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重病人护理措施范文

时间:2023-11-29 16:22:40

危重病人护理措施

危重病人护理措施篇1

【关键词】 皮肤病 并发症 预防

我们设计了骨科病人易发生皮肤问题的危险因素评估项目及动态病情评估表,实施了一系列的管理办法,收到了一定的成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7年1月至2007年12月,我科住院1242例,入院评估确定具有六大危险因素一项以上者850人。

1.2 评估标准 入院评估表中包含危险因素评估项目,内容包括是否年龄体弱、有否卧床、骨折病情严重状况、皮肤状态,床上活动情况,有否石膏、牵引、及支具的应用六大危险因素。设计科内动态病情评估表即动态评估病情、皮肤状态(骨突点)、床上活动能力及医护配合情况四大方面,每一方面按程度高低分为3档,由低到高依次赋以1~3分的分值,确定总分4分为高度风险,5~8分为中度风险,9~11分为轻度风险,12分为无危险。

1.3 方法 (1)掌握评估表及干预措施。要求科内每一位护士掌握评估表的内容,并对各种预防干预措施进行培训,如正确有效的翻身方法及骨突点减压,各种体位及关节功能位的摆放要点等。(2)建立严格的交接班制度。对新人院或转入患者按入院评估表内容在2h内据实评估,凡是具备六大危险因素之一者,均要求建立床头翻身卡及使用动态病情评估表。对≤8分者作为书面交接班对象,并严格床头交接病人皮肤情况。(3)按病情分别预防。全院统一制定了压疮的预防措施,按护理程序实施如加用气垫床、局部按摩、定时有效翻身及正确摆放良肢位等。(4)实行有效监督管理。根据评分结果确定护理措施,护士长每日进行检查,查看评估是否全面及正确,护理措施是否得当、记录是否完善,通过动态检查来评价预防结果是否有效,并及时修订预防措施。

2 结果

1242例患者未发生1例压疮。低于2006年同期患者的压疮发生率5%。

3 讨论

提高护理人员对压疮的重视和防患意识是预防压疮的关键。根据压疮的流行病学调查,国内护理界的观点认为压疮发生率的标准为0,预防是避免压疮发生的主要手段,也是护理中难点,因此护理人员对压疮问题的重视和预防意识的提高是防治压疮的基础。[1]在压疮高发的骨科病区中,每个当班护士只有绷紧弦,对压疮有高度充分的认识,才能做到防患于未然。

每个护士掌握评估表及干预措施是预防压疮必不可少的。通过骨科病区压疮危险因素的评估,对高度以上患者进行重点预防是防止压疮发生的有效措施。当班护士掌握评估表并应用护理程序对入院患者全身情况充分评估或筛选,确定易患人群,很大程度上杜绝了压疮发生的可能性。根据评估情况制订出预防压疮护理方案,各班护士实施有计划、有目的的护理措施,避免了传统的对压疮发病潜在危险评估缺乏量化指标和事后护理的缺陷。同时护士长加强监督管理,检查措施落实情况,协助调整护理方案,使护理措施不断完善,提高了全科护士预防压疮的意识和能力。

筛查危险因素,做好健康教育是预防压疮发生的主要手段。我们针对具备六大危险因素之一的患者及家属做好健康教育,让他们认识到压疮的危害,并掌握预防压疮的相关知识要点,从而使他们能积极配合,共同参与我们为其制订的预防措施,最终最大限度地降低了压疮的发生率,减轻了患者的痛苦,真正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危重病人护理措施篇2

关键词:园林植物;病虫危害;防止措施

中图分类号:TU986.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632188

园林植物景观是人为打造的,园林植物极易受到气候、环境、土壤等因素的影响。在城市中由于土地面积有限,园林植物栽种过程中较为密集,园林植物的通风、阳光直射效果不好。有些城市中由于缺少有效的管理,致使园林植物下杂草丛生,再加上受路灯的影响,经常招来一些有害病虫,这些都打破了园林植物生产系统,极易发生病虫危害。

1 园林植物管护和病虫害防治的原则

园林植物管护和病虫害防治的原则主要有:安全原则,即在保证人安全的情况下采取有效的农药等进行防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积极消灭原则,根据园林植物生长及病虫害发生特点积极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防治,将病虫危害扼杀在摇篮中。在防治园林植物病虫危害时应将生态、经济、社会3大效益放在首位,在保证生态、社会安全的情况下利用经济的方法进行防治。

2 园林植物管护和病虫害综合防治措施

园林植物管理与病虫危害在防治过程中应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全方位地加强防治工作,尽可能减少病虫危害。可采取的措施主要有。

2.1 定期清理园圃

园圃长期不清理就会出现大量杂草、各种病虫害残体、枯叶等,这些都会影响园林植物的正常生产,甚至会发生病虫害。因此应定期进行园圃清理,防止病虫害的发生。但在清理园圃时应采取有效的安全防护措施,一些带有病虫害的土壤等必须要经过处理后才能使用,防治微小病虫害的人为传染。

2.2 加强园林植物管护措施

在加强园林植物管护时应从肥水管理、修剪管理、除草、翻土培土等方面入手。

肥水管理,顾名思义就是施肥和浇水管理,这是园林植物管护中最重要的环节。园林植物要想安全、快速生长,就必须要加强施肥和浇水管理,在施肥时应注意使用不会污染环境的有机肥,并根据天气情况合理地进行浇水,要保证园林植物点观赏价值,使之能够健康成长。

