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歌实训总结范文

时间:2023-10-17 21:52:32

唱歌实训总结

唱歌实训总结篇1

【关键词】体系;训练;构建;理念

中国民族声乐艺术源远流长,声乐艺术理论日臻完善和系统化。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就有了声乐教学理论的记载:夫教歌者,先呼而出之,其声及清徵者,乃教之。这即是说,教唱歌应先看学生的基本条件,强调教以正确的歌唱方法和呼吸方法。中国的京剧唱腔,声区统一,字正腔圆,既能婉转如歌,又能抒发悲壮之情。尤其在唱高音的时候,强劲有力,穿透力强,且高音可唱到小字三组的c-e,甚至更高。此种唱法及其训练之道,能否借鉴于中国声乐演唱训练,的确值得我们思考和研究。借鉴“西洋唱法”的先进经验。人类发音器官的结构和发声原理是相同的,绝对没有哪位歌唱家的发音器官比别人多一个或少一个部件。那么,不管是中国人还是西方人,在进行声音训练时就有共性,就有相互借鉴的地方。“西洋唱法”历史悠久,除语言和音乐风格与我们有区别外,在嗓音训练方法和声音美学方面有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到底如何借鉴“西洋唱法”中的先进经验,中西结合,达到发展我国声乐艺术的目的,我们的先辈和广大声乐工作者已经作出了长期的、艰苦不懈的探索,也总结出了许多丰富的经验,总的来说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在声乐教学中,根据学生声音特点,因材施教,广泛汲取西洋唱法中先进的训练方法。第二方面是如何将美好的、受过良好训练的嗓音运用于风格不同的中国作品的演唱中。

一、正确理解科学的发声机理建立切合实际的发声体系

人的嗓音,就是一件乐器,一件能用不同语言表现音乐的奇妙的乐器。人要做到能正确、科学的发声并利用好嗓音这件乐器表现音乐,了解嗓音生理结构和发声原理是前提。人的发声器大体由声带、胸腔、喉腔、咽腔、口腔、鼻腔、头腔构成。简单的发声原理是:声带在气体的冲击下产生振动,然后声带振动发出声音,经过胸腔、咽腔、喉腔、口腔、鼻腔、头腔的共鸣,便发出响亮和动听的声音。音质、音色和演唱能力,都是由共鸣腔体调节出的不同结果。要做到自如调节共鸣腔体,必须经过严格、正规的训练。自然的歌唱与人的情绪、心理和其他肌肉、器官积极配合、协调有极大的关系,甚至是歌唱活动“生死存亡”的关系。如:喉器的位置在哪,气息怎样运动,路线如何,软腭在不同音高时的状态,舌根、舌头的运动,下巴如何运动,怎样张嘴,人的身体如何配合等都关系到声音的好坏。人的嗓音虽然在发声原理和生理结构上具有共性,但每个人的声音特点是不同的,除有男声、女声、童声,高音、中音、低音之分外,还有音色、发音习惯、语言习惯的不同,另外,还有生理和心理因素的不同,因此,每个人在学习声乐的时候,建立正确科学的符合自己声音特点的发声体系是关键。在练习时,每发一个音都必须符合歌唱发声原理;声音通畅,气息流动,音色优美,自然动听,有音量而不“伤嗓”是总原则。 有的同学急于求成,教师拔苗助长,在短时间内拔音量、拔高音、唱大歌,这样只会适得其反。结果,学生一开口全是毛病,有的毛病根深蒂固改都改不了。因此,初学声乐时,把中声区的基础打牢固,形成正确、积极、良好的歌唱状态是歌唱训练的原则性问题。

二、运用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

声乐教学,难就难在因材施教。要做到对不同的学生,都有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有几条原则是必须遵守的。 要做到因材施教,了解学生即“相才”是关键。在开始系统训练之前,老师对学生必须有全面的了解。而要了解一个学生,决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过程。要充分掌握学生的生理结构、特点、习惯、语言、歌唱条件、发声缺限等,然后制定出系统的训练方案。声乐基础训练,就像修高楼打基脚,基础不打牢、不打扎实,是修不起来的。学习声乐往往都有急于求成的毛病,都喜欢和别人比,老师也有拔苗助长的现象。主要原因是看到人家学习进步快,心里便着急,心里一急便急于求成,结果误人子弟。声乐教学一一定要循序渐进。在基础训练过程中,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声乐理念,培养学生正确的声乐审美观和正确的声音感觉。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音乐感受力

在进行基础训练时,千万不可光“练声”不“唱歌”。老师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演唱能力,安排丰富的曲目让学生唱,要认真分析作品,教学生充分表现好每一首乐曲,哪怕是很简单、很小的声乐作品,不断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力和表现力。在气息练习中,有的人喜欢专门教学生先找气再发声,这样往往造成学生找到了气息,但气息疆硬、不灵活、唱歌呆板,我们不妨让学生在歌唱中找气。其实,歌唱气息是本能的,情绪有了,状态对了,激情来了,气息自然就有了,千万不可故意深呼吸。

总之,在日常教学中,只要我们肯动脑筋想办法,理论联系实际,吐故纳新,与时俱进,就能构建起先进的声乐艺术教学理念。

参考文献:

[1]廖晓钟主笔.《音乐人才从哪里起步》读本

唱歌实训总结篇2

关键词:声乐艺术 教学理念 策略思考

先进的声乐艺术教学理念应该以本民族声乐艺术成果为基础,广泛汲取和借鉴西洋声乐艺术先进的经验和理论,形成世界性的中国声乐艺术。

一、如何建构先进的声乐艺术教学理念

一要,打破传统的“三种唱法”的思想禁锢。在教学中要结合学生实际,努力探索科学的训练方法,因材施教,中西结合。教师的任务就在于帮助学生修饰自己的声音,培养学生的演唱能力和素质,使学生的演唱自如、流畅、美丽、动听,千万不能去造“声音”。

二要扎根在中国民族声乐艺术沃土。中国民族声乐艺术源远流长,声乐艺术理论日臻完善和系统化。如中国的京剧唱腔,声区统一,字正腔圆,既能婉转如歌,又能抒发悲壮之情。尤其在唱高音的时候,强劲有力,穿透力强,此种唱法及其训练之道,能否借鉴于中国声乐演唱训练,的确值得我们思考和研究。

三要借鉴“西洋唱法”的先进经验。人类发音器官的结构和发声原理是相同的,绝对没有哪位歌唱家的发音器官比别人多一个或少一个部件。那么,不管是中国人还是西方人,在进行声音训练时就有共性,就有相互借鉴的地方。“西洋唱法”历史悠久,除语言和音乐风格与我们有区别外,在嗓音训练方法和声音美学方面有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到底如何借鉴“西洋唱法”中的先进经验,中西结合,达到发展我国声乐艺术的目的,我们的先辈和广大声乐工作者已经作出了长期的、艰苦不懈的探索,也总结出了许多丰富的经验,总的来说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在声乐教学中,根据学生声音特点,因材施教,广泛汲取西洋唱法中先进的训练方法。另一方面是如何将美好的、受过良好训练的嗓音运用于风格不同的中国作品的演唱中。

