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当代诗歌范文

时间:2023-03-01 22:49:40

现当代诗歌

现当代诗歌范文第1篇

纵观近年来各省市中考对现当代诗歌的考查,不难发现主要包含以下几个考点:

1. 理解现当代诗歌的情感和主旨,评价其思想内涵;

2. 品味、体悟现当代诗歌凝练、生动、含蓄的语言;

3. 赏析现当代诗歌中所运用的艺术手法和作用;

4. 感受现当代诗歌中的意象,体验作品中的意境;

5. 能标注、划分现当代诗歌朗读的重音、语调、节奏等;

6. 能背诵、默写现当代诗歌中的名家诗词,能够根据范例补写诗句。

阅读现当代诗歌主要有四个步骤:朗读吟诵,整体感受;由表入里,体悟情感;展开想象,捕捉意境;品味语言,领略其含蓄美、音韵感、节奏感。

(一) (2015・贵州贵阳)阅读下面的诗歌,请从文学欣赏的一两个角度进行赏析。

怀念花溪

西 篱

你有没有看见过花溪的水

蓝色如同宝石

如同矢车菊的花瓣

在云贵高原上摇曳

鸟儿的歌声从山那边飘来

飘来四月

花溪的水从东流到西

又悄悄地流回它们的巢穴

四月金黄的花海

就在溪畔生长

直长到贴近蓝色的天空

爱梦的女孩

就在花蕊的中央做梦

请随我在没有栅栏的春天远行

驾驶童年的那只蜻蜓

你看溪底的水草疯狂地舞蹈

像自由的女妖倾泻她们的激情

我想知道

还有没有另外的人

和我一样

在这美丽的水边成长

如果是五月

绵绵细雨就会涨满她的心房

涨满她恋爱的愿望

我在十月南方的人流之中

抬头看见天边的花溪

那风和阳光的声音将诗歌吟唱

心灵在清澈之中开始激荡

我知道

即使寒冬降临、大雪纷飞

花溪也依然碧绿

运载着朵朵雪花

流向远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模拟题)阅读下面的诗歌,按要求回答问题。

《青春万岁》序诗

王 蒙

所有的日子,所有的日子都来吧,

让我编织你们,用青春的金线,

和幸福的璎珞,编织你们。

有那小船上的歌笑,月下校园的欢舞,

细雨蒙蒙里踏青,初雪的早晨行军,

还有热烈的争论,跃动的、温暖的心……

是转眼过去了的日子,也是充满遐想的日子,

纷纷的心愿迷离,像春天的雨,

我们有时间,有力量,有燃烧的信念,

我们渴望生活,渴望在天上飞。

是单纯的日子,也是多变的日子,

浩大的世界,样样叫我们好惊奇,

从来都兴高采烈,从来不淡漠,

眼泪,欢笑,深思,全是第一次。

所有的日子都去吧,都去吧,

在生活中我快乐地向前,

多沉重的担子我不会发软,

多严峻的战斗我不会丢脸;

有一天,擦完了枪,擦完了机器,擦完了汗,

我想念你们,招呼你们,

并且怀着骄傲,注视你们。

【作者简介】王蒙,河北南皮人。本诗选自王蒙长篇小说《青春万岁》之序诗,创作这首诗时,王蒙只有19岁。小说用激情洋溢的笔触描写了20世纪50年代初期的中学生生活,充满了鲜明的时代色彩和浓郁的青春气息。

1. 把握意象内涵:诗人借助哪些意象,表现了当时中学生怎样的生活情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品味诗句韵味:具体分析第4节中画线的诗句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体会诗歌情感: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分析诗歌结构:第1节开头说“所有的日子,所有的日子都来吧”,第5节开头却说“所有的日子都去吧,都去吧”,这是否矛盾?为什么?这样写在诗意和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赏析艺术特色: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 知识积累

诗言志,诗言情,诗歌作为四大文学体裁之首,是文学殿堂里璀璨的明珠。优秀的诗歌凭借其浓烈的感情和精练的语言,飞跃时间的长河,跨越不同的地域,时时刻刻拨动着人们的心弦。现当代诗歌泛指从胡适提倡白话诗开始发展至今的新诗。它是一种用丰富新奇的想象和富有节奏、韵律的语言,高度概括地歌唱生活、抒感的文学体裁。

(一) 现当代诗歌的几个概念的厘定

1. 意象:简单地说,就是诗人心中的物象,是主观情理和客观形象的融合,是意和象的融合。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中,金柳、青荇、水草、康桥等,已经不再是纯粹的客观物象,也不再是纯粹的自然景观,全部浸染了诗人对康桥的依恋之情,它们是主观情思和客观形象交融而产生的“新物”。

2. 意境:是指现当代诗歌作品描写某种事物所达到的效果,是诗人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描绘图景和谐统一的结果,它是诗歌感染人的魅力所在。它可以启迪人们联想,使人读后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从而获得美的享受。

3. 主题:是指诗人通过丰富的想象,用精粹的语言创造清新的意境,集中概括地反映社会生活,揭示社会生活深广的内涵,以及表现作者的思想和感情。

(二) 现当代诗歌的分类

现当代诗歌按表现形式可分为:

1. 现当代格律诗。闻一多先生在20世纪30年代,何其芳先生在20世纪50年代曾进行尝试的诗体。(如闻一多的《死水》)

2. 自由体诗。特点是在语言形式上不受格律的限制,较为自由。(如冰心的《繁星》《春水》)

3. 新民歌。人民群众集体创作并能口口相传的诗体,具有生活性、想象性、传诵性,且无固定样式和格律限制,常用比兴和夸张手法。(如《回延安》就是一首以陕北民歌“信天游”形式写成的新诗)

4. 散文诗。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学体裁,散文诗诞生于19世纪中叶,是兼抒情诗和散文特点于一身的一种新诗体。语言上具有诗的内在节奏感和音乐美,形式上具有散文的特点,不分行排列、不讲究押韵。(如高尔基的《海燕》)

现当代诗歌按表达方式还可分为抒情诗、叙事诗、哲理诗等。

二、 考题例析

我们先来解读王蒙的《〈青春万岁〉序诗》。王蒙的作品反映了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的坎坷历程,他也由初期的热情、纯真趋于后来的清醒、冷峻,而且乐观向上、激情充沛,并在创作中进行不倦的探索和创新,成为当代文坛上创作最为丰硕、始终保持创作活力的作家之一。王蒙在国内首开新时期国内意识流小说创作的先河,倡导作家学者化、学者作家化,掀起了人文精神大讨论,是中国当代文学走向现作技巧的开拓者。

长篇小说《青春万岁》讲述的是作者及其同时代人流金岁月中最令人难忘的故事。同整部小说一样,这首序诗写满了那个时代的青年人特有的燃烧的、沸腾的激情。在经历了战争、苦难之后,面对新生的祖国,他们从心底发出了真切的呼唤。渴望与向往,誓言与畅想,无一不展示了那个时代青年人特有的献身祖国、建设祖国的自豪与责任、豪情与壮志。阅读欣赏《〈青春万岁〉序诗》时,重点抓住两点:一是写作时间是1953年,正是新中国建国不久,是发展国民经济“一五计划”的开局之年,全国人民都投身于大力建设新中国的热潮中,这是《〈青春万岁〉序诗》创作的时代背景;二是作者写作时只有19岁,正处于热情洋溢的青春时代,写出来的作品自然也就充满了浓郁的青春气息。这是我们鉴赏这首诗的基础。

1. 把握诗歌意象。鉴赏时要抓住诗中的意象,看这些意象构成了什么意境,表达了怎样的主旨。如第1题,诗中的“小船上的歌笑”“月下校园的欢舞”“细雨蒙蒙里踏青”“初雪的早晨行军”等意象,实际上已经构成了一幅幅场景,从中可以看出青年学生充满激情、充满朝气、充满青春活力的精神面貌,进而形成了一种欢乐、热烈、青春的鲜明意境。解答这类试题时,要从诗中找出富有表现力的意象,抓住这些意象的内涵特点进行联想、想象,从而分析其表现出的意境。参考答案:诗人借助“小船上的歌笑”“月光下的欢舞”“细雨中的踏青”“晨雪里的行军”“热烈的争论”等意象或场景,表现了建国初期青年人饱满的、燃烧的、沸腾的生活。

2. 体会诗歌情感。一首诗所表达的情感,是诗人通过意象的组合、意境的描绘抒发出来的。如第3题,我们从《〈青春万岁〉序诗》热烈的意象、欢快的意境中,能够强烈地感受到那种充满激情的青春气息;根据诗歌的欢乐基调,我们就能体会出诗人对生活、对人生、对未来的豪情与信念。解答这类试题,一定要整体把握全诗的感情基调,准确领悟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参考答案: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无比热爱、对人生的无限憧憬和对未来的坚定信念,展示了新中国建国初期青年人特有的献身祖国、建设祖国的自豪与责任、豪情与壮志。至于对具体诗句的理解,如第2题,就可以在整体体会全诗思想感情的基础上去具体分析。参考答案:在经历了战争和苦难之后,面对新中国,面对火热的生活,青年人对一切都感到新鲜,感到惊奇、激动、兴奋,因此所有的一切,包括眼泪、欢笑、思索,都是全新的,因而“全是第一次”。

3. 鉴赏艺术手法。诗歌的艺术手法多种多样,包括表达方式、结构形式、修辞手法、写作技巧等,要根据具体诗歌的特点赏析其艺术手法,还要学会运用必要的艺术手法的鉴赏术语来分析回答,如情景交融、动静结合、虚实相间等。《〈青春万岁〉序诗》诗句简短,节奏明快,结构首尾照应,很适宜朗诵。如第4题,解答这类题目时,要根据题干所问来分析。参考答案:不矛盾。开头写“所有的日子都来吧”,表现对新生活的无限渴望与向往;结尾写“所有的日子都去吧”,表示对过去的日子不留恋,同样表现对未来美好生活的追求。诗人这样写,从诗意上看,前呼后应,共同表现对未来新生活的呼唤;从结构上看,首尾照应,结构完整。

4. 品味诗歌语言和朗读节奏。诗歌的语言具有象征性、抒情性、跳跃性、浓缩性、音乐性等特点,品悟诗歌的语言含义是现当代诗歌鉴赏的重要考点。另外,诗歌朗读的节奏性是有别于其他文学体裁的重要特色,正如闻一多先生所说:“新诗应该要有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建筑的美;音乐的美是指音节,绘画的美是指辞藻,建筑的美是指章句。”现代新诗的匀称整齐是一种美,参差交错更是一种美。《〈青春万岁〉序诗》的语言充满激情,意象非常鲜明,气势乐观豪迈。赏析诗歌语言时,要抓住其主要风格,概括其特点,就像第5题,能简要概括出诗歌的风格特点即可。参考答案:与内容的激情相一致,这首诗节奏明快,语言豪迈,富有朝气,很适合表现青年纯真、乐观、热烈的心声。

2015年贵州贵阳的现当代诗歌阅读考题命题则比较灵活自由,要求考生从文学欣赏的一两个角度赏析西篱的《怀念花溪》。

答案示例:1. 全诗紧扣“怀念”一词,以一个问句“你有没有看见过花溪的水”起笔,以一位游子的口吻,在回忆中向读者娓娓道出故乡花溪那独特的美。花溪的水美丽而清澈,这份记忆在作者心中就像宝石一样珍贵。作者怀念如同宝石和矢车瓣一样的花溪水,怀念鸟儿的歌声、金黄的花海、溪底的水草、五月的绵绵细雨、风和阳光,这一切都是作者在花溪水边成长过程中留下的美好记忆。如今,即便身在他乡,但故乡在作者心中依旧保持着美丽的模样,天空的湛蓝会让作者随时想起故乡那条名为“花溪”的河流,浓浓的乡情在诗句中流淌,在花溪水中流淌,在作者心中流淌。

2. 诗歌按照时间顺序表现了花溪的四季。第一节总写花溪水的色彩,然后用三节篇幅浓墨重彩地表现了春天花溪的明媚动人、鸟儿歌声的悦耳动听、金黄花海的灿烂美丽、清澈溪水下水草的“疯狂舞蹈”。五月初夏,花溪在绵绵细雨中变得朦胧缥缈,溪水上涨,就像作者的浓情溢满整个花溪河畔。金秋十月,远在他乡的作者看见蓝色的天空,就像蓝色的花溪水一样流淌,此时的花溪清澈宁静,就像一首诗歌在作者的心中吟唱。冬天的花溪依然生机勃勃,朵朵雪花满载情思,随着潺潺流动的溪水,流向下一个春天,流向读者的心里。

3. 这首诗三处写到“花”,表现了花溪之美,这是一条流淌着鲜花和芬芳的溪流。作者笔下,“如同矢车菊的花瓣”这个奇特的比喻让读者体会到的不仅是溪水的流动,同时似乎看到阳光下、微风中,这条美丽的溪水流光溢彩。蓝色的溪水与天空相辉映,溪畔还有金黄的花海,同时伴着鸟儿的鸣叫,“爱梦的女孩”和读者一起陶醉在这美好的意境里。在诗歌最后一节,作者寥寥数笔,描绘出严冬酷寒之下“依然碧绿”的花溪,更为绝妙的是,溪水上的“朵朵雪花”让人眼前为之一亮,冬季的花溪仍然是花的海洋。从春到冬,花满四季,情满溪流,读者的情思随着花朵、溪水流向美丽的远方……

4. 这首诗歌动词的运用精练而传神,展现出极具灵性的动态之美。一个“摇曳”,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阳光下花溪水的婀娜多姿;一个“飘”字,准确地描绘出轻柔悦耳的鸟鸣与潺潺流动的溪水声演奏出曲曲天籁之音;还有那“直长到”天际的金黄油菜花、“疯狂舞蹈”的溪底水草、“涨满”心房的五月细雨,这一连串词语勾画出一条洋溢着激情的河流,点燃了作者对花溪无限的爱意。在诗歌结尾,即便是在冰天雪地中,花溪也绝不会是一片死寂,朵朵雪花随着溪水“流”向远方,这流淌的动感,彰显了无穷的生命力和无尽的诗情。

阅读下面的诗歌,请从文学欣赏的一两个角度进行赏析。

双桅船

舒 婷

雾打湿了我的双翼

可风却不容我再迟疑

岸啊,心爱的岸

昨天刚刚和你告别

今天你又在这里

明天我们将在

另一个纬度相遇

是一场风暴,一盏灯

把我们联系在一起

是另一场风暴,另一盏灯

使我们再分东西

哪怕天涯海角

岂在朝朝夕夕

你在我的航程上

我在你的视线里

1979年8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现当代诗歌范文第2篇

诗歌(现当代诗歌)是同小说、散文、戏剧并列的一种文体。与其他三种文体相比,诗歌在形式上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一句一行,分行书写(散文诗除外)。此外诗歌还有自己的文体特点:

一、抒情性。强烈的感彩是诗歌的显著特征之一。尤其是抒情诗,感情更是诗的灵魂,或用形象的语言直抒胸臆,或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因此在阅读、学习中,必须正确体会、领悟充溢在诗中的情感,由此获得全诗的要义。如郭沫若的《静夜》,诗人虽然写的是鲛人在对月流珠,其实是写自己在对月流泪。诗人此时的哀伤、无奈、惆怅,化作了粒粒泪珠,以此来抒发眷恋祖国、感怀世事的心情。

二、形象性。通过丰富的联想、瑰奇的想象、多种写作手法等刻画鲜明生动的形象是诗歌的又一显著特征。如何其芳的《秋天》,从多种感官角度出发,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夏忙后农闲的景象,从中告诉读者:这是一个明媚、快乐的秋天,一个乐在其中的秋天。