园林植物主要是用于观赏,因此有些植物不需要长得太过茂盛和粗大,否则不仅影响观赏价值,而且容易产生病虫危害。所以平时管护中需要勤修剪。但修剪时并不是随便修剪,需要合理修剪,这样才能保证植物得到充分的阳光照射,也能免受病虫害的侵害。

除草也是园林植物管护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及时除草可以保持土壤中的水分,促进植物正常生长。杂草中一般聚集着各种病虫害虫如草履蚧等,因此除草也是拔除病虫害根源地的主要措施,有利于减少病虫害的产生。

翻土培土也是防治病虫害的有效方法,但翻土培土时应在合适的季节进行。如很多花卉植物可选择在冬季时进行一次深入翻土,将藏于土壤中的病虫害幼体等翻到地表上,减少来年病虫害的发生。在培土时也要注意覆土的厚度,不给害虫进行孵化或产卵的机会。

2.3 化学防治措施

化学防治就是通常所说的农药防治措施,利用化学药品中的毒性来治理病虫害。常见到的农药有杀虫剂等,这种防治措施在园林植物管护中是最常用且最有效的,效果较好。但化学防治措施如果使用不当就会造成人畜中毒,污染环境,因此在使用这种防治措施时应合理、规范。

2.4 生物防治措施

生物防治措施主要是利用对病虫害有抗性的生物如虫、鸟等来防治病虫害。病虫害虽然来源广泛,危害较大,但再厉害的病虫害都有天敌,如飞蛾、蚱蜢等的天敌是青蛙。因此在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中很多地方都会利用生物防治措施,如以虫治虫、以鸟治虫、以菌治虫等方法。生物防治措施具有无污染的优点,而这一优点正是非生物防治措施中所缺少的。

2.5 物理机械防治措施

物理机械防治是指在物理因子或机械等外力帮助下防治病虫害。随着技术的发展,利用高频电、微波等防治病虫害也在不断研究中。不同病虫害其生长阶段中对电磁能、热效应等的反应是不同的,因此可以利用不同剂量的高频电、微波等产生不同的电磁热,并利用其产生的热效率直接杀死病虫的幼虫、虫卵等。

3 结语

p少园林植物景观有利于调节气温,净化空气,优化环境,为人们打造一个健康、优美的生活环境,为人们的身体健康提供基本的保障,因此各地都在加快园林植物景观建设步伐,使之为城市发展增添绿色。病虫害的困扰影响园林植物的正常生长,使其无法发挥出功能性作用,因此就需要加大园林植物管护力度,合理地将多种防治措施结合在一起综合使用,提高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效率,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周炳芽,杨赞明,刘青峰.江西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江西林业科技,2008(1):57-61.

危重病人护理措施篇3

【关键词】石化企业;职业病

职业病是指劳动者在从事职业活动过程中,因接触各类职业病危害因素而导致的疾病。在石化生产企业中,存在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的物质的情况,直接威胁着员工的生命安全和健康。因此,要充分认识职业病危害的严重性,高度重视并大力加强对职业卫生的管理,积极有效地做好预防和控制职业病工作,保护员工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一、石化企业职业病防治现状及存在问题

作为国有大型企业和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大多数石化企业对职工健康非常重视,对职业病的防治与管理一直做得非常到位。但是有些石化企业或多或少仍存在职业病危害性认识不足,管理缺失,防治不力的现象。主要表现如下:

1、领导重视不够,资金投入不到位。项目设计和建设时,缺少维护职业健康的有效措施,设计时缺少对“三废”治理,致使“三废”乱排乱放,或为了经济效益选择污染环境较重的工艺方案,缺少对于“三废”泄漏或是职业病暴发预防应急措施,各种健康工艺、健康材料使用较少。防治职业病和员工缺乏医疗保障,对职业病的监管人员缺少培训,有的是为了应付检查而设立该机构。

2、单位和个人对职业病的防治认识不足。由于职业病发展较缓慢,短时间内对身体的影响有限,所以职工对本职业具有那些职业病,有了疾病那些病是由于职业引起的,那些是自然老化引起的缺少明确认识。得了职业病后期隔离等治疗措施不力,对疾病后的状况缺少评估,调换工种的少,有的是以办理病退了之。对疾病后建档监护的少,各种防止职业病的措施不到位,对职工职业病知识的教育有限,缺少必要的组织措施和个体防护措施。

3、对员工职业健康检查不够,存在迟报、瞒报、漏报职业病现象。有的企业不能按规定为员工提供上岗前、在岗期间和离岗时的职业健康检查, 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护,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故意或无意识地不报、迟报、瞒报、漏报职业病现象。职业病的发病率、患病率和作业场所危害现状数据难以获得;对违反规定的现象,企业安监部门查处不严,存在“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现象。

二、应对措施

针对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要加强石化企业职业病防治与管理水平,需要采取如下应对措施。

1、健全组织,完善制度,重视和强化职业病预防管理

建立健全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和组织管理机构,配备专业的职业卫生管理人员,具体负责本单位的职业病防治工作,研究制定职业病防治计划以及实施方案;制定完善的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建立健全职业卫生档案和劳动者健康监护档案。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作业的劳动者,组织上岗前和在岗期间以及离岗时的职业健康检查,要把检查结果如实告知劳动者,对遭受急性职业病危害的劳动者进行应急检查。对劳动者建立的职业健康监护档案,应按规定的期限妥善保存。从业人员有权查阅、复印本人的职业健康档案,当离开用人单位时,有权索取本人健康监护档案复印件,用人单位要如实向劳动者无偿提供其本人的健康档案,在所提供的复印件上签章。