二、正确理解科学的发声机理,建立切合实际的发声体系

人的嗓音,就是一件乐器,一件能用不同语言表现音乐的奇妙的乐器。人要做到能正确、科学的发声并利用好嗓音这件乐器表现音乐,了解嗓音生理结构和发声原理是前提。

人的发声器大体由声带(含假声带)、胸腔、喉腔、咽腔、口腔、鼻腔、头腔构成。简单的发声原理是:声带在气体的冲击下产生振动,然后声带振动发出声音,经过胸腔、咽腔、喉腔、口腔、鼻腔、头腔的共鸣,便发出响亮和动听的声音。音质、音色和演唱能力,都是由共鸣腔体调节出的不同结果。要做到自如调节共鸣腔体,必须经过严格、正规的训练。自然的歌唱与人的情绪、心理和其他肌肉、器官积极配合、协调有极大的关系,甚至是歌唱活动“生死存亡”的关系。

人的嗓音虽然在发声原理和生理结构上具有共性,但每个人的声音特点是不同的,除有男声、女声、童声,高音、中音、低音之分外,还有音色、发音习惯、语言习惯的不同,另外,还有生理和心理因素的不同。因此,每个人在学习声乐的时候,建立正确科学的符合自己声音特点的发声体系是关键。在练习时,每发一个音都必须符合歌唱发声原理,声音通畅,气息流动,音色优美,自然动听,有音量而不伤声带是总原则。

有的同学急于求成,教师拔苗助长,在短时间内拔音量、拔高音、唱大歌,这样只会适得其反。结果,学生一开口全是毛病,有的毛病根深蒂固改都改不了。因此,初学声乐时,把中声区的基础打牢固,形成正确、积极、良好的歌唱状态是歌唱训练的原则性问题。

树立正确的发声体系,还有一个历史问题要克服,那就是唱法问题。过去人们把声乐分成“民族”和“美声”两大类,后来又有了“通俗”唱法。至使长时期以来,不管学生还是教师,在声乐教学活动中,常常说某某学生适合唱美声,而某某学生适合唱民歌;嗓门大的、粗犷的、宏亮的便是好的“美声”料子,嗓门不大,但优美、细腻、抒情、嘹亮的则是民歌料子。在教学方法上也一味去追求某一方面的东西,去“造声音”。其结果是将音乐教学引入误区。正确的发声体系,要尊重实际,尊重民族,尊重发声的科学原理,切不可人为地、主观地去认识。

更要强调的是,人的嗓音如人的指纹,是不一样的,且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特点。因此,在声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只能想办法去修饰每个学生的声音,使之流畅、有支持、有弹性、婉转动听或有力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尊重科学,稳步前进,切忌模仿。过去我们要学生多听人家唱,那是要求学生多听人家是怎样运用自己的嗓音,怎样把握作品风格,适合自己的便可以借鉴,但不可模仿。

要建立正确的发声体系,老师是关键。初学者若不通过教师的指点,几乎不可能正确把握自己的声音,自己听与别人听是有区别的。因此,老师必须有相当灵敏的耳朵和聪明的智慧,对学生美好的声音能自如把握、准确分析,然后让学生通过锻炼得以稳定。

三、遵循教学原则,做到因材施教

声乐教学,难就难在因材施教。要做到对不同的学生,都有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有几条原则是必须遵守的。

(一)先“了解”再“施教”的原则

要做到因材施教,在开始系统训练之前,老师对学生必须有全面的了解。而要了解一个学生,决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过程。要充分掌握学生的生理结构、特点、习惯、语言、歌唱条件、发声缺限等,然后制定出系统的训练方案。

(二)坚持把握基础训练和循序渐进的原则

声乐基础训练,就像修高楼打基脚,基础不打牢、不打扎实,是修不起来的。学习声乐往往都有急于求成的毛病,都喜欢和别人比,老师也有拔苗助长的现象。主要原因是看到人家学习进步快,心里便着急,心里一急便急于求成,结果误人子弟。声乐教学一定要循序渐进。在基础训练过程中,一是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声乐理念,培养学生正确的声乐审美观和正确的声音感觉。二是先从学生唱得最好的一个母音开始训练,逐渐过渡到其他母音的演唱,形成正确的、良好的歌唱习惯,即能“张口就来”。三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音乐感受力,在进行基础训练时,千万不可光“练声”不“唱歌”。四是锻炼学生正确的运用歌唱气息。在气息练习中,有的人喜欢专门教学生先找气再发声,这样往往造成学生找到了气息,但气息僵硬、不灵活、唱歌呆板,我们不妨让学生在歌唱中找气。其实,歌唱气息是本能的,情绪有了,状态对了,激情来了,气息自然就有了,千万不可故意深呼吸。

总之,新型声乐教学理念的构建,是使广大声乐教师 “多、快、好、省”地培养声乐人才的基础,积极探索出更多实施声乐教学的好路子、新路子。

参考文献:

[1]李晓贰.中国民族声乐演唱艺术[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1

[2]沈湘.沈湘声乐教学艺术[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8

唱歌实训总结篇3

【关键词】声区 歌唱训练 轻机理 重机理 全音域

国内外声乐界针对歌唱的“声区”问题,至今还是众说纷纭。有的认为,声区是客观存在的,并将人声划分为头声、胸声两个声区,也有划为头声、中声、胸声3个声区的;而持反对意见的人则认为,“声区”只是人们从自己的听觉或发声时的主观感受出发提出的,是一种主观、人为的划分。新格洛夫音乐和音乐家字典对声区的解释是:“根据发音的方法把音域分成‘头声区’‘胸声区’。”而在《韦氏大词典》中,对声区的概说似乎更多的是持反对意见,它指出,“任何年龄的人都不应使用声区概念”。美国国家声乐教师协会前主席威廉・文纳博士在他的集当代声乐科研与个人歌唱与声乐教学心得于一体的著作《歌唱―机理与技巧》中指出,如果歌手的嗓音训练良好,他的音域将以动态平衡的方式发出来,因此难以称之为“胸声区”或“头声区”。文纳博士的研究中还指出,“声区”这一术语最早是从管乐器――管风琴那里借来的。它通常与音域的概念混为一谈,即人们提到的“高音区”和“低音区”等。在管乐器的“声区”中,音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但真正区别在于音质,它是发音状态差异的结果。

笔者认为,专业的歌唱训练从初学开始就应以全音域的概念进行,避免使用“声区”变换的方法,以免出现声音的“断裂”。那么,怎样获得全音域的嗓音连接?让我们先了解最早的专业歌唱训练及那些有关声区的论说。

一、早期专业歌唱训练

研究人类声乐发展历程可以了解到从古代欧洲至中世纪近600年的漫长时期里,专业歌唱训练的概念尚未形成,歌唱处于自然发声阶段,那时的歌唱方法实际上是处于一种以声音的模仿和曲目的传唱为主要形式的自然状态。后来,一些部落的流浪艺人,由作曲家或有经验的歌手组织在一起,学习歌唱的曲目,接受歌唱训练,传授歌唱方法,具有了朦胧的“专业歌唱训练”意识,专业歌唱训练才由自然状态逐步向自觉状态转化。

从公元6世纪至16世纪,专业歌唱训练进入“早期阶段”,意大利成为专业歌唱训练的发源地和中心。由于复调音乐的兴起,对演唱者的歌唱技法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要求。复调音乐的声乐作品不仅在音域上更加扩展,而且许多曲目加入了装饰性花腔、切分音等在当时技术要求较高的内容,这就要求歌唱者必须研究新的歌唱方法,拓展歌唱技术领域。此时的意大利出现了以学校公众教育为主体、以训练歌唱方法为主要内容的声乐教学体系。这一时期的歌唱教学,已根据不同嗓音在不同音区的声音特性,将人声划分为女高音、女中音和男高音、男低音等不同的共鸣区域,开始提出诸如气息、假声、母音和喉腔等歌唱训练,尤其是对不同声部进行了有区别和针对性的训练。

