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重病人护理体会范文

时间:2023-12-01 19:05:00

危重病人护理体会

危重病人护理体会篇1

【摘要】目的:130例危重型脑外伤病人术后护理。方法:加强对生命体征、意识、瞳孔的观察,各种管道及并发症的护理。结果:110例患者治愈。结论:脑外伤病人术后生命体征的监测及术后并发症的护理至关重要,是脑外伤病人康复的关键。

【中图分类号】R47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074(2009)04-0160-01

1临床资料

本院2003~2008年收治GCS评分6分以下的危重型脑外伤病人并进行手术的病人共约130例。其中,男性72例,女性58例,60岁以上的45例,15岁以下的20例,10岁以下的5例。平均住院时间30天,治愈110例,死亡20例。

2护理体会

护理人员对颅脑损伤患者要高度重视,首先要全面了解受伤时情况,损伤程度,着力部位,有无合并骨折,昏迷时间长短,呕吐史,对开颅手术患者要详细了解术中情况。

2.1意识状态的观察意识变化是判断病情变化的重要指标。通过对话、呼唤、给予痛觉刺激,有无吞咽与咳嗽反射,以及睁眼和眼球转动来判断意识障碍程度。注意观察昏迷患者昏迷的深度变化,对各种刺激的反应。如清醒病人突然躁动,再次出现意识障碍,提示病情恶化,有再次颅内出血的可能,应及时通知医生。

2.2生命体征的监测,对各项生命体征值的随时观察重点观察瞳孔,肢体反应,呼吸节律及血压、氧饱和度(SPO)的变化。在大量脱水剂使用的情况下,病人瞳孔反应变差,呼吸节律突然改变,肢体反应变差,均提示颅内压力出现变化。此时,及时报告医生予以CT检查,观察颅内是否有再出血或脑梗塞出现,同时也能观察脑水肿的程度。血压的持续上升,也是颅内压升高的征兆,往往也是预后不佳的表现.SPO2的观察,在呼吸道通畅,分泌物不多,无并发胸部外伤的情况下,出现SPO2下降,应该立即给予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保证机体氧的充足供应。

2.3 导管引流管的观察和护理头部引流管要求保持通畅状态,避免因扭曲或误关闭引起的引流不畅.无菌引流袋要低于引流口,防止引流液逆流。要观察引流液的量、颜色、性质,准确记录24小时引流量。要清除枕边一切杂物,防止感染发生。脑室外引流和腰池引流要严格无菌,更换引流袋要彻底消毒.观察引流出来的脑脊液的颜色、透明度及流速。出现混浊或脓性外面时及时进行细菌培养及药物敏感检测,以上两种引流管的留置,不超过一周,否则容易导致沿管壁逆行的细菌感染。根据此流液的流速,调整引流管最高点的高度,保证引流均匀地进行。24小时引流量以控制在30ml~40ml最佳。

2.4保持呼吸道通畅脑外伤术后昏迷病人,咳嗽及吞咽反射减弱或消失,呼吸道堵塞或舌根后坠,导致窒息,应及时吸痰,必要时气管切开。对气管切开的病人,严格保持气管套管的通畅,吸痰要尽可能彻底,粘稠的痰液容易粘滞套管内壁引起气道狭窄.此时吸痰管仍可以轻松进入气管,应在吸痰时沿套管内壁四周逐步清除痰液.必要时及时更换气管套管.合并胸外伤的病人严密观察胸部情况.本院3例合并迟发性血气胸的病例在行胸腔闭锁引流后症状得到改善。

2.5脱水剂使用与补液量的调整持续大剂量的脱水,可造成过度脱水,影响血浆浓度与重要器官组织的灌流,对病人的康复行成阻碍。临床发现7例病人,在甘露醇使用五天左右出现尿量减少,皮肤皱摺明显.经减少甘露醇剂量,并补充血桨及晶体液体后,尿量恢复正常,肾功能也恢复正常.没有出现颅内压反跳升高的情况.分析认为,每个病人对甘露醇敏感性不一样,相同剂量的甘露醇在不同病人身上产生的脱水作用有很大的差别,大部分病人在使用甘露醇3天左右就到达轻中度脱水状态,让病人处于轻度脱水状态是最理想的。

2.6预防术后并发症

2.6.1口腔护理每天用生理盐水或者漱口水清洗口腔两次,张口呼吸患者用生理盐水纱布覆盖口腔,防止口腔炎或黏膜溃疡的发生。

2.6.2预防泌尿系的感染 对颅脑手术后意识障碍者留置导尿管,要及准确观察并记录尿量、尿液颜色。注意保持导尿管通畅。严格无菌操作,引流袋每周更换二次,导尿管每二周更换一次,保持会阴清洁,每天会阴护理二次。对术后患者意识恢复的,要及时夹管,定时开放,使患者建立排尿反射后,要及早拔除导尿管,降低泌尿系感染率。

2.6.3预防褥疮的护理颅脑损伤病人由于昏迷时间长,易发生褥疮,要勤翻身,每2h一次,保持皮肤清洁干燥。

总之,通过临床实践,我们认为重型脑外伤病人病情出凶险复杂,每一个病人的治疗进度也不尽相同,所以对脑外伤病人一定要严密观察,配合有效的医疗护理措施,使患者转危为安早日康复。在观察和护理中做到认真细致并充分总结经验也是非常必要的。

危重病人护理体会篇2

【关键词】急性危重病人 心理护理

1 急性危重病人的心理

急性危重病人,是指那些发病急、病情重因而需要紧急抢救的病人。过去有种欠妥的做法。对急性危重病人只重视抢救技术的实施,而轻视心理护理。但随着急救医学的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对急性危重病人也同样需要进行心理护理。经过临床实践证明,急性危重病人的成功抢救,离不开恰当的心理护理。急性危重病人不仅面临生命威胁。还可能遭受躯体伤残,瞬间袭来的天灾、人祸或恶性事故等超常的紧张刺激。可以摧毁一个人的自我应对机制,出现心理异常。此时,如果进行良好的心理护理,就会缓和其紧张情绪,有助于转危为安。急性危重病人焦虑、恐惧、紧张不安,渴望得到最佳和最及时的抢救。但此阶段病人的心理活动是复杂多样的,病情不同、年龄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不同、经济条件不同,对其心理活动也会产生不同的影响。护理人员要善于具体分析每个病人的心理状态,以便有针对性地做好心理护理。由于急性病人的主导心里活动是恐惧,因此,心理护理的中心任务是增强病人的安全感。

