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当代文学思潮范文

时间:2023-11-01 18:43:07

现当代文学思潮

现当代文学思潮篇1

[关键词] 现当代文学;人道主义;思潮

一、人道主义思想概述

人道主义思想源于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将文学作为推动人类思想解放的武器,它反对传统的封建统治,倡导对于人类自身的爱护以及关怀,它将人作为道德的中心,提倡建立以人为本的世界观。人道主义在我国的当代文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体现,它起源于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包括鲁迅、周作人、胡适、陈独秀以及梁实秋等,这些作家都在自身的文学作品中高举人道主义旗帜,大力宣扬人道主义精神。我国在二十世纪中期推行了“百花齐放”的文艺创作方针,使得人道主义思想在文学创作中取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也遭到了批判。

二、我国现当代文学中的人道主义思想潮流

时期与之后的一段时间是我国现当代文学之中人道主义思想潮流取得集中发展的两个关键时期。在新文化运动中,人道主义精神是反对封建思想与封建统治的强大武器,在之后,人道主义精神再次引起了大家的关注。这两次集中的发展都是人道主义对旧制度的反抗与批判,具有强烈的时代性。

周作人是我国现当代文学中人道主义精神的先驱,但是,他对于人道主义的相关理解与阐述具有封闭性与个人理性,忽视了复杂的社会形态,也忽略了对于整个社会的人道主义关怀,这种狭隘的对于个人完善的追求,也使得其人道主义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周作人的人道主义主要具有三个特征:第一,关爱“小儿”与“女人”;第二强调爱应当是平等与博爱,爱是人人都能享有的,不专属与特定群体;第三,追求人人自爱以及人格独立,反对慈善主义,反对居高临下的施舍与同情。

同一时期的鲁迅、胡适、梁实秋较周作人而言对于文学中的人道主义展现出更为激进的姿态,从其他角度进行了相关阐释。梁实秋提出了“伟大的文学是体现普遍人性而非表现自我,”他的这种的阐释在当时具有较大的影响,这种较为古典保守的人道主义思想被称为新人文主义。在梁实秋看来,人性具有普遍性与固定性,是永久而不受时间限制的,因此,文学创作要建立在永恒的人性之上。

建国后,我国推行“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方针,使得人道主义取得了一定发展,巴人认为人情也是人道主义的一种表现形式,文学创作应当呼唤人情味的回归,文学作品要能反映充满人性的现实生活。钱谷融认为文学创作要从人出发,将人作为创作中心。但是他们的观点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受到了批判,称鲁迅强调人性的阶级性,违背了无产阶级的革命思想,属于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

十年之后,人道主义探索的被打破,在理论与创作方面都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在新时期,人道主义对历史的错误进行了深刻的反省,使教条化、概念化的文学创作现象得到冲击。在这个时期,人们从不同角度对于人道主义思想进行了新的阐述。朱光潜认为文学作品必须是对人性的深刻反映,应当能够帮助人进行自身人性的完善。在这个时期,人道主义思想取得了较大的发展。

改革开放后,随着社会的转型以及市场经济的发展,知识分子的社会地位呈现出边缘化趋势,文学创作必须在新时期对自身的作用以及地位进行重新的思考与定位。除此之外,由于贫富差距、腐败现象的产生以及拜金享乐主义的兴起,使得人类的精神生活多元却空虚。在这种现实下,人道主义精神是否“失落”成为了讨论焦点,王朔现象被广泛关注,包括刘心武、王蒙、刘彬彬在内的众多专家对于人道主义的现状进行了谈论。

三、“人道关怀型”现实主义在我国的发展演变

“人道关怀型”现实主义,即以“人道主义”作为文学创作的指导理念,注重描写人了生活状态,尊重人、热爱人的一种现实主义文学创作手法。其精神内核就是对于现实人生的人道主义关怀。

西方的人道主义对于我国现当代文学创作具有很大影响。陈独秀、等都在各自的文学作品中多次提及西方的人道主义精神。经过理论引进,我国早期资产阶级开始探索创建适应我国国情的人道主义理论,该时期以周作人为代表。他从不同角度对于人的价值与地位进行了多方面的论述,提出了在当代人道主义缺失于文学创作中的情况下重建该理论的必要性,为创作早期“人道关怀型”现实主义文学奠定了理论基础。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后期,随着阶级矛盾的尖锐化,“人道关怀型”现实主义文学遇冷,这使其发展上陷入低谷。提出了关于“人性”与“阶级性”相对立的观点使众多作家不敢在对人性进行讨论。期间,文学个人创作被集体创作取代,文坛充满了欺骗性,文艺创作也失去了独立性,“人道关怀型”现实主义文学受到巨大打击。

纵观我国现当代文学中的人道主义思想潮流,其发展道路坎坷曲折,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通过不同的表现形式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对于我国当代文学创作具有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杨玉花. 探讨我国现当代文学中的人道主义思潮[J]. 青年文学家, 2013,(1):87-88.

[2] 谭凯红. 浅论中国当代文学人道主义思潮[J]. 岁月(下半月), 2011,(3):32-33.

[3] 赵俊贤. 中国当代文学与人性、人道主义[J]. 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 2011,20(4):55-56.

现当代文学思潮篇2

关键词:社会思潮;大学生;当代;影响

社会思潮是一种很常见、很重要的社会意识现象,是指在一定的历史阶段,反映一定的社会阶层和社会群体的思想愿望、利益需求和情感需要,它是一种有社会理论做指导的社会意识形态,也可以说是一种社会心理的思想潮流。它常常被人们称为是"社会生活的晴雨表"、"社会变迁的风向标"。社会思潮具有复杂多样性、直观现实性、批判反思性、国际全球性、强弱并存性等特征。在当代中国,存在着主流社会思潮、非主流社会潮以及反主流社会思潮这三种流向;同时,相对于主流意识形态,又可分为维护性社会思潮、弱挑战性社会思潮和强挑战性社会思潮这三种类型[1]。

社会思潮本质上就是一种社会意识,是一种思想理论和价值观念,会对当代大学生产生多种积极方面的影响。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唤起了大学生的思想觉醒,催化了大学生社会思潮的形成

大学生社会思潮的形成与社会思潮对他们的影响有着必然和直接的关系。大学生社会思潮的形成需要一定的思想理论作为指导,而当代社会思潮一旦形成,大学生首当其冲的受到影响,于是它唤醒了大学生的思想觉醒,激发了他们的思想和热情,那么,以此作为条件,再加上它的异向性与大学生喜好标新立异相合拍,就促成了大学生社会思潮的形成。

(二)促进了大学生的理性思考,促使他们更加关注现实问题

社会思潮中的许多理论都针对东西方现代化进程中所存在的现实问题进行阐述的。对于近年来出现的次贷危机、欧债危机,华尔街运动等,使大学生自然而然的想到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资本主义危机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等,同时进行深刻而理智的思考。绝大多数大学生都能够理智冷静、客观辩证的面对和看待这些问题,看到社会思潮中的先进思想内容和现念,既能从西方的社会批判理论思潮中找到这些问题存在的共性,同时也看到问题是会随着社会的进步、市场的完善和制度的健全而得以解决。

二、当代社会思潮对大学生产生的消极影响

当代各种社会思潮出现并相互交织在一起,传统的和现代的、进步的和落后的以及理性的和非理性的,形成一种复杂的集织,使大学生面对形形的社会思潮,失去了分辨善恶美丑、是非对错的能力,导致大学生价值选择上的混乱和困惑,对他们构成了现实的冲击和影响。

(一)导致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的淡漠和迷失

最为典型的表现为全球化思潮、后现代主义思潮和新自由主义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全球化思潮倡导超国界的整体主义,鼓吹"趋同论"、"民族国家过时论"、"意识形态终结论"等错误观点,而这些观点和论调也都是西方资本主义思想家提出的,企图取消和否定马克思主义思想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本质是企图制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受此思潮影响的大学生容易出现理想信念不坚定、爱国意识淡化、政治观模糊等不良后果。

(二)导致大学生民族意识的狭隘

由于受民族主义思潮的影响,大学生的民族意识和爱国心被唤醒。但与此同时,部分大学生在表达爱国之情时,展露出狭隘的民族意识,以极端对峙的思维方式对待国际争端,甚至有些大学生错误的期望政府采用极端的方式解决。

三、针对当代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应采取的措施

(一)正确引导当代大学生对待当代社会思潮 当代大学生是中国未来社会的建设者,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力量,也同样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力图影响的最重要的对象。社会思潮本身掺杂了许多利益因素和政治企图面对政治文化有着一定的解构性,它的理论外形往往具有一定的吸引力,特别是大学生由于对外界社会认知的缺乏,往往在半知半解的壮况下就接受了各种社会思潮并对之赋予理想化的理解。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旗帜和灵魂,它的先进性和科学性与否决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先进性和科学性,它代表了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能够正确引导和教育大学生认识当代各种社会思潮。

(二)倡导先进文化,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由于大学生在选择接受社会思潮时具有一定的盲目性,所以不仅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加强理论研究,我们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者也要掌握最新、最适用于大学生的教学方法,用先进的文化巩固大学生的思想防线。注意要针对大学生的身心特点,从审美、心理健康等多重角度对其进行正面疏导,提高大学生面对事物的思辨能力,这才是引导大学生正确选择接受社会思潮的根本。

(三)通过多种形式和途径宣传正确的当代社会思潮

加强对大学生社会思潮的超前预测。这是为了最大程度地防止错误思潮的形成,减少因工作被动而给大学生造成的不良影响和危害,必须对可能出现的社会思潮作出前瞻性的预测,以防患于未然。作为艺术表现形式的电影和话剧等艺术作品往往与当下社会现实、人民群众的思想观念相联系,体现着诸多社会思潮。积极向上且具有崇高价值的电影能引领大学生奋发向上,追求自己的人生目标,通过这些反映社会主旋律的影片,大学生可以在各种社会思潮的碰撞中找到正确的方向,明确自己的人生定位和目标,并自觉将个人与社会的需要统一起来,从中找到实现个人人生价值的最佳方式。

参考文献:

[1]魏红霞.当代社会思潮新特点及其对大学生的影响[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25).

[2]刘勇波,徐传武.当代社会思潮的特殊性及其对大学生心理的影响 [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2,(2).

[3]田遵辽.当代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探析[J].教育理论研究,2011,(11).

[4]杨子.当代社会思潮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积极影响[J].教育理论研究,2011,(7).

[5]李玲芬.当代社会思潮视阈中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2,(1).

