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建筑设计相关规范范文

时间:2023-09-20 23:37:00

工业建筑设计相关规范

工业建筑设计相关规范篇1

目前,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承担了全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工作的综合管理,包括标准的制定、组织实施和对标准实施的监督。其中,在标准制定方面,包括标准的计划下达、编制、审批和印刷出版四个环节。每年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批准的工程建设国家、行业标准达数百种,每年的出版码洋达数亿元之多,因此,标准规范的编辑出版也成为一些专业性出版社的支柱性板块。其中,建筑工程类标准规范占工程建设标准总量的30%以上,每年的出版码洋近亿元。另外,建筑工程类标准规范具有权威性高、影响力大;覆盖领域广、销量大、读者数量多;专业性强,技术要求贯彻执行力度较高等特点。基于此情况,建筑工程类标准规范相关图书的编辑出版也成为一些出版社拓展业务的重要方向之一。笔者从事了多年建筑工程类标准规范编辑出版工作,结合这几年的实际工作情况,针对建筑工程类标准规范如何进一步开展相关图书的选题策划,给出以下建议。

1.分析特点,合理切入

标准、规范、规程都是标准的一种表现形式,习惯上统称为标准,只有针对具体对象才加以区别。规范一般指在工农业生产和工程建设中,对设计、施工、制造、检验等技术事项所作的一系列规定,如《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住宅设计规范》等;规程则是指对作业、安装、鉴定、安全、管理等技术要求和实施程序所作的统一规定或专业性要求,如《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建筑工程大模板技术规程》等;对术语、符号、计量单位、制图等基础性要求,一般多采用标准,如《建筑结构制图标准》《建筑工程质量验收统一标准》等。综上所述,针对建筑标准规范的品种多、范围广、技术性强、实施对象的不同,在对建筑工程类标准规范进行逐步细分的基础上对其相关图书进行选题策划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切入:

以技术应用为主的标准规范

这类标准规范主要为针对工程勘察、规划、设计、施工、验收等的通用性要求。针对此类标准规范技术性强、专业程度化高、应用推广要求较大的特点,既可策划突出工程应用的规范应用手册系列图书,又可策划针对条文解读性质的规范理解与应用系列图书,还可以策划突出专业性较强的规范应用详解系列图书。如针对《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 94-2008)所策划的《建筑桩基技术规范应用手册》和《建筑桩基技术规范理解与应用》等相关图书;针对《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11)所策划的《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应用详解》等相关图书。

以技术指标为主的标准规范

这类标准规范主要是以制定基本技术内容、计算方法和相关参数选取为主的基础性标准。针对此类标准规范政策性、技术性、经济性强,涉及范围广的特点,可以策划以指导型为主的应用技术导则系列图书。如针对《严寒和寒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 26-2010)和《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 134-2010)所策划的《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应用技术导则——严寒和寒冷、夏热冬冷地区》等相关图书。

以普及培训为主的标准规范

这类标准规范主要是对相关从业人员普及基础性知识、培训基本技能,以规范行业发展,提高从业人员岗位素质,使之具有相应的职业资格。针对此类标准规范对普及培训的要求较高、量大面广的特点,可以有针对性的策划价格较低、可读性较强的培训(辅导)教材系列。如针对《建筑与市政工程施工现场专业人员职业标准》(JGJ/T 250-2011)所策划的《建筑工程施工现场专业人员培训教材》《建筑工程施工现场专业人员岗位资格培训教材》等相关图书。

以宣贯实施为主的标准规范

这类标准规范主要是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家政策法规、完善相关标准体系所制定的具有可操作性的统一技术措施。针对此类标准,可以策划相应的实施指南(手册)、宣贯辅导教材等。如针对我国第一部涉及多专业、以达到建筑节能设计要求为目标的《建筑节能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411-2007),为配合我国建筑节能政策全面展开并确保该规范在全国范围内的顺利宣贯实施而精心策划的《宣贯辅导教材》一书,就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当然,以上各类并不完全独立,可针对各类标准规范的不同特点,结合当前国家政策方针、相关领域发展的重点、热点问题,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和角度,合理切入,深度策划。

2.紧贴作者,深度挖掘

策划建筑标准规范类相关图书在选择作者这一环节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即作者是现成的(标准规范的主要起草人)且极具权威性(编写国家、行业标准的均为该领域的执牛耳者)。因此,策划此类图书的工作重心就由原来的如何选择作者转移到了如何抓住作者上来。上文所介绍的分析标准规范对象特点,找准合适的切入点是吸引作者的一个方面,只是充分不必要条件,下面结合笔者开展选题策划的心得体会,简要介绍如何进一步抓住作者的两个必要不充分条件:

以作者为本

作者是作品的灵魂,是作品的大脑。建筑工程类标准规范的主要起草人均为该领域的权威专家,直接决定了作品的起点和高度,具有无法比拟的先天优势。因此,紧紧围绕作者,最大限度地深度挖掘作者这个宝藏,以作者为本,则是每个编辑必须做好、做足的功课。如,通过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等查阅作者在此领域近期所发表的文章,进而了解作者近期的工作重点、课题方向等意向信息;通过查阅、分析研究建筑标准规范的编制会议纪要、专题调研报告、征求意见、审查意见等相关资料,巧妙找准作者的“痒处”,启发作者的创意情绪,激发作者的写作热情,用我们的专业素养将作者深度“套牢”,从而最终和作者建立起紧密的“情感”纽带关系。

提前介入

建筑标准规范的编制是一个系统性工程,主要的流程大致分为编制组成立暨第一次工作会议——形成征求意见稿——征求社会意见——形成送审稿——专家审查——形成报批稿——编辑出版等几个阶段。针对建筑标准规范具有政策性强、权威性高的特点,选取社会关注度较高的、与行业发展趋势紧密结合的以及在政策上有宣贯培训要求的标准规范,重点关注、缜密分析,提前与相关单位取得联系,密切关注标准规范的编制过程,积极参加标准编制的重要阶段,获取第一手资料,选取合适的切入点,提前介入策划相关配套图书,并配合标准规范的实施日期同步推出,借助标准规范的社会属性,取得最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综上所述,针对建筑标准规范的特有属性,在充分分析其特点,选择合适切入点的基础上,紧紧围绕“以作者为本”“提前介入”这两个必要条件,开展全方位、多角度的深度策划,变被动为主动,以时间换空间,那么策划一本双效益俱佳的建筑标准类相关图书将不是一件可望而不可及的难事了。

工业建筑设计相关规范篇2

关键词: 建筑业;;建筑设计;问题

Abstract: along with the social economy is growing, China's construction market vigorous development. As the guiding architectural design of architectural design standard increasingly underlines can not adapt to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and change of market. Architecture design standard lag hindered the development of architectural design, also influence the construction market prosperity. According to the current international performance standard for development, our country's existing in the architectural design standard all kinds of problems, hindere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 in our country, and building design standard also faced a revolutionary change and reform.

