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论的方式范文

时间:2023-11-14 06:41:16

辩论的方式

辩论的方式篇1

一、案例辩论式教学概述

案例辩论法的出现与实施,推动了教学模式的巨大发展,各界学者对这一方法的讨论日益激烈,由于案例辩论法呈现出的教学优点,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人重视,对其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案例辩论教学也可以被称为“苏格拉底式教学方法”,这一方法广泛应用于英、美、法等发达国家的法律教学中。案例辩论教学方法能够最大程度帮助学生进行各项法律问题的学习和思考,并从中提高学生对与法律问题的分析能力和解决能力。案例辩论教学法要求教师在课堂中紧抓知识重点,对其中涉及的法律问题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与分析。

二、实施案例辩论式教学的特点和规律

1.案例辩论式教学法符合当代大学生教育

案例辩论式教学之所以在法律教学中能够取得一定的成效是因为这一方法从根本上适应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特点,符合当代大学生活跃的思维方式。现如今的大学生不论是在思想还是在能力方面都呈现出进步与新潮的特点,他们不再需要死记硬背的枯燥学习方式,来提高自己的考试分数。现如今的教育应更加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因此传统的教育方式不再适应现代学生与社会发展的需求。案例辩论式教学方式能够适应当代活跃的教学环境,培养学生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

2.学生主体地位的凸显

在以往的教学模式中,往往是以教师的教育活动为中心的,教师进行理论知识的传授是教学活动中的中心,学生只有听和记的学习手段,听从教师的传授。然而在案例辩论教学方法中,学生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在其中扮演着引导启发的功能,帮助学生融入到学习的活动中去,教师通过案例教学方法,分析案件中问题,从中指出学习重点并进行讨论,使学生在与教师相互交流的的活动中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点。

3.学习过程的活跃性

在运用案例辩论方法进行教学时,要将理论知识、思想活动与经验相互融合,塑造教师与学生融洽的交流氛围,使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进行互动。这个互动过程的实现,就是打开学生思维的手段,让学生能够在学习到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对这一知识点进行更加深入的分析和探讨,加深对知识点的多层次认识。这一学习过程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与同学的经验共享中总结思想,以此来达到更加全面更加主动的学习效果。

4.教学与学习效率的提高

案例辩论教学方法与以往的教学方法相比更加注重知识点以外学习能力的培养,提倡教师与学生建立相互学习的关系。教师运用案例辩论方法使抽象难懂的法律知识融入到实际案例中,变得更加贴合实际,简单生动,不仅更加容易使学生了解其知识点,也能够使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印象更加深刻,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以及教师的教学效率。

三、案例辩论式教学方法在法律教学中的实际运用

1.案例辩论式教学的运用原则

(1)教育性原则

案例辩论法的适用是为了更好的完成法律教学的目的,因此具有的教育性原则是其中需要具备的第一原则。在进行教学案例的选取时,要将思想、政治的意识融入其中,这样才能够保证法律教学的顺利实施。教师应对分析案件时学生的法律和政治思想进行重点培养。

(2)适应性原则

辩论式教学在选取案例时要选择适当难度,来平衡学生之间存在的个性差异。由于每个学生的学习习惯与偏好都存在差别,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特征来选择适合的案例进行教学。例如,针对更进入大学校园的大一新生,由于他们的法律基础知识非常薄弱,并没有形成一定的法律意识和逻辑分析能力,因此就需要教师选择较为简单的案例进行教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典型性原则

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的法律思维,进一步增强法律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在选取案例时需要贯彻典型性的原则。教师要将社会的的热点问题融入其中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并与教学内容相互关联,只有这样才能够引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辩论式教学方法发挥更加强大的教学功能。

2.案例辩论式教学法的应用策略

(1)案例导读与设问

教师作为案例辩论式教学的发起者和引导者,将教案例融入到法律教学活动中,利用案例导读的方式发挥对学生的学习引导功能。例如,教师选择适合的案例进行教学,根据案件背景以及法律关键点,引导学生进行自助分析与探讨,对案例进行剖析和判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在其中对于案件的设问非常重要,教师需要提出与教学相关的法律问题,是学生通过各种手段去解决问题,并针对问题进行讨论。学生通过对案例的学习能够掌握案例背后的法律知识点,并且也拥有了一定案件分析经验,这要能够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和积极性。

(2)案例辩论

这一环节是存在与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教师提出设问后,学生通过查找资料以及相互合作的方式,针对问题进行辩论的环节。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辩论,相互阐述各自的观点,在根据情况适时的提出更深层次的问题,是学生通过这个问题的引导,来找出案件背后的学习内容。

(3)辩论总结

辩论的方式篇2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经常碰到一些学员在写好毕业论文后,对还要举行毕业论文答辩不很理解,对参加毕业论文答辩的态度也不那么积极。因此,有必要对组织毕业论文答辩的目的和意义先作一讨论。 一、什么是毕业论文答辩 毕业论文答辩是答辩委员会成员(以下简称答辩老师)和撰写毕业论文的学员面对面的,由答辩老师就论文提出有关问题,让学生当面回答。它有“问”有“答”,还可以有“辩”。 答辩是辩论的一种形式,辩论按进行形式不同,分为竞赛式辩论,对话式辩论和问答式辩论。答辩就是问答式辩论的简称。与竞赛式辩论相比,论文答辩有以下几个特点: 1.答辩具有明显的不平等性。首先,人数不对等。毕业论文答辩组成的双方人数是不平等,参加答辩会的一方是撰写论文的作者,只有一个人。另一方是由教师或有关专家组成的答辩小组或答辩委员会,人数有3人或3人以上。一般地说,答辩小组或答辩委员会始终是处在主动的、审查的地位上,而论文作者则始终处在被动的、被审查的地位上,并且双方的知识、阅历、资历、经验都方面都相差悬殊。 2.答辩委员会具有双重身份。竞赛式辩论除了参加辩论的双方外,还设有专门的裁判,即有个“第三者”对辩论双方的高下是非作出评判。而论文答辩虽然也要作出评判,但它不是由特设的裁判员来评判,而是由参加答辩会的一方——答辩小组或答辩委员会对另一方即论文作者的论文和答辩情况作出评价。可见在毕业论文答辩会上,答辩老师是具有双重身份的:既是辩论员,又是裁判员。 3.毕业论文作者的答辩准备,范围广泛。为了顺利通过答辩,毕业论文作者在答辩前先需要作好充分准备。然而,毕业论文答辩会上的题目是由参加答辩会的一方——答辩老师根据另一方提供的论文拟就的,所要答辩的题目不是一个,而是多个,一般是三个或三个以上,并且答辩小组拟就的题目对另一方——论文的作者事先是保密的,到答辩会上才亮出来。答辩老师提出问题后,一般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让学员即论文作者独立准备一段时间(一般是半小时以内)后再当场回答;另一种情况是不给学员准备时间,答辩老师提出问题后,学员就要当即作出回答。因此,虽然在举行论文答辩会以前,学员.也要为参加答辩会作准备,但难以针对答辩会上提出的问题(因为事先不知道)作准备,只能就自己所写的论文及有关的问题作广泛的思考和准备。(这个问题将在本章第二节详细讨论) 4.表达方式以问答为主,以辩论为辅。论文答辩一般是以问答的形式进行,由答辩委员会成员提出问题,论文作者作出回答。在一问一答的过程中,有时也会出现作者与答辩委员会成员的观点相左的情况,这时也会而且也应该辩论。但从总体上说,论文答辩是以问答的形式为主,以不同观点的辩论为辅。 二、毕业论文答辩的目的 毕业论文答辩的目的,对于组织者——校方,和答辩者——毕业论文作者是不同的。 校方组织毕业论文答辩的目的简单说是为了进一步审查论文,即进一步考查和验证毕业论文作者对所著论文论述到的论题的认识程度和当场论证论题的能力;进一步考察毕业论文作者对专业知识掌握的深度和广度;审查毕业论文是否学员自己独立完成等情况。 第一,进一步考查和验证毕业论文作者对所著论文的认识程度和当场论证论题的能力是高等学校组织毕业论文答辩的目的之一。一般说来,从学员所提交的论文中,已能大致反映出各个学员对自己所写论文的认识程度和论证论题的能力。但由于种种原因,有些问题没有充分展开细说,有的可能是限于全局结构不便展开,有的可能是受篇幅所限不能展开,有的可能是作者认为这个问题不重要或者以为没有必要展开详细说明的;有的很可能是作者深不下去或者说不清楚而故意回避了的薄弱环节,有的还可能是作者自己根本就没有认识到的不足之处等等。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提问和答辩就可以进一步弄清作者是由于哪种情况而没有展开深入分析的,从而了解学员对自己所写的论文的认识程度、理解深度和当场论证论题的能力。 第二,进一步考察毕业论文作者对专业知识掌握的深度和广度是组织毕业论文答辩所要达到的目的之二。通过论文,虽然也可以看出学员已掌握知识面的深度和广度。但是,撰写毕业论文的主要目的不是考查学员掌握知识的深广度,而是考查学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和锻炼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学员在写作论文中所运用的知识有的已确实掌握,能融会贯通的运用;有的可能是一知半解,并没有转化为自己的知识;还有的可能是从别人的文章中生搬硬套过来,其基本涵义都没搞清楚。在答辩会上,答辩小组成员把论文中有阐述不清楚、不祥细、不完备、不确切、不完善之处提出来,让作者当场作出回答,从而就可以检查出作者对所论述的问题是否有深广的知识基础、创造性见解和充分扎实的理由。

