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学专业概述范文

时间:2023-10-10 00:25:53

临床医学专业概述

临床医学专业概述篇1

【关键词】:互联网+;腾讯课堂;临床医学概论教学;作用;创新策略

【中图分类号】R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20)08-24--02

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计算机纷纷进入千家万户,在接收大众信息的同时,高校也紧追潮流,争相与高校教育联系在一起。当然,如何开展好互联网与教育教学的有机融合是当下主要的研究工作。此时,腾讯课堂应运而生,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它给高校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学习平台,让学生可以足不出户就可以学习课堂上的知识。高等教育学校正顺应当下发展需要,全速推进临床医学概论教学改革创新,对互联网背景下腾讯课堂的认识需要不断加强,积极寻找其中的优势和不足,多方面考虑,争取探寻出一条与时俱进的可操作的教育道路,从而为学生临床医学知识的提高打下扎实基础,为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奠定基础。

一互联网背景下腾讯课堂对临床医学概论教学的作用

随着互联网概念的提出,各种新型网络平台逐渐涌现,其中,腾讯课堂以其独特优势脱颖而出,他是腾讯推出的专业在线教育平台,聚合大量优质教育机构和名师,下设职业培训、公务员考试、学校教育等众多在线学习精品课程,打造老师在线上课教学、学生及时互动学习的课堂[1]。诚然,对于临床医学概论教学来讲,腾讯课堂有着多种多样的指引作用。

1.1提供多元化教学方式

在传统高等教育临床医学概论教育中,其教学空间存在很大局限性,学生们在封闭式学校课堂的环境中学习,在临床医学概论规定的课时下严格执行,学生们接纳课程的时间也是一成不变的,当然,教学内容往往单调乏味,学生很难听懂,更别说更好的运用于临床实践了。结合学校、学生实际情况,将网上的腾讯课堂与高等教育学习临床医学概论有机融合,很大程度上给教学提供了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摆脱固有思维及以往一成不变的渠道,实现线上线下联动,为学生提供便捷化的教育资源,学生可根据自己时间安排接收课程,也给教师提供了便利,有效提升了教学质量。

1.2提供多样性的教学资源

在传统的校内课堂教学中,主要是教师通过自己的肢体语言或数据描述,指引学生进一步学习,对于临床医学中一些解剖图谱、人体构造以及一些必要的动图往往只能靠老师纯粹的语言描述,致使学生缺乏直观的想象,总是处于被动的一方,导致学生积极性不高,如此恶性循环。但互联网技术的普及,腾讯课堂能够上传临床医学概论中大部分的图谱,学生的积极性明显提高,师生互动、课外交流的现象屡见不鲜,更有甚者,学生们对自己感兴趣的章节自行下载学习学习资料,作为课堂外的补充学习,学生的主动性得到了提高,师生关系更加融洽。

1.3提高多方面的创新能力

以前的高等教育教学具有很多弊端及局限性,往往单调乏味,涌现出的问题也参差不齐,教师教学的重点往往会放在知识的灌输,一味的追求数量,而忽略了质量,尤其是学生创新能力的锻炼,严重阻碍学生的长期发展。腾讯课堂的兴起,在上课时,老师可借助有趣的网上相关视频以及附属医院相关的教学视频,增加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遇到问题或者不懂的知识点时学会先自己查阅资料或者同学之间沟通探讨,这样便在很大程度上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高效的创新思维。

二互联网背景下腾讯课堂临床医学概论教学创新策略

2.1更新固有教学思维

医学科高等院校教育体制的创新,最重要的就是要逐渐更新固有教学思维,改变传统传授模式。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在目前网络技术高速发达的今天,高校对于临床医学概论的教学应着重加强网络资源的利用,积极转化思想,将腾讯课堂应用到临床医学概论的教学中去。其二,腾讯课堂的逐渐应用推广,医学类高等院校逐渐转换原先以自身为主导的教学思想,全面凸出学生在教学的主流身份,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动性。比如,在临床医学概论四大生命体征测量部分,积极引导学生观看四测具体操作视频,然后鼓励学生利用家庭常用体温计、血压计、计时器等医疗设备对自身、家人展开实践工作,同时关注在外界因素改变的情况下,如运动后、情绪紧张后、饮热水后的体温、脉搏、心率、血压的改变,注意早晚监测,判定不同刺激因素作用下生命体征的变化,在操作过程中如果遇到问题,可以與同学、老师展开线上讨论,最后与课堂学习的理论相结合,增加学生的学习自觉性。

2.2完善教学管理体系

“互联网+”腾讯课堂临床医学概论的开展,离不开完善系统化的教学管理体系,离不开充足的教学管理资源。其一,医类高等院校应努力从目前临床医学概论教学现状出发,结合自身实际需要,设置完备系统化的临床医学概论教育课程,注重腾讯课堂各个亚设备的开发利用,推陈出新,建设多样化的教学内容,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同时也改善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其二,注重新型网络课堂的建设[2],以腾讯课堂为平台,促进网络教师的开放层次,让学生有充足的网络数据材料自主开展学习并对课堂学习的内容及时巩固复习,线上平台的构建,师生互动更加紧密。

结语

临床医学专业概述篇2

[关键词] 临床实习 民族中专学生 强化训练

[中图分类号] R169.49[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8-279-01

由于新疆 80% 以上的维吾尔居民住在南疆地区,而我校地处南疆与北疆的交通枢纽的库尔勒市,地理位置的缘故,我校99%民族学生,来源于和田,喀什,阿克苏等南疆地区。他们共同的待点是①年龄在15-18岁之间;②大部分是初中毕业或肆业,文化基础水平差,汉语语言水平差,语言交流、沟通存在着困难;③心理素质适应能力低,与与经济和文化与内地、沿海地区相比,我们的教学理念更新存在较大的差距。与临床对实习学生必备的素质要求差距比较大。经过多年教学摸索,形成一套经验,为了使民族中专医学生们快速适应新环境,进入工作角色,特归纳如下。

1 实习前的强化训练 由于民族中专学生经过三年理论学习,基于民族学生存在的基本困难,对疾病的理解和掌握比较较薄弱,在这么长的时间里,很多学生是前学后忘,该进入临床实习时,脑子一片空白,手足无措,不知从何下手,针对他们存在的实际问题,用3-6个月的时间对他们进行实习前的强化训练,强化他们的记忆能力。让他们把以前知识和现在的知识链接起来,形成一个进科前的良好开端,为他们走向实际工作,建立自信心。

