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提高初中化学范文

时间:2023-09-16 01:31:38

怎么提高初中化学

怎么提高初中化学篇1

在传统的初中数学教学领域,教师往往采用满堂灌以及被动式教学方法,导致学生机械地、盲目地、被动地接受数学知识,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然而,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很多教师均致力于运用微课。下面就分析微课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1.什么是微课

何为微课以及微课的作用,现今已深入师心,它的作用是巨大的且潜力无穷,但微课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作用有多少? 作为一名初中教师,有责任、有义务,挖掘、创造、发扬微课的作用,最终让学生达到人人都能学好数学的目的。因此,我们有必要先搞清楚什么是微课?"微课"是指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 重点难点疑点) 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全过程。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张一春教授总结的微课四微特点,诠释了什么是微课:微课"位微不卑"。微课虽然短小,比不上一般课程宏大丰富,但是它意义非凡,效果明显,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教学资源。微课"课微不小"[1]。微课虽然短小,但它的知识内涵和教学意义非常巨大,有时一个短小微课比几十节课都有用。微课"步微不慢"。微课都是小步子原则,一个微课讲解一两个知识点,看似很慢,但稳步推进,实际效果并不慢。微课"效微不薄"。微课有积少成多、聚沙成塔的作用,通过不断的微知识、微学习,从而达到大道理、大智慧。

2.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用微课的策略

2.1 预习阶段运用微课。在开展初中数学课程之前,教师要组织学生实施预习和自学,以便在教学过程中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图。微课应贯穿于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每一个阶段。在预习阶段中,教师要精心设计微课视频来帮助学生预习数学知识,微课视频要短小、精炼,还要概括整个课堂的重要知识和精华[2]。通过观看视频,学生可以明确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大大提升预习的有效性,避免预习环节低效率和流于形式,降低学生学习的盲目性,更为开展高效的初中数学课堂奠定坚实的基础。

2.2 课前导入微课程。此部分的内容往往是以前学习的旧知识点或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些场景,用于导入新的学习内容,让学习者产生学习兴趣,跟随教师一起进入学习的状态。此部分内容主要是激发学生对旧知识的回忆来引入新知识,通过旧知识的引入,形成一个新刺激、新问题,让学生自然而然地去思考、去探索。微课程导入课堂学习,调动了学生的各种感官,符合学生多元智能的发展,也符合学生个性学习的需求,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交互。

2.3 利用微课创设动态图像有利于突破教学重难点。传统的教学,遇到抽象的概念,教师就反反复复地讲述,有的时候越讲述学生越听得糊涂。如果利用微课演示将抽象的知识变为形象具体的知识,那样学生更容易理解。现代化的教学方式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解决重难点已经不是什么问题。例如,利用微课,轻轻点击鼠标画出各种正多面体,然后对画出的图形进行各种各样的操作,一边操作一边观察,平移时图形会怎么变化,旋转时怎么变化,缩放时怎么变化,分割图形时它又会怎么变化,取截面时图形怎么?化,在电脑上一一显示出来,学生看得清清楚楚;微课还可以把图形的表面展开后,观察图形怎么变化,把立体的多边形放到平面上看,会是什么样的等,如果拿实物进行演示,那可是比登天还难。数学的学习,往往是数和形的结合,通过数的变化看形的变化,通过形的变化看数的变化,两者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平移、旋转、分割、缩放、截取、展开等运动和变化展现在学生面前,也是数的一个变化。

2.4 讲解试题阶段运用微课。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讲解试题是重要的环节,通过讲解试题,能够有效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掌握和巩固[3]。但是,很多教师讲解试题时十分枯燥,学生盲目记笔记,根本无法通过这样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无法使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因此,在讲解试题阶段,教师可以充分运用微课,把具有代表性、综合性试题的解题过程形象化,运用动画或者色彩、图形等来描述解题过程,学生可以直观、形象、生动地了解到解题思路和方法。同样,学生也可以运用业余时间来完成解题思路的抄写工作,不仅提升了解题能力,更提高了复习的质量。

3.总结

怎么提高初中化学篇2

关键词:初中地理;人文意识;教学;培养

我国正在开展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地理新课程改革也在逐步进入实施基础教育的学校,融入我们的日常学习和生活。《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的颁布以及人教版普通初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的编写与试用,正在丰富我们的课堂教学。但是在当前的课堂中,占据主导思想的仍然是应试教育和急功近利,在教师教学过程中仍是过分强调地理教材的重要性,而其他课程资源并没有给予相当的关注,开发其他课程资源的教育理念和作用,尤其是对“教”与“学”方式转变的价值还没有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一、人文素养的内涵

人文素养相对于专业素养或科学素养而言,并没有一个约定俗成的定义,但其内涵大体包含两个层次:一是指掌握语言、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社会科学基础知识的程度;二是指通过文化传承、环境熏陶、个人体悟,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内化成为个体生命人格的一种内在品质,是在一定的文化底蕴的基础上渗透的一种精神。人文精神是人文素养的最高形态。人文素养不是简单地等同于几门人文学科知识,而是对各种人文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是生长人文精神的土壤。人文素养主要包括科学的思维方式、高雅的审美情趣、健全的人格品质、高尚的道德与合作精神等,人文素养的培育离不开以爱国主义为主线的历史和文化教育,离不开以陶情怡性为主的文学、艺术教育,离不开以培养法制和民主精神为主的公民教育,离不开以开阔视野、提升精神境界为主的各种门类的人文教育。

