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当代文学教学范文

时间:2023-12-06 14:59:43

现当代文学教学

现当代文学教学篇1

关键词:慕课;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教学;创新

一、慕课背景下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教学创新

1.微课程教育优势

慕课背景下,微课程得到凸显,其具有突出的教育与学习优势。相比较传统教育模式,微课程教育时间短小,一个微课程时间大都控制在10分钟之内,最多不超过15分钟,是根据人脑最佳记忆时间设置的课程教育形式,碎片化教学模式更加符合学生学习、理解、记忆知识的需要,缩短了以往教育时间长模式,极大地增强教学的有效性。将慕课运用到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教学中,借助微课程教育优势,极大地增强学生学习积极性,通过微课程的展示,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程知识,减缓课程知识抽象性、难度问题,提升学生学习效度。与此同时,学生在观看微课程时,通过内容提示不断地进行思考问题,发展学生思维,增强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培育学生学习良好习惯。

2.翻转课堂教学的常规化

翻转课堂思想理念的提出是对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一种颠覆形式,打破教师灌输式教学模式,改变学生依赖性学习思维与方法,有助于增强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教学质量。很显然翻转课堂是对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一种翻转形式,需要借助现代化技术实现课堂教学的翻转形式,通过学生在线学习课程知识,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课堂教学中,开展实践性教学活动,带动学生参与兴趣,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思考、探究、分析、实践、体验中学习、理解、掌握、记忆知识,进而促进学生综合能力与素养的培育。慕课背景下,有助于促进翻转课堂的开展,实现线上线下学习模式,推进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课前、课后、课中教学的衔接,为学生开展系统性、科学性的教学形式,进而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育。

3.评价模式的多元化

教学评价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教学的重要环节,通过评价更好地理解学生,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调整教学安排,进而增强学生学习能力。教学评价是根据一定的教育目标、教育观念,采取科学的评价模式,通过收集学生学习信息,分析、整理这些信息,对学生学习具有精准性的掌握,进而给予学生针对性的评价。通过教学评价,知晓教师开展的教学活动是否满足学生发展需要;通过评价掌握学生实际学习情况,促进因材施教教学模式的开展。在慕课背景下,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教学评价形式呈现多元化态势,改变以分数评价学生模式,实现教学评价的多元化,增强学生学习成效,进而提升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教学质量。

二、慕课背景下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教学路径

以慕课为导向,开展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教学形式,较为重视课前、课中、课后教学的衔接,实现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教学的系统化、全面性教育模式,进而彰显慕课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教学中运用价值。因此,慕课背景下,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教学的开展,应重视课前、课中、课后教学的设计。

1.课前教学设计

慕课背景下,做好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课前教学活动,有助于促进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整合教学模式开展。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课前教学中,教师立足于教材知识内容,根据教材知识内容,设置慕课课前教育形式,制作微课程教学,引领学生在课前借助微课程学习相关的教学知识,增强学生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教学知识的掌握。不同于传统教育模式,以慕课为导向,开展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教学,将知识、技能教育模式放在课前教学中,通过学生观看微课程,促进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因此,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教学中,借助慕课教育优势,增强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教学质量。

2.课中教学设计

以慕课为导向,开展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教学形式,重视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课堂教学的开展,转变以往课堂教学设计原则、模式、方法,以生动的课堂教学活动带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进而培育学生核心素养。慕课背景下,学生借助微课程掌握知识内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改变灌输式教学方法,根据教学大纲设置针对性教学活动,增强学生学习积极性。例如:在课堂教学设置中,采取实践性、体验性、互动性、问题性教学模式,发挥学生主体性,融入小组合作学习模式,通过学生之间相互合作、思考问题,深化知识内容,帮助学生解决预习中的困惑,增强学生知识感悟能力,培育学生知识运用能力,进而实现慕课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教学中运用的价值。此外,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教学中,课堂教学设置可以结合生活实际元素进行设计,为学生营造熟悉的教学氛围,带动学生参与兴趣,使学生在教学情境中感受、思考、实践问题,进而提升慕课教育针对性。

3.课后教学设计

慕课背景下,教师重视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教学课后教学设计,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进而实现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教学有效性。教师通过教学评价,根据学生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教学课前、课中表现情况,给予针对性的评价,引领学生进行教学反思,让学生知晓自身存在的不足。与此同时,在课下教学中,教师引领学生借助微课程再次巩固知识,之后在慕课平台中,设置互动交流形式,促进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在交流拓展学生知识面,促进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知识的掌握,增强学生核心素养,进而提升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教学质量。

三、结语

综上所述,慕课背景下,为教育领域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对以往单一授课模式的一种创新,有助于带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因此,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教学中,应重视慕课的运用,促进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翻转课堂教学的开展,转变教师以往就思维、方法、模式,使学生从被动学习模式转变为主动学习模式,培育学生核心素养,进而提升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张益伟.慕课大热背景下人文学科课堂多元化教学改革的冷思考——以《比较文学》课程为例[J].宜宾学院学报,2019,19(3).

[2]田悦芳,等.“慕课”背景下中国现当代文学网络教学平台建设研究[J].名作欣赏,2018(23).

现当代文学教学篇2

[关键词]现代职教理念;现当代文学;应用研究

现代职业教育理念主要包括职业教育现代化、职业教育社会化、职业教育产业化、职业教育终身化等四个方面。这些理念运用到现当代文学课程的教学中,能够很好地解决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升实际教学效果。

一、职业教育现代化理念在现当代文学课程中的应用

(一)现代化的含义

一般来讲,现代化可以分为广义上的现代化以及狭义上的现代化。所谓广义现代化是指工业革命以来由生产力的变革引发的社会生产方式的变革,从而推动全球经济与社会共同发展的过程;与此相反,狭义现代化指的是现代化的科技以及工艺引发了人类社会的变革,并由此推及到了经济、文化以及思想方面。

(二)教育现代化的概念以及特点

教育现代化从本质上来讲指的是将当代社会发展的需求作为主要推动力量,并将现代教育的方方面面采用社会的最新成就来进行武装,从而确保现代教育能够适应并推动整个社会的发展。通常来说,教育现代化分为三个层面:(1)教育内容以及手段的现代化;(2)教育体制以及管理模式的现代化;(3)教育理念以及方式的现代化。教育现代化的三个层面是相辅相成、相互制约的,它们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三)现当代文学的教育现代化