2 对常见疾病的强化训练 中专学生所面对的服务岗位是在社区和基层卫生院,因此要掌握社区和基层卫生单位的常见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诊断、治疗和预防,主要包括内科、外科、妇科、产科、儿科、传染科、五官科等的常见疾病,多发病编成手册,每个疾病包括:概述、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鉴别诊断、治疗与预防。其中病因与发病机只做简单概述(只谈结果,不述过程);重点介绍临床表现,诊断依据和治疗原则,预防措施等,所有内容叙述要求言简意贱,条理清楚,通俗易懂,便于学生掌握。在编排上,要求既科学合理,又简单完整。这样原来很厚的书,减少了篇幅,变成了一本随身携带的小册子,让学生随时翻看,以便熟悉和强化记忆。适合学生短期内快速提高,在实际训练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学生们非常喜欢这种学习形式。

3 常用诊疗技术的强化训练 常用诊疗技术要以《全国助理执业医师实践 技能资格考试大纲》的要求进行编写,内容包括①问诊;②体格检查:对病人进行望诊、触诊、叩 诊、听诊、嗅诊、的检查方法来整体系统的检查;③实验室检查:对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病理标本、等进行检查;④心电图的检查;⑤医学影像的检查;X 线、 B 超、CT和Mm等的检查;⑥医疗文书的书写;⑦常见症状及处理;⑧常用的护理和诊疗技术;⑨妇产科的检查;⑩护理技术等,学生们要以大纲的要求,在模型、教具上逐个反复练习、实践必须严格规范地训练,养成好的诊疗习惯,学生要确切掌握每项常用诊疗技术操作的适应证、禁忌证、操作步骤与要领,并通过不断练习来提高操作的技巧和熟练程度。为顺利进入临床实习,快速适应临床工作打良好的基础。

4 临床疾病诊断思路的强化训练 临床上的症状往往错综复杂,远远不象教科书上写的那么简单,要作到诊断准确是很不容易,它要求学生科学地进行临床思维,准确诊断的前提是①正确的详细地掌握病情; ②包括详细地询问病史,系统的体格检查和必备的实验室及其辅助检查;③将这些材料联系起来做慎密的思考;④找出主要矛盾,进行鉴别诊断,仔细研究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做出诊断,还要注意随时观察其病情发展变化的情况,以便随时更正诊断。刚进入临床实习的学生,千万不能根据“本本主义”去盲目诊断某个具体患者的病,以免造成漏或误诊。

5 临床思维方式的强化训练 结合病案分析、临床见习、典型病列鼓励学生用逆向思维、发散思维、集中思维、联想思维、层次思维等多种方式强化他们的思维习惯。让学生弟 大胆质疑、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单一思维 方法转变为多种思维方式去解决问题。

6 职业道德情操方面的强化训练 人的生命是最宝贵的,而我们医学生从事的就是与人的生命有关的工作。责任重大,除了平时在一点一滴的学习和生活中进行教育外,在临床实习前务必进行强化训练,对他们进行《医学美学》,《护理美学》,《人际沟通》,《礼仪》等课程主要内容的学习,让他们建立热爱专业、热爱病人的情感,培养医学生高尚的职业道德情操,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净化其心灵, 培养良好的医德医风。并以整洁的仪表、娴熟的技术、得体的举止、高度的责任心接受病人的检验。

临床医学专业概述篇3

关键词:中专;《中医基础学》;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7-0192-02

中专学校在素质教育背景下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中专《中医基础学》是中医基础教学课程,对于中医学专业学生后期学习影响较大,中专学生由于中医知识积累较少,教学效果不明显,因此加强《中医基础学》教学质量成为中专学校中医教学中重点关注的问题。

一、《中医基础学》教学要求

1.牢记概念。《中医基础学》教材最主要内容包括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三个方面,而基本概念是掌握基本理论和技能的基础。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让学生理解、掌握基本概念。在教学过程中要采取精讲的方法,对于涉及到的概念重点讲解,例如对于阴阳的概念、脏腑的功能等需要详细介绍,在下次上课之前教师要对上次课中涉及的概念进行复述或者提问。在概念教学中教师要在最佳时机提出概念让学生记忆。

2.建立中医思维。《中医基础学》教学中的基础理论都是通过长年的临床实践总结归纳出来的,要对《中医基础学》基础理论进行研究必须让学生了解中医思维方法,通过合理运用中医思维从而更深刻地了解中医基本理论,同时在今后的研究中可以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在教学中教师要对《中医基础学》各章节中体现的中医思维方法进行评析,让学生对中医思维的发展和演变过程全面了解。例如,在讲述脏腑学说的时候,教师可以采用由表及里的思维方法,使学生认识到此概念不仅是解剖学概念,更是生理学和病理学的系统概念。

3.基本技能训练。在《中医基础学》中学生需要掌握各种辩证方法,例如四诊八纲。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需要通过一定的技能训练让学生掌握这些基础技能。在具体实践中,教师首先可以让学生对四诊的类项和意义全面了解,然后让学生通过模拟病人,相互诊断。另外,基本技能训练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收集资料进行研究,最终保证学生具备独立分析和诊断的技能。

4.学以致用。一切理论学习的目的均是为了实践需要,而《中医基础学》中的基本理论、技能均来源于医疗实践,同时又在医疗实践中不断完善。因此《中医基础学》教学中的另外一个重点是培养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在让学生掌握相关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让学生学会合理应用这些知识,为医疗事业服务。

二、如何提高《中医基础学》教学质量

1.培养学生兴趣。《中医基础学》是学习中医的基础课程,对于中专学生而言,学生在入学初期对中医的了解不够,学习动机也不是很明显,在此时培养学生兴趣,不仅能提高该课程的教学效果,而且能为其他中医课程的学习打好基础。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要从如下方面入手:第一,要强调《中医基础学》的重要性,让学生认识到《中医基础学》是其他课程学习的基础。第二,要端正学生的学习动机,充分展示中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做出的巨大贡献,建立学生发扬中医药学的信心。第三,合理选择历史典故,通过神农尝百草、张仲景坐堂、华佗创麻沸散等故事吸引学生注意力。

2.明确教学主次之分。《中医基础学》中有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等方面的内容,虽然大纲要求学生对这些内容均要掌握,但是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中专学校学生的特点和实际要求进行选择性教学,对教学内容详细划分。因为中专学生毕业后从事临床医疗的较少,大部分学生主要从事中药的生产、销售,因此在教学中要求学生掌握、熟记基本概念和理论,对于临床技能方面则以够用为标准。通过把握教学关键点,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同时学生对实践中需要知识的掌握更加全面和深入,对学生未来发展产生较大的帮助。

