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论理论范文

时间:2023-06-14 11:12:54

辩论理论

辩论理论范文第1篇

一、政治课需要有讨论

传统的教育是教学生“学会”,而不是教学生“会学”,这样就势必造成“先生讲,学生听”的局面,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造思维受到了抑制。而我们正在推行的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教育。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使素质教育继续深化和提高,在课堂教学中,就必须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讨论,学生和老师进行讨论,让师生之间充盈着一种积极向上的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对学生而言,讨论交流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张扬,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交流意味着上课不是简单地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自我实现的过程。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教师要做学生的促进者,在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思想道德提高的同时,提高自己。例如学习“商品的产生”这个内容时,在大体讲解了商品的产生过程后,我们应该把主要精力放在学生对商品产生过程中几个要素先后顺序的讨论上。可以设问“商品、商品生产、商品交换与商品经济的产生其先后顺序是怎样的?”如果没有真正理解商品的产生过程,那么就会得出先有商品生产后有商品交换的结论。按照正常思维,产品没有生产出来就没有可交换的对象。但是通过学习上不同层次和认识水平的学生相互之间的讨论和交流,学生就会逐渐认识到自然生产和商品生产的区别,领悟到商品产生的过程应该是先出现了为满足自己消费要求的自然生产在产品有了剩余之后,出现了偶然的物物交换、商品交换,最后才出现了为交换而进行的生产即商品生产。这种讨论就把学生多方面、多层次的思维水平和特点展现出来。通过各种思想的交锋和交流后最终获得正确的认识,澄清了思想上的模糊和混乱。

二、政治课也需要争论或辩论

高中学生在生理上已步入青年期,在心理上处于不成熟向成熟的过渡期,这一时期,学生独立意识急剧发展,逐步摆脱对师长的依赖心理,增强了独立思考能力和考察社会能力,能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观察问题、分析问题。思想政治课上的理论教育要经过独立思考后才会得到自觉接受。辩论中,辩论的双方都需要具备明确的观点、充足的论据来说服对方。如讲到“价值”时,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围绕“胡健舍己救人”一事展开讨论:安徽省桐城市新渡镇永久村人胡健,2010年8月4日面对求救声,他毅然决然地舍弃了一切,救落水儿童,献出了年轻而宝贵的生命,他这样做值得吗?有的同学提出“儿童也是人,是人就有命,在这点上命的价值是等值的”, 通过讨论,学生认识到了胡建人格的伟大,对自己进行了一次价值观的教育。这实际上已触入到了“生命价值”这一人类最基本的价值的问题。讨论下来的效果比教师灌输精神价值高于物质价值的效果要好。

三、政治课更需要论理

课堂讨论也好,辩论也好,都要力求论理透彻,论据充足,语言逻辑严密。如果说讨论、辩论让学生张开了嘴巴,那么论理则让学生开始运转他们的大脑,开始利用储存在他们大脑各类信息。应提倡学生“不惟书、不惟上、不惟权、只惟实”的思想,敢于怀疑、敢于质问、敢于批评,以正确的理论知识为主线,展开论证。如怎样正确地认识近几年来我国银行利息下调的问题和目前人民币汇率的升降趋势问题。需学生从宏观角度,再到微观角度,从政治角度再到经济角度去思考,详细收集资料,加深学生对事件原因的理解,培养学生对未来的预见能力。

四、政治课还需要论述

我们必须给予学生以陈述自己观点的机会,让他们有发表自己见解的“舞台”。学生在课前课后的准备,通过在课堂上叙述和分析,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如看过热播电视剧《大宅门》,我们可以让学生们对里面的各个人物的行为进行角色分析,并找出经济规律的痕迹。由各个学生分别担任不同的角色,以商人、地主、买办等等各种角色论述其“经济行为”。这就给他们提供了一个虚拟的情境去理解经济,去理解市场规律,并尝试用语言表达。独立完成对知识的理解,就是吸收知识的最好办法。

五、政治课讨论中还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

1.处理好“论”与教材知识体系的关系。有时,学生会将注意力过多地放在所讨论的问题本身“就事论事”,这样的话,可能会导致对知识体系的把握不足,课堂效果也无法体现出来。所以,既要讨论问题,又要注意基础知识的掌握,二者不可偏废。

2.进行“论”的主体是学生,教师始终都是指导者。教师首先要注意,不能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使学生觉得没有“论”的必要;其次还要加强方法的指导,不能使讨论偏离核心议题;再次,要切合学生的知识储备和理论水平,在这个原则下,尽可能展示学生的观点。、

辩论理论范文第2篇

动态课堂,两个主体都是具有独立人格价值的人,两者在人格上是平等的。通过动态的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从而达成共识,共享,共进。也就形成了教学相长。教学不再成为简单的1(教)+1(学)=2(学),而是1(教)+1(学)≥2(学)和2(教) ,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共同体。

那么通过什么样的途径来实现教学的融合呢?

政治课需要有讨论,把一言堂就成为群言堂。传统的教育是教学生“学会”,而不是教学生“会学”,这样就势必造成“先生讲,学生听”的局面,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造思维受到了抑制。美国一位教育家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学生自己提问题。而我们正在进行的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教育改革。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改变老师讲、老师提问的做法。也就是说,我们必须把学生放在问题的中心位置。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在课堂中,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讨论,以及和老师的讨论,师生之间充盈着一种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对学生而言,讨论交流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张扬,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交往意味着上课不是简单地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上课不是无谓的牺牲和浪费时间,而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自我实现的过程。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教师要做学生的促进者,在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思想道德提高的同时,提高自己。如高三政治中对“三个代表”的讨论,如果贯彻实施“三个代表”,具体的落实的方案的讨论,让学生拿出方案,大家共同讨论实施的可行性等等。