Keywords: construction; Design code; Architecture design; question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建筑的日益复杂化、综合化和多元化给建筑设计带来了难度和进一步的挑战。因此由政府或立法机关颁发了建设设计规范来规定对新建建筑物所作的最低限度技术的规范要求。建筑设计规范的内容和条例一般分行政实施和技术要求部分。行政实施部分规定建筑主管部门的职权,设计审查和施工、使用许可证的颁发,争议、上诉和仲裁等内容。技术要求部分主要包括:建筑物按用途和构造的分类分级;各类或各级建筑物的允许使用负荷、建筑面积、高度和层数的限制等;防火和疏散,有关建筑构造的要求;结构、供暖、材料、照明、通风、电梯、消防、给水排水、通信等的基本要求某些特殊和专门的规定等[1]。有些国家的大城市还制定与建筑设计规范平等的火警区域规范和分区规范。前者规定市区由于防火要求不同而对区内建筑物提出的技术要求,后者规定不同区域内的建筑功能类型以及对建筑物高度等的限制。

建筑设计规范作为指导性原则,它的目的不仅保护人类生命和相邻建筑或其他财产安全的需要,同时保障人们生活环境的质量和可再生资源的利用,适应市场的不断变化发展[2]。而我国现行的建筑规范在很大程度上已不能满足经济和技术水平的发展需要。虽然建筑设计规范提高工程建设科学管理水平,保证工程质量和安全功不可没,但现今的建筑设计规范中存在了各种各样的问题,笔者通过查阅资料发现了一部分建筑设计规范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面在以下各方面:

一、 建筑设计规范中存在的问题

建筑设计规范作为控制、指导建筑设计的标准,其中包括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企业标准、地方标准,在设计中起着坐标式的关键作用。现行的规范在许多方面明显的不适应当代建筑的变化发展,结合实际工作中的一些体会,本文通过剖析我国现行建筑设计规范存在的一些问题,表现如下:

1. 由于时间的原因,现行设计规范之间和原来规范条文之间常常出现互相矛盾,互不联系的现象,即设计方法之间无法形成一个完整的闭环系统。不能得出一个清晰、统一的整体安全度水准。现行建筑设计规范适用于各类建筑物,而各种建筑类型、风格与使用功能的不同,就不能在现行建筑设计规范中给予清晰的定位。因此,现行建筑设计规范给出的设计结果无法告诉设计人员各种建筑所达到的安全水准是否一致。当然更不会回答一幢建筑物内各种安全措施它们之间可否做到协调工作,涉及综合作用的安全程度如何。

2. 在日趋激烈的建筑市场竞争中,部分企业的经营者为了追求经济利益,往往忽略建筑质量,对整个工程设计与建筑解决方案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少对建筑方案的评审、推敲、把关,在工程设计中给其它专业造成不可弥补的缺陷。对于某些设计单位,尤其是中小型设计单位,因为专业人员配备不齐,技术力量薄弱,保证体系不完善,面临着企业生存危机。企业为了承揽到工程,全部按照业主的意志行事,为投其所好,将规范、规程的要求弃置一边,从建筑设计方案上一味地迁就业主。

3. 限制了设计人员主观创造力的发展,非常灵活的、太过具体的规范条文,常常限制设计人员的想象,无形中僵化了人们逻辑思维。同时现行建筑设计规范跟不上新技术、新材料和新工艺的发展。指导性规范严格的定量规定妨碍设计人员使用新的研究成果进行设计,尽管这样的设计可能导致系统安全程度的提高和投入的降低,但有可能与现行建筑设计规范不符。指导性规范的危险性还可能是大多数指导性规范的条款来源于对历次经验教育的总结,这种经验总结不会包括所有的事情发生的因素,特别是由于建筑型式的发展而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更不可能是建筑设计规范的编写者们在之前或者更早年前编写建筑设计规范时就可能考虑到的全部问题结果[3]。

4. 建筑师不重视自身业务素质的提高,缺乏质量意识及责任心。缺少对规范及强制性条文的学习和理解,有的对国家现行规范不熟悉,甚至仍在采用作废版本的规范及图集。现行的建筑设计规范无法充分体现出人的因素对整体建筑设计安全度的影响。建筑的生产是为了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所服务的,人的素质无疑在较大程度上影响着建筑防火安全水平。比如人的生产、生活习惯、物业管理水平,人在建筑防水、防火中的心理状态等都在现实生活中成为安全设计主要考虑的因素之一。可是现行的建筑设计规范中是没有体现这类因素的作用。

5. 现行建筑设计规范中缺乏太阳能热水器的有关指标[4]。目前,我国的太阳能热水器生产和应用可谓如火如荼。专家估计,未来几年中太阳能的发展将迅速扩大,这是规划和建筑等行业不可避免的现象。但现行的规范中没有明文规定,甚至连太阳能行业本身也没有统一的标准。若想发展它那么潜在的问题非常多,主要体现在:发展不均衡。太阳能的应用在需要太阳能的地方不够理想。产品不规范。标准性差,产品规格众多,与建筑结合存在着一系列问题。

二、 改革建筑设计规范的几点建议

1. 规定设计单位提高设计人员的责任心和业务素质。企业领导不能只关心企业 效益而不关注企业的未来发展,要定期组织建筑专业技术人员的技术及设计法规的培训,技术人员要掌握国家现行有效版本的建设设计规范、法规、标准图集,注重自身技术水平的提高。

2. 普遍性建筑设计规范应服从专业性建筑设计规范。普遍性建筑设计规范指较多建筑都适用的规范,例如《建筑设计防火规范》、《民用建筑设计通则》等。它们拥有大众化的倾向,面面俱到而专业性更强的建筑设计规范是单独为某一类建筑制定的规范,比如《中小学校建筑设计规范》、《住宅设计规范》等。它们更适用于解决某类建筑在设计中的具体问题[5]。

3. 增加太阳能应用相关指标。建筑上的太阳能产品的应用在目前处在发展的关键时期,除应用税收等经济杠杆,通过建筑设计规范的制定也能大大促进其以后发展。建议增加太阳能的两个指标:“太阳能集热面积与绿化面积换算关系”。通过换算,鼓励开发企业、居民应用太阳能的积极性。具体来讲,就是要保证居住区最低绿地率的前提下,规定每增加一平米太阳能集热面积,可以允许减少二氧化碳排量等量的绿地面积,从而节约用地。“太阳能应用率”,这一指标将规定新建居住区内“太阳能应用率”达到某标准。

结语

建筑设计规范是工程建设常用规范之一。标准规范是广大工程建设者必须遵守的准则和规定,在提高工程建设科学管理水平,保证工程质量和安全,降低工程造价,缩短工期,节能、节材、节水、节地,促进技术进步,建设资源友好型社会等方面起到了显著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编者).建筑设计规范[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8

[2] 韩金晨. 浅谈建筑设计规范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建筑学报,2011(3)

[3]周立军.建筑设计基础[J].城市生活,2011(26)

[4]邢双军.建筑设计原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5]戚昌滋. 现代建筑设计规范[J].建筑师,2011(21)

工业建筑设计相关规范篇3

关键词:建筑供配电与照明;课程设计;工程案例

一、引言

建筑供配电与照明课程是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必修的一门核心专业课,具有理论联系实际密切、工程实践性强、知识丰富复杂、相关规范更新快等特点。课程设计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可以通过具体的工程案例,使学生将理论与实际紧密联系。

