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论文方向范文

时间:2023-12-12 03:23:03

思想政治教育论文方向

思想政治教育论文方向篇1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理论属性

[作者简介]刘新庚,中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党委书记,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导师,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主要学术带头人;高超杰,中南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博士生,河南理工大学教师,河南焦作454000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434(2013)04-0083-05

理论属性指的是学科理论表现出的内在联系性和逻辑性,是反映学科最一般、最本质的特性,是划分学科归属的根本标准。学术界对于将思想政治教育学确定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下属的二级学科曾有许多争论。有学者认为“这种划分存在逻辑上的不周延”。学科属性不清晰,势必制约学科的纵深发展。而回答这一问题,则必须把握三个方面:一是如何理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表现出的政治学、教育学尤其是德育学的属性特征;二是如何看待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马克思主义学科属性:三是如何看待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立的“中国特色”问题。正是基于这三个方面的内在逻辑,可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作出更清晰的认识和界定。

一、从学科分类上看,思想政治教育属于软科学领域,是多科融合的交叉边缘学科

英国著名教育学家托尼·比彻(Tony Becherl从认识论和社会学角度运用四个维度对所有学科进行了分类。托尼·比彻所讲的认识论视角包含硬,软(soft versus hard)和纯/应用(pure versus appli-ante)两个维度。硬/软维度是以学科领域的所有学者对某一特定的研究范式或理论体系的认同程度来描述学科理论属性的一个指标,认同度高,则学科硬度高、软度低;认同度低,则学科硬度低、软度高。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建立是在大量借鉴政治学、教育学、伦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门相关学科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这不仅有基本理论的借鉴与融合,还有研究方法与研究范式的植入,这就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学在理论属性上是一门研究范式多元的软学科,不像自然科学领域内的交叉学科有着认同度较高的研究范式。多范式的问题源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借鉴移植。思想政治教育学是在上述学科的结合部、交叉处产生的一门新兴学科,是对思想政治教育现象的学术概括和规律的理论探究。这一形成方式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学作为一门多科融合的交叉边缘学科的理论属性。

(一)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教育与政治教育的融合。“思想教育”,顾名思义,就是关于思想观念的教育。“政治教育”是统治者向社会成员传播政治观点、培养政治情感、使社会成员形成一定的政治认知、政治信念、政治理想,并达到政治参与和政治认同目的的实践活动。两者的融合结果,就是思想教育有了政治特别是主导政治意识形态的价值导向,政治教育可以通过思想教育的形式取得更好的效果。这样融合形成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受政治制约的思想教育。是侧重于思想理论方面的政治教育。政治性的要求与人们的思想现实的差距只能靠商谈、对话和理性说服以达成共识。这种共识的达成是因为“对话者与听话者之间的共享信念——他们对话行动中提出的有效性主张的主体间承认所产生、甚至所强化的那种共享的信念——蕴含了对涉及行动之若干义务的默认。就此而言,这样一种认可创造了一个新的社会事实”。也即是通过思想教育的形式达成政治教育的目的。为实现目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在理论指导方面就涉及多门学科的相关理论。作为专门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现象及其规律的思想政治教育学自然有了融合性的多范式的理论特征。

(二)思想政治教育学是人文学科与社会学科的融合。在研究者的视野中;人文学科与社会学科是有着明显的区分的。比较一致的看法是人文学科的核心是文史哲,对象是人文世界,人文世界具有精神性、意义性和价值性的特征。“研究人的价值和精神表现”是人文学科区别于社会学科的重要特征。社会科学旨在探寻社会规律,获得关于社会事务及其运动变化的知识,社会科学所关心的是人类活动的功能与效果;人文学科的旨趣在于探寻人的生存意义,表达某种价值观念和价值理想,为人的行为确立某种价值导向同。另外,国际上有四种比较权威的学科分类体系在社会学科(social sciences)与人文(humanities)上有着清楚的分界。那就是认为社会科学是介于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之间的。有时也起到连接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作用。从研究对象上看,社会学科研究人与社会的关系,即人的行为;人文学科研究人的文化生命,即人的本质。从研究作用上看,人文学科能够提供价值体系,对人的精神起根本作用,因而对人和社会似乎不具有明显的实际运用;社会科学对社会的影响较为直接,如法学、管理学。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借鉴的相关学科中,哲学、伦理学属于人文学科的范畴,而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则属于社会学科的范畴,教育学一般也归于人文学科。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学既有人文学科的属性,又有社会学科的属性。思想政治教育学的人学范式走的就是人文学科的研究道路,社会哲学范式则是走的社会学科道路。思想政治教育学更多地关注的是社会政治关系和道德关系,更应该属于社会科学的领域,只不过它是带有人文学科特征的社会科学。

(三)思想政治教育学坚持了一条交叉发展的路径。交叉学科是现代科学发展的综合形式与重要趋势,也是科学深刻变革与日益丰富的表现,是不同学科相互渗透而形成的新兴学科,学科之间的融合是通过交叉来实现的,学科交叉是新兴学科产生的必然途径。进入20世纪之后,由两门学科交叉产生的学科不断出现,跨度也越来越大,也出现了三门以上学科交叉的新学科,如医学化学地理学、物理生物化学、教育社会心理学等。按照交叉程度可以将交叉学科分为六种类型,即比较学科、边缘学科、软学科、综合学科、横向学科、超学科或元学科[91&80-82)。思想政治教育学最初是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践中科学化而形成的学科,逐渐与政治学、教育学和伦理学等交叉融合,又大量借鉴了心理学、管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理论概念。从交叉程度上看,思想政治教育学属于边缘学科和软学科的层次,但尚不能达到软学科要求的以管理和决策为重心问题的层面。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学是一门具有软学科特征的交叉边缘学科。

二、从价值取向上看。思想政治教育指向于国家意识形态建设。是服从服务于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的应用性学科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领域的理论教育和课程设置都是围绕主导意识形态的需要展开的。“在正式课程方面,意识形态试图回答这类问题——什么知识最有价值?对谁最有价值……从意识形态角度看,常常是在回答这些问题时形成课程。”[10w172)思想政治教育在一定意义上就是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话语体系中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实践回答。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属的二级学科,思想政治教育必然在本质属性上反映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要求。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学科属性。

(一)思想政治教育学是因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而诞生的学科。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造、理论宣传、理论教育始终是结合在一起的。早在1847年为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的章程中,马克思恩格斯就提出了“宣传工作”的概念。并要求大家要有“革命的毅力并努力进行宣传工作”。他们也规定了理论教育的基本任务、主要内容和具体形式,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创立奠定了重要理论基础也提供了重要的实践参考。列宁提出了“政治教育工作”的概念和“灌输理论”,指出“政治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共产主义者”。而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实践则成了学科建立的直接理论依据。提出:“思想教育是团结全党进行武装斗争的中心环节。如果这个任务不解决,党的一切政治任务是完不成的。”“政治工作是一切经济工作生命线。”“在思想上要有所进步,政治上也要有所进步,这就需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学习时事政治。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就等于没有灵魂……思想政治工作,各个部门都要负责任。”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问题提上日程,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得以建立。这一阶段,我们党继承和发扬思想政治工作优良传统,开创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局面。思想政治教育实现了从经验总结到理论建构的转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更是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提供了新时期的理论支撑。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设立,也是顺应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需要的理论成果。

(二)思想政治教育学是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为灵魂的学科。马克思主义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直接的理论依据,推动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发展和实践创新。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根本理论依据。特别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成果也不断丰富和发展着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架构,塑造着学科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具体来讲,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肯定了思想意识和社会存在的依赖关系,证明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和地位;马克思主义的需要理论说明了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则成为了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和任务的确定依据;社会意识形态理论告诉我们要建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说明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功能“最根本的是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众多理论创新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和学科建设中始终发挥着主导作用,特别是科学发展观提出的以人为本理念,更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宗旨的重要原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人学研究范式建构的重要理论依据。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直接论述构成了学科的直接理论依据。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我们党也认识到,“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是团结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实现党和国家各项任务的中心环节,是我们党和社会主义国家的重要政治优势”。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概括为认识和改造世界:邓小平指出是培养四有新人;另外,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灌输”的理论,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关于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论述。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要齐抓共管的思想等等,都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重要来源。我们党近年来出台的有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文件,更是继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也是我们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理论研究的直接理论依据。

(三)思想政治教育学是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目标的学科。思想政治教育的培养目标就是坚持全面发展观,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所谓人的全面发展,就是按照人应有的本质,“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思想政治教育学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目标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深入研究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引导人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认识世界的能力;二是深入研究社会思想意识的变动规律和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引导人们形成符合社会主流价值取向所要求的思想政治素质。从马克思主义诞生到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最新成果科学发展观,其理论出发点和价值追求都是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未来社会是“以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这种发展只能在共同体中才能实现。因为“只有在共同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能力的手段……个人才能有个人自由”。这一思想为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和各项工作指明了方向,也为思想政治教育明确了目标。特别是科学发展观更是鲜明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因此,从以上经典论述可以看出,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命题和价值追求,贯穿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进程。思想政治教育学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作为学术诉求,是从实践的角度对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具象化,也是其作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学科应有的学术价值取向。

