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应急预案管理制度范文

时间:2023-11-16 06:33:17

社区应急预案管理制度

社区应急预案管理制度篇1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一系列应急管理决策部署,坚持“预防与应急并重,常态与非常态相结合”的原则,继续深化“一案三制”建设,不断健全完善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现就加强全区应急管理有关工作通知如下:

一、积极推进应急预案体系建设。各街区、有关部门要不断更新完善应急预案,提高预案针对性和实用性。各主管部门要指导、督促本系统企事业单位制定相应应急预案。大力推进应急预案进社区、进企业、进学校,督促村居、学校和各类企事业单位完成预案编制工作。抓好大规模集会、庆典、会展等活动应急预案编制工作,基本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覆盖全面”的应急预案体系。加大对预案编制工作的指导协调力度,使各类预案符合实际、简明扼要、好记管用。目前全区新一轮机构改革工作基本完成,有关部门要根据工作职能调整迅速调整、充实应急预案。各街区、部门要将总体(专项)应急预案以正式文件形式于7月25日前报区政府应急管理办公室,同时报送电子文稿。

二、切实加强应急预案演练。各街区、有关部门要有计划、有组织、有针对性地开展应急救援演练,公安、安监、消防、教育、卫生等部门要组织开展实战性强、群众广泛参与的综合演练和专业演练,通过演练不断丰富和完善预案内容,提高预案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各街区、有关部门进行较大规模的应急演练,须提前一周上报区应急办,届时区应急办将组织相关人员现场指导、观摩。应急演练结束后一周内组织单位应将应急演练工作方案、影像资料及演练总结报区应急办备案。区应急办将对部门、单位组织开展的应急演练进行分门别类整理,编印成册,供相互借鉴学习,以便更好地推动全区应急管理工作有序健康开展。

三、进一步完善应急值守制度。各街区、有关部门要完善24小时值班制度,确保值班人员坚守岗位,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必须保持通信畅通。各街区、有关部门要确定一名具体工作人员作为应急管理工作联络员,并将其姓名、职务、联系电话于7月15日前报区政府应急办。

四、建立建全信息报送制度。各街区、有关部门要严格遵守突发事件信息报告的时限要求,突发事件信息及重要敏感信息,必须在规定时限内上报区政府。信息报告实行首报和续报制度,快报事实、快报应对处置情况,原因可根据查实情况再报,坚决杜绝迟报、漏报、瞒报现象的发生。

五、加强基层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各专业部门要逐步完善应急救援队伍,不断提高队伍的实战能力。各街区要组织民兵、预备役人员、保安员、基层警务人员、医务人员等,尽快建立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逐步达到每个街区拥有一支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的目标。

六、不断加强应急资源储备。各街区、有关部门要根据各行业突发事件发生的规律和应急管理工作需要,依托辖区内超市和物资仓库等,建立应急救援物资库和物资调用方案,采用政府储备、企业储备和社会储备相结合的办法,逐步完善应急物资储备、调拨征用和紧急配送体系。

七、加强应急管理培训。各街区、部门要把应急管理培训纳入领导干部培训体系,通过举办培训班、专题研讨班等形式,有计划地对各级领导干部和应急管理人员进行业务培训,提高应急指挥能力和应急处置能力。

社区应急预案管理制度篇2

一、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情况

为了确保有效控制和依法、及时、有序、妥善地处置好辖区内的突发公共事件,消除突发公共事件的影响,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我区对突发社会安全事件严重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在区委、区政府的统一领导指挥下,按照分级负责,归口管理和谁主管谁负责的要求,分别制定了一系列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设立区委、区政府统一领导、统一指挥的以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主管职能部门为主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领导机构,同时,我社区也相应制定了对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预案,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领导机构。

我区针对各个时期有可能发生的突发公共事件,以各主管职能部门为主,组织了有关领导、干部和应急专业人员开展了相应的应急教育培训工作和预案演练,同时按照这些应急预案的要求,积极做好有关人员、物资准备工作,为这些应急预案在一旦发生相关突发公共事件时得到迅速起动实施做好充分准备。这一系列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的制定和落实,构成了我社区应急管理预案体系,为我社区处置突发公共事件做到统一领导、统一指挥,依法、及时、有序、有效地开展提供了保障。同时,我社区认真做好重要节日、重大事件期间的值守应急工作,国庆60周年大庆期间,严格执行值守制度,实行领导带班,安排工作能力强、经验丰富的同志值守,妥善处置各种矛盾纠纷,有效地确保了辖区在重要节日、重大事件的社会稳定。

在应急管理科普宣教工作方面,我社区采取多种形式,组织人员利用资料、板报、标语等深入辖区宣传应急体系建设规划和政策措施,宣传应急预案和应急知识,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同时,注重提高公众应急综合素质,按照灾前、灾中、灾后的不同情况,分类宣传普及应急知识,使公众了解和掌握在遭遇突发公共事件时进行自救、互救及配合政府救援的正确方法,增强公众的忧患意识、法制意识。大力推动全区开展面向辖区宣传教育工作,大力普及预防、避险、自救、互救、减灾等知识和技能。

二、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情况

我社区切实加强应急管理工作,既认真制定完善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又认真落实,在一旦发生突发突发公共事件时,根据事件的发生发展情况起动相应的应急预案,扎实做好各项工作,使辖区内发生的突发公共事件均得到了及时妥善的处置,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同时,切实加强应急预案的演练,将应急队伍建设作为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来抓,不断充实应急救援队伍。按照且战且训、战训合一的要求,分批进行了体能、技能训练,极大地提高了应急效能,形成了“统一指挥、反映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机制。为我区应急处置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在预防处置突发公共事件工作中,我社区的主要做法是:一是坚持预防为主。建立和完善矛盾纠纷排查制度和信息汇报制度,确保全面掌握情况和信息畅通。二是坚持实事求是。对有可能引发突发公共事件的事项、区域分类管理,加强监控,通过建立健全信息反馈网络,多渠道、多方面收集信息,建立预警机制,特别是在突发公共事件有可能发生重要敏感时期重点加强防范。三是坚持积极处置。突发公共事件一旦发生,立即起动相应的应急预案,在第一时间组织力量深入现场调查处置。四是坚持统一领导和统一指挥。坚持区、街道统一领导、统一指挥,主要领导靠前指挥,部门密切配合,根据突发公共事件发生的程度及时作出处置方案,确保相关工作有序展开,使事件得到及时有效的控制和逐步化解

三、下一步工作措施

一要切实加强领导。要充实人员力量,把素质高、业务精、年纪轻的干部充实到应急管理干部队伍中来。要让应急管理办公室切实履行值守应急、信息汇总和综合协调的职能,发挥好政府的运转枢纽作用。各部门要建立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的领导体制,要明确相关科室负责此项工作,社区、企事业单位等都要明确机构和人员专抓或兼抓此项工作,做到有专门的机构管事、有专门的人员办事,从而形成全区完整的应急管理组织网络体系。

二要加强宣传和培训。应急管理工作从系统上来说是一项全新的工作,同时也是一项与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息息相关的工作,各级各部门要加强舆论引导和宣传,新闻媒体要主动介入,大力宣讲党中央、国务院和各级党委、政府对应急管理工作的重视,大力宣传先进典型,形成全社会关心、理解、支持、参与应急管理工作的良好氛围。同时也要广泛宣传应急知识,让广大群众掌握应对突发事件的自救、互救、预防的知识和技能,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减少和避免人民群众生命财产损失。同时要加强对干部队伍应急管理知识的培训,要做好干部培训计划。各中小学要加强各种安全教育,安排一定的课时,对学生宣讲应急避险知识,使其掌握一些基本的防护知识和技能。各企业要加强对员工的岗位培训,增强安全责任感和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三要强化责任。社区要把做好应急管理工作摆到突出位置,作为全面履行政府职能的重要任务抓实抓好。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全面负责行政区域内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预防应对工作。的主要领导是第一责任人,要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相关部门分工协作,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的工作局面。各级领导要善于处理难题、勇于承担责任。要建立长效的奖惩严明的责任制。对那些在应急管理工作中,预防工作不到位,事发后处置不得力,、掉以轻心造成严重后果的单位和个人,依照有关规定给予严厉的处分。要奖励那些处置工作做得好的更要奖励那些预防工作做得好的单位和个人。要将应急管理工作纳入干部政绩考核体系。

1、、建议进一步完善应急预案体系,积极组织开展贴近实战的预案演习,增强预案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提高统一领导,统一指挥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实战和处置水平。

2、建立相对稳定的应急专业队伍,并加强业务培训和实战演练,加大装备设施投入,提高应急队伍的整体应急处置能力。

3、强化情报信息工作,建立健全预警工作机制,运用各种先进技术和手段多渠道获取深层次、预警性情报信息,进一步加强对有可能引发突发公共事件的重点区域、重点时期、重点个案的监控,确保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控制、早解决。

社区应急预案管理制度篇3

一、总体思路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总体目标,坚持以人为本、服务民生的原则,着力加强“预防控制、预案管理、应急处置、应急保障”四大能力建设,突出应急准备,强化统筹协调,力争在完善工作网络、健全机制法制、加强队伍建设、夯实物资保障、开展宣教培训、强化应急值守上有新的突破,努力减少突发事件、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进一步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工作目标

村(社区)及企事业单位应急处置能力明显加强,基本建立指挥统一、结构合理、功能齐全、运转高效、反应灵敏、资源共享、保障有力并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基本满足对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应急准备、监测预警、应急处置、应急保障以及恢复重建的需要。各镇街、区政府有关部门和单位的应急管理能力显著提高。各类突发事件呈减少发生趋势,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大幅度降低,公众的生命财产进一步得到保障。

