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培养正确的价值观范文

时间:2024-04-19 09:55:37

怎么培养正确的价值观篇1

关键词:班级;价值观;嫁接;积极

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个人和社会具有普遍的、显著的导向作用。正确的价值观起促进作用,错误的价值观起阻碍作用。价值观不同,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评价就不同;价值观不同,人们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的指向就不同。当前在社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出现的社会价值观的多元现象,严重地影响、干扰了学生的思想发展及价值取向。而初中阶段又是一个人价值观成型的时期,所以在初中阶段培养学生的价值观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作为班主任如何培养班级的价值观,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一、树立班级统一的价值观

价值观反映了人对客观事物的是非及重要性的评价。人不同于动物,动物只能被动地适应环境,人不仅能认识世界是什么、怎么样和为什么,而且还知道应该做什么、选择什么,发现事物对自己的意义,确定并实现奋斗目标。这些都是由每个人的价值观所支配的。树立班级的价值观就要先从确立统一的规范做起,因为只有形成统一的规范,学生才会知道自己在班级、在学校应该做什么、选择什么,走向社会后也会明白自己在社会这个大环境中,该做什么、选择什么。而确立统一的规范就要培养学生守规矩的意识。这一点在班级管理中非常重要,要让学生把守规范当作一种习惯,习惯成自然后,班级的规章制度就成了一种约定俗成,只要是这个班级的一员,都会遵照执行而不会触碰;一旦有人触碰,不用教师强调,其他学生的舆论就会迫使他遵守。

当然这种守规范意识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长期而又耐心的过程。从七年级新生一入学就要做起,因为这个时期是非常重要的,要让学生在适应新的学习环境的同时开始遵守新的规范。首先要让学生学习学校、班级的各项规章制度,一定要结合实际情况,否则无说服力。比如,我班有一项规定是不能在学校吃零食,如果强行要求,学生未必会在心理上接受。所以我结合以往有学生为吃零食带很多零用钱,结果被社会上闲散人员盯上不但被打,而且还被敲诈勒索的案例,使学生明白了,老师不让吃零食的真正意图是为了保护他们,所以接受起来就比较容易了。除了这些,还可以在班级的管理中培养学生守规范的意识。例如,初中三年的檫黑板、擦玻璃、抬水、摆桌子等卫生工作,办墙报、兴趣小组、表演节目等班级文化活动,都有专人负责,要让这些负责的学生形成三年一贯制的习惯,教师点到谁的名字,学生们就知道教师点这名同学要去干什么,甚至不用教师点名,到了确定的时间自然有人会负责,并且很好地完成,能达到这样的效果才算是真正培养起了学生守规范的意识。只有这样班级的价值观才会确立,学生才初步地知道了自己该做什么、该怎么做。

二、嫁接正确的价值观

初中生如果喜欢某个教师,也会喜欢其任教的学科,更会在言辞行为上模仿教师,所以对于班主任而言,这是嫁接价值观的好机会。教师遇到问题时的思考方式、解决方法,学生会模仿,而这就是一种价值观的嫁接。学会了这种方式、方法,学生才有可能在处理事情、判断对错、做选择时有自己初步的标准。这样的学生一旦走向社会,他自己内心也会有自己的准绳,在面临抉择时有自己的依据。初中阶段的男生尤其是在八年级的时候,个人意识膨胀得较厉害,一点点小事也能成为他们发生冲突的缘由,直接批评教育的效果可能并不明显,这时候就要和学生进行有效的语言沟通,对他分析事情的严重后果及有没有更好的解决方法。可以这么说,意外事情的发生正是老师与之进行有效沟通,嫁接价值观的重要时候。