[6]马卫国.正确引导大学生应对当代社会思潮的影响[J].社科纵横,2012,(27).

[7]陈秀章.张邦铺/当代社会思潮背景下的青年大学生教育[J].中华文化论坛,2009,(7).

现当代文学思潮篇3

关键词:社会思潮;大学生教育;挑战;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16-0235-03

一、当今社会思潮的概念及特点

就我国学术界研究现状来看,社会思潮一直是研究的重点。国内学者对社会思潮以及西方社会思潮的研究成果颇丰。梁启超是我国公认最早研究社会思潮的学者,他指出:“今之恒言,曰‘时代思潮’。此其语最妙于形容。凡文化发展之国,其国民于一时期中,因环境之变迁,与夫心理之感召,不期而思想之进路同趋于一方向,于是相与呼应汹涌,如潮然。……凡‘思’非皆能成‘潮’;能成‘潮’者,则其‘思’必有相当之价值,而又适合于其时代之要求者也。凡‘时代’非皆有‘思潮’;有思潮之时代,必文化昂进之时代也。”[1]从以上文字可以看出梁启超认为社会思潮的发展与时代变革有关,它能顺应时代的发展并适应社会的变革,其理论形态具有多样性。改革开放以来,众多学者在对社会思潮的理解上都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对社会思潮的定义目前还没有统一的定论,但比较认同的是,社会思潮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反映某一阶级或阶层利益要求,得到广泛传播并对社会生活产生某种影响的思想。它从一个层面反映社会生活的变化,对社会发展和人们的精神信念产生不同性质、不同程度的影响[2]。

社会思潮的形成有着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背景,它传播、反映了社会中最现实的问题。由于目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各种社会思潮异常活跃并呈现了以下特点:

(一)多样性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探索及深入,国内社会思潮和国外社会思潮相互碰撞和融合使得当代中国社会思潮呈现出复杂多样性。

当代中国社会思潮的多样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社会思潮积极与消极并存。目前我国最为活跃的是国内社会思潮,先进思潮与落后思潮同时并存,正确思潮与错误思潮相互交织。在当代中国社会思潮中,有科学向上、健康积极的社会思潮,例如:生态主义、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等思潮;也有反动落后、消极腐朽、错误的社会思潮,例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新自由主义、等思潮,这些社会思潮同属于社会上层建筑,它们彼此共存、彼此对立,互相激荡,对社会发展和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因此,对与影响意义不同的社会思潮要善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区别对待积极与消极社会思潮。二是社会思潮研究内容的多样性。当代中国社会思潮研究包含的问题十分丰富,其中包括哲学、政治学、经济学、伦理学、法学、宗教和科技等众多学科领域,按照其不同领域可以划分为哲学思潮、政治思潮、经济思潮、伦理思潮和科技思潮等。其中也不乏同时涉及多个学科领域内容的社会思潮,并且根据研究角度的不同细分到某个思潮内部,还可以具体划分出许多思潮。

(二)变动性

根据社会思潮的定义,它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因此,随着社会的发展、矛盾的激化以及社会条件的改变,社会思潮具有一定的变动性。当代中国社会思潮会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当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一种社会思潮被另一种社会思潮取代,必然呈现此消彼长的现象。例如,在我国“”期间出现的极左思潮和无政府主义思潮。“”粉碎以后,社会条件发生变化,在社会上又出现了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思潮[3]。当然,各种社会思潮之间也存在相互转化的现象。社会思潮根据地域的不同可以划分为中国社会思潮和外国社会思潮。社会思潮之间的相互转化,既包括国内社会思潮之间的相互转化,也包括国内外社会思潮之间的相互转化。改革开放使东西方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网络的发展为不同社会思潮的交流提供了平台。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我国进行思想文化和意识形态的渗透,其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以极快的速度在中国的传播、扩散和蔓延。其中最为显著的就是享乐主义思潮和拜金主义思潮。由于社会条件无时无刻不在变动以及社会思潮相互转化的速度在加快,从而导致了社会思潮具有了易变动性的特点。

(三)内隐性

从社会思潮本身的性质来看,可以分为积极健康上进思潮、中性思潮以及消极落后思潮。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性质各异的思潮并非总能把其特有的性质明显的表现出来,甚至可以说在一定时期他们是以隐性的形式表现出来的或者以错综复杂不易分析的形式表现出来,从而增加了判断、把握其性质的难度。与此同时,经济全球化趋势带来了各国文化、价值观念、生活态度、社会制度的互动与交流,社会思潮随着社会的发展在意识形态和界限划分方面也越来越没有清晰明确的界限,而更表现出一种为了适应外部的需要而体现出内隐性。

二、当今社会思潮影响下大学生教育面临的挑战

当代中国社会思潮对我国的影响不仅涉及到政治领域和经济领域,随着社会的发展思想文化领域也有所涉及。大学生阶段,青年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不稳定,因此他们成为了易受社会思潮影响的群体。社会思潮的这些影响具有两面性。一方面对我国大学生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它们开阔了大学生的政治视野,增强了大学生的现代意识。另一方面对我国大学生产生严重的消极影响。由于一些社会思潮本身具有多样性、变动性和内隐性,再加之大学生的心理发展不够成熟,他们选择社会思潮时常常具有盲目性和从众心理。因此,当代社会思潮给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带来了一定的挑战,部分大学生产生了信仰危机。例如新自由主义、实用主义。

新自由主义思潮是世界范围内影响很大的一种西方主流意识形态,它对我国大学生的消极影响也非常大。新自由主义把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作为批判对象,它倡导自由的经济、市场化经济和私有化经济,否定国家干预[4]。新自由主义者否定了社会历史的客观规律,否定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他们主张社会演进的自发秩序。新自由主义思潮的传播使部分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崇拜感大大降低,他们错误地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比社会主义制度更能推动社会的发展,从而盲目地追随资本主义私有化、自由化、市场化的经济模式,并认为实现共产主义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一味地认为资本主义是更公平和自由的,是更好选择。从而导致部分大学生不相信,甚至反感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新自由主义使一些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了极大的扭转,更严重地威胁到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地位。大学生正处于身体和心理发育非常活跃的特殊时期阶段,对自由和独立的向往,更多地关注个体的自由和平等,个人意思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所以极容易片面地认同这种观点。从而认为是中国共产党破坏了这种自由和民主,现在政府是对民主和自由的压制。这种思想观念严重地影响到了中国共产党的威信,大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感也遭到动摇。

实用主义把时效作为最高的价值尺度,包含着强烈的个人主义价值取向。认为个人是社会存在的目的,个人利益高于社会利益。受实用主义价值观的影响部分大学生自我意识膨胀,只关注自我发展,把自我发展放在第一位,毫无集体荣誉感,团队精神。缺乏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注和思考。一切以自我为中心,把个人与社会对立起来,一切从个人需要和个人幸福出发,反对统一的社会价值标准,缺乏社会责任感,只注重社会对个人发展要求的满足,忽视个人对社会的关注。对国家不关心,缺乏政治理想和信念,丧失了对国家的信任感,导致不爱国,甚至认为“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目标”是不切实际的,只重视个人的利益,轻政治理想。另外,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实用主义思潮也使部分大学生重物质享受,轻精神追求,背离了这个时代应该有的精神。大学生注重物质享受,人在物质上的欲望是无限的,不论你已经到了什么样的富足阶段,总认为不是最高的、最好的,这样不顾一切盲目地追求下去,结果必定是永无止境永不满足。大学生应该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重视更高的精神享受,逐步确立与时代进步潮流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三、应对政策

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主动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5]。作为社会生活的重要主体,大学生始终是社会思潮的主要载负者之一。因此,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引领当代中国社会思潮,不仅有利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而且对整个社会和国家的稳定与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弥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足之处

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环节,高校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沿阵地也是培养社会主义优秀人才的重要方面。本科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开展得越早,不良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的侵蚀就会越低。当代高校大学生血气方刚冲动鲁莽,容易受到不良社会思潮的影响,高校必须加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是大学生获得社会思潮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因此要把握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保证当代大学生在意识形态上不动摇。教会学生以马克思主义、思想武装头脑,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中国梦理论为自己指引方向。充分了解党的历史,因为只有当学生充分了解革命先贤们的革命思想和革命信仰才能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只有充分了解当只有充分了解当代中国领导人的伟大抱负和政治蓝图才能对国家和民族的发展更有信心。高校只有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才能保障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动摇,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产生至高无上的信仰,逐步成长为一名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贡献的栋梁之才。

(二)积极引导并增强大学生对社会思潮的鉴别能力

当代中国社会思潮呈现出良莠不齐的现象,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内容都有涉及。有积极健康的社会思潮,但也不乏消极腐蚀性思潮的存在。大学生群体虽然作为高级知识分子群体,但是他们思想单纯,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思潮他们也会迷惘毫无鉴别能力。因此学校应在课堂中,社会实践中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帮助他们学会客观公正的评价社会思潮。在面对各种社会思潮的时候要用有理有据的理论来对其进行客观评价和批判引导,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国的指导思想,所以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同时,应该让大学生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方法对各种社会思潮进行合理评价和主动回应。

(三)管理和规范社会传播媒介的发展

网络、电视广播、书刊杂志这些都是大学生活的社会思潮的途径。互联网时代为人际沟通以及人们的生活提供了便利,对于大学生而言网络已经成为他们进行交往、获得信息的主要渠道。言论自由是现代法治社会的基本人权,但是与此同时,互联网的信息传播并没有受到有效监管。但是国家在保障公民的基本人权和公民权利行使的同时,也应该坚决禁止别有用心之人借助行使权利行不轨之事。大部分的大学生思想并不成熟,社会阅历极少,对是非善恶的辨别力也有限,容易受到不法言论的影响。国家应该建立完善的制度保障和法律体系,对网络媒体和其他社会传播媒介进行有效监管,在保障公民言论自由的同时,坚决打击利用网络媒体散播西化言论、制造不良社会思潮的行为,净化网络媒体环境,避免不良社会思潮利用网络误导大学生,为当代大学生的发展提供绿色健康的网络环境,培养未来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中坚力量。

四、小结

当前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这为各种社会思潮的传播和形成提供了滋生的温床,这使得社会思潮的多样性和变动性更加复杂。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担负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历史使命,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坚实力量。随着当代中国社会思潮的传播,当代中国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在祈祷推动作用的同时也产生了一定的不良影响,如果大学生对各种错误社会思潮没有相应的应对策略那必将后患无穷。因此,加强对当代中国社会思潮对大学生影响及其对策的研究,是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必然要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李效民.社会思潮影响下的大学生核心价值体系培育[J].科学时代,2012,(15).

