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增值税法范文

时间:2023-10-22 04:37:23

新的增值税法

新的增值税法篇1

关键词:新税制;企业增值税;纳税筹划;问题;策略

新税制落地后,纳税筹划对企业经营活动产生的影响越来越巨大,会计工作也应以纳税筹划为核心。税制改革是对我国传统税收制度的进一步完善,“让利于企业”、助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是税制改革的初衷。对企业而言,只有迅速适应增值税务的新变化,将增值税纳税筹划作为财务管理工作的重点,加速构建起适应新税制的增值税纳税筹划体系,才能尽可能降低新税制下税率变动给增值税筹划带来的较大风险,做好增值税纳税筹划工作,让企业实现节税增效,切实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

一、企业增值税筹划的内涵

增值税是针对交通运输业以及现代服务业征收的流转税,以商品流转过程中产生的增值额为计税依据,能够进行税额抵扣是这种新税法的特点之一。虽然属于价外税的增值税公平性强、透明性强,对抑制企业偷税漏税行为极为有效,但企业仍可以在法律许可前提之下借助增值税纳税筹划达到节税、合理避税的目的。节税筹划、避税筹划以及转嫁筹划是增值税纳税筹划包含的主要内容。第一,纳税人可以在不违背立法精神、法律许可的范围内通过周密安排增值税纳税享受各种税法优惠政策,从而实现合理节税。第二,纳税人可以通过打“擦边球”,钻现行税法制度的空子,避免增加税务负担,通过避税确保自身利益。第三,纳税人可以对销售商品的价格进行法律法规允许范围内的适度调整,将税收负担成功转嫁给商品的购买者或供应者,从而达到降低自身税负的目的。简言之,在不与相关法律法规相悖的前提下,企业可以针对那些涉税事项进行合理规划以及安排,借助增值税纳税筹划切实减轻企业的税务负担,获得最大化的税后收益。结合纳税筹划主体需求对有利于增值税纳税筹划的相关信息进行搜集、整理--分析企业所处的纳税环境--制定科学的纳税筹划目标--制定具有科学性、可操作性的增值税纳税筹划方案--将增值税纳税筹划方案落实到位,这是企业进行增值税纳税筹划的具体流程。

二、新税制下企业增值税筹划面临问题

(一)企业增值税筹划面临较大风险

当前我国持续提升的经济发展水平为各企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契机,但企业在持续提升经济效益的同时也需承担不断增加的税务负担。在企业需缴纳的包括营业税、增值税等在内的各种税种当中,增值税是最主要的,对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影响也最大,新税制实施以来,企业为适应增值税务的新变化,在增值税筹划思路及方法上也做出了新尝试。但外部因素的复杂性让企业在增值税筹划过程中的方向评估难度更大,企业所作的措施调整不一定具备合理性,增值税面临较大的筹划风险。企业增值税筹划面临的风险持续增加,直接导致企业税务负担加重的不良后果,企业正常的经营活动甚至长远发展都极可能受到不利影响。企业只有提升对新税制下增值税筹划风险正确预估的能力,才能积极适应新税制对企业增值税筹划提出的新要求。

(二)税率变动对企业影响极大

我国推出的增值税新政是新税制改革的标志,依据企业规模的区别划分为四档的增值税税率对企业的影响巨大。企业之前实施的增值税税收法案远不能满足新税制对企业增值税征收提出的新要求。为适应我国政治经济形势新变化突破既定税率征收规则实施的新税制企业无法在短时间内迅速适应,作为增值税主要纳税对象的企业只有充分利用新税制税率标准不同这一特点制定出新的增值税纳税筹划措施,才能尽可能减少新税制对企业原有税负承担水平的影响。另外,新税制下税率变动也影响到企业的经营活动策略。由于税率变动对企业的影响极大,企业必须重新考虑制定出新的增值税纳税筹划措施以积极应对税制变化,尽可能少缴税款,提升企业经济效益。

三、新税制下企业增值税筹划具体策略

(一)加强纳税筹划队伍建设,降低纳税筹划风险

纳税筹划原本就是以节税为目的对涉税业务进行策划的纳税操作方案,要想达到通过节税提升经济利益的目的,企业需要一支熟悉新税制的纳税筹划人员。企业可以通过加强纳税筹划队伍建设达到降低纳税筹划风险、实现合理节税的目的。虽然专业财务人员是企业必备的,但即使是专业财务人员的素质水平以及业务能力也良莠不齐,相当一部分财务人员对新税制缺乏了解,对新税制下企业增值税筹划的最终目标以及具体流程都不够了解。企业应该加强对财务人员的培训工作,一方面应在财务人员招聘时加强岗前培训,另一方面应对企业中那些拥有丰富工作经验且工作积极的财务人员进行晋升培训,提升财务人员对纳税筹划工作的理解度。企业拥有一支熟悉新税制下增值税筹划最终目标以及具体流程的纳税筹划队伍,才能尽可能降低纳税筹划风险。例如,在纳税申报期限的选择上,企业纳税筹划人员就可以通过在新税法许可范围内尽可能延长纳税申报期限(可选择在15日办理)让企业资金的时间价值最大化。

(二)灵活选择销售方式,提高纳税筹划水平

对于企业而言,灵活选择销售方式也是提高纳税筹划水平的有效途径。第一,企业可以充分利用商业折扣。将商品标价依据市场供需情况灵活调整,通过适当扣除标价提高销售量,从而增加营业收入。依据新税制,针对销售额以及折扣额同时填列到同一发票的,将按照扣除折扣之后的销售额来计算增值税。第二,采取现金折扣的价格优惠方式督促客户尽快将货款付清。具有融资性质的现金折扣一般用于货物销售完成之后,增值税也应按照销售额的全额进行计算,将现金折扣扣除的做法不被允许。另外,企业可以将合同规定合理转化为商业折扣从而达到节税目的。第三,在客户对企业所销售货物不满意却未退货时给予其销售折让。在客户由于规格不符合要求或质量问题对所购买的货物不满意却没有退货意愿的时候,企业可以给予客户销售折让。新税法规定可以将销售折让在计税时进行税前扣除,企业可以让提出相应要求的客户填写《开具红字增值税专用发票申请单》,销售方将其提交给主管税务部门并将红字发票开具出来,销售方就可以按照扣除销售折让后的货物销售额缴纳增值税了。

(三)严格落实新税收政策,提升纳税筹划效益

新税制下针对增值税有许多优惠政策,企业可以充分利用新税制当中的各项减免税政策,提升增值税纳税筹划效益。第一,特殊情况下的特定行为可以享受税收减免优惠。例如有外商参与投资的产业项目当中,隶属于投资额范畴的进口自用设备就可享受进口环节免征增值税的减免税政策。第二,特定产业及特定行为也享受不同程度的税收优惠政策。比如医疗卫生用品、农业生产资料以及水泥等均享受不同程度的税收优惠政策。企业可以在充分了解减免税政策的基础上将各种减免税政策高效整合起来,从而达到提升纳税筹划效益的目的。企业在享受各项减免税政策的同时必须对自身在增值税纳税整个链条当中的位置有清晰的认识,并将会计制度及准则全面落实到会计核算工作当中。在充分利用减免税政策的同时,企业还需严格遵循我国现行会计制度以及准则,在会计核算过程中一旦发现与现行会计收入要素计量标准不一致之处,不能对会计账簿记录进行修改。在对当期的增值税应缴税额进行计算时,企业也必须严格遵循新税法的规定,准确计算当期应税销售额,并在准确计算应缴税额的基础上及时进行增值税纳税申报。

(四)策略选择供应商,降低企业税负

我国增值税法针对不同类型纳税人规定的进项税额各不相同,例如企业分别选择一般纳税人以及小规模纳税人作为货物供应商,能够获得的进项税额抵扣率分别为17%和3%,相差巨大,所以企业可以通过策略选择供应商来降低企业税负。企业在与供应商合作时,应尽可能让供应商提供增值税专用发票,借此获得进项税额抵扣,这样做可以尽可能减少增值税的纳税额,从而尽可能降低企业税负。除了尽可能要求供应商提供增值税专用发票之外,企业还可以通过找准不同类型纳税人的价格折让临界点,选择合适的供应商进行合作。虽然表面上看起来小规模纳税人处购买货物抵扣进项税额很少,但从小规模纳税人处购入货物往往可以享受到更多的价格优惠,也能弥补无法取得专用发票给企业带来的损失。企业可以将这一价格折让临界点计算出来,从而做出正确决策。例如,在一般纳税人和小规模纳税人都可以提供增值税专用发票,增值税税率为17%(或13%)的情况下,小规模纳税人若能够提供与一般纳税人相比60.814%(或87.15%)的价格折让幅度,从两类供应商处采购货物取得收益是相同的。若小规模纳税人仅能提供普通发票,不能抵扣进项税额,则需重新计算价格折让临界点来确定从哪类供应商处采购货物取得的收益更高。

四、结语

新的增值税法篇2

自从2004年7月1日,我国在东北地区部分行业率先实行了扩大扣税范围政策试点以后,财税部门又将于2007年7月1日在河南、山西、湖南、湖北、江西、安徽等中部六省的26个城市扩大增值税抵扣范围的政策。具体涉及制造业、石油化工业、冶金业、汽车制造业、农产品加工业、采掘业、电力和高新技术产业等中部地区颇有代表性的行业。税制的变动要求与之相适应的会计核算相协调。本文将结合2006年财政部的新《企业会计准则》及应用指南,以及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中部地区扩大增值税抵扣范围暂行办法》的通知(财税[2007]75号),《东北地区扩大增值税抵扣范围有关会计处理规定》(财会[2004]11号)等财税法规,就消费型增值税对固定资产的涉税业务,做一简要分析。

关于进项税抵扣

(一)进项税的抵扣范围

1.纳税人发生下列项目的进项税额准予抵扣:购进(包括接受捐赠和实物投资,下同)固定资产;用于自制(含改扩建、安装,下同)固定资产的购进货物或应税劳务;通过融资租赁方式取得的固定资产,凡出租方按照《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融资租赁业务征收流转税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00〕514号)的规定缴纳增值税的;为固定资产所支付的运输费用。

2.不可抵扣的范围:纳税人外购和自制的不动产;将购进固定资产用于非生产经营用(如用于集体福利、个人消费、免税项目或者非应税项目等);从小规模纳税人处取得固定资产以及其他无法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的情况。另外还应注意,该可抵扣进项税固定资产虽为动产,但不包括应征消费税的汽车和摩托车。

3.我国目前采用的是增值税专用发票制度,增值税专用发票是进行计税扣税的重要凭证。转型后固定资产进项税额的计量也同样要依据所取得的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的税额和时限进行全额抵扣。

