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歌教学的主要特点范文

时间:2023-11-15 09:20:43

唱歌教学的主要特点

唱歌教学的主要特点篇1

关键词:陕北民歌 原生态 民歌唱法 继承和保护

陕北民歌的保护和继承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随着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不断重视,我国逐渐加大了原生态文化保护的相关政策和经济投入,为很多的文化保护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和氛围。今天的陕北民歌并不算当今的产物,而是经历了不同历史层次的发展和堆积形成的,陕北民歌经历了几个重要的历史发展时期,尽管内容有所变化,但是在发展中仍然保留了其基本的唱法技巧和艺术特征,为此我们将详细的分析和整理陕北民歌原生态特征,并提出具体的保护措施。

一、 陕北“原生态”民歌唱法的基本特征

传统意义上的陕北民歌是指广泛地流传于陕西榆林、延安等地的一种民族歌曲,其种类繁多,主要有信天游、小调、酒歌、榆林小曲等,是黄土文化的精华,陕北民歌有着强烈的地域特色,是我国西北地区最为典型的文化符号。陕北民歌最为常见也最为特殊的音调特征是在五声或者七声的基础上由调式主音以及上下五度音构成的双四度重叠音调,其唱法相当程度上和这种调式有关,即大量的应用了双四度重叠的音调架构,使得陕北民歌中有着大量的四、五、七、调音,因此其唱法并不总是语言声调的细微变化,宽阔的音域也让其唱法有种粗犷的美感,节奏和旋律非常简洁,有着鲜明的粗犷、洒脱的演唱感。由于陕北民歌有着明显的地域特点,因此在演唱陕北民歌的时候不仅仅要掌握其音调的特色和语言发音,更加要熟悉其唱法的艺术特点,研究其唱法特征也是实现其原生态民歌文化保护的重要途径。

二、 陕北“原生态”民歌唱法整理

(一)陕北民歌唱法的影响因素

优秀的历史文化赋予了陕北民歌深厚的文化底蕴,特殊的历史文化背景造就了其粗犷、率真、洒脱的艺术风格。研究陕北民歌的唱法不仅仅对典型的唱法进行归类和总结,更加需要注意陕北民歌独特的地域文化。首先是其方言特征,陕北方言最大的特点是有着非常多叠字和叠词,大量叠词的使用也体现在歌曲中,生动而且充满活力的叠词也给陕北民歌增添了独特的艺术魅力,因此必须注重陕北民歌的演唱的发音。不仅如此,陕北地区的语言特点也造就了民歌中衬字、衬腔的延长特点,浓烈的地方语言文化的音调和唱腔也是其民歌独具特色的主要原因,其中很多衬词的使用不仅让歌曲更加的口语化,而且也让歌曲的演唱呈现出一定的连贯性和完整性,同时也有利于演唱者抒发自己的情感。其次是句式结构,在陕北民歌形成的初期很多人都是不识字的,导致其歌词相对来说简单,而且句式结构也多以二段式居多。二句式和四句式是其主要的句式结构,但有的时候为了完成抒情和叙事的需求,会采取重复或者增加句式的方式,演唱者要充分的了解这种句式结构,对于不同的句式结构和特点要采取不同的延长方式和情感,达到最佳的表演效果。最后是调式特点,典型的陕北民歌是在五声的基础上有调式主音和上下五度构成的,这也是旋律构成的主要特点,即通过一个纯四度为主要特征的方式实现了对音调和其他非四度音调的完美融合,构成了其基本的音调结构和特征。

(二)陕北民歌的唱法汇总

1.平腔唱法,这种唱法是以真嗓演唱或者以真嗓演唱为主的方式,演唱的特点是高亢嘹亮,是最为主要的唱法。这种唱法决定了其音乐的流畅度和旋律线的大起大落,尤其是很多的中长音的处理中均采用这种平腔唱法,是陕北民歌的代表性唱法。

2.断腔唱法,断腔实际上就是运用断腔和断音的方式使得演唱过程富有弹性,一般这种唱法出现在很多题材比较悲伤和哀怨的曲目中,甚至有的时候会出现一字数断、一腔数断的方式,演唱者需要结合演唱内容和情感将每一个音符都唱的清楚,将每一词每一句都讲清楚。

3.衬词衬腔,衬词和衬腔是基于语言特征的带着明显感彩的一种唱法,特点是演唱的轻巧。除了一些基本的叹词和助词来保证上下的连贯和整体性外,还有很多传承和沿袭下来的很多衬词。一般这种衬词和衬腔的使用都有着特殊的用法,演唱时注意衬词与正词部分的连贯性,注重衬词的发音。

4.滑音唱法,即在演唱中加入上滑音、大滑音、打腔等来体现出作品中的种类、力度和方式,滑音的唱法要结合方言的发音,突出咬唱的棱角感,突出民歌演唱细腻以及多样化的情感表达,演唱时注意发音的圆润自然。

三、 陕北“原生态”民歌唱法的保护和传承

(一)注重原生态民歌唱法歌手的培养

民歌原生态的唱法和艺术特征是其艺术的灵魂,这种内在的东西与陕北民歌的曲谱和内容无关,更加是一种文化的高度浓缩和凝练。可以说是依托在充满特色的陕北黄土文化中的,没有口口相传的传授,也就不会出现这样充满艺术特征的民歌类型,而人是民歌传播和继承的主题,因此必须加强对陕北民歌传统唱法歌手的培养工作。陕北民歌的形成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对于歌手的培训并没有形成规模的系统,历来都是口耳相传,言传身教的继承。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陕北人民的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很多的年轻人纷纷离开自己的故乡外出打工,陕北民歌遭受到了时代的冷落。后继无人让陕北民歌这种原生态的唱法遇到了很大的问题,因此必须加大政策和经济投入,培养更多的原生态唱法的歌手,保证陕北民歌原生态的文化魅力。

(二)做好民歌的搜集和保护

其原生态的唱法是依托在民歌的基础之上的,尤其是很多典型的唱腔对应了一定的曲目,因此要想完整的保护原生态的唱法必须加强对曲目的搜集和保护工作。民歌的保护工作有以下两个工作的重点:首先是歌曲本身不能随意的篡改,保证其曲目的内容、形式、唱法的纯正,必须尊重当地的特色文化,保持曲目的原汁原味;其次是保护好歌曲的地方特色,民歌的韵味时期艺术的灵魂,民歌的韵味和歌声的唱腔有着直接的关系,例如山西口音就唱不出陕北的那种韵味来,对民歌的保护有必要也有责任尽可能真实的还原民歌的韵味,近两年对于陕北民歌的保护成为了一个热门话题,必须重视陕北民歌不能受到商业运作的影响。