三、精练性。所谓精练,一要精当,如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中“定然”一词的妙处;二要概括,如民歌《收徒弟》:“做了一辈子工/想都没敢想/收了个徒弟是厂长。”全诗没有叙述老工人收徒弟的过程,而是突出老工人内心的感触,具有极大的概括性;三要隽永,如顾城的《一代人》:“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字字深刻隽永,体现出诗歌语言的精练性。

四、音乐性。诗歌的音乐性较多体现在节奏与押韵上,表达出丰富的流动的情感,产生一咏三叹、多变而和谐的特殊的艺术魅力。因此这些诗必须多读,甚至要熟读成诵。

模拟训练

也 许

――葬歌

闻一多

也许你真是哭得太累,

也许,也许你要睡一睡,

那么叫夜鹰不要咳嗽,

蛙不要号,蝙蝠不要飞。

不许阳光a你的眼帘,

不许清风b上你的眉。

无论谁都不能惊醒你,

c一伞松阴庇护你睡。

也许你听这蚯蚓翻泥,

听这小草的根须吸水,

也许你听这般的音乐,

比那咒骂的人声更美。

那么你先把眼皮闭紧,

我就让你睡,我让你睡。

我把黄土轻轻盖着你,

我叫纸钱儿缓缓的飞。

(选自《红烛・死水》)

1.第二节abc三处各有一个词,依次填入后,恰当的一项是( )

A.照 飘 用 B.弄 吹 打

C.拨 刷 撑 D.射 掠 举

2.这首诗是诗人为长女立瑛三岁时夭折而作,表达的思想感情贴切的一项是( )

A.通过对女儿的哀悼,表达了诗人希望过一种安宁平静生活的强烈愿望。

B.通过对女儿的哀悼,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社会“咒骂的人声”强烈的不满。

C.表现父亲为死去的女儿深感内疚而衷心祈祷。

D.表达父亲对死去的女儿无比疼爱怜惜,内心极度哀伤的感情。

3.这首诗中写出了夜鹰、蝙蝠、阳光、清风、松阴、蚯蚓、小草、黄土、纸钱等事物及与其有关的动作或声音,这样写的目的是( )

A.通过具体形象来象征类比、托物言志。

B.通过具体形象来烘托意境、营造氛围。

C.通过具体形象来进行生动的比拟。

现当代诗歌范文第3篇

求真务实的态度

庞德精神首先体现在艺术上的求真务实的态度。庞德要求以求真务实的态度做一个“严肃的艺术家”。他虽然在诗歌理论上颇有建树,但他认为创作比理论重要,文学的对象是人。在诗歌创作中,诗人要准确地判断人的真实愿望,反对歪曲的“不道德”的虚构,推崇严肃的艺术家以及“能为真实做出见证的、最精确的艺术”。 他也很注重技巧,但他注重技巧是为了更好地表达真挚情感。所以,他认为“技巧是真挚情感的考验”。在他的诗歌中,他主张准确传达现代真实情感,强烈地抨击资本主义的罪恶,呼吁和平,反对战争。他的《狂喜》就是诗人对生活与爱情的真实感受。他的前期代表作《休・赛尔温・莫伯利》真实地将西方的现代文明与历史浓缩在有限的诗篇中,高度集中地反映了诗人对时代与文化的深刻思考。作为“现代主义诗歌的重要里程碑”的《诗章》则采用档案型的布局和音乐结构对人类历史与世界文明进行回顾与反思。而求真务实也成为中国诗人基本的创作态度。诗人艾青就一再坚持诗人要说真话。面对瞬息万变的现实,诗人必须说出自己心里的话。写诗应该通过自己的心写,应该受自己良心的检查。“诗人要对当代提出的尖锐问题和人民一同思考,和人民一起回答”。早在20世纪四五十年代,艾青一再坚持“写作自由”、“独立创作”,并因此在延安文艺整风和反右运动中受到严重的打击。他以“虽九死其犹未悔” 的信念坚持着诗歌的正义与真理。不少中国诗人在世界诗坛萦绕着象征主义的氤氲之气,禁锢于诗歌创作艺术技巧的象牙塔之时,以务实的态度坚持为时代、为人民歌唱。诗人闻一多从异国留学归来,面对满目疮痍的现实,以《死水》发出绝望的歌唱;殷夫等左翼诗人合着时代的脉搏,歌唱劳动,抨击黑暗,唤醒民众。七月诗人主张突入现实,拥抱现实,九叶诗人主张个性的真实与艺术的真实合一,一代“归来”诗人在尝够了虚假的苦头之后也纷纷表示要和“瞒和骗”的文艺决裂。这些都体现出中国诗人对庞德精神的“真”与“实”的不同理解。

“日日新”的精神

现实社会是不断变化的,作为对现实反映的诗歌也不断地变化创新。当庞德到达欧洲,面对欧洲文坛死气沉沉的现状,就立志“把它革新”。庞德把《论语》中的“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作为自己的人生坐标与诗歌创新发展的动力。他指出:“没有一首好诗是用20年前的方式写的,因为用这种方式写作完全说明作者是从书本、传统与陈腐的题材思考,而不是从生活中思考。”因此,他将他的一本关于诗歌理论的著作定名为《创新》(make it new)。在诗歌题材内容上,他力避维多利亚诗歌的陈腐、感伤,主张准确客观、言之有物;在诗歌创作理念上,他革新浪漫派诗人的渲泄、叫嚣,引入意象概念进行思考与创作。这些成为他对英美诗坛的重要贡献。受庞德“日日新”精神的影响,破坏一切,创造一切的“五四”精神成为了时代的主旋律。胡适突破中国数千年诗歌创作传统,倡导白话新诗。在《文学改良刍议》中,他主张从“八事”入手,进行文学改良――“不摹仿古人,不作无病之,须言之有物”等,体现出彻底的革新精神。郭沫若的《凤凰涅》《天狗》则是狂飙突进的“五四”精神破旧立新的典型体现。李金发拿出“日日新”的勇气在新诗发展的初期写出被人称之为“笨谜”的象征诗。郁达夫的《诗论》一文则高度评价庞德为首的意象派诗人“主张完全打破陈腐的格调与死的字句”。可见新诗草创期的中国诗人对革新精神的理解之深。20世纪30年代,施蜇存在主办《现代》杂志时指出,由于现代的生活所给予我们与上代诗人不同的感情,所以就必需用现代新的词藻排列成现代新的诗形来表达现代社会新的感情。艾青强调以新鲜的比喻,新鲜的形容词和新鲜的动词互相配合,传达新鲜的诗境。新时期舒婷、北岛等突破建国初期写实诗风,写出被当时人们认为晦涩难懂的朦胧诗。特别是第三代诗人,拿出“日日新”的勇气,彻底地反语言、反意象、反文化,思考诗歌本质,开阔诗歌表现空间。庞德“日日新”的精神贯穿了中国新诗发展的始终。

“拿来”的勇气

现当代诗歌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变型 高三备考 现当代诗歌

“既然现当代诗歌已经不考,又何必花力气去教和学,不如在文言文阅读和现当代散文阅读训练上多花些时间。”不止一次听到高三备考教师这么说。

这种重文轻诗、重技术训练轻精神陶冶的高考语文备考思想是狭隘偏执而且是贻害无穷的。其实,即使是从语文应试的角度看,从2002年起,高考诗歌鉴赏部分虽已不再直接赏析现当代诗歌,但在表面倾向于古代诗歌鉴赏考查的同时,现当代诗歌却一直未曾从高考语文卷中隐退,而是以其他题型的面目呈现了出来。

以2002年到2007年六年间高考语文全国卷及地方卷命题为例。

如2002年全国卷第25题:“仿照下面的比喻形式,另写一组句子。要求选择新的本体和喻体,意思完整。

海是水的一部字典:浪花是部首,涛声是音序,鱼虾、海鸥是海的文字。”

试题文本中的例句本身就是一首短小清新的现代诗,要求考生运用现当代诗歌最常见的艺术手法(比喻)去仿写,这是现当代诗歌素养的考查形式之一,只不过由2002年以前的客观选择题变形为有章可循的主观仿写题而已。

再比如2003年北京春季招考卷第25题:

请另选一物进行仿写。要求用拟人的修辞方法、符合该物的特征并寄寓一定的思想情感:

雨伞你注定一生与乌云为伴,时时为别人遮风挡雨,却湿透了你自己。

2004年天津卷第24题:

仿照下面的比喻形式,另写一组句子。要求选择新的本体和喻体,意思完整。

童年是旭日,老年是夕阳,岁月充满变幻的风云,理想则是人生永远的北斗。

2005年江苏卷第22题:

在“沙砾”、“星星”、“蜡烛”中任选一种,仿照下面《溪流》的格式,写一组句子。

《溪流》没有江河奔腾的浪花,也没有大海壮阔的波澜,

但山石间的那点叮咚,是你欢快的旋律。

2006年浙江卷第22题:

标点符号往往能引发人们的联想,例如:“省略号像一条漫长的人生道路,等着你去书写它留下的空白。”请以一种标点符号(省略号除外)为描述对象,写一个比喻句,形象地阐发某种生活道理。

2007年辽宁卷第24题:

仿句式辞格写“假如我是一朵雪花,翩翩地在半空里潇洒,我一定认清我的方向,飞扬,飞扬,飞扬……”

像这样的命题形式还有2004年湖北卷第24题、辽宁卷第24题、2006年全国卷Ⅱ第20题、2007年湖北卷第22题、重庆卷第19题等,这是2002年以来现当代诗歌考查的第一类“变型”方式:身处“语言表达”部分,以主观仿写题的形式考查现当代诗歌的素养。

第二类“变型”方式是位列“语言基础”部分,在语言基础考查的同时提示对现当代诗歌的关注,例如2004年福建卷第5题: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在当今商品经济的时代,当诗歌失却往昔荣耀而逐渐远离我们的时候,读到这样一首清纯明净、催人奋然前行的祖国颂歌,真是难得的精神享受。

属此类的还有2004全国卷Ⅳ第4题: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B.这位文学老人被誉为“农民诗人”,他最善于在田间地头和锅台灶边捕风捉影,从普通百姓的日常小事中发现劳动之乐、生活之趣和人性之美。

2006浙江卷第6题: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C.我国现当代诗坛群星璀璨,优秀诗歌众多,有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戴望舒的《雨巷》、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和舒婷的《致橡树》等。

2007北京卷第5题:下列有关文学常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再别康桥》、《雨巷》、《大堰河――我的保姆》、《乡愁》,分别是徐志摩、戴望舒、艾青、余光中的诗作。

2007广东卷第4题: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C.读完徐志摩的《我所知道的康桥》,读者就会被这诗一般的语言所谱写的回忆梦幻曲所感染,使读者感到余味无穷,不忍释手。

在现当代诗歌受冷遇的今天,这样的取材虽然犹如萤光烛火,但其文化视野与现实指向仍属难能可贵。

第三类“变型”方式是身居语文高考重头戏的写作部分,以文字材料的面目出现,比如02年北京春卷第28题:阅读下面一首诗,根据要求作文。

一个海员,他最喜欢的是起锚所激起的

那一片洁白的浪花……

一个海员,最使他高兴的是抛锚所发出的

那一阵铁链的喧哗……

一个盼望出发,一个盼望到达。

“一个盼望出发/一个盼望到达”,诗中的“出发”、“到达”引发你想些什么呢?请以此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2006年山东卷第23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根据要求作文。

星 星

雷抒雁

仰望星空的人,总以为星星就是宝石,晶莹,透亮,没有纤瑕。

飞上星星的人知道,那儿有灰尘、石渣,和地球上一样复杂。

读这首诗可以产生不同的联想或感悟。请根据你的联想或感悟写一篇文章。

在现当代诗歌阅读理解的基础之上考查写作能力,这是对现当代诗歌地位与影响的最大肯定与最高致敬。在此基础上,2007年高考的各地方卷作文命题,则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对当下诗化人生的思考与探求的高潮,虽然不再直接以现当代诗歌为材料推动考生表达,但其主旨却异曲同工地指向了现实人生中的诗性情怀,例如2007年北京卷第25题: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是唐诗中的名句,有人说,这是歌咏春天的美好品格;有人说,这是指一种恬淡的做人境界;有人说,这是叹息“细雨”、“闲花”不为人知的寂寞处境;有人说,“看不见”、“听无声”并不等于无所作为;还有人说,这里的情趣已不适合当今的世界……请你根据自己读这两句诗的体会,展开联想,写一篇文章。

2007年浙江卷第25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还记得你的童年吗?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思想的成熟,那些美丽的梦想、单纯的快乐似乎在一步步离我们远去。

苍茫的丛林间,玛雅文化湮没了;丝绸古道上,高昌古国消逝了。人类在消逝中进步。

行走在消逝中,既有“流水落花春去也”的怅惘,也有“谁道人生无再少”的旷达……

读了上面这段文字,你有何感想?请以“行走在消逝中”为话题写一篇作文,可讲述你自己或身边的故事,抒发你的真情实感,也可以阐明你的思想观点。

2007年山东卷第23题:

请以“时间不会使记忆风化”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2007年江苏卷第21题:

阅读下面一则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人人头顶一方天,每个人的生活都与天空相连,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片天空。明净的天空,辽阔的天空,深邃的天空,引人遐思,令人神往。

请以“怀想天空”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立意自定,除诗歌外体裁不限。

2007年安徽卷第21题:

以“提篮春光看妈妈”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2007年湖南卷第22题:

请联系自己的生活与感受,以“诗意地生活”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

引领考生感悟生活的诗意并引导考生诗意地表达,这是2007年众多地方卷作文命题的一大特色。在诗性精神被冷落的当代,这些作文命题已不仅仅是现当代诗歌教学与备考的问题,而是指向了语文学习的终极目的与人生的终极关怀。

第四类“变型”方式是置身背诵默写部分,如2006天津卷第17题:

请在横线上补写所引词作的句子:

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同样是,在婉约派女词人李清照看来“________,________,如今有谁堪摘”(《声声慢》);而在革命领袖笔下则是“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______,________。(《采桑子・重阳》)。

名篇名句的默写倾向于古典诗文无疑是必要的,但不能因此忽略了文学发展“与时俱进”的时代生活。此题考查形式灵活、内容兼涉古今,在“厚古薄今”的默写题海中,2006年天津卷不忘提示对现代诗歌的关注,其命题思想与考查意义不容低估,只是此命题的微调尚未引起更多专家的关注、引发更多此类的命题成果,这或许应是今后各级各类语文考试命题中一个值得思考的走向。

至此,那被许多人忽略了的现当代诗歌即使从应试主义的角度来看,其实也从未间断地以语言表达题、语言基础题、作文材料题等面目“变型”出现在了高考语文的选拔性考卷中。

在现当代诗歌考查形式的“变型”中,还有一个现象不容忽略,那就是现当代诗歌还以现当代散文阅读考查的面目呈现。

“诗”与“文”就精神实质来说本无严格的界别。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就既可当作史传散文阅读,也可当作咏史诗品赏。“诗”与“文”这两种不同的文学体裁,虽有着不同的语言表现形式,但两者间又有着太多的相通之处。且不说中国自古就有“书画同源,诗文一体”的传统,有“以文为诗”、“借诗入文”的艺术实践,也有“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社会功用相通的理论,更不用说现当代出现的新文体:诗文合一的“散文诗”了。

