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机构与风险管理范文

时间:2023-10-27 23:24:39

金融机构与风险管理

金融机构与风险管理篇1

关键词:金融机构;洗钱;恐怖融资;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F83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11)12-0046-03 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1.12.12

为避免洗钱与恐怖融资活动所带来的合规风险、操作风险和信誉风险,金融机构必须制定有效的洗钱与恐怖融资风险管理机制,处理试图进入并利用金融体系的洗钱者和所带来风险,识别金融机构在反洗钱和反恐融资方面的薄弱环节或漏洞,并采取适当的行动予以补救,提高其识别、监督、协助制止洗钱与恐怖融资活动的能力。

一、洗钱与恐怖融资活动给金融机构所带来的风险

一旦金融机构卷入洗钱与恐怖融资活动,不论是金融机构参与洗钱、恐怖融资活动,还是被犯罪分子利用进行洗钱、恐怖融资活动,都将给其带来巨大的风险。如果金融机构涉嫌洗钱或被犯罪分子利用进行洗钱,该金融机构的声誉会严重受损,并面临法律制裁和经济损失的风险,不仅可能流失优质客户和丧失业务机会,而且可能因此而被吊销业务许可,被迫退出市场,甚至可能引发挤兑,影响到金融秩序和金融稳定。洗钱与恐怖融资活动给金融机构所带来的风险主要包括合规风险、操作风险、信誉风险。

1.合规风险。合规风险一般由内部控制政策程序无效或道德标准执行不力等不良行为产生,会对资本和收益产生负面影响。守法合规是金融机构开展日常经营活动所应当遵循的基本要求。如果金融机构侵犯或忽视反洗钱与反恐融资方面的法律、法规和制度,就会产生严峻的合规风险,面临罚款、民事赔偿、损害赔偿以及各种诉讼,情节严重的甚至会被监管当局吊销业务许可从而退出金融市场。

2.操作风险。操作风险通常与管理失误、内控失灵、内部诈骗和参与洗钱、恐怖融资活动等密切关联。金融机构作为社会资金活动的主要载体,各项业务都有可能被犯罪分子所利用而成为洗钱和恐怖融资的渠道。通过健全内部控制和信息系统,以及实施加强员工诚信和运作程序有效性的政策,金融机构管理层可以有效控制操作风险。如果缺乏有效的风险控制措施,金融机构就可能面临因反洗钱内部控制不完善、人员或系统操作失误(如未能有效识别可疑客户、交易和资金来源)等而导致直接或间接损失。

3.声誉风险。金融机构的声誉以信用为基础,反映了该机构在金融市场上的知名程度、同业机构间的认同程度和社会公众中的信任程度,只有通过长期的努力才能建立良好的声誉。而良好的声誉可以为金融机构赢得更大市场、取得更多利润,从而获得持续的发展空间和长期的经营效益。如果金融机构有意或无意涉及洗钱与恐怖融资活动,一旦案发,必将严重损害该金融机构的声誉,大幅动摇投资者、合作者、消费者以及社会公众的信任,从而造成经营业绩下降和市场份额缩减,甚至可能危及涉案金融机构的生存,影响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

二、评估洗钱与恐怖融资风险

这是金融机构洗钱与恐怖融资风险管理的第一步,其目的首先是筛选出最危险的交易客户和产品,同时也兼顾低风险的情况,以便于有区别性地开展下一步的工作。为此,金融机构需要综合考虑自己的业务结构、客户种类、经营方式和外部环境等因素,以便进行风险归类和评级。金融机构必须首先确定可能存在洗钱与恐怖融资风险的具体产品、服务、客户、行业与职业、地理位置等因素。犯罪活动具有多样性,因此相关风险也有所不同。在进行风险评估时,金融机构应综合考虑到交易的数量与总量、客户关系的性质以及与客户交流的方式。

“沃尔夫斯堡集团”提供给成员银行的反洗钱行动指南将洗钱风险划分为国家风险、客户风险和服务风险三类,并给出了金融机构判断洗钱风险增减因素的五个标准:客户的资产数量与交易规模、客户受反洗钱规制或监控的程度、客户的交易往来历史、自身对反洗钱规则的熟悉程度、客户使用的交易媒介和所处交易环境的透明程度。一般而言,金融领域中存在较高洗钱风险的场合有大额现金交易、无明显利益动机的交易、非面对面客户交易(真正的交易客户不到场,由人出面)、与犯罪或洗钱高发地之间的跨境交易等。反之,具有长期往来关系的客户、政府或行政事业单位客户、经过合格第三方(如法院)认证的客户等的洗钱风险较低。综合来看,金融机构对洗钱与恐怖融资的风险评估主要考虑到以下因素。

1.地缘因素。客户来源国或者资金来源国通常是最先提到的风险因素。如果一家金融机构被发现其客户来自敏感国家,其所面临的名誉风险和监管风险自然增加。客户国籍、居住地和主要经营活动中心是判断的主要标志。金融机构应将国内或者国际组织对相关国家的评级和自己的研究成果结合起来,确定自己的评级模式。

2.行业/职业。如果客户或者该客户的实际控制人或者经理人员与某种敏感行业有很大联系,就应该实行更为严格的尽职调查。敏感行业包括涉及洗钱、腐败或者其他严重犯罪活动较多的行业、现金交易依存度较高的行业或者缺乏适当交易记录文件的行业。

3.政治敏感人物。金融机构应将国家首脑、高层政府部长、司法高官或者军事高官、重要国有企业高管、宗教组织领袖及其亲密家庭成员作为一个需要关注单独的风险类别。粗略统计,全球超过40万人符合这一范畴。

4.交易金额。犯罪的严重性常常与所欺诈资产的数额有关。因此,风险与涉案金额之间存在相关性。应根据客户资产规模和交易数额对客户进行分类,大客户应被给予更多的关注和审核。

5.产品与服务。在评估客户风险时,基于风险的管理方法必须考虑到金融产品与服务的实际情况,确保尽职调查和监控程序能对各种风险进行相应的适当处理。

6.交易关系。金融机构应将非面对面业务关系、通过行开立账户、通过人交易、通过中介机构处理业务等列入较高的风险类别。为遏制相关风险,金融机构应采取适当的客户身份验证程序,并做到电子账户的开立主要用于本国零售业务,金额和产品类型要受到限制。

金融机构对风险的分类既可以简单地将风险描述为低、中、高三等,也可以是更为复杂的风险评级系统以对风险进行更为细致的划分。金融机构既可以依据单个类别处理风险,也可以根据综合的风险类别或者评级生成对客户的整体评估。

三、设计与实施风险控制程序

金融机构洗钱与恐怖融资风险管理的核心是通过风险指标的区分来驱动相关风险控制程序。风险越大,身份识别和监测程序就应越复杂。在有效完成风险因素识别的基础上,金融机构应当有针对性地处理和缓解所面临的洗钱风险。为此,需要合理设计和规划自己的风险控制方案,包括风险控制的目标和措施等内容。其中,风险控制的目标与金融机构的宏观经营目标相关联,可以仅仅是达到政府反洗钱规制的一般要求,即不因为违反反洗钱规定而招致处罚,也可以是出于自觉维护市场声誉的考虑,自愿主动地全面实施反洗钱内部控制。换言之,金融机构的风险容量(即愿意承受的风险大小)决定其洗钱风险控制的具体目标。

就风险控制的措施来讲,针对洗钱风险较高的情形,金融机构应采取强化的客户尽职调查(CDD)程序,提高持续性客户关系控制的层次。例如要求高风险客户提供更多的个人身份信息和历史资料;要求第三方提供身份认证,并对其实行跟踪易监控等。对于洗钱风险较低的情形,则可以通过简化程序来进行客户尽职调查,甚至可给予身份识别豁免[1]。具体控制措施的选择客观上受制于自身风险容限的高低,即实际的风险承受和处理能力,规模较大的金融机构一般风险承受和处理能力也较大,可以投入较多的人力、物力来实施洗钱风险控制,反之亦然。

1.账户开立和尽职调查。对于低风险客户通常采取身份识别程序;对于高风险客户应实施相应严格的身份识别程序,如敏感客户就应自动进行对照现有警告名单的姓名核查程序。

2.分级审批程序。金融机构应明确是否接受某人为新客户的审批程序。在所有情况下都应当遵循分级审批原则,对审批给予二次签名。对于高风险客户,最终的审批应由高级管理人员或者高级管理委员会承担,或者接受合规部等独立的风险控制部门审批。例如瑞士就强制规定,对重要政治敏感人物的审批权应上升到董事会的高度。

3.分级控制和审查。设立专门的反洗钱部门或指定合规部等负责反洗钱、反恐融资工作,持久、主动的参与到新账户开立、高风险账户尽职调查以及交易监测工作中。对于零售等低风险业务而言,独立控制限于确保工作程序的恰当执行;对于较高风险级别的客户,须进行额外的独立抽查和文件审核;对于风险级别最高的客户,应考虑进行包括文件和交易在内的全面风险审查。独立控制和审查实施的频率也可依据风险级别分类确定,但对整个风险分类体系应在相应时间内进行重审。

4.持续的交易监测。综合考虑尽职调查的结果、客户与金融机构的关系、客户的风险状况与非正常交易数额、可疑交易类型等关键要素,通过常规化电子监测手段将客户的风险情况与其资金交易结合起来考察。

四、评价与改进风险管理

由于外部环境和业务结构的渐进变化,更由于犯罪分子洗钱手法和伎俩的日益高明,金融业的反洗钱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金融机构既要根据风险评估与风险控制情况制定、调整、完善金融机构反洗钱与反恐融资制度,又要根据金融机构自身的动态变化,及时更新风险管理程序[2]。

1.根据风险评估与风险控制情况制定、调整、完善金融机构反洗钱与反恐融资制度。一个有效的风险管理流程能帮助金融机构管理层和董事会制定出有效的反洗钱和反恐融资程序,找出金融机构风险管控方面的薄弱环节,并将风险最小化。相应地,金融机构管理层可以根据风险评估与风险控制结果制定、调整、完善适当的政策和程序,解决洗钱及恐怖融资活动带来的潜在风险。金融机构的监控系统应侧重于那些洗钱和恐怖融资风险中确定高风险的产品、服务、客户和地理因素。

拥有先进且健全的风险评估、风险控制流程的金融机构通常采用独立审核合规程序的方式来验证其有效性。在建立了反洗钱与反恐融资程序之后,金融机构管理层应考虑人力资源配置和提升合规水平所需的培训计划。如果金融机构的洗钱和恐怖融资风险等级较高,管理层应制定更加深入的方案,专门监控风险较高的部门。作为审计的一部分,内部和外部审计师应独立审核金融机构的政策、程序以及反洗钱与反恐融资整体合规状况。

