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式教学设计范文

时间:2023-09-26 19:23:06

混合式教学设计

混合式教学设计篇1

关键词:混合式教学;能力培养;自主学习;翻转课堂;自主讲课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7.05.077

0引言

国外最早的混合式教学概念是指线上的网络教学与线下面对面教学混合,引入面对面教学来改进网络教育互动的效率低的缺点。国内混合式教学的首倡是北京师范大学何克抗教授,他结合国内教学情况,认为混合式教学模式是把传统教学方式的优势和网络化教学的优势结合起来。江苏科技大学张其亮从教学形式、教学技术上、教学手段上、教学目标上、教学评价五个方面对混合式教学进行了解读。并结合翻转课堂,探索了一种新的混合式教学设计模式。随着高校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网络教学平台也应运而生,采用混合式教学合理选择和有效利用资源是适应信息化社会发展的需求。

可见混合式教学也可理解为运用多种教学技术、教学手段对教学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尤其是处于一个教学技术更新快,教学手段创新多的时代,很有必要结合环境和课程特点,进一步丰富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内涵,采用多种教学模式的混合,引导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励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启发学生应用知识的创造性。本文以混合式教学理论为指导,探索了一种新的混合式教学设计模式,并在《机械设计基础》课程中进行了应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课程概况

《机械设计基础》是近机类学生修读的一门基础课,涵盖了《机械原理》和《机械设计》两门课程的核心内容,知识点多、内容跨度大,对先修课程要求高,需要熟练掌握制图、力学等相关知识,部分章节理论性较强,要求学生用丰富的空间想象能力来理解比较抽象的理论,比如带的弹性滑动、齿轮啮合原理、齿轮的根切等。课程相对枯燥,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很有必要结合课程特点,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创新思维能力。

2学生情况

现在的学生从小接触信息技术,能够熟练应用网络获取感兴趣的内容,具备很强的自学潜力,只是没得到有效的引导。如果还是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很难将学生的心思留在课堂上。要想抓住学生的心,就必须结合学生和课程的特点,创新教育教学方式方法,通过多种多样的教学形式将学生吸引到课程教学上,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应用势在必行。

3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3.1教学资源整合不够,教学效果不显著

近年来各高校都在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软硬件设施都有所提高,各种教学平台、课程中心、网络课堂甚至基于手机客户端的微助教类软件都在蓬勃发展,但是教师们对于新技术的应用还停留在较低的水平。虽然在课堂上使用了多媒体技术,但是还是没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借助多媒体技术确实可以提高课堂节奏和讲课效率,但从学生的角度来讲却加重了课堂负担。在课堂节奏加快、内容增多的情况下,还沿用传统教学模式只会让“满堂灌”越演越烈,不能发挥出新技术的优势。

3.2教学方法单一,学生兴趣难以调动

高校作为教学自由度相对较高的学校,也不断涌现出了很多新式教学方法,比如近几年流行的“翻转课堂”、“微课”等,这些新方法的应用一开始确实能调动学生的兴趣,但在使用上也有局限性,受限于课程类型和课程内容,也只能进行有限的试点,实际上还是处于一个传统教学模式主导的状态,并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3.3理论多实践少,未能充分开发学生自主学习潜力

《机械设计基础》理论学时多,实验学时少,没有单独的实践环节,学生动手实践的愿望不能得到满足。机械设计基础课程中包含了很多常用机构和通用零件的相关知识,没有实践环节来巩固和深化,学习效果必然就达不到预期。因此,在课堂之外就需要教师结合实际情况,思考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践类大作业,供不同兴趣爱好的学生自由选择,或是组队或独立的完成,充分发挥学生获取信息的优势,开发学生自主学习潜能,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4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

大学的课堂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紧靠课堂时间很难做到,必须改变教学方式,根据课程内容情况,合理采用多种教学模式,将课堂由课内扩展到课外,把理论和实际紧密联系起来,充分利用现代技术,将知识传授由线下扩展到线上,给学生提供更多学习内容,并结合当地的产业优势,将实践环节由校内扩展到校外,加强实践环节的创造性,为学生营造一个立体的学习空间。

4.1线上线下相结合

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并不是将网络课堂仅作为上传课件或作业的工具。充分发挥网络课堂的作用,可采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录制微视频或者在网上搜集名校的微视频,将其到网络课堂,通过合理的引导,让学生在课前自主学习,课堂上做汇报、讨论,教师则有针对性的进行解惑答疑,并进行测评巩固。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此外,对于概念性、认知性等要求不高的小节,可让学生自学,并在线完成相关习题。现在很多平台都有客观题自动批改和结果统计功能,既节省了改作业的时间,又能很清楚的统计出学生对该知识的掌握情况。在课堂学时不充裕的情况下,采用多种教学模式相结合,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合理优化课堂教学内容,才能挤出时间将重点知识讲透彻,提高学生学习效果。

4.2教师讲课和学生讲课相结合

对于理论性不是太强的章节,可让学生自主讲课。学生以4-5人一组为宜,教师提供教学大纲和指导要点,学生结合大纲和要点,搜集相关教学资料、制作课件并进行课堂讲述和为其他同学答疑。学生自主讲课的模式,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善用网络的特长,通过小组合作提高自主学习效果,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其次,合理的分工协作也有助于不同的学生发挥各自的优势。经过实践发现学生讲课时课堂互动情况要好于教师讲课,学生参与课堂的效率明显提高。

4.3理论实践相结合

就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而言,现有的实验学时远不能满足学生动手实践的需求,这就要求教师寻找其他途径让学生参与各种实践活动。结合我校地处车城十堰之便,市内有百余家汽车相关配套企业,并且有大型的汽车配件贸易城,非常适合学生走出校园进行实践活动。

在此列举几种实践类大作业以供参考:(1)机构或者传动装置模型制作;可通过展示上届学生的优秀作品开阔学生思路,锻炼学生动手能力。(2)健身器材测绘;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学生对于各种常用机构的理解。(3)减速器拆装测绘及三维建模;减速器作为机械设计中的典型机器,基本涵盖了课程中所学的各种常用零件,其测绘建模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对于轴类零件设计这一难点知识的掌握,也为后续的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打好基础。(4)调研汽车零部件交易市场;直观了解各种常见通用零部件和汽车相关的专用零部件,提高对理论知识理解的深度。(5)了解某一类零件的工作原理,并搜集实物图片和加工视频;可加深学生对于课堂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也可以扩充教师的资源库。(6)了解机械某一相关行业发展状况及其先进技术;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加深学生对于行业的了解。(7)搜集机械相关小典故,小常识。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让其在课堂上进行分享,改善课堂氛围。当然这些大作业并不需要每个都做,可以让学生根据兴趣,选择其中的三到四个即可。

5考核方式改革

采用了新的教学模式,必然要有与之配套的考核方法,本文所讲述的混合式教学方法,对学生课外自主学习、搜集信息、社会实践都要求较高,要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有效的激励是必不可少的。让积极参与的学生得到认可,促使部分积极性不高的同学也参与进来,这就需要提高过程性考核的比例,比如可按实践类的大作业成绩占30%,在线练习占10%,实验成绩占10%,课堂表现占10%,考试成绩占40%来分配。

此外,对于大作业要制定相对详细的标准,让学生自由发挥的同时也要结合课程特点和内容,学以致用、学有所用,让学生真正得到锻炼,并通过实践性的大作业展示和讲解,让学生真正感觉到学有所获、学有所成,而不仅仅是最后一个简单考试分数。

6Y论

本文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加入翻转课堂、学生自主讲课,拓展实践类教学,进一步丰富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内涵,根据教学内容情况,将部分章节采用翻转课堂和学生自主讲课的模式,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并结合课程特点,提出了多种提高学习主动性的实践类大作业,让学生在有选择的基础上,提高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将学生的学习由课内扩展到课外,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充分发挥地域和产业优势,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活动,不仅巩固了学生的理论知识,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何克抗.从Blending Learning看教育技术理论的新发展[J].电化教育研究,2004,(3):16.

[2]张其亮.基于翻转课堂的新型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4,(4).

[3]解筱杉.高校混合式教学质量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远程教育,2012,(10).