辩论的方式篇3

[关键词]论辩理论 语用学 认知学

[中图分类号]H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8-0033-03

引言

与西方论辩理论相比,俄罗斯论辩理论起步较晚。20世纪60-70年代,在执行禁止研究社会机构性论辩和日常论辩政策的同时,苏联国内开始支持和鼓励发展逻辑和哲学论辩。在这一政策的影响下,语言学界开始系统地研究论辩理论。亚美尼亚埃里温大学的辩证唯物主义和逻辑教研室论辩问题研究中心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20世纪80年代后期,苏联语言学界出现了一些将论辩看做是特殊话语类型,系统分析论辩分类和结构的论文及专著。(Брутян Г.А.1984, Ивин А.А.1986, Демьянков В.3.1989等)90年代后,俄罗斯论辩理论得到了迅猛的发展,论辩研究开始步入新的阶段。本文将详细分析这一阶段论辩研究的主要视角及其发展趋势。

一、当代俄罗斯论辩理论研究的主要视角

20世纪90年代后,在俄罗斯国内论辩已成为哲学、逻辑、修辞学、对话分析、交际学、心理学、政治学、社会学等诸多学科的研究对象。为避免过于宽泛的界定而掩盖不同理论可能的差异,我们将当代俄罗斯论辩研究中主要视角概括为以形式—结果为导向逻辑哲学研究、以方式—受众为导向的修辞学研究、以对话规则为导向的语用研究和以影响机制为导向认知研究。

(一)以形式—结果为导向的逻辑哲学视角

当代俄罗斯逻辑论辩研究者将论辩看做是能够推导出符合逻辑论断的程序,研究的是作为形式和结果的论辩,关注的焦点是论据的真实性问题。论辩是一种特殊的逻辑推理过程:从论据的真实性推导这些论据支持的论点的真实性。(Ивин А.А 2000:112)论辩最初被理解为数理逻辑的证明体系,主要体现在数学和逻辑知识中;数理逻辑作为论辩的一种方式,具有理性、独白性和非交际性等特征,注重形式逻辑上的正确性,目标是确立真理,这种论辩反映的是人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客观存在的各种关系的认知。(Курбатов В.И.1991:71)

哲学论辩理论学者虽然也将论辩视为一种特殊的逻辑推理形式,但论辩中的逻辑因素主要来源于非形式逻辑,研究对象不是高度形式化的数理逻辑符号,而是现实情境中的自然语言。论辩的有效性和说服力的标准是哲学论辩学者们重点讨论的问题,判断真值标准的“正确性和非正确性”被“有效性和非有效性”标准取代。(Брутян Г.А.1992)逻辑哲学论辩理论在俄罗斯许多高等院校里作为一门实用学科而研究和讲授,相应地出版了多种论辩理论教材。(Ивин А.А.2000,Абачиев С.К, Делия В.П. 2004, Герасимова И.А. 2001等)

(二)以方式—受众为导向的修辞视角

修辞论辩理论根源是以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古典修辞学,这一方向的支持者大多认同钱姆·佩雷尔曼(Chaim Perelman)的“新修辞”理论和斯提芬·图尔明(Stephen Tou1min)的论辩模式。

修辞论辩将论辩看做是为维护某论点而进行的一种日常话语实践,强调论辩的最终目的是说服听众。严格逻辑意义上的论辩研究过度简化了实际交际中的论辩过程,修辞性论辩充分考虑到了听众的因素,因为论辩中发挥积极作用的不仅有说话人,还有听话人。(Клюев Е.В 1999:131)

修辞论辩主要研究各种说服技巧和手段。说话人和听众之间相互作用的有效性是修辞论辩理论核心概念,这种有效性分为形式上的有效性和内容上的有效性;形式上的有效性取决于听众是否接受说话人实施论辩的方式和手段,这里的方式和手段是指利用隐喻、借代、格言警句以及一些易于引起听众兴趣的论据和生活经历等;有丰富的论辩知识的听众会更加重视论辩的内容层面,其中论据的说服力成为关键标准。(Правикова Л.В 2004:164-165)实际论辩中人们并不总是利用符合逻辑的论据,有时只需让听话人明白说话人的观点和立场是有利于听话人的就足够了,有时还要作用于听话人的情绪,激起听话人的责任感和道德感。(Варзонин Ю.Н.1999:58)

当代俄罗斯修辞论辩理论具有互动性、对话性和话语分析性特征,这反映了论辩研究的面向人的重新定位,论辩过程中的人成为中心因素,论辩过程反映的是人和人之间的相互关系,而不是人和自然界的关系。

(三)以对话规则为导向的语用视角

当代俄罗斯语用论辩理论重视研究对话形式的论辩,强调论辩是说话人和听话人互动的对话,不仅考察论辩复合言语行为的构成和有效条件,还通过建立论辩模型考察论辩整个过程。

论辩有效性的最明显的外部标准是达成了说话人的意图,在语用学中被称为获得所期待的言后效果;内在标准是相关性,论点或论据从真值上判断可能是真的,但从语用上来看可能是不相关的,相反,论点或论据可能是假的,但从语用上来看却是相关的;语用论辩最主要的内在标准是相关性,而不是真值性。(Правикова Л.В 2004:187-189)