政治课也需要争论或辩论,激情课堂,各类思想百花齐放。高中学生在生理上已步入青年期,在心理上从不成熟向成熟过渡。这一时期,学生独立意识急剧发展,逐步摆脱对师长的依赖心理,增强了独立思考能力和考察社会能力,能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观察问题、分析问题。思想政治课上的理论教育要经过独立思考后才会自觉接受。作为教师,允许学生有各种思想。思考的不全面或者不正确,不是直接的否定或者排斥,而是从问题的根本上进行引导。参与辩论,在辩论中提出充足的论据来说服。如讲到“价值”时,通过讨论“张华救老农是否值得”这一问题,学生对自己进行了一次价值观的教育。有的同学提出“老人也是人,是人就有命,在这点上命的价值是等值的”,这实际上已触及到了“生命价值”这一人类最基本的价值的问题。讨论下来的效果比教师灌输精神价值高于物质价值的效果要好。

政治课更需要论理,让事实说话的课堂。课堂讨论也好,辩论也好。都要力求论理透彻,论据充足,语言逻辑严密。如果说讨论辩论争论让了学生的张开了嘴巴,那么伦理则让学生开始运转他们的大脑和已经开始利用储存在他们大脑各类信息了。提倡学生“不惟书、不惟上、不惟权、只惟实”的思想。敢于怀疑、敢于质问、敢于批评。以正确的理论知识为主线,展开论证。如 怎样正确地认识近几年来我国银行利息下调的问题?和目前人民币汇率的升降趋势问题?引导学生从宏观角度,再到微观角度,从政治角度再到经济角度去思考,详细的收集资料,对事件原因的理解,和对未来的预见。在这里更需要教师的知识积累的功底以及对学生的引导。

一、在注重培养学生能力的同时,也要紧紧抓住“论”中的主线,不能让学生的讨论成断了线的风筝,辩论场成了菜市场,论理成了哭述,论述成了表演。在各类“论”中,教师可以作好:“答记者问式”的形式拉住主题,不跑题;也可以用“主持人提问式”,控制课堂场面。并且通过教师妙语连珠的提领与参插的问题,使深奥枯燥的知识显得有趣,浅显容易让人接受。让学生有豁然开朗的感觉。

二、思想政治课教学问题讨论模式而言,建立民主型的师生关系尤为重要。首先,这是由政治课的自身特点决定的。师生之间出现了三种情况:(1)权威型。教师是绝对权威,学生必须绝对服从,学生害怕教师。这样容易引起“填鸭式教育”,无法实行课堂中的“论”(2)放任型。教师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学生处于自由主义的状态之中,对选题教师没有充足的准备,或者教师无责任感,无周密计划,对学生撒手不管。这样的课堂就如同失去了交警又面临堵塞的马路,无人疏导。(3)民主型。教师与学生互相尊重、互相爱护、互相信任和支持,教师不以权威自居,而是以引导者的身份出现,不是简单地向学生传授知识,而是诱导学生去思考、质疑、行动。教师要在自己的课堂中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辩论理论范文第3篇

一王延直(1872-1947),字穆若,号仲肃,又号剑秋,贵州贵阳人,留日学者,清末庚子辛丑并科举人,中国近代引进和传播西方逻辑科学的先驱之一,其逻辑学代表著作《普通应用论理学》[1](以下简称“王著”)突出地代表了西方逻辑系统输入成熟阶段所达到的水平,在中国近代逻辑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王著”写于1905-1912年,历时七载,于中华民国元年七月(1912年7月)由云南印刷局印刷,贵阳论理学社发行。1981年由云南逻辑学者黄恒蛟先生在旧书摊上发现,随即被带到当时正在昆明召开的云南省逻辑学会成立大会上。应邀参加大会的贵州省哲学学会逻辑组副组长张同生先生(后曾任贵州大学副校长、贵州省社会科学院院长)将该书借回贵阳复印了几份,之后,贵阳师院政教系(现贵州师范大学政经系)按原样制作成油印本数百份供研究参考,即今之所见《普通应用论理学》。

二“王著”重现受到了学术关注,其学术价值也得到了学界的认可。

首先是对于“王著”的学术地位的关注。有学者认为,“王著”是“云贵地区近代逻辑教学和研究的一个缩影”,“对研究我国近代逻辑史及逻辑学在云贵地区的介绍和传播等问题具有一定的参考和研究价值”[2]43-49;也有学者认为,“王延直是一位热心宣传、推进逻辑科学在我国传播发展的实干家”[3]15-20,“王著”等著作的问世,“标志着我国对西方逻辑的系统输入已进入成熟阶段”[4]81-82;还有学者指出,“王著”是“中国最早的国人自己纂著的几部逻辑著作之一”[5]14-21;“象《普通应用论理学》这样从1905年就由中国人自己纂著的逻辑著作,在那个时期,不仅在云贵地区罕见,就是在全国也是屈指可数的”[6]42-43;王延直等学者“亲自动手写作逻辑著作,这标志着中国逻辑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7]6-9;国家“六五”计划重点项目《中国逻辑史·近代卷》对“王著”作了长达4页,近3000字的评价,提出:“特别是《普通应用论理学》,突出地代表了西方逻辑系统输入成熟阶段所达到的水平。”[8]

1999年底,北京隆重出版《中国学术百年》丛书,其中的《逻辑学百年》一书多次提及并高度评价“王著”,特别指出:“严复等人译著的问世及严复、王国维、王延直等亲自讲演或授课,受到学界、思想界热烈欢迎,‘一时风靡,学者闻所未闻,吾国政治之根柢名学理论者,自此始也’”[9]。因此有学者提出,“王著”是“继《穆勒名学》出版之后,可以跟严复翻译的《名学浅说》、王国维翻译的《辨学》相提并论的逻辑学著作”[10]58-60。其次是对于“王著”纂著的时代背景的讨论。

有学者认为,“王延直先生是受强烈的民族使命和社会责任感的驱使,来完成这部书的”[11]16-20;也有学者指出,“王著”的写作目的是“开发民智,促进中国的革新自强”[6]42-43;还有学者认为,“王著”所体现的思想,基本上属于当时“科学救国”或者“教育救国”一类的基本思想[2]43-49。