三、培养班级积极价的值观

要培养班级积极的价值观就要树立学生的自信心。现在的学生普遍缺乏自信心,而自信心的培养对于学生积极价值观的形成是不可或缺的。心理学研究表明:积极的情感可以爆发出惊人的力量。具备自信心的学生,往往思维活跃,记忆力强,观察力敏锐,想象力丰富,擅长语言学习。要想树立学生的自信心,教师可从以下几方面做起。首先,要会关爱学生。教师的关注、亲切的语言、与学生平等的相处,不仅能使学生感到安全,产生信任,也能使学生感受到自身的价值,树立自信心。教师要尽量为学生创造一种宽松、平等、和谐、充满爱心的班级学习氛围,这种师生平等的和谐气氛,对于培养学生积极的价值观是非常有利的。其次,在平时的班级事务管理中,教师要尽量发挥每个人的作用,树立学生为班级做贡献的思想。这个阶段的学生,精力、思想都非常活跃,所以教师要学禹精神,对于学生的精力与思想要注意引导而非严堵。引导学生从自身的优势做起,鼓励其发挥自己的优势为班级做贡献,将自身价值与班级价值统一起来。教师要尽量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也许学生会做得不尽如人意,但是教师要有耐心,多次引导后,学生就会做好,自信心就会树立起来。比如,到了八年级,教师可以在班级上多开展形式多样的班级活动,可以这么说,这些活动都是为那些身有特长的学生量身定做的。当然这里的“特长”并不是单指唱歌、跳舞,也指下棋、打篮球、跳绳还有写字、绘画、背课文等等,学生凡有所长都可以纳入这类活动中,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还巩固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有了自信心学生才会把精力、思想放在学习上;有了这种自信心才能培养出有积极价值观的学生,由这样的学生组成的班级才是一个积极的班级、不断向前发展的班级。

怎么培养正确的价值观篇2

一、中学德育的重要性

德育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个人品质的教育。德育理论教育包括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日常行为规范教育、文明道德教育、意志品德教育、人生观和世界观教育等。德育有助于学生正确看待一些事物,辨别是非曲直,不受一些不良因素的影响,保持良好的心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

1.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价值观

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价值观是一个人基础素质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取向、价值追求,凝结为一定的价值目标;另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尺度和准则,成为人们判断事物有无价值及价值大小的评价标准。初中阶段是学生初步确立价值观的阶段,中学德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价值观,让学生即使脱离了学校环境也能够拥有自己独立的价值观,成为高素质的当代青年。

2.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道德观

要想成为当代社会高素质的青少年,仅仅建立正确的价值观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道德观。有了正确的道德观,才能够由衷地服从当代道德要求,做符合当代社会道德要求的事。不违背当代社会道德准则,是一个青少年的基本素养。因此,中学阶段通过德育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道德观十分必要。

二、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

1.结合学生特点

初中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应该结合初中生的年龄特点。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很多学生都存在逆反心理,总想着和老师较劲,更不愿意听教师长篇大论式的教育。因此,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选取一些形象鲜明、情节生动感人的体育先进事例,利用多种教学方法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起学生的共鸣,消除他们的抵触情绪。要想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师就应该根据学生的心理和生理发展规律,合理安排体育教学内容,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在面临选择或者困境时能够不受外界不良因素的影响。教师要注重联系学生实际,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和思想品德修养,使学生能够拥有独立思考和选择的能力,将来走入社会后能够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明确自己追求的是什么,应该怎样做事,不管外界给予怎样的诱惑,始终都能够坚持自己的正确的观念不动摇。

2.激发学习兴趣

中学生不喜欢死板的德育模式,因此,要想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就应该寻求创新。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开展丰富多样的德育活动,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才愿意与教师配合,主动积极地完成学习任务,达成德育目标。在日常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努力研究教材中的多种教育因素,结合学生的学习实际,把德育渗透到体育教学活动中,使教学活动充满趣味性。在愉快的教学氛围中,学生更愿意接受教师的教导,进而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

3.注重说服教育

说服教育法是指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的观念。在体育教学中如果发现学生出现道德方面的问题,教师要认真调查与分析,采用说服教育法,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循循诱导,以理服人。对于极个别的学生存在的道德问题要适当进行批评教育,注重方式方法。通过说服教育使学生辨明是非,坚持真理,及时改正错误,加强思想认识,提高道德水平。

体育教师应深入钻研教材,发掘教材的思想性,针对学生在锻炼中可能出现的情况,确定德育的具体任务,并通过教育引导确保德育目标的完成。例如,在一次拔河比赛中,参赛的两队势均力敌,旗鼓相当,出现了2:2平局的情况。说来也巧,获胜的队均在场地的西侧,第五局决赛时,抽签在东边场地的队员开始议论纷纷,觉得是场地影响了成绩,心理蒙上了“必败无疑”的?影,队员之间也出现了相互埋怨的情况,甚至有部分队员都不愿意将比赛进行下去了。在休息期间,我让学生仔细察看两边的地形有什么不同,再观察一下各自队员的特点,同时检查队员的顺序安排是否有不妥。结果学生发现地形其实没什么不同,但对方队员在人员布置上与本队却有很大区别。通过这样的引导分析,学生认识到团结才是取胜的关键,拔河比赛是力的对抗、智的较量,场地即使有一定的影响,但只要肯努力,劣势也能成为优势。我还在技术上给他们适当的指点。决赛结束后,我进行了小结:在体育活动中,团结一致,坚持到底,克服困难的精神是十分可贵的;只有同伴间相互信任、共同努力才能发挥集体的力量。学生听后心里都很信服,也明白了集体与个人的关系,以及同伴间团结协作的重要性.