现当代文学的教育现代化指的是从基础上转变人类的受教育理念,在此过程中不断完善现代教育体制,将现当代文学的教育内容逐步的进行灌输和推广,从而从整体上提升民众的现当代文学素养。现当代文学教育现代化可以确保其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始终紧跟社会发展的步伐,确保受教育者学到的文化都是具备实际应用价值的。

二、职业教育社会化理念

(一)社会化

所谓社会化,指的是社通过各种方式,使自然人逐渐学习社会知识、技能与规范,从而形成自觉遵守与维护社会秩序、价值观念与行为方式,成为社会人的过程。

(二)教育社会化理论

教育社会化的基本内容就是系统地对个体进行有关生产与生活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传授,授以行为规范,确立人生目标,培养人的社会角色。教育社会化就是要构建学习型社会。

(三)现当代文学教育社会化

教育社会化有其特定的含义。它主要包括:(1)确保社会中的个体有均等的受教育机会;(2)对社会人群进行现当代文学教育,从整体上提升我国国民的文学素养;(3)确保现当代文学所教学的内容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可以在某一方面提升受教育者的素质,为其工作、就业和生活提供一定的便利。

三、职业教育产业化理念

(一)产业与教育产业的概念界定

所谓产业指的是为一个国家创造GDP的行业。通常情况下,人们将教育产业的属性划分为私人产品属性以及准公共产品属性。和传统教育相比,现代教育在一定程度上私人产品属性更加明显,其发展成为一个产业也是大势所趋。(二)职业教育产业化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教育的需求不断增加,职业教育逐渐成为了教育产业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职业教育产业化包括教育规律与经济规律相同统一、教育的宏观统一性和微观多样性相结合、合理分担教育成本与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相结合三个基本原则。

(三)现当代文学的教育产业化

总结起来,现当代文学教育产业化有三种思路:(1)实现多主体办学,为现当代文学的传播拓宽渠道;(2)以市场为导向建立灵活的现当代文学教育运行机制,确保现当代文学教育机制的科学性与合理性;(3)实行产业化经营,为现当代文学产业化、连锁化、国际化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职业教育终身化理念

(一)终身教育概念的界定

所谓终身教育指的是人类个体一生中所接受的各种教育的总和。现在人们通常把终身教育的特征总结成:(1)面向全体社会民众;(2)将所有的具备教育职能的机构组合起来;(3)具有持续性和连贯性。

(二)职业教育终身化

职业教育终身化是指每一个社会成员一生中都要接受职业教育。它包括四个原则:即职业教育“终身”原则、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结合原则、正规教育组织和非正规教育组织相结合原则、人人受教育与人人办教育相结合原则。

(三)现当代文学的教育终身化

教育终身化是近几年全球都非常推崇的一种教育理念,该理念与我国的“活到老,学到老”这一概念有很大的相似之处,现当代文学的教育终身化可以极大地提升民众的文学综合素养。综上所述,现代职业教育理念应用到现当代文学课程中,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我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向着专业化、科学化以及现代化的方向发展。同时,现当代文学的教育现代化、社会化、产业化以及终身化发展,能够有效地提升我国国民的综合文学素养,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许艳丽,王岚.基于MOOC的高等职业教育教学创新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5(26).

[2]孙粤文.断裂•整合•再造:高等职业教育层次高移发展建构[J].职业技术教育,2015(25).

[3]陈建华,高倩.工作场所:作为一种学习环境的理论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2015(25).

现当代文学教学篇3

关键词:现当代文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1-0058-02 中国现当代文学是中文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关系着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当下现当代文学在诸多方面面临严峻挑战,已明显无法适应时代要求,为了能够在市场经济环境中保持现当代文学课程的生命力,为社会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我们必须对现当代文学教学进行改革。

一、当前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面临的挑战

1.课时减少对现当代文学教学提出挑战。一方面,大学扩招以后,在校大学生人数激增,学生素质和基础良莠不齐,从而使大学教育呈现大众化的趋势,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后果就是本科教学在素质教育和通识教育方面的加强,在课程设置时添加许多辅修课程、非专业课程。这些原因致使现当代文学课时的缩减,一些专业课程被通识课程所代替。由于过分强调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专业的培养意识被减弱。另一方面,随着国内研究成果的涌现和国外研究成果的引进,新的教材层出不穷,这些教材普遍学术性强、内容厚重,不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掌握,尤其是在课时减少的情况下,容易使学生产生畏学情绪。

2.学生和教学理论的变化对现当代文学教学提出的挑战。随着高等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现在的中文专业学生的文学基础相对薄弱,有的并不是真正地喜欢文学,在中学阶段读的文学作品很少,上大学后不能和大学的教材很好地衔接,课堂教学的效果大打折扣。另外,在就业的压力下,学生往往重实用、轻人文,他们把时间大部分都用在考级、考证、考研上,很难深入地阅读文学文本。面对这样的学生,就必须要注重学生的知识结构与水平,以及他们的兴趣,这无疑对现当代文学教学提出了挑战。[1]

由于历史政治因素,以往研究现当代文学的理论很单一,意识形态的色彩浓重,当下则五花八门,简直是琳琅满目。这虽然活跃了思维,但也削减了知识的稳定性。尤其是对西方文学理论和文艺批评方法的引入,导致了对教学内容的选择和评价没有一个统一的规范,事实上,这是一个严肃的学术规范性的问题。

3.教学内容和目标与时代脱节对现当代文学教学提出的挑战。近年来,我国改革的步伐逐渐深入,目前已经从经济领域慢慢地扩展到了教育领域。其中,素质教育的提出对大学教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此影响下,当前大学教育改革的核心就是如何培养应用实践型人才。然而,在一片改革声中,大学的课程安排和教学目标并没有发生大的改变,反而出现了和社会脱节的现象。对于和社会需求脱节比较严重的中文专业,文秘专业的出现似乎可行,但是不是根本的解决之道。与社会需求脱节就必然导致就业压力的加大,就业压力固然有多方面的原因,但是专业定位、课程设置和培养方案是一个关键原因。

二、现当代文学教学改革的途径探索

1.教学内容的改革。教学内容直接回答了文学究竟是什么的问题,是开展其他一切教育活动的基础。改革现当代文学教学的关键就在于改革完善文史结构框架,培养学生的审美感悟能力。要想获得好的教学效果,就必须改革完善当前的现当代文学文史知识框架。当前应用最为普遍的现当代文学知识框架是把现当代文学史按年代划分为六个阶段,然后把每个阶段分成四大系统。然而,在还没有作家作品的积累的情况下,一开头就接触文学思潮、文学运动,学生不能很好地理解。讲完文学思潮,再讲作家作品,学生又不能宏观地把握,于是在学生眼中文学史便成了作家作品的罗列,没有丰厚的实质内容。针对这一状况,我们应该尝试采用“天、地、人”的结构,天即时间性,地即地域性,人即审美主体和客体,这种文学史结构形式坚持了文学的生命整体意识,体现了现当代文学的多元性和整体性,更为重要的是还能完成中国内地、台港澳地区的文学史整合。