2.风险管理程序更新。持续的反洗钱与反恐融资合规程序有助于控制金融机构的风险动态。为保持金融机构的合规程序处于最完善状态,金融机构管理层应定期进行程序审查,并作出适当改变,以反映金融机构的真实风险状况。一个有效的风险评估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当金融机构增加新的产品或服务、进入新市场、开设或注销高风险客户的账户,或当金融机构的产品、服务、政策和流程发生改变,通过兼并收购进行扩张时,金融机构必须考虑到这些变化,审查风险管理程序是否需要更新。如果没有发生上述变化,金融机构管理层也应定期对反洗钱与反恐融资程序进行重新评估,以确保风险评估做到与时俱进。

五、反洗钱监管部门在风险管理中的职责

反洗钱监管部门应负有对金融机构洗钱与恐怖融资风险管理机制的审查与监督职责。通过审查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程序,反洗钱监管部门应当确定金融机构风险管理机制是否有效,是否发现了明显的洗钱或恐怖融资风险。反洗钱监管部门要审视金融机构个体采用的风险管理流程。在此过程中,监管部门需要评估一切有关因素,包括那些本来应由金融机构考察的因素,如总资产规模、客户群体、产品和服务以及分支机构的位置等。监管部门必须确定金融机构个体进行的风险评估、风险控制措施是否得当,从而决定是否需要对其进行修改。

监管部门可以采用现场核查的办法审核金融机构个体风险报告的准确性,以及金融机构为降低风险而采取的措施是否充分。监管部门应根据金融机构或监管部门自己作出的风险评估确定现场核查范围。此外,为检验金融机构洗钱与恐怖融资风险管理机制的运行环境,反洗钱监管部门还应审查金融机构有关反洗钱与反恐融资程序的书面文件,并应确认该文件是否获得金融机构相应管理层的批准。监管部门还应审查金融机构内部控制体系,包括与开户、客户身份识别、可疑交易监测与报告以及其它相关政策与流程,金融机构的内部控制程序应对可能被用于洗钱与恐怖融资活动的账户进行有效监控。监管部门还应审查董事会和管理层的有关反洗钱与反恐融资的报告,以确定金融机构是否遵循了报告所述政策。

参考文献:

[1]Richard Pratt.反洗钱与反恐融资指南[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8.

[2]Pierre-Laurent Chatain,John McDowell. Preventing

金融机构与风险管理篇2

关键词:金融危机;金融创新;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F8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4392(2010)02-0039-03

一、美国金融危机的成因分析

(一)房地产市场波动与不恰当的货币政策是危机形成的重要根源

2000年,美联储为了刺激经济,向市场大量注入流动性,并从2001年至2003年6月将联邦基金利率(即银行间隔夜拆借利率)连续13次降至1%;在极低的利率环境刺激下,大量资金流入房地产市场,助长了房地产泡沫,从而为金融危机埋下了祸根。当房地产的待售房比例急剧攀升,明显供过于求时,美联储从2004年6月又连续17次加息,至2006年6月将利率由1%提升至5.25%,虽然有效抑制了房地产信贷消费,但加重了购房者的还贷压力,贷款机构因客户违约出现巨额亏损,紧接着风险扩散到整个房贷抵押市场致使住房抵押债券(MBS)价格暴跌,对该类金融产品有巨额投资的银行继而破产或被接管、兼并,危机一直波及到普通债券市场、资本市场和实体经济,并最终升级为国际金融危机。

(二)金融创新过度与衍生金融产品本身固有缺陷是危机爆发的一个直接原因

美国的理查德・比特纳在《贪婪欺诈和无知:次贷危机真相》一书中指出“看似复杂的次贷链条实际上不过是人性贪婪的最终结果”。纵观美国金融危机历史,每一次都与金融企业家为了追求利润而进行的过度金融创新有关。金融机构为应对竞争、增加流动性、转嫁风险不断进行业务整合,并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创新发展出具有证券、保险、期货等性质的复杂衍生金融工具,比如资产证券化产品次级债等,来获取高额利润。但金融创新在增加利润的同时,加剧了金融市场的竞争,使现有制度结构和监管框架被突破而变得不稳定,当这种不稳定积累到一定程度时,金融危机爆发。美国次贷危机的发生实际上是华尔街金融企业家为了获取超额利润而将金融产品过度证券化的结果,过度投机的“衍生产品”脱离了实体经济风险管理能力,使市场潜在风险边界愈加模糊、信用链条愈加绵长脆弱,成了市场风险的来源和放大器。金融衍生产品本身的固有缺陷一方面分割、转移风险,提高了金融市场整体效率,另一方面与其如影相随的投机又使风险集中,引致了金融市场的动荡不安。

(三)金融监管缺失和衍生产品交易规则的缺陷是危机形成的深层次原因之一

虽然金融监管制度的隐患曾在美国历史上造成多次金融危机,但没有一次如次贷危机的后果严重。次贷危机所暴露出的金融监管问题,一方面体现在对金融衍生产品设计及交易的监管不足,另一方面也体现在对相关金融机构,如房贷机构、投资银行、银行表外投资实体、评级机构、对冲基金的监管存在漏洞。金融创新(衍生金融产品)突破了现有制度结构和监管框架的约束,金融监管又滞后于金融创新的步伐,监管的缺失、监管预警功能的缺位,使得监管缺乏预见性以及灵活应变的能力,从而无法预见系统性风险,不能提前预警和干预市场运行中出现的潜在问题,使泡沫不受限制地膨胀,金融风险就会积累并酿成金融危机。通过分析近年来金融市场上出现的一系列重大亏损事件,我们会发现单个金融衍生产品的风险突发事件主要来自人为因素,即监管制度和交易规则的缺陷导致各种金融创造及手段过度使用、杠杆融资扩大、房贷反复抵押,这些非理性的投资热情使风险剧增,这是引发系统性风险的关键所在。两年多来,由美国房地产市场上的次级按揭贷款偿付危机导致的抵押贷款机构破产、投资基金被迫关闭、金融市场剧烈震荡及至世界经济危机,一连串事件的“多米诺骨牌”效应,让金融产品匮乏、市场化程度较低的发展中国家见识到了虚拟经济的力量,同时也目睹了系统性风险的危害。

二、金融危机对我国金融创新与风险监管的启示

美联储主席本・伯南克曾于2007年5月发表演讲指出“监管最好的选择就是用持续的、原则导向和以风险为本的监管方法来应对金融创新”;2009年1月3日在美国经济学会年会上,他又指出“房地产市场泡沫的最佳应对手段是加强监管”。美国次贷危机无疑为中国金融风险的防范与监管提供了很好的经验教训。

(一)有效发挥政府和市场在金融监管与金融创新中的作用

政府应进一步建立健全金融监管体系,为金融创新提供制度保障,促进金融机构的多元化,完善金融机构法人治理结构,逐渐成为优化我国金融结构、实现金融创新与金融稳定的坚强后盾。同时,政府应加强市场监管,特别是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加大对金融风险的监管力度,抑制过度投机行为,维护经济稳定,探索建立危机应对的长效机制。令人可喜的是2009年12月以来,我国政府已密集出台了一系列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政策,拟制楼市泡沫,防范金融风险,中国政府处理和应对危机的能力日益提高。

(二)金融创新要兼顾产品创新、监管制度创新和人才培养的协调发展

一是要适度鼓励金融产品的创新。金融创新必须要适度,要与市场的接受程度和投资者的承受能力相协调,与监管能力相适应;创新产品估值水平要合理,能正确反映其风险收益,保护投资者利益,维护市场正常运行。

二是加强相关金融监管法规制度的建设和创新。在金融市场的激烈竞争环境中,市场参与者为了提升盈利能力,不断拓展和创新的业务领域及金融产品对原有的金融秩序、监管制度和规范造成很大冲击,增加了许多不稳定因素,因此金融监管制度应根据金融创新的发展不断完善和创新,做到既能反映或发挥金融市场功能,又有效控制和防范风险。完善的监管制度是金融市场效率、公平和竞争力的保障,也能为市场的有效监管奠定坚实基础;只有通过相应的制度创新,为新的金融工具的扩散和交易提供必要的制度保障,才能在金融系统的适应性和稳定性之间找到平衡点,从而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

三是重视金融创新人才培养。由于金融创新产品的研发和监管具有很高的专业性、技术性和复杂性,这势必要求从业人员不仅要具备丰富的现代金融理论知识,还要对国际、国内金融市场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准确的判断力。而我国目前由于金融创新监管人才匮乏,迫切需要培养和引进大量专家型人才从事金融创新产品交易和风险管理。因此,我国在金融产品创新发展过程中,一定要重视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

(三)加强金融监管,防范金融风险

针对我国金融机构在政策性金融、衍生品交易、政府融资平台贷款、融资担保等业务上存在的漏洞和风险隐患,以及金融监管协调机制不够顺畅、内部治理结构不完善等问题,应进一步加强金融监管,不断改进监管体系和方式,促进金融协作配合,加强金融机构的运营风险管理,加大金融审计监督力度,有效防范系统性风险。

1.调整监管理念,防范系统性风险。

所谓“系统性风险”,是指一个事件在一连串的机构和市场系统中引起一系列连续损失的可能性。风险的溢出和传染是系统性风险发生时最为典型的特征。随着现代金融的发展,金融机构对金融市场的依赖和暴露程度愈来愈高,单一机构的问题更有可能造成重大的系统性影响,原因是由于金融机构追逐利润的动机只对自身负责,而不对市场整体风险负责,如果缺乏监管,就易埋下产生系统性风险的隐患。始于美国的金融危机是一场系统性风险引发的危机,与个体风险的管理相比,对系统性风险的监管更艰难、更复杂,需要监管理念、监管方式的根本改变。

一是现代金融体系的监管应该更多地强化功能监管和统一监管的理念,即对各类金融机构的同类型业务进行统一标准的功能监管;监管视野应由过去关注内部流程扩展到关注外部环境变化,对宏观政策和市场环境进行深入分析研究,审慎地评估金融产品,洞悉其对整个金融体系的风险,重点监测系统性风险,及时掌握风险的演变和传导路径,建立预警机制,并灵活采取预防处置措施,防止个别、局部风险转化为全局性、系统性风险。

二是加强风险管理,不断提高市场参与主体及监管层对系统性风险的识别和防范能力。在风险控制方面,监管当局应对具有主要系统性影响力的机构提出更为严格的流动性、交易对手风险以及信用风险管理要求,比如要求被监管机构在数小时内就计算出机构范围内的所有交易对手的风险暴露程度;在具有重要系统性影响力机构出现可能破产或倒闭的情形下,监管机关应被授予直接接管的权力;同时,要强化信息的披露和检测,对信用评级等中介机构需实施必要有效的监督检查,提高信用评级的及时性和可靠性,避免因个体危机过度蔓延而导致的系统性风险。