以高考卷中的现代文学阅读为例,现当代散文考查文本与现当代诗歌的学习文本在编选取向与表现特征等方面就有许多相通甚至相同之处。如作者类别一致,所选作家皆体现了中外现当代文学发展的代表性;内容题材一致,所选文本都反映了时代生活的多样性;语言风格一致,语言表达都呈现了现当代白话文优美生动、流畅隽永的典范性;艺术手法一致,都采用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古喻今、抑扬结合、虚实相生、对比、象征等手法;赏析目标一致,都着眼于赏析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并评价其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因此可以说,高考现当代散文的阅读鉴赏也应该可以看作是现当代诗歌考查的一种新的文学赏析“变型”。比如2006年江苏卷《一幅烟雨牛鹭图》(汤世杰),表达了身处纷繁喧嚣下的国人对简单的原生态文明的回归与向往,请看当代台湾诗人叶维廉的《耕雨》“迷里 / 一个斗笠 / 随着牛步 / 一起一伏的 / 归来 / 风流不必问 / 尽在画图中 / 滂沱! / 好深沉的静止! / 一只白鹭 / 画过绿色的雨 / 无声地 / 停在一只水牛的身上 / 任雨水 / 由它的嘴间滴下 / 滴滴滴 / 滴在那么温驯的牛背上……”。虽属不同体裁,但共有一样的图景、一样的诗境乃至一样的立意。因此,笔者十分赞同北京教育学院宣武分院周京昱先生关于散文与诗歌相互关系的论述:“诗歌是一首浓缩的散文,散文是一篇放大了的诗歌”①(就此,周京昱先生提出了“诗文共通,相互促赏”的文学作品阅读鉴赏的思想)。

再如近些年高考现当代文学阅读文本:《夜雨诗意》(2003年北京夏卷)可否看作是一篇“放大了”的咏怀诗?《怀表,很老很老了》(2004年湖北卷)是否可称作是一篇怀旧诗?《草堂・诗魂》(2004江苏卷)可否当作咏史诗来品赏?石评梅《痛哭和珍》(2004年全国卷Ⅳ)是否可算作一篇悼亡诗?刘心武《春从心出》(2004年天津卷)可否看作是一首抒情诗?史铁生《合欢树》(2005年北京夏卷)是否可称作是一首咏物诗?黄秋耘《行吟阁遐想》(2006年安徽卷)可否当作咏史诗来品读?周涛《秋光里的黄金树》(2006年江西卷)是否可算作咏景诗?林清玄《阳光的香味》(2006年全国卷Ⅰ)文本标题本身就充满诗意……而2007北京卷的《湿湿的想念》、安徽卷《乡村的风》、天津卷《雪野里的精灵》、江苏卷《麦天》等都呈现了浓郁的现当代诗歌的精神与情怀,若没有现当代诗歌的赏析积淀与诗歌涵养作为基础,要在应试时的短时间内准确把握以上文本的情感立意与表达特色,是不容易的。

现当代诗歌从来未曾在高考试卷中隐退,只是呈现的面目不同而已。况且,语文作为一门洋溢着诗性精神的学科,一套优质的语文试卷本身就是一首富于科学性、人文性的诗歌。

“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辞丽句必为邻”(杜甫《戏为六绝句》)。高考语文备考,不应只拘泥于语文应试之“术”而偏离语文学养之“道”,着力于“为人生”、“为发展”而引领语文体验,以非功利之心达成功利之目的,方是高三语文备考教师的大视野与大境界。

注释:

现当代诗歌范文第5篇

关键词:张桃洲;现当代诗歌;赏读;书评

中图分类号:I0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2646(2013)04-0039-05

作为文学体裁中最重要的样式之一,中国诗歌的源头可追溯到先秦时的《诗经》。在这部囊括了305首诗歌的诗歌总集中,平民们自由地歌唱着爱情,歌唱着或自由快乐或压抑艰辛的生活;贵族们也在诗歌中或记载宴飨、朝会、祭祀的场景,或抒写自己个人的情怀。可以说,诗歌从一开始就与音乐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诗经》中既有各地的民歌民谣――“风”,又有宫廷礼乐――“雅”,更有祭祀颂神、颂祖的乐歌――“颂”。而“赋比兴”和“兴观群怨”的评语,又从一开始就规定了诗歌的特点及其社会功能。秦汉以降,虽然诗歌在各朝各代有着不同的沉浮命运,但作为文人抒情写意的一个最重要的工具之一,诗歌始终在文学的舞台上发挥着它的重要作用。

直至近代,经过和新文学运动的洗礼,中国诗歌打破了古典格律诗的传统,而以一种句子长短不一,且以白话写就的形式出现在世人面前,并由此揭开了新诗近百年发展的历史。对于新诗,人们似乎总是有一种古是今非的情绪蕴含其中,时至今日对新诗诟病之声仍不绝于耳。究竟是诗人曲高和寡,还是普通读者不懂得欣赏?而对于新诗我们又该怎样去品读呢?近日读了张桃洲先生的《语词的探险:中国新诗的文本与现实》(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版)一书,我觉得此问题似乎有了答案。

《语词的探险:中国新诗的文本与现实》一书精选了张桃洲先生分析和释读中国现当代诗歌现象、诗人及作品的论文30余篇。若概括该书分析中国现当代诗歌所采用的视角,则可简括为“三观”,即韵律观、形式观与意境观。这实际上也是其在中国现当代诗歌赏读中着眼的三个层面。

一、韵律观

中国古典诗歌是很讲究韵律的,大部分古体诗都有韵脚,或句句韵,或隔句韵,或多句韵,而且平仄相间有一定的规律,从而使中国古典诗歌读起来有很强的韵律感。而中国新诗由于受制于现代汉语的质地,在韵律方面表现出了与古典诗歌完全不同的特点。众所周知,现代汉语相较于古代汉语更为“口语化”,而且双音节词、多音节词、虚词明显增多,语法也较古代汉语更为复杂、系统。因此相较于古代汉语,若要表达一个完整的文意,现代汉语的句式就必然要拉长,而且不可避免地选择长短不一、参差错落的自由句式,这就给现代新诗格律的建立增加了难度。[1]22由此,现代新诗的韵律也由追求外在的“音韵”转而为更多地追求诗歌本身韵律的营造。这里举几个例子。

先看沈尹默的《三弦》:

中午时候,火一样的太阳,没法去遮拦,让他直晒着长街上。静悄悄少人行路;只有悠悠风来,吹动路旁杨树。

谁家破大门里,半兜子绿茸茸细草,都浮若闪闪的金光。旁边有一段低低土墙,挡住了个弹三弦的人,却不能隔断那三弦鼓荡的声浪。

门外坐着一个穿破衣裳的老年人,双手抱着头,他不声不响。

按照张桃洲先生的解释,这首曾受到胡适大为赞赏的《三弦》,表现出现代诗歌吸收借鉴古典诗歌又迥异于古典诗歌的韵律特点:首先,这首诗较多地采用了“悄悄”“悠悠”“茸茸”“闪闪”“低低”等叠字,从而使诗歌在节奏上更具音乐性。其次,这首诗多处采用了开敞、响亮的“ang”韵,如“杨”“光”“浪”“响”等,从而使诗歌产生了一种循环往复的音律美。再次,这首诗将压抑、安静的场景与略显生机、昂扬的语音相对照,通过动静相衬,使音韵效果更加强烈。[1]23此外,与无法遮拦的“太阳”、“风”一样,虽然“土墙”“挡住”了“弹三弦的人”,但“隔断”不了“三弦鼓荡的声浪”。这种视觉、触觉与听觉的相互转换,使这首诗更蕴含着一种需要人们细细体味的内在的音律美。

再来看沈尹默的另一首诗《月夜》:

霜风呼呼的吹着,

月光明明的照着。

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

却没有靠着。

张先生特别指出了这首诗在韵律方面的最有特色之处,即不在“呼呼”“明明”之类叠词的运用上,而在每句末尾“着”字的恣意铺排上。以虚字入诗,在古典诗歌里是非常罕见的。而这首诗将“着”放在每句尾部,在整体上起到了重要的平衡作用;同时,“着”体现了进行中的情态,它的降调暗含着某种坚韧和执着的意绪,从而与诗的主题相得益彰。“着”字实际上成了《月夜》结构的支撑点。[1]24还有就是,“霜风”与“月光”一动一静,“我”和“一株顶高的树”一高一矮,在动静、高矮的强烈对比中,更凸显了“我”的坚韧,诗歌也由此更蕴含一种令人回味的意蕴美。

再如张桃洲先生在讨论王寅诗歌的音调与语势时所举的两首诗的片段:

秋天的午后这样好

阳光像草坪柔软地在我的纸上铺展

难以相信会有夜晚

会有篝火,会有哀悼星星陨落

――王寅《午后》

太紧张了,这牙齿

这水,这月光

太悲伤了,就像蛇

就像死者,穿过鱼群的时候

看见公园的反光

――王寅《时光旷费得太多了》

《午后》整首诗的基调是静谧的,“秋天”的“阳光”“像草坪”一样在“纸上铺展”,一切都悄无声息却又美妙无比。静静泻下的阳光宛如一首悠扬的乐曲,让人在这秋日的午后静静地欣赏自然的韵律。然而这种静谧最终还是被“夜晚”的“篝火”、“星星的陨落”所打破。作者以否定的方式连续用了三个“会有”,不仅在内容上完成了思绪的延伸,更以一种短句所营造的紧凑感打破了之前的宁静,从而在诗歌韵律上完成了舒缓到激昂的转变。《时光旷费得太多了》一诗同样表现出了王寅诗歌的特点,连续三个“这”及两个“就像”的运用,使整首诗呈现出一种诗意的回旋和内在节奏的反复,而短句的运用亦使语速加快,语词的间隙趋于密集,从而营造出一种紧张感。

借助于张先生的分析可见,新诗并非不讲韵律,而是在借鉴古典诗歌韵律的基础上,为适应现代汉语的变化而采用了不用的表现方式。正如郭沫若所说,“诗之精神在其内在的韵律,内在的韵律(或曰无形律)并不是什么平上去入,高下抑扬,强弱短长,宫商徵羽;也并不是什么双声叠韵,什么押在句中的韵文!这些都是外在的韵律或有形律。内在的韵律便是‘情绪的自然消涨’……内在韵律诉诸心而不诉诸耳”[2]。新诗并不更多地关注“自然的音节”,而是更加追求“内在的韵律”。

二、形式观

从形式的角度看,中国古典诗歌多为五、七言的形式,当然也有或四言、或六言或杂言的形式,但从数量上来说都无法与五七言诗相比。与古典诗歌不同的是,如前所述,为适应现代汉语的变化,新诗冲破了古典诗歌形式上的严整,而表现出一种散体化的特点。并且随着时代、社会的发展,尤其是1990年代之后,新诗界出现了一种“跨文体书写”的倾向,诗歌写作不仅更多地借鉴散文、小说的叙事性特点,更大胆地做出戏剧化的尝试,形式上也有了很大的突破,并越来越表现出了一种“片断书写”的特点。《语词的探险:中国新诗的文本与现实》对新诗形式在这些方面的特点也多有留意和论述,比如该著以较大篇幅分析了西川的《致敬》:

那巨兽,我看见了。那巨兽,毛发粗硬,牙齿锋利,双眼几乎失明。那巨兽,喘着粗气,嘟囔厄运,而脚下没有声响。那巨兽,缺乏幽默感,像竭力掩盖其贫贱出身的人,像被使命所毁掉的人,没有摇篮可资回忆,没有目的地可资向往,没有足够的谎言来自我辩护。它拍打树干,收集婴儿;可活着,像一块岩石,死去,像一场雪崩。

乌鸦在稻草人中间寻找同伙。

那巨兽,痛恨我的发型,痛恨我的气味,痛恨我的遗憾和拘谨。一句话,痛恨我把幸福打扮得珠光宝气。它挤进我的房门,命令我站立在墙角,不由分说坐垮我的椅子,打碎我的镜子,撕烂我的窗帘和一切属于我个人的灵魂屏障。我哀求它:“我口渴的时候别拿走我的茶杯!”它就地掘出泉水,算是对我的回答。

……

《致敬》是一部由八首诗构成的组诗,这里仅节选了该诗第四首《巨兽》中的一个片段。从这个片段中我们可以看到,该诗完全采用了散文的写作形式,不仅大量采用长句,而且运用了排比的手法,比如第一段三个“那巨兽”的铺排,使“巨兽”的形象跃然纸上。第三段三个“痛恨”的连用,更烘托出一种紧张的氛围。而且,从结构的角度来看,这首诗在整体上呈现出一种“‘无结构’的结构”,诗中“不同诗节、段落,甚至诗句间……缺失了推论、递进的链条……不仅每个句群显示出复杂、缠绕的特征,诗歌的整体也前后反复、交叠,在封闭中循环”;然而,“句式缠绕,段落的错杂,结构的封闭,正是诗人精神困境的有效表达”[3]。

再如该著谈及的张枣的《哀歌》一诗:

一封信打开有人说

天已凉

另一封信打开

是空的,是空的

却比世界沉重

一封信打开

有人说他在登高放歌

有人说,不,即便死了

那土豆里活着的惯性

还会长出小手呢

另一封信打开

你熟睡如橘

但有人剥开你的后说

他摸到了另一个你

另一封信打开

他们都在大笑

周身之物皆暴笑不已

一封信打开

行云流水在户外猖獗

一封信打开

我咀嚼着某些黑暗

另一封信打开

皓月当空

另一封信打开后喊

死,是一件真事情

遵循张桃洲先生的赏读方法,我们可以说这首诗以“一封信”又“一封信”结构全篇,每一封信都有着不同的内容,且每封信的内容之间似乎并没有太多的联系,但每封信都让人不免心头升起一丝淡淡的哀愁:“比世界沉重”的并不是空的信,而是人的内心;“大笑”“暴笑”掩盖不住内心的痛苦;“行云流水”本应带给人一种舒畅的心情,但“猖獗”一词却又体现出人物内心的烦躁;对“黑暗”的“咀嚼”更让人体味到一种痛苦……可以说这首诗也是一首较为典型的“‘无结构’的结构”的诗歌。此外,这首诗采用一种颇似“蒙太奇”的叙事手法,给人一种很强烈的画面感。

新诗之所以在形式及艺术手法上发生了如此大的变化,究其原因还是时代影响的结果。《语词的探险:中国新诗的文本与现实》引述了诗人王家新的说法:“诗歌是一种吸收、容纳的艺术……诗歌的‘胃口’还必须更为强大,它不仅能够消化辛普森所说的‘煤、鞋子、铀、月亮和诗’,而且还必须消化‘红旗下的蛋’,后殖民语境以及此起彼伏的房地产公司”[4]。以及诗人西川的观点:“在抒情的、单向度的、歌唱性的诗歌中,异质事物互破或相互进入不可能实现。既然诗歌必须向世界敞开,那么经验、矛盾、悖论、噩梦,必须找到一种能够承担反讽的表现形式”,所以,应将“诗歌的叙事性、歌唱性、戏剧性融为一炉”,“达到创造力的合唱效果”[5]。新诗的形式不仅不拘一格,而且还力图从其他文体如戏剧、小说等借鉴,以拓展自己的疆域与活力。

当然,正如张桃洲先生所说,新诗的形式在这种变化过程中,存在不少问题应该予以重视,如过于浮泛、无章可循等。

三、意境观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言气质,言神韵,不如言境界。”[6]境界是中国古典诗歌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意境。中国古典诗歌很注重意境的营造,通常通过一系列意象的采用,而形成独有的意境。关于意境的生成,我们可以通过清代文人郑板桥的一段话来加以说明:

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雾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忽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7]