2 急性危重病人的心理护理

2.1急性危重病人大都求医心切,一旦进入医院,顿有绝路逢生之感。这时,医护人员应当做到紧张而又热情地接诊,亲切而又耐心地询问,悉心体贴关怀周到,使病人感到在危难之时遇到了救命的亲人。在抢救工作中,保持安静,避免不必要的嘈杂声,对病人的病情不可随意议论,注意语调,勿伤病人及家属的自尊心。这种护患关系,对抢救过程能否顺利进行有极大的影响,直接影响抢救和护理效果。

2.2医护人员娴熟的医疗操作技术和严谨的工作作风,不仅是赢得时间使病人转危为安的保证,同时对病人来说又是心照不宣的支持、鼓舞和依靠的力量。让病人感到护士可信、可敬,从而获得安全感。

2.3医护人员的医德和技术是病人获得安全感的基础。为了帮助病人缓解心理冲突,减轻精神痛苦,护士还应针对每个病人的具体情况做好心理疏导工作。对急性病人,无论预后如何,原则上都应给予肯定性的保证、支持和鼓励,尽量避免消极暗示,尤其是来自家属、病友方面的消极暗示,使病人能够身心放松。增强安全感。

2.4对意识清醒,不能说话的病人,护士可用手势、眼神、写字等方式与病人交谈,了解病人的病情和需要。尽量满足其合理要求。

2.5大部分疾病经过诊治和护理可以治愈,但不论医学发展到什么程度,总有一小部分病人因医治无效而面临死亡。协助临终病人安详、肃穆地离开人世,使病人、家属感到安慰是护士的崇高职责。护士是一直守护在临终病人身旁的人,要帮助病人整容,用生理盐水擦拭眼睛、鼻孔和面部的污迹。有的病人来不及等到亲属到来就离开人世,就由护士(2人在场)代替其亲人接受并保存遗物。或记录遗言。

参 考 文 献

[1]陈秀英,汪桂琴,陈学建.危重病人的心理护理[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7,l:192.

危重病人护理体会篇3

文章编号:1009-5519(2008)13-2043-02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我院自2003年1月~2006年12月从管理入手,狠抓危重病人基础护理质量,取得明显效果,危重病人基础护理符合率从过去的91.8%上升为现在的97%,病人满意度从过去的92%上升为现在的96%,最大限度地降低了危重病人并发症,现介绍如下。

1 加强护士的职业道德教育

1.1 良好的道德品质是提高基础护理质量的前提:我们有计划地组织护士系统学习医学伦理学、护士素质修养、护士职业道德等,从护士职业道德教育入手,使护士认识到工作中没有贵贱之分,只要对治疗有利,我们就应尽职尽责去做,不论工作闲忙,不论有无领导的督促检查,也不论白天和晚上,对病人都要尽心尽职,对工作都要负责任。

1.2 护士应视奉献为永恒的主题:我们教育护士,既然选择了护理这项工作,就要在商品经济飞跃发展的新形势下,不忘奉献,不忘对社会应负的责任和义务。爱岗敬业,恪尽职守,以护理事业的先驱南丁格尔为榜样,用爱心去呵护每例遭受疾病折磨的病人。

1.3 营造积极的护理文化氛围:在护理管理中,实行人性化管理,人性化服务,营造和谐的护理环境,和谐的护患关系,倡导“团结、友爱、协作”,“关爱生命、关爱健康、关爱病人”“以病人为中心”,“护士应具备爱心、细心、耐心、责任心,一切以病人为中心”,“真诚服务,爱心奉献”等。护士在这种氛围指导下,积极愉快地工作,处处替病人着想,努力完成各项工作,基础护理质量和病人满意度明显提高。

2 提高对基础护理重要性的认识

2.1 要让护士特别是新护士认识到基础护理不仅是让病人清洁、舒适,更重要的是减少危重病人并发症,促进病人康复。如口腔护理,可减少口腔黏膜感染,控制吸入性肺炎的发生,翻身、拍背可预防卧床病人坠积性肺炎发生;留置导尿的病人会阴护理可减少尿路感染;肢体活动可减少危重病人因卧床并发的深静脉血栓形成等。有计划地进行基础护理知识讲课,基础护理知识提问及理论考试,用过去出现并发症例警示护士,时刻都要重视危重病人基础护理质量。

2.2 经常组织对危重病人基础护理查房:通过查房提高护士认识,找出基础护理薄弱环节,提高基础护理质量。如对一些成功的护理病案,有瑕疵的护理病案,或正在护理着的危重病人进行查房讨论,总结成功经验,接受不足教训,提高改进措施,不断提高对危重病人基础护理质量。

2.3 落实基础护理,提高整体护理水平:加强基础护理,可以协调、融洽护患关系,密切观察病情,了解病人需求,进行健康教育,提出预见性护理措施,提高整体护理水平等。

3 加强危重病人基础护理质量监控

3.1 基础护理量化管理:我们使用的是表格式基础护理护嘱单,使基础护理项目由“软指标”变为“硬指标”,必须落实并签名。基础护理落实后签名,由电脑录入,统计工作量。对连续基础护理做得少,做得差的护士,帮助分析原因,要求尽快改正。基础护理做得多,做得好的护士给予表扬和奖励。

3.2 重视晨间床头交接班:早上床头交接班,在班护士全部参加,对每个危重病人进行仔细询问、检查、督促、指导工作,让每一个护士对危重病人的护理做到心中有数,同时也检查了夜班的基础护理质量。因夜班的基础护理是一个薄弱的时间段,没人监督,加上护士疲倦,往往做得不到位,通过早交班的检查、督促,可促进晚间的基础护理落实。