17至18世纪,文艺复兴时期声乐艺术的先进理念和优秀成果被巴洛克时代的到来所传承。这一时期,由于歌剧的诞生,大大推进了声乐艺术及其教育的发展。一系列研究歌唱理论和教授美声唱法的学校、团体、机构应运而生。这一时期所形成的美声唱法及教育理论继承和发展了世俗歌曲和宗教歌曲的唱法中所有接近于科学与趋向于完美的部分,反映和提炼了以往专业歌唱训练成果中的有益经验,一批专业歌唱训练的杰出大师应运而生,并研究和产生了大量的声乐理论,主要有卡其尼和他的《新音乐》,托西和《华丽唱法的经验》,皮斯托奇、贝纳奇和博洛尼亚歌唱学派,波波拉和古代意大利歌唱学派等,特别是这一时期的歌剧作曲家兼歌唱家卡契尼,也是当时声望卓著的专业歌唱训练家,作为美声唱法最早的倡导者和实践者,他认为专业美声歌唱的训练必须遵循“自然的趋势”,使嗓音自然统一,在其声乐教学实践和总结中提及到“虚”的或“结实”的声音。他认为,“虚”的声音主要是指高音区较轻的嗓音机理,“实”的声音即指中低音域较重的嗓音调节状态。卡契尼的研究理论与文纳博士所提出的嗓音的轻机理与重机理如出一辙,意为歌唱嗓音的所谓声区,其实是音域的问题。

19世纪至20世纪初,随着科学的进步,人们对专业歌唱训练更多是从生理学、物理学等方面进行研究。在欧洲出现了兰佩蒂学派和加西亚学派,他们是欧洲声乐教育史上承前启后的重要人物。兰佩蒂学派在歌唱的训练上坚持以解决声音的吐发,注重实践经验为主;加西亚学派采取以科学研究为基础方法,立足于现代科学的观点和成果,去解释发声的原理与技术。虽然兰佩蒂在其著作《论歌唱的艺术》中把女声分为“头声区”“混声区”和“胸声区”,男声分为“混声区”和“胸声区”,然而在实践教学中他却遵循着首先训练饱满歌唱的声音(重机理),再进行从饱满的声音渐渐减弱(轻机理),接着再训练从最弱的音渐渐增强到饱满的声音,从小的起唱增大到饱满的声音的训练程序。而且在他的另一著作《美声歌唱的技巧》中还指出,真正优秀的歌唱方法是要使自然机能和健康的规律协调一致。

兰佩蒂所指的“自然机能的协调一致”,其实就是一种喉功能的“动态调节”,只不过由于他的教学是基于自身实践经验的总结而非基于科学研究,因此他没有意识到“喉”的这一科学机制。也就是说,虽然兰佩蒂在他的教学和理论研究中反复提到“声区”这一术语,然而,在潜意识里,他的教学是使学习者以一种科学的“动态调节”的嗓音机制进行的,也就是当时兰佩蒂的教学方法极为先进的原因所在。他的教学在18世纪是一种全新的、科学的歌唱训练法。相反,如果他在专业歌唱训练中确实如他的理论研究所刻意强调的“声区”概念,不仅将导致歌唱者在最初学习阶段嗓音的破裂,而且还将影响初学者在其今后音域的拓展,使原本可以自然协调的歌唱状态被人为地划分为僵硬、一块一块的“声区”。

二、喉的动态调节与静态调节

20世纪以来,随着科学的发展,在专业歌唱训练领域,人们越来越注意到“喉功能”的科学调节对专业歌唱训练的重要性,认识到所谓“声区”术语中的“胸声区”与“头声区”的究竟所在。之所以在传统专业歌唱训练中出现“声区”说,正是由于对喉功能的正确调节状态的忽视而造成的。

在歌唱状态下,能够为嗓音的正确发出而进行的“喉”的科学调节是“动态平衡”机制。所谓的“动态平衡”是指在歌唱发声过程中,当声门闭合以抵抗气息压力时,有三组特殊肌肉之间的平衡――环甲肌、环杓肌和甲杓肌的完美合作。相反,在歌唱过程中,对以上三组肌肉的僵硬和紧绷造成的嗓音“断裂”即是喉的静态调节。

具有专业歌唱嗓音训练实践经验的教师应该了解,那些歌唱的初学者在嗓音音区的发展过程中由于技术欠缺,在发声过程中,其喉的功能基本上以“静态调节”为主,比如他们对于任何喉内软骨及环杓肌、甲杓肌的扯紧状,是导致其如果不出现断裂就无法进行新的调节状态。因此,对于初学歌唱的人来说,如何做到“动态平衡”,是其避免出现断裂音的根本所在。那些优秀歌手的喉功能在歌唱时所处的理想“动态平衡”机制,是其获得圆润、通透、致远的歌唱效果的主要原因。当然,最为重要的是,在“动态平衡”机制下的嗓音,从低音域至高音域完全是依靠嗓音的“轻机理”及“重机理”在调节,完全摆脱了所谓“声区”的累赘。

因此,歌手在进行专业训练的过程中,如果从最初的阶段就不断地使自己的喉功能处于“动态平衡”之中,那么在其发展音域的过程中就可能更好地应用他的嗓音。可见,在专业歌唱训练中,教师应在学习者最初的阶段就开始帮助其建立动态平衡机制,而且这种平衡机制应适用于其全音域的调节。

三、获得“动态平衡”的动力要素――气息

在歌唱过程中,嗓音的启动器是呼吸系统,在起音中如何正确地将气息用于喉,使喉的协调达到完美,是使歌声“唱在气息上”,从而获得动态平衡的关键。

当发声器官在进行歌唱运动时,身体的呼气肌与吸气肌的协同作用是至关重要的,尤其是作为呼气肌的横膈膜在歌唱过程中对气息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在进行最初的专业歌唱训练时,教师应首先对学习者进行正确的呼气及吸气方法的训练,只有在学习者真正获得了正确的气息调节方法后,喉肌才能正常地进行调节。而任何情况下气息的僵硬和挤卡,必将导致喉功能的调节呈“静态”化,从而出现声音的声区化,使歌唱的嗓音出现断裂。

传统的歌唱呼吸法包括以下三种:胸式、肋式及腹式呼吸。胸式呼吸效率不高,它是为吸气的,并不能控制呼气,而且胸式呼吸容易造成喉部肌肉的紧张,最好不使用它;肋式呼吸的特点是肋骨的侧向扩张,由于肋骨的正常扩张是侧向的、部分向前,很少向上,其呼吸控制就是尽可能地持久抵制肋骨的松塌,这样的呼吸方法容易造成气息的僵死;而腹式呼吸恰恰联合了胸式和肋式呼吸法,而且腹式呼吸法由于横膈膜的强有力支撑,使气息在应用的过程中流动自如、上下贯通,由此能够产生各音域所需要的气息压力,从而使歌手能在不同音域间自如地协调气息的张力及提升,从而获得圆润而饱满、统一的全音域嗓音。