[2] 左立竟,杨永福.关于当前中国社会思潮的基本思考[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4).

[3] 肖鹏英.当代社会思潮与青年的思想信仰教育[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8).

[4] 蒋西艳.新自由主义思潮对大学生理想信念形成的影响[J].学理论,2012,(17).

现当代文学思潮篇4

【关键词】西方思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策

一、当代西方社会思潮概况

所谓社会思潮,是指在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反映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状况,适应相当一部分人的心理状况和要求,并在一定范围内具有相当影响的思想潮流。其表现在一定历史时期,反映一定阶段、一定阶层的利益和要求的一种思想倾向。它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带有时代的印记,对该时代人们的精神层面、生活层面起着不同性质、不同程度的影响。

当代西方社会思潮,是指发生于20世纪,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西方社会思潮。20世纪以来,资本主义社会的重整,新媒体和计算机的出现及应用,政治的激烈变动,社会改革的推行,在社会层面上引发了激烈的动荡。这种急剧变动的社会生活必然造成人们精神上的强烈震撼,各种社会思潮正是这种精神震撼的表现。正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摧生了众多应运而生的新思潮,后现代主义思潮、全球主义思潮、消费主义思潮、女权主义思潮、绿色和平主义思潮等新思潮纷纷登台亮相,从而在理论与实际、历史与现实交汇的平台上演绎出一副多音争鸣、眼花缭乱的思潮景观。这些思潮存在于社会的各个层面,在各自领域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并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状况。

二、当代西方思潮对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社会思潮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对社会发展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当代西方社会思潮是当代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的精神折射,反映了当代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不同阶级和阶层人们的利益诉求与思想倾向。随着中西方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交流的深入,当代西方社会思潮在我国迅速传播开来,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巨大影响。其中,为当前大学生所熟悉并对其思想道德产生较大影响的当代西方社会思潮主要有后现代主义、全球主义、消费主义等。

1.后现代主义思潮对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后现代主义思潮强调资本主义现代化过程给人类的生存带来的危害和弊端,高扬主体性和人类中心主义,把人和自然的关系理解为统治和被统治、改造和被改造、利用和被利用的关系,人类无限制地向自然索取,使得自然环境和生态平衡遭到极其严重的破坏,这对于为了眼前利益而不顾一切后果的近视者来说,不亚于一服极好的清醒剂。但后现代主义所宣扬的怀疑主义、虚无主义、无政府主义和价值论上的多元化,使大学生缺乏崇高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追求,对精神世界产生了一种流浪意识。

后现代主义思潮使大学生放弃了对社会、对他人的责任,放弃了道德原则、真诚原则,抛弃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取向,进而以极端个人主义、利己主义作为自己的人生哲学,从而使自己的行为习惯更加随意化。面对社会大众物质欲望的极度膨胀和社会生存方面的激烈竞争,大学生开始变得过分追求物质享受,追求感官上的刺激和满足,由此引发大学生价值观失衡、理想失落、政治意识淡化、政治信仰缺乏、政治观念模糊等严重不良后果。

2.全球主义思潮对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全球主义思潮强调世界时空的缩小,不同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正逐步趋于“全球化”,即所谓“地球村”时代的来临。“全球意识”、“全球民主化论”、“超民族主义”等西方社会思潮的出现,使大学生关注全球和人类整体利益的意识,已强于对本国、本民族利益的关注,也就是说,全球化主义弱化了大学生的民族国家意识、削弱了他们的爱国主义热情。

同时,全球主义思潮倡导的“民族国家过时论”、“人权高于”、“全球民主化论”等理论观点直接与传统的爱国主义精神相对立。这些观点容易使大学生产生错觉,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忽视国家、漠视集体利益,认为追求经济效益是第一位的,使国家的神圣性大打折扣。全球主义的实质是西方强势国家制造的、试图控制世界的发展方向并从中为其牟利的新殖民主义意识形态。一些大学生崇尚西方的“海洋文化”、全盘否定中国的“黄土文明”,崇拜西方的价值观念和社会制度,信奉“金钱至上”,以享乐主义和利己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由此成为“西化”的俘虏。

3.消费主义思潮对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消费主义的主要原则是追求体面的消费,渴求无节制的物质享受和消遣,并把这些当作生活的目的和人生的价值。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也受到了消费主义的冲击,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消费群体,不可避免的受到消费主义的影响。首先,消费主义导致了大学生出现盲目、攀比、奢侈的消费模式。如追求档次、崇尚名牌;经常光顾高消费文体娱乐场所;配备高档通讯设备等。消费主义的误导,引发了大学生各种盲目消费行为,致使攀比消费、赶潮消费、媚俗消费、“面子”消费、超前消费等高消费行为充斥校园的每个角落。其次,消费主义思潮影响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消费主义片面强调对物质的追求,使人成为财富、金钱和欲望的奴隶,成为没有思想和精神的躯壳。强烈的消费意识和无节制的消费行为使大学生偏离生活的主流,变得贪图享受、讲排场、爱慕虚荣、依赖性强、独立性差等,遇到问题倾向于用金钱去衡量或用金钱去解决,从而缺少锻炼自己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机会。

三、消除当代西方社会思潮对大学生不良影响的应对之策

当代西方社会思潮是一把启迪与冲击并存的双刃剑,对当代大学生产生着积极与消极的影响。其中, 积极的因素给大学生以理论滋润、促进大学生社会化的进程、激励大学生为实现社会的理想目标和个人人生价值观而努力奋斗。但大学生由于知识水平、思维能力和社会经验的不足,难以对自己做出正确评价,受西方社会思潮的负面影响较大。因此,我们要有效消除当代西方社会思潮对我国大学生思想道德的不良影响,必须从澄清概念、倡导校园文化和加强形式政策教育三方面着手。

1.澄清概念是解决问题的前提。

西方社会思潮派系庞杂,学说众多,具有比较完备的理论体系、方法论基础、较强的逻辑性和煽动性,其中蕴含着闪光的有价值的思想材料,简单地否定、武断地排斥不是科学的态度,是不能说服人的,需要进行科学分析,善于扬弃。要消除大学生对当代西方社会思潮的误读和曲解,首先要澄清概念,如举办各类专题讲座、学术研讨和理论争鸣活动,对当代西方社会思潮进行正确的解读,帮助大学生全面了解西方各种社会思潮的社会背景、理论根源、理论体系和精神实质,引导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正确分析和解决问题,自觉抵制各种错误思潮,提高辨别各种是非的能力,从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倡导校园文化,拓展主流阵地。

大学生主要活动场所是大学校园,高校校园文化对大学生接受新思想、传递新观念和修身明德、立言正行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应利用校园环境,积极倡导校园主流文化,扩展主流文化阵地,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大学生。在建设校园文化中,要大力营造层次多样、内容丰富的校园文化,广泛组织融思想、文化、娱乐、学术为一体的品位高雅、哲理深刻、富有科学性和趣味性的校园文化活动,让广大大学生了解国情民意,了解历史与现实,了解外国与中国,从而使大学生摆脱虚无颓丧、轻狂放荡的后现代主义、人权至上、世界大同的全球化主义和金钱至上、享乐第一的消费主义等西方社会思潮的消极影响。只有这样,才能使大学生在西方社会思潮的影响下能够明辨是非,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3.加强形式政策教育。

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是影响大学生思想问题的重要因素,再加上全球化思潮的推进和西方一些敌对势力借口干涉中国内政的加剧,使得形势更为复杂,要针对在学生的思想实际和关注的热点问题,密切结合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事迹以及国际形势,对大学生进行经常性的形势与政策教育,引导他们正确认识我们国家前进中的困难和问题,认清面临的形势与任务,增强党和政府的共识,增强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条件适时对大学生进行教育,使他们坚定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的信心,坚定社会主义一定能够战胜资本主义的信心,坚定共产主义一定能够在全人类实现的信心。

参考文献:

[1]刘荣.当代西方思潮对大学生思政工作的影响和对策[J].就业与成才,2010,(10).14-15.

[2].当代西方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的影响[J].中国校外教育,2010,(8).65-98.

作者简介:

现当代文学思潮篇5

关键词: 社会思潮 新特点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着眼于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和引导,力求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理想信念,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当代社会思潮是社会各阶层在当下思想观念的整合,代表着各类思想的发展趋势和潮流。青年大学生思想开放、活跃,乐于接受新鲜事物和新思想,容易成为各种社会思潮的追随者,其思想观念和价值观的形成也容易受到社会思潮的影响,这种影响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

大学生是国家未来发展的栋梁,也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他们拥有健全的人格和正确的价值观,全面健康成长,关系到亿万家庭的生活幸福,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所以必须引起全社会,特别是高校德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高校德育工作者在日常工作中,要加大对大学生思想状况的关注和了解,加大对当代社会思潮发展状况及其对学生影响情况的研究,认真总结规律、特点,思考应对措施,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

一、当代社会思潮的新特点

社会思潮并不是现代文明的产物,它们的存在甚至可以追溯至人类文明的起点。社会思潮在人类历史发展的各个时期中都起到了不可替代的推动和促进作用,可以说,人类的思想史也是一部社会思潮的变迁史。总体来说,社会思潮一般具有现实性、地域性、历史性、政治性等特点,而当代社会思潮由于其时代性,具有一些与以往不同的新特点,值得人们关注和研究。

1.种类复杂多样。

近现代以来,人类的教育和科技发展可谓突飞猛进,知识积累的速度越来越快,人们的文化水平和受教育比例越来越高,思想认识和利益诉求多种多样,因此,更多的观点被系统地表达出来,获得社会上一定范围的认可,并发展成一定的理论,逐渐形成思潮。这些思潮种类众多,有的彼此呼应,有的针锋相对,有的相互交叉,有高尚的、有低俗的,有积极的、有消极的,有激进的、有温和的,不一而足,情况复杂多样,辨别难度较高,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思想领域的混乱。

2.诉求直观、细化。

当代社会思潮的关注点较之以往更加直观、现实,不再局限于政治构想、艺术文化、哲学思考等,人们的衣、食、住、行、用都可以是当代社会思潮的关注对象,对饮食方式、休闲方式、人际交往方式的观点都可以形成社会思潮。同时,社会思潮的利益诉求主体更加细化、专一,不专指某个社会阶层,老人、妇女、青少年都有自己的观念思想,各类特殊群体都有自己的利益要求,都有自己的思想潮流。这种直观、细化反映了社会各个层面的声音,有利于社会的公平建设,有利于社会管理者在决策时考量不同群体的建议和意见,同时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社会管理难度的加大和社会管理成本的提高。