混合式教学设计篇2

关键词:核心能力;程序设计;混合教学模式;线上线下

程序设计类课程是大数据智能化产业建设的基石,是承担培养工程开发技术、物联网技术、大数据开发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创新应用型人才的支柱之一。大数据智能化背景下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主要包括C/c++方向、Java方向和Python方向。目前高校开设的程序类课程,C/C++方向包括面向过程的C/c++程序设计(基于函数),面向对象的C/C++程序设计(基于对象)和智能应用开发。Java方向包括JavaSE程序设计、JavaWeb开发和JavaEE开发。Python方向包括Python程序设计和PythonWeb开发课程。程序设计课程覆盖了大数据智能化应用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和专业方向课,是专业能力培养的支柱。与时俱进的程序设计类课程混合教学模式研究,是当前高等教学研究的热点。

1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程序设计课程计算机类专业都在开设,但课程教学模式缺乏针对性。程序设计课程培养目标与专业大数据智能背景结合不够,线上线下教学整合的深度和广度不够。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没有同大数据智能化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体系结合起来,没有同当前智能化时代需求和技术场景结合起来,没有同大数据智能化人才的知识结构结合起来,没有同专业课程结合起来,没有建立起适合大数据智能化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体系。目前线下的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模式,教学效果还存在一些问题。①课堂预习缺乏目的性。②教学活动互动参与性不强。③习题资源不够,测试操作不方便。④作业提交不及时。⑤作业评阅不方便。⑥学情统计、课堂统计和成绩统计缺乏数据支持,无法自动进行。⑦学生自学拓展缺乏平台资源。因此,大数据智能背景下程序设计课程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构建是当前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2程序设计类课程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构建

大数据智能背景下,程序设计课程混合教学模式构建采用基于工程教育认证、新工科建设和课程群建设的思路进行研究与实践,坚持以成果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以持续改进为目标[1-2]。坚持以成果为导向,依据市场和专业发展需求,确定程序设计课程培养目标和课程培养的核心能力体系,构建课程知识体系和教学资源体系。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强调以全体学生为中心制定课程群培养目标及配置教学资源,开展线上线下融合教学。持续改进,改革课程考评体系,建立多元测评系统,强调混合教学模式教学质量监控机制和持续改进机制,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1-3]。大数据智能化背景下程序设计类课程混合教学模式构建主要考虑以下问题。2.1构建程序设计课程培养核心能力的体系。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模式构建,需应对市场需求的大数据创新应用型人才特征进行调查分析,结合工程教育认证和新工科建设发展需求,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4]。专业人才培养以“面向工程、项目驱动、能力培养、全面发展”为目标,依据培养目标确定毕业要求[5-6]。根据毕业要求对程序设计类课程培养的学生核心能力进行分类分层次打造。课程核心能力体系分为通识能力和专业能力。通识能力分为口头表达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应用能力。专业能力分为识记理解能力、阅读修改程序能力、程序编写调试能力、程序逻辑思维能力、系统分析设计能力、系统开发能力、项目管理能力和自主创新学习能力。根据核心能力体系重构程序设计课程体系,明确课程具体培养目标和要求。大数据智能化背景下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主要包括C方向、Java方向和Python方向。对语言方向的每一门课程知识体系进行研究与实践,明确与核心能力匹配的课程知识体系,与课程内容匹配的学生能力目标体系。2.2构建语言-课程-平台一体的程序设计课程体系,解决程序设计课程群建设系统性问题。根据大数据智能化背景下的应用型人才核心能力的培养要求,构建面向应用、面向工程、面向能力理念的语言-平台一体化课程体系[6-7]。大数据智能化背景下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程序设计语言选择主流的C语言、Java语言和Python语言。根据核心能力培养体系开设课程,一个语言方向统一开发平台,解决学生培养知识脱节,开发平台混乱的问题。开发平台的选择要符合市场主流,选择具有模块化开发、代码分层、功能分层的框架集成式开发环境,以便提高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C方向课程体系分为面向过程的C/C++程序设计,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和智能应用开发,统一开发平台可选择DEVC++,MicrosoftVisualStudio和Qt。DEVC++是C/C++轻量级开发环境,侧重于算法,VisualStudio是Window集成式开发环境,侧重于项目开发,Qt是跨平台GUI开发环境。Java方向包括Java程序设计,JavaWeb开发和JavaEE企业级开发课程,统一开发平台可选择MyEclipse和IDEA。Python方向包括Python程序设计,PythonWeb和爬虫课程,统一开发平台可选择PyCharm。同时要解决语言方向课程知识的衔接问题,确定课程标准,明确教学目标。程序设计语言-方向-课程一体图如图1所示。2.3开发在线课程资源,解决线上线下融合教学问题以全体学生为中心,应是集中学和分层分散教学的统一。线下课堂集中教学,适合课程理论知识的讲解学习,线上教学适合课程实训指导和拓展。程序设计课程线上线下融合教学过程分为资源开发、课前准备、课堂教学、课程实验、课程设计和课程总结五个过程。整个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中心,采用“参与式、启发式、研讨式”教学方法,利用平台提供的签到、章节学习、讨论、选人、分组、抢答、作业、测试、互评、群聊、通知等教学手段,实施线上线下、课内课外融合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引导学生参与互动、自主学习、创新学习,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逐步培养学生的专业通识能力、识记理解能力、阅读修改能力、程序设计能力、修改调试能力、项目开发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1,6,7]。程序设计课程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如图2所示。2.4构建程序设计阶梯能力训练平台,解决能力培养平台单一问题。构建程序开发能力训练平台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思维、体制和管理问题。依据学生程序设计能力培养层次,构建与能力培养匹配的阶梯能力训练模型,解决能力培养平台单一问题是程序设计能力培养的重要保障。根据学生程序能力培养层次建立课程章节训练、课程设计项目训练、方向课程综合训练、程序算法竞赛、创新创业项目训练和开发竞赛训练的阶梯式训练平台。每个阶梯训练平台要有具体的目标、训练内容、场地保障和组织管理。课程章节训练主要在课堂,解决章节模块知识的应用问题。课程设计项目综合训练旨在通过项目形式进行课程知识的综合训练,解决课程知识的综合应用问题。语言方向课程综合训练通过理论和项目形式解决同一门语言前后课程衔接和知识综合应用问题。程序算法竞赛利用一种语言工具进行算法专题训练,比如查找排序、贪心和动态规划算法等。创新创业项目训练通过创新创业项目与程序设计课程结合,提高项目分析设计和开发能力问题。学科竞赛通过对创新创业项目培养,按照竞赛文件要求,完善系统功能和文档,提高项目开发能力。通过程序设计阶梯能力训练以培养学生程序设计核心能力,提高学生就业质量。例如C语言方向程序设计课程能力阶梯训练模型如图3所示。2.5考核方式改革,解决学生能力考核科学系统性问题。大数据智能化创新应用型人才程序设计课程考核,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考核要注重全面性、科学性,突出课程培养的核心能力考核。课程考核应建立标准化考核、过程化考核和能力考核的多元测评系统[1,7]。标准化考核利用在线平台,建立标准的试题库和试卷进行课程章节、期中和期末考核。过程化考核充分利用平台对学生学习全过程活动进行记录、跟踪和统计分析。能力考核从学科竞赛、创新创业项目和科技创新方面来进行,注重学生程序设计开发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及团队合作能力的考核。同时改革考核线下操作模式,利用平台对学习过程进行大数据分析,利用在线平台进行半自动或全自动的考核方式,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和教师工作效率。改革老师单一的评阅方式,建立学生互评、小组互评和教师评阅的方式,合理地分配成绩权值,建立重能力考核的观点及理念。能力考核多从单元知识应用、课程设计、学科竞赛、创新创业项目和科技创新方面来进行,注重学生程序设计开发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的考核。

3结束语

本文对大数据智能化背景下程序设计课程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构建问题进行了研究。大数据智能化背景下程序设计课程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应结合专业背景优势和课程本身教学需求,从教学思维、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保障和组织管理方面建立起适合专业发展需求的程序设计课程完整教学体系,以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和老师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程序设计开发能力,培养大数据智能化创新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李昱,郭晓燕,梁艳春.应用型本科计算机专业程序设计类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20.311(11):111

[2]高晓娟,牟莉,张旭风.程序设计类课程混合教学模式研究[J].商洛学院学报,2020.34(2):60

[3]杨卫明.创新应用型信息类专业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研究[J].教学现代化,2019.6(88):21

[4]王晓芳,刘鹍,赵燕.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程序设计类课程改革探索-以济南大学为例[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3(4):134

[5]乔加新,梁后军,魏苏林.构建全方位分层次程序设计类课程创新教学体系-基于新工科理念下的计算机专业[J].黑龙江工业学院学报,2019.9:20

[6]吕娜,张琎,张芊茜,史桂娴.混合教学模式在程序设计类课程中的应用[J].计算机教育,2019.5:115

[7]王瑞平.新工科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程序设计类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J].科技视界,2019.8:125

混合式教学设计篇3

关键词:混合式学习;计算机基础;教学设计

1 课题的提出

比较典型和使用的比较多的课堂教学方式是以教师的课堂教为中心,教师只是一味的进行讲述,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整个教学活动和教学结构都是围绕教师进行的。学生就不能很好地掌握计算机基础的基本技能,教学质量也就很难得到提高。

网络学习为学习者提供了丰富的共享资源,通过网络学生与教师之间更容易进行交流,但是不利于学习者知识点的系统学习和掌握,教师也不能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有效的监控。

混合式学习是使用“适当的”时间,使用“适当的”学习方式与“适当的”学习环境相契合,对“适当的”学习者“传授适当的”技能,最终以取得最有效的教学效果为目标的一种教学方法。那么,如何将这种科学和高效的教学方式与计算机基础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结合呢?因此,本课题组提出了“混合式学习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设计与应用”的研究,力求探讨出一个学生实际能接受和有效的混合式学习模式。

2 课题研究内容和方法

研究内容:利用混合式的学习模式 ,研究在校大一新生,将网罗学习与课堂学习方式相结合,将教师的讲授与学生的学习进行结合,在实践的研究中,归纳总结出比较合理和切实可行的混合式学习模式,并将它与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对比,从最终的比较结果中来验证混合式学习模式的优越性和先进性。

研究方法:文献法、问卷调查法、实验法、比较法。在探索适应本校教育方针的混合式学习模式,找出提升教学质量的方法的同时,改变传统的学科教学模式。如《大学计算机基础》以往都是采用教师在课堂上教授知识点内容、学生一味的进行模仿练习,导致了学生对计算机领域内的一些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不能做到与时俱进。该教学模式的提出,对教师对掌握和了解计算机领域内的专业知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在掌握和了解本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必须还要具备熟练使用现代计算机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能力。在进行该项教学模式的研究的同时促进该课程教师综合应用计算机技术的素质的提升。

