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发展重要性范文

时间:2023-11-25 18:11:09

经济发展重要性

经济发展重要性篇1

一、传统教育模式下的教育问题

教育的目标是学生的健康成长,教育的本质使学生适应社会、做出成就。教育应使每一个学生的天性和与生俱来的潜能得到健康生长。近几年来,由于国家对教育重视的不断升高,学校大力发展综合教育,提升了学生的素质水平,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在社会上收到了良好效果。但是,当前的教育仍然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

在传统教育模式下,教育是让学生掌握足够的专业知识。此目标偏离了教育的根本目的,在学校的培养中应偏重于对实践科技技能的教育。很多学校在实践教育过程中,忽视了对学生创新思维和个性发展培养,没有把实践基本技能和所学知识相结合。学校应将创新思维的培养渗透于学生教育和生活的思维方式中,让学生在实践中成长。多年以来,在我国学校教育中,学校与社会、理论与实践、教育与经济相分离的现象非常严重。教育应面向社会经济,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发展为一种灵活度高和专业化强的实用性教育。

教育应是一种为社会培养实用型人才的长期技能教育,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创新能力。教育不是一种以营利为目的的商业活动,而应侧重于培养科技型人才,促进社会科技经济发展。

二、转变教育发展方式的必要性

在经济的快速发展下,我国的教育模式备受社会关注。教育通过其直接的育人功能,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根据教育的特点来促进学生科技知识教育,推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接受教育不仅是在学习一种知识,而是一种面向社会需求的技能。通过推进教育创新发展,可以使学生在实践的环境下来学习创造,了解社会。学校教育是培养人才的主要途径,通过转变教育发展方式,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和创新能力,对发展学生的创造潜能和思维模式有着关键作用。

身处知识经济社会,要求我们能够正确认识当今的经济发展趋势,积极探索创新教育的发展之路。教育要跟上经济发展的步伐和需求,教育对培养学生道德情操和科技创新的功能并不是其他实践能取代的。我国当前的教育理念和实践都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在新时期,只有充分认识到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性,才能解决当前面临的教育发展问题。

深化教育改革创新,促进教育与社会经济的紧密结合,是时展的新要求,也是学校发展成长的需要。我国教育应顺应当前经济发展趋势,对当前的教育模式进行改革创新。只有学校在教学模式上转变传统方式,促进教育与社会经济的的协调发展,我国教育才能找到适合中国经济发展的教育道路。

三、深化改革,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

学校教育观念的改变,是时展的客观要求。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 是现代知识经济社会和教育目标的内在要求,有利于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有助于我国教育的进步发展。在当今各国之间经济竞争激烈的背景下,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才质量的提升是提高我国综合实力的根本因素,面对国际竞争的挑战,要对传统教育模式进行深化改革,打破传统的教育模式。通过教育与经济的互相促进作用,使中国的教育适应社会现代化发展、实现教育的根本目标。

当前经济社会急切需要高素质人才,我国教育要根据经济社会需求,为社会培养一批高素质、专业型、创新型人才。学校教育要紧紧把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点,坚持实施教育与经济结合发展,加大教育与科技经济的结合力度。学校要增加与相关社会企业的合作,切合市场对人才的需求,调整教育中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及质量。按照市场经济需求调整人才培养模式,为社会提供所需的科技人才,促进科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教育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对我国综合实力的提升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总结

经济发展重要性篇2

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不仅留下大量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而且还有他们的风味饮食、服饰、婚俗、礼仪、节庆、歌舞等特色文化,这些特色文化可以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窗口。因为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旅游业已成为现代经济发展中最具活力的“朝阳产业”,而旅游的实质和最高层次是追求文化差异和文化认同,而这些正是发展文化产业的目的所在。

近几年民族旅游热的出现,正反映了人们的一种高层次的文化追求。我们应当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发掘它并且使之市场化,这样必然带来民族旅游业蓬勃发展,推动我国各个地区的对外开放。由此,将吸引大量的外来资金,形成经济发展中人流、物流、信息流的相互涌动,推动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通过开展文明、健康、高雅的文化活动,可以向世界展示自己悠久的历史,独特的风俗,灿烂的文化,这对于弘扬民族优秀文化遗产,推动我国精神文明建设,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文化产业的发展,可以加快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发展文化产业可以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促进我国经济结构调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民生活层次的提高,对文化产品的需求将不断增加,文化将进入市场、进入产业,文化中渗透着经济的、商品的要素,使文化具有经济力,成为社会生产力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将文化的商品属性释放出来,这就增加了文化的造血功能,使文化进入良性循环的发展机制。文化产业的经济效益将迅猛增长,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将越来越高。文化发展中吸收的经济成分越多,科技含量越高,文化的覆盖面就越广,影响力就越大,渗透力就越强,从而使我们可以开辟出一条从历史到现实又延伸到未来的成功之路。可以预见,文化产业将成为第三产业的龙头。文化艺术产业的发展能起到“领头羊”的作用。没有文化内容,旅游、娱乐、餐饮等许多行业会大为逊色,没有文化内容,工业品的附加值会明显减少。世界上的自主品牌中,一半来自技术研发,另一半是文化内涵形成的。如法国香水、意大利领带、美国卡通形象等,科技含量并不高,但在文化内容的支撑下却形成了工业产权。