4.固定资产的抵扣仅限于增量固定资产,考虑到存量固定资产的进项税的抵扣可操作性和可行性较差,税务总局仅将新增固定资产纳入可抵扣范围。

(二)进项税的抵扣方法

1.纳税人发生固定资产进项税额,实行按季退税,年底清算的办法。

2.目前我国增值税转型实行的是税收增量限额退税的方法。纳入增值税抵扣范围的企业必须要有增值税的税收增量。即纳税人当年准予抵扣的固定资产进项税额不得超过当年新增增值税税额,当年没有新增增值税税额或新增增值税额不足抵扣的,未抵扣的进项税额应留待下年抵扣。纳税人有欠交增值税的,应先抵减欠税。

进项税抵扣的涉税核算

(一)会计科目

1.实行扩大增值税抵扣范围的企业,应在“应交税费”科目下增设“应抵扣固定资产增值税”明细科目,并在该明细科目下增设“固定资产进项税额”、“固定资产进项税额转出”、“已抵扣固定资产进项税额”等专栏。

“固定资产进项税额”专栏,记录企业购入固定资产或应税劳务等而支付的、准予抵扣的增值税进项税额。“固定资产进项税额转出”专栏,记录企业购进的固定资产因某些原因而不能抵扣,按规定转出的进项税额。“已抵扣固定资产进项税额”专栏,记录企业已抵扣的固定资产增值税进项税额。

2.实行扩大增值税抵扣范围的企业,应在“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科目下增设“新增增值税额抵扣固定资产进项税额”专栏,该专栏用于记录企业以当年新增的增值税额抵扣的固定资产进项税额。

(二)账务处理

1.外购固定资产时所支付的增值税进项税款并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的业务,可采用与购买存货相一致的会计处理方法: 借记“应交税费――应抵扣固定资产增值税(固定资产进项税额)”科目,按照专用发票上记载的应计入固定资产价值的金额,借记“固定资产”等科目,按照应付或实际支付的金额,贷记“应付账款”、“应付票据”、“银行存款”、“长期应付款”等科目。对于随固定资产购置发生的运费,在取得货物运费发票,经国、地税交叉稽核比对无误后,按税法规定准予抵扣的部分直接计入增值税“应交税费――应抵扣固定资产增值税(固定资产进项税额)”,其余部分转入固定资产的价值,会计处理方法与物资采购的会计处理方法一致。

【例1】甲企业从国内乙企业采购机器设备一台给生产部门使用,专用发票上注明的价款50万元,增值税8.5万元,购进固定资产所支付的运输费用0.5万元,取得合法发票,均用银行存款支付。甲企业会计分录:

借:固定资产504,650

应交税费――应抵扣固定资产增值税(固定资产进项税额) 85,350 (5,000*7%+85,000)

贷:银行存款 505,000

2.对于通过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债务重组、接受投资、捐赠等形式取得固定资产时的交易可作为“视同销售行为”进行处理。按照专用发票上注明的增值税额,借记“应交税费――应抵扣固定资产增值税(固定资产进项税额)”科目,按照确认的固定资产价值,借记“固定资产”、“工程物资”等科目,按照增值税与固定资产价值的合计数,贷记“实收资本” (接受投资取得)、“应收账款”(债务重组方式取得)、“营业外收入”(接受捐赠方式取得)。

【例2】甲企业接受丙企业捐赠转入的机器设备一台,专用发票上注明的价款50万元,增值税8.5万元。

新准则释读:根据2006年2月份财政部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五章第二十七条,“利得是指由企业非日常活动所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入。”“利得”是新会计准则引入国际会计准则的新概念之一,它与“收入”的区别关键只差一个字――“非”日常活动产生的。“接受捐赠”是企业非日常活动产生的经济利益的流入,新准则将其归入“营业外收入”科目核算,增加当期的所有者权益。旧准则接受捐赠时记入“待转资产价值”科目,年底再转入“资本公积”等科目,但“待转资产价值”科目在2006年10月30日财政部的《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已经取消了,而是将其计入“营业外收入”科目,待应交所得税金额转入“递延所得税负债”科目。甲企业会计分录:

借:固定资产 500,000

应交税费――应抵扣固定资产增值税(固定资产进项税额)85,000

贷:营业外收入585,000

【例3】甲企业以自己生产的成品成本450万元,计税价570万元,换取丁企业设备一台,并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注明的价款570万元,增值税96.9万元。

新准则释读: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7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规定,换出资产为存货的,应当视同销售处理,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14号――收入》按其公允价值确认商品销售收入,同时结转商品销售成本。这种情况是一种较为特殊的购销活动,应视同销售货物缴纳增值税。在会计实务中,双方都要做购销处理,根据各自发出的货物核定销售额,计算应缴纳的销项税额。收货单位可以凭以物易物的书面合同以及与之相符的增值税专用发票抵扣进项税额,报经税务机关批准后予以抵扣。甲企业会计分录:

借:固定资产 5,700,000

应交税费――应抵扣固定资产增值税(固定资产进项税额)969,000

贷:主营业务收入5,700,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969,000

结转存货成本:

借:主营业务成本 4,500,000

贷:产成品4,500,000

【例4】戊公司因购货原因于2007年1月1日产生应付甲公司账款100万元,货款偿还期限为三个月。2007年4月1日,戊公司发生财务困难,无法偿还到期债务,经与甲公司协商进行债务重组。双方同意以戊公司生产的吊车用作甲公司的生产经营,该设备成本50万元,公允价值(计税价)为80万元。假设甲公司未计提坏账准备,戊公司向甲公司开具了增值税专用发票,价款80万元,增值税13.6万元。

新准则释读: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12号――债务重组》:该准则最大的特点就是公允价值的使用和债务重组收益计入当期损益,而不是计入权益,因此采用新准则以后,债务重组中债权人应当按照换入资产的公允价值作为其换入资产的入账价值,债权人应当将相关债权的账面价值与换入资产的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债务重组损失(若已计提减值准备的,应先冲减减值准备),计入当期损益。

债权人甲公司账务处理:

借:固定资产800,000

应交税费――应抵扣固定资产增值税(固定资产进项税额)136,000

营业外支出――债务重组损失 64,000

贷:应收账款 1,000,000

销项税的涉税核算

1.对于企业将自产或委托加工消费型增值税固定资产专用于非应税项目、免税项目、集体福利或个人消费;将自产、委托加工或购买的消费型增值税固定资产作为投资,提供给其他单位或个体经营者、或分配给股东、或无偿赠送他人等都应视同销售货物,计算应交增值税。借记“在建工程”、 “长期股权投资”、“利润分配――应付普通股股利”、“营业外支出”、“应付职工薪酬”等科目,按货物的成本价,贷记“产成品”等科目;按同类货物的销售价格和规定的增值税税率计算的销项税额,贷记“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科目。

2.企业销售本企业已使用过的可抵扣增值税的固定资产,如该项固定资产原取得时,其增值税进项税额已记入“应交税费――应抵扣固定资产增值税(固定资产进项税额)”科目的,销售时计算确定的增值税销项税额,应借记“固定资产清理”科目,贷记“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科目。

企业销售本企业已使用过的消费型增值税固定资产,如该项固定资产原取得时,其增值税进项税额未记入“应交税费――应抵扣固定资产增值税(固定资产进项税额)”科目的,但按税法规定在销售时允许抵扣的增值税进项税额,应借记“应交税费――应抵扣固定资产增值税(固定资产进项税额)”,贷记“固定资产清理”科目;销售时计算确定的增值税销项税额,应借记“固定资产清理”科目,贷记“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科目。

3.销售自己使用过的应税固定资产(如应征消费税的汽车和摩托车),应参照财税[2002]29号文规定:纳税人以自己使用过的属于应征消费税的机动车、摩托车、游艇等固定资产,进行销售或对外投资,售价超过原值的,按照4%的征收率减半征收增值税;售价未超过原值的,免征增值税。

【例5】某企业转让其八成新小轿车,固定资产账面原值30万元,已提折旧0.5万,转让价30.5万,未计提资产减值准备,不考虑城建税及附加税。

会计处理:

⑴转入清理:

借:固定资产清理 295,000

累计折旧5,000

贷:固定资产 300,000

⑵取得收入:

借:银行存款305,000

贷:固定资产清理 305,000

⑶计提税金:

借:固定资产清理11,730.76

贷:应交税费――未交增值税11,730.76(30.5÷(1+4%)×4%)

⑷交税时:

借:应交税费――未交增值税11,730.77

贷:营业外收入 5,865.38

银行存款 5,865.38

注:旧企业会计准则将减半后的差额记入“补贴收入” ,新会计准则指南新的156个新会计科目中,取消了该科目,将其减半的增值税记入“利得”――“营业外收入”中。

⑸结转固定资产清理:

借:营业外支出――处理固定资产净损失1,730.76

贷:固定资产清理 1,730.76

进项税额转出的涉税核算

企业购入固定资产时已按规定将增值税进项税额记入“应交税费――应抵扣固定资产增值税(固定资产进项税额)”科目的,如果相关固定资产用于非应税项目,或用于免税项目和用于集体福利和个人消费,以及将固定资产用于不适用范围的机构使用等,应将原已记入“应交税费――应抵扣固定资产增值税(固定资产进项税额)”科目的金额予以转出,借记“固定资产”,贷记“应交税费――应抵扣固定资产增值税(固定资产进项税额转出)”科目。

【例6】承例1,若甲企业以此项固定资产专用于免税项目。

借:固定资产:85,350

贷:应交税费――应抵扣固定资产增值税(固定资产进项税额转出)85,350

期末结转

1.如将应抵扣的固定资产进项税额抵减未交增值税时,借记“应交税费――(未交增值税)”科目,贷记“应交税费――应抵扣固定资产增值税(已抵扣固定资产进项税额)”科目。

【例7】期末固定资产进项税额抵扣未交增值税2万元。

借:应交税费――未交增值税

贷:应交税费――应抵扣固定资产增值税(已抵扣固定资产进项税额)20000

2.期末企业以当期新增增值税税额抵扣固定资产进项税额时,应借记“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新增增值税额抵扣固定资产进项税额)”科目,贷记“应交税费――应抵扣固定资产增值税(已抵扣固定资产进项税额)”科目。

总结

1.目前,我国增值税专用发票的抵扣采用凭票抵扣的制度,是增值税专用发票为抵扣的必要但非充分条件,而转型后,增值税抵扣范围扩大,若再将专用发票作为惟一的扣税凭证,则必将在更大程度上刺激纳税人的偷漏税动机。希望有关部门出台相关的监控或配套措施,以杜绝假发票,降低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对纳税人经济利益的驱动。