再次是关于“王著”内容的研究。《中国逻辑史·近代卷》特别提出:“王著”一是“内容丰富,演绎归纳并重”;二是“注重历史沿革,明确肯定中国名辩、印度因明、希腊亚氏逻辑为世界三大源流”;三是“逻辑术语好记易懂,已趋稳定”;四是“理论系统,强调应用”[8]。也有学者认为,“王著”“内容全面、融贯中西”[12]75-78,“简明扼要、眉目清楚、行文流畅、好读易懂”[4]81-82,更为重要的是,她“包含了深邃的逻辑思想”[12]75-78。

综观已有研究,“王著”的学术价值尤其是其史料价值受到一定程度的关注。学界同行的真知灼见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启迪,但仍存在以下不足:其一,在研究视角上,已有研究大多局限于逻辑基本理论的分析,缺乏从逻辑哲学层面的考察;其二,在研究内容上,已有研究均没有关于王延直逻辑源流思想、逻辑客体思想、逻辑归纳思想以及逻辑演绎思想等重要的逻辑问题的系统研究。因此,立足于逻辑哲学的视角,深入挖掘“王著”所包含的深刻的逻辑思想及其理论体系,仍然是一个亟待开拓的具有重要意义的全新课题。

笔者认为,“王著”不仅具有学界所认同的史料价值,更重要的是,她包含了深刻的逻辑哲学思想,许多思想即使在今天看来,仍具有重要的学术启迪。

三就内容而言,“王著”并未涉及现代逻辑理论,这似乎意味着该书未涉及逻辑哲学问题。因为,一般认为:“严格意义上的逻辑哲学是一门新兴的哲学学科,它是现代逻辑与现代哲学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的产物。它的产生有两个历史前提:一是数理逻辑的创立以及后来多种逻辑分支、多个逻辑系统的同时并存,一是现代西方哲学所发生的‘语言学转向’。因此,逻辑哲学的历史并不长。”[13]1

若按此理解,当然也不存在“王著”所包含的逻辑哲学思想。然而,对“逻辑哲学”也可以广义地理解,即不论现代逻辑还是传统逻辑,都存在由逻辑本身所包含或提出的一系列哲学问题,以哲学的眼界来探讨、解释和回答这些问题的理论,就属于广义的逻辑哲学的范围。

尽管“王著”未曾涉及现代逻辑的内容,但其讨论的大大小小诸多问题,在而后数十年间一直是逻辑哲学关注的重大理论问题。而这些问题大多都是在现代逻辑发展和演变的过程中才引起人们关注的,如逻辑的源流及中国古代有无逻辑的问题、逻辑的研究对象问题、逻辑科学的学科地位问题以及归纳与演绎问题,等等。

关于逻辑源流问题,涉及到中国古代有无逻辑这一重要问题。对于这一问题,“王著”明确肯定世界逻辑的三大源流:“古代文明诸国,莫不有论理学之萌芽。其中最著名者三:曰中国,曰印度,曰希腊是也。”[1]9

从而有力地驳斥了西方学者所谓“中国古代无逻辑”论。但是,“王著”并非完全认可中国古代各家各派的逻辑理论,认为孔子、荀子而后无人继起;至于惠施、邓析、尹文、公孙龙等,无非诡辩派耳;韩墨诸家之文章、苏张诸家之辩论,纯属偶合,决非由逻辑法则得出。“王著”指出:“孔子首创正名之说”,“荀子蹱之”,“于是有大共之说。即今之所谓归纳也。有大别之说,即今之所谓演绎也。”“惜乎荀子而后无人继起而光大之。”“若夫惠施邓析尹文公孙龙辈,无非徒逞诡辩,取快一时。”“韩墨诸家之文章,苏张诸家之辨(辩)论,证以论理法则,合者也颇多,然此不过偶然之符合,决非皆由论理法则而出者。”[1]9-10这种认为孔子、荀子而外无逻辑的观点,难免是对古代一大批逻辑家的逻辑学说及其贡献的抹杀,恐难为今之逻辑史研究家们所接受。至于惠施、邓析、尹文、公孙龙之理论是否诡辩,迄今仍在争论。

关于逻辑的研究对象,逻辑学界给出不同的回答,至今仍未达成一致。但归结起来,逻辑的研究对象大致可分为三类:思维(自弗雷格[G.Fre-ge]以降,改称推理或推理形式有效性)、语言和客观世界。“王著”开篇指出:“论理学者说明思考之法则之科学也。”“语云:有物有则。宇宙间现象,虽千变万化,然皆必循一定之规律,此一定之规律,即法则也。”法则有二:“天然的”和“人为的”。“天然的法则,凡属实物,皆不能不遵循;至人为的法则,不过行于知识发达之人类间而已。例如伦理法、文典、美学的规范等,皆人为的法则也。思考之法则,亦人为法则之一种。”“思考之法则虽属人为之法则,然与任意所设定之规律不同,必以天然的法则为其基础。”[1]7-8显然,“王著”所谓“思考之法则”乃“以天然法则为基础的人为法则”。因此,关于逻辑研究对象,“王著”具有明显的逻辑客观世界说倾向;在认识论上,“王著”纂著者属于唯物主义反映论者。

关于逻辑科学的学科地位问题,“王著”赞同西方学者所倡“论理学为科学中之科学”之观点,指出这“足以表示论理学范围之广大”。值得一提的是,“王著”从语源学的角度,论证了逻辑学与各科学之间的关系。如生物学:西语称为生物论理学Biology;动物学:西语称为动物论理学Zoology;昆虫学:西语称为昆虫论理学Entomology;生理学:西语称为生理论理学Physiology;地质学:西语称为地质论理学Geology;植物学:西语称为植物论理学Phytology;矿物学:西语称为矿物论理学Miner-alogy;心理学:西语称为精神论理学Phychology,等等。“可知,多种科学皆不能离乎论理学”,“欲深究各科学,自不可不先究论理学”[1]12-13。从语源学角度考察逻辑学的学科地位,不仅让人耳目一新,而且使人们在理解上更加直观清晰。