二、初中地理教学存在的问题

我国中学地理课程资源还是过度强调地球仪、地图等传统教学工具,课程资源的开发缺少层次性,样式还是比较少。而且在开发课程资源的过程中,深度不够,缺少课程资源开发的连贯性,没有完整地系统有效地串联整个教学活动。主要表现在:对于已经开发应用的地理课程资源来看,开发应用的主要是些文本性资源,而且有些资源与地理学科有些偏离,没有与地理学科新进展同步,略显滞后,再者就是因为一些客观因素,缺少学生体验地理过程这一环节;对于形式多样的地理课程资源的载体,并没有充分利用,开发的主体也比较单一,主要以地理教师为主,对于其他开发的主体如学生、学生家长等并没有很好的利用,导致开发的初中地理课程资源枯燥乏味、参与度不够,不能完全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对于已开发与应用的地理课程资源的空间分布也主要是以校内为主,没有从更大空间范围去拓展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例如博物馆等社会性校外课程资源,而对于民俗文化等校外地理课程资源更是缺乏深度开发,有的学校甚至不开发。

三、初中地理教学中学生人文意识的培养

《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中,首先提到的就是培养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而怎么样设计已经开发的乡土地理课程资源,怎么样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怎么样提升学生利用地理知识的生存能力,怎么样引导学生正确处理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构建和谐的人地关系,怎么样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思维,怎么样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与环境的关系并没有得到落实。所以,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就显得尤为重要。例如我实习所在的学校组织学生对学校旁边的垃圾山进行观摩,让学生们寻找垃圾山形成的主要原因,分析这座垃圾山对环境的影响,对人类有什么影响,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来抑制并消灭垃圾山。然后把同学们分成四个小组,第一组负责寻找垃圾山的成因,第二组的同学负责调查垃圾山对周围环境的影响,第三组的同学负责调查垃圾山对周围群众的影响,第四组的同学负责寻找方法消灭垃圾山。这样的活动,不仅使同学们能够意识到垃圾的危害,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和不乱扔垃圾的良好习惯,更加懂得保护环境。我所在的班级就通过这次活动开展了一次讲卫生、爱环境的小型活动,大家明显地增强了环境意识,教室地板上不再是纸片乱飞。其次,地理新课标另一基本理念是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要根据不同类型的学生进行地理教育,中学地理教学应该改变传统填鸭式教学习惯,还应构建多样性的地理教学模型,重视乡土地理教学的作用,发挥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对提升学生探索大自然和宇宙星空奥妙的兴趣、认识人与环境、人与自然的关系、鼓励学生了解当前地理科学新成就,学习当前开发应用地理的新方法和科技工具。

参考文献:

[1]杨爱荣.地理教学渗透人文精神教育的思考[J].教育探索,2009.

[2]何慧.刍议新课程理念下地理教学中的人文素养培养[J].知识经济,2009.

怎么提高初中化学篇3

【关键词】初中作文 口语 书面语 表达

作文很大程度上是衡量学生语言输出能力和运用能力的主要手段。它要求学生有明晰的思路、恰当的词汇、合理的结构,清楚、连贯地表达意思。作文的语言风格有多种,但不管怎么分,无非是口语和书面语交叉,成份各占多少的问题。对于现在农村初中学生,因阅读量和生活阅历等原因,除了审题,选材,构思等一系列写作技巧的生疏之外的问题,更多体现的是基本写作语言的问题。学生写作时,常犯的错误主要有:语病太多,词不达意;连续性差,结构松散;表达零乱等。出现这些问题的主因就是对书面语和口语语言的认识模糊,作文表达以“说”代“写”,表达太口语化。因此,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关键是让他们提高对书面语和口语语言的认识水平,进而提高语言输出和语言运用能力。

很多学生认为写作就是日常的说话(这也是某些大家曾经强调过的),所以拿起得笔写文章从不注意措词,把汉字当表音工具,怎么想就怎么写,表述口语化、运词方言化,造成作文不堪一读,错别字太多,明明一个成语或精要的词语就能表述的问题,往往要通过几句话才能说清楚。其实,口语是听觉符号,主要负责日常交际;书面语是视觉符号,主要表达心中的意象。从文字起源的角度看,口语和书面语虽有联系,但却是两种功能和性质不同的符号系统,是有很大区别的。一般来讲,每个孩子生下来就具备学习所有语言文字的潜能,但往往生活和教育等后天因素造成学生口语超前、书面语滞后的状况。因此,语文教学的任务之一就是,在儿童已有口语发展的基础上,通过学习语文,促进儿童口语和书面语同步协调发展。语文教学应该以学习书面语为主,同时提高口语交际的品位。那么,让学生学习用书面语进行交流和自我交流,纠正学生作文表达口语化现象就应是作文教学的重点之一。因此,在指导学生作文时应明确以下几点:

一、会说并不一定会写

说得好是写得好的前提与基础,但并不是说得好就能写得好。所谓“我手写我口,我口说我心”、“怎么说就怎么写”,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因为学生从说到写还应具备一定的因素,会说不等于会写。初中阶段的学生还有许多语言上的障碍,首先是语言基本功,如词汇是否丰富,语言习惯是否口语化,其次是写作思路是否新潮,方法是否灵巧,这些都关系到从说到写的转化能否顺利进行。

1.说是口头表达。说是外部的语言表现,是一种评价外在素质(口才)的体现。会说具备了掌握第一信息的传递,因为观察某些事物,对这些事物有了初步认识,所以从言谈中想倾吐自己的所知、所想,通过嘴巴告诉同伴或不在现场的人。

2.说,展示了事物的主要状况。会说,作为学生的第一感官作文,它是通过“眼见”、“耳听”、“心思”等形式知道某件事的主要情况,并能运用口头语言直接陈述这件事的要点、经过,让他人对该事物也有初步的认识与评价。

3.说侧重于说事物的真相。事物的真相与原态为目击者知悉,他们是最有发言权的,不是道听途说,属于一种实践的自然状态,这种现象没有经过深思熟虑,叙述的事情平白,甚至苍白无力、平板,没有吸引力,缺乏精彩的片段。

二、作文是书面表达,要求符合作文规范。

知晓事物的真态,其好处是表达了真情实感,避免了“满纸荒唐言”的假话、套话、空话。会说,促成了文风的好转,说得多了,对真实的朴素的习作带来可贵的材料。但作文是书面表达,要求符合作文规范。

书面表达是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不再停留于口语表达。它要求规范,符合读者阅读,不仅仅是听得懂,而且必须看得清楚,为大众共同约定的表达形式。

1.表达的有序性与连接性。书面表达比口头表达更有广泛的有序性,只要他人听得懂,怎么说都可以,但就是不能随便写,东拉一句,西描一句,前言不搭后语,应讲究语言的逻辑性,有顺序有条理地描写,表达的内容前后有必然的联系,能承上启下,有一定的过渡与衔接。

2.修饰与雕琢。语言的原型必然平白,缺乏幽默与美感,因此,习作时,应该对口头语言进行必要的修饰,加工雕琢,使其产生装修与化妆的效果,经过雕塑的的口头语言,转化为合乎规范的书面语言,成为作文生动化的手段。

三、作文教学应注重语言运用的指导

在教学生作文过程中,不可能以说,更不可能以写代说,这样势必走向两个极端,以说忽略了作文课的教学目标。如果单纯地练写,学生则会对作文课厌倦,觉得作文课没有乐趣,写作文辛苦,缺乏同学之间的沟通,丧失师生之间的情感互动,因此,以说或以写代说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

语言力求个性化、精练、生动准确是初中作文的最基本要求。初中作文教学要引导学生善于观察与倾听身边人物的说话特征,写出不同人物、不同环境所表达的不同语言特色。

习作时,引导学生评析流水账作文的弊端,如果把所说的全部记下来,则会变成一本流水账簿,因此,应确立写作重点与丰满策略,怎么写才能抓住重点,突出重点,围绕重点展开话题,并运用语言艺术淋漓尽致地表达,删除旁枝杂叶,涌现珍品。着力追求语言美、想象美、篇章美、细节美。语言美即美化语言使读者朗朗上口,声情并茂。想象美即允许增加符合实际的构想,初中学生的见识毕竟有限,许多新奇观点可以通过想象达成,把说的内容用要点记下来,然后补充上联想或想象的部分,使描述对象更丰富形象,有助于说得详细,写得丰盈。篇章美即让学生的表达在围绕一个主题阐述自己的见闻时,要求组成一幅风景画,讲究布局(布景)、剪接、着色、呼应、空白……然后形成完整的文章。细节美即让学生刻画描摹重点情节和主要细节,那么文章自然有血有肉,拣沙排金,呈现出局部的秀美之处。细节美给人一种永恒的记忆,每一个细节都出自于匠心独运的刻画,每一个细节都让人留连忘返、爱不释手。

总之,作文教学的过程其实质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书面语言反映客观事物的活动,形成书面语言表达能力的过程。要学会写作,除了必备扎实的语言知识外,还必须掌握作文的写作方法与写作技巧。因此,如何根据学生认识客观事物的特点和语言发展的特点,进一步探索作文教学的基本规律,是提高作文教学质量的关键。使他们都能正确应用语言写出富有真情实感、能表情达意、带有创新的好作文来,这是我们最终的目的,也是我们应努力的方向。