2.教学方法的改革。讲授法是传统教学使用的方法,由于使用不当,课堂往往成了教师的“一言堂”,降低了教学质量。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研究的积极性。具体运用以下教学方法:

原著导读法:由于应试教育和功利主义的影响,学生很少甚至不读经典,学生的文化底蕴相对降低。在本科教学中,可以对学生进行名著导读,开列必读书目,介绍阅读方法,提高学生感悟能力,从整体上把握作品的思想、风格、语言。同时,教师通过相关作品的比较,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作品,扩大视野,培养学生主动阅读探究的积极性。

问题教学法:这里所说的“问题”产生于教学内容中的重点、疑点、难点。在讲授过程中,提出问题,让学生畅所欲言发表看法。通过提问,可以启发学生思维,也可活跃课堂气氛,所以,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通过提问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同时,教师要督促学生提问,并先由学生相互回答,然后教师再通过提示和总结,使学生获得知识。

专题报告教学法:教育要注重学生课堂以外的学习,有效地指导学生将课内外学习结合在一起。实践证明,“专题报告教学法”是一个有效的方法,教师可将教学内容分解,学生以小组的形式申报发言主题。

影视剧教学法:借助影视资料,用直观的画面、音响效果,为教学注入活力。但要注意影视资料与原著之间的差距,尽量挑选改编成功的经典之作。用这一种教学辅助手段,来吸引学生对原作的阅读。

3.教育模式的改革。大学教育多元化要求现当代文学课要进行分类型、分层次的教学。具体来说就是,专科层次偏重实践,目标是培养应用型人才,侧重基础能力的训练;本科层次偏重基础知识和理论,在能力训练的要求上比专科高,目标是培养会用历史眼光来思考问题的能力和科研能力;研究生层次则是更高一层的学术研究,目标是进一步提高综合分析与创新思维能力。[2]

三、建立新的评价体系

“评价”是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环节,离开科学的评价方法,改革将流于形式和空谈。目前,高校教学评价方式主要是考试。学生固定于应试教育形成的思维,学习围绕考试转,功利性思想泛滥。因此,现当代文学教学改革一定要选择科学合理的评价方式。例如,针对原著导读法,可对其理解情况、整体性把握程度、阅读笔记等方面做出评价;针对问题教学法,可对学生是否积极回答问题、是否有创新等做出评价;针对专题报告法,可对学生准备的资料、发言针对性等做出评价。这样的评价比单一的考试评定更全面,对教学活动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总之,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应正视时代变革,调整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探索教学模式,建立新评价体系,最终促进现当代文学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术研究向纵深发展。

参考文献:

[1]温儒敏.现代文学课程教学如何适应时代变革[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5).

[2]鲍昌宝.加强文学研究规范促进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和教学[J].肇庆学院学报,2002,(6).

现当代文学教学篇4

【关键词】中国现当代文学基础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10C-0096-02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确立,以及社会转型,人文学科和基础学科遭遇冷落,社会对文学的热情、兴趣都发生了变化。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也遭遇到了一些困难,如何突破这一局面,使中国现当代文学成为学生喜爱的一门课程,这是目前教学工作者面临的一个考验。

一、改革教学内容

现阶段,随着教育素质的改革,以及社会发展需求的变化,学生把更多的精力投向计算机、英语和各种技能等应用型学科上,文学类课程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让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走出困境,这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改革教学内容势在必行。

(一)走出重“史”的教学误区。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教学与其他文学教育(如中国古代文学、外国文学)既有相同的地方,也有其独特之处。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课程安排一般是在大一开设现代文学,大二开设当代文学。对于课程内容选择,目前大多数二级院系的教学方法主要是以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为主,辅予经典作品研读,在以文学史为背景的基础上,从现代政治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的影响、中外文化的交流与冲突、本土文化的反思与张扬,以及文学自身发展的规律中勾勒中国现当代文学历史发展的脉络,深入掌握各时期的文学思潮、文学流派和文学现象。这种教学方法也正合了目前使用较广泛的以朱栋霖、丁帆、朱晓进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编写思路,该书所采用的结构方式是目前较为通用的方法,分别按各个时代的小说、戏剧、散文、诗歌四大体系来划分,但这样一来,利弊也很明显,“这种结构方式条理清晰,便于讲述,但流弊甚多,因为这种结构方式是学者自己制造的模式,它不符合文学史的实际发展规律,割断了文学思潮、文学流派、作家三者之间不可分割的联系,不利于学生感性的理解、把握混融一体的‘文学’历史”。

一般来说,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教学,首先是要教给学生一些基础的文史知识,培养他们对现当代文学的审美感悟,从而提高他们鉴赏、分析、研究现当代文学的能力。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传统授课也往往突出“史”,以“史”来带动作品,这也是教学内容的一个方法。但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提出把对作品的鉴赏地位提升到在“史”之前,支持这一观点的有复旦大学的陈思和教授,他在2008年6月在上海举行的“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方法与教材”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提出:“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以来,学术界流行宏观研究,轻视对作品本身的阅读,带来文学审美能力的缺失等问题。”如此看来,在长期的教学中,我们忽视了文学作品所能带给人们的审美作用,而通过对文学作品的阅读、赏析,从而达到一种审美教育、情感教育和人性熏陶的目的已成为许多学者的共识。诚然,文学史的教学是必要的,但文学课教学的目的不仅仅在于教给学生文学知识,更在于学生如何获得和提升文学审美能力、文学想象能力和写作能力,这也是一直以来中国现当代文学教育努力的方向。为了将知识转化为能力,我们应该将“以培养知识型人才为主的教学模式,调整为培养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语言交际能力和写作能力为主的能力型教学模式”。加强对作品的阅读欣赏,从长期以来的生硬的讲“史”的模式中解脱出来,给学生一个自由发挥丰富想象力审美的空间。