2. 加强金融监管协调,提高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能力。

一是完善监管框架体系,建立金融监管协调机制。在金融市场全球化、金融创新日益活跃的今天,跨市场复杂的金融产品逐渐增多,跨部门的监管协调显得尤为重要,应对金融危机必须加强金融监管。因此,需要按照权利与义务对等的原则建立监管协调机制,明确监管各方的监管责任和义务才会避免重复监管和监管真空等问题。具体而言,现阶段我国有必要进一步完善金融监管的联席会议制度,加强监管机构之间的协调和沟通。从长远来看,中国金融业未来要走上混业经营、混业监管道路,跨市场、交叉性金融工具将日渐增多,银行、证券、保险业之间的业务关联将更加紧密,这对现有的分业监管模式提出了挑战,需要建立我国集中统一的金融监管模式,对监管资源进行整合,以达到优化监管组织结构、提高监管效率的目的。因此,建议择机成立中国金融监管委员会,由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组成专业化分工的“三合一”功能型集中统一监管框架;在此基础上建立由人民银行牵头,发改委、财政部、银监会、保监会、证监会、国务院法制办等共同参与的风险管理协调机制。与此同时,在国务院有关机构或金融监管委员会的协调下,充分发挥金融自律性组织、会计事务所、审计师事务所等社会各界的监督作用,构造起一个广泛的金融监管体系,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二是注重金融监管国际合作,加强金融机构跨境监管。金融全球化也使金融风险全球化,国际金融市场的波动会增加国内金融市场的风险。为了防范和化解国际金融风险,必须加强金融监管的国际合作,建立金融监管国际协调与合作的机制,在信息交换、政策的相互融合、危机管理、确定合作的中介目标以及联合行动等方面进行金融监管的国际合作。当前,中国金融机构及监管层应当谨慎防范国际金融风险,加强对跨境资本流动的监管,稳步有序地推进金融开放。中国已经加入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证监会国际组织、国际保险监督协会等国际金融组织,并且与许多国家或地区签订了金融谅解备忘录,为加强金融监管的国际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我们应当善于利用金融监管合作机制,积极参与国际金融监管准则的制定,获取信息,了解政策甚至要求就某些具体目标采取联合行动,以更好地防范和化解国际金融风险。同时,各国监管机构应加强国际金融监管当局的交流与合作,运用国际资源提升防范金融危机的能力,避免“木桶短板效应”的监管缺位,共同防范金融风险的发生与蔓延。

3.加强金融机构的运营风险管理,提高绩效管理水平。

金融监管对于金融机构的运营风险管理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我国商业银行科学的公司治理机制尚未完全建立,经营机制落后、经营风险积聚以及经营绩效不佳,因此运营风险管理应该被放在一个更重要的位置。金融机构管理层应在加强资产负债、融资和流动性、资产质量、新产品或服务、内部审计等管理策略的同时,进一步加强运营风险管理,建立运营风险管理体系,如评估和监管风险的流程和控制、风险分析关键指标、运营风险模型、预警机制和组织绩效评价等;同时从加强内部控制和流程管理出发,及时发现和监督运营风险,做好数据收集以支持对运营风险的分析,提高风险管理水平。随着国际银行业竞争的加剧,金融全球化趋势日益突出,客观上要求中国的银行业增强经营的国际化能力和风险管理水平。因此,我国金融机(上接第41页)构需要借助自我约束、外部监管和市场监督不断完善公司治理机制,加强内部管理和风险控制,提高绩效管理水平以应对金融危机的影响和冲击。

4.强化金融审计监督,加强对金融风险的预警和控制。

一是审计监督要保持危机意识,应关注金融危机和当前货币政策对银行业资产质量的影响,分析面临的突出风险,从加强管理和风险控制等方面提出审计建议,促进金融机构安全、高效和稳健运营,维护金融稳定。

二是将审计监督涵盖到货币市场、资本市场、保险市场、信托市场和其他各类金融机构,关注系统性风险,充分发挥出金融审计综合性监督的特点,运用风险分析技术综合反映和预警金融行业的风险。

三是开展对金融机构创新业务特别是衍生金融产品的全过程审计监督,对新产品设计的合理性、风险状况以及制度建设进行分析,注重风险预警和审前监测,对发现的内控机制不健全、操作风险、管理风险等问题要及时向管理层报告,并提出建设性的改进意见。

四是金融审计监督要以内部控制审计、绩效审计评价为突破口,探索开展风险管理审计,以金融业务流程中的风险环节和运营管理为审计重点,以价值链、价值网为主线,采用过程导向审计法,运用风险分析模型,评估高风险流程和剩余风险。通过审计发现体制、制度性缺陷和重大管理漏洞,对风险和危机进行有效控制和管理,更好地支持经济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黄家胜.《透过金融危机看金融监管改革》[J].中国金融,2009(5).

[2]朱民.《改变未来的金融危机》[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9.

[3]曹慧.《欧盟金融监管的协调与发展》[J].中国金融,2007(5).

[4]唐双宁.《在防范风险的前提下大力支持金融创新》[J],中国金融,2006(13).

金融机构与风险管理篇3

关键词:金融控股公司风险管理控制机制

一、导论

金融控股公司是一种金融混业经营的组织模式,在经营管理上具有一定的优越性,但其结构与经营也比一般金融机构复杂,发生风险的可能性也比一般金融机构要大,发生风险后化解的难度与成本也比一般金融机构要大。同时,由于金融控股公司的巨大规模和对经济的巨大影响,一旦金融控股公司发生问题,必将引起整个经济体系的巨大波动。

金融控股公司的内部控制是金融风险防范的重要内容,有效的内部控制也是金融机构自身管理的基础和重要内容。对于单个金融机构的稳健经营和社会声誉,以及对于整个金融系统的安全来说,内部控制都是十分重要的,所以研究金融控股公司的内部控制对完善我国现有的金融控股公司的组织结构,提高自身抵御风险的能力都有很大的应用价值,不仅如此,还可以为潜在的控股公司或者集团建立内部控制系统提供一些思路。

二、金融控股公司的主要风险

(一)金融控股公司的一般性风险

金融控股公司作为母公司,控制着众多的专业化金融子公司,与一般金融机构相比,它所引发的风险更为复杂。主要表现在资本金重复计算、系统性风险和内部控制风险三个方面。

1.资本金重复计算

金融控股公司资本金的重复计算有两种情况:一是母公司拨付子公司资本金。这样,一笔从集团外注入的资本金在母公司和子公司的资产负债表中同时反映,造成资本金的重复计算。如果子公司又用该笔资本金在集团内继续投资,则该笔资本将被多次计算;二是子公司之间相互持有股份,造成股权结构混乱及资本金多次计算。由于只有来自集团外部的资本金才能抵补集团的整体风险,因此,无论是上述哪一种情况,同一笔资本金被用来抵御多家公司的风险,显然是不适当的。

2.系统性风险

金融控股公司是一个涉及多种金融领域的金融混合体,其所引发的风险会因为这种特殊的组织结构而在系统内逐渐聚集,并迅速蔓延开来。金融控股公司所追求的协同效应在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加大了金融控股公司风险聚集的可能性:金融控股公司为集团建立的统一信息平台、统一客户服务中心、统一销售渠道,虽然降低了整体运营成本,但是,子公司存在的风险也可能借此通道向母公司不断聚集,在一个机构内发生的失误和可能发生的危机或破产,其危害和影响原本仅限于自身的业务范围或行业范围,但在金融控股公司的架构下,就会向母公司集中风险并蔓延危害。同时,金融控股公司在总体经营上倾向于建立统一的发展战略和业务规划,一旦决策失误,就会影响到全部子公司,错误迅速覆盖整个系统。

3.内部控制风险

金融控股公司的内部控制风险主要表现在其经营和组织方面难于被监察和控制,金融控股公司的内控风险有诸多方面,但与金融控股公司的组织形式、经营方式最为密切的风险是内部交易。

金融控股公司的各子公司之间进行关联交易,使得集团内各子公司的经营状况相互影响,这就增大了金融控股公司的内部交易和利益冲突的风险。由于金融集团内部复杂的控股关系和资金往来,彼此关系紧密,相互往来交易势所难免,其种类主要有:交叉持股、集团内公司间之相互交易行为、集团内公司自同属集团内公司取得保证、贷款或其他担保承诺、集团成员间之资产买卖行为、以再保险的方式所为之风险转移、集团成员间就第三人关系风险之转移交易等。这类交易常伴随风险的传递与聚集,最终形成集团的整体经营风险,危及集团的经营安全与稳健运行。

(二)中国金融控股公司的特殊性风险

在中国,金融控股公司当前所面临的风险不尽止于一般意义上的市场金融风险,还有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特殊制度性金融风险,这些特殊性风险大多是政府、企业和银行延续旧体制进行管理和运作的产物,是旧体制下金融抑制所产生的风险的延伸,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风险承担主体不明确

任何有效的风险管理都应该是以风险承担主体明确,权利、责任和利益的合理分配为根本前提。在欧美发达的银行制度下,代表全体股东利益的董事会明确地承担起银行在其全部经营管理过程中的所有风险,并以银行的全部资本金作为承担风险的最终责任界限。董事会因此负责制定有关风险管理的重大政策,并在银行内部建立起有效的风险内控体系。

然而,在中国目前现行的金融体制下,许多金融机构,尤其是国有商业银行,风险承担的最终主体和边界并不明确。在现行的产权制度和治理结构下,中国国有商业银行并没有有效地实行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商业化程度并不高,政策性业务和行政干预仍很多,这都使得银行的最高管理层(董事会)没有也不能最终承担起全部金融风险的责任。

2.内控体制不健全

在现代的金融风险管理中,完善的内控体制是金融机构得以有效进行风险管理的重要内部制度保障。根据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在1998年提出的《银行机构内控指引》,完善的现代银行内控体制应该以运作合法、有效和信息畅通为目标,涵盖银行的管理和控制文化、风险的有效识别和评估、控制活动和责任分离、信息和交流以及监控和缺陷修正等五个方面的内容。

中国的银行内控体制经过改革开放以来多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然而,相对于国际上对现代银行内控体制的要求,中国银行内控体制还显得相当落后,一个突出的表现就是在风险管理的组织制度上。由银行董事会及其高级经理直接领导的,以独立风险管理部门为中心,与各个业务部门紧密联系的风险内部管理系统是现代金融风险管理的组织保障,但是,由于公司治理结构问题,中国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明显缺乏这种有效运作机制和组织制度的保障。

3.管理工具缺乏

在欧美先进国家的金融市场体系中,管理风险的工具是多种多样的,而且在不断创新。相比之下,由于中国金融体系建立较晚,现行的金融市场还不能向投资者和金融机构提供足够的风险管理工具,市场工具的匮乏是中国金融风险管理落后的重要表现之一。衍生金融产品市场是目前西方金融体系中向投资者和金融机构提供最直接、最有效的风险管理工具的市场;衍生金融工具具有直接对冲风险的性质,被认为是管理市场风险最有效的市场工具,使得金融体系能更加有效地在风险承担能力不同的金融主体之间配置风险。

目前,除了一些地方性的商品期货交易所,中国并没有真正的衍生金融产品市场。衍生金融产品的缺乏不仅是金融体系不完整的表现,也是风险管理市场工具匮乏的表现,它明显地制约了中国金融风险管理现代化的进程。