论辩的基本单位不是话语或表述,而是言语行为,它是对话的产物,具有一定的命题内容和意向,这些命题内容和意向取决于言语活动发展的多种多样的语境。(Мигунов А.И. 2004:198-220)论辩是一种由一些基本的言语行为组成(断言、祈使、提问等)的复合言语行为,在论辩过程中交际双方要经过多轮的话轮交替,实现多个连续的言语行为,论辩的有效条件不等于它的各个组成部分简单相加。(Куликова О.В 2011:35)逻辑层面上研究论辩在于分析作为论辩基础的因果关系,语用层面上在于重构论辩的复合言语行为。

巴兰诺夫(Баранов А.Н)提出了最小论辩对话(минимальный аргументативный диалог)这个概念,并将它作为分析论辩这个复合言语行为的基本框架,通过引入“意向制约”(иллокутивное вынуждение)这个新参数来区分论辩中的基础言语行为,概括它们相互作用的普遍性结构;按照对话中的意向制约关系,他将论辩中的基础言语行为分为:意向支配(从属)言语行为、绝对意向支配(从属)言语行为、自我意向支配(从属)言语行为,在此基础上划分了四种类型的最小论辩对话:平行型、连续型、离散型和回指型。(Баранов А.Н 1990:123-135)最小论辩对话为分析论辩对话的结构提供了新的角度。

(四)以影响机制为导向的认知视角

巴兰诺夫所著的《语言学论辩理论(认知角度)》(1990)是当代俄罗斯认知论辩理论的奠基之作。论辩是用言语影响他人的重要的方式之一,它的基本功能在于将新知识引入听话人的关于世界的概念体系中去,影响听话人做决定。(Баранов А.Н 1990:45,52)论辩过程中主要存在两种认知机制:知识的本体化(онтологизация знания)和知识的私有化(приватизация знания),这两种认知机制决定了论辩参与者语言手段和结构的选择。知识的本体化,是指说话人借助言语表达,利用隐喻、举例说明等手段,将新的知识综合到接收者的世界模型中去;知识的私有化是指听话人将说话人传递的知识认同为自己的知识的过程,说话人通过使用预设、以提问的形式引入论点或论据,邀请听话人一起参与推导、否定对方可能提出的反对等方式,迫使听话人付出更多的心力,通过付出额外努力来获得知识;所获得的这部分知识和轻易得到的知识相比,对于听话人来说,心理上有更大的价值,因此更容易通过同化作用被听话人认同为“自己”的知识。(同上:74)

俄罗斯学者还将认知框架和场景理论运用到论辩理论的研究中。从认知科学的角度来讲,论辩是一个认知事件,目标是使听话人产生某种心智状态,使能够影响听话人做决定的那部分知识的框架现实化。(Черненок И.Г.2005,Правикова Л.В.2004,Васильев Л.Г.1990)论辩过程的组成元素都是在论辩场景(аргументативная ситуация)产生的,论辩场景是一种特殊的认知概念,是持不同观点的交际双方交换意见、相互作用的情景,这种场景可能在交际双方进行现实对话中存在,也可能是人们之间进行的“延期的”对话,即在书面语篇中存在。(Васильев Л.Г.1990:44-46)

二、当代俄罗斯论辩理论研究的趋势

当代俄罗斯论辩理论研究的趋势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跨学科的研究格局不断完善

当代俄罗斯论辩研究综合了逻辑学、哲学、修辞学、语用学、认知学等众多学科的研究方法,多学科综合性研究格局已经形成,并取得了初步发展。当前的研究状态也表明至今仍然未形成统一完整的论辩理论,论辩仍被视作未来发展学科。(Алексеев 1991:4)论辩问题依旧是语言学中没有得到全面研究的问题。

(二)认知和语用转向

当代俄罗斯论辩研究的专著或论文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在认知和语用框架内完成的,认知和语用论辩分析越来越受到学者们的重视。这与当前俄罗斯语言学发展的背景密不可分。结构主义的研究方法在20世纪语言学大半部分的发展中占主导,20世纪80年代之后,结构主义开始让位于认知、语用等研究方法,所有现代语言学方向都具有一定程度的人类学、交际和认知特征。(Сусов И.П.1999:130)认知的研究方法研究的是作为人类思维反映的语言和作为影响和控制手段的语言。论辩是用语言手段影响他人行为的重要方式之一,对它的研究自然离不开对交际者认知状态的研究。

语用方面研究已成为俄罗斯论辩研究的一个热点,俄罗斯语用学者非常注重将西方言语行为理论、语用原则以及语用论辩术理论同本国传统的语言学理论相结合。巴兰诺夫的最小论辩对话理论就是最典型的例子。随着语用论辩理论与话语实践相结合的不断加深,论辩在各个话语中的特点将得到更详尽的描述,语用论辩理论从理论层面逐步扩展到应用层面,这对提高在人们日常生活的实际论辩中的思维能力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三)与西方论辩研究接轨

如果将俄罗斯的论辩研究放在整个西方学术界大背景下,可以发现俄罗斯论辩理论水平和西方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但俄罗斯语言学家在不断吸取西方论辩理论成果的同时,继承和发展了自身的传统理论,他们从论辩的语用与认知、论辩对话结构等方面做了深入系统的研究,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研究模型和理论。他们的研究正在逐步与西方论辩研究接轨。

【参考文献】

[1]Абачиев С.К,Делия В.П.Теория и практика аргументации[M].К учебному курсу для специалистов по связям с общественностью.–М:УРСС,2004.

[2]Алексеев,А.П.Аргументация.Познание.Общение[M].–М:Изд-во МГУ,1991.

[3]Баранов А.Н.Лингвистическая теория аргументации (когнитивный подход)[D].Дис.д-ра филол. наук.–М,1990.

[4]Брутян Г.А.Аргументация[M].-Ереван:Изд-во АП Арм.ССР,1984.

[5]Брутян Г.А.Очерк теория аргументации[M].АН Армении,Межлунар.ин-т аргумен-тации.- Ереван: изда-во АН Армении,1992.

[6]Варзонин Ю.Н.Эффективность воздействия--взаимодействия с позиций риторической модели [J].Тверской лингвистический меридиан.-Вьп.2.- Тверь,1999.

[7]Васильев Л.Г.Агурментация как языковой и когнитивный феномен[J].Речевое воздействие в сфере массовой коммуникации.-М:Наука,1990.

[8]Герасимова И.А Теория и практика аргументации[M].Российская Академия Наук институт философии.М,2001.

[9] Демьянков В.3.Эффективность аргументации как речевого воздействия[J].Проблемы эффективности речевой коммуникации.-М,1989.

[10]Ивин А.А.Искусство правильно мыслить[M].–М:Просвещение,1986.

[11]Ивин А.А.Теория аргументации:Учебное пособие для студентов вузов[M].–М:Гардарики,2000.

[12]Клюев Е.В.Риторика.Учебное пособие для высших учебных заведений[M].–М:Издательство ПРИОР,1999.

[13]Куликова О.В.Лингвопрагматические основания теории аргументации (на материале английского языка) [D].Дис. д-ра филол. наук:10.02.04 Московс.гос.лингвист.уни-т.–М,2011.

[14]Курбатов В.И.Социально-политическая аргументация (логико-методологический анализ)[M].– Ростов-на-Дону,1991.

[15]Мигунов,А.И. Теория аргументации как логико-

прагматическое исследование аргументативной коммуникации[С].Коммуникация и образование:сб.статей.–СПб:Санкт-Петербургское философское общество,2004.