(二)增开选修课。过去,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教学一般采用现代文学和当代文学分开的授课方法,授课时数分别为现代文学两个学期,即为一个学年,当代文学两个学期,也是一个学年,总课时是216节。近年在教育部缩减理论课程,加大实践教学环节的原则指导下,许多高校将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调整为三个学期完成,一般为现代文学两个学期,当代文学为一个学期,总课时为160节。虽然课程时数的调整压缩是为了适应现实社会发展的需要,但这并不意味着该课程内容的减少和教学质量的下降,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在课时压缩的情况下完成教学任务,并保证教学质量,这就要求教师在充分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按照教学培养目标的要求下,力图发挥出更大的传授、引导作用,并在确保教学质量的同时给学生更多的发挥空间。增开选修课无疑是一个不错的办法。

为了应对课时紧张,部分院校选择采用增开选取修课的办法来缓解这一难题,以朱栋霖、朱晓进、龙泉明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为例,《中国现代文学史》中的台港文学、新时期文学等部分内容可独立出来开课,原因是台港文学和新时期文学在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发展长河中占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但从区域和时间上看又有着相对独立性,而独立课程的效果是,既可以为现代文学史的课程减压,也可以使独立出来的内容有更充分的分析和讨论的时间。以往港台文学和新时期文学部分的教学,老师们为了赶课往往是点到为止,或干脆放弃,这样并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若能将这部分内容独立开课,则可有更充分的时间给学生独立思考和体会,或许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此外,还可针对目前较受关注的热点问题开设一些实用性的有关现当代文学的后续选修课。根据各高校所在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差异性,开设一些本土优秀作家的作品研究,为本土文化的推广提供一个发展的平台,如广西高校可根据目前备受关注的北部湾沿海地区的特点,考虑开设“广西北部湾作家群创作研究”,与地方文化相结合,将学生的视野与现实社会相结合,升华当代大学生的爱乡情怀和民俗文化情感;针对当下崛起的较为前沿的女性作家的研究,可考虑开设“女性文学研究”或“广西女作家作品研究”,毕竟,女性的文化视觉与男性是有差异的;针对本科学生大学毕业后有可能到中学教书的特点,可考虑开设“中学鲁迅作品研究”或“中学语文教学研究”等,作为选修课,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来选择,避免其中有可能生产的消极被动接受,从而为主干课程的顺利实施准备充分的时间和条件,学生可以在选修后续课程的过程中扩大和巩固主干课程的知识和内容。

二、改进教学方法

如何让学生更好地融入到教学活动中,避免生搬硬套死记硬背,这就需要教师改进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快乐中掌握知识。

(一)设立专题讨论,强化师生互动。在传统教学中,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教学惯以“一言堂”的方式完成教学任务,这在很大程度上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况且,长时间的聆听会使学生产生疲劳感。为让学生参与其中,可在课堂上准备一二个问题让学生自主思考,在激烈的讨论中,既解决了问题又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2010年广西高校现当代文学研讨会在广西师范学院召开,温儒敏教授在会上说:我们在课堂上不要求学生给出什么标准答案,只要学生在课堂中能围绕某个问题充分发挥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那么,我们这节课的目的就已经达到了。确实,与其让学生在被动中强记,不如让学生在主动中理解。这样才能更好地为教学目的服务,提高学生的文学接受能力和文学审美能力。

中国现当代文学本身就是一门研究性很强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一些教师往往是收集各家之说,将材料进行重组,再加上个人在某个领域中研究的见解,直接传授给学生,这对于文学鉴赏来说是非常有限的。这样教授的结果,学生仍是被动的接受式,学生得到的是一套套的理论和“空洞”的话语,这势必造成学生一定程度的依赖,从而缺乏独立性和创新性,这与我们所期望的通过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学习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审美能力、文学鉴赏能力相去甚远。况且,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想要做到巨细无遗、面面俱到地对文学理论及作品作较为系统的教学也是不可能的,毕竟,首先时间上就不容许。这种情况之下,若能设立专题讨论,重点突出某些作家作品,可以帮助学生形成一种对问题的主动探求的欲望,既能提升学生的学习氛围,又能深化教学内容,从而能加强课堂教学的深度和广度。课堂教学力求知识饱满丰富,由浅入深。开设专题讨论同时也要求教师要不断充实、更新自身的学术研究水平,并以学术研究作为课程开展的支撑,逐渐引导学生深入了解、研究,从而拓展学生眼界,使学生学有所思,学有所得,学有所悟,以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利用现代教学手段,注重情景教学。利用多媒体、录音机、幻灯机等现代教学手段教学,目前在许多高校已成为普遍,但存在着不少弊端。老师为了便于讲课,将课件制作如同教学讲义一般,这样做有一个好处,即是学生做笔记容易,所需记内容一目了然,老师也可以将其作为下学期再用。但缺点也很明显,学生在一成不变的课件中学习极其容易“走神”,将学习变成了一种被动的接受状态,学习效果不理想,而老师如未能及时更新课件则容易流于程序,不能充分发挥多媒体等现代教学的优势作用。其实,文学与影视、戏剧等学科是密不可分的,文学与艺术本是一家。如果在教学中将文学与影视艺术鉴赏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影视生动、形象、时尚等优势作用,激发学习兴趣;将文学课与组织学生结合课程内容编演小话剧,鼓励学生根据自身的理解,用语言、肢体、道具、音乐等重现课程中的历史背景、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等,能真正实现文学教学的艺术性与思想性的统一,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的结合。况且,影视、戏剧与文学的关系从创作理念、对社会生活的叙事与表达、意识形态功能以及批评方式的建构上都与文学唇齿相依。优秀的影视作品往往来源于文学的经典作品,能过对经典作品的改编可以使经典流传更广,因此,如果将影视纳入文学教学,在文学教学中穿插由教师指导,学生自编自演的精彩剧情片段的教学尝试,通过音像、色彩、演员的神态等,可以使文学更加生动形象,养成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习惯,既可以避免学生的“审美疲劳”,又能提高教学质量。

(三)拓展课外阅读,丰富学科知识。课外阅读不仅包括经典文学作品,同时也包括当下的热门文学以及影视精品以及文学理论知识。亲近文学,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是一个文明人增长知识、提高修养、丰富情感的极为重要的途径。笔者在教学中发现,许多学生希望教师能根据教学的需要为他们开出一些必读书目、参考书目,以及相关学术研究成果书目。此举可在开学之初就进行,让学生利用业余时间有效地接触更多的文学作品。也有教师是课上到哪里,即将讲到那个作家作品提前一点时间让学生作一些课前的阅读,这显然较为被动,最好的办法还是在开学之初将书目一一列出,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作准备,自行安排好自己的阅读流程。因此,笔者认为,合理引导学生将课堂听课与课外阅读,教师讲授与自主学习结全起来,对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能力和思维创新能力以及拓宽视野均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现当代文学教学篇5