建立健全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及评价制度。定期对工作场所进行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评价,检测、评价的结果要存入用人单位的职业卫生档案中,要定期向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并向劳动者公布。由专门人员负责实施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日常监测,并确保监测系统处于正常运行状态。对从事和使用高毒物品作业的用人单位,应当至少每一个月对高毒作业场所进行一次职业中毒危害因素检测;至少每半年进行一次职业中毒危害控制效果评价。

对职业病危害设备和因素作警示说明。向职工提供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设备的,要提供中文说明书,同时,在设备的醒目位置设置警示标识以及中文警示说明。提供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的化学品、放射性同位素以及含有放射性物质的材料的,要提供中文说明书。产品包装应当有醒目的警示标识和中文警示说明。在设备及材料放置及使用处设立警示标识。在建设工程施工现场的醒目位置,要设置公告栏,公布防治职业病的有关规章制度、操作规程、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救治措施,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检测结果。对产生严重职业病危害的作业岗位,要在其醒目位置,设置中文警示说明和警示标识,警示说明应当载明产生职业病危害的种类、后果、预防以及应急救治措施等内容。

2、加强职业健康教育和培训,提高企业意识,增强员工职业病防护能力

职业健康教育有利于企业领导、职工明确各自的职业健康方面的权利与义务,有利于职业健康法律、行政法规、规章制度的顺利实施与严格执行。同时,职业健康教育对于提高企业负责人和劳动者的职业健康知识水平、职业病防护意识和能力、预防和控制职业病危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形式多样形象生动的职业健康教育,使企业领导和职工掌握职业健康知识,了解职业卫生及有关法律法规知识,学会如何预防职业病的发生,如何运用法律维护本人权益。增强对职业病危害因素的了解和认识,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和急救能力,避免劳动者因职业健康知识的贫乏而遭受职业危害。

同时,通过职业健康教育可调动劳动者对职业病防治工作的积极性与主观能动性,通过宣传教育使职工主动规范自己的职业健康习惯,不仅可以保护自身健康,免遭职业病危害,而且对构建和谐社会、提高生活品质、提高生产力、促进企业经济发展多具有很好的推动作用。还可以让劳动者了解和掌握职业病防治法律、法规、规章对劳动者实施保护的规定,了解所从事职业的潜在危害和应实施的保护措施,提高防治和预防职业病危害的意识和能力。使劳动者具备保护自己合法权益的能力,从而不断促进职业健康工作的开展。

3、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积极采取职业病防护控制措施

围绕预防、降低或者消除工作场所的职业病危害,保护劳动者健康,减少危害因素对劳动者健康的损害,积极采用职业病防护的设施、装置、用品或措施,包括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以及职业病防治管理措施等。

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实行分类管理、综合治理,从源头上防止劳动者接触各类危害因素,依法为职工提供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和卫生要求的作业环境和工作场所。积极推广应用有利于职业病防治和保护劳动者健康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淘汰职业病危害严重的技术、工艺和材料,必须采用有效的职业病防护设施,同时,要加强设施防护、配备设施防护用品,为劳动者提供符合防治职业病要求的防护个人用品。

要定期开展职业卫生知识培训,对用人单位的负责人要进行职业卫生培训,使其掌握和遵守职业病防治法律、法规,依法做好本单位的职业病防治工作。组织职工开展上岗前的职业卫生培训和在岗期间的定期职业卫生培训,努力普及职业卫生知识,监督和督促职工遵守职业病防治法律、法规、规章和操作规程,指导职工正确使用职业病防护设备和职业病防护个人用品。对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作业的职工,要按照有关规定,及时组织开展上岗前、在岗期间和离岗位时的职业健康检查,并把检查结果如实告知劳动者。

4、加强现场管理,改善作业环境,防止有害物质侵害

现场管理是企业管理的基础工作。由于石油生产企业大多数设备使用年限较长,设备的完好性已不如当初,企业要有针对性地对存在不同有害物质的岗位或装置进行改造或维护。对容易产生油气泄漏的,要在定期监测的基础上,加强日常产生强噪声的,检查,加强通风,避免油气的聚集。要将值班室和操作间有效隔离,操作间要将观察窗设成双层玻璃, 值班室要加装吸声材料,达到噪声标准要求方可允许投入使用。从事野外作业的,要注意预防高温中暑等。要为员工提供完备的个人防护用品,如接触到油气的,除了日常必需的工作服装以外,进行特殊的施工作业如进入有限空间作业等,还要配备空气呼吸器;接触到噪声的,要配备防噪声耳塞罩);接触到粉尘或有害化学品的,要配备个人防尘毒面罩等。企业要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和检查细则,领导要带头执行。要尽可能改进工艺,提高设备装置的完好率,为职工创造一个良好的作业环境。

危重病人护理措施篇4

【关键词】危重病人;护理;风险管理;应对措施

【中图分类号】R197.3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949(2013)02-0048-02

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医疗的卫生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出台,病人的法律意识及维权意识不断增强。由于急危重病人病情变化相当迅速,病情极复杂,并发症较多,患者及家属心理压力大,心理承受力也差,情绪较容易失控,在急危重病人风险管理中,护理管理员也承担着很大的风险。为了保障急危重病人的安全,减少护理纠纷发生,我院制定了一系列护理风险管理措施及应对,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介绍如下:护理风险管理指有组织、有系统地消除或减少护理风险的危害和经济损失,通过对护理风险的分析,寻求护理风险的防范措施尽可能地减少护理风险的发生。