3.体现文明冲突。

当前,国际化、全球化成为世界发展的必然趋势,各国文化相互碰撞、相互交融、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社会思潮随着国际交流的增多,流向世界各地,为更多的人所接受,成为世界性的思潮。社会思潮间的碰撞体现了不同文明间的冲突,强势文明的思想文化影响力增大,弱势文明的思想文化则面临危机。人们必须在各种思想的角逐中学会适应、学会融合,更重要的是学会扬弃,学会有所坚持,只有如此,才不会在纷繁的社会思潮中,迷失自我,随波逐流。

4.紧密结合网络。

现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当代社会思潮的传播方式不再局限于面对面的交谈和书籍等载体,而是具有更加丰富的传播方式,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网络”。网络使信息获取的方式不再是一级级的传递,可以由一个人同时向所有人信息,只要信息获取人有一台网络终端设备,信息传播的速度基本上等同于光的速度,人们在网络上一条信息,万里之外的人就可以马上看到。因此,网络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思潮的繁荣,人们不必见面交谈,即可彼此沟通交流思想,达成共识。生命力强大的社会思潮不再局限于一定地域,通过网络,可以在全球发展追随者,扩大影响力。

二、当代社会思潮对于大学生的影响

高校作为社会的一部分,不可避免地受到社会思潮的影响,同时高校作为文化高地,也受到各类社会思潮的关注,是社会思潮传播的重点区域。大学生是当代社会思潮重点的发展和影响对象,他们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都在社会思潮的影响下发生着改变。下面主要谈谈当代社会思潮对大学生三方面的影响。

1.大学生“三观”的形成。

当代社会思潮在高校中,种类众多,不同的社会思潮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起到不同的影响作用。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可以帮助学生树立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用科学的、辩证的态度看待问题和处理问题,接受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理想;唯心主义,特别是一些宗教思想,在高校中传播,会导致学生信仰偏移,形成唯心主义的“三观”,使学生更多地从主观角度来判断问题,相信命运等不科学的观点。

2.大学生的成才观、就业观。

社会思潮除了影响学生对于世界、人生的看法和价值判断之外,还会对大学生选择走怎样的发展道路、做怎样的人有影响。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社会思潮可以鼓励大学生树立远大理想,立志报效国家,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和民族发展相结合,投身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中,去西部、去基层、去祖国需要的其他地方奉献青春、服务人民,在建设国家的过程中,实现自身的个人价值;个人主义、功利主义等社会思潮会使大学生产生狭隘的思想观念,斤斤计较个人得失,不顾国家和集体的利益,从自身利益出发,以金钱、地位为衡量个人成功的标准,为达到目的不择手段,不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不利于大学生团结在社会主义旗帜下,为实现个人和国家双赢而努力奋斗。

3.大学生的日常行为习惯。

思想观念的变化必然导致行为方式的改变,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从思想延伸到行为,深刻地体现在大学生日常的学习生活之中。艰苦奋斗思想、环保主义、乐观主义、与人为善等社会思潮有利于指导大学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形成良好的人际交往环境,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享乐主义、消费主义、悲观主义、利己主义等社会思潮会使大学生以物质享受为第一诉求,为物欲所诱惑,追求纸醉金迷,消极对待生活,甘于蝇营狗苟,造成个人和社会的重大浪费。

三、德育工作应积极管理引导社会思潮

社会思潮对高校大学生有着巨大的影响,作用好坏不一,这种影响将渗透到大学生的成长过程之中,决定他们一生的发展方向。德育工作者在学生的教育管理过程中必须本着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对社会思潮在高校的发展加以引导和管理,帮助学生吸收有益思想,抵御不良思想的渗透。

1.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导思想。

在校园中大力宣传主流社会思潮,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导地位,坚决抵制指导思想多元化的观念,在校园思想领域形成良好的氛围和环境。

发挥学生基层党组织、班级和两课教学的教育作用,帮助学生认识、理解和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并用其武装头脑,指导学习和实践;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理想,科学规划自身发展,将个人发展与国家发展统一起来。

把握主流社会思潮宣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针对学生的现实情况和个性问题,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开展教育工作,帮助学生解决思想难题,绕开思想误区。注重宣传的方式和手段,不能为工作而工作,更不能流于形式,采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开展教育工作,使工作的实际效果最大化,防止因工作生硬、粗糙而产生反面效果。

2.对社会思潮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在学生思想教育过程中,不要一味采取命令和要求的方式,要注意帮助学生认识各类社会思潮的本质,了解各类社会思潮产生发展的背景和经过,分析社会思潮的成因和影响作用。

社会思潮之所以存在,必然有其社会基础,一种社会思潮不可能都是优点,也不可能都是缺点,要帮助学生在辨析的过程中,理性认识社会思潮的优劣,从中吸取积极的、有益的部分,完善个人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判断,健全人格。同时要帮助学生认识到社会思潮中的不足之处和危害性,做到自觉抵制不良思想的渗透和影响。

3.发挥广大教师的育人作用。

在高校社会思潮的管理和引导过程中,德育工作者要主动承担重任,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效开展工作。同时要清醒地认识到单靠德育工作者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要团结所有的育人力量,发挥高校任课教师及机关、青、工、妇等教职员工的作用。

高校任课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要向学生传达着做人、做事、做学问的思想观念。所有任课教师都要认识到自身的教学工作对学生成长发展的重要作用,积极主动地在课堂上、在社会实践中,向学生宣传主流社会思潮,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其他教职员工在教育、服务学生的过程中,要认识到自身工作对于学生的影响,以学生为本,学会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热情周到地帮助学生,将温暖和爱心传递给学生,将关爱他人的思想传递给学生,使学生感受到学校大家庭的关怀,在校园中健康成长。只有教育形成合力,教育的成果才会最大化,教育效果才会最优化。

4.关心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体成长。

加强对学生思想教育和引导的同时,要注重关心学生的实际需求,解决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惑和难题。

加强对经济、心理、学业、就业困难学生的关注,有针对性地为他们解决实际问题,免除他们的后顾之忧,使他们拥有健康良好的心态,能够更好地投入学习之中,促进他们接受主流社会思潮的观点;忽视学生困难、忽视学生个体发展的做法会使工作丧失抓手,偏离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把学生推向消极社会思潮的怀抱。

加强对学生的实践锻炼,为学生提供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的机会,鼓励学生在学习之余,到社会基层挂职锻炼、调研学习,了解社情民情,在社会大熔炉中、在人民群众的教育下加快成长;为学生提供参与对外交流学习的机会,接触国外的文化和民众,在比较中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识和认同,加深对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知和认同。

参考文献:

[1]秦剑军.当代社会思潮对大学校园的影响与渗透.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J],2010,(3):82-84.

[2]霍旭,傅三顺.当代社会思潮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策研究.河套大学学报[J],2010,(3):31-35.

[3]肖松涛,高跃辉.当代西方社会思潮对大学思想道德影响初探.中国建设教育[J].2007,(4):33-36.

[4]张劲.论社会思潮对高校育人环境的影响及优化.学术界[J].2008,(2):195-200.

现当代文学思潮篇6

关键词 社会思潮 特点 化 创新 核心价值观 引领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人类正处于一个“化”时代。观世界,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持续推进。看中国,实现工业、农业、国防、科学技术现代化的“四化”目标早已深入人心;十又提出“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新的“四化”任务;十八届三中全会还创造性地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目标等。在意识形态领域,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首次把“三化”结合在一起,作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根本任务。如此等等,不一而足。本义为变化、改变的“化”,既是客观世界的基本属性,亦是社会思潮的重要表征。纵览当代中国社会思潮流变谱系,但见潮涨潮落、相互激荡、进退不居、起伏不定的各种思想“潮化”图景。基于调查和实证分析,应依据当代社会思潮和大学生“化”之特征,以“化”制“化”, 实施“九化”举措,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引领社会思潮的科学化水平。

1理论支撑:内化创新理论成果,巩固用科学价值观正面引导社会思潮的学理根基

针对社会思潮观点内容浓厚的政治化的特征,应把内化创新理论成果,巩固用科学价值观正面引导社会思潮的学理根基,作为提升引领水平的理论支撑。在当代中国,尽管一些错误、反动、腐朽的思潮有着学术理论的包装,但其政治本质依然是要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常言道:扶正才能祛邪。社会思潮总是以某种思想理论为支撑。为提高民族地区高校科学引领社会思潮能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以锲而不舍、驰而不息的态度,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学习和研究。一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头脑,学习贯彻党的十、十八届三中全会和系列讲话精神特别是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论述和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重要讲话精神,并内化为思想政治素质。二要以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关于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深化改革等精神为指引,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三要研究2013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所强调的“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加强社会思潮动态分析,强化社会热点难点问题的正面引导,在尊重差异中扩大社会认同,在包容多样中形成思想共识”等精神的落实举措。四要切实认真学习贯彻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精神。五要研究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关于民族地区的路线方针政策等。

2认识前提:转化思想观念和态度,借由社会思潮积极介入现实

针对当代社会思潮多元化以及良莠共生的糅杂化的特征,必须以辩证的观点对待社会思潮。这是提升引领社会思潮科学化水平的认识前提。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开放的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发展,是一个需要不断地与错误社会思潮作斗争的过程。“当某一种错误的东西被人类普遍地抛弃,某一种真理被人类普遍地接受的时候,更加新的真理又在同新的错误思想作斗争。这种斗争永远不会完结。这是真理发展的规律,当然也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规律。”因此,对待社会思潮,必须正确运用在对立中把握同一,在同一中把握对立的辩证观点和思维方法,摒弃在绝对同一中思维或在绝对对立中思维的形而上学思想观念和方法。应当看到,思想政治教育与当代社会思潮无论是在理论基础、思想观点、思维方式,还是价值取向、政治动机上都存在差异和冲突,但两者并非纯粹是完全对立的关系,相反两者之间还存在着相互关联和互动的同一性。思想政治教育由于其学科的独特性,应责无旁贷地承担起分析和引导当代社会思潮的重任。同时,当代社会思潮也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拓展了空间,为思想政治教育关照和介入现实提供了重要的中介环节、可资借鉴的有益资源和宝贵启迪。在把握思想政治教育主导地位的前提下,有选择地针对当代社会思潮对民族地区大学生影响的具体情况,运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引导当代社会思潮是推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有效途径。因此,必须把“尊重差异、包容多样”作为引领社会思潮的指导性方针原则,以科学的批判精神对待各种社会思潮,去粗取精,去芜存菁,重视主流意识形态与各种社会思潮的交流互动,以期获得“除掉毒草可以肥田”、“化腐朽为神奇”的效应。