二、建筑供配电与照明课程设计实践

1.设计的内容

由于建筑供配电与照明课程涉及内容较多,设计时间一般为两周,在课程设计内容上,分别安排了建筑电气部分的设计和供配电部分的设计两部分。通过第一周的具体实践,让学生学会如何去设计住宅楼、商住两用楼、办公楼、别墅、宿舍楼等不同类型建筑的电气系统。第二周供配电部分的设计,主要通过综合公共建筑的具体实际负荷,让学生设计该建筑的变配电所,学会选择供电方案、供电等级、电源、变压器、高低压电器设备、导向电缆、配电柜,还要学会布置变配电所,将书本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工程相结合。

2.识图能力的培养

建筑供配电与照明课程设计需要学生依据建筑图纸完成照明系统设计、插座系统设计、防雷接地系统设计和变配电所设计。对学生来说,设计的第一步就是先要看懂建筑图纸,明确建筑图纸所呈现的各种信息。在此课程设计之前,学生很少接触建筑图纸。对于信息含量大的建筑图纸,学生一时之间还不能把握。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完成设计,在课程开始的第一天,通过多媒体对多项设计内容逐个讲解,同时介绍一些有关建筑图纸的基本知识。

3.专业规范的应用

专业设计规范是对设计技术的具体要求,是设计工作的规则。作为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的学生,在学习建筑供配电与照明课程设计时,遵循行业相关设计规范是必需的。建筑供配电与照明课程设计涉及《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GB50052-2009)、《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2013)、《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2010)、《低压配电设计规范》(GB50054-2011)等多项专业规范,并且每项规范包含的具体条款又非常多,对学生来说,看专业规范往往会感觉内容多而无从下手,具体设计的时候不知道应该依据哪本规范的哪些具体条文。因此,在课程设计过程中指导教师要讲解这些规范的适用对象及范围,帮助学生学会选择相关的专业规范进行设计。

4.加强平时考核

建筑供配电与照明课程设计共两周时间,每天都会进行集中讲解。为了让学生能够及时按照课程规定完成设计内容,可以分阶段对学生成果进行考核。考核主要采取的方法是据课程设计教学的进展情况,每天随机抽取几名学生的学习成果,通过多媒体呈现给所有学生一起讨论。针对成果中的问题逐一进行讲解,同时指出设计中的亮点和不足之处。由于学生每个人的自尊心都很强,都想让自己的成果得到其他同学的认可,所以都会主动学习,这样学生的学习热情被充分调动起来。

5.答辩环节

在课程设计之初就明确要求,课程设计结束后需要每个学生依据课程设计的相关内容进行答辩。在答辩过程中,教师一般会问学生一些关于课程设计内容的问题,根据学生回答问题情况给出相应的答辩成绩。学生非常重视答辩环节,提前都做了充分的准备。答辩不仅可以考核学生对于课程设计内容的掌握情况,同时还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积极的作用。

三、结语

本文结合建筑供配电与照明课程设计的实践,从课程设计的内容、学生识图能力的培养、专业规范的熟知以及成果考核等方面进行了探索总结,在教学应用过程中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冯增喜,于军琪,何波,等.建筑设备自动化课程设计教学实践与研究[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1(9).

[2]于军琪.智能建筑课程设计与项目实践[M].北京:中电力出版社,2011.

[3]朱学莉,朱树先,郭胜辉.基于工程教育思想的《建筑供配电》实践教学改革初探[J].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13(1).

[4]羊梅,任凤娟.“教学做一体化”在“建筑供配电与照明”课程建设中的应用[J].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6).

工业建筑设计相关规范篇4

关键词: 建设 施工图 建筑

工程设计及建筑专业存在施工问题。为规范建筑市场行为,提高工程设计质量,从源头上杜绝建筑工程的事故隐患,建设部下发了 《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 。

一、 存在的问题

1、 总平面图缺项问题。在施工图审查过程中,发现缺少总平面图或总平面图的设计深度严重不符合建设部批准的《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的规定》 占总数的 90%以上,集中表现在中小型设计单位。大部分设计的总平面图中只有建筑单体的平面定位,缺少建筑间距、 广场(含停车场)、 道路布置及道路的转弯半径、 宽度、 交叉点、 变坡点标高、 坡度、 坡向等竖向设计内容。

2、建筑防火设计问题。①地下室、 半地下室与上层共用楼梯时,按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第 5.3.6 条和 《高层建筑防火规范》 第 6.2.8 条强制性条文的要求“应在首层与地下室或半地下室的出入口处作防火分隔” ,但目前在带有地下室的多层住宅设计中,普遍忽略了地上、地下部分的防火分隔。②汽车库贴邻其他建筑时(含地下车库内贴邻的其他设备用房),按 《汽车库、 修车库、 停车场设计规范》 第 5.1.6 条和《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第 7.1.4 条强制性条文规定,必须采用防火墙隔开。③高层建筑变形缝一般留得比较宽,缝内自然形成一个上、 下贯通的竖井,有很强的拔火作用。而审查项目的 33%在工程设计、 构造节点设计中通常忽略这一特点, 将高层建筑室内的变形缝采用易燃材料木板条盖缝。

3、 民用建筑的节能设计问题占审查项目的 64%。在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方面,有的设计人员对节能设计及规范没有足够的重视,也不够熟悉。时常出现类似窗墙比不符合要求,且未调整外墙、 屋顶等围护结构传热系数的问题;在不少设计中对不同的墙体、不同的热工要求,不做热工计算且节能材料选择不当; 《节能备案表》 中填写的内容与施工图中的内容不一致的情况也时有发生。

4、 关于安全疏散的问题。①对商业建筑疏散宽度的计算问题,占审查项目的 34.5%。应按 《商业建筑设计规范》 第 3.1.2 条和第 4.2.5条计算出营业面积和营业部分的疏散人数,再根据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表 5.3.12 查出疏散宽度(高层建筑底层裙房为商业建筑时,应以《高层建筑防火规范》 第 6.2.9 条为准)。但在工程设计中,许多设计人员计算概念不清, 造成所设计的商业建筑的疏散宽度不符合规范中强制性条文的规定。②在商住楼建筑中,商店与住宅部分共用一个楼梯,且两种不同使用功能的出入口没有分开设置,违反了 《住宅设计规范》 第 4.5.4 条和 《高层建筑防火规范》 强制性条文的规定,占审查项目的 10%。③在多层建筑中,大于 60m 的房间仅设一个安全出口、 房间内最远一点距安全出口的直线距离大于 14m、在室外疏散楼梯周围 2m 内的墙上开设其他门窗洞口的现象也经常出现,这类问题占审查项目的 6%。④在多层住宅设计中,为控制建筑面积,地下室层高降低到 2.20m,致使地下室楼梯平台下净高不足 2m 或楼梯段处净高不足 2.20m,违反 《民用建筑设计通则》 第 4.2.1 条第五款强制性条文规定,属于设计中的常见多发病,占审查项目的 36%。 对此建筑专业应作取消平台梁,改为板式楼梯的处理。

二、 原因分析

1、 在日趋激烈的建筑市场竞争中,有些设计单位,特别是中小型设计单位,由于技术力量薄弱,专业人员配备不齐,质量保证体系不完善,面临着强烈的生存危机。为了承揽到任务,一切按业主的意志行事,为投其所好,将规范、 规程的要求弃置一边,从建筑设计方案上一味地迁就业主。