三、从比较视角看,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明显的中国特色。是“中国向度”的意识形态教育类学科

国外也是有意识形态教育类相关学科的,如宗教学科、公民教育学科等等。而作为独立学科形态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国特有。我们可以称之为是学科研究取向上的“中国向度”,意思是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学科存在的意义主要在于结合中国的意识形态建设实际,指导中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并获得理论上的创新成果的意识形态教育类学科。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在这里主要指“中国思想政治教育学”,在理论属性上的“中国向度”主要源于以下两点:

(一)德治传统是学科“中国向度”的思想基础。中国传统社会的思想文化领域占主导地位的是儒家思想为代表伦理型文化。道德理想的播化成为社会秩序建构与维护的关键性的、具有决定性意义的环节。这种思路在治国主张上的体现,就是对“德治”的肯认与推崇。统治者的道德成为德治是否顺利实行的关键环节。圣王和君子作为儒家思想的理想人格,居于社会政治生活和道德生活的核心,这就创设了政治生活与道德生活相统一的社会文化环境,使得“内圣外王”成为儒家人格修养的纲领性要求。由此推演出“三纲八目”的修养途径和慎独的修养要求,目的在于塑造道德上成“圣”而政治上“王”之的理想政治人才。因为没有法的约束,过分强调道德的自我调适能力,儒家的德治最终发展到了“人治”。同样,法律如果失去道德性,将不成其为法律,而是对人性的亵渎。法律的制定必须要求相应的道德基础作为基本价值取向,这也就是西方的法律都不与《圣经》道德相违背的原因。我们国家的政治文明建设自然也要符合我国的德治传统倡导的伦理道德价值观。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尽管在理论基础上是马克思主义的,但它厚植于我国深厚的传统“德治”文化的土壤必然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方法与中国传统德治思想理论的契合,深受传统德治融“政治”于“道德”,以“育德”而“为政”思想的影响,形成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学这一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思想政治类学科。思想政治教育学或许也可以看作儒家“内圣外王”学的现代性表达,“内圣”讲的是思想道德的塑造与修养,“外王”讲的是政治实践,“内圣外王”学的核心是道德教化和政治实践,也就是思想政治教育。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学科的理论支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的集体智慧结晶,是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形成的政治和思想财富,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概括。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创设与发展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大体上是同步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意识形态性的时代特征就来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2004年,党中央提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并在随后设立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所属六个二级学科,将思想政治教育明确归属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下,其实质也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来统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为形成中国特色的学科体系奠定学术基础。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学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产物,它直接的理论支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中国向度”主要指学科的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中国风格建构。然而过分强调“中国向度”容易使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一样。由于缺少自觉的比较和对话的维度,结果会把“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思想政治教育变成只有“中国特色”的“自说自话”的体系,最终走向封闭僵化的学科道路。因此,开辟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的国际视野是学科建设的自觉追求和重要命题。

首先,从实践理性层面上,要确立全球化语境和国际视野中的中国问题视域。全球化背景下,各国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各种意识形态领域的问题呈现出复杂联系和共性特征,任何国家和地区的本土性问题同时也成为世界性问题,任何世界性问题都同时也表现为本土性问题。就我国现实来说,经济问题都会在社会思想政治领域有所反应,而价值问题、伦理问题、政治问题更是直接地影响着人们思想意识变化。西方发达国家所经历过的现代和后现代的问题,我们正在不同程度地体验或面临;我们在发展中所成功解决的实践问题和路径探索、理论创新都不是孤立层面的“中国特色”的问题,而是国际视野中的具有“普世意义”的中国问题,是与全球性问题相互交织的中国问题。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成功实践经验既是中国的财富。也应当成为世界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共享的精神财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和理论研究应当从这样的高度和视野来审视中国问题,设计中国的意识形态建设,对具有世界意义的思想政治问题进行总结和升华。

其次,从文化精神层面讲,民族文化和世界文化应该在开放交流中碰撞交融。以此为新的契机形成新生的文化精神更能丰富普世价值的现代性内涵。全球化背景下,任何一种文化形态都不可能在文化世界里唯我独尊。它既然是一种文化类型,就必然有着自身的优势和弱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作为我国的一种文化现象,其文化诉求不能只停留在强调自身传统文化和“中国特色”的城堡里,而应该以更加的理论自信和理论自觉走出去,广泛开展与世界上各种思想文化热点的对话碰撞,努力对全球范围内思想文化领域的焦点问题作出“中国回答”,由此获得一种包含着中国文化价值的世界性的文化精神。这才是思想政治教育学所应该具有的文化底蕴。否则,只讲究中国特色、中国元素而不能在世界思想文化交流中占有一席之地,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学科存在的理论和实践价值和力量就显得微不足道。

最后,在理论理性层面,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坚持用经典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人民,更需要建立起中国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世界上各种有影响的意识形态教育理论的直接对话。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才能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宽广的理论视野和问题导向下的理论价值。特别是在全球化背景下,就像世界范围内文化精神的交流包容一样,理论创新更多地依赖不同理论话语和理论形态的交流对话。正如马克思主义的真正生命力并不体现在被标榜为“放之四海而皆准”上,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真正生命力也不能仅仅体现在党的领导人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生命线”地位的论断和定位上。只有在和其他社会科学理论之间围绕人类共同关心的有关人类生存发展的社会现象、社会思潮展开的对话、审视甚至是批判交流中,思想政治教育才有可能获得理论创新的动力和理论价值的自觉自信。

思想政治教育论文方向篇2

吴琼(1988.5-),女,吉林省长春市,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2011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哲学。

摘 要: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迅速占领网络阵地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来说至关重要。目前,各式各样网络公开课的盛行使我们意识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必须抢占网络阵地,建设独具特色的思想政治理论网络公开课。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网络公开课;建设原则

网络公开课,是当下教育界的热门词汇,它是利用网络交叉串连、随时随地的强大功能特点,在开放大学教学团队的主导下,通过电脑虚拟空间营造网络公开课,是优势教育资源的共享,是传统课程在现代网络信息环境下的重建,是教师、学习者、媒体教材和网络学习环境四方持续地相互作用的过程与内容的总和。网络公开课的发展是伴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而产生的,各种网络公开课的经验教训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敲响了警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必须抢占网络阵地,建设独具特色的思想政治理论的网络公开课。

互联网每天都在刷新者我们的世界,这种新技术消除了人们之间距离的障碍,正十分有效的参与塑造明日的社会。网络的迅速发展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进行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如何建设思想政治理论网络公开课也必然成为一个关键。那么,建设思想政治理论网络公开课应该坚持哪些原则呢?以下笔者将针对当前一些网络公开课存在的问题及经验,提出思想政治理论网络公开课建设应该遵守的一些基本原则。

一、方向性原则

所谓方向性原则,是指思想政治理论网络公开课应具有明确的政治方向,要体现明确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方向,必须与中国共产党的纲领与宗旨相一致,并始终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原则。方向性原则是思想政治理论网络公开课建设的根本原则。

坚持方向性原则,对思想政治理论网络公开课的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由于网络文化体系的开放性,高校互联网与国内外互联网紧密相连,东西方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和激烈碰撞使高校网络文化呈现广泛性和多元性,这虽有利于大学生树立自强意识、创新意识、成才意识、创业意识,但也带来一些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失、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因此,思想政治理论网络公开课建设的过程中,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原则,弘扬社会主义的主流文化。当今世界纷繁复杂,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作为两种根本对立的意识形态,虽然斗争方式随着历史的进程有所改变,但真正的斗争却从未停止过。资本主义总是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手段,试图把社会主义国家纳入自己的价值体系,进而削弱对方,实现其国家利益的最大化。对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高度警惕,在运用网络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必须大力倡导社会主义原则,弘扬社会主义的主流文化。

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具有鲜明的阶级性。随着网络文化的发展,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思想文化的阵地,马克思主义不去占领,非马克思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的东西就必然去占领。思想政治理论网络公开课的建设必须高举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旗帜来表达我们的文化立场,加强由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网络文化建设,以宽阔的视野和开放的胸怀引导学生认识、吸纳人类文明创造的一切优秀成果和观念的同时,又要高扬主旋律、注重理想信念教育、强化学生的爱国意识与爱国情感,帮助学生增强对腐朽意识形态的抵抗能力。

在贯彻方向原则时还必须讲究科学性。坚持方向性原则要与方法的灵活性结合起来,努力探寻方向性原则与具体目标之间的契合点。只有坚持方向性原则,才能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才能实现思想政治理论网络公开课的价值,使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效益得到发挥。

二、实效性原则

实效性原则是指在进行思想政治理论网络公开课课程系统总体设计和建设过程中,从合理性出发,以尽量少的劳动和资源耗费取得最合理的成果的依据和标准。实效性原则是思想政治理论网络公开课建设的指导原则。

实效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命力,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和归宿。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提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坚持以人为本,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针对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这其中也包含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本原则、方法、效果和目的。当前社会环境的变化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得客观环境和客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方法和媒介却处于相对滞后的状态,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不佳,学生在价值观念、品德修养、心理健康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因此,实效性成为衡量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首要标准。追求实效、提高实效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要求,是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客观要求。