3主要渠道:深化社会思潮专题教育,提高对主要社会思潮的科学解析能力

针对社会思潮学术化、理论化特征,应以高校思政课为主渠道,深化社会思潮专题教育,提高对主要社会思潮的科学解析能力。错误思潮常披着理论创新、学术创新的外衣,干颠覆中国道路、党的领导的勾当。为此,要积极探索专题式教育教学方式方法,在正面引导、深度引导上做文章。当前讲抵制错误思潮的侵袭,最重要的是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有机统一。十提出“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目前,封闭僵化的思潮和改旗易帜的全盘西化的思潮在舆论场竞相发声、斗争此起彼伏,对主流意识形态提出严峻的挑战。质言之,前者就是“左”倾思潮(常与民粹主义、民族主义相互糅杂、相互攀附、相互交织、相互催化),后者则是右倾思潮(如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普世价值”、民主思潮等)。当务之急一是把帮助大学生排除“左”和右的错误思潮的干扰,摒弃老路和邪路,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作为应对多元化社会思潮对民族地区大学生影响的中心环节和核心任务。二是格外关注和积极应对覆盖面广、渗透力强、危害性大、根深蒂固的消极、腐朽社会思潮及其消极影响,譬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思潮。这些思潮虽然短期内对国家政治稳定大局和党的执政合法性不足以构成重大的现实威胁,但如任其滋长蔓延,势必误导和搞乱大学生价值取向,动摇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事业的信心。宣传思想工作固然要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但对各种社会思潮尤其是错误反动腐朽的思潮必须予以适当的评介、剖析和批判。毕竟激浊才能扬清,抑恶才能扬善。要以正确的立场、鲜明的观点、坚定的态度、严密的逻辑、客观的事实、确凿的数据、典型的事例,对各种错误思潮和观点进行深入辨析和有力批驳,帮助大学生区分是非界限、分清良莠芜菁、澄清模糊认识,提高对主要社会思潮的政治辨别力、免疫力和解析能力。

4重要抓手:磁化话语体系和言说方式,增强社会思潮话题设置能力

针对社会思潮传播话语方式新颖时髦化、生动鲜活化、情感化等特征,应着力磁化话语体系和言说方式,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切实改进社会思潮话题设置能力,让大学生爱听爱看、产生共鸣,并以此作为提高引领水平的重要抓手。正如所强调的:“要精心做好对外宣传工作,创新对外宣传方式,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这些论述对如何有效引领社会思潮同样有指导意义。倘若主流话语体系总是以严肃、冷峻、矜持、规整的面貌出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者老是居高临下、正襟危坐、不苟言笑,惯于采用说教的腔调、训斥的口吻,主流话语体系就面临着被边缘化和空壳化的危险,极易造成大学生的情感缝隙和思想空白,从而给一些社会思潮的乘虚而入提供了机会。因此,改进话语体系和言说方式,是提升引领水平的不可小觑的紧要环节。为此,在话语体系和言说方式上应力争做到“十言十有”,即言之有据(有理论和实践依据而不信口雌黄)、言之有理(有道理、有哲理、有事理,有真知灼见)、言之有物(有知识、有思想、有内容)、言之有趣(诙谐幽默、有趣味)、言之有情(有情感、激情、亲和力、感染力,情真意切)、言之有方(有方法技巧策略)、言之有序(有逻辑条理性)、言之有文(语言优美,有文采)、言之有信(有公信力)、言之有力(有针对性、战斗力和说服力)、言之有时(讲究时机,提倡雪中送炭,力戒雨后送伞,注意限时,要言不繁、一语中的,倡导“短实新”,反对“长空假”)、言之有度(适度而不“过”和“不及”)、言之有效(有效率、效果、效益)。此外,在社会思潮话题设置上,要克服一味地追求高大上的弊端,遵循贴近实际、贴近学生、贴近生活的原则,多用生动有趣的方式,在表征意义和呈现方式上多下功夫,精心设置隐含“主义”内容的互动探讨“问题”,将显性的“主义”教育与暗隐的“问题”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将有形教育与无痕教育无缝对接起来,以提升抬头率和参与率。为此,有必要深入研究教育的社会技术和教育策略,研究民族文化、地域文化、流行文化、亚文化、段子文化、大学校园流行文化及对策,自觉应用教育心理学、传播学、修辞学、美学等原理和方法等。

5时间要求:优化思想政治教育时间,提升引领社会思潮的时效

针对社会思潮传播速度的加速化和表现形态时尚化的特征,应因时而变、随事而制,优化思想政治教育时间,提升引领社会思潮的时效。面对涨落起伏、变化不居、众声喧哗的社会思潮情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者应勇立潮头,顺势而为,与时偕行,努力成为了解国际国内大势、有独立品格、有自由思想、引领时尚、富有个性、思想超前的时代潮人或具有潮人精神气质的人。一要深刻把握大数据时代的特征。人类已加速步入“大数据时代”。国外大数据研究的先河之作《大数据时代》作者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在书中明确指出,大数据时代最大的转变就是,放弃对因果关系的渴求,而取而代之关注相关关系。即说只要知道“是什么”,而不需要知道“为什么”。这就颠覆了千百年来人类的思维惯例,对人类的认知和与世界交流的方式提出了全新的挑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直面和积极应对这种挑战,精心设计和打造科学理论的当代技术形态。二要认真把握各种社会思潮通过社会时尚进行传播扩散的特征,研究社会思潮利用新颖时尚的形式扩大自身影响力的新情况。适应当代大学生注重实惠,追求时尚,推崇自由,猎奇心强,个性突出等特征,善用潮男、潮女、潮牌、潮事、潮文、潮语、潮诗、潮图、潮音、潮影、潮讯、潮流网站,充满时尚感的各种元素(绘画、服装、WEB设计、平面设计、音乐、涂鸦、语言、艺术等)和方式进行理论教育、情感表达、行为引导。三要加强社会思潮动态分析,强化社会热点难点问题的正面引导。利用纪念中央16号文件颁发10周年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05方案”实施十周年的契机,科学回顾和总结十年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过得失、经验教训,进一步探索和揭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新的历史阶段有效引领各种社会思潮的路径和规律。四要及时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机,抵制错误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譬如国际金融危机的发生之后,就是批驳新自由主义的时机;“”、 斯诺登事件发生后,正是驳斥西方“普世价值”思潮、揭露美国侵犯人权的本质的时机;重庆事件发生之后,正是清算“左”倾思潮、反思“”教训的时机等。

6关键环节:净化网络舆论空间,构建科学引领网络思潮的新工场

针对社会思潮传播途径网络化、数字化和技术形态小微化的特征,应把净化网络舆论空间,构建科学引领网络思潮的新工场作为提升引领水平的关键环节。调查显示,网络、报刊书籍、课堂教学渠道是民族地区大学生了解社会思潮的三大渠道。因此,要科学有效地引领社会思潮,一要充分认识把网上舆论工作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中之重来抓的重要性。如今网络新媒体已经成了舆论生成的策源地、信息传播的集散地、思想交锋的主阵地、意识形态斗争的主战场,堪称社会生活中的一个“最大变量”。西方妄图以这个“最大变量”来“扳倒中国”,我们在这个战场上能否顶得住、打得赢,直接关系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和政权安全。在8.19讲话中强调要把网上舆论工作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刘奇葆部长也说:“共产党能否长期执政,很重要的就是看过不过得了互联网这一关”。 网上舆论工作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二要加大对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投入,包括加大对硬件的投入、对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成果网络化的投入、对思想政治教育网站信息采集能力和原创内容建设的投入,加快思政网站的采编队伍建设,培养一批政治思想强、技术过硬的网络记者、编辑、评论员、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三要顺应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发展要求,根据当代传播的迷你、瞬时性和扁平化的特点,直面多元多变的网络思潮,改革创新传播手段,优化传播介质,在“微”字上下功夫,以小见大,以小成大,寓大义于微言,阐幽明微,善用辞微旨远的“微电影”、“微动画”、“微故事”等微元素传播主流意识。2013年走红的《领导人是怎样炼成的》的动画短片正是难得一见、值得推广的典范之作。

7心理基础:强化大学生社会公正感,消解社会思潮的负面影响

针对国际思潮由追求自由平等向追求公平正义转化、社会思潮内容现实生活化、渗透影响潜移默化等特征,应把增强大学生社会公正感,化解和消除社会思潮的负面影响作为提升引领水平的心理基础。今天,追求公平已是时代的最大潮声,呵护公平则是社会的基础共识。有学者认识到,当今国际社会思潮开始转变,由追求自由平等转向追求公平正义,公平正义渐成为国际社会新思潮(阎学通,2012)。公平正义问题已经成为当前我国社会诸多矛盾的交结点,成为社会关注度很高的问题。国家主席在2014年新年贺词中指出“我们推进改革的根本目的,是要让国家变得更加富强、让社会变得更加公平正义、让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公平正义已经成为当下中国的时代强音和我们党施政的核心理念之一。当前,大学生群体已经成为各种社会思潮包括公平正义思潮产生、传播的重要环节,也是社会不公问题引发的社会思潮“易感”人群之一。同时,大学生也面临着就业创业难、思想上有困惑等实际问题。他们能否客观理性地看待社会不公现象,关乎高校和社会的稳定和谐。他们的社会公正意识如何将直接影响到社会制度的公正和完善。因此,我们应把公平正义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理念、重要原则,把公平正义观教育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把大学生社会公平感的提升作为实施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支点、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撬动点、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环境的发力点。为此,要深入研究民族地区大学生社会公平感状况、大学生怎样养成和践行社会主义公正价值观的问题、民族大学生“公平焦虑”纾解路径、公正感和公平指数提升原则、途径、载体、方法、策略和实现形式。

