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颅手术护理要点范文

时间:2023-09-30 18:32:47

开颅手术护理要点

开颅手术护理要点篇1

【关键词】鼻-颅沟通性肿瘤;手术后并发症;手术后护理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best postoperative care of cranionasal tumor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highest successful rate of the operation and the lowest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Methods: From January 2009 to June 2010, 16 patients with cranionasal tumor were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We summary the experience of postoperative care of cranionasal tumor patients. Results: The total surgical excision was completed in 16 patients. There were no operative death and serve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after careful postoperative care. Conclusion: Effective postoperative care of cranionasal tumor surgical excision needs to combine multi-subject knowledge to achieve the best effect of cranionasal tumor surgery.

[Key words] Cranionasal tumor;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Postoperative care

鼻-颅沟通性肿瘤是一种临床上少见的疾病,指原发于鼻腔或鼻窦并向内向上生长的肿瘤,常常侵犯颅底及眼眶部位[1]。目前,手术切除肿瘤是较为有效的治疗方法。由于鼻-颅部位解剖结构复杂,手术具有一定难度。倘若术后护理不当,引起颅内感染,将引起严重的术后并发症,甚至死亡。因此,加强鼻-颅沟通性肿瘤手术切除后的护理对提高治疗效果,减少术后并发症具有重要的作用。我院2009年1月至2010年6月期间收治了16例鼻-颅沟通性肿瘤患者,手术疗效满意,现将术后护理经验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9年1月至2010年6月,我院收治16例鼻-颅沟通性肿瘤肿瘤,男性10例,女性6例,年龄最小14岁,最大49岁,平均年龄37.6岁。患者临床表现为眼眶出现肿块,伴鼻塞、涕血、视力模糊、眼睛胀痛、头痛严重等。所有患者经CT检查显示鼻腔或鼻双侧筛窦或蝶窦占位性病变,瘤体较大,侵犯颅底,颅底骨质破坏进入眶内及颅内。经病理诊断16例患者中7例鳞状细胞癌,4例神经母细胞瘤,2例转移癌,1例软骨肉瘤,l例神经内分泌癌,1例软骨黏液样纤维瘤。

1.2 手术治疗

16例患者均行颅面联合入路手术。具体步骤为:首先进行全身麻醉,腰穿置管以引流脑脊液,降低颅内压力,目的在于保护脑组织。然后,取双额发际内大冠状切口,沿冠状切口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和帽状腱膜,翻起头皮瓣,并将眶上神经和血管保护好;将侵入颅内的肿瘤切除后,把肿瘤推向鼻腔后修补硬脑膜,在无脑脊液漏后用抗牛素水彻底冲洗,再重建前颅底缺损,此后放下额叶,关闭颅腔。最后切开鼻侧,切除鼻腔/鼻窦内的肿瘤,再用碘仿纱条填塞,5天后逐渐拔除。

2 结果

16例鼻-颅沟通性肿瘤患者肿瘤切除术后恢复良好,无患者死亡。术后并发症主要为脑神经损伤1例;暂时性脑脊液漏1例;鼻出血1例;一过性的精神症状1例。经积极治疗与悉心护理后逐渐好转。

3 围手术期护理

鼻-颅沟通性肿瘤是临床罕见而复杂的疾病,因此手术切除瘤体后的护理对患者康复,降低术后并发症十分重要,而手术护理涉及术前、术后两方面。

3.1 术前护理

首先做好心理护理,以增强机体平衡调节能力,减轻患者术前的紧张状态。详细介绍疾病治疗知识,讲解术前准备工作,术后注意事项,使患者以积极状态接受手术。同时,熟悉患者病情,对不同患者的病情详细了解,对术后易发的并发症提高警惕,做好预防工作。此外,做好术前准备工作,预防手术感染,给予抗菌素滴鼻液滴鼻,根据患者鼻腔细菌培养结果应用抗生素。

3.2 术后护理

术后进行重症监护,包括严密观察神经系统症状,如瞳孔、肢体活动等;监测颅内压和生命体征;加强心电监护。注意患者的呼吸状态,保持呼吸道通畅,定时给予雾化吸入。伤口注意防止感染,每日清洗分泌物后使用75%医用酒精消毒伤口。进行眼部和鼻部的护理,若眼睑分泌物增多,用生理盐水清洗并使用抗菌素眼液。观察填塞鼻腔纱布的渗血情况,防止脑脊液漏出,防止呼吸道梗阻。

3.3 并发症护理

术后观察出血和脑水肿情况,监测生命体征;做好颅内感染防护,时刻警惕患者头痛,呕吐等脑膜刺激征来的发生,使用抗生素防止感染;防止脑脊液漏,由于脑脊液漏可严重威胁病人的安全因此必须严密观察,对鼻腔流出液必须送检确定是否为脑脊液漏。 注意患者神经功能及酸碱平衡的护理。

4、讨论

鼻-颅沟通性肿瘤,尤其是恶性肿瘤具有穿通性(侵犯颅底骨)的肿瘤生物学行为。前颅底沟通性肿瘤所处解剖位置十分重要,因此,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后面临病情重、手术创伤大、愈后困难的问题。因此,围手术期护理工作要得到患者及家属的充分理解与配合。对于鼻-颅沟通性肿瘤手术的特点[2],护理人员采取有针对性的全面细致地护理工作,护理效果令人满意。作为护理人员必须熟练掌握鼻-颅沟通性肿瘤的临床特点、手术方式及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将耳鼻咽喉科、神经外科等相关的护理知识和技能融合应用,细心做好术前术后护理,早期发现各种并发症,及时进行处理,促进患者早日康复[3]。

鼻-颅沟通性肿瘤的治疗涉及临床多个学科综合治疗,因此护理业应结合多个学科的护理特点[4],对患者进行全面仔细的护理。面对鼻-颅沟通性肿瘤手术的复杂性和特殊性,护理工作者应该掌握疾病的基本知识,临床特点及并发症发生的可能性,充分做好护理工作,增加手术的成功率,减少疾病并发症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 Rosenthal E, Couch M, Farwell DG, et a1. Current concepts in micro-vascular reconstruction. Otolaryngol Head Neck Surg, 2007, 136(4):519-524.

2. 杨智蓉, 王静, 谢晓清, 等. 带蒂额肌帽状腱膜颅骨瓣修复前颅底组织缺损的护理. 现代护理, 2007, 13(32): 3106-3107.

3. Chang DW, Langstein HN, Gupta A, et al. Reconstructive management of cranial base defects after tumor ablation. Plast Recoustr Surg, 2001, 107(6): 1346-1355.

开颅手术护理要点篇2

关键词:分级护理 颅脑损伤 脑外伤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2.016

Application of grading nursing in the care of the cranial injury

Zhang Jun Sun Luoqun

Abstract:Objective:Grading nursing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health care,rational care to patients with traumatic brain injury according to patients’ condition are studied in this contribution.Methods:Through detailed analysis of patients' condition and content of the grading nursing,we studied the application of grading nursing in traumatic brain injury.Result:Cranial injury has the characteristic of complexity and variability,so a higher level of care standards should be provided before and after the onset and surgery period.When patients were stable or in recovery state,care level could be reduced to secondary or tertiary level.Conclusion:Rational care for the traumatic brain injury relied on detailed analysis of care level and patients' health status,and can reduce care cost and improve the health care staff's care effect.