怎么提高初中化学篇4

1 课堂教学中时间要用在刀口上

衡量一堂课的教学效率如何,主要看有效教学时间,即在教与学活动过程中学生学习知识、习得技能、形成能力和提高认识真正起作用的时间。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必须千方百计地提高45分钟的利用率。例如,我在教这《孔已己》一课时,先让学生在预习中阅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课堂上以“鲁迅为什么给主人公起个‘孔乙己’这个名字”为题,启发学生设想一下孔乙己是怎样的人,然后与学生一起讨论“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这句话的作用,再让学生思考“孔乙己处在怎样的一个社会里”、“为什么孔乙己出场才可以笑几声”两个问题,最后以“孔乙已是怎样的一个人?可怜吗?可恨吗?可爱吗?”启发学生归纳课文。这样教,不仅节省了教学时间,而且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自己去独立思考,去分析和解决问题,使他们的能力得到提高。

2 注重培养初中生边聆听边思考的习惯

目前的语文教学,重写而轻听、说,故不再赘述“写”。课堂上,带着疑问聆听教师的讲解、范读等,边听边思索,这是每位初中生都能做倒的,但课外的聆听、思考则为我们所忽视。胎教的流行,证明人类对世界的最初认识始于听觉。婴儿哇哇坠地到成长为一名初中生,随着他们自身知识的增长、生理上日趋成熟,他们进入成长的“烦躁期”,对周围的大部分“声音”开始有点不耐烦,或只停留在听的阶段,常常没作深入思索。俗语说得好:身边一切皆学问。平时收听广播、听别人争辩等,如果能边聆听边思考,亦能获得和提高语文能力。如当一名初中生在家观看电视节目,发现电视节目主持人把姓氏中的“任”读成“rèn”,如果这学生能深入思考,联系到课堂上老师读“rén”,想到是主持人读对或老师读对,翻开字典,发现主持人念错了,那么这位中学生的语文认识能力就得到巩固、提高。所以初中语文教师要重视教导学生养成边聆听边思考身边一切“声音”的习惯,从中获得、提高自己的语文能力。

3 语文教学中应充分利用资源,增强实践

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应用语文的规律。

以语文新教材七年级上册为例,全册书共安排了三次综合实践活动,三个实践活动都具有很强的操作性,但就新课程对七年级的学生的要求来看,要达标,决非易事,这就要求我们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结合教材,有所变通,特别是在乡镇中学,大部分学生来自农村,学校各方面配备又不齐全,因此很难保证综合实践活动的顺利进行,以“我爱文学”、“走进图书馆”为例,农村学生有一个普遍现象就是知识面太窄,语文素养不高,很多学生进入初中之后,老师问他:读过名著了吗?竟然不知“名著”是何物。学校的图书馆只能叫图书室,藏书量既小,又太旧、太烂,破损不堪。而新课标中对七至九年级学生的要求是课外阅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年阅读二至三部名著。怎么办呢?新的课程观告诉我们,课程资源是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因此我们必须树立新的课程资源观,即扩展课程资源概念的外延。可以说,形成课程的因素来源与必要而直接的实施条件都是课程资源。

4 注重教学语言、行为的有效性

初中语文教师的课堂语言也应讲求“辞达”。这种“达”应是“达而清晰”之达,应如行云那样舒卷自如,应象流水那样从容流畅。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语言讲求“达”的同时,还要讲求“精约”。所谓“精约”,既“核字省句,剖析毫厘者也”,也就是在课堂上不讲空话和套话,用精心设计的语言,对教学内容准确概括。考虑到初中学生年龄较小,更容易被生动、形象的教学语言所吸引,因此初中语文教师要把课讲的生动传神,就必须讲究一定语言的技巧,体现语文教学的生动性和趣味性。

此外,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的身体动作、面部表情、眼神目光等的运用也会影响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因此,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时,语文教师应根据当时的情景准确的运用表情和肢体语言。

怎么提高初中化学篇5

一、微?n在高中地理教育中的应用背景

(1)当前高中地理教学中遇见的难题:高中地理和初中地理的不同之处在于,初中地理教学生是的理论知识,而高中地理教育学生是怎么运用这些知识去解答问题,分析问题,是对初中地理知识的一个升华,简单的说初中地理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过程,高中地理是“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的过程。高中地理区别于其他高中学科最大的不同是什么?简单的说就是重复教育,因为高中地理教课的内容让高中学生产生这些地理内容初中阶段似乎都学过的错觉,高中部分的知识对学生而言失去了新鲜感,造成学生课堂学习积极性不高,那么教师怎么去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去运用似乎“陈旧”的地理知识去分析问题?这是摆在当前高中地理教师面前的重大难题。

(2)微课在高中地理教育中的优势:“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特别是地理教育更是如此,例如简单的给学生讲解高原、沙漠等地形的概念特征,远不如直接播放一段高原、沙漠等地形的微课视频,给学生以最直观的感受。微课正是以给高中学生这种最直观视觉感受的方式来引导学生掌握地理知识,这是微课在高中地理教育中得天独厚的优势,它能以短小而又丰富的视频内容引导学生“行万里路”,将课本知识和具体实践融合到一起,注重学和用的结合,这是微课和教育领域最天然的结合。

(3)微课在高中地理教育中的必要性:高中地理教育考察的是学生运用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把一个时事热点怎么分解成为一个个知识点,然后运用掌握的知识去分析,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微课的教学方式和内容多样化,能很好的契合现代高中地理教育的这种需求,着重培养学生怎么去分析、怎么把知识更快更好的运用到分析问题中去,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二、微课在高中地理教育中的具体运用