建设思想政治理论网络公开课必须坚持实效性原则,避免超越现实条件去追求高画质和音质的教学效果,而是追求教学内容的质量和实用性,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有利于思想政治理论的传播,才能提高思想政治理论网络公开课的实效性。否则就会造成资源浪费甚至使思想政治理论网络公开课教学不能正常运转而成为一种形式化的“摆设”,发挥不出其应有的作用。

三、规范性原则

所谓规范性原则,是指在思想政治网络公开课建设的过程中,每个环节、每个步骤、每个流程,都有一定的规矩和标准。规范性原则是思想政治理论网络公开课建设的重要原则。

7网络具有开放性,因此网络文化呈现出多元性。仔细观察与研究其它网络公开课之后,我们会发现其存在的一些问题。很多网络公开课缺乏规范性,无论视频效果还是教学内容,都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导致网络公开课鱼龙混杂,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网络超越了地域、时空的限制,打破了国与国之间的界限。网络环境的开放性,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使我们人类置身于更加广泛的联系之中,互联网体现了灵活、开放的信息交流方式,每个网民可以凭自己的需要、兴趣去访问网络资源,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受约束的。开放是网络的基本特征和优势所在,网络的普及极大地改变着人们的认知方式、交往方式,乃至生活状态。同样,思想政治理论网络公开课这种开放的教育资源的普及,也必将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我们在建设思想政治理论网络公开课的过程中,必须注重规范性。

在建设思想政治理论网络公开课时,无论是课程设计还是其它各个环节都必须有严格的标准,建立规范、科学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网络公开课课程标准。思想政治理论网络公开课必须要严格的筛选,必须保证思想政治理论网络公开课的高质量,避免出现良莠不齐的现象。规范性原则,对于教师的能力和水平的要求也更加严格,教育者必须要提高自身的能力,这样才能保证思想政治理论网络公开课的质量。在思想政治理论网络公开课建设的过程中,始终坚持规范性原则,不仅有利于教师教学能力和水平的提升,也会使思想政治理论网络公开课发挥更好的作用。

四、虚拟性和现实性相统一的原则

所谓虚拟性与现实性相统一的原则,是指思想政治理论网络公开课的建设不能脱离现实社会,而是将网络这个虚拟的世界与现实社会相统一,二者相互补充,相互促进。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某些内容的不作为性使我们充分认识到,作为说服式的教育,我们的“说”只是途径,让受教育者“服”才是目的。如何使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背受教育者所接受和认同,关键在于思想政治教育能够解释和解决他们所关注的社会问题。思想政治理论网络公开课是一种全新的教育方式,它不能像传统思想政治教育那样教育主体和客体紧密结合,在思想政治理论网络公开课中,教育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是松散的,客体可以游弋于网络之中,也可以游离于教育之外,这就导致了思想政治理论网络公开课教育主体的被选择性。如果我们的思想政治理论网络公开课不能在教育对象心灵深处引起共鸣,就很难被其认同,教育对象就会渐渐疏离教育主体,甚至对其心存芥蒂,这样不仅没有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更大的成果,反而会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更大的困难。

网络为人们的实践活动提供了一个与现实空间之间有一定差异性的虚拟空间,同时,网络与现实社会之间存在着联系性和互动性,这种联系性与互动性统一于共同的实践主体。思想政治理论网络公开课的建设必须与现实对接,建立与现实一致的团体组织,以现实中的团体组织为基础和根本,网络公开课作为有效延展,互相促进、互相推动、相辅相成,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最大化。

建设思想政治理论网络公开课必须充分考虑虚拟性与现实性的互动关系,现实中的团体组织,抑或个人都会能动地作用于网络虚拟世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正确地引导和充分利用现实中的能动因素,努力实现网路与现实之间的信息对称与统一,从而使思想政治理论网络公开课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另一有效途径。

坚持虚拟性与现实性相统一的原则,可以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思想政治理论网络公开课的点击率和应用率。

此外,网络文化的发展,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的建构提出了新的要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善于利用网络信息技术注重对人才素质要求的新变化,拓展教育内容,加强针对性。因此,在建设思想政治理论网络公开课的过程中还应该注重与时俱进。要紧紧地抓住社会主义现代化和改革开放的全局,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性思考,选择具有紧跟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的生动案例,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理论网络公开课的吸引力、生命力和说服力。要构建体现时代精神的主导价值体系,以利于大学生形成自己的价值核心,不至于在网络文化多元价值选择中产生迷失。只有这样,思想政治理论网路公开课的建设才会取得理想的效果。(作者单位: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参考文献

[1] 陈刚,张建伟,李海霞.高校网络课程实施质量的评价标准[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3(5).

[2] 沈建红.网络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话语体系构建[J].教育探索,2009(10).

[3] 李俊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的网络课堂建设[J].教育与职业,2010(24).

[4] 张瑜,吴倬.试论网络文明对当代青年思想意识成长的作用[J].教学与研究,2006(4).

[5] 张再兴.我国高校网络思想教育的十年发展历程[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5(12).

思想政治教育论文方向篇3

关键词:思想政治 教育 科学化发展 前提与途径

自建国以来,中国社会的发展已经走过了几十年的历程,全体中国人民在马克思主义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带领下,思想政治教学的科学化方面已经取得巨大的成绩,并积累了丰富经验。然而在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思想也出现了很多问题,这就需要推进思想政治教育,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朝着科学化方向发展。

一、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发展的内涵与前提

所谓的“科学”就是真实地反映事物本质的理论与学说,与一般化相对比,就是要理解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的含义。中国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标是:科学执行党和国家的教育政策、培养四有新人,这一目标支持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拥有一套科学、先进的思想理论体系以及相应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发展的前提。自从建国以来我国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包括:马克思主义原理、思想、邓小平理论以及到后来的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体系,再到当今的科学发展观。广大中国人民在这些先进理论的教育指导下,推进了经济发展,促进了社会进步,人们的思想素质与科学文化素质都有巨大提高。由此可见,在马克思主义原理指导下的有中国特色的思想政治理论是科学的理论,必须加强对这个理论的教育与宣传,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发展要本着三个方向:第一,思想政治教育要紧紧为社会的大局发展服务,服务于经济建设与社会进步;第二,对全民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要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素质,营造积极向上的社会环境氛围;第三,以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一切活动的宗旨,在解决思想问题的同时也要解决实际问题。

二、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发展的途径

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科技含量。这里面的科技含量不仅仅指的是思想认识的理论层面,更重要的是综合各门具体科学理论知识的运用。

首先,加深对思想政治理论认识,思想政治理论建设不仅仅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宣传,而是用正确、科学的方法加强对思想政治理论的宣传,深入探究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教育的对象以及其中蕴含的规律性的东西,以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为基本的理论基础上,不断加深对马克思主义的深人理解,灵活应用,不断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内容和方法的发展,使其朝着科学的现代化方向前进。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外延建设,在我国思想政治理论的指导下,同科技手段、物质技术等手段紧密结合起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化、工程化操控管理。

其次,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含量,还包括各种科学知识对这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辅助。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对其他学科知识学习的影响,使学生树立科学的思想、正确的人生方向,在科学的目标的指导下努力学好科学文化知识,不断开拓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领域,注重学科间的渗透和发展,运用现代化的手段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

再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建设。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发展的根本是要加强学科建设,只有这样才能使思想政治工作朝着系统化、科学化的方向发展。要建立严谨的思想理论体系,形成一套科学的系统化的教育教学科目,积极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理论的学术讨论,深入对思想政治科学化的理解。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不可以盲目照搬他国的思想政治理论,消除崇洋的思想。因为一个思想政治理论体系的科学与否,不仅要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更重要的是要符合本国国情,从本国实际出发,形成具有本国特色的思想政治体系,提高学科学术的科学性与权威性。

总结

思想政治教育论文方向篇4

关键词:范式;灌输;交往

中图分类号:G631D422.6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992(2010)02-046-02

范式,本是一科学哲学术语,是美国科学哲学家库恩(Thomas Kuhn)在考察“科学革命的结构”时提出的一个专门术语――paradigm,有人将其译为“范式”,是指自然科学研究定时期内特定的学者共同体在研究特定的学科领域或某一特定的学术问题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并取得共同认可的总体思想和思考方法,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基本解释框架。本文所用或借用的“范式”概念,特指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思考和诠释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的总体思想、基本解释框架和具体思考方法,或者表现为研究的视角。