3 课题的理论依据

混合式学习通常指的是“理论学习有效的混合”。学习者本身就是一个混合式的学习者,指导混合式学习的理论本身就是多元化的,是多种学习理论的混合。该理论包含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教育传播理论及活动。

构建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在教与学的活动中,教师不再仅仅是讲授者,而是帮助者和促进者。学生在特定的情景下,借助外部的帮助,通过自己主动的学习而获得知识。本研究依据的是混合式学习所倡导的将网络学习与面授相结合,学生和教师相结合的理论基础,同时也是遵循构建主义的学习理论。

将混合式学习模式使用到大一新生的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应该包括学习对象、学习内容、教学活动和教学方式等各个要素的设计。以学习内容为例,包括计算机的基础知识,计算机的操作系统WINDOWS,文字处理软件WORD2010,表格处理软件EXCEL2010,演示文稿PowerPoint2010和计算机网络基础与Internet应用等内容,有些章节的知识点是需要采用详细的进行讲授和学习的,而另外一些知识点又只需要了解的,如何将不同的章节所采用的不同的教学方式和创造不同的情境进行学习进行合理的组织是混合式学习模式能否成功的关键。本次研究的研究对象是在校的新生,包括外语外贸专业和护理专业的3个实验班和3个对比班。将他们的最终的学习成绩进行对比。

4 混合式模式的研究

在课堂教学中主要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多媒体网络教学为辅,设计出针对不同课程内容,并能从不同层次上展现出所要讲授内容的情境环境,从而使学生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迅速而有效的获得更多更系统的知识。

讲师可以通过网络,提前将下一章节所要讲授章节所包含的主要内容和重点、难点上传到学习平台,学生可以提前进行章节内容的预习。在学生充分使用这一学习平台进行课前预习和交流的同时,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同时可以通过网络与别的同学进行学习经验的交流,从而达到共同进步的学习氛围;教师再也不用重复的对学生进行基本知识和理论的讲授,能将更多的时间用到对教学内容的研究和自身理论水平的提高上。所以,研究成员就开发了一个网络平台,按照协助学习的理念进行设计,将自主学习和协助学习进行混合,同时将学习内容通过留言板、博客、电子邮件、QQ群、微信等方式对学生所提出的各类问题进行解答。

5 学习效果的研究

学生是既是我们研究某种教学模式的主体,又是评判该种教学模式优劣的最终对象。为了总结混合式学习模式对学生学习效果的最终影响,我们将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实践成绩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表明,实验班的实践操作成绩远远的高于对照班,同时实践班通过国家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考试的人数是远远多于对照班。由此不难发现,混合式学习模式的教学效果是远远优于传统教学方式的。

6 结语

混合式学习重视学生对不同知识内容的需求,重视培养学生的协作创新能力的同时也对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能力有更高的要求。学习者对网络工具的使用和掌握的熟练程度直接影响到学习的效果,在混合式学习展开的过程中,如何更加有效的利用资源,如何加强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的互动,是该学习方法的关键。因此,就需要教师加强对分组辅导的管理的同时控制好各阶段的学习进度,并及时进行总结和分析。

参考文献:

[1]何克抗,“主导一主体”教学结构的理论基础,http:5202.112,88.32/

[2]黄荣怀,马丁,郑兰琴,等.基于混合式学习的课程设计理论[J].电化教育研究,2009(1):9-14.

混合式教学设计篇4

DOI:10.19694/j.cnki.issn2095-2457.2018.12.042

WeChat based Hybrid Teaching Model and Activity Design

CHEN Ye-wu

(Zhejiang Institute of Economics,Vocational Technology,Hangzhou Zhejiang 310018,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based on the hybrid teaching on the basis of the analysis of theoretical basis,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igher vocational students is constructed to student learning, teaching resources, teaching process, teaching platform as the core of the micro letter platform based on hybrid teaching model, teaching model and the hybrid of discourse teaching activities are discussed fully.

【Key words】WeChat platform; Hybrid teaching; Pattern design

1 以微信为基础的混合式教学的理论基础

(1)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习是在一定的情景下,根据学习的内容创设一定的协作、对话和概念建构,教师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行学习。该理论非常适合用来指导混合式课堂教学,混合式学习就是教师通过设计学习情景,组织学生积极参与设计和学习过程,教师的主要作用是引导,微信在大学生中的普及流行,更为以混合式教学在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设计提供了社会基础。

(2)元认知学习理论认为

元认知是指对认知的认知,即个体对自己的认知过程和结果的意识与控制。元认知策略是该理论中的核心内容,目的是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在具体的学习中,学生具有怎么学如何学的深入思考。因此元认知理论和混合式教学理念能够完美的契合。两者非常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即以学生为主体进行知识的体验和学习,同时在学习中必须非常注重学习的策略,是学生自我学习和调节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深入地学习体验与教师的指导推进,对知识的学习同时既是一个自我认知的过程,也是一个对知识的体验过程。而这种思想则正是混合式教学所期望达到的目标。

(3)泛在学习理论

该理论认为,学习的方式、时间和方法应该是多种多样,而非局限于某一种形式,也不一定在某个固定的时间段,而是丰富和变化的。另外,学习的场所也不必是在特定的学习场所如学校、课堂,可以在网络上,甚至可以通过移动网络随时进行学习。基于微信平台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作为移动网络客户端的方式来获取课程所需要的知识内容,正好体现了时时处处学习的特点。作为当前流行的移动社交工具,其公众号等功能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教师可以通过相关的资源让学习进行学习交流。并且由于其高度的使用率,可以使学习时间、地点高度自由和分散,随时随地进行知识的学习。

2 微信为基础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

在高职的教学实践中更加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混合式教学必须首先考虑高职学生的特点,以高职学生能接受的方式进行知识点的重构,制作微视频、案例等学习资源,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要为学生创建一种既能激发学生兴趣和积极性,又能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让学生能主动参与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氛围。因此,微信为平台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正是符合了当前学生面临的学习环境和特点。微信平台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是从学生学情分析、教学资源的开发、教学活动过程、教学评价等组成的有机教学系统,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学情分析

是指根据对教学目标学生的基本情况分析。学生生源千差万别,不同专业不同生源都可能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掌握和了解?W生的情况是混合式教学关键性的第一步。分析的主要目的是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能力、学生的学习特点,从而形成详细的单元教学目标,进行教学知识广度和深度以及教学的设计,从而可以为教学资源的针对性开发提供基础。

(2)基于微信平台的教学资源设计与开发

对于微信为基础的混合式教学资源的开发,必须特别注重微信为基础的移动网络的特点,掌握学生使用微信的时间和特点,以分散使用和大量频繁的次数为特点,也具有随时随地都可以上网的优势。因此,在资源的设计上要特别注重把碎片化和系统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吸引学生的积极性参与进来,又使学生能够利用碎片化的时间进行学习,因此资源必须以短小精悍型的为主,包括案例、各类文档和微视频等。并且在资源上要进行适当地重组,最好以项目化和实践活动为主题,与线下课堂的教学设计进行整合。

(3)基于微信平台的混合教学过程重构

由于微信为基础的混合式教学与传统课堂教学方式千差万别。因此,在进行微信为基础的混合式教学过程中,必须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重构,将原有的教学活动设计进行适当地打乱,重新整合成适合混合式的教学设计。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通常由教师进行学习的推进和引导,首先进行知识的传授和解答,而在混合式教学设计中,将首先由学生带着教师设计的问题进行自主学习和消化,以解决问题为导向。教师通过将设计好的资源发放到微信平台中,学生借助这些资源来进行问题和任务的完成解决。当然在这个过程中,目标任务的设计、学习导引、学习的监控和互动交流都是教学活动设计所必不可少的。而通过线上环节的学习后,线下环节是对知识的提升和提炼,对技能进行实践升华。因此混合式教学的线下课堂环节非常注重师生之间的指导与互动,以个性化的问题解决为主。

(4)微信平台的开发

微信平台的使用和开发让目前的混合式教学更加得到学生的认同。在当前的社交领域,几乎100%的学生都会使用微信。微信里的公众号则能够让资源的管理更加便利。因此只要将混合式的资源进行适当的调整,使它们适合微信平台的使用环境,就可以让学生方便地学习和阅读。同时,微信平台还能进行小程序的开发,具有更加强大的进一步改进空间。

3 以微信为基础的混合式课堂的教学活动设计

通过对教学理论和混合式教学过程的总结,基于微信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教学活动设计,主要包括线上教学设计、线下教学设计和教学评价反思三个环节。

(1)线上教学设计环节

线上教学设计包括对学生学学情分析、教学内容整合、教学活动设计和教学资源等。首先在教学之前,必须对学生进行详细分析,了解学生的特点和学习能力,调查学生移动网络使用的便利性、可靠性和对平台的接受程度。其次,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学内容以微信为基础的混合性教学重新整合,真正适合混合式教学的特点,摒弃传统课堂传授式的教学内容顺序。第三,根据教学内容的重新整合,对教学活动也需要进行重新设计,才能制定出符合高职学生特点的教学活动设计,包括教学的资源内容、单元导学、教学任务,关键是要将教学过程有机地串联起来。这样才能真正设计出让学生能够接受的微资源、单元探究任务和讨论题。

(2)线下教学环节

线上教学环节是混合式学习单元中对线上环节的提炼升华阶段,是整个教学的核心和关键所在。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要做好学生的指导工作,是对知识的综合应用。教学需要对知识技能进行重点整合,进行实践应用。可以采用项目实践教学法、分组讨论、个别指导等个性化教学方法。在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改变了原来的角色,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进行指引和辅导,频繁与学生进行互动,把知识传授变成问题的解决为主。