关于归纳问题,在逻辑哲学上主要探讨归纳推理是否能得出必然性结论,如果不能,其合理性何在?如果归纳推理的合理性不能得到辩护,将影响归纳逻辑的合理性;如果归纳逻辑的合理性不能得到辩护,“归纳逻辑就没有牢靠的哲学基础,这样的话,归纳逻辑学家就一刻也不得安宁”[14]12。关于归纳推理的合理性问题,“王著”不得不寻求哲学上的假定,指出:“归纳推理之基础不外二大原理,一曰因果律,一曰自然齐一律。”[1]99“王著”认为,一切现象必有原因,一切原因必有结果。此原理谓之因果律。“此律系吾人当思考时自然不能不发生之假定也:例如由果推因,因虽未见,在吾人不以为无因,此时之所谓因自是假定的”,故“因果律又称为先天的原理”。因此,“必有因果律而后归纳法始能应用于实际也。”关于“自然齐一律”,“王著”曰:“时无论古今,地无论东西,一切生灭起伏于自然界之现象,其性质其活动有不期其同而同者。此原理谓之自然齐一律。”“王著”关于自然齐一律的论述,已相当接近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了,在“五·四”之前能够认同这些观念,是很不容易的。由于此律“系吾人由经验视察之结果所得之原理”,故其“又称后天的原理”。此律具有“举一反三之妙用”。因此,“必有自然齐一律而后归纳法始能应用于实际也”。

可见,“王著”认为,因果律和自然齐一律共同构成了归纳推理的基础。不仅如此,“王著”还在“附识”中指出:“因果律”比之演绎法中之原理正与充足理由律之原理相同;“自然齐一律”不但为归纳推理之基础,且为“演绎推理之根本原理,盖此律即演绎论理中所谓同一律之变相也”。尽管“王著”对“因果律”和“自然齐一律”寄予厚望,但此二律终究只是哲学上的假定,因此,归纳推理的合理性仍待辩护。

演绎问题,是指演绎推理是否能够出新知的问题。推理的中心任务是从已知获取新知。演绎推理的结论被认为是包含在前提中的,何以给人以新知?若不出新知,又何以为推理?这一问题的哲学意义,事实上不亚于著名的归纳问题,因此,我们称之为“演绎问题”。关于“演绎问题”,“王著”一方面坚持逻辑之要处在能推知事物之真理,使人知识扩充,另一方面又认为演绎推理不能够使人知识扩充。“王著”指出:“论理学之所以可贵者,其要处即在能推知种种事物所含之真理,使吾人知识愈加扩充”[1]7;“演绎的推理,其断案当包含于前提中,决不许及于前提上。”[1]99“王著”因此认同了演绎推理不出新知的观点。归纳问题和演绎问题,不仅是“王著”面临的问题,也是逻辑学家们共同面临的逻辑哲学问题。因为,逻辑的任务本身要求能推知事物之真理,使人知识扩充,但如果归纳推理不具有保真性,那么其真理性无法保证;如果演绎推理不出新知,那么就无法使人扩充知识。这势必导致的结论是:无论归纳推理还是演绎推理,均不能独立完成逻辑的使命。因此,寻求归纳与演绎的统一是逻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

辩论理论范文第4篇

[关键词]法国;城市规划;公众参与;启示

中图分类号:TU9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5-001-02

一、引言

伴随中国经济跨越式发展,城市化进程加速推进,同时,中国城市的加速发展暴露出种种問题,城市规划的公众参与問题便是其中突出的一个。由于当下社会公民权利意识日益增强,传统的单方行政决策模式早已失去存在的土壤,一个不符合公众利益和偏好的城市规划在实施过程中将遭遇规划失灵。众所周知,欧洲是公众参与的策源地之一,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文章将梳理城市规划中公众参与制度发展相对成熟的法国经验,以期有所裨益。

二、法国城市规划中公众参与兴起的背景及发展历程

(一)兴起背景

二战后法国经济快速发展,由一个农业大国迅速跨入现代化工业国家,经历了战后“辉煌三十年”。然辉煌未能顺利延续。受凯恩斯主义影响,法国政府对社会多个领域进行干预,高度控制社会资源分配,引起人民强烈抵制,社会矛盾急剧增加。在这诸多矛盾中,“住房問题迅速扩展到其他社会問题如城市生活环境条件問题,进而导致了六七十年代的法国新社会抵抗运动,这些社会运动其中一个最重要共同点就是反对诸多的与城市规划有关的政府决策”。然而,在“新的社会阶层”带领下的社会运动并不“试图现有的国家体制,而是在承认既有体制的前提下,要求和选民代表共同享有国家权力,更多地介入到政府的决策过程中,从而使个人的渴望和需求在政府决策中得到体现”,法国公民以行动发出了公众参与的呐喊。回应“呐喊”,法国理论界开始反思传统代议制民主理论。

(二)发展历程

20世纪50年代,战后法国城市化迅速发展使得城市规划成为政府公共决策的主要部分。1967年,法国国家议会通过了《地产指导法》,建立起以中央集权为特点的城市规划体系;同时也规定市民参与、公众咨询为规划决策的必经程序。随后,法国政府于1976年颁布了《关于改革前期调查和公共项目申报的决定》,规定某些规划文件在修订和审批的过程中要进行“公众调查”。同年12月颁发《有关城市规划改革法》,进一步明确了这一规定。1983年,法国国家议会通过了《有关保护环境与普及民意调查法》,第一次以法律的形式将“公众调查”程序引至城市规划的决策程序。此后,法国政府以通报的方式对“公众调查”的组织和实施方式提出了具体要求,并于1986年规定了需要进行民意调查的规划建设项目的范围。

1985年法国国家议会颁布了《城乡规划指导原则的制定与实施法》规定地方政府在辖区范围内进行各项建设规划时,公众咨询必须贯穿规划方案编制的全过程。1991年7月又颁布了《城市指导法》,扩大了“公众咨询”的适用范围。随后,法国国家议会于1992年2月通过了《共和国地域行政管理法》规定在各市镇或市镇联合体建立“公众咨询委员会”,提供组织保障。继而,法国国家议会于1999年6月通过的《地域规划与可持续发展指导法》规定在城市聚集区设立“发展顾問委员会”,这为“公众咨询”提供了层级对应的交流平台。