1思想政治教育范式概念相关表述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范式转换的概念,叶德明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范式转换是思想政治教育哲学观点、理论体系、研究规范和研究方法进行整体性改变的一种革命过程”。以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为代表性作品;后者为思想政治教育领导管理部门和一线的实际工作者所采用,主要是对在工作实际中摸索、创造出来的经验进行总结,并以工作交流的形式使之得以推广。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论》中,张耀灿、徐志远则以“学科建设取向”为题对研究范式给予了特别关注。该书中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主要取向大体上有以思想政治工作的优良传统为基础的传统取向以及德育学和教育学取向、管理学取向、工程学取向和行为学取向。此外,在《思想政治工作学研究方法论》中,余仰涛将思想政治工作研究的成果大致分为“借鉴型成果”、“经验型成果”、“政策型成果”、“比较型成果”和“功能泛化型成果”(指把思想政治工作的属性任意扩大、功能随意增多的一类成果),并敏锐且不乏远见地提出,“借鉴型思想政治工作形成不了自己的特色;经验型思想政治工作已经走到了尽头;政策型思想政治工作显得理论‘底气’不足;比较型思想政治工作缺乏对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的系统研究和应用;功能泛化型思想政治工作自己否定了自己独立存在的价值,得不到社会的认可。”在笔者看来,这里无论是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研究范式、学科建设取向的分析,还是对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成果的分类,实际上都是对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式的一种概括。同时他又把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现已形成的主要范式可以归结为以下三类:“一是思想政治工作学范式。主要体现于中央和地方宣传系统、党校及企业、社区思想政治工作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成果中,其理论更多地来自对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经验教训的总结,学术话语与文件话语的一体性是其重要特点;二是经典教育学范式。这是一个以教育学(尤其是德育学)为理论来源和基本体系框架、深受凯洛夫教育学影响的研究范式,其专业语汇以教育学、心理学术语为主,这也是目前各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主导型研究范式;三是军队政治工作学范式。主要反映于军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成果之中,研究对象以军人思想政治工作为主,其理论来源主要是革命与建设发展时期党和军队领导人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以及军队思想政治工作实践经验,研究成果也主要在军队及军事院校交流、传播和运用,有着与地方差异性较大的术语体系。”[3]本文所论及的思想政治教育范式大致相当于戴锐教授所提出的思想政治教育范式的第二种“经典教育学方式”。

2灌输思想政治教育范式受到严峻的挑战

2.1 灌输作为一种范式的存在

关于灌输教育的争锋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和理论统一的过程中,已经很难把灌输经纬分明的分清是原理还是方法;它既是原理也是方法;既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也是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总体思想和基本解释框架;既是经验的总结也需要在实践手段中不断发展;不论在实践层面还是理论层面也很难对其存废下结论;从更广阔的视野可以把灌输作为长期以来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范式的存在。

2.2 灌输教育范式在实践中受到严重的挑战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市场经济建立以来,由于社会结构的深刻变迁人们逐步从“差序格局”、“行政组织格局”中解放出来,社会面临着大变革,大调整。社会流动日前加快,民主与自由逐步增强;全球化和多元化使传统的思想政治灌输教育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沈壮海在其博士论文《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提出“目前,大学生对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认同率不超过35%”。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和思想政治教育受到的挑战是广大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不断反思的主要问题。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反思我们认为除了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特别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的思考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思考外,更主要的是对灌输教育的思考,因为灌输教育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建设方式、理论思维模式、实践操作方式。

3交往思想政治教育能否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范式转向

3.1 交往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和相关理论概述

我国哲学领域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就开始把交往实践作为研究的前沿。所谓交往实践是指在一定的客观环境中,在主体间性原则指导下,多极主体通过改造或变革共同的中介客体产生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物质活动。它是“实践”与“社会关系”的有机统一。而交往实践观,是通过交往实践来反思和把握人类社会的观念,就是将交往实践作为理解世界历史即全球化的本性、基础和一以贯之的主线的哲学观念,其本质是一种世界历史观。

3.2 交往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范式

把交往理论引入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在此可以借用彭未名教授关于交往德育的相关论述“其一,交往德育是德育主体的主体性与‘主体间性’的体现和统一,从而使德育主体的主体性具有完整的本体论意义。其二,交往德育建构起大学德育通向社会生活的桥梁,从而具有生活和实践的生存论意义。其三,交往德育是德育方法有效变革的关键,从而具有根本的方法论意义。”在此本文不论述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区别,因为在实践中,特别是学校的教育实践中,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很难经纬分明的分清,二者更多的是统一。如前所述,在彭未名的文章中已经把交往理论作为一种范式来理解。因为交往理论已经作为思考和诠释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的总体思想、基本解释框架和具体思考方法,或者表现为研究的视角。符合范式一般的条件规定。

4 灌输教育・交往德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范式的思考

传统的灌输式的思想政治教育范式在实践中受到严峻的挑战和非议,也受到一些学者和专家的支持和理解;交往理论逐步作为一种范式引入思想政治教育,并呈现出日受欢迎的待遇。思想政治教育的多功能性和深刻的复杂性不是那一种单独的范式所能解决的。思想政治教育既需要灌输范式又需要交往范式。从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性分析,具体到高校,交往范式对思想政治教育者主体理论素质、道德品质、思想素质都有更高的要求;而灌输范式更多地表现为理论的宣教,对思想政治教育者主体的理论素质要求较高。正是因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理论素质、道德品质、思想素质的不完全匹对,特别是思想政治理论的过度拔高和学生思想实际和道德品质之间的差距过大,从而导致在教育过程中“双重人格”的出现。而从交往范式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就能减弱“双重人格”的产生。但同时,广大的一线思想教育者主体,他们在与国家和社会互动的过程中会产生一些新的思想和观点,他们的思想和道德品质如何保证,他们遇到的现实的困惑如何解决?并且他们这些思想和观点会深深地影响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受教育者。因此,我们认为单纯的灌输范式和交往范式都不能从根源上解决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问题。思想政治教育不是单一的“工程”,而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深深地依附于整个社会结构中,特别受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的影响,人们的政治思想更多的来源于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与党和国家交往的过程中,只有党和国家的执政人员真正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发展好、维护好、解决好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好思想政治教育问题。■

参考文献:

[1] 叶德明.论思想政治教育范式的转换[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9.3

[2] 沈壮海. 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的新范式和新形态[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7.2

[3] 戴锐.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式的回顾与前瞻[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6

[4] 金鑫、张耀灿.对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的再认识[J].学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2008.6

[5] 徐志远.灌输原理: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的一个重要范畴[J].探索.2007.3

思想政治教育论文方向篇5

摘 要: 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思想政治教育文本具有自己的特质,表现为载体的多元性、内容的扩展性、应用的实践性、实践的对话性。思想政治教育文本特质研究视角,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 文本 特质

文本是为了表达完整、系统的含义而按照语言规则构成的语句或语句系统,它可以是一个句子,如格言、谚语、警句,但普遍为一系列句子或是一个篇章,文本与段落相比有头有尾,有内部的结构性、相对封闭性,是一个自足的系统。不同学科的文本具有不同的特质,如文学文本主要体现文学感性、审美,其特质表现为语言系统的开放性、阅读期许性,而历史文本主要体现历史事件原貌、历史经验和教训,其特质在于考证性、真实性等。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有别于其他学科的科学,它的文本具有自身的特质。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离不开对文本特质的研究视角,通过文本特质的透视和研究,有利于进一步了解文本的重要性、复杂性、价值性,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一、载体的多元性

文本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载体,思想政治教育的经验规律、目标任务、方针原则、方式方法都需要通过文本的描述体现、记载,需要通过文本进行知识、信息、理论和思想道德的传播。思想政治教育呈现出多样的文体,比较常见的有经典著作、领导讲话、党和国家的系列文件、公开出版的各种论著、论文、教材等。从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视角看,直接采用的思想政治教育文本有:

1.教学大纲。教学大纲是思想政治教育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纲领性要求,是教材、教学参考资料编写、授课计划、教学考察的最基本依据。它规定课程的地位和作用,确定课程的任务和要求,明确课程章节的先后顺序、重点难点、广度深度及教学环节的布置安排等。一切教学活动都应当围绕大纲,以大纲为核心开展,偏离了大纲,就很可能偏离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大纲在文本表述上往往体现为提纲挈领,从宏观层面进行总体性要求。大纲具有变动性,随着形势的变化和社会的变迁进行调整和更新。

2.教材。教材是开展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基本、最直接的文本依据。我国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实行地方性或全国性的统编教材,在思想政治教学中居于权威性的地位。当前,我国已经构建起较为系统、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教材体系,适应了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需要。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科书是动最频繁的文本,它随着国际、国内形势以及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实际的变化,应及时、快捷地调整教材文体的内容。

3.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的经典著作,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系列论述、论著和读本,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思想政治教育的教材的核心内容来源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因此,在思想政治教学中应始终围绕经典理论开展,并适时恰当地引用相关的原著和理论。目前,有关马克思列宁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成果的文本繁多,较经典的有马克思、恩格斯的《共产党宣言》,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阶级政党论》、《政治洽谈主义》,恩格斯的《反杜林论》、《法兰西阶级斗争》、《论权威》,列宁的《国家与革命》、《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列宁逝世前的八篇文章》,的《反对本本主义》、《论人民民主》、《论联合政府》、《新民主主义论》、《〈共产党人〉发刊词》、《反对党八股》、《如何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论十大关系》等。

4.党和国家的文件、政策、理论。党在不同时期的文件、政策、理论是以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理论为指导,结合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总结历史经验,根据党和国家的总目标和总任务而制定的。它是对青少年学生开展国情教育、形势政策教育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教育的重要依据和内容,是适应我国当前形势发展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文本内容。

5.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著作、书刊、网站、会议等。在长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人们根据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与实践,公开发表了很多论文、论著和言论,常见于图书文本、期刊文本、报纸及网络媒体中,常见于会议讲话稿、发言文本。目前由图书、期刊、报纸、网站、广播、电视等媒介搭建的思想政治教育文本库资源非常丰厚,为当今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借鉴。在大数据时代,众多文本信息被媒体整合在一起,有利于传播、利用。