2、 一些企业的经营者为了追求经济效益,往往忽视质量,对建筑方案与整个工程设计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少对建筑方案的评审、 推敲、 把关,在工程设计中给其它专业造成不可弥补的缺陷。

3、建筑师不重视自身业务素质的提高,缺乏质量意识及责任心。缺少对规范及强制性条文的学习和理解, 有的对国家现行规范不熟悉,甚至仍在采用作废版本的规范及图集。

三、 几点建议

1、建立健全内部的技术管理体系,加强建筑方案的评审工作。直接影响其他专业方案优劣的,应予以足够的重视。建筑方案要做到符合国家现行规范及强制性条文规定的要求,使其技术先进、 经济合理。

2、 提高设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责任心。企业经营者定期组织对专业技术人员的技术及法规的培训,掌握国家现行有效版本的规范、法规、标准图集,注重自身技术水平的提高。

3、经营者要有质量意识。设计质量与市场经营是相互统一的,质量是企业生存之本、 发展之源,要树立 “质量就是市场,质量就是效益”的观念。

4、 遵守法规,排除干扰,科学合理的安排工作。目前,建筑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业主对专业知识掌握程度相差很大,面对这种情况企业的经营者要摒弃 “重经营、 轻质量” 思想。根据工程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科学合理、 切实可行的设计计划赢得市场。

5、加强勘察设计质量管理。针对勘察设计质量存在的问题,可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全力推进勘察设计单位的体制改革。明晰产权关系,充分调动广勘察设计人员的积极性,在行业内营造一个吸引人才、 留住人才政策宽松的工作环境,构筑一个良性循环的用人机制。二是建立与市场经济接轨的监督管理机制。通过资质复查优化结构、 调整规模。加强勘察设计招投标管理,规范市场各方主体行为,为勘察设计行业创造统一、开放、 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三是建立和完善企业自律、中介服务、 政府监督、 设计保险质量保证体系。 实现设计风险社会化,进一步完善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的管理和运行机制。四是开展继续教育,加强标准规范培训,提高注册人员和勘察设计骨干的专业技术素质。推进施工图审查制度是对勘察设计质量监督的有效手段, 目的是促进行业设计水平和质量责任意识的提高。因此,在工作中要结合实际情况,进一步完善施工图审查制度,在原有制度基础上建立网上审查制度,设计人员执业不良记录档案制度,实行审查人员资格考核和动态管理的淘汰制度。促进审查责任, 审查质量与管理水平的提高。

四、结束语:

工业建筑设计相关规范篇5

关键词:建筑结构 安全 问题与措施

中图分类号:TU3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12(c)-0049-01

建筑结构设计是建筑工程中的重要环节,是建筑结构设计人员对所要建造的建筑的表达,对工程质量的好坏有直接影响。近年来,随着我国建筑业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建筑结构设计也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和突破,但是,仍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给建筑工程的安全带来了一定的隐患,从业人员只有具备扎实的知识功底,科学的分析在建筑结构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合理的改进措施,才能有效提高工程质量,保证人民的生活安全。

1 当前我国建筑结构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1.1 抗震性低

我国颁布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明确规定了建筑设施应达到的抗震指标,“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然而,从最近几年发生的地震如汶川大地震、玉树地震中建筑物的破坏状况来看,我国绝大多数的建筑设施抗震性远未达标,为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国家财产埋下了巨大的隐患。在实际工作中,很多建筑结构设计人员在进行建筑结构设计时没有认真的考虑建筑的抗震性,对建筑抗震性的认识不足,认为这只是一个表面工程。我国面积广大,各个地区的自然地理情况也不同,不同地区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也不同,从业人员应依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制定合适的抗震强度,在保证建筑结构稳固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的避免材料浪费。

1.2 部分建筑工程结构设计存在偷工减料现象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很多建筑厂商受到经济利益的驱使,为了降低建筑成本,常常在建筑结构设计中偷工减料。该类现象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部分建筑企业为节约建筑成本,获取高额利润,在进行建筑结构设计时,过度削减成本,忽视建筑质量和安全,导致建筑钢材等建筑材料的性能减弱,给建筑埋下了严重的安全隐患。依据我国建筑相关的法律法规,在建筑物的不同位置要选择与之相适应的钢筋配筋率,建筑企业相关人员应重视建筑配筋率,并在施工时进行监督。

1.3 建筑结构设计不合理

和国外同行业相比,我国的建筑结构设计行业起步较晚,很多国内的建筑结构设计者自身专业水平不高,设计经验不足,所设计的建筑结构不够科学合理,为建筑带来了一定的安全隐患。我国很多小型建筑公司的建筑机构设计师专业基础不牢,业务素质偏低,不会熟练运用建筑软件,所设计的建筑设施外观陈旧,结构欠合理,造成一定的安全问题。

2 如何提高建筑结构设计水平

2.1 严格遵守建筑结构设计规范

随着我国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建筑设施质量良莠不齐的现象愈加明显。国家为了整顿建筑行业中的各种行为,规范建筑行业秩序,颁布和实施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和政策,如《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等,这些法规和政策不仅仅在技术上对建筑行业的行为进行了规范,同时还具有法律的强制性,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这些法律法规也不断的更加完善。建筑结构设计师在进行建筑结构设计时,不仅要严格遵守相关法律和规则,更要敢于揭发建筑过程中的步伐现象,敢于上诉和寻求解决办法,最大程度的减少安全隐患,真正的做到以人为本。

2.2 提高建筑设计师的质量意识

建筑结构设计是一项综合性强的系统性工作,因此,建筑结构设计师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灵活的创新思维,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精益求精的工作精神,重视每一个工程环节的设计,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同时,建筑设计师还应了解各个规范与章程的内容,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将二者相结合,对工作中的经验和教训要勤加总结,并养成记录的好习惯。在进行建筑结构设计时,还应及时摒弃落后封闭的传统建筑结构设计,善于学习和掌握新的知识与技术,充分认识到建筑抗震的重要性,为人民群众的安全负责,对自己负责充分发挥积极性。在保证建筑安全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自身的创造性,使建筑充分体现自己的意识,积极响应国家政策的号召,确保建筑安全。

2.3 提高建筑结构设计人员的专业能力

随着建筑行业的不断完善与发展,与传统的建筑结构设计相比,现代的建筑结构设计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有了很大的区别,对建筑设计师的专业知识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要求建筑结构设计者具备更丰富的知识和更开阔的视野。随着信息化的不断发展,计算机已普及到社会各个角落,对于建筑行业来说,建筑结构的设计对计算机软件的依赖性越来越高,而这些建筑结构设计软件往往专业性较强,使用难度较大,很多建筑结构设计师都没有熟练使用的能力,阻碍了建筑结构设计的发展。因此,应积极推进新的技术和知识的培训与学习,加强对设计人员的相关技能培训,积极开发出更为优秀实用、简便的设计软件,不断的学习和创新,建立一个专业基础扎实,经验丰富,思想观念新颖的建筑结构设计者队伍,推动我国建筑结构设计的不断发展。

除上述手段外,我国的建筑厂商、企业还应树立严格的诚信意识与安全意识,要对所建造和售出的建筑的安全负责,在成本相差不多时,要最大限度提高建筑设施的安全度。同时,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旧的建筑结构设计原则已渐渐与社会发展水平相脱节,业内人员应不断创新建筑结构设计形式与内容,建设高水平的建筑设施来服务人民。

3 结语

建筑结构设计对建筑工程的总体质量起着决定性的影响,其设计应充分遵循安全、实用、美观的原则。从业人员只有认清设计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提出科学合理的措施和建议,提高自身的质量意识,努力丰富自身的专业技能,才能使自己的建筑结构设计能够符合新的时代与社会需求,使建筑造福于民。

参考文献

[1] 郑宇,王月明,吴芳,等.底部框架—抗震墙结构在平稳随机干扰下的响应[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8(1).