(3)教学评价反思环节

教学评价是对整个教学效果的监控和反馈。它包括教师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全过程评价、学生对教学的反馈评价和教师的自我教学反思。教师通过教学设计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从作业任务、实践任务和课堂表现等全方面进行评价,掌握学生的学习效果,一方面可以更好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另一方面合理的评价也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外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反馈也是重中之重,从学生的角度来理解课堂教学设计的合理性和接受性。

混合式教学设计篇5

【关键词】资源;混合式学习;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1)04―0042―06

一 前言

信息技术的发展改变了学习方式,在教育信息化广泛提倡和迅速推进的背景下,如何运用信息技术和数字化学习资源,改善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既是教育实践的探索点,也是信息时代的呼唤。在网络教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混合式学习,李克东教授将其定义为:是人们对网络学习进行反思后,出现在教育领域、尤其是教育技术领域中较为流行的一个术语,其主要思想是把面对面教学和在线学习两种学习模式有机地整合,以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教学方式。[1]混合式学习不仅能扩大学习者参与学习的机会,延伸课堂教学时间,弥补课堂学时不足引起的教学效果不佳情况,而且能支持学习者运用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学习。

美国滨州大学校长认为,单纯的课堂讲授和网上个别化学习都不能达成预期的效果,而在线学习和课堂教学融合的混合式学习模式,不仅可以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而且可以满足学生的自主学习需要。[2]然而,混合式学习的优势并非自然而然产生的,它离不开精心地设计和实施,因而关于混合式学习的教学设计相应的成为了混合式学习研究的重点和关键所在。教学是在一定资源条件下的行为,那么如何基于资源进行有效的混合式学习的教学设计呢?

二 基于资源的混合式学习的教学设计过程模式

在一个“Blended Learning:What Really works”的课程中,Matt Donovan和Melissa Carter[3]指出:开发混合式学习方案的关键因素在于确定在适当的时候(Right Time),使用适当的混合方式(Right Mix)为适当的学生(Right Audience)施行教学。运用适当的混合方式需要考虑学习地点的设置,信息传输技术,时间的安排,教学策略和绩效援助策略等。

Badurl Khan[4]提出的混合式E-Learning结构(也称Khan八边形结构,如图1所示)阐述了混合学习设计中要考虑的因素。他认为,影响混合式学习的主要因素有教学机构、教学要素、教学技术、学习界面设计、评估、管理、资源支持、伦理。从这八个维度可以看出,影响混合式学习的因素是多元的,因此,在设计混合式学习时需要综合考虑这些因素。这个模式可以指导混合式学习课程的设计、开发、实施、管理和评价。

Josh Bersin[5]认为混合式学习过程主要包含四个基本环节:(1)识别与定义混合式学习需求;(2)根据学习者的特征,制定学习计划和测量策略;(3)根据实施混合式学习的设施(环境),确定开发或选择学习内容;(4)执行计划,跟踪过程并对结果进行测量,该过程是混合式学习的最后阶段,主要是执行学习计划,跟踪学习过程,并对学习结果进行测量,以确定是否达到预期的目的。

分析国外关于混合式学习设计的原则、方法、过程和要考虑的因素,可以看出混合式学习设计的核心是针对特定的教学内容,运用合适的学习和教学方式,利用教学内容传输技术和方法来呈现教学信息。笔者认为在高校教学中,混合式学习要为学习者创立一种积极、有效的学习环境,而资源属于学习环境的一种,因此混合式教学设计应该关注到如何为学习活动(主要指课堂和在线学习活动)提供必要的资源支持。基于此,本论文结合上述国外学者的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资源的混合式学习教学设计过程模式,如图2所示。

前期分析包括:学习需要、学习者特征、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分析。通过学习需要分析和学习者特征分析可以了解学习者的需求、初始能力和学习风格,而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的分析又可以使设计教学的人员得出达到混合式学习效果所需的资源,尤其是关注到在线学习所必需的资源。

学习资源设计与开发:主要针对前期分析中得出的混合式学习中所必需的资源进行设计和开发。在线学习资源的设计要体现出多媒体化原则,以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动力。

基于资源的混合式学习活动设计:开发出为达到学习目标所需的资源后,就需要设计运用这些资源传递教育信息的教学活动了。在课堂教学中,要设计好教师运用资源开展教学的活动,学生借助资源完成课堂目标的学习活动,而在在线学习环境中,则要设计出教师提供资源指导学生学习的活动,学生运用资源进行自主学习的活动。基于资源的混合式学习活动的设计要把传统学习的优势和在线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既要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

混合式学习实施、评价和修改:混合式学习实施后,需对其实施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然后把信息反馈到前期分析、资源设计与开发、活动设计中,再对整个学习模式进行修改。

三 混合式学习在“多媒体设备使用和维护”实验中的实践探索

华中师范大学为了更好地落实国家免费师范生教育政策,加强 “985教师教育优势学科创新平台”的建设,进一步推动教学信息化进程,启动了教师教育课程资源建设项目,《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即为首批入选的课程。《现代教育技术》是面向全校大三本科生的公共必修课,分为理论课和实验课,每周各一次,为时共8周。

本研究以该课程实验课的一个专题“多媒体教学设备使用和维护”为个案实践对象,按照图1的过程模式基于资源进行了混合式学习教学设计探究。

1 该实验基于资源的混合式学习教学设计

(1)前期分析

教学设计是以传播理论、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为基础,运用系统论的观点和方法,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求,从而找出最佳解决方案并对其进行评价、试行和修正的一种理论和方法。[6]教学设计的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促进学习者的有效学习,因此在按照图1基于资源的混合式学习教学设计过程模式开展设计时,作为该模型的第一个环节――前期分析,我们以调查问卷的方式来了解该实验学生的学习需求,以和学生沟通的方式分析来自于全校不同专业学生的特征和学习风格,然后依据学习对象的特点对教学目标进行了调整,对教学内容进行了重新划分和重组。

学习需求分析:2010年11月份对《现代教育技术》14班50名学生进行了学习需求问卷调查,调查内容主要分为三个部分:以往实验学习现状、本实验学习现状、实验学习需求。调查结果:①67.9%的学生想在本次实验课的学习中掌握多媒体教学设备的使用,提高实验学习效果,培养实践操作能力;②46.4%的学生认为以往实验课的学习效果一般,原因是实验课时短,希望通过网络学习延伸课堂教学时间;③60.7%的学生对混合式学习感兴趣,希望以课堂和网络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学习本实验;④71.4%的学生希望在网络学习时能提供充足的多媒体化资源。根据学生的需求本实验可采用混合式学习方式。

学习者特征分析:本实验的学习对象是大学三年级的学生,由于是公共必选课,因此50名学生来自于语文、数学、计算机、英语、美术等十几个专业,学生的学习背景差异较大。这里,将从文科、理工、艺术三类学生的一般特征、初始技能和学习风格进行分析。

1) 文科学生

文科学生的感性思维强于理性思维,逻辑思维偏弱,动手能力相对较弱;在学习过程中易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学习努力程度往往被教师鼓励或别的暗示所决定;掌握了基本的计算机操作技能,熟悉网络交流工具,有些学生会对复杂的操作知识有些排斥。

2) 理工科学生

理工科学生的理性思维强于感性思维,逻辑思维较强,动手能力相对于文科学生来说较强;理工科学生惯于独立思考,在学习中不易受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较多运用理性思维,从自己的感知出发去获得知识、信息,能够较快理清各知识点间的关系;掌握了基本的计算机操作技能,熟悉网络交流工具,对操作性知识非常感兴趣,愿意主动探究,但对理论知识重视不够。

3) 艺术类学生

艺术类学生思维活跃,富有创造性,但理想信念淡薄;个性鲜明,感情丰富,但组织纪律性不强,集体主义缺乏;艺术类学生学习风格在学习过程中易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不善于与他人合作;掌握了基本的计算机操作技能,熟悉网络交流工具,学习个性化较强,会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学习,不感兴趣的知识不愿意投入;由于有大量实践活动,如比赛、训练等,影响了其课堂学习时间。

学习内容分析:本专题的学习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多媒体教学系统的使用;二、多媒体教学系统的维护。主要介绍标准型多媒体教学系统的构成及其功能,具体的使用流程和不同情境下各种设备的操作使用方法,并会简单介绍简易型多媒体教学系统的构成部分。

学习目标分析:本实验专题将从混合式学习目标分析出发,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①知识与技能

a.能说出简易型和标准型多媒体教学系统的构成及功能

b.能正确开启和关闭系统中的各个设备

c.学会调节液晶投影机的梯形失真、光圈大小以及聚焦

d.能使用视频展示台将透明胶片、正片、负片以及书本等材料正常投影出来

e.会使用控制面板将电脑、影碟机及视频展示台三路信号切换,分别投影到银幕上

②过程与方法

f.通过课前观看本实验教学视频和实验指导书,能体验到自主学习的一般过程

g.通过在线学习、传统课堂学习和学习支持卡片使用,能体验到混合式学习的一般过程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h.能够意识到混合式学习的意义,培养自主在线学习的习惯

i.通过课上自由练习环节,培养动手能力和小组合作精神

(2)学习资源设计与开发

通过前期对学习需求、学习者特征、学习内容的分析,为了传递教育信息并达到理想的学习目标,设计和开发了本实验专题混合式学习所需的资源,如表1所示。

(3) 基于资源的混合学习活动设计及实施

在设计学习活动时,学习环境是必需考虑的一个因素,它包括信息资源和工具。前期设计的资源是课程内容的载体,而课程内容是开展教学并达到学习目标的基础,因此必须合理有效的运用设计好的资源。在本实验中课前教师通过QQ群平台上传预习资源,学生借助资源进行自主学习,教师通过QQ答疑解惑;课中教师简单讲解实验,学生自由操练;课后教师通过QQ群上传复习所需的巩固资源,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并借助博客工具写关于本实验学习的反思日志,把隐性知识显性化,活动设计流程如图3所示。