[关键词] 现当代文学;教学改革;思考

中国现当代文学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课程,由于其学科的现代性品格使其成为教育课程改革中领军学科。从目前我国现当代教学的总体情况看,其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比较滞后,不能适应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随着我国高等课程教育改革的全面实施,探索现当代文学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是一项紧迫而具有重要意义的任务。

一、目前现当代文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改革的必要性

1、现当代文学顺应高校教育教学目标改革的趋势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步伐的不断深入,高校的扩招加速了其对教育教学的改革进程,由于高校近几年不断扩大学生的招生比例,自然就会出现学生质量参差不齐的现象,因而学校以往的人才培养方案以及培养模式都应该相应的做出改变,并且高校应该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而不只是单纯的对学生进行知识的灌输。目前很多高校对现当代文学的教学方式、课程设置、课时安排等方面作出一定的调整,反映到实际的教学中就表现为课程的课时量大为减少,而教学的内容与任务却不断增加,两者矛盾突显,这样就增加了现当代文学的教学难度。

2、学生情况也出现相应的变化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进步,市场化、商品化的理念逐渐渗透进社会的每一个角落,进而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也在悄然发生变化,人们都热衷于追逐经济利益,文学渐渐被边缘化,因此,文学并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汉语言文学专业也因此受冷遇。发生这一变化以前,报考这一专业的学生大都有比较深厚的文学功底,对文学专业是真正感兴趣的,到了大学可以继续学习。但是,目前的这一专业的学生绝大部分的文学功底比较薄,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在中学阶段只是为了考试成绩而学习,根本没有抽出时间阅读文学作品,因此,到大学读这一专业继续学习的时候,往往是比较吃力的。又是因为现在是一个世界文化大交融的时代,学生受西方文化的影响,比较喜欢现代流行文化,很少学生对当代文学感兴趣了。

3、文科专业缺乏实用性,又不符合社会需求,就业更加困难

很多文科学生认识到自己专业的就难问题,在上大学时奔波于考证、考级上面,以便增加竞争砝码。正是由于这样的情况,很少有学生把心思放在学习专业课上面,这样就是教师很难完成现当代文学教学目标。在教室的实际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考虑学生的文化基础、学习能力,而且还得考虑学生的学习兴趣、精力、时间等方面的多种因素,这无疑是对教师教学的一个很大的挑战。

4、教学方式与教学内容陈旧

长久以来,现当代文学一直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课堂上多数是教师对学生进行的知识上的灌输,很少进行师生互动,学生不能有效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很难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变化,高校教育改革逐步深入,现当代文学的课程改革也是迫在眉睫,所以,为了实现素质教育的需要,要大力推进现当代文学在教学模式和教学方式上的变革。

二、中国现当代文学改革之思考

1、对教育教学方式改革之思考

(1)在课堂教学中引入讨论式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学课堂上都是老师作为主要的教授者,很少进行师生互动,想要改变这种局面,就要想方设法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对文学的热情,最终使学生能够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这就要求教师要认真细化教学的具体步骤以及采用的教学方法,教师可以在实际教学时让学生带着问题思考,可以给出一个话题,让学生自由讨论、交流,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教师应该及时的给予总结,加深学生的认识。比如在对《雷雨》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先提出问题,“《雷雨》为什么是中国话剧成熟的标志?”“《雷雨》的民族性体现在哪里?”等问题,让同学们带着问题去广泛阅读相关作品,然后在讨论中整理出答案,这样就很好的把阅读文学作品这项任务落到实处了,从而可以激发出学生的求知热情,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可以在参与和讨论中开阔自己的视野,扩大阅读量,锻炼思维,从而提高其文学素养。教师还可以采取各种形式活跃课堂气氛,以便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在教学中采用现代教学技术

随着信息科技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教学得到了广泛的普及,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较好地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现当代文学它既是文学,又是历史,也是一门艺术课,这就决定了这门学科是比较适合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例如,在学习诗歌的时候,可以利用多媒体创设诗歌的唯美情景;介绍作家作品的时候,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照片、手稿以及相关视频,让学生可以更好地更直观的了解所学内容。教师可以分享一些学习网站给学生,让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学习专业知识。很多现当代文学作品已经搬上了大银幕,可以让学生观看。所以教师应该好好学习多媒体技术,能够进行熟练的教学。

2、建立比较完善的教学评估体制

目前我国很多高校存在一个普遍的现象就是轻教育、重科研。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教师的教学热情并不高,这一状况亟待改善。学校可以建立比较完善的教学评估体系, 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参与到对教师的评定中来,学校要制订出详细的评定标准。

3、对教学内容改革之思考

(1)以提高学生文学理论修养为基础

以往现当代文学以文学知识的学习为教学重点,但是我们应该认识到文学课教学的最终目的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更高层次的文学鉴赏水平以及文学素养,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如果在教学中只注重对文学知识的传输,会使文学固有的感染力、想象力、审美意识以及道德感丧失,这样学生对现当代文学作品内容会变的麻木,获得不了丝毫的感悟。

当然,学生在学习现当代文学时会有知识层面的要求,但是教师应该更加注重对学生在能力方面的培养,使学生可以透过文学现象看其本质,可以把握住文学发展的规律,能够独立的解读文学作品,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知识层面的基础上,掌握一定的文学理论,使分析、审美、欣赏能力有所提高。

(2)通过对作品的学习,培养学生能力

文学史的教学中很容易把这门课当成是对文学史简单的逻辑分析和理论学习,韦勒克曾经这样说过,文学的研究注重的不是文献的研究而是要深刻地理解作品的永恒的价值。如果在实际教学中像对待自然科学一样对待文学,这样无疑会扼杀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完全破坏了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

对于现当代文学的学习其中重要的内容就是让学生深入的体味和品读文学作品,进一步感受文学作品的魅力,使之融入到作品之中。培养学生在课前阅读相关作品的习惯,并且让他们做读书笔记,使学生能够真正参与到文学作品的欣赏、体悟、分析中,更加深刻的体会文学的魅力所在。

(3)培养学生人文精神

所谓人文精神,它是一个宏大的概念,关注的是人类的生存和命运。他的精神内容主要包括对权力和自由的渴望,对人生意义的探索以及对人格、个性的高扬。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如果只对人进行专业知识的教育,不可能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人,最大的可能就是一台有用的机器。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文学是核心内容,它可以拯救日渐衰落的人文精神。所以,现当代文学不仅要传输知识,还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综上所述,中国现当代文学进行教学改革是必然的发展趋势,并且在教学改革中担当者重要的责任。这一学科目前还是一门发展中学科,因此,对于它的教学还只是在探索阶段,需要教育工作者在不断的努力,这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只有通过教育教学改革,才能够逐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鉴赏能力、分析能力以及人文精神,能够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经过教育教学的不断深化与改革,才能是文学发挥其育人的作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温儒敏.现代文学课程教学如何适应时代变革[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5).