Keywords:Grading care Cranial injury

【中图分类号】R4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2-0016-01

颅脑损伤[1]在生活中比较常见,随着现代交通的发展颅脑损伤出现上升的趋势,并伴随着较高的伤亡率,因此正确鉴别颅脑损伤患者的病情并给予必要合理的护理十分重要[2]。

在对颅脑损伤的临床护理中,根据患者伤势严重程度,护理可分为四个护理等级,分别是特级、一级、二级和三级护理。通常颅脑损伤严重患者,比如重症颅脑外伤患者或是颅脑急性疾病患者,在住院期间身体症状变化快,短时间内易发生病情突变,需要给予密切观察,甚至24小时护理[3],因此护理等级多为特级或是一级。当患者术后病情稳定进入恢复期或是患者损伤不严重时,医护人员根据病情需要可将护理等级设为二、三级。在护理等级设定时需要根据患者病情的需要合理设定护理等级,这对颅脑损伤患者的护理工作的研究有利于提高患者的康复率,增强医护人员的护理水平[4]。

本文针对颅脑损伤患者的不同病情分析如何对其正确实施分级护理,主要做了以下工作:首先简要分析了颅脑损伤的基本特征、四级护理的护理依据和应给予患者的护理标准,然后针对不同患者的颅脑损伤病情详细分析如何在临床护理中实施四级护理,最后对分级护理在颅脑损伤中的应用进行讨论并加以总结。

1 分级护理和颅脑损伤

1.1 分级护理。根据颅脑损伤患者住院期间的病情不同,护理人员确定并实施不同级别的护理,分级护理分为特级护理、一级、二级和三级护理四个等级[5]。不同等级的护理取决于患者的实际病情和自理能力,有不同的护理标准。

表1 四级护理的依据和护理标准

表1给出了四级护理的护理依据以及需要的护理的标准,在颅脑损伤患者的护理中需要结合患者病情给予专门的护理。如患者脑部有开放性伤口或者摔伤造成颅内瘀血等症状时,需要对其进行特级护理,实时观察患者状态并为下一步手术做好准备,患者病情较轻时则根据护理等级的不同给予不同的监护。护理的内容包括观察患者病情变化,检测体温、脉搏、呼吸、心率等生命体征变化,根据医嘱正确实施治疗、药物措施,观察患者的治疗效果和药物反应。另外,帮助患者进行身体清洁,每隔一段时间帮助卧床患者变更体味,按摩受压部位,防止出现局部过度压迫。对于患者的饮食以及心理方面的护理,可根据不同护理要求实施。

1.2 颅脑损伤。颅脑是人体重要器官,造成颅脑损伤的原因多样并且发病状态十分复杂[6,7]。颅脑损伤在神经外科属于常见状况,下面简要介绍一些损伤病理和发病表现。

首先,由于车祸、摔伤等造成的颅脑损伤普遍存在颅骨骨折、颅腔内出血等症状[8],造成的原因有交通事故、跌倒损伤和恶意打击等。

其次,某些机体病变造成的颅脑损伤也占有很大比例,如癫痫和蛛网膜下腔出血[9,10]等,这类颅脑损伤往往伴随着其他机体异样。而且颅脑损伤也可引起其他严重机体病变,如重型颅脑损伤致神经源性肺水肿[11]继发于各种中枢系统损伤导致的突发性颅压升高进而引起的急性肺水肿,该病起病急,死亡率高。术后短期患者需要密切的观察,防止出现一些不适,例如术后患者长期卧床易造成部分组织长期压迫而发生组织缺血造成局部溃烂[12]。

2 分级护理在重症摔伤监护中的应用

护理的基本目的是掌握患者的身体症状变化,进行评估并辅助医生完成对患者的治疗以及患者的康复。不同等级的护理在护理强度方面有所不同,但是护理内容差别不大,护理内容基本包括观察患者体征变化、及时处理患者的不适进而辅助患者康复。

首先,分级护理在重症颅脑损伤的护理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在重症颅脑损伤的护理中,患者存在颅骨骨折、脑挫裂伤或是颅内血肿等症状,通常给予患者特级或一级的护理。重症颅脑损伤患者的病情需要严密的观察,医护人员应24小时随时为病情变化做好准备,对患者要进行持续的心电监测,同时密切观察患者意识和瞳孔反应。密切观察患者血压、脉搏和呼吸等,这些症状对于提示颅内压有重要作用,呼吸中枢受损、颅内高压等病变可反映为呼吸频率不规则、体温过高等外在症状,此时要对患者进行特定的护理。患者意识是判断颅脑损伤的重要指标,通过对话、给痛刺激等判断患者意识状态等。瞳孔变化反映了颅脑损伤的部位及出血程度,当患者出现病灶侧或是双侧瞳孔散大,说明患者病情危急,此时医护人员需要及时给予辅助或是报告医生加以协助治疗。

再次,除了物理性外伤,颅脑内部机理的病变也是护理重点。蛛网膜下腔出血属于神经外科常见急诊疾病,表现为脑底部或脑及脊髓表面血管破裂,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病发突然,短时间内变化剧烈,死亡率高。因此在配合医生治疗过程中,护理人员应密切注意患者病情状态,将各项护理措施落实到位。术前观察期应定为特级或一级护理,对患者瞳孔、颅内压等体征进行实时监测,并及时做好患者的术前准备工作。术后可根据患者病情适当降低监护等级为二级护理,并做好营养供给、卫生等一般性护理工作。在重型颅脑损伤致神经源性肺水肿患者的监护中需要积极进行呼吸道护理工作。患者起到分泌物多、粘稠度大,以造成起到堵塞发生缺氧,因此需要根据患者需要以及患病程度对其进行人工或机械辅助通气。另外需要定期在无菌条件下对患者起到湿化,降低呼吸道感染率。

重症颅脑损伤术后护理工作也是护理重点,开颅手术后患者病情复杂并且多数处于昏迷状态,因此身体的不适必须由医护人员通过专业的手段获得,另外长期卧床容易造成部分组织缺血或营养不良而发生局部溃烂,增大后续的护理难度和病人的危险。严重颅脑损伤术后患者机体症状变化大,需要给予特级或是一级护理,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意识状态变化、血压和瞳孔的变化状况,如发现异常及时向医生报告,通过手术或是药物治疗解决患者异常症状。后期的康复过程中,患者通常具有自理能力或是部分自理能力,因此病情稳定后或是恢复期病人的监护间隔时间可以较长,并且可通过呼叫器终端进行自行报告。医护人员需要根据患者状况帮助或督促其完成必要的自理活动,此时的护理等级通常为二、三级护理。

3 讨论

通过对上述颅脑损伤护理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特级、一级护理通常在患者发病期间或是手术前后的阶段进行,此时患者症状变化大,易发生突变状况。当患者病情稳定,或者术后进入稳定恢复期时,患者对护理的要求有所降低,护理等级也通常降为二、三级护理。例如在重症颅脑损伤患者的护理中,患者通常伴有颅骨骨折、开放性伤口或是颅内血肿等,亟需手术或是相应的治疗,而且患者病情变化快,需要医护人员实时监测。其他一些重症颅脑损伤疾病引起患者病情变化的情况也是护理的重点之一,对此需要高等级的护理标准。当患者术后病情稳定或是进入恢复期后,护理的重点便改为督促或帮助患者自行护理,护理等级也相应下降。