8实践条件:活化主体实践养成方式,巩固引领社会思潮的成效

针对社会思潮目标指向实践化的特征,应把活化主体实践养成方式,巩固引领社会思潮的成效作为提升引领水平的实践条件。春秋时鲁国大夫叔孙豹称“立德”、“立功”、“立言”为“三不朽”,许多仁人志士将其作为孜孜以求的一种永恒价值。然而,曾几何时,功利主义、物质主义、消费主义、享乐主义等思潮横行无忌、大行其道,社会上充斥着追名逐利的短期行为,熙来攘往奔竞于名利场上的人们根本无暇顾及不朽之名的诉求。大学生的价值取向的功利化特征亦凸显起来。面对这一问题,我们必须在实践养成上做文章。毕竟实践是形成科学价值观的基础,也是衡量科学价值观是否确立的标准。“立德”、“立功”、“立言”联系的中间环节在于“立行”。要消解不良思潮的影响,坐而论道、纸上谈兵根本无济于事,应坚持教育和实践两手抓,以教育引导实践、以实践深化教育。要采取丰富多样、生动活泼的主体实践养成方式,开展涵养正确价值观的实践活动,如大学生道德实践活动、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民族传统文化活动、重要节庆活动等,推动大学生科学价值观的养成,促进外化于行,巩固引领社会思潮的成效。对于民族地区高校而言,文化熏陶是大学生的重要实践养成方式。应积极拓展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大力发掘利用民族地域文化的德育价值,不断集聚引领社会思潮的正能量是一项紧要的任务。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为一些社会思潮的滋生提供了温床和土壤。但是,民族地区多姿多彩、特色浓郁、底蕴深厚的民族地域文化若得到合理的发掘利用,不仅可以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弥足珍贵的文化价值素材,也可为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有效抵御不良思潮的侵蚀提供强大正能量。

9根本保障:固化引领思潮的成果,健全引领社会思潮的科学机制体制

针对社会思潮潮起潮落的周期性变化、社会影响的顽固化等特征,应固化引领思潮的成果,健全引领社会思潮的科学机制体制,并以此作为提升引领水平的根本保障。既要善于以“化”制“化”,又要善于以不变应万变,揭示科学引领社会思潮的内在本质,把握科学引领社会思潮的规律,并用制度形式加以固化,形成引领社会思潮的长效机制体制。看似扑朔迷离的社会思潮,其发生、运行、嬗变以及施加影响并非杂乱无章,而是有着一定的规律。只要把握了规律,就能临危不乱、处变不惊,从容应对、科学有效地引领各种社会思潮。首先是国家应对改革开放以来意识形态领域的重大论争进行认真梳理和科学总结,以决议、、国家法律等形式给出经得起历史考验的结论,是避免或减少一些错误社会思潮周期性抬头的制度保障。有学者提出,执政党可以考虑写第三份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彭真怀,2014),这是极有见地的。其次,民族地区高校要建立健全引领社会思潮的科学机制体制,包括把握社会思潮态势、分析预测、监控、规约、舆论引导、对话、网络审查、信息员报告等机制体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认同、教育和传播机制体制;有效引领社会思潮的动力、保障、协调、包容、利益诉求、疏通引导、榜样示范、反馈反应、整合、检查评价、责任追究机制体制等。

总之,要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引领社会思潮的科学化水平,必须针对社会思潮的特征,善于以“化”制“化”。只要我们坚持以科学的精神、科学的思想和科学的方法积极应对多元化的社会思潮,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形成理性认识,促进认识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有机统一,就会渐臻佳境,无限趋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极高境界――“ 出神入化”的“化”这一绝妙的境域,换言之,即基于对必然规律的认识和利用的自由和谐状态。

参考文献

[1] 李建华,等.多元文化时代的价值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与社会思潮有效引领研究[M].人民出版社,2012.

[2] 刘云山.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J].求是,2014(2).

[3] 王伟光.借力网络新媒体传播哲学社会科学[N].人民日报,2014-04-17.

[4] 程霞,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机制研究述评[J].思想研究,2013(5).

[5] 当代西方思潮与思想教育[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6] .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7] 陈立思.社会思潮与青年教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现当代文学思潮篇7

关键词:当代中国社会思潮;当代大学生;影响;启示;对策

中图分类号:D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3-0082-03

一、体现在当代大学生身上的社会思潮

当代中国社会思潮,是指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社会不同阶级阶层中流行的各种思想潮流的总和。它既包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等思潮,也包括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等思潮,还包括新保守主义、后现代主义、实用主义、民族主义、民粹主义等思潮。在众多的主义中,大学生的思想行为或多或少都会体现出社会思潮的特点。下面我针对新自由主义和后现代主义谈一点自己的见解。

(一)新自由主义思潮

新自由主义是一种强调恢复古典自由主义的基本主张,即强调市场作用的最大化和政府干预作用的最小化的经济思潮。以上的定义是新自由主义在经济方面的定义,而当代大学生在思想行为上体现的新自由主义则是自私自利,他们以个人为中心,不考虑他人的感受,不顾后果地去追求自己的利益,不仅仅伤害了他人,更伤害了自己。新自由主义思潮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现实生活造成了重大的消极影响,不利于和谐校园、和谐社会的建设。一些学生认为,老师讲课,学生听课就是一种以金钱为媒介的商品或服务的买卖行为。在他们心中,只要交了学费,上不上课完全是学生自己的事,与老师和学校无关。学生交了学费不上课,就等同于一个人支付了某种服务而放弃享受这种服务一样那么简单。一些学生一事当前,先替自己打算,把个人利益置于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之上,他们不关心国家大事,缺乏社会责任感,喜欢耍个性、出风头,我行我素,团队意识差,不考虑自己的行为给社会和他人带来的不良影响。

今天,我们处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时期,市场经济环境下追求物质利益最大化的现实使一些人,特别是大学生的思想、行为发生变化。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出现了企业家、演艺明星等新兴的富贵社会阶层,这类社会阶层的成功让一些大学生倍感羡慕,羡慕这一社会阶层拥有的巨大财富,梦想成为像他们一样的人。总而言之,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大学生的金钱观和理想观发生了变化。

一些大学毕业生在选择工作时,把环境好、薪水高、劳动强度低“三位一体”结合的工作作为择业标准,而不选择在环境恶劣的边疆从事高强度的工作(比如制造工人、建筑工人、农民等为社会创造价值的职业)。应该说,大学生渴望拥有一种好的职业是无可厚非的,但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一些大学生忘了“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的道理。现在,提出“中国梦”的伟大理想,高校的辅导员和班委干部要教育学生实现个人的职业理想,走勤俭节约、艰苦奋斗之路,把实现个人的职业理想同实现伟大的“中国梦”结合起来。

对于“月光族”的大学生同样也需要教育,特别是金钱观的教育。教育学生要有正确的金钱观,要认识到金钱是要通过艰苦的奋斗来获得,构建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获得的金钱意识。

综合虚无主义诱导下的消费主义思潮和新自由主义思潮,我们可以知道两者之间具有一定的联系。当代大学生的自由主义会让他们在消费观念上更加放肆,这也就要求我们当代大学生应该具有自己一定的原则来维持我们的自由生活以及我们的消费生活,这样我们也才会健康地、积极地维持我们当下的幸福生活!

(二)实用主义思潮

实用主义是从希腊词派生出来的,存在于19世纪70年代的现代哲学派别,在20世纪的美国成为一种主流思想。我们从字面意思就可以了解到,实用主义就是说的我们所学的东西能够很快地运用到我们的生活当中,对我们周围的事物起到良好的效果。这一思潮对大学生的好处是让大学生们懂得务实,因为在当今的社会中要的是大学生出去就能上岗工作,而不是需要一个公司对大学生进行培养才成为企业员工。毕竟公司追求的是利益的最大化,它不可能有那么多的时间和资金用于培养他们。正因为许多大学生认识到了这一现状,他们纷纷在学校里找实践机会锻炼自己,他们或是通过找兼职、参加学校的某些有潜力的社团等等一些实践机会,以增加自己的实践经验,提升自身在各方面的协调能力,逐步地完善自我。这些无疑是实用主义给大学生带来的好处。但事物都有它有利的一面,同时也有它的弊端,许多大学生注重实用性,很多理论知识被他们抛弃,他们在学理论时可能觉得很枯燥,没有趣味,因此也就将理论放弃,不去学习它。现在的大学生经常会问到老师“学习这些理论有什么用”,一个“用”字占据了当代大学生的整个头脑,没用的东西我学它干嘛的思想在他们心中根深蒂固。这就是许多大学生只知道方法而不知其原理的原因所在,一问三不知的现象在大学生中很常见,特别是在三本院校中。他们在实践方面做的是比较到位的,但理论方面相对欠缺。

如此看来,大学生不仅仅在大学校园接受文化知识,而且大学生还象征着我们国家的希望,大学生的思想理论体系是否正确,它影响着祖国未来的发展方向。

二、当代中国社会思潮对大学生影响的两个方面

大学生作为对社会思潮最为敏感的、受其影响最大的一个群体,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有着特殊的吸引力,也会对大学生的成长和成才产生重要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积极影响

第一,社会思潮往往能给大学生提供一种与大学教育不相同的思想观念,而这种思想观念恰恰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它能开阔大学生的思维视野,使他们能够更加充分地了解社会,形成一种比较成熟的价值观念。尽管这种价值观念并不一定正确,但其对大学生的教育意义是不可小觑的。如果我们在教学中能够很好地利用其优点,这或许是大学生思想教育过程中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第二,社会思潮作为一种亚文化的意识形态能与主导的社会意识形态形成互补关系,从而在某种意义上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形成互补关系。当前在我国,马克思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是主导意识形态,这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内容。但是,这种主导观念有时候会给大学生思想观念的形成带来一定的茫然性,这种茫然性主要体现在他们面对实质的现实生活时,主导的思想观念并不能满足他们实际生活的需要。这时一种健康有益的社会主义思潮恰好与主导思想形成互补,只有这样才能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这也正是我们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最终目的。这也从另一方面促进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改进与发展。

第三,社会思潮有时候并不是一种简单的社会潮流,它具有一定的理论性和合理性,但是它毕竟是一种在社会中自发形成的意识观念,所以它一定会有漏洞与缺陷。这也正给我们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一本很好的反面教材,为我们研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很多反方面的经验,从而使我们少走一些弯路,在教学当中也更切合实际的需要。

(二)消极影响

第一,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思想价值体系是我们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也是大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标杆。但是一些不利的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的思想行为造成一定误导,从而加剧了大学生思想教育的严峻性,对大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产生了一些不利的因素。

第二,社会思潮由于产生于社会活动,它的不利因素很容易使大学生成为一个亚健康群体。这严重地影响了学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展开。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种不利的因素也会消弱主导思想在大学生人群中的影响力和主导力,从而可能给学校的日常管理以及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一些隐患。