1 危重病人护理中的风险管理:

1.1感染风险:危重病人自身免疫力低下,多在ICU,病种复杂,感染源又多。滥用抗生素的情况仍然存在。护士缺乏院内感染知识和慎独精神,无菌技术操作技术执行不严,意识淡薄。

1.2技术操作风险:护理人员因观察病情不仔细,忽略重要病情变化,延误患者治疗或抢救。处理或执行医嘱错误,“三查七对”不严。个别年轻护理人员业务知识及技能相对缺乏。抢救技术掌握不熟悉,遇抢救不知所措。

1.3仪器设备使用风险:测量参数不准确,操作不恰当、感应器接触不良等。新的仪器设备在使用欠熟练。仪器设备管理不到位,无登记,常规消毒和维护不到位。多数参数设置不合理。

1.4转运风险:护理人员未履行告知义务,未充分说明病人在转运途中有可能出现的病情变化和风险。转运前未充分评估患者病情。抢救设备和药品准备不充足。转运路途中监护措施落实不到位,护理人员未能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延误抢救时机。交接班时病情交接不清楚。

1.5用药风险:抢救药品管理不够完善:抗生素类药物,血管活性药物,静脉通道的管理。

1.6非计划性拔管:和置管不适,管道固定方式欠妥,病人对管道的耐受性差。使用镇静镇痛剂不到位,未有效约束,护理人员宣教不到位。医疗护理操作技术不恰当。

1.7病历书写:与医疗记录时间不统一,内容不相符。护理记录存在涂改现象多,缺乏专科特色。重要病情变化、护理措施不完整,甚至无记录。

1.8护患沟通:未履行告之行为:侵入性操作、剪去衣服、取出患者贵重物品、约束带的使用等。履行告知义务不足或沟通技巧缺乏带来的风险。护理人员与患者及家属交流时间少、宣教不到位,造成患者及家属误解和不满,不接受护理和治疗。

1.9检验输血:执行检验医嘱不及时,结果汇报不及时。采集标本、标本处理不正确。输血存在相关问题。

1.10病人管理:常见风险常见风险:1)误吸:咽喉反射减少,护理操作不当。2)压疮:危重病人病情危重,大多存在意识障碍。低蛋白血症、皮肤抵抗力低下。胃肠道功能。3)坠床:病人意识障碍,护理不当。4)突发事件。

2应对措施

2.1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制度。完善消毒隔离制度。合理使用抗生素,针对性的使用抗生素。各种管道的感染控制,保持引流通畅,预防感染,及时发现,积极处理。

2.2提高危重病人观察能力,快速扑捉病情变化信息,及时给予处理。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护理人员学习业务相关知识,提高个人业务水平。熟练掌握常用抢救技术,提高个人心理应对能力,抢救中做到稳、准、快。

2.3提高护理人员合理使用仪器设备的意识,不完全依赖仪器设备所提供的数据,做到主观与客观判断相结合。提高护理人员仪器设备使用能力,完善仪器设置管理登记制度,做到“五定”,使之随时处于完好备用状态。

2.4告知其家属可能发生的风险。护送前,充分评估患者的病情:意识、瞳孔、生命体征,做好护理记录,根据病情予以充分的准备。通知所到科室做好接待准备,电梯等后勤保障应准备到位。护送时,备齐必要急救药物及用物,如氧气袋、简易呼吸气囊、口咽通气道、监护仪等。防范转运途中有可能发生的意外,如管道扭曲、移位等。患者转科时按规定与病区护士交接清楚。

2.5抢救药品数量、品种齐全,有效期内。抗生素类:必要时做药物试验。血管活性药物:准确计算药物输注速度(单位的换算),根据病情变化的遵医嘱随时调整输注速度。合理选择输注通路,尽量选择中心静脉输注。

2.6评估意外拔管的危险因素:病人的意识状态、管道固定情况、耐受程度、肢体约束是否得当。选择适当有效地导管固定和约束方法:每班检查其刻度,气管插管可用气管插管固定器固定。规范护理操作程序,严格操作。做好心理护理和病人的镇静镇痛工作。加强工作责任心,及时发现并阻止患者自行拔管行为。监测和急救,及时处理,尤其是使用人工气道管者。

2.7规范、统一护理病历书写。书写护理记录时要做到及时、客观、准确、完整,禁止出现遗漏、涂改。应与医生的记录相符,不能凭空想象,随意更改。

2.8严格执行操作前告知制度,保护病人隐私权,加强相关法律法规学习。学习护患沟通技巧,提高护患沟通能力。严格执行一日清单制度。医保病人自费的治疗项目一定要告知家属,征得家属同意并签字。

2.9及时执行医嘱,建立危急值报告制度。正确采集标本,严格执行输血查对制度及输血安全管理制度。

2.10常见风险:1)误吸:应评估病人吞咽功能、咳嗽反射及意识状态。鼻饲后30min尽量不吸痰。确定胃管位置正确,监测胃残余量。常规抬高床头>30度,预防返流。2)压疮:护士做好皮肤护理与监测评估,预防压疮发生。因病情特殊有可能避免的压疮时,应在病历上做好记载,并填写压疮预报表报医疗部备案。院外带入或院内发生压疮,须及时填写压疮报告表。发生压疮时,应将疗效及病人的转归填写在压疮报表上,以便进行追踪管理。3)坠床:及时向科主任、护士长报告,于24小时内向医疗部报告并予以登记。及时查明情况,包括事情经过、原因、受伤部位、伤情。妥善保管造成坠床的各种器物。4)突发事件。

通过加强危重病人护理中的风险管理及应对措施,危重病人的护理安全得到有效保证,病人的满意度有了明显提高,护士对护理危重病人的责任感、自信心、成就感、主动性有了明显提高。护理缺陷与纠纷明显的减少。在以后的工作中,还将要建立风险管理的长效机制,加强对危重病人管理,促进护理质量的持续改进工作。

参考文献

[1]曾静.护理不安全因素及管理对策[J].内蒙古中医药,2011(16).