[16]Правикова Л.В Современная теория дискурса:

когнитивно-фреймовый и аргументативный подходы[M].–Пятигорск:Изд-во ПГЛУ,2004.

[17]Сусов,И.П.История языкознания:уч.пособ.для студентов старших курсов и аспирантов[M].–Тверь:Тверской гос.ун-т,1999.

[18]Черненок,И.Г.Способы выражения аргументации в этико-философском дискурсе И.Канта[D].Дис.канд.фил.наук:10.02.04./И.Г.Черненок.–Калининград,2005.

The modern argumentation theory in Russia: primary perspectives and general trend

HE JING

(The School of Russian Studies, Beijing Foreign Studies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9, China)

Abstract:In the past two decades in Russia there has been growing interest in argumentation theory.The theory is related to many disciplines, such as logic,philosophy,pragmatics,cognitive science.Scholars of different fields begin their studies on argumentation theory from different perspectives and put forward their own structure of prehensive and interdisciplinary study pattern has been formed. After the 1990s Russian argumentation theory has stepped into a new stage.This article introduces main research perspectives and those new characteristics emerged in the process of the development of Russian argumentation theory.Although there is a gap,compared with the western theories,Russian academic associations and journals are devoted to argumentation studies and have put forward some valuable research models and theories.

辩论的方式篇4

关键词:高职教育;“辩论式”教学法;法律专业课程改革;辩论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9-0052-03

高职教育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不仅要求法律专业毕业生具有一定的法学理论知识,更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高职法律教育不以培养法学研究型人才以及法官、检察官、律师为直接目的,而是培养以掌握法律知识为基础的法律辅助应用型人才。要将高职法律教育办出特色,真正体现能力本位的指导思想,就必须摒弃传统法学教育的教学方法,不断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应变能力,把学生从被动听课的角色转变为主动学习的角色。笔者以为,“辩论式”教学正是这一教学理念的体现,是培养高职学生法律职业素养及提高实践应用能力的重要手段。

一、“辩论式”教学法的含义

我国古代思想家墨子曾说:“夫辩者,将以明是非之分,审治乱之纪,明同异之处,察明实之理,处利害,决嫌疑”。辩论式教学,就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反向思维和发散性思维为特征,教师、学生就某一教学内容以问题为纽带而展开分析、讨论、辩驳及总结,从而获得真知的教学方法。教师要适当引导学生对所提问题展开辩论;学生要开动脑筋对教师所提问题进行分析、辩论并提出新的问题,实现师生之间、学生相互之间知识的互动。将“辩论式”教学引入到法学课堂上,则是指教师在讲授某一法理知识或法律规范时,结合案例,进行案例导读、案例设问、模拟辩论、法理点评和总结归纳的教学过程,从而使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认识、理解和应用。“辩论式”教学法是一个将课前准备、课堂教学和课后总结有机结合起来的教学过程,包含了“导读―提问―分析、辩论―总结”这样一个基本的思维过程。“辩论式”教学法的特点如下。

1.它是一种参与式教学,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随着现行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再起主导作用,而是起引导作用,学生才是课堂真正的主体。辩论式教学则能更好地体现教与学的关系,打破传统教学方法中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接受的模式。辩论式教学中,教师摆正了位置,教师是参与者、合作者、引导者,学生是主角,教师尊重学生的话语权,把课堂还给学生,评价课堂好坏、效率高低重要的标准是学生参与的广度与深度。因此,课堂上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从而使学生自觉、自主地学习,真正体现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育理念教学观。

2.它是以问题为纽带、以案例为导入的实践性教学。辩论式教学要求学生就同一问题用多项思维模式来考虑并由学生结合案例归纳总结,用问题来穿针引线,以典型案例、真实案例为基础,以课堂讨论、激烈争辩来使学生充分积极参与到法律课程教学的过程中,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法律概念、原理和法律法规发现问题,并形成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方式分析法律关系,解决法律问题。“辩论式”教学法是联系法学理论与法学实践的一种最佳方法。

二、“辩论式”教学法在高职法律教育中的作用

高职法律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更加注重实用性人才的培养,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应更加突出学生的主动性,课程改革是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辩论式”教学法具有其他教学方法所无法比拟的优势。

首先,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法律的兴趣和热情,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高职院校的学生普遍基础比本科差,学习兴趣不浓,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提高其学习效果和学习质量,必须要先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兴趣,调动起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辩论式”教学给了学生充分的能动空间和平台,使其有自我表现的机会,迫使学生主动阅读、主动查找资料,以求在课堂上能够展现独特的看法和观点,同时能够锻炼学生的口才和思维。课堂上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的质问、辩论会形成热烈的气氛,激发学生的热情,训练其思维能力,逐步培养其不断探究、独立思考的学习兴趣。

其次,有利于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实现综合素质的提高。著名教育家裴斯泰洛齐说:“教学的主要任务不是积累知识,而是发展思维。”辩论的过程是一个训练学生懂理、说理、尚理的过程,同一个辩论题目,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总会有不同的看法和观点,课堂教学中不同观点的争论、认识,最能培养学生发散性的思维和训练多角度思考问题的方法。辩论式教学法,以其真实案例的现实性、争议性,以课堂讨论、激烈争辩的直观性和师生互动共同参与的有机结合,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发现问题,提高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优化知识结构。用辩论的方式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参与性,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双向思维、立体思维,有利于使学生形成良好科学的思维方式,改变学生习惯性的单向思维模式,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最后,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增强教学的针对性。目前高职院校法律专业教学对学生进行实践训练的方法主要有案例教学、模拟法庭等。案例教学法采取学生讨论、教师总结的形式进行,一般不涉及辩论环节。传统教学方式中,教学过程是一种知识和信息的单向传输过程,教师关注的是对教材内容的把握以及课堂教学中的讲授方式。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学生则洗耳恭听,很少有参与课堂的机会,只能被动地跟随教师的讲授和思维。单纯课堂讲授,教师既不能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也无法准确知道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辩论式教学过程是师生双向互动的知识传递与反馈过程,教师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参与者,精心准备教学中的问题和案例。在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对这些问题和案例进行讨论和辩论,学生是论辩教学的主角,针对问题和案例所涉及到的知识,提出自己的主张,并列举事实依据或法理依据,教师就可以从学生对问题的认识中了解其学习状况,进而及时予以纠正和澄清,对暴露出的突出问题还可以重点讲授,教学的针对性明显增强,教学的实效性明显提高。

三、“辩论式”教学法的应用

“辩论式”教学法在高职法律专业基础课,如《刑法》、《民法》、《行政法》等课程中均可尝试探索,部分实务课程如《基层法律服务工作实务》、《仲裁与公证实务》更可以广泛大胆的应用。采用小班灵活授课方式来组织实施辩论式教学法,由于辩论活动费时费力,一门课程的教学也不能采用辩论式教学,因此在法律专业课程教学中也不能排除讲授式教学法。

1.辩题的设计。要把辩论课上好,最为关键的是辩题的设计。辩题的选择一般应选能够突出教学内容的核心问题,且是中性的、存在争议的问题,如抢劫与抢夺罪名的认定问题、见死不救的刑事责任问题、犯罪形态的辨别问题等,既要能够反映出讲授课程的教学内容,又要体现法律思维和法律逻辑。法律案例的可辩性很大,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基础课、实务课等均可以采用辩论的方法。辩论是为教学服务的,因此所选辩题一定要和教学内容挂钩,通过辩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