3.合理调整教材顺序。课堂教学是以教材为蓝本进行的,但是当前《中医基础学》教材中很多相关内容并未联系起来,给教学带来困扰,也阻碍了学生的理解。要改变这种现状,教师必须要深入研究教材,重新制定教学顺序。例如,在五行学说版块中包含了其在中医学中应用的知识,但是由于学生还未学习脏腑学说,因此理解起来难度较大,鉴于此,教师可以将五行学说的应用放到后面,在讲完脏腑关系之后进行。另外,在《中医基础学》中很多病证具有共性,教师可以将前后教材的病证归纳,让学生形成对共性病证的系统认识。

4.理论联系实践。《中医基础学》作为中医学习的入门科学,受到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较深,尤其在基础理论方面具有抽象性、整体性和主观性特点,学生对很多知识的理解存在障碍,教师需要让深奥的理论变得浅显易懂,可以采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作为教师不仅要鼓励学生对日常生活中与中医理论有关的现象进行研究,而且自己要不断总结归纳,形成庞大的知识库,在教学中灵活应用。

5.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在《中医基础学》教学中要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教师要突破说教式的教学模式,采用多样化教学方法:第一,课堂讨论法。针对某一部分的教学内容,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最后教师总结得出答案。第二,对比教学法。中医和西医作为两种不同的理论体系,两者之间既存在共同点,又存在差异,教学任务可以通过两者的对比来实现。第三,扮演法。在学习完成之后,分别由学生扮演医生和病人,进行问诊,不仅提高学生兴趣,而且巩固了所学知识。第四,案例法。就是选择一些具体案例来说明课堂所讲授的内容,案例可以是以往蕴含医理的典故,也可以是学生常见的病理现象,还可以是临床中常见的病例,通过真实的案例让学生掌握知识,应用知识。第五,现代化教学。多媒体技术现代教学中应用最广的教学手段,通过多媒体教师可以绘制表格、展示图片、展示案例声像资料等,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了解中医知识的应用,加深学生印象。

综上所述,《中医基础学》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基础实施,更重要的是要学生掌握中医思维和临床技能。提高《中医基础学》教学质量,需要教师了解学生特点,理顺教材内容,保证教学更加系统化。同时在教学中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多元化的评价方法,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邹符萍.浅谈中医基础学的教学方法[J].中国科技纵横,2011,(21).

[2]杨娜.案例教学法在《中医基础学》教学中的尝试[J].科技信息,20011,(1).

[3]徐耀琳.多媒体在中医基础教学中的利弊[J].甘肃中医,2010,(9).

[4]彭明兴.浅谈中医基础学、中医诊断学课堂目标的10种教学方法[J].卫生职业教育,2012,(8).

临床医学专业概述篇4

关键词:临床医学概论;思政教育;医学教育

1临床医学概论开展思政教育的必要性

临床医学概论涉及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传染病学以及诊断学等内容,主要介绍临床各学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的发病机制、病理改变、临床表现、诊断标准、治疗原则及疾病防治的药物应用。该课程为医学生今后的学习、工作和科研奠定理论基础,能够掌握临床不同科室的常见病的基本知识,并且给学生介绍临床疾病的新发现、新进展,增强学生的临床敏锐性,特别是针对类似新冠肺炎的突发疾病,不仅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素养,还培养学生勇于提出问题的能力。此外,临床医学概论涉及的知识点范围广,需要掌握的内容多,若一味讲解基础知识,局限于书本内容,容易导致课堂气氛枯燥乏味,适当在教学中引入思政内容,不仅丰富了专业知识的内涵,还传递了正确的思想观念,达到“立德树人”的教育效果。因此,在专业课程中全面推广思政教育的大形势下,临床医学概论作为一门医学综合性课程,结合当下疫情期间发现的问题,针对医学生开展思政教育具有重要意义[4]。

2在临床医学概论教学中融入思政内容的方法探索

要在教学中有机融入思政内容,得从教学的两个主体入手———教师和学生。只有结合教师和学生自身特点,深入探索和挖掘合适的教学内容和方式方法,才能真正把专业课程中融入的思政内容讲“活”。(1)从教师出发。首先教师要对讲授的医学专业知识了然于胸,这也是最基本的要求。基于此,教师要从庞杂的专业知识体系中挖掘出思政元素,而且不能死板地介绍,不能为了融入而生搬硬套,而要把思政教育的目的性充分体现在课堂实践中,把医学知识和思政元素灵活结合起来,通过科普案例穿插、专题嵌入和隐性渗透等方式充分把临床医学概论里的思政内容讲“活”,比如在介绍儿童临床用药时,可以讲授“糖丸爷爷”顾方舟的故事,其为实现我国全面消灭脊髓灰质炎并长期维持无脊灰状态而奉献一生,护佑了几代中国人的健康成长。在艰苦的实验条件下研制疫苗,甚至让自己的儿子“以身试药”。通过人物榜样隐性渗透式教学培养学生不懈探索、无私奉献的科学精神与人文情怀。讲述榜样人物故事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热情。(2)从学生出发。在传统教学中,学生作为被动接受者,往往发表自己观点和理论的机会较少,而若想真正让学生在学到专业知识的同时领悟正确的思维方法、科学的研究方法以及对提高科学发展的正确认知,就必须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需要在教学中与学生进行互动讨论,比如讲述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广大医护工作者“舍小家、为大家”的事迹时向学生提问:“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这样做会得到什么,会失去什么,这样做值不值得?”等等,让学生处于沉浸式教学体验,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让思政教育内容真正入脑入心。

3临床医学概论教学中融入思政内容的实际教学案例

2020年伊始,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在整个抗疫过程中,白衣战士奔赴一线,涌现出很多感人事迹。作为医学院校的临床医学概论任课教师,更有责任在这个特殊时期为社会培育出更多具有仁心仁术的医学人才,要在教学过程中大力弘扬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新时代医学精神和正能量。以临床医学概论中肺炎章节为例,可以科普案例穿插式、专题嵌入式、隐性渗透式方式融入家国情怀、社会责任、科学精神等思政内容。如课程首先介绍专业理论知识,针对肺炎的病因和病理生理、肺炎分类以及不同肺炎的相应临床表现进行讲解,然后结合新冠肺炎疫情融入思政元素。