因此,文化产业将产生巨大的关联作用,它的发展,无疑会带动旅游、餐饮、交通运输、邮电通讯、园林建筑、商贸等第三产业的发展。在此基础上,还会带动文化商品制造工业等第二产业的发展。文化产业的发展,将从根本上改变我国三大产业不协调,第二产业过重过高,第三产业发展严重滞后的局面。优化我国的产业结构,实现国民经济经济的良性发展。这对于推动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有着重要意义

三、文化可以提升我国的经济底蕴,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文化决定经济背景,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决定了当地人们的价值观、决策观、行为准则及其对外交往程度。不同的文化背景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经济人格,形成了不同的经济、社会制度和不同的经济发展模式。可持续发展同以往社会模式的最深刻的差异,在于它真正以人类的生存质量和整体发展效益为根本的出发点和根本的价值尺度。它的发展过程和实践运行都体现着深刻的人类本质特征、人文精神内涵及全民参与的要求。广大民众对于可持续发展的普遍理解、认同和全方面积极参与内在地构成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基本力量和基本保证。如没有城市的卫生观念,就不可能实现对城市环境污染的治理。

而构建一个完善的社会,必须有良好的文化环境,这个社会的发展才是可持续的。文化的发展,恰恰能够创造良好的文化环境。使我国的经济发展有一个良好的文化底蕴。在我国经济总量位居世界第二,人均GDP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之后,社会的物质生产和消费在经济活动中逐渐退居次要地位,精神产品和消费则日益占据主导地位。社会产品主要以观念性产品和心理服务为主,实用化和物质属性退居其次,服务更多带有个性化和审美取向为特征,创新色彩比较浓厚,重在满足人们的精神消费需求。当现代服务业从关注物转向关注人时,它便为人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多样性选择,成为人的当展的转向标志。而且使强调精神文化层面的满足成为可能。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和源泉。

经济发展重要性篇3

中国经济现阶段面临几个失衡问题,亟须在“十二五”期间进行调整,重新协调好国民经济主要比例关系。一是储蓄与消费或投资与消费失衡,二是经济增长过分倚重第二产业,三是经济增长付出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四是生态总体恶化趋势高未扭转,五是居民收入差距过大。努力缓解上述几大失衡问题,实现经济的再平衡,是促进我国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关键,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主要内容。相信在中央“十二五”规划建议指引下,全面落实建议提出的各项方针任务,今后五年我国经济定能稳定协调发展、又好又快发展。

首先是稳定发展。“十二五”期间,需要逐步缓解2003年以来经济超常规增长(其中“十一五”前四年GDP年均增速达11.4%)、连年突破了一般公认的潜在增长率(9%左右)而带来的资源环境不堪重负、产业结构失衡、社会建设滞后、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等矛盾。中国经济面临从追求数量规模扩张型向注重质量效益型转变的历史性任务,需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改革分配制度,以实现又好又快发展。这就要求恢复宏观经济的稳定和均衡,不再一个劲儿追求GDP短期高速增长,适当放缓经济增速至8%左右,以便致力于转方式、调结构,实现常态的可持续的增长。最近,货币政策已确定回归稳健,宽松的财政政策看来在一段时间后也会回归中性,以利于经济的稳定增长。