三、中国金融控股公司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的建议

面对我国金融业发展的内外部环境,中国金融控股公司的风险管理体系建设是一个非常复杂和艰难的系统工程,同时也是一个分阶段逐步建设和完善的过程。

(一)明确风险管理的目标定位

金融机构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中,必须通过建立有效的风险管理系统,适时地调整自身机制,防范和化解风险,其中,准确地目标定位是风险管理有效运转的关键和前提,笔者认为,金融控股公司的风险管理体系目标应当定位于:

(1)发挥金融控股公司的协同效应,防范、控制和化解控股公司及所属金融子公司所面临的各类金融风险,保证控股公司及其所属金融子公司的各项业务经营活动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符合监管部门的各项要求,符合公司制定的各项经营政策和规章制度,有效推动所属金融子公司各项业务健康、有序地发展。

(2)提高控股公司及所属金融子公司经营管理状况的透明度,保证对内对外信息传递的真实性、完整性与及时性,为公司管理层提供有效的决策信息。

(3)实现在风险—收益均衡下的金融控股公司整体价值的最大化。金融控股公司风险管理系统的运作必须贯穿于公司经营管理的整个业务流程中,通过建立风险的识别、评估与预警机制、风险的转移和补偿机制,使得公司运营在风险环境中实现效益性、安全性和流动性三者之间的均衡与协同。

(二)树立金融控股公司统一的风险管理理念

1.平衡风险和收益,实现集团利益最大化

金融控股公司的风险管理同样并不是要消除子公司在经营活动中的风险因素、风险来源,而是在于经营风险和管理风险。是通过合理的安排和实施一系列的决策、管理、操作政策和程序,保证在风险—收益平衡下实现整个集团价值的最大化,同时避免和减少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危害性,保证子公司经营管理活动的连续性和有效性。

2.全面、全员、全过程的风险管理意识

为了有效地识别、防范和控制风险,金融机构一般都设有专门的风险管理部门,专司风险控制之职。但是,风险控制又决不单单仅是风险控制部门的事情,每个岗位、每个人在做每项业务时都要考虑风险因素,一定是要在风险能够控制的情况下才去操作和经营业务。

3.风险管理独立和透明

独立和透明是一套好的风险管理体制能够有效发挥作用的重要保证条件。金融控股公司风险管理的独立性主要在三个方面:即风险管理职责的独立性、风险管理部门的独立性以及对风险管理进行监督评估职责的独立性。独立运作的风险管理部门意味着高度权威性,尽可能不受外部因素的干扰,以保持其客观性和公正性。

(三)完善金融控股公司的组织架构

金融控股公司的组织架构可以分为三个层级:

第一层级:建立和完善金融控股公司层面的风险管理体制,明确各风险管理相关部门的职责。金融控股公司应成立隶属于董事会的风险管理委员会,并在同事会领导下指挥控股公司全面风险管理工作,具体职责分工如下:控股公司董事会:是控股公司风险管理的最高决策层,确定控股公司整体的风险与回报要求;控股公司风险管理委员会:制定整个集团的风险管理目标、制定控股公司整体的风险管理政策和制度、监控重大风险,审批子公司的风险管理组织架构、政策、程序、方法等;控股公司风险管理部:负责落实控股公司整体的风险管理政策,指导子公司建立、健全的风险管理体系和内部控制制度,指导子公司建立适当的风险管理方法和程序;规划控股公司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对主要风险进行监控;对控股公司的整体风险进行管理。

第二层级:各子公司建立风险管理委员、建立风险管理部门,集中、全面的管理子公司的风险;实行业务经营、风险管理和设计监督三项主要职能相互分离和相互制约的机制。

子公司风险管理委员会:子公司层面风险管理的最高权力机构,在控股公司统一风险管理政策下,规划子公司风险管理体系、制定子公司的风险管理政策、制度、流程,审批资本分配和风险限额。

子公司风险管理部:子公司风险管理的执行机构,受自公司董事会和风险管理委员会的领导,全面管理子公司各类风险:根据集团战略拟定子公司风险管理政策、制度、流程及标准;对子公司日常的各类风险进行动态的测量和监督,并及时向集团风险管理部门和子公司风险管理委员会报告;提出针对风险来源的具体控制办法;建立子公司有效的事后补救机制;管理分支机构的风险管理工作和人员。

第三层级:子公司内部建立垂直的风险管理架构。各子公司分支机构也应建立风险管理部门,由子公司直接管理并委派风险主管。子公司业务部门的风险经理以及下属分支机构的风险主管虽然是集团风险管理系统组织架构的基层单位,但在金融控股公司模式中,他们具有相当自主的、对各部门及分支机构业务风险和资金风险进行管理的权力,其职责主要有:督促子公司业务部门或分支机构正确实施风险管理战略、政策和措施;向子公司风险管理分部提供精确、及时的风险信息等。

四、结论

各国必须根据自身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金融混业经营程度、金融控股公司的发展现状、金融经营体系结构以及传统金融监管制度等一系列因素来设计、选择、安排符合本国国情的金融控股公司的监管体制。我国应该顺应当今世界金融控股公司监管体制的发展趋势,从结构性监管转向功能性监管,注重对金融控股公司监管中的分权与制衡。

设计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金融控股公司市场规范运作机制,一方面有利于规范金融领域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可为金融控股公司提供一个活动空间和运营的自主机会,既能发挥金融控股公司的效率优势,又能维护金融稳定与安全,使金融效率、金融自由的法律价值得到充分的体现。

参考文献:

[1]王文宇,控股公司与金融控股公司法[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9.

[2]王天习,公司治理与独立董事研究[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9.

金融机构与风险管理篇4

一、我国金融机构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信用评估体系残缺

金融业的展业活动以诚信原则为基础,从一定意义上来讲,金融机构为人们提供的不只是产品和服务,而更是一种信用。诚信原则始终贯穿着金融领域的各项活动,但是在我国,目前尚缺乏完善的信用评估体系,致使金融机构很难进行信用审核,严重的束缚了金融业对风险的规避活动。

(二)承担风险的主体不明确

风险无处不在,有风险就必须要有承担者,想要有效的对风险进行规避和管理,首先必须要明确承担风险的主体,只有确定了风险的承担者,才能更好的转嫁风险。目前,我国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过程中,承担风险的主体不够明确,结果导致国家财政代替银行成为了金融风险的承担者,当财政出现了巨额赤字,最终就会引发通货膨胀。因此,承担风险的主体不明确是金融机构风险管理中的严重问题,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

(三)风险管理的理念陈旧

在发达国家里,金融机构非常重视风险与收益相匹配的原则,他们把风险规避和创造利润结合在一起,在进行风险管理的同时注重创造收益。而在我国,人们通常把风险和盈利放在相互对立的角度,不能正确的认知风险,阻碍了自身的发展。规避不等于逃避,风险管理是要运用正确的方法对风险进行转嫁与管理,在我国的金融市场中普遍存在一种现象,许多机构为了逃避风险而放弃自身的业务,不仅导致业务大量流失,最后反而降低了自身抵御风险的能力。由此可见,我国的风险管理活动需要创新理念,只有打破传统理念的束缚,风险管理才会在实践中取得效果。

(四)风险管理的体制不完善

健全的体制是有效进行风险管理的保障,我国的金融体制经过多年来的改革,虽然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仍然不够健全,尤其是在风险管理这方面,缺少完善的运作机制和组织制度,大部分金融机构都没有专门的风险管理部门,使得在规避风险的时候各部门之间无法顺利的衔接,导致风险管理活动很难取得实效。

(五)风险管理的方法落后

从全球来看,风险管理的旧方法已经逐渐开始向风险量化管理转变,一些发达国家已经研发出了计量模型。在人类的社会里,只有掌握正确的处事方法才能让问题迎刃而解。现阶段,我国对风险的量化分析能力比较薄弱,对风险的识别和度量不够精确,导致金融机构在风险管理活动中无法做出科学准确的决策,没有正确有效的方法手段,自然不能够成功的规避风险。

我国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中存在着许多问题,有问题就要有对策,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金融机构要不断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金融领域将会更加繁荣,为世界经济的发展保驾护航。

二、如何解决金融机构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从古代的镖局到今天的保险公司,人类一直在通过各种各样的形式与风险进行斗争,在21世纪的今天,风险无时无刻不在威胁着金融领域,要确保金融机构在这场斗争中取得胜利,就要及时的处理金融机构在风险管理中遇到的问题,对此,本文提出一下几个方面:

(一)国家政策上的支持

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活动离不开国家政策的支持。首先,国家要进一步健全有关金融领域的法律法规,为金融业的发展营造健康良好的市场环境。其次,制定相应的政策,鼓励民间资本进入金融领域,利用广泛的资金来源增强金融机构抵御风险的能力。再次,国家要支持金融机构引进国外先进的经营方式和管理理念,并为其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

(二)加强诚信建设

我国的金融领域中,不良信贷现象非常严重,致使金融风险高发。因此,要解决金融机构风险管理的问题,必须要加强诚信建设,强化企业和个人的诚信意识和风险意识,在金融市场中全面落实诚信原则与公平竞争原则,避免由于信用问题给金融机构带来的风险隐患。

(三)健全风险管理体系

风险管理体系主要包含了政策体系、组织体系、评价体系和决策体系,面对金融风险的威胁,金融机构应该进一步健全自身的风险管理体系,使之适应金融市场的复杂局势,积极调整金融机构的股权结构,建立良好的组织框架。

(四)创新风险管理理念和技术

创新风险管理理念,就是要正确处理经营和风险之间的的关系,在规避风险的同时注重创造利润,把风险管理的过程演变为增加收益的过程。创新风险管理技术,就要求金融机构在吸收国际先进经验的同时,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不断开创风险管理的新技术,并且把创新的理念和技术相结合,使之在实践中得到充分运用,从而更有效的规避风险。

(五)完善中介服务

笔者认为,良好的中介服务对于金融机构而言具有三个“有利于”,即有利于金融机构及时准确的获取市场信息;有利于金融机构对风险做出正确的识别和度量;有利于金融机构对风险管理做出正确的决策。不过与此同时我们也必须认识到,中介服务的漏洞给金融机构带来的隐患是巨大的,中介服务一旦出现问题,就会直接导致金融机构掌握错误的市场信息,做出错误的经营决策,给金融机构造成无法估量的损失。所以,要做好风险管理工作,必须要完善中介服务,保证金融机构掌握准确的信息,做出正确的决定。

(六)风险管理模式的转变

金融机构要做好风险管理工作,必须注重风险管理模式的转变,注重资源的优化配置,具体可以通过以下几种形式来实现:①风险管理的内容由单一的信用风险向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性风险相结合的模式转变。②风险管理的形式由直接管理向直接管理与间接管理相结合的模式转变。③风险管理的目标由单一贷款向整体风险转变。④风险管理的范围由国内向全球转变。⑤风险管理的重点由审贷分离向完善管理机制转变。⑥风险管理技术由单一的定性分析向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模式转变。只要金融机构在风险管理工作中实现以上几个方面的转变,就必定会在金融领域的浪潮中激流勇进,创造出更加丰富的效益。

(七)重视对创新风险的防范

世界在发展,社会在进步,金融机构在不断开创新业务的同时,要注重对创新风险的防范,创新是一种尝试的过程,金融机构在开创新产品、新业务的过程中随时都面临着遭受损失的可能,这就需要金融机构加强对创新风险的防范力度,及时有效地对创新风险进行识别、评估和规避,保证自身在创新实践中更加稳定和安全的发展。

(八)谨慎开创海外市场,防范金融危机

在与风险的斗争过程中,金融危机是金融机构最强劲的对手,要保证金融机构在如此强大的对手面前不被击垮,就必须拥有良好的应对措施。金融机构要立足于国内市场,保证自身在国内市场中的稳健经营,在此基础上谨慎的进行境外并购,积极创新不等于盲目冒进,金融机构的一切经营活动应该以稳健为前提,绝对不可以盲目的扩张海外市场,使自身在金融危机中承受过重的负担,只有在稳定国内市场的前提下,谨慎的开创海外市场,金融机构才能更加有效的防范金融危机。

三、总结

金融业的发展关系着整个社会的经济稳定,面对日益剧增的压力和金融风险的威胁,金融机构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对风险进行规避和转嫁,尽管我国金融领域的风险管理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风险管理的各项体制会更加健全,金融机构将有力的推动国民经济发展,促进世界经济稳定。

参考文献

[1]姚畅燕.陕西省银行业金融机构合规风险管理研究[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10(02).