2.辩论的组织准备。教师要加强引导,要给学生充分的搜集资料的时间,根据高职学生的特点,提前2~3周将案例或者辩题发给学生,让学生提前阅读、查阅资料、准备提纲及辩题发言。同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适当对案件加以剖析、判断、分析和阐释,起引导作用,使得学生在后续的收集资料及辩论中更有针对性。分组可以采取多种方式,可以在开课时即告知学生的课程要求并进行分组;可以由学生自行组成小组,教师适当调整;也可以在每个选题确立后一并分组;或根据选题采取角色扮演的分工方式。正反两方,每组成员相等,一般4~5名。这样的组织准备,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有利于锻炼学生人际沟通的能力,增强学生的竞争合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同时学生分组参与,又能够增加参与辩论的覆盖率,使得一门课程的辩论活动中,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担任辩手。

3.课堂辩论。课堂辩论是辩论式教学的中心环节。首先,在课程教学中给学生一些经典辩论赛的视频让其学习观摩,同时根据选题确立辩论规则,在辩论式教学实践中,应注意借鉴国际辩论比赛的基本规则,并根据每次辩论选题的实际情况,适当进行调整和改变。在双方辩手展开辩论中,应适当给台下的同学发表自己看法的机会,可以作为正反方的亲友团,在本方辩手不能及时作出反应时挺身而出,反驳对方的观点或者质疑对方。在整个辩论中,教师要有效地控制好辩论的节奏,不能放任和产生混乱。

4.归纳总结。辩论式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要通过辩论获得真理性认识,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整体素质。因此,在学生形成了自己的结论后,教师要进行点评并归纳总结,每次辩论结束后,教师都要当堂进行点评,教师的点评应当客观、公正地指出双方在辩论过程中的优点及存在的不足之处。同时要把学生分散的见解、认识集中起来进行系统化的点评,对整个教学的知识点做细致的讲解,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并让学生将自己的看法或辩论情况进行整理、归纳,形成案例评析或者小论文,加深对问题的认识或案例的辨析力,提高辩论教学的效果及质量。

参考文献:

[1]莫负春.关于法科大学生素质教育与法学教育观念转变的思考[J].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00,(3).

[2]张先梅.浅析互动教学模式下辩论教学法的运用[J].武汉商业服务学院学报,2010,(1).

[3]任守义.辩论式教学尝试与反思[J].现代教育,2012,(5).

[4]王炳同,等.高职高专物流专业课程改革研究与实践――建立辩论赛进课堂教学模式[J].物流科技,2009,(3)

辩论的方式篇5

论文摘要:尽管每个部门法实际上都存在能够反映其基本原理和精神的基本原则,但是否将这些原则抽象出来规定在法律条文中,各国的做法很不相同。西方国家的民事诉讼法一般不规定基本原则。例如德国和日本的民事诉讼法在总则中首先规定作为诉讼主体的法院和当事人。苏联民事诉讼法则在总则中对基本原则集中作出规定。我国各部门法多将基本原则置于篇首,民事诉讼法也不例外。《民事诉讼法》第一编第一章的标题为“任务、适用范围和基本原则”,其中规定基本原则的条文有12条,辩论原则就是其中之一。

一、辩论原则的含义

《民事诉讼法》第12条规定,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时,当事人有权进行辩论。所谓辩论,是指当事人双方在人民法院主持下,就案件事实和适用法律等有争议的问题,陈述各自的主张和意见,相互进行反驳和答辩,以维护自己的合法民事权益。

辩论原则是辩论式诉讼结构的必然要件。其意义在于,通过当事人双方的辩驳,帮助人民法院查明事实,分清是非,正确适用法律,及时解决纠纷。当事人通过行使辩论权,积极参与到诉讼程序中去,真正成为诉讼主体。

二、辩论原则的内容

辩论原则的具体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辩论原则贯穿于民事诉讼的全过程,包括一审、二审和再审程序。从,当事人对于自己的诉讼请求或者反请求,就有权收集、提供证据,陈述事实,说明理由,论证自己提出的请求的正当性,同时反驳对方请求。开庭审理过程中的质证和法庭辩论阶段,毫无疑问是辩论原则体现最明显的阶段,但是当事人之间的辩论并不局限于这一阶段。在诉讼的各个阶段和过程中,当事人双方都可以通过法定的形式展开辩论。

2、辩论的内容既可以是程序方面的问题,也可以是实体方面的问题。前者如当事人是否符合条件、受诉法院有无管辖权、有没有在法定期间内不能起诉的情况等;后者则是指与争议的民事法律关系有关的问题,如民事法律关系是否成立及是否有效、是否存在免责事由等。实体方面的问题往往是辩论的焦点。除了事实问题外,如何适用法律也可以成为辩论的内容。但无论涉及哪一方面的内容,辩论都应围绕双方当事人有争议且对正确处理纠纷有意义的问题进行。

3、辩论的表现形式可以是口头形式也可以是书面形式。在法庭辩论阶段,当事人及其诉讼人主要采取言词辩论的形式。原告的起诉状、被告的答辩状则是书面形式的辩论。至于辩论的方式,否认、抗辩和反诉都可以看成是辩论的手段。

4、辩论是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必须遵循的准则,应保障当事人充分行使辩论权。同时,只有在法庭上经过辩论的事实和证据材料,人民法院才能作为裁判的根据。

辩论的方式篇6

关键词 思想政治 辩论式教学法 理论 实践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6.02.037

0 引言

当代的思想政治课程教学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首先是传统的思想政治课教学采用的是灌输式教学法。这种教学方法对于90后的大学生来说,是完全无法适应他们的心理特点的。90后大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强,他们的思想复杂,价值观念多元化,他们敢于求新求变,讨厌墨守陈规的教学模式。而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采用辩论式教学法即是笔者多年来着力探索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下面,笔者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辩论式教学法的理论及实践。

1何谓辩论式教学法

辩论式教学法,简单地说,就是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根据每门课具体的教学内容,着眼于学生的困惑与迷茫之所在,设置辩题,通过学生和学生或者学生与教师之间共同分析、探讨、辩驳,以实现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在辩论中明晰问题,得出结论,进而使学生在辩论中掌握知识,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辩论式教学法与其他的传统教学法相比,具有独特的优越性。首先,传统教学法的主体是教师,而辩论式教学法的主体是学生,这样,就由“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关系变成了“学生提问学生回答,教师加以引导和总结”的教学关系,建立了平等的师生关系。其次,在学习的主动性方面,学生由原来被动机械地接受知识,变成了主动积极地发现、获取知识。学生广泛积极地参与课堂学习,不仅能很好地获取了知识,而且进行了加工整理,发展了应变能力,培养了团队精神,其教学效果比传统教学法要好得多。

2 怎样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使用辩论式教学法

下面,笔者以两次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成功应用辩论式教学法为例,来对思想政治课怎样使用辩论式教学法做出初步探索。

首先,以笔者在2013年教授“思想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课程为例。在讲到这本书中的第八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中“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这一内容时,学生对这一问题有很大的困惑。有些学生说,当前的分配制度导致了贫富分化,并出现了两极分化。按照邓小平同志的观点,社会主义是不能出现两极分化的,如果出现了两极分化,意味着改革的失败。所以,教师就当堂面对学生在学习该理论时候最迷惑的问题要求学生进行辩论,把正反双方的辩题布置下去,要求同学们准备两周时间后开展辩论赛。辩论赛分为正方和反方。正方的内容是“中国目前的贫富分化不会导致两极分化”,反方的内容是“中国目前的贫富分化会导致两极分化”。两周以后,辩论赛如期举行。双方唇枪舌战,情绪高昂,观众席上掌声不断。学生自己选出评委负责在辩论赛结束后,对本次辩论赛的优点和不足进行当场点评。最后由教师就本次辩论赛进行总结、宣布获胜的一方并颁发奖品。