[2]吴晓东.我们需要怎样的文学教育[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8).

[3]吴炫.穿越中国当代文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

现当代文学教学篇6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发展,高职高专院校提出了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它要求高职高专院校培养出大批既掌握基础理论与基本知识,同时又以就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能够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与这一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高职高专必须在学科建设、课程设置、实践模式等方面做出调整和转变。中国现当代文学作为高职高专中文系的重要专业课程,也必须结合自身学科特点,不断构建和完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优化培养途径和教学模式,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着力培养具备坚实的文艺理论素养、系统的汉语言文学知识,具备较强的表达能力、写作能力、沟通能力的人才,并使之走向社会后能承担公务行政、基础教育、文化产业、出版编辑、文秘策划、中文信息处理等方面以及其他相关社会领域工作的能力。这正如温儒敏先生所言:“随着大学教育理念的变化,现当代文学这样的基础课的地位也在改变,课时的压缩看来势在必行。不管如何评价这种变化,都必须正视这个现实,这门课的格局和内容、讲法也就必须有所变革。”本文试图从以下四个方面对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进行构想和探讨,希望能够为高职高专有“应用”特点的课程教学模式提供理论准备与实践参照。

一、精选教学内容

高校扩招前,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课时较多,一般安排为144课时。而在高校扩招后的21世纪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影响下,所有课程的专业培养计划都进行了很大的调整,中国现当代文学作为基本素质理论课程,总授课学时几乎缩减一半。有限的授课学时要求教师必须要精选教学内容。对教学内容要进行必要的调整。中国现当代文学在教本文由收集整理学内容方面,最主要的是要处理好文学史与作品选的关系。“应对大学教育的多样化,有选择地进行课程教学实践的探索和尝试,比如现当代文学史教学可以针对不同学校类型、接受对象,在教学中采取基础型的以史带论,代表性作家作品的导读为主;综合型的以史实带史识,突出文学史学科的科学性特征,重文学作品与史料的关系辨析;研究型的以学术性追求带史的简单描述,强化文学史的问题意识。”根据高职高专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这决定了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开设的目的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而非研究型人才。在现当代文学的实际教学中,应以文学史实为线索,以作家作品为基础,侧重于文本细读。如当代文学中的新时期小说,以20个课时计算,3个课时作为文学史的讲授,余下的15个课时分专题来讲,主要讲现实主义小说、现代主义小说、寻根小说、新写实小说。每个专题3—4课时不等。每个专题对代表性作家的代表作品进行文本解读。这样让学生了解了文学发展脉络,同时通过对重要作家的代表作品进行文本细读提高了学生的分析鉴赏能力,锻炼了学生的写作基本技能。为以后从事语言文字以及相关领域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模式与方法的改革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育的功能将更多地从传授现存知识和培养现有技能转向培养学生不断学习的能力,以使学生获得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途径与方法。教会学生学习,将是现时代教育的主旋律”当前高职高专中文专业的教学模式中,依然存在着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听课的“讲授法”。学生对老师依赖性很强,很少主动去阅读文本以及相关理论。学生缺乏勤于思索,勇于质疑的精神和创新的能力。但是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教学中,并不能因为这样的缺点儿完全摒弃掉“讲授法”。因为讲授法重在学生接受前人的知识成果,吸收人类的文化营养,形成自己的知识储备。而学生需要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只有在知识储备的基础上,才可能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了解除讲授法的某些弊端,我在教学的过程中是这样处理的,文学史部分以教师讲授为主,再适度的选一些文本以“讲授法”为主进行细读。除此之外的授课内容我主要采用以教师为主导的全面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能动性的师生有机互动的教学模式。也就是阅读——查阅资料——讨论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要求学生先读文本,然后查阅资料,在学生查阅资料之前,教师要设计有思索价值的问题提供给学生,问题不要过大过深,超出学生能力,就提不起学生研讨的兴趣;主题过浅过易,学生不费吹灰之力便可解决,难以引发学生求知的欲望。例如沈从文的《边城》,可以设计如下问题,“你是如何评价翠翠这一人物形象的?”“沈从文的人性情怀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意义?”,例如曹禺的《雷雨》这个作品可以设计如下几个问题。“周朴园对鲁侍萍的忏悔只有虚伪的成分吗?可否从人性的角度进行评述。”“你是如何看待蘩漪这一人物形象以及她的爱情悲剧的?”让学生带着问题查阅资料后,然后让学生在课堂上讨论,最后教师再通过引导、提示和讲述,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三、重视课程实践课教学改革

实践教学是为配合理论教学,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而设置的教学环节。实践教学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社会实践,而是一种

受制于教育目的和要求,遵循教学规律和原则,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实际操作为主,获得感性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整体素质的一系列教学环节的组合。

具体对中国现当代文学来说,可以采用如下几种实践教学方式和环节:

第一:邀请知名作家和学者到学校进行讲座。让他们讲创作体会和研究经验。使学生近距离的感受文学创作和研究,深受他们欢迎。

第二:开展形式多样的文艺活动,举办“诗歌朗诵会”以及各种征文活动,学生的参赛作品多为中国现当代作品。在这些活动中,由指导老师及时点评及排出名次,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提高了学生理解和欣赏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的能力。

第三:由教师担任顾问,或其他课外指导的方式,支持和帮助学生组织文学社团,自办文学刊物,使他们在具体的文学活动中探索和积累实际工作经验,培养和提高诸如组织管理、调查采访,编辑策划、出版发行、等文学或社会工作能力。

第四:观摩根据中国现当代文学名作改编的电影并让学生撰写影评、指导学生进行学术论文写作,通过这样的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第五:排演剧目:首先让中文系学生阅读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要求学生必须深入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弄清剧情的历史背景、社会环境,把握剧本任务动作、表情、言语等,在此基础上,挑选适合自己演出的人物角色。这就使学生在排演剧目的同时,也可以促使学生把文学理论、小说理论、戏剧理论等抽象知识,在实践运用中得以准确理解。另外也可以通过阅读经典小说,让学生亲自动手改编成适合演出本,这是一次良好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学生在改编实践中,对过去难以理解的戏剧理论,如“戏剧冲突”“三一律”等会有更深入的理解和切身体会。