[2]李社环.整体风险管理及其在金融业的应用[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07).

[3]郭炎兴.倡导有效监督防范金融风险——访全国政协委员、国有重点金融机构监事会主席丁仲篪[J].中国金融家,2010(03).

金融机构与风险管理篇5

1金融业全面风险管理的必要性

近年来,改善金融业风险管理效果的呼声越来越大,一系列由金融机构引发的金融市场风波或由此造成的整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波动,引起了国家相关机构、董事会、投资者以及普通大众的广泛关注。由此人们提出了全面风险管理,包括国家相关机构的责任范围,董事会的具体职责,利用多种组合分散风险以及各级管理层和雇员应对风险的政策等等。另外,更加强调的一点是金融市场参与者的风险意识。

我国的经济目前处于转型期,如果仅仅对单一的风险进行管理,而不从系统的角度和整体的角度去思考,那么面对风险时我们将束手束脚。另外我国的金融业在风险管理领域的实践并不是很好,这就更要求我国的金融业机构实行全面的风险管理。

2金融业全面风险管理模式

2.1金融业风险管理的运行逻辑

现代金融理论强调,金融机构就是生产金融产品、提供金融服务、帮助客户分担风险同时能够有效管理自身风险以获利的机构,金融机构盈利的来源就是承担风险的风险溢价。因此,在新的经济金融环境下金融机构风险管理的运行至少涉及以下3个层面:

2.1.1治理层

治理层主要是指国家相关机构及金融机构本身的董事会、监事会和股东大会为代表的高级人员。治理层的主要任务是根据国家的相关法律并结合金融机构的实际情况来预定风险管理原则,并根据风险对资本比例情况,对金融机构业务活动及其带来的风险进行分析。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要规定每一种主要业务或产品的风险数量限额,批准业务的具体范围,并应有充足的资本加以支持。此后,应对业务和风险不断进行常规检查,并根据业务和市场的变化对战略进行定期重新评估,并将结论应直接报告决策层。

在识别风险和确定了抵御风险的总体战略后,金融机构就可以制定用于日常和长期业务操作的详细而具体的指引。为此,风险管理的政策和程序中应包括:风险管理及控制过程中的权力及遵守风险政策的责任,有效的内部会计控制,内部和外部审计等。需要建立集中、自主的风险管理部门。就风险管理和控制部门而言,最重要的是配备适当的专业人员、并独立于产生风险的部门。

2.1.2管理层

管理层主要指金融机构本身的风险管理委员会、首席风险官以及相关的风险管理者。管理层的主要任务是设计或修正机构的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签发风险管理准则;规划各部门的风险限额,审批限额豁免;评估并监控各种风险暴露,使总体风险水平、结构与公司总体方针相一致;在必要时调整金融机构的总体风险管理目标。“风险管理委员会”直接向董事会报告,它每周开一次例会(需要时可随时召集)讨论主要市场的风险暴露、信贷暴露与其它各种头寸,研究潜在的新交易、新头寸以及风险豁免等问题。

另外,在对风险进行控制过程中管理起到一个沟通者的角色,就风险控制过程中出现的差异进行具体的分析,提出有效的建议并上报主管部门。对下属的执行人员要进行指导,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风险意识和风险控制策略。

2.1.3操作层

操作层主要指在实际进行风险控制时的一切人员,包括金融机构的正式员工和非正式员工。在进行风险管理时,大部分的金融机构都忽略了这个关键的一环,他们认为员工没有能力进行风险管理,他们的这一不正常心态常常使风险管理的最终效果差强人意甚至失败。究其原因是他们忽略了风险管理的及时性和灵活性。

只要对员工进行正确的指导和培训,下属员工就能胜任这一项工作,现在提倡的人性化,发挥员工的主动性和自主性正是这一现象的写照。风险管理决不是一个人的事,也不是一个部门的事,而是整个金融机构每个人的责任。

2.2金融业全面风险管理模式的构建

从上面的金融业风险管理的运行逻辑出发,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我们构建了下面的金融业全面风险管理模式(见图1)。全面风险管理系统不仅仅要求处理市场风险或信用风险,还要求处理各种风险,并要求包含这些风险涉及的各种金融资产与资产组合,如利率、汇率、股票、商品等等,以及承担这些风险的各个业务单位,从业务员直到机构整体,从总公司到各分公司,从本国到国外。

风险管理部门的独立性固然重要,但是它还需要与其他业务部门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在这一过程中信息的畅通是很重要的,这也是为什么金融业必须建立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的原因。

全面风险管理模式是对整个机构内各个层次的业务单位,各个风险因素,各种产品和地理区域风险的通盘管理。全面风险管理模式是一种以先进的风险管理理念为指导,以有效的风险管理体系、全面的风险管理范围、全新的风险管理方法、全员的风险管理文化为核心的新型管理模式,已成为金融业国际化增强竞争优势的最重要方式。

3金融业全面风险管理的实施机制

金融业全面风险管理是一个具有清晰的文化理念、完整的架构体系、规范的规章制度、科学的控制流程、先进的信息技术的管理系统,能够对投资和经营过程中产生的各类风险,进行全面、准确、及时的识别、评估、控制、监督和反馈,实现全面覆盖金融业风险、全员参与风险控制,以及对风险的全程管理。但在这一过程中还需要一些机制予以配合。

3.1人人都是风险管理者

一般来说,一家金融机构里有很多员工都在为提高盈利而不懈努力,但是将时间和精力用于风险管理的人还是屈指可数。在当今全球化经济条件下,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世界各地的经济发展存在不确定性,金融业面临的风险越来越多,使金融业的生存和发展受到严重的挑战。要实行企业全面风险管理,金融机构上下必须团结一心形成一个风险管理团队。

未来社会充满了不确定性,而随着风险社会的到来,不安全正成为新的冲突因素,工业社会追求个人权利,风险社会则追求管理风险。正因为如此,让人人承担风险让人人从风险中受益。

3.2对操作风险的管理

操作风险是损失风险,是指在风险管理管理过程中有不当和失败的程序、人员和系统或外部事件所造成的。操作风险的关键在于其具体性。金融机构的每个独立部门都有其自身的独立的和独特的操作风险。因此要想胜任风险管理,或许要考虑金融机构的具体情况来进行定义和进一步分类。操作风险可具体分为风险管理失控、出差错、风险管理中的不当行为或外部事件,但都不外乎组织、政策/过程、技术、人员、外部5类操作风险。

3.3人性化治理与管理的结合

人性化就是在治理和管理的全过程中突出人的地位和作用,把人的因素提升到主动性的位置,高度地发挥人的因素的决定性作用。人性化是人在治理和管理中的主体地位得到最大程度的张扬。

今天金融业面对的风险比任何一个行业都多,如何发挥人的主动性是决定金融风险能否得到及时解决的关键,因为金融业的风险很可能形成系统性风险,而系统性风险的灾害是巨大的。人性化是对金融业风险控制过程中的治理和管理进行全方位的包装,全领域的渗透,让人体会人间处处有浓情的感受。

3.4突出行业管理和治理特点

虽然在一个金融机构内部大部分时间是采用统一的风险管理模式和治理机构,但我们必须考虑在金融业中银行业、保险业、证券业以及其他的业务,它们的风险管理过程或风险管理模式以及设置的治理机构的异同点。不同的行业需要我们采用不同的管理模式和设置不同的治理机构。

金融机构应根据自己的业务比例采用不同的风险管理和机构治理的组合形式。至于在组合中哪个部分的比例占多少需要金融机构自己在实践中探索,只有实践过的理论才能真正指导金融机构的发展。

4结语

运用科学的方法妥善处理金融风险是当前我国金融业发展的重要课题。在新的经济金融环境下,金融业主体不能因为金融风险的存在而简单消极地回避风险,也不可能完全地消除风险,因为金融风险是可以被管理的,但是不是可以完全消除的。因此,在现代金融市场中决定一家金融机构或整个国家金融体系的竞争力高低、决定其经营能力高低的关键和核心,就是其能否有效地对风险进行全面有效的管理,能否有效地建立风险管理架构和体系。

金融机构与风险管理篇6

关键词 金融 创新条件 金融风险管理 策略

一、我国金融创新活动的特点

随着改革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我国的金融市场日益完善。就目前而言,我国的的金融市场处在一个比较活跃的阶段,其主要特点如下:

(一)理财业务创新亮点

随着我国居民的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的理财观念也不再是简单的储蓄,而是朝着收益更加明显的新的理财方向转变。目前各个银行相继推出种类繁多的理财项目,彼此之间展开激烈的竞争,再加上外资银行的推波助澜,整个理财行业发展得如火如荼。

(二)金融机构同质化严重

目前我国存在着几种典型的金融机构,如保险公司、基金、信托公司、租赁公司、财务公司、信用合作社、政策性金融机构,在过去这些业务相互之间划分得相当明确,各自负责不同的领域。但是随着金融创新的发展,新产品不断被推出,使原本清楚的界限逐渐模糊,各个机构的业务相互交叉,每个机构的业务都在朝着综合性的方向发展。

(三)做好克服同质化问题的工作

尽管现在金融行业做得风声水起,但是我们不能忽视,我们在深度上和广度上做得还远远不够。各个机构之间常常相互模仿,简单复制,导致我们的市场尽管在量上相当充足,但是产品种类相对趋同。

(四)过度关注理财产品创新

近几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手中掌握了越来越多的闲置资金,金融行业敏感地抓住了这个契机,研发出了多种多样的理财产品供人们理财之用。对其他金融产品的发展重视力度不够,发展不均衡的问题也就随之产生了。

(五)金融创新界限模糊

金融行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更多的互联网金融产品不断创新和衍生,线上与线下、机构与机构之间没有了明显的界限。为应对这种发展趋势,金融行业需要调整自己的格局,传统的模式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步伐。