3.3 每周有基础护理日,每天有基础护理时:固定每天的基础护理时间段,并抓落实,有利于基础护理的落实。根据医院的实际情况规定:周二下午是基础护理日,这天下午每个护士都要抽空下病房给病人洗头、擦澡、剪指甲等,护士长根据各护士工作量进行分工,护士完成自己指定的基础护理项目。每天的基础护理时间:6:30~7:30(晨间护理)、8:00~9:30、14:30~15:30、19:30~20:30(晚间护理),这些时间段有专门的护士在做基础护理,在这段时间里除抢救外,必须做基础护理,这样确保基础护理的落实。

3.4 病房护士长每日最少进行5次危重病人查房:护士长5次查房为:早交班时1次,10点左右1次,上午下班前1次,下午上班后、下班前各1次。在检查中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并指导护士如何做好基础护理。对于常见的共性问题,在全科护士交班会上强调,以保证危重病人的观察护理到位。我院还实行了护理质量百分制管理,满分100分,每个缺陷分值化,查到不足或受到病人批评扣分,护理部检查后,受到表扬或得到病人表扬的加分。月底评出每个护士的得分,并和每月的服务之星评选和奖金挂钩,切实做到奖勤罚懒。

3.5 征求病人意见:每月下发1~2次意见卡,征求病人对基础护理意见。基础护理质量如何,病人感受最准确,让病人参与质量评价,具有很强的说服力,病人与管理人员共同监督,加大了质量控制的力度,避免了只单纯检查所带来的片面性。病人的评价结果与护士利益挂钩,也是促使护士的动力之一。

参考文献:

[1] 贾 艳.树立整体观,提高基础护理水平[J].实用护理杂志,2000,16(5):61.

危重病人护理体会篇4

【关键词】 感染科 职业危害 针刺伤 职业压力

防护感染科是集中收治各种传染病、感染性疾病的专科,近年来传染病防治现状并不容乐观,结核卷土重来,“AIDS就在我们身边”,发病率逐年升高,SARS、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等新型传染病次第出现。由于病区内存在不良环境,存在大量的感染因素以及不可避免的接触,这些都使感染科的护士在工作中面临较其他科室更多、更大的职业危害,获得职业感染的危险性也大大增加。随着对医院感染和职业性危害熟悉度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重新评估医院环境及医务人员职业的非凡性对其现存及潜在的危害[1]。因此,重视和预防感染科护理人员的职业危害具有现实的意义。现就感染科护士职业危害因素进行探讨分析并提出防护措施。

1 职业危害因素分析

1.1 生物性危害因素

感染科属于Ⅳ类环境,物表菌落≤15 cfu/cm2,医护人员手表菌落≤15 cfu/cm2,是各种病原微生物聚集的场所。有研究表明,一个人在正常状态下向环境散发约500~1500个菌粒/分钟,在同样病房,人员增多,活动量增加,菌量也会随之增加。呼吸道传染病患者更是一个病原微生物气溶胶发生器。在感染科病房,如呼吸道传染病病人咳嗽、咳痰、打喷嚏时会将病原微生物散布在空气中,护士与病人近距离接触,对护士会形成呼吸道感染的威胁。病人的分泌物、排泄物也是一大传染源,经血液传播的HIV、HBV、HCV也是护士生物危害的主要种类之一。在这个不良环境中,护士发生感染的概率会较其他科室更高。

1.2 物理性危害因素

1.2.1 放射线、紫外线等危害因素

在感染科,呼吸道传染病人可能因为病情需要进行床旁摄片,病房空气消毒可能采用紫外线消毒或三氧消毒机等,这些都会增加护士暴露于不安全环境中的机会。长期小剂量的辐射,易造成机体免疫功能障碍,血液系统的功能障碍,恶性肿瘤,影响女性的生育能力,导致不孕、流产、畸胎、死胎等后果。紫外线杀菌谱广,但可能引起皮肤损伤,严重时造成皮肤癌,长期刺激眼睛容易损伤视网膜,造成不同程度的眼炎。紫外线可使空气中的氧分子分解放出臭氧,而臭氧是强氧化剂,能破坏呼吸道黏膜和组织,所以采用紫外线消毒和三氧消毒机都有可能对护士产生伤害。

1.2.2 锐器损伤的危害因素

临床护士承担着为病人输液、注射等治疗任务,是发生锐器损伤的高危群体。其中,针刺伤占较大比例,80%临床护士有过针刺伤的经历。针刺伤多见于处置针头时、注射或抽血后回套针帽时、处理医疗废物时。台湾曾对8645名医务工作者调查问卷显示,针头损伤及其他尖锐医疗器械损伤皮肤的年发生率为1.3次/人和1.21次/人,而其中54.8%的针头已被患者的血液污染,而国内的护士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发生的密度高达每人每年3.5次,并且还有相当高的漏报率[2]。据美国CDC(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估计,健康的医务人员患传染病的原因80%~90%由针刺伤所致,其中护士占80%。有20多种血液传播性疾病可以通过针刺间接传播,并可能产生致命的后果,其中,最常见、危害性最大的是乙肝、丙肝和艾滋病。在护理工作者中有2.5%的HIV感染病例和40%的乙肝丙肝感染病例都源于意外针刺伤害。感染科护士的职业风险可想而知。

1.3 化学性危害因素

为了有效控制感染性疾病的交叉感染与蔓延,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病房地面、物表、空气的消毒更为严格与重要。消毒剂常使用过氧乙酸、含氯消毒剂、甲醛、戊二醛、84消毒液等,大多数化学消毒剂对皮肤有刺激作用。过氧乙酸、含氯消毒剂以及甲醛、戊二醛具有强烈的刺激性,这些消毒剂挥发在空气中被人体吸入后可导致支气管黏膜水肿。戊二醛是职业性哮喘原因之一,大量接触可导致肺水肿。甲醛还具有使细胞突变、致癌、致畸危害。这些消毒剂对人体的眼睛也有刺激作用,可引起流泪、视物模糊不清。