颅脑损伤具有起病急、发病快和死亡率高等特点,因此除了应急诊断治疗,应加强临床护理的强度,为患者的治疗和康复提供强有力的基础。在护理中根据患者病情需要,给予不同等级的护理,有利于患者得到及时的诊断和康复,并且有利于提高医护人员的护理水平。

参考文献

[1] 陶祥洛.颅脑损伤[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1,10(2):142-143

[2] 缪建平,茹卫芳.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常见并发症的监测及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2003,38(6):435-437

[3] 胡斌春,黄丽华.分级护理制度实施中的问题与建议[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22(1):57-58

[4] 吴欣娟,李玉乐,谢瑶洁.我国分级护理实施现状及建议[J].中国护理管理,2008,8(2):5-7

[5] 李沁晏.科内逐级护理质控在四级护理质控体系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09,23(5):1386

[6] 梁敏,冉成华.重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的护理干预[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21(13):1458-1459

[7] 桑文渊,海燕.重度脑室内出血治疗体会[J].内蒙古医学杂志,2009,5:048

[8] 易声禹.重型颅脑损伤救治几个关键问题的处理[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1999,15(1):3-3

[9] 冯学花,褚万峰,刘云英.丘脑出血破入脑室微创清除加引流治疗37例[J].当代医学,2009,15(24):114-115

[10] 廖晓琴,张春英.98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护理体会[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2,20(5):910-910

[11] 李玉珍,何焕金,林东如.重型颅脑损伤致神经源性肺水肿护理体会[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2,20(5):903-904

开颅手术护理要点篇3

目的 探讨标准大骨瓣开颅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病人应用效果。方法 将89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成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组和常规骨瓣组,两组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标准大骨瓣开颅组45例,常规骨瓣组44例,术后随访6个月,按GOS法观察手术疗效。结果 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组与常规骨瓣组比较,疗效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能充分降低颅内压,对降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病死率、改善预后均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颅脑损伤 标准大骨瓣减压术 疗效

重型颅脑损伤(GCS≤8分)病情危急,变化快,治疗护理复杂,临床预后差,如何有效地手术治疗和护理是其救治的关键。我科2006年1~12月收治重型颅脑损伤病人89例,其中45例行美国标准大骨瓣开颅减压术治疗,明显提高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的治疗效果[1],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本组89例病人均属于重型颅脑损伤(GCS≤8分),损伤类型包括广泛脑挫裂伤、急性硬膜下血肿、急性颅内血肿等,不包括单纯硬膜外血肿。标准大骨瓣开颅组45例,男30例,女15例,平均45岁,伤后持续昏迷41例,双侧瞳孔散大8例,单侧瞳孔散大21例,平均GCS 5.1分,常规骨瓣组44例,男28例,女16例,平均44岁,伤后持续昏迷41例,双侧瞳孔散大5例,单侧瞳孔散大19例,平均GCS 5.2分。

2.方法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治疗方法均按照颅脑创伤临床救治指南要求执行 ,所有病例均具备手术指征,入院后均在0.5~1 h以内接受手术治疗。标准大骨瓣开颅组行美国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减压术,骨瓣大小12 cm×15 cm,去骨瓣,扩大硬膜腔减张缝合;常规组骨瓣大小6 cm×8 cm。所有患者术后通过腰穿术连续监测颅内压变化,术后随访6个月,按照GOS评估法判定疗效 ,恢复良好/中残(GOS 4~5分),重残/长期昏迷(GOS 2~3分),死亡(GOS 1分)。

3.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2.0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结果

1.疗效比较

标准大骨瓣开颅组疗效优于常规骨瓣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见表1。表1 两组患者的预后比较(略)

2.颅内压比较

标准大骨瓣开颅组患者术后1、3、7 d颅内压下降速度和幅度优于常规骨瓣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见表2。表2 两组患者颅内压比较(略)

讨论

1.本组病例显示:

标准大骨瓣开颅组疗效优于常规骨瓣组,病死率较常规骨瓣组低,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有研究表明,早期采用大骨瓣减压能降低颅内压,改善脑血流及提高脑组织氧分压,减少脑组织缺血性损害[2],提高了治疗成功率,降低了病死率,改善患者生存质量。

2.手术时机选择:

重型脑损伤的主要死亡原因为难以控制的颅内高压及颅内高压所致的继发颅脑损伤,因此及时充分的手术减压是提高疗效、决定预后的关键。术前时间的长短与病人的预后有着直接的关系,尽量缩短术前时间,我院要求将病人自来院到进入手术室的时间控制在30 min左右,病人入院后立即对病人进行评估,我们认为有如下情况之一者应迅速做好术前准备工作:①GCS评分≤8分的急性颅脑损伤,有脑干反射减弱或消失、一侧或双侧瞳孔散大、呼吸不规则等情况者;② CT提示中线移位≥1 cm或硬膜外血肿>20 ml或脑内血肿>30 ml者;③CT扫描显示严重脑水肿,脑沟消失、脑室、环池受压变形或消失者。在争取手术时间的同时,使用20%甘露醇250~1000 ml加地塞米松10 mg快速静脉点滴缓解颅内高压。

3.术后处理:

围手术期处理对改善预后十分重要,所有病人术后均入住重症监护病房(ICU),密切观察生命体征,颅内高压危象的发生,保持呼吸道通畅,呼吸情况较差者行呼吸机辅助呼吸,有研究表明[3],术后缺氧会加剧脑组织缺氧肿胀,颅内压增高,脑灌注不足,同时脑肿胀、颅内高压和脑灌注不足又进一步造成脑组织缺氧,从而形成恶性循环,而严重低氧血症能显著增加患者的死残率。如术后24 h内意识未恢复者,可常规作气管切开,改善缺氧障碍;术后采用亚低温治疗,防治中枢性高热,加强脱水, 营养支持治疗。严密监测血氧饱和度、肝、肾功能、电解质和血糖的变化,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积极做好术后护理,防止术后迟发性血肿、肺部和泌尿系感染、消化道出血等并发症发生,术后早期高压氧治疗和康复理疗,利于术后功能恢复。

总之,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减压术是临床救治工作中的一个环节, 缩短术前时间, 术后严密观察和监护生命体征,积极预防和处理术后并发症,特别是术后早期的护理,是提高重型颅脑损伤救治率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江基尧,李维平,徐 蔚,等.标准外伤大骨瓣与常规骨瓣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多中心前瞻性临床对照研究[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04,20(1):37-40.

[2]陈启康,黄继辉,蔡厚洪,等.标准大骨瓣开颅术治疗合并脑疝形成的外伤性颅内血肿[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03,2(6):447-448.