(三)陕北基层文化教育部门的扶持

陕北民歌的传统唱法是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文化的保护离不开有关文化部门的支持。因此必须开展陕北民歌相关的活动,在丰富民众娱乐文化的同时,也为陕北民歌的保护营造一个良好的群众基础,在广大人民群众之中保护传统唱法的继承也有着一定的优势,因为他们世世代代扎根在这里,能够保存原始的陕北民歌文化。除此之外基层文化工作者们还可以积极地调动民间艺术团的力量,从民间选拔传统唱法的歌手,然后再回归到民间去演出,形成一种良性循环。值得一提的是当前很多主唱陕北民歌的民间文化团体都是扎根在基层的,他们发挥着重大的作用,例如榆林市民间艺术团、志丹县民间艺术团等,不仅仅坚持原始的传统唱法还经常下乡表演,贴近群众,对于民歌以及其独特的唱法的保护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

(四)重视学校教育的作用

学校教育在民歌唱法的保护和继承中体现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学校音乐专业对民族声乐的教育可以从理论上完成对民歌的深入研究,让原生态的民族音乐知识得以系统化和科学化,不仅仅有着重要的文化价值也有着重要的教育意义。通过学校途径加强对原生态民族唱法的保护主要有以下几个重要的方式:(1)教材的编写。要想实现这种原生态民族唱法的保护和传承,必须得到相关教育部门和文化部门的重视,调动研究民乐的专家、学者等从基层发掘原汁原味的民族唱法,通过当面接受他们的指导,也可以通过录像、录音等手段对这些原始的唱法进行搜集和整理,特别是对于很多年龄较高的老艺人身上去发掘他们原生态的演唱方式和特点。当然了在注重范围和数量的同时,也注重精品化的道路,注重搜集精品化的特色唱腔和曲目。然后对其艺术审美特征以及文化价值进行理论上的研究和分析,并结合曲目的简介、演唱技巧等完成教材的编写工作,并将教材付诸于实际的教学过程,给陕北民歌的唱法提供一套完整的理论和系统;(2)注重师资力量的建设,借助学校教育来保护这种原生态的唱法必须重视师资力量的建设。任何教学的战略和方针都是通过教师来开展的,因此必须重视教师对原生态演唱技巧以及艺术特征的理解,不仅仅具备过硬的理论技术基础,更加重视起艺术修养。想要将原汁原味的陕北民歌的唱法发扬和继承下去,我们也可以让学校很多声乐教师跟随当地著名的老艺人进行学习,学习原生态的民歌唱法;(3)授课对象和方式,授课的过程一定要因材施教,挑选一些嗓音条件较好的学生进行教育。授课方式要按照教材来进行规划,授课过程一定要注重民间文化和历史文化的影响,并开设基础的文化课程让学生了解陕北民族文化的内涵,采取主修课、辅修课等灵活的形式完成授课,并积极的组织学生深入民间,了解原始的民歌的唱法。

四、 结语

陕北民歌的演唱技法有着多样化的演唱技巧和独特的音调旋律,以及浓郁的地方特色,要想实现对陕北民歌原生态唱法的传承和保护,不仅需要了解其基本的演唱技巧、音调运用,更加需要了解陕北的文化,我们总结和归纳了原生态唱法的特点,并提出了一定的保护措施,希望能够对原生态唱法的保护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基金项目:

本文为陕西省社科界2015年度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研究项目《“原生态”民歌唱法的“非遗”保护与传承研究》,立项号:2015Z086。

参考文献:

[1]方顺利.从音乐教育视角看《民歌・中国》栏目对原生态民歌传承与传播的作用[D].开封:河南大学,2008年.

[2]刘海霞.现代传媒对原生态民歌传承与保护的两面性[J].作家,2011,(20).

[3]卫素霞.原生态民歌的传承与保护[J].石家庄学院学报,2009,(05).

[4]蒋文娟.论原生态民歌的传承与保护――以湖北省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为例[J].黄河之声,2011,(04).

[5]齐晓芳,吴素芹.原生态民歌的传承与保护[J].广播歌选,2008,(05).

[6]胡恩.浅谈民间团体对原生态民歌的传承与保护――以柏杨龙船调民间艺术团为例[J].课程教育研究,2015,(01).

唱歌教学的主要特点篇2

关键词: 变声期初中学生歌唱教学策略

初中学生处在生理、心理发育的关键时期。随着身心的发展,他们必然要经历变声期,变声期的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声音沙哑、发声困难、跑调甚至有怪音等问题,出于害羞、怕被同学取笑等心理,他们不敢当众唱歌,从而对歌唱感到茫然,懊丧、自卑、畏难等消极心理也随之而来。同时,他们的自我意识逐步增强,渴望得到尊重,但又比较幼稚,正处在心理发展的矛盾阶段。变声期学生身心发育的特点,给初中音乐教学带来极大的难题,如何根据变声期学生的特点开展歌唱教学?音乐教师必须认真对待、仔细研究、科学应对,帮助他们度过这一特殊的发展时期。

一、正确认识变声期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

变声期是初中生正常的生理现象,是童声向成人嗓音过渡的过程。在这一时期,喉头迅速发育长大,声带也随之增厚增长。变声期的学生,唱歌往往不像以前那样轻松,高音也唱不上去,声音变沙了、变哑了、变低了。

在对待异性的态度上,他们既有好奇、朦胧和爱慕的一面(想接近异性、喜欢在异性面前表现自己),又有害羞、躲闪、轻视异性的一面(怕异性看不起自己、怕在异性面前丢面子,怕同讽刺嘲笑自己)。这些都是变声期学生正常的心理反应。

二、深入分析变声期歌唱教学的特殊性

初中学生大部分处于变声初期和中期,嗓音变化比较明显。而歌唱是一项技能,更是音乐教学中不可或缺的内容,随着大部分初中生逐渐进入变声期,给歌唱教学带来了很大的难题。经过多年的初中音乐教学,笔者发现,学生变声特别明显的阶段主要在七年级和八年级,而且男生比女生明显,主要表现在声音粗哑、音色变暗、高音发声困难且持久力差、音域显著变窄等。喉部的变化让他们难以驾驭自己的嗓音,不再像以前那样随心所欲,唱歌变成一种负担。保护好学生的发声器官,关系到变声后能否拥有漂亮的嗓音,有人主张“拼命喊嗓”喊出一副好嗓子,有人主张绝对“静养”,不唱、不练,养出一副好嗓子。我认为这两种观点都有失偏颇,我们不能单纯、片面地强调“拼命喊嗓”或绝对“静养”,而应当把练嗓和护嗓有机地结合起来,既要鼓励他们唱起来,又要教给他们必要的护嗓技巧。