三、主要任务及措施

一)切实加强应急体制、机制建设

推动基层应急管理办事机构建设。全面完成镇街应急管理办事机构组建任务,进一步健全应急管理工作网络。按照“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为主”原则。落实专(兼)职工作人员,镇街应急管理办事机构组建率达100%村(社区)要将应急管理作为自治管理的重要内容,落实相关工作责任人,配备12名应急管理信息员,全区村(社区)应急管理信息员配备率达100%

不断完善工作制度。着力健全隐患排查、监测预警、信息报告研判、应急联动、社会动员、信息和舆论引导、善后处置等制度,进一步完善应急管理工作机制。各镇街和区政府有关部门要认真总结经验。不断完善统一指挥、功能齐全、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应急联动机制。进一步明确区政府应急办、四大类突发事件应急指挥部办公室与有关部门的应急管理职责。建立区政府应急管理工作部门联席会议制度。

二)切实加强应急法规、预案体系建设

逐步建立应急法规制度体系。继续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建立健全以《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办法》为核心的应急管理法规制度,大力推动应急管理法规制度体系建设。加快应急管理法制化、规范化和制度化建设步伐。并组织各镇街、区政府有关部门和单位开展学习、宣传和培训工作。

完成《市区突发事件综合应急预案》和各项分预案、专项预案的修订、审核、工作,不断完善应急预案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应急预案修编工作。推动预案实化、简化、流程化和图解化。加强重大隐患点、危险源的应急预案编制管理工作,完成“一对一”应急预案编制工作。加强对镇街、村(社区)以及企事业单位应急预案编制指导工作,全区所有基层单位全部完成应急预案编制工作,应急预案覆盖率达100%基层应急预案要符合实际,职责清晰,简明扼要,操作性强。切实做好应急预案备案工作。

增强演练的实战性,全面加强和规范应急预案演练工作。区政府组织开展一次实战性强、群众参与度高的综合性应急演练。应急预案编制部门和单位至少开展一次应急演练;高危行业、人口密集场所、高层建筑开展经常性的应急演练。进一步规范演练程序。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三)切实加强全市各级各类应急队伍建设

率先组建完成以公安消防为主体的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加强应急队伍建设。继续建立健全四级应急救援体系。加大日常训练力度,提升应急救援能力,打造全市综合应急救援队伍典范。镇街要组织基层干部、警务人员、医务人员、民兵、预备役人员、物业保安等,组建基层综合性应急队伍。村(社区)企事业单位可根据实际情况,组建兼职应急队伍。基层应急队伍平时要加强防范,险时要立即集结到位,开展先期应急处置。切实加强防汛抗旱、森林防火、地质灾害、危险化学品、卫生应急、动物疫情等专业应急队伍建设。年6月前完成应急管理专家组的组建工作,建立应急决策咨询制度。创建市级应急志愿者队伍示范点一个,配备必要的设施装备。

完善内部管理制度,加强应急管理干部队伍建设。切实推动应急管理机构自身建设。加强作风建设,提高干部素质,增强综合协调能力,建设一支能打硬仗的应急管理干部队伍。

四)切实加强应急保障能力建设

建立政府、企业、社会多方面相结合的应急资金投入机制,完善应急保障资金投入和拨付制度。按照“分级负责、分级管理”原则。开辟多元化筹资渠道。建立突发事件应急和救灾资金申报、拨付、使用以及结算制度。

完善应急指挥体系作为今年工作的重点,推进应急物资、装备建设。将加强应急装备建设。购置一批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必须的设施设备,为各镇街、四大类突发事件应急指挥部办公室和区级综合应急救援队伍配备相应通讯装备。完成各类应急物资、装备的摸底调查工作,按照全市应急物资储备、应急装备标准,初步建立全区应急物资信息数据库。进一步充实应急保供企业,完善应急保供网络,逐步建立应急物资、装备紧急生产、采购、征用、补偿等制度。

力争年内完成区政府应急指挥中心主体工程。加强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推动应急体系重点项目建设。加快区政府综合应急平台建设进度。完成1个区级应急避难场所建设任务,启动镇街、村(社区)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工作。

五)切实加强突发事件预防和应急处置工作

11.加强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安全督查检查。各镇街、区政府有关部门要多层面、多形式开展督查检查工作。重点做好防汛抗旱、森林火灾、地质灾害、工程建设施工、交通、高层建筑消防、危险化学品、特种设备、食品药品、传染病疫情、动物疫情等的安全督查检查工作。切实做好节假日、敏感时期的安全督查检查工作。

高效应对各类突发事件。按照重大、特别重大突发事件现场简易处置流程,加强应急处置工作。各镇街、区政府有关部门要快速反应。规范突发事件现场处置秩序。发生突发事件后,要及时启动应急响应,有关领导要第一时间赶赴现场,靠前指挥。有关部门要协调配合,全力支持,形成处置突发事件的合力。

切实做好善后处理和恢复重建工作。加强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总结评估工作,做好善后处理和总结评估工作。进一步完善突发事件善后处理和恢复重建责任制。不断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区政府应急办要会同有关部门及时做好重大以上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总结评估工作。

六)切实加强应急科普宣教培训工作

提高宣传效率,创新应急管理宣传工作。全面加强和创新应急管理宣传教育形式。扩大社会影响。编印《公众应急知识手册》制作播放公益宣传片。继续推动应急知识进学校、进课本、进课堂工作,使广大青少年学生受到系统的公共安全和应急知识教育。结合各类公共安全专题活动,组织开展多形式、多层次应急宣传活动。

拓宽培训渠道,开展应急管理培训。继续将应急管理培训纳入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培训计划。制订应急管理干部培训计划。加强专业人才和工作人员的系统培训。依托区公安消防支队建设应急培训基地,区政府应急办会同有关部门举办1-2期应急管理专题培训班。

七)切实加强应急值守和信息汇总工作

调整全区24小时值班单位和重要时期、重大活动、节假日值班单位,做好政务值班工作。加强各镇街、区政府有关部门和单位政务值班工作。认真落实24小时值班制度和领导带班制度,进一步推进政务值班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加强突发事件信息报送工作,不断拓宽信息渠道,提高信息的获取和综合分析能力。进一步完善信息通报考核制度,提高信息报告时效和质量。

及时发现趋向性、苗头性问题,加强信息综合分析。高度重视领导关心的重点、社会关注的热点、群众感受的疼点”问题。真正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加强社会舆情收集分析和综合研判,提高风险评估能力,认真做好突发事件信息归类、分析、汇总工作,为领导决策当好参谋助手。认真做好领导批示、指示精神的督办、反馈工作。

认真做好公开电话和公开电子信箱办理工作,做好公开电话和公开电子信箱办理工作。按照区政府办公室《关于进一步畅通群众沟通渠道加强公开电话和公开电子信箱办理工作的通知》府办发〔〕174号)要求。不断畅通群众沟通渠道和办理的方式方法,力争在办理质量和服务效率上有所突破。加强对各镇街、区政府有关部门办理工作的指导和督促,努力提高群众满意度。

八)切实加强对应急管理工作的领导

社区应急预案管理制度篇4

这次全市应急管理工作会议是市政府决定召开的,主要任务是总结近年来全市应急管理工作,安排部署今后一段时期的工作任务,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强化工作措施,不断提高全市应急管理水平。刚才,各县区负责同志分别作了发言,目标明确,措施有力,讲得都非常好。会议还表彰了全市应急管理基层基础工作先进集体和个人,我代表市委、市政府表示热烈的祝贺!下面,围绕全市应急管理工作,我讲几点意见。

一、全市应急管理工作成效显著

近年来,全市各级各有关部门、单位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各项法规和上级决策部署,积极探索,扎实工作,应急管理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有力地促进了全市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应急组织体系基本形成。市及5个县区、40个乡镇(街道)都成立了突发事件应急领导小组。市政府应急办为副处级建制,县区政府应急办全部为副科级建制,所有乡镇、街道均在党政办公室加挂应急办的牌子。不少市直部门、单位成立了应急领导小组和应急职能科室,一些社区、学校、企业也成立了应急组织或指定专人负责应急事务。

(二)应急预案体系基本建立。全市基本建立起“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应急预案体系,目前有市级总体预案1件、专项预案30件、部门预案198件,县区总体预案5件、专项预案133件,乡镇(街道)、社区(村)、中小学(幼儿园)以及全市7500多家企业都制订了应急救援预案。市、县区政府每年都举办大型综合演练,各行各业也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应急演练,学校普遍开展了应急逃生疏散演练。

(三)应急救援队伍初具规模。目前全市已建立四大类应急队伍:一是综合应急队伍。以公安消防部队为依托,成立了市应急救援支队和县区应急救援大队,各乡镇(街道)也都成立了“一专多能、一队多用”的综合应急队伍。二是专业应急队伍。以有关部门、单位为依托,建立了防汛抗旱、道路抢通、电力、通信保障、环境、危化品等多支专业应急队伍。三是应急管理专家队伍。目前,市、县区政府应急管理专家组共有专家343名。四是应急志愿者队伍。主要依托团委、红十字会、大中专院校等各类群团社会组织,组建了若干应急志愿者队伍。

(四)应急管理机制逐步完善。一是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手机短信等方式,及时灾害性天气等信息,建立了预警预报信息机制。二是通过规范值班、初报、续报等制度,以及建立约谈、问责、每日报告等制度,完善了突发事件信息报告机制。三是通过在消防、防汛、海上救援、油区治安等领域加强油地合作,建立了应急救援区域联动机制。四是通过将应急管理工作列入市政府专项督查考核、对先进进行表彰等措施,建立了考核激励机制。

(五)应急宣教培训深入开展。以“四进”活动为载体,以国际减灾日、全国消防日、安全生产月等为契机,大力宣传普及应急知识,增强了群众的公共安全意识。同时,通过组织应急管理培训、将应急管理纳入党校教学等多种形式,有效提升了领导干部的应急意识和能力。

(六)应急处置能力明显提升。近年来,我市发生了一些突发事件,如去年的“3.15”华泰集团垃圾场火灾、“9.7”胜利三号作业平台滑桩、“12.9”鲁东渔0293号海上遇险等事件,由于值班人员报告及时,主要领导高度重视,相关部门反应迅速,应对措施得力,都化险为夷,避免了人员伤亡和重大经济损失。

另外,近年来,我市在应急管理示范点建设、应急物资储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应急平台建设等方面,也做了很多工作,走在了全省前列。成绩的取得,是各级党委、政府正确领导、方方面面共同努力的结果,特别是凝聚了应急管理系统干部职工的辛勤汗水。在此,我代表市委、市政府向大家表示衷心的感谢!