开颅手术护理要点篇4

关键词:颅咽管瘤;手术;护理配合

颅咽管瘤是最常见的先天性颅内肿瘤,多见于儿童及青年,起源于垂体胚胎发生过程中残存的鳞形上皮细胞,表现为颅内压增高、视力下降、下丘脑症状。肿瘤累及下丘脑,术后引发尿崩症、高热等,常有水电解质紊乱[1]。一旦确诊,宜尽早手术治疗。资料回顾分析2007年1月~2009年月12月住院手术治疗的15例颅咽管瘤患者的护理资料,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颅咽管瘤手术患者15例,其中男性12例,女性3例;年龄3~42岁,平均18.3岁。临床症状有多饮、多尿、视力下降、头痛、视野缺损、乏力、闭经等。MRI检查显示肿瘤信号不均匀,大多呈囊实性或实性、囊性,分叶状。均经手术病理结果确诊,其中鞍上肿瘤9例,鞍内肿瘤6例。手术全切除患者9例,大部切除6例。

1.2  手术方法:本组病例均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下进行肿瘤切除术,全部患者均行显微通过显微技术手术将肿瘤切除治疗。其中经纵裂额下入路2例,经翼点入路7例,经鼻蝶入路5例,右侧脑室入路1例。

2 护理

2.1  心理护理:术前做好心理准备及护理,患者一旦确诊,易产生恐惧、悲观心理。因此,护士在术前访视时告诉患者手术前后的有关注意事项,并介绍成功病例,并耐心倾听患者的主观感受,观察患者的心理变化,解除患者的思想顾虑。术前检查评估视野及视力情况,测尿量和体温,做好抗生素、麻醉药物的过敏试验、备皮、配血,术前8 h禁食、禁饮。

2.2  器械物品的准备

2.2.1 器械敷料:常规开颅器械包、脑科显微器械包、开颅敷料包、手术衣、持物钳。

2.2.2 一次性物品:手套、1#、4#、7#丝线,显微镜镜套、脑科护肤膜、10 ml注射器、50 ml注射器、骨蜡、明胶海绵、电刀手柄、双极电凝线、吸引器管、止血纱布、引流管、引流袋、头皮夹。

2.2.3 仪器设备:脑科显微镜、电刀、双极电凝仪、脑科电钻。

2.3  术中配合

2.3.1 巡回护士配合:①患者入室后,巡回护士应遵照患者安全管理制度和查对制度,认真核查患者的各项信息。协助调整术者的座椅座位,高度与膝平,保证在放松环境中进行手术。术中建立静脉通道,根据医嘱静脉滴注甘露醇、抗生素等,调整输液速度。安置无菌显微镜套,连接各种仪器,牢固固定套管针、三通、尿管连接处,防止血液、药液、尿液外流,记录每小时尿量。协助医生全身麻醉,当患者全身麻醉后,头部用头架固定,配合医生配准体位,尽量避免头移位产生误差,防止约束带过紧,保证局部血液循环。密切观察呼吸、血压和血氧饱和度的变化,保持呼吸道通畅,观察手术进展与病情变化,随时做好抢救准备;②由于手术野深而小,护士必须熟悉器械的性能,掌握手术步骤,根据病情和术者不同习惯做好相应配合。将常规器械和显微器械分别放置,摆放整齐有序,迅速轻柔、准确无误传递手术器械,严格无菌操作,防止术中污染,加强医、护之间的配合,严格执行器械清点制度,与巡回护士认真清点器械、棉片、缝针等,以顺利完成肿瘤摘除;③巡回护士术中严密观察神志、瞳孔及生命体征的变化,观察是否有并发症的发生,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处理,

2.3.2 器械护士配合:常规神经外科消毒铺巾,沿术前画好的切口线切开皮肤、皮下、帽状腱膜,头皮夹止血。然后用骨膜剥离子将骨瓣推开,用头皮拉钩拉开显露手术野,皮瓣用湿纱布覆盖。用脑科电钻开始进行颅骨钻孔,铣刀将骨瓣锯开,用湿纱布包好骨瓣备用。咬骨钳咬平骨边缘,骨蜡止血。用生理盐水棉片覆盖保护脑组织。递11号刀片、脑膜剪、细长有齿镊剪开硬脑膜。在显微镜的辅助下,逐步切除肿瘤。术中应备各种型号的脑棉,止血纱布及明胶海绵。肿瘤切除后,协助术者彻底止血,生理盐水轻轻的反复冲洗,确认止血完好,脑搏动明显,认真清点用物无误后,协助术者逐步缝合硬脑膜,骨瓣清洗后放回原处并用颅骨锁固定妥当。放置橡胶引流管。逐层关闭切口。

3 结果

15例患者疗效满意,无死亡和重度残疾,均康复出院,生活恢复自理。15例患者中,出现尿崩症7例,癫痫发作3例,高钠血症2例,低钠血症2例,高热1例。经手术及对症治疗和围术期精心护理,水电解质紊乱、高热均在住院的围手术期期间得到纠正。6例轻度尿崩症多在术后3个月尿量逐渐恢复正常,1例重度尿崩症长期服血管加压素药控制。护理效果良好。

4 讨论

4.1  颅咽管瘤常波及周围极其重要的神经组织下丘脑,患者有不同程度的激素水平低下,肿瘤全切除后减压局部微循环障碍,出现危及患者生命的下丘脑反应等并发症,水、电解质紊乱是颅咽管瘤术后最主要的并发症[2]。心理护理是基础,使患者建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对于尿崩症,要注意尿液颜色、性状和比重,尿多时使用垂体后叶素,永久性尿崩的患者可使用长效尿崩停,重视中液体的补充,口服相应量的含盐开水,以补充流失的水分和随尿液排出的钠离子。要注意患者的意识状态,观察脱水征,水肿现象,监测及时配合医生纠正电解质平衡紊乱。颅咽管瘤累及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功能紊乱[3],中枢性高热给予有效的物理降温。注意癫痫发作的患者安全,避免受伤。

4.2  器械护士应术前与术者沟通,熟悉其手术步骤。应具有预见性,主动配合。在下一步操作前做好准备并及时准确地传递器械给术者。认真严格地执行无菌操作,防止手术部位感染。

4.3  巡回护士应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手术进程,如有异常应及时报告医生以及时处理,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和患者的安全。巡回护士应控制参观人数,减少人员走动,防止术后感染。

总之,良好的手术护理配合,是手术顺利进行和成功的保障,使观察更具有针对性,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

5 参考文献

[1] 童孜蓉.颅咽管瘤术后常见并发症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08,23(2):245.

[2] 赵  丽,王俊岭.颅咽管瘤切除术后并发症的护理36例[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5,21(9):47.