2.消费性增值税仅适用于一般纳税人,而对于小规模纳税人而言,其固定资产应和存货一样,是不允许抵扣的。事实上,增值税转型对小规模纳税人来说是不利的。因为一般纳税人为了能取得专用发票进行抵扣,在取得固定资产时会避免向小规模纳税人购买,而小规模纳税人便只能以更优惠的条件来吸引客户。所以,税法应适当降低一般纳税人的条件,以便在更大的范围内兼顾公平。

新的增值税法篇3

(一)增值税的征收范围过窄,在税制结构和管理万面存在的新问题

1、货币运输收入没征增值税而征了营业税,其实质是对增值税制体系的割裂。因为货物运输是货物生产流通的中介环节,在这个环节不征增值税而征营业税,人为地割断了增值税专用发票链条式管理的税制体系。运输单位购进的配件、修理支出、燃料费用等均属于投入物,本身都负担了增值税,且对运费部分国家也作了准予抵扣10的规定,而对运费国家只征收3的营业税,从这个角度看,国家是征了税还是退了税都很难说。作为缴纳增值税企业,对运输费用只扣10的增值税是扣除不到位,加重了企业增值额的税负,显然,从税制的角度讲,不合理的因素已显而易见。从管理角度来讲,由于运输费用和货物价格划分清,也给税务机关带来了很大的麻烦,尽管国家作了混合销售行为的征税规定,但实际中是很难划分的,作为纳税人来说无论按照一般纳税人计算的税负,还是按小规模纳税人计算的税负,都比营业税计算的税负重要,加之增值税和营业税分别由国税、地税两个税务执法部门分别管理,使国地税两家在这个新问题上产生扯皮现象,其实质不是国税、地税两家的新问题,而是一个税制新问题,只有彻底改革税制才能彻底解决这个新问题。

2、建筑业应列入增值税的征税范围。建筑业消耗着大量的建筑材料,而这些建筑材料在我国都属于应征收增值税的货物,只有把建筑业列入增值税的征税范围,才有利于国家对建筑材料销售单位的税收管理,减少销售建筑材料而造成的税收流失。

(二)抵扣范围方面的间题

目前,我国采用生产型增值税,固定资产的进项税额不能抵扣,这对加强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避免给财政宏观财力平衡造成过大压力,是有积极意义的;但是,生产型增值税使得生产成本中的增值税抵扣不彻底,导致重复征税及税负分配不均新问题较为突出,具体表现在:

1、产品价格部分含税,不利于产品的公平竞争。由于外购固定资产所含的增值税不能抵扣,因此产品成本中包含了这部分不能抵扣的增值税。由于行业间的资本有机构成不同,设备的先进性及所含的价值不同,因此体现在产品成本中含税程度也不一样,含税越高,竞争力越差,增值税中性原则没有得到彻底贯彻。这点也不利于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竞争和我国外贸的发展。 

2、资本有机构成高的行业实际税负高,不利于高科技产业及基础产业的发展。从实际情况看,高科技产业和基础产业因资本有机构成较高,产品成本中固定资产投入的比重较大,按目前生产型增值税征税,由于可抵扣的进项税额少,这些企业所承担的实际税负要高于一般企业。这样的税负结构不利于高科技行业及基础产业的发展,不利手加速企业的设备更新和技术进步,其结果将会加剧我国产业结构失衡。

3、增加税收抵扣的复杂性,不符合税收的效率原则。由于资本性支出的进项税款不能抵扣,在抵扣过程中,要划分资本性支出和非资本性支出,直接的资本性支出不能作进项税款抵扣;还要划分固定资产在建工程的范围,凡属固定资产在建工程范围(包括固定资产大修理、新建、改建、扩建、修缮、装饰建筑物等)耗用的货物和应税劳务,不论其会计制度规定如何处理,购入时其己抵扣的税金,要转作在建工程的成本;此外原材料的运输费用可以按规定的扣除率作为进项税款抵扣。实行生产型增值税带来进项税款抵扣的复杂性,势必造成计算上的漏洞,给征收管理带来困难。

(三)小规模纳税人的增值税征收率新问题

1、小规模纳税人的税负不是以增值额计算的税负,征收时不分生产和流通都按6征税,购进投入物不能扣税,价格中到底包含了多少税金谁也说不清楚,生产货物不同,投入物也不同,成本中所含的税金自然不同,而且小规模纳税人生产的货物无论经过几个生产环节,包括经过批发、零售两个环节进入消费,都要按6计算征税,这样的重复征税行为和过去的产品税、营业税一样发生了多环节、多次征的重复征税新问题,它实质己不是增值税,而成为销售税。

2、税率和征收率不同,产生了增值税不含税价格的扭曲,同样的货物,同样的价格(指含税价,也是消费者见面价),而在征税时的计税价格(指不含税价)却不同,每100元收入(含税收入)征税时,一股纳税人计算的不含税价为85.47元,而小规模纳税人计算的不含税价为94,34元。增值税采用的是发票扣税制的办法,一般纳税人花100元钱购买投入物,成本负担85.47元,可以作为进项税额抵扣的税款是14.53元,假如花100元购进小规模纳税人的货物作为投入物,成本则应负担94.34元,只能抵扣5.66无的税款,同样的投入,则成本负担耍多8.87元,投入物成本提高10.38.投入物成本提高,相对便增值额降低,而产品出售后还要多交税款10.38元,这样迫使一股纳税人不去购买小规模纳税人的货物,致使两种纳税人双方的业务范围都受到很大限制,这是人为地割断了各种经济主体之间的业务往来,成为阻隔小规模纳税人和一股纳税人经济交往的壁垒,不利于市场经济形势下统一市场的形成,更不利于公平竞争。 

(四)税负之间的关系以及免税货物的税收处理新问题

1、我国基本税率为17,低税率定为13,由于纳税企业购进投入物的交叉,纳税人则出现了高征低扣和低征高扣的新问题。这两种情况无论是哪种情况,其货物销售后纳税人直接交纳的税款和自身的增值额相比较,都不是国家规定的税收负担。比如其100元收入额中:低税率13的投入物占到33,基本税率17的投入物占到33,增值额占到34,在其货物适用17的基本税率的情况下,其应交纳的增值税等于7.10元。那么,这个税负就占到增值额的20.88.反过来说,其货物适用税率假如适用13的低税率,其应征增值税就等于3.10元。那么,这个税负仅占到增值额的9.12.假如按增值额计算税收负担作比较,两者税负相差要达到一半以上,很明显,这样做实际只体现了货物在最终消费时货物本身整体税负的平衡,而忽略了生产环节生产者自身税收负担的平衡。国家对部分货物和行业采用低税率,体现国家对本货物和本行业给予的税收照顾,所以不应该把低税率而少负担的税收往下一个生产或经营环节转移,而应该彻底地在适用低税率环节一次性处理清楚,使下一个生产环节或者经营环节不受影响。这就是说,国家可以只设计一个基本税率,而对于应该适用低税率的货物和行业另外规定一个照顾扣除比例。

2、国家规定的免税货物,在规定环节免征增值税,而有些免税货物作为原辅材料进入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主要体现在免税农产品),生产出的货物又不是免税货物,所以这些免税货物在新货物售价中又视为增值额由生产企业重新交税,国家己经免去的税款又由新的生产企业补交。商业流通企业购进免税农业产品,在出售时把购进原价作为增值额再交增值税,也是把免去的税款由商业企业补交。使得商业企业的售价比收购价高得多,造成农业生产者心态不平衡,不利于国家组织收购农业产品,反而使其它一些农业产品经销商(指非一般纳税人)钻了空子,提价收购,压价销售,以税转利。国家虽然规定了收购免税农业产品按10扣税,但仍存在扣税不到位的新问题。如棉纺织企业和缫丝企业其增值部分直接负担的税款耍达到25一30,商业企业增值部分直接负担的税款要达到20一25,这些都充分体现出新增值税规定的免税,是对前者的优惠照顾,而实际形成了对后者的打击和歧视,是很不公道的。

(五)减免及优惠万面的新问题

l、优惠办法过多过乱。现行的减免税从减免对象看,有按货物划分的,有按生产流通环节划分的,也有按经济性质和销售对象划分的;从优惠减免的实施办法看,有直接减免的,有“先征后通的”,还有“先征后退”的。而且大多数优惠政策属照顾、过渡性质,没有很好地体现政府的产业政策导向。同时,优惠政策增加了增值税征收管理的操作难度。 

2、优惠办法防碍了增值税“链条”功能的发挥,增加了扣税环节中的矛盾和新问题。当免税货物进入应税环节时,由于无进项税款可供抵扣,使该应税环节税负加重。同时以前环节已交纳的增值税无法抵扣,又会造成重复征税。当应税货物经过减免环节最后用于出口时,则免税环节前的已征税款无法计算退税,造成退税不彻底。

(六)发票及其征管万面的新问题

1、专用发票存在不规范使用及非法使用的新问题。由于我国首次在采用凭专用发票扣税过程中出现不少错用、乱用发票等情况,也有一些地方税务部门及税务人员采取“高开低征”的办法,或借此促销本地货物,保护地方利益:或借此以权谋私。更有些单位采用“虚开”和为无专用发票单位“代开”增值税发票、偷逃税款。 

2、专用发票的稽核新问题。专用发票的稽核作为扣税前的重耍一环是一项十分细致深入的工作,必须借助先进的计算机管理网络及既有税务征管经验又有计算机操作经验的人才才能实现。而目前税务部门这两方面的软硬件都很缺乏,造成稽核流于形式,碰到经过多环节转手的增值税发票,根本无法稽核其源头。由于专用发票是扣税的唯一凭证,其“含金量”非同平常,应有一套严密的管理制度相适应。但从目前状况看,专用发票被盗、骗购、倒卖等不法行为屡有发生。这些非法获取的增值税专用发票被大量虚开、代开,从而扰乱了增值税征管链条,造成税款大量流火。

二、策略

(一)实行收入型增值税试点 

鉴于现行生产型增值税存在的重复征税及对我国产业政策的不利影响,实行消费型增值税无疑是最理想的方法。但考虑到我国财力基础薄弱和继续加强对投资规模的控制,因此,目前阶段宜实行收入型增值税作为过渡。由于收入型增值税具体操作中存在许多复杂的技术新问题,建议先行进行试点。试点企业应为如下几类:一是国家需要扶持的高新技术产业;二是资本有机构成较高,或现行增值税进项税金抵扣很少,税负较重的基础产业;三是其他一些税负较重,而不宜实行优惠减免,影响抵扣链条完整性的企业。试点的具体做法是,和计提固定资产折旧挂钩,对折旧额进行分解,分离出其中所含的增值税金一起扣抵应交增值税。使得当期产品成本成为不含税成本。在取得经验的的基础上,逐步扩大试点范围。并最终过渡到对资本性支出实行购入扣税法,为推行全面的消费型增值税创造条件。