二、提高思想认识,进一步增强做好应急管理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从国际看,进入21世纪以后,虽然和平与发展依然是当今世界的主题,但仍面临着十分严峻的挑战,如“9.11”等恐怖袭击事件、SARS、禽流感、海啸、地震等灾难,给人类造成了严重威胁。据统计,年全球发生7级以上地震20次,去年发生28次,今年1-3月份已发生了8次,特别是3月11日,日本发生9.0级大地震,引发海啸、核电站爆炸和核泄露事件,造成了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至今仍余震不断。目前,世界各国都迅速行动,积极预防和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美国、加拿大、意大利、日本等发达国家都建立了比较完备的预警和应对体系,在减少突发事件危害和影响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从国内看,近年来,我国自然灾害、安全生产、环境污染等事件频发,灾害种类多、范围广、程度深、危害大,给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严重影响。一是自然灾害处于多发频发期。受全球大环境影响,近几年干旱、洪涝、台风、高温热浪、低温冷冻、雪灾等极端天气频繁出现,地震、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等灾害均不同程度发生,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巨大损失。比如,年,发生了南方部分地区低温冰冻灾害和四川汶川特大地震两次巨灾,年粮食主产区受旱程度、局部地区降雨强度、台风登陆比例、华北地区暴雪等均属历史罕见,年春季贵州、云南持续大旱,我国冬小麦主产区遭遇秋冬连旱,“4.14”青海玉树地震、“8.8”甘肃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等,都造成了严重损失。二是安全生产形势不容乐观。安全生产基础薄弱问题仍然比较突出,非法违法行为、违规违章现象屡禁不止,事故总量居高不下,重特大事故频繁发生。去年,山西王家岭矿难、上海“11.15”高层住宅楼特大火灾、大连输油管道爆炸事故等重特大安全事故都造成了重大损失。三是公共卫生事件防控难度增大。甲型H1N1、手足口病、禽流感等新型传染病防控任务十分繁重,部分传统传染病的防治形势也不容乐观。食品药品安全仍处于风险高发期,滥用食品添加剂、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农药残留、有毒有害物质超标等现象时有发生。环境污染问题还比较严重,影响到人民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这些问题,都是引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潜在威胁。四是社会安全面临新的挑战。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各种社会矛盾交织并存,不安定因素很多,公共安全和社会稳定面临的形势更加严峻。贵州翁安事件、湖北石首事件的发生,都对社会稳定造成严重危害。、、东突等势力的存在,也对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造成很大威胁。网络也日益增多,刑事案件处在多发期,尤其是近年来,发生了多起杀害幼儿园师生案件,这种针对弱势群体的暴力刑事案件,影响恶劣,防范难度大。#p#分页标题#e#

从我市看,一是公共安全形势不容乐观。自然灾害方面,近年来我市发生了低温冷冻、冰雹、暴雨、洪涝、干旱等多种自然灾害,灾情较为严重。安全生产方面,还存在大量隐患,事故仍呈多发态势。公共卫生方面,影响食品药品安全的因素还很多,特别是随着我市流动人口的不断增加,给疫病防治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社会稳定方面,不和谐、不稳定的因素仍然不少,维护稳定的任务比较繁重。二是应急管理工作还存在许多与新形势、新任务不适应的地方。如:应急组织体系、指挥协调体系还不够健全,综合预警和预先研判能力不强,公众防灾避险意识和能力还不足,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应急物资管理、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等还需加强,等等。

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应急管理工作,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等法规政策,党和国家领导人也多次对应急管理工作提出明确要求。防灾减灾不仅是一本“经济帐”,也是一本“政治帐”。成功应对突发事件,就可能把一场灾难转化为一次机遇,更加凝聚人心;如果应对失误,就会酿成更大的灾难,甚至会丢失民心。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和绩效,已经成为考验政府公共管理水平和行政能力的重要标志。因此,大家一定要充分认识当前面临的严峻形势,站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履行政府职能、维护社会稳定和人民利益的高度,切实增强忧患意识,居安思危,积极探索,创新思路,切实把应急管理工作抓紧抓好。

三、突出工作重点,扎实做好“十二五”及今年的应急管理工作

“十二五”期间全市应急管理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预防与应急并重、常态与非常态相结合的原则,建立健全统一指挥、结构合理、反应灵敏、保障有力、运转高效的突发事件应急体系,提高危机和风险管理能力;健全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完善应急预案体系,强化基层应急管理能力;加强应急队伍建设,建立以专业队伍为基本力量,以公安、武警、军队为骨干和突击力量,以专家队伍、企事业单位专兼职队伍和志愿者队伍为辅助力量的应急队伍体系,提高生命救治能力;建立健全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加强综合管理,优化布局和方式,统筹安排实物储备和能力储备;建立应急教育培训体系;完善特大灾害国际救援机制。今年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认真做好值班和突发事件信息报告工作。值班和突发事件信息报告环节如果出现问题,不仅直接影响领导决策和突发事件处置,而且影响政府的形象和声誉。去年9月,市政府办公室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政务值班和突发事件信息报告工作的通知》,各级、各部门要按照《通知》要求,认真抓好贯彻落实。要进一步规范日常值班工作,加强夜间、公休日、节假日、敏感时期和应急状态下的值班工作。要建立完善值班工作规章制度,严格执行24小时值班、领导带班、突发事件信息初报和续报、约谈、问责等各项制度,确保信息报告及时、准确,坚决防止瞒报、漏报、迟报问题。要积极配备先进适用的通信工具,县区政府应急办和有条件的部门单位,要尽快配备卫星电话。要加强对值班人员的管理和教育,引导大家爱岗敬业,用心工作,认真接好每一个电话,下好每一个通知,处理好每一项信息,做到快节奏、高效率、零失误。

(二)深入推进应急管理体制建设。各县区要在突发事件应急领导小组的基础上,成立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委员会,定期召开成员会议,总结工作,分析形势,安排任务。要重点加强县区和乡镇(街道)应急管理办公室建设,配齐配强领导干部和工作人员。要在所有村居、社区、学校、企业推行信息报告员制度,有条件的要建立应急管理组织,明确专人负责应急管理工作。

(三)扎实做好应急预案管理工作。一是进一步提高应急预案的覆盖性。认真落实全省“应急预案修编年”的各项部署要求,加快建立健全各级各类应急预案。市政府总体应急预案已修订完成,上报省政府应急办,下一步,关键是抓好危险化学品事故、重大交通事故、油气管线事故等29项专项应急预案的修编工作。市政府部门预案和县区政府总体预案要及时报市政府应急办备案。各县区应急办要抓好县区专项预案和乡镇总体预案的修订、备案工作。村居、社区、学校、企业也都要编修应急预案。要加强应急预案的管理,注重各类预案的衔接和配套,形成完整的预案体系。二是增强应急预案的有效性。加强应急预案演练,定期开展不同类型、不同级别、不同规模的预案演练,特别要着力推动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的综合性演练,达到以演练检验预案、磨合机制、锻炼队伍的目的。大力推行应急预案手册化建设,一本预案编制一本实用手册,做到责任人、直接责任人、应急救援队伍、通讯联络方式等都清楚明白。

(四)大力加强应急救援能力建设。一是抓好应急队伍建设。要按照省、市有关要求,继续抓好综合应急队伍、专业应急队伍、应急管理专家队伍、应急志愿者队伍四大类队伍建设。重点抓好市、县区综合应急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大经费和装备建设投入,提升队伍综合应急能力。乡镇、街道综合应急队伍要与民兵应急分队相结合,按照“一专多能、一队多用”的要求和不少于60人的规模搞好建设。要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建设专兼职综合应急队伍。二是抓好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建设。要按照社会与专业储备、政府与商业储备、实物与生产能力相结合的原则,做好应急物资储备的统筹规划与布局,合理确定储备品种与规模。要建立市、县区应急资源数据库,对应急物资储备情况实行动态管理。要探索建立现代应急物流体系,完善应急物资余缺调剂和保障机制,实现区域之间、部门之间、上下之间的有序调拨。三是抓好防灾减灾基础设施体系建设。重点搞好防汛抗旱工程项目的建设、管理和维护,加强城市新建工程抗震和防火管理,加强人口稠密区域应急避难场所和紧急疏散通道建设,拓展公共场所和人防工程的应急避难功能。