郑氏此段话虽是描述其作画的过程,其实却写出了中国古典诗歌意境美产生的过程,由客观存在之“竹”到胸中所蕴之“竹”再到笔下所生发之“竹”,可以说经由人的情感的注入,笔下所画之“竹”已去客观之“竹”甚远,而耐人品味的意境之美亦由此而生。

古人写诗常常运用意象性的语言,构建某种意境,表达某种思想感情。比如温庭筠的《商山早行》:“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其中的“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凫雁满回塘”等都是意象,尤其是“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更是把六种形象性的词语:鸡声、茅店、月、板桥、霜和霜上的人迹并列在一起,这些词语描述的形象,已不再只是事物的客观物象,而是融入了作者凄凉悲怆体验的意象了。诗人正是利用这些意象的组合,构成了一种“道路辛苦、羁旅愁思”的意境。

在张桃洲先生看来,中国现当代诗歌中其实有不少作品也是很讲究意境的营造的,比如宋琳的《飘泊状态的隐喻》:

十二座一模一样的桥上,

没有哪一座不是车水马龙。

晚钟震响,众鸟敛迹,

尖顶隐入灰暗的天空。

目光茫然,风中最后的树叶

颤抖着,不知落向何处。

强烈感觉到分裂的自我,

仿佛十二座桥上都站着你。

张先生认为,这首诗通过“晚钟”、“敛迹”的“众鸟”、“风中最后的树叶”等一系列意象,营造了一种“羁旅飘泊”的意境,而这种意境又在“凄冷”与“热闹”中得到了强化,从而使诗人的内心产生了分裂,而这种内心的分裂正符合诗人当时客居他乡而陷入一种孤寂境地的境况。张先生注意到,宋琳去国后的相当长的时间里,将写作看成克服孤独带来的失语症的一种手段,“面临比失业对生存的威胁更大的失语的威胁……空间隔绝可能达到的令人窒息的程度也是超出国内想象的,旅居的孤独,长期的孤独中养成的与幽灵对话的习惯,最终能否在内部的空旷中建立一个金字塔的基座,譬如,渐渐产生一种信仰的坚定”[8],已成为宋琳诗歌创作的主要动力。而这首《飘泊状态的隐喻》,让诗人的孤寂的意绪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展现。

多多的诗作《阿姆斯特丹的河流》同样如此:

十一月入夜的城市

惟有阿姆斯特丹的河流

突然

我家树上的桔子

在秋风中晃动

我关上窗户,也没有用

河流倒流,也没有用

那镶满珍珠的太阳,升起来了

也没有用

鸽群像铁屑散落

没有男孩子的街道突然显得空阔

秋雨过后

那爬满蜗牛的屋顶

――我的祖国

从阿姆斯特丹的河上,缓缓驶过……

借鉴张桃洲先生的细读方法,我们发现:这首诗中“爬满蜗牛的屋顶”即“我的祖国”,使得这个空阔的词并不显得突兀,且没有给人不自然的感觉;而“爬满蜗牛的屋顶”与“我的祖国”之间的巨大反差,令人读到“祖国”一词后不禁为之动容;两次“突然”则强化了内心的紧迫感。[9]

张桃洲先生还善于对古今诗歌的意境观进行比较研究,以找出二者的相通性和承续关系。他通过大量例证分析后发现:“古典诗歌的语汇、句法、诗式乃至意境等成为台湾新诗锻造自身语言的重要来源和维度”[10]。从此可知,新诗虽然在很大程度上摒弃了古典诗歌中的概念,但后者的意象、意境等观念和方式,仍然有助于新诗的表现力。

总之,笔者由张桃洲先生的《语词的探险:中国新诗的文本与现实》一书所得到的启示是:尽管新诗相对于中国古典诗歌而言发生了巨大的“裂变”,但对它的赏读并不是毫无“规矩”。诚如该书后记中提出:“倡导一种良性的诗歌批评特别是阅读方式,便变得十分重要……诗歌阅读的问题,其实连接着整个现代诗的接受问题。应该说,一直到今天,我们仍然未能培育很好的诗歌阅读的环境,也未能培养阅读者积极的阅读习惯;阅读者留意的往往是一些笼统的宏大问题,对文本局部和细节之洞察能力的锻造并不在意,诗歌的内在细微之处被有意无意地忽略掉了。当然,没有一劳永逸地改善诗歌阅读的途径,也不存在可以恪守的关于诗歌阅读的成规,只有不断地阅读、不断地感受、不断地与文本的碰撞,才能不断地激发对于诗的想象力和创造力。”[11]339-340这实际上是在倡导一种新型的阅读方式,但愿这一点能够引起更多的共鸣。

参考文献

[1]张桃洲. 语词的探险:中国新诗的文本与现实[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2:22.

[2]郭沫若致宗白华的信[Z]. 少年中国, 1920,(9).

[3]姜涛. 被句群囚禁的巨兽之舞[M]//洪子诚. 在北大课堂读诗. 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 2002: 243.

[4]王家新. 夜莺在它自己的时代[J]. 诗探索, 1996:1.

[5]西川. 大意如此・自序[M]. 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 1997:2.

[6]王国维. 人间词话[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8:27.

[7]郑燮. 题画:竹[M]//郑板桥集. 扬州:广陵书社, 2011:154.

[8]宋琳. 异域写作的精神分析――答张辉先生十一问[J]. 新诗评论, 2009(1):185.

[9]张桃洲.去国诗人的中国经验与政治书写――以北岛、多多为例[J]. 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11(6):5.

现当代诗歌范文第6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现当代诗歌;教学研究

现当代诗歌是我国文学界中的美丽的瑰宝,它作为作者抒发感情的一种文学体裁,是同学们进入文学领域的重要环节。本文就高中语文现当代诗歌教学进行简单的分析,并提出一些可供参考的意见与措施,促进学生们文学素养的提升及高中语文教学事业的发展。

一、提高学生诗歌理解能力

自以来,我国古体诗和旧体诗受到了国外现代诗歌的影响,同时在中国特色的影响下逐渐形成了现当代诗歌。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现当代诗歌是成长和发展在我国社会生活中的。因此,高中语文现当代诗歌教学也应该让学生比较清楚了了解到这些诗歌的来源于意义,只有学生懂得了其中的来龙去脉才能够保证诗歌教学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就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来说,现当代诗歌的比重还是比较大的,它不仅是教师教授的难点,同时也是学生学习的重点内容。因此,高中语文现当代诗歌教学不能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和犯法,而应该采用有效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得以领悟。

高中语文现当代诗歌教学,首先要让学生读懂诗歌,也就是说要对是各种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拆卸开来进行解读,了解诗歌的语言构成。其次,老师要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语言特点及艺术技巧,弄清楚诗歌表现手法与技巧,从而帮助同学们领悟诗歌的内涵。最后则是感受诗歌中的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的思乡情趣。

例如在学习戴望舒《雨巷》时,起哄有一段较为精彩的语句:“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老师在这时就应该首先将学生解释清楚当时的创作背景,然后再进行这些精彩语句的分析。1927年,中国正处于半殖半封社会,军阀混战、社会动荡、民不聊生。而戴望舒作此诗正是以雨巷来喻指黑暗动荡的社会,表露出自己对社会显示不满及无助的思想感情。这样一来,不仅将学生们带入到当时的社会情景之中,便于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同时,也能够让学生们明白诗歌的创作技巧和表现手法。

二、激发学生诗歌学习兴趣

一直以来,我国高中教学模式已经形成了预习、学习及复习的固定模式。高中语文也不例外,甚至已经成为了课前阅读、课中讲解、课后练习的机械化教学模式,诗歌学习本来是一审美乐事为成为了僵化的学习。在这一较为严重的负面影响下,我们更应该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在此本文并不是否认这一种教学方法,它也是有一定的存在价值与意义的。如果学生能够自发的去了解文章背景、熟悉字词、解读文本、拓展阅读必然更好,但是能够做到这样的学生寥寥无几,而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仅仅是持一种敷衍的态度来应付的。而当前大多数学生对诗歌所表现出来的更多的是陌生感。既然如此,那我们为什么不好好加以利用呢?

老师如果能够紧紧把握住学生对诗歌陌生感这一特点,然后再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创设教学情境、介绍背景,再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直观、形象的展现在学生面前,这对于提高学生们对诗歌学习的兴趣有着巨大的作用,从而也能够帮助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诗歌鉴赏课堂教学中去。

例如在学习诗歌《再别康桥》时,老师便可以结合同学们对诗人徐志摩的认识来加以引导。很多学生对徐志摩并不陌生,甚至还有一部分同学看过《人间四月天》这部电视剧。但是考虑到学生们对他的了解仅仅处于较为疏浅的层面上,并没有很深的认识,但是这篇诗歌的学习恰恰能够激发其学习兴趣。因此老师在教授这一课文时,可以利用播放电影的形式来介绍徐志摩一生的经历及诗歌创作上的成就,在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后便展开《再别康桥》这一诗歌的学习必然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

众所周知,诗歌是一种艺术化的文学样式,而当代诗歌更是一种比较自由的文学体裁,在每一首诗歌的背后都包含丰富的意蕴及内涵。正因如此,高中语文现当代诗歌教学更应该结合诗歌教学实际,结合多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融入到诗歌的情景和意境当中,才能够达到诗歌教学应有的效果。

例如,在苏教版语文必修三课本中节选了苏婷的一首诗《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有部分诗句如下:

我是你的十亿分之一

是你九百六十万平方的总和

你以伤痕累累的

喂养了

迷惘的我、深思的我、沸腾的我

那就从我的血肉之躯上

去取得

你的富饶、你的荣光、你的自由

——祖国啊

我亲爱的祖国

在这段诗中,该作者运用了用写实和言情手法的结合,深深的表达了自己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全文每一句、一字都体现出了作者的情真意切,实在是感人至深。而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首先应该向学生们传达爱国主义这一理念,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的用意和感情。只有学生们觉得自己就像孤身一人站立在祖国九百六十万平方的土地上,吸取着祖国带给的营养而不断成长,学生才能够真正体会到我们祖国的伟大,激发自身的爱国之情。

总而言之,高中现当代诗歌教学的目的就在于提高学生们的人文素养与爱国热情,培养和完善同学们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但是要想取得良好的效果,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当中正确的加以引导,只有让学生突破思想束缚、认真的体味诗歌,才能真正取得现当代诗歌教学的效果与意义。

【参考文献】

[1]高长秋.浅谈高中语文古典诗歌教学方法[J].学周刊.2011(05)

[2]张玉芳.浅谈如何加强高中语文古典诗歌鉴赏教学的策略[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27)

[3]黄霞.高中语文诗歌教学策略之我见[J].魅力中国. 2010(10)

[4]费淑艳.现当代诗歌鉴赏的“四要”[J].语文建设.2008(11)

[5]周力.中专现当代诗歌教学浅谈[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26)

现当代诗歌范文第7篇

关键词:诗歌教学 诵读 联想 想象 意象 意境 诗歌创作

高中新课程改革已在我四川省全面铺开,如何把新课程理念用在教学中,这对高中语文教师来说是“摸着石头过河”,有许多困难、困惑。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感受·鉴赏”的目标是: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像力和审美力。要达成这一目标需做很多工作,而诗歌鉴赏就是其中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它要求学生具有相当的诗歌知识以及较强的分析、欣赏能力,而这些往往是目前多数学生所欠缺的。因而研究新课程下的诗歌教学就尤为必要。现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就新课程下的现当代诗歌教学谈点自己的拙见。

一、诗歌教学要注重诵读

在教学中,诵读是诗歌学习、鉴赏的切入点。反复朗读,熟读成诵是诗歌鉴赏的开始。因为诗歌本身具有形之于声的特性,较其他文学样式更宜于朗读和背诵。诗歌素有“三分诗七分读”之说。朗读能使眼到、口到、耳到、心到,使静止的诗活动起来,变成听得清、看得到的形象画面,能将我们很快地带入诗的意境,去领略那摇荡心灵的思想美、图画美和音乐美。因此,在课堂上,激发学生的诵读热情,指导朗读的技巧、明确诗歌的节奏和重音、掌握语速和语调,通过诵读体会诗歌的美,从而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例如:《再别康桥》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美好、恬静而略带一丝惆怅、惜别。朗读时节奏要轻柔、缓慢,语调要舒缓、低沉。

二、诗歌教学要抓住想象和联想

诗歌的语言是高度凝炼的语言,诗句间的跳跃性很大,这种跳跃性常表现为情感的断裂,因此教诗歌时,就应尽量调动学生,力求通过他们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去填补诗人留下的空白,用他们的联想和想象去演绎诗人的情感和诗歌体现的社会生活。这对发展学生想象力更为给力。例如:戴望舒的《雨巷》最适合想象和联想,在教读时,让学生闭上眼睛,趴在桌上,听优美的配乐朗诵,让学生展开联想去想象丁香般的姑娘那般清雅,凄美、飘渺、哀怨的美,去想象美丽而哀婉的相遇,从而体会全诗营造的迷离飘渺的超然意境。又如徐志摩《再别康桥》,教师播放优美的配乐朗诵,让学生闭上眼睛听,展开联想去想象蓝天白云、潺潺小溪、岸边垂柳、河上康桥。然后把自己当成诗人,置身康桥,想象故地重游、乍逢即别,一步几回头、欲别不能的缠绵情谊。

三、诗歌教学要重视对意象和意境的解读

“意象”是我国古典文学中的一个术语,它包括“意”和“象”两方面的内容。这里的“意”指的是创作客体的客观物象。按一般情况说,物是客观存在的,它原本是什么样子,就应当说成什么样子,不能有丝毫的差错,这便是所谓的客观表述。但物象一旦进入诗人的眼中,就会蒙上一层主观色彩,这就是古人说的“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文心雕龙·神思》),因此诗歌的意象就是诗人的思想感情与客观物象的融合。而意境则是诗人通过种种意象的创造和组合所构成的一种充满诗意的艺术境界。在现当代诗歌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对意象的分析并加入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对诗歌作出多义性的解读,从而进入诗人创造的意境。例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用了“西天的云彩”、“河畔的金柳”、“波光里的艳影”、“水底招摇的水草”、“榆阴下的清潭”等意象,这些意象既柔美轻盈,精致淡雅又深富意蕴,已形成一个色彩鲜明、匀称柔和的境界。

四、诗歌教学更要鼓励学生进行诗歌创作

诗可以言志,可以传情,也可以写人生。因此教师应该让学生“品读诗歌,感悟人生”。当然有了感悟还不够,还要鼓励学生进行诗歌创作。每个青年都是诗人,学生时代更是青春勃发,诗情洋溢的时期。教师鼓励写诗是一个关键,教师的鼓励能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可以让学生拿起笔,描绘生活,赞美青春,歌颂生命,抒发对人生的感悟,表达对理想的憧憬。所以,在学生学习诗歌热情高涨的时候,我们要及时把诗歌创作的要求提出来。按照要求,一部分同学能写出了一些内容丰富、感情真挚、意向鲜明的诗歌。可以把其中的精品读给全体学生听,并打印出来粘贴在班级的墙上。甚至鼓励学生投稿,我校有《墨池》文学报,班上有个学生写了一首诗歌,我略加点拨后,发表在该报上。当学生看到自己的作品变成铅字印刷出来,有一种难以言表的心情,这更加激起了他们的写作热情。

总之,诗歌教学,教师要舍得“情感投入”,要让学生了解触发诗人抒情的那些因素(社会关系、个人经历、生活环境、所见所闻),看清诗人抒情凭借的对象(人、事、物),展开联想和想象,领悟诗中描绘的生活画面及艺术形象,与诗人的感情共鸣而逐步进入诗人创造的艺术境界,领会诗人的思想及诗歌的主题、内涵,从中受到熏陶,融通诗意,触发创作之灵感。一句话,只有用新课程的理念指导高中现当代诗歌教学,才能培养学生创造性地阅读、理解、创作诗歌的能力,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教师教学用书》(高中语文必修一 人民教育出版社)