(二)分阶段扩大增值税范围 

由于扩大增值税范围对原征收营业税的企业税负变动较大,以及对分税制后作为地万收入的营业税收入影响较大,拟采取分阶段逐步扩大。建议:第——阶段将现行增值税运行中矛盾和新问题最为突出的交通运输业,纳入增值税范围。第二阶段将建筑安装业、邮电通讯业及娱乐等其他服务业纳入增值税范围。第三阶段将增值税范围扩大到经济领域的所有经营行为。在各阶段实施过程中建议对交通运输业、建筑安装业及邮电通讯业,实行收入型增值税。避免因需要降低税负,实行低税率,而加重下道环节的税负。同时由于扩大增值税范围对营业税收入的影响,应作好测算,适当调整中心和地方增值税的共享比例。 

(三)清理增值税减免优惠,规范增值税优惠政策

增值税减免优惠原则上应对于那些确需要照顾而又不涉及增加下道环节税负的流通经营环节,可直接减征、免征。对那些需要照顾又影响下道环节税负的,应采取“先征后返”的形式。增值税优惠减免的数量应控制在最小范围。非凡对于众多的校办企业、民政福利企业,应从财政政策或其他税收优惠政策上去解决其困难,避免用增值税减免这一负面影响较大的优惠政策。也可考虑对这些确需优惠的企业采取实行收入型增值税,扩大抵扣范围,降低实际税负来解抉。使增值税减免优惠政策对增值税的抵扣链条的影响减少到最低限度。

(四)调整小规模纳税人的税收证管政策 

建议:(1)有条件地放宽一般纳税人的认定标准,只要能够建帐建证,能正确计算销项税额、进项税额及应纳税额的小规模纳税人,就可取得一般纳税人资格。对于因放宽标准而取得一般纳税人资格的小规模纳税人,应加强其财务会计核算及管理的监督,通过年检工作,督促其达标。同时,对这类小规模的一般纳税人,应采用小额增值税发票和千元以下的定额发票,以减少发票使用管理的漏洞。(2)对于达不到放宽标准的小规模纳税人,维持原税负,促使其建账建证,向一般纳税人靠拢。也可在统一规范的前提下,鼓励小规模纳税人到会计事务所和税务咨询事务所委托建帐建制,成为小规模的一般纳税人。对于小规模纳税确需使用专用发票,可继续答应到税务机关代开,解决其实际新问题。(3)规范小规模纳税人的定额征收制度,切实加强小商品市场的税收征管,统一各地区小商品市场的税收政策。对商业批发及生产资料经营者,不能定为小规模纳税人,必须促使其建帐建证,避免定额偏低和不规范而造成增值税的体外循环。

(五)综合配套、综合治理,创造良好的纳税、治税环境

国际经验表明,良好的纳税、治税环境是实施增值税最有效的保障。首先,加强宣传和舆论的监督工作。利用周刊、局报及社会舆论工具,广泛宣传增值税改革内容,提高公众的认知水平,消除疑虑。同时,利用舆论工具加强社会监督。其次,进一步做好征纳双方办税人员的业务培训。第三,树立全局观念,克服地方主义和本位主义,协同解决地区性的税收竞争和打击跨地区的偷骗税款的案犯。

(六)制定征管制度,尽量发挥社会的监督功能。

比如说会计制度,税收管理不能脱离会计制度,所以国家在制定会计制度时,应考虑到国家的税收制度,应该围绕税收制度去制定有关税收的会计处理办法,而税收管理制度的制定则围绕会计制度去制定。此外,还有银行结算制度、工商行政管理制度、物价管理制度等,假如这些制度中都把是否进行税务登记、是否足额按时纳税,或者需要税务部门出具什么样的证实文件等作为给纳税人办理事项的合法条件,那么,税收制度在我国就能真正地顺利进行。

(七)完善发票管理,探索建立各种形式的专用发票抵扣辅助办法

1、加强宣传、规范各级部门和企业的行为。采用多种形式,加强增值税专用发票管理的宣传工作,便全社会对专用发票在国家税收中重要功能有充分的熟悉。各级职能部门、税务部门有责任加强宣传,提醒有关单位在扩大招商引资时,不能放松对专用发票的管理。耍加强对发票使用知识的宣传,使大部分涉及到专用发票的人都知道如何合法使用专用发票及承担违法使用的后果,以规范企业使用专用发票的行为。同时,还要帮助企业加强专用发票的控管工作,增强自我保护意识,运用新闻媒介进行全万位的宣传,以提高全民对专用发票的熟悉。 

2、整顿企业会计凭证,实行“以票管税”和“以帐管税”并举的征管思路,强化对增值税专用发票的管理。在现行增值税专用发票抵扣制实行“以票管税”的基础上,着力加强企业的会计凭证管理,并实行“以帐管税”。我们认为,这是强化增值税专用发票管理的有效办法。因此,建议税务稽查部门和企业财务管理、会计管理等部门联手开展“凭证建设”,加强增值税专用发票管理和整顿企业会计秩序相结合,通过健全凭证和审核凭证,打击弄虚作假行为,为解决专用发票管理新问题打好基础,堵塞各种偷税、骗税行为。 

3、进一步修正和细化一般纳税人的认定条件,控制专用发票使用的龙头。现行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的认定条件略显粗糙,缺乏可操作性,企业可以通过各种方法,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的使用资格。因此,税务机关应加强对一般纳税人的计定和年检,对不符合条件的单位,果断不予或取消一般纳税人资格。建议应进一步修正、细化一般纳税人的认定条件,重点放在企业的建帐制是否规范上,同时将“年增值税税负率”是否达到或接近行业平均水平作为重要的衡量标准。对税收负担达不到一定正常水平,又无正当理由的企业,应取消一般纳税人资格,停止专用发票的使用。 

4、强化“市场”税收管理,是控制发票新问题的重点。目前,增值税专用发票的新问题有相当大的一部分产生于各地为某种物资流通而设立的集中性的交易场所或交易市场及出租柜台的商场商店。鉴于目前“市场”税收的体外循环及增值税发票的失控情况,建议有关部门对“市场”进行一次全面地清查整顿,取消包税行为,以经营单位进行资格审定,符合一般纳税人条件的才给予增值税专用发票和使用资格。对商业部门要探究具体办法,解决其不开售货发票或少开售货发票、实行回扣等偷漏增值税的行为。

5、加强现代化征管手段建设和稽核检查制度建设。计算机征管和稽核可以大大提高征管工作质量和效率。要创造条件,加快计算机联网建设,从而加强计算机稽核。建议国家税务总局和各地税务部门继续重视和加强计算机的征管和稽核,加快“金税工程”建设,并组织专家设计和完善相应的软件,扩大联网面,对于一定数额以上的抵扣联必须进机交叉稽核,有新问题的立即进行人工稽核,对纳税人购、用、存以及纳税申报全部纳入计算机管理,以减少发票管理和税收证管相脱节的现象。 

税务稽查和征管有同等重要地位,有必要充实稽核和检查队伍的力量,增加人员,同时提高稽查干部的政治和业务素质。还要增加资金投入,改善交通、通讯等稽查工具和办公设施,扩大计算机稽查范围。

6、注重专用发票外部管理,帮助和监督企业建立专用发票控制制度。专用发票管理“链”,是由税务机关和纳税企业共同构成的,但目前实践中却忽视企业对专用发票的管理,形成管理“链”的脱节。重大增值税专用发票犯罪案件绝大部分是在企业从税务机关领取专用发票以后发生的;另外,由于企业对发票管理不善而造成的遗失情况也不断发生,因此,切实加强企业对增值税专用发票的管理己刻不容缓。企业应建立对外来专用发票形式审核制度、实质审核制度和定期报验制度。对企业专用发票应建立专人管理、专人使用、专项填报、日常检查、定期报查等制度,税务机关要帮助企业建立外部专用发票和本企业专用发票的控制管理制度,并监督企业的执行情况。对控管制度建立不全或执行不严的可根据有关规定予以处罚。如企业因审核不严而收进虚假专用发票,税务机关要果断不予抵扣。对遗失发票的也可给予严厉处理,并采用累计计分的办法,对违章超过一定次数的,给予停发专用发票等处罚。

新的增值税法篇4

[关键词]增值税转型生产型消费税消费型增值税

1增值税转型简述

1.1转型背景

美国次贷危机的恶性影响正在向实体经济渗透,对中国经济的负面影响还难以预估。在这种较严峻的形势下, 2008年11月9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自2009年1月1日起,在全国所有地区、所有行业推行增值税转型改革。

1.2增值税改革内容

自2009年1月1日起,在全国所有地区、所有行业推行增值税转型改革。增值税转型就是将生产型增值税转为消费型增值税。其主要内容有以下几点。

允许企业抵扣新购入设备所含的增值税

取消进口设备免征增值税和外商投资企业采购国产设备增值税退税政策

将小规模纳税人的增值税征收率统一调低至3%

将矿产品增值税税率恢复到17%

2增值税转型的积极影响

增值税转型,短期可为企业减负、增加企业投资积极性,长期可以刺激投资,提振内需,促进企业技术更新改造,配合中国经济的结构转型。下面就增值税改革产生的积极影响加以阐述。

2.1为增值税立法创造条件

我国目前实行的是增值税暂行条例,是由全国人大授权国务院立法制定的。这次增值税改革我国可以借此机会加速进行增值税立法工作,争取尽快将增值税暂行条例上升为增值税法,进而提高法治程度。

财政部税政司副司长郑建新在接受采访时指出:“做好立法准备工作实际上包括两个内容:一是增值税转型改革,二是扩大征收范围,此次条例修订完成了转型改革的任务,可以说是为增值税立法创造了更好的条件”。可见,这次增值税改革为其立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2.2避免重复征税

“增值税转型”,从生产型增值税转为消费型,其核心内容就是企业购入固定资产过程中支付的增值税可以作为进项税从销项税中给予抵扣。因此,企业在计入固定资产时候只计入固定资产原值,不含增值税,从而避免了重复征税,减轻了企业税负,增大了企业的利润和现金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2.3减轻企业负担,刺激投资

在全国两会上,以增值税转型为重点的结构性减税成为各方热议的话题。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谈及2009年工作部署时提出:“实行结构性减税和推进税费改革,采取减税、退税或抵免税等多种方式减轻企业和居民的税负,促进企业投资和居民消费,增强微观经济活力。”