三、灵活运用科学的歌唱教学策略

变声期学生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让歌唱教学变得困难重重,为了妥善、正确地解决这些问题,笔者在教学中不断探索、仔细研究,并认真总结了如下几点对策。

(一)合理安排教学环节。

教师要辩证地安排教学环节,把唱、看、听、想等学习活动结合起来。一般在教唱歌曲时,连续唱歌的时间不宜过长。一般不超过10分钟,最好是一首歌唱完就让学生的喉咙歇一歇,穿插讲授一些音乐知识。让学生唱唱歇歇,歇歇唱唱,这样不仅能使声带得以休息,减轻学生的负担,同时还能增加他们的音乐知识,培养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这对今后的唱歌教学是大有益处的。

(二)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学生对音乐课是有期望的,他们暂时从繁重的学习中解脱出来,需要轻松愉悦一下,调节紧张的神经,他们希望在音乐课上得到情绪的宣泄,他们更希望能得到美的享受。如果音乐课堂是呆板的,教师是严肃的,学生会感到失望。教师应紧紧抓住这个特点,在课堂上给学生营造一个民主、融洽、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有个好心情。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和谐课堂的前提。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教师要以亲切、平等、热情的态度对待学生,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形成一种温暖的、关心的、情感上的支持所造成的良好氛围。所以,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绝对少不了“爱”,教师要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去爱学生,这样老师与学生之间才能相互信任、相互理解。对变声期中的学生在歌唱中出现的不如人意的地方,教师要给予宽容和理解,用爱心消除他们歌唱的顾虑。而对学生做出的正确、积极的反应,教师要给予真挚的鼓励,尤其要消除那些较为内向的学生的害羞心理,善于引导,使其愉快地歌唱。

(三)引入适当的评价机制。

评价作为课堂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最重要是关注评价对象。因为我们评价的目的更多的是关注学生的成长,所以在作评价时,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作适当的评价。适当的评价是指:表扬和鼓励要适度,不要夸张,不切实际。有的教师不论学生唱得怎样,都说“好极了”、“太棒了”,这样的评价就失去了质量,缺乏指导性,有些不适合大声唱歌的学生,在老师的过分的鼓励下“硬撑”,容易损坏嗓子。

在教唱歌曲时运用适当评价,笔者在采用分组唱和男女生交替唱的方法时,会引入一些比赛机制,让课堂别有情趣。教师用科学的语言引导,如:比一比,哪一组歌唱状态最好;比一比,哪一组唱得最动听,比一比,哪组唱的歌曲情绪最准确。这样,既培养了学生对歌唱的鉴别能力,又激发了学生唱歌的兴趣。

(四)培养科学的发声方法。

培养科学的发声方法是建立良好的歌唱状态,引导学生把该放松的肌肉放松,如:下巴、颈部、嘴唇放松、喉头打开。把该用上力的肌肉用力,如腹部、腰背部肌肉,让歌唱变得自然、放松,避免“喊唱”。“喊唱”会使本处在变声期的学生的发声器官受损,所以运用科学的发声方法唱歌对变声期的学生来说尤为重要。

(五)选择合适的歌唱教材。

在选择教唱歌曲时,教师应选择音域窄些、音高低些、适应学生变声期的歌曲。歌曲的力度也不宜过大,旋律流畅缓和,尽量避免“大跳”音程,以免学生叫喊。而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的教材,每单元都有两首教唱歌曲可供选择。总之,教师要视学生的变声情况,选择合适的歌曲,如果学生唱高音有困难时,应该适当降调。

(六)关注学生的审美取向

变声期学生的音乐审美逐渐转向以个人喜好为标准,热衷于流行音乐。流行音乐是突破传统、缓解竞争压力、宣泄喜怒哀乐的一种最直接方式。青少年喜欢标新立异、追赶时髦、崇拜明星,流行音乐很符合变声期少年的审美需要。但要引起重视的是我国青少年由于滥唱摇滚歌曲,己出现唱坏嗓子的现象。对此教师要善于引导,要像大禹治水一样,宜疏不宜堵。

以上歌唱教学策略,教师可根据课堂情况综合运用。总之,一切为了变声期少男少女们的歌唱。

参考文献:

[1]张益琴.变声期学生歌唱心理障碍的形成及其解决对策.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5,(1).

[2]甘丽萍.在唱歌教学中如何正确对待变声期.中国教育创新,2008,(3).

唱歌教学的主要特点篇3

关键词:小学生;唱歌;自信心;培养

唱歌教学是音乐教学当中的基本内容,演唱也是学生易于接受的一种音乐表现形式。而在小学唱歌教学当中,许多学生不敢当着众多同学与老师唱歌,表现出紧张与害怕的情绪;也有一些同学唱歌时毫无感情,像是背书一般;还有些同学甚至讨厌唱歌。究其原因,主要为学生自信心的缺乏。因而,作为小学教师,需要针对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采取有效的教学形式,激发并培养学生的唱歌自信心,从而享受音乐、热爱音乐。

1.兴趣激发,引导参与

要培养学生的唱歌自信心,首先要让音乐吸引学生,激发他们的兴趣。只有在产生兴趣的基础之上,学生才能够更加自信地唱歌。音乐课有其自身的特征,每一首歌曲都会有它独特的音乐情境。因此,教师在具体的唱歌教学当中,可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与活泼的教学形式来培养学生唱歌的乐趣。

如何体现出丰富的教学内容形式来吸引学生?一方面,教师要积极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其中。例如,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抓住学生喜欢流行歌曲的特征,将课堂上的音乐教学与时尚元素结合起来,对一些流行歌曲进行改编来吸引学生,并让学生了解流行歌曲的利与弊,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音乐审美观。另一方面,寓教于乐,借助游戏也是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方式。特别针对一些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更具吸引力。例如玩边唱歌边拍球的游戏,接龙唱歌游戏,让学生在游戏当中减轻唱歌的心理压力,从而能够更好地发挥。

2.营造和谐课堂氛围

教学活动当中,情感对学生教学活动的参与有着直接的影响。教师在教学当中需要积极营造情感氛围,以民主的态度创造一个平等和谐的课堂环境,从而能够让学生感受到轻松的课堂氛围,在课堂中表现得更为自如。