(五)积极做好应急宣教培训工作。要创新应急管理宣教形式,抓住防灾减灾日、《突发事件应对法》颁布实施日、世界气象日等有利时机,深入推进应急管理进村、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四进”活动。今年“5.12”防灾减灾日即将来临,各级特别是地震局等部门、单位要以此为契机,认真吸取日本在防震减灾中的经验教训,集中策划开展一系列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教育活动,特别要抓好中小学生防震减灾知识的普及教育,提高社会公众防灾避险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要充分利用各级各类培训机构,搞好对各级领导、应急管理工作人员、基层干部以及企业负责人的培训,努力提高应急意识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各级政府应急办的业务骨干要带头走出去,组成宣讲队,深入基层,搞好应急管理工作的宣传和培训。要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认真学习先进地区好的经验和做法,不断提高我市应急管理水平。#p#分页标题#e#

四、加强组织领导,努力形成应急管理工作的强大合力

第一,各级各部门一把手是应急管理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是直接责任人,要将应急管理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经常研究、及时解决应急管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要把应急管理经费纳入本级财政年度预算,逐步加大对应急管理工作的财政投入。要继续把应急管理工作作为政务督查的重要内容,加大督查考核力度。同时,要关心应急管理干部的成长进步,努力帮助他们解决在工作、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第二,各级各部门要积极做好本地区本行业的应急管理工作,建立健全快速高效的应急管理机制,提高快速反应能力。要充分发挥和调动全社会各方力量共同参与应急处置工作,形成政府统一指挥、部门协调配合、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应急管理体系。

第三,各级应急管理部门要抓好自身建设,加强政治业务学习,各级应急管理干部要牢固树立责任意识、服务意识,熟练掌握业务知识,立足本职岗位争创一流业绩。

社区应急预案管理制度篇5

应急管理,是关系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大事。加强应急管理工作,提高预防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能力,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是维护社会稳定和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需要,是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和全面履行政府职能的需要。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国发〔*〕24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基层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52号)和《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粤府〔*〕71号)精神,全面加强我市应急管理工作,进一步提高预防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能力,现结合我市实际,提出如下意见,请认真贯彻执行。

一、明确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保障公众身体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为根本,以落实和完善应急预案为基础,以提高预防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能力为重点,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科学应对,充分依靠人民群众和法制、科技,把应急管理水平作为检验政府行政能力的重要标准,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最大限度地避免或减少突发公共事件及其造成的人员伤亡和危害,维护社会稳定,为建设繁荣活力、文明法治、和谐安康、生态环保*和实现全市人民富裕安康提供保障。

(二)工作目标

按照省政府提出“从*年起,一年打基础,两年上台阶,三年创一流,争当全国应急管理工作排头兵”的要求,认真做好应急管理工作。“*”期间,按照“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应急预案体系要求,构建市、县、镇、村、学校、企事业单位和重大活动等多层次、多领域的应急预案体系;健全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落实党委领导下的行政领导责任制,加强应急管理机构和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构建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机制;完善应急管理的政策法规,建设突发公共事件预警预报信息系统和专业化、社会化相结合的应急管理保障体系,形成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协调、军地结合、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应急管理工作格局。

二、加强应急管理规划和“一案三制”建设

以《*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为统领,以“一案三制”为工作重点,不断完善各类应急预案,着力进行应急体制、机制和法制建设。

(一)抓紧编制并认真组织实施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

依据《广东省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和《*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加快编制并组织实施《*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优化、整合各类资源,科学指导各项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统筹规划突发公共事件预防预警、应急处置、恢复重建等方面的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各县(市、区)、*高新区、各部门要在《*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指导下,负责编制本地区和本单位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二)加强应急预案体系建设和管理。

各专项应急指挥机构、各县(市、区)、*高新区、市直有关部门和企事业单位要按照《*市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的要求,抓紧编制修订本地区、本行业和领域的各类预案。*年底前完成县(市、区)、*高新区、总体应急预案的编制和修订工作,*年6月底前完成专项应急预案和部门应急预案的编制和修订工作,*年12月底前完成企事业单位及县(市、区)、*高新区、基层组织应急预案的编制和修订工作。专项应急预案、部门应急预案、县(市、区)、*高新区总体应急预案及高危企业应急预案都要报市应急办备案。力争到*年底,全市建立覆盖各地区、各行业、各单位的预案体系,并做好各级、各类相关预案的衔接工作。要加强对预案的动态管理,不断增强预案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针对各应急预案,结合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演练计划,经常性地开展应急预案演练,特别是涉及多个地区和单位的预案,要通过开展联合演练等方式,促进各单位的协调配合和职责落实。

(三)建立健全应急管理工作体制。

市人民政府是全市应急管理工作的最高行政领导机关,市人民政府各有关部门、省驻肇有关单位和各专项应急指挥机构,都必须在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依据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各自职责,负责相关类别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管理工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和*高新区管委会是本行政区域应急管理工作的行政领导机关,根据《*市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的要求和应对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需要,县(市、区)和*高新区应急管理办公室按副科级建制,落实编制,配备3至5名专职人员;乡镇(街道)要明确专人负责应急管理工作;社区、乡村、学校、企业等基层组织要确定专(兼)职的工作人员或机构。各专项应急指挥机构要进一步强化职责,充分发挥在相关领域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作用。

(四)加强应急管理机制建设。

加强各级各类应急管理机构的协调联动,积极推进资源整合和信息共享。加快突发公共事件预测预警、信息报告、应急响应、恢复重建及调查评估等机制建设。加强监测预警和信息报告、信息制度建设。要建设各级政府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的突发公共事件预警系统,建立预警信息通报与制度,充分利用广播、电视、互联网、手机短信息、电话、宣传车等各种媒体和手段,及时准确预警信息。建立健全科学决策和快速反应的应急响应工作机制,把保障公众健康和生命安全作为应急响应工作的首要任务,坚持依法行政,妥善处理应急措施与常规管理的关系。对于可能发生和已经发生的突发公共事件,事发地县(市、区)、*高新区要立即开展先期处置,采取有效措施控制事态,最大限度地减少危害和影响,防止出现次生、衍生事件。建立健全突发公共事件的调查评估制度。应急处置工作结束后,要及时客观公正地对发生的事件进行全面的调查和评估,通过调查评估,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完善应急预案、应急处置工作体系和工作机制。

(五)完善应急管理地方性政策措施。

做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贯彻实施工作,研究制定配套政策措施。市政府各有关部门要根据预防和处置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需要,结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修订,及时研究有关法律法规规章、标准的贯彻落实工作。各地区要依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实际制定并完善应急管理的规范性文件。要切实加大执法力度,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把应急管理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实现应急管理工作的法制化、规范化。

三、进一步加强“一网五库”建设

“一网五库”建设是有效预防和妥善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重要基础,是衡量应急管理水平的重要指标,要把“一网五库”建设作为应急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积极推进,动态管理。

(一)加快应急管理工作联络网建设。

无障碍联通是提高有效预防和妥善处置突发公共事件时效性的关键环节。各县(市、区)、*高新区和各有关单位要在*年12月底前建立健全应急管理工作网络,并指定专人负责,实行动态管理,及时更新相关资料。

(二)加快救援专业队伍库建设。

救援专业队伍是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主力军,能否及时调遣,直接影响突发公共事件的成功处置。要深入调查、全面掌握各类救援专业队伍的主管单位、分布情况、队伍规模等,逐一建档,适时组织综合培训和演练,确保“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

(三)加快救援物资库建设。

要分类、逐一摸清救援物资的分布和储备情况,掌握相关救援物资的生产能力,实现各类应急物资综合信息动态管理和共享,确保应急物资发挥最大效应。

(四)加快应急管理专家库建设。

坚持“行政专家”和“业内专家”相结合的决策机制,充分发挥专家学者的专业特长和技术优势,有利于成功处置突发公共事件。各县(市、区)、*高新区和各有关单位要参照市政府建立应急管理专家库、成立应急管理专家组的做法,结合实际,建立相应的专家库。

(五)加快应急管理法规库建设。

按类别、分层次收集处置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及时、准确为处置突发公共事件提供决策依据。

(六)加快突发公共事件典型案例库建设。

认真收集、整理2004年以来发生的与本地、本单位相关的较大、重大、特别重大突发公共事件案例,为今后处置类似突发公共事件提供借鉴。每一案例要包括发生原因、采取措施、处置过程、主要经验、存在问题、意见和建议等相关内容,必要时增加专家的意见。

四、做好各类突发公共事件防范工作

应对突发公共事件,要做到预防与处置相结合,常态与非常态相结合,实现由被动应对向主动防范转变,推进源头管理工作,努力做到早发现、早控制、早处置。

(一)开展风险隐患的普查和监控。

开展风险隐患普查是预防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发生的关键。各县(市、区)、*高新区和各部门要组织力量经常开展风险隐患普查工作,全面掌握本行政区域、本行业和领域各类风险隐患情况,并做到边查边改,把整改工作贯彻于普查全过程,加强对普查数据的统计和分析,形成数据库;建立分级、分类管理制度,落实综合防范和处置措施,实行动态监控和管理。对可能引发突发公共事件的风险隐患,组织力量限期治理,特别是对位于城市和人口密集地区的高危企业,易造成人员伤亡、易造成环境污染的高危企业,不能满足安全生产要求、不符合安全布局要求、达不到安全防护距离的,要依法采取限期整改、停产、停业、搬迁等措施,尽快消除隐患。加强对影响社会稳定因素的排查调处,认真做好预警报告、跟踪调查和快速处置工作,掌握处置突发事件的主动权。乡镇(街道)、社区、乡村、学校、企业等基层单位必须定期组织开展对风险隐患的排查,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