3.1新冠病毒的感染科普及案例(科普案例穿插式)培养学生科学精神与科研热情

首先介绍新冠病毒的感染途径。新冠肺炎是通过呼吸道的飞沫传播,被感染的细胞可以产生更多的病毒颗粒,从气管到支气管,再到肺泡,导致肺炎。通过黏膜感染,复制病毒颗粒后又通过飞沫传播给下一个人,所以新冠病毒特别容易传播。其次介绍新冠肺炎的传播过程。新冠病毒究竟是如何实现“人传人”的呢?主要是通过感染新冠病毒的患者打喷嚏、咳嗽产生飞沫传播。就算患者属于无症状感染者,但正常讲话时也会产生飞沫。这些飞沫飘散在空中,蒸发迅速,一点点变成较小的飞沫核。这些飞沫核中包裹着新冠病毒,随着他人正常呼吸,病毒通过呼吸道进入人体接触黏膜后进一步发生感染。因此,最有效预防飞沫传播的方式就是戴口罩。那么为预防新冠肺炎,究竟应佩戴哪种类型的口罩呢?据报道大约82%的飞沫核大小在0.74微米至2.12微米之间。也就是说,日常防护使用正常的医用口罩就可以达到防护效果。同时,有研究表明,佩戴N95口罩和医用口罩预防流感,二者感染率没有显著性差异,佩戴N95口罩的预防效果并没有比医用口罩好很多。新冠肺炎的另一个传播途径是接触传播,人类在日常生活中,手不可避免地会接触不同地方,病毒随着飞沫核飘落在各种地方,而我们的手就会摸到各种病毒和细菌,这里面就有可能存在新冠病毒。之后用手揉眼睛或清理鼻腔的时候,手上的病毒就会接触眼部或鼻腔的黏膜细胞,进一步发生感染,因此洗手也是很关键的预防新冠肺炎的措施。那么为什么要对密切接触者医学观察14天?因为新冠肺炎有“人传人”的情况,而且人从感染到出现症状的潜伏期平均在7天左右,短的在2~3天,长的10~12天,甚至还有无症状感染者的存在。按照国际社会通行惯例,秉持对公众健康安全负责任的态度,对密切接触者采取较为严格的医学观察等预防性公共卫生措施非常必要。根据其他冠状病毒所致疾病潜伏期,以及此次新冠肺炎病例相关信息和防控实际,将密切接触者医学观察期定为14天较为合理。该部分内容通过科普案例穿插式教学,结合新冠肺炎防治案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鼓励学生将自己学到的科学知识和生活实际结合起来。通过循序渐进的科学分析,使学生可以明白科学研究对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有着重要的影响,激发学生对科学研究的热情,做到尊重科学,理解科学的价值。

3.2身边医学工作者的故事(隐性渗透式)培养学生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

疫情暴发初期,处在疫情风暴中心的武汉市金银潭医院,经过几个月的“战疫”,经历疫情大考,上交了一份令祖国和人民满意的答卷。院长张定宇是笔者一位好朋友同事的大学同学。通过与同学的交谈,笔者了解到,张定宇面对疫情时采取了3个关键措施:一是对最早入院的新冠肺炎患者尽可能进行肺泡灌洗检查,从而为患者肺炎的核酸检测提供了合适的样本,为新冠肺炎的诊断提供了有利证据;二是在疫情及平时工作中,充分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组织动员党员医护人员,按疫情的发展提前预判,准备了呼吸机、防护服等防疫物资,并对全院的科室、住院病区严格按标准化程序进行消杀和病房腾退,保证了患者的入住;三是反复培训,定期组织医护人员进行疫情防控应急演练,因此,当疫情突然来临时,保证了广大医务工作者临危不乱,很好地完成了自身安全防护工作。张定宇同志长期在医疗一线工作,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他并没有退缩,并且在患有渐冻症的情况下不顾身体的不便以身作则,站在抗疫最前线。作为院长,他带领全院干部和职工抗击疫情,全面调动起整个金银潭医院医护人员在没有硝烟的战场奋战到底,以实际行动诠释了对党和人民的忠诚。该部分内容通过隐性渗透式教学,结合身边医务工作者张定宇的故事,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让学生向张定宇同志学习,学习其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患者服务的精神。

3.3科研团队的力量(专题嵌入式)培养学生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精神

2020年1月24日,一项研究新冠肺炎确诊患者的文章在《柳叶刀》发表,该研究主要分析了武汉市金银潭医院在2020年1月1日到20日收治的99例患者,在接受常规治疗后,大多数患者预后良好,但有17人发生了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不幸的是其中11名患者因多器官功能衰竭离世[5]。这其中就有部分患者发生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和感染性休克,并且进展迅速,急剧恶化。文献表明新冠病毒可以通过黏膜感染,后续引发细胞因子风暴,导致白细胞和淋巴细胞等免疫细胞发生变化。细胞因子风暴与新冠肺炎严重程度相关,所以及早发现新冠肺炎患者并及时对细胞因子风暴进行治疗显得尤为重要。为此广大科研工作者夜以继日奋战在科研一线,其中中国科技大学团队合作研究发现CD4+T细胞及CD14+及CD16+细胞分泌的GM-CSF和IL-6是炎症风暴的关键细胞因子,并研究托珠单抗可对抗IL-6和GM-CSF导致的炎症风暴引起的机体严重损伤,其在临床治疗新冠肺炎中使11位患者体温恢复正常,炎症消退,病情好转。该部分内容采用专题嵌入式教学方式,教学内容体现了科技工作者以人民的利益为重,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勇往直前,敢于担当社会责任。每一位医学生都应当向中国科技大学的科研工作者学习,即使不在抗疫的最前线,在平时的工作、生活中,也要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

4结语

随着教育教学模式的不断改革创新,对人才的教育和培养要求已经不单单是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拥有正确的思政观念,因此作为人民教师,更应该根据所授课程的专业特点制订思政教育目标,融入思政教育内容。本文以临床医学概论课程为例,通过案例引入等方式,在教学中融入思政内容,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政素养、法律意识和道德修养,加强学生爱国主义情感教育。在教学中理论联系实际,力争使专业知识体系教育和思政教育相融合,将医药学专业学生培养成为有责任心、有担当的临床医生或临床药师。

参考文献:

[1]张荣军,李淑颖.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要以立德树人为立足点[N].贵州日报,2020-06-24.

[2]李凤云,陈美玲,任晓亮,等.中医药类分析化学课程融入思政教育的初探与实践[J].广东化工,2020,47(17):221-222.

[3]胡鸿毅,王琳,曹锡康,等.“抗疫精神”在中医药院校课程思政策略研究中的应用[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20,40(7):529-533.