在生产型增值税下,开发费用和固定资产均不能抵扣,致使高新技术企业既要承担投资失败的风险又要多缴税款。无形中使得投资者更愿意将资金转向成本少、税负低、回收期短的项目,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投资者向高新技术产业进行投资的积极性,客观上不利于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其结果必然加剧我国产业结构的进一步失衡,加重了企业负担,影响企业投资的积极性。

2.4加速经济结构转型,促进产业升级

增值税转型使税赋结构在不同行业和企业间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这种变化将促进基础产业和资本密集型企业的发展,缓解原材料基础产业的瓶颈问题,加快技术进步和设备更新。

实行消费型增值税有利于企业的技术进步。实行消费型增值税可以刺激企业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投资,以带动经济的产业升级加速以扩大增值税抵扣范围为主要内容的增值税转型,既可化解企业流动性资金紧张,又能提高产品出口竞争力,还有助于加速经济结构转型,促进产业升级。

2.5有利于与国际接轨,平等参与国际竞争

目前全世界有100多个国家采用消费型增值税,中国增值税转型改革更符合国际惯例,有助于平等地参与国际竞争,主动融入一体化的世界经济中去。

3增值税转型的消极影响

3.1财政收入减收效应

增值税转型带来的直接的影响就是国家财政收入的减少。一般来说,消费型增值税有利于企业生产发展,而生产型增值税则对政府的财政收入更为有利。针对我国税收制度与现状而言,增值税是第一大税种,转型将直接减少财政收入。

3.2增值税转型增大就业压力

生产型增值税下,资本密集型企业固定资产占比重比较大,不允许抵扣的进项税额大,因而税负重于劳动密集型企业。消费型增值税下,固定资产的进项税额允许抵扣,从而劳动密集型企业的优势消失。因而,在消费型增值税下,在同样的生产水平下,企业更倾向于使用能抵扣进项税额的设备而不是雇佣工人,这就必然造成资本流向资本有机构成高的行业,进而造成劳动岗位的减少,失业人员的增加。尽管从长远角度看,就业问题的根本解决有赖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升级,但是从社会稳定角度出发,实施消费型增值税后短期内出现的就业压力大这种现象不容忽视。

4对实施消费型增值税的思考

4.1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消费型增值税已经实施了半年之久,在实施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方面的问题:(1)要充分考虑财政的承受能力,保证中央具有足够的宏观调控能力(2)真正做到投资增长效应,即从投资需求看,应顾及税收优惠政策对投资需求的“激活力度”,真正促进企业技术升级。

4.2对增值税转型的建议

(1)可适当扩大地方税权。增值税属于中央地方共享税,中央政府享有75%,地方政府享有25%,借增值税转型之机,可以考虑在中央与地方之间重新确定一个更为合理的财力分配办法,适当提高地方对增值税的分成比例,进而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达到国家宏观调控的目的。

(2)强化计算机征管。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21世纪,计算机征管可以大大提离征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要创造条件,加强计算机联网建设,从而加强计算机稽查。税务部门应该继续重视和加强计算机的征管和稽核,进一步加快“金税工程”建设,早日实现税务信息化管理。

5结束语

实行与国际统一的先进的“消费型增值税”是我国税制发展的方向和必然趋势,也是我国对外经济贸易企业应对国际竞争的有利条件,对我国依法治税和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稳步进行增值税税制改革,进一步加大税收征管力度,相信我国增值税改革会有一个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明天!

参考文献:

[1]史正保.税法原理与实务[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60-90.

[2]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税法[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25-87.

新的增值税法篇5

关键词 消费型增值税 固定资产 会计核算

税法与会计密切相关:会计核算是确定税基的重要途径,通过会计核算可以提供企业的营业收入额以及经营过程中的流转额,从而为税法服务,更好地体现税法精神;而同时,税收又是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一项支出,会计要进行全面核算,也必然要将税收纳入其核算范围。当税制变更尤其是税基变动时,会计核算必然要与之相适应,调整便成为必然。

当增值税由生产型转变为消费型后,其抵扣范围的扩大必然影响到会计核算中对于固定资产的计价、企业应纳增值税额的确定以及固定资产使用期内折旧费用的计提、损益的计算等一系列问题;加之我国目前对增值税的核算在更大程度上是遵从税法而不是会计制度的规定,这就使得转型对会计核算的影响更为明显。本文分别从进项税额的确认、计量、记录、报告等几个方面对转型后固定资产涉税业务的会计处理问题进行探讨。

1 进项税额的确认问题

我国目前的增值税法规中对销项税额的确认标准与会计准则中对于当期收入的确认原则基本一致,即遵循的是权责发生制原则,但对于进项税额的确认却有违于该原则。

增值税转型后,确认方面的变化主要体现在进项税额上,即取得固定资产时发生的增值税原来是计入资产价值的,而转型后将被允许确认为进项税额进行抵扣。本文认为进项税额在确认时应注意两个方面的问题:

1.1 哪些增值税额可以抵扣

 首先需要关注的是:存量固定资产是否可以抵扣?目前有两种不同的建议:可以抵扣和不允许抵扣。考虑到前者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较差,笔者赞成后者,即只将新增固定资产纳入可抵扣范围,这样可以大大简化转型的问题,特别是税务会计的处理问题。其次,是不是所有新增固定资产都可以抵扣?回答是否定的,因为税法和会计的永久性差异是必然存在的,增值税会计在确认进项税额时必须严格遵照税法规定。根据专家建议以及其他国家的经验,非生产用固定资产、从小规模纳税人处取得固定资产以及其他无法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的情况下发生的增值税都是不允许抵扣的;此外,若固定资产在使用中改变用途,属于税法规定不可抵扣范围时,原先已确认的进项税额还应转出。

1.2 何时加以确认

 是在固定资产取得时?款项支付时?还是在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时?这有待新税法的规定。有专家建议, 由于我国的固定资产投产率较低,为方便税收征管,新增固定资产在验收交付使用后方可抵扣。若照此执行,则税法与财务会计在进项税额的确认上又会产生时间性差异。

2 计量问题

我国目前采用的是增值税专用发票制度,增值税专用发票是进行计税扣税的重要凭证。转型后,固定资产进项税额的计量也同样要依据所取得的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的税额进行全额抵扣。

3 记录问题 

参考1993年12月30日财政部的《关于增值税会计处理的规定》,依据消费型增值税的要求,本文就增量固定资产的一些涉税业务的会计处理问题提出以下设想。

3.1 科目设置

考虑到进项税额抵扣的时间性差异,建议在保留现有会计科目体系的基础上,在“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账户中再增设“待扣固定资产进项税额”项目,记录企业尚未经税务机关批准抵扣的固定资产进项税额。企业新增固定资产,根据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的增值税额计入“待扣固定资产进项税额”借方;经税务机关批准抵扣后,从贷方转出。

3.2 具体账务处理

(1)企业新增固定资产,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且符合税法规定的抵扣范围,在经税务部门批准抵扣之前,根据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金额做如下账务处理:

借:固定资产或在建工程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待扣固定资产进项税额)

 贷:银行存款 等

 贷方应根据实际业务进行登记,若为外购、自建,则根据款项的支付情况选择“银行存款”、“应付账款”等科目;若为接受投资,则贷记“实收资本”;若为接受捐赠,则贷记“资本公积”。

若企业在新增固定资产过程中领用本企业外购的原定用于生产的原材料,在现行规定下是需要进行进项税额转出的,而在消费型增值税下,由于新增固定资产的增值税也可以抵扣,似乎没有转出的必要,但考虑到进项税额抵扣的时间差异,笔者认为应将进项税额转入到“待扣进项税额”中,即: 

 借:固定资产 或 在建工程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待扣固定资产进项税额)

 

贷:原材料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转出)

同样,若企业在新增固定资产过程中领用本企业自己生产的产成品或委托加工产品,在现行规定下是作为视同销售行为,按产成品的售价计算销项税额,并按账面成本与销项税金之和计入固定资产价值。而在增值税转型后,则应将销项税额计入“待扣固定资产进项税额”有待抵扣。其账务处理应为:

 借:固定资产 或 在建工程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待扣固定资产进项税额)

 贷:产成品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需要注意的是,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是进行抵扣的必要条件,但并非充分条件。若新增固定资产属于不得抵扣范围,如非生产经营用,则应将价税合并全部计入固定资产价值;若企业属于小规模纳税人,即使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也不允许抵扣,而应计入固定资产价值。

 (2)经税务部门批准抵扣后

 借: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 税额)

 贷: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待扣固定资产进项税额)

(3)当固定资产出现报废、毁损时,原已抵扣的进项税额应转出。

借:固定资产清理

 累计折旧

 

贷:固定资产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转出)

 (4)当固定资产盘亏时,原已抵扣的进项税额应转出。查明原因前,会计分录为:

借:待处理财产损溢———待处理固定资产损溢

贷:固定资产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转出)

新的增值税法篇6

一、营改增政策的产生发展原因

为什么要进行营业税改增值税?第一,有利于改变重复征税带来的各种消极效果。营改增之前,营业税的纳税人购买货物,就要额外缴纳增值税,因为不能取得增值税抵扣凭证,因此要多缴纳增值税。增值税纳税人也是如此,因为不能取得抵扣凭证,也要同时缴纳两种税。由此可见,赋税的确重复征收。一方面,企业以营利为目的,都不想多缴纳税款,迫于税收压力,增值税纳税人与营业税纳税人之间合作减少,商业贸易的无形界限由此而产生。这种无形的界限不仅阻碍市场经济的发展,还严重局限了纳税企业交易对象的选择。另一方面,以往的营业税是多环节的全额征税,在市场经济细分程度较高的阶段下,商品附加值与市场细分程度成正比关系。意味着细分程度较高的企业其生产的产品附加值也比较高,商品的附加值高了其价格也就高了,所以营业税也高。如此一来,便显现出了营业税全额多环节征税的不合理之处。营业税的征收不仅阻碍了市场细分的进程,还影响了市场的成熟化发展。第二,营改增的主要行业为现代服务业和交通运输业,多数为第二、第三产业,我们知道,对二三产业的营改增不仅能规范二三产业的产业链条,而且能够在完善产业链条发展的过程中融合二三产业的发展。有利于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第三,营改增对于建立货物劳务增值税出口退税制度有积极作用,并且有利于完善我国的出口退税体制。由此可见,营改增势在必行。

