库,为课堂教学和过程管理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罗宇新,马卉,战扬.大学英语过程教学管理网络平台的构建[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4).

[2]赵凯,张晓书.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过程教学管理的问题与对策[J].林区教学,2014(5).

上一篇:大数据与资产管理范文 下一篇:数字安全与网络安全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