其次,以2011年给公共管理专业学生上“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道德”部分的内容为例。讲到这部分内容时,恰逢广东佛山发生“小悦悦事件”:一名叫小悦悦的2岁女孩遭遇车子多次碾压,而18个路人见死不救,最后是在一名捡垃圾的阿婆的呼救下被送往医院救助,但小悦悦最终死亡。这一事件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所以教师觉得这是很好的教学素材。故而教师要求学生们就这一事件展开辩论,辩题由学生自己出。学生选择了两个辩题:“关于小悦悦事件中18个行人的看法,正方为“18个行人应该上前施救”,反方为“18个行人不应该上前施救”。另外两个班级的辩题为“小悦悦事件折射的是法律的不完善还是人性的丑陋”,正方为“小悦悦事件折射的是法律的不完善”,反方为“小悦悦事件折射的是人性的丑陋”。“小悦悦事件”发生的时间是2011年10月13日,学生们决定就这一事件展开的辩论赛时间为10月17日,该事件新颖,社会上各方的观点激烈交锋。这样就激起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理,适应了当代大学生求新求变心理。从辩论题目布置下去开始,学生们自己广泛查阅资料,定主持人,定选题,定辩论组成员,定学生评委。由于这是最新的时事新闻,所以辩论赛准备时间定为一周。学生们热情高涨,不仅密切关注了整个事态的进展,还注意全面分析各个媒体的观点,同时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查找资料,并开出相应的书单供学生查阅,同时也负责解答学生在准备过程中所碰到的各种疑难问题。

辩论过程中,主持人完全按照正规辩论赛的模式组织整个辩论过程。学生们对这一引起全社会强烈反响的事件各抒己见,慷慨陈词,纷纷拿出自己的“十八般武艺”,竭尽所能捍卫己方观点。教室里不时响起阵阵掌声和喝彩声,就连下课都没有休息。这次辩论赛调动了全体同学的积极性。后来,增加了一道特别程序,就是非辩论组的同学也可以上台进一步阐述自己支持的一方的观点,这样,辩论赛就成了全体同学参与的活动。

最后,由教师总结致辞,表扬优秀的同学,指出有待改正的方面。并把这一事件提到道德的高度进一步阐述。由全体同学投票选举本次辩论赛的最佳辩手并发放“最佳辩手”和“辩论赛优秀主持人”等荣誉称号及相应的奖品。

3 思政课辩论式教学价值及注意事项

在思想政治课程中使用辩论式教学法能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能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通过正反双方的辩论反驳,明晰是非,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水平,提高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让他们不知不觉树立起马克思主义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同时,在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中使用这种教学法,不仅有利于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提升,还能对思政课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有很大帮助。因而,在整个思政课教学中推广这一教学法很有必要。

但是,这一教学法对学生和教师都是具有很大的挑战性。笔者结合这些年实施这一教学法的实践经验,总结出以下需要注意的问题。

首先,思想政治课程中辩题的选择。思想政治课程中辩题的选择非常重要。这是辩论赛的起点。选择辩题要遵循几个原则:一是现实性原则。辩题既要体现教学重难点,又要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实际,能引起他们的思想共鸣和情感触动,引发他们的深刻思考。上述笔者引入的小悦悦事件的辩题就很好地符合了这个原则。二是教育性原则,这一点对于思想政治课来说特别重要。思想政治教育本来就是要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所以辩题要能使学生通过辩论,促进他们进行理论探索,形成正确的思想认识,明辨真伪善恶,抵制错误思想和言论,树立对党、对国家的坚定信念。上述笔者带领学生进行的关于“中国目前的贫富分化会不会导致两极分化”这个辩题就体现了这一原则。实践也证明,通过这一次辩论,学生们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得到了加强,进一步提升了对改革开放的信心,学生整体的思想道德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其次,辩论赛的准备和组织。辩论赛需要全体成员的参与,如果按照通常的正方对反方的模式,那参与的学生只有8个,容易使得其他同学认为辩论赛跟自己无关,因而达不到所有成员受益的目的。所以,教师要想办法调动全体成员的积极性。比如笔者在上述第二个辩论赛中探索出的让非辩论组的同学也可以上台进一步阐述自己支持的一方的观点的方法,不失为一个有效调动全体成员积极性的好办法。辩论赛需要学生有广博的知识面,而学生由于自身知识的局限性,理论深度不够,很容易使辩论赛缺乏深度,这就需要教师在学生查阅资料的过程中给予支持和鼓励,可以给学生提供书单供查阅,在学生有困惑时,应耐心细致地予以解答。

同时,这个准备工作还包括教师本身的准备。教师不仅要了解辩论赛的基本常识,还要对辩题有深刻的见解。要做相关的准备工作,才能在最后的总结阶段,把辩论赛引入具有一定理论深度的解析阶段,弥补学生理论的不足,高屋建瓴地指导辩论赛。

最后,评选最佳辩手和优秀主持人,发放奖品。在辩论赛结束后,由全体同学对本次辩论赛中表现优异的选手进行民主投票,选出最佳辩手一至两名,并由教师颁发奖状和奖品。目的是鼓励优秀辩手,激励其他同学更好地参与辩论赛,向思想道德水平高、能力强的选手学习。进一步巩固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

4 结语

思想政治教学是一项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的工作,在当前形势下面临严峻挑战。所以,创新思想政治教学的方式方法很有必要。而在思想政治教学中采用辩论式教学法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升学生的主体地位,全面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也能全面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育能力,值得广大思想政治课教师高度关注和推广。

参考文献

[1] 林仲豪.关于“辩论式”教学方法的探讨:以《政治经济学》教学为例.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5.

[2] 刘春荣.“辩论式教学”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探索与应用.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26.

[3] 李妍.浅谈对对话式教学的认识.长春理工人学学报,2013.8.

辩论的方式篇7

我国高校的规模在近几年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毕业生人数年年创下新高。高校在追求规模上的扩大和保证毕业生的质量这两个方面矛盾的调和上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关注,高校毕业生论文答辩更是其中不可回避的问题,作为矛盾的中心之一,对高校毕业生论文答辩管理的研究正日益受到广大学者的关注。

(一)高校毕业生论文答辩管理的现状

对于校方而言,组织毕业论文答辩是为了进一步审査论文,即进一步考査和验证毕业论文作者对所着论文纽到的删的认识程度和当场论证论题的能力;进一步考察毕业论文作者对专业知识掌握的深度和广度;审査毕业论文是否学员自己独立完成等情况。

对于答辩者来说,答辩的目的是通过论文答辩,按时毕业,取得毕业证书。毕业生要顺利通过毕业论文答辩,就必须了解学校组织毕业论文答辩的目的,然后进行有针对性的准备,继续对论文中的有关问题作进一步的推敲和研究,把论文中提到的基本资料搞准确,把有关的基本理论和文章的基本观盘彻底弄懂弄通。