二、对不同纳税企业的影响及利弊分析

(一)对原增值税纳税企业的影响及利弊分析

营改增对于原增值税纳税企业的影响分析,要从其合作企业是否为试点企业分别讨论。如果一个企业在营改增新政实施之前是按增值税纳税方式缴纳的税款,营改增之后的计税方法仍然是增值税纳税办法,如果纳税企业不与新政实施的试点企业进行业务往来,由于适用的政策前后一致,税率也没有变化。所以营改增对这类企业没有影响;若企业与试点企业有合作,那就意味着企业可以获得更多的增值税专用发票,增加了可抵扣的进项税额,抵扣后的实际缴纳增值税减少了。如此一来企业的税收负担就会下降[1]。另外的,原增值税纳税企业日常中难免的会发生一些营业税纳税行为,在营改增的政策下,原本不能抵扣的进项税就可以凭借新的政策规定进行税额抵扣,减轻税负。营改增政策还规定,原增值税纳税人接受境外单位或者个人提供应税服务的,其进项税额可以凭借取得的税收通用缴款书进行抵扣。总概括来讲,营改增政策扩大了原增值税纳税企业对其他企业的合作范围,在很大程度上都减轻了企业税负,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增加其经济收入。

当然营改增对于原增值税纳税企业并不是没有缺点,比如,营改增后兼营应税服务的原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进项税额抵扣一般情况下都是比较滞后的。对于企业现金流量比较大且流动资本相对匮乏的企业而言,企业大额的进项税额抵扣延后将会影响企业的营运现金流动,对企业日常经营活动产生不利影响。特别在涉及到关键决策的时候,会增加其机会成本。但是究其利弊分析而言,对于原增值税纳税企业,营改增的政策的实施还是利大于弊的。

(二)对试点纳税企业与小规模纳税企业的影响及利弊分析

对试点纳税企业的税负影响应当主要从以下三个角度考虑。第一,税率。税率的上下浮动变化会直接影响企业的税负增减变动。税率上调企业税负增加。下调减轻企业税负;第二,可抵扣数额。试点纳税企业可以根据新政策规定,凭借进项税额发票按规定抵冲销项税额,减少实际纳税额度,进而减小税负压力;第三,新政优惠,境外服务由征税改为免税或者由免税改为零税率使得企业的税负得到减轻[2]。在各个试点行业中,由于增值税的抵扣方式、可否抵扣、使用的税率以及整个行业的营运模式都不相同,所以“营改增”给各个试点行业带来的税负影响也不相同。以运输行业举例说明,“营改增”新政规定,交通运输业实行11%的增值税税率。税率从原来的5%上升到现在的11%,如果不考虑进项税额的抵扣,那么税率的上升无疑会造成企业税负的增加。另外,在新政策实施的开始阶段,企业由于不能灵活运用增值税的抵扣政策也会造成阶段性的税负增加。但是长久来看,随着企业的计税方法越发灵活科学,纳税方法也逐渐熟练。导致进项税的抵扣有利于减少进项税额,减轻企业的税负。

对于新试点企业也有税负增加的行业企业。比如渐增咨询服务业,原该行业适用的税率是5%,在新政策实施后改为6%。税率的提高会在多方面增加企业的税负,主要体现在:一方面税率增加直接导致企业税负压力增大。另一方面由于鉴证咨询行业比较绿色环保,购置资产数量较少,导致可抵扣数额不多,最终导致增值税税负增加[3]。

营改增对于小规模纳税人,应当从税负、会计账务处理、发票的使用管理等角度进行讨论。首先,营改增使得小规模纳税企业按照3%增值税税率纳税。相对于以往的营业税5%而言有减无增,可以减轻企业税负。但是因为小规模纳税企业规模小、账务处理问题多发,因此也存在因为账务问题而强制适用高税率的风险。其次,小规模纳税企业在会计核算上较以往缴纳营业税时更加严格,小规模纳税企业也应当设置规定的增值税会计科目和相关明细账。账务处理相对以往更加繁琐,因此在实务处理中可能会影响工作效率。最后,营改增有可能会影响小规模纳税企业的内部管理结构,一方面对于会计账务处理人员的专业素养要求更加严格,另外的对于整个财务会计账务处理流程、档案管理、设施匹配也会要求更加严格,从而间接增加小规模纳税企业的间接成本。概述来讲,如果小规模纳税企业能够科学合理的设定会计账簿,并且严格按着法律要求进行明细账的机载,就能够充分利用税改政策达到减税的目标。相反的,如果做不到以上,就必然会导致企业税负增加。

三、企业的纳税筹划策略

(一)充分利用税收优惠政策

《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方案》明确了过渡期税收优惠政策。可以延续国家给予试点行业的原营业税优惠政策。那就意味着纳税企业在营改增过程中可以利用这些政策优势合理进行纳税筹划。“营改增”为了保持税收政策的稳定连续性,因此特规定以往免征营业税的项目在改为征收增值税的同时也享受免征待遇;对于享受营业税减免税优惠政策的企业,改征增值税后调整为者即征即退等优惠政策;四是原营业税下境内单位或个人提供的部分出口劳务从不免税过渡到增值税免税或零税率政策[4];另外的有些企业在营改增后税负不减反增,对于这样的企业,要关注政府的特殊优惠政策规定予以合理筹划。以上三点更多的是企业在利用过渡期间的整体大政策进行税收筹划。此外,企业还应当关注营改增的阶段性与区域性。因为营改增是阶段性、分区域进行试点的,新试点地区可以参照已经试点地区的办法,做到有预见性的进行税收筹划。

(二)强化企业内部管理

强化企业内部管理,应当从以下三方面进行考虑。首先,加强企业账务管理,加强对企业的账务管理对企业来说有重要意义,特别是针对营改增后兼营不同增值税税率且兼营行为较多的企业,通常来讲,由于营改增的新政实施,大多数企业没能在账务管理上实现完美对接[5]。实务中发生兼营行为较多的企业一般会存在一些账目混乱的现象。税法规定:对于兼营增值税不同项目的企业,如果在营业过程中,不能够分清明细核算的,要从高适用税率计征。这就意味着如果不分清明细核算的话,就要使用较高的税率,最终导致纳税企业的税负加重。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企业想要做到优化纳税,适用低税率纳税的话。就得先进行企业的账务处理优化,调整好会计核算的各项工作,避免账目混乱的现象。

其次,企业应当加强对增值税专用发票的管理。营改增政策的实施使得营业税征税范围减小,增值税征税范围增大,由此产生的增值税专用发票的使用率也有所提高。不少不法分子看此市场扩大,挺风走险开印、使用虚假发票。不仅对国家经济造成重大损失,一旦被查处,对于自身而言也要遭遇严重的罚款和信用降级。因此,对于一个健康的企业而言,最起码要做到不使用虚假发票,杜绝虚假发票在本企业的流通,给企业创造良好的法律环境,以此避免被查处所造成的不良后果。企业应当加强增值税专用发票的管理,提高企业内控水平,让企业适应并融入新税收政策。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

最后,企业内部控制管理,应当加强对人才的管理。对于企业的老员工进行会计营改增知识培训,提高员工对新政策的认识程度。另外还应当积极引进增值税熟练程度较高的复合型人才,对企业进行换血,促进企业的新陈代谢。对知识、技能提高的同时还要树立起法律意识,让企业处在一个知法、懂法、用法的税收法律环境下。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充分利用税收新政,为企业谋利为员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三)提高纳税筹划的风险意识

确立法治观念,认真选择,避免筹划手段选择上的风险。纳税筹划的规则决定了依法筹划是纳税筹划工作的基础。企业想要提高纳税筹划能力,就必须要兼顾税法与企业利益的双方要求,只有兼顾翘板的两端,企业才能做到最科学的纳税筹划,进行纳税筹划的前提是合法性,一项违法的纳税筹划,无论其成果如何显著,存在的基本前提都不成立,那么这种纳税筹划是不可取的。在现实生活中,往往有一些企业在税务处理上急于求成。生搬硬套不适用于自己企业的纳税筹划方案,错误的筹划方案虽然短期内帮助企业减少了纳税。但是大大的增加了企业的纳税风险,相比较而言,企业增大的纳税风险要比减少的纳税额度要重要的多。所以,要提高企业的纳税风险意识,不钻法律空子,规避风险的同时,细心琢磨将纳税筹划方案与税法融合。选择既符合企业利益又遵循税法规定的筹划方案。

(四)调整成本结构

“营改增”为企业调整成本结构以及业务结构提供了一次外部机遇,从财务战略角度来分析,企业必须充分利用“营改增”方案中的实施细则,充分发挥政策优势,降低自身税务负担,以提升成本竞争力。具体地,企业应当优化原本陈旧的成本结构,对于成本费用比重较大、税负压力偏大的业务,采取缩小业务或是剥离。同时对于市场上税负与成本都比较低并且利润空间较大的业务应当积极扩展。对企业现有资源进行整合,优化企业资源配置,提高企业内部资源使用率,进而提高纳税筹划能力。

(五)企业自身要选择合适的纳税人身份

在企业缴纳增值税的过程之中,具有一般纳税人与小规模纳税人之间的差异性,不同的纳税人的身份对纳税筹划均具有不同的影响。根据财政部的相关规定,小规模纳税人与一般纳税人的界定标准是年应税销售额是否达到了500万元。年销售额未超过500万的应当视为小规模纳税人并按照3%的征收率进行纳税,没有抵扣进项税的说法。年应税销售额超过500万的应当视为一般纳税人,根据不同的纳税行业采取6%-17%的不同税率。并且,一般纳税人是不能转换为小规模纳税人的。所以对于纳税主体的选择是单向的选择,只有小规模纳税人选择成为一般纳税人或者进行业务分割成立新的企业,对年销售额进行拆解。对于小规模纳税企业选择什么身份进行纳税比较有利,应当进行税负比较再下定论。

(六)积极创新,转变陈旧思维方式

营业税的逐步取消,不仅会刺激当前企业的纳税方法的改变,还会促进企业经营管理思维方式的转变。经营者由以往的寻找避税合作伙伴转变为寻找抵扣额度高的合作伙伴,这种思维方式的转变有利于企业树立大局观念,对于拉近企业销售与服务的关系有促进作用。对于完善整个经济链条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企业应当提高创新能力调动自身的各项资源发挥比较优势,树立节税减税意识,变被动为主动,以使企业获得更好地发展。

(七)寻求记账

对于一般的中小企业而言,如果账务处理没必要专门设立会计人员去管理或者专门设立人员去管理成本较大的。可以考虑寻求会计处理服务。原因有三,第一,服务专业。会计师事务所由注册会计师、注册税务师、会计师等组成的专业人员组成,精通税法和行业会计制度,能随时为您遇到的财务和税务问题提供咨询指导。第二,责任分担,如果由公司自己的会计进行账务处理出现错误或者故意漏税导致承担法律责任,那么责任主体只能是公司。相对的,如果找公司进行账务处理,最终的责任主体会是公司。而找会计师事务所记账就可以在合同中做出相应的规定,如因对新办企业的报税期不了解,延期报税的罚款,就全部由记账单位负担。第三,节省费用。企业设会计岗位,工资开支一般每月要3000元,委托事务所记账,在很大程度上都能减轻企业的成本费用,相对于专业会计岗位人员每月的3000元人工成本,记账更加合算。