1.4 生理心理危害因素

1.4.1 职业压力

《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出台,医疗举证责任倒置的实施,病人法律观念不断增强,服务理念不断更新,都对护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护士担心发生差错事故、医疗纠纷的压力不断增加,医疗环境感觉如履薄冰,并且工龄越长,比例越高。随着医学水平的不断提高,新设备、新仪器、新技术的运用,各种新型传染病的出现,迫使护士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来适应发展,因此护士需要不断更新、不断积累知识的压力增加。在我国,社会对护士存在偏见,护士地位不高,薪水不高,自尊心受挫,缺乏成就感,价值感相对不强,这也成为护士职业压力之一,有很多护士因此改行流失了。

1.4.2 身心危害

感染科通常设在偏僻地带隔离,出入受限,与外界信息交流不多,特殊防护的着装要求影响美观,也易造成护士的自卑感。感染科收治的病人几乎都具有传染性,人们对传染病普遍存在恐惧心理,对感染科甚至对感染科护士避之不及。工作环境严肃紧张,势必加重护士的心理压力,高强度的压力使其产生心身耗竭综合症。护理工作平凡、繁重而琐碎,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状态,思想压力大,进餐、作息不规律,易产生焦虑、神经衰弱并易患胃病等。

长时间的行走、站立,易引起下肢静脉血液循环障碍,导致下肢静脉曲张。

1.5 人为因素

护士院感意识淡薄,缺乏慎独精神,消毒隔离制度执行不严,消毒隔离措施不到位,这些人为因素易造成感染科各区域污染隐患,增加护士自身感染风险和交叉感染机会。

2 防护措施

2.1 树立安全理念,提高防护意识

新入感染科护士会有陌生、恐惧、紧张心理,相关知识缺乏,因此入科培训显得尤为重要。从护士新入科起,做好专科培训,讲解感染科各种疾病的特征、治疗、护理,传播途径、消毒隔离措施、自身防护。采取多形式、多途径培训方式,进行职业安全教育。树立以人为本、管理干预、促进健康的管理理念,让护理人员了解工作环境的恶劣性,重视自身职业安全与健康,将安全理念贯穿于实际工作中,加强自身防护,防范职业危害。

2.2 营造绿色工作环境

2.2.1 改善环境条件

感染科病房设计要有利于空气循环,布局合理,划分清洁区、半污染区、污染区三区,并醒目标识。对于呼吸道传播病房,如有条件,设计使用负压病房,无条件时应加强病房空气消毒,加强病房通风管理。

2.2.2 提供各种防护设施及物品用具

为了避免交叉感染,洗手设施采用感应式或脚踏式水龙头,使用抗菌洗手液,使用干手设备。护士进入病区,正确穿戴隔离衣裤、工作鞋,遇到特殊传染病或进行吸痰等产生气溶胶操作时使用防护衣、护目镜、防护面罩等。正确权衡经济成本与安全风险,提倡使用医用安全器材如锐器盒、真空采血管、安全型静脉留置针。

2.3 做好消毒隔离

做好消毒隔离也是降低环境危害、做好自身保护的一环,对于消毒隔离工作不能纸上谈兵,要真正落到实处。要提高护士对消毒隔离的认识,加强相关理论学习,反复强调其重要性,加强执行自律性,并让护士加强对工人的督促、培训、管理。严格消毒隔离制度,严格探视制度,床位安置合理,采取标准预防措施,提高手卫生依从性,达到规范操作,消毒方法合理,消毒浓度准确合理,避免环境污染。做好病人宣传教育,避免病人互窜病房。做好病人分泌物、排泄物消毒管理,教育结核病人不随地吐痰。当呼吸道传播疾病患者大声说话、咳嗽、打喷嚏时,避免与患者面对面。采用湿扫床,湿式拖地。每日对病区、治疗室、护士办公室、医生办公室、更衣室等用紫外线消毒1h或采用三氧消毒机定时消毒,并作好记录。每日用消毒液擦拭地面2次,每日对听诊器、血压计袖带等进行消毒。病房每日开窗通风2次,每次不少于30min。拖把分区使用,标识醒目,压脉带一人一用一消毒,抹布做到一桌一用,用后及时消毒干燥。

2.4 射线性危害的防护

为避免放射线在体内蓄积,要减少护士暴露于射线和紫外线环境中的机会。病人行床边拍片时医护人员应暂时回避,采用紫外线消毒、人机不共存式三氧消毒机时应在室内无人时进行,紫外线强度监测时戴防护面罩及眼镜。病房空气消毒最好使用人机共存式消毒机,以减轻伤害。

2.5 化学性危害的防护

配置、接触各种化学消毒剂时,戴好口罩、手套,必要时戴眼罩,掌握正确的消毒方法、配置浓度、不良反应。盛装各种消毒液的容器要加盖,以免挥发到空气中。如使用甲醛熏箱,应保持密闭性能良好,注意开窗通风。

2.6 职业暴露的防护

加强职业防护教育,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是预防职业暴露的关键。提倡接种乙肝疫苗,保护易感人群。培养护士良好的心理素质,规范护理技术操作。操作中,用物放置有序,忙而不乱,不合作病人要有助手协助;操作后,及时小心清理,提供随手可及的锐器盒,减少用物处理环节。应避免用手分离针头,避免徒手取被污染的针头、锐器,避免用手相互传递锐器,禁止回套针帽。使用医用安全器材,如真空采血管、安全型留置针。戴双层手套降低手套的穿孔,避免暴露于危险中,减少职业危害[3]。护士之间相互交流,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如不慎发生针刺伤,应尽量挤出伤口处血液,用流动水冲洗,然后用0.2%碘伏或75%酒精消毒后包扎。并立即上报相关部门,抽血化验,预防性给药,定期随防。受到HBV污染的针刺伤后可接受HBIG或乙肝疫苗注射,如 HIV病人血液污染的针刺伤,应在伤后2h内立即使用双汰芝片和佳息患口服。被狂犬病人使用过的针头刺伤,全程注射狂犬病毒疫苗,必要时注射高效价抗狂犬病毒血清,伤口不必包扎和缝合。