危重病人护理措施篇5

【关键词】 神经内科;危重患者;护理措施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2-7472-02

神经内科危重患者大多病情严重,出现紧急情况的概率高,不仅抢救工作量很大,而且护理程序复杂,是一个具有很高危险性的科室。危重患者护理任务十分重要,提前观察、发现患者的病情异常并妥善处理有助于促进患者病情转归,挽救他们的生命。护理风险事件出现的原因很多,如护理人员自身素养、医疗内外环境、患者自身病情变化程度和医疗器械的精密程度等。对这些因素进行分析归类有利于提高护理质量。加强护理安全,减少潜在的护理安全隐患,树立在职护理人员的责任和风险意识,提升了业务素养和护理质量,降低了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率。

1 神经内科危重患者安全隐患原因

1.1 神经内科危重患者大多高龄、活动无耐力,站立及迈步困难,视力减退;脑血管病后遗症导致患者步行不稳、瘫痪、突发晕厥,引发跌倒。如遇地面湿滑、鞋底打滑、床脚移动,穿较宽大的衣服,灯光昏暗等防护措施不到位时,患者很容易跌倒。

1.2 神经内科危重患者对生命威胁程度较高,如脑梗死、脑出血、颅内感染等疾病,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躁动不安等症状,很容易导致坠床。护士健康教育落实不到位,对患者病情不熟悉,没有及时给予使用床栏,就会导致坠床;同时患者陪护不清楚床栏、约束带的重要性,擅自取下床栏或解开约束带也易造成坠床。

1.3 神经内科危重患者疾病较复杂,症状较广泛,加上疾病的严重性,常有感觉异常,如麻木、冷热感,对痛温觉感觉障碍。护理人员要及时了解患者的病情进行健康教育,严格遵守操作规程进行护理操作,若家属不重视宣教,甚至对患者漠不关心,患者使用热水袋时易发生烫伤。

1.4 神经内科危重患者常伴有意识、吞咽障碍,导致营养不良,皮肤软组织新陈代谢更新较慢,同时由于长期卧床、瘫痪致活动翻身不便、大小便失禁等因素,如果没有时常护理或护理没有到位,如未定时给予翻身拍背擦洗、保持床单及患者衣服清洁及擦身保持卫生等,极易发生压疮。如患者压疮长期不愈合,可导致生活质量降低,病死率增加。

2 针对神经内科危重患者护理安全隐患的防范对策

2.1 制定护理工作的核心制度,增强护理人员的工作责任心。医院要随时检查护理人员的护理工作成果,对那些不负责任的护理人员进行批评指正。特别是护理人员自身要认识到自己工作的重要性,严格实行护理操作制度,对患者进行正确的护理,防止因自己的操作错误而引发的安全隐患。

2.2 保证护理资源,提高护理人员的福利待遇水平对于神经内科的护理工作而言,有更大的难度和复杂程度需要护理人员来承受,所以他们面对更大工作压力和心理压力。为此,一定要保证充足的护理人数流动,避免护理人员担子过重,排班没有动性,休息不及时,出现护理疲劳。要认真做好护理的排班工作,根据各时段的护理强度和各科室的护理要求,制定动态护理计划,争取以最少的护理人力投入,做出最有效的护理。另外,医院要重视护理人员的地位,根据他们的工作强度给与相应的工资水平和福利待遇,以此增强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2.3 阶段性培训,提高护理人员的护理技术,由于护理人员是和患者直接接触的,所以他们的护理技术是安全护理的根本保障。医院要定期对所聘请护理人员进行技术培训和知识更新,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了解医学发展特别是神经内科的发展现状,紧跟医学发展步伐,用最强硬的技术,服务于我们的患者。另外,由于神经内科危重患者的复杂性,在遇到紧急问题时要冷静思考,寻找解决的方法或是将危害降到最小。

3 神经内科危重患者的特殊护理措施

3.1 构建完善的护理章程 对于病情特殊的患者要有完整的护理施行方案,如消毒责任制度、排班制度、药品和器械保管制度等,要求所有护理人员必须严格遵守相关制度。改善病房环境,危重患者应该在一个舒适的环境中接受治疗,保持室内通风、清洁,对轮椅等特殊护理设施须定期检查维修,预防安全隐患。

3.2 营造护理安全文化,加强健康教育,增强法律意识 定期对护理人员进行法律的培训,增强其责任心。掌握专科知识,有针对性地进行健康教育,医护人员必须按照规章制度来进行各项操作,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及时发现、有效处理潜在的危险因素,减少护理安全隐患。

3.3 由于神经内科危重患者常有潜在的护理安全隐患,在临床实践中只有形成完善的护理安全隐患防护措施、理念,对于出现的不安全因素才能做出相应的应急处理措施,从而减少死亡,防患于未然。患者家属及医护人员应随时作好防止意外发生的准备。如癫痫疾病患者会突然出现抽搐,应及时用毛巾或压舌板放入其口中,以保护患者的舌部;脑出血患者,必须要强调并告知患者及家属绝对卧床的重要性,以防再次出血。