开颅手术护理要点篇5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 栓塞; 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9-0469-02

颅内动脉瘤是蛛网膜下腔出血最常见的原因之一,本科成功应用微弹簧圈介入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通过术前准备、术中良好的护理配合、术后防治并发症,疗效满意。[1]

1 颅内动脉瘤的定义

颅内动脉瘤时由于局部血管异常改变产生的脑血管瘤样突起,[2]其主要症状多由出血引起,部分是因瘤体压迫、动脉痉挛及栓塞造成。动脉瘤破裂出血常导致病人残废或死亡,幸存者仍可再次出血。

2 手术方式

现在的手术方式有三种:开颅处理动脉瘤;经皮穿刺栓塞动脉瘤;颅外结扎动脉,减少动脉瘤的供血。到目前为止,动脉瘤栓塞和开颅夹闭动脉瘤,是对动脉瘤最有效的治疗手段。而颅外结扎动脉,减少动脉瘤的供血,是一种间接的手术方式。本文重点介绍经皮穿刺栓塞动脉瘤围手术期的护理要点。

3 颅内动脉瘤栓塞术围手术期的护理

3.1 术前护理措施:及时掌握影像学辅助检查结果,密切观察动脉瘤破裂先兆的症状(眉弓上方疼痛,而且出现放射性耳后疼痛,或者出现枕部头痛和颈项强直,瞳孔扩大和对光反射消失,恶心,呕吐) 和体征。

患者要绝对卧床休息,保证充足营养和睡眠[3]。

进食进水时,应采取侧卧位,速度要尽量缓慢,防止误吸。

给予患者脱水药,控制输注速度。

预防感冒,剧烈咳嗽者应尽早给予镇咳药进行治疗; 蛛网膜下隙出血的患者,要保持大便通畅,必要时给予缓泻剂; 避免情绪过度的激动,以防导致再出血。

术前作好各项检查,相应手术区域进行备皮。为了避免术中脑血管痉挛,术前给予患者 10 mg 尼莫地平持续泵入,术侧肢体制动,方便术后尽快适应卧床的需要。

向患者及家属做好解释工作,增强信心,给予心理护理,解除顾虑和紧张情绪,以取得良好配合,顺利完成手术。[4]

3.2 术中护理:准备无菌手术台,供应各种无菌物品。

患者取平卧位,建立静脉通道,用于补液及术中用药,必要时建立双道静脉通路以备用。

心电监护监测,持续低流量吸氧;严密观察意识、瞳孔、生命体征变化,无创血压的监测设置为每10min1次。

生命体征监测,严密观察有无头痛、瞳孔变化、意识障碍、语言功能、感觉障碍与运动功能障碍等。经常询问患者有无头痛、头晕、肢体麻木等症状,一旦出现意识改变,立即通知手术医生。

肝素的使用,护士应准确记录术中每次应用肝素的时间、剂量,掌握肝素的半衰期,随时计算出患者体内的肝素量。

手术过程中根据血管走向协助医生调整导丝的弯曲度,手术中还要经常冲洗微导管和微导丝,防止血栓的形成。[5]

3.3 术后护理:

(1)一般护理:术后患者清醒后送入进入重症监护室进行治疗。护理人员严密观察病情变化:注意有无头痛、恶心、呕吐等。观察意识、瞳孔、言语、肢体运动情况、有无出血倾向,穿刺部位有无出血及血肿、穿刺侧足背动脉搏动与肢体血循环并做好记录,用抗生素预防感染,完成卧床患者的常规护理。

(2)留置股动脉鞘的护理:为防止股动脉鞘弯曲、移位或折断,用黏附贴固定,穿刺侧肢体伸直位制动,必要时用约束带或夹板固定[6]。拔管前做好心理护理,建立静脉通道,备好抢救药品,以防因拔鞘时按压不当或紧张性疼痛引起心律失常、休克等并发症[7]。拔鞘管后加压包扎24h,穿刺部位压沙袋8h,观察穿刺点局部有无渗血、瘀斑及血肿,观察该侧足背动脉搏动、皮肤粘膜颜色、湿度和感觉等情况,若出现穿刺侧足背动脉搏动消失、局部体温低等现象,多提示包扎过紧或加压过大,应适当放松减压。

4 并发症的护理

4.1 主要并发症的预防和护理:术后24h要严格卧床休息,术侧肢体要求制动 24 h,不能屈曲。

密切注意穿刺部位有无渗血,观察下肢皮肤温度、颜色,以及足背动脉搏动等情况。

严密观察患者的意识、瞳孔、生命体征等变化,并做好相关记录。

按时运用血管扩张药物及 抗凝剂,并观察患者皮肤及黏膜表面有无出血点。鼓励患者多饮水,促进造影剂的排泄。

鼓励患者低盐饮食,保持大便通畅,对于排便困难者,及早给予缓泻剂。咳嗽严重者,给予镇咳药或对症治疗。

患者术后有肢体感觉和运动障碍,应尽早给予患者功能锻炼,促进其神经功能的恢复[7]。

5 心理护理

根据病人不同的年龄及心理素质,采用不同的方法做好各项解释工作,列举身边手术成功的实例,以消除病人焦虑、紧张的心理,认真听取病人的陈述,耐心解释,安慰病人,做好心理护理[8,9],说明保持情绪及术后配合对疾病康复的重要性,病人术后需长期卧床,穿刺侧肢体伸直、制动,病人往往难以忍受,要关心、体贴病人,并随时按摩受压部位,指导病人正确翻身,交替更换[10]。让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使其以良好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以达到预期效果。

6 小结

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具有创伤小、术后反应轻、患者痛苦小、感染机会少等优点,已被临床广泛应用。完善规范的围手术期护理措施是提高手术成功率、有效预防和减少并发症发生的重要手段。因此护理人员一定要完善术前心理护理,做好术前各项必要检查,常规及急救物品准备,术中积极配合术者做好用药、输液及监护工作,生命体征监测及术后并发症的观察和护理。

参考文献

[1] 周良辅.现代神经外科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818-821

[2] 谢咏梅.颅内动脉瘤47 例嗣手术期的护理. 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9,(5)145-146

[3] 王华.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的护理体会. 医学信息,2010,23(10): 3843-3844

[4] 胡燕妮,李乐之. 颅内动脉瘤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J].当代护士,2009,4(5):25

[5] 高秀兰,范渡胜,朱继人.电解可脱弹簧圈栓塞颅内动脉瘤的护理体会[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9,12(20):46-47

[6] 郑淑梅,郑树香.数字减影介入术后的配合[J].中华新医学,2002,3(100):946~947

[7] 毛茂桂,毛继芳.介入治疗术后留置股动脉鞘护理40例[J].实用护理杂志,2002,(10):18 9~10

[8] 唐惟萍,孙忠玲.颅内动脉瘤行弹簧圈栓塞术39例护理体会[J].齐鲁护理杂志,2007, 13(10):70-71

[9] 夏瑞琴,张欣,刘克,等.颅内动脉瘤栓塞术20例围术期护理体会[J].齐鲁护理杂志,2007,13(20):76

开颅手术护理要点篇6

重型颅脑损伤是神经外科常见的严重的创伤性疾病,预后较差。尽管对重型颅脑损伤的救治进行了大量基础研究和临床探讨,但救治效果尚不能令人满意 [1]。总结我科2008.1月以来收治重型颅脑损伤40例手术病例,进行临床分析。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性27例,女性13例;年龄4~64岁,平均36.2岁。藏族人26 例;其它民族14例。伤后入院时间1小时~2 天,平均7.4 小时。致伤原因:交通伤24 例(60.0%),坠落伤和跌伤11 例(27.5%),击打伤3例(7.5%),其他伤2例(5.0%)。

1.2 伤情判断

按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入选标准GCS 评分全部在8 分以下,其中GCS 5~8 分32 例(80.0%),GCS 5 分以下8例(20.0%)。

1.3 颅脑伤型

所有患者均接受头部CT 检查,脑挫裂伤19 例;弥漫型轴索损伤4 例;硬膜外血肿20 例;硬膜下血肿25 例;脑内血肿13 例;脑室内出血6 例;脑干出血2 例;多发性颅内血肿5 例;蛛网膜下腔出血10 例;颅骨线状骨折18例;颅骨粉碎凹陷性骨折7 例;颅底骨折5 例;头皮血肿29 例;头皮严重挫伤或撕脱2 例。大多数患者同时合并两种以上上述颅脑伤型。其中开放性损伤8 例;闭合性损伤32 例。