四、总结

新的增值税法篇7

关键词:生产型增值税;增值税转型;东北老工业基地;消费型增值税;政策建议

2004年9月,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下发了关于《东北地区扩大增值税抵扣范围若干问题的规定》和《2004年东北地区扩大增值税抵扣范围暂行办法》的通知,这标志着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税收优惠政策的正式启动和增值税转型试点的开始。东北地区扩大增值税抵扣范围试点的行业为从事装备制造业、石油化工业、船舶制造业、冶金业、汽车制造业、农产品加工业等六大行业的增值税一般纳税人以及经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批准的军品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允许抵扣的具体范围为2004年7月1日以后购进的固定资产(除厂房等不动产外)所含增值税进项税额,当年没有新增增值税额或新增增值税额不足抵扣的,未抵扣的进项税额可以结转以后年度继续抵扣。据统计截止2005年6月末,三省共认定增值税扩大抵扣范围企业40998户,占三省增值税一般纳税人总户数的32.24%,占全部工业增值税一般纳税人总户数的60.87%,从行业构成看,装备制造业19205户、石油化工业8266户、农产品加工业9329户,其他行业认定的抵扣企业较少,上述三个行业占认定企业总户数的90.48%。应该说东北地区增值税转型改革对于促进东北地区经济发展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同时作为增值税转型的试点,为今后我国全面推行增值税转型改革积累了实践经验。

一、东北地区增值税转型试点的积极作用

1.促进了东北地区投资规模的扩大和经济的发展

增值税转型作为促进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税收激励政策,进一步增强了东北企业对技术改造和设备投资的积极性,促进了该地区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2004年东北三省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5133.9亿元,同比增长12.3%,增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8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共完成增加值4869.6亿元,比2003年增长19.7%,是连续多年来增长速度最快的一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328亿元,同比增长35.5%;招商引资效果显著,利用外资59.4亿美元,同比增长83.6%,高于全国平均水平70个百分点。其中辽宁省国内生产总值完成6872.7亿元,同比增长12.8%,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固定资产投资、实际利用外资3项增幅超过了东南沿海平均水平。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非国有投资也分别比2003年增长了55.8%、41.4%和34.5%,增幅分别高于各省固定资产投资增幅7个百分点,应该说增值税转型的试点在一定程度上拉动了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

2.为全面推行增值税转型的改革积累经验

从优化税制的角度出发,消费型增值税无疑是我国增值税转型的最佳选择,它可以彻底消除重复征税的问题,有利于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有利于我国企业公平的参与国际竞争,因此全面推行增值税转型的改革势在必行。但是增值税转型的实施可能面临很多的困难和问题:比如实行消费型增值税必然带来财政收入的减少,实行消费型增值税可能带来经济过热的问题等,如何积极、稳妥地推行增值税转型的改革是我国增值税转型实践中必须解决的问题。而东北增值税转型试点为全面推行增值税转型的改革积累了经验,财政部门通过试点可以较为准确地掌握扩大增值税抵扣范围对财政收入的影响,为全面推行增值税转型的改革提供了较为可靠的数据,另外三省税务部门在试点实施方案制定、试点行业划分、试点企业认定、相关凭证的验证与管理等方面都形成了比较成熟的做法,为在全国推广扩大增值税抵扣范围提供了可行的管理经验和实践经验。

二、东北地区增值税转型试点存在的问题

1.限制了增值税转型的效果

增值税转型的最直接影响就是减少财政收入,为此东北增值税转型试点采用了环比增量抵扣、限定固定资产范围、限定行业范围、按季度均衡办理退税等办法,目的就是减轻增值税转型对财政收入的影响。其中环比增量抵扣和限定行业范围这两项措施,直接影响了增值税转型效果的发挥。所谓环比增量抵扣是指允许抵扣的固定资产进项税额限于当年新增增值税税额以内,超过部分当年不予抵扣,而新增增值税税额,是指当年按老办法计算的应交增值税累计税额(即进项税额中不含本期固定资产税额)超过上年应交增值税部分。所谓限定行业范围是指东北地区从事装备制造业、石油化工业、冶金业、船舶制造业、汽车制造业、农产品加工业等六大行业,且必须是一般纳税人,军品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则由三省一市财税部门上报企业名单,经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批准后才能享受此政策。从东北三省的统计数据看,东北三省增值税转型认定企业为40306户,有税收增量的18308户,占总数的45.4%,而实际享受抵扣政策的企业仅为9932户,占认定企业总数的24.6%,没有税收增量的为22195户,占总户数的55.07%。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增值税转型试点的措施不但使企业受益面受到了限制,也使试点的范围大大缩小,从而影响了增值税转型效果的发挥。

2.有违增值税普遍征收和税收中性的原则

增值税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普遍课征的流转税,其最大优点就是消除重复征税和维持税收的中性,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税收对市场机制的干扰和扭曲。而东北增值税转型试点采用环比增量抵扣和限定行业范围的办法,实际上就是把增值税转型当作税收优惠政策使用,造成了不同行业的差别待遇和不利于新旧企业的均衡发展,这有违增值税普遍征收和税收中性的原则。首先东北增值税转型限制行业范围,只有从事装备制造业、石油化工业、冶金业、船舶制造业、汽车制造业、农产品加工业等六大行业,才能享受进项税额抵扣的优惠待遇,这事实上割裂了增值税的抵扣链条,影响了不同行业的均衡发展。其次东北增值税转型试点采用环比增量抵扣的办法具体实施,但是实行环比增量抵扣的办法,对于那些有新增固定资产但税收增量较小或没有税收增量的企业影响较大,造成新增固定资产进项税额不能足额办理退税。从东北三省的统计数据看,没有税收增量的企业占认定企业的55.07%,其中辽宁占53.45%,吉林占55%,黑龙江占59.87%,这意味着在认定企业中,有一半以上企业不能享受增值税抵扣政策,而这些企业多数是历史包袱沉重的老企业。尽管国家对东北地区一些老企业进行了技术资金投入,但由于企业所承担的生产成本、改革成本、社会成本较高,经济效益在短期内还难以有大幅度的增长,因而也就不能享受增量退税政策,使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优惠政策的受益面和受益程度受到影响。

三、完善我国增值税转型改革的政策建议

1.进一步扩大增值税的抵扣范围,实行全额抵扣和直接抵扣

东北增值税转型方案的设计,主要考虑如何缓解对财政收入的影响,事实上从东北增值税转型实践看,2004年7月1日至2005年6月30日止,三省转型企业进项税发生额40.44亿元,实际抵退税额27.47亿元,占同期三省国内增值税收入的3.61%。即使放开增量抵扣限制,采取全额抵扣办法,对税收收入的影响规模也不过40亿元左右,不超过三省全年国内增值税收入的6%。而且从长远看,由于实行消费型增值税将刺激投资,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对经济的增长将起到重要的拉动作用,财政收入总量也会随之逐渐增长。因此笔者建议利用当前财政收入连续保持高速增长的有利时机,首先取消增量抵扣限制和行业限制,实行全额抵扣的办法,使企业充分地享受到扩大增值税抵扣范围的税收优惠政策,充分发挥税收优惠政策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中的促进作用,推动不同行业的均衡发展。另外将现行按季度退税改为直接抵扣,应允许纳税人购进固定资产的进项税额在当年实现的增值税销项税额中抵扣,直接抵扣的操作办法更有利于降低企业税负和投资成本,更利于促进企业整体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2.加强增值税征管制度的改革,完善增值税专用发票的管理

消费型增值税和生产型增值税相比,对税收征管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必须对我国原有的增值税征管制度进行完善和改革。一方面,改进仅凭发票抵扣税款的制度。增值税实行按专用发票上注明的进项税额进行抵扣的征收方法,增值税专用发票成了唯一合法的扣税凭据,这也是现行增值税问题倍出的原因。因此改革现行专用发票抵扣制度,将专用发票只作为与会计账簿记录核对的依据,不再作为唯一的抵扣依据,淡化专用发票在抵扣税款中的作用,限制利用专用发票的偷税犯罪。另一方面,加强现代化征管手段建设和稽核检查制度建设,提高征管水平。近年来随着我国税收征管的加强、税收制度的完善和计算机网络的普及,特别是“金税工程”以及“中国税收征管信息系统(CTAIS)”的逐步到位,我国的税收征管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税务部门应继续重视和加强计算机的征管和稽核,加快“金税工程”的建设,早日实现税收征管的税务信息化管理。

3.做好相关配套制度的改革,推动增值税转型工作的全面开展

增值税转型问题涉及到财政工作的方方面面,因此相关配套制度的改革必须同时进行:一是我国于1994年税制改革后,形成了以流转税为主体的税制结构,增值税成为我国的最大税种,其收入占税收总额的比重为60%左右,所以国家在新一轮税制改革过程中,应降低流转说的比重,提高所得税的比重,特别是提高个人所得税在财政收入中的比重;二是国家在全面推行增值税转型改革的同时,应积极推进其他税种的改革,如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资源税等;同时开征新的税种,如燃油税、社会保障税、遗产与赠与税等,完善税种结构、税负结构和收入结构,从而优化我国的税制结构;三是同步出台一些改革配套措施,如财政转移支付制度、财政补贴制度和增值税分成比例的调整,弥补由于增值税转型所带来的地方财政收入的减少,推动增值税转型工作的积极开展。

作者单位:西安邮电学院经贸系

参考文献:

[1]杨抚生.不可忽视增值税转型对地方经济的负面影响[J].税务研究,2006 ,2:35-38.

[2]程玉兰.我国现行增值税体制完善的思考[J].经济师,2005,7:209.

[3]杨志安.东北增值税转型试点的初期效应及分析[J].税务研究,2005,4:50.

[4]杨之刚.增值税转型改革中的若干思考[J].税务研究,2005,8:14-16.