4.创新教学方式

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创新,没有创新就不可能有进步。在中学的体育教学中要加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使学生具有现代的道德意识、观念与行为,为以后的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积极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注重德育渗透。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灵活运用案例教学法,以德育案例为基本素材,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评价和研讨,使学生进入一个个特定事件的真实环境中。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明辨是非,形成良好的品质。如体操案例教学注重学生之间的相互配合、协调一致,有助于培养学生高度的组织纪律性和集体主义精神;田径案例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勇敢顽强、拼搏向上的精神;球类案例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共同奋斗的集体主义精神,增强集体荣誉感;在体育基础知识教学中,通过中国运动员在奥运会上勇于拼搏争得奖牌等事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深入探究,使学生形成自己的见解,然后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交换看法。教师在讨论的过程中应适时给予学生引导,鼓励学生多角度观察与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

5.提高教师素质

在中学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俗话说的好,打铁还需自身硬。教师应在学生面前树立良好的形象,严格要求自己,忠诚教育事业,具备过硬的业务本领。试想一下,如果教师本身的素质就不高,不能达到德育准则的要求,那么在学生面前又怎么能有说服力呢?教师必须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素质,为人师表,成为德育楷模,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和教育学生。

怎么培养正确的价值观篇3

但在这场课改的“革命”中,通过三维目标的改变,从教师的主体地位转让为学生的主体地位,对于教师是不小的挑战。实际教学中,受传统教学思维影响,问题就更为突出。

一、问题与困惑

首先,突出的是一个总体性的问题,因为分而述之,把三维目标分为三个目标,导致教师在设计思路也容易出现目标的割裂,未予以整合。

此外,各个具体的目标上也存在一定问题:一、技能目标不落实。知识与技能,“通俗地讲,就是我们常说的学生知道‘是什么’、会重复‘怎么做——这样做’”。“是什么”是知识的问题;“重复‘怎么做——这样做’”指的就是技能问题。教师的突出问题表现为在“是什么”的问题上叙述过重,“重复怎么做”等技能目标阐述不足。

1.过程与方法目标不到位。

“过程与方法”是新课程改革最大的亮点,是在理念上的突破性创举,却也是最让老师感到困惑所在。,“其概念的不确定性受到了质疑,加之这一目标尚未完善,少了些可操作性,更让人平添茫然”,直接导致众多老师连最基础的表述都存在不够精确这一问题。

2.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不切实际,突出表现为或忽略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或设定上空洞。“学生从历史课堂上学到的只是书本上的死知识和做题技巧,很难获得情感的愉悦和价值观上的熏陶,历史课上缺乏心与心的共鸣和沟通。”

二、原因简析

对绝大多数学生而言,“他们学习历史,不是为了研究过去,而是得到一些历史的修养,实现历史知识与思想方式的迁移——正确认识自己,更好解读今天和迎接未来。”教师明确这一点是关键。

对中学历史三维目标有效达成的思考

随着课改的深入,中学历史教育适应时代变革的需要在改革中发生了不少变化,尤其在三维目标上的重大变化,实质上是集中体现了“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和健康发展学生的个性为培养目标”的课改方针、“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但在这场课改的“革命”中,通过三维目标的改变,从教师的主体地位转让为学生的主体地位,对于教师是不小的挑战。实际教学中,受传统教学思维影响,问题就更为突出。

三、问题与困惑

首先,突出的是一个总体性的问题,因为分而述之,把三维目标分为三个目标,导致教师在设计思路也容易出现目标的割裂,未予以整合。

此外,各个具体的目标上也存在一定问题:一、技能目标不落实。知识与技能,“通俗地讲,就是我们常说的学生知道‘是什么’、会重复‘怎么做——这样做’”。“是什么”是知识的问题;“重复‘怎么做——这样做’”指的就是技能问题。教师的突出问题表现为在“是什么”的问题上叙述过重,“重复怎么做”等技能目标阐述不足。