现当代诗歌范文第8篇

关键词:英美新批评;艾略特;瑞恰慈;中国现当代诗歌

中图分类号:I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5-0013-02

新批评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的英国,在40-50年代于美国达到繁盛时期,作为20世纪英美重要的文学批评流派,以瑞恰慈和艾略特为代表的新批评在当今的文学批评界仍具有至今仍有着深远作用和意义。

艾略特在其《传统于个人技巧》中鲜明阐述了他的“非个性论”,他认为文学批评应该从作家转向作品,从诗人转向诗歌本身,即立足于作品本身来分析作品,“非个性化“理论日后成为新批评的重要理论基石。与此同时,他提出了“客观对应物”概念,诗人的主观情感所寄托在客观的事物,情景,使得诗人主观的不可感知的情感,幻觉化为能为读者接受的可感之物。

与艾略特同时期的新批评派另一位代表人物瑞恰慈的的理论奠定了新批评对诗歌语言研究的方法论基础。他提出语境分析理论,并将其定义为新修辞学,对词语的功能进行详尽的探索,拒绝其他学科内容的介入。

新批评注重基于文本进行分析,反对将研究重点放在读者和作者上,是一种重视语义学研究的文学批评方法。新批评理念传入中国是20世纪30年代,当时的途径主要是学者讲习与演讲以及翻译与写作。1937年,翻译家,诗人曹葆华将自家翻译、发表的介绍西方诗学理论的一些论文结集为《现代诗论》,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其中收入了艾略特《传统与个人才能》等经典西方文学批评文章。①后来王佐良,艾可嘉也对艾略特作品以及新批评在中国的传播作出重要贡献。

20世纪中后期,中国的现代诗歌开始蓬勃发展。后期新月诗派大大打破了旧的格律诗的体式,勇于创新和实验,他们注重形式上的创新和发挥,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而现代诗派作品融化了中国古典诗与西方意象派。在这一时期中国文坛留下了许多优秀而不朽的作品。

这里我分析戴望舒的《我底记忆》。这首诗歌是戴望舒的代表作品,从文本来看,全诗意象丰富,读罢给读者一种孤独,凄凉的感受,将记忆化作一种的拟人化的存在。诗歌中出现的燃着的烟卷,破旧的粉盒,百合花的笔杆,喝了一半的酒瓶,颓垣的木霉等意象,这些都是作者情感的“客观对应物”,它们的组合构成了一种语境,一种氛围,使得属于作者个人的记忆和情感得以脱离了作者本身以一种全新的,具体可感的形态展现在读者面前,让读者感受到一种普遍的空虚,寂寞;整个一段看似是简单的取材于生活中的物体的简单组合,实际上却形成了一种内在的逻辑,看似朴实无华的陈述,而实际上却组合构成了一种奇特的语境,给人以惊奇感,形成了一种悖论。第三节诗歌对“我底记忆”本身作进一步描写,将记忆造访时的细密,绵长,喋喋不休又令人陷入其中难以自拔的情状作夸大陈述,描写得极为细致和具体。同时,将记忆的声音比喻成古老的故事,和谐的曲调有时还夹杂这眼泪和太息,这些比喻都赋予记忆这样事物以崭新的生命力,是只属于文本的对记忆的定义。全诗基于作者对记忆本身和个人情感经验,然而文本却将记忆组合成一种新的逻辑和语境。正如艾略特所说:诗歌是一种大量经验的集结,以及这种集结中产生的新事物。《我底记忆》便是关于记忆的经验构造了这样一个全新的语境和事物。同时,它是成功的,因为它作为诗歌激发了阅读者一种普遍的对于记忆的全新感受。

可见,现代派诗歌已经开始初步融合了西方意象派写作手法,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更加突破传统,给阅读者带来的感受也更加多元和新奇。

英美新批评在20世纪50年代曾一度达到鼎盛时期,然而60年代随着洛斯诺普弗思的《批评的解剖》发表,新批评开始便逐步走向了衰亡。加之后来“芝加哥学派”强调多元批评,指责新批评的单调和片面,文学批评的视野更加广阔。新批评终于走向了没落。

而进入20世纪50-60年代后的中国当代文坛,我们看到了政治对文学的极大影响,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政治色彩浓厚。直到20世纪80年代,以顾城,北岛为代表的第二代诗人“朦胧诗派”诞,以及海子,于坚,韩东等为代表的第三代诗人出现了,他们的作品不仅是对当时政治抒情诗的极大冲击,更可以说是中国文坛的一次思想启蒙运动。

朦胧诗独具美感,这种美不是刻意地说明什么,而是一种美的意象的组合。顾城的《暮年》创作于1982年,是其朦胧诗中的一篇佳作。开篇两节描写内容均与死亡相关,然而却都有着明丽的色彩,温暖的氛围。第一节是对葬礼的描写,突破传统的对葬礼的阴郁描绘,诗人运用了阳光,温暖的回忆,以及注满土蜜的蜂巢等意象,营造了一个温暖的意境;而坟墓旁原本诡异阴冷的的草叶和鸟雀在这里却成为纯金熔出的被天蓝色墓石奉献出的生物,“在早晨伪装成细小的星星”。伪装,奉献这些词汇在此处呈现出了不同于其本义的含义,而是在文本这一温暖情绪的语境中有了新的富有张力的含义。反讽是新批评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概念,这一概念在古希腊悲剧中的含义是“佯装无知者,在对手面前说傻话却使得对手认输。”这首诗中这种由于语境对陈述语的歪曲构成了一种反讽,同时也给人以新奇感。三,四,五,六节是对一个人一生的回顾描写,新奇的意象和特殊的描法道尽了一个人生命中的亲情,爱情,劳动与战争的经历。这几段的描写可以说是极富张力的,给人以黑夜与白昼交替,岁月在流淌的直观感受,同时再一次以一种新奇的手法诠释着事物。如“你的新娘就是傍晚的花朵”“有一勺锡水,想变成月亮,在绝望中四散开来。”以及“直到凯旋的当啷一响,打翻了国会和菜盆”这些都是纯粹的文学的语言,将新婚时的温情,夜晚劳动中的疲惫与冷清展以及战争胜利时的辉煌现给读者,所用的描写都是文学的其他学科语言所难以替代和介入的。诗歌的最后一节,“阳光已经把你晒得很暖,像一只空了的鸟巢”与开头相对,太阳这一意象再一次出现,再一次照亮了坟墓,而开头“注满土蜜的蜂巢”和此处“一只空了的鸟巢”构成了一种张力描写,巢这个意象既呈现出其本来的形态,同时又作为一个躯体和生命走向死亡的象征。全诗将“暮年”这一词赋予了张力,题为“暮年”,内容却贯穿整个人生的多个重要阶段,即完整表达了其本义有赋予了“暮年”外延的含义。全诗围绕“暮年”营造出一个独特的意境,语言上极大地突破了传统的描写叙述方法,运用了种种新奇的意象,给读者带来带来极大的震撼力。每一位诗歌的读者都会产生出一种对人生和生命的敬畏与感怀。

中国当代诗歌中的朦胧派作品是中国当代文坛的一次启蒙,更是一股新鲜有益的潮流。

艾略特曾说:“诗人的本分是运用寻常的感情,并在这些寻常的感情中提炼诗歌,来表达实际情感中没有的感受。”运用新批评的方法分析可以发现,中国现当代诗歌的发展进程中,不乏能够引起读者一致性情感的优秀作品,它们所运用的新奇的意象,富有张力的写作手法,营造出的意境都是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进步和发展的表征。英美新批评在当今中国乃至整个国际文坛的文学批评界都是一种广泛运用的先进的批评方法,在诗歌之批评研究进程中将扮演更重要的位置。

参考文献:

[1]方珊.形式主义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

[2]T.S艾略特.传统与个人才能[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年.

现当代诗歌范文第9篇

一, 写作及其语言的憩居:躯体写作的定位

二, 黑夜意识:黑暗浸染的心

三, 雄化的歇斯底里:抗争与理解

四, 灰暗里飘摇的心:苦难与不安

五, 女性视角的定位:男人、女人和世界

关键词: 女性诗歌 女性意识 诗歌写作

在现当代诗歌中,女性的主体意识总潜藏着艰辛和困惑,在自己走出自己,自己追逐自己中,女性诗歌中女性意识总飘摇着隐隐约约模模糊糊的雾团。于青说:“女性文学从昨天到今天,都没有走出这抹雾气所笼罩的怪圈”,①女性诗歌也一样,也未能幸免这种失重状态。诗歌作为心灵的一种呈现,在很大程度上透露了意识的流变历程。在当前后现代主义甚嚣尘上的文化氛围里,女性诗歌一反过去女性话语缺席和半缺席的僵局,女诗人们自白,呐喊,抗争,勇猛地拆解着以男性话语中心的模式,在现当代诗坛中竖起了自己的诗歌大旗。然而要在诗歌中寻找到自我的言说方式亦如女性要在生活中寻找到自我的言说方式一样困难。女性诗歌里的女性意识在步履维艰的迷茫中,同样凸现了女性生活中心灵的困惑。

由于社会历史文化生理等的原因,女性比男性面临的更多。她们不仅要与男性共同面临一个苦难莫测的世界,还得面临一个由男性主宰操纵的世界。女性的心理不仅要承受来自客观世界的风霜雨雪,还得更多地承受来自男性世界的困惑和隔膜。面对世界的多重压榨,女性意识中的苦难体验和不安全感弥漫开来。这种苦难和不安来源于“女性对自身命运的困惑和对未来前程的莫测”,②它渗透于女性的主体意识中,对女性意识有着很重要的影响,在男性主义的历史中,女性本身并无历史,她们仅有的历更也是被男性界定的历史,“历史是一副男人面孔男人心思男人意志”,③在如此“男性化”的社会生活中,女性几乎没有机会参与社会生活,(包括文学创作),没有坚实的生活作基础,她们的历史也相对悬空。由于女性对生活体验的相对缺乏,女性诗歌中的苦难和不安意识就更多地集中于女性自身所熟悉的情感体验,甚而至于过份关照女性自身的身体体验和自身的命运。她们借用适合自我表达的“自白话语”,并将审视的目光转向女性的内心世界,从女性心理世界的探寻和思考中,生发女性本身的生存意义和价值??? 渴望获得女性的自尊;渴望女性能得到整个社会的理解和认同;渴望女性也能与男性一样在人生中扮演一个重要角色。当然,由于女性意识的特别和女性经验的独到,使得女性诗歌的写作有了女性独特风格的同时,有了说不清道不明的迷茫。我们随便翻翻翟永明、唐亚平、伊蕾,海男、张真、伊果,蓝色马蹄莲,伊俨,咕咚,小舞,桃子,flyingkite,黎阳等的诗,感受莫不如此。

写作及其语言的憩居:躯体写作的定位

“写作乃是一个生命与拯救的问题”,“写作是一个人终之一生一刻也不能放弃对生命的观照问题”。④文学写作是男性的事,也是女性的事。而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社会里,女性用写作的方式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往往不被提倡,甚或受到压制。“就是一些开明的士大夫,也只允许女性写一些风花雪月的短诗小令”。⑤因此,历史上的女作家女诗人就那么屈指可数几个。即便在讲求男女平等的现代社会里,女作家女诗人也是不多见的。女性由于渴求世界,男性的认同和理解,或者作为抗争的一种手段,或者作为对世界介入的一种方式。她们苦苦寻觅一个切入点,写作便是她们找到的其中一个突破口。蓝色马蹄莲在谈到自己的体验时说“诗歌偶然闯入我的世界,以其特有的美让人感觉到精神世界的一切盈盈在握,一个空中楼阁,让我忘乎所以”。⑥于是乎,女性开始迷恋语言文字,写作意识强烈起来,女性由被讲述者,而成为讲述(写)的主体。女诗人在语言文字中遨游,把写作当作主动自觉的行为,当作生命中应有的部份。一如男性,写作成为了一种使命和责任。妇女与写作就这样深深联系起来,它使得作为男性特权的写作也成为女性的权利,尤其对知识女性来说,对写作的介入就成了女性寻找自己寻找世界的阵地。“抹去汉字的皱纹/在语言的荆棘中匍伏前行”(唐亚平《自白》),诗人对写作的介入是不畏艰险的,对唐亚平来说诗歌己成了她“生命存在的形式”。 “我写世界/世界才低着头出来/我写你/你才摘下眼镜看我”,“我还要写诗/我是狭隘房间星的固执制作者”(王小妮《应该做一个制作者》),“我拿自己的诗歌和母语/控制了外面的汽车声,频繁的干扰和失恋”(海男《我们拿它怎么办》)。写作作为女性进入世界的钥匙,成为女性寻找自我的一种方式和手段。《飞行》(赵琼)、《阴影己经来临》(海男)等也都表现了女性在写作意识里对自己,对男性,对世界的把握介入。

女性要以写作对世界进行把握和介入,必须寻找到一个语言的憩居点,也就是语言必须寻找到一个适合自我乘载的主体,以便更好地对世界进行把握和介入。汪剑钊认为对女性生理特征的关注已成为当代诗歌中建立女性话语的一个据点。⑦这里的“生理特征”,其实就是“身体写作”的具体说法。在文学创作的过程中,女性处在一种失语的状态下,“她们还没有自己的话语,还没有一支真正属于自己的笔”。⑧在世界和男性世界的双重压榨下,女性写作被逼回了自身,甚至逼回了肉体。诗人们撤退到女性最熟悉的,最易直接感受的“自己的肉体上的体验”上(伍尔芙语)。西苏在《美杜莎的笑声》里认为女性写作的实践是与女性躯体和欲望相联系的,她说“妇女的身体有一千零一个遁向激情的门槛。”唐亚平把躯体当作“世界的依据”,当作“个人完美的所有”,“世界的所有”。她说:“当我有了怀孕的体会,当我有了儿子,自身的觉悟便一一体现”。⑨女性对自我身体体验的关注导致了身体写作诗歌的大量涌现。我国的女性诗歌在80年代后“自我发现”,“自我抚摸 ”(谢冕语) 的诗学形式也就是身体写作的表现。《你原意得到赞美吗》(伊蕾),《出梅入夏》(陆忆敏),《人生在世》(翟永明),《胎气》(唐亚平),《流产》(张真),《病因》(flyingkite)等都是对身体生长、发育、月经、怀孕等身体体验的表现。

女性对世界的把握介入,在身体上充满了一种自虐和对抗 (有很浓的性色彩) 的味道。藏棣认为“当代最优秀的女性诗歌都深刻地触及了女性的性意识”, ⑩这在一定程度上受了美国自白派诗人西尔维亚谱拉斯 “挖掘潜意识,大胆地写隐私和禁忌”的影响。同时,男权社会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如同孙绍先所说“女子在男权社会己经被压向自己最后的一点领地 ----性的权利。而男子在这个问题上依然以自我为中心向女性横施禁令。”(11)从而女诗人们便将性作为诗歌的一个重要关注点,把爱情当作伟大的事业。伊蕾曾自称“我的诗中除了爱情还是爱情,我并不因此而羞愧。爱情并不比任何伟大的事业更低贱。”(12)其诗在这方面作了大量的实践。如《独身女人的卧室》、《情舞》、《流浪的恒星》、《迎春花》等。在女子性意识上 “具有石破天惊的大胆描写而不沾一点邪恶和肮脏”,(13)“可能是中国女性最的自白,却没有一点肉麻和卑污的感觉”。(14)这个评价同样适合当代的女性诗歌。虽然如此,但女性对于性意识的过份关注,使得女性的放纵和自虐感加强。郑敏认为“女诗人发现自己,是发现了自己心理中阴暗隐蔽的那部份。有的诗歌象个人病态的泄,性意识过于强化,以至于泛滥成灾”。(15)