二、金融创新与金融风险管理的关系

金融市场上大量的不确定因素导致了很多不可预见的风险,这些风险一旦发生,对市场及企业的危害将是不可估计的。为了有效地防止风险的发生或尽可能地降低风险,就需要对金融风险进行管理。对可能引起风险的相关因素进行评估和预测,根据评估的结果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

(一)金融创新的发展带来新的金融风险

金融行业风险较高,人们为了获得较大的利润往往需要承受较大的风险。在金融市场上,有人得就有人失,得失的总量是相同的,只不过在金融创新的过程中,把一方的风险转嫁到另一方身上。

(二)风险管理与金融创新相互促进

对金融风险进行有效的管理是金融产品不断获得发展的基础,与此同时,随着金融产品的不断创新和发展,金融风险的管理工作在方法上和内容上不断得到补充。金融市场越是繁荣发展,它带来的金融风险也就越多、越复杂,所以采取相应的风险管理来确保市场的安全是十分必要的。一些机构用新产品来规避原产品可能带来的风险,监管的水平也随着产品的丰富得到发展,这时就会产生一个循环,金融机构会选择再次推出新产品来规避风险。

三、深入了解金融风险很可能产生的风险

(一)金融风险随着资产的证券化而不断加剧

证券化使资产的流动性得到提高,促进了金融商品的标准化,与此同时还为投资者预防风险提供了有效的手段。尽管如此,证券化带来的弊端也不容忽视,以银行为例,良好的资产被证券化,并利用时间差将不良的资产置换出去,但它必须承担相应的信誉风险。

(二)风险的破坏性在投机市场的影响下被增大

金融市场上往往存在着很多的投机现象,尽管投机者可以帮助一些人成功地转移风险,但是必然有一方要来承受这个风险。这种投机的行为会对市场的自由稳定产生很大的破坏性,主要是由于投机活动如果不能顺利地进行,不仅不能规避风险,对于市场来说也会产生巨大的损失。

(三)经营风险随着产品创新而增加

金融机构之间不断关注彼此的动态,在一方推出新的产品时,其他的机构也会推出类似的产品,从而增加了机构之间的竞争力度。这种竞争对金融机构而言是巨大的挑战,盈利性低,风险又大,一旦出现问题就会对机构产生致命的影响。经济全球化使得外资大量流入,使得本国的经营范围内的风险被输出,从而影响到全球的资本市场,使得金融体系变得脆弱。

四、提高金融风险管理水平推进金融创新的对策

(一)加强金融创新主体内部的自我风险管理

金融创新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整个金融市场,作为金融主体,当金融危机爆发后它们是难以估计其将要产生的影响的。金融危机严重影响金融创新,在开展金融创新时,首先要对金融风险有一个合理的预估,做到将风险意识与金融创新相结合,并且要依据实际情况制定一套合理有序的防范措施。需要注意的是,金融产品的创新开发需要严格遵守市场发展的规律,建立在对市场充分全面的调查的基础上,从而达到促进市场发展的目标,在这个过程中要立足于自身的处境,建立一个良好的运行环境。金融风险不仅仅来自于市场环境,更受到金融机构自身内部环境的影响。因此,重视自我管理,严于自律,在思想上要用一分为二的态度看待金融的创新。一方面,金融创新给我们带来了更多的机遇;另一方面,金融创新也存在很多潜在的风险。金融创新不能冒进,要不断地分析目前金融市场的发展规律,防患未然。在制度上,结合市场的发展规律和自身的目标定位,不断地探索适合自己金融机构抵御风险的一套机制,充分地降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提高对金融市场的重视程度。当代时代与过去最大的不同就在于每一个行业都需要与其他的行业结合,没有一个行业是可以独立存在的,我们当代的金融机构必须要依赖于信息技术与金融领域的结合,这就要求金融机构在进行自身的环境管理时,要对外部环境予以高度的重视,对各类信息进行收集和分析,分析其中的规律,使决策更加科学。

(二)加强国际间的合作

在经济全球化的市场背景下,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关起门来发展,我们必须融入世界经济的大潮中。因此,一旦一个国家的经济不能稳定地发展并且对金融风险不能有效防范时,各个国家都要在防范、遏制经济、金融风险方面进行国际合作。在世界金融高度融合的条件下,我们仅靠自身掌握的技术是难以应对复杂多变的金融市场的,加强国际间的合作显得很有必要。

具体来说,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合作:

1.中国可以与国外政府签订相关合作监管的协议。主动参与国际上权威的兼容监管组织,在照顾本国市场的前提下,重视其他国家可能对本国市场产生的冲击。

2.激励与监督。对金融创新的监督通常采取的手段是激励和监管。通过建立激励机制,来促进企业创新,并制定一系列的标准和奖励制度,采用合理的计量标准,对优秀的金融机构给予适当的奖励。结合历史经验和未来的发展趋势,制定风险监测标准,及时发现风险,降低风险的破坏,引导企业向健康稳定的方向发展。

3.关注混营经营背后的风险。混营经营是金融行业未来发展的潮流趋势,在经营的过程中要遵循金融市场的发展规律,循序渐进,避免风险的产生。在金融产品的创新过程中要结合金融机构自身的发展情况、创新能力以及市场需求,在创新的过程中遵循从简单到复杂的规律,突出产品和服务的特色,形成自己独特的竞争优势。

(三)在金融创新的路径上设好防火墙

在金融创新的问题上,首先要立足于我国的基本国情,加快改革和完善现代金融监管体制,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率,实现金融风险监管全覆盖。时下的发展趋势不要过分追求高难度、复杂化的产品,要循序渐进,逐步实现由简单到复杂的过渡,加大力度做出优质的产品,充分利用优质资产,并以不良资产作为补充。

(四)重视金融产品创新的针对性

加快金融产品的创新是有效规避金融风险的一种手段,同时也是紧跟金融现展趋势的做法。

1.金融服务方面。参考使用金融产品的客户的特征,为这些客户打造专业化的服务团队,以个性化的服务去满足客户多样化的需求。

2.信贷风险方面。保证信贷资格审查的严密性,严格按照我国的信贷程序开展信贷工作,保障资金的安全,提高金融机构的防风险能力。

(五)增强风险控制意识

在如今的金融产品快速更迭的过程中,应该高度重视对人才、资源信息的运用。不断吸引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并成立风险控制团队,加强对风险的识别和控制,建立一系列的评价指标和评价体系,对组织内部的人员定期进行培训,更新人才队伍,拓展员工视野,提升员工的综合素养。经营过程中会遭遇到来自内部和外部的压力,经营风险肯定会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滋生,所以金融机构需要强调金融风险的破坏性,强化员工防控风险的意识,在运营的各个环节加大监管力度。金融机构也需要制定风险评价体系,对风险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增强企业应对风险的能力。不管是金融创新还是风险管理,仅仅采用一种方法来降低或者削弱风险是不现实的,多方参与、共同协作是金融风险未来管理的必然趋势。风险防范意识能有效地帮助企业规避风险,发现潜在风险,以此保证金融创新的安全。

五、结语

金融业是影响国际发展的重要行业,目前我国已经对金融业进行了不断创新,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我国的金融市场正在朝着更加健康、更有竞争力的方向发展,但金融市场仍然不断给我们带来新的挑战。做好风险的规避工作和防范工作是金融风险管理的重要内容,因此政府应当予以相当程度的重视,在市场需要的时候做好协调工作,企业自身也应该加大力度改革,不断增强自己抵御风险的能力,确保可以获得一个高速、稳定的发展。对金融创新过程中产生的风险管理问题提起重视,重视方法和效率,完善金融监管体制,不断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加强与国际各国的合作,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我国的行业特征,加强自身的风险应对能力。

(作者单位为三峡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 所娜.浅析开放经济条件下的金融创新与风险控制[J].经营管理者,2013(30):15.

[2] 王春蕊.基于金融创新条件下的次贷危机与金融风险[J].东方企业文化,2013(13): 200.

[3] 王正兴.浅析金融创新的影响及风险控制措施[J].中国外资,2014(4):45.

金融机构与风险管理篇7

[论文摘要]: 文章提出了必须整顿和规范金融市场、构建完善的金融体系、加强金融风险管理和建立金融风险保险机制等风险规避策略。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市场是市场经济体系的动脉,是市场配置关系的主要形式。金融体系的安全、高效、稳健运行,对经济全局的稳定和发展至关重要。一旦金融机构出现危机很容易在整个金融体系中引起连锁反应,引发全局性、系统性的金融风波,从而导致经济秩序的混乱,甚至引发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加强金融市场的安全性,采取一定策略防范与化解金融风险,以保证我国金融业沿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势在必行。

1. 金融风险产生的原因

(1) 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尚未完全解脱,国有企业建设资金过分依赖银行贷款,,而且国家对银行行政干预较多,银行经营自主权有时难以落实,这是金融风险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由于众多原因,我国经济运行时冷时热,相应的金融运行有时失控、紧缩、放松和再膨胀,加大了银行风险管理的困难。在市场化的进程中,市场经济所常见的缺陷也逐渐暴露出来,如:市场存在着不公平的竞争,市场的约束机制缺乏等等。

(2) 不完善的金融管理模式。严格地说,即使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经济环境下,如果有比较完善的金融管理模式,仍可以将银行风险控制在较低水平。但我国现阶段的金融管理模式,仍有一些欠缺。其一,在宏观监管方面,还需强化各银行按市场规则公平竞争。另外,对于有的银行以不遵守金融法规和制度为前提的竞争行为,宏观监管也缺乏有效性,表现为仅停留在事后管理的状态,从而难以达到防范风险的目的。其二,在微观管理方面,银行的内部控制薄弱,表现在制度建设滞后,内控体制不顺、权利制约失衡、会计信息失真等,较易发生银行风险。

(3) 金融机构内部风险控制力量薄弱。当前一些金融机构对防范金融风险问题缺乏应有的重视,有的甚至顶风违章违规经营。从理论上讲,各金融机构应该成为金融风险管理与控制的主体,经营者本人在防范金融风险上应该竭尽全力。但由于我国金融机构的产权制度不明晰,缺少明确的所有者代表,国家承担几乎全部的金融风险成本,经营者缺乏内部风险控制的动力和压力,很容易开脱和逃避承担金融风险成本。

(4) 国际社会金融波动的牵动市场国际化必然带来金融国际化问题,而国际金融波动必然影响国家金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加强了国际间的金融往来,在国家的计划安排下举借外债,引进外国银行,扩大对外贸易往来,在为我国经济建设带来了活力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金融风险。由于我国没有完全开放金融市场,目前国际金融波动并没有直接、同步地牵动我国的金融,但其对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将最终作用于我国金融体系。

2. 防范与化解金融风险的途径

(1) 金融机构应提高自我防范意识,增强自我防御能力

金融机构经营管理应从过去只重视规模扩大转移到注重质量效益的提高上来,金融监管应从过去以合规性监管为主转移到以风险监管为主上来。建立健全贷款管理责任制度,严格实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加强和完善金融机构内部稽核制度,尤其是应注重对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的稽核,建立健全风险的预警系统,通过设计一套完整的风险指标体系,从定性定量两个方面加强对风险的事前控制。