教师如何发挥情感的疏导功能,促进和谐的课堂氛围?首先,教师要放下威严的架子,消除同学生之间的距离感,从而让学生对教师不再有恐惧感。学生在放松的前提下,自然能够更为主动与积极地表现,更喜欢音乐课。其次,教师要加强同学生的交流,注意到学生的心理动向,在唱歌时要观察学生的每一个眼神、表情,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所在,然后用范唱或者适当地交流,热心地帮助学生,让学生认识到自身的优势与不足之处,了解学生情感,打开学生唱歌“心结”,从而帮助学生建立起唱歌的自信心。最后,对待学生,教师要做到一视同仁,不管是对于唱歌唱得好的学生还是唱得差的学生,都需要给予机会,特别是对于一些乐理知识不牢固,性格内向胆小的学生,教师更需要给予关怀,用微笑鼓励,让他们从心理上得到满足,增强自信。

3.引导学生背记歌曲,提供学生展现的机会

《新课程标准》指明小学学生需要背唱歌曲,促进学生积累歌唱曲目。小学音乐教材中的歌曲都为针对儿童思想特征与时代特性所选取出的作品,这些都是陶冶学生音乐情操的好教材。教师在教学当中需采取多种方式,让学生能够背唱更多的歌曲,从而能够有更充足的信心。

例如结合表演形式的唱歌,在音乐教学当中加入一些简单的舞蹈动作,加深学生对歌曲内容的理解。例如教学《闪烁的小星》这首歌,在学生初步了解歌曲内容的基础之上,让学生自主编配舞蹈动作,给他们自由发挥的空间,从而促进他们在活动当中比较快地将歌词背下来。

4.激励性教学与评价

小学生在学习当中渴望得到教师的肯定与鼓励,因此,教师的激励性教学评价也必不可少。教师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设置一些奖项,例如“快乐男声”“未来歌星”等奖项,并设置诸如奖状等实际奖励,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唱歌活动当中来,积极发掘每一位学生的特点与亮点。而对于一些唱歌不如其他小朋友的同学,可以设置“希望奖”“潜力奖”等进行鼓励,给予学生必要的自信心,让学生在唱歌中体会到参与的乐趣,从而拥有更开放与勇敢的心态,主动表现自我。再如,教师可结合多媒体,创设动感的意境,利用视觉、听觉等多重感官刺激,加快学生的背记速度。例如教学《蜗牛与黄鹂鸟》时,利用多媒体播放出蜗牛与黄鹂鸟的动态情境,加深孩子们的兴趣,达到促进记忆的目的。

总而言之,针对孩子唱歌缺乏自信的现象,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当中,需要积极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及时给予鼓励,采取有效的教学内容与方式,锻炼学生的自信心与勇气,从而使他们的个性得到张扬,让他们感受到音乐的魅力,发挥音乐教学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 鸿.浅谈小学生歌唱自信心的培养 [J].大众文艺,2011(2).

[2]何吟晴.培养学生唱歌的自信心 [J].新课程(综合版),2011(5).

唱歌教学的主要特点篇4

关键词:幼儿园;唱歌教学活动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7-136-01

歌唱活动在幼儿的生活中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是表达自我情感的一种方法。但常常幼儿在歌唱活动中学习效果却平平,造成这种教学低效或无效的原因主要是教师自身的教学观念、教学的执行能力以及幼儿的年龄和学习特点。如何有效地进行幼儿园的歌唱教学呢?笔者认为歌唱活动的实施和设计应符合幼儿的学习特点,直观性、游戏化和情境化。用各种教学策略激发幼儿的学唱兴趣,促进有效教学。

一、幼儿园歌唱教学活动中低效或无效教学的表现

1、教师为教而教

在教学中不乏“为教学而教学”的行为,教师缺乏活动目标意识,不以促进幼儿发展为目标,盲目教学,活动环节凌乱,直到活动时间结束。不管幼儿的学习情况如何,幼儿有没有学会,学的好不好,几个孩子会了。这些基本的教学目标被忽视,那教学质量更是无从保证。

2、幼儿学习的主体不突出

在幼儿园例行检查中发现一个普遍现象,歌唱活动中很多老师带领幼儿一遍又一遍的唱,似乎孩子们的任务仅仅只是把歌词记住或者说是为了活动而活动。在课堂上过分的强调教,没有相应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幼儿的学习主体无法突出,导致幼儿得不到充分发展,影响了有效教学。

3、教材的选择过于随意

歌唱活动的教材选择太过于随意,在我们的教材上有许多歌,但不一定适合幼儿歌唱。通常在选择教材时忽视幼儿的兴趣,或是难度太大幼儿无法理解,或是偏离了幼儿的实际经验,影响教学的有效性。

二、促进幼儿园歌唱活动有效教学的策略

美国的人格心理学家奥尔波特认为:人类有一种“自主”,就是兴趣。兴趣可以激发幼儿的求知欲以及有效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幼儿的这种心理特征以及歌唱材料的特点决定幼儿的歌唱教学形式应该是多样化的。在唱歌教学时,灵活地选择教学策略,注重从激发幼儿的兴趣入手,再以趣激学。

1、歌唱活动的形式应游戏化、情境化、激发幼儿的学唱兴趣。纵观许多幼儿园的歌唱教学活动,大多以“示范、跟唱”的教学形式,重在“学歌词”,束缚了幼儿的思想和情感,禁锢了幼儿的学唱兴趣。而游戏是孩子们喜爱的活动。因此教师应改变教育模式,在教学中结合有趣的游戏、适宜的情境吸引幼儿,激发孩子的学唱兴趣。如在中班歌唱活动《颠倒歌》中,我用一些卡纸和桌子设置简单的树林场景,让幼儿带上相应的动物头饰,一边表演一边学唱。孩子们可兴奋了,欢快地唱着跳着,把自己当成树林里的动物。

2、根据歌曲设计内容的表现形式,激发幼儿学唱的积极性。幼儿歌曲的歌词内容很丰富,教师应该设计合理的表现形式来激发幼儿唱歌的积极性。

(1)动作暗示表现形式。在歌唱活动中,教师适当的动作暗示有利于幼儿更有兴致地学唱。如《大猫小猫》的歌唱活动中,歌曲要求唱大猫时声音重些,那么教师就可以将手的动作幅度变大,唱小猫的声音轻些,动作幅度小点。又如歌曲《丑小鸭》的最后一句“个子虽小本领大,整天嘎嘎嘎”其中就有一个音较高,教师在教唱中可以将手抬高,暗示幼儿声调提高。这种方法不仅使幼儿集中注意力快速学会演唱,而且还唱出了歌曲的风格和特点。