此外,法国政府于1992年《关于大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管理的通报》,将“公众辩论”引入大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前期研究过程中来。1995年颁布的《加强环境保护法》使得公众辩论以法律的形式得以确定。随后,2000年《社会团结与城市更新法》将公众调查、公众辩论扩展到所有规划文件的编制和修订。2002年的《近距离民主法》赋予全国公众辩论委员会独立行政机构地位,规定在市镇设立街区议事会。至此,有关公众参与的法律体系相对规范。

三、法国城市规划中公众参与的主要内容

(一)理论基础

1.论理民主

论理民主,最早由德国学者哈贝马斯提出,而在对代议制民主进行反思的过程中,法国学者也对其进行了研究。其中,贝尔纳·马南教授在1985年发表的文章《全民意志或协商·政治协商理论纲要》中认为,“民主的正当性体现在集体意志的形成过程中,而不是集体意志本身”;“一项集体决定之所以具有令全体成员(包括少数意见者)信服的效力,是因为他是在让每个成员自由表达意见后形成的,而不是仅仅按照法律规则形成了一致意见”。因此当下社会应当为公民提供一个能够自由交流和讨论的平台,使其能够充分说明并证实各自的观点,最后达成一致意见。公众参与即为其中一种具体形式。

2.参与式民主

参与式民主最早由美国学者阿诺德·考夫曼于1960年提出,之后美国卡罗尔·佩特曼教授于1970年发表专著《参与和民主理论》,认为“代议式的精英民主并非充分的民主,而仅仅是描述了现实政治制度的运作逻辑,并受制于经验主义的政治社会学分析,无法透视参与对于培养公民及建构社会的根本价值……公民参与政治最恰当的领域是与其生活息息相关的领域,如社区或工厂,只有当个人有机会直接参与和自己生活相关的决策时他才能真正控制自己日常生活的进程”。因此,积极推进公众参与可使公民真正掌握自己日常生活进程。

当下社会,代议制民主虽危机四伏,但它与论理民主、参与式民主的关系却非替代性的:论理民主、参与式民主只是对代议制民主在程序上的补充,即公众参与并不能取代国家在城市规划中的最终决策权,它只是尽可能地促使决策程序的完善。

(二)法律依据

由前述可知,法律为法国城市规划公众参与制度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保障。首先在宪法层面。法国1958年宪法第3条规定,国家属于人民,由人民通过其代表及公民直接投票方式行使之。“据此,公民享有直接参与国家决策的权利”,这也为公众参与城市规划的编制、修订过程提供了宪法基础。此外,我国学者谢立斌在其文章《公众参与的宪法基础》一文中提出“自由权为行政决策中公众参与的宪法依据”,在此认同这个观点。同时法国《人权宣言》规定了“自由平等”的基本原则,这也为法国城市规划中的公众参与提供了宪法层面的依据。此外,由于在前述发展历程中,对相关标志性的法律、法规已有论及,不再赘述。

四、对我国城市规划公众参与的启示

(一)法国经验可借鉴性

首先,在政治层面,我国和法国都是单一制国家,并具有高度中央集权的特点。具体来说,法国虽是三权分立国家,但行政权在其中处于相对主导地位,可以认为法国是一个行政国家;而中国由于长期封建统治,行政权在国家治理中的强势痕迹处处可见,是一个名副其实的行政国家。其次,在社会背景层面,法国在城市规划过程中引入公众参与程序是在经历了战后“辉煌三十年”、由农业大国向现代化工业国家转型之时,由于经济先行以及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产生了一系列問题,城市规划問题也因此进入公众视野;而当下中国经历了改革开放三十年后由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向现代化工业国家大步迈进,经济飞跃发展,城镇化进程也在高速推进,而在这个过程中也产生了一系列問题,这与法国有着相当程度的相似性。再次,从法律体系的层面来说,中国和法国都为公法国家,在有关公众参与的法律制度方面的借鉴性相对私法国家更强。

(二)启示

在前文基础上,得出以下几点启示:

1.完善的法律制度是强有力的保障

公众参与是一种“政策性很强的组织程序”,没有完善的法律制度作保障便无法得到顺利的实施。由前述可知,法国城市规划中公众参与的成功发展,是以不断完善的法律制度为保障的。此外,法国经验也启示有关公众参与的法律规范不能过于严苛,否则将会造成公众参与的刻板化,破坏其所需的灵活氛围。

2.公众参与方式多样化,因规划阶段而异

法国城市规划过程中有多种参与方式,且不同阶段公众参与的方式不尽相同,如公众调查往往在规划方案确定之后才开始,而公众协商则在规划方案尚未确定之前就已经开始了,而规划的制定全过程都有公共协商相伴随。如此,可最大限度地调动公众参与的积极性,发挥公众参与的价值。

3.完善城市规划中的公众参与制度是一个渐进过程

法国城市规划中的公众参与制度发展五十多年,到今尚非十分完善,如有关公众协商的法律制度尚不统一。首先任何制度的建立都需要一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其次社会实践在发展变化,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建设也在变化。因此,虽然中国目前有众多可以借鉴的经验,但不可操之过急,必须选择与当下相适应的公众参与模式,切忌一步到位。

五、结语

辩论理论范文第5篇

一、你有什么新发现?孩子对新鲜的事物都感到好奇,如何利用孩子们的这种好奇心,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培养他们识字的兴趣,让他们一开始就能主动地认识汉字,是我们必须探索的课题。孩子们好观察、爱表达,我就引导他们从“看字”和“说字”做起。

在学习“人、大、个”这三个字时,我用红粉笔写这三个字中的“人”字,不等我提问,已有小朋友高高地举起了手要求发言。他们的发现让我欣喜万分:

“这三个字里都有‘人’。”“‘大’和‘个’的‘人’不一样,‘大‘的撇变长了,‘个’的撇变短了。”

“老师,‘个’的‘人’跑到上半格去了。”“‘大’的撇变成了竖撇。”

真没想到一年级的孩子会观察得这么细致,我决心要多提供这样的机会、让孩子们自主地、愉快地识字。

学习“多”这个字时,我问:“你有什么新发现?”