优秀的歌手在歌唱过程中能够在不同音域的任何一个音符上,对气息的压力及提升进行控制。国际上一些权威的研究曾指出,在所有嗓音中,出现声区改变的地方往往正是因为气息的提升出现问题。比如,从低音域进行到高音域的过程中,良好气息的提升力是避免声音出现破裂音的声区特征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例如,对同量的气息压力来说,发音越轻强度越小,所以,为了使音量在不同的音域不衰减,在音域变换点的位置增加气息的提升力是必须要做的。歌唱只有在气息的压力和提升力协调运用、合理调节的状况下,喉机理才能够以动态平衡的方式协调运作,从而使歌手获得嗓音在全音域的圆润通畅、无断裂现象。因此,在歌唱训练过程中,要想获得嗓音的“动态平衡”,建议使用腹式呼吸法,可用鼻子和嘴同时吸气,深入腹部,经由横膈膜支撑下再呼出进行练习。

结语

总之,笔者认为,在专业歌唱训练过程中,科学的训练方法应该把音域中“高的音”和“中低的音”当做“一个嗓音”来训练,而不应涉及声区的讨论。当歌手不再考虑声区的问题时,他们的嗓音机理将得以解脱。而且,现代嗓音科学知识也告诉我们:在嗓音的全音域中声膜是以同样的方式行动。

“一个嗓音”的训练即是全音域训练法。无论是任何声部的优秀歌手,或者男高音,抑或者女低音、男中音,他们在音域的中低音区时,随着气息压力的变化,嗓音是以“重机理”为主要调节,从而产生浑厚低纯的声音音质;而在音域的中高音区,气息逐渐调整为提升力的加强,其嗓音的机能处于“轻机理”状态下,所获得的高音域嗓音将极具穿透性和嘹亮性。

在歌唱过程中,“轻”的嗓音机理状态下,声带对气息提供的阻力较之“重”的嗓音要小,而且声带的边缘变薄,振动几乎完全是在韧带中进行。相对来说,“结实”的嗓音机理状态下,由于声带的厚度,声门闭合的很结实,并在每次振动中保持闭合一段可感觉到的时间,所以气压得到加强,振幅也就加强,声带在这种调节状态下所发出的嗓音就是结实的。

大多数初学者在歌唱过程中要么全部使用“重机理”进行歌唱,要么全用“轻机理”歌唱,在教学歌唱训练过程中,教师必须教其使用混有“重声”和“轻声”的嗓音动态机理进行歌唱。以此通过循序渐进的全音域上下连接练习,逐渐获得贯通而无音区痕迹的完美演唱。

参考文献:

[1]Macmillan.Grove’s Dictionary of Music and Musicians(Third Edition).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6.

[2]韦氏大学英语词典[M].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

[3]威廉・文纳.歌唱――机理与技巧[M].李维渤译,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7.

[4]刘新丛,刘正夫.欧洲声乐史[M].中国青年出版社,1996.

[5]弗・兰皮尔蒂等.嗓音遗训[M].李维渤译,上海音乐出版社,2005.

[6]维克托・亚历山大・菲尔兹.训练歌声[M].李维渤译,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

唱歌实训总结篇4

【关键词】 轻声 发声 音准 咬字 吐字 协调 实践

1 合唱中轻声歌唱的训练

不经过专业的训练,孩子们总会很自然的用说话的声音去唱歌,特别是到唱高音时,更是昂起头扯着嗓子去大声喊。为避免学生的喊唱,首先要提醒他们用轻声去歌唱。要像妈妈哼唱催眠曲那样的轻柔歌声,那样的轻松愉快,那样的自然流露。学生喊唱的主要原因是喉部的发声状态拘谨,缺少弹性和灵活性,有时气息也会造成胸僵、喉紧的状态。因此,我在合唱训练之前,第一步必须端正姿势,要做好放松练习。如打呵欠,让喉咙打开,颈部放松,气息流畅自如。不管是用旋律音程练习,还是用带声部的和弦练习,都不能在音量上过早要求。直到学生们在歌唱时做到完全打开喉咙,彻底放松下巴,呼吸自如,气息匀畅,这时,再去考虑声音的力度问题。“轻声”的合唱训练,有效地克服了发声状态中不必要的紧张和僵硬。对防止学生的喊唱,第一步轻声唱对于形成正确的发声方法是相当重要的。

2 合唱中的发声训练

合唱队在发声练习时要求要以歌唱姿势、歌唱状态、歌唱口形、歌唱呼吸、歌唱音准等方面进行严格的训练,通过训练达到掌握一定的技能技巧,并运用到歌曲演唱中去。每次发声练习的时间一般在10~15分钟左右。

姿势不论坐和站,头部要保持端正,脖颈自然放松,不可伸长,以免影响喉部器官的正常运用。上身挺直,有精神,双肩自然放松,稍向后但不向上,使胸腔不受拘束和压力。无论是站着还是坐着腿不能僵直,口形外面不作过多要求,里面要象含着一个小乒乓球一样,下颚要完全放松,不使运动过度而妨碍发声。嘴唇和舌头要灵活有弹性,比说话时的动作稍稍夸张一些。

歌唱的呼吸是唱歌发声的基础动力,唱歌的人应运用正确的呼吸方法进行呼吸练习,由循序渐进引导孩子们掌握好强、弱、快、慢四种气息的运用。歌唱的吸气要深一些,气息控制在下肋周围,形成歌唱发声的支持点,通常我用闻香味儿来做深吸气的比喻,孩子们比较容易做到。要经常纠正呼吸紧张,吸气过多,发出声响,耸肩脖颈僵直等不良习惯。

发声练习主要以中声区为主。低声区的训练比较容易见效,因为练低音的呼气压力较小,声带很自然地放松,用“m”音来进行哼鸣练习,再用“ma”、“mo”母音从弱到强找准位置扩大共鸣。在掌握了一定的方法之后,再逐步向高音扩展。高声区的训练难度较大,因为声音愈高呼气压力愈大,容易造成声带和喉头紧张,此时必须打开喉咙,抬高软腭,用半音向上的方法,和“lu、lo、lü”的母音,轻声高位地寻找头腔共鸣位置,不断巩固、扩大音量。还可以用最简单的打“du”的练习,像小孩子出牙时发出的声音一样:轻抿双唇,用气息震动双唇颤动。高音要求圆润明亮,位置集中,稍靠里一点。

发声练习要从柔和而富有弹性的音阶练习开始,经常注意克服喊叫、喉音等坏习惯。除了注意这些之外,童声合唱还有一个真假声结合的问题特别值得注意。由于少年儿童的声带发育不成熟,较为柔嫩,音域不宽,当唱到高音的时侯,声带靠边缘振动,如果高音不用假声,就会使声带受伤,嗓音损坏。

中、高年级学生的发声训练,应在低年级学生发声训练的基础上加深练习内容。可以进行各种母音的连接练习和各种字音练习等等。在音域方面,应继续向高低音两头扩展,并进一步完善和巩固发声状态,要求学生做到气息通畅,喉头稳定,声音保持高位置,共鸣腔体打开等等。

3 合唱的音准训练

音准是演唱歌曲的首要条件,因此音准训练是非常重要的。在音准训练中,首先要求学生学唱音阶,固定音高听音训练是锻炼孩子们音准的有效方法。因此,必须重视视唱练耳,耳朵听不准音,就谈不上唱准音。在唱音阶的同时,教师还可以弹奏简单的乐句片段,让学生辨别唱名,可以从接近音阶的乐句听起,逐步发展分解和弦,直至较难的旋律音程。在让学生听唱的基础上,可进行听记练习,通过听音视谱、视唱来提高辨别音高的能力,在音准教学中,我比较注意多做示范性唱奏,认为通过示范唱奏,让学生对音准有了认识之后才能少用琴或者不用琴。音准对于初学者来说并不是件容易的事。