(2)故事表现形式。故事对幼儿来说,具有很大的吸引力,教师可以利用幼儿对故事的兴趣,将具有较强情节性的歌词内容,编成小故事讲给幼儿听,来增强幼儿对歌词的理解和记忆。如《小乌鸦爱妈妈》、《数鸭子》、《两只老虎》等,教师可以在教学活动导入时对幼儿说:“今天,老师要给小朋友们讲一个故事!”引起幼儿倾听的兴趣,接着讲:“从前有只小乌鸦,它的妈妈年纪大了,躺在窝里飞不动了乌鸦叼来许多虫子……”故事讲完后提出与故事内容相关的问题,帮助幼儿理解和记忆歌词。在幼儿熟悉了歌曲的内容后,教师又可以对幼儿说:“现在老师把故事编成一首好听的歌,小朋友想不想听啊?”激发幼儿想听一听的愿望。这种将歌曲和故事结合在一起,不仅让幼儿理解了歌曲的内容和迅速记住了歌词,而且还体会到了歌曲的思想内涵。

(3)游戏渗透表现形式。游戏是合乎幼儿本性的,也是幼儿最乐意接受的形式。教师在歌唱活动中把歌曲的内容设计成一个游戏,幼儿在游戏过程中熟悉旋律、歌词、风格等。进而有目的地让幼儿脱离游戏进行演唱。有些歌曲在熟悉旋律的同时,可以设计游戏性的活动过程,改变传统的常规学唱顺序这样既能减轻幼儿的记忆负担,也能让幼儿更好地投入到活动中。如中班歌唱活动《袋鼠妈妈》,教师让幼儿扮演小袋鼠,充分调动小朋友们的兴趣。

3、合理配合提示策略,让幼儿在直观教学中学习

(1)动作提示策略。教师先根据歌词内容设计相应的动作,引导幼儿借助提示建立对歌词的初步表象记忆。同时,教师也注意引导幼儿尝试用动作来表演,以此来验证动作对记忆歌词的帮助作用。如在《数羊群》的歌唱活动中,在教幼儿识记B段歌词时,教师以正确的歌词内容和节奏提升幼儿的回答,并做相应的动作:当幼儿说“第六只,想跟你玩”时,教师即刻反馈“第六只,真――是――皮”,边说边打响指的动作。在这一环节里,教师对幼儿的回答不是仅仅给予重复和表扬,而是予以提升并做相应的动作,有效帮助幼儿理解、记忆歌词及羊的动态。

(2)图谱提示策略。利用图谱进行幼儿园歌唱活动的教学,符合儿童形象思维占优势的学习特点,如果不借助一些教学辅助材料,幼儿要理解、表现一些音乐材料是有一定困难的。像图谱这样的视觉符号材料作为歌唱教学活动的教具,可以把歌唱材料简单化、形象化,增强直观效果,这样不仅调动幼儿的学习兴趣,还能加深理解和记忆。

唱歌教学的主要特点篇5

关键词:歌唱;有效指导;关注;发展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1-352-01

歌唱教学中,关注课堂的开放,关注课程的整合,关注幼儿的发展,这既是幼儿园歌唱教学的亮点,也是幼儿园歌唱教学的难点。那教师集体活动中组织幼儿学唱歌曲时到底需应该怎么去指导呢?如何让这样的“关注”真实而有效?通过平时的摸索,我归纳出了以下几点。

一、创设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唤起孩子们的兴趣是调动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的重要的前提。著名儿童教育家陈鹤琴指出:“音乐可以陶冶人的性格和情感,可以鼓舞人的进取精神,应该为幼儿创设情景,培养幼儿对音乐的兴趣。”在进行唱歌教学时,我借用美术、舞蹈、游戏、故事等表现形式,生动直观地把歌曲内容表现出来,以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小乌鸦爱妈妈》是一首优美的、教育性很强的歌曲。我根据音乐的性质,设计了一个舞蹈,舞蹈形象地表现了小乌鸦不吵闹、不玩耍、急急忙忙赶回家照顾妈妈的情景。表演中我边唱边跳,让幼儿通过观看、欣赏,产生了要表现小乌鸦,要学唱歌曲的强烈愿望。

二、运用伴奏,增强歌曲表现力

幼儿唱歌时的伴奏运用必须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处理。首先是教师范唱要以清唱为主,但这不是绝对的,可以考虑在几次范唱中穿插运用伴奏。范唱中的伴奏要简单,突出主旋律,不能妨碍幼儿听清曲调。其次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唱歌的熟练程度和演唱形式来安排伴奏。对不同年龄的幼儿安排不同的伴奏。如小班幼儿注意易受干扰,感知水平低,音乐的感受力和音准能力弱,为小班幼儿设计的伴奏显然应以旋律伴奏为主,突出歌曲的旋律,以便幼儿感知和模仿。大班幼儿的音乐感受力和音准能力有了很大程度的发展,这时便可考虑和弦伴奏的运用,以加强层次感,进一步培养其音乐感受力。但是,这些伴奏要根据幼儿掌握歌曲的熟练程度来设计伴奏。如初学歌曲或唱歌不太熟练时,伴奏应以旋律为主,甚至可不用伴奏。在根据不同的演唱形式运用伴奏时,除了要考虑伴奏的复杂程度外,还要十分注意伴奏的音量控制,如独唱和齐唱,音量的大小应有明显的对比。再次是伴奏的运用应考虑幼儿的个别差异。如有些孩子音准能力强,节奏感等音乐感受里发展较好,伴奏时的和声运用可适宜加强;有些孩子音准能力弱,伴奏则应突出旋律。

三、融入氛围,鼓励幼儿创作。

幼儿喜欢自由发挥,自由,更喜欢显示自己的创作成果,因为这些成果出自已,是自己的创作,最能体现自我价值,因而也最能使他们获得真正的满足感。在歌唱教学活动中,引导幼儿为歌曲改编、创编歌词是很好的创作形式。我通常会选择一些歌词简单,多重复的歌曲,让幼儿自由地进行创作、改编。

四、创新形式,优化活动方式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教育活动的组织应充分考虑到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识规律”,要“注重活动的综合性、趣味性、活动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创新组织形式,优化活动方式,在幼儿园歌唱教学活动中有特别的意义。

1、多手段的运用

丰富多样的活动手段能有效提高幼儿的活动兴趣,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组织幼儿学唱新歌,方式手段有许多,切入点更可多种多样,教师只有灵活组织教学,才能使教学生动有效。歌唱教学可运用的方法有游戏导入、情景导入、填词创编、图谱辅助等,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时可以用一种,也可以同时采用几种,所谓教学有法,但无定法。