[2] 丁浩然,王清远.钢框架加层整体结构动力特性的有限元分析[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9(2).

[3] 程玉梅,王英,张乐文.地震作用下土—结构动力相互作用研究综述[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9(5).

[4] 苏琳,苏琪.利用系数计算多层内框架房屋水平地震作用和楼层地震剪力的分析[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9(6).

工业建筑设计相关规范篇6

【关键词】建筑活动;建筑法规;建筑法;建造师

从考入大学选择专业到参加工作至今,十余年来我的学习、工作一直和土木工程息息相关。但对建筑法规很多时候是只知道些皮毛,没有真正系统细致的进行过学习。于是,最近一段时间,开始了对建筑法规的了解和深入学习。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于一九九七年十一月一日通过并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这是我国建国以来的第一部建筑法典,第一次把建筑市场的规范运作纳入法制轨道。它包括建筑法规的概念范畴、作用、特征以及规范现状,通过阅读,我对建筑行业的认识有了进一步的了解。通过学习,也有了一些心得体会,最大的感触就是建筑法规很难掌握,越发的认识到它在建设活动中重要的规范作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要求一切经济活动都必须依法进行,在建筑行业正因为有了建筑法规,约束着建设者的活动,使建筑业文明有序的正常运行。越来越多的土建类注册考试都对建设法则提出了更高的掌握要求。近来对土建类建造师执业资格考试实施办法的规定中,第四条和第六条都明确规定:一级、二级建造师执业资格考试都必须设置《建设工程法规及相关知识》科目。建筑法规和建筑活动的关系日益密切,更好的规范了建设行为,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法律的保障。因此作为一名土木工程专业的教师,同样必须学好,真正的提高建筑法规方面的意识,增强对建筑法规的重视。

1.首先,我们应该明确建筑法规的概念。

建筑法规是指国家权力机关或其授权的部门制定的,旨在调整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经济组织和个人之间,在建筑领域中所发生的诸种社会关系中所运用的法律和规范的总称。

建筑法规有它的一些相应特征,例如:

(1)行政性:以行政管理手段作为调整方法,如授权禁止、许可、计划等词的应用。

(2)经济性:消耗资源、创造财富。

(3)政策性:有投资意愿、另外依据政府控制经济政策,反映基本建设政策。

(4)技术性:质量保证、技术性规范、标准。

从上面建筑法规的概念和特征可以看出,建筑法规很重要,它管理和约束着建筑业以及建筑市场的各个层次,对建筑师而言既有约束也有指导作用,换句话说也就是在建筑师的构思到建筑的实体出现,建筑法规的意识始终贯穿于建筑师的思想之中。

2.建筑法规具有约束性,形成一个“度”来贯穿着建筑领域。

因为它关系到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为保证建设活动顺利进行和建筑产品安全可靠,必须建设法规原则。建筑法规是在各地基本建设招待中必须遵循的依据,以保证建筑质量,保障安全,具有良好卫生环境和市容。

首先,最重要的确保建设工程质量。建设工程质量是指国家规定和合同约定的对工程建设的适用、安全、经济、美观等一系列指标的要求。建设法规通过一系列规定对建设工程提出了强制性质量要求,是建设工程必须达到的最低标准,并赋予有关政府部门监督和检查的权力。

其次,确保工程建设活动符合安全标准。工程建设安全标准是对工程建设的设计、施工方法和安全所作的统一要求。多年以来,我国建筑业就是伤亡率非常高的行业,建筑工地伤亡事件时有发生。建设法规通过一系列规定对工程建设活动的安全提出了强制性要求,并同时赋予有关政府部门监督和检查的建设法规权力。

第三,建筑法规在设计构成中也具有约束性。在我看来,建筑师不能凭借自己的想法进行设计,各个层次、各个方面都受建筑法规的约束,这也正是人们所说的一个“度”。而无论是建设单位、设计、施工、监理等各个部门都不能超越这个“度”,必须严格准守住这个底线。

它们都是建筑领域经过长期的实践总结出来的非常实用的规范。

3.建筑法规还具有指引性,是各地政府规定在该地区的建筑所必须遵守的规范性文件,通过学习各种规范性文件,对我们进行建筑各个行业最基本的指导。

总之,规范指导建筑行为,保护合法建筑行为,处罚违法建筑行为。

4.在建设工程项目过程中,存在着很多问题,诸如安全生产问题,施工人员素质低、建筑市场不规范、违反安全操作规程、材料机具质量不合格、缺乏基本培训和教育,缺乏应有的安全知识和安全防范意识、防护设施不全等等都是引起安全问题的主要原因。针对以上分析,为有效减少安全事故,应采取以下措施:

(1)建立健全安全组织机构;

(2)规范建筑业分包及完善安全法;

(3)加强安全教育;

(4)加强安全技术管理与协调;

(5)加强现场安全监督。

5.建筑法规也在各个方面发挥着作用。

它详细规定了哪些是必须所为的建设行为,哪些是禁止所为的建设行为;它保护符合法律规定的一切建设行为;它同时对那些违法建设行为作出适当的处罚。它主要是围绕建筑工程的质量和安全,因为这些直接关系到国计民生和全体公民切身利益。《建筑法规》用了民法通则中的连带民事责任概念,对建筑市场中相互推卸责任的混乱状态起到遏制作用。以工程拖欠现象为例,《建筑法规》就能较好的解决此类问题。我觉得诚信缺失是造成工程款拖欠的重要原因。我们不仅仅要用法律来防范和治理失信行为、更要依靠良心和信念来支撑诚信制度,维护良好秩序的屏障。《建筑法》的颁布实施,只是解决了有法可依的问题,要想使建筑活动及建筑市场走向规范,走向完善,进一步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需要建筑活动者增强法律意识,将自己的活动约束在合法范围内,将自己的利益建立在合法的基础上,对违法行为利害关系人能用法律赋予的救济手段来纠正和追究。维护建筑法的正确实施,不仅是建筑行政管理部门的事情,而是建筑活动者、参与者应当普遍遵循的义务,也是参与者各方维护自身权益的武器,只有参与者各方都自觉地维护《建筑法》及相关法律的正确实施,那么一个规范、健康的建筑市场离我们并不遥远。