(1)把握特点,把学生的心里特征融入到微课课堂教育中:高中学生处于15、16岁的青春叛逆期,这个阶段的学生厌烦说教,更是对传统灌输式的课堂失去兴趣,这个阶段的学生关注时事热点、体育、娱乐新闻等,高中地理老师可以把学生的这个心里特点运用到教学中去,例如讲解地中海气候特征,可以制作一段2017年NBA总冠军视频加上冠军所在地加利福尼亚州的风景视频在课堂播放,然后采取引导提问的方式来引导学生分析,如“刚才我们播放了最近大家关注的NBA冠军赛,今年的NBA冠军是金州勇士队,那么大家如果要去当地观看比赛需要注意些什么呢?夏季的加利福尼亚州的气候是怎么样的呢?它和地球上那个地球的气候是一样的?”,引导学生从时事热点转移到用知识来分析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地中海气候特征中去,深入浅出的为学生讲解地中海气候特征这个知识点。

(2)突出重点,多方位、多角度突破知识难点:微课可以通过视频、多媒体等方式能帮助高中地理教师更好的解决教学难点,如传统的高中地理教育中学生最难掌握的是时区的变化和推算,传统的讲课模式往往是教师高举一个地球仪来为枯燥的学生讲解这种融合三维立体的学问,煞费口舌而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如果以微课制作一段三围立体视频,给学生充分展示地球的自转形成的时区差异,可以帮助学生以最简洁的方式找到正确的运算出正确结果。

(3)紧扣考试热点,巩固知识训练:地理知识多而又分散,复习知识难度大,微课能帮助学生紧扣时事热点,系统融合所掌握的地理知识,帮助学生多样化、灵活多变的把握考试内容,如:在复习过程中,教师可以制作一段“一带一路”的视频,重点突出路上丝绸之路穿越的地理环境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出发点以及包括的航线等,运用一段简短的视频,加上针对性的编辑来分析陆上丝绸之路穿越的路线、运用的交通枢纽、穿越的气候带等,也可以来为学生讲解海上丝绸之路航线附近的洋流特点等。帮助学生多方位的查漏补缺,更好的巩固所掌握的地理知识。

三、总结

怎么提高初中化学篇6

关键词:新课改;初高中历史教学;过渡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1-0064-02

作为从事多年高中历史教学的教师,在新课改的背景下任教到高一时,我都会深深地感觉到历史教学在初中和高中有着很大的差别,感受到要教好高中的历史教学必须把握好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过渡尺寸,做好初、高中历史教学难易的过渡,这是关系到能否完成高中历史教学任务的关键,关系到能否把刚入高中的学生引入历史学习的正常轨道的关键,而想把握好这个尺寸,教师应该从初、高中的教材;初、高中的历史教学任务;初、高中历史教师的授课风格;初、高中学生学习历史的习惯等方面做个充分的、全面的了解和对比,从中找出初、高中之间的差异,这样才能更好地胜任高中历史的教学。那么如何把握好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过渡尺寸呢?如何做初、高中历史教学难易的过渡呢?下面就我个人的教学实践试论教学体会。

就教材而论,初中历史教材是以通史的形式体现的,其特点是趣味性较强,着重介绍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给学生的是感性的认识,教材的内容相对丰富多彩、图文并茂;而高中的教材是以专题的形式出现的,其特点是略过程而重前因后果,历史意义的分析等等,给学生的是理性认识,重在分析历史原因、透过历史现象总结历史规律;尤其是实施"高中新课程改革"以来,改革要求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论述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养,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就要求在历史教学中应引导学生通过历史知识的不断积累,转化去探求未知的领域,去进行发散性思维,培养创造想象力、联想能力、去论述人类社会现实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的诸种现象,在新的课改要求下,高中的历史教学不能再仅局限于知识掌握与能力的培养,更应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以及关心自身发展和人类命运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征对初高中教材的不一样,首先在教材的处理上应注意过渡和衔接,注意难易结合。新课改的教材分必修一、二、三,必修一主要是关于政治史,必修二主要是关于经济史,必修三主要是关于文化史,专题内容中外历史排列没有明确的规律可行,为了让学生有一个较清楚的思路,有一个明确的比较,上课时先打破教材的现有排列,如必修一的第一个专题是“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上完这个专题接下一个专题就是专题六“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专题七“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如专题三"近代中国民主"和专题八"解放人类的阳光大道"放在一起上课,这样学生在宏观上就对中西方的政治有一个大体的比较,学习的内容就不会有跳跃式没有关联,因为知识是有一定的连续性,容易比较的内容放在一起上课能加强学生的记忆,同理在上必修二和必修三也一样打乱章节秩序。