(2) 进一步深化金融体制改革

加快发展和完善金融市场,推进金融体制改革。积极创造条件,完善全国统一的同业拆借市场,合理引导资金流向,为实现利率市场化创造有利条件;完善票据贴现市场,为企业和银行短期融资创造条件;加快资本市场发展步伐,在规范证券市场的基础上,适度扩大股票和企业债券市场规模,为企业开辟多种筹资渠道,并通过资本市场筹集发展资金。加快推进国有商业银行按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进行改组改造,使其真正成为遵循市场经济规律运作,具有活力和竞争力的企业。从而规避和降低金融风险,改善金融服务,支持经济发展。 转贴于

(3) 健全金融企业内部控制制度

建立资产负债管理制度,资金交易风险管理制度,内部授权、授信制度等一系列业务授权管理制度。提高金融机构本身对风险的防范能力。对国有商业银行来说:对于制度性的金融风险,国有商业银行要切实加强防范信贷风险,这是因为信贷风险是我国商业银行目前最大和最具有威胁性的风险。坚持贷前调查、贷时审查和贷后复查制度,进一步规范借款合同、保证合同、抵押合同的文本,特别是要注意完善贷款担保制度,签约前要严格审查抵押财产的价值、产权、实效以及担保企业的实际担保能力,并依法办理登记手续;完善贷款审批程序,实行信贷管理与信贷经营相分离,调查与审查相分离,审查与审批相分离,改变信贷人员权力过大缺乏有效监督的贷款风险制约机制。

(4) 切实加强领导,实施监管责任制,建立有效的监管体系、调控体系

随着我国金融业逐步向混业经营发展,我国政府应基于渐进方式向混业经营过渡的思路,结合混业经营的具体进程,建立适应这种经营趋势的监管体系,对金融业实施有效监管和控制。各职能部门要明确监管对象和监管内容,要把所有金融日常监管任务落实到部门、落实到人,并切实履行监管职责。对重点监管对象要明确监管人员或监管小组专门监管。要探索建立中央银行金融监管人员等级制。培育和完善良好的信用环境。政府通过加强立法、执法工作,使整个社会的交易活动和债权债务关系契约化、规范化。同时,培育和完善良好的信用环境是降低金融风险的有效途经。

(5) 建立金融风险保险机制

建立完善的金融风险保险机制,可以使银行在一定程度上转移风险,同时金融保险机构对投保单位也起到一定的监管作用。运用保险机制分散和化解风险,可以更好地维护银行的经营安全。设立存款保险制度,即通过设立存款保险公司,向金融机构收取一定的保险金,对在该金融机构的存款实行保险,以防止金融机构经营出现困难时存款人的挤兑行为,使银行有机会通过调整渡过难关。例如,银行在发放贷款的同时,可以以贷款为标的直接向保险机构投保。属于保险范畴内的原因造成贷款到期不能收回的本息可由保险机构补偿,银行将贷款本息的追偿权转移给保险机构,以此将贷款风险转移给保险机构。当然,保险机构要行使对投保金融企业的监管职能。

参考文献

[1] 何信, 张世英, 孟利锋. 金融风险规避策略研究[J]. 天津大学学报,2004.

[2] 温丽. 论防范与化解金融风险[J]. 中国审计,2000.

[3] 何信, 张世英, 孟利锋. 金融风险规避策略研究[J]. 天津大学学报, 2004.

[4] 宋新国. 对当前我国金融风险防范与化解问题的深层思考[J]. 兵团职工大学学报,2000.

金融机构与风险管理篇8

关键词:地方金融;监管体制;改革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2265(2014)11-0027-06

地方金融监管体制是我国金融体制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区域经济、社会稳定的重要制度保障。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落实金融监管改革措施和稳健标准,完善监管协调机制,界定中央和地方金融监管职责和风险处置责任。”2013年12月,山东省政府印发《关于健全地方金融监管体制的意见》(鲁政发[2013]28号),山东省地方金融监管体制改革全面启动。本文选择济南、青岛、东营、临沂、滨州为样本,走访省、地(市)、县(市)金融办及山东省“一行三局”,实地考察《关于健全地方金融监管体制的意见》落实情况及地方金融监管面临的问题,并对加快完善山东省地方金融监管体制提出对策建议。

一、山东省地方金融监管体制现状

(一)地方金融监管组织体系

当前,山东省已形成以“省维护金融稳定工作领导小组”为领导,“一行三局”与各级政府职能部门相结合的地方金融监管格局。其中,领导小组主要负责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有关金融稳定工作部署,分析全省金融稳定形势,协调解决影响全省金融业稳健运行的重大问题,提高金融风险防范和处置成效。“一行三局”负责对信贷市场、货币市场、资本市场、保险市场进行监管。地方政府负责管理中央驻鲁金融监管部门法定监管范围之外的新型金融组织和金融活动(见图1)。

山东省地方金融监管权限分属以下部门:金融办(地方金融监管局)负责监管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性担保公司、农民信用互助社、民间融资机构、区域易市场;发改委(局)负责管理各类股权投资公司、投资基金、企业债发行;商务厅(局)负责典当、融资租赁公司审批与监管。此外,山东省农村信用合作社联社对全省农信社系统(农商行、农合行、农信社)行使部分监管权;省农业厅参与对全省农业政策性保险试点工作的监管;省供销合作社系统负责对农村资金互助组织进行审批。

在地方金融监管体系中,各级金融工作办公室居于重要地位。以省级金融办为例,其承担的监管职责为两方面:一是协调组织对地方金融机构的管理,包括对股权投资、私募基金、产权交易所、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性担保公司等准金融机构的监管;二是主动协调中央监管部门,完善相应监管制度,建立金融风险预警系统,提高金融风险意识和防范能力,维护金融秩序,开展生态环境建设。

(二)山东省地方金融监管改革的特点

比较国内各地金融监管实践,山东省地方金融监管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地方金融监管改革走在全国前列。2013年山东、辽宁被银监会列为地方金融监管体制改革试点省份。同年12月,山东省率先出台《关于建立健全地方金融监管体制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了地方政府的金融监管职责,地方金融监管的体制机制,监管方式、组织实施,各项改革措施稳步推进。作为全国最早启动地方金融监管改革的省份之一,山东的探索与实践将为全国提供可复制与可推广的经验。

第二,地方金融监管组织体系初步形成。山东省率先在省、地(市)、县(市)三级设立独立的地方金融监督管理机构。自2013年末以来,各级金融工作办公室增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预计2014年底,全省各县区市将完成机构设置,明确职能和编制。金融监督管理局为各类地方金融组织的主管部门,将整合分散于各职能部门的监管职责,逐步形成统一归口管理,发改委、商务局等部门相互配合的监管模式。

第三,山东省金融办不涉及金融国资管理。上海和辽宁等省市将本应由国资委进行监管的地方金融国资的监管权限托管给金融办,并且承担相应的国资的保值增值责任。按照《意见》,山东省各级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成立后,金融办的职能从原来的“综合、协调、指导、服务”转向“协调与监管”并重,地方金融监管成为其核心职能,不涉及金融国资管理。

二、山东省地方金融监管体制存在的问题

(一)地方政府金融监管权责不完全对等

《意见》明确规定,地方金融监管的对象主要是“中央驻鲁金融监管部门法定监管范围之外的新型金融组织和金融活动”,地方政府对于辖区内金融机构并无监管权限。但在我国现有金融监管体制下,地方政府具有维护省内金融稳定、防范和协助“一行三局”化解地方金融风险的职责,特别是地(市)、县(市)级政府在处置涉及金融机构的局部性风险方面发挥着主导作用。同时,银监分局在县(市)级的监管办事处人员少、监管的银行类金融机构众多,证监局、保监局在地(市)、县(市)基层均缺乏机构,“一行三局”履行监管职能需要地方金融办的协助与支持。地方政府对金融机构监管权力有限,对新型(准)金融组织风险监管尚缺少切实有效的手段,风险处置责任偏重。

(二)地方金融办(监管局)履职存在诸多制约

第一,发展与监管之间存在冲突。目前,地方金融办与金融监督管理局实行“一套机构、两个牌子”,但两者的目标并不完全一致。从发展角度看,地方金融办需要积极争取改革试点,鼓励和推进金融创新,为当地经济发展筹措资金;但从监管角度看,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又需要控制风险、维持金融稳定。特别是在各类新型金融机构试点中,“重发展、轻监管”和“重监管、轻发展”的现象在各地均有显现,如何保持两者的平衡是地方金融监管机构面临的考验。

第二,履职缺乏必要的法律依据。目前,对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性担保机构、民间资本管理机构、资金互助专业合作社等机构的监管依据均为地方政府或部门的文件,而非行政性法规。监管机构在监管过程中难以行使有效的处罚措施,存在执法依据上的空白。同时,由于缺少监管的法律依据,一些传统的监管方式难以为继。例如,在简政放权的大背景下,地方金融办无法再借助工商年审等手段,对股权投资公司实施监管。

第三,单位性质和工作职能存在矛盾。目前,我省各级金融办(监管局)多为政府组成部门,也有部分地(市)为政府直属事业单位(如滨州市),经省政府授权负责地方金融监管工作。但从性质上看,事业单位不具备执法资格,即使地方金融监管有了法律依据,能否正常行使职能仍有争议。地方金融监管机构存在上下机构设置不统一、机构性质和职能不匹配的矛盾。

第四,县(市)级地方金融监管部门履职能力不足。一是部分地(市)、县(市)级金融监管机构及队伍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监管力量薄弱,编制和人员尚未完全到位。现有人员缺乏从事金融管理工作的知识储备和经验,对现场检查、非现场检查、准入管理、合规管理等监管手段还不熟悉,日常工作多停留在简单的审批上,无法满足金融专业监管的要求。二是作为监管的直接和第一责任单位,地方金融监管局在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性担保公司等准金融机构的设立变更过程中只有初审权,缺乏审批和管理权限,权力与责任不尽一致。

(三)地方金融监管归口管理落实存在难度

针对全省地方金融监管工作存在的机构不足、力量薄弱、职能缺位、业务分散等突出问题,山东省积极推进融资租赁、典当、拍卖、股权投资、创业投资、农业保险等地方金融业务统一归口管理。但调查显示,“统一管理”目前只在全省部分地区得以落实(如济南市)。由于对上述机构的管理权限在中央层面分散于各大部委,从业务对口角度看,省级机构管理权限统一归口存在障碍,推进并不顺利。

(四)与“一行三局”的沟通机制有待完善

当前,有关金融机构风险状况的信息主要由“一行三局”掌握,地方金融监管部门则掌握各类新型(准)金融机构的业务信息。各机构通常在其职权范围内行使金融管理职能,彼此间缺乏有效的信息共享机制,监管合力不足。虽然省、地(市)各级政府成立了金融稳定工作领导小组(或金融稳定联席会议)等,但其作用主要是金融风险事件爆发后,由其牵头负责处理风险事件、化解债务危机、维持社会稳定,或者是分析地方金融运行情况,研究如何争取金融机构对地方经济发展的资金支持,对地方金融监管事务统筹与管理的力度不够。“一行三局”与地方金融监管机构间的制度性协调机制亟待强化。