要成为一名建筑师,绘图、建筑设计、建筑理论、物理学和法律法规等课程的学习是不可或缺的。特别是建筑的法律法规方面,没有它的约束和指引,创作出来的作品将失去最基本的适用原则。作为从事建筑行业的我们更要充分认清《建筑法规》的重要性,不光是我们为了考取建造师执业资格,更是为了以后它在我们从事建筑行业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一个合格的建筑师不光是要设计好的图纸,更要遵循建筑规范,保证工程建筑质量和安全,真正的为公民的切身利益着想,以建筑法规来指导自己的建设行为。

工业建筑设计相关规范篇7

【关健词】建筑智能化;工程质量管理;存在问题;解决对策

随着科技及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智能系统在建筑中被广泛应用。其质量水平直接关系到人们的日常生活。虽然近年来智能化行业的行为有所规范,质量有所提高, 但是在本人多年的质量监管工作中, 发现仍存在诸多问题, 这些问题的存在, 严重影响智能建筑的质量, 使得工程总体建设水平不高, 工程质量不能令人满意, 智能系统的开通率、无故障运行率、节能增效的情况与预期的要求有较大差距。这不仅不能带给用户现代科技的生活便利, 还给用户造成投资建设的巨大浪费, 损坏行业的声誉, 从而制约和阻碍智能建筑的健康发展。

1 存在的问题

1.1 对智能化系统的认识不深, 重视程度不够

在许多人看来, 智能建筑还只是一个模糊的概念, 对其实质性的内容、作用并不十分清楚, 认为可有可无。另外, 少数工程管理人员质量意识淡薄, 认为建筑智能化系统一般不会造成群死群伤, 不会出什么大的问题, 故对其施工质量不予重视, 认为好点差点无关紧要, 可以大着胆子在验收记录中签字, 质量控制也就形同虚设。存在着重视结构安全、轻视使用功能实现的现象。

1.2 智能专业技术人才缺乏严重

目前建设单位智能专业人员缺乏, 在项目立项报批时, 建设目的仍不明确, 提不出具体的功能需求及标准, 定位不清, 对功能的合理配置等方面缺乏规划设想。设计、图审机构缺乏建筑与智能化设计的复合型人才, 部分图纸质量低劣, 设计不到位, 设计深度不够, 图审走过场, 设计图纸无法指导施工。施工单位缺乏建筑与智能化施工的复合型人才, 尤其是总承包单位, 绝大部分工程没有配备智能专业技术管理人员。

目前监理工程师执业资格中分建筑专业和安装专业, 智能监理工作基本由安装专业监理工程师承担, 安装专业监理工程师队伍中大多为给排水、暖通专业或强电专业, 智能弱电专业人员可谓凤毛麟角。由于建筑智能化技术发展迅速, 且愈来愈专业化, 现有的专业配置已无法满足工程的实际需要。因此,培养一支技术过硬、责任心强的智能专业监理队伍迫在眉睫。政府监管力量严重不足。由于未配备这一专业的监管人员, 对建设、施工、监理、检测机构有失监管, 尤其对检测机构, 几乎处于空白。

1.3 功能需求不明确, 立项审批把关不严

除消防报警系统以外, 其他智能化系统未能与建筑、结构、水、电、暖通同步设计;方案设计、初步设计未经规划、建设等部门的评审; 施工图未经图审机构审查。图纸滞后现象普遍存在, 有的工程主体结构已验收合格, 智能化设计尚未完成,或者边设计边施工,更严重的是无图施工。 严重违反基本建设程序, 施工依据的合法性得不到保证, 更谈不上施工质量的控制。

由于智能化施工图的严重滞后, 涉及监测与控制节能的相关要求也就不能及时明确, 使得节能设计专篇中这部分内容缺失, 直接影响节能工程的实施与验收。

1.4 市场秩序较为混乱, 行为不够规范

目前建筑市场上仍有少数无资质的企业扰乱市场秩序, 造成恶性竞争, 既影响正规企业获得合理利润, 又直接影响行业的良性发展和技术进步。不进行招投标的情况较为突出, 如电话、电视系统, 具有一定的垄断性, 存在不经过招投标承揽业务的现象。

智能建筑工程即使进行了招标, 由于系统繁多,专业分包单位多, 肢解发包现象时有发生, 有的一个系统主干部分由一家单位施工, 分支及末端由另一家单位施工, 其中的衔接配合脱节, 缺乏系统的完整性, 并给协调、管理增加了难度。市场的无序竞争, 行为的不规范, 造成的最终结果是智能建筑工程的质量低劣, 某些功能无法实现,智能建筑不“智能”, 成为一个昂贵的摆设。

1.5 总承包、监理对施工质量把关不严

由于目前智能建筑分包工程大多数未纳入总承包管理, 加上总包单位无智能方面的管理力量, 不愿介入管理, 对智能建筑分包工程的质量几乎不闻不问, 各专业工种之间缺乏协调、配合和统一部署, 各自为政, 甚至相互阻碍、推诿扯皮;由于无智能专业监理, 智能工程的质量监管几乎处于真空状态, 完全靠专业分包单位的自律, 从监管制度上即存在严重漏洞, 其质量难以得到保证。本人在历次优质工程的检查中发现, 有的工程土建、水、电、暖通都精心施工, 但由于智能化工程未实施统一管理, 观感质量明显差, 存在桥架、管路安装不平直、无支架、不接地,线缆敷设混乱, 接线不规范等严重缺陷, 甚至某些功能无法正常运行。直接影响整体工程的质量, 影响企业的信誉。

1.6 规范滞后不完善, 可操作性较差, 验收流于形式

经过十多年的努力, 《智能建筑设计标准》、《智能建筑工程质量验收规范》等一系列规范、标准相继出台, 对规范行业行为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规范、标准的更新速度与技术发展速度未能保持一致,标准滞后的现象时有发生。由于《智能建筑工程质量验收规范》某些条款可操作性较差, 使得规范的贯彻落实程度大打折扣, 第三方检测大多数工程未能执行。又由于智能建筑的设备较精密昂贵, 一般在土建、水、电、暖各专业基本完成后才安装, 调试工作相对滞后, 加上较长时间的试运行, 才进行系统检测。这势必延长建设周期, 而建设单位往往急于投入使用, 将智能建筑部分子系统甩项, 致使部分工程智能系统未完工、未调试检测即举行了单位工程竣工验收。另外, 验收组成员中往往缺乏智能专业人才, 无法发现、提出问题。电视、电话、网络等系统涉及不同的运营商, 他们相对独立, 各自为政, 其设计、施工、验收基本游离于整个工程管理体系之外。

1.7 维护管理跟不上, 影响智能化系统正常运行

据统计, 在已建成的智能建筑中, 建筑智能化系统没有发挥正常作用的约有三分之一, 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系统交付使用后, 维护管理跟不上。在一些智能建筑工程中, 智能化系统竣工投入正常运行后移交物业公司, 由于物业公司技术力量薄弱, 人员专业素质不高, 加上建筑智能化系统的复杂与高新, 系统运行维护困难, 有故障不会排除, 不懂得调整优化运行模式以实现节能等控制功能。还有个别项目干脆将智能化自动控制改为手动控制,使智能化系统发挥不了作用, 造成资源极大浪费。上述问题的存在, 导致了建筑智能化产品、技术飞速发展, 工程管理却跟不上的尴尬局面。因此, 解决管理层面上的问题已迫在眉睫。