“‘多’是由两个一样的字拼起来的。”

“那个字是‘夕阳红’的‘夕’。”

这时,我一边小结一边提问:“这两个‘夕’组成‘多’,有点像双胞胎。再看看这一对双胞胎就是长得一模一样呢?”

“不,下面一个‘夕’第二条腿横撇长一点。”

“对呀,不然它怎么有力气顶着头顶上的兄弟呢?”

孩子们听了都会心地笑了。在接下来的学习中,大家又认识了“朋、双、比、回”,还发现了双胞胎之间的差别。课间,有些孩子说还有三胞胎,我请他们说一说,黑板上一下子出现

了“品、晶、森、鑫、磊”等字。我趁机请认识这些字的学生教大家认识了这些新朋友。这一天的学习使大家都很快乐。孩子们的扩散思维这么快,看来只要我们做有心人,把握好机会,就能引导他们在“看字”和“说字”的过程中得到乐趣,发现规律,举一反三。

一个复杂汉字中往往包含着好几个汉字。教材把“树”和“对”安排在同一课,确是别有一番用心。初学课文时,就有孩子发现“树”中有个“对”,我及时地表扬了他;重点识字时,个别孩子又发现’树”里有个“又”,“树”中有个“寸”,“树”中还有“村”,竟然有孩子发现“树”去掉“寸”后剩下的“权”也是一个字……最后,我们集体认读了这七个字;木、又、寸、权、对、村。树,还结合口头组词帮助孩子理解了字、词的意思。这样的学习既轻松又充实,何乐而不为呢?

它们有什么异同?

二年级是识字量最多的年段,其中形声字较多。我首先鼓励孩子们结合字的意思认识字的形旁,读准字的读音再读声旁,形象地了解什么是“形旁”和“声旁”,逐步渗透“声旁表音”和“形旁表义”的功能。这样的字很多,如:园(四周都有栅栏的花园)、披(用手披)等。

第三、第四册教材都安排了两个单元的集中识字,其中有形声字归类。例如,辩、辨、辫、瓣是一组形声字。我首先请小朋友观察并朗读,说说它们有什么异同。孩子们大致能归纳出这样几点:(1)都是左中右结构;(2)前三个字读音完全一样,字形相近;(3)声旁相同,形旁不同。识字时,我们结合词语“辩论、分辨、辫子、花瓣”的认读,帮助小朋友理解字义。其中“辩”“辨”和“辫”这几个字,通过朗读儿歌结合形旁来区别和理解它们的字义一辩:辩论、争论;辨:区别、判断;辫:头发交织。

利用这种方法,可以帮助孩子们区别许多形声字组:挺(手插腰,挺直腰)艇(超级大船就是艇)蜓(蜻蜒是昆虫),优(这个人很优秀),忧(心中忧伤);跟(脚后跟,足后跟),很(这两个人很要好),狠(像狼一样狠),恨(心中悔恨);转(车轮转转转),砖(石头也可以当砖用),传(动人的传说),炮(炮火冲天),泡(在水中泡一泡),跑(足球运动员积极跑动)抱(用手抱),饱(饱食一顿)等等。

编个口诀记住它!

在一二年级的识字教学中我发现,“编口诀”能帮助孩子们轻松地掌握一些难教的生字。比如:

朋:两个月亮交朋友。

种:禾苗种在水田中。

回:小口回家大口关。松:公公站在松树旁。

树:村子里的树木对对齐。

峡:山和山夹着峡谷。

艳:色彩丰富多鲜艳。

辣:束老师说不能常吃辛辣的食品。

默:一只黑犬默默地呆在那儿。

琴:今天,王晶和王品一起弹琴。

竖:小瘦和大瘦又立在一起。

景:红日东升,南京的景色更美丽。

念:今天要用心念书

肯:月亮不肯止步。

颜:这页纸产生了三种颜色。

飘:起风了,邮票飘落到地上。

挖:他提手挖走了究的长撇。

解:用刀砍牛的角,解决了问题。

孩子们不仅喜欢这些“口诀”,轻松地记住了这些生字,而且对编口诀也产生了兴趣。只要调动起孩子们的积极性、并且尊重他们的劳动,他们就会给你带来一个又一个的惊喜:

吼:孔雀张开嘴吼叫了一声。

剪:你在前面用刀剪。

棍:他从昆明带回了一根木棍。

爬:用爪子巴着墙往上爬。

努:奴隶必须努力地干活。

翩:孔雀展开扁扁的尾羽翩翩起舞。

梦:夕阳在林中落下,一切进入梦乡。

喇:束老师立在那儿用嘴吹喇叭。

狼:狼狠一点。

这样,在孩子的眼中,汉字不再是单调的笔画组合,而是一个个生动活泼的个体,里边还有各不相同的故事。在这种情况下,识字不再是死记硬背的枯燥过程,而是充满情趣的游戏。孩子们真切地感受到学习汉字的乐趣。

【评析】

这是一篇很好的教学经验总结。你有什么新发现?它们有什么异同?编个口诀记住它!”这样的趣味识字法,是作者从自己教学实践的典型材料中科学地概括出来的。在写作的时候,作者很注意这么几点:

1.用事实说话

作者能运用具体的教学个案来阐述经验,以课堂教学的事实为出发点边叙边议。这些教学个案的选择非常注意真实性,有一是一,有二是二,既不夸大,也不缩小,活泼的课堂教学气氛跃然纸上,令人信服。

2.举例很典型

作者在举例的时候,没有堆砌材料、罗列现象,所用来说明经验的教学个案,绝不是从个别的事例中挑出来的,而是从普遍存在的事实中进行选取;在引导学生发现时,对“多”字的教学详写,对“朋、双、回、品、晶、森、急磊”等字的教学略写,有详有略,详略得当。