1.4 临床表现

所有患者均呈昏迷状态,一侧瞳孔散大22 例,双侧瞳孔散大4例;明显锥体束征28例。

1.5 治疗

所有患者均接受神经外科手术治疗。手术分别采用标准和常规骨瓣,开放伤彻底清创,变开放为闭合,清除颅骨碎片,清除颅内血肿,清除挫灭脑组织。全部患者术中采用自体筋膜减张修补了硬脑膜,根据情况进行内减压、保留或去除骨瓣、颞肌下减压。

2 结果

根据格拉斯哥外伤预后评分(GOS),恢复良好20 例(50.0%);轻度残疾9 例(22.5%);重度残疾6 例(15.0%);植物生存2例(5.0%);死亡3例(7.5%)。

3 讨论

重型颅脑损伤是神经外科严重的疾病,常伴身体其他部位损伤,伤情复杂,处理棘手。尤其我院地处高海拔地区,平均高度在3650 米,由于处在低氧环境,患者的伤情往往较重,因此,探讨其救治策略和护理方法,对提高其救治率和最大程度的降低伤残率至关重要。

4 治疗

4.1 迅速判断伤情

重型颅脑损伤病人格拉斯哥评分

4.2 急诊手术治疗

江基尧[2]等通过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与常规骨瓣开颅术对比研究发现,其对于治疗颅脑创伤合并严重脑挫裂伤、脑水肿、恶性高颅压患者的疗效明显提高。本组运用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也取得了较好效果。尽管标准外伤大骨瓣减压术明显提高了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的治疗效果,但仍有较高的残、死率,且带来了不少并发症,如颅内迟发性的血肿、硬膜下积液、颅内感染、脑积水、外伤性癫痫、切口愈合不良等,另外创伤大、手术时间长,对于合并休克、低血压等病例并不适合,术后遗留的颅骨缺损大,二期修补颅骨缺损较困难。因此,要把握大骨瓣减压术的适应证。

我们强调急诊手术处理具有手术指征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及时清除颅内血肿,挫伤的脑组织,制止出血,解除对于脑干的压迫,尽可能减轻脑水肿、脑肿胀、脑梗死等后继的脑损害。

5 护理

5.1 监测生命体征,瞳孔变化,保持呼吸道通畅,监测血氧饱和度[3]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昏迷,常伴有呕吐、误吸,容易造成呼吸道的堵塞。如不及时处理,可以造成窒息、呼吸困难和肺内感染,加重患者的病情,所以术前必须进行呼吸道的清理,甚至气管插管来确保呼吸道的通畅。瞳孔变化,可以提示了颅内压力的变化,是否脑疝形成,这是判断病情变化的重要指标之一,生命体征的监测可以有助于发现是否休克,或提示合并其他系统的损伤。氧饱和度的监测在特定的高原环境极其重要,一方面可间接反应脑组织缺血缺氧情况,有利于控制脑组织水肿;另一方面也可以指导调整给氧方式。

5.2 手术后的观察和治疗

重型颅脑损伤对机体内环境影响极大,往往表现呼吸性碱中毒、代谢性酸中毒、水电解质紊乱、机体神经内分泌及免疫系统的障碍等,随时可危及伤员生命[4]。另一方面术后还存在再次出血、脑水肿及并发脑梗死的可能性,这些都需要严密观察和予以治疗。具体措施包括:①保持气道通畅,保证脑供氧,保证肺内痰液排出,预计昏迷超过24 小时,及时行气管切开术,对于呼吸障碍,排除机械通气因素,可以予以呼吸机辅助呼吸。②治疗脑水肿,如多种脱水药物的联合应用、应用白蛋白提高胶体渗透压、脑保护剂的应用、脑脊液外引流等。近年来有学者[5]对亚低温的治疗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认为亚低温降低脑组织氧耗量,减少乳酸堆积;保护血脑屏障,减轻脑水肿;抑制兴奋性氨基酸、自由基及一氧化氮等有害物质释放,减少对脑组织损害;减少钙离子内流,阻断钙对神经元的毒性作用;减少脑细胞结构蛋白破坏,促进脑细胞结构和功能修复。对于重型颅脑损伤术后的患者常规予以冰毯、冰帽控制体温,亚低温治疗对于重型颅脑损伤的治疗具有安全、无并发症、操作简便、易于推广等优点。③常规应用抗癫痫药物6-12 月,预防外伤后癫痫发生。④对胃肠道未损伤者提倡早期行肠内营养支持,有助于减少应激性溃疡的发生[6]。⑤术后4小时、24小时复查头颅CT,及时发现再出血、及脑水肿、脑梗死的情况,决定是否再次手术处理。⑥3-6个月随访,有助于发现外伤后脑积水,并予以必要的处理,如脑室腹腔分流术等。⑦高海拔地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应进行脑灌注压监护和适时临床干预[7],有助于早期防治脑灌流量不足、缺血性脑损害及弥漫性脑水肿等严重并发症。

5.3 分阶段,重点观察与护理[8]

重型颅脑损伤术后不同时期,患者有不同的特点,这就需要针对患者处在不同的阶段,采用重点的观察与护理。患

者术后4-6小时内主要是全麻清醒的阶段,此时患者刚刚脱离呼吸机和物,呼吸动度差,呼吸道护理尤其重要,要注意呼吸道清理,保持气道通常,注意舌后坠,必要时可予以口咽通气管,必要时再次气管插管。此阶段也是术后是否再次出血的重要观察阶段,必需要严密观察意识和瞳孔变化,如果患者意识由清醒逐渐不清醒或昏迷评分加深,瞳孔伤侧或非伤侧扩大,引流袋血性引流液增加,都应向值班医生汇报,及时检查头部CT 和进行必要的处理。伤后24~48小时,此时头部引流管已拔出,应注意头部敷料观察,尤其是是否渗透,这提示引流管口可能缝合不严,应向值班医生汇报,及时处理,否则会引起头皮下及严重的颅内感染。术后3-7 天,这一阶段是肺内感染的高发期,尤其是昏迷的病人更容易发生,此时病人可以出现发热,痰黄且粘稠,不易吸出,加强护理的同时,听诊肺部呼吸音的变化,进行痰培养和药敏检查,对症用药,并可建议医生进行气管切开。另外此阶段也是脑水肿的高峰期,严重的脑水肿可以造成空间的占位和正常脑组织压迫,引起相应的神经体征和瞳孔变化,甚至需要再次手术处理,所以一方面根据患者腰穿脑脊液压力调整用药,还可以用颅内压监护仪动态监测颅内压变化。术后3周,可以予以早期神经康复治疗与护理,可以提高患者恢复进度和生存质量。

5.4 调整给氧方式,早期进行高压氧治疗

高海拔地区氧分压低,高原低氧环境致代偿性红细胞增多,血液粘稠,加重了微循环障碍,本身可以引起脑水肿,与外伤性脑水肿共同作用可以加重患者病情[9];此外,低氧可以造成代谢性酸中毒,加重脑水肿,促进颅内压升高,不利于病情恢复。所以在患者发病后以及术后调整给氧方式,保持气道通畅,采用面罩给氧,具有优越性。在病情允许情况下,早期进行高压氧治疗,有助于改善患者脑缺氧,脑水肿,促进患者康复。

总之,对于高海拔地区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的救治,应争分夺秒,有手术指征的急诊手术,显微手术尽可能的减少副损伤。另外,术后的分阶段重点观察和护理、药物治疗,调整给氧方式、早期高压氧治疗也十分重要,它可以有助于降低二次脑损害的发生,促进患者早期康复。

参考文献

[1] Adamides AA,Winter CD,Lewis DM,et a1.Current controversies in the management of patients with severe traumatic brain injury[J].ANZ J Surg,2006,76(3):163~174.

