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课堂利弊范文

时间:2023-11-04 05:38:38

人工智能课堂利弊

人工智能课堂利弊篇1

关键词: 情境教学政治课教学方式

创设和谐的教学情境是进行创新教育的重要环节,在思想政治课教学开展创新教育中,要特别重视创设教育的良好环境,因为离开环境无激情,离开激情无活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有重视培养学生的情感,创造一个充满积极情感的教学环境,才能达到思想政治课思想教育认知能力培养的最佳教学效果,才能改变传统政治课呆板僵化的模式,增强感彩,激发学习兴趣,营造课堂气氛,让政治课充满活力,把学生的心思牢牢固定在课堂上。情境教学的形式多种多样,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认为以下几种教学方式能让政治课充满活力。

一、善于用语言描述情境

教师语言不仅是实现教学目的的重要手段,更是完成教学任务的有效工具。在课堂上教师利用带有情感的语言渲染气氛,诱发学生,能让课本中文字描述的人物和事件完整再现或情境创设。教师用优美动情形象的语言描述使学生如临其境,倍受感染。驾御语言的技巧多种多样,如:引人入胜的寓言,脍炙人口的诗歌,言简意赅的歇后语,饶有趣味的民谣等。这些都能让学生产生新的感觉和新的体会,从而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中,使政治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

二、善于把握故事中的问题情境

教学过程中教师选用与教学有关的引人入胜的故事、历史典故、民间传说、笑话等作为情境材料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教师还要结合故事有目的有层次地提出与教学有关的问题,从而把学生引入所讲问题的情境中,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在学生心理上造成某种悬念,把学生带到欲罢不能的境界,从而促使他们去探索、深思、发现和解决问题,激发他们浓厚的求知欲。如:在讲善于调节“情绪”时,我先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位老太太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卖雨伞,小儿子开洗染店。天下雨时,他担心小儿子的衣服晒不干,天晴时,又担心大儿子的伞卖不出去。就这样老太太吃不下饭,睡不好觉。故事讲到这里我并没有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平铺直叙地讲下去,而是设计了“请你出主意,想办法让老太太高兴起来”这一开放式的问题来刺激学生的兴奋点。学生的思维顿时活跃起来,于是,有的学生劝告老太太换一种想法:有的学生说雨天大儿子的伞店生意兴隆,晴天小儿子的洗染店顾客盈门;有的学生让大儿子和小儿子联合起来,晴天,一起经营洗染店,雨天,一起去卖伞;有的学生建议,大儿子扩大经营项目,卖防紫外线伞,小儿子引进新技术,购买干燥机,这样,无论晴天或雨天,两兄弟都能从事生产经营活动。

教师善于把握故事中的问题情境,不仅能够为学生营造自由欢快而又富有激情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参加到学习过程中来,进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进而拥有智慧、提高觉悟,还能够活跃课堂气氛。

三、让音乐、画面使学生键入佳境

画面、音乐会给学生一种全新的视听感受。音乐的语言是微妙的,也是强烈的,会给人以美的感受、美的感染、美的震撼。它特有的旋律、节奏能把听者带到特有的意境中。图画是展示形象的主要手段,用图画再现课文情境,实际上就是把课文内容形象化。恰当地选用画面、音乐会使他们感知丰富,记忆加强,唤起他们情感的共鸣,拓展他们的想象空间。如我在讲“环境保护”问题时,首先播放MTV《一个真实的故事》,把学生带入一个形象、情切、意远的凄美情境中:一个女孩为救一只受伤的丹顶鹤而陷入沼泽。进而激发学生真诚的情感,然后我依次出示三幅图画:《长江,长江我是黄河,黄河,黄河我是黄河》、《雾都里的城市》、《好累啊》,引导学生多角度地观察画面,激发他们的思维,让他们联系生活中的实际,多层次分析、归纳。这使学生能够认识到环境问题的危害,其环保意识就会被进一步激发,他们纷纷出谋划策,提出环保倡议,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四、增加观赏性和参与性强的“情境表演”

表演好似感情的外在表现,能把抽象的内容化成直观的情境,课堂上我会针对不同的课文内容,创设各种表演情境,如:演小品、模仿声音动作、模拟场景等。“情境表演”不但能满足学生的表演欲望,锻炼学生的表演才能,而且能诱导每个学生情绪高昂地参与教学活动,感受学习的快乐,提高知识的传递效率。如在讲“自觉磨炼意志品质”时,我设置了“无人监考考场”这样一个情境,请三名学生表演无人监考考场中的三种不同表现:一名学生在传纸条,一名学生在偷偷翻书,一名学生在抄袭他人试卷,要求他们用幽默的语言、诙谐的动作把内心的感受表现出来。这样,学生便在笑声中认识到必须从经受“无人监考”这件小事做起,自觉磨砺意志品质,交出一份让老师满意、让自己自豪的答卷。

五、组织学生进行充满活力的“课堂辩论”

特级教师魏书生认为:“大脑处于竞赛状态时的效率要比无竞赛的效率高的多,即使对毫无直接兴趣的智力活动,学生因热望竞赛取胜而产生的间接兴趣,也会让他们忘记事情本身的乏味而兴致勃勃地投入到竞赛中去。”借鉴他的做法,我在政治课的教学实践中,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经常展开课堂辩论,从而为学生创造一个竞争情境,营造情境交融的良好氛围,构建气氛民主、便于交流的开放性课堂。如在讲“中学生上网热”这个学生敏感的问题时,我没有按照传统教学方式,罗列上网的利和弊,而是采用课堂辩论的方式,为学生拟定辩题“中学生上网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观点,自由结成两组,正方认为“利大于弊”,反方认为“弊大于利”,正反两方学生展开激烈的辩论,阐述自己的观点。而我在他们激烈的辩论中,不断穿针引线,总结他们的精辟论断,而观点也日渐鲜明,既有利又有弊,结论水到渠成。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学生既不断开启思维的闸门,迸发智慧的火花,加深对知识的理解,锻炼思维能力和雄辩的口才,又激发热情,更创设愉悦的课堂气氛,使政治课充满活力。

在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思想政治课教学实施情境教学,拓宽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了学生课堂主动学习的驱动力,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大大提高了思想政治课的教育教学效果。