4 合唱的咬字吐字训练

俗语说“字正腔圆”,这是一个很实在的问题。咬不准字头,归不好字韵,这是少年儿童咬字吐字训练中普遍存在的问题。针对这种情况,可指导学生用普通话大声朗读歌词,分清平舌音、翘舌音,特别是有些同学鼻韵母发不好音,这确实是唱好歌的大敌。训练好咬字吐字,结合发声,训练不同声母韵母的口形,使学生学会自然圆润的发声,逐步养成习惯,以保证合唱时声音协调统一。

5 合唱的声音协调训练

统一和谐是合唱队声音的要求,所以合唱队音准的要求非常高。童声合唱的只有有了音准才能谈得上声音的统一和谐。让学生学会有控制地演唱,要求音量过大的要相对收小一些,音色过亮的要求圆润些,对声音很轻的学生要求放大一些,这样逐一去掉个别突出的棱角,再让两旁的同学互相聆听和谐的声音的效果。通常以教师范唱当作辅助训练,在教学中二声部合唱有时先由老师担任第二声部,与第一声部的学生合作。第二声部的学生先轻唱,再慢慢放开声音跟老师唱,渐渐地让两声部合起来。让学生亲自感受和声音乐的效果。技巧比较娴熟的老师可以弹奏一个声部再唱一个声部,让全体学生一起聆听合唱的二声部效果。

6 在合唱教学中还要重视训练与实践相结合

合唱是一种实践性较强的音乐表现形式,它要达到表现音乐内容、树立音乐形象、传递思想感情,最终还要走向舞台面对观众,完成合唱作品与观众交流的桥梁作用。诚然,实践(舞台表演)能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实践能提高学生的多种表演能力;实践能让学生感受把自己的合唱作品传递给听众的那种成功和喜悦。因此,在童声合唱教学中我们要重视训练与实践相结合。

唱歌实训总结篇5

关键词 高校 歌咏活动 模式 构建 实践

歌咏活动是指具有一定主题和规模的群体性歌唱活动,是音乐艺术中一种以人声演唱为主体的声乐表演艺术形式。高校的学生歌咏活动是高校美育和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校园生活中的一项较为普及的经常性文化娱乐形式,是充分展现当代大学生青春活力与精神风貌的群体性歌唱艺术活动。

进入新世纪以来,各地高校进一步深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在教育部的《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教育部、团中央的《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指导下,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支持下,高校艺术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得到了全面加强和整体推进,尤其是大学生歌咏活动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蓬勃发展。这对进一步加强新时期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加强大学生的全面素质教育,提升大学生的人文艺术素养,丰富大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校学生歌咏活动的地位、特点与功能

我国的高校校园歌咏活动是一种以青年大学生为主体的群众歌咏活动,因而具有一般的城市群众性歌咏活动的基本特征:一是主题鲜明。众所周知,我国群众歌咏活动的产生和发展,始终与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因而具有鲜明的主题、浓郁的民族特色和时代精神。二是参与广泛。歌咏活动是一门大众化的艺术,是群众喜闻乐见的,有着广泛群众基础、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和旺盛生命力的文化现象,无论在条件艰苦的战争年代,还是在和平环境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都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三是形式多样。歌咏活动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表演时既可以大合唱、小合唱,也可以齐唱、重唱、独唱,方式灵活,能够因地制宜地进行。四是便于组织。歌咏活动有着群体性参与的强烈愿望和精神需求,与其他艺术活动比较,更具有投入少、见效快、易推广的特点和优势。

从高校教育的范畴而言,大学生歌咏活动属于高校的美育范畴,因此其具有高校美育和校园文化的鲜明特色,具有审美、教育、娱乐、健康等诸多功能。高校学生歌咏活动对培养广大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激发人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对生活的热爱,养成良好的学习、工作态度,增进开拓、创新精神等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如今,高校学生歌咏活动的成果与价值不仅充分体现在不断提升的各级歌咏汇演、比赛的规模和质量上,而且已经融合在校园各类歌会、展演活动的日益吸引数百成千乃至上万青年学生的热情参与和现场互动中,并且还悄然渗透在日常的学生歌咏团队训练实践和各阶段审美体验的过程里。歌咏活动还有助于培育歌咏团体的团结、和谐、凝聚、统一的集体精神,有利于广大参与者陶冶情操、提升素质,丰富校园生活,增进身心健康,因而越来越广泛地受到大学生的喜爱与追捧。

大学生歌咏活动不仅适合于高校的会堂、剧场、多功能厅的舞台表演,而且适合在校园广场、体育场馆的平台演唱,小型歌咏活动还可以在普通的阶梯教室乃至班级教室中举行,这些基本的设施、设备目前各地高校已经具备,这就为今后大学生歌咏活动更加蓬勃、健康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二、高校学生歌咏活动的基本模式和构成体系

高校学生歌咏活动的基本模式一般可分为系统普及型和集中强化型两类,以此构成高校校园学生歌咏活动的总体系。在具体实践中,这两类模式往往以其各自的优势和特点而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并驾齐驱、共同推进着高校的学生歌咏活动。

1、系统普及型模式:

(1):

(2):

学校(总组织者)

学校(总组织者)

院系(分组织者)

院系(歌咏团队)

班级(歌咏团队)

系统普及型活动模式通常可称为举办校园“合唱节”、“合唱比赛”、“歌咏大赛”和“歌会”等,这是一种自上而下、又自下而上的普及型、系统性的文化活动,其特点是主题明确、普及面广、参与性强和便于组织操作。

在该模式中,学校作为总组织者,其工作重点是负责总体策划和组织实施。主要任务有:制定高校学生歌咏活动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制定活动方案,包括确定活动主题、规模范围、参与主体、时间地点、规则要求等,并根据方案组织实施和完成整个汇演工作。院系作为分组织者,其工作重点是根据学校的总体计划和活动方案,动员、落实本院系各班级歌咏团队的组建和训练;组织好本系统的选拔性比赛(汇演),择优选送优秀的基层歌咏团队代表本院系参加校级比赛;有时为了提升歌咏团队的总体参赛质量,也可根据实际情况和规定,由院系在本系统中择优选定歌咏队员直接组队训练和参赛。班级是基层组织者和参赛实体,因此其工作重点是根据学校、院系的相关要求,结合本班学生的具体情况,动员全班的力量创造性地开展班级歌咏团队的组建训练活动,积极参加院系和学校的歌咏比赛(汇演)活动,从而形成“班班有歌声”的生动局面。

高校学生歌咏活动通常还可分为设立奖项的比赛汇演型和不设奖项的主题歌会型两种。前者更能体现各歌咏团队艺术水平的竞争性和集体荣誉感,后者更注重团队的参与性,追求歌会的整体艺术效果与和谐性。二者各具特色、互有所长,组织者在确定活动方案时应视具体情况而择定。

2、集中强化型模式:

校合唱团 ﹢合唱俱乐部(社团)﹢ 院系特色合唱队

集中强化型模式是指学校经一定的组织选拔工作,集中一批素质相对较高的学生声乐骨干和合唱爱好者,直接组建校级大学生合唱团,同时也可辅以设立学生社团性质的合唱俱乐部及院系级的特色合唱团队。该模式的特点是艺术性高、凝聚力强、影响力大、便于巩固和提高。优秀的校合唱团不仅在学校歌咏活动中能够充分发挥显著的示范、主导作用,而且能极大地强化和提高合唱团成员的艺术审美能力与声乐表演能力,并可逐步形成出成果、出成绩、出人才的良性循环机制。