初中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与高中也不一样,和新课改的要求更是天差地别了。由于初中历史很多地方没有列入中考的科目,长期以来在学生和家长的心目中历史就是所谓的副科地位,可有可无的科目,在许多地方的初级中学中历史每周才上一至二节,而初中的历史内容量又很大,三年安排了六本书的教材内容,课开不足,上课的质量就大打折扣,老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往往是跳跃式地教学,或简单地上一下,或叫几位同学上来把课本的内容念一念,加上初中专业的历史教师很缺,往往是非专业的老师来兼课,对历史的概念、历史规律就分析不透彻,甚至不会分析,有的边远的地区甚至不开历史课,这样的学生到了高中历史知识等于零,学生的历史能力参差不齐,虽然近两年已把历史列入中考的范围,但采用的是开卷考,考试的内容过于简单,都能在课本上找出正确的答案,学生只要对教材熟悉,不会找错章节就可以从试卷的第一选择题开始找到答案,这样在学生的学习中就培养、形成了死记硬背、照本宣科的习惯,根本不去动脑筋,无须用什么能力就能学好历史的思想。到了高中就不是这样了,因此很多的学生就很不适应高中的专题历史学习,与初中就无法衔接起来,学习就失去了兴趣。

征对教学目标如此的不一样,在高一的新学期里,我就很注意难易的过渡,千万不可一下子就从提高能力入手,一下子提高难度,这样子学生会无法适应,或听不懂,而应该是由易到难逐渐过渡,尤其是可以适当地增加些趣味性的内容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兴趣中去提高学生的各项能力,现行的高一教材是必修一关于历史的政治专题,关于中国的历史学生比较容易接受,在适当的时候增加一些拓展性的内容可以吸引学生的眼球,如上到有关战争史的内容,在论述战争的经过就可以增加趣味性的内容,比如在上到中日甲午战争中的黄海大战,中国战舰英勇迎战、中国的爱国将领邓士昌、林永升等英雄的事迹就可以增加一些趣味性的知识,同时注意中日双方的损失对比,特别强调大战过后北洋舰队实力尚存,尚有能力和日本拼一拼,但主帅李鸿章主张"避战保船""不准主动出击"的方针,致使在威海卫战役中中国的北洋舰队被动挨打以至全军覆没,李鸿章苦心经营十多年的北洋军舰就这样结束了历史使命,通过这样讲述战争的经过并配合相关的史料和图片以及影像资料,丰富学生的知识,同时让学生思考中国战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对比中日双方的损失让学生明白只要中国人民认真抵抗多少是可以抵抗日本的侵略的,让学生不单纯是听一听趣味故事,看一看精彩的图片,而是要学会在听的过程中去得出规律,找出原因的,从增加趣味的内容入手先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有了兴趣能力的提高才可以一一实现 。

由于初中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以及教学要求与高中不一样,学生的学习习惯也与高中的学习要求格格不入,初中是开卷考,学生就养成不思考、不动脑,只是机械地记忆历史知识的学习习惯,到了高中对较难的内容学生就无从入手,不会思考不知道怎么思考,甚至如何去掌握课本知识、如何归纳、如何上课、如何记笔记都是茫然,所以新学期开始的重要教学任何就是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历史,教会学生怎么听课、怎么记笔记、怎么看书。历史的知识重在平时的积累,学生不能一个学期上下来课本白白的一点记的痕迹都没有,象新发的书一样;学生不能一节课上下来从头到尾坐得笔直,手放背后一个字也不动手记,这样的上课效果就是听后就忘,知识张冠李戴,时间前后混淆。所以我首先教学生学会听课,重点的地方应立即用笔去记、在相应的地方画一画,我在讲到需要补充需要做记号的地方往往会有意识地放慢语速,或重复多遍,学生就要养成有意识地记的习惯,高中的学多都是靠自觉,我不可能象初中那样一个一个地点名问学生记了没有啊,不可能一个一个地叫来检查,没记的就采取什么措施,在上第一节时我就强调这一点,思维要跟着我走,不能开小差,该记要记,刚开始我会提醒几次,让学生有个适应的过程,时间一长就靠良好的习惯去完成了;我强调第二点就是学会看书,初中学生的看书往往是很机械、很被动的,是不加思考地看书,他们总是从第一页第一个字看起,看到最后一页最后一个字,至于这个章节的中心内容是什么?章有几节,节有几个目全然不知,这样看书的效率很低,我就教他们从目录看起,先了解整本书的框架,本册有几章,打五星号的、小字的内容的要求与正文没打五星号的内容要求有没有一样?知道要求不一样以后在学习的过程中就会有所侧重,对不需要掌握的内容就可以了解就行,要求掌握的内容就重点掌握,再看章的内容,看看章有几节,章节的题目是什么?为什么要这样排序?节与节能否调换?每节中有几个目?目与目之间能不能调换?我就告诉学生教材之所以这样地安排章节,安排节和目是有原因的,是按前因后果或时间来安排的,不可随便调换的,了解了这样的前因后果就可做到心中有数看起书来就能胸有成竹,不会盲目。我强调的第三个就是要充分利用课本中的插图、注释、史料,这些内容往往是对教材中的内容进一步的补充和说明,可以增加知识、拓展知识,比如战争史,在讲到战争的经过地图就是很好的帮助记忆的工具了,战争经过往往涉及到地点很多,学生就必须从相应的地图中去找战争发生的地点,这样有关填图的题目就不会抽象,不会填错,因此凡是涉及到战争、涉及到地点我都叫学生学会在地图上找出来,不可抛开地图死记硬背,在识图的时候我教学生要学会找参照物来记,有在河流的地方就找河流,中国不外乎是黄河、长江、淮河等著名的河流,先看是在这些河的上、中、下游,再判断是在河的南岸还是北岸,这样记起来就很实在了……我如此这般地教学生入门,学生先知道怎么听课、怎么记笔记、怎么看书,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样才能从初中过渡到高中,担任起高一层次的学习重任。