3.4 对病情观察细致,护理到位且能准确及时识别危险因素,认真评估患者病情,采取应急性防护措施,避免事故。这需要所有护理人员具备扎实的专业护理技能,提高自身整体素质,进行规范化操作;同时要有护理责任心,做好护理记录,有护理安全防范意识。如向患者及家属讲解住院期间注意事项;认真评估患者病情及可能的危险因素,减少院内意外事故。对于危重及老年患者,以书面形式告知家属注意事项。

4 结 语

由于神经内科疾病的复杂性、症状的广泛性、疾病的严重性及难治性,护理事故时有发生,导致了很多意外伤亡。因此,护理人员应加强神经内科专业护理知识学习,不断改进临床护理,提高预防能力,从安全角度正确评估护理患者,采取预见性的护理措施,提高护理质量,消除护理隐患。

参考文献

[1] 董敏.重症神经内科患者的护理风险与对策的浅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2,33:304-305.

危重病人护理措施篇6

【关键词】骨科 压疮 压疮高危 评估 护理管理

长期卧床病人皮肤出现的最严重问题是发生压疮。骨科病人因自身病因及手术或牵引固定需要长期卧床休息,成为压疮发生的高危人群。发生压疮不仅给病人带来痛苦,加重病情,而且延长康复的时间。因此,应通过加强对压疮及压疮高危病人的全面评估,积极给予护理干预,减少压疮的发生,降低护理风险的发生,提高护理管理质量。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骨科在2008年1月—2010年12月共收治病人3276例,应用压疮可能发生评估表患者共358例,男246例,女112例,年龄17~92岁,平均55.3岁,颈椎骨折并高位截瘫13例,胸椎骨折并截瘫27例,腰椎骨折并截瘫患者52例,全身多处骨折35例,骨盆骨折106例,股骨骨折125例,其中带入压疮62例(I°压疮32处,II°压疮27处,III°压疮3例)。

1.2方法

1.2.1压疮可能发生评估表 从2008年1月起,我科结合压疮危险因素评估表Braden、Norton、Waterlow三种评分量表制定,对新入院病人进行压疮危险因素评估。

1.2.2评分标准 主要分为四个层次,总分36分,轻度危险<10分,中度危险<10—17分,高度危险≥18分,≥18分可申报备案。

1.2.3压疮分期 I°压疮:局部红斑,皮肤完整。II°压疮:皮肤紫红,水泡形成。III°压疮:水泡破裂,局部浅层组织坏死,形成溃疡;创面有黄色水样渗出物或脓液,疼痛加重。IV°压疮:坏死组织发黑,浓性分泌物增多,有臭味,可深达骨骼。

1.2.4应用措施 对于卧床无法自行移动躯体者,均采用此评分标准,对于分值>10分的患者必须给予置气垫床,床尾设翻身卡定时记录患者体位及时间,告知患者及家属并让其本人或家属在评估表上签字,并在24小时内上报病区护士长,由护士长组织病区护士针对个体情况进行讨论并制定护理干预措施。

1.2.5压疮登记(预报)制度 对于分值>10分以上者或已在外院压疮带入者,病区护士长应在24小时内及时填写压疮发生患者记录表,包括患者的科室,床号,姓名,年龄,性别,诊断,压疮部位,程度,创面面积,评分及护理处置措施,上报外科总护士长,护士班班床边交接清楚,责任护士每天及时记录皮肤的转归情况,护士长每天做好监控及指导工作,然后再由总护士长下科室检查并指导工作。

2 共享管理模式的实践

2.1评估 首诊护士按照评估表对可能发生压疮的因素正确评估是预防压疮发生的关键,通过评估,积极给予相应的护理措施干预,或提出预见性的护理措施。

2.2有效的护理措施

2.2.1增强护士的安全及差错事故防范意识。

2.2.2翻身和体位。

2.2.3针对性应用减压用具

2.2.3.1电动充气式气浪床垫接通电源后,垫内气体的流动可降低皮肤与床垫的剪切力并能起到全身按摩的作用。

2.2.3.2使用凉水垫以降低局部皮肤温度及压力。

2.2.3.3决明子翻身枕。

2.2.4营养支持 合理的膳食,给与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的饮食,或根据病人的病情选择完全肠内营养,肠外营养,调理胃肠道功能,尽早恢复内环境的平衡。

2.2.5避免外界对局部组织皮肤的损伤。

2.2.6压疮创面处理:破溃的创面可用生理盐水、双氧水清洗,把分泌物清除后用碘伏消毒,外涂湿润烧伤膏厚l mm,大于创面边缘1cm。

2.3教育

2.3.1继续教育 护理人员学习并掌握压疮评估表,压疮分期,压疮发生的危险因素及评估,压疮预防及治疗;相关知识与专科护理技能;对夜间压疮的高发期强调责任意识。

2.3.2健康宣教 做好压疮及压疮高危病人及家属的心理护理,教育病人采取多种方法来改变体位,减少压疮的发生。

2.4质量 要求每一位护理人员加深对压疮发生率的认识,严格执行压疮登记(预报)制度,保证每个班次对受压皮肤的正确评估,实施有效的护理措施,确保带入压疮无加深无扩大,压疮高危病人无新发压疮发生。

3 结论

在实践的过程中积极评估病人情况是预防压疮关键的一步,应用压疮评估表可为有压疮危险的病人提供个体化的护理,并作为难免性压疮的依据之一。持续性的对病人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的结果实施有效预防护理措施,以最少的资源发挥最佳效果,达到降低临床压疮发生率,降低护理风险的发生,提高护理管理质量。

参考文献

[1]殷磊.护理学基础.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216.