2.7 做好护士压力管理

主动学习心理学知识,学会自我疏导,自我情绪调控,保持轻松愉快的心情。学会注重自身修养,宽容待人,以改善协调人际关系。培养广泛的兴趣, 丰富业余生活,正确对待社会的偏见。主动学习压力管理知识,将压力变为动力,树立较强的职业信念和良好的职业价值观,如此则产生较强的个人成就感。人性化管理, 管理者多关心、体贴护士,优化工作环境,改善工作条件,树立良好着装仪表,加强与外界交流沟通,利用业余休闲娱乐机会加强科室内部沟通,打造齐心协力的团队意识,营造科室轻松和谐的氛围, 将心理危害降至最低程度。

总之,感染科护士工作存在职业危害是客观现实,职业危害是多方面的,职业安全不容忽视,个人重视和行政干预是最大限度降低职业危害的关键。只有制定相关规章制度,做好职业防护教育,用观念指导实际工作,实际工作强化理念,采取积极有效防护,预防各种危害因素对护士造成的影响,才能将职业危害降到最低水平。

参 考 文 献

[1] 王海平.血液透析护士的职业性危害原因及防护体会[J].海南医学,2002,13(7):85.

[2] 吴立军,何仲.护士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风险与预防研究进展 [J].中华护理杂志,2005,40(5):386.

危重病人护理体会篇5

【摘要】 对象 压疮病人 原因分析 压疮发生病人年龄大,长期卧床,抵抗力低下。管理对策 压疮风险病人实行三级督导管理,采取预防治疗措施。

【关键词】 压疮;分析;评价

近年来,国内外对危重病人压疮的认识和防治有许多共同之处,但对发生压疮的观点及预防的重点存在某些差异。我国护理资源不足,常常在病人出现压疮时才采取护理措施,而不是运用护理程序去发现和解决病人问题。如何根据我国现状,提高预防危重病人压疮的有效性是亟待解决的一个课题,危重病人病情危重,加之长期卧床,极易发生压疮。一旦发生压疮,不仅给病人带来巨大的生理心理痛苦和经济压力,也会增加护士的工作负担,严重时可继发感染引败血症而危及生命。绝大多数疮是能够预防的,但并非全部。例如严重负氮平衡的危重病人,因营养不良,损伤后自身组织修复较困难;急性期大量脑出血的危重病人,需严格限制翻身,用现有的护理手段难以预防压疮的发生,造成难免压疮。因此不能把所有的压疮都归咎于护理的不当。危重病人的压疮护理质量可直接反应一个科室,一个医院的管理水平和护理专业水平。危重病人是院内发生压疮的高危人群。 现就我院院外带入压疮36例综述如下。

一 对象

我院2011年1―11月住院病人20153 例,共带入压疮36例。

二 原因分析

1―11月上报压疮发生病人平均年龄65岁,多发生在内科系统及重症监护病房,病人病情重,生命体征不稳定,基础病复杂,多为糖尿病,心脏病,脑外伤,导致长期卧床,抵抗力低下。压疮高危评分12分的占9例,10分的占6例,∠10分的占21例。难免压疮13例,通过科室针对采取相应的压疮预防及治疗措施,1―11月压疮病人出院20例,其中治愈4例,好转9人次,未愈7人次。

三 管理对策

1 科室正确评估危重病人 :把积极评估病人情况作为预防压疮的关键步骤,要对病人发生压疮的危险因素作定性、定量的综合分析,常用的有Braden压疮评分法对高危人群危险因素进行评估,24小时上报护理部。医院护理部加强临床督导和审核,制定防范措施:①建立三级护理质量管理体系,制定护理质量标准。根据医院质量管理目标,成立了护理部―护士长―管床护士,质控三级质量控制网络。护理部依据二级医院等级评审中对护理质量、技术水平的要求,制定护理质量标准及考核方法,并在应用中不断修订、完善。②健全风险管理组织,强化风险意识。采取全员安全教育方面的培训方式,尽量减少风险,对风险实行主动管理。。③加强三级督导管理,建立三级护理风险管理模式和信息反馈流程。成立质控小组,充分发挥以人为本的的管理理念,注重细节的管理。每季度举行风险讨论会。

一级督导:适用范围和内容:科室所有病人,跌到风险评估1―3分,病人发生难免压疮(压疮评分8―10分)和非难免压疮(Ⅰ°压疮、评分12―14分),由责任护士进行督导,采取防范措施。

二级督导:适用范围和内容:科室所有病人,跌到风险评估3―5分,病人发生难免压疮(压疮评分6―8分)和非难免压疮(Ⅱ°压疮、评分10分―12分),发生意外事件未引起后果,由护士长督导,采取防范措施。

三级督导:科室所有病人,跌到风险评估>5分,病人发生难免压疮(压疮评分

④开展护患沟通技巧培训,有效改善了护患关系。⑤采取了走动式管理。对责任心不强,业务能力较差的护士,要加强检查、督促、指导。⑥坚持持续护理质量改进与护理风险管理结合原则。各科室质控小组每周对照考核标准检查1次;各班护士日常工作中自查自纠;护理部不定期深入病房了解察看,每个月组织护士长分组、分项、交叉检查,找出存在的问题及薄弱环节。

2 各种减压设备的应用

2. 1 避免局部组织长期受压和摩擦 :每2h为病人翻身拍背1次,对于水肿、感觉麻木等危重病人需增加翻身次数。采取侧倾30度方法预防压疮,当人体侧卧与床成30度时,有利于人体骨突起部位压力分散和血液流动,能降低压疮发生的风险; 避免损害皮肤角质层,防止病人身体滑动。

2. 2 分隔式气圈 可以使身体局部悬空并使分隔带处皮肤不接触气圈。

2. 3 电动防压疮气垫床 通过交替充放气方式,不断改变危重病人的受压点,缩短局部受压时间。

2. 4 防压疮凉液垫 使用凉液垫,利用垫内液体流动,减少局部压力,降低局部温度,减少耗氧。

3 压疮重在预防 对能轻微活动的危重病人,每日应进行全范围关节运动,以维持关节的活动性和肌肉张力,促进肢体的血液循环,减少压疮发生。 指导有效深呼吸,增加身心舒适感;指导并协助双上肢主动旋转、屈曲、伸展等活动; 协助下肢被动活动 髋、膝、踝关节作相关的屈、伸、转等被动活动,开始动作应缓慢放松,每次二十分钟。 4 清洁护理 保持床单的清洁、平整、干燥,每日用温水清洗皮肤;禁用刺激性强的清洁剂。 5 疮面的处理和保护