人工智能课堂利弊篇2

【关键词】改革 地理教学 主体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18—0100—01

在地理课堂教学中,以学生学习兴趣和内在需要为基础,开展形式多样的地理课堂活动,让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可以焕发出课堂教学的真正活力。

一 “我”要想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在地理课堂教学中,要遵循最近发展区原理,从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出发,创设问题情境,适时采用多种提问方式,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思考,寻找各种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启迪学生思维,增进师生交流,可以使学生愉悦地发挥情感和意志的作用,积极主动上好地理课。如学习“工业的区位因素”时,教师出示“徐州工业图”和“徐州居住交通图”设置疑问:假如你是一名化工厂厂长,你应该把化工厂布局在哪?请说明理由。此问题采用角色扮演方式,有利于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

二 “我”要试

在课堂中采用游戏法,让学生亲自尝试,满足学生爱动好玩的心理,使学生在玩中学,达到心、智、能统一开发的教学效果。地理教学中的游戏活动包括智力游戏和角色游戏。如讲到“世界的气候”时,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智力游戏活动,教师精心制作小游戏课件,展示世界地图,图上显示巴马科、上海、雅库茨克的位置,教师提问:“2月份到以上三地旅游,你将带什么样的衣服去?”备选答案有短衣短裤、棉衣棉裤、皮衣皮裤,请学生上台用鼠标拖动被选答案到地图上的正确位置,课件及时给予评价反馈。这种活动从学生兴趣出发并利用其喜闻乐见的游戏形式,充分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可启迪学生智慧,锻炼思维的严谨性和全面性。

三 “我”要辩

地理课堂教学中组织辩论会活动,把学生分为正反两组,针对某个地理问题进行探讨和辨别真伪,从而达到掌握知识、加深理解、提高能力之目的。如讲到“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可以以围湖造田为例讲解各要素的制约性。课堂上以“保护洞庭湖环境生态”为题,举行一场辩论会,正方观点为:围湖造田利大于弊;反方观点为:围湖造田弊大于利。让学生展开热烈辩论并提出自己的见解。这样的辩论不仅可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还可加深其对地理知识更好的理解,提高创造思维能力。

四 “我”要说

教学中,教师可以设置问题情境,组织多种多样的讨论,如同桌讨论、分组讨论、全班讨论等,让学生畅所欲言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充分调动学生动脑动口的热情,让学生在“说一说”中求新知、长智力。其中,学生“说一说”中的设疑是关键,设计问题必须具有针对性,难度适宜,有新鲜感,还应是地理知识的重点、现实生活中的热点、学生思想上的疑点。如讲解“全球气候变化”一节,课后有这样的问题探究:“为什么市区气温比郊区高”,让学生读图认识热岛效应后分析原因,继而讨论热岛效应给城市带来的影响,以及该怎样减弱热岛效应。学生在讨论活动中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有利于培养其发散思维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五 “我”要评

新课程强调改革原有的单一评价为主体的状况,实施多主体评价,学生也应积极参与到地理学习评价的活动中,教师和学生同时成为评价的主体。评价活动中,学生参与对自己和他人学习成果的评价作为学习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在课堂讨论练习、开放性作业、书面报告等多种评价方法中,通过自评、互评、小组评等形式,不仅为教师对学生评价的客观性提供依据,而且促使学生自身学习地理能力的提高,激发学习地理的自信心和兴趣。如在地理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可采用学生小组评价形式,制定如下评价标准:A——课堂活动积极参与,与小组成员团结协作,效果好;B——能较好地参与课堂活动,团结合作效果一般;C——遵守课堂纪律,与小组同学能配合;D——不能做到以上三点。小组活动完毕后由小组长组织大家进行自评和互评,记录在小组合作学习评价表中。教师在评价活动中注重启发引导,增强学生自我评价、取长补短和自我弥补不足的能力,让学生在自评互评中学会学习、交往、做人,使学生真正成为评价的主人。

六 “我”要理

课堂小结是地理课堂教学中既重要又容易被忽视的环节。地理课堂教学中的“理一理”活动,即在完成某项教学任务的终了阶段,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归纳总结与转化升华的行为方式。这种活动促使知识得以概括、深化,有助于教师掌握学生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课堂教学。如讲“荒漠化防治”时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课堂上展开走进西北、话说西北、西北危机、西北防治等几项活动,让学生掌握西北的有关地理知识,然后安排“长话短说”活动,要求学生三言两语概括本节内容。最后,教师利用板书展示本节知识纲要,深化地理学习,提高综合能力。

人工智能课堂利弊篇3

【关键词】教育;手机;利弊

进入21世纪的今天,我们已经走进了移动互联网时代,移动互联网终端已经越来越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失的一部分,现阶段智能手机充斥整个校园每一角落,初中生拥有一部智能手机已成一种普遍现象。

对于中学生使用手机而言有利也有弊,但是手机作为新时代高科技的产物,它带给人类的生活和学习的便利,把人们之间的交往和信息的交换更直接有效。手机本身并无利弊对错。进入校园后出现的负面影响,进一步暴露了学生在遵守规则意识上和手机使用的认知上存在不当之处,其实这就是我们的德育问题,所以学校不能仅仅用一纸禁令来掩盖本质问题。对中学生有手机应该一分为二地看。拥有一部手机就是拥有互联网的接入工具,是未来必不可少的一个生活与学习工具,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必然。当然,也不能忽视手机进校园带来的新问题,要达到“利大”,最根本的是要整体提升学校德育水平,让学生具备自律意识,以健康的心态使用手机智能手机对于中学生而言是一把双刃剑,但如何好好利用双刃剑发挥他对于提高学生学习。在处理学生处理手机问题上我有以下几点建议:

一、学校应循循善诱,制度落实,加强督促,科技辅助

作为学校应加强学生对于手机使用的德育教育,对于学生使用手机进行宣传和正确引导,提高学生对于手机使用的正确认识,让学生正确、合理地使用手机好好地把把不利因素排除,充分发挥现代工具带给学生的便利与高效。由于学生的自制能力相对较弱,所以除了德育引导外要制度上给予保障,制定校规要求学生严禁在教学区内使用手机,而且在非教学区也要求按要求、按时间段使用手机。为能使学生在手机使用上趋于合理,我们要求学生每学期都要签规范使用手机的承诺书,要求学生熟知使用手机的规定,并自觉遵守相关规定,学校还在学校醒目的位置粘贴手机使用的宣传标语,务必要求学生谨记学校关于手机使用的相关规定。每天还有学生会学生在校园进行不定时巡查,教师不定期的检查防止学生不合理的使用手机。发现违规使用手机行为,要严肃批评,没收手机直至学期结束,要求家长配合处理并把相关处罚通报全校,从而起到警戒作用。另外我们还通过一些科技手段引导学生上网,安装屏蔽系统在规定时间内才能上网,避免学生在宿舍无人监管之下随意上网。学校可以设置专门的手机存放处,保证被存放手机的安全,并禁止学生将手机带入课堂,影响课堂秩序等。最后,学校应该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用高雅、健康、活泼的文化活动引导学生远离手机的负面影响,并把精力放在学习上。

二、社会要关注学生使用手机问题,出台指引,企业尽责,共同构筑符合学生上网的桥梁

在智能手机使用上,据有关部门在2015年统计,国人平均一年花在微信上的292个小时,所以已经越来越成为社会关心的热点问题,包括上网安全、网络健康、舆论导向等等,而未成年人使用智能手机更是重中之重。而针对中学生使用手机各个国家也有相应的措施:日本允许中学生带手机到学校,但是不允许在上课的时候使用。2009年10月9日,法国参院通过法案,在幼儿园、小学和中学,禁止学生使用手机。2009年8月,印度中等教育中央委员会下发通知,要求下属中学将手机禁用范围从教室扩展至整个校园,教职员工甚至来访的父母也不允许使用手机,以减少手机对校园学习环境的干扰。所以我国也应出台相关规定引导学生如何利用手机为自己学习和生活服务。通过国之大法既可以要求全社会予以重视,也可以对学校指引有很好的借鉴作用。而作为移动运营商应该对学生使用的号码实行实名制,针对十八岁以下的青少年推出校园卡,再对使用校园卡的这一群体实施“保护”,即保证使用校园卡的人不会收到诈骗、等不良信息,在上网时段在网站的选择,功能的应用也应作出限制。而手机供应商可以研发多款专门供中学生使用的手机,并保证手机中含有字典、计算器等学生需要的功能,并在手机中不设置游戏,并尽量减小手机的辐射,使手机变成一款集便捷、健康于一身的高科技产品。只有社会联合,共同承担为下一代健康成长社会责任,这样智能手机能事半功倍地帮助学生学习,促进学生智力开发。

三、家庭配合,合理引导,家校联合监管

家庭是子女的第一课堂,它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面对子女的健康成长问题,家长应该要积极配合学校的有关工作,多与子女做思想教育工作,引导他们正确对待手机的利与弊;另外,家长也应该对于手机的使用负起监管职责,不能盲目的溺爱孩子,无原则地满足当孩子使用手机要求,要正确指导学生使用手机不能听之任之,助长他使用手机的歪风邪气,为手机能正确使用很好方便我们学生学习生活提供支持和配合。

四、加强学生自我管理的培养,明确手机的利弊,引导自己正确使用手机

作为学生本人,对各个方面起着决定性因素。学生应该培养抵御诱惑的能力,养成正确是非观念和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良好行为习惯,特别是在科技发达的今天,我们应该要有明确的态度去对待中学生手机使用问题,要求学生对于手机有个正确使用观念,使手机更好地为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服务。只要学生明白个中道理,他就很容易接受学校与家长对于手机使用的管理,不会出现逆反心理。同时通过提醒、引导、督促从而达到在手机使用中扬长避短的目的。

任何何事物都有它的多面性,还记得有这样一句话“科技是把双刃剑”,我们只有把握好它积极向上的一面,我们才能物尽其利!所以使事物朝着积极有用的方向发展是我们努力要达到的目的。只有学校、社会、家长.学生四者达成一致,互相依靠,互相配合,社会服务再提供一些平台,这样才能使学生正确的使用手机等科技产品!学生应该把使用手机看的很平常,把手机当作是我们学习、生活的好帮手,让我们真正的享受科技文明带与我们生活和学习的便利,真为提高学习能力提供支持。

参考文献:

[1]邓国刚《中学生使用手机之我见》发表于《新课程学习》.

人工智能课堂利弊篇4

[关键词] 高师生 学困生 作弊 对策

师范教育是我国培养人才的摇篮,高师生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我国人才培养的质量。未来的教师们是我们国家、民族再一次走向富强的希望。然而,我们在今天的高师校园里却看到许多令人担忧的现象。手拿零食嬉笑于校园;手掐烟卷漫不经心;呼朋引伴、恋爱争锋。而在考场上,左顾右盼、抓耳挠腮;抻长脖子、窃窃私语的诸多现象让老师着实头疼。在研究中我们进行了调查,希望找到产生的原因和解决办法。

一、高师学困生考试作弊的原因

现在的高师生主要由两部分生源组成,一部分是五年制高师生,文化水平不高,在原来的初中学习阶段就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而成为学困生,随着他们自我意识迅速发展,他们希望自己在同伴群体中和成人群体中有一定地位。渴望得到别人的尊重、成功,只好想“办法”。另一部分是通过高考进入高师的学生。有过高考的经历,原本学习比较认真,但经过“老乡”、“好心校友”的“点拨”,许多人开始“开窍”。这里指的学困生是指因兴趣、意志、情感、动机、信心、习惯、性格、毅力等非智力因素较差而造成学业成绩不够理想的学生。尤其应该注意的是不仅仅指考分的高低。如学生通过不良渠道而得到高分,同样是“学困生”,他并没有真正掌握应该掌握的知识和技能。经过调查了解,今天高师学困生考试作弊的比例达22.7%。原因归结起来有以下几种:

(一)内部原因

1.学习态度不端正、学好学坏都一样的心理起主导作用

首先,很多学生专业思想不稳定,对师范专业不感兴趣,有对付心理。其次,高师在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中也存在一定问题,理论性强、实践少,让学生难以理解,并且和未来工作的需要距离较大,因此,提不起精神学习。再次,目前师范毕业生分配还不能明显凸现择优录用的分配原则,致使许多学生产生一种错误认识,学好学不好都能毕业,至于毕业分配,事在人为,与学校关系不大,因而这些学生在进入高师后对学习不够重视,学困而作弊。学校对此或明令禁止或教育引导,但收效不大,大有法不责众之趋势。