[2] 江基尧,李维平,徐蔚等.标准外伤大骨瓣与常规骨瓣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多中心前瞻性临床对照研究[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04,20(1):37~40.

[3] 沈莲,俞海颖,张霞.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观察与护理[J].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5,2(6):513

[4] 王建莉,金国良,俞学斌等.分类和回归树分析预测闭合性重型颅脑损伤预后的研究[J]。中华创伤杂志,2007,23(3):167~170

[5] 只达石,张赛,陈荷红等.亚低温治疗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疗效[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00,16:239~241.

[6] 罗武锋,蔡少明,洪映标.重型颅脑损伤后早期肠道内营养在降低应激性溃疡发病率中的作用[J].中华神经医学,2007,6(2):193~194

[7] Kinoshita K,Sakurai A,Utagawa A,et a1.Importance of cerebral perfusion pressure management using cerebrospinal drainage in severe traumatic braininjury[J].Acta Neurochir,2006,96(S);37~39.

[8] 蔡永琴,陈春兰.高原地区特重型颅脑损伤的救治与护理[J].护理杂.2005,22(1):58~59

开颅手术护理要点篇7

关键词:整体护理;颅内动脉瘤夹闭术;体会

        颅内动脉瘤是由于局部血管异常改变产生的脑血管瘤样突起,是一种病死率和致残率均很高的脑血管疾病。通过对42例颅内动脉瘤夹闭术患者围术期行整体护理,取得很好的护理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2008年3月至2010年5月我院实施颅内动脉瘤夹闭术42例,其中,女性19例,男23例,年龄29~63岁,中位年龄45岁。全部患者均经DSA确诊为颅内动脉瘤。动脉瘤部位:前交通动脉瘤16例,后交通动脉瘤12例,大脑前动脉瘤2例,大脑中动脉瘤6例,大脑后动脉瘤4例。患者多以蛛网膜下腔出血为首发症状入院,个别以动眼神经麻痹或一过性视力障碍为首发症状入院。

        1.2整体护理方法

        1.2.1术前整体护理 

        1.2.1.1心理护理:蛛网膜下腔出血常引发剧烈头痛,患者多存在紧张及恐惧的心理,而这种心理常是发生脑血管痉挛或再出血的诱因。护理人员首先应安慰病人及其家属,适时地向病人及其家属讲解本病的护理要点及注意事项,强调平静的心态及避免情绪激动的重要性,解除患者恐惧心理,以最佳的心理生理状态接受手术治疗。

        1.2.1.2一般护理:避免环境吵杂、强光刺激、情绪波动、便秘、剧烈咳嗽、打喷嚏等可致颅内压增高的因素,降低诱发动脉瘤破裂出血的几率。将患者置于光线柔和、相对安静的病房,绝对卧床休息,保持情绪稳定,并取得家属配合,多吃新鲜蔬菜、水果,保持大小便通畅,必要时给予缓泻剂,预防感冒,有效控制肺部感染。

        1.2.1.3术前专科护理:严密观察病人意识、瞳孔,生命体征和肢体活动,及早发现动脉瘤破裂先兆。临床症状以头痛最多见,其次有头晕、恶心、眼痛、颈部僵痛、癫痫等。颅内压增高可导致动脉瘤再次破裂出血,因而降低颅内压是术前准备的重要工作之一。控制性降压可降低颅内压,进而预防和减少动脉瘤再出血,但要注意降压的幅度和范围,避免降压过度,期间注意观察患者病情。

        1.2.2术后整体护理

        1.2.2.1病情观察与护理:术后患者送至监护室,持续血氧饱和度、心电、无创血压监护,严密观察患者意识、瞳孔,生命体征和肢体活动。血压保持在正常略高水平,以增加脑血管的灌流量,减少因脑血管痉挛而使脑灌注不足。 

术后应严密观察切口引流管的情况,保持切口敷料整洁干燥,发现敷料潮湿及时通知医师更换。

        1.2.2.2脑血管痉挛的防治与护理:术后脑血管痉挛易导致延迟性脑缺血梗死及脑水肿,是颅内动脉瘤术后死亡或致残的主要原因。护理的重点是术后动态观察患者的意识状况,观察有无新增神经功能废损表现或原有神经症状的恶化等。脑血管痉挛的预防措施有四点:①应用特异性解痉剂尼莫地平;②提高脑血流的灌注压,提高血压和扩容;③改善血液流变学,降低血液黏滞度;④调节控制吸氧浓度。

   1.2.2.3康复护理:营养治疗是临床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补充能量和蛋白质,定期评估患者营养状况

[1] [2] 

,如体重、氮平衡、血浆蛋白、血糖、血电解质等,做好饮食指导。术后早期开展康复训练可以改善功能转归,向病人及家属讲解术后的康复及神经功能恢复的知识,术后及时对病人进行一套详尽的神经系统检查,其结果有助于判断病人预后,制定详实的康复计划,选择适当的康复治疗措施,主要有通过药物改善局部脑组织供血、运动疗法和物理疗法相结合等。对语言障碍病人,护士应帮助其树立信心,从口腔肌肉训练开始,再逐渐引导练习单字、单词、短句,每次让病人重复多次,以巩固效果,告知患者出院后坚持功能锻炼的重要性和长期性,最大限度地提高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及生存质量。

        结果

        例颅内动脉瘤患者均成功进行夹闭术,术后无严重并发症,无一例护理不当记录,出院时根据格拉斯哥预后评分行愈后评价,完全恢复例,轻残例。

        体会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护理工作的重点由单纯的疾病护理向包括了疾病、心理、社会的整体护理方向转变,“以人为本”护理理念的提出,突出使患者在心理上处于满足而舒适的状态,减少或降低不适的程度。对颅内动脉瘤开颅夹闭术患者开展整体护理,能确保护理的连续性、完整性和系统性,使患者以最佳的心理状态接受手术治疗,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及护士的整体素质,并贯彻执行“以患者为中心,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整体护理思想具有重要的意义。整体护理将传统的护理人员工作方法进行了转变,主动与患者接触并进行交流,了解患者的需求并将患者的需求放在第一位,促进护患和谐,改善患者身心状态。

        颅内动脉瘤开颅夹闭术是较为理想的治疗方法,既不阻断载流动脉,又能完全消除动脉瘤。神经外科护士既应重视手术患者的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也应高度重视用药及营养支持等方面的问题,尤应重视术后脑血管痉挛的防治和出院前的健康教育及出院指导。因此,通过整理护理,例脑动脉瘤患者能够保证治疗效果,改善患者手术后的生活质量。