5.1 先检测溃疡的大小、部位、分期和外观(肉芽组织,坏死痂,腐肉,渗出),再根据创面情况选用不同清创方法进行清创,用37℃的温盐水冲洗创面,去除坏死组织和异物,减轻感染促进愈合。

5.2 对未破的水泡,消毒后用无菌纱布保护;较大的水泡,消毒后抽取泡内液体,再涂上药膏,无菌纱布保护。对创面较大渗液较多者,根据纱布潮湿情况,适当增加换药次数。 5.3 渗出液中脓液较多的创面处理 对脓液较多的创面,下垫橡皮单,用生理盐水自上而下反复冲洗创面至清洁。

6 病情观察: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并准确记录,每次换药时对伤口进行评估以制订和修改计划,提高护理质量。

6.1 加强责任心 护士应加强责任心,提高对压疮危害性的认识,减少由于护理工作失误而造成压疮发生。

6.2 建立翻身卡 压疮预防的重点在加强护理管理上,重视基础护理,床头挂翻身卡,翻身后记录时间、及皮肤情况。

6.3 护士长巡视病房时,观察患者皮肤情况,检查翻身卡填写的准确性和措施的合理性,保证卧床患者翻身卡的使用得到落实。

6.4 使用翻身卡,使患者及家属了解皮肤护理的方法和重要性,对护理工作起到监督作用,使患者的护理得到全程、有效的管理。

6.5 心理护理 对病人同情、理解和关心,使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告知病人减少受压和摩擦,配合治疗及护理。加强护士的心理品质修养。

7 环境管理 病室每日通风,减少人员流动,地面、桌面用消毒液拭擦。

8 饮食护理 营养不良使皮肤弹性降低,增加压疮发生的机率,延迟创面愈合及疾病的转归,免疫力降低等。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调节膳食结构,加强营养支持。

四 小结

危重病人护理体会篇6

【关键词】 高血压病;高危人群;社区护理干预

近年来,我国高血压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但人们对于高血压的预防、控制等相关知识的认知及防治行为的依从性却处于较低水平。高血压病的流行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群体现象,研究显示,不良生活方式是导致近年来高血压病发病率不断上升的主要原因[1]。因此,高血压的防治应针对影响高血压的危险行为因素而采取措施[2]。国内外研究表明预防和控制高血压病最有效的方法是社区防治[3]。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于2007年1月-2009年12月,对所在辖区范围内随机筛选了343例易患高血压病的高危人群进行社区护理干预,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本文旨在通过回顾性分析研究,探讨社区护理干预对易患高血压病的高危人群的影响,为高血压病的高危人群的社区化干预提供依据。

1 临床资料

1.1 资料来源 本中心于2007年起对辖区内的居民全面建立健康档案,经统计筛查后筛选出易患高血压病的高危人群进行社区护理干预,干预时间为2年。WWW.133229.Com2007年1月-2009年12月期间共随机筛选了343人接受本中心的社区护理干预,其中男195例,女148例,平均年龄均>45周岁,bmi指数均≥24,均有高血压病家族史。

1.2 资料筛选依据 国际公认的高血压发病危险因素是超重、高盐膳食及中度以上饮酒。本中心所筛选的指标为:(1)超重:中国成人正常体重指数(bmi=kg/m2)为19~24,体重指数≥24为超重,≥28为肥胖。人群体重指数的差别对人群的血压水平和高血压患病率有显著影响。(2)高盐膳食:我国人群食盐摄入量高于西方国家。南方人群食盐摄入量每人每天约为7~8g。膳食钠摄入量与血压水平呈显著相关性,在控制了总热量后,膳食钠与收缩压及舒张压的相关系数分别达到0.63及0.58。人群平均每人每天摄入食盐增加2g,则收缩压和舒张压分别升高2.0mmhg及1.2mmhg。(3)中度以上饮酒:按每周至少饮酒一次为饮酒计算,我国中年男性人群饮酒率约30%~66%,女性为2%~7%。男性持续饮酒者比不饮酒者4年内高血压发生危险增加40%。(4)其他指标:①父母患高血压者;②食用饱和脂肪酸(如动物脂肪)的人;③ 从事需高度集中注意力工作、长期精神紧张、长期受噪音等不良刺激者;④ 吸烟者。

2 方法

2.1 干预形式

2.1.1 设立护理干预小组 护理干预小组由若干护士组成,每位护士分管一定数量的干预对象,由责任护士完成自己所干预对象的全部干预措施,做到医护了解配合。

2.1.2 开展健康教育讲座 我中心与辖区街道居委会合作,由高年资医师和护士每年下社区开展高血压的健康教育讲座至少2次,干预对象保证全部通知到,具体参与情况不强制。

2.1.3 定期上门跟踪监测血压 对干预对象定期上门测量血压,同时进行健康宣教。有发病倾向者增加上门干预力度,一旦发现高血压发病者立即转入社区慢性病监控组继续监控。

2.1.4 制作、发放宣传资料 在辖区内大面积发放宣传资料,其中干预对象保证资料到手,做到点面结合。

2.1.5 组织干预对象开展经验交流座谈会 分居委组织相邻的干预对象在小区的卫生服务点开展座谈会,被干预者可互相交流预防高血压的经验,相关负责护士进行现场记录和指导。

2.1.6 不定期电话回访宣教 责任护士对所分管的干预对象进行不定期的电话回访,及时了解干预对象的血压监控情况并释疑。

2.2 干预的内容

2.2.1 饮食干预 高危人群的膳食应限盐,每日控制在6g 以下,减少膳食脂肪,总脂肪<总热量的30%,饱和脂肪(猪、牛、羊肉等)<10%,增加新鲜蔬菜每日400~500g,水果100g,肉类50~100g,鱼虾50g,蛋类每周3~4个,奶类每日250g,每日食油20~25g,少吃糖类和甜食。