二、内容的扩展性

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是进行理想信念教育,首要的内容是开展政治教育,总体目标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因此,当今的思想政治教育文本内容已经不再仅仅注重革命动员、政治教育和思想武装,而特别注重文本内容的扩展性。文本内容的扩展性体现在三个方面:

1.共同意识教育内容向个性意识教育内容扩展。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特别强调意识形态的共同意识教育内容,而在个人意识教育内容方面却经常缺失。适应时展的要求,在当代思想政治教育文本中,其内容不但体现了政治教育、意识形态教育等共同意识教育的内容,还体现了对广大青少年学生进行社会公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的内容;不但体现为共同理想信念教育的内容,还体现为对学生进行个人理想教育、个人职业发展教育、个人社会价值教育的内容。当代思想政治教育文本内容,更多的是由共同意识教育内容向学生个人品德教育、个人全面发展教育内容扩展。

2.政治性向人文性扩展。政治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属性,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文本内容,更多地重视和强调政治意识、政治觉悟和政治纪律的内容。随着社会的发展,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文本内容发生了深刻变化,正由强调政治性,以政治性教育为基础,向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促进学生的人格完善,改善学生的精神生活,提高学生的精神境界,促进创新思维的发展,以及教给学生做人、做事,懂得合作、包容、互助、友爱等内容扩展。这种扩展性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它不但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体现,而且折射出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发展,体现出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性特征。

3.严谨表达向平实表达扩展。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文本内容表达中,所用语言十分理论化,而随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的不断推陈出新,、邓小平等一代伟人在其著作和论述中使用了很多形象化的、易于理解的平实性语言来表达,如说“一切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这一形象比喻科学的论断,从战略上要藐视敌人,在战术上要重视敌人,语言犀利,寓意深刻,很容易被广大青少年学生记住和理解;邓小平说“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这种表述说明社会主义的特征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提出了“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这些内容表述所用语言形象、平实,与大众的日常生活接近,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渗透性和感染力。

三、应用的实践性

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某些教师不注重思想政治教育文本应用的实践性,试图片面从概念、总结出发构建“理论体系”,忽视学生文本学习与分析现实社会问题的结合;某些教师热衷注释、汇编及寻章摘句、修辞写作,不带领学生直面社会现实问题。这些问题都忽视思想政治教育文本应用的实践性。尽管理论是实践经验的总结,但经验上升为理论的目的,就是要使理论回到实践,指导并促进实践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是为了改造人的思想,提升人的思想政治觉悟的实践。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文本应用实践性体现在三个方面:

1.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通过文本的教学和理论灌输,可以帮助学生匡正思想,促进学生思想的转变;可以帮助学生明辨是非、辨别美丑、知晓事理,树立争取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其思想道德修养;可以开启学生的智慧,激发学生的开放思维、创新思维,引导学生解放思想,打破陈规,创新发展。

2.促M学生适应社会。通过对思想政治教育文本理论教育,在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的同时,可以为学生提供观察世界、认识世界、对待世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推进学生的思想社会化、观念社会化和道德准则社会化,从而有利于学生在社会生活中顺应社会发展潮流,适应形势变化,审时度势地契合社会实际发展自己,有利于学生在社会中提高生活质量、丰富精神生活。

3.促进学生投身社会发展。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文本理论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在理论的指导下积极参与社会实践,自觉进行社会建设,自觉优化自身所处的人际环境、政治环境,为自身发展创造良好条件,为社会的和谐发展做出贡献。

四、实践的对话性

思想政治教育文本与实践的关系,就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文本与实践之间存在着互动中的对话关系,这种对话不但体现为理论来源于实践,而且体现为理论应用于实践,并在实践中得以检验和发展。

1.理论来源于实践。思想政治教育的每一个文本,其中所阐述的原理、规律、方式、方法都无一不是思想政治工作经验的总结和高度概括,无一不是总结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经验教训得出的理论成果。从马克思主义的经典理论、思想著作,直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文本,每一个文本内容都包含历史经验的总结和社会改革发展经验的凝练。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所应用的教材、参考材料等文本内容,就是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在社会实践中不断总结、完善、更新和发展起来的,它凝聚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心血,饱含着对现实社会经验的不断精练和概括。

2.理论应用于事件并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和发展。理论来源于实践,是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概括,实践上升为理论,目的就是需要理论指导实践,因此,要善于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的文本教育,指导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分析社会问题、解决社会问题。但同时作为经验总结的理论,难免存在缺憾,需要在实践中检验,以此验证理论是否正确,是否需要进一步修正和完善。另外,客观实践是不断变化的,社会的发展、形势的变化都需要对原有的指导理论进行审视,并相应进行理论的完善、创新,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客观环境。因此,理论应随着实践的深入和认识的深化不断完善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邢鹏飞.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界定的马克思恩格斯文本求证[J].思想教育研究,2014(06):103-107.

思想政治教育论文方向篇6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 思想政治教育; 智育; 人文动力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0)06-0053-03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与智育人文动力关系的理论意蕴

大力开展素质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我们党目前相当关注和重视的一个重大战略问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一直以来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培养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素质的重要任务。现代教育越来越聚焦于对人本身的关注、尊重和重视,关于人的课题成为教育不可回避的价值指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人文性也日益受到重视。

然而,改革开放以来,高校的社会化、市场化、多样化发展趋势给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提出了严峻而且紧迫的现实课题。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和市场竞争的压力下,科技和经济的强势发展挤压了人文精神的发育空间,社会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重物质、短期、局部利益,轻精神、长远、整体利益的功利倾向,反映在高校中就是重智育轻德育、重业务轻政治的倾向。这种倾向的产生既有客观因素的影响,同时也是出于对德与智之间的内在统一关系不了解、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基础性地位认识不到位所导致的。这种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倾向,其后果是导致学生的片面发展,最终也会对学生的智育发展产生负面制约,从根本上阻碍了人的发展。因此,理清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与智育之间的关系,挖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人文动力功能,对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地位,增强教育实效,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人的全面发展,从个体素质构成来看,是包括德智体美等素质的全面协调的发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和智育都是为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二者统一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一教育根本目标和归宿。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专业课、思想政治教育与业务培养、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素质的良性互动、协调发展是高校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必然要求。

从理论上来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与智育的划分是相对的,两者在教育过程中相互交织、在教育的根本目标上是相互作用的,共同指向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是高校德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人的思想道德品质、引导人的价值观念、激发人的精神动力的教育活动,其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侧重于“思想性”、“价值性”和“精神性”。智育则是传授知识和技能的教育活动,其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侧重于“知识性”、“真理性”和“客观性”。两者在教育目标、教育内容的区别也导致了它们在教育规律、教育方式上有所差异。

然而,这种区别和差异是相对的,二者在真实的教育过程中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关系。一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需要相关的知识、理论作为基础,价值引导需要以理论的科学性、真理性为前提。另一方面,学习知识、追求真理、锻炼技能、开发潜能的过程中必然包括也必然需要精神动力的激发、意志的锤炼、品德的养成以及合作精神的培养,智育需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为之提供方向引导、动力激发、精神支撑、情感控制和意志维持。

在我国高等教育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作为以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为主要任务的课程教育,属于高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德育的主渠道。从其直接功能来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发挥着价值引导、人文教育、动力激发和精神熏陶的功能,这种功能不是与智育相对立、相孤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本身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承担着传播和弘扬人文精神,把自然科学成果和社会科学遗产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挖掘和阐释出来,用人文精神和人文智慧去营造适合人生存、有利于人的自由和发展的人文环境,为人的生存发展提供智慧资源和精神动力的任务。

智育是传授知识和技能的教育活动,知识和技能何以需要、如何发展、发展的动力源来自何处,这些都不是智育本身所能够解答的问题,而是需要从人文价值的层面来解答。简言之,智育教给学生的是“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而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指导学生回答“做什么”的问题。因为知识和技能的创新是以人的发展为根本目标,又是最终依靠人的发展来推动和实现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与智育的教育目标最终统一于人的全面发展。所谓人文动力,就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对智育的价值引导、动能支撑、功能协调等方面的作用力,它是为了人、以人为发展目标的动力,是以价值指向为基础的。现代社会,经济越发展,科技越进步,越需要人的人文素质的提高。人类必须把高精神、高人文渗透到高科技之中,确保高科技为人类的繁荣和富强服务。说到底,就是要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和智育协调发展,把德育和智育统一在人的发展的全过程。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与智育人文动力关系的作用形式

思想政治理论课为智育提供了重要的人文动力,从形式上看,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系统传授,培养大学生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通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教育,培育大学生正确的政治思想观念和社会责任感;通过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律教育,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道德观和法治观等等。从功能上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能够为学生确立价值导向、传承人文精神、激发精神动力、塑造高尚人格、进行潜能开发、提供方法指导等。本文主要从思想政治理论课对智育发展的目标的牵引力、发展的支撑力、功能的整合力、创造的激发力四个层面来探讨。

