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骨窗开颅与常规骨瓣开颅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对比分析

时间:2022-08-03 11:39:15

小骨窗开颅与常规骨瓣开颅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对比分析

摘要:目的 对小骨窗开颅与常规骨瓣开颅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进行对比分析。方法 选取于2013年7月~2015年6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73例,根据手术方法的不同将患者随机分为常规骨瓣开颅组(35例)和小骨窗开颅组(38例)进行对照研究,观察常规骨瓣开颅与小骨窗开颅的临床疗效并进行比较。结果 小骨窗开颅组患者的手术持续时间、术中输血量、住院时间与常规骨瓣开颅组比较,t=6.34,9.24,7.52,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小骨窗开颅;常规骨瓣开颅;高血压脑出血

高血压脑出血是临床上一种发病率很高并且会对患者身体健康甚至是生命安全构成严重威胁的脑血管疾病,具有很高的危险度[1]。临床上主要采用手术方法来对高血压脑出血进行治疗。本院对2013年7月~2015年6月期间收治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采用小骨窗开颅手术进行治疗,效果显著,现对73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以及手术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于2013年7月~2015年6月期间经临床确诊并且在我院接受治疗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73例,根据手术方法的不同采用单纯随机法将患者随机分为常规骨瓣开颅组(35例)和小骨窗开颅组(38例)。常规骨瓣开颅组的患者中有14例患者为女性,21例患者为男性;年龄34~72岁,中位年龄:(55.5±6.6)岁;出血量:27~85ml,平均出血量:(53.6±8.7)ml;血肿位置:13例患者位于右基底核,16例患者位于左基底核,6例患者位于皮质下。小骨窗开颅组的患者中有15例患者为女性,23例患者为男性;年龄32~76岁,中位年龄:(56.1±6.3)岁;出血量:24~88ml,平均出血量:(53.9±8.5)ml;血肿位置:14例患者位于右基底核,17例患者位于左基底核,7例患者位于皮质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出血量、血肿位置以及病情等一般基本资料经统计学处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常规骨瓣开颅组 麻醉方式采取全身麻醉,采取扩大翼点开颅方法,于额颞部位经前弧形切口进行常规的开颅,然后将血肿清除并设置引流管,并将其引出,将部分颞骨去除,对颞肌下进行减压。如果手术中发现患者出血量较大,则需要进行电凝处理[2]。

1.2.2小骨窗开颅组 根据颅脑 CT 检查结果来对患者的血肿位置进行确定,麻醉方法采取全身麻醉,将出血最大面积作为中心点作长约5cm的手术切口,将切口采用专用牵开器进行撑开并钻孔,以形成骨窗(3~4cm)。切开硬脑膜然后将脑皮质切开2~3cm,到达血肿腔位置后将血肿吸出,并且要注意边冲洗边止血,然后在创面贴上明胶海绵并在血肿腔内设置引流管[3]。两组患者手术后均对患者进行心电监护,并给予患者止血药、脱水剂、吸氧以及全身营养支持等,同时预防颅内感染。

1.3疗效标准 ①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持续时间、术中输血量以及患者住院时间等术中、术后指标进行记录并比较;②将患者的预后情况分为恢复良好、轻度致残、中度致残、重度致残、植物状态以及死亡,对患者的预后情况进行评价并比较[4]。

1.4统计学分析 本文所得实验数据均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的形式表示,组间对比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对比采用?字2检验,检验标准P

2结果

2.1比较两组患者的术中、术后指标 常规骨瓣开颅组患者的手术持续时间平均为(7.7±0.8)h,术中输血量平均为(166.6±56.6)ml,住院时间平均为(36.2±2.8)d;小骨窗开颅组患者的手术持续时间平均为(3.7±1.2)h,术中输血量平均为(92.4±45.5)ml,住院时间平均为(25.5±2.5)d。则小骨窗开颅组患者的手术持续时间、术中输血量以及住院时间均显著优于常规骨瓣开颅组,t=6.34,9.24,7.52,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比较两组患者的预后情况 常规骨瓣开颅组患者的恢复良好率为42.9%(15/35),轻度致残率为8.6%(3/35),中度致残率为20%(7/35),重度致残率为14.3%(5/35),植物状态率为8.6%(3/35),死亡率为5.7%(2/35);小骨窗开颅组患者的恢复良好率为73.7%(26/38),轻度致残率为15.8%(6/38),中度致残率为7.9%(3/38),重度致残率为5.3%(2/38),植物状态率为2.6%(1/38),死亡率为0.0%(0/38)。则小骨窗开颅组组患者的恢复良好率以及轻度致残均显著高于常规骨瓣开颅组,并且中度致残率、重度致残率、植物状态率以及死亡率均显著低于常规骨瓣开颅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临床上主要采用开颅手术来对高血压脑出血进行治疗,主要对将颅内压力进行降低来使患者的脑血流得到改善,通过对血肿的清除来对后遗症进行减轻。小骨窗开颅术与常规骨瓣开颅术是临床上使用较广泛的两种开颅手术,常规骨瓣开颅术虽然也具有清除血肿、降低颅内压力的效果,但是由于手术时间较长,并且对患者的创伤较大,术后效果并不尽如人意[5]。而小骨窗开颅术对患者脑组织的创伤较小,使得手术对周围脑组织的损害大大降低,术后恢复情况显著。

在本次研究中,将我院收治的73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进行对照研究,结果显示,小骨窗开颅组患者的手术持续时间、术中输血量、住院时间与常规骨瓣开颅组比较,t=6.34,9.24,7.52,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王利峰,杨应明,林良山.锥颅引流、小骨窗开颅、大骨瓣开颅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比较分析[J].中外医疗,2010,13(25):20-21.

[2]郭奕浩,黄永谊,余永明.小骨窗开颅术与常规骨瓣开颅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比较分析[J].中国医药导刊,2012,14(06):980-981.

[3]胡海成,黄好峰,李习珍,等.不同骨瓣开颅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比较[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5,22(04):458-459.

[4]王海波,缪永华,管义祥,等.改良小骨窗开颅与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比较[J].中国伤残医学,2011,12(10):4-5.编辑/冯焱

上一篇:腔镜下与传统术式在早期乳腺癌腋窝淋巴结清扫... 下一篇:腹腔镜及开腹手术对良性卵巢囊肿剥除术治疗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