2、多形式的练习

歌曲的学习通常必须经过多次练习才能达到熟练。在引导幼儿进行练习、巩固演唱的时候。切忌用简单、机械的重复形式,教师要善于观察幼儿的歌唱情况,注意练习方式的多样化。例如,可以用集体、小组、个人演唱相结合的方式,可以根据歌曲的结构、歌词的内容、幼儿的能力水平等组织幼儿进行领唱、轮唱、分声部合唱等。这样既可以预防幼儿的声带疲劳,又可以引导幼儿养成注意倾听他人演唱的习惯,同时也能满足幼儿独立表现的愿望,并体验到分工合作演唱带来的快乐,增加歌唱的乐趣。

五、巧设图谱,有助幼儿记忆

利用图谱进行歌唱教学,可以把音乐材料简单化、形象化,增强直观效果,有助于幼儿理解和记忆,因此在歌唱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善于设计图谱。首先,教师应学会巧用形象,即教师设计的图谱形象应努力达到“卡通可爱、生动直观、色彩鲜明”等要求,这不仅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而且能激发幼儿的学习愿望,帮助幼儿形象直观地理解歌词。其次,教师应学会巧用色彩。图谱设计中的颜色应该巧用活用。如果需要突出歌曲中的重点或难点部分,教师可将图谱放置在有着不同色彩的底板上,一方面使图谱显得美观,另一方面能将重难点更好地衬托出来。

以上这些只是我在实际教学中的一些感想:我想教师只有真切的领悟到自身角色定位的重要性,才能在实践歌唱活动中更多的关注幼儿的实际情况和主体发展,关注幼儿的情感需要,而不是局限于约束纪律和简单的传授知识。教师只有对幼儿歌唱的发展特点和水平关注在先,顺应幼儿的意愿和兴趣,才能随后处理好教育的适切性与幼儿发展之间的关系。

最后,我想说的是:孩子的歌声是纯真美好的,属于孩子自己的歌是令人陶醉的。愿每个孩子都能愉快地放声歌唱,唱出理想,唱出未来,唱出真正属于自己的最纯真天籁之音。

参考文献:

[1]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2] 《幼儿园歌唱活动教学方法的尝试》《早期教育》2005.第10期

[3] 《幼儿音乐教育活动教材(中班)》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 《歌唱活动》.许卓娅.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唱歌教学的主要特点篇6

《杨柳青》是一首江苏民歌,新教材在原有基础上加入了二部合唱,通过合唱的训练丰富了歌曲本身。在教学时可根据歌曲指定的旋律进行填词,培养学生即兴创造的能力。可采用方言演唱,激发学生对歌曲、对音乐的兴趣。

【教学目标】

1.乐于参与聆听、演唱、创编等实践活动。

2.尝试用二声部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3.学说扬州话,用方言演唱歌曲。

4.通过听辨,初步了解南北民歌的风格特点及差异性。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尝试用二声部演唱歌曲,体会作品情感。

教学难点:用方言演唱歌曲;为旋律填词,开展创编活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在小学时我们曾学过这首歌曲,请跟随着音乐边律动边思考如下问题:歌曲的曲名为?歌曲表现了哪个地区?

生:曲名为《采菱》,表现了江苏地区。

(设计意图:由于歌曲《采菱》是一首小学五年级的学唱歌曲,学生听赏时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并能让其自行说出该歌曲是首江苏民歌。)

二、歌曲学唱

1.初听歌曲

师:今天我们需要学唱的歌曲是一首江南民歌,歌曲的节拍为几几拍?歌曲的速度为?歌曲属于民歌中的哪一类?(根据Power Point的选项做出选择)

生:节拍为2/4拍。歌曲速度为中速。歌曲属于小调。

(教学设计:通过初听歌曲让学生边聆听边划拍,体会歌曲的速度,找出强弱规律。)

2.民歌分类讲解

师:号子:“一领众和”,节奏律动。山歌:节奏自由、即兴性。小调:节拍规律、常有衬词。

(教学设计:简单了解民歌的分类并且体会其特点。)

3.分声部学唱

师:这首歌曲相信大家都听过,今天老师想让你们采用自学的方式学唱歌曲。

(1)学唱一声部(听伴奏自学歌曲)

师:我发现你们真棒,唱得真好。有没有哪位同学发现在刚才演唱时哪里唱错了?比如,节奏是否完全正确呢?

①重难点纠错、讲解

节奏:前八后十六、附点节奏、休止符。

②一字多音、一音多字

③一声部完整唱词(注意气口及咬字)

(教学设计:由于歌曲通俗易懂,大部分同学都听过其主旋律。所以让学生自学歌曲一声部,教师在学生演唱后根据其出现的问题进行纠错及重难点讲解,待问题解决后按照要求完整演唱一声部。)

师:这是一首合唱歌曲,要求我们用两个声部演唱。下面我们来着重学习一下二声部。

(2)学唱二声部

①哼唱旋律或视唱简谱(分层教学)

(设计意图:根据学生的能力采用分层教学,从旋律哼唱到简谱视唱,逐步增加难度。)

②分析调式

师:唱唱《杨柳青》的旋律,对照下面的音阶,你觉得它们是哪一种音阶构成的?

师:《杨柳青》为五声宫调式,旋律中的同音反复极具特色,更加加强了宫音的稳定性。

(设计意图:通过简谱视唱,让学生唱音阶并自主选择调式。)

③二声部合唱练习

(3)歌曲分声部完整演唱

(4)编创歌词

师:请你为《杨柳青》重新填词并演唱,比比谁填的词更贴切、更上口,以四人一小组为单位即兴创编(以学校生活或青奥为主题)。

例如:

(设计意图:根据歌曲的旋律让学生按照曲谱及节奏即兴创编歌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给他们展演表现的机会。)

(5)学唱方言版《杨柳青》

①视频欣赏

师:下面我们欣赏的这个版本,请与刚刚我们演唱的版本相对比,该版本是否采用了方言?是何种方言?

②学说扬州话

③用方言演唱歌曲

(设计意图:通过听赏方言版《杨柳青》,分组学说扬州话,总结出扬州方言与普通话的异同点。在此基础上学唱方言版本,采用男女生及师生配合表演的方式。)

三、评价测试

1.歌曲听辨

师:分别听取两首歌曲并说出每首歌曲相对应的地区。

歌曲1:《想亲亲》(陕北民歌)。

歌曲2:《搭凉棚》(江苏民歌)。

2.思考总结

师:简要说出江苏民歌与陕北民歌的风格特点。根据其风格特点简述其形成的原因。

(1)分析江南民歌风格特点及形成原因

①旋律:委婉、细腻、一字多音

②速度:中速

③节奏:规整

④常带有衬词,用方言演唱

⑤大多采用民族五声调式

原因:受地域、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等因素的影响。

(设计意图:根据两首歌曲的听赏,从风格上辨别出南北民歌,通过分析使学生了解江南民歌的风格特点及形成原因。)

(2)小结

师:南方民歌轻盈委婉,北方民歌粗犷豪放。你若想了解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不如抽空去听听它的民歌吧!