首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为智育提供目标的牵引力。目标的牵引力主要体现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指导思想、价值原则、教育内容在智育的培养目标和学生的发展定位上发挥着导向和引领的作用。从根本上讲,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是培养人的思想政治素质的,同志指出:“要说素质,思想政治素质是重要的素质。”“如果轻视思想政治素质、历史知识教育和人格培养,那就会产生很大的片面性,而这种片面性往往会影响人的一生轨迹。”有了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才能真正认识到自己的根本利益之所在,从而产生持久的内在动力和巨大的热情,促进专业学习的展开,并保证专业学习和活动的正确方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通过对学生进行科学社会主义的理想教育,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提高学生的社会主义觉悟程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还对学生进行形势任务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教育,使人们认识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同社会主义前途、同人们根本利益的关系,从而自觉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实践中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另一方面,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也对人的业务素质的提高具有导向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能帮助学生确立符合社会需要的、正确的奋斗目标。目标既是灯塔,指引人们奋斗的方向,又是精神支柱,给予人们不断进取的动力。有了正确的目标,就能方向明、动力足,就能使人们将主要精力和时间投入到实现目标之中去,争取早出成果。一般地说,一个人所追求的目标越崇高、越深远,他的热情就越持久、毅力就越坚强,也就越有希望到达事业的顶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引导学生把个人的选择建立在社会需要的基础上,将个人的兴趣爱好和特长等主观愿望和条件同国家、社会、人民的需要有机结合起来,确立一个崇高、远大的奋斗目标。

其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为智育提供发展的支撑力。学习知识,不是单纯认知的过程,而是一个知、情、意、行相统一的过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注重对人的情感和意志的锤炼,注重对现代观念和思维方式的培养。高尚的情感、坚定的意志为智育提供有力的支撑力。“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促使学生形成科学的、远大的理想信念,能够产生持久的精神动力。这种精神动力能够成为智育发展的有力支撑。理想信念是构成人的精神世界的核心,是驱动或指导行为的精神支柱,有助于确立相应的价值取向,激发强烈情感,形成顽强意志。理想信念越坚定,行为的持久性就越强。正确的理想信念一旦形成,就会成为人们生活和工作中的巨大动力,将会对人的一生发挥积极作用和深层次的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还能够激发和鼓励学生在其它课程学习和社会实践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既是人工作、学习的支撑力,也是人智力与能力全面发展的支撑力。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一旦被激发和激活,便会以极大的热情,自觉主动地进行自我开发,提高自身素质。

再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为智育提供功能的整合力。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是直接为培养学生思想政治素质而设计的课程,它概括和浓缩了特定社会所积累的思想政治观念、道德规范、价值观念及行为模式等,是社会核心价值的集中体现。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能够将学校范围内各种教育因素、教育影响、教育途径和教育力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因素进行有效的整合。由于智育课程都是围绕某一专业、学科或者职业领域的需要而设立的课程,经过纯粹的专业课程的学习,培养出来的学生尽管对某一专业领域知识和技能有较系统深刻的认识,但是口径也仅仅局限在本专业领域,而对其他领城的知识知之甚少,这样有可能会出现适应能力差,不能适应未来社会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以及工作岗位更动和职业变换的需要;创新能力不足,缺乏发展的后劲和自主创新的能力;缺乏综合的视野,特别是缺乏与其他专业人才合作共同解决跨学科复杂问题的能力等。另一方面,由于专业课过分局限于自己所属专业领域,因而培养出来的学生在思考和处理问题时往往习惯于从自己的思维角度出发,把自己的思维绝对化,形成以自己学科为中心的思考方式,缺乏对其他专业和学科的理解、共通,难以同他人沟通和交流,造成人际关系方面的固执、偏狭和思维的钻牛角尖与“认死理”等现象,缺乏灵活性;按照纯粹专业教育培养起来的人还有可能认识不到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或整体利益之间的关系,表现出自私性,影响个体的综合素质的发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从而使学生的智力结构更加科学、完善、合理,促进教育整体效果的开发和人的整体素质的提升。

最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为智育提供创造的激发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能够教给学生现代思想观念,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它紧密结合社会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推动人们解放思想,更新思想观念,树立与现代化建设进程相适应的现代思想意识,从而破除禁锢人们头脑的、约束人们聪明才智发挥的、阻碍体力、智力开发的精神束缚。科学的思维方式不仅可以促进人们更多更快地获取、消化知识,还能促进人们发现新的知识,创造新的科学成果。在科学的思维方式的指导下,可以最大程度地开发人的潜能,特别是人的智能潜力。科学的思维方式就是要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认识与改造世界,而对人们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教育正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内容。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与智育人文动力关系的和谐共进

从宏观的角度来看,教育发展的目的、人才培养的规格受到一定历史时期经济发展水平、政治发展状态的影响,并从根源上受到人的生存和发展状态的影响。由此,在教育的发展进程中,德育与智育的关系呈现出某种不平衡,甚至在一定时期出现此消彼长、相互割裂的状态,在当前主要表现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在一些高校里得不到重视,厚此薄彼的倾向仍然存在。随着社会的进步,特别是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日益成为教育发展追求的目标,实现德育与智育之间的协调发展,成为必然的发展趋势。从这一视角来看,实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与智育人文动力关系的和谐共进,是必要和可能的。

现代社会是一个高度发展的时代,这种高度的发展需要人的全面协调的发展。人们已经充分地认识到片面发展所带来的危害。社会、自然的不平衡、不协调发展,归根到底是人的不全面、不协调发展的反映和表现。现代人如果不从思想上、道德上警醒,不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找到自身发展的方位与路径,特别是找到正确的价值观念和伦理支撑,就会遇到生存危机。从教育规律来看,人类创造的整个知识构成一个现代科学的体系,在体系内各个部门都能互相沟通,其中最核心的是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是真正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对各种具体科学的最高概括。就我国具体国情来说,高等教育培养的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深刻认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和国情,也是在各个学科落实教育方针的基本要求。因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不是一种单纯的德育范畴,而是德、智、体诸育的共同基础。

当前高校里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与智育关系的思想认识和实际处置尚存在一些模糊或不尽确当之处,其中主要是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地位重视不够。在知识爆炸的时代,知识被分解成越来越细的学科,学生可以更好地往专门人才的方向发展,但是也存在着弊端,造成科技与人文的分离,尤其是技术理性的膨胀和人本价值的迷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主要表现在价值关怀和人格塑造上,表现在对理念、尺度和方法的选择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要能够为智育提供有效的人文动力,首先就要面对和解决现代人所面对的人文缺失的问题。因此,要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与智育人文动力关系的和谐共进,关键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人文资源的开发。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人文资源的开发首先需要从人的发展高度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地位和作用。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人文功能的实现,是通过长期的、战略的和潜在的方式表现出来,这就容易导致教育管理者忽视、轻视甚至怀疑这一功能。为此,需要从思想上充分认识到思想政治理论课人文动力功能开发的战略性和长期性,克服急功近利的短期思维障碍。其次,要在教育管理制度上凸显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特殊地位,提供充足的人才、资金、课时以及激励机制方面的条件保障。其中尤其需要指出的是,高度重视教师素质的提高,保障教师的待遇,鼓励教师的教育改革创新是保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人文功能发挥的关键。第三,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改革传统教育模式,在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领域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探索,倡导师生合作、教学互动和探讨研究,创造一种知、情、意、行相结合的教育,真正实现对人的发展的全面促进。

总之,“教育有两个目的:一个是要使学生变得聪明;一个是要使学生做有道德的人。”实现和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与智育的人文动力关系的和谐共进,就是要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与智育协调发展、共同育人,形成以德统业、以业养德的良性循环;就是要在人的发展视角下全面观照教育的目标、功能和方式,真正实现教育的工具性与价值性、科学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879.

[2][德]怀特・艾伦.高等教育的新基石[N].中国教育报,2005-07-15.

思想政治教育论文方向篇7

[论文关键词]高校 思想政治理论 范式转换

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是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也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途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范式的优劣对大学生的成长及国家的未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前,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速给我国经济文化的发展注入了生机和活力,但意识形态的多元化和文化的多样化也给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严峻的挑战。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给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带来了多重压力,社会转型时期教育价值观念面临着冲突与整合,在时展的机遇和挑战面前,只有审时度势,主动求变,转换范式,才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根本出路。

一、教育范式转换的含义

为做好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工作,各高校都在竭力进行理论探讨和教学实践,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研究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其研究仍缺乏宏观的视野、哲学高度上的提炼与标本兼治的气度。要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实效性,就必须实现教育范式的转换。