开颅手术护理要点篇8

【关键词】 颅脑损伤; 颅内血肿; 观察; 护理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2.05.043

颅脑损伤是指外力造成脑膜、脑组织、脑血管及脑神经的损伤。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是改善颅脑损伤预后的关键,早期诊断则取决于对本病早期临床征象的正确认识。不少外伤性颅脑损伤患者入院时临床症状较轻,决不能依据患者主诉而忽视临床症状的动态观察。对于体征缺如或症状轻微的头部外伤患者,尤其是那些顶枕部着力减速性损伤的中老年患者,更应严密观察病情变化,特别是伤后48 h,以便早期发现颅内血肿,赢得抢救时机。

1 护理观察

1.1 意识的观察 意识障碍是颅脑损伤患者的常见症状之一,它往往反映大脑皮层和脑干网状结构机能状态,是脑损伤程度的主要标志,在对意识的观察中要着重掌握以下几点。

1.1.1 意识障碍的有无和程度 这是护理观察的基础。护士要首先了解患者手术前有无昏迷和昏迷的程度,术后有无意识障碍,主要表现有哪些,做到心中有数,并做好交接班。

1.1.2 昏迷是最严重的意识障碍,入院时有些患者不是处于昏迷状态,而表现为意识障碍的再次出现或进行性加重。因此密切观察患者意识状况及发展趋势非常重要。每15~30分钟观察一次。如昏迷程度加深,提示颅内病变加重,昏迷逐渐变浅常为病情好转的反应。如患者由烦躁不安转为安静或尿失禁,或由清醒转为昏迷或昏迷程度加深,均提示可能有迟发性血肿出现,应及时处理。所以认真细致地观察、掌握意识的动态变化才能为治疗提供有价值的依据。

1.1.3 注意手术后中间清醒所致的假象 有的患者术后立即清醒,但要注意再度昏迷的出现,此现象常说明术后有继发性出血,再次形成血肿。应及时复查CT以提供正确的依据。

1.2 瞳孔的变化 瞳孔是生命的窗口,瞳孔的变化对判断病情预后的估计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对瞳孔的观察应注意以下几点。

1.2.1 详细记录双侧瞳孔的大小,以利手术前后的观察对比。

1.2.2 观察对光反射是否存在,应记录灵敏、迟钝或消失。

1.2.3 注意在使用脱水剂情况下瞳孔的变化。

1.2.4 注意区别是视神经还是动眼神经损伤引起的瞳孔变化。

1.3 颅内压变化 颅内血肿加重可引起颅内高压,主要表现为频繁呕吐、头痛加剧、烦躁不安,如早期发现血肿,可为手术清除血肿赢得时间。

1.4 生命体征变化 颅内血肿引起的颅内压增高和脑疝,均可导致生命体征的改变。早期表现为收缩压增高、脉压差增大、脉搏细弱变慢,应每15~30分钟测血压、呼吸、脉搏一次,还应注意有无低血压,若有应及时纠正,以减少颅内血肿发生。

1.5 神经体征的变化 应密切观察神经系统的体征变化,观察有无肢体活动障碍、抽搐、语言情况等,每30~60分钟观察和检查一次。

1.6 对预后的估计 术后有下列条件之一者预后不良,如昏迷程度加深;血压升高后又突然过低;出现持续高热;一侧瞳孔散大后又转为对侧瞳孔散大。

2 术后护理

2.1 保持呼吸道通畅 颅脑损伤、颅内血肿患者一般都有不同程度的昏迷、偏瘫、咳嗽、吞咽反射消失或减弱,口腔、气管内分泌物不易排出;在呼吸道护理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2.1.1 发现患者有呼吸改变时要立即将头偏向一侧,及时报告医生。

2.1.2 吸痰,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

2.1.3 发现患者舌后坠时,应托起下颌或用舌钳将舌拉出,以确保呼吸通畅。

2.1.4 对需作气管切开或插管抢救的危重患者,应做好充分的准备和护理观察。

2.2 引流管的护理

2.2.1 颅内血肿患者术后在血腔内放置引流管,其作用是引流残留血液、渗出液,以降低颅内压,减轻脑水肿。

2.2.2 观察有无新鲜出血,术后继发性出血是颅内血肿术后严重的并发症,要随时观察引流的颜色、量,术后引流如在短期内有多量新鲜血液流出,应考虑术后出血的可能。

2.2.3 注意引流管切勿折曲、受压或脱落。

2.3 防止褥疮护理 由于患者昏迷、偏瘫、大小便失禁,易发生褥疮,故要定时翻身,保持床整、干燥,按摩受压部位,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褥疮发生。

2.4 防止泌尿系统感染 昏迷患者常有尿潴留或尿失禁,应采用留置尿管,对于长时间留置尿管患者应进行膀胱冲洗,每日两次,防止泌尿系统感染。

2.5 口腔护理 重患者可用生理盐水或1∶5000呋喃西林溶液擦洗口腔,每日4次,及时清除分泌物,防止口腔真菌感染,口唇干燥者可涂抹油。

2.6 高热护理 如体温升到38 ℃以上,应及时给予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

2.7 饮食护理 麻醉清醒后6 h,吞咽无困难者可进少量流食,以后改为软食;术后24 h持续昏迷,吞咽有障碍的患者,应鼻饲流质。

2.8 肺部并发症的预防 鼓励患者咳嗽排痰,保持呼吸道通畅,对于伴有颌面部外伤气道分泌物难以排除或伤后昏迷估计短期内难以清醒者,常做气管切开以维持正常的呼吸功能,气管切开后做好气管切开的护理[2]。

2.9 并发症护理 患者出现脑脊液鼻漏和耳漏时应注意避免用力咳嗽,不可局部冲洗堵塞,应抬高头部,随时用无菌棉球吸干外耳道、鼻腔的脑脊液,保持口、鼻、耳清洁,需要鼻饲流质时,推迟到4~5 d后,以防逆行感染。

2.10 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

2.10.1 根据患者的年龄、职业、家庭及文化背景,做好心理护理。帮助患者正确对待疾病。轻型患者鼓励尽早自理生活,防止过分依赖医护人员。重型患者在意识恢复、体力逐渐好转时常因头痛、眩晕、耳鸣、复视、记忆减退而烦恼,其中有些是器质性,有些是功能性的,必要时给予恰当解释和宽慰。如有颅骨缺损可在术后半年左右行颅骨成型术;对后遗偏瘫、失语、遗尿的患者应耐心护理,通过暗示、例证、权威性的疏导,增强患者的信心[3]。恢复期鼓励并帮助患者进行肢体的功能锻炼,促使其早日康复。

2.10.2 劝告患者勿挖耳、挖鼻,也勿用力屏气排便、咳嗽或打喷嚏,以免鼻窦或乳突气房内的空气被吸入或压入颅内,导致气颅和感染。

参 考 文 献

[1] 郭桂芳,姚兰.外科护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5.

[2] 谢晓燕,朱华.98例开放性颅脑损伤患者的护理体会[J].中国医学创新,2011,8(25):93-94.

[3] 魏亚丽.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监护及护理[J].中国医药导报,2010,5(13):121-122.

上一篇:阑尾炎术后怎样护理范文 下一篇:冬季绿化施工方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