走向稳定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2008年爆发国际金融危机后,外需和出口急剧下滑,大批出口企业停工或倒闭,上千万农民工返乡。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2008年11月,政府果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启动四万亿投资等一揽子计划,2009年和2010年分别新增长贷款9.6万亿元和约8万亿元。这就使货币(M1和M2)增速大大高于GDP增速加CPI上涨率。2009年底,M2同比增长27.7%,超出年初预定指标17%十多个百分点;M1同比增长32.4%,增速比上年加快23.3个百分点。2010年货币增速仍处于高位,至11月底,M2增速为19.5%,M1为22.1%。其结果,是市场上流动性过剩,大量游资到处冲击,主要是冲击房地产市场,使房价2009年上涨25%,2010年上涨15%左右。接着是带来CPI的逐步攀高。年初许多权威机构和经济预测专家都认为2010年CPI涨幅将在7月份登顶,然后回落,但是CPI在7月份上涨3.3%以后,8月份上涨3.5%,9月份上涨3.6%,10月份上涨4.4%,11月份上涨5.1%,预计全年涨幅将超过计划的3%。2011年上半年CPI涨幅可能还要高一些,达4%—5%左右。当然,中国这轮CPI节节攀升还同部分农产品供应结构性季节性短缺、劳动力成本上升、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等有关。面对逐步加重的通货膨胀压力,政府正在用更大的力气抗通胀,一再重拳调控房地产市场,最近国务院又出台16条措施,控制物价过快上涨。因此,今后为了逐步消化和吸收大量过剩的流动性,为了抵御主要发达国家实行定量宽松货币政策、零利率政策致使全世界流动性过分充裕容易导致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不断上涨的冲击,政府将在今后一段时间内下大力气稳定经济、稳定物价,以保持国民经济的健康运行。2010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确定2011年要把稳定价格总水平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其次是协调发展。中央“十二五”规划建议提出,制定“十二五”规划,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而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必须坚持把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作为主攻方向。中国经济现阶段面临几个失衡问题,亟须在“十二五”期间进行调整,重新协调好国民经济主要比例关系。一是储蓄与消费或投资与消费失衡,储蓄率太高,消费率特别是居民消费率太低,低得离谱(2009年只占GDP的35.1%)。政府正在采取措施,一些专家建议应逐步提高消费率并在“十二五”期间提高5个百分点以上。二是经济增长过分倚重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发展滞后。我国人均GDP从2001年起达1000美元,到2010年增加到4000美元,但是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并没有随着人均GDP呈几倍增长而提高,一直在40%左右徘徊,同现代化进程脱节。为此“十二五”规划建议已明确提出要加快发展服务业,把推动服务业大发展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三是经济增长付出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资源环境瓶颈约束越来越突出,主要矿产品如铁矿石、精铜矿、原油等的对外依存度一路走高至50%以上。今后将着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继续把节能、节水、减排等列为约束性指标缓解矛盾。四是生态总体恶化趋势高未扭转,祸及子孙后代。今后既要努力做到生态局部改善而且要求在总体上也要改善,建设生态文明。五是居民收入差距过大,基尼系数接近0.5,超过了0.4的警戒线。2009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为3.3∶1,如加上医疗、教育、社保等公共服务的城乡不平等,城乡居民实际收入差距则进一步扩大为5∶1。注重公平分配,加快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和消费水平,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让人人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今后五年最现实最紧迫的任务,已成为各界共识。

可见,努力缓解上述几大失衡问题,实现经济的再平衡,是促进我国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关键,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主要内容。相信在中央“十二五”规划建议指引下,全面落实建议提出的各项方针任务,今后五年我国经济定能稳定协调发展、又好又快发展。

经济发展重要性篇4

关键词:工商管理;基本职能;经济发展

一、引言

中国经济由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已经逐渐转变为市场经济体制,市场在经济中尤其是在社会整体资源的配置上,起着决定性作用,但是政府管理部门也不是完全退出,而是把主要精力放在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上来。那么对于经济治理方面有着举足轻重地位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来说,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不容小觑。工商行政管理的发展由来已久,是国家及地方政府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必然手段之一,是国家为了建立和维护市场经济秩序,通过市场监督管理和行政执法等机关,运用行政和法律手段,对市场经营主体及其市场行为进行的监督管理。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尤其是互联网经济的发展,工商管理部门的管理目标、管理方式、监督对象以及监管领域也随之发生了巨大变化,如何在新时代更好的对经济发展起到积极作用,是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从宏观上来说工商行政管理的主体是对经济进行监管、为市场提供服务、促进经济环境良性发展的包括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税务部门、食品药品监督部门、质量监督部门等各级政府管理部门。从微观上来说,主要是指各级政府所属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本文希望能够对该问题有一个深入的认识和发掘,为今后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一次前期的准备。

二、工商行政管理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分析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发展,特别是我国进入互联网时代,整个经济发展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景象,工商管理部门的职能更多的转变为服务发展、市场监管、行政执法以及消费维权等方面,为市场主体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保障良好的社会经济环境。

1.提供优惠政策,创造良好创业环境

“十二五规划”更进一步强调市场的作用,提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地位,国家更加放松了私营工商企业的管制,尤其是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行动的提出,各级工商行政主管部门开始对对大学生、下岗工人、专业退役军人、农民等创业群体给予诸多优惠政策。最典型的就是逐渐流行的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组织机构代码证三证合一机制,简化了办事流程,优化了办事效率。同时各地工商管理部门开始放松市场准入制度,放宽了出资方式、出资额度和出资时间,比如很多地方为了鼓励创业,开始实行注册公司零首付,放宽经营场所登记条件,为经营者提供便利,推动创业,带动就业。另外,对创业者实行税费减免。税收费用是初创公司必须承担的一项成本,为了减轻创业主体的负担,工商管理相关部门推行了税收费用减免的政策。湖北省就在2014年推出了对在校和毕业3年以内的大学生创业给予工商登记之日起3年内免收属于登记类、证照类、管理类的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的政策。除此之外,2016年还专门投入资金对符合条件的创业者予以补贴、以及提供创客孵化器等服务。

2.转变管理思路,提供优质市场服务

首先,为消费者提供维权服务,维护其合法权益。新时期下,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市场主体,为社会提供各式各样商品和服务,尤其是电商经济的发展,网络购物兴起,让消费者面临着各种不确定风险,比如不合格商品、不安全食品、售后不到位等问题突出,这就需要工商管理部门来为消费者提供权益保障。其次,提供更好的商标和专利权的保护。随着双创政策的提出,各种新思维、新产品、新专利如雨后春笋涌现出来,这些内容是社会创新和进步的关键因素,企业的商标权能否得到充分有效的保护,将直接关系到相关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也直接关系到经济秩序能否正常平稳运行。主管部门必须对这些内容进行保护,打击侵犯商标、专利等违法行为,让经营者的权益有保护,从而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其次,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还需要为社会提供整个市场、经济发展的基本信息、资料,为社会各个方面进行经济决策提供相应的依据。同时还可以为合同鉴证与合同争议提供相应的行政调解服务。当然作为掌握相应工商管理类信息的部门,也有责任为市场主体提供企业资质查询、企业信用查询和其他市场信息的披露的服务。