本实验基于资源的混合式学习活动设计将从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应用的资源及设计意图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1) 课前:教师提供资源,学生在线自主预习。

教师通过QQ平台上传视频类资源(多媒体教学课堂实录、多媒体综合教学平台操作、多媒体综合教学平台的使用)、Word资源(实验指导书);学生运用教师提供的资源,在线自主学习,提前预习本实验。本活动设计意图是让学生提前熟悉实验内容,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

2) 课中:教师讲解实验,学生自由操练。

a.问题导入

教师针对本实验学习内容,运用先行组织者策略通过PPT资源展示要导入的问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问题:作为一名教师,现在你要给学生上一节课,本节课你需要向学生展示一张照片,一张DVD光盘,一个多媒体课件和一张负片胶片,在多媒体教室环境下,你要如何使用多媒体设备去完成本节课的教学?学生根据老师的介绍,明确要解决的问题。设计意图是:借助具体的问题,驱动学习,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本活动需2分钟。

b.告知学生实验的学习目标

教师运用PPT资源介绍本实验课的学习目标及要求,学生了解本次课学习要达到的目标,并对其要有清醒的认识。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白学习目标。本活动需2分钟。

c.教师运用学习卡片,以引导、讨论的方式讲解实验

教师借助图片资源(学习卡片),以引导的方式讲解本实验的3个知识点:简易型和标准型多媒体教学系统构成及功能;标准型多媒体教学系统的使用流程;多媒体教学系统中各种设备的正确操作方法及简单维护方式。并在讲解中和学生穿插讨论3个问题:投影出来的画面模糊应该怎么办呢?视频展示台画面无法显示什么原因呢?如果在教学中教师发现中央控制主机已不能使用,仅有视频展示台、手提电脑与投影能用,但又想展示电脑中的课件资源,怎么办呢?学生对照学习卡片听教师讲授实验知识,并积极参与课堂讨论。设计意图是:教师的系统讲解可以使学生了解相关实验知识;应用学习支持卡片有助于学生对照实物识记和理解;讨论能集思广益并拓展学生思路。本活动需30分钟。

d.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由操练

学生运用图片资源(学习卡片),结合上述讨论的问题,以小组为单位有目的的动手练习教师讲授的实验知识。教师辅助学生自由操练,及时解决学生的疑难。设计意图是让学生切身体验到多媒体教学设备的操作过程和维护方法,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精神。本活动需21分钟。

e.总结

教师运用PPT资源总结本实验内容,并针对课堂最初提出的问题,让学生谈谈他们的解决办法。学生认真听教师总结,并讨论关于所提问题的解决方案。设计意图是:使学生对本次课的知识有整体性的认识。本活动需5分钟。

3) 课后:学生在线自主复习并反思

教师提供Flash资源(实验自测题),学生进行自我测试,针对学习不足进行巩固复习,并在博客中写关于本实验的学习反思,内化知识。教师针对学生的问题在线答疑解惑。设计意图是:巩固学生对多媒体实验的知识。

(4) 混合式学习评价

本专题实验学习对学生的评价采用自评、互评和师评相结合的方式,不仅对学生的课堂学习进行评价,而且让其对自己的在线学习情况进行评价,以此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后能改进学习习惯,如表2、表3所示。此外教师也可以运用教学反思表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评价,以改善教学,如表4所示。

2 该实验混合式教学设计实施效果调查

本实验学习结束后,针对混合式教学设计应用效果对任课教师进行了访谈,表5是部分访谈记录。通过访谈发现任课教师对基于资源的混合式学习还是比较满意的,因为它延伸了课堂的教学课时,课下学生借助资源进行的自主学习能缓解课堂中教师的教学压力。

此外,实验结束后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了调查,以问卷的方式罗列出本实验中涉及的8个知识点,设计成选择题进行测试。调查结果:8道题中的5道题正确率超过了60%,学生的整体掌握情况还是不错的。浏览学生的博客也会发现学生还是比较喜欢这种混合式学习方式的,因为课堂上没有掌握的东西,在课下借助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可以弥补。

四 结束语

混合式学习并不是将在线学习和传统学习简单地结合在一起,而是要考虑如何将学习所需的元素进行适当的化合,以产生想得到的反应,[7]因此混合式教学设计成为了研究的热点,Miehael E. W.(2002)认为好的学习效果需要一流的教学设计。在高等教育信息化逐步深入的背景下,本论文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对混合式学习在高校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一个基于资源的混合式学习教学设计过程模型,以提高混合式学习设计的可操作性;并针对《现代教育技术》一个实验专题“多媒体教学设备使用和维护”开展了其应用效果的行动研究。实证表明本研究提出的基于资源的混合式学习设计过程模型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可行性,能够较好地指导混合式学习实践的开展,但也要指出,相关成果是否具有普遍应用价值还需进一步地研究与实践。

参考文献

[1] 李克东,赵建华.混合学习的原理与应用模式[J].电化教育研究,2004,(7):1-6.

[2][5] 刘志文.混合式学习在高校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6.

[3] Matt Donovan, Melissa Carter.Blended Learning: What Really Works[J].CLASTD.2004,(2).

[4] 田世生,傅钢善.Blended Learning初步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4,(7):7-11.

[6] 杨九民,范官军.教学系统设计原理[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14-16.

[7] 吴东醒.网络环境中面向混合学习的教学模式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8,(6) :72-75.

Instructional Design of Blended Learning Based on Resources

BAI Wen-qianLI Wen-haoCHEN Bei-lei

(Depart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Huazhong Normal University, Wuhan,Hubei 430079,China)

Abstract: Blended learning is a learning model which combines the advantages of traditional face to face instruction and online learning. It not only expands opportunities for learners to participate in learning and extends teaching time of classroom teaching, but also supports the learner’s self-learning and individualized learning. However, the advantages of blended learning is not just happen, it is inseparable from the carefully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So, this paper presents a instructional design process model of blended learning based on resources. Then author uses this mode to do instructional design for "multi-media teaching equipment’s using and maintaining"special topic of Huazhong Normal University’ Modern Education Technology Course, and carries out action research of this mode’s application effect. Empirical study indicates that the model has a certain rationality and feasibility, and this model can be used to guide blended learning practice’s carring out.

Keywords: blended learning; instructional design; resources

*基金项目:本文由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信息技术支持下的职前教师实践性知识发展调查研究”(课题批准号:10YJCZH074)资助。

混合式教学设计篇6

关键词:e-Learning;EDA;混合学习模式

作者简介:裴晓芳(1978-),女,江苏南京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副教授;周晓彦(1980-),女,江苏南京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讲师。(江苏 南京 210044)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3年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教学改革研究课题立项项目“基于E-Learning环境下自主探究型教与学模式的研究”(项目编号:13JY072)、传感网与现代气象装备优势学科资助(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资助项目)、电子信息工程部级特色专业建设项目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8-0186-02

Blending Learning(混合式学习,或混合式教学)是在教学设计中将学习过程划分多个模块,根据教学效果最优化的原则,采用不同教学手段来实施教学。在《混合式学习白皮书》中提出:“混合学习是面对面学习、在线学习和自主学习等学习方式的有效结合,是各种传输媒体、智能学习到时和各种技术应用的混合。”何克抗教授认为混合学习体现了教学过程中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学习主体作用,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一方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引导、启发和监控的主导作用;另一方面,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挥作为学习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教师需要分析学生需求、熟悉教学平台、合理运用教学资源来设计教学,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电子设计自动化(以下简称 EDA)是我国高等学校电子信息类专业的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实践教学课程。实践教学是培养理工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途径。EDA课程涉及的知识面宽、应用广泛,教学目标不但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知识,更主要的是对学生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该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问题,如教学内容枯燥,课时少(理论课20学时、实验课12学时,共计32学时),教学形式单一,评价片面,缺少互动等。

针对以上问题,本文从EDA课程的教学目标出发,考虑教学资源的合理使用,引入混合教学模式来设计教学活动,以期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本文将从三个方面讨论混合学习模式在EDA课程教学活动中的应用:构建e-Learning环境下的多种学习资源;组织实施面对面学习、网络化学习和远程实践学习三种形式,其中网络化学习包括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通过学习过程记录和期末考核以及多元评价方式形成最终的课程评价。

一、构建网络教学平台,丰富学习资源

网络教学平台主要包括教学资料分享和互动交流。教学资料包括课程大纲、教学计划、ppt课件、实验项目、自测题库、参考答案和文献等;互动交流主要包括班级公告栏、学生作业展区、讨论区、答疑区等。教师是平台的管理者,负责以下工作:掌握共享资源上传和下载情况;管理题库,设计期末试卷;在线批阅作业、实验报告和试卷,完成期末考核工作。教师密切关注学生学习动态,及时反馈评价结果,设置作业提交时间,针对大家反映的共有问题展开话题讨论,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热情。