怎么提高初中化学篇7

【关键词】初中化学 实验教学 实际生活 情感教育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5.11.159

初中阶段的学生首次接触化学课程,会有两种状态。一是觉得很迷惑,二是觉得很新奇。两种心理的出现都是正常的。教师的工作就需要将学生们领进化学的世界。其实现实生活中到处都有化学的痕迹。我们用的香皂、 肥皂、洗衣粉、洗洁精还有食品中的食用添加剂都是化学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在生活用品,农业产品,食品,化工产业等等方面都是要用到化学的,只要学生在平时生活中留心观察,就会发现生活中的很多产品都是人工合成的。

随着世界环境的变化,高科技的迅速发展。生化、化工产业影响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所以只有提高人才的综合能力与素质才会有利于我国的长久发展。世界的竞争是残酷的,中国由于人口众多,就业压力大,学生们必须学习好各方面的知识,包括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化学。才能在将来为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添砖加瓦,把祖国建设的更加美好。

初中生对于公民的社会责任与义务已经有了大概的了解,学习对于学生来说已经有了很明确的定位,学生的职责就是做好学生该做的事情。

学习化学能够帮助学生提高综合能力,提高竞争力。那么教师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应该怎么做去提高学生的化学能力呢?下面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

一、实验教学法

初中的化学课由于其对于学生来说是一门新的科学课程,所以学生对于化学课一开始就会充满兴趣。为了延伸学生对化学课的认识,觉得化学就是一门有趣的科学课程,教师就要在教学中利用起化学课的独特性重视实验教学法。

学生们由于初次了解化学,对于化学反应不了解,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在教学的过程中使用实验教学的方法引起学生们的好奇心,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比如学生在学习金属在氧气中燃烧的反应,学生们对于金属在氧气中燃烧的反应是并不知道,在现实生活中是没有见过的。那么教师在课堂的导入部分就可以逐渐将学生带进情境中,然后使用正确的教师用语,设置具有思考性的问题,让学生们先预先设想一下过程和结果会是怎么样的。然后教师再逐渐在试验中给学生展示实验过程中的反应究竟是怎么样的。实验结束后再跟学生们一起讨论实验的结果是否符合大家的提前预设。在实验中,学生们可以进行分组,学生通过实验可以锻炼大脑的思考能力,还有团队的分工。

同时,在实验中学习到的知识学生总是会记得更加牢固,学生也能在实验中更深入的理解理论知识产生的过程。教学中融合知识性和趣味性,是劳逸结合的充分体现,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多注意这点。我们知道很多实验是有危险性的,必须在保证学生安全的前提下才能做这些实验。对于危险性等级的判断这个要靠教师去判断。有些危险性高的实验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播放视频。

二、化学与生活

就像在前文中提到的,化学渗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只要留心就能发现化学。女性的化妆品就是化学产品的应用,食品添加剂,农药等等。还有生活中的一些妙招都是化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化学与生活紧密相关,教师可以将这一点加入进课堂的教学计划中,与实际生活相关的化学会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还能转化为有用的知识,帮助学生在生活中具备这些知识。与生活紧密相关的例子很多,为了化学课程的教学效果,增加趣味性。教师要注意在备课时多多联系实际。

现在的社会需要的是多元化发展的人才,我们培养的学生不是只会读书,还要有实际的动手能力。我国与西方的国家相比,因为中国教学传统,教育忽视了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的能力,化学联系实际会将化学与生活相连接,学生在自己的家里就可以动手操作,做一些小实验。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同时还会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总体来看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三、化学课堂中的情感教育

前面提到化学与生活紧密相关,作为新时代的接班人,初中生已经有了自己的看法,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有了是非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能只重视学科知识的传授,作为教育者,我们更看重的是学生的成长。

教师可以根据现实生活与化学的关系在教学时加入情感教育的部分。让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意识。比如在学习某些知识点的时候会牵涉到自然环境和水质之类的问题,那么在自然引入后,教师要教育学生们对自然环境中出现的种种问题,那些都是不好的,我们应该怎么做才是对环境好,对人类好。还例如,化学农药的使用会帮助人们收获更加优质的粮食,但是过度的使用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这个教学过程中既是对学生常识性问题的提醒,同时也提醒了学生们环境保护人人有责。