3.强化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经济秩序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在规范市场主体行为、强化市场监督管理方面作用巨大,虽然政府简政放权,不在进行过多的事前监管,但是同时要求相关管理部门创新监管方式,强化协同监管,落实部门监管责任等。从对企业微观活动的干预转向对市场主体行为、市场活动的监管,从传统的“重审批轻监管”转变为“宽准入严监管”,这将推动政府管理方式由事前审批为主向事中、事后监管为主转变,更加有利于形成宽松准入、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同时,要大力完善以信用等级、行业风险等为基础的行业分类监管体系。基于信用等级、行业风险等进行的行业分类监管,将使得整个监管体系更加精细、更加有效,从而做到有的放矢,使得对各行业的监管更加有效,针对性更强,继而推动国民经济的健康稳定运行。另外,加大对虚假违法广告的打击、整治力度,打击制售假冒伪劣、惩治虚假违法广告、打击传销和变相传销等违法行为,对于净化广告市场环境,规范市场主体的广告行为有着巨大的作用,有益于形成诚实信用的市场环境,继而有效地促进经济大局的稳定,保证经济的持续健康运行。

三、结语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以及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在十八届五中全会中重申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提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政策议题,这都需要工商管理部门在市场上进行适当干预和介入,从中真正发挥作用,真正落实监管职责,做好市场经济的“带头人”和“监管者”,真正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作者:张夏斌 单位:武汉市第六中学

参考文献

[1]周燕.工商行政管理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措施[J].企业导报,2014,7(54):29.

[2]渠本英.浅论工商管理与经济发展的关系[J].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15,(7):4.

经济发展重要性篇5

关键词:企业经济发展;合同管理;重要性;建议;发展

合同管理制度,自其概念被提出以来,便成为企业良好运行的保障和秘诀。从合同订立开始,到最终的终结,其中每一次变更,每一次转化,都需要通过合同管理的不同手段进行监控和调整。合同管理制度具有以下特征:第一,全过程性。合同管理贯穿合同成立,变更和终止的全过程,从整体上调控着企业的经济发展。第二,系统性。合同管理需要有完整的系统和成熟的机构部门来运行。只有系统完善了,管理效果才会上升。第三,动态性。合同管理不是一成不变的,在每一次具体交易中各有侧重,在企业发展的每一个不同时期,在保证整体一致的前提下,也都各有细节上的不同。

一、合同管理在企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

在企业的经济发展中,合同管理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笔者将从法律层面,经济层面和管理层面具体分析。第一,从法律层面来看:当代社会,提倡法治。即依法治国。经营企业,尤其需要关注法律,万万不可触犯法律,而法律的规定又往往多而繁杂,在合同订立和实施的过程中,处处是法律。有效的合同管理,能使企业在运行的过程中放心大胆的向前发展,若与法律有所冲突,便进行干预和调整,为企业解决了后顾之忧。第二,从经济层面来看:市场经济,最重要便是风险二字。风险,是在投资,消费,交易过程中的附属品,对于一个企业来说,甚至是生死攸关的大事,如果能有效的规避风险,则能使利益最大化。相反,则会使企业的发展受到制约。合同管理,事实上也是企业用以规避风险的有效措施,企业是依靠各种各样的合同得以存活和发展的,高效管理,有效管理,能使企业的发展进步神速。更甚者,企业的信誉得到树立,也能从长远的角度促进企业的发展。第三:管理层面。所谓合同管理,其最终还是需要回归于管理的本质。在企业中,能使合同管理制度顺利实施,也能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反映出企业的良好前景和管理潜力,管理是一个企业的后备军,后备力量养好了,自然不用担心后续发展。

二、企业合同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对合同的法律性认识不够

这是法治社会建设过程中必然经历的一个阶段。对于许多中小企业,甚至大企业来说,法律并不是日常生活中或日常经营中的必需品,因此,对其重视度不够。而合同本质上是法律约定,是双方当事人将权利义务上升到法律层面的意思表示,是完完全全的法律问题,因此,对合同的法律性认识不够,会导致企业的管理出现漏洞,也不利于双方权利义务关系的保护。许多企业人认为,法律并不能完全对一个企业产生决定作用,是的,它只是一部分,然而,在法治进行到了一定的程度,社会处于优胜劣汰的巨变时期时,能否紧跟时代的脚步,能否意识到法律的重要约束作用,是企业能否顺利生存下去的必然判断标准。

(二)企业缺乏完整的合同管理体系

前文提到,合同管理归根结底是管理的问题,需要系统化,专门化。目前在许多企业中,找不到一个专门的管理合同的部门,许多企业人也不重视完整的合同管理体系的形成,从而使合同管理陷入一种鸡肋的尴尬境地,有它不多,无它不少。