毕业论文答辩是答辩委员会成员即答辩老师和撰写毕业论文的毕业生面对面,由答辩老师就论文提出有关问题,让学生当面回答,它有4‘问”有“答”,还可以有“辩”。

在毕业生参加毕业论文答辩前由专门的老师负责为他们分组,每小组再选择三到四名答辩老师,答辩结束后又专门的老师负责成绩汇总,毕业论文答辩是一个十分繁琐的过程。

(二)现行管理模式的弊端

毕业论文答辩有问有答的形式,近些年我国高校规模不断扩大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多的现状及毕业生管理的特殊性决定了,要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率的完成毕业生论文答辩工作难度大、任务量重。我闰大多数高校毕业生答辩目前采用的管理模式还是人工为主,每位毕业生都要参加答辩。这种管理模式的弊端在于费时、费力、低效。有些高校毕业生参加答辩的时间仅有3到4分钟,这大大影响了答辩质量,对毕业生是一种极其不负责任的做法,但要改变这种现状,单靠人工管理是无法实现的。

二、高校毕业生论文答辩的自动化管理

在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各大高校纷纷推行形式多样的自动化管理方式,但在毕业论文答辩的管理上自动化的程度还相当低,要改善目前的管理模式的唯一方法就是要探索一种自动化的管理方式,借助计算机实现对毕业论文答辩的自动化管理,提高毕业论文答辩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保证毕业论文答辩在一种相对宽松有序公平公正的环境中完成。作为高校毕业生论文答辩自动化管埋的一种积极探索,普通高校毕业生论文答辩随机抽取系统应运而生,它是高校毕业生论文答辩自动化管理的一种有效补充。

(一)普通高校毕业生论文答辩随机抽取系统介绍

普通高校毕业生论文答辩随机抽取系统基于C/S结构,采用微软最新推出的与Windows操作系统紧密结合的SQLServer2000数据库,在VisualBasic6.0+AD0+SQLServer2000^式下开发的信息管理系统。每名毕业生在系统中录入自己的个人详细信息,然后点击“开始抽取”按钮,单击“确认”后就会显示抽中或未抽中,使学生对是否参加毕业论文答辩有充分的准备。学生抽取后,在数据库中存有的事务曰志便于教师对学生答辩情况进行管理,并形成打印成报表。

(二)普通高校毕业生论文答辩随机抽取系统的特点

1、面向四个层次

普通高校毕业生论文答辩随机抽取系统面向学生用户,面向教师用户,面向操作人员,面向维护人员四个层次,通过这四个层次的有机结合实现对毕业论文答辩的自动化管理。

2、界面风格

普通高校毕业生论文答辩随机抽取系统在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到计算机应用水平和人们应用计算机的习惯,采用极为友好,易懂易用的界面设计,使整个系统界面美观,使用方便,倡导人性化的管理,同时降低了对使用者计算机知识的要求。

3、易于操作和维护

用户在通过安全认证后,可直接在后台进行操作,管理维护员只需在本地机上进行修改,极大的减少了系统操作和维护的工作量,缓解了工作量和系统维护的矛盾。

4、网络安全技术

毕业论文对于每位毕业生来说都是极其重要的,毕业生的信息都是相对保密的,普通高校毕业生论文答辩随机抽取系统采用比较先进的网络安全技术,设置身份验证的形式,采用口令,权限控制等手段,充分保证了系统中数据的安全性,阻止各种非法人侵和恶意的破坏。

5、精密的数据算法

通过模块结合相互结合的方式使系统各个功能部分有机结合起来,系统管理员可以根据本学校的对毕业论文答辩的具体要求,结合参加论文答辩毕业生的数量,对抽取比例进行任意修改,达到了学生抽中的比例可以随意调整的目的。

(三)普通高校毕业生论文答辩随机抽取系统的功能模块

1、学生登陆模块:毕业生将个人详细信息录入到系统中,确认信息无误后开始抽取。

2、学生抽取模块:学生抽取模块是系统中最重要的模块,点击“开始抽取”按钮后,进行抽取,单击“停止”按钮确认结果,将抽取结果保存到数据库中。

3、管理员登陆:管理员对数据库内的学生信息进行统一的管理和维护,另外管理员可以对抽取比例进行修改。

4、报表打印模块:形成结果后,学生可直接打印,为是否参加答辩做好准备。

(四)普通高校毕业生论文答辩随机抽取系统的优势

普通高校毕业生论文答辩随机抽取系统在国内高校的毕业生论文答辩管理上,属于科技上的创新,对毕业生的管理将会起到很大的辅助作用。普通高校毕业生论文答辩随机抽取系统是在现有的人工管理方式不能完全胜任的情况下产生的,实现了学生的随机抽取,教师的统一管理。

三、推广价值及其意义所在

基于c/s的高校毕业生论文答辩随机抽取系统是以科学管理为基础的,以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和企业级数据库为手段的,既先进又高效的毕业论文答辩管理模式。它的出现为进一步推进高校信息化建设,吸收新的技术和教学管理经验提供了有效手段,尤其在更新高校毕业生论文答辩的管理手段,方便教师对毕业生的管理等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因此,基于c/S的高校毕业生论文答辩随机抽取系统将对高校的毕业生论文答辩管理产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传统意义上的毕业论文答辩管理模式将被完全颠覆,这一先进的模式将彻底取代传统意义的毕业论文管理模式,在各种类型的大学、高等职业院校都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和极高的推广价值。

四、结束语

普通高校毕业生论文答辩随机抽取系统的出现充分说明广大从事高校毕业生管理的教师已经充分认识到毕业生论文答辩自动化管理的重要性,该系统对毕业生论文答辩的管理将产生深远的影响,是对论文答辩自动化管理的一种积极探索。通过它的试用和推广必将产生更多的毕业生自动化管理模式,在今后的工作中,高校教师还需不断摸索,寻找最适合本校实际情况的模式,以推动高校毕业生管理达到更高的水平。

辩论的方式篇8

关键词:藏传因明;僧人;辩经

中图分类号:B9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5-0048-02

一、什么是辩经

辩经是一种生动的辩证实践,提供了宝贵的智力资源。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所见所闻,还有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分析辩论的规则和程序,强调其表演方面。辩论是一种先进的学习佛经手段,深化了对佛法的理解。藏传佛教僧人或学者们通过学习因明,对有关研究逻辑和佛学方面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尤其是格鲁派的辩经传统最具特色,更具系统化。其辩论更具有学术价值。辩经在现代学术界有很大的吸引力,越来越受到了现代学者们的极大关注。尽管很多的现代学者们对藏传因明做过研究,很多人的研究仅限于表面,未能凸显出这种辩经的重要功能及其价值。他们对辩论只是从现代的学术层面及逻辑角度出发,做出具体分析,而忽略了辩经的真正意义及其艺术表现的魅力。从而降低了辩论的意义和逻辑原则。藏僧辩经的价值和意义,不是一种纯粹的形式逻辑,它是一种对思维内容的观察。辩经中的一些行为及表征表现了因明在佛教认识论和解脱论方面的灵活运用。辩经对藏传佛教僧人有着重要的意义,不仅在于通过辩经提高僧人的智力,通达对经论的理解,而重要的是辩经也是藏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一些学者从形式逻辑的观点出发,用西方三段性质的判断和推理来研究辩经的方法及其义理。试图为辩经找到演绎的必然性和普遍性。但是了解辩经的价值及其意义的探求要从其目的来研究,才能有更深入的了解,也只有结合它最终作为解脱论的目的才能更全面地展现它的魅力。辩论的质量,从僧人们的智力和情感中体现出来。