四、对课程评价体系的改革

课程评价体系是教学改革的重要的一环,如果一门课程没有科学的评价方法,课程的教学改革将是一句空话。长期以来,高校对课程的评价方式主要采用闭卷考试的方式,这就造成中文系的学生考前拼命记笔记,考完全忘记。这种“一次考试定终身”的评价方式并不利于学生表达能力、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所以,在该课程的考核中,要改变传统的期末考试一锤定音的课程评价方式,侧重知识理解性与能力发展性相结合的评价。在评价方式上,进行闭卷考试是必要手段,可以考察学生对知识的接受情况,但是只占整个评价分值的一部分。而学生的课堂发言、小论文的写作则纳入到课程考核的评价体系,同时为了督促学生增加文本阅读量,也要将学生的读书笔记纳入课程考核的环节,教师要对学生的读书笔记及时进行点评,并且写详细的评语和打分。这些考核方式的结合,既提高了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又激发了学生对文学的兴趣,更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课程结束时,教师应将以上每一项评价内容与考试成绩一起进行综合评定,这样的评价结果将会比单一的考试评定更全面、更客观。

目前,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的改革还处在不断探索与实践中,正视高等教育的新形势和专业教学的现状,积极进行种种尝试和探索,调整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探索教学新模式,重建教育理念等,这些改革措施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研究创新能力,有益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但改革仍有缺憾和不足之处,需要更多的实践和努力,才能促进现当代文学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术研究向纵深发展。

现当代文学教学篇7

 一、中国当代文学教学现状

(一)课时量受到限制

随着高校教育的改革,复合型人才教育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本科教育在专业课的基础上增设了大量的公共课程,这使得中国当代文学这类专业课的比重减少,本科教育的目标发生了结构性的转轨和变化,由培养精英化人才模式转向大众化,市场化教育或教育化市场,开始强调多元化教育理念和大学生的与世界接轨性转型,这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确实有很大的帮助,但也存在着问题,使得大学生的专业性减弱,在研究生阶段,专业性才加以突出。因此,在中国当代文学教学中,现代性代替了当代性。于是,公共课程的数量大量增加,不同程度上减少了专业课的课时,使专业课的地位剧烈下降。中国当代文学的内容包含了文学史、“经典”的作家作品和优秀的文学批评的成果。教育的目的是通过对这些知识的传授,培养学生对文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道德品质,有限的课堂时间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了难度。造成了人文精神的滑坡。

(二)学生对当代文学的重视程度低

在二十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文学受到社会各界的推崇,青年学生都乐衷于对文学的学习,汉语言文学专业是比较热门的专业之一,学生是本着对这门专业的热爱来学习的,在学习时主动性比较强,不但能够在学习知识时如鱼得水,也能够在文学的学习中培养自身的品质。现如今,由于社会对人才的要求的实用性,市场化,应用型,人才市场竞争激烈,学生为了以后的就业着想,一般不把汉语言文学专业放在报考的第一选择,学生普遍认为文学与现实的联系不大,对他们的就业没有太大的帮助。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在课下学习文学的时间少,他们对文学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应付考试,课下时间都用在了计算机和英语的学习上,学习优秀的还有相当一部分出国留学而后定居国外或在跨国公司,影视公司,传媒行业等高收入阶层流动,在这样的语境下,学习文学的积极性当然不高,兴趣不浓。“经典”“消失”,流行文化,消费主义文学盛行。

(三)学术制度的弊端

文学是一门感性高于理性,鲜活胜于正统的学科,对文学的研究要重于感受与知识的契合,在研究中深入体会,追求精神层面的提高和心灵的需要。虽然,近年来中国当代文学在学术研究方面的广度和深度及方法都有了长足的进步,但当代文学在学院体制内,在学科等级的规约下,反而依然有所局限,这与社会大环境有关,也与学术规范的强化有关,更与科技理性时代有关。忽略了在文学研究中的情感体验,使文学失去了美的价值,成为了单纯的知识操练,这样的文学教育显然不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对美的感受能力。

二、中国当代文学教学改革

(一)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对文学的学习离不开鉴赏能力的培养,文学教学的目的不但在于传授给学生文学知识,丰富学生的知识理论体系,更在于通过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对作品的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由于受到专业的影响,对文学的感受能力相对较强,这有利于当代文学课程的开展,人的认识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文学文本是文学规律的基础,要想理解文学规律就必须要提高对文学文本的解读能力。因此,在教学中应该立足文本,多给学生介绍经典的文学作品,对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需要课堂教学和课外阅读的配合,从而达到对课堂知识的学习深化对课外阅读的理解鉴赏能力。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列出课下阅读的书目,并对阅读内容作出要求,同时要求学生做好读书笔记,在专题性课程之余,让学生根据教学内容写一些评论性的文章,发表自己的看法。

(二)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广泛运用,给教学效率的提高带来了福音,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不但能够让学生抽象的想象变的具体,还能在短时间内让学生了解更多的相关知识,从而扩大了知识面,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多媒体能够使复杂的内容简单化,比如对《白鹿原》的赏析,从地理位置来说,这部作品讲述了一个西北,中原一代的故事,这个地理位置可以通过多媒体进行展示,学生可以通过多媒体看到白鹿原所涉及的地域景

转贴于

色,让学生能深刻体会到当时的生活环境和社会背景。从时间上来分析,这部作品的时间跨度大,从清末写到解放初,时间跨了五十年之久,这五十年正是中国发生天翻地覆变化的五十年,能让学生深入到当时的环境中去,面对画面,学生仿佛身临其境,融入到作品中去。从人物来分析,关于小说中人物个性鲜明,人物不同的结局反映了人物的一生,可以列出表格,把人物的结局和人物一生的经历联系起来,有助于培养学生总结概括的能力。

(三)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中国当代文学也是一个系统的话语体系建构,在其中穿插了一些作品、作家、文学背景知识,使理论体系变得更丰富。对当代文学的学习,需要在了解基本知识的基础上把握这种话语体系,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了解文学的发展规律,提高学生的感性与理性能力,学生通过对理论的掌握学会对文学现象和作家作品的分析。在理论知识的讲授中,教师应该突出理论色彩,以文学艺术的规律贯穿于当代文学史中,比如在讲王蒙的作品时,既要从理论中,文学史中,把握王蒙不同时期的现实主义创作,意识流创作,现代主义倾向的创作的文学史脉络,又要对王蒙的文本进行文学内部的分析,即文本细读的方法。