2 解决对策

2.1 提高认识, 加强行业引导和监管

智能建筑的定义为: 以建筑物为平台, 兼备信息设施系统、信息化应用系统、建筑设备管理系统、公共安全系统等, 集结构、系统、服务、管理及其优化组合为一体, 向人们提供安全、高效、便捷、节能、环保、健康的建筑环境[1] 。通俗地讲, 就是通过IT技术和智能材料的应用, 设法让建筑物具备一定的“智商”, 能像人一样“感知”建筑物内外环境的变化并采取相应的“行动”[2] 。

随着信息技术迅猛发展, 智能建设规模、投资在不断增长, 比重增加, 一些具有高水准的智能建筑如奥运场馆、世博工程不断涌现, 展现给人们不仅仅是视觉的冲击, 更是现代化的生活体验。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 促使人们追求更高的生活品质,对建筑物的安全性、舒适性、便利性、信息交互性、节能减排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1996年发展至今, 建筑智能化已融入我们的生活, 与我们息息相关。人们的认知程度也在不断提高, 以前看似高端的需求将变为常态需求, 智能化技术将逐渐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事物, 人们会像对普通的水、电安装工程一样来审视智能建筑工程的质量, 若仍停留在目前的水平, 则相关的质量投诉会不断增加。行业各部门应充分认识到这一发展变化, 未雨绸缪, 重视智能建筑工程质量的提高。

建筑节能作为国家的一项基本国策正逐步得到贯彻落实。要使建筑设备节能运行, 除选用节能高效的设备外, 还需通过对建筑设备的调节控制, 使其达到最佳运行状态来实现, 并通过对其用能情况的精确记录、分析, 制定科学的能效管理策略。上述这些, 需要运用BA 和系统集成技术, 而BA 与系统集成属智能建筑的两个子分部, 故建筑智能化技术是建筑节能必不可少的重要支撑技术, 建筑智能化的正常运行是实现建筑节能的重要技术保障。因此需要各级建设主管部门的领导予以关注, 以战略的高度来重新认识建筑智能化系统所起的作用, 让建设、设计、总包、监理都来重视这块工作, 重视智能建筑工程的质量, 使其真正运行起来, 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在促进智能建筑工程质量的提高, 引领行业规范、健康发展上有所作为。加大宣传培训力度, 让业主、设计、施工、监理了解熟悉建筑智能化产品的种类、功能、作用及安装调试技术, 普及智能的相关知识, 提高人们的认知程度。

2.2 注重人才的培养与引进

智能建筑是高科技的产物, 智能建筑学科是多学科的交叉和融汇, 有几十个子系统, 涉及计算机、电子、通信、自动控制、建筑设备及建筑结构等多门学科, 科技含量高, 必须要由专业人才来实施才能确保其质量。目前部分高校已开设建筑智能化相关专业并培养了部分毕业生, 加上社会上各种各样的智能建筑技术培训班, 人才缺乏的情况将逐步得到改善。建设、设计、施工、监理、物业等各有关单位应建立人才引进机制, 根据需要设立相应的岗位, 提高相应的薪资待遇, 吸引高素质人才到这一行业中来。目前已设立机电工程专业建造师执业资格制度, 但专业划分还应细化; 另外应设立智能专业监理工程师执业资格制度, 让具备智能建筑专业监理工程师执业资格的人员来从事智能监理工作。或让目前安装专业监理工程师接受系统的建筑智能化理论和工程管理的培训, 考核合格, 方可承担智能化工程的监理工作。若这一设想能得以实施, 将在很大程度上扭转目前智能工程管理不到位的局面。

2.3 严格执行报批制度, 强化图审报批程序

由于智能建筑是多学科的交叉和融汇, 各专业、各系统之间相互关联, 需要统筹兼顾, 协调配合。因此, 建筑设计必须与智能化设计总体规划协调同步。各职能部门应加强对报批建设项目的把关, 在建设项目立项申报时, 建设单位应在立项报告中明确拟建项目智能化系统工程的内容, 立项报告获批准后,方可委托设计; 在方案设计、初步设计的评审中, 应将建筑智能化的内容纳入评审范围, 不应忽视;施工图设计文件应经施工图审查机构的审查, 合格后方可实施。力求智能化系统与建筑、结构、水、电、暖同步设计, 同步审批。使智能化设计质量通过制度、程序上得到控制。若在工程实施过程中出现重大设计变更, 则应由原设计单位重新出图并由建设单位重新报审, 同意后方可实施。

2.4 规范市场行为

主管部门应加强监管, 凡属《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规定需招标的项目, 均应采取公开招标或邀请招标方式进行招投标, 在引进竞争机制, 打破垄断方面做一些工作, 努力营造一个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设计、施工的发包必须考虑系统的完整性, 不得肢解发包, 对违规行为应严肃处理。只有先规范市场行为, 质量行为才能得到有效规范。建设、监理应加强对设计、施工单位资质的审查。

2.5 加强施工过程质量控制

建设单位应加强协调, 明确总分包关系。智能等专业分包工程应纳入总包管理, 签署总分包管理协议, 明确各自的职责、权利和义务。总包单位应对整个单位工程质量负责, 分包单位对分包合同范围内的工程质量负责, 总包对分包应实施有效的管理。总包、分包单位应建立健全质量保证体系, 配备强有力的项目管理班子, 配备具有智能专业建造师上岗资格的项目管理人员, 并到岗履行检查、验收等职责。监理应加强对智能工程质量的监管, 督促施工单位质量保证体系的正常运作, 监督检查验收程序的落实, 即分包自查、总包核查、监理验收, 合格并在相关验收记录中签字盖章后方可进入下道工序施工, 实现层层把关。

2.6 完善规范和标准体系, 加强监督, 使验收工作落到实处

根据《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 GB50300-2001) 》第5.0.4条规定, 智能建筑作为单位工程的一个分部工程, 纳入了工程质量验收体系, 分部工程验收合格是单位工程判定合格的前提条件[3] 。因此, 只有智能建筑工程完成安装、调试试运行和系统检测, 智能建筑和其他各分部工程验收合格, 才能组织单位工程的竣工验收。建设单位应对竣工验收条件是否具备把关, 不具备条件不应申报验收。智能专业设计人员应参加竣工验收的检查, 建设单位还可邀请业内专家作为验收组成员, 以充实检查力量。

检测机构应客观公正, 提高检测能力、检测水平, 树立自己的权威性, 合理收费, 提高服务质量。质量监督机构应加强对智能系统设计、施工单位的资质, 施工图的报批审查情况, 变更认可情况,施工、监理人员的到岗履责情况, 工程实体质量及资料, 竣工验收等内容进行监督;加强对检测机构的行为监督;加大处罚力度, 对违规行为应及时予以制止, 并责令改正。标准、规范应根据形势的发展变化作出修订和补充, 地方政府也可以在国家标准的基础上制订地方标准, 完善规范体系, 提高可操作性。改进评优办法, 建议将智能化系统的运行检测结果作为评优的前置条件之一。加强优质工程评审中智能化内容的检查, 智能化工程未经验收合格不得评优。

2.7 加强物业管理, 提高管理水平

加强物业公司的人才引进, 培养一支熟悉建筑智能化技术的系统运行维护队伍;制定系统操作规程、操作员责任界面、交接班制度等;推行持证上岗制度; 做好系统的故障维修和预防性维护, 使系统设备的运行保持正常水平。

3 结语

总之, 随着社会信息化的不断深入, 需要在提高认识、人才培养、优化设计、规范市场、加强施工过程控制、提高运行维护水平等方面下功夫, 需要行业内外共同努力, 多管齐下, 促进智能建筑工程质量的提高, 使之在构建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 在实现可持续发展中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温伯银,赵济安,邵民杰,等. GB/T 50314-2006智能建筑设计标准[S].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7.