“范式”是由美国科技哲学家托马斯·库恩提出来的,他认为:“范式主要是指科学研究中,那些公认的科学成就,它们在一段时间里为实践共同体提供典型的问题和解答。”也就是说,范式是指一套被普遍接受的信念、理论或世界观,是一个在新的、迫切的环境下进一步清晰和细化的对象,它可以为实践者提供主题、工具、方法以及前提。当各种情况发生变化,原有的范式不再适应新情况便需要与新的思想整合形成一个新的范式,这就是“范式转换”。它是哲学观点、理论体系、研究规范和研究方法进行整体性改变的一种革命过程。受库恩的影响,人们常用“范式”来衡量学科发展的水平,界定某种基本的研究方法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过程中,都遵循着一定的思维方式、教育思想和教育模式,或者学习他人成功的经验和典型范例。这些规范、范例、模式、模型、经验、思维方式等通常都称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范式,是对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规律性认识的结果,是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内发生的现象所持有的见解、思维方式及思维框架的总称。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范式随着时代的变迁也在不断地发展变化,其核心是思维方式的转变。历史和现实生活各种因素的综合影响,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形成了以封闭性、知识化、教条性、理想化、泛政治化为特征的文本教育范式,它的“唯上”“唯书”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直没有完全脱离实际、脱离生活、脱离学生的消极倾向。社会转型期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以及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形势使得文本思想政治教育范式的弊端日益凸现,迫切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现范式的转换。“以人为本”已经成为我们国家的价值观,正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也必然以其为指导思想。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范式转换的必然性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随着时代的变迁、教育实践的不断深入,其范式也在不断地完善和拓展。

1.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范式转换的哲学依据。教育范式密切依赖于哲学思维方式,哲学思维方式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思维方式,它包含着基本价值态度的世界观的核心,从根本上规定着人们的认知取向和实践态度,哲学上由本质主义思维方式到生成性思维方式的转换必将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范式发生根本转变。所谓本质主义思维方式,即先设定对象的本质,然后用本质去解释对象的存在和发展。这种思维方式认为,一切事物都只有一个本质,一切存在物都由它构成,最初都从其产生,最后又都复归于它,事物的本质对事物具有终极的、绝对的意义,认识了事物的本质也就意味着认识的完成,从而使这种思维方式有了绝对化的倾向。实际上这种思维方式,是用片面的、静止的、孤立的眼光看事物,是一种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所谓生成性思维方式,即认为事物没有一个固定的本质,一切都是未完成的,都处于永恒的变化之中。这种思维方式认为事物、人、世界的发展是一个过程,认为事物没有先在的本质,不存在预定,一切都在完成中,一切都是可能的,是一种用变化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的思维方式,即辩证的思维方式。正如马克思所说:“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说来的生成过程。”本质主义思维方式向生成性思维方式的转变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是时代的要求。生成性思维方式已成为当代哲学的主导思维方式,必然体现在其他理论体系中,因此,哲学上的思维方式的转变要求思想政治论教育的范式也必须转变。

2.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范式转换的价值基础。在大力提倡创造教育的今天,立足生命存在,提升生命质量成为现代教育的基本内涵,从社会需要出发规范教育活动的同时,关注个体需要,实现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的统一,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必然要求。传统的文本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社会本位的教育,它是以社会,特别是以国家的需要为导向的价值定位,认为社会才是真正的存在,人实际上因为生活在社会中才是人,社会的价值高于个人的价值,教育应以满足社会发展需要为首要目的,服从于社会的意志,为适应社会塑造“社会我”而不是“个体我”,使年青一代社会化,并且将个性化完全看成为社会化的绝对对立物。社会本位论忽视个体所存在的独特、内在的需要,割裂了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内在联系,忽视了社会要求还必须通过个体的认知和内化才能真正转化为个体的社会素质和道德修养。个人本位论则把个体的人作为社会问题的出发点,突出个人价值,强调个人的发展,认为在个人与整体的关系中,个人是始点、核心和目的,反对具体的社会现实对个人的压抑和限制。但它没有看到人的社会制约性和社会发展对人的发展提供的支持,而片面追求个体发展。社会本位论偏重人的社会属性,个人本位论则偏重人的自然属性,都有相对真理性,但各自又都有偏颇,因而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是不周全的,都会直接影响人的全面发展。个人的发展一方面是社会化的过程,另一方面又是个性化的过程,因此,面对新的发展形势,我们在研究和确立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基础时,既不能独睐个人偏废社会,也不能独睐社会偏废个人,应当使二者相互融合、相互统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要承认社会需要,同时提倡以人为本,从个人和社会的相互促进和协调发展上来寻求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

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范式转换的时代要求。21世纪,信息化成为未来社会发展的主要潮流,打破了传统教育中“你讲我瞬”的单一被动的信息接收方式,尤其是互联网以信息传播新媒锋的身份出现,打破了传统媒体垄断信息资源的局面,网络信息传播的超地域性客观上加剧了不同文化价值体系之间的摩擦和冲突,引发一些人思想混乱、价值转向、道德失范,部分人开始对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产生怀疑、动摇,甚至否定。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一些西方发达国家正以经济全球化为契机,利用经济上的强势和主动权,向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强行推行其政治制度,有意识地灌输和渗透其价值观、意识形态,从而严重冲击着发展中国家的国家主权、主流文化,进而威胁其国家利益。这些变化对人的素质,尤其是对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独立个人的出现,用自己的眼光看待一切,始终保持一种清醒的批判姿态。我国正处于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努力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过程中,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就是对人的“物化”,使人成为物质人、经济人,使人片面发展。它对人的发展具有两重性:一方面,市场经济要求并实际造就了人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另一方面又容易使人们走向对物质的过度追求,导致物欲主义膨胀,沦为物质的奴隶,形成物对人的主宰和奴役。市场经济的物质主义的冲击使教育变得功利化,思想政治教育为经济发展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而没有为人的发展服务,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都是以物为本,而不是以人为本,人本思想政治教育以发展人为旨趣,可以引导人们关注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走出被“物化”的迷途。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作为推动大学生成长与发展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必然要适应社会发展和时代的变化,实现教育范式的转变。

三、转换的途径——从文本到人本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范式只有实现从由守旧、专断、片面的文本教育范式向创新、民主、全面的人本教育范式的根本转换,才能使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取得实质性突破,符合社会的发展,顺应时代的需求,让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真正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

1.状态的转换。要从封闭式的文本教育范式向开放式的人本教育范式转变。传统的文本教育范式是一种封闭系统,有 自说自话的倾向;而现代人本教育范式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向世界、社会、每个个体、其他学科开放。此外,文本教育范式是一种平铺性的发展,其评估标准往往采用作报告的数量、开会的次数、学科点发展的数量等量化指标,属于传统的外延型思想政治教育;而人本思想政治教育范式是一种递进式的发展,是以提高大学生实际思想政治素质和认识水平、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性、促进大学生的真正发展为中心的内涵型思想政治教育。

2.本质的转换。传统的文本教育范式是规范性思想政治教育,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工具价值,注重教育为政治服务,强调构筑思想防线的价值意义,强调人的驯服性;而人本教育范式是发展性思想政治教育,强调思想政治教育要为人的全面发展服务的价值意义,着重培养人的主体精神和创新素质,在教育本质上强调人的发展性。

3.方式的转换。由教育者为中心的灌输式、注入式转换为以学生为中心的、平等对话的双方互动式,说教法与体验法相结合,改变过去以单向互动为主的教育方法,积极拓展以双向互动为主的教育方式。将专题讲座、课堂讲授与瀑堂讨论、教《摹导学和学生自学结合起来,师生可就重点、难点和热点闻题避行深人交流和探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把所学理论用于实践,锻炼和提高自己的能力。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育心、育德、育人的“文化——心理”活动,是一种人与人心灵的沟通,其过程不仅仅是一个认知信息的传递、加工过程,同时也是情感信息的交流、感染的过程,是教育主客体在认知和情感两个方面同时进行的交互作用过程。教师的职责现在是越来越少地传授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教师将逐渐成为顾问、交换意见的参与者、帮助发现矛盾的人。要改变传统教育中灌输与被灌输、征服与被征服的不平等关系,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4.目标的转换。教育目标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它为整个教育过程的具体运作提供了基本的依据,对整个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起着重要的导向和尺度作用。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目标不是一经确定就永恒不变的,它必然会随着时代的发展、历史任务的变迁及教育对象的变化而不断调整、充实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不但要适合社会的需要,也要适合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规律,遵循教育的内在逻辑,全面涵盖着思想、情感、能力、行为等多个方面,具有整体性而非单纯地或传授知识或培养能力或树立理想信念。思想政治教育目的还要有实践性,能给整个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开展提供明确的依据与指导,能转化为与受教育者的活动进行合作的方法。传统的文本教育范式教育目标过于抽象,培养出来的是政治过硬、又红又专的政治人,与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目标相距甚远;人本教育范式培养出来的应是复合型人才,既是政治人,又是社会人,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

思想政治教育论文方向篇8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概念内涵;研究综述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经过30多年的努力,奠定了相对独立的学术地位,但该学科的一些基本概念还存在争议。根据中国期刊网(CNKI)相关论文资料统计,从1983年到2013年30年间篇名包括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的文章有33592篇,可见对“思想政治教育”这一问题的研究俯拾即是,本文主要从纵向向度和横向向度来对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演进脉络和研究维度进行疏理,通过对思想政治教育概念内涵的嬗变提出现代性启示,为思想政治教育这一学科的发展研究提供概念性基础。

一、概念内涵的演进脉络

从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概念的演变过程看,大致经历了“施加论”、“转化论”、“内化论”和“发展论”四种模式。首先,“施加论”模式,主要存在于改革开放之初到1984年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正式设立这段时期。这一时期,学者们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界定,主要参照加里宁对德育的界定,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一定的阶级、政党、社会群体遵循人们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显然,这种界定具有典型的意识形态性,把思想政治教育理解成外在性的“施加”,强调为政治、国家、社会服务,忽视了受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主体性。由于受“施加论”的影响,我国学界现在依然有许多思想政治工作者依然没有摆脱“施加论”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模式。