在该模式中,学校的工作重点是制定总体发展规划;提出阶段性工作目标;选配专业辅导师资组建大学生合唱团;解决相应的设施、设备和经费支持。校合唱团的主要任务是:对外代表学校积极参加城市和高教系统的歌咏比赛(合唱节、展演、汇演)等艺术活动,优秀的高校合唱团还可推荐选送参加全国、省市或区域性的各类合唱比赛;横向开展高校校际以及社区、企业、军营之间的合唱交流演唱活动;对内充分发挥骨干文艺团队的作用,在学校举办的重大文艺活动中承担主题性曲目的演唱任务,并适时开展阶段性的成果汇报演唱活动。专业艺术指导教师一般要亲自担任合唱团指挥,并且全面负责日常的组织和训练,做好定时、定期、定人员、定曲目、定演出任务等工作。目前,各地高校尝试把合唱团的日常训练活动与开设大学生合唱选修课程结合起来,且已获得积极的成效。

音乐师资力量较强的高校还可以进一步支持、指导设立学生社团性质的大学生合唱俱乐部,也可支持、指导有条件的院系建立特色性的学生合唱团队,以鼓励更多的学生参加到有组织的校园合唱活动中来。合唱俱乐部原则上可以不限人数,尽量吸收广大的歌唱爱好者参加。俱乐部可以用定期举办合唱欣赏系列讲座、声乐知识辅导和基础性合唱训练相结合的方式开展活动,如有需要,部分成员还可以临时充实到校合唱团,以便积极参与当地城市的群众性大型合唱歌会等重要演唱活动。

院系合唱团队的人数不宜过多,以建立中、小型团队为宜,并应努力形成自己的演唱风格和特色,既能经常性参加学校和院系的各种歌咏活动,以更大范围地丰富活跃校园文化生活;也可根据需要代表院系或学校参加城市、社区等各种形式的群众歌咏活动。

设有音乐教育专业院系的综合性高校,应建立由该专业学生组成的具有一定专业水准的合唱团,积极参与校内和城市大学生歌咏比赛中的表演性演唱活动,以充分发挥其在众多的普通高校学生歌咏团队中的示范、引领作用,更好地提升城市大学生的总体合唱水平,进一步扩大高校学生歌咏团体在社会上的声誉和影响。

三、高校学生合唱团的组建原则与训练实践

建立一支具有一定规模和艺术水准的高校大学生合唱团,是构建高校集中强化型歌咏活动模式主体的实际步骤,是进一步深化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与措施,是全面提升高校歌咏活动质量的重要保证。组建高校学生合唱团需要作好师资、生源、场地、设备、曲目资料等基本条件的准备;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制定组建方案和建立相应的组织制度;并在具体实践中严格遵循实事求是、量力而行;择优与自愿相结合;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等工作原则。

大学生合唱团的基本声部类型分为两种:一是混声合唱团,一般为40—80人;二是同声(男声或女声)合唱团,约40—60人。组建何种类型的合唱团,要遵循实事求是、量力而行和择优与自愿相结合的原则,要从高校的实际出发,根据本校学生的具体情况作以选择。比如,男女生比例相对均衡的院校,可建立混声合唱团;男女生比例较为悬殊的院校,就宜选择建立较多性别相应声部的同声合唱团。组建合唱团时一般应公开招聘、面试择优录取,以公开、公平、自愿、择优相结合的办法保证合唱团员的质量和数量。面试中既要测试学生歌唱发声的音准、节奏、音色、音量、音域、乐感等声乐条件,又要适当兼顾学生的形体及外貌条件,在生源较为充足的情况下,还应掌握和参考学生的参加决心、品德素质(组织纪律性、团队意识)等情况。如能适当扩招一部分候补队员,则有利于团队建立优胜劣汰的长效管理机制。合唱团内部还应尽可能形成阶段性的新老结合,以老带新的梯队结构,以保证合唱团的整体演唱水平和人员素质的稳定性。

大学生合唱团常用的基本演唱形式有齐唱、轮唱和合唱(二声部、三声部)等。在具体实践时,采用何种演唱形式、选择何类排练曲目,应遵循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的原则来确定。一般在合唱团初建时可选择简单的齐唱、加轮唱或领唱、对唱、二声部合唱作为演唱训练的起步。随着合唱团演唱能力的提高,再选择三声部、四声部的合唱,乃至排练更多声部的声乐作品或大合唱声乐作品。能否成功演唱多声部的合唱作品是衡量一个合唱团体艺术水平的基本标准之一,尽管各类高校的实际情况和条件有一定的差异,而作为高校的校级大学生合唱团顾名思义也必须具备能够演唱两个及以上声部的合唱作品的能力。

合唱团一般是通过科学的灵活多样的基本发声训练方法来提高演唱能力和实践水平的,其追求的目标是团队整体具有较高质量的富有平衡统一、圆润流畅、高音位穿透力和艺术感染力的舞台歌唱效果。优秀的高校学生合唱团不仅在歌唱的音准、节奏、音量、音域和视唱、记忆等方面具有扎实的基本功;而且在各声部的平衡和协,不同速度、力度、音色的灵巧变化和自如运用,歌唱语言的清晰、准确,不同作品的完美演绎等方面都具有鲜明的特色和实力。

大学生合唱团的演唱曲目选择应遵循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的原则,做到因人而宜、难易适中、形式多样、风格各异。既可选择经典的中外艺术合唱作品;也可选择有特色的各国民歌改编的合唱作品;一些优秀的通俗歌曲还可改编成精巧、时尚的合唱曲目;同时应鼓励高校创作自编一些富有大学生青春气息和生活情趣的校园合唱歌曲。选择参赛曲目要注意多样性,兼顾不同地域风格、民族特色以及不同情绪、速度、力度的作品;平时还应注重本团队各种优秀曲目的演唱积累与传承。

合唱团的歌曲演唱通常采用钢琴伴奏;也可采用音碟磁带的录音伴奏;具有中上演唱水平的团队可选择一些优秀的无伴奏合唱歌曲;有条件的也可以用乐队伴奏,为了烘托演唱气氛,用钢琴伴奏时可以适当添加若干件色彩性的打击乐器。演唱队型既可按照声部的划分排列整齐有序;也可以排列灵活,别具一格;演唱时合唱队员还可适当辅以简洁的手势,小幅度的身体律动等,以增添舞台演出的整体效果。

近几年来,我国高校学生歌咏活动的总体水平提高很快,实在令人刮目相看,这在中央电视台举办的2008年第十三届全国青年歌手大赛的首次合唱比赛中已经得到了充分的印证。当今,世界合唱艺术也发展得十分迅速,世界各国的一些优秀合唱团体通过定期举办国际合唱节,积极参与国际性的交流演唱活动而得以显著进步,其中我国的部分优秀高校学生合唱团已经进入了国际合唱艺术舞台的先进行列。我们相信:随着我国大学生歌咏活动的进一步深入开展,必将还会涌现出更多高水平的高校学生合唱团体,以更加丰硕的合唱艺术累累成果,迎来和谐高校繁花似景的明天。

参考文献

1.李岚清.音乐?艺术?人生:关于的讲座[C].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5

2.余笃刚.声乐艺术美学[C].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5.10

3.石惟正.声乐学基础[C].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7

4.邹本初.歌唱学:沈湘歌唱学体系研究[C].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11

5.陈浩.德育为先: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C].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3