(三)合同管理效果不明显

企业管理者往往是急功近利的,他们希望付出了就有收获,然而合同管理的作用往往是幕后的,不明显的,便会让管理者对其的真正效果产生怀疑。

三、加强企业合同管理促进经济发展

(一)加强从业人员的法律意识

对症下药,企业整体的法律意识不高,究其根源,终究是因为从业人员的法律意识不强。因此,企业需要在员工选择和培训两方面入手,切实提高员工法律素养。在员工选择上,上至总经理,下至普通实习生,都需要具有基本的法律常识,从源头上进行筛选。在员工进入公司后,需要对其进行入职培训。在入职培训中,除了对其本职工作的教授之外,还需要对其法律意识进行再次强化,以提高其法律素养。

(二)建立完整的合同管理体系

再三强调的观点,完整的合同管理体系对于合同管理的有效运行十分重要。具体的建议是:在企业中设计单独的合同管理部门,将合同进行专门化管理,也可将权力分散,一个部门有主动权,其他部门负有监督权。完整的合同管理体系,需要的是独立的运行权和其他部门的合作,将合同管理真正提上日程,既能使员工的合同管理意识提高,又能使整个体系得到巩固。

(三)及时处理合同管理中的问题

在合同管理的过程中,问题自然是有的,而让其得到及时而有效的处理,则是最佳的方案。众所周知,问题并不会大而化小,小而化无,而是积累着,积累着,等待爆发的那一天。在出现问题的那一刻,便使问题得到有效的处理,既不会使问题变得更大更难以处理,也有利于企业管理者进行后续的计划。

四、结语

合同管理在企业经济发展中,无疑具有着无可比拟的重要性,从法律层面来看,有效的合同管理能解决企业在法律问题上的后顾之忧,从经济层面来看,其规避风险的作用有效而显著,企业无非为了盈利,良好的合同管理能为企业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更多的利润,最后,从管理层面来看,回归本质,使企业有一个合理的,高效的结构形态和管理模式,能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对于企业发展来说,自然是免不了各种问题的出现,这是正常的,只要出现了问题能及时有效的解决,便无伤企业的发展壮大。对于企业管理者来说,使企业得到良好的合同管理,能从最根本,最源头上使企业得到长足发展。

作者:王建东 单位:山西省水利建筑工程局

参考文献:

[1]郑金河.企业经济合同管理和风险防范措施[J].中国市场,2015(13):35-36.

[2]张军.企业经济合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4(22):28-29.

经济发展重要性篇6

国际资本流动特别是在国际直接投资的重要载体就是跨国企业。跨国企业具备丰富的资本、较大的生产规模、较强的研发水平等优势,它能够促使“无国界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以及全球自由投资体系的形成。由UNCTAD统计资料可见,在1993年,全球仅有跨国企业3.7万家和分支机构17万家。而到2005年,跨国企业增为7.7万家,并且有77万家的分支机构。很多的FDI都是依赖跨国企业完成,跨国企业在2005年的资本输出额高达10.8万亿美元,并掌握了世界对外直接投资比例的89%,获得产值在世界总产值中占有25%。尤其是在20世纪90年代中,跨国企业面临全球经济高速发展以及投资自由化的趋势,必须进行相应的战略调整,并对企业的组织结构进行改革,从而实现企业的转型。由于出现了全球性跨国企业,导致了许多比较大型的并购活动的出现。

2投资自由化在国际上的影响

2.1投资自由化的国际调节形成规范化

在全球经济发展的历程中,很早就出现了双边投资条约,由“友好通商航海条约”发展到“投资保证协定”以及“促进与保护投资协定”,由此可见,双边投资调节的范围不断扩大,逐渐向自由化方向发展。依据UNCTAD所发表的数据可知,在2003~2010年,国际间的双边投资协定从1000多件发展到2500多件,并且双边投资协定的内容越来越细,几乎将投资中的各项问题都包含了,比如:投资过程中的争议问题的仲裁、投资者的公民待遇以及税收和国有化补偿等。这些协定具有同一性与多样性的特点。此外,国家对一些公共政策性的问题也很重视,例如自然环境、国家安全等。

2.2投资自由化和投资保护主义并驾齐驱

截至2010年,在世界范围内的全球FDI竞争越来越激烈,大部分的国家都在不断地进行开拓与发展,并对自身的投资政策进行完善与改进,这种形式从某种角度上对全球的投资自由化起到了促进作用。

在2011年,UNCTAD对200多项和投资相连的政策所产生的变化进行了调查并发现,其中有160多项的政策变化对投资自由化的发展情况实现的优化升级,但是这些政策对投资自由化的发展所占的百分比在不断上涨,例如在2010年其所占的比例为2%,到2011年时其所占的比例就已经达到了5%。全球出现了比较严重的投资保护主义,其中具体表现是:部分国家加强了对资源以及其他特殊领域的控制,并且对进入本国的外资企业设置了市场准入机制,尤其是一些拉美国家。许多发达国家为了达到对本国资本的回流或是转移,采取了相应的有效措施,尤其是在服务行业以及高科技技术行业。纵观全球,投资保护主义只在小部分的国家中实行,且主要是和能源相关。在比较长的一段时期内,投资自由化在全球中依然占据主导地位。