第三,社会思潮有着很强的社会性,也是大学生们日常生活中随时多可以接触到的现实,所以有时它会有很强的调动力。它能调动大学生的激情,激发他们青春的热情,从而煽动大学生的情绪,来引起一些大学生的群体行为。这正是社会思潮的魅力所在,如果社会思潮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所利用来达到别的目的,这是非常可怕的。

第四,我们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宣传主导价值观念,让大学生接受主导价值观念,但是,如果摒弃社会思潮这个客观存在,就容易造成大学生理论认识并不适用于处理现实生活中的盲点,从而使他们在树立自己的价值观念时会出现许多的障碍,影响他们的价值判断,引起他们的思想困惑以及心理、认知和行为障碍,不利于大学生的成长。

(三)社会思潮带给我们的启示

社会思潮是社会在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具有普遍性的社会意识形态,所以它具有社会的复杂性。它对大学生的影响是多方面多角度的,其途径和渠道也是不尽相同的,不管是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行为价值取向、认知辨别模式、外在表现行为等,还是大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第一,当前大学生生活在复杂多变、形式多样的社会思潮中,这些社会思潮良莠不齐,对大学生影响也是有好有坏,如何让大学生在这个环境中成长成才,这无疑给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一个严峻的现实问题。所以,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当中,培养大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成为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的首要任务。让大学生在有益的社会思潮中获益,自觉摒弃不良的社会思潮,从而使他们更好地成长成才。

第二,一个完整的社会一定不会只有单一的社会思潮存在,而是多种社会思潮同时流传于社会当中,所以社会思潮必然具有多元化的性质。这样就会导致一些人的信仰的迷失,人心的涣散,行为的错乱。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必须把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放在指导地位;要突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宣传与教育,从而用我们主导的思想体系来引导多元化的社会思潮。

第三,当前,社会思潮很容易在高校盛行,而且由于大学生思想的差异性和多样性导致了各种社会思潮都能在高校当中找到生长的沃土,这就要求老师必须要多了解、细观察,要深入到大学生日常生活中,了解当前有哪些社会思潮、这些社会思潮对大学生造成了怎样的影响等,做到“心中有数”。同时,老师也要不断地加强自我建设,努力提高自身理论水平和指导能力,为学生构筑一道有效的“防火墙”。

三、应对措施

1.对主导思想要加大宣传力度,多组织专家学者举办有意义的学术讲座,对当代中国社会思潮进行客观分析和解剖。大学生在解读社会思潮文本时由于社会生活阅历较浅和非理性心理较强而导致理解上的偏差。因此,通过一些讲座,交流会等形式来给社会思潮正本清源,以辨证唯物主义的态度对其进行文本解读与实质揭示,能从理论根源上消除青年大学生对社会思潮文化理解上的失误和思想认识上的偏执,从而在源头上消除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的不良影响。

2.加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主导教育与传统文化美德教育。让大学生充分了解国情民意,深刻了解历史与现实,从而使大学生摆脱享乐主义、虚无主义等社会思潮的影响,爱国爱校,提高道德水平。通过改善和优化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环境,提升教育者觉悟,达到对受教育者的无意识性教育,让其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从而使传统式的经验教育、工具教育、单向教育向民主、平等、参与式的现代化教育模式转变,师生共同受益。

3.高校要深入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要在实践活动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对当代中国社会思潮的认识。我们要时刻清楚社会思潮在青年学生中有着广泛的影响,高校也将永久成为社会思潮生长的沃土。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一定要在实践中不断创新,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认真客观地看待社会思潮,创新性地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主导思想同有益的社会思潮相结合,来共同构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模式。大学生也应该自觉地学习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主导思想并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来加深对主导思想的认识和理解,从而来增强自身的社会阅历和实践经验,以此来增强自己对社会思潮的认识能力和辨别能力,为自己的成长成才奠定良好的基础。

社会思潮是一种不断变化的社会意识形态,对它的研究不仅有利于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同时也有利于更好地把握时代潮流。所以研究社会思潮――特别是研究中国当代社会思潮有着深远的社会意义和价值。

――――――――――

参考文献:

〔1〕汪峰,刘雪飞.当代中国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

〔2〕杨魁森.当代中国社会思潮评论[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0(5).

〔3〕马立诚.当代中国八种社会思潮[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现当代文学思潮篇8

关键词:当代中国;社会思潮;定位;否定性环节;超越

中图分类号:c912.6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13)010-0043-03

党的十八大指出,“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和主导权,坚持正确导向,提高引导能力,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当代中国社会思潮作为转型时期社会矛盾在思想领域中的必然反映,在不同方面挑战着主流意识形态,成为影响人们理想信念的重要认识因素。如何看待当代中国社会思潮这一特殊文化现象并作出恰当定位,是“坚持正确导向”、“提高引导能力”的前提性问题。

(一)

当代中国社会思潮是指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中国出现的、在思想和社会实际生活中产生了广泛影响的主要社会思潮。学术界对“当代中国社会思潮”这一概念的理解存在分歧,不同学者强调的重点不同。房宁强调三种:自由主义、民族主义和新左派;萧功秦强调六种:自由主义、新权威主义、新左派、新民族主义、文化保守主义和民主社会主义;马立诚强调八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老左派、新左派、民主社会主义、自由主义、民族主义、民粹主义和新儒家。除此之外,还有其它一些,例如程恩富谈到了折中主义的马克思主义、传统马克思主义等。总体上看,这里的当代中国社会思潮既不包括那些极端主义与分离主义的思潮,也不包括在民间传播的各种宗教思潮,而是指那些能在大众传媒上公开讨论和博弈的思潮。

在对待当代中国社会思潮的态度上,学术界主要有三种观点:

第一种是积极支持社会思潮的多元化。以萧功秦为例,他说:“人们并不要求玫瑰与紫罗兰散发同样的芬芳”,“只要各种思潮不走向极端,那么,它们在宪政条件下均有着不应被剥夺的生存的权利与自主的空间。只要没有触犯宪政底线,当政者并没有理由也没有必要去禁止它们,而是学会并习惯于与不同思潮和谐共生。”[1]为什么要积极支持社会思潮?在他看来,“不同思潮对应不同的困境”,不同思潮还对应着不同的阶层,“思潮多元化是未来中国民主多元制衡机制的社会先决条件……不同思潮背后各有其在社会上对应的利益集团与社会阶层。当各个社会利益集团与阶层在民主体制下争取自己的利益与发言权时,他们就有了表达自己利益与价值追求的意识形态或思想与主义,并可以在此思想与主义下聚结成政治派别。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当下中国知识分子的思想分化,如果能在相互宽容与理解的条件下形成互动,对于中国未来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无疑具有积极的意义。”[1]

第二种本质上强调的是社会思潮的阶级性,但是却用更为理论化、隐蔽化的方式表现出来。在传统的理解中,社会思潮有时表现为由一定理论形态的思想作主导,有时又表现为特定环境中人们的社会心理。这是从外延的角度谈的,是针对不同社会思潮而言的。但是,后来人们逐渐开始在内涵上用“理论形态”和“社会心理”指称同一种社会思潮,并且赋予这两个概念更多的含义。影响比较大的是邢贲思,他认为“社会思潮既具有理论形态,又具有心理形态。理论形态以一定的学说为主体,表现为概念体系,用理性服人心;心理形态则以一定的信念为主体,表现为不系统、不定型的观念冲动,用情感激动人心,用非理性的自发性影响人们。”王炳权则进一步将“理论形态”改造为“意识形态”,认为“任何一种社会思潮都具有社会心理和意识形态两个要素,始终表现为社会心理与意识形态的动态结合”。在这两个要素中,他更重视意识形态因素,他说:“我们在思潮研究和意识形态工作中,关注更多的是思潮的意识形态因素,强调意识形态在思潮意识构成中的核心作用。”[2]“在有阶级存在的社会里,阶级仍然是思潮主体的重要形式。……各种利益团体为了在社会变动中最终成为时代的核心,必然会为了利益而促使自己的理论体系与社会心理相结合,推动思潮的发展、壮大,以图取代占统

地位的意识形态。”[2]这样,本来是从外延的角度描述不同社会思潮的两个概念被改造成为从内涵的角度描述同一种社会思潮,最终变成任何社会思潮都具有阶级性,遇到合适的条件就表现出来,条件不合适就不表现出来。

第三种是一般意义上持中性态度,在涉及到具体思潮时做具体分析,有时强调其阶级性,有时则避而不谈。例如,程恩富说:“一般说来,社会思潮可被视为中性概念。”[3]在谈到新自由主义思潮的时候,他说:“这种主张是国际大垄断资产阶级的一种经济意识形态”。民主社会主义是“西方社会盛行的一种资本主义的改良主义思潮”。在谈到新儒学思潮的时候,则认为“国学是必须高度重视和科学弘扬的,但复古主义肯定行不通!儒学是不能够、也不应当在政治(或国家)层面上去复兴,而只能够和应当在社会和个人的层面上去传承,并将之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中。”[3]这种态度反映了主流意识形态在处理社会思潮上的思路,用反马克思主义和非马克思主义来对社会思潮进行分类,涉及到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潮的时候强调其阶级性,涉及到非马克思主义的时候则避而不谈。

上述几种态度反映了人们在面对下述思维困境时的不同取舍,即一方面不能将阶级性、政治性作为评判社会思潮的唯一标准,这是改革开放几十年来反思“文革”政治意识形态挂帅、阶级斗争为纲的历史教训;但是另一方面“不问姓社姓资”,远离政治奉行政治虚无,又容易使马克思主义边缘化,进而削弱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领导权。第一种态度虽然谈到社会思潮与阶层之间的联系,但已经去掉了对立的意味;第二种态度本质上还是强调社会思潮的阶级性;第三种态度相对折中、务实,但又失于零碎,难以让人们有一种总体、宏观的认识。这些态度从根本上反映了人们对当代中国社会思潮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定位不太清晰,或者说对其功能和作用的认识有些简单,缺乏一种更高层面的分析。 (二)

从整体性的角度来看,当代中国社会思潮的定位是:主流意识形态现代化中的一个否定性环节。所谓主流意识形态的现代化是指建构一种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相适应的理想信念的过程。这一定位具有下面几个含义:

首先,这一定位是根据我们党面临的历史方位的重大变化做出的。科学分析当代中国社会思潮需要正确认识马克思恩格斯的意识形态理论。石云霞认为,马克思恩格斯的意识形态理论本质上是意识形态批判理论,这一理论是在批判旧世界、发现新世界的过程中形成的。笔者同意这种观点。正是因为马克思恩格斯特别强调批判,他们从不孤立地看待社会思潮,而是非常重视社会思潮与社会存在之间的内在关联性。他们曾批评以往哲学家:“没有一个想到要提出德国哲学和德国现实之间的联系,关于他们所作的批判和他们自身的物质环境之间的联系问题”,对社会思潮的批判就是“自觉地参加我们眼前发生的革命地改造社会的历史过程”。我们无意制造“革命的马克思主义”和“建设的马克思主义”之间的分裂,但是必须正视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即出于无产阶级革命和斗争的需要,必须强调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批判。当前,我们党所处的历史方位发生了重大变化,实现了“三个历史性转变”——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民族独立、人民当家作主新社会的历史性转变,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性转变,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历史性转变。列宁曾说:“对于一个真正的革命者来说,最大的危险,甚至也许是唯一的危险,就是夸大革命的作用,忘记了恰当地有效地运用革命方法的限度和条件。”[4]这“三个历史性转变”要求我们党必须及时调整执政理念和执政方式,具体到当代中国社会思潮上就是要注意革命眼光、斗争思维的历史局限性。例如,不能仅仅在字面上看到中国的自由主义者高呼自由、民主、平等就将其与西方的自由主义思潮等同起来。必须看到,二者尽管在学理渊源上有共同性,但是一深入到中国语境,它们之间的差别还是比较大的。西方的自由主义者出于经济利益、政治利益的需要将西方的各项基本制度道德化,认为只有西方制度才代表了人类发展的正确道路,中国必须走西方的道路;中国的自由主义者则在反思“文革”的基础上,通过对“文革”专制主义的批判,认为人生而平等,天然具有支配自己身体

和财产的权利,在不妨碍他人的前提下,有一切行动的自由。这就说明,当代中国社会思潮总是同中国语境联系在一起的,离开了中国语境,离开了变化了的实际无法正确评价当代中国社会思潮。

其次,这一定位是根据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所追求的富民强国的现代化梦做出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开展的社会主义事业不是独立于世界文明之外的,更不是独立于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所追求的富民强国的现代化梦的。一个国家要实现现代化,首先在理想信念上必须现代化。特别是作为主导思想的主流意识形态,它起着旗帜、方向的作用,它的现代化尤为重要。主流意识形态现代化的过程本身不是直线性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中间要经过一些否定性环节。这些否定性环节作为社会矛盾在思想领域中的集中表现,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反映着人民群众的重大关切。具体到当代中国社会思潮,新左派看到了市场经济的负面作用,批判资本,否定资本主义,反对现代性以及与现代性相关的启蒙和理性精神;民族主义反映了中国遭受百年屈辱后的扬眉吐气感,但是也在“反西方”、“反全球化”的口号中暗藏着阶级斗争为纲的意识;民粹主义反对精英主义,主张平民主义,要求均贫富,反对渐进式的改良,主张“大民主”,要求普通民众参与政治决策的过程;新儒家反映了人们在面对来势迅猛的西方文化浪潮的冲击下,克服文化焦虑感和“无根感”,寻求文化认同,寻找安身立命之源的内在努力。当代中国社会思潮所反映的这些问题不是一些无关紧要的细枝末节,而是事关改革发展方向的大问题。主流意识形态只有正视这些大问题,并且科学、合理地作出解答,才能最终适应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要求。

最后,既然是否定性环节,那么对待当代中国社会思潮,最科学的态度就不是“选择”,而是“超越”。不能否认当代中国社会思潮的积极作用,它们提出的一些问题确实具有普遍性,也反映了一部分人的呼声,但是不能因此就认为中国共产党有针对性的某些改革是放弃了马克思主义,奉行了其它某些主义。例如,近年来我们党非常重视社会领域的改革,某些人叫嚣我们实际上放弃了马克思主义,奉行民主社会主义。这是不对的。从根本上看,我们不是要在诸多社会思潮中做选择,而是要超越。从世界范围来看,超越某些社会思潮的争论,已经成为了学术界的一种共识。2011年5月29日第六届世界政治经济学学会论坛上,100多位中外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就发表了题为“对资本主义危机的回应:超越新自由主义与凯恩斯主义”的共同宣言。从哲学观上来看,超越的本质就是摆脱思辨哲学的思维方式——不是从丰富的实践总体中寻找答案,而是试图从概念体系中推演现实。在有的学者看来,这些思潮与西方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老左派、新左派、民主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思潮的分支,“都来源于西方,是‘反西方(资本主义主义)的西方’”;民族主义和民粹主义思潮“其定义、阐释和研究的理论框架都是来自西方”;自由主义思潮“不用说更是标准的西方舶来品”;新儒家思潮“不过是西方文化保守主义的‘中国特色版’”。也有学者将其形象地概括为“古今中西”,20世纪80年代“‘今’和‘西’是主要的倾向”,90年代则“摆向‘古’和‘中’”。这无疑反映了某些知识分子在思辨哲学的支配下,不自觉地美化西方文化与中国古代文化,总是试图在两种文化中寻找解决中国现实问题的路径。实际上,解决中国现实问题的途径无需它寻,就在中国人民伟大的创造性实践中,只有不断地通过科技创新激发经济活力,不断地通过制度创新革除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不断地通过理论创新破除旧思想、旧观念,才能开创社会主义的新境界。

(三)

超越社会思潮的根本途径是科学解答其所提出的重大问题,这是意识形态传播的基本规律。当代中国社会思潮向主流意识形态提出了哪些问题呢?概括地说,集中在两个层面:一个是社会层面,一个是人生层面。社会层面本质上是要解决社会转型时期“中国未来向何处去”的问题,这个层面是人外在的活动、经验的活动,以追求实用价值为目的;人生层面是要解决人们思想深处的“终极关怀”问题,这个层面是人内在的活动、超验的活动,具有非功利性。  对于“中国未来向何处去”的问题,我们已经基本形成了自己答案,即“中国模式”。学术界不少学者是反对“中国模式”提法的,例如竹立家认为,“中国是一个正处于‘改革与

展’过程中的‘社会经济体’,具有‘现代性’的制度和价值也处在初步形成和发育的过程中,……一些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深层次矛盾与问题正在逐步显现,社会公正、贫富差距、特权腐败等诸多问题正在困扰着我们,在这种情况下而奢谈‘中国模式’,确实有些‘奢侈’。”刘建军则认为,社会主义市场化是中国的第一次转型,社会主义道德化是中国的第二次转型,与道德化运动相伴随的是民主化运动,“社会主义市场化、道德化与民主化这三重面向之间的矛盾与冲突,证明中国模式或中国经验还处于探索之中。”在笔者看来,诸多类似的提法与其说是反对“中国模式”,不如说是希望我们的执政党戒骄戒躁,保持一个清醒的头脑,集中注意力解决我们面临的深层次问题。不管怎样,这不能成为否定“中国模式”的理由。不管人们承认不承认,“中国模式”客观存在着。“中国模式”中所蕴含的关于道路、制度和理论的丰富内容科学回答了“中国未来向何处去”的问题,无论是从发展中国家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角度还是从整个人类思想史的角度来看,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一点是无法抹杀的。但是,从另一方面来看,“中国模式”还需要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进一步完善。例如,如何遏制市场经济的反面作用,如何协调传统道德与现代价值体系的激烈冲突等,是我们迫切需要关注的紧要问题。

对于“终极关怀”问题,人们之间的分歧还比较大。原因在于:首先,用宗教还是哲学的方式解决“终极关怀”问题,人们存在着分歧。哲学的方式在解决“终极关怀”问题的时候诉诸于理性的思考,在许多人看来,“终极关怀”问题属于超验的领域,只有单纯的信仰才能解决。正因为经验无法解决,人们才开始慎重思考宗教的长期性。例如季羡林说:“冯定同志在世时,我有一次同他谈到宗教前途问题。我提出了一个问题:是宗教先消灭呢,还是国家、阶级先消灭?最终我们两人的意见完全一致:国家、阶级先消灭,宗教后消灭。”[5]再加上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在宗教政策上发生的重大变化——从“鸦片论”、“斗争论”到“适应论”、“引导论”,更使得许多人认为只有宗教才能解决“终极关怀”问题。其次,哲学的方式中,西方哲学和中国哲学之间还存在分歧。整个西方哲学的发展历程可以说是回答“终极关怀”问题的历史,回顾这一历史却是由一连串的失败组成的。西方哲学作为一种反思和追问,想要寻找一种东西来承载终极意义,最终不得不无奈地宣布,不能为我们提供某种确定性的东西,终极意义寻找只能在途中。西方哲学无法满足人们对确定性的追寻,中国哲学则将这种追寻内化,但是却加入神秘的因素,与人的现实生活隔离开来,变成了哲学家的一种自身体验。例如,冯友兰的“境界说”根据人对宇宙人生的觉解程度,将人分为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四种,其中的“天地境界”变成了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说的东西。也有哲学家,例如冯契和张世英为了剔除中国哲学中的神秘因素,将其具体化为人的自由人格,认为自由人格可以承载本体论的意义。冯契就曾说:“智慧给予人类以自由,而且是最高的自由,当智慧化为人的德性,自由个性就具有本体论的意义。”这些反映了一个特定时代人们弘扬主体性的内在努力,对受到封建文化压抑的中国人来说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对于经过时空变幻的现代人来说,在针对性上就显的不是那么强。

总之,“终极关怀”问题是人类在所有时代都面临的一个永恒追问。在西方进入现代社会以来,这个问题以一种空前尖锐的方式暴露出来。中国社会虽然不同于西方社会,但是由于社会思潮的多元化、价值的多元化,它越来越成为人们思想上的深层困惑。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看来,个人只要积极投身于人类解放事业,就能超越自我;为人民服务、为人民利益而死,就能永垂不朽的回答在当前语境下有些简单,难以具有说服力。解决问题的根源在于,我们在解释马克思主义的时候,除了坚持一种以社会问题为核心的解读方式外,还必须关注人们的精神生活,尤其是这种精神生活的超验性和独立性。它的重要性可能是在人们物质生活满足之后,表现得才更为强烈,这无疑应该是主流意识形态今后努力的一个重要方向。

参考文献:

[1]萧功秦.困境之礁上的思想水花——当代中国六大社会思潮析论[j].社会科学论坛,2010,(8).

[2]王炳权.论社会思潮的意识特性[j].高校理论战线,2011

1,(11).

[3]明辨各种社会思潮 综合创新马克思主义——访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院长程恩富教授[j].思想教育研究,2012,(8).

[4]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10.

上一篇:古代文学问题范文 下一篇:风险管理三大理论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