(五)民间金融监管存在空白

2013年底,山东省在全省逐步推开民间融资规范引导工作,规范发展民间融资机构,规范民间融资秩序,促进民间资金供给与需求的有效对接。相较于浙江温州等以市为单位试点的地区,山东省成为全国首个在省级层面全面推动此项工作的省份。但是,民间金融本身存在着透明度低、随意性大、风险难以监测的局限性,地方监管力量显得非常薄弱。地方政府对民间借贷、非法集资问题被动应对,对金融违法违规行为难以事前发现和处理。新型(准)金融机构如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性担保公司等违规参与民间金融的现象屡有发生。对于非融资性担保公司、网络贷款公司、投资咨询公司等,目前还没有明确的监管主体,这成为地方金融监管的漏洞和盲区。

(六)缺乏处理风险事件的长效机制

在风险防控方面,《意见》虽然提出“建立地方金融数据监测信息系统,加强相关监管信息数据交换与整合”,“切实做好风险预警、评估和处置工作,严格防范苗头性、趋势性问题引发系统性、区域性风险等措施”,但是当前地方金融统计体系、风险监测制度体系不健全,数据采集的时效性、准确性受限,无法及时监测地方金融运行。在现有的金融监管法律体系中,尚缺少对地方金融监管和危机应急处理的制度设计。特别是对于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性担保公司等众多新型(准)金融机构,尚未建立明确的投资者保护制度和相关风险救助体系,各地普遍缺少稳定基金或风险准备金等风险缓冲制度。

(七)地方金融监管的法律法规建设相对滞后

当前,山东省地方性金融机构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与监管法规相配套的实施细则和管理办法尚在制定和完善过程中。在地方金融监管领域的众多规范性文件中,部门规章的比重过大,实施起来缺乏权威性。同时,许多行业监管制度不健全,规范性法律文件之间的衔接性不强,存在着重复和空白。一些机构受利益驱使,超范围经营甚至违规开展业务,给金融运行带来风险;对于许多的金融纠纷,很多依据是非正式的制裁机制和习惯性法则,影响金融稳定。

三、完善山东省地方金融监管体制的对策

地方金融监管是一项系统工程。在当前经济金融形势下,建议按照“全面统筹、安全稳健、公平高效、灵活适用”的原则,加快落实《意见》,完善地方金融监管组织体系,推进地方政府与中央金融监管部门协调配合,防止出现监管滞后和监管真空,确保山东省金融运行的稳定(山东省地方金融监管组织体系框架设计如图2所示)。具体建议如下:

(一)完善地方金融监管立法体系

一是加快立法进程,尽快出台《山东省地方金融监督管理条例》等地方性法规,明确各级地方金融监督管理的机构、职责、措施和法律责任等,为地方金融监管机构提供法律支持。二是在各级政府前期的各类“意见、管理暂行办法、实施方案”等文件基础上,由省政府出台针对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性担保公司、民间融资机构的地方性法规,配套完善相关实施细则,规范其业务发展,使地方金融监管有法可依。

(二)健全三级“金融监管联席会议”制度

强化现有各级“金融稳定领导小组”功能,在省、地(市)、县(市)三级建立由“一行三局”、金融办(监管局)、发改委、商务厅等部门组成的“金融监管联席会议”制度,统一机构职能、完善议事规则。作为地方金融监督管理的最高协调机构,联席会议定期召开,负责研究加强行业监管的工作意见,制定地方金融监管标准及监测框架,建立金融业综合信息平台。把信用体系规划、信用管理制度建设、信用监管纳入工作职责,建立权责明确的风险排查、风险处置与损失承担机制,监测、评价各地区风险情况。必要时联合有关部门开展专项整治活动,打击非法集资、非法证券、金融诈骗等犯罪活动,共同维护区域金融稳定。

(三)发挥各级金融办(监管局)的作用

第一,稳步推进地方金融监管权限归口管理。统一归口管理是地方金融监管体制改革的趋势。当前,应在理清责任机构的基础上,逐步将监管权限向各级金融监督管理局划转。落实“谁审批、谁监管、谁负责”的基本工作原则,着力解决多头管理问题,避免监管重叠、消除监管空白。不强求上下对齐,积极稳妥地推进归口管理工作。

第二,强化金融办(监管局)的协调服务、宏观管理职能。各级金融办(监管局)应将地方金融管理工作的重点从争取资金投入转为地方金融协调、管理和服务,以市场化的金融资源配置为主导,不干预金融机构的具体业务操作。地方金融监管部门应从实际情况和经济发展规律出发,制定本地区的金融业发展规划,着力加强地方金融生态和信用环境建设,为地方金融体系整体功能的发挥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和外部条件。

第三,地方金融监管重心向地(市)、县(市)下移。当前,小额贷款公司、民间资本管理公司等新型(准)金融机构主要在县(市)区域内开展经营活动,而各类风险事件也多发生在县(市)一级。因此,地方金融监管制度设计应立足现实,在监管的机构设置、人员配备、经费投入等方面向基层倾斜。同时,适当下放对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性担保机构的审批和管理权限,提高地(市)、县(市)地方金融监管部门监管工作自主性。

(四)完善监管机构间的分工与协作机制

第一,加强与“一行三局”的合作。在现行金融监管框架下,地方金融监管局与“一行三局”应适度分工、紧密配合,共同做好金融监管。“一行三局”主要监管客户众多、风险容易外溢并诱发系统性风险的金融活动。地方金融监管部门负责部分“一行三局”无法覆盖的领域的监管,应发挥基层的监管信息优势,消除局部金融活动风险。

第二,推动与政府相关部门的协作。按照《意见》的规定,地方金融监管对象包括辖区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性担保公司、民间资本管理机构、民间融资登记服务机构等新型金融组织和权益类、大宗商品类等具有金融属性的交易场所。在地方金融监管统一归口模式下,虽然监管权限最终将划归各级地方金融监管局,但现阶段受人员、专业等方面的限制,要做好监管工作,尚需要发改委、商务局等部门的协助(包括与省级、中央各部委的协调)。

(五)创新地方金融监管模式

第一,完善地方(准)金融机构治理结构。在设立审批上,建立公开选择机制,确保主发起人具备充足的风险承受能力,防止出现虚假、欺诈行为;加强对公司法人的合法性、真实性监管,探索建立地方金融机构高管任职资格核准制度。强化对公司高级管理层的监督,实现权力责任制衡机制,把对金融机构的业务监管与对高级管理层的监管有机结合起来。

第二,对地方(准)金融机构内部运行的监管机制。地方各级金融监管机构定期对相关市场主体经营情况和风险状况进行监测、分析、评估和预警,全面揭示风险与问题,出具年度监管报告。对金融机构的内部运营机制进行有效监督,对经营管理决策、执行、监督行为进行全程监控,明确合理的资产流动性、风险准备金等要求,增强对高风险行业的行为约束。

第三,创新地方金融监管工作机制。推广临沂市的经验,加强与社会中介组织的协作,充分发挥各类银行业协会、保险业协会的自律管理职能。引入第三方机构,开展现场与非现场专项检查工作,各类机构必须聘请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年度财务审计。

(六)建立地方金融监管信息共享制度

一是加快建立地方金融征信体系。从县(市)基层着手,由金融办牵头,整合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性担保公司、民间资本管理公司等未纳入央行征信系统的地方金融机构信用信息,建立地方金融机构贷款信息共享平台。通过征信管理平台,建立信息化数据库,实现信息采集、录入、分析和使用的透明化,为民间金融风险防范提供支持。二是探索将地方金融征信体系接入人民银行征信系统,建立信息共享机制,明确信息共享的范围、采集分工、信息共享方式等,减少市场主体交易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共同打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

(七)健全地方金融风险事件处理机制

第一,筹建地方金融稳定基金。由各级金融办牵头建立金融稳定基金,用于金融机构的兼并、重组、救助和退出等金融风险处置,提升金融风险的规避与处置能力。发挥行业协会作用,针对特定行业(如小额贷款公司)探索建立风险补偿基金,提高行业抗风险能力。争取人民银行和银监会支持,试点建立面向全省村镇银行的存款保险制度。

第二,建立风险处置快速反应机制。在各级地方金融监管机构设置独立的风险管理部门,负责对风险的集中分析和跨部门风险的协同管理,强化风险防范和处置职能。建立金融风险处置工作预案制度,健全群众举报、媒体监督、日常监管和定期排除等渠道,对突发性事件做到及时处置,防止局部风险演变扩散为系统性风险。创新司法模式,设立金融仲裁院、金融犯罪侦查支队、金融法庭,建立金融监管与金融审判联席会议制度,多方协作化解金融风险。

第三,建立完善金融机构的市场退出机制。设计符合实际的风险指标体系和风险评价标准。明确对地方中小金融机构的风险处置责任,制定风险处置、损失分摊办法。对长期业务不足、评级不达标的机构,建立退出机制;对严重违法违规、经营不善导致资不抵债的新型地方金融机构依法实施破产清算。

参考文献:

[1]张健华.深化地方金融管理体制改革[J].金融发展评论,2013,(10).

[2]周建春.完善地方政府金融管理体制[J].中国金融, 2011,(11).

[3]崔凯.权责明确是地方金融管理的关键――关于地方金融管理体制的思考[J].中国金融, 2011,(18).

[4]张雪兰,何德旭.关于完善我国地方政府金融管理体制的思考[J].财贸经济,2011,(7).

[5]谢瑞芬.完善地方政府金融管理体制探讨[J].河北金融,2012,(12).

[6]白光昭.地方政府金融办的职能定位[J].中国金融,2010,(18).

[7]董世坤.中央与地方金融权力关系的变迁[J].湖北大学学报,2014,(5).

[8]中国人民银行九江市中心支行课题组.立法规范地方政府金融管理职责的思考[J].武汉金融,2013,(4).

Problems Faced by Local Financial Regulatory System in Shandong and the Countermeasures

Zhang Xu Zhang Jing

(Economics School of Qingdao University,Qingdao Shandong 266071)

Abstract:Based on the field survey of the financial regulatory agencies of all levels,this paper finds several problems with them. The problems include the imbalance between the power and responsibility in supervision of local financial regulators,the limited functions of regulatory agencies,the unfulfilled centralization of regulation rights,the imperfect communication mechanism,the void of supervision on informal finance,lack of long-term mechanism on dealing with risk events and relatively lagged legal construction. The suggestions are that the legal system of local financial supervision should be perfected, the joint meeting of financial supervision should be established,the leading role of local financial regulation authority should be fully played,the division and cooperation between the agencies should be strengthened,the model of local financial regulation should be innovated,information sharing system should be set up,and the mechanism of defusing financial risk should be enhanced.

上一篇:高中地理基本原理范文 下一篇:经济纠纷诉讼时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