3国际投资自由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由于国际投资自由化的快速发展,我国同样投入到世界自由投资体系当中。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已经累积了国外资本高达7000多亿美元,这反映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在20世纪90年代,投资自由化已经达到最高速时期。我们应该将中国的实际情况与全球的投资自由化有机结合,从而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

3.1对中国经济发展带来的正面影响

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跨国企业已经将资本发展到全球的各个角落,目前在中国进行生产活动以及资本投资的企业有上千家,其中世界500强企业中就有400多家在中国进行投资。

3.1.1促使资本的引入,加强经济快速发展

以前,我国在资金等生产要素都比较短缺,但是经济发展所需的资金需求比较大。因此,引进外资成为一种解决措施。可是中国的投资自由化水平比较低,例如在1979~1989年,国外资本的投资只有150亿美元。在1991年,外资进行直接投资的比重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只有4.15%左右;到1992年,就已经上涨到7.52%;在1993~2002年,则已经达到10%左右;在2002~2012年,投资比重则在10%以下,外资投资的数量都保持在500亿美元以上,其中,2012年其投资数量已经到达了725亿美元。外资的直接投资的大量引入,对我国的财政收入上涨起到了推动作用。通过数据发现,2008年,国外企业的税收在我国涉外税收中所占的比重为98%,占我国总的税收中占到了20.72%。

3.1.2对我国贸易结构进行优化升级

国外资本的投入对我国的外贸易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从统计的数据中发现,在2010年,外资企业进出口总量只有29.84亿美元,占我国外贸总量的4.03%;在2011年则已经达到了8318亿美元,所占比重为58.47%。因此,国外资本的直接投入对我国的外贸易以及和贸易结构等方面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3.2对中国经济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

3.2.1对我国民族行业的冲击

国际投资自由化的不断深入同我国的资本发展之间存在矛盾。跨国资本具有技术强、管理合理等优点,其对我国企业的大量收购或是新建,使得本国的企业发展空间缩小,甚至对我国的民族行业造成了较大的打击。

3.2.2造成无形资产流失

跨国企业在进行并购工程中,对双方的资本投入没有进行正确的合算,对企业本身的技术以及设备的投入资本估计过高,但是对我国的企业所投入的资本存在的实际价值估计过低。此外,大多数的国内企业为了实现与国外企业的合作、并购,会将企业长年累积起来的产品、品牌、名誉以及生产原料的购买渠道等无形资产以比较低的价格出售给国外企业,有的企业甚至是将无形资产无偿出让,这使得我国比较老的民族品牌的未来发展空间不断地减小,最终导致民族企业的消亡。

4结语

国际投资自由化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积极的影响,同时对我国的经济发展造成一定的损害。因此,国家与企业应该采取相应措施,趋利避害,为促进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有力保障。此外,我国的经济发展对国际投资自由化带来一定影响,例如健全的投资法律制度能够为投资自由化的发展清除阻碍,并为国际投资自由化的发展开拓的市场。

经济发展重要性篇7

其产权等方面状况表明,它们并未实现从国家的事业单位向自主经营的企业的实质性转变,实际上仍旧在公共事业和政府体育行政体制架构中。更进一步看,相对于西方体育中公共体制架构中的体育社会团体,如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及其各级地方分会、各种运动项目的协会等重要社团组织,一直都与各级体委或体育局实行“一个机构、两块牌子”,并由后者其一切事务。因此事实上,虽然近年来各种其他体育社团有所发展,但总体来看其规模和水平并不足以影响原有体制总体性质,因而在今后相当一段时间内,中国体育的单一公共事业性质和政府行政体制仍然将继续存在。

经济体制改革推动体育体制的发展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体制的改革和发展带来的改变是巨大的,我们曾经局限于“国家———集体———个人”的单向思维方式发生了变化,利益多元化格局的出现打破了以前固定的利益分配模式,个人的价值和利益诉求越来越获得承认并逐渐得到鼓励,各种企业的产生使得市场上的产品越来越多元化。而相应的,由于这些企业的产生使得市场进一步扩大,二者形成了一个良性的循环,政府的权力由于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也逐渐收缩,并且逐步走上依法管理的道路。这些变化只是这些年来发生的变化中的很小一部分,然而正是这些变化决定了我国体育及其体制发生改变的必然。人们由于工作的压力和闲暇时间的增多开始有了娱乐、放松的需求,同时日复一日的工作以及日益缩小的生活空间使得人们的身体状况越来越差,有意识锻炼或者有锻炼需求的人越来越多。

而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大量中小企业的出现,竞争越来越激烈,一些企业开始为了自己的生存和发展寻找更为广阔的生存空间。在这个过程中,曾经与市场无缘的体育得到了开发,不仅仅是各种各样的体育用品被大量地生产,形式各异的体育服务也逐渐走入人们的生活,其中最为典型的便是为了满足人们观赏体育表演的需求,各种国外职业体育以直接建立或者引进的方式进入了中国。从最早建立的足球联赛到最近引入的F1,中国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吸收和容纳着西方经过长期发展的职业体育。