[4]张记,陈戬,吴玉章,等.融入新冠肺炎因素的医学免疫学教学探索与实践[J].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2021,29(3):415-417.

[5]HUANGC,WANGY,LIX,etal.Clinicalfeaturesofpatientsinfectedwith2019novelcoronavirusinWuhan,China[J].Lancet,2020,395(10223):497-506.

临床医学专业概述篇5

1叙事医学及其相关概念

2001年,Charon[2]将“叙事医学”定义为:具备叙事能力的医生开展的,能够提供人道且有效诊疗活动的医疗模式。叙事能力是指能够识别、吸收、理解他人故事和困境并对其采取行动的能力。对医生与自身、患者、同事和社会之间发生的叙事活动有所影响。通过对该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实现叙事医学“优化医生诊疗思维,实现职业自省,改进医疗服务”的目的[4]。在叙事医学的实施过程中,医生需要倾听患者及他人的叙事,理解并尊重所述故事的含义,进而代表患者的利益去进行医疗活动[2]。“叙事医学教育”目前尚未形成明确定义,Charon[2]提出,通过特定的训练方法(如精细阅读、反思性写作、与患者专业的谈话),以提高临床医生和医学生对患者的照护水平,可以看作叙事医学教育概念的雏形。

与叙事医学教育相类似的术语有“叙事教育(NarrativePedagogy)”,指的是通过叙述、解释和重构教育者和学生的故事、经历,达到教育目的和研究目的[5]。两者的相同点在于它们都是通过“叙事”这一质性过程,再现叙事者的世界观,重视的是人的情感、体验和主观诠释[6]。叙事教育的本质是一种描述经验,解释现象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研究方法[7],叙事医学教育则通常被认为是以培养具有叙事能力,能够开展叙事医学实践的临床医生为目的的完整教学过程。

2叙事医学的教学目标

Charon[8]在哥伦比亚大学医学院开展的叙事医学教学项目中提出,要培养医学生的一系列能力,其中包括“感知患者遭遇,理解所感知的遭遇,处理认知冲突,多视角看待疾病事件,设想疾病结局,采取一定行动”。由此可以看出,以上作为该项目目标的能力与其最早提出的吸收、解释、回应故事和其他人类困境的“叙事能力”[2]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哥伦比亚大学开展的“哥伦比亚合作性老年人计划(ColumbiaCooperativeAgingProgram,CCAP)”项目中,包括1项以叙事医学为基础的写作训练。该训练的目的仅聚焦于提高实习生在整个项目中对于评估过程、数据收集和临床质疑的反思[9]。目前,国外各医学高校开展的众多形式叙事医学教育尚未形成统一的教学目标,但大多围绕Charon提出的“叙事能力”的定义和内涵开展相关的教学活动。“叙事能力”不只是简单的沟通交流故事,而是要求医生帮助患者通过对“疾苦”的叙事来建构疾病的意义。该能力有助于临床医生在医疗活动中提升其共情能力、职业精神、亲和力(信任关系)和对自我行为的反思[4]。

3叙事医学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师生为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在共同活动中所采用的教学方式、途径和手段的总称[10]。在叙事医学教育中,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有精细阅读(closereading)和反思性写作(reflectivewriting)。

3.1精细阅读

即通过对不同内容和体裁文学作品的阅读,以培养临床医生和医学生的倾听和理解能力,实现“参与”这一过程[11]。Charon[8]在她《叙事医学:尊重疾病的故事》(NarrativeMedicine:HonoringtheStoriesofIllness)一书中提出,将“文学叙事学”(即对故事如何构建、讲述、进展、理解的研究)应用于精细阅读这一方法之中。她根据医学的叙事特点,提出了精细阅读的五要素:结构、形式、时间、场景、要求,明确了精细阅读对文学作品及相关素材的研究角度。我国学者杨晓霖[12]认为,结合叙事学基础知识,将文学作品中疾病故事与医学疾病叙事阅读纳入医学课程设计中,集中讨论与疾病、疼痛、衰老、心理健康、死亡等相关的作品,有助于培养医学生的医学叙事能力。

3.2反思性写作

美国学者Kerr[13]指出,医学教育领域中的反思性写作是“以自我意识和(或)专业成长为目的的对自身经历进行反思的写作”,并认为反思性写作具有改变行为的潜力。通过反思性写作这一教学方法,可以帮助临床医生和医学生完成叙事医学中“表现(representation)”这一过程,使其主动地表达自己并评价和分享自身的经历[11]。Charon[2]提出的“平行病历(parallelchart)”就是教育者通过反思性写作培养临床医生叙事能力的一种形式。它是患者普通病历之外的“影子病历”,要求医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见证、书写患者的疾苦和体验。而在国外高等医学院校针对医学生开展的叙事医学教育中,教师则为学生提供了叙事访谈和反思性写作的提纲,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挖掘患者的内心体验[14-17]。

4叙事医学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是为达到教学目的和任务,组织与协调教学活动而进行的谋划[18]。目前,国外各医科院校开展的叙事医学教育虽都围绕着培养“叙事能力”为目标,但各自的教学策略有所不同,总体情况可进行以下分类。

4.1依托课程教学的叙事医学教育

部分高校将叙事医学教育与传统课程结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通过一定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叙事能力。美国梅佑医学院就利用解剖课,鼓励学生将其课堂上的体验通过反思性写作编写成剧本,再通过戏剧的形式在课堂上表演[19]。英国伦敦国王学院医学人文课程通过基于人文主义的文学阅读和有助于职业发展的反思性写作等方法,培养本科医学生和参加继续教育临床医生的反思、移情等叙事能力[20]。

4.2依托实践项目的叙事医学教育

目前,国外高校开展的叙事医学教育大部分基于综合性教学实践项目展开。美国哥伦比亚大学针对实习生开展的“哥伦比亚合作性老年人计划(CCAP)”[9]、新墨西哥大学针对一年级学生8周社区见习开设的“实践性融入式体验(PracticalImmer-sionExperience,PIE)”[17]、美国密歇根大学医学院“以家庭为中心的体验(FamilyCenteredExperience,FCE)”[16]等教学活动虽然主题、实施方案略有不同,但均是借助各项目提供的平台,通过叙事医学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达到某一课程培养目标的同时,提高自身的叙事能力。