2.2.2 运动干预 增加运动量,bmi(体重指数,kg/m2)保持在20~24,高血压患者普遍偏胖,高危人群通过降低体重能有效降低高血压病的发生率。一般来说,每周运动3~5次,每次保持20~60min ,如运动后自我感觉良好,且能保持理想体重,则表明运动量和运动方式合适[ 4 ] 。

2.2.3 不良行为方式干预 戒烟限酒,尽量不吸烟,男性每日饮酒量<30g,女性<20g,吸烟饮酒都是引起高血压的危险因素之一。

2.2.4 起居干预 良好的生活习惯是预防高血压病的重要保证,起居干预内容主要包括:(1)定时就寝,保证充足的睡眠。(2)注意保暖,冬季室温最好维持在15℃左右。(3)穿着要宽松。(4)居住环境应安静,尽量避免噪声和干扰[5 ] 。(5)居住空气要新鲜。(6)注意季节变化,冬春季及秋冬季是高血压病的高发期,干预对象应对此给予高度重视,由于寒冷是高血压的克星,所以应特别注意在早上起床、如厕、等车、沐浴时尽量避免骤然接触寒冷空气。(7)预防便秘。

2.2.5 心理干预 许多高血压病病人都具有a型性格特征[ 6 ]。 矫正a型行为,运用放松训练,如音乐治疗、兴趣培养、气功、催眠、暗示等方法可以放松人的紧张情绪,能有效降低高危人群中高血压病的发病率[ 7 ]。

3 结果

343例干预对象在经过2年的社区护理干预后,至2009年12月共有10人被确诊为发生高血压病,其中男6例,女4人,发病率为2.9%,确诊患者随即纳入社区慢性病管理监控,社区护理干预的总有效率达97.1%。

4 讨论

在我国高血压病普遍存在着患病率高、死亡率高、残疾率高的“三高”和知晓率低、治疗率低、控制率低的“三低”的特点。2004年10月12日国务院新闻办新闻会上的“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报告”中指出:我国成人高血压患病率为18.8%,估计全国现患病人数为1.6亿,比1991年增加7000多万,而人群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仅为30.2%、24.7%和6.1%。这些数字使我国成为世界上高血压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通过对易患高血压病的高危人群进行持之以恒的社区护理干预, 可改变被干预对象的不良行为方式,提高其对高血压病防治的认知和自觉实施干预措施的依从性,提高其生存质量,有效控制高血压病的发病率,减少了因患高血压病而产生的开支, 减轻了家庭和社会的负担,也提高了自身的健康指数。因此,对易患高血压病的高危人群实施社区护理干预是一种切实、可行、积极的方法。

【参考文献】

1 张旋,姜小鹰. 高血压人群社区护理干预形式研究现状及发展方向. 护理学杂志(综合版),2005 ,20(11):76-79.

2 黄敬亨. 健康教育学,第3版.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205.

3 陈晓华,傅爱瑛. 社区高血压病人的家庭护理. 中国康复,2002,17(4):249-250.

4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05年修订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47.

5 马桂芬,罗薇,张华平.对高血压病实施护理干预效果分析.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3,12(4):421-422.

6 陈梅. 社区高血压病人综合护理干预研究. 护理学杂志,2003,18(3):207-208.

危重病人护理体会篇7

危害包括烫伤、砸伤、跌伤、锐器伤、用电或用氧时对护生人身安全的威胁和上下班交通事故等。因为我国对事故性危害因素没有明确分类和定义,所以此类研究主要针对锐器伤的诱因和发生率。锐器伤是指在工作过程中由针头或其他锐器引起的皮肤出血等意外伤害。卢永明等的调查显示:临床实习护士锐器伤的发生率是65.4%,其中60.5%的锐器被污染过,在手术室发生率高达100%。锐器伤会引起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艾滋病病毒(HIV)、伤口感染和败血症等几十种病原微生物和疾病的传播。

2物理性危害随着医疗护理技术的发展

越来越多的放射性诊断检查和介入疗法广泛的应用在临床工作中。资料显示长期接受放射线是引发医护人员患放射性皮炎、白细胞减少、皮肤溃疡坏死、致癌和不良生育结构等多种疾病的直接诱因。护生在接触电离辐射时必须做好戴手套、穿铅衣外套等自我保护措施;同时经常接触的非电离辐射包括:激光、红外线、微波和紫外线等。在实施无菌技术操作过程中,护生每天都需要应用紫外线和红外线为病室、空气和器械消毒;红外线会使皮肤毛细血管扩张,导致眼部损伤或永久性色素沉着。紫外线对皮肤、眼睛也会产生很强的刺激。

3化学性损伤化学性

危害通常是护生长时间接触的各种药物、消毒剂和各种废气等通过呼吸道、皮肤或锐器伤等各种途径引起的。消毒剂在医院工作中必不可少,对抑制细菌、病毒的扩散和传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对护生的黏膜、皮肤、呼吸道和神经系统均有影响,甚至会产生手部皲裂、气喘和胸闷等症状。每天接触的各种药物尤其是抗生素和抗肿瘤药物虽然剂量小,但长期积聚起来也会引起流产、白细胞减少和致畸等远期影响。护生应具备扎实的药理知识,并将其运用到工作实践中,严格执行药物管理制度。

4生物性危害生物性

危害是指微生物及昆虫对人体的伤害,细菌、真菌、寄生虫和病毒等病原微生物侵入人体后会诱发各种疾病,将直接威胁个体的安全。护士在治疗护理过程中,执行消毒隔离制度时不可避免接触患者的体液、分泌物和组织。研究发现急诊和门诊的护理人员呼吸道感染性疾病的感染率是其他人群的8.97倍。昆虫叮咬不仅影响休息,还可致过敏性损伤,传播水痘、风疹和腮腺炎等疾病对护生也有一定的威胁。