(二)强化信息报告和预警工作。

特别重大、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事发地县(市、区)人民政府、*高新区、市政府有关部门要按照市府办公室《关于加强我市突发公共事件信息报送工作的通知》(肇府办电〔*〕158号)规定要求,及时、准确地向市人民政府报告并向有关县(市、区)、部门和应急管理机构通报。对于一些事件本身敏感或发生在敏感地区、敏感时间,或可能演化为特别重大、重大突发公共事件信息的报送,不受分级标准的限制。要进一步建立健全信息报告工作制度,明确信息报告的责任主体,对迟报、轻报、漏报甚至瞒报、谎报行为,要严格按照省委办公厅、省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广东省预防和处置群体性和突发公共事件责任追究办法〉的通知》(粤办发〔*〕3号)要求,依法严肃追究责任。在加强各地、各有关单位信息报告工作的同时,通过网络查询,建立社会公众报告、举报奖励制度,聘请基层信息员等多种方式,不断拓宽信息报告渠道。建设各级人民政府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的各类突发公共事件预警系统,建立预警信息通报与制度,充分利用广播、电视、互联网、手机短信息、电话、宣传车等各种媒体和手段,及时预警信息。

(三)积极开展应急管理培训。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高新区管委会、市政府各工作部门、直属机构、省驻肇单位要制订应急管理培训规划和培训大纲,明确培训内容、标准和方式,充分运用多种方法和手段,做好应急管理培训工作,并加强培训资质管理。要在各种招考和资格认证考试中逐步增加公共安全内容。要积极开展对全市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领导干部应急指挥和处置能力的培训,并纳入各级党校和行政学院培训内容,争取到2009年12月底完成乡镇级以上政府应急管理机构主要负责人的轮训。加强各单位从业人员应急安全知识和操作规程培训,负有安全监管职责的部门要强化培训考核,对未按要求开展安全培训的单位责令其限期整改,达不到考核要求的管理人员和职工一律不准上岗。各级应急管理机构要加强对应急管理培训工作的组织和指导。

(四)大力宣传普及公共安全和应急防护知识。

要加强应急管理科普宣教工作,提高社会公众维护公共安全意识和应对突发公共事件能力。深入宣传各类应急预案及相关法律法规,全面普及预防、避险、自救、互救、减灾等知识和技能,逐步推广应急识别系统。通过建立网站、编写应急宣传手册等途径,全面普及预防和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知识,及时有关信息,提高公众危机意识和应对能力。

(五)落实各行业和领域安全防范措施。

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对本行政区域各单位、各重点部位安全管理的监督检查,严密防范各类安全事故;加强监管监察队伍建设,充实必要人员,完善监管手段。各有关部门要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职责分工,加强对本系统、本行业和领域的安全监管监察,严格执行安全许可制度,经常性开展监督检查,依法加大处罚力度;要提高监管效率,对事故多发的行业和领域进一步明确监管职责,实施联合执法。上级主管部门和有关监察机构要把督促风险隐患整改情况作为衡量监管机构履行职责的重要内容,加大监督检查和考核力度。各单位要切实落实安全管理的主体责任,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加大安全投入,全面落实安全防范措施。

五、进一步加强应对突发公共事件能力建设

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是衡量政府执政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面对繁重、艰巨的应急管理工作任务,加强应对突发公共事件能力建设十分重要和紧迫。

(一)推进应急平台体系建设。

各级政府和应急管理工作部门要尽快行动,采取措施,加快推进我市应急平台体系的建设。市级应急平台体系建设要在*年上半年启动,市应急管理办公室要切实负起责任,组织有关人员认真调查研究、组织论证,提出科学合理的应急信息平台和指挥系统建设方案,报市政府审定后积极组织实施,争取在*年底前与省综合应急平台互通互联,实现应急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健全信息综合研判、指挥调度、辅助决策和总结评估等功能,形成完整、统一、高效的应急管理信息与指挥协调体系。各县(市、区)、*高新区也要采取措施,尽快启动应急平台体系建设,实现与市应急指挥平台互通互联,以进一步整合资源,提高应急管理工作的效率和水平。

(二)加强应急救援队伍建设。

建立充分发挥公安消防、特警以及武警、、预备役民兵的骨干作用,各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各负其责、互为补充,企业专兼职救援队伍和社会志愿者共同参与的综合应急救援体系。有重点地加强综合性和专业性应急抢险救援队伍建设,改善技术装备,强化培训演练,提高应急救援能力。建立应急救援专家队伍,充分发挥专家学者的专业特长和技术优势。逐步建立社会化的应急救援机制,大中型企业特别是高危行业企业要建立专职或者兼职应急救援队伍,并积极参与社会应急救援;研究制订动员和鼓励志愿者参与应急救援工作的办法,加强对志愿者队伍的招募、组织和培训演练。

(三)加强各类应急资源管理。

建立市、县(市、区)、*高新区和基层单位应急资源储备制度,尽快完成对现有各类应急资源普查和有效整合,在此基础上,统筹规划应急处置所需物料、装备、通信器材、生活用品等物资和紧急避难场所。建立重要物资生产、储备、调拨和紧急配送体系,加强运输能力、通信能力、生产能力和有关技术、信息的储备。加强各部门间的协调,对储备的应急物资实行动态管理,保证及时补充和更新。合理规划建设市级重要应急物资储备库,按照分级负责的原则,加强各县(市、区)、*高新区应急物资储备库建设。充分发挥社会各方面在应急物资的生产和储备方面的作用,实现社会储备与专业储备的有机结合。加强应急管理基础数据库建设和对有关技术资料、历史资料等的收集管理,实现资源共享,为妥善应对各类突发公共事件提供可靠的基础数据。

(四)做好应急处置和善后工作。

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事发单位及直接受其影响的单位要根据预案立即采取有效措施,迅速开展先期处置工作,并按规定及时报送信息。按照属地管理为主的原则,事发地人民政府负有统一组织领导应急处置工作的职责,积极调动有关救援队伍和力量及时开展救援工作,采取必要措施,控制事态发展,防止发生次生、衍生灾害事件,并做好为受影响群众提供基本生活保障和对事故现场环境影响的评估工作。应急处置结束后,要及时组织恢复受影响地区正常的生产、生活和社会秩序。灾后恢复重建必须与防灾减灾相结合,坚持统一领导、科学规划、加快实施的原则。健全社会捐助和对口支援等社会动员机制,动员社会力量参与重大灾害应急救助和灾后恢复重建。全市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要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及时开展事故调查处理工作,查明原因,依法依纪处理责任人员,总结事故教训,监督制订完善整改措施并督促落实。

(五)抓好评估和统计分析工作。

建立健全突发公共事件的评估制度,研究制订客观、科学的评估方法。各县(市、区)人民政府、*高新区管委会及市政府各有关部门在对各类突发公共事件调查处理的同时,要对事件的处置及相关防范工作作出评估,并对年度应急管理工作情况进行全面评估,总结经验教训,分析原因,向市人民政府及主管部门报告。要加强应急管理统计分析工作,按照总体预案及各专项预案、部门预案的分类分级标准,明确责任部门和人员,及时、全面、准确地统计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发生起数、伤亡人数、造成的经济损失等相关情况,并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指标体系。突发公共事件的统计信息实行月度、季度和年度报告制度。要研究建立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统计系统快速应急机制,及时调查掌握突发公共事件对国民经济发展和城乡居民生活的影响并预测发展趋势。

六、进一步加强基层应急管理工作

加强基层应急管理是做好应急管理工作的重要基础,是深入推进应急管理工作的关键所在。加强基层应急管理必须依靠群众、立足基层、夯实基础、扎实推进,力争通过两年至三年时间,基本建立起“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应急预案体系,建立健全基层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初步形成“政府统筹协调、群众广泛参与、防范严密到位、处置快捷高效”的基层应急管理工作机制。

(一)完善基层应急管理组织体系。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和*高新区管委会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全面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预防和应对工作,要成立领导机构及其办事机构,配置专职人员开展应急管理工作。乡镇级政府、街道办事处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各类突发公共事件预防和应对的组织实施工作,可根据实际情况,成立或明确领导机构、办事机构,确定相关责任人员;其办事机构可以在强化现有相关机构应急管理职能的基础上组建,承担日常应急管理的各项职责和任务。居委会、村委会等基层群众自治组织,要将应急管理作为自治的重要内容,落实应急管理工作责任人,做好群众的组织、动员工作。基层机关、社会团体和企事业单位是本单位应急管理工作的责任主体,要根据实际情况建立健全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在属地政府的领导下开展应急管理工作。基层群众在突发公共事件中要积极自救、互救,服从统一指挥。积极探索跨行政区域的单元化应急管理模式,完善相应的组织体系,明确相关责任。

(二)基层单位主动参与应急管理工作。

社区要针对群众生活中可能遇到的突发公共事件,制订操作性强的应急预案,经常性地开展应急知识宣传,做到家喻户晓;乡村要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因地制宜加强应急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提高群众自救、互救能力,并充分发挥城镇应急救援力量的辐射作用;学校要在加强校园安全工作的同时,积极开展公共安全知识和应急防护知识的教育和普及,增强师生公共安全意识;企业特别是高危行业企业要切实落实法定代表人负责制和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做到有预案、有救援队伍、有联动机制、有善后措施。