(四) 有针对性地进行作家、作品分析

由于受到课时的限制,中国当代文学教学应该更有针对性,减少对文学史知识、文学争论和 “非经典性”的作家作品的解读,加强对文学现象、重要的文学思潮和著名作家作品的解读。对名家名作的讲述可以占用总课程时间的一半,剩下的一半课时可以讲授文学流派和文体等理论知识,这些理论知识的讲授可以穿插在名家名作里,加深学生的印象,但对于五四运动、左翼文学思潮等著名的事件,还是要分课时讲授的。这样就能在有限的时间内进行有重点的教学,保证了教学效率,学生不但对作家作品有了更深刻的了解,还能够自成体系,把文学发展的线索联系起来。

(五)开展专题教学,适应学生发展需求

中国当代文学的教学可以根据学生未来的发展方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学生专业等因素,灵活的开展专题教学。对于汉语言文学师范类专业的学生,大部分学生毕业后都会进入学校,那么就可以把当代文学教学和中学语文教学联系起来,开设专门的当代文学与语文教育课程,使两种知识相互交融,促进综合学习;这就是北京大学著名学者陈平原、钱理群、温儒敏先生等强调的文学教育,它延续的是蔡元培所主张的“美育代替宗教”;针对当代文学有很大兴趣的学生,可以开设更丰富的专题课列入教学培养计划,或者针对“非经典”作家,或者针对某一“经典”作家与边缘化的当代文学部分,主流文学以及“非主流作家”开设专题,或重新“再解读”,或补充,提高学生的兴趣,进一步拓展当代文学的教学空间。或者针对某一作家进行分析,提高学生兴趣;对于想要在当代文学方面有所研究和发展的学生,可以开设当代文学研究的前沿性专题,强化文学史和各种文学批评方法对文本的介入,让学生进入更新更深的理论与文本实践相结合的更丰富的层面。这方面可以借鉴陈思和先生《当代文学史教程》的学科建设思路。

现当代文学教学篇8

众所周知,由于现代科技的强力冲击,当代美术教育理念及方式的发展方向发生了改变,以视觉文化的审美趣味性和创造性为主题的美术教育正在兴起。亦正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影响,美术教育的体制必然会出现相应变化。我国的教育纲要明确指出:“美育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作用。”美术教育是美育的主要阵地。在当代中国艺术教育体系中,我们对美术教育的诠释更加科学,如教育概念的界定范畴不仅包含技能上的培训,还需着重强调“视觉美术教育”或者“视觉文化教育”的价值和意义。如今美术教育的空间范畴大而广,它包含了各种与视觉有关的艺术作品、艺术现象和视觉图像等方面,也包含了传统的绘画和雕塑以及工艺等方面的知识与技能。当代的美术教育实际上指的是视觉艺术教育,特别是现代科技对传统美术教育的冲击和影响表现的尤为突出。首先,现代科技的发展,特别是电脑美术的产生,对传统艺术具有较大的冲击和影响。对于当代美术教育的工作者而言,更加需要以开阔的视野和发展的眼光,建立起艺术创造力的主体性意识。电脑美术是以计算机及其配套设备为主要载体的一种新兴视觉艺术种类,其设计速度比传统美术样式可提高数十倍乃至数百倍。

软件方面,以Photoshop、CorelDraw、AutoCAD、3DSMax为主的绘图软件对传统纸笔颜料美术绘图产生着巨大冲击。每一种电脑制图软件的推出都显示出了微电子科技巨大的数字化魅力,而传统的美术表现技法,如油画、国画、版画、水彩画、素描、水粉,必然受到数字虚拟界面的影响,而审美大众甚至美术教育的主体意识也将发生革命性的变化。其次,摄影技术的诞生,使得对生产生活以至于传统绘画存在的必要性发生了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我们似乎很难分清楚现代科技与视觉艺术教育之间的关系,而作为两种对世界不同的掌握方式,必然有着各自内在不同的规定性。一般来说,现代科技是理性的思维方式,它往往诉诸概念、原理,强调逻辑性、前沿性,需要主观符合于客观,追求真理,是人们对自然规律、社会规律知识性的给予;美术教育是一种感性思维方式,它以审美体验为基础,诉诸形象,强调主体的感受、体悟等形而上的精神表达,要求客观见之于主观,追求审美,给予人们的是审美和情感的积极愉悦。虽然摄影技术的革新层出不穷,使人们的视觉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开阔。然而,随着审美意趣在客观再现的追求中发生异变,促使现代艺术走向内质与抽象的表达。如今,高科技数字媒体技术的影像时代已经来临,如何处理其与传统美术图像的表现关系,值得考虑。现代美术教育系统已经充分利用数字媒体技术来处理传统图像学知识和技法,这将给予传统美术教育以巨大冲击。因此,美术教育这种特殊性的内在特质,决定了现代美术教育中建立起主体意识的必要性,尤其是对于现代科技影响下的当代高校美术教育来说显得相当重要。

二、现代科技对当代大学美术教育的启示

如今人类社会已经迈入知识资源共享与信息网络化的境域,现代科学技术对美术教育的创新和变革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美术教育工作者通过现代信息获取技术,可以同步掌握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时代的教育资源。现代美术教育的创新离不开信息的支撑,无论是现代艺术的教育性质,还是技术手段的全新应用。这对于国内外美术流派与思潮信息的把握更是至关重要,而这些信息来源的途径主要是数字媒体。当今科学技术发展的特点是突然与迅猛,它在不断发生裂变的同时,也在逐步改变着人类的物质文化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譬如,视觉传达教育在二十多年的发展过程中,不断的变换角色。这些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美术教育视觉传达数字机能的引入和传统的教育方式相结合。二是快速的科技发展给视觉传达教育注入新的活力,互联网及计算机技术所带来的视觉语言,反映了全球化对中国现代视觉设计的影响。我们在很短时间内逐步与国际接轨,“读图时代”的到来,网络、电视和印刷品等“国际化”的特征更加明显,这些都归于西方视觉设计教育的影响。同时,具有传统文化特征的中国化设计特征逐渐显露。现代科技促使视觉传达艺术形式更加完美,而中国传统文化及图形融入到“国际化”的视觉语言中,显示了其不断的融合与交汇的发展趋势。由此可见,科学技术几乎以登峰造极式的神奇方式,给人们的各个生活的空间领域带来革命性的的变化,使人类几千来年的梦想在这里变成现实,变成了一个肯定现实生活和对未来幸福生活充满憧憬的时代。

上一篇:行政补偿制度范文 下一篇:现代语文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