4.3依托跨专业合作的叙事医学教育

跨专业教育是指来自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专业的学生通过共同上课和互动来了解对方的职业角色[21]。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整合口腔学、医学、护理学、公共卫生学四个学院的老师和学生开展了“健康、疾苦和健康照护的文化”主题研讨会。研讨会采用精读指定材料,润色写作内容,组织小组讨论等方式,对不同医疗领域的问题交换想法和意见[22],将叙事医学教育拓展到医学相关专业人员和学生。这一策略有助于不同专业学生了解彼此职业角色间的异同,培养同事间的叙事能力,从而实现工作中团队的高效合作。

5叙事医学的教学资源

教学资源指的是支持学习的资源,包括支持学与教的系统和教学材料与环境[23]。目前,叙事医学教学资源尚未形成完善的体系,大部分研究主要聚焦于叙事素材的整理和开发。叙事素材可以是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例如小说、散文、诗歌、传记,也包括影视作品、照片等形式。杨晓霖[12]根据素材内容不同,将国外的叙事文本分为了以下五类:1疾病叙事作品;2关于医生负面形象的叙事;3医生作家关于行医治病的散文小说;4患者关于疾苦及重建被疾病摧毁的身份的叙事;5医生归纳、传递医疗知识的疾病叙事。美国学者Helle[24]专门进行了照片在叙事医学教育中应用的研究,通过摄影理论和叙事理论的结合,分析了视觉教学的优点及照片应用于叙事教学中可能存在的问题。

6叙事医学教学评价

6.1评价内容

叙事医学教育目的在于培养临床医生和医学生的叙事能力,因此教学效果评价的内容也是围绕着叙事能力展开,包括接受培训者对于患者及其工作的态度,临床工作早期的习惯和愿望,学科知识的保留、表达和反思他们所见所感的能力,行医过程中的归属感及人文领域非认知方面的专业能力,如是否拥有诚信,富有同情心,为患者负责[25]等。

6.2评价形式和方法

目前叙事教学效果评价的形式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4种:1教师对学生的评价;2患者对学生的评价;3同学之间的互评;4自我评价。有研究[25]认为,对医生或医学生人文素质评价最有根据的来源是患者,因为他们能够真正体验医生的这种素质;另一方面,患者和医务人员在医疗知识上的不平等性,使其对医生的评价略有困难,可以通过同行(或同学)评价进行补充。

不同的评价内容决定不同的评价方法。对于学生叙事能力的评价,主要运用观察、问卷、访谈等方法,其中运用最多的是问卷法。根据回答问卷的方式,所用问卷分为封闭式(结构式)和开放式(非结构式)两种。封闭式问卷包括一系列的患者满意度量表[26-28]、患者-医务工作者导向量表(thePatient-PractitionerOrientationScale,PPOS)[29-30]、同行评审评价表格(PeerReviewEvaluationForm)[31]等;开放式问卷要求学生写出自己的情况或看法,例如,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开展的“个人疾病叙事”反思性写作训练项目结束后,学生通过回答由7个开放式问题组成的问卷完成对自己的评价[15]。

7对护理学的启示

7.1将“叙事医学”的观念引入护理专业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卫生政策改革,我国的医疗卫生领域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医学技术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但却从某种程度上忽视了医学的人文属性。在此社会背景下,叙事医学对于和谐医疗环境的形成显现出了一定的积极作用[32]。在临床医疗工作中,护士相比医生接触、陪伴和照护患者的机会更多,更容易发现患者的心理和精神需求[33],而国内尚少有研究将叙事医学的有关概念引入护理专业领域。因此,我国护理研究者可尝试在学习借鉴叙事医学有关理论和应用的基础上,将其与护理专业特点有机结合,以培养临床护士及护生的叙事能力,使其能够理解和回应患者的故事和困境。在护理活动中运用移情,与患者进行深入有效的沟通和交流,并通过对自我行为的不断反思,来提高护理照护水平。这一能力的培养不仅有助于优质护理服务的贯彻落实,更有助于为患者提供更为人性化的护理照护。

7.2为跨专业教育的开展搭建平台

目前跨专业教育和团队合作精神变得愈来愈重要,但现存的很多政策和学术问题都限制了不同专业间合作的可能[21]。叙事医学与护理专业结合而形成的教学模式可以吸收跨专业教育这一理念,为其在医学教育领域的开展搭建平台,在培养不同专业学生叙事能力的同时,也培养整个医疗领域的团队合作精神。而其具体开展形式,应在叙事医学相关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卫生政策及护理教育现状进行进一步的研究探讨。

7.3构建培养临床护士及护生叙事能力的教学模式

培养临床护士及护生叙事能力的教学模式是在叙事学等相关理论的指导下,为培养临床护士及护生叙事能力而设计的教学活动程序框架和教学策略体系。但目前国内外尚未出现有关该领域具体可操作的教学模式。针对这一现状,今后研究者应运用多种科学研究方法,通过对相关理论、概念进一步的分析整合,从理论基础、教学目标、教学策略与方法、教学程序框架和教学评价等要素[33]出发,构建培养临床护士及护生叙事能力的教学模式。

临床医学专业概述篇6

临床实践对于医学生来讲,是将来进入临床工作的必经之路,通过临床实践,将理论付诸于实践,并进行融会贯通,从而培养科学、规范的临床思维能力。临床教学是培养医学生进行角色转变的关键环节,通过教学能提高医学生的知识储备,为日后的工作奠定良好基础。但传统的以临床经验及医学理论为主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医学的发展,探索新型的、科学的的教学实践模式刻不容缓。近年来,循证医学理念在临床上迅速兴起,其对于指导临床实践和教学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是我国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的有效方法。为了探究循证医学在外科临床实践及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本文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现阐述如下。

1循证医学的概述

循证医学(EBM)又称实证医学或证据医学,本意是指遵循证据的医学,其核心思想为在现有的、科学的临床研究证据及个人临床经验的基础上对临床疾病进行决策。在20世纪70年代,英国研究者首次对循证医学进行了阐述,提出制定临床诊疗措施应依据大量的随机对照试验,对不同地区的研究结果进行综合评价,进而指导临床实践。其后加拿大研究者对循证医学概念进行了概括,循证医学是指慎重、明智、准确的应用现有的最好的临床研究数据,在充分结合医生的专业技能及临床经验,以及患者的个人价值和愿望的基础上为患者制定临床诊疗方案[3]。循证医学与传统医学具有较大区别,传统医学在诊治患者时更加注重临床资料、临床经验及相关的临床知识,而循证医学是在其基础上强调科学研究证据的重要性,其更加科学、规范及合理。随着循证医学概念的不断发展,其已在临床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2循证医学在外科临床实践中的作用