EDA课程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实践教学课程,网络教学平台除了满足以上功能之外,还需要构建一个网络远程实验室。利用网络、Lab VIEW和实验操作平台进行虚拟仿真实验以及对仪器设备的远程访问和使用。这样,学生做实验可以不受时空地域限制,同时也提高了实验室资源的使用率。

二、组织实施面对面学习、网络化学习和远程实践学习

面对面学习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进行直接、系统的知识讲授,通过师生间的直接情感交流加深师生间的了解,在此过程中需要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注重引导学生学习主体作用的发挥。为了使面对面的学习更加有效,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合理进行教学设计。一般可将讲授环节分为三个层次:课程引入、新知讲解和问题探讨。首先,课程引入,用已学的知识点引入新的知识点,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学习兴趣,温故知新;然后,新知讲解,可以课前布置预习要求,采用探索发现的教学方式活跃教学的氛围,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吸收;最后,总结和问题探讨,及时总结教学重点和难点分析,利用课堂讨论的形式集中解决学生预习、协作学习和实践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

网络学习是对课堂学习的延伸,弥补课堂学时的不足。利用网络上的课程共享资源,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学习,自主完成预习、复习、拓展学习、在线测试、课后作业、实验项目等,并将作业、实验报告和问题上传课程平台,供教师批阅和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学生自主学习也可分成三个层次:学生登录课程平台,根据教学要求进行预习、复习等自主学习活动;学生可以将课程实验报告上传平台,教师可以根据报告评价学生学习效果,调整教学进度,安排教学内容;学生根据教师反馈结果,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通过课程平台师生可以在线或离线答疑。需要注意的是:学生自主学习不是完全自我学习,教师对网络学习过程要适当干预,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和免费网络交流平台参与学生讨论和批改作业,将情况及时反馈给学生,督促和辅导自控能力弱的学生,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协作学习是在要求小组共同完成设计项目的前提下,促进小组成员间交流讨论和协作启发,利用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各尽所能,一起完成学习任务。学生根据任务要求自由组合,明确分工;教师要根据课程要求,设计项目任务,对小组进行及时指导,对任务进度进行掌控,客观评价项目成果。这一学习环节的设计可以提高学生的人际交流能力,培养合作精神。

远程实践学习是在网络虚拟实验室环境下进行的。网络虚拟实验室由网络、虚拟仪器以及EDA实际实验平台构成。学生在网络虚拟实验室中可以进行模拟仿真和实时操作。模拟仿真可以将实际实验平台模拟呈现,学生可以在实际操作前进行预操作,让学生预先熟悉实验内容和实验步骤,借以检验学生对实验内容的预习程度;学生还可以通过Lab VIEW获取虚拟实验仪器,进行原理验证性实验,通过实验结果的对比分析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实时操作可以实现学生远程控制实验设备,利用网络视频观看实验结果。教师指导学生搭建电路,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利用网络远程访问实验平台,上传程序,观看实验结果,下载实验数据等。教师也可以将关于实验操作的演示视频上传课程平台,供学生参考自学;教师应该密切观察学生网络实验记录,掌握学生的实验进展和状况,对存在的问题展开讨论和个别辅导。这样,学生可以灵活安排时间,不受时域的限制进行EDA实验,同时实验室的资源也得到充分使用。

三、采用多样性课程评价体系

在混合学习评价体系中,一是采用过程评价,通过学生平时学习记录和学习任务完成情况来评价;二是采用期末考核形式,采取测试或课程论文的方式实施考核。教师需要制定一个合理公正的评价方式,在课程开始前就向学生说明,对学生的学习行为有指导和规范作用。针对EDA课程,评价内容可以包括几个方面:课堂表现10%;作业和实验报告表现30%;协作表现10%;自主学习20%;期末考核30%。同时,可以考虑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改变传统的教师评价形式,让本人和协作小组成员参与评价,这样,课程成绩=本人评分×20%+小组评分×20%+教师评分×60%,使学生在自我审视、小组互评以及教师评价过程中能接收到更多反馈和合理性建议,更好地掌握课程内容,提高学习效果。

四、结论

EDA课程实践型很强,内容庞杂,技术发展迅速。教学过程中面临的问题有:教学内容繁杂、课时少;教学模式单一,缺少互动;课堂可控性差;资源共享性差;评价方式过于片面。通过构建EDA网络教学平台不但可以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还可以将混合学习模式引入教学活动。混合学习模式结合了e-Learning和传统的教学方式,本文设计五个环节构成自我循环完善的教学活动。

实时的面对面(正式)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和实践课指导,教授课程理论知识,确定实践项目并对项目进行指导和答疑。

实时的面对面(非正式)分工协作学习:学生组成学习小组,确定实践计划。通过合作学习,学生不但能自主解决问题,而且能体会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自定步调的自主探索学习:学生通过网络课程资源学习,进行资料收集整理、项目方案制定和实施。

虚拟协同/异步交流支持学习:鼓励学生通过电子邮件等网络方式进行问题讨论和解答。

反馈激励学习:及时进行信息反馈和项目评价。评价方式包括自我评价、同伴评价和教师评价三者结合。评价内容包括能否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设计方案是否可行、有无创新;小组讨论、参与态度是否积极等。评价注重过程胜于结果。

混合学习模式在EDA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可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协作学习的能力,培养了学生持续学习的习惯,较好地完成教学目标,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何克抗.从Blending Learning看教育技术理论的新发展(上)[J].电化教育研究,2004,(3):1-6.

[2]余胜泉,路秋丽,陈声健.网络环境下的混合式教学―― 一种新的教学模式[J].中国大学教学,2005,(10):50-56.

[3]陈声健.高校混合式学习教学设计的研究[D].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06.

[4]黄荣怀,周跃良,王迎.混合式学习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5]黄荣怀,马丁,郑兰琴,等.基于混合式学习的课程设计理论[J].电化教育研究,2009,(1):9-14.

[6].基于混合式学习的研究与实践[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

2011.

[7]江建军,周毅.基于虚拟仪器的网络虚拟实验室构建[J].仪表技术,2003,(5):11-12.

混合式教学设计篇7

【关键词】混合式学习;传递策略;学习支持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论文编号】1009―8097(2010)03―0044―05

“教育电声系统”是全国高师教育技术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在1991年确立的教育技术专业主干课程。课程的实用性和操作性很强,为学生进行电声教材编制,以及教育广播、教育影视作品、教学课件等各种模拟或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声音创作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和实用技术。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填鸭式’课堂教学+学生根据教师操作或实验教学材料中的步骤按图索骥、亦步亦趋地完成实验”的传统教学模式难以达成课程目标,也无法满足信息时代素质教育的要求。在此背景下,笔者对课程教学进行了初步改革和探索,以黄荣怀教授等提出来的混合式学习的课程设计框架为依据,对课程的混合式学习活动进行设计,以期实现“学习资源提供的灵活性、为个别化学习提供支持及提高教学效率”[1]等目标。

一 前端分析

1 学习者特征分析

按照教学计划,《教育电声系统》课程在第四学期开设。从预备知识方面来看,已经学过的课程使学生获得了学习本课程及其它后期开设课程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基础。具体来说,《心理学》课程有助于学生从个体和群体的视角思考声音对人的认知、情感和行为的影响,《电路基础》和《数字电子技术》等课程的学习有助于学生理解电声技术的基础理论知识以及“电声器件”的原理与结构。这样,在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就可以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将教学重点放到对电声设备的选择、比较与使用上,做到理论联系实践,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整体素养的提升。

在学习特征方面,二年级的学生已经逐步适应了大学阶段的学习和生活,随着各门专业课程的陆续开设,学生开始对教育技术的本质以及自身的职业发展进行初步思考。这种思考,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体现出一定程度的自发性、选择性和主动性。涉及到教育技术领域深层问题的探讨,以及可能与他们未来职业相关联的问题往往能激发起他们的学习热情,使之愿意付出努力并关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

2 学习对象分析

《教育电声系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本课程在概述教育电声系统基本概念和有关知识(如声波的基本性质、人的听觉特性,以及室内声场、音质各自的特征与相互关系)的基础上,具体介绍了电声器件、音频录放技术、音频信号处理技术,以及模拟和数字电声系统的设计、组建及评价,并就电声教材的编制以及电声教学进行了阐述。

课程的学习目标为:(1)了解与电声技术相关的声学基础知识;(2)理解常见电声器件、设备的工作原理、结构以及性能特点;(3)能够熟练使用各种电声器件、设备,掌握其维护技能;(3)能够独立设计并组建中小型电声系统;(4)掌握声音信号的拾取方法与技巧;(5)具备对音频信号(包括模拟音频信号和数字音频信号,以数字音频信号为主)进行基本编辑的能力。

3 BL环境分析

课程的教学场所包括多媒体教室、多媒体机房和电声技术实验室。

在多媒体教室中主要是由教师科学、系统地讲述本课程的基础知识。同时,由于多媒体教室中配备了调音台、扩音器、扬声器等电声设备,使之成为课程教学的特殊“实验室”。学生可以在这里观察和感知室内音质、进行室内声场测量等实验教学活动。

多媒体机房为数字音频素材的编辑、制作提供支持,同时可支持学生搜索相关信息,进行基于资源的自主和小组协作学习。

电声技术实验室是课程的专用实验场所,在这里学生可结合课堂教学动手操作,熟悉各种电声器件、设备的操作和维护技能,组建中小型电声系统,对声音信号进行采集和加工处理,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

二 活动与资源设计

1 BL总体设计

为实现课程教学目标,在总体设计环节中,笔者根据课程学习目标对课程学习活动做出规划,具体如下:

(1) 学习单元

在学习单元设计中,必须考虑到电声技术已逐渐从模拟向数字演变,硬盘和光盘成为存储介质的主力,具有交互性的多媒体教学逐渐替代传统的“广播教学”与“录音教学”等趋势,使教学内容和学习活动的设计符合社会需求和课程发展要求,具有时代性和前瞻性[2]。同时,基于“学重于教”的基本理念,改变过去过于重视知识的系统性,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注重学生实践技能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努力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基于上述原则,以曹揆申教授主编的《教育电声系统》教材[3]为依据,笔者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将课程学习分为以下六个单元:

学习单元一:教育电声系统概论。学习目标:了解现代教育电声系统的类型和特点;了解教育电声系统的形成和发展概况;了解现代电声系统在教学上的应用;明确教育电声系统的研究对象。

学习单元二:室内声场与音质。学习目标:掌握声场媒质的基本参量及其物理意义;了解声波的基本性质及声场能量的相关概念;了解声传播的规律;理解主观听感要素与声波客观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掌握声压级与声强级的概念与计量方法;理解响度曲线的含义和应用;掌握人耳的掩蔽效应;掌握可闻声的时域特征及延时效应;了解听觉特性对电声信号的频率域、时间域以及非线性失真方面的要求;了解室内声的组成,掌握混响时间的含义及其计算方法;了解室内音质的评价标准;掌握改善室内音质的建(筑)声(学)途径。

学习单元三:电声器件与设备。学习目标:了解传声器、扬声器、扩音机、调音台等传统电声器件的工作原理,能说出它们的类型、性能指标、知名品牌,掌握其选择、使用方法及维护技能;了解数字化录音机的工作原理,能说出数字化录音机的类型,掌握其操作方法;了解数字音频工作站的结构、类型及音频结口,掌握其操作方法和使用技巧;了解CD播放器、MP3、数码录音笔等数字设备的特性及操作方法。

学习单元四:音频信号的拾取与处理技术。学习目标:了解音频信号的拾取系统、单点拾音、双声道立体声拾音、多点拾音;掌握幅度域处理技术、频率域处理技术、时间域处理技术、空间域处理技术。熟练掌握数字音频处理软件的使用,如Cooledit。

学习单元五:教育电声教材的编制。学习目标:了解教育电声教材的编制过程,掌握有声语言文字稿的写作特点和方法;能进行简单的教育电声教材的编制。

学习单元六:录音教学与广播教学。学习目标:了解录音教学与广播教学的原理、特点和要求。

(2) BL传递策略

按照学习单元中的目标要求,课程在实施过程中采取多种渠道(如图1所示)来信息、资源,进行师-生以及生-生之间的交流与协作,在深层学习过程中促进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升。主要包括:面对面的课堂授课及交流;利用课程网站课程相关信息、资源,以及基于课程网站论坛的沟通与交流;利用师生博客进行的沟通与交流;综合性实验任务情境下的协作学习等。

(3) 学习支持

以促进学生的知识建构和能力提高为目的,为学生提供的学习支持如图2所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明示学习目标及要求。利用目标引导期望,激发学习兴趣并促使学生监控自己的学习过程。

以“适当的”方式提供“适当的”学习资源。依据学习目标和学习任务选择适当的学习资源。学习资源又分为基础学习资源和拓展学习资源两类,前者是达成学习目标或完成学习任务所必需的。后者的目的则是拓展学生的视野,促使学生学习和思维由浅层走向深入。资源的提供方式需依据教学实际和学生水平来确定:可以由教师提前搜索、并认真甄选相关资源,使学生利用较少时间获得可靠、有用的信息。也可以设计好资源查找和收集的目的、范围及要求,让学生独自或进行协作搜集所需资源。

选择或设计学习案例及作品范例。主要是向学生展示优秀的教育电声作品以及往届学生的优秀作品,或是针对学习任务要求设计作品范例。这些学习案例及作品范例在教学中对于学生的学习行为起导向作用、激励作用、诊断及调控作用。

学习过程指导。包括指导学生依据任务和目标确定学习的要点,制定作品评价量规,搭建任务支架并利用小组协作学习电子学档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有效引导,促进小组任务目标的达成。

2 单元活动与资源设计

单元活动与资源的设计是将课程的教学内容和目标逐步分解为具体的工作和任务,并按照课程开展的时间序列,确定其先后顺序,从而形成可操作的教学方案。它所反映的是教师和学生在课程的混合式学习过程中分别承担的基本工作和任务。根据上述单元设计及各单元的学习目标,按照“混合式学习课程过程模型”,由各单元活动序列组成的课程过程如表1所示:

三 混合式学习过程

混合式学习模式本身是一个整合的概念,虽然其本质并不是多种教学方式的组合,但混合式学习活动的设计及组织却体现出传统面对面的(face-to-face)、实时电子的(live e-learning)和自定步调的(self-paced)学习的整合。模式采取的是中观教学设计思路,跳出传统的微观层面的“课堂”视野,以教学单元设计为基本单位组织教学活动,以最优化整个教学效果为设计目标。这一目标的实现,在教学实践中最终落实为按照课程开展的时间序列呈现的教师和学生所分别承担的基本工作和任务。以第三单元“电声器件与设备”为例,其单元学习过程的活动序列如图3所示。

其中,任务1和任务3的调研主要由学生在课下独自完成,调研的过程促使学生将课堂学到的相关知识与技术发展现状以及实际生活相联系,这种联系成为完成任务6的前提。任务2和任务4是在电声实验室进行的,旨在提高学生组建并应用模拟及数字电声系统的操作能力。任务6是一个小组协作任务,要求小组成员通过协商对多种选择或方案进行比较、分析、判断、综合和创新,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既应用和巩固了所学的知识,又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高级思维能力和综合素养。纵观该单元的学习过程,既包括面对面的实时教学,也包括学生基于网络资源的学习、共享以及交流。组织方式上既有班级授课,又有学生独自进行的调研活动,以及小组成员面对面和基于网络的协作。从学习活动的形式上看则是课堂上的听教师讲、实验室中的动手做、基于网络的调研以及任务驱动下的小组协作的混合。

四 教学评价设计

由于混合式学习是一种综合运用了各种学习形式的学习方案,表现出教育信息的不同传递媒体之间的结合,其实质是教师和学生在不同情境下不同教学组织与管理实践的混合。很难想象哪种单一的评价方式可以对这样复杂的学习方案进行有效评价。因此,国外部分学者提出了混合评价(Blended Assessment)的概念,认为针对混合学习,应该采用综合的多种评价方法[4]。

结合《教育电声系统》课程的特点,笔者认为:对于面对面的课堂教学活动来说,课程的混合评价应能使学生对学习到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进行自我检视和巩固。对于基本的操作实验,评价应能使学生明确实验的重点,引导学生对实验操作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对于基于综合实验任务的小组协作,课程的混合评价应体现对任务完成过程的关注,引导学生反思实验过程的收获和体验,总结有效的策略和方法,通过提高团队执行力和效率促使自己与人协作的意识和能力得到发展。

基于上述原则,笔者设计了如图4所示的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教育电声系统》课程教学评价体系。总结性评价由笔试与实验技能考核两部分组成,笔试主要考查学生对课程的基本知识和原理的掌握情况,实验考核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随机抽取一个实验项目进行设备的连接、调试,教师根据学生整个实验过程中的表现及实验结果进行评分。形成性评价则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引导,包括基于课程网络平台的单元自测、实验报告和平时作业、小组协作档案袋、小组自评与互评等部分。以第三单元为例,图三所示的任务1和任务3要求学生根据评价量规的要求写出调研报告,任务2和任务4 中电声系统的组建要求完成实验报告,并对实验的操作过程进行反思和总结,任务6中投标书的撰写要以评价量规为依据,并基于评价量规进行组间互评。单元学习结束后,学生要完成课程网站上的单元自测题,并就学习心得进行交流与共享。

五 结语

笔者认为混合式学习设计的本质是准确定位学生需求并通过设计来满足学生需求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应注重学生学习接受程度、满意度以及学习绩效,并以此作为衡量教学设计成败的依据。在《教育电声系统》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多种学习形式的“搭配”增强了学生课程学习的兴趣,使过去教学中常见的学生“心不在焉地听讲,漫不经心地照着教师的操作亦步亦趋地完成实验”的状况得到彻底改观。学生普遍积极思考、主动操作,表现出极大的学习热情。在课程进行的中后期,笔者甚至不得不将电声实验室改成半开放实验室,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总结性评价中学生的表现也证实精心设计基础上将多种学习方式“混合”的教学过程,的确有利于将各种因素“适当”地搭配在一起,有力地促进了教学效果的优化。可以说,课程的教学改革取得了初步成效,然而教学研究永无止境。教学内容取舍的进一步思考、多种学习形式的合理搭配以及操作能力训练的项目模块化设计仍需深入研究和持续探索。

参考文献

[1] 黄荣怀,马丁等.基于混合式学习的课程设计理论[J].电化教育研究,2009,(1):9-14.

[2] 程锐.教育电声系统课程教学改革探析[J].教育技术导刊,2007,(11):19-20.

[3] 曹揆申.教育电声系统[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4] 柯清超.混合学习的评价方法――以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课程为例[J].中国电化教育,2008,(8):16-19.