新的增值税法篇8

关键词:营改增;不动产;分期抵扣;会计处理

一、不动产进项税额分期抵扣业务依据及账户设置

全面营改增前,企业取得不动产的增值税进项税额不能抵扣。财税[2016]36号是全面营改增的纲领性文件,将企业2016年5月1日后取得不动产或不动产在建工程的增值税进项税额,纳入了抵扣范围,允许一般纳税人进行抵扣。但是,考虑到不动产(或不动产在建工程,以下简称不动产)通常情况下价值较高,涉及到的进项税额比较大,要是允许企业把进项税额一次性进行了抵扣,会造成营改增初期国家税收的下降幅度较大,因此,36号文同时规定,企业取得不动产的进项税额,需要分两次进行抵扣,第一次在企业取得不动产并取得合法扣税凭证的当月抵扣60%,第二次抵扣要在取得不动产的第13个月进行,抵扣40%。其后,国税总局下发《不动产进项税额分期抵扣暂行办法》(简称《暂行办法》),详细规定了一般纳税人2016年5月1日后取得的不动产进项税额分期抵扣的相关事项。这必然要求会计核算在账户设置和账务处理方面与之相适应。而全面营改增中关于不动产进项税额分期抵扣的相关会计处理,企业会计准则中尚未进行具体规范。在广泛、公开征求意见的基础上,2016年12月,财政部下发了《增值税会计处理规范》(财会[2016]22号),明确了增值税会计核算需要设置的会计科目及其相关账务处理。该文件出台后,其中一些规定引发了实务界的争议,财政部会计司制度二处,对其进行了解读,在不动产进项税额分期抵扣的会计处理方面,明确须通过“应交税费”二级明细“待抵扣进行税额”进行核算,并在该科目下再按固定资产类别设置三级明细科目核算。

二、不动产进项税额分期抵扣业务的相关会计分录

(一)外购不动产进项税额分期抵扣的会计处理《暂行办法》第四条规范了不动产进项税额分期抵扣的抵扣时间、抵扣比例和扣税凭证。财会[2016]22号,明确了“待抵扣进行税额”科目的核算内容。[例1]甲公司是增值税一般纳税人,于2016年5月15日以银行存款33300000元外购一处办公楼,取得了专用发票,经税务机关认证可以抵扣,发票价款为30000000元,税率11%,增值税额为3300000元。甲公司2016年5月15日的会计分录为:借:固定资产30000000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1980000应交税费———待抵扣进项税额(办公楼)1320000贷:银行存款33300000甲公司2017年5月,将待抵扣的40%不动产进项税额转入当月进项税额进行抵扣,会计分录为:借: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1320000贷:应交税费———待抵扣进项税额(办公楼)1320000

(二)不动产在建工程进项税额分期抵扣的会计处理《暂行办法》第三条中分期抵扣规定,也可以适用于不动产在建工程。但是明确了适用的时间、范围和金额标准。在时间上,要求在全面营改增之后发生。在范围上,包括新增和更新改造。在金额标准上,如果是更新改造,要求增加金额必须要超过固定资产原值的50%。第五条不动产在建工程新建或改扩建过程中,如果领用了货物或接受了服务,货物或服务已全额抵扣过的进项税额也须将40%转入“待抵扣进项税额”,等一年之后再进行抵扣。(1)新建不动产在建工程进项税额分期抵扣会计处理。[例2]甲公司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于2016年8月新建一仓库,建造仓库时购入建筑材料,取得了专用发票。发票价款800000元,增值税126000元。支付了设计服务项目费用,也取得了专用发票,服务收费100000元,增值税6000元;支付了工程款项,也取得了专用发票,工程款1000000元,增值税110000元。以上款项均通过转账支票支付,甲公司分录:借:工程物资800000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75600应交税费———待抵扣进项税额(仓库)50400贷:银行存款926000借:在建工程100000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3600应交税费———待抵扣进项税额(仓库)2400贷:银行存款106000借:在建工程1000000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66000应交税费———待抵扣进项税额(仓库)44000贷:银行存款1110000若建造仓库过程中领用了甲企业前期购入的原材料10万元,由于该原材料在购进时其进项税额1.7万元已经一次性抵扣,需将其已抵扣进项税额的40%转入待抵扣进项税额,分录为:借:应交税费———待抵扣进项税额(仓库)6800贷: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6800在2017年8月,甲公司应将上述计入“待抵扣进项税额”科目的金额转入当月进项税额进行抵扣,分录为:借: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103600贷:应交税费———待抵扣进项税额(仓库)103600(2)更新改造不动产在建工程进项税额分期抵扣的会计处理。《暂行办法》第三条强调改建、扩建、修缮、装饰不动产时,如果增加的金额超过不动产原值的比例50%,更新改造相关的进项税额需要分期扣除,若不超过50%,则可以一次性抵扣。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超过50%,应理解为大于50%,不包含50%。[例3]甲公司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2016年6月对原有办公楼进行更新改造,该办公楼原值为500万元,更新改造过程中发生支出为222万元,其中价款为200万元,增值税额为22万元,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款项已用银行存款支付。该例中,更新改造不动产增加的价值为200万元,没有超过不动产原值的50%,因此,甲公司分录:借:在建工程2000000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220000贷:银行存款2220000若该例中,发生的更新改造支出为333万元,其中价款300万元,增值税额为33万元,更新改造不动产增加价值为300万元,超过了不动产原值的50%,甲公司需要将33万元的进项税额分两次进行抵扣,2016年6月编制的会计分录为:借:在建工程3000000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198000应交税费———待抵扣进项税额132000贷:银行存款3330000

(三)取得后未满一年销售不动产或不动产在建工程会计处理《暂行办法》第六条中纳税人取得不动产后,未满一年转让不动产的情况下,尚未抵扣完毕的40%进项税额应于何时进行抵扣的问题。[例4]若甲公司在2017年4月将上述例1中取得的办公楼对外出售,此时购入办公楼尚有1320000元的进项税额属于待抵扣进项税额。由于公司2017年4月销售办公楼时将会产生增值税销项税额,因此尚未抵扣完毕的待抵扣进项税额可于销售当月进行抵扣,分录为:借: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1320000贷:应交税费———待抵扣进项税额(办公楼)1320000

(四)已抵扣进项的不动产因故进项税额转出会计处理《暂行办法》第七条中两种情况下,已抵扣进项税额的不动产需要进行进项税额转出:一是该不动产发生了非正常损失,这里提到的非正常损失,是指因为管理不善造成的,如果是由于不可抗力造成的,不需要作此处理;二是不动产用途被改变,把不动产专门用于集体福利、个人消费等项目。需要注意的是,第七条规定中强调“专用”二字,如果是“兼用”,不需要进行进项税额转出,这为企业税务筹划预留了一定的空间。(1)已抵扣进项税额不动产发生非正常损失处理。[例5]甲公司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假定上述例1中2016年5月份购入的办公楼于2017年2月份由于管理不善发生火灾,造成该办公楼发生非正常损失,该办公楼原值为3000万元,已提折旧90万元,净值为2910万元,净值率为97%。则:不得抵扣的进项税额=(已抵扣进项税额+待抵扣进项税额)×不动产净值率=(1980000+1320000)×97%=3201000(元)则甲公司分录如下:借:固定资产清理29100000累计折旧900000贷:固定资产30000000借:固定资产清理3201000贷: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转出)1980000应交税费———待抵扣进项税额(办公楼)1221000该例中假设该办公楼于2017年10月由于管理不善发生火灾,造成该办公楼发生非正常损失,该办公楼原值为3000万元,已提折旧150万元,净值为2850万元,净值率为95%。则该办公楼不得抵扣的进项税额为:不得抵扣的进项税额=(已抵扣进项税额+待抵扣进项税额)×不动产净值率=(3300000+0)×95%=3135000(元)。则甲公司应编制的分录为:借:固定资产清理28500000累计折旧1500000贷:固定资产30000000借:固定资产清理1045000贷: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转出)1045000(2)已抵扣进项税额的不动产发生改变用途的处理。如果属于《暂行办法》第七条规定里的第二种情况,也应该按照例5中的公式计算不得抵扣的进项税额,然后计算从“进项税额转出”科目转出得金额和从“待抵扣进项税额”转出金额。其涉及到的会计处理与例5中处理类似。该项业务的会计分录中,应计入的借方科目尚没有统一规范,按照一般的会计处理原则,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取得资产时,不能抵扣的进项税额,一般计入资产成本,鉴于此,已抵扣进项税额的不动产改变用途时,可以借记“固定资产”,调整固定资产的账面原价。然而,对于固定资产的核算,一般情况下不调整固定资产的原价,应借记“管理费用”。两种观点都有一定的合理性,笔者认为在此处应该采用重要性原则,如果不得抵扣的进项税额金额较大,建议借记“固定资产”,如果不得抵扣的进项税额金额不大,建议借记“管理费用”。

(五)已抵扣进项税额不动产在建工程非正常损失的会计处理《暂行办法》第八条中不动产在建工程,如果发生非正常损失,其进项税额处理原则为:已抵扣的要全部转出,待抵扣的不再抵扣。此处非正常损失的理解,因当与上文一致。[例6]假定上述例2中在建的仓库于2016年10月由于管理不善发生爆炸事故,其已抵扣进项税额251400元需要全部转出,其待抵扣进项税额167600元也不得继续抵扣,甲公司应编制的会计分录为:借:营业外支出419000贷: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转出)251400应交税费———待抵扣进项税额167600(六)不得抵扣进项税的不动产用于允许抵扣项目会计处理《暂行办法》第九条和第七条相反,明确了不得抵扣进项税额的不动产转用于允许抵扣进项税额的项目时,进行反向操作。第七条规定和第九条规定的会计处理看似复杂,但由于这两条规定中,都强调不动产项目“专用”于四种情况时,其进项税额不得扣除,因此理论上虽然存在着进项税额转出转入的问题,但实务中操作时,纳税人通常会选择有利于自身的方法进行税务筹划,相关处理并不复杂,因此其会计处理不必拘泥于文件的具体规定。[例7]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甲企业,2016年8月购买一处健身房,取得专用发票。发票上价款1000万元,增值税110万元。健身房专用于企业职工休闲健身。甲公司应编制的会计分录为:借:固定资产11100000贷:银行存款111000002018年8月,甲公司将该健身房改变用途,用于对外经营。假定此时该健身房已提折旧110万元,净值为1000万元,净值率为90.09%,则可以抵扣的进项税额为999999(110000×90.90%)元。甲公司2018年9月,会计分录为:借: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599999.4应交税费———待抵扣进项税额(健身房)399999.6贷:固定资产9999992019年9月,甲公司将待抵扣的进项税额转入当月进项税额抵扣,分录:借: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399999.6贷:应交税费———待抵扣进项税额(健身房)399999.6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全面推开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的通知》,财税[2016]36号。

[2]刘莉:《取得不动产的进项税额抵扣政策解析》,《现代商业》2016第31期。.

[3]周萍:《<不动产进项税额分期抵扣暂行办法>的税务与会计处理》,《税收征纳》2016年第10期。

[4]石玮:《营改增后不动产抵扣进项税额需注意的问题》,《中国税务》2016年第9期。

上一篇:课程体系建设思路范文 下一篇:机关学习培训方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