唱歌实训总结篇6

【关键词】歌唱教学 基本技能 年龄特点 能力训练

歌唱教学的任务是培养学生具有唱歌的基本知识和能力,并通过歌曲的艺术形象感染和教育学生。为了提高学生表现歌曲的能力,进行唱歌的基本技能训练是必不可少的。但同时又要注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唱歌技能训练应遵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循序渐近,不能操之过急,否则就会欲速则不达。

1.歌唱的姿势

良好的歌唱姿势对于歌唱者来说是很重要的,它就象战士射击、运动员赛跑一样,都需要正确的姿势,因此,教师必须对学生的歌唱姿势给予正确的指导。首先要结合歌唱教学实践活动,给学生做示范,使学生能够区分正确和不正确的歌唱姿势。正确的歌唱姿 势,要求是站立垂直,两脚略微分开站稳,头正、目平视、两肩稍向后移、胸自然挺起张开,腹部顺其自然收缩,下颏收回,感觉到仿佛由小腹到两肩之间形成一条直线。另外精神要饱满,有从容之感。坐式唱歌,要求上身自然垂直,端正,两腿弯曲分开,两手平放在大腿上,看课本唱歌时,要求两手拿课本视唱,划拍时,左手持书,右手用小动作轻轻划拍。总之,指导原则是姿势正确自然美观,有利于歌唱和身心正常发育。同时还应注意,学生在学习中会出现那些不正确的姿势,其主要毛病是仰头、挺胸过高、腹部过于凹进,肌肉和精神过于紧张,既影响呼吸、发声器官的正常活动和声音的流畅,又不美观,这样就不利于歌唱和学生的正常发育 。

2.歌唱的呼吸方法

首先要使学生懂得呼吸在歌唱中是非常重要的,应掌握好,缓吸缓呼、缓吸快呼、快吸缓呼、快吸快呼的 基本歌唱呼吸练习法。 第二,教师在教学时用正确的呼吸方法示范,指导学生进行练习。第三,正确的呼吸方法是当今广为采用流行于世的胸腹联合呼吸法,吸气时空气由口鼻、气管吸入肺中,胸腔随之自然挺起,有向上伸展的感觉。这是由于膈肌下降,加压于腹部器官,所以腰腹部也相应地扩张,但不要过于突起腹部,而要自然适当,颈部肌肉要自然放松,不要紧张,也不要抬肩,吸气要根据需要而决定气量大小,从而控制和运用气息。第四,结合实际例子进行歌唱呼吸功能的训练,例如:教唱内蒙民歌《牧歌》时,教师就应当按歌曲乐句 要求,指导学生练习和掌握比较平稳深沉的缓吸缓呼的歌唱呼吸方法。又如教唱《游击队歌》就可以按歌曲的 要求,指导学生练习快吸缓呼的歌唱呼吸方法。第五,注意小学生年龄特征和生理特点,对正处于身体发育时期的少年,不应按成人或专业训练要求进行 训练,要注意教室内的卫生和身体保健教育,保护好少年呼吸系统诸器官。

除上述之外还应注意学生经常发生的毛病,常见有些学生发音时总是唱不够拍,唱高音时吃力,唱不准,喉头负担也比较重等,都是因为气息不足,缺少气息的支持,不会控制和运用歌唱呼吸方法的缘故,故此,必须掌握好科学的呼吸方法。

3.歌唱的发声方法

歌唱和说话的重要工具是人的发声器官,教师要指导学生正确发声和掌握歌唱技能与技巧。首先应了解发声器官的构成、少年的音域声区、变声特点和嗓子保健、发声练习法等。第一,发声器官简介及其功能。一是呼吸器官:鼻、咽喉、气管、支气管、肺、胸腹肌、横隔膜。二是发声器官:喉头、声带等。三是声音调节器官:咽腔、口腔、鼻腔等共鸣腔。四是咬字、吐字器官:唇、齿、舌、上腭、下腭等。上述所说的各发声器官,都有各自的功能,而且又是互相联系的,它们是互相密切配合、协同工作的有机发声器官系统。在歌唱时,如能正确的控制和运用这些发声器官,声音就会清晰、动听、悦耳。第二,小学生的音域及声区。小学生能演唱的声音,从最低到最高音之间的距离称之为小学生的音域,其总音域一般是从小学1组的a到小学2组的c。小学生的声区是指他们的总音域按不同共鸣腔发声,音色特点分成高、中低三个声区,中声区也叫混合声区,是小学生原来有的自然基础音。从小学1组d到小学1组的a,这几个音容易发出比较优美动听的声音,因此也称自然声区。因为在低高两个音区中间,具有混合音色,故被称为混声区,低声区是从小学组a到小学1组的d,高声区则从小学1组的a到小学2组的c。在这里应当说明的是我们在选择歌曲时,要尽量适于小学生的音域及声区,发声练习时更应如此,不要过低,过低会使学生的声音容易疲劳,也不应过度,过高易使学生的声音造成沙哑、发炎等病变。一是发声和歌唱时,要在学生能够自然唱出的实际音域范围之内,最好用轻声进行短时间的练唱。暂不要求扩展音域和增大音量训练。不要大喊大叫,乱用噪子。二是对于声带嘶哑、充血、水肿、发炎甚至失声的学生,教师要特别注意,并给予关照,指导他们听唱或 欣赏,对严重的要请医生及时检查医治。第四、发声练习的要求和方法

发声练习是获得最佳声音的基础,因此,必须要有计划、有目的唱出一些必要的练习曲。 小学发声练习一般都要排在每节课的开头时间,不宜过长,而且要注意科学性,系统性,要少而精。唱得正确、熟练、每支练声曲应注意难易程度,一般应当由浅入深,每支练声曲都有自己的要求,必须按要求去做,同时要纠正学生经常发生的喉音、鼻音、颤抖音、漏气、白声等毛病,不断给予引导及纠正,还要加以说明讲解。

4.歌唱吐字、咬字方法

咬字就是按规范化的发音方法,找准声母的发音部位,吐字就是找准韵母的主要母音,按照“小声”的口形加以延长并注意归韵,总之,要按字的字头、字腹、字尾的发音方法去咬字、吐字,这样才能把歌词唱得清清楚楚,一点不能含混。除此之外,要注意那些常有的地方口音,教师应给于纠正,加强标准话的练习及推广。教师在教学中可运用个别示范和集体训练相结合的方法练习。

唱歌实训总结篇7

关键词:民族唱法;歌唱;练习

中图分类号:J616.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4)10-0057-01

一、歌唱发声练习的目的和要求

歌唱发声练习的目的,简单地说,就是歌曲的技术方面的多样化需求,通过定期发声练习一步步响起,逐步提高语音的生理,调节器官培养良好的,移动协作唱的每一首歌的身份让歌声技术。作为一个强大的歌唱表演方式,演唱会,实现极其丰富的服务。我们的方法的目的是调整声音,声音的科学巩固状态,状态仍然是一个不错的歌里唱的改变日常生活,自然的声音,使符合歌声和状态的习惯,就必须习惯很显然,我们的发声练习,而不是目的,只是“开开声”而已。

经过反复实践和歌唱来消化,验证其健全的法律实践中唱歌。在语音训练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要求:

(一)每位歌手必须充分认识,利用呼吸和呼吸控制方法,因为它使用了一系列声乐,歌唱呼吸是基础设施整首歌曲的最重要的部分,所以需要的重要性显然呼吸,呼吸需要培养歌唱的基本技能。