2.个体心理需求的满足成为作弊动机

(1)虚荣心理。他们虽然没有真才实学,但对于荣誉却看得很重,做事圆滑、好表现。这些学生中大部分还是老师眼中的好干部、工作能力强的学生。调查中发现班级干部、学生会干部违纪的大有人在。为了保持和提高自己的既有地位,为了获取荣誉称号或奖学金而作弊。

(2)侥幸心理。这是最常见的考试作弊心理。在社会进步的同时也有许多不良影响使学生产生错误认识。自己对学习不感兴趣、懒惰,考试面前投机取巧。希望自己的“高招”能逃过监考的眼睛。

(3)从众心理。一些原本不作弊的学生看到不劳而获的同学有时比自己成绩还好心中不平。也加入了作弊的队伍,不再用心学习。导致群体无意识现象,没有人对作弊抗议,似乎很正常。

(二)外部原因

1.课程和教学方式适应不好,学困而作弊

由于近几年高校扩招,高师院校招生较困难,入校生的整体素质下降,学困生较多,学习习惯不好,成绩差,学困生比例增大。高师学校开设的课程和要求相对于入校生来说难度增大,觉得学习有困难,且对高师集体授课适应不好,精神有些放松而形成学习困难。而原本成绩就不好的学生“破罐子破摔”,觉得凭自己的努力无法达到教师、学校要求的标准,而不及格就会补考或留级,因此,想碰碰运气。

2.学校管理不当,让学生有隙可乘

由于高校扩招,高师院校招生较困难,当生存成为决定因素时,学校不得不“放松”管理力度。为了保证学校生存及声誉,学校一边尽可能采取措施,一边又要“适可而止”。师生之间心照不宣,这也给学生壮了胆,提供了机会。

3.没有建立适合未来工作需要的恰当的评价体系

传统一贯的考试制度信誉降低。一方面现在的考试过分强调甄别功能,忽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功能;形式单一,过分注重量化;重视结果,忽视过程。让学生在考试面前压力太大,既然用考分定论,学生就会想尽一切办法“考”出分。使得学生对付考试现象有增无减。

二、高师学困生考试作弊的类型

(一)向老师讨要人情分

一些学生在平时分上下功夫,向任课教师讨要人情分,强调自己的种种客观原因,学生干部以“工作忙”为由请老师照顾。另一些学生有裙带关系,“不看僧面看佛面”。于是,考试失去了公正评价和反馈的功能。学困生更多了。

(二)考场内的“斗智斗勇”

通过观察和了解,发现高师院校学生考场作弊手段翻新,五花八门。由于学校的处罚措施直接与监考教师和班主任挂钩,所以,在考场内出现了学生与教师“斗智斗勇”的现象。T恤衫里紧贴胸口的“精彩文章”、坐垫下的“依靠”、手心里的“宝”、桌面上的“图画”、裤子卷边里的“条文”、笔管里的“秘密”、白纸上的“刻痕”等等,真是让教师们防不胜防。

三、高师学困生考试作弊的对策

(一)调整国家入学和就业体制,从根本上解决厌学问题

目前,国家在高校入学和毕业上要求相对较松,也是造成学生厌学的一方面原因,入校生源素质下降,整体学习氛围欠佳,学习空气不浓。毕业生素质不高,专业素质差,就业难。同时,近年来本专科普通素质毕业生猛增,社会就业饱和度大,就业更难现象。更造成了学生学习没目标的现状。因此,彻底改变国家办学体制,明确和严格入学及毕业标准势在必行。

(二)加强考务管理和考风考纪教育,树立正确的荣辱观

制定严格考试纪律,师生共同要求,对违纪现象决不手软。不能让未来的教师成为不良品行的延续者和传递者。更不能影响教育的千秋大业。以培养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品质为切入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荣辱观意识,提高道德认识水平,不要以耻为荣。

(三)解决厌学心理,缓解心理压力

降低门槛招进来的生源素质和高师专业的要求有一定差距,易产生厌学情绪,甚至“知难而退”。因此,变厌学为乐学才是根本措施。首先,调整目标,合理定位。学校教育一定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尤其是学困生。给学生一个适应、过渡的过程,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培养一技之长,不求齐头并进。其次,注重非智力因素的作用,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课堂对于学生不亚于田野对农民的意义,课堂不仅具有智育意义也具有生活意义。学生在课堂中不仅学习知识,发展能力,同时体验着成功与失败,服从于合作等带来的复杂情感。所以,要真正杜绝作弊就应让课堂充满活力、情趣、智慧,让学生对课堂产生兴趣,对学习产生兴趣。

(四)改革考试制度,建立合理的评价体系

1.重视教育评价的教育性和发展性功能,将能力性的目标纳入考试范畴,让具有不同特长的学生得到公正的评价,并了解自身不足,促进其全面发展;提倡特长测验以鼓励个体兴趣,发展特长,挖掘个体潜力,形成高师生引以为自豪的个体特质。

2.考试方式多元化。可因学科特点不同确定考试方式。如科研方法就可以让学生做调查,写科研报告,不仅考察知识掌握的程度又锻炼了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丰富了社会经验和认识。

参考文献:

[1]张春兴.现代心理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11.

[2]姚清如.心理健康通论.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10.

[3]郑和钧.高中生心理学.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10.