“转化论”的思想政治教育概念阐释强调“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的社会思想和道德转化为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显然,这种“转化论”仍然是“施加论”的延续,在强调“施加”的同时,有意突出“转化”的思维,强调要取得实效还有一个由外向内和由内向外的转化过程。尽管“转化论”仍然没有摆脱“施加论”的影响,但毕竟注意到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和德育的有效性,毫无疑问具有进步意义。

20世纪90年代以后,许多学者对思想政治教育内涵的研究又取得了新的成果,其中有代表性的是“内化论”,强调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通过特定的教育活动,把特定社会的思想和道德规范内化为受教育者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过程。”这一观点看到了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施加、转化,而且更重要的是把外在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内化为受教育者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显然,“内化论”比“转化论”又前进了一步,它强调了思想政治教育由注重外在施加转变为内在认可、接受,肯定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的主体性。但这种内化是片面的,它只是外在施加影响之后的内化,受教育者并没有根据自己的发展需要作出独立的判断和选择。

于是,一些学者提出“发展论”模式,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和受教育者的需要,遵循品德形成规律,采用言教、身教等有效手段,在受教育者的自觉积极参与的互动中,通过内化和外化,发展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法制和道德几方面素质的系统活动过程。”这种“发展论”的界定摒弃了外在施加性和被动接受性的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肯定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强调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发展和个体德性提升的内在性需要。

自20世纪80年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成立以来,学界对“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概念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丰富和发展了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从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确立、发展过程中也可以看出,思想政治教育越来越重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也越来越重视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随着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和理论的进一步发展,以及相关学科的理论发展,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不断深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也随之更丰富、更系统、更科学。

二、思想政治教育概念内涵的研究维度

以上主要是以实践为线索从纵向这个向度来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内涵,因此第二部分主要从横向向度来探讨学术界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概念内涵,学界主要有几个研究维度:

第一个维度,从社会实践的角度看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主要是解决“做什么”、“怎样做”的问题。主要以张耀灿等学者为代表,他们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矛盾是“教育者掌握的社会所要求的思想政治品德要求与受教育者思想政治品德发展状况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是贯穿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始终的矛盾,思想政治教育是以这一基本矛盾为研究对象而开展的活动。矛盾要得到合理的缓解需要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客体、环体和介体的相互作用。从这一角度来说,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实践活动,以人为作用对象,目的在于帮助人们形成符合社会要求的思想政治品德,主要帮助人们解决“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

第二个维度,从学科的角度看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主要解决“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学科,具有规律性、科学性、普适性的特点,能够为尽可能多的受众所接受,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可。主要以张耀灿等学者为代表,他们认为“把人们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和对人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作为自己研究对象的。”从教育主体而言,该学科研究的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从教育客体来看,该学科学研究的是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因此,可以说“一定社会、一定阶级对人们思想品德的要求与人们的实际的思想品德水准之间的矛盾”,也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基本矛盾,这与作为社会实践活动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相同点,但不同的是,作为社会实践活动的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矛盾的展开是动态性、过程性的,而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矛盾的展开是静态性、规律性的,它以科学认识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各种现象进而揭示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为目的。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的科学。

第三个维度,从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属性来看,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性,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最重要的内涵。杨生平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一个阶级或集团为了建立或巩固其政治统治而进行的符合本阶级或集团根本利益的、包括一定的政治、法律、哲学、道德、艺术和宗教思想的意识形态理论的教育”,显然这种观念的目的是通过意识形态的控制和引导来维护特定的阶级集团的利益,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的阶级性,强调构筑思想防线的价值意义,忽视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客观要求。张耀灿等人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念、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或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不难看出,其内涵的阐述仍是强调其功能性和阶级性,这些概念都难以逃脱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的思维窠臼。尽管目前思想政治教育有加强人文教育、重视素质教育内容的趋势,但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形态属性并没有淡化,它还是为执政党服务的,依然承载着浓厚的政治性。

周茜蓉认为从政治性界定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存在着“重意识形态功能价值作用而轻科学性”的问题,因此有学者主张更改学科名称的提议。黄钊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旨在突出“政治”为核心内容,是与阶级斗争为社会主要矛盾的情况相适应的,今天阶级斗争已不再是社会的主要矛盾,仍沿用传统提法作为学科名称,就难免有因循守旧和固步自封之嫌,因而改名为“思想教育”。王颖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内涵和政治特征一贯而又明显,因此没有改动的必要,但必须严格使用这个专有名词”在这争锋过程中,谢祖鹏则从另一路径说明思想政治教育内涵以解除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政治性强的尴尬,他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功能是民族精神、民族凝聚力的根基”,这为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必要性做了最好的注脚,也为其科学性提供了理论的前提。

第四个维度,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来看,在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性的争锋中,有学者将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形态性和科学性统一于内容的教育性,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是郑永廷教授提出的,他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学科坚持素质取向,即以形成、提高我国社会发展的要求和人的发展,遵循思想形成发展的规律,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正确的价值观念、道德原则转化为对象的思想与行为,提高思想道德素养质,这是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学科的特殊本质,是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及其学科的本质,是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学科区别于其他的根本所在”。而张耀灿则从内容上来阐述思想政治教育是“受政治制约的思想教育和侧重于思想理论方面的政治教育,主要包括思想理论教育、政治方向教育、法纪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在含义上接近于思想政治工作”。周茜蓉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角度纵向切割为三个层面:一是从理论原理的层面围绕人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与发展这个主题展开;二是从应用层面中围绕教育对象成长和成才的认识、心理、发展过程展开;三是从实践层面中围绕当前社会和思想热点、焦点和思想教育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展开。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必然要求深入到具体的历史境遇与时展之中,确立其科学性和意识形态属性两者之间合理的平衡和张力关系”。把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层次勾勒清晰,而且首次把科学性纳入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在概念的界定上已有很大的突破。在这当中,我们不难发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侧重于某种价值判断而不是客观事物的状态描述,但其价值判断必须建立在科学性基础之上,因而“科学性”与“意识形态”是统一的。

第五个维度,从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性来看,丰富的文化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属性。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学界从实践性、意识形态性、科学性等角度做过丰富有价值的探讨,然而学者沈壮海认为我们忽视了从文化性来探讨思想政治教育。首先,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一种社会精神文化或寓于社会精神文化之中。其次,思想政治教育有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人文关怀教育和人际交往教育等多个方面,政治文化、政治行为、道德文化等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交融。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之间的融合、渗透,呈现出社会文化性。再次,提高人的文化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之一,也是社会文化发展传承的目标之一。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不能脱离社会整体的文化环境,而只能在社会整体文化发展的格局中实现自身独特的价值与使命。最后,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与价值往往在社会整体文化中得到体现和检验。

三、思想政治教育概念内涵嬗变的现代启示

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现代演变与发展,离不开现代社会的基本特征和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时代特点。虽然这一概念的发展充分体现现世的特点,但并不意味着忘掉过去,抛弃传统。因为传统并不等同于过去,尽管在习惯上常常把传统视为过去的东西,但事实上传统总是现在存在的、现实的,如果仅仅是“过去的东西”,那它就没有现实性了。传统是“活”在现实中的,是在人们的社会行为和社会事物中发生作用的。

因此,从人们在探求思想政治教育内涵发展的基本历程中,侧重反映现代人自觉提高生活质量和追求生命意义的内在发展成为未来思想政治教育概念内涵演变的一个重要向度。从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逻辑内涵嬗变过程中,反映出个体主体依据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合理确定自身生存方式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人的现代特性在生活世界逐步生成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提升人的思想政治素质的实践活动,要“引导现实的人的内在生命自觉,激发起对思想政治教育所传播内容的理解、认同和接受,避免知易行难。不仅要突破知识体系的说教,而且要通过所传播的价值理念引导人的行为活动并逐步把它转变成人的思想道德品质。”因此,不难看出,未来思想政治教育概念内涵的发展,应体现现代人的生命关怀意识、生活质量意识和生态环境意识的自觉培养过程,进而在人与自身、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中寻求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科学定位。

参考文献

[1] 孙喜亭.教育原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3:290.

[2] 鲁洁,王逢贤.德育新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0:128.

[3] 张耀灿,郑永廷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7.

[4] 张耀灿,郑永廷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5.

[5] 杨生平.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理解问题[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1998(6):16-20.

[6] 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及其相关重要范畴的概念辨析[J].思想理论教育,2003(7).

[7] 周茜蓉.在科学性和意识形态性之间――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二重属性关系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05(4):16-18.

[8] 黄钊.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学科名称的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3(10):27-28.

[9] 王颖.思想政治教育学学科名称争论之于学科发展的价值意蕴分析[J].思想理论教育,2003(9):36-40.

[10] 谢祖鹏.思想调节论[J].江汉大学学报,1995(5):06-09.

[11] 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历史与现状[J].思想教育研究,2002(6):09-11.

[12] 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及其相关重要范畴的概念辨析[J].思想理论教育,2003(7):10-13.

上一篇:工程造价咨询的法律法规范文 下一篇:应付账款管理制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