(二)打开喉咙,只有喉稳定,基本训练是唱歌,这是关键的歌手的顺利声乐技巧,很多歌手的声音在这个问题上,主要的原因之一发展有没有看开嗓唱歌,核心的不稳定性,而正确的位置协调喉咙呼吸练习,稳定,声音效果和流畅的关键。

(三)要正确使用良好的歌唱共鸣,声音遥远,充满了戏剧性,优美动听,这是要经过初学者专门培训,所以比较难以把握的问题。由于共鸣与其他声音为基础的培训,往往需要分不开的,因此通过母音的转换,稳定的喉咙口,呼吸等手段来调节歌手的要求。

(四)有了正确的声音和正确的发音,吐字相结合。为了提高运动能力和灵活的嘴唇,牙齿,舌头,通过文字,声音结合的练习,使之更加完美和生动,情感的歌曲和内容。

(五)当唱歌中,还要注意语调、节奏训练。通过发声的练习,逐步掌握连,顿,强,弱,整体表现技巧是指歌声,丰富的歌曲,唱的歌曲,来增加容量。

(六)在每次练习中,我们必须保持正确的歌唱姿态,正确的歌唱姿势,歌唱着良好的先决条件进入状态。

二、歌唱发声练习的步骤

歌唱练习基本技能,练习的规律,一般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一)中声区的基本方法,调节和肌肉适应区域演唱技巧的完美,完美的掌握了培训的基础。从声音方面是否应该开始训练。听起来实践中声区相对巩固,然后再逐步扩大声乐学习的范围,了解的基本知识,基本的声区是歌唱的发展,打了坚实的基础已经记住“欲速则不达”的道理。

(二)中声区在声音在适当的范围扩大,根据大气和共鸣与加强锻炼,增强过渡区,为了进入训练区头了良好的基础的声音。演习的第二个阶段是,它需要一个相对长的时间的一个关键组成部分,但要有耐心和信心,不要急于唱高音,宽容等在此之后的交易范围,则移动到高音质的地区。

(三)这两个阶段可以巩固训练量投球,进一步扩大音域,发声练习做更复杂的,因此所有的声音类型,实现了区域基础,提升理想的响亮的音高范围。这是一个课堂练习要特别注意高过渡,三个区域统一的声音低声裂缝和节不会发生,重点加强了语音训练,获得头腔共鸣高位置,从而达到统一的声音目标区域。

三、歌唱发声练习曲

练习曲练习声乐唱法是一种重要的基本训练。每首歌曲可以混合声乐元音或元音或图片电式混合动力,也可用于规模音名1234567来练唱,也可安排在歌词与发声练习一句话叫做练习的歌曲。语音训练过程中,根据标准的轻度肌肉器官,调节器官功能和发声状态的声音效果和声音的发声器官的各个结构中,语音状况,声音的类型,不同的饮食的声音,因此是不是每一个类型的运动唱的,但有计划地选择针对实践和学习的不同阶段,选择的发声练习是不同的,但在一般情况下,总是选择一个元音开始锻炼,并开始练习音阶相对稳定的声音。

四、著名女高音歌唱家

降央卓玛被誉为“世界上最美丽的民族唱法”,《金色的呼唤》热席卷了整个音乐界,和她缠绵辽阔深沉的灵魂唱民族唱法,让人沉迷停止。继《金色的呼唤》还推出了《金色的呼唤》的风格流派,与前者几乎涵盖了类似的设计。专辑“草原”为主题,以及广泛的蒙古长调悠扬,巨大的和深远的另一种浮动的草原歌曲。所选专辑的歌曲都是经典,有些数以百计的翻唱歌曲,虽然从降央卓玛声唱出来,简直是太棒了,感觉剥夺委婉,大方,那些熟悉又草原歌曲生命的气息进入的精神荒野!例如专辑曲目:《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走天涯》《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参考文献:

[1]陈煜丽.关于“民通唱法”的探讨[J].文化月刊,2009(07).

[2]陈丽艳.谈“原生态民歌”与“民族唱法”之异同[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09(03).

唱歌实训总结篇8

一、如何建构先进的声乐艺术教学理念

要打破传统的“三种唱法”的思想禁锢。在教学中要结合学生实际,努力探索科学的训练方法,因材施教,中西结合。教师的任务就在于帮助学生修饰自己的声音,培养学生的演唱能力和素质,使学生的演唱自如、流畅、美丽、动听,千万不能去造“声音”。

要借鉴“西洋唱法”的先进经验。人类发音器官的结构和发声原理是相同的,绝对没有哪位歌唱家的发音器官比别人多一个或少一个部件。那么,不管是中国人还是西方人,在进行声音训练时就有共性,就有相互借鉴的地方。“西洋唱法”历史悠久,除语言和音乐风格与我们有区别外,在嗓音训练方法和声音美学方面有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过去有人说,“西洋唱法”声音宏亮、宽广、浑厚,有较强的戏剧性,不宜表现中国民族声乐作品。其实,、中国声乐艺术也同样要求声音的宏亮、浑厚、结实、宽广,我国北方一些民族性格粗犷、豪爽、奔放、热情、真挚,恰好就可用“西洋唱法”中一些特有的音质来表达我们的音乐。例如:滕格尔演唱的《蒙古人》等系列蒙古草原的歌曲,就不一定只能用粗沙、略带嘶哑的声音和通俗的风格来表现,完全可以用明亮、宽厚、奔放的男高音来表现。到底如何借鉴“西洋唱法”中的先进经验,中西结合,达到发展我国声乐艺术的目的,我们的先辈和广大声乐工作者已经作出了长期的、艰苦不懈的探索,也总结出了许多丰富的经验,总的来说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在声乐教学中,根据学生声音特点,因材施教,广泛汲取西洋唱法中先进的训练方法。第二方面是如何将美好的、受过良好训练的嗓音运用于风格不同的中国作品的演唱中。

二、运用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

声乐教学,难就难在因材施教。要做到对不同的学生,都有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有几条原则是必须遵守的。

(一)先“相才”再“施教”的原则

要做到因材施教,了解学生即“相才”是关键。在开始系统训练之前,老师对学生必须有全面的了解。而要了解一个学生,决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过程。要充分掌握学生的生理结构、特点、习惯、语言、歌唱条件、发声缺陷等,然后制定出系统的训练方案。

(二)基础训练和循序渐进的原则

声乐基础训练,就像修高楼打基脚,基础不打扎实,是修不起来的学习声乐往往都有急于求成的毛病, 都喜欢和别人比,老师也有拔苗助长的现象。主要原因是看到人家学习进步快,心里便着急,心里一急便急于求成,结果误人子弟。声乐教学一定要循序渐进。在基础训练过程中,(1)是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声乐理念,培养学生正确的声乐审美观和正确的声音感觉。(2)是先从学生唱得最好的一个母音开始训练,逐渐过渡到其他母音的演唱;形成正确的、良好的歌唱习惯,即能“张口就来”。(3)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音乐感受力,在进行基础训练时,千万不可光“练声”不“唱歌”。老师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演唱能力,安排丰富韵曲目让学生唱,要认真分析作品,教学生充分表演好每一首乐曲,哪怕是很简单、很小的声乐作品,不断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力和表现力。(4)是锻炼学生正确的运用歌唱气息。在气息练习中,有人喜欢专门教学生先找气再发声,这样往往造裁学生找到了气息,但气息僵硬、不灵活、唱歌呆板,我们不妨让学生在歌唱中找气。其实,歌唱气息是本能的,情绪有了,状态对了,激情来了,气息自然就有了,千万不可故意深呼吸。

上一篇:实训电阻总结范文 下一篇:无线实训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