人工智能课堂利弊篇5

[关键词] 语文课堂 思维发展 学生

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语文课的主要任务是训练思维,训练语言。”思维训练是中学语文教学的关键,怎样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高中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每个中学语文老师首要考虑的问题。从语文课的性质来看,语文是人们交际的工具,也是人们进行思维的具化表现形态,从某种意义来说,语文的学习既是思维的学习,也是思维的训练。语言是依靠思维内容和结果的充实而成其为语言的,没有思维也就谈不上语言,因而语文教学从根本上是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的工作,语文教学工作的好坏首先看学生的思维是不是得到了很好的提高。

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忽略甚至束缚学生思维发展的弊端,比如有的老师依然用满堂灌的陈旧教法,有的把“满堂灌”变成“满堂问”,有的追求统一标准答案。它与新课标阐述的“培养发展、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继续学习和终身教育发展打好基础”的教学目的是背道而驰的。这种弊端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教师对学习内容的标准化理解和对教参的迷信,结果只能是遏制学生最鲜活最富灵性的智慧火花。对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

教师应大力鼓励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对一些有价值的问题进行合作探究;在进行接受性学习的同时,鼓励学生勇于质疑。教师要肯定言之成理,适当宽;抓住课堂生成,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我认为我们在阅读教学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教师不“跪”着教书

教师要有独立自由的精神,不唯教参是从,旁征博引,对文本有自己的见解。这样才能以教师的智慧引领学生的阅读,高屋建瓴地引导学生独立地钻研文本,并且形成自己的观点。

二、给学生一个良好的思维空间

在传统的“师道尊严”的思想固持下,教室里站着的是老师,坐着的是学生。这种教育模式严重地摧残了学生的心理,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师生之间应该建立民主、平等、合作的关系。老师如果站在学生的立场上看待他们的言行,用他的思维去分析、理解、必定会提高学习效率。激发兴趣,创设有利于学生创造的环境。

三、创造性利用课堂提问发展学生思维

1.问题的设计要依据课文的内容和写作方法进行巧妙的艺术构思,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好奇心是思维的基础,是启迪学生智慧、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心理因素,好奇心会引导学生到思维的王国里遨游探索。而索然寡味、表面应对的提问,不仅无益于学生的思维训练,而且会使学生厌烦,以致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

2.问题的设计应立足于启发学生的思考而使其有所发展,因此而体会到思考与创造的快乐。快乐会激起答问的更大兴趣,这样就会逐渐形成积极思维的习惯,使学生不断地跟随教师的提问去探幽寻微,增强思维的深广度。

赞可夫说:“教会学生思考,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思考的本领在思考的训练中形成。提问的科学设计是训练学生思维的极为重要的一环,不可漠然处之。

四、鼓励学生质疑

教师要激发学生在文中寻疑进而质疑答疑,允许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由“问我”变“我问”,由注重理解接受转向注重自主思维,答疑时不必考虑是否出格,也不囿于答案的唯一性。当学生学有所思学有所得时,再参与语言的交锋、思想的对抗,探究兴趣自然浓厚,课堂气氛自然浓厚。

当然教师要适时点拨,提升思维训练的质量,做出适当的评价。“我思故我在”,没有问题就是最大的问题。只有鼓励学生超越文本、超越教师,甚至非逻辑地、反常规地、逆向地进行思维,才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五、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

语文课具有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先天优势,特别是对文学作品的阅读理解具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可能。教师要引导学生针对一个问题,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方面进行思考。

比如,学习小说《祝福》,学生对“谁害了祥林嫂”的问题很感兴趣,教师可以引导他们分析祥林嫂与周围人的关系,还可以引导学生认识祥林嫂自身,最后他们得出两种看法:封建礼教思想害了她,人们的麻木、冷漠、自私害了她。这样学生就从更高的层次上理解了小说的主题,理解鲁迅小说的不仅仅属于一个时代,它深刻揭示了国民的的劣根性,具有深远的意义,永不过时。

例如,学习小说《项链》,不仅要引导学生分析小说中的主人公马蒂尔德贪慕虚荣的缺点,也要引导学生认识人物身上诚实、吃苦耐劳等闪光点。

不仅阅读教学要注重思维训练,作文教学也要以思维训练为本。

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在表达实践中发展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发展创造性思维。”这里课程标准从作文的思维质量出发,切入了作文教学的核心价值,因为发展思维才是提高书面表达质量的保障,也是书面表达最根本的教学目标。语言和思维分不开,语言是思维的固定形式,只有想清楚了才能说清楚;说话写文章没有条理,就是因为没有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语言训练必须与思维训练密切结合,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思维和语言能力。课堂上我们要有明确意识训练学生归纳能力、透过现象抓本质的能力、比较和举例的能力。这些都是作文教学的不能忽视的。思维能力决定语言表达效果,培养学生联想、想象、正向逆向思维的能力是作文教学的根本目的。苏霍姆林斯基指出:“传统作文教学的最大弊端是语言脱离思维。”因此,思维是写作教学的先决条件,是作文教学的第一要素。要摒弃学生作文千人一面、人云亦云、浮光掠影的浮躁文风,必须强化学生的思维训练。教师要运用发散思维的方法,激活学生的想象力,鼓励学生拓展想象空间,并通过由分析到归纳,有分解到重组,引导学生探寻由物及人、由事及理、由自然而社会的思维认知规律,提高思维的广度和深度,由此提升思想,提高分析能力。还要多训练学生辩证思维,让学生学会用矛盾分析法去分析问题,透过现象去分析本质。

人工智能课堂利弊篇6

关键词: 大学生考试作弊剖析

虽然如今的大学教育形式繁多,但是,对大学生学习情况的测评仍以考试为主。考试作为检查教师教学效果、督促学生学习、测评学生学习成效的最直观手段,具有严肃性、权威性、真实性及公平性[2]。然而,近几年考试作弊之风有增加之势,其后果轻则打击优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重则严重影响学风和校风;而且学生考试违纪、作弊的不良记录也会对学生今后的就业、诚信度等产生极大影响。为了从根本上杜绝这一现象的发生,我们有必要对当代大学生考试作弊的现状、动机、手段和解决对策进行深入的研究。国内很多专家学者研究了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研究内容多数着眼于学生诚信、学校考试制度方面,没有从深层次挖掘这种现象产生的根源、危害,以及探求如何找到切实可行的办法制止这一现象的产生。笔者针对高校普遍存在的考试作弊现象,以某一学院在校学生为研究群体,采用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对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动机进行了剖析,在此基础上,试图提出切合实际的对策和建议,为高校完善考试制度,推进考核方式的改革提供基础资料。

一、调查的对象与方法

本次调查对象为某学院五个专业大二、大三、大四的在校生。研究方法主要采用问卷调查和学生访谈的方法,对调查结果进行了统计分析。本次调查,按照班级发放问卷,采取无记名在选项下打钩的方式,共发放问卷650份,实际回收610份,回收率达93.8%。具体调查内容设计如下:

A:作弊倾向

a1:想过或看到过别人作弊但是自己未作弊

a2:作弊过但是未被发现

a3:从未想过

B:作弊动机

b1:基础差想要侥幸过关或家里的压力大,平时学习不用功

b2:评奖学金、优秀学生干部、保送研究生

b3:心理不平衡

b4:出于同学义气帮忙

C:作弊手段

c1:夹带纸条

c2:同学间相互传条、抄袭

c3:写在文具盒里、桌面上或计算器

c4:利用手机

c5:其他

D:作弊态度

d1:赞成

d2:反对

d3:无所谓

E:监考教师履行职责

e1:宣读考场纪律、重新安排座次

e2:清理考场、查验证件

e3:发现有作弊倾向而给予警告

e4:监考认真,不干与考试无关的事,如说话、接打电话、看书报等

F:对策及建议

f1:加强学生诚信教育

f2:改革考试方式,考核形式多样化

f3:加强考务管理,严格监考制度

f4:加强教学改革

二、调查和访谈结果分析

1.考试作弊行为普遍化且作弊手段多样化。

有20.4%的大学生坦陈在考试中有过作弊经历但是未被抓住,40.1%的学生有“想过或者看到过别人作弊而自己未作弊”的隐性动机,有39.5%的大学生“从未想过作弊”。从作弊手段看,学生作弊手段呈现多样化,除了最常见的夹带纸条、同学间相互传条抄袭外,还有用无线耳机、喝水瓶、笔管等来作弊,甚至有学生直书选项中所提及的手段太落伍。从作弊动机看,有73.2%的学生认为“基础差,想要侥幸过关”或者“家里的压力大,平时学习不用功”,有26%的学生为了评奖学金、优秀学生干部、保送研究生,25.6%的学生为了“同学义气”作弊,尤其是低年级学生,这种哥们义气所占比例更高;15%左右的学生作弊是由于心理不平衡,别人作弊未被发现且获得高分;也有部分学生对作弊动机是多选。总体看,基础差平时又不用功学习的学生作弊比例较高,而且作弊手段中夹带纸条也是最常见的。

2.监考教师履行职责和学生对作弊的态度的调查。

有59%的学生对作弊持反对态度,但是有29.7%的学生对作弊的态度是“无所谓”,对作弊持赞成或者弃权的比例较低。学生认为绝大部分教师严格执行考务管理,但是也有极少数教师监考不认真履行职责,对作弊的学生视而不见。学生提到的对策最多的是改革考试方式,采用开卷或增加理解发挥性的试题。部分学生也提及对学生加强诚信教育和教学改革,认为学校在加强教学手段、授课内容和监考出题环节有必要进行全方位的改革。

3.考试作弊科目的调查。

从查阅考试违纪备案表和走访学生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学生考试作弊主要出现在难度相对较大的公共必修基础课,如高等数学、英语、化工原理等,专业课、选修课科目出现作弊现象相对较少。然而,近几年全校选修课如现代化学导论、市场学等也渐渐出现作弊的倾向,可见大学生考试作弊现象日益严重。

三、作弊原因分析

1.现行教学手段、授课内容的影响。

现行的教学手段基本是多媒体与板书相结合的授课方法。多媒体授课具有直观、形象、信息量大等优点,但利用不足,大量的信息一概而过,留给学生思考和接收信息的余地少,使得一部分学生因跟不上进度而逐渐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和动力。从统计中可以发现,英语基础差的学生作弊率较高。另外,由于专业知识更新慢,一些学生产生了“学非所用”、“学而无用”的思想,但是迫于家长的压力和为了取得学位而冒险作弊。

2.制度和体制的问题。

在现行的学分制教育制度下,学生考试通过就可以获得学分、避免重修或学籍处理,而且在奖学金评选、优秀干部、保送研究生等方面也是以学习成绩为主要依据。因此,这一切对学生来说,都是有实际利益驱动的或与自己密切相关的,使得一些学生不论基础如何都会程度不同地铤而走险,侥幸过关的想法普遍存在。笔者在调查中发现,不仅学习差的学生作弊,平时学习很用功,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有时也会加入作弊行列。

3.考试内容与方法的影响。

考试内容教条僵化和命题方式单一,是导致大学生产生作弊动机的又一原因。首先,多数考试内容局限于教材或考前所划定的范围和重点,考试丧失对学生学习的激励作用,有些学生认为平时可以不努力,依靠考前死记硬背甚至考场上作弊就可以蒙混过关。其次,命题形式单一,常见的命题形式仍然是填空题、判断正误题、解答题,这些题型最容易让学生产生作弊的念头;有些考试虽然是开卷,但是除了题量大,所有的内容都只是书本的“再现”。

4.监考老师对考试作弊的危害认识不够。

尽管学校有明确的考试制度和作弊处罚制度,但有些监考老师没有深刻认识到学生作弊的危害性,没有严格按照有关规定来履行监考职责,采取不负责任的态度,给伺机作弊的学生提供了可能。也有个别监考老师姑息纵容,对考试作弊的学生不严格处理。监考老师这种“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后果很容易使学生滋生考试作弊的侥幸心理。

四、杜绝考试作弊现象发生的对策

1.理论联系实际,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是从根本上降低学生考试作弊动机的关键,这要求教师争取做到讲课有热情,有感染力,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对问题的阐述深入浅出,有启发性,在课堂上要留给学生思维的空间,能调动学生的情绪,在课堂上产生互动,引起学生探究未知的兴趣,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激发创新的兴趣,学生从中会获得很大的喜悦和满足,从而产生很高的学习热情。教学内容能够反映和联系学科发展的新思想、新概念、新成果;充分利用多媒体授课的优点,最大限度地调动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兴趣,把平时不爱学习的学生吸引到课堂来,这样,考试作弊现象自然就会降低。

2.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

事实上,考核形式、方法、命题、教师平时的课堂要求是一个系统工程。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是促使学生取消作弊动机的另一个有效的措施。考核体系应以开放的、学用结合的考核模式来替代传统的考核方式,着重考察学生运用知识及独立思考的能力,应根据不同性质和类型的课程,设计运用不同的考核方式;考试命题应以能力测试为导向,坚持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的原则,尽量避免标准化教条式的答案,给学生留下充分的才智发挥空间,以重点考查其独立思考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主;应随着课程进度进行分段考核考试,采用等级评价来替代百分制,采取平时表现与考试成绩相结合的方法,以减少学生对考试分数的敏感度,缓解学生面临的应考压力。这样学生会在没有考试压力的情况下,轻松答题,充分发挥聪明才智,达到预防学生临时突击和作弊的可能。