四、过程与方法目标不到位

“过程与方法”是新课程改革最大的亮点,是在理念上的突破性创举,却也是最让老师感到困惑所在。,“其概念的不确定性受到了质疑,加之这一目标尚未完善,少了些可操作性,更让人平添茫然”,直接导致众多老师连最基础的表述都存在不够精确这一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不切实际,突出表现为或忽略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或设定上空洞。“学生从历史课堂上学到的只是书本上的死知识和做题技巧,很难获得情感的愉悦和价值观上的熏陶,历史课上缺乏心与心的共鸣和沟通。”

五、原因简析

对绝大多数学生而言,“他们学习历史,不是为了研究过去,而是得到一些历史的修养,实现历史知识与思想方式的迁移——正确认识自己,更好解读今天和迎接未来。”教师明确这一点是关键。

但受传统教学影响,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常见问题却集中表现为:重形式,轻实质;重手段,轻内容;重结果,轻过程。矫枉过正式的“以学生为本”培养模式,多数只是追随一时的热点,诸如问题教学法、史料教学法等等,什么火了就用什么,因材施教考虑的少。此外,过高、过空的思想教育灌输现象根深蒂固、屡见不鲜,“生硬联系”现象比比皆是。原因即在于教师史学专业功底和教学专业能力的欠缺。

而长期依赖教师已然成为习惯的学生,面对教师忽然之间的放手,往往显得手足无措,最终造成在学习中力不从心。

怎么培养正确的价值观篇4

本质,指的是事物的根本属性,反映的是事物的某种客观存在,回答的是事物究竟是什么的问题;本质论,则指的是对事物本质属性进行的反思,探究的是事物到底为什么是这样的问题。价值,指的是主体对客体事物满足自己需要的评价;价值论,则是指对事物价值所进行的反思,探究的是事物到底对人有什么用的问题。

依此,中学历史课的本质论,探究的就是中学历史课的属性;而其价值论则探究的是中学历史课的功用。对这两个问题的探究,我们就可以使中学历史课回归其本真;同时也能使目前的中学历史新课程改革把握住正确的方向。

在我们惯常的思维中,我们向来称中学历史课要么历史教育,要么历史教学,到底这两者之间是不是一回事,有什么差别,素来思之甚少,以致造成诸多的误解,甚至混用、滥用。

中学历史课的本质,说的是中学历史课究竟是什么课的问题。换言之,即是历史教育课还是历史教学课,亦或是思想、行为的养成课还是知识、能力的传授课。而要探究此问题,非得重新反思中学开设历史课的目的或价值。而要反思中学历史课的目的或价值,就要反思“历史”的目的和价值或“历史有什么用”。

按著名历史学家何兆武先生的说法:历史既是一种有关“过去”的客观存在,又是对这种“过去”客观存在的一种解释、阐释。前者称历史事实,何兆武先生称为“历史Ⅰ”;后者称为历史学,何先生称为“历史Ⅱ”。我们惯常所说的“历史”其实就是历史学,属解释学范畴。这样一来,历史既然是一种解释,它也就不可避免地带有很强的主观性。选择什么样的主观性,则完全取决于我们运用“历史”的目的、满足什么样的需要。在此点上,历史的本质也就从属于运用“历史”者的主观目的和需要。因此,张耕华先生在其所著的《历史哲学导论》中谈到:“‘历史事实’与‘非历史事实’的选择,与其说反映了历史学家的目的、动机和兴趣,倒不如说是反映了历史学家所生活的那个社会和时代的需要。”需要不同,人们的“历史”观念——即人们对“历史”本质的认识、看法、观点以及由此而形成的有关“历史”的思想也就不同。对“历史”本质的理解不同,有关“历史”的目的、功用价值以及研究学习的方法也就不同。一般地,如若把“历史”看作是为满足茶余饭后的谈资,“历史”的本质就成为有关过去的“人或事”的演义,历史的功用价值就成为为人们提供娱乐消遣的工具,研究“历史”的方法也就成为可穿越时空、可虚构演义的“文学想象性的解释”;如若把“历史”看成是为了获得借鉴治世的经验,“历史”的本质也就成为“叙国家之兴衰,着生民之休息”,历史的价值、功用就在于“使观者自择其善恶得失,以为劝诫”(司马光语),探究历史的方法也就成为“罔罗天下放失旧闻,王迹所兴,原始察终,见盛观衰,论考之行事,略推三代,录秦汉,上记轩辕,下至于兹”,一句话,鉴古知今;如若把历史看成是为推动某种社会运动的理论工具,则历史的本质就成为“人类的行程,是人类生活的联续,是人类生活的变迁,是人类生活的传演”,历史的功用、价值就是探索社会发展的规律,历史的方法也就成为依靠寻章摘句、引经据典——即科林伍德称之为“剪刀加浆糊”式的逻辑思辩,以证明这些规律的正确性;如若把“历史”当作“过去”对现代的意义,历史的本质则又成为“历史学家跟他的事实之间相互作用的连续不断的过程,是现在跟过去之间永无休止的问答交谈”,历史的目的功用价值就在于“通过两者之间的相互联系,促进对于过去以及对于现在的更为深入地理解”,探索历史的方法即为:借助现在,理解过去;借助过去,充分理解现在;如若把历史看作是为挖掘某些人性、形成人精神的工具,则历史的本质就是“人类心灵的科学”,历史的价值功用就在于“为了人类的自我认识”。