Blended Learning Design of “Educational Electro-Acoustic System”

WU Xi-y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Communication Institute, QuFu Normal University, ShanDong,RiZhao, 276826, China)

Abstract: Based on the ideas of blended learning and the designing framework which Huang Ronghuai has Proposed,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blended learning design of the course of“Educational Electro-Acoustic System”. At first, the analysis of the features of the students,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urse and environment of learning is made, combined with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educational electro-acoustic system. Then, the paper designs the learning content of six units, and designed carefully the sending strategy, study support, study evaluation and the blended learning activities of each unit. The enthusiasm expressed by the students in the course study process and their performance in the final evaluation proved: the design cooperated fully with all the factors above, effectively promoted the optimization of the teaching effect.

混合式教学设计篇8

Bloom按照人的认知层次将学习目标由低到高逐渐划分为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估和创新6个层次[2]。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问题的分析解决都是呈现螺旋式上升。在高校教学改革的新形势下,结合信息化教学平台,运用混合式教学新模式也需要符合科学的认知规律。

1 信息化教学平台

程序设计课程主要采用蓝墨云班课和OJ平台两种信息化平台来进行各个教学环节的教学辅助工作。

(1)蓝墨云班课――移动设备教学平台

“蓝墨云班课”是蓝墨科技推出的一款移动教学助手APP,是利用移动智能设备开展课堂内外即时反馈互动教学的云服务平台[3]。该平台为教师提供课堂管理、教学活动开展、学习情况跟踪、教学评价等功能,为学生提供课程订阅、消息提醒、个性化学习资源、讨论交流等功能。移动式教学平台与非移动式教学平台有很大的不同,前者不仅可以避免非移动式教学地理位置的限制,而且让学生的手机变成学习工具,帮助学生改善学习动机、调动学习积极性、获得适应新时代的学习方法,移动式教学平台是传统教学方式的有利补充。

(2)OJ平台――程序自动评测平台

OJ平台全称Online Judge平台,最初在程序竞赛中用来评价参赛选手的程序正确性与时空效率[4],现已在程序设计教学过程中普遍采用。OJ平台能够对学生提交的程序源代码进行编译和执行,并通过预先设定的测试数据?砑煅樵创?码的正确性和完整性。通过OJ平台有助于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与实践能力的提高,并注重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积累和过程考核。OJ平台中有大量的题库,题目有易有难,有单一知识和综合知识的应用,有基础知识和大赛培训的区分,有利于学生循序渐进的掌握知识,实现因材施教的个性化培养,同时,通过OJ排行榜获取类似游戏闯关成功的成就感,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新性与竞争性。

2 混合式教学设计

混合式教学是一种基于计算机网络环境的新型教学模式,是将传统教学方式的优势和信息化、网络化教学优势结合起来,充分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同时强调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5]。图1为程序设计课程混合式教学设计实施图。

2.1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如图2所示,设计过程以螺旋式教学为主线。

2.1.1 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设置

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内容根据教学目标分为三个阶段。

(1)初级阶段关注学生编程技巧的入门,主要让学生了解程序构成的逻辑和程序执行的三大控制结构。该阶段的目标是通过具体的编程语言,掌握构造问题求解的关键步骤,使学生具有初步程序设计的能力。

(2)中级阶段关注学生编程技巧的拓展,主要让学生掌握各类数据类型的存储和运算、复杂数据类型(如数组、结构体)的表示及应用、一二级指针的使用。该阶段的目标是实现学生在计算表达、数据组织和程序灵活性等方面程序设计能力的提高。

(3)高级阶段从程序框架的构建入手,进行程序组织方法的技巧拓展,主要关注函数、文件以及算法设计入门。该阶段的目标是让学生建立起程序设计的总体思想,通过设计算法来解决实际问题,具备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个阶段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层层递进。教学目标的设定遵循Bloom认知规律,随着对教学内容的掌握,学生的编程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成螺旋上升的态势。

2.1.2 教学项目的设计

程序设计教学项目的设计采用螺旋式,分为“螺过程”和“旋过程”。“螺过程”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螺”是相关子项目中知识点的叠加部分,“旋”是相关子项目中知识点的延伸,“旋过程”建立在“螺过程”的基础上,注重学生分析和解决能力的提升[6]。教学项目涉及的知识面深度要螺旋上升,深度体现在难度上;知识面宽度也要螺旋上升,宽度体现在解决问题所涉及到的知识点的数量。教学项目深度和宽度的螺旋上升是伴随着解决思路和解决效率的螺旋上升而上升的。

例如与二进制转换相关的学习可以设计成螺旋式教学项目,从二进制的表示阶段开始,逐步经历二进制与其它进制转换的数学计算、理解二进制在内存中的存储方法、采用循环结构实现二进制转换、使用位运算符实现二进制转换、采用数组实现二进制转换和使用递归函数实现二进制转换。此项目遵循基于同一问题但解题方案和解题思路呈螺旋上升的设计过程。素数的相关知识也可以设计成一个螺旋式教学项目,从使用单循环来实现单个素数的判断开始,逐步经历通过双重循环实现多个素数的输出,使用数组实现筛选法求素数来提高效率,最后通过素数判断函数来实现哥德巴赫猜想。此项目是以素数求解为基础,但在功能扩展上实现螺旋上升的过程。

2.1.3 教学环节的实施

程序设计教学环节的实施分为三个阶段:准备阶段、实践阶段与评估阶段,并产生一种有序的递进关系。

(1)准备阶段,教师通过对教学内容透彻地领会和前期评估阶段中得到的教学反馈,总结出知识点学前的预备知识,设计自然引出知识点的方法,构建知识点的应用实例,录制相应的教学视频等。只有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设计的教学项目才能丰富有趣,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准备阶段中,教师的引导起重要作用,针对相关的知识点,重要的概念和方法需要反复地、多层次地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展现,主要通过对知识的系统化和对各种问题的综合和分析,使学生既掌握知识又掌握应用知识点的方法。

(2)实践阶段,教师针对程序设计课程实践性强的特点,不仅强调理论知识在理解层上的掌握,而且强调在实际应用层上的编程实现,将上机实践和课程设计结合,提高学生的编程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实践阶段逐渐以教师为主体过渡到以学生为主体。此阶段是学生对编程工具和程序调试方法熟练掌握的重要阶段,是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关键时期。

(3)评估阶段,教师可以全面收集反馈信息,了解学生对教学项目的吸收和掌握情况,全面增强信息反馈教学的指导力度,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从而对教学项目进行进一步加工设计,更新和完善准备阶段和实践阶段的工作。

学生对同一相关知识的理解随着教学环节的实施,以螺旋上升的形式逐步加深,从而逐渐形成系统知识和思维方式的有序[7]。

2.2 课上教学设计

程序设计课程的课上教学设计主要采用BOPPPS教学模型,借鉴翻转课堂中的讨论式教学模式,并配合多种教学方法来开展教学活动。

BOPPPS教学模型是北美高校提出的一种有效的课堂教学设计模式,将一节课堂教学活动划分为引入(Bridge-in)、目标(Objective)、预评价(Pre-assessment)、参与式学习(Participatory learning)、后评价(Post-assessment)和小结(Summary)6个阶段,如图3所示。该模型强调学生参与到教师的教学活动中,是一种注重教学互动和反思的闭环反馈教学模式,有利于促进师生交流互动,充分发挥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8]。将BOPPPS教学模型引入到程序设计教学中,是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途径。

借助于信息化教学平台,教师可以顺序地开展课堂BOPPPS教学模型中的各项活动。教师不仅可以通过蓝墨云班课的当堂测试、头脑风暴、小组讨论等开展教学活动,还可以将OJ平台上的题目作为任务驱动项目和案例式教学中的实例,并结合案例驱动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和翻转课堂中的讨论式教学法开展参与式教学,丰富课堂教学形式并获取课堂反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2.3 课下教学设计

在教?W环节的准备阶段,教师把课件、微视频、图文资料等教学资源通过蓝墨云班课的云平台、网络教学平台和QQ课程群空间进行资源分享。通过蓝墨云班课的“及时推送提醒”功能,及时提醒并督促学生按照通知利用学习资源做好预习、复习、作业、讨论等工作,并通过答疑讨论功能随时随地建立起教师和学生的联系,开展互动交流,实现个性化辅导。

在教学环节的实践阶段和评估阶段,通过OJ平台可以实现学生自主学习。课前,学生可以通过OJ平台进行自我测试和练习,老师通过OJ平台可以检验学生前期知识点的掌握程度;课后,学生可以通过OJ平台进行作业提交、考试测试,进行查缺补漏,检验自己所学知识是否扎实,是否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并对自己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以检验。教师通过OJ平台的学生做题情况统计功能以及蓝墨云班课的学习记录跟踪功能,从多角度多渠道获取教学反馈,不仅可以对学生做出合理的教学评价,而且可以对自己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价,有利于进一步开展科学的教学优化工作。

3 教学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

(1)蓝墨云班课教学资源的合理选取和安排、OJ平台章节题目的选取,都需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2)设计教学项目不仅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而且需要预留较强的扩展空间,使学生通过不断地思考来探索新引入项目的求解过程,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9]。教学项目的开展,还要注重与其它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教学环节的协调。

(3)教师要认清并设计自己在各个教学环节中扮演的角色。在准备阶段,教师扮演教授者和引导者的角色,让学生明确需要掌握的知识点、方法点和能力点,并引导学生寻求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实践阶段,教师主要扮演组织者和顾问的角色,帮助学生解决在知识掌握和运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在评估阶段,老师充当评估者角色,帮助学生对教学项目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和总结。

4 结 语

上一篇:平面设计基础教学范文 下一篇:社会治理要点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