3.建立考试约束机制,形成良好的考风。

对学生进行考纪教育,对监考老师宣讲作弊危害性的教育,提前做好防范和堵漏工作。对于作弊的学生必须严肃处理,对作弊未遂的学生进行批评教育。监考老师应严格执行监考制度,监考注意力必须高度集中,不给学生作弊可乘之机。学校对于失职的监考老师要严肃处理。良好的考试约束机制和加强巡考制度是杜绝考试作弊的有力保证。

4.加强诚信教育,健全学生良好人格的形成。

开展以“诚实守信为重点”的基本道德教育,使学生树立“考试作弊为耻,诚实考试为荣”的正确荣辱观。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作弊作弊的危害,认识到作弊轻则影响学生良好人格的形成,重则会被取消学位、开除学籍,影响学生今后的人生;同时,对低年级学生特别是新生要加强考风考纪的教育,做到防患于未然。

总之,对于高校来说,严肃考风考纪,一方面需要教师在长期的教书育人过程中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兴趣。另一方面还需要教学管理者高度重视,采取各种措施,精心构建科学的考试制度,把执行和监督、审核和评价等纳入协调、有序且有效的管理之中。反思近年来呈蔓延趋势的大学生考试作弊现象,可以发现这一现象的形成具有多方面的缘由。所以,要杜绝和减少大学生考试作弊现象,还得从教师、学生、考试制度、思想教育等多方面入手,积极推动考试制度改革。

参考文献:

[1]张贵珍,刘宪斌,王运花.对大学生考试作弊违纪行为处理的思考[J].中国轻工教育,2007.1.

[2]许春艳,周亚慧.浅析大学生考试作弊的原因及预防措施[J].中国轻工教育,2008.1.

[3]夏晓天,李川.当前大学生考试作弊现象的形式、原因分析及对策.重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

[4]汪筱兰.加强命题出卷研究促进高校考试改革.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1.

[5]左树强.大学生考试作弊心理的探究及预防对策.教育研究,2007.5.

[6]蒲济生,侯秋月.学生考试作弊原因分析及其对策.考试周刊,2007,(29).

人工智能课堂利弊篇7

摘 要:小学语文是我九年义务教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语文教育对于小学生智力的发展、能力的养成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基于小学生活泼好动、自由无束的个性,在传统的小学语文课堂上,小学生往往不能做到认真听讲,反而会专注于其他使他们更感兴趣的事情上,造成了传统小学语文课堂效率低、效果差,不能从根本上达到小学语文教育的目的。因此,教师应当认真分析小学生的性格特点,转变课堂教育方式,丰富课堂教学,迎合小学生兴趣去做出改变,从根本上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效率,创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真正达到小学语文教育的目的,这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应该积极探讨研究的课题。

关键词: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策略

小学生心智还未成熟,对世界处于探索阶段,对周围的一切都充满好奇,从而在课堂上他们很难做到一本正经地听教师授课,很容易被周围事物干扰。传统小学语文课堂效率是极低的,学生真正吸收的授课知识也是很少的,这对于智力尚处于开发阶段的小学生是极有害的。然而小学生的天性如此,尚缺乏学习的动力与毅力,小学语文教师应当深入分析小学生的性格特点,将劣势变为优势,增加课堂趣味,以此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优化教育方法,开设趣味问答、小组竞赛等活动,寓教于乐,加以现代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有效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效率,使小学语文教育真正发挥作用。

一、小学语文传统课堂的弊病

1.课堂氛围差,学生积极性低

小学语文的传统课堂上,大部分小学生认为语文知识枯燥无趣,所以会转移注意力在其他事物上,不能完全跟随教师思路,教师提出问题时,学生自然不能积极主动回答,导致课堂氛围死板,学生在课堂上知识吸收效果差。

2.学生心智、能力开发不完全

小学语文教育是小学生启蒙的重要步骤,而小学语文课堂更是语文教育的重要方式。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若学生不能获取有效的语文基础知识,心智、能力得不到完全的开发,长远来讲,他们的价值观、人生观就不可能得到正确的引导,这是贻害一生的开端。小学语文教育的重要性、小学语文教师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3.基础工具学科不能掌握,贻误高阶段学习

小学语文教育是在为以后接受更高的教育打基础的,若基础不能打牢打实,则势必会影响以后更高阶段的学习,到那时追悔,为时已晚。小学语文作为基础性工具学科,是学习其他科目的基础,作为教师,一定要帮助学生,帮助他们学好语文,打牢基础,顺利走向更高学府的殿堂。

正是基于传统小学语文课堂的种种弊病,其害更可能影响学生的一生,所以打造新型高效的小学语文课堂显得尤为重要且必要,它是真正实现小学语文教育目的的重要举措。

二、创建高效小学语文课堂措施

1.利用小学生好奇心活跃课堂气氛

小学生之好奇心对于语文学习是坏事,亦是好事。抓住小学生的这一特点,在课堂上开设竞猜等小互动,多提问让他们感兴趣的事物,让学习变得生动,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主动学习。

2.改变传统教学模式,趣味化教学

传统教学方式,教师授课、学生被动听课,导致课堂效率极为低下。从趣味入手,将课本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与小学生感兴趣的事物联系起来。从课前预习提问开始,到课后复习巩固,赋予知识活力,让学生爱学、爱听、爱看,热爱学习。

3.潜移默化,激发小学生对语文的兴趣

语文存在于生活的每个角落。作为教师,要在日常生活中多引导学生去发现、去探索生活中的语文知识,去找寻语文的乐趣。

4.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营造积极学习氛围

小组合作学习可以帮助每个学生都融入学习过程中,切身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为小组争光,建立责任感与荣誉感,在整个班级中营造一种奋发向上的积极状态。小组分工,让每个学生都找到自己的学习方法,为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示学习成果,获得学习的满足感与成就感。

5.合理利用现代技术丰富语文课堂

现代多媒体的普及极大地方便了日常教学,使教学更加形象化。教师要善于利用多媒体教学,结合课本,为学生播放音频、动画、电影等,拓展知识,帮助学生形成更深的印象,使知识更易于接受。