体育体制改革任重道远

由于中国在短短十几年时间里就经历了西方数百年才有的变化,无论是政治、经济、法律还是人们的思想意识都很难一下调整和适应,因而产生的矛盾也数不胜数。尤其是近几年,经过了市场经济初期的发展以及随后的快速增长,矛盾和问题日益凸显,而处于这一大背景下的中国体育也不例外。除了前面提到的一些值得欣喜的变化外,也出现了大量的问题,其中最为明显的就是引入的职业体育与中国传统体育管理体制的冲突。以足球为例:足球运动的问题以1998年为第一个集中爆发的高峰。这一年,河南建业老总戴大洪怒揭假球黑哨,年底收官时,王洪礼、陈亦明因涉嫌“消极比赛”遭中国足协吊销执照,陈离开中央电视台演播室时长叹“一切尽在不言中”。紧接着的是“隋波事件”,然后是大连万达宣称“永远退出中国足坛”……1998年的中国足球可以说让人们体会到了假球、黑哨等的影响有多巨大。在平静了几年之后,2001年,因为甲B联赛肆无忌惮的假球和黑哨导致足协终于下定决心严惩“甲B五鼠”。然而,由于作出反应的浙江绿城和广州吉利威胁要联合揭露假球、黑哨内幕,结果是轰轰烈烈一阵后仅仅由龚建平一人承担全部责任。2004年,中超元年,因不满裁判判罚,国安罢赛,紧接着便是徐明领头的中超7家俱乐部“造反”……一直到2012年打假扫黑风暴才暂告段落,中国足球从来都处在风口浪尖之上。

但我们不能因为这种种的问题就认为在中国引入职业联赛是错误的决定,反而更应该反思这里面到底存在着什么样的问题:为什么有这么多人愿意付费观看,这么多企业愿意在其中投资,这么多社会媒体对其关注和报道,这样的职业联赛却仍然无法发展起来?单就足球问题来说,事实上经过2004年底的中超事件,社会各界已经得到了比较公认的结论:《中国足球协会章程》和《体育法》赋予了足协以组织、管理、经营足球职业化即商业化的垄断性权力。足协之所以能够在足球商业化运营中扮演核心角色,不是因为它具有经营能力,而是因为它是这个领域唯一的官方组织,因而它应当获得特许权以及市场垄断权。正是由于这种先天性的权力配置,使得通过市场途径进入这个圈子的投资人一开始就处于不利的位置,从而在随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即使联赛经营不善而不断亏损也不能向足协要求什么,只能转而在地方上作为城市名片从而获得补偿。当这种补偿机制随着联赛的日益衰落越来越失去效用时,投资人不得不重新回归到联赛向足协谋求补偿。因而我们可以这样说:2004年底被冠以“资本革命”的联赛投资人与足协的冲突,事实上正是由我们未来得及作出调整的体育管理体制与引入的市场条件下运行的职业联赛之间的矛盾所引起的。

结语

自从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我国社会的发展可以说是惊人的,最让人瞩目的变化就是我们在经济领域大刀阔斧的改革,经济体制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市场经济观念已经深入人心,政府的功能逐渐向服务性政府过渡,这些变化带来的结果必然也会影响到社会其他领域。体育领域能否顺应这种改革趋势,将决定未来的中国体育能否健康和谐地发展,并顺应世界最先进的体育发展趋势。

经济发展重要性篇8

关键词:交通运输;经济发展;重要性;现状;关系;措施

中图分类号:F5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9-00-02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交通运输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之一,其事业不断扩展对国民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交通运输业不但能促进经济的发展,还能推动社会的进步,在社会生产、产品分配及消费等过程中起枢纽作用,人民的日常生活也离不开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本文主要对我国交通运输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进行了分析与探究。

一、我国交通运输发展的现状

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交通运输业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及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人类步入了物品全流通时代,在社会发展中交通运输所占据的位置也越来越重要。随着生产条件的改善,作为社会生产、服务的连接枢纽,交通运输业也在逐步完善及发展,只有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才能对社会各经济区之间的运输需求进行最大限度地满足,同时向国家及人民提供优质服务。随着全球化程度的不断加深,为更好地适应经济发展的需求必须拉动经济的快速发展,为此我国不断加大对基础建设的投资力度,进而对交通运输业的高速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也为人们的出行提供了方便,同时增强了人们出行的安全性。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推动了整个社会的进步。

二、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1.交通运输是社会生存的重要前提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交通运输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其事业发展程度的不断提升对国民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交通运输是指在人们生产、消费的过程中,借助于运输设施完成人和物位移的全过程。为满足生活需求人们必须进行连续性的生产,在生产、销售等一系列的过程中,生产商品等都会发生位置转变的情况,实现这种转变情况的主要工具为交通工具。在生产过程中运输占有重要位置,也是社会生产及发展的重要环节。随着改革开发的不断深入,交通运输业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进而推动了交通运输业的高速发展,在此基础上,极大地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增长。经大量数据显示,交通运输业的大力发展,离不开经济的发展、国家的富足及稳定,由此可见,交通运输业是国家安定、繁荣的可靠保障。