七、制定、完善和落实全面加强应急管理的政策措施

因地制宜制订切实有效的政策措施,是确保应急管理工作顺利推进的前提。要积极探索、及时出台新的政策措施,更好地促进应急管理工作上新台阶。

(一)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市、县各级财政部门要根据《*市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的规定,按照现行事权、财权划分原则,分级负担公共安全工作以及预防与处置突发公共事件中需由政府负担的经费,设立应急管理专项资金,同时,要保证各级应急管理办事机构的正常工作经费,并纳入本级财政年度预算,健全应急资金拨付制度。建立完善财政专项转移支付制度,支持贫困地区的应急管理工作。建立政府、企业、社会相结合的应急保障资金投入机制,适应应急队伍、装备、交通、通信、物资储备等方面建设与更新维护资金的要求。建立企业安全生产的长效投入机制,增强高危行业企业安全保障和应急救援能力。

(二)完善补偿机制。

进一步建立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相关资源征收、征用、调用、销毁的补偿机制,调动各方共同参与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探索建立对受突发公共事件影响较大的行业、企事业单位和个人给予适当补助或政策支持等机制,尽快消除突发公共事件带来的各种影响,确保社会稳定。

(三)落实经济保障政策。

充分发挥保险的社会管理功能,提前介入突发公共事件的预防、处置和恢复重建等,鼓励保险公司加大产品和服务创新力度,发挥防灾防损作用,为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处置提供保险服务。鼓励通过投保商业保险,组织群众参加互助保险,建立风险分担机制,利用市场化手段提高公众保障水平。

(四)建立公共安全智力支撑与科技保障体系。

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建立应急管理专家组,健全咨询会商等相关制度,充分发挥其决策建议、专业咨询、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持作用。在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中,对公共安全、应急处置重大项目和技术开发、产业化示范项目,采取资金支持、政策扶持等措施,大力发展公共安全技术和产品。高度重视利用科技手段提高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对相关基础理论、应用和关键技术研究给予支持,大力培养公共安全科技人才。坚持自主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相结合,形成公共安全科技创新机制和应急管理技术支撑体系。扶持在公共安全领域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重点企业,增强安全技术保障能力。

八、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和协调配合

应急管理工作是复杂的系统工程,加强组织领导,加强协调,加强配合,是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关键,要多方联动,共同营造全社会参与和支持应急管理工作的良好氛围。

(一)进一步加强对应急管理工作的领导。

根据《*市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的要求,建立健全统一领导、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管理的应急管理体系。建立并强化应急管理行政领导负责制和责任追究制。全市各级政府要在党委领导下,建立和完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工作责任制,并将落实情况纳入干部政绩考核的内容,重点抓好县(市、区)、*高新区、乡镇两级领导干部责任的落实。要建立和完善应对突发公共事件联席会议制度,加强部门之间、条块之间的协调、衔接与配合,定期研究解决有关问题。各级领导干部要自觉增强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深入一线,加强组织指挥。要建立健全并落实责任追究制度,对有失职、渎职、等行为的,要依照法律法规追究责任。

(二)构建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应急管理工作格局。

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坚持联防联控、群防群控,积极调动社会各方面的资源。要切实发挥各级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在动员群众、宣传教育、社会监督等方面的作用。组织志愿者参与、支持应急管理工作。鼓励公民、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为应对突发公共事件提供资金、物资捐赠和技术支持。积极开展基层公共安全创建活动,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齐心协力做好应急管理工作的局面。

(三)做好信息和舆论引导工作。

要高度重视突发公共事件的信息、舆论引导和舆情分析工作,加强对相关信息的核实、审查和管理。坚持及时准确、主动引导的原则和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为积极稳妥地处置突发公共事件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完善政府信息制度和新闻发言人制度,建立健全重大突发公共事件新闻报道快速反应机制、舆情收集和分析机制,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加强对信息、新闻报道工作的组织协调和归口管理,周密安排、精心组织信息工作。遇有重特大突发公共事件,各级政府新闻办公室要按《*市突发事件新闻处理规则》,迅速启动有关预案,配合应急管理部门全力做好新闻和协调媒体工作,要加强正面宣传,宣传各级党委、政府及时处理突发公共事件的措施和成效,挖掘在应急管理工作中涌现的好人好事加以宣传。

(四)注重调查研究及交流合作。

社区应急预案管理制度篇6

2019年,街道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区应急办的指导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健全机制,强化措施,切实加强应急管理工作,为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根据《关于做好2019年度突发事件应对工作总结评估的通知》文件要求,我街道对2019年度突发公共事件应对工作进行了认真总结、分析和评估。现将总结评估情况报告如下:

一、2019年全街道突发公共事件基本情况

2019年,在区、街道、社区(村)三级共同努力下,我街道扎实有效开展应急管理工作,全年虽发生两起一般交通事故,处理得当,未造成较大影响,总体态势保持平稳。

1、自然灾害。2019全年,我街道未发生较大火灾及暴雪灾害,未造成人员伤亡。我街道历年保持良好态势。

2、事故灾难。2019全年,无重特大事故发生,发生两起一般交通安全事故,造成人XXX受伤,不同程度交通拥堵,未发生其他安全生产事故,安全生产保持平稳态势。交通事故发生后,我街道有关领导和派出所民警第一时间赶赴现场,抢救伤员,疏导交通,维持秩序,协助交警部门做好事故调查处理工作,两起事故均已处理得当,未造成较大经济损失和负面影响。

3、公共卫生事件。2019全年,未发生医疗事故、食品安全事故、动植物传染疫病等公共卫生事件。

4、社会安全事件。我街道充分发挥综治、维稳、信访和各类调解工作机制,切实加强社会稳定工作,全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2017年未发生重大、突发、群体性社会安全事件。 

二、应急工作分析与评估

我街道党工委、办事处高度重视应急管理工作,制定印发了《XXX街道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明确了街道应急体系建设的目标、原则、任务以及重点项目。各社区、各部门按照党工委、办事处的部署和要求,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应急预案体系,健全应急管理体制、机制,采取有效措施做好监测预警和防范处置工作,最大限度减少了各类突发事件损失,确保了全街道公共安全和社会稳定。

1、健全机制,有效应急。街道党工委、办事处把应对突发公共事件作为事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事关社会稳定、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一项政治任务来抓。一是成立了由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办事处主任担任组长,各社区居委会、相关各所站负责人为成员的街道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委员会,统筹指挥、协调全街道应急管理工作的开展。配备了街道应急救援队伍,各社区也建立了应急救援队伍。明确了应急管理工作人员,自上而下地建立了应急管理工作网络,为处置突发公共事件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障。二是部门互动,工作到位。坚持“属地管理”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各部门都能够各司其责,协调一致,密切配合,妥善处置。三是信息畅通,反应灵敏。不断完善街道、社区两级突发事件监测预警预报系统,做到了全街道覆盖,同时完善了各项机制,确保信息报送有效及时。制定突发事件信息“第一时间”报告制度,确保“第一时间”知晓事件发生、“第一时间”投入处置。四是建立处置突发公共事件失责追究制度。针对突发公共事件信息上报不及时,处置措施不力等情况,建立追究制度,确保各项责任制度的落实。

2、完善预案,高效应急。坚持预防为主,完善应急预案体系,提升突发事件应对能力。一是认真抓好应急预案编制、修订工作。按照“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要求,紧紧围绕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特点,结合我街道突发事件应对工作的实际,制定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社会安全“四大类”突发公共事件各个环节的专项应急预案。二是加强应急预案演练,提高预案针对性和适用性。年初,拟定了应急预案应急演练安排计划,制定演练方案,并按方案有序推进各项预案演练,针对演练中出现的问题,及时修订预案,不断增强预案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3、储备齐全,保障应急。我街道将安全生产等应急管理资金纳入财政预算。应急物资储备工作进一步强化,设立应急物资储备库,防汛防火、防寒防冻等各类物资储备齐全。总体来看,应急预案、队伍、资金、物资等准备工作的进一步加强,为防范处置突发公共事件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4、处置得力,降低损失。我街道各有关部门切实加强组织指导,应急处置及时得力。2019年6月11日位于XXX与XXX处发生一起摩托车和出租车碰撞事故后,具体负责的基层信息员在事件发生后第一时间按规定报告事故情况,我街道及时采取有力措施,有效救援,处理得当,有效预防了事件的影响及损失的扩大。

5、宣传到位,防范未燃。建立由包片领导牵头,包村干部及村主职干部配合的宣传机制,广泛开展防灾减灾、安全生产、道路交通、消防安全、传染病防控、食品药品安全等方面的宣传教育活动,全年累计发放各类宣传材料5000多份。结合阶段重点工作,通过宣传栏、明白纸、宣传画、微信等一切可以加大宣传的载体,做好防火、交通安全、防寒防冻等各类公共突发应急事件的宣传工作,提高群众防范意识并做好防御措施。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街道虽然在应急管理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仍然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一是极个别干部对应急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深,重视不够;应急管理及防灾自救的宣传载体和形式还不多,群众对应急管理了解不全面,应急自救知识相对欠缺,自救能力还不强。二是由于少数预案的科学性和操作性不够强,造成预案的落实不够彻底。三是应急演练不够经常。四是应急管理队伍的整体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五是应急管理专题培训工作需继续加强。

四、下一阶段工作建议

做好突发公共事件预防管理工作是面向群众、面向基层的一项重要工作,是对政府行政能力、执政能力的考验。防范各种事件的发生和处置带来的损失,还是一项需要探索的工作。建议重点做好以下三点:

1、规范应急管理机构建设。本着立足实际、充实加强、细化职责、重在建设的方针,充实和加强应急管理机构,确保应急办有编制、有人员、有经费等。

2、规范预案体系建设。根据“统一规划、突出重点”的原则,确定各类专项预案编制计划,确保预案基本覆盖本地主要可能发生的突发公共事件,做到预案先行,防范在前。 

3、规范监测预警制度建设。着力培植基层信息员队伍,针对重点区域、群体、行业、部位设立安全员、信息员,形成以基层群众为主体的安全信息网络;加强对基层信息员的培训,确保信息报告及时、准确、简洁。

社区应急预案管理制度篇7

基层应急管理

再过二三个月,台风季节又将来临。家在温州市鹿城区矮凳桥的王磊却并不担心。他解释了其中的原因:“从街道到社区,各种应对预案都准备好了。”

我省地处东部沿海,兼有平原、山区和海岛,地形复杂,经常遭受台风侵袭,加上经济发达,开放程度高,人员流动频繁,存在各种公共安全风险和隐患。其中,基层公共安全问题更为全社会所关注。

省委、省政府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高度重视基层应急体系建设和管理工作,把它作为建设“平安浙江”的重要方面。

2004年5月,省委在《关于建设“平安浙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决定》中,强调要求建立健全快速反应系统,有效动员政府组织、非政府组织、社会力量投入应急行动;2005年2月,省政府下发了有关意见,对全省应急管理工作作出具体部署。省委、省政府领导还多次就一些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的处置提出具体意见。

在成功应对了多次在基层突发的公共事件后,各级党委、政府和全社会形成共识:在应急管理工作中,必须加强基层,突出重点,狠抓薄弱环节。近年来,在浙江,各地、各部门按照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和要求,结合实际,积极推进应急管理进农村、进社区、进企业、进学校的“四进”工作。去年4月12日,我省公布了《浙江省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应急预案体系呈现了“一案三制”的格局:应急预案和应急机制、体制和法制。

省政府各有关部门已编制48项专项预案和应急保障行动方案,124个部门预案;11个地级市均颁发了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还颁发了406个专项应急预案,681个部门预案;全省各县(市、区)总体应急预案达90个,还颁发了2259个县级专项应急预案。

如何建立基层预案体系,省级有关部门均作了具体要求:省防汛防旱指挥部下发了《浙江省沿海地区乡(镇)政府防台风工作要求》,提出了具体工作要求和措施,组织基层沿海街道(乡镇)编制防台预案,把安全管理和群众转移责任落实到基层;省教育厅等6个部门下发了《关于做好中小学防御山洪与地质灾害工作的紧急通知》,对山区中小学防御山洪与地质灾害提出具体要求;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则加强了企业安全生产工作……

在此基础上,一张全省“基层应急预案网”初步形成,管着各种基层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并且不留死角:

社区和农村是信息采集的最前沿,应急处置的第一线,应急管理工作最急迫。目前全省34641个社区(村)已制订应急预案12266件,这些预案覆盖了老百姓生活中可能遇到的突发公共事件。

各类企业特别是高危行业的企业,应急管理工作特别重要。全省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有604家制订了应急预案,共制订应急预案1157件;规模以上非国有企业有16849家制订了应急预案,共制订应急预案19766件。

学校属于重点单位,是国际公认的应急管理重要部位。目前,在全省学校中,94所普通高校制订了253件应急预案;2211所普通中学制订了5068件应急预案;400所职业中学制订了849件应急预案;4068所普通小学制订了7775件应急预案;7274所幼儿园制订了10662件应急预案。

预案要具有可操作性,进行演练就必不可少。2006年全省基层单位举行各类演练达3868次,这些演练涉及突发公共事件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4个领域。“从中,我们达到了检验预案、锻炼队伍、磨合机制、教育公众的目的。”省政府应急办负责人说。

在基层应急管理工作中,群众积极参加,各种创新不断出现:嘉善、海宁、鄞州等地在基层设立道路交通、消防、安全生产监督员、协管员和公共安全信息员,改善基层应急管理中的薄弱环节,多方位进行监控和预防;诸暨市则坚持“枫桥经验”,拓宽应急管理领域,加强预防和应急准备工作,增强基层和群众的自救互救能力,建立了2000余支应急管理队伍,有近3万名人员参加,一双双警惕的眼睛时刻防范着可能出现的各类公共安全隐患……

社区应急预案管理制度篇8

加强应急管理,是关系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大事,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各级政府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全面履行政府职能的重要体现。当前,我国现代化建设进入新的阶段,改革和发展处于关键时期,影响公共安全的因素增多,各类突发公共事件时有发生。但是,我国应急管理工作基础仍然比较薄弱,体制、机制、法制尚不完善,预防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有待提高。为深入贯彻实施《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以下简称《国家总体应急预案》),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提出以下意见:

一、明确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充分依靠法制、科技和人民群众,以保障公众生命财产安全为根本,以落实和完善应急预案为基础,以提高预防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能力为重点,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最大程度地减少突发公共事件及其造成的人员伤亡和危害,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工作目标。在“*”期间,建成覆盖各地区、各行业、各单位的应急预案体系;健全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落实党委领导下的行政领导责任制,加强应急管理机构和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构建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机制;完善应急管理法律法规,建设突发公共事件预警预报信息系统和专业化、社会化相结合的应急管理保障体系,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调、军地结合、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应急管理工作格局。

二、加强应急管理规划和制度建设

(三)编制并实施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编制并尽快组织实施《“*”期间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优化、整合各类资源,统一规划突发公共事件预防预警、应急处置、恢复重建等方面的项目和基础设施,科学指导各项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各地区、各部门要在《“*”期间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指导下,编制本地区和本行业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乡建设等有关专项规划的编制要与应急体系建设规划相衔接,合理布局重点建设项目,统筹规划应对突发公共事件所必需的基础设施建设。

(四)健全应急管理法律法规。要加强应急管理的法制建设,逐步形成规范各类突发公共事件预防和处置工作的法律体系。抓紧做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立法准备工作和公布后的贯彻实施工作,研究制定配套法规和政策措施。*各有关部门要根据预防和处置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需要,抓紧做好有关法律法规草案和修订草案的起草工作,以及有关规章、标准的修订工作。各地区要依据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结合实际制定并完善应急管理的地方性法规和规章。

(五)加强应急预案体系建设和管理。各地区、各部门要根据《国家总体应急预案》,抓紧编制修订本地区、本行业和领域的各类预案,并加强对预案编制工作的领导和督促检查。各基层单位要根据实际情况制订和完善本单位预案,明确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防范措施和处置程序。尽快构建覆盖各地区、各行业、各单位的预案体系,并做好各级、各类相关预案的衔接工作。要加强对预案的动态管理,不断增强预案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狠抓预案落实工作,经常性地开展预案演练,特别是涉及多个地区和部门的预案,要通过开展联合演练等方式,促进各单位的协调配合和职责落实。

(六)加强应急管理体制和机制建设。*是全国应急管理工作的最高行政领导机关,*各有关部门依据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各自职责,负责相关类别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管理工作。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是本行政区域应急管理工作的行政领导机关,要根据《国家总体应急预案》的要求和应对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需要,结合实际明确应急管理的指挥机构、办事机构及其职责。各专项应急指挥机构要进一步强化职责,充分发挥在相关领域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作用。加强各地区、各部门以及各级各类应急管理机构的协调联动,积极推进资源整合和信息共享。加快突发公共事件预测预警、信息报告、应急响应、恢复重建及调查评估等机制建设。研究建立保险、社会捐赠等方面参与、支持应急管理工作的机制,充分发挥其在突发公共事件预防与处置等方面的作用。

三、做好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防范工作

(七)开展对各类突发公共事件风险隐患的普查和监控。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组织力量认真开展风险隐患普查工作,全面掌握本行政区域、本行业和领域各类风险隐患情况,建立分级、分类管理制度,落实综合防范和处置措施,实行动态管理和监控,加强地区、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对可能引发突发公共事件的风险隐患,要组织力量限期治理,特别是对位于城市和人口密集地区的高危企业,不符合安全布局要求、达不到安全防护距离的,要依法采取停产、停业、搬迁等措施,尽快消除隐患。要加强对影响社会稳定因素的排查调处,认真做好预警报告和快速处置工作。社区、乡村、企业、学校等基层单位要经常开展风险隐患的排查,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

(八)促进各行业和领域安全防范措施的落实。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对本行政区域各单位、各重点部位安全管理的监督检查,严密防范各类安全事故;要加强监管监察队伍建设,充实必要的人员,完善监管手段。各有关部门要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职责分工,加强对本系统、本行业和领域的安全监管监察,严格执行安全许可制度,经常性开展监督检查,依法加大处罚力度;要提高监管效率,对事故多发的行业和领域进一步明确监管职责,实施联合执法。上级主管部门和有关监察机构要把督促风险隐患整改情况作为衡量监管机构履行职责是否到位的重要内容,加大监督检查和考核力度。各企业、事业单位要切实落实安全管理的主体责任,建立健全安全管理的规章制度,加大安全投入,全面落实安全防范措施。

(九)加强突发公共事件的信息报告和预警工作。特别重大、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事发地省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要按规定及时、准确地向*报告,并向有关地方、部门和应急管理机构通报。要进一步建立健全信息报告工作制度,明确信息报告的责任主体,对迟报、漏报甚至瞒报、谎报行为要依法追究责任。在加强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信息报告工作的同时,通过建立社会公众报告、举报奖励制度,设立基层信息员等多种方式,不断拓宽信息报告渠道。建设各级人民政府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的各类突发公共事件预警系统,建立预警信息通报与制度,充分利用广播、电视、互联网、手机短信息、电话、宣传车等各种媒体和手段,及时预警信息。