危重病人护理措施篇7

关键词:职业卫生评价 职业病 职业病防治

一、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概述

为了预防、控制和消除建设项目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规范建设项目职业卫生监督管理工作,确保建设项目职业危害防护设施与主体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明确规定了国家实施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的制度要求。对新建、改建、扩建项目和救赎改造、技术引进项目,在其可研阶段应当进行职业病危害预评价,在其竣工验收前机械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

1.职业病危害评价工作的发展历程

国家于2009年9月1日正式实施的《作业场所职业健康监督管理暂行规定》,明确了生产经营单位的职业病防治的主体责任,并加大了对职业病防治违法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随着国家职业病防治法及相关配套法规的完善,职业病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建立和完善职业健康管理制度,加强对职业危害因素的控制,符合企业广大员工对健康安全的要求,也是企业和谐健康发展的需要。在2011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中明确规定,凡涉及有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新、改、扩建项目,必须进行职业病危害评价。这就明确了职业病危害评价的重要性和强制性。

2.职业病危害评价的目的

职业病危害评价的目的是确保建设项目贯彻国家有关职业健康和方面的法律、法规、标准、规范,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把职业病危害因素控制和消除在投入使用前,提高建设项目投产后的职业病危害防护水平,从而预防、控制和消除建设项目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保护劳动者健康及其相关权益,促进经济健康发展。

二、职业病危害评价工作中常见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基础资料不齐全

在进行职业卫生评价的过程中,常出现基础资料不全的情况,这主要由于企业安全管理意识淡薄,缺乏必要的安全管理知识,不知道如何收集、管理安全方面的资料。

2.职业病危害因素辨识和评价不充分

企业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常与其它危险源进行一起识别,通常采用LED法进行风险辨识和评价。由于缺乏相关知识,常会遗漏某些危害因素,或对职业危害因素的描述不准确。再者,由于没有全面、细致的领悟《工业企业卫生设计标准》及其相关附录的要求,也会造成相关危害因素的辨识不全、漏项现象。

3.缺乏有关职业病危害因素控制和防护的措施知识

对职业危害因素辨识不够详细,对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致害途径、危害大小、产生后果等知识不够全面、系统,提出的职业病危害控制和防护措施没有针对性,不利于指导企业进一步开展职业危害因素的管理和控制。

4.职业健康监护工作不到位。

由于对企业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辨识不清楚,导致对员工进行职业健康监护的目标不明确。为员工进行健康检查时对医疗机构的选择随意性大,没有严格选择有国家许可的职业健康监护资质的医疗机构。没有严格按照《职业健康监护监督管理办法》的要求为员工建立职业健康监护档案。

5.对评价结论的把握不够准确

我国对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的建设项目进行分类管理,根据建设项目是否存在职业危害因素,工作场所可能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毒理学特征、浓度、潜在危险性、接触人数、频度、时间、职业病危害防护措施和职业病的危险程度等情况进行综合分析确定,将建设项目分为职业病一般、职业病危害较重和职业病危害严重的建设项目三种。

这就要求评价人员要有全面分析、综合评判的能力,对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有很高的要求。在实际工作中,结论不准确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将评价结论严重化,二是将评价结论弱化。

将评价结论严重化的主要原因是:①没有严格按照《严重职业病危害建设项目分类管理依据》进行分类没有按照“严重职业病危害建设项目分类依据”进行分类②凡是存在极微量的“高度和极度危害”化学物质即确定为职业病危害严重的建设项目③建设项目中某一个评价单元不合格即界定整个项目不合格④将本属于“轻微”的类别归为“一般”。这主要是由于没有认真学习《分类管理办法》和《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专业技能不强,没有对“高度和极度危害”化学物质的使用量和消耗量、作业方式、作业时间、投料方式、接触机会等进行深入调查,以致对建设项目生产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高度和极度危害”化学物质”的量模糊不清;或者是没有建立“接触剂量是毒物毒性大小的决定因素”的概念。

将评价结论弱化的主要原因: ①有些化学物质毒性不高,但用量大,接触机会多,极易造成职业伤害事故,被列为职业病危害一般的建设项目;②未考虑职业病危害因素之间的联合作用,将“一般”判定为“轻微”这主要是相关知识缺乏,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掌握不够。

6.评价建议的可操作性不强

许多评价报告提出的建议缺乏具体方案,针对性、可操作性都不强。这主要由于评价人员对评价建议的重视程度不够,缺乏优质服务的责任意识。

三、解决办法

1.提高评价人员的业务素质

(下转第页)

(上接第页)

加强专业及相关知识的学习,努力提高评价人员的业务素质。首先要熟悉和贯彻相关评价法规。其次,全面了解《分类管理办法》等部门规章,加强职业病危害评价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

2.加强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的能力建设

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制定《质量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等体系文件,成立质量控制小组,加强内审工作。组织评价机构的有关专家或经验丰富的专业技术人员集体讨论,慎重确认评价结论。

3.完善评价建议的措施

危重病人护理措施篇8

[关键词] 感染科;护理人员;职业损伤;防范措施

[中图分类号] R47[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10)05(c)-096-02

感染科是各种传染病聚集的科室,疾病种类繁多。在感染科工作的护士,不可避免会直接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被感染上传染病的几率比在普通病房更大。在这些环境中,由于多种危险因素的存在,易导致护理人员受到损伤,现已成为严重的职业性健康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重视。为提高我科护理人员的防护意识,降低职业危害,现将其防范措施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感染科21名护理人员均为女性,年龄20~39岁,平均年龄28.6岁;工作年限