女性身体写作对身体的进入其实也是对世界的进入,是对世界把握的一种方式策略。由于女性生理与自然四季更替,月事圆缺直接相应,她们在进行身体写作的同时也进入了世界。女诗人走进世界亦是为了进一步探索自身,正如唐晓渡所说“对世界的进入就是对自我的进入 ”。(16)唐亚平的 “怀腹” 诗学,就是诗人对自己,对世界介入的反映。“怀腹是诗人诗意的孕护,孕育世界的一种状态”,⒄ 诗人不但写自己的身体体验,也写身体对世界的感知。这类诗作有唐亚平的《月亮的表情》、《二月的湖》、《黑色沙漠》,翟永明的《静安庄》、《女人》组诗,伊蕾的《独身女人的卧室》、《被围困者》,flyingkite》的《病因》、《不感说爱你》等。女性“躯体写作”对自身和世界进入的定位,使女性对世界把握介入的参与意识有了一个憩居点。但有的“身体诗作”有过份囿于“身体体验”的倾向,从而减轻了对世界的进一步进入。郑敏就曾指出“有的女性诗歌缺乏对现实的关注和深刻真实的生存体验”。(18)

黑夜意识:黑暗浸染的心

黑夜意识或者黑暗心态是女性自我拯救,反抗亦或逃避的策略方式。在男性话语围困着的世界,女性经验始终是一种无意识的存在,它一直处于男性经验的压抑,掩饰和否定的境地。要使女性诗歌中的女性经验有表达的可能,它必须使写作从男性经验的自昼表达中冲破出来,并且与男性经验的白昼相对峙。于是,一股汹涌狂乱的黑色潮流在诗人笔下漫延为女性经验的黑夜表达。

这种黑夜意识还与人类先天洞穴居住的心态有关,它被女性强烈地意识到,并且从她们的心灵中折射出来。因此“女性经验的黑夜表达”不是仅仅局限于自身的视觉,而是上升到了关注整个人类的高度。杰佛斯曾说,“至关重要的是我身上必须有一个黑夜”,可见,黑夜对于女性的重要,对于女性写作的重要。翟永明在《女人》中写道“自昼曾是我身上的一部份/现在被取走了”,“我目睹了世界/我创造黑夜使人类幸免于难”,诗人为了对抗自身命运的暴戾,又服从内心召唤的真实,于是在充满矛盾的二者之间建立起黑夜意识,自己走进去,也让世界走进去。女性渴望参与到世界中来,在对写作冲动与参与中,她们联系了“黑暗意识”,“我们一生下来就与黑夜维系着一种神秘关系,一种从身体到精神都贯穿着的包容在感觉之内和感觉之外的隐形语言”,“对于我们来说,它就是黑暗”。 ⒆林珂的“我来自黑夜/我走向黑夜”(《黑女人》),也道出黑夜与女性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女性的黑暗意识来源于女性对世界的迷惑和不信任。在女性面临的世界和男性世界的双重压榨下,她们迷失了路,她们双眼漆黑,世界的黑暗无可避免地浸透了她们的心灵。女性在男性世界的白昼意识中无法苟延残喘,她们于是遁入自我心灵的黑夜中寻找慰藉,逃避亦或反抗。唐亚平的《黑色沙漠》组诗(包括《黑夜》、《黑色沼泽》、《黑色眼泪》、《黑色犹豫》、《黑色石头》等)从题目到篇章字句,黑色情调一泄到底。在浓重的黑暗意识围攻下,在黑夜意识的浸泡下,女性成为受苦受难寂寞无助而又欢悦无比的人。她们同夜晚或黑色的动物相亲相近,甚至幻化为这些动物。她们对这些动物的理解,对黑暗的深刻体验,让人无比惊叹。“梦里有土拔鼠”、“我和它如此亲近/它满载黑夜,满载忧迷”(翟永明《土拔鼠》);“蝙蝠是我的朋友/照看我的心灵”(翟永明《蝙蝠》);“我必须接受乌鸦的命运和你/你背后的阴影张开翅膀,带来黑夜”(萨玛《乌鸦的翅膀》);“流出黑夜使我无家可归/在一片漆黑中我成为夜游之神” (唐亚平《黑色沙漠》);“住进黑楼/与乌鸦相伴而居”(海男《乌鸦》)等。不管是土拔鼠还是乌鸦、蝙蝠、夜游神,它们的心态与黑暗意识中的女性心态息息相通,女性在同黑暗的依存和相抗中亦同它们组成了某种联盟。

女性诗歌中的黑暗意识从无到有并且抢占了历史的制高点,且在某种程度上形成了黑色语言的狂欢。我们随便翻翻翟永明、唐亚平、伊蕾、林珂的诗歌、莫不充斥着大量的黑色语言。在这些黑色语言中,深藏着诗人对黑暗意识的认识和理解及其对自我生存的黑暗命运的认同和面对。如“我创造黑夜使人类幸免于难”(翟永明《黑色沙漠》),“我感到了黑色的伟大”(海男《啊.漏洞》),“我摸到了黑暗/一直到我死去”(海男《快乐之前》),“我来自黑夜/我走向黑夜”( 林珂 《黑女人》),“我们天生不属于黑暗/那里有黑暗/我们就放射光芒”(张烨《珍珠》),“我们原本是属于黑暗的吗”(张烨《月色夜话》),“失去黑暗/我们不知所措”(虹影《眷恋黑暗》),“ 拖40#男式拖鞋/我们以夜的长度衡量散漫”、“啤酒和冰淇淋诠释的幸福/是一个落魄女子在夜里细数影子”(伊果《这个夏天不结婚 》,“我坐在门口,和黑夜一样大”(咕咚《进步》

等不一而足。诗人们在黑色语言里任意遨游,她们联系历史现实,联系自身和世界,从各个侧面,不同角度对黑夜意识作了大量的表现,反思和剖白,在黑暗意识中反讽还原或正视浮躁生活的黑夜。

雄化的歇斯底里:抗争与理解

遁入自我的黑暗心态使得女性的边缘地位愈来愈明显地突兀出来。在警醒世人的同时,也使得女性更加无奈和消沉起来。于是诗人们在跨越黑暗意识或者在宣泄黑夜意识的同时,还更多地表现对男性社会的抗争和寻求男性世界的认同和理解上。

女性在同男性面临同一世界的同时,还得独自面临一个由男性组成的独特世界。她们在多重势力的围攻下,困惑和隔膜加重了,于是渴求认同理解,呐喊反抗的意识也自然而然地产生了。时至今日,女性的困惑仍然来自她们生息的不能构通的男性世界。无庸讳言,男性世界与女性世界是有隔膜的。也正是这种性别的隔膜或者准确地说是两性意识的对立,使女性诗歌呈现出清一色的对男性世界的不满和反抗。诗语多亢奋,粗豪,直率,大胆,有锋芒毕露之嫌。它超越了笼罩语言世界的男性话语,而形成了一定程度的准男性的雄化语言。它挪用男性语言谈论女性经验,并有让男性作家诗人有大为逊色之势。这种“歇斯底里的话语”是在男权制话语控制之下,妇女既要女性化又要拒绝女人气所能做的,在豪勇而声嘶力竭的呐喊中,隐藏着虚弱和迷茫。

在女性的自尊意识里,女性往往对男性报有一种敌对的情绪。正是这种情绪和主观的偏执“使部份女性文学呈现出一种桀骜不驯的倾向,并带给读者一道可望而不可及甚至望而生畏的心理隔膜”。(20)在女诗人的诗中笼罩着“以反面的坏女人自居,甚至不惜自我毁灭的倾向”,崔卫平将其概括为“深渊冲动”,“沉论冲动”。女诗人们以语言的大胆泼辣,热请奔放,汹涌而来的气势,向千方百计削弱女性力量的世界发起进攻,撕毁其可恶虚伪的面具。伊蕾“比谁都知道如何向那个千方百计削弱女性力量的怪物发动进攻,撕毁其虚伪的面具”。(21)她的女性意识的觉醒体现为一种“突围表演”。她本能地感到,“我被围困/就要疯狂地死去”(伊蕾《被围困者》),而曾经熟悉的那些东西,从来都是将“我”(女性)排斥在外,“我”只能徒劳地挣扎。意识到命运的不公,反抗是必然的。然而历史郁积的力量过于强大,任何个人的妄想与抗衡都是微不足道的,挫折失意,头破血流总是难免的。突围不成,伊蕾便以自虐的方式向世界进行抗议,诗人在对自我的摧毁中,展露女性对男性世界的报复。«把你野性的风暴摔在我身上》、《独身女人的卧室》、《被围困者》《流浪的恒星》等都是这类诗作。在瞿永明《预感》里,“貌似尸体的山峦被黑暗拖曳/附近灌木的心跳隐约可闻/那些巨大的石头从空中向我俯视/带着人类的眼神”,“冬天起伏着残酷的雄性意识”,诗人代表女性群体立于男性话语的世界中,野蛮的空气和残酷的雄性意识让她们所感觉到了,同时也构成了诗人反抗的对像。唐亚平的呼喊就更沉勇,坦率到了一定高度,“找个男人来折磨”,“要跟踪自杀的脚印活下去/信心十足地走向失望”(《黑色石头》),“我披散长发飞扬黑夜征服的欲望”,“要么就放弃一切/要么就占有一切”,“我非要走向黑色沼泽”(《黑色沼泽》),对男性意识的抗争在字里行间毛刺刺地呈现出来,带有西方女权主义身体反抗的性对抗和自虐的味道。让许多男性公民都自愧不如,汗颜不止。女性历来都处于被动地位,有人曾说“男性是主动词,女性是被动词”。伊蕾、张烨等的诗作在反思女性被动地位方面也作了大量的探索。如《独身女人的卧室》、《喝一杯酒女人》(伊蕾),《姐妹坡》、《方舟》(张烨),《首身分离的女妖》、《自画像的破碎》(林珂)等。

诗人们在呐喊抗争的同时,内心充满着渴求男性和整个世界的认同和理解。在男性化的世界中,女人在男人视点下倍加尴尬,要求理解的信息往往难以得到交流。“说不定我真变成了一个真正的女人了/每天就这样活着/想象着我们会有一个家”(小君《冬天》),挤身男性眼光认可的世界,女人要成为女人而不能成为女人,要成为男人而不能成为男人,她们边缘地位导致了她们处境的艰难。“等我变成了真正的妇人/成了妈妈/成了老奶奶/你还能记得”(小君《去青青的麦田》,在对母性认同和渴求的同时,对难以勾通的男性世界渲泄了某种愤懑。“我身上定有一些东西不被人了解/我对自己也知之甚少/我相信有些人甚至完全不了解自己”(伊蕾《你愿意听到赞美吗》,诗中漫延着寻求理解而又不被理解的困惑。“作为一个女人,独身的女诗人”(张烨《自白》,“我无法坦露真诚/一个独身女人的隐秘”(张烨《独白》),“一道道猎奇的目光/探我内心的奥秘/一簇轻蔑的人言/像起哄的灰蝙蝠/在我身旁上下翩舞”(张烨《老处女》)。作为一个女人,一个独身女人,一个老处女,本身就己够孤苦无依的了,再加上周围猜忌与隔阂的氛围,更把她们推向了苦难的深渊。无怪乎诗人发出了寻求理解与认可的感慨“理解别人很难/想让别人理解自己更难”,“如果你理解我/我就不必说了/如果你不理解我/我又有什么必要说呢?”(伊蕾《被围困者》)。理解勾通就那么难,女性寻求世界的认可与理解的路充满了无奈与困惑,艰辛与磨难。

灰暗里飘摇的心:苦难与不安

浮泛,急躁,过于情绪化的抗争与呐喊似乎并未引起女性所预想的效果,女性自身的信心也并未增强,她们仍未从苦难和不安的氛围里走出。于是诗人们就把视点放在对女性自身的苦难和对社会的怀疑与不信任上。诗调多凄清,苍凉、沉痛、哀怨。诗人们以此来表现自我面壁临渊的困境及其忐忑不安焦虑惶恐的心情,并期望引起别人的关注。

女性的苦难和不安来自女性生生息息的世界 ???女性自身和被男性界定的世界。正如张烨所说:“我毁了,被自己,被你们/被这一片土壤多风多雨气候”(《我的那些所谓的朋友》),在对女性带有偏见的社会里,“我,在劫难逃”。我们可以想见诗人对女性和自身苦难命运的悲慨。女性的这种苦难意识在一定程度上带有女性原罪意识的因素,“你将格外不幸,因为你是女人”(张洁语)。女性在很长一段时期内,自己也或多或少地承认“女人,你的名字是弱者”。在对自身苦难的认可,表现和反思中,渗透着女性对自身怯懦的哀伤和对世界存在的迷茫和恐慌。“真不敢想像/有个女人是我”(吴丽丽《白昼尽头》,)有对女性苦难逃遁的倾向。更多的诗人则“强烈地意识到自己是一个女人,渴望做一个女人”,(22)面对和关心同性的命运, 就成了其诗作的一个切入点。“做一个女人很难很难”(李梦《北方》);“你让我生下来/你让我与不幸构成/这世界可怕的双胞胎”、“无力到达的地方太多了/脚在疼痛,母亲”(翟永明《母亲》);“宇宙没有道路/每走一步都有如万丈深渊”(伊蕾《独身女人的卧室·象征之梦》),诗人们走入女性自身的苦难发掘女性悲惨的命运。历史淤积的精神枷锁无形地套在女性脖上,她们不能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男性为自己创造了女性,而女性则模仿这一形象创造了自己”。在身不由己的生活里,女性步履维艰。“爱人,我要学会过艰苦的生活/我要学会穿男人的衣服”、“我还爱美/我还是个女人”(小君《我曾这样》),渴望象男性一样坚强,渴望象男人一样受到男性世界的重视和认可,又渴望保存女人爱美的天性,进退唯谷的困境表达了女性退不能进不能的两难处境。“我一生都在耻辱中度过/你不爱我/只将我认作你的财产/你一件可怜的家俱/你不值一提的臭袜子”、“我们全是你的生产力/小生产力小囚犯/除了生产什么也不会干”(萨玛《父亲》),写诗人的父亲,其实是所有人的父亲,是男性化历史的代表。由男性思维铸造的女人,丧失了自我,成了生产力,并到了“除了生产什么也不会干”的可悲境地。诗中满含对“重男轻女”社会的揭露,对男性强力压榨下的反抗,同时也隐含着对女性附庸地位的呐喊与无奈。“那古旧的苦难让女人们变成夜莺,变成燕子”(海男《照耀.环绕》),女人们在痛苦中生活,她们需要飞需要自由,需要从苦难中走出,她们不能不飞起来。而在英雄的年代,在男性话语控制下的年代,女人们临渊面壁。正如诗人写的一样“跟着英雄/英雄们让女人成为魔鬼圣母”(同前),作为女人就那么难,她必须按男人指定的方式生活。我们不妨再读读如下诗作,《小女子出嫁》(刘踪)、《 船长 》(伊俨 )、《手的诅咒》(伊俨)、《怀旧以及所谓的爱情》(鬼皇)、《圈套》(潇湘妃子)等。