3.概括较科学

经验总结,是由对个别事物特性的认识,概括为对它所属的同类事物的认识。作者在概括“引导学生比较异同”这一方法时,能以公认的“形声字”的原理为依据,使概括出来的经验既得到典型材料的支持,又符合科学原理,并以教育科学理论作为衡量这个经验是否有推广价值的标尺。

4.能就事论理

总结经验必须用典型的事实材料来说明由实践得来的新认识。这里的“事实材料”就是“亨”,“由实践得来的新认识”就是“理”。总结经验,既不能就事论事,也不能就理论理,而应该就事论理。通过就事论理,提高认识水平。

辩论理论范文第6篇

一、加强法学理论研究

在司法实践中,由于工作繁忙,我们对法学理论研究,局限于就案论案,遇到有关问题现找资料,“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忽略了案与案之间的融会贯通,对涉及的法律问题,缺乏抽象性的理论思维。因此,需要对一个问题进行深入的法律论证时,就不能对所运用的法学理论深入展开,不能全方位、深层次的分析论证问题,缺乏严谨的系统性和逻辑性。要改变这种状况,实现法学理论的综合提高,一是加强法学理论学习,鼓励法学学历再教育;二是注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既要在机关的司法实践中,加强可行性论证,又要把出现的问题和经验进行及时的预见和总结,实现理论与实践互动,做到边学边用,学以致用。

二、细化公诉实务

1.制作阅卷笔录,要求把预审卷宗重大涉及定罪量刑的所有事实和证据全面反映出来,对于同类证据要特别注意将矛盾和不一致的细节记录下来。

2.案件审结报告,不仅要提出论证意见,还应当将对全案审查工作作出总结,对需要说明的问题作出解释,不仅要列明定案的证据,还要对这些证据的证明力进行系统分析,对单一证据可采取程序,做到心中有数,并最终确定向法院移送的主要证据。

3.书制作要求格式规范,必备要素齐全,符合《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文书格式(样本)》和《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第282条规定指控事实准确、完整、表述要求精练,线索要求清晰。在事实部分之后,准确写明证据的名称、种类;理由概括、精练、定性准确,运用法律条款必须全部列明,特别注意总则条款的适用和犯罪要件的体现。

4.法庭讯问提纲,要求明确讯问的目的,且围绕构成要件;讯问应注意重点突出;还要注意对出现被告人翻供、沉默、答非所问等情况设计问题。讯问语言规范,问话力求简练。

5.法庭举证提纲的制作要求围绕构成要件,选择科学的示证方式,举证不求全,但突出重点,应按照明确的线索进行举证。语言规范简练,举证应对讯问的重点内容有所呼应,并指出可能需要质证的内容。有时还需要说明列举证目的取证过程。

6.公诉意见书要求格式规范,内容全面,结合事实、充分论证,得出结论,分析要有理有据,尤其注意对证据之间的关系做证论,适当加入法治教育内容,文字表达力精练,突出感染力。

7.答辩提纲,包括两部分,辩点预测和答辩论述。第一部分尤为重要,要求预测全面,该预测的辩点预测不出,庭上难以应对充分,必然陷入被动。常见的辩点通常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加以预测:一是法律运用,包括重罪与轻罪、此罪与彼罪、罪与非罪;二是事实证据方面,一般在质证时就会有所体现;三是法定从重、从轻情节方面;四是在一些酌定情节方面。

三、突破平面辩论模式

过去我们在法庭上辩论,只是就法论法,既停留在“平面”层次上,缺乏系统性,已不能适应新的更高公诉辩论要求。

1.论理。包括“法理”和“情理”的论述。“法理”主要是指对法律规定、法律依据和相关法学理论的论述;“情理”则是从情理上分析,要求公诉人在论法的同时学会从感情出发,从人们普遍认可的价值取向出发去展开论述,力争从情理上也能打动、说服法官做出裁判。

2.叙由。即在辩论中在对事实做出适当的论述。要追求客观事实的情景化和过程事实细节化,叙述应尽可能形象、生动、突出重点、突出冲突,可以用戏剧化的手法再现事与非、利与害、德与法。

3.陈情。语言是公诉中最基木的要素,平淡的语言背后往往可以蕴涵丰富的情感,这就是为什么同样的内容给听者的感觉却有所不同的原因,这里除个人的语言表达能力外,就是一个情感问题。公诉人在法庭上,应正义凛然,应适度地融入应有的感情,但要把握好度,要放下公诉人的架子,站在一个普通人的角度,从人性、道德和感情去展开论辩,从而使公诉人在法庭上的形象更加丰富可信。

辩论理论范文第7篇

一、你有什么新发现?孩子对新鲜的事物都感到好奇,如何利用孩子们的这种好奇心,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培养他们识字的兴趣,让他们一开始就能主动地认识汉字,是我们必须探索的课题。孩子们好观察、爱表达,我就引导他们从“看字”和“说字”做起。

在学习“人、大、个”这三个字时,我用红粉笔写这三个字中的“人”字,不等我提问,已有小朋友高高地举起了手要求发言。他们的发现让我欣喜万分:

“这三个字里都有‘人’。” “‘大’和‘个’的‘人’不一样,‘大‘的撇变长了,‘个’的撇变短了。”

“老师,‘个’的‘人’跑到上半格去了。” “‘大’的撇变成了竖撇。”

真没想到一年级的孩子会观察得这么细致,我决心要多提供这样的机会、让孩子们自主地、愉快地识字。

学习“多”这个字时,我问:“你有什么新发现?”

“‘多’是由两个一样的字拼起来的。”

“那个字是‘夕阳红’的‘夕’。”

这时,我一边小结一边提问:“这两个‘夕’组成‘多’,有点像双胞胎。再看看这一对双胞胎就是长得一模一样呢?”

“不,下面一个‘夕’第二条腿横撇长一点。”

“对呀,不然它怎么有力气顶着头顶上的兄弟呢?”