唱歌教学的主要特点篇7

关键词: 中学生 心理特点 歌唱教学

一、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剖析

中学时期是一个人从孩童阶段向成人阶段过渡的时期,在心理方面表现为由懵懂幼稚逐步走向稳重成熟。中学生具体包括初中生和高中生,年龄大致是11、12岁至17、18岁,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有着不同的心理特征。高中生的年龄大致在15到18岁之间,处于青春期末期,即青年初期。由于高中生知识学习和生活经验的积累,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日渐增强。在待人接物方面,由之前的自我经验型逐渐向理论型转变,心理状态较之前发生了很大变化:内心情感日益丰富深厚,爱国主义思想、集体主义意识、责任感和荣誉感均有了较高程度的发展。同时,他们的兴趣爱好更加广泛,对艺术类或文艺类材料会多加关注,并希望得到专业性的点拨。

虽然,高中生的心理特点与初中生相比有了很大程度的发展与提高,但在其发展过程中还是有很多矛盾:他们渴望被人理解又不愿将内心的想法告诉他人;对新鲜事物的探求欲很高但鉴别能力不强;自我规划具有超前性但客观条件并不能完全满足。

二、中学歌唱教学的基本现状

近年来,各地招聘中学音乐老师时,面试中最重要的一项就是声乐,这足以证明校方对中学歌唱教学的关注程度,再结合近年中学音乐教学的硬件设施进行考察,结果发现90%以上的县级以上的中学音乐教室均配备有钢琴,要求教师在教唱过程中必须有乐器伴奏,体现学校对歌唱教学的专业性要求。打开电视、电脑不难发现,社会中中学生合唱、声乐比赛越来越多,体现出社会对中学生歌唱能力的重视和对中学歌唱教学的重视。但有些偏远地方仍因为经济或者传统观念的束缚,认为音乐课与中考成绩和高考成绩并无关联,造成学生、家长和学校及当地教育部门有所忽视。

三、如何根据中学生的心理特点与中学歌唱教学现状的关系更好地开展中学歌唱教学

要想更好地进行中学歌唱教学,一切举措都应将中学生的心理特点与教学培养目标相结合,不可将二者分离开。具体方法如下:

1.旧曲新讲――在传统教学课题中运用新的讲授方式。

喜欢新鲜事物是初中和高中学生共有的性格特点,对于反映一定年代特点的歌曲,学生往往觉得枯燥无味,总觉得和自己的生活很远。但是,学习不能总随学生的兴趣来,学校有教学目标和任务,学生不能客观地了解自己真正所需的东西。因此,教师要有足够的专业素养和想象力,让学生会唱、愿意唱老歌,并且有深入了解的兴趣。

2.加入适当的科学唱法。

中学生在生理和心理方面都有所发展,生理方面主要指男生喉结增大,声音变粗变低,女生虽也有但不及男生明显。而在心理方面,学生对于知识的专业水准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希望得到专业性教学,要让学生感到科学理念无时无刻不贯穿整个课堂。

3.善于倾听和采纳学生的意见。

新课改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近年来,社会不断呼吁打造民主课堂,针对中学生逐渐展现出的独立性心理特点,教师不可再做学习过程中的“独裁者”。音乐教师需要认识到歌唱课不再是教会学生唱课本中的歌曲就可以的了。

4.多鼓励学生,并上台表演。

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具有一定的隐蔽性,他们渴望在人前表现,又希望通过周围人的推举而不是自己主动“出击”的,担心被旁人说自己“出风头”,因此不少同学不能够将自己的真实想法和才能表现出来,尤其中学生正处于接受新鲜事物最快的时候,他们对唱歌有极大的热情。作为中学歌唱教学工作者,应增加学生上台锻炼的机会,初期,只有少部分同学能够主动、从容、镇定地上台,绝大部分学生还是需要老师做思想工作,此时,老师应该耐心地鼓励学生,甚至采用强制性的挨个上台方式,并让学生演唱时进行适当的表演,要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上台唱歌,并且唱完后要给予更多的鼓励,最后想要达到的效果是从被动上台不愿意张嘴唱歌到从容上台最后再到自愿上台表演。

中学生因为其身处的特殊年龄阶段使家长、学校和社会给予其更多特殊照顾,学生在学校学习生活的时间最长,新课改的大力推广,使素质教育不再是一句口号,已经渗透进课堂教学的方方面面。歌唱教学作为学生素质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逐渐展现出它的优势。

参考文献:

[1]柏西・布克著.音乐家心理学[M].人民音乐出版社,1982.

[2]陈安福主编.中学心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邱小捷主编.中小学教育科研方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唱歌教学的主要特点篇8

【关键词】声乐教学美声唱法民族唱法融合

一、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

1.民族唱法

我国音乐发展历史悠久,各民族音乐发展呈现出较为明显的民族性,从内涵上说,民族唱法是我国各族人民按照自己的习惯和爱好,创造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歌唱艺术。从内容上说,民族唱法分为戏曲唱法、说唱唱法、民间歌曲唱法及民族新唱法。民族唱法产生于人民之中,继承了民族声乐的优秀传统,演唱形式多种多样,演唱风格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语言生动,感情质朴。因此,在群众中已经深深扎根,成为人们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民族唱法的最主要特征是音调高亢、气息讲究、语言生动、声音甜美。我国有56个民族,不同的民族习惯,不同的民族语言,形成了各式各样的民歌。例如:山歌系列、摇篮曲系列、茉莉花系列、送情郎系列、号子系列等。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受其他唱法影响,民族唱法得到了传承和新生,并且衍生和创新出很多新唱法。

2.美声唱法

美声唱法从定义上说就是喉头在保持吸气状态下,呼出气流吹响声带,使打开的共鸣腔体能够完全均匀共鸣的歌唱方法。它源于欧洲,作为欧洲音乐发展的重要产物,与欧洲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从古罗马帝国演唱和朗诵《圣经》开始,“圣咏”成为欧洲声乐的萌芽,庄严肃穆的演唱方式,适应了教堂风格,并在社会经济的发展下,逐渐引领和推动着欧洲声乐的发展和进步。美声区别于其他唱法的最主要特点,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美声唱法是混合声区唱法。美声唱法从声音来说,是真假声都用,是真假声按音高比例需要混合使用的。从共鸣来说,美声唱法强调将所共鸣的腔体全部调动起来,这种唱法本身有它自己特有的“味道”,特有的音质特色。