女性主体地位的缺失,使她们在现实生活中找不到自己,找不到自己的历史,她们在自我的失重里飘摇。“谁曾经是我/谁是我的一天,一个秋天的日子”、“谁曾经是我”(陆忆敏《美国妇女杂志》),女性自身无史,在否定男性界定的历史之后,诗人看重一天的历史,瞬间的历史,在对刹那历史的占有中,诗人仍然感到了深层的迷茫虚幻。“我一半是实体/一半是虚幻”(伊蕾《女性心态》),在男性界定的历史中,在边缘地带,再夹缝中,哪怕只“一天”,“一个秋天的日子”,虽是片刻的占有也形同虚设。咕咚在《无聊的诗歌》中所表现的枯躁乏味的无聊的菜市场场景,女性眼中无聊的肤浅的男人女人的杂乱排列,是对失去深度,失去诗意的生活的一种慨叹,是对生活真实的无聊虚幻的一种无、耐和反讽。“人是什么,只有他的历史清楚,历史是什么”。(23)男人困惑了,女人更困惑,“历史是什么”,真实还是虚幻。

女性在对自我,对自我的历史失去真实感,确定感之后,女性的焦虑,恐惧与不安便罩住了自己,变幻无定的世界莫测高深地令女性的心感到飘摇失落。在李小雨的《悬念》中,“声音”、“面孔”、“心跳”、“命运”、 “我和他”、“四周中的人群”、“泪水”、“微笑”、一切都是悬念 ,在伸手不见五指的悬念中“一万种未知的感觉/悬在头顶”(《悬念》)。并且这种悬念不安还无法言传,“我张嘴,但没有声 一些我需要的词汇/还没有来到”(李小雨《不安》女性的不安感因地困扰着女性,她们却又找不到敌人,在焦虑不安的困惑中,她们无所适从,她们的敌人是谁,她们向谁宣战。她们不知道,然而敌人总是实实在在存在的。于是,在女性心目中“敌人,是出入于某个梦魇的对象”,“关于敌人谁都没有看见/无非是看见一头美洲豹和看见一头狮子/在这些危及火焰和不安全的道德中/敌人经常在睡觉中出现”(海男《敌人》)。无所不在的敌人使女性无法面对,她们遁回潜意识(梦魇和睡觉)幻化敌人形象美洲豹,狮子(男性强力的象征)。我们不妨再读读如下诗人的诗作,鬼皇、潇湘妃子、月隐寒霜、黎阳、君儿、秋千、小舞等。在女性的不安焦虑中,青春容颜,生死兴衰的无常易变,对她们也成了威胁。“女人啊,一转眼就衰老”(伊蕾《诉祷》),“她下楼的第一步就急剧地老去”(林雪《渴睡》),“所有的岁月却在一瞬间/在我脸上布置斗换星移”(翟永明《瞬间》)。对时光易逝的恐惧体验在女性对生死的咏叹中也有所涉入,如翟永明的《死亡图案》、《母亲》,唐亚平的《意外风景》,君儿《致死亡》等。

女性的困惑,焦虑不安更进一步把女性推向了失望的境地。她们对世界进一步失去了信心,对自己、对男人,对世界的怀疑与不信任便占据她们的心灵。她们不敢也无法正视世界的多艰,于是只能采取被动和随遇而安的态度。 “在人生的坡道上/我不相信那双强有力的手会抚爱着挽扶你”(张烨《姐妹坡》,对男性世界的失望,怀疑与不信任本来就难以勾通的两性,世界又生了一层隔膜。她们怀疑与不信任男性,对男性世界的不理解 ,延缓了男性走向自己的脚步。伊蕾在组诗《独身女人的卧室》14首中,每一首都以“你不来与我同居”作结,不是主动而是被动地渴求男性世界,在大胆,泼辣、坦诚、率真之中,诗人从深层发掘女性的潜意识。她们对生活的失望,怀疑和不信任,使得她们对生活的等待形而上起来,“我怀着绝望的希望夜夜等你”、“你来了会发生世界大战吗/你来了黄河会决堤吗/你来了会有坏天气吗/你来了会影响收麦子吗,”在一连串对难以预料的事情没有把握没有信心的发问后,对生活的怀疑不信任所产生的不自信尽显无余。诗人接着发出了对女性自身的深沉慨叹“面对所恨的一切我无能为力/我最恨的是我自己”。翟永明的《女人·结束》在其它几首诗所铺垫的灰暗意识里,诗人所面对的一切都飘摇起来,“完成之后又怎样,在那白昼”,“并对天长叹:完成之后又怎样”,“并被重新写进天空:完成之后又怎样”,“却无人回答/完成之后又怎样”,“谁能告诉我完成之后又怎样”的疑问,尽现女性对世界存在虚无的困惑迷惘。面对莫测高深的世界,“完成之后又怎样”男人不知道,女人也不知道。诚惶诚恐的总是女性的心,未来会怎样,只有未来自己知道。伊俨在《 船长》中写道“ 我想让你请我上船”,“虽然你不老 /可我还是希望你有大把的白胡子 /很唠叨也和蔼”,“ 我走上去时把手交给你/ 然后交上我的生命 /像殉情的姑娘走向她的断头台 ”,“船长 请把你的详细航线 /写在海边 /让所有的守望都有明天 ”,却又是对男性信任与依托的一中回归探索。其间依然隐藏难以言说的惶恐与不安。

突围与逃遁:自恋、梦幻、忆昔及其它

在自身的苦难里,女性对世界失望起来,对自我,对男性,对世界的不信任和怀疑又进一步使自己丧失了自信。于是女性的心灵世界就更加飘浮无依起来。她们只好遁入自我的魅力,遁入昔日和未来的罗曼斯中去,在流浪中在精神的自我放逐中寻找些许的慰安,无奈和自以为是的情调在诗中有所显现,苦难意识相对淡化。

“我的身体到底有多美”(林雪《情人》),爱美是人的天性,更是女性情所独钟的。从某种角度上看女人是美的代名词,尤其是在男性所界定的世界里女性的梳妆打扮被定值为“女为悦己者容”。女性四处寻找自我的憩居点,又四处失落,于是她们把视线转移到男性看重自己看重的自身的魅力上,它在一定程度上也满足了女性的虚荣。她们往往过份看重自我在他人心目中的形象:温柔、漂亮、贤惠、文雅等。“这就是你爱的深度了/我的神情木募然黯淡/为自己的魅力/不能将你的心儿永久占有”(张烨《外白渡桥》,是坠入情网的女性对自身魅力的看重,并想借此增加男友爱的深度。“顾影自怜—/四肢发达身体窈窕/臀部紧凑肩膀斜削/碗壮的轻轻颤动/每一块肌肉都充满激情/我是我的模特/我创造了艺术艺术创造了我”(伊蕾《独身女人的卧室·土耳其浴室》),写女性囿于自身的魅力,孤芳自赏美丽性感的身体艺术,女性以眷念自我身体的形式寻找生活的憩居点。(伊蕾《独身女人的卧室·镜子的魔术》则表现了女性沉湎于自我的形貌而不能自拔的心情。(伊蕾《独身女人的卧室·自画像》又从女性对自我形象的过份丑化中,自虐地从反面表现女性对自我形象的在乎。伊蕾在《跳舞的猪》中充满了女性对自身美的关注,“我美吗”的疑问深藏内心,同时,诗中也透露出对传统观念的蔑视与放纵“我是好女人吗/我贞洁吗/我是否该收回那个叛逆的观点。” 小舞在《恋爱是一种生活方式》中“在成为自身的傀儡之前/打扮自由,浪漫”则是女性对美与自由的捕捉与沉思。林珂的《自画像的破碎》,林雪的《情人》、海男的《美人》、《唱歌》,咕咚的《安静的屋子》、《写给自己》等也是对女性自恋的表现和反思的诗作。“凡有房间的地方必有怀旧的网络幽寂缥缈”(海男《照耀,学校》),“昨日的昨日去了又来”(翟永明《无限时刻》),对往昔的回首使人想起自己的历史,一步一个脚印,苦乐是自己的。昔日因远去而虚幻缥缈,它使往事的痛苦得到淡化,使逝去的美好事业更加美丽。人不想现在就想将来,不想将来就忆起昔日。往昔无处不在,回首成了人生不可缺少的一段。“爱人,如果这一切可以忘记/那么世界还有什么意义”(李琦《我们》),“在记忆中温热暖我一生”(李小雨《抚摩旧信》),怀抱昔日美丽甜蜜的爱情,亲情、友谊等美好的事物,给乏味,孤寂难耐,痛苦异常的现实生活增添了欢乐,从而使面对现实的惨痛有所减轻。但在无法面对的现实中,逃避现世的苦痛而遁入昔日的苦痛,??减轻,更多的却是加重了生活的产竣形式。“我时常将自己钉在往事中”(林珂《自画像的破碎》),一个“钉”字就使得诗人对自我的回味血淋淋起来,“我只是一只/被你的烟火熏黑了翅膀的乌鸦/夜夜哀嚎”(林珂《往事如烟》),女性的历史不堪回首,女性的生活不忍回视,她们的苦难使她们的形象定位成“ 夜夜哀嚎的乌鸦”。难怪诗人们惊叹,“在回忆中荒凉衰老”(林雪《情人》),“追溯的苦恼加剧了白昼的法则”(海男《上坡者的头顶》) 。月隐寒霜的《昨日之墓》、流星的《伤逝》也是对往事的怀念与反省。

遁入睡眠,遁入梦,遁八对未来浪漫的想象,避开生活令人触目惊心的真实,女性想借此减轻一点女性自身的沉疼和不安。她们放开思维的野马,任意驰骋,“她们自己为自己倾吐现实生活??幻化生活”,(24)她们随心所欲地建构在生活中不可能或很少可能实现的桃花园。杨如雪在《爱的尼西亚信经》中大幅度地感悟凸现现代人对神秘乌托都的渴望及失望。“从十月的陆地深处遥想六月的海洋”,诗人看到“美丽而危险的海”,“眼帘内外的两个真空”,“遥远的漠不关心的星辰”,诗人遁入人类一相情愿所制造的幻化世界中,以寻得片刻的内心宁静和慰安。在海男的《照耀.·花园》中,诗人塑造了一个挤身于多桀,人世的女性化身“黑暗中的女王”,诗人将她置身于人类的悲欢,女性的苦乐所建构的花园中。在翟永明的《静安庄》里,诗人同样为我们建构了一个现实半现实的生活环境。遁入睡眠,梦幻想象的世界,诗人更加纵马由缰,“在睡眠中随心所欲”,可“暂时摆脱身体在时空中的束缚”,“获得自由和解放”、“遗忘或回忆,向往或逃避”,“喜欢或哭泣,相遇或别离”。(25)走入梦中,免去了生活中担惊受怕的真实,以现实生活里绷得紧紧的神经得以松弛,让心得以自由。在睡梦中,亦真亦的仙境里,何妨想象梦境上“开满鲜花”,“梦中微笑过”,“秋天的花朵不是为了果实才开”,“秋天的花是不会凋谢的”,(唐亚平《秋天的花是不会凋谢的》)现实生活中不能实现的事情在梦中得以实现,且比现实生活更美、更浪漫。何妨“看着冰层看着诗看着尖锐的元素”,“看着我突然僵卧”,“冬天非常冷”,“不习惯的奴役”(海男《睡眠吸引我》)。在梦中凸现生活的艰辛,既然生活中的苫瘫沉重得女性无法肩负,而梦中的苦难再沉再重也总是虚无缥缈的,想想又有何妨。我们随便翻翻开诗集《守在你梦的边缘》(李坷)、《纯情爱如梦》(陆新瑾)、《月亮的表情》(唐亚平)等表现睡眠、梦幻的诗亦不在少数。我们不妨再翻翻《诗歌报》中鬼皇的《睡梦中的混乱思绪》、冷雨桑的《端坐爱情之上》、以梵的《星夜荡舟》等。

女性始终在寻找自己的天地,“自己的屋子”(伍尔芙语)。目的是为了“心里空前的安全/心里空前的自由”(伊蕾《独身女人的卧室》)。遁入女性自我的笼子,寻求自由,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什么都可以做,什么都可以不做,在寂寞中,在昏昏糊糊的幻想回忆中,女性更加的孤独寂寞,更加的无助无援。于是便想到了出去流浪,象男人一样去闯世界,去挣脱灵魂与肉体的枷锁。“肉体被束缚”,“灵魂将终生流浪”,在“我终于只有去流浪”的无从选择下,“我试着迈出了自由的一步”、“只一步/就接近了万丈深渊”(伊蕾《流浪的恒星》),诗人看见了女性出走的困境。在这个世界,男性出走尚且步履蹒跚,更何况女性。《房东房东》(翟永明)、《一朵失控的云》(李小雨)、《被围困者》(伊蕾)都是表现流浪心态的诗作。

女性视角的定位:男人、女人和世界

女性诗人以其主体意识为依托,在诗歌写作中,寻找自我的言说方式。在长期的探索过程中回望,反思女性自身和社会,逐渐发展为女性诗歌的一个写作心态。在这个过程中女诗人也进一步认识到以女性特有的视角客观地关照自己和身外世界的重要性。

“我将关注更加广阔的空间以及身边的万物”,“我必须超越个人的命运和爱情,把目光放到更远的地方”。(26)诗人在创作摸索中,逐渐发现了“自身生命的欠缺和个人经验的有限”极其“本能的自恋、自我中心主义以及情绪化的偏狭”,(27)极大地束缚了诗人的创作,使诗人无力关注自身以外的事物。女性作为人类的半边天,同男性共处于一个完整的世界。她们过重的“自我发现”、“自我抚摸”(谢语)。(包括苦难意识、躯体心态、焦虑不安、反抗与逃循等)导致了“有的女性诗歌缺乏对现实的关注和深刻真实的生存体验”(28),并进而使部分女性诗歌流于情绪化和理想化。南子也谈到其诗歌“缺乏女性本身意识的自觉和追寻,缺乏那种自我迷失到自我丧失的心灵痛苦的撞击,也缺乏生命大迁徙中绝望和困惑的精美……”。(29)女性对自身和世界的契入,在诗歌和现实的壁垒面前“进亦艰,退亦艰”之时,女性不得不转而反思自我和世界。她们把女性的主体意识融入人类的客观意识之中,真正地以人类另一半的视角去关照人类生活,“在一个大的现实背景和时代背景下去展开真实的女性对世界的认知”,“关怀现实社会中妇女的真实命运,将之作为创作的一种基石,作为一种写作的大背景”。(30)女性从而把封闭、狭隘的女性世界向博大开放的世界靠拢,诗人不再用偏激或纯女性的眼光看世界,而是以一个女性的视角客观、理智、平静地抒写生活。蓝色马蹄莲在谈到她的诗歌探索时说“我的诗歌目前正是朝这个方向在伸展,尊重事物原型并融入自我情感,形式语言力求随意简练、意识上向往大自然的纯真美好,通过诗歌的真善美叠现同时代精神领域的渴求和应世观物的态度,更多的时候是积极向上的生命的愉悦,我希望我的诗歌同我的人一样给彼此带来快乐,并把这种快乐延伸到与我有关的任何事物上。”(31)她的《这个冬天》 就是女性对冷与热,淡淡的忧郁,又不乏淡淡喜悦的独到感知。