2.国民经济发展促进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随着我国交通运输能力不断提升,则有效提高了其运输效率及服务水平,在运输业发展的同时,还对其成本进行了极大的降低,这就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及社会的稳定。当经济水平过低时,就会对交通运输的规模、科技创新及方式等方面产生极大的约束力。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经济水平的提升才能促进交通运输产业的平稳发展。基于此,在交通运输业发展的同时,必须重视协调交通运输业与国民经济发展的平衡性,对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分析及探究。只有确保经济发展,才能满通运输发展的需求,还能为交通运输业带来更大的发展市场。

三、交通运输对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交通运输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产业,对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其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如推动就业、调整产业结构及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

1.交通运输业推动就业,拉动经济增长

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可以直接带动建材产业、机械制造业和石油产业的发展并实现在经济链上的扩展。据交通运输部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关昌余介绍,高速公路的建设是拉动经济最有效的载体之一。高速公路投入一亿元,就可以直接创造1800个就业岗位,间接创造2100个就业岗位。每公里高速公路的建设就要消耗500t到1500t的钢材,4000t到12000t的水泥及1900t左右的沥青等。这样庞大的数字,充分显示,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对国民经济的重要性。与此同时,交通网的便捷可以有效实现产业之间的互补,进而推动经济高速发展及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交通运输业的发展,还能拉动交通路线附近的产业,增加就业率,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2.交通运输调整经济产业结构

交通运输部原名为交通部,随着名称的更改,交通运输业结构也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调整,也代表着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人才需求结构与交通运输业结构存在密切的联系,如某一方面产生改变都会对另一方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对经济产业结构起到重要的调整作用,从本质而言,交通运输业的发展能够推动沿线经济的发展,缩短产业之间的距离,推动产业结构趋向合理化、高效化,同时还起到调整能源配置的作用。随着经济的发展,产业升级不断加快速度,技术产业结构在资源配置关系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这种产业结构的调整,不仅对运输人才需求的结构造成了严重的影响,还对交通运输人才的专业性及多样性有着诸多的限制。由此可见,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对国民经济产业的调整具有重要作用。

3.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

民生建设的基本内容就是对人民衣食住行条件的改善。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对衣食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出行更是交通运输行业的主要任务。在经济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极大提升的今天,安全出行已经成为人们及社会关注的主要热点。当交通运输业发展过慢将无法适应经济发展的需求,同时对经济的发展起不到促进作用。将交通建设提到国家发展日程中,在其建设过程中必须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交通运输业的快速发展将缩短城乡之间的距离,将极大促进城乡交流和文明生态村建设,推动城乡一体化建设的进程。

四、国民经济与交通运输协调发展的措施

1.优化交通运输产业结构

为健全交通运输管理机制,必须不断对交通运输产业结构进行优化,同时进行监督管理机制的建立。如交通运输发展策略的合理制定,可以达到宏观调控的目的;对产业发展战略进行适当地调整,加大交通运输业建设项目的力度,对城市交通布局进行合理规划,以此达到产业结构优化的目的;加大相关法律法规的建立,完善交通运输管理体系,确保交通运输市场的健康发展,进而推动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

2.提升交通运输系统发展规模

交通运输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对经济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当相关部门不重视交通运输发展对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必将对经济增长造成极大损害。交通运输对经济增长起着先导性作用,因此在制定经济发展战略时必须优先发展交通运输业,并加大交通运输业基础设施的建设规模,推动交通运输与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

3.改良交通运输模式

随着改革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的规模不断扩大,已初步形成了以公路和铁路为主、航空水路运输为辅的交通运输网络系统。同时伴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为适应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家应站在全局高度增加、协调各运输方式的发展和相应基础设施的建设,进而优化资源结构及降低运输成本。为改善交通运输市场的竞争环境,发展多种运输方式可以有效促进市场竞争的有序性,同时可以为人们的出行提供更多便利,最终实现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交通运输业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不仅能增加就业率、拉动经济增长,还能调整经济产业结构及促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为实现交通运输与国民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必须在深刻认识到交通运输对国民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性的基础上,优化交通运输产业结构、提升交通运输系统发展规模及改良交通运输模式,只有这样才能推动国民经济更快、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连新泽,姚智礼.交通与经济发展的相关性研究及其应用[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0(35):278-279.

[2]张云,孙启鹏,丁海鹰.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有关问题的探讨[J].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3).

[3]刘秉镰,赵金涛.中国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发展因果关系的实证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5(06).

[4]蒋超楠,孔维一,刘源楮.交通运输与社会经济发展关系探析[A]\\第十一届全国经济管理院校工业技术学研究会论文集[C],2012.

[5]李盛霖.应对挑战科学发展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做好交通运输保障――在2009年全国交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节选)[J].西部交通科技,2009(02).

上一篇:旅游区景观设计范文 下一篇:旅游管理知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