5人体工效学、心理社会和组织因素危害

人体工效学、心理社会和组织因素危害目前是护理人员离岗的主要职业危险因素,人体工效学是运用科学的原理使工作场所、工作内容和工具与劳动者的身体、心理能力和极限相适应。如果工作流程违反了人体力学原理就会导致危害的发生,护生搬运病人和实施抢救技术时常引起骨骼肌肉损伤。在离职的护理人员中,因腰背痛占12%,52%的护士有长期腰背痛史。护理工作专业性强且责任重大,反复的“三查七对”、严格注意药物的配伍禁忌、频繁的观察患者的用药并不厌其烦的与患者和家属沟通、工作量大及人力资源少让护生觉得护理工作压力大、心理负荷过重,成就感低。

6小结

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安全需要仅次于生理需要,护生应懂得安全需要的重要性,具有评估影响个体及环境安全的能力。今天的护生将是明天的护理精英,只有能够识别临床实习中危害职业安全的各种因素才能保护好自己,为患者提供安全的环境,满足患者的安全需求。

危重病人护理体会篇8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0881-01

职业危害指的是在生产劳动过程及其环境中产生或存在的,对职业人群的健康,安全和作业能力可能造成不良影响的一切要素或条件的总称。院前急救是急诊医疗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抢救急危重症病人及处理各种突发事件的重要场所,在紧急的抢救与处置过程中,护理人员往往忽略了自身的职业安全,成为职业危害中的高危群体。随着社会的进步,自我保护意识不断提高,院前急救护士的职业危害与防护措施也将受到更多关注。

院前急救护士职业危害原因

1 院前急救护士职业危害的危害因素

1.1 血液、体液、呕吐物

由于院前急救工作条件的限制,加之急救患者病情复杂多变,护士不可避免地接触到患者的血液、体液和呕吐物等,使其被感染传染病的危险加大。

1.2 锐器刺伤

在院前急救过程中,护士难免忙中出乱,被注射器、输液器针头刺伤是最常发生的。全球每年至少发生100万次意外针刺伤〔1〕,锐器伤不仅是皮肤粘膜损伤,更危险的是引起血液性疾病的传播。护士被锐器损伤后,由于工作环境制约和情况紧急,伤口处理不当或防护措施不利,发生血液,体液传播疾病的危险性增高。

1.3 噪声污染

急救护士长期工作在90DB以上的噪声环境中,容易引起头痛、头晕、失眠、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2〕,这些噪音主要来自救护车、呼吸机、各种监护仪器的报警声、电话铃声及患者的声等。

1.4 负重抬伤

急救过程中,搬运是急救护士的一项工作,由于抬抱病人及搬运急救药箱和抢救设备常常造成脊柱负重引起损伤,进行人工心肺复苏术时,因站立或蹲踞过久也时常引起腰酸背痛。

1.5 周围环境

院前急救护士面临不同的工作环境。普遍存在的是户外工作时紫外线照射,在各个医院急诊室病房转运病人,有研究指出〔3〕:在医院急诊室和病房进行空气质量监测,细菌总数超标率分别为20.4%,14.1%,这也明显增加了院前急救护士感染病源微生物的机会。

1.6 心理因素

院前急救护士在职业活动中可受到心理性危害的影响。主要由于精神压力、工作紧张、轮班、生活缺乏规律引起。 据报告,护理人员有情绪疲溃感的占59.1%,无成就感的占53.2%,明显高于国内平均33%〔4〕。

2 职业危害防护措施

2.1 树立防护观念,规范各项护理操作。我国卫生部《医院感染管理规范》指出:所有患者的血液,体液无论是否具有传染性,都应充分利用各种屏蔽防护设备,以减少职业暴露危害性,最大限度地双向保护医务人员和患者的安全〔5〕,护士在实际操作中应采取防护措施,戴手套,口罩,必要时戴护目镜和穿防护衣,养成操作前后洗手的习惯。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及规范,医疗废物分类处理。严格做好职业暴露后的报告制度,树立标准预防的观念。

2.2 加强自我防护意识,严防锐器刺伤。如果一旦发生,也不要恐慌,要立即将血液挤出,用清水冲洗伤口,再用碘伏消毒,做好伤口的保护,了解患者的既往病人,必要时应用有效的药物预防〔6〕。

2.3 降低噪声,做好各种监护仪器的保养与维修,降低持续单调的声音。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缓解患者及家属的紧张情绪,使其配合抢救和护理,创造一个安静的救治环境。

2.4 目前我院护理人员严重不足,急救护士缺编导致急救护士工作强度加大,在人员安排上进行弹性排班,适当调整工作强度。在搬运病人或负重时,要掌握节力原则,正确运用人体力学原理及技巧,尽量避免肌肉韧带的损伤。

2.5 院前急救的工作性质要求护理人员具有健康的体质,所以护理人员应加强自我保健,平时参与一些体育健身活动,提高自身的免疫、抗病能力,对日常的工作和家庭生活进行合理的安排、调整,夜班之后要注意补充睡眠,加强营养,劳逸结合,尽量避免透支体力。

2.6 急救护士要在不断加强医学知识学习的实践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自身的素质,培养各方面的能力,以满足病人及社会各方面的需求。平时要增加与各临床科室之间的联系,工作之余,经常参加 一些娱乐活动,如旅游、散步、文体活动等,加强营养和锻炼。正确对待工作中的压力,注重自身修养的培养,学会自我情绪调控,做到情绪稳定,精力充沛,保持轻松愉快的心情,以适应繁重的护理工作。

参考文献:

[1] 李可萍,庄英杰,文翠容等,护理人员职业暴露与防护措施〔J〕.中华护理杂志,2008,43﹙6﹚:571

[2] 郑丽英.急诊室护士职业危害及防护.安徽医药,2006,10(9):714-715.

[3] 孙爱国.三家医院室内空气质量和噪声调查〔J〕,环境与健康杂志,2006(5):22

[4] 李小妹,刘彦君.护士工作压力源及工作疲溃感的调查研究. 〔J〕,中华护理杂志,2000,22(2):90

[5] 刘振声.医院感染管理学.北京:军事医学出版社,2000:12

上一篇:旅游景区智慧化管理范文 下一篇:人事管理技巧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