孩子们听了都会心地笑了。在接下来的学习中,大家又认识了“朋、双、比、回”,还发现了双胞胎之间的差别。课间,有些孩子说还有三胞胎,我请他们说一说,黑板上一下子出现

了“品、晶、森、鑫、磊”等字。我趁机请认识这些字的学生教大家认识了这些新朋友。这一天的学习使大家都很快乐。孩子们的扩散思维这么快,看来只要我们做有心人,把握好机会,就能引导他们在“看字”和“说字”的过程中得到乐趣,发现规律,举一反三。

一个复杂汉字中往往包含着好几个汉字。教材把“树”和“对”安排在同一课,确是别有一番用心。初学课文时,就有孩子发现“树”中有个“对”,我及时地表扬了他;重点识字时,个别孩子又发现’树”里有个“又”,“树”中有个“寸”,“树”中还有“村”,竟然有孩子发现“树”去掉“寸”后剩下的“权”也是一个字……最后,我们集体认读了这七个字;木、又、寸、权、对、村。树,还结合口头组词帮助孩子理解了字、词的意思。这样的学习既轻松又充实,何乐而不为呢?

它们有什么异同?

二年级是识字量最多的年段,其中形声字较多。我首先鼓励孩子们结合字的意思认识字的形旁,读准字的读音再读声旁,形象地了解什么是“形旁”和“声旁”,逐步渗透“声旁表音”和“形旁表义”的功能。这样的字很多,如:园(四周都有栅栏的花园)、披(用手披)等。

第三、第四册教材都安排了两个单元的集中识字,其中有形声字归类。例如,辩、辨、辫、瓣是一组形声字。我首先请小朋友观察并朗读,说说它们有什么异同。孩子们大致能归纳出这样几点:(1)都是左中右结构;(2)前三个字读音完全一样,字形相近;(3)声旁相同,形旁不同。识字时,我们结合词语“辩论、分辨、辫子、花瓣”的认读,帮助小朋友理解字义。其中“辩”“辨”和“辫”这几个字,通过朗读儿歌结合形旁来区别和理解它们的字义一辩:辩论、争论;辨:区别、判断;辫:头发交织。

利用这种方法,可以帮助孩子们区别许多形声字组:挺(手插腰,挺直腰)艇(超级大船就是艇)蜓(蜻蜒是昆虫),优(这个人很优秀),忧(心中忧伤);跟(脚后跟,足后跟),很(这两个人很要好),狠(像狼一样狠),恨(心中悔恨);转(车轮转转转),砖(石头也可以当砖用),传(动人的传说),炮(炮火冲天),泡(在水中泡一泡),跑(足球运动员积极跑动)抱(用手抱),饱(饱食一顿)等等。

编个口诀记住它!

在一二年级的识字教学中我发现,“编口诀”能帮助孩子们轻松地掌握一些难教的生字。比如:

朋:两个月亮交朋友。

种:禾苗种在水田中。

回:小口回家大口关。松:公公站在松树旁。

树:村子里的树木对对齐。

峡:山和山夹着峡谷。

艳:色彩丰富多鲜艳。

辣:束老师说不能常吃辛辣的食品。

默:一只黑犬默默地呆在那儿。

琴:今天,王晶和王品一起弹琴。

竖:小瘦和大瘦又立在一起。

景:红日东升,南京的景色更美丽。

念:今天要用心念书

肯:月亮不肯止步。

颜:这页纸产生了三种颜色。

飘:起风了,邮票飘落到地上。

挖:他提手挖走了究的长撇。

解:用刀砍牛的角,解决了问题。

孩子们不仅喜欢这些“口诀”,轻松地记住了这些生字,而且对编口诀也产生了兴趣。只要调动起孩子们的积极性、并且尊重他们的劳动,他们就会给你带来一个又一个的惊喜:

吼:孔雀张开嘴吼叫了一声。

剪:你在前面用刀剪。

棍:他从昆明带回了一根木棍。

爬:用爪子巴着墙往上爬。

努:奴隶必须努力地干活。

翩:孔雀展开扁扁的尾羽翩翩起舞。

梦:夕阳在林中落下,一切进入梦乡。

喇:束老师立在那儿用嘴吹喇叭。

狼:狼狠一点。

这样,在孩子的眼中,汉字不再是单调的笔画组合,而是一个个生动活泼的个体,里边还有各不相同的故事。在这种情况下,识字不再是死记硬背的枯燥过程,而是充满情趣的游戏。孩子们真切地感受到学习汉字的乐趣。

【评析】

这是一篇很好的教学经验总结。 你有什么新发现?它们有什么异同?编个口诀记住它!”这样的趣味识字法,是作者从自己教学实践的典型材料中科学地概括出来的。在写作的时候,作者很注意这么几点:

1.用事实说话

作者能运用具体的教学个案来阐述经验,以课堂教学的 事实为出发点边叙边议。这些教学个案的选择非常注意真实性,有一是一,有二是二,既不夸大,也不缩小,活泼的课堂教学气氛跃然纸上,令人信服。

2.举例很典型

作者在举例的时候,没有堆砌材料、罗列现象,所用来说 明经验的教学个案,绝不是从个别的事例中挑出来的,而是从普遍存在的事实中进行选取;在引导学生发现时,对“多”字的教学详写,对“朋、双、回、品、晶、森、急磊”等字的教学略 写,有详有略,详略得当。

3.概括较科学

经验总结,是由对个别事物特性的认识,概括为对它所属 的同类事物的认识。作者在概括“引导学生比较异同”这一方法时,能以公认的“形声字”的原理为依据,使概括出来的经验 既得到典型材料的支持,又符合科学原理,并以教育科学理论 作为衡量这个经验是否有推广价值的标尺。

4.能就事论理

总结经验必须用典型的事实材料来说明由实践得来的新 认识。这里的“事实材料”就是“亨”,“由实践得来的新认识”就是“理”。总结经验,既不能就事论事,也不能就理论理,而应该就事论理。通过就事论理,提高认识水平。

上一篇:税收档案管理范文 下一篇:税收管理学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