二、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的联系

1.美声唱法对民族唱法有促进作用

从歌唱艺术角度看,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的技能基本相同。例如,气息下沉、喉头位置、高音位置等,这些都说明了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能够融合共通。美声唱法利用气息,发出纯净美好而圆润的声音,充分调动身体各器官,使声音更具穿透力和影响力,在没有任何音响设备的情况下,也能发出完美的声音。民族唱法咬字更加靠近口腔后部,在美声唱法传入我国之前,民族唱法在创作上就以高音为主,判断一个人声音的好坏也基本取决于其音色的高低。一是在气息运用方面。美声唱法中气息运用及位置非常重要,对演唱者的基本功要求极高,其所传递的和谐、流畅以及平稳都要求气息运用要恰到好处,这对我国民族声乐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二是在咬字方面。美声唱法对咬字要求较为严格,讲究的是自由圆润,听起来自然淳朴。而我国民族声乐受方言影响,咬字不准现象较为明显,美声唱法对我国民族声乐的咬字有很大的帮助。三在共鸣腔体方面。美声唱法中共鸣腔体的运用,对民族唱法的影响也非常大,传统民族唱法的头腔共鸣较多,而美声唱法不同音区都有侧重的腔体,表现得更加全面和有针对性。除此之外,美声唱法对声音的要求较为统一,没有太大的转折痕迹,主要利用真假声转化,使音色更加完美。

2.美声唱法对民族唱法的影响

一是传统美声歌剧对民族歌剧的影响。我国古代已经有了较为丰富的歌唱形式,但与美声唱法有一定的差异性。美声歌剧重视人物性格及内心独白的塑造,但中国戏曲往往表达的是单一的人物感情特点,不能生动刻画人物的性格。美声歌剧的精髓在于表演,传入我国和戏曲文化融合后,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我国歌剧的发展,并促进了民族歌剧的诞生和发展。例如《白毛女》《乡村女教师》等。二是美声唱法对民族唱法延长形式的影响。美声唱法进入我国之前,传统民族声乐主要以独唱为主,合唱及重唱较少,但美声唱法的多声部合唱与重唱一直是其特色和优势,民族唱法在这方面可以充分借鉴,近年来创作了大量优秀的大型歌舞剧,例如《黄河大合唱》等。此外,我国歌唱形式主要以民族声乐为主,大多是抒情长调,而美声除了抒情之外,还有华彩、花腔等延长形式,我国民族声乐应借鉴和参考相关美声唱法,将传统的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法融为一起,能够使观众耳目一新,成为整场的创新点和高潮点。

三、高校声乐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是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相互孤立,不利于二者的融合。目前,高校声乐教学中,以民族唱法还是美声唱法作为教学主导方向,一直是争议的焦点话题。在教学中,很多学生进入大一,就被动地学习美声唱法或民族唱法,严重制约了学生的学习空间和创新能力,也制约了我国声乐艺术的发展。二是教学内容单一,影响学习效果。许多高校在进行声乐教学时,教师人为地对声乐唱法进行了划分,导致学生的演唱方向、演唱技巧及演唱风格受到了较大的束缚,尤其是师范生,由于教学内容严重匮乏,导致学生难以全面了解和掌握唱法类型,对其今后从教有很大的影响。三是高校整体教学体系较为松散。目前,艺术类院校处于高速发展时期,教学体系正在逐步完善,但远不能满足现代教学的需求,美声唱法比民族唱法发展的时间更长,也较为成熟,教学体系相对完善。民族唱法发展相对滞后,主要针对学生兴趣开展教学,缺乏完善的教学方法和考核体系,严重制约了民族声乐的发展。

四、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法的借鉴融合

1.借鉴融合的基本原则

笔者通过对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法进行梳理和比较,发现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法存在许多共通之处,有许多值得相互借鉴和学习的地方。在高校声乐教学过程中,如何取长补短,使二者融会贯通,笔者认为需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一是拓展声乐教学范围,丰富声乐教学内容。高校在开展声乐教学活动时,应注意将课堂构建成多元、共享的多媒体现代化课堂,充分发挥现代技术的优势和便利,丰富教学内容,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拓宽学生的眼界,激发学生的创造和创作能力。二是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艺术学习和传统教学有本质的区别,其因人而异,每个学生对美的理解都会有差异,对艺术的追求也是不同的。因此,在开展声乐教学活动时,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

2.在民族作品中借鉴和融入美声唱法

我国民族声乐作品种类繁多,题材丰富,笔者将民族声乐大致分为三类:号子、山歌和小调,并根据三者的实际教学情况,分析了如何在民族声乐作品中借鉴和融入美声唱法。一是号子——借鉴美声唱法的呼吸和共鸣。号子是劳动人民的歌,是反映和体现劳动人民精神面貌的歌曲。它主要以吆喝、呐喊为主,音调坚实有力,这样的歌曲听起来能够振奋人心。实际教学活动中,教师在教授声音的力度和宽广度时,可以借鉴美声唱法中的胸腔式联合呼吸和混合共鸣式,在具体的演唱活动中,利用美声的“深气息”“大通道”,再结合民族唱法的基本形式,这样形成的声音不仅具有弹性和力量,更具有穿透力和感染力。在这种音乐学习氛围中,能够使学生身临其境。二是山歌——借鉴美声唱法的真假声混合。山歌主要是少数民族地区在山间劳作放松时演唱的曲子,其最主要特征是节拍、节奏较自由。山歌代表着演奏者的内心情感,是一种抒情曲目。在不同的地域和民族,山歌有很大的差异性,一方面给学生学习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另一方面,丰富的演奏形式是学生寻找灵感的重要条件。在演唱上,山歌对技法要求极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借鉴美声唱法的真假混合音,利用胸腔式联合呼吸和混合共鸣式的调节,非常完美地达到高、中、低三个位置的统一,对其掌握民族音乐的音量、音色以及音高具有很重要的作用。三是小调——借鉴美声唱法的吐字和咬字。小调与山歌及号子不同的是其流行于城镇街道,曲调抒情流畅,结构规整均匀,节奏整齐轻快。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注意小调的演唱特点,借鉴美声唱法在吐字方面的技巧,改变传统民族唱法的缺点,并在演唱过程中,积极改变口形和吐字,这样对发声十分有利,音色也会更加圆润。

3.在美声唱法中借鉴和融入民族唱法

上一篇:核心素养下的音乐教学范文 下一篇:小学数学专题研究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