爱情、婚姻、家庭是女性意识中最敏感、最伤痛的部分,对女性来说,它成了女性感受自身和世界的最敏锐的神经。“对于女人,爱情就是一场命运”(《夏娃的天空》南子),“婚姻与做母亲涉及她整个命运”(32),是最密切地关及她们的地方。女性要从附属地位成为同男性平等的人,从某种意义上讲,对爱情的渴望是女性情感世界的支柱,对婚姻的自主,是女性自身对人的尊严的维护。女性诗歌对自我和社会的反省与探索的焦点就很自然地聚集在爱情婚姻家庭上。张烨对女情婚姻家庭的剖析反思已站上了一定的高度。她对女性心态的发掘已拓展到历史的深度。如《姐妹坡》(组诗),《鬼男》(长诗)等。在以男性为中心的世界中,男性“仅将女人视为一匹温顺/繁衍的母马”,在对传统婚姻的蔑视,反抗与反思中,诗人感到了女性命运的悲惨。于是诗人盼望“你”(女性)“独立挺立”,即使“凝成一座旋刮着雄风的雪山”(《姐妹坡- 新娘》)。这种男性化的尴尬来源于“凑合家庭的遗痼”(《姐妹坡,我站得那么静那么优郁》),现代和传统意识的相撞与男女两性地位的失衡导致了家庭的摩擦与硝烟。正象诗人所表述的那样“妹妹,你的嗓音是矛/你的嗓音是盾/矛与盾在橙色空间交响”,诗人在诗的结尾,便忍不住叹惋了,“爱情啊爱情,真十有八九是凑合”(同上)。在“婚姻是一种怪圈”(张烨《月色夜话》、“永远无法逃脱这一命运,母亲”(李小雨《梵冈教堂》)的婚姻爱情网络里,发生了诗人的反抗与心态:“生儿育女,我不愿卷入/我缺乏母性是因为有太多的母性”(张烨《白雪诗人· 雪猫》。与张烨有所不同,萨玛,李轻松对母性部分地采取了认可和赞美的态度,“我胸围宽大/嘴唇厚实/适宜于做你们的母亲”(萨玛《天光》。翟永明在对待母性和家庭上,则是在正视母亲之时目光已超越了母亲,直抵母性(本性意义上的母性)的深层意识,把女性所依赖的家园置于家园之外的广阔世界。诗人在“无儿无女/一天天成为一件害人的事情”(《此时此刻》)和“男人在近处注视/巴不得她生儿育女”(《人生在世》)的日常生活里,依然固执地拒绝成为母亲,而宁可“表面保持当女儿的好脾气/重蹈每天的失败”(《黑房间》),宁可看见自己内心深处“升起一个天性当寡妇的完美时刻”(《此时 此刻》),她对母性这一角色的拒绝与“家庭是出发的地方”(《黑房间》)这一告白,几乎是同义反复。

女性诗歌在对爱情、婚姻、家庭的反思探索时,对自身、男人和世界多了客观的心平气和的关照,使得女性带着更全面更平静更富理性的心态去诗中寻找灵魂的憩居点。蓝色马蹄莲说“我的诗歌一直都在寻找自我并突破这种自我,并希望自我在上述矛盾统一里消融,而使诗歌更像诗歌更忠于诗歌,从这一层面上讲,诗歌就是一种理想境地,是事物在现实中的临界点!是给人、事物以安慰寄存的空中楼宇!在寻找中解脱,在背离中回返。如此周而复始!”(33) 在女诗人人新的定位与观照下,女性用比较平衡的心态,梳理自己的意识,世界开始成为男女两性平等面对的世界。诗人把视线的焦点投向人,关心人的权利,价值和尊严上,不满人的现实处境,把人放在过去、现实和未来的关系中进行思考。她们所反映的生活更广阔了,同时,还增添了探究真理的色彩。这就使作品更丰富,更厚实,更有深度。对人性(主要指女性)和对历史忧患意识的深入,我们不能不注意到张烨,其诗在一种深邃缜密的内涵中,在一种内在的张力之下,对女性意识和社会历史表现了深深的关注。她的长诗《鬼男》就是一部以民族文化为背景,融入了宗教意识,并与时代精神意识相撞的诗。 傅天琳的诗站在人生的高度,以客体物像为中介表现人生的理想和追求,给诗以新颖的生命力和深刻的内涵;以敏锐的洞察力,揭示了事物的本质,并给人以深刻的启迪。如《真假绕口令》、《人与枪枝》、《逝川》、(长诗)等。舒婷在三年蛰伏期后复出,其诗作“坚定地站在个人生命和人性的立场,深入生存”,在她个人性题材中,展现出现代人的生存景观,具有浓厚的现实感和深刻性。如《国光》、《阿敏在咖啡馆》、《别,白手帕》等。黎阳在《 同 情》“ 苍穹,你告诉我,黑云何时才能散尽? /大地,你回答我,苦难几日方可暂停?/ 炎帝,你可知你千余年的辉煌已成冰凌?/ 黄帝,你可知你优秀的儿女全已遭囚禁?” ,在连续的“天问”与对“山风, 谷雨 ,黄金, 明星”的呼告下,采取了一个全新的视觉,不仅仅观注了女性的心灵,而且更多的关注了人类的灵魂心态。在《诗歌报》“女作者专号”98第5期中,这类诗作也得到了大量的体现。如李轻松表现的“生命低层的困惑、欲望、存在着的种种可能”和对“生存与毁灭”主题的关注。她的《微张的唇》、《微有缺痕》、《微澜 》等有着女性对自身和世界见惯不惊的平静或者有微有冷漠的反思感悟。又如雪凝对《雪原河流 》(组诗)“近视性”和“远视性”的关照。再如《 沉思生命 》(组诗,杨如雪)、《双人滑冰或永恒的激情》(雪女)、《女人河》( 陆朋红)等理性客观平静的剖析与沉思。

女性以自我的眼光正确、客观地面对的自己,男人和世界,必然有自己独特的对世界的感知方式,她们用自己的眼光看世界,必然带着“自己的情绪和感觉”(翟永明语),“无一不带着自身的气息??? 我生命的东西。它无法脱离我内心固有的状态而孤立地存在,它甚至带着我固执的血型、容颜与命运”。(34)李玲认为真实而充分地表达“女性大成一个世界的心绪”(35) 应该被容忍乃至于理解。与此相反,沈绮、崔卫平、藏隶等主张“无性别写作”。他们认为心脏、灵魂、生命、诗歌艺术是超越性别,超越角色的。唯有如此,才能触及人类意识之共同视点和深度,去混沌而真实地理解和把握这个世界,并使自己的诗歌进一步开阔,高远和永恒。在女性诗歌的写作过程中,有的女诗人也自觉不自觉地受到无性别写作的影响,使部分诗歌失去了性别角色的视点,或有略有性别角色的视点。无性别意识的诗歌写作虽然没有挪用“男性话语,也摆脱了”,“女子气”的写作方式,但仍带有很强的“群众体话语”写作倾向。我个人认为人类是由男人和女人组成的,从生理角度上看,男女是有差别的。女性特有的生理又决定了女性特有的心理和看世界的特有视觉,何况传统意识的积淀依然厚厚的存在。蓝色马蹄莲在谈到自己的定位策略时说“只有一点,就是在维持自身与生存世界的客观联系之外保持自己应世观物的态度,在两厢交错撞击后寻找并建立自己特有的精神宗教感,每一个可能和每一次机会都会造成新的意志的形成!我们必须时刻警惕着时刻准备着,不必附庸更无须裂变,这个时代赋予我们机会,我们没有逃脱的可能,只有迎面而上,把一切揉入自己体内并吐出奇异的花朵!”,(36)女诗人在写作时,不妨作一些一些参照。 同时,我们也不妨读读蓝色马蹄莲、黎阳(《抒情平原》、《为了母亲》、《淌过男人河的女人》)、伊果、伊俨,咕咚等女诗人的诗作。作为近亲参照,我们也不妨读读一些女作家的散文和散文诗,如《诗歌报》网站中心情文字里青舟、利子、纸耳环、萧萧琴音、月白流苏、秋千、清舞流云、深谷岚烟的一些作品。

鉴于此,女性诗人的写作就一定多或少带有“女性特有性别”的因素。女性认可和理解男女有别意识,将有助于女性自觉认识自我和把握阴阳共存的世界,从而给诗歌的写作寻找到了一个依托点,并在诗歌写作中得到了更为本真的表现。如伊果的《清明在农村》、《阳光三部曲》、《花间小店》,桃子的《十 二 月》、《水 色》、《麻 垅 女 孩》 、《我是你额边的另一种雪》,黎阳的《抒情平原》、《为了母亲》、《淌过男人河的女人》等以女性细腻的笔调诗意的抒写生活,透视了女性关照世界的温柔细腻视觉。其实,女性意识作为女性诗歌的一个憩居点,过去,现在如此,将来也如此。它将在很长时期内影响女性诗歌的创作,并作为女性诗歌的独有的美丽而有趣风景线而长期存在。

附注:

(1)、(2)、(20)《苦难的升华》于青著。

(3)《女人:一个悠远美丽的传说》,李小江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8月版。

(4)埃莱那·西苏,《从潜意识场景到历史场景》。

(5)《文学女性与女性文学》,第22页,曹王文,

(6)、(31)、(33)、(36)《现实与理想的临界点:我的诗歌大楼》,蓝色马蹄莲,诗歌报网站,理论文库

(7)《女性自白诗歌:“黑夜意识”的预感》,汪剑刽《诗探索》 1995 年第一期

(8)《论中国女性意识纵深意识的演进》,余斌,《云南教育学院报》1995年6期。

(9)(25)《我因爱你而成为女人》唐亚平,《诗探索》,1995年1期

(10)《诗探索》第52页,1995年3期

(15) 《诗探索》第65页,1995年3期。

(11)《女性主义文学》,9页,孙绍先著, 辽宁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12)《自序》,见诗集《叛逆的手》,伊蕾著。

(13)《中国新文学史》上卷,司马长风主编,165页

(14) 《中国新文学史》上卷,司马长风主编,143页。

(16)《中国当代实验诗选序》,春风文艺出版社,1987年

(17)(18)(26)(30)《凝望世纪之交的前夜》,陈旭光,《诗探索》1995年3期

(19)《黑夜的意识》,翟永明。

(21)《当代女性主义诗歌》,翟卫平,《文艺争鸣》,93年5月。

(22)《确认自己实现自己》,伊蕾。

(23)《艺术本体论》,王岳川著,6页,上海三联书库,94年3月版。

(24)《女主角能做什么》,拉斯选自《女权主义批评理论》。

(27)、(34)、《致命之处》李轻松

(29)《生命是一强烈的渴望》南子

(35)《诗歌:跨越身心的独舞》李玲

上出自《诗歌报月刊》98年5期

(28)、(30)《凝望世纪之交的前夜晚》陈旭光《诗探索》95年5期

现当代诗歌范文第10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 现当代诗歌 教学 问题

一、我国高中语文现当代诗歌教学存在的问题

1.现当代诗歌教学方式模糊

当前,大部分教师在现当代诗歌这一题材的知识相对欠缺,在教学过程中,经常将古代诗词与现当代诗词的教学方法相混淆,将现当代诗歌的鉴赏当作训诂,对其进行断句、解词、背景分析、主题总结。如此机械化的教学方式,很大程度上破坏了诗歌原有的优美意境,隔断了诗歌的思路、情感与韵味,不但削弱了诗歌的美感,还会磨灭学生的个性与创造性。此外,在高中当代诗歌教学过程中,课堂延伸不足,学生诵读机会较少,教学仍以应付考试为主要教学目的,多数采用串讲、串议作为主要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诗歌的写作指导。以上种种因素都会影响到学生学习诗歌的积极性,制约了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2.学生阅读面过于狭窄

相对于数理化等其他主要科目,学生在语文学科的学习上花费的时间较少,更别提花在课外阅读现当代诗歌的时间了。至今,我国当代诗歌已将近有一百年的发展历史,而学生对我国近几十年的现当代诗歌的社会背景与真实面貌知之甚少,能脱口而出的现当代诗人名字的更是寥寥无几。受到学生阅读面的限制,学生的当代诗歌的知识极为匮乏,在诗歌学习过程中难以掌握到诗歌的精髓,从而浇灭了其学习当代诗歌的兴趣。仅靠课本中有限的诗歌教学是无法达到高中现当代诗歌教学目标的,不增加诗歌的阅读,何来了解诗歌?更别提热爱诗歌了。学生阅读面的狭窄,在很大程度上造成诗歌教学的不完整,必然导致高中语文教育的缺失。

3.高中语文教师专业知识欠缺

教师作为传授知识的主体,其现当代诗歌的专业知识高低不但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的好坏,也关乎学生现当代诗歌知识掌握的程度。现实的情况不容乐观,受到应试教育以及高考升学率的影响,当前的高中语文教学重点并不在现当代诗歌上,不但导致教师的教参中诗歌指导教学内容的欠缺,同时也缺乏对这方面的培训,导致了高中语文教师现当代诗歌专业知识的欠缺。

二、我国高中语文现当代诗歌教学质量的措施

(一)转变现当代诗歌的教学方式

1.创设教学情境,加强学生诗歌审美体验

每首诗歌都蕴含着独特的意境,如若学生能在诗歌学习的过程中掌握到诗歌所描述的情景并展开自己丰富的想象,深入感悟诗歌表达的意境,就能更好的理解诗歌的含义。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年龄差异以及认知差异,合理的在现当代诗歌教学中创设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良好的教学情境中更好的感悟、体会、思考与运用知识,使得现当代诗歌教学更具实效性。

2.善用语调,强化诗歌思想情感

不同的诗歌所表达的情感也各不相同,语调是表现不同情感的有效手段。教师应在诗歌的细节之处,准确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加强学生对诗歌语调的把握,强化对诗歌思想情感的理解,使学生更容易掌握诗歌的中心思想。

3.把握诗歌形象,充分发挥学生想象

现当代诗歌往往隐藏着作者丰富的想象,能够引起读者无限的遐想。教师在带领学生进行诗歌朗读时,应注意引导学生把握诗歌中的人物形象,探析其深层次的思想情感,并展开自己丰富的想象,这也是全诗理解的关键所在。

(二)鼓励学生拓宽阅读面

古人有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由此可见,大量阅读能有助于人们更好的理解与学习。教材中的诗歌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而课外诗歌的阅读可以有助于丰富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更好的掌握诗歌写作技巧与鉴赏技巧,为更好的进行诗歌学习做好铺垫。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时,要教会学生品鉴诗歌的方法与技巧,带领学生真正进入作者的内心世界,让学生在诗歌阅读的过程中思想得到开拓,个性得以释放。

(三)加强高中语文教师现代化诗歌专业知识建设

鉴于高中语文教师专业知识对于高中现当代诗歌教学的重要性,广大高中语文教师必须要重视起自身的专业知识建设。首先,教师应当积极转变以往不重视现代化诗歌教学的观念,只有这样,才可以在思想上形成主动提升自身诗歌专业知识的认识。其次,教师应当通过采取多种渠道主动进行自身专业知识的提升,使得教师能够积极主动的提升现当代诗歌的专业知识。最后,学校应当为提升语文教师的专业知识给予必要的支持,可以通过聘请大学教授、专家学者对教师进行培训,或者派遣教师到高等院校进修学习等方式,有效的推动高中语文教师现当代诗歌专业知识的提升,从而为推动高中语文现代化诗歌的教学质量提升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张翠云、董红岩. 高中语文诗歌教学改革探研[J]. 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2).

[2] 史绍典. 物意契合,赏析意境美 ――谈谈中国现当代诗歌鉴赏(之三)[J]. 语数外学习(高中版高一年级),2007(03).

[3] 冯佩兰. 新课改下高中语文诗词鉴赏教学策略研究[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09).

上一篇:描写冬天的诗歌范文 下一篇:关于月亮的诗歌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