从辩经中可以学量知识和教义。辩经中双方争论和合作,需要竞争力和参与。在面对这种情况下有说服力的辩手赢得比率高一些。辩论中可以使用合法的诱惑和技巧。真如在玩文字游戏,掩饰结论。加入无用的话题来掩盖真正的命题。但有一些技巧是非法的。比如说;和尚要娶老婆孝敬佛祖等。不能违反辩经和推理规则。思路和语言必须符合逻辑规律。首先要确立明确的命题。结论与命题必须有一个确定的链接。否则程序落入种种谬论之中。因此,辩经不同于大多数自由交流。

辩经过程中,立论者和敌论者都要遵循一套规定的程序以及规则,但是它有更宽泛的发挥空间,其辩论的结果总是出人意料。一个好的辩经总是在充满激情、思维敏捷、才华横溢当中进行的。在整个过程中,辩手们为了表达观点的需要,运用一系列的肢体语言,而且他们的面部表情越来越激动起来,一言一语中透出了他们深邃的智慧和出众的语言表达能力。所以说一场好的辩经也是如一场戏剧动人心魄。辩经是藏传佛教各教派学科设置中对于因明的创造性运用,其地位在格鲁派的研习传承中尤为突出。

二、辩经的功能

辩经是选拔人才的一种方式,格鲁派的僧人把大部分的时间利用在辩经上。有时候学生每天投入多达10小时进行辩论。其他教派基本上每天只有2到3小时辩经的时间。所以在辩论的培训方面,非格鲁派的学生远远不如格鲁派的学生。而且格鲁派的学生往往投入多年的时间,训练辩论的技巧。所以格鲁派的僧人辩经比其他教派的僧人辩经还要流畅。他们以口头辩经的形式来考试。甚至最高学位(格西)考试也是通过辩经来考核。考试的时候通常会有很多观众围观,从而制造紧张气氛。辩论在格鲁派的传统中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最为出色的部分是毫无疑问的。在格鲁派的学院里,僧人的学术声誉或地位,在于其高超的辩论能力。对他们来说,没有受过这种训练的佛教学者是比较难以想象的。一个伟大学者必须精通于辩论,与一般的辩论不同,它要求辩论者对特定辩论规则及程序有深刻的了解。在这个基础上,一个好的辩经者,还要有高超的表达能力,不但要说服对手,使其心服口服,而且还要通过足够的论据建立自己的观点。

对学生来说,辩经可以激发其很大的兴趣。往往在格西(教师)防止这种做法,怕学生过度专注于辩论。受过训练的僧人,经常显示辩论的喜爱。大多数的藏区佛学学院或哲学学院,不管什么宗派,都是非常热衷于辩经。僧人们认为,研究佛教哲学最重要的手段就是学习因明。对于他们来说,一个好的学者就是一个很好的辩手。藏传佛教僧人辩经的传承源于印度,后来逐渐在藏区发展起来。很显然辩论在印度佛教中也是非常重要的。藏传佛教继承了这一传统。并且在这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辩经的方法,开辟了新的辩经传统。在古印度的佛教逻辑中,辩论的主要功能是揭示事物本质和规律的真面目。印度古因明与藏传因明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但是了解藏传因明与印度因明之间的区别也是非常重要的。

三、辩经遵循的规则和秩序

藏传因明辩论涉及两方,一个立论者和一个敌论者。两者之间扮演的角色是非常不同的。辩论开始的时候要唱文殊菩萨的仪式调,发音为dhi ji tra chos chad na。此调为文殊菩萨之种子音。这相当于拉开辩论的序幕。仪式结束后,立论者提出一个可辩论的问题,引起敌论者回答的兴趣。敌论者首先要说明他的立场。然后立论者立即提问,开始辩论。敌论者一般允许用三种方式回答问题。第一,承许。第二,不成。第三,不遍。由这三种答案来连接命题。如果敌论者认为其命题符合他的观点,他可以说;“承许”,如果认为作为论据的因与立宗相违则答;“不成”。例如,A:“所有的狗都是聪明的,因为他们是灵长类动物”。B:“不成,因为狗不是灵长类动物。”。当论据(因)不周遍于命题时,可以回答“不遍”。这三种回答的方法不同于印度的传统辩论。藏僧辩经规则在继承印度传统辩经的基础上自成体系,对辩经规则的要求更为详细。

在辩论中,敌论者被要求迅速回答问题。如果他试图拖延时间,立论者则用拍掌敦促他,中间穿插必要的言语。在正式的辩经中,通常会有观众的加入。从而增加对敌论者的压力,若敌论者不能及时回答,立论者就会开始讥讽他。例如问“你在听吗?你在观想什么?”这种充满的言语其目的就是为了让对方更加混乱。通常在这种情况下敌论者便会措手不及,不知所云,一场辩论便这样结束。尽管以这种方式结束辩论也是很有趣的。当立论者无法用铺设陷阱的方式使敌论者的观点出现前后矛盾时,敌论者的观点建立在于合乎逻辑,合乎规则的论据上。不但敏捷地逃过了对方的陷阱,而且成功地建立了自己观点。通过仔细领会对方的言语,观察其中的组织缺陷,敌论者便会反过来捉住对方不充足的观点连续提问。给敌论者一系列的措手不及的打击,转被动为主动,有些时候立论者招架不住,只得悄悄离开。当然如果仅仅是两个人的辩经,就没有那么尴尬。但是在正式的辩经中,这种经历是很丢脸的。有时候充当裁判的格西或堪布为了缓和这种局面,会用平和方式结束辩经,避免为难失败的一方。

四、结论

对于藏传佛教僧人们来说,辩经的时间是学习的最佳时机。很多僧人,从小开始辩论佛经,学习教理,进行各种考试,从初学者到最后的格西或者堪布学位都要在辩经中完成。所以他们要抓紧时间,刻苦学习。当然辩经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输赢,都是为了学习佛理。为了解脱和普度众生。带着佛教理念武装的思维,僧人在辩经中可以控制好自己的情绪。所以在辩经场上极少出现负面行为。即使是不理解辩经的人来看,藏传佛教僧人在辩经中充满戏剧性和活跃性。辩经是一场关于思维的历练。

辩经具有复杂性和启发性。由于它涉及佛教认识论方面的内容,辩经者需要高超的记忆力。辩经也是一场生动的表演,因为论者的身体姿态和面部表情丰富多彩,同时运用了曲折离奇的技巧。为了胜过对方,双方通过善巧的方法,从看似无望的情况下转败为胜。这的确是一个惊心动魄的表演。虽然过程复杂,但是却丝毫不混乱,角色分明。辩经遵循着一个既定的规则程序,所以一切明了。藏传佛教僧人辩论,言语自然流畅,整个过程非常生动,表情丰富多彩,就像一场网络游戏,它给僧人们带来的是刺激和愉快的学习气氛。他们在胜利的荣誉感和失败的沮丧中,更加坚定对佛为量士夫的信心,提高对佛学理论不断学习的动力。辩经者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不但要有清晰、敏捷的思维,还要有高超的逻辑分析能力。总之,藏传因明当中辩论的形式被普遍运用到了藏传佛教各教派研习的传统中,僧人们在辩经中不断增长常识,并且提高了学习佛理的精神动力。

参考文献:

[1]沈剑英.佛家逻辑丛论[M].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2011.

[2]韩民青.人类学[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88.

上一篇:行政检查的法律依据范文 下一篇:小学音乐学科的核心素养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