1.2传染科护理人员职业危害因素分析

1.2.1生物性因素各种呼吸道传播的疾病、消化道传播的疾病、血液传播性疾病、特殊病菌因素包括细菌性和病毒性因素[1]。由于收治患者均为传染病患者,均为病原菌携带者和传播者,病原微生物易通过口鼻腔致呼吸道感染。部分患者有介入性导管的放置,病原菌还可以通过患者的排泄物、分泌物传播疾病。接触患者的血液或体液传播病原体(乙肝病毒、丙肝病毒和艾滋病病毒等)。

1.2.2化学因素工作中所接触的有毒化学物质所致的危害。护士在使用化学消毒剂时,有引起咽喉炎、职业性哮喘的危险[2],特别是戊二醛、甲醛等挥发性消毒剂,可引起各种损害,对人的皮肤、眼睛、呼吸道、胃肠道刺激非常大。环氧乙烷、乙醇、甲苯还能诱发细胞突变,并具有累积效应。这些可在消毒液的配制、使用过程中发生;某些医疗器械损坏所致的毒物外漏,如体温计水银、血压计损坏时造成的汞外漏;执行化疗过程中对机体的损伤等。

1.2.3物理性因素护士工作经常受到辐射、触电、烫伤、噪音等危害。尤其是护理实施放射诊疗患者的过程中,应避免放射线的危害,大多数护士不具备放射物理学知识。

1.2.4其他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护士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护士心理压力过大、精神高度紧张使之神经中枢严重失调。同时长期处于工作繁重、思想高度集中、精神过度紧张、站立时间等因素对护士的身心有着极大的影响。

1.3防范措施

1.3.1加强感染科护士的职业防护培训和教育树立职业安全理念,增强护理人员的防护意识,推行标准预防,即假设所有人的血液等体内物质都有潜在传染性[3],接触时均应采取防护,洗手时严格按照六步洗手法。

1.3.2加强空气流通定时开窗通风、换气。在配制和使用消毒液时可使用手套、口罩、护目镜等防护用品,以尽量避免消毒液对眼睛、皮肤、黏膜的直接刺激,对于挥发性消毒液,要加盖密封保存[4]。

1.3.3防辐射对电离辐射要尽量避免X线照射,穿防护铅衣,在无法躲避时尽量使身体不进入直射线中,妊娠期禁止与X线接触。

1.3.4学会自我调节保持舒畅、愉快的心情,注意休息,合理安排工作、学习和生活,最好培养一些个人兴趣与嗜好,如感到工作压力过重时,应注意给自己选择一个释放压力的途径,寻求可倾诉的对象,适当发泄自己的情绪,以缓解内心的压力。

1.4方法

对我院感染科21名护理人员分别进行规范化职业危害培训及防范措施的重要性讲座,同时调查在过去工作中有过职业损伤的人员及因素。

2结果

我院感染科21名护理人员,有过职业损伤的共16人占76.2%,其职业损伤因素分析,见表1。

表1感染科16名护理人员护龄及职业损伤因素分析(人)

感染科16名护理人员有过职业损伤,其中工作年限

3讨论

在工作中与传染病患者接触是护士面临的一种风险,但只要使用合适的感染控制技术,遵循良好的个人卫生原则,提高感染科护士的自我防护意识,给予相应的制度支持,将防范措施制度化,并给予技术指导,就能把职业危害降低到最低水平。因护士工作中的职业危害是严重威胁护士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应予以高度重视,而创造安全的工作环境是促进护理队伍稳定及护理事业发展的前提:①加强防护知识的宣教,增强护理人员的防护意识及防护行为。②加强护理人员的卫生保健监测,保证护理人员的身体健康。对医疗废弃物不能乱丢乱放,应严格按要求销毁处理,一旦不慎被带血针头刺伤,应立即对伤口进行处理,必要时注射乙肝、丙肝疫苗,并随诊3~6个月。③教育护理人员重视洗手环节,掌握正确的洗手方法及防护措施。当手或其他皮肤、黏膜表面被血液及体液污染时,应立即彻底冲洗,摘除手套后洗净双手,督促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养成良好的操作行为[5-6]。④坚持做好空气消毒。选择高效、广谱、低毒的化学消毒剂,消毒剂的配制浓度要准确,防止过量,以减少不必要的浪费。⑤要学会自我心理疏导,放松情绪,把自己的心理调节到最佳状态,适应不断变化的医疗环境,建立和谐医院,积极投身于护理工作中,减少职业损伤的发生。

社会在进步,人们的健康意识普遍提高,护士也应关注、爱护自己的健康。在我们与患者之间建立起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相互关爱的纽带,达到让患者健康、让自己健康的结果。

[参考文献]

[1]滕倩倩.护理职业损伤的风险因素及防护措施[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7, 4(8):59.

[2]申翠香,李学琴.使用戊二醛应采取保护措施[J].国外医学:护理分册,2002,21(5):230.

[3]吴丽军.护士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风险与预防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05,40(5):386.

[4]徐荣贵.医务人员的医院感染和预防[M].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4,14(6):717.

[5]李映兰.护士职业安全的危险因素及防护对策[J].护士进修杂志,2002,17(3):230.

[6]何仲.护士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风险与预防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05,40(5):388.

上一篇:地理教学情境创设的方法范文 下一篇:境外投资方式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