教师在情感教育时一定要注意的是过度自然,不用刻意地去带进情感教育的部分。教学计划设计的不好反倒会让学生产生反感的情绪,毕竟初中的学生在心理上正在经历叛逆期,所以教师在处理问题上面要多多注意学生的情感变化。初中的化学教学因为初中的学生的叛逆性,所以教学上可能会遇到困难,但是每个阶段的教学对于教师来说都是一次挑战。

化学教学为做到以学生为中心,所以在教学上教师要多费心思准备,为了使教学更加有趣,并且可以锻炼到学生的各方面能力。教师在教学计划的安排上可以加进实验教学的方式,同时小组的化学实验和讨论都是不错的环节设计。因为化学是一门与生活紧密相关的课程,在最初的阶段,还是主要以培养学生对化学的兴趣为主。

所以多多联系实际生活和化学的关系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也会强化教学效果。同时,初中心理发展的特点要求教师注意把握学生的心理状态,在教学过程中做好情感教育。

怎么提高初中化学篇8

一、初中数学教学中异化的现象

在一般情景下,数学教学强调在数学教师的指导下,以数学教学内容或相关的问题为载体,通过运用一定的教学方法与教学组织手段,把学生数学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等数学认知活动呈现出来,使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数学活动过程,并在此过程中理解数学概念,掌握数学思想,运用数学模型,解决数学问题.

可我们看到的却是这样一种形式:为了“探究”而探究,为了“情景”而强行导入情景,为了“形式”而只走形式,有一种“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意境.在教学方法上,有的数学探究过程有形无实,形式上“轰轰烈烈”全员参与,但效果几乎为零,学生自己提不出新的问题,对待老师提出的问题没有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哪怕就连错误的见解也没有.在教学评价方面上,有的老师对学生成长评价反应太迟钝,当学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进步),教师的要求则是更高,让学生感觉到“跳一跳,还是摘不到桃子”,让学生丝毫没有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从老师到学生追求的都是急功近利,都不想做茧中的“蛹”,都竭力成为钻出来的“蝶”.于是乎我们看到的是选择题怎么选,填空题怎么填,解答题怎么答等情况变成了课堂教学的核心.

殊不知,这是一种扭曲、异化了的数学教学,背离了数学教学的本质和数学教学的本原,即使成绩上去了,但是学生的数学综合素质却下来了,完全是一种“泡沫”式的教学,是一种“虚火”,表面上兴旺发达,实质上“空洞虚荣”.这样的异化现象不胜枚举.

二、初中数学教学中异化现象产生的原因

数学教育中的异化有它自己的起因与特征.原因之一是在教育的宏观和微观层面上,我们常常出现背离教育本质的倾向,当我们的指挥棒(中考、高考)没有消失时,不少教师教育学生时就会迷失教师的基本的方向.素质教育口号响,法律法规变了样;教学模式年年变,我以不变应万变.面对应试教育的实质,我们更多的则是无奈.

在经济社会中,万事万物都让人联想到经济效益,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利润,且追求的是“多、快、省”.教育亦是如此?!虽说教育是育人的事业,和经济工作无法相提并论,但时至今日,“以分数论英雄”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把教育工作混同于一般的经济工作,让教育工作服从经济规律,教育能不被异化吗?也许这也是我们初中数学教育异化的根本原因.

三、初中数学教学中异化现象的对策

新课程标准,为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准则确立了范畴,教师的本质就是教书育人,教育者的关键词应该而且永远是师德、道德、全面发展、培养人才,为了达到这种目的,防止数学教育中异化现象的产生,有必要注重以下几点:

1.教师主导下的有效讨论

课堂讨论是现行教学中必可不少的一个环节.其实对于我们数学课堂教学的关键点只有两个:一个是概念,另一个就是解题.围绕着这两者,教什么?怎么教?都是我们数学教育工作者必须思考的问题,同时这两个问题也应该且必须放在课堂教学的第一位,这是决定教学有效性的第一基本点,也是在课堂教学中或课后学生讨论的一个大框架.让学生自主讨论是没有错,关键让学生讨论的问题是否能够促进学生高效的学习?有效的数学讨论能帮助学生真正领悟数学要义、理解内涵,促进数学课堂教学的发展.

2.防止过度帮助学生的行为

笔者听过不同层次的公开课,不少教师为了追求课堂上“成功”的气氛,对学生暂时回答不出的问题,教师要么就是降低难度,要么就是让会的同学帮助不会的同学回答,形式上“轰轰烈烈”,其 “后”教学效果却不太好.华罗庚先生当年只是初中毕业,学的也只是小学数学和一点点中学数学,然而他却在数学领域里作出了杰出的贡献.而我们现在的本科、硕士毕业的人,为什么拿起书来口若悬河,放下书本却一筹莫展?这与当初中学教师的过度帮助是分不开的,也直接造成他们后来只会解题,不会研究与讨论问题、更不会思考问题.

如果我们初中数学教师不能带领学生在数学本原性问题里“深耕细作”, 课堂上只依靠教师的教,不依赖学生的深思,我们教育的产品到头来只会是把学生培养成 “标准答案”的“高人”,数学素养上的“矮人”.

上一篇:大学生法制宣传范文 下一篇:法律法规民法典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