[2]王 波.建筑智能化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25-70.

工业建筑设计相关规范篇8

关键词: 民用建筑, 专业协调, 规范Abstract: In view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fierce competition in the domestic market of architectural design, combining the analysis of civil building design features, expounds the architects quality requirements, and puts forward some specific suggestions, the architect can adapt to the new requirements of the design development.

Keywords: civil construction, coordination, specification

中图分类号:TU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这几年, 随着国家的改革开放、政策引导和经济飞速发展, 从而培育了无限商机。国家和企业在基建项目上的大力投资, 使中国实际上已成为世界范围内的/ 大工地0, 这对于设计院来说, 无疑是一个黄金季节。但随着中国市场进一步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随着中国加入WTO, 服务行业也逐步对外开放和解禁。设计院面对的不仅是国有大院和民营小型设计所之间的竞争, 同时还要面对国外设计公司的竞争。本来不大的市场竞争更加白热化,市场充满了机遇和挑战。如何面对竞争, 如何把握建筑市场, 如何培养客户, 如何提高设计服务质量, 如何提高设计队伍的综合素质, 是一个企业生存的关键。

1 建筑工程设计的建筑师

建筑工程设计中的建筑师, 是工程项目设计的全面负责人,对本专业的技术问题有处理权, 同时全面协调解决内部和外部两方面的技术问题。对内协调各专业的技术配合、安排设计进度、出图计划, 对外协调甲方、乙方、施工方等各方面技术的配合。建筑师是建筑产品生产全过程中的技术桥梁, 是技术、经营、管理的综合体, 要做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中的建筑师, 首先要了解民用

建筑设计的特点。

2 民用建筑设计的特点

2. 1 建筑设计市场供过于求, 且供求关系随地域性失衡, 我国现有设计队伍80 余万人, 仅甲级设计院就超过千家, 供大于求造成激烈的竞争, 同时随着业主经营理念的提高, 建筑方案一般采用招投标方式。这些都要求建筑师有前期研究、方案投标、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后期配合、竣工验收等把握全局全过程的能力。

2. 2 民用建筑设计是以建筑专业为龙头, 各专业协调配合的产物, 方案阶段是艺术创意, 设计阶段是系统工程, 这要求建筑师有较全面的知识, 有很好的协调组织能力和决策能力, 有一定的技术威信。

2. 3 随着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 业主为了把握机遇往往要求/ 快餐式0 的建筑设计, 造成方案一定, 就限期交图, 限期竣工, 导致设计前期准备不足, 设计周期缩短。这要求建筑师应熟悉业务, 具备一定的经验, 事先对建筑方案的合理性、可行性、配套性充分考虑, 对设计中的每一环节实现预控, 做好相关专业配套方案的优化, 确保各专业设计同步进行, 减少返工, 对可能发生的意外情况有贮备对策。

2. 4 民用建筑功能各异, 千差万别, 但其共性是为人服务。当今, 竞争深刻影响人们的观念、生活、交往等行为模式, 引发意识形态的变化。竞争要求专业化和个性化, 要求建筑方案有针对性、有特色、有标志性; 竞争中更需要注重健康, 需要社会提供功能完善的康体文娱设施; 竞争需要信息, 需要高科技, 导致新的生产方式产生; 竞争要求建筑师应注重研究人的行为模式, 了解国内外各类建筑发展现状及趋势。谁先了解, 谁先研究, 谁就有可能提供优质全面的服务, 就能为使用者提供适用、美观、健康的设计, 就能拥有市场。

2. 5 建筑是一个最终的产品, 从设计到竣工是一个生产的全过程。这一过程受国家建设制度、规范、规程的制约, 受投资规模的影响, 因此要求建筑师熟悉项目建设程序, 了解有关消防、节能、环保等各方面的规定, 熟知相关建设经济技术指标和概预算定额, 这样才能做好业主的参谋, 控制好设计的规模。

3 建议

3. 1 熟悉建设标准, 合理执行规范

国家制定的标准、规范、法规是设计的依据, 是几十年国内外建设经验的总结, 是了解建筑功能类型内在规律的捷径。由于建筑师不可能对各种建筑类型都熟悉, 所以设计中以法规、标准为前提, 设计方案就不会出大格。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规范是经验的总结, 起指导作用, 但在执行过程中不应绝对化, 因规范随着经济的发展、技术的进步而在不断的修正。中国规范偏重于具体措施, 把技术限制住了, 国外的规范偏重于原则性的规定, 具体措施由设计者自主决定, 这样可以根据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技术条件, 选用更先进、更安全的技术措施。规范体现了公共利益, 国家利益, 所以理解规范的实质内容比了解其强制性更重要, 只有了解国家相关建设标准、规范、规定、规程, 才能使设计方案满足规划、环保、节能、技术进步等各项具体的要求, 才能符合国人的使用特点, 才能立得住脚。

3. 2 拓宽知识面

建筑师应具有广博的知识, 并通过经常不懈的努力去积累、提高。现在许多大型现代化建筑功能复杂, 专业化强, 涉及专业多, 分工细。只有拓宽知识面, 增加对新工艺、新技术的了解, 才能从专业的角度去理解、分析现代建筑的构成。

3. 3 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和与人交往的能力

建筑师不仅应有渊博的知识, 还应有很好的口才和与人交往的能力。与业主接触过程中只有通过交谈, 才能有沟通、有交流,才能展示建筑师的专业知识和职业魅力。通过交谈, 才能得知业主的构想、动机以及隐性的需求和评判标准, 只有把握业主的隐性需求, 方案才能出奇制胜。通过交流才能说服业主, 让对方认可你的构想和思路, 最终获得设计任务。清华的大部分教授都有很强的理论, 很好的口才, 他们了解国内外同类建筑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能比较其中的优劣, 提出新的构想, 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应作为学习的榜样。

3. 4 提高专业协调能力

中标的建筑方案代表业主的需求, 各专业需要在此基础上使设计完善、优化。建筑专业与相关配套专业在设计中不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 而是建筑先行, 各专业跟进, 协调一致, 合作完成的关系。设计中建筑师要考虑全局, 各专业应在总体思想指导下进行, 应根据工程的特点向各专业描述整体构思、强调方案重点,明确各专业的设计要求, 根据各专业的设计特点, 合理安排进度,做好专业进度计划配合, 避免个别专业的进度影响全局。

4 结语

上一篇:欧姆定律的知识点范文 下一篇:土木工程专业基础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