小学生往往活泼好动,不喜欢规矩束缚,在课堂上常常做出小动作,此时,教师应做的不是批评,而是设身处地地考虑如何将这一缺点转为优势。经常在课堂上开设小活动,既满足小学生好动心理,又寓教于乐,何乐而不为?优化课堂教学,变革传统教学方式,趣味化教学,迎合小学生口味去做出改变,而不是一味恼火地去强行改变学生的天性。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创建将有效改变当前小学语文教育的尴尬境况,真正使小学生受益,使小学语文教育真正发挥出应有作用,增加学生汉字词语的积累,培养智商、情商,增长各方面能力,收获正确的价值取向及人生态度,为一生的轨迹画下最重要的开端,这是每一位小学教师的责任与使命。

参考文献:

[1]刘武宏.小学语文高效教学[M].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

人工智能课堂利弊篇8

【关键词】学习型组织理论思想政治课德育

思想政治课是对中学生系统进行公民品德教育和马克思主义常识教育的必修课程,是中学德育工作的主要途径,它对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但是长期以来中学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主要采取传统的填鸭式教学,以老师说教、讲授为主,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分别充当了绝对权威和被动客体的角色,只注重简单地灌输,而不注重青少年的接受心理,一度被学生称为“说教课”,“讲大道理课”。与此同时,大多数学校采取竞争性奖励结构的教学,学生为了在竞争中取胜,彼此之间排斥交流合作与知识共享,学生学习处于相对封闭状态,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交流合作意识和行为习惯,学生之间缺乏交流互动与互相启发,因此,必须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灌输以及单纯应对考试的做法,建立新的教学模式,在课程目标上要变学科知识本位为学生发展本位、在师生关系上要变支配控制为平等合作、在教学方式上要变被动接受为交往互动中主动探究、在课堂教学要变重知识传授为重情感交流。笔者从众多的比较和认真思考中认识到,把管理学中的“学习型组织”理论运用到教学中未尝不是一种有益的尝试。

一、学习型组织理论内涵简介

学习型组织是管理学的一个概念,形成于美国管理学家彼得·圣吉出版的《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和时务》一书,是针对西方企业经过高速发展后如何提升企业竞争力的问题进行了全方位的思考,尤其是认识到企业中最重要的因素——人的潜能没有得到有效开发而产生的。它强调以人为本,强调人既是生产要素,又有别于其它物质形态的要素,突出强调人是一种“活”的要素。这正好迎合了改变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被动客体角色以及提高教学效率的需要,并对如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能力以及可持续发展的学习力等提供了一个有效的途径。学习型组织的五项修炼分别指的是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团队学习和系统思考。

(一)自我超越

自我超越要求组织成员不断认识自己,认识外界变化,不断赋予自己新的奋斗目标,并由此超越过去,超越自己能力成长的极限,挖掘自己最大的潜力,朝着自己理想的目标不断迈进。

(二)改善心智模式

心智模式是指由于过去的经历、习惯、知识素养、价值观等形成的基本固定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改善心智模式就是要改善原有的思维定势,用更加开放、更加灵活、更加有利的思维方式和方法来解决问题。

(三)建立共同愿景

共同愿景是组织成员共同分享的、共同愿望的景象,它来源于个人愿景而又高于个人愿景,由景象、价值观、使命和目标等组成,是全体成员共同发自内心的愿望和意愿,将不同个性的人紧紧地凝聚在一起,逐步突破组织成员个人能力成长的上限,朝着共同的目标前进。

(四)团队学习

团队学习就是一个团队的所有成员,摊出心中的假设,从而实现真正一起思考的能力,同时也包括找出有碍于学习的互动模式。团队学习的特点就是突破了“单个人”学习的封闭状态,组织成员互相切磋、共同进步。

(五)系统思考

系统思考就是把组织发展建立在组织要素与外部环境要素互动关系的基础之上。系统思考要求不能孤立地片面地去看学习型组织自身和其他组织之间的联系,把学习型组织活动的各个环节看成相互隔离的状态,而应注意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二、学习型组织理论对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启示

把学习型组织应用到教学中是需要教育教学理论作支撑的,而众多的教育学理论所阐述的观点也有力地支持了将学习型组织理论运用于中学思想政治课程的可行性。

(一)课程目标上要变学科知识本位为学生发展本位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发展心理学家加纳基于多年来对人类潜能的实验研究提出多元智力理论,他在《智力的结构》一书中指出构成多元智力理论基本结构的七种智力分别为:言语——语言智力;音乐——节奏能力;逻辑——数理智力;视觉——空间智力;身体——动觉智力;自知——自省智力;交往——交流智力,因此,人的智力是多元的,不是一种能力而是一组能力,这组能力在每个人身上以不同方式、不同程度地组合,从而使得每个人的智力各具特色。换句话说,对于世界上每个人来说,不存在谁更聪明而是在哪个领域发挥他的聪明才智的问题。

(二)师生关系上要变支配控制为平等合作

传统教学中,教师教、学生学,教学就是教师对学生单向的知识传授活动,表现为以教为中心,学围绕教转。但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者的知识不是通过教师的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即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材料,通过建构的方式获得的。在学习方法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教师的任务就是引导学生的活动朝着有利于意义建构的方向发展。基于这种对学习的理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非常强调主体与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认为这种交互作用对于学习内容的理解,即对知识意义的建构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学习型组织正是给学生们建立起一个个学习者群体,创建学习的氛围,打破了教师一言堂的格局,改变教师的绝对权威地位,把教学活动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师生双方在相互交流、沟通、启发、补充的过程中,师生分享彼此的思考、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实现教学相长的共同发展,整个学习群体共同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三.结论

从以上的分析中可以知道,学习型组织理论在改变传统思想政治课教学模式种种弊端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优势。因此,学习型组织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从根本上克服了传统教学模式的种种弊端,又走出了“精英教育”、“基础教育”所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的以学生为本、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的困境,满足了教学改革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郭小乐,群体动力理论,今日心理[EB/OL],http://

[2]VisionCentury,学习型组织的意涵[EB/OL],http://

[3]胡德海,教育学原理[M],甘肃:甘肃教育出版社,2004,383-438

[4]皮连生等,学与教的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5]吴式颖等,外国教育史教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507-516,707-711

上一篇:高标准农田的定义范文 下一篇:最好的财务管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