在传统临床医学教育中,医生在诊治患者时更加注重个人的临床经验,并在教科书、研究文献及高年资医师的指导下对患者进行处理,导致了某些真正行之有效的方法不能被普及。循证医学是对传统医学教育模式的改革,它要求医生以临床最新科学证据为指导,在充分结合患者意愿及医师经验的基础上,谨慎、科学、明智的为患者制定临床诊疗方案。要想真正将循证医学应用到外科临床实践中,应注意遵循以下几点原则:①通过详细、全面的检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及确立问题。②为了解决确定的问题,对相关证据进行搜集及系统性评价。③依据收集的循证医学证据,对制定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措施进行不断调整。④充分运用现有的循证医学证据及新的临床诊疗方案对临床实践进行指导。目前,在疾病的临床治疗方面,大样本随机对照试验(RCT)及系统性评价方法已成为循证医学判定某种治疗方法有效的原则,根据大样本观察、对照组设立、随机双盲试验等要求严格进行临床研究,从而获得科学、可靠、客观的临床结果。

3循证医学在外科临床教学中的作用

循证医学建立的基础为发现、提出及确定问题,其主要目标为解决问题。外科临床教学更应注重对实习医师的启发及指导,使其形成一定的临床思维能力,为日后的临床实践工作奠定良好基础。传统的外科临床教学模式过于单一与枯燥,实习医师积极性不高,对问题的思考及解决能力较差,一味的灌输式教育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社会对高素质医学人才的要求。外科循证医学的引入,能将问题导向模式进行应用,通过问题的抛出,能激发实习医师的好奇心和兴趣,使其能够针对问题进行积极的思考、研究与讨论,并在教师的逐步引导下,分析、总结相关论点与证据,进而得出最为满意的结果。通过这种教学方式,能转化实习医师的学习模式,使其更加科学、灵巧的掌握知识,并形成自身的、独特的思考模式,为日后的外科临床实践打下夯实基础。大量的临床实践研究结果表明,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比较,以学生为主导、以患者为中心的外科循证医学教学方法效果更好,学生对外科相关知识的掌握水平从原来的60%以下上升至90%以上,且患者的满意程度从原来的85%上升至98%以上,极大的改善了诊断的可靠性和治疗的有效性。

4结论

循证医学是以科学研究证据为基础的诊疗理念,其更加重视的是科学研究数据,但并不否定临床经验在外科实践和教学中的作用,因而临床科学性及可靠性更高。在外科临床教学中应用循证医学的理念,不仅能增加学生对相关文献资源的利用,使其尽早形成科学、严谨思维,同时也能使外科医师增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有信心的、有目的地开展临床实践。

临床医学专业概述篇7

中药学是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与方剂学的桥梁课程,对今后方剂学以及后续中医临床课程的学习均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就本校开设的《中药学》课程而言,不仅在医学专业本科开设,而且在非医学专业本科(如中医英语、医院管理、公共卫生事业管理、医学法学等专业)也同样开设。由于非医学专业的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的学时数少(36学时),使学生的中医基础薄弱,加之学生对该课程重视不足,兴趣不高,因此很难保证教学效果。随着各中医院校非医学专业的开设,《中药学》课程教学内容亟待改进。中药学涉及的知识点很广泛,既有已经学过的中基、中诊的知识点,又有还未学习的方剂、中医临床课程的知识点,而且中药学是单味药的讲解,讲的药味多了,学生容易混淆,这些都增加了中药学教学的难度,尤其给非医学专业的中药学教学(仅有36学时)带来了挑战。笔者近几年一直承担非医学专业的中药学教学工作,现就其教学过程中的常见问题,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谈一谈我对中医院校非医学专业中药学课程教学内容的建议。

1精讲章节概述

由于我校非医学专业的《中药学》课时仅为36学时,因此教学内容不能面面俱到,应该有重点的讲授。笔者认为精讲章节概述是关键。因为章节概述概括出了该类药物性能功效的共性特点,将章节概述讲精讲透,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了各类药物的普遍规律,再学习每章具体药物时,只须掌握其个性,比较各味药物之间的差异就可以了,这样有主有次、有常有变,可以避免重复学习和记忆,省时省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及老师授课效果,收到提纲挈领,执简驭繁的成效[1]。

2精简教学内容

我校的非医学专业的中药学课程选用的教材是学苑出版社的《中医学基础概论(下)》,这本教材是将中药和方剂的内容整合在一起,每一部分各用36学时来讲授。由于课时数有限,因此教学内容要精简。

2.1精简章节这本教材是高学编的《中药学》的精简版,各论部分有20章,涉及293味中药,如果逐章逐药的讲解,是不可能在36学时讲完的,即使勉强讲完,也会是走马观花、蜻蜓点水,学生一知半解很难对每一味药有清楚的认识。因此,与其这样,还不如选择重点章节进行讲解,将重点药物讲透。笔者认为驱虫药、外用药、涌吐药临床使用率很低,可以少讲或不讲;消食药、开窍药、泻下药(大黄除外)作用比较单一好理解,可以粗略地讲;清热药中的清热解毒药药味多,药味之间有很多共性,因此为了便于记忆,我要求学生掌握所谓的“要药”,如蒲公英是治疗乳痈的要药,鱼腥草是治疗肺痈的要药等,这样记住简单的几个字就能将清热解毒药的个性特征牢记于心了。其他的章节临床应用多、药物功效比较多样,因此需要重点讲解。

2.2精简药味中医学专业学生使用的《中药学》教材收录了500余味中药,非医学专业使用的教材仅收录了293味中药,虽然药物少了,但是相对于36学时而言,药味仍然很多,因此需要对要讲解的药味进行精简,笔者认为精简的原则有三:一是重点讲解每一章学习要求中需要掌握和熟悉的药味,只要求了解的药味简单介绍即可;二是重点讲授临床上使用率高的药味,三是重点讲授方剂学中出现的药味,以便后期方剂的学习。

3正确处理中药性能、功效与应用的关系

每一味中药都有性能、功效、应用的介绍,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环环相扣的。因此,作为教师,应该讲清三者之间的关系,即性能决定功效、功效决定应用,不能只讲功效和应用而不讲性能,因为性能是一味中药的四气五味、归经、有毒无毒的介绍,它直接影响药物的功效,而且有些药物的功效可以从性味推导出来,这样给学生进行讲解,学生就会将总论中的药性理论应用到具体药物的功效分析上来,使学生认识到药性理论的应用价值,同时能够加深对中药功效的理解[2]。另外,我们不要认为应用中涉及很多疾病和方剂,认为学生没有学习临床和方剂理解不了,就不讲解药物的应用部分,中药的价值所在就是能够治病,学生学习中药也想学以致用,因此在讲完性味功效后,应该介绍这味药物的临床应用,包括能治什么疾病,有什么有效方,还可以举一个经典的病例,提高学生的兴趣,加深学生对这味药物的认识。