(十)积极开展应急管理培训。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制订应急管理的培训规划和培训大纲,明确培训内容、标准和方式,充分运用多种方法和手段,做好应急管理培训工作,并加强培训资质管理。积极开展对地方和部门各级领导干部应急指挥和处置能力的培训,并纳入各级党校和行政学院培训内容。加强各单位从业人员安全知识和操作规程培训,负有安全监管职责的部门要强化培训考核,对未按要求开展安全培训的单位要责令其限期整改,达不到考核要求的管理人员和职工一律不准上岗。各级应急管理机构要加强对应急管理培训工作的组织和指导。

四、加强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建设

(十一)推进国家应急平台体系建设。要统筹规划建设具备监测监控、预测预警、信息报告、辅助决策、调度指挥和总结评估等功能的国家应急平台。加快*应急平台建设,完善有关专业应急平台功能,推进地方人民政府综合应急平台建设,形成连接各地区和各专业应急指挥机构、统一高效的应急平台体系。应急平台建设要结合实际,依托政府系统办公业务资源网络,规范技术标准,充分整合利用现有专业系统资源,实现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避免重复建设。积极推进紧急信息接报平台整合,建立统一接报、分类分级处置的工作机制。

(十二)提高基层应急管理能力。要以社区、乡村、学校、企业等基层单位为重点,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充分发挥基层组织在应急管理中的作用,进一步明确行政负责人、法定代表人、社区或村级组织负责人在应急管理中的职责,确定专(兼)职的工作人员或机构,加强基层应急投入,结合实际制订各类应急预案,增强第一时间预防和处置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社区要针对群众生活中可能遇到的突发公共事件,制订操作性强的应急预案,经常性地开展应急知识宣传,做到家喻户晓;乡村要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因地制宜加强应急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提高群众自救、互救能力,并充分发挥城镇应急救援力量的辐射作用;学校要在加强校园安全工作的同时,积极开展公共安全知识和应急防护知识的教育和普及,增强师生公共安全意识;企业特别是高危行业企业要切实落实法定代表人负责制和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做到有预案、有救援队伍、有联动机制、有善后措施。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加强对基层应急管理工作的指导和检查,及时协调解决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的问题,促进基层应急管理能力的全面提高。

(十三)加强应急救援队伍建设。落实“*”规划有关安全生产应急救援、国家灾害应急救援体系建设的重点工程。建立充分发挥公安消防、特警以及武警、、预备役民兵的骨干作用,各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各负其责、互为补充,企业专兼职救援队伍和社会志愿者共同参与的应急救援体系。加强各类应急抢险救援队伍建设,改善技术装备,强化培训演练,提高应急救援能力。建立应急救援专家队伍,充分发挥专家学者的专业特长和技术优势。逐步建立社会化的应急救援机制,大中型企业特别是高危行业企业要建立专职或者兼职应急救援队伍,并积极参与社会应急救援;研究制订动员和鼓励志愿者参与应急救援工作的办法,加强对志愿者队伍的招募、组织和培训。

(十四)加强各类应急资源的管理。建立国家、地方和基层单位应急资源储备制度,在对现有各类应急资源普查和有效整合的基础上,统筹规划应急处置所需物料、装备、通信器材、生活用品等物资和紧急避难场所,以及运输能力、通信能力、生产能力和有关技术、信息的储备。加强对储备物资的动态管理,保证及时补充和更新。要建立国家和地方重要物资监测网络及应急物资生产、储备、调拨和紧急配送体系,保障应急处置和恢复重建工作的需要。合理规划建设国家重要应急物资储备库,按照分级负责的原则,加强地方应急物资储备库建设。充分发挥社会各方面在应急物资的生产和储备方面的作用,实现社会储备与专业储备的有机结合。加强应急管理基础数据库建设和对有关技术资料、历史资料等的收集管理,实现资源共享,为妥善应对各类突发公共事件提供可靠的基础数据。

(十五)全力做好应急处置和善后工作。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事发单位及直接受其影响的单位要根据预案立即采取有效措施,迅速开展先期处置工作,并按规定及时报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要依照预案规定及时采取相关应急响应措施。按照属地管理为主的原则,事发地人民政府负有统一组织领导应急处置工作的职责,要积极调动有关救援队伍和力量开展救援工作,采取必要措施,防止发生次生、衍生灾害事件,并做好受影响群众的基本生活保障和事故现场环境评估工作。应急处置结束后,要及时组织受影响地区恢复正常的生产、生活和社会秩序。灾后恢复重建要与防灾减灾相结合,坚持统一领导、科学规划、加快实施。健全社会捐助和对口支援等社会动员机制,动员社会力量参与重大灾害应急救助和灾后恢复重建。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要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及时开展事故调查处理工作,查明原因,依法依纪处理责任人员,总结事故教训,制订整改措施并督促落实。

(十六)加强评估和统计分析工作。建立健全突发公共事件的评估制度,研究制订客观、科学的评估方法。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在对各类突发公共事件调查处理的同时,要对事件的处置及相关防范工作做出评估,并对年度应急管理工作情况进行全面评估。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应急管理统计分析工作,完善分类分级标准,明确责任部门和人员,及时、全面、准确地统计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发生起数、伤亡人数、造成的经济损失等相关情况,并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指标体系。突发公共事件的统计信息实行月度、季度和年度报告制度。要研究建立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统计系统快速应急机制,及时调查掌握突发公共事件对国民经济发展和城乡居民生活的影响并预测发展趋势。

五、制定和完善全面加强应急管理的政策措施

(*)加大对应急管理的资金投入力度。根据《国家总体应急预案》的规定,各级财政部门要按照现行事权、财权划分原则,分级负担公共安全工作以及预防与处置突发公共事件中需由政府负担的经费,并纳入本级财政年度预算,健全应急资金拨付制度。对规划布局内的重大建设项目给予重点支持。支持地方应急管理工作,建立完善财政专项转移支付制度。建立健全国家、地方、企业、社会相结合的应急保障资金投入机制,适应应急队伍、装备、交通、通信、物资储备等方面建设与更新维护资金的要求。建立企业安全生产的长效投入机制,增强高危行业企业安全保障和应急救援能力。研究建立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社会资源依法征用与补偿办法。

(十八)大力发展公共安全技术和产品。在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中,要将具有较高技术含量的公共安全工艺、技术和产品列入《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的鼓励类发展项目,在政策上积极予以支持。对公共安全、应急处置重大项目和技术开发、产业化示范项目,政府给予直接投资或资金补助、贷款贴息等支持。采取政府采购等办法,推动国家公共安全应急成套设备及防护用品的研发和生产。加强对公共安全产品的质量监督管理,实行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确保产品质量安全可靠。

(十九)建立公共安全科技支撑体系。按照《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的要求,高度重视利用科技手段提高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通过国家科技计划和科学基金等,对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的基础理论、应用和关键技术研究给予支持,并在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加强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学科、专业建设,大力培养公共安全科技人才。坚持自主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相结合,形成公共安全科技创新机制和应急管理技术支撑体系。扶持一批在公共安全领域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重点企业,实现成套核心技术与重大装备的突破,增强安全技术保障能力。

六、加强领导和协调配合,努力形成全民参与的合力

(二十)进一步加强对应急管理工作的领导。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在党委领导下,建立和完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工作责任制,并将落实情况纳入干部政绩考核的内容,特别要抓好市(地)、县(区)两级领导干部责任的落实。各地区、各部门要加强沟通协调,理顺关系,明确职责,搞好条块之间的衔接和配合。建立和完善应对突发公共事件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定期研究解决有关问题。各级领导干部要不断增强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深入一线,加强组织指挥。要建立并落实责任追究制度,对有失职、渎职、等行为的,要依照法律法规追究责任。

(二十一)构建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应急管理工作格局。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需要紧紧依靠群众,军地结合,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积极参与。要切实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在动员群众、宣传教育、社会监督等方面的作用,重视培育和发展社会应急管理中介组织。鼓励公民、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为应对突发公共事件提供资金、物资捐赠和技术支持。积极开展基层公共安全创建活动,树立一批应急管理工作先进典型,表彰奖励取得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齐心协力做好应急管理工作的局面。

(二十二)大力宣传普及公共安全和应急防护知识。加强应急管理科普宣教工作,提高社会公众维护公共安全意识和应对突发公共事件能力。深入宣传各类应急预案,全面普及预防、避险、自救、互救、减灾等知识和技能,逐步推广应急识别系统。尽快把公共安全和应急防护知识纳入学校教学内容,编制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和适应全日制各级各类教育需要的公共安全教育读本,安排相应的课程或课时。要在各种招考和资格认证考试中逐步增加公共安全内容。充分运用各种现代传播手段,扩大应急管理科普宣教工作覆盖面。新闻媒体应无偿开展突发公共事件预防与处置、自救与互救知识的公益宣传,并支持社会各界发挥应急管理科普宣传作用。

(二十三)做好信息和舆论引导工作。要高度重视突发公共事件的信息、舆论引导和舆情分析工作,加强对相关信息的核实、审查和管理,为积极稳妥地处置突发公共事件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坚持及时准确、主动引导的原则和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完善政府信息制度和新闻发言人制度,建立健全重大突发公共事件新闻报道快速反应机制、舆情收集和分析机制,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加强对信息、新闻报道工作的组织协调和归口管理,周密安排、精心组织信息工作,充分发挥中央和省级主要新闻媒体的舆论引导作用。新闻单位要严格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新闻宣传纪律,不断提高新闻报道水平,自觉维护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

上一篇:数字化的管理范文 下一篇:会计行业发展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