4随堂携带中药标本

非医学专业的学生没有中药饮片辨识课,学生对真实的中药饮片缺乏感性认识,不利于提高学习兴趣。虽然,我们的课件上都有每一味中药的照片,但是终归不是真实的中药饮片,不如真实的中药饮片更能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因此,笔者建议老师可以将本节课要介绍的中药标本带到课堂上,感兴趣的同学课下还可以闻一闻、摸一摸、尝一尝,使学生对所学的中药有直观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率。笔者有一次将菜市场买到的荆芥、鱼腥草、穿心莲带到课堂上,让学生验证了鱼腥草的味道,闻一闻荆芥的辛香味,尝一尝穿心莲的苦味,学生非常感兴趣,也活跃了课堂气氛。

5设立2学时的中药串讲课

虽然学时有限,但是在短学时内最大程度地提高学习效率是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在所有章节介绍完了,最后应该留出2个学时的总结串讲课,除了介绍每一章节的药物共性和个性以及常用的相须组合外,还要介绍章与章之间药物的配伍关系,如活血药常配伍行气药,以增强活血的作用,如丹参配檀香、或砂仁,就是有名的丹参饮;补血药常配伍补气药,增强补血的效果,如当归配黄芪,就是当归补血汤,这样串讲后能够增强学生对中药的整体认识,初步建立中药的配伍意识,为接下来的方剂学习奠定基础。

6结语

临床医学专业概述篇8

医学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决定了基础医学课程在全部课程中的比率不可能多(约占20%~30%),如何高效利用有限的学时完成教学任务,多年的教学实践表明,将本科课程的“压缩版”用于医学高职教育,存在学科分类过细、理论与实践脱节、基础与临床分离等诸多弊端。由于没有明确的工作过程展示,学生对基础医学课程感到乏味而难于理解和记忆,临床课基础医学知识点的重复,消耗了本已很紧张的学时。医学高职教育课程整合势在必行。通过课程整合,以生命过程或临床工作过程为主线将相关课程系统化,一方面增加了基础与临床的联系,另一方面也减掉不必要的重复,更有效的利用有限学时,完成教学任务。

2国内外医学课程整合的分析与思考

2.1国内外医学课程整合现状自上世纪五十年代,国外多所医学院校即开展了整合式教学改革。1952年美国西储大学医学院提出“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学习(organ-systembasedlearning,OBL)模式”,按器官系统、形态与功能重新组合课程,以加强学科间的交叉融合,使基础与临床紧密结合。1969年加拿大麦克玛斯特大学医学院提出“以问题为引导的学习(problembasedlearning,PBL)模式”,围绕临床问题学习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医学人文知识,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经历了近半个世纪的探索,到本世纪初以英美等国为代表的国外著名大学的课程整合主要可概括为两种形式:其一是保留学科系统,但在课程实施时相关学科同步或穿插。如在组织学学到消化管的微细结构时,会在前后1~2周之内在解剖课上学到前腹壁的大体结构,在生理学课上学到胃肠道运动、分泌和吸收的机理。同时聘请临床医生参与教学,安排临床相关的专题讲座,讲述与骨、血液、神经组织、肌肉组织及循环、淋巴、消化、泌尿和生殖系统相关的临床内容。另一种融合是构建符合认知科学规律的跨学科的模块化课程计划,以病例为驱动,以器官系统为单位,从宏观到微观,将基础与临床密切结合,如“肌肉骨骼医学”包括解剖、影像、组织病理、药理和病理生理学;“医学神经科学Ⅰ”包括神经解剖、组织病理、神经生物、影像、药理和病理生理学等。两者均强调人文社会科学、行为科学与医学科学之间的结合。国内高职课程整合的探索开始于本世纪初,目前大体有两类:一类是把“结构与机能”整合,按器官系统“正常与异常”分类,如“正常人体结构与机能”,“异常人体结构与机能”;另一类是对医学基础课程知识点范围进行重新界定,并根据临床所需进行课程设计,形成如“人体形态学基础及护理应用”、“人体机能学基础及护理应用”等学科,以达到基础与临床的融合。作者在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经过大量临床需求调研,将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医学遗传学和病理生理学整合为“疾病学基础”。从病原生物、免疫、遗传等不同角度,从分子、细胞、组织、系统不同层次阐述了疾病发生、发展及转归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及诊断与防治原则。教学反馈显示,学生普遍感到通过该课程的学习,逐渐能够整体地、多因子地、辩证地认识疾病的病因、发展与转归的机理,并能使后续专业课的学习易于接受。

2.2课程整合现状的分析与思考比较国内外医学课程整合的现状,提示课程整合即应考虑到基础医学课与临床课的有机结合,也应考虑到“结构与机能的适应性,群体与个体的变异性,正常与异常的相对性”,还应适应高职各专业学生的基础条件。将“结构与机能”整合,使学生从静态到动态多视角理解生命过程及结构基础,此点值得借鉴,但从正常到异常是从量变到质变的动态过程,“正常与异常”截然分开易于产生误导,此种整合存在改进和完善的空间。应充分借鉴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OBL模式。将疾病发生的病因、发展与转归整合为“疾病学基础”可以使学生整体系统的初步认识疾病,适合于医学基础课程学时较少的(如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但究竟应该精简哪些内容,由于生命活动的整体性和网络性,需要不断探讨研究。建议成立由基础与临床医学课程教师组成的课程整合课题组。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分析完成工作过程需求的知识点,剖析各知识点并将其系统化设计课程内容。整合不是各课程的叠加,而是被整合的各学科逐渐合理融合。课程整合应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考虑学生就业的岗位群及其可持续发展。可以通过授课或讲座使学生建立人体生命活动及其一般规律概括的整体认知。随后再开展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模块式课程。即课程的横向整合与纵向整合结合进行。

3结语

课程整合是一项涉及多学科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只能在实践中逐步发展和完善。课程整合是课程发展的方向,但不是所有课程都需要整合。课程整合是关系到医学高职教育质量和生命的工程,必须努力做好。(本文来自于《重庆医学》杂志。《重庆医学》杂志简介详见.)

上一篇:经济学分析法范文 下一篇:夯实税收征管基础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