由此看来,历史的本质取决于人们对“历史”的需要,而需要又决定了“历史”的价值和功用。从前述内容看,历史的功用、价值无外乎两个方面:即既指向人又指向当下。指向人,即养成人的思想、行为;指向当下,即解决当前社会中存在的诸多现实问题。指向人的,旨在养成人的思想、行为,属历史教育;指向当下的,旨在解决当前的社会问题,属历史研究;而教人收集史料、研究、阐释历史能力的,就属历史教学。中学,作为基础教育的一个阶段,担负的更多的是对学生思想、行为的教育、养成,绝非把每个学生都培养成专门从事历史研究、解决当代社会问题的历史学家或从事历史教育的历史教育工作者。鉴于这一点,中学历史课,只能是历史教育课,而不是历史教学课。历史教育与历史教学,就不是同一概念。二者的关系,虽都以历史知识为载体,但其本质属性、追求的目标、实现的目的和运用的方法存在极大差异。

诚然,对历史教育本质的认识,不是单纯取决于人们运用“历史”的目的、需要,还与历史教育所施加的对象有关。教育对象的不同,历史教育的本质所表现出的本质特征也不相同。如:作为对大学生的历史教育与作为对中学生的历史教育就不同。大学历史教育,是出于社会对专门人才的需要,历史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研究历史或从事历史教育的专门人才,历史教育的本质就是培养专门的研究历史或从事教育事业的人才的活动,历史的价值也就在于历史能够满足培养这种专门人才的要求,因此,历史教育的方向也就自然侧重于培养受教育者学习、研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在这一点上,历史教育就等同于历史教学。历史教育的方法也就近似于历史教学的方法。而在中学,历史教育却是普及性的,是出于提高现代公民的人文素养的需要,历史教育的目的就非大学历史教育,更应侧重于对人的思想、行为的教化和人精神的塑造。历史教育的本质也就是教育者运用有关的历史知识,借助于一定的手段、方式,对人——受教育者的思想、行为进行教化、养成,并塑造其完善的精神人格以提高其人文素养的活动。历史教育的价值就在于能满足这种对人思想、行为进行教化、塑造、提高的需要。所以,中学历史课,本质上应属历史教育,绝非培养学习历史、研究历史问题能力的历史教学。在中学,即使谈所谓的“历史问题能力的培养”,结果也只能导致以高考为核心的应试历史教学,培养的只是学生应对各种历史考试的能力。非但对学生思想、行为的养成,精神人格的提高毫无益处,反会招来学生由衷的逆反。

怎么培养正确的价值观篇5

关键词:人文素质教育 人文精神 政治教学

两千多年前中国的《易经》就提出了人文的概念:“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美国教育家杜威曾说:“知识具有人文主义的性质,不是因为它是关于过去人类的产物,而是因为它在解放人类智力和人类同情心方面做出了贡献,任何能达到这种结果的教材都是人文主义的,任何不能达到这种结果的教材连教育意义都没有。”可以说脱离人文精神的科学教育不利于高素质人的培养,会出现有知识而无文化的现象。作为人文素质教育主阵地的思想政治课,实现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更是责无旁贷。在思想政治教学中怎样进行人文教育呢?

人文教育在本质上乃是弘扬人性,以人文精神为价值取向的教育。它以对学生主体性的尊重为前提,以个人潜能的最大发展为目标,以发展学生正确处理本我和自我关系、人己关系、物我关系的能力为目的,指导学生的行为朝着合人道、合规律、合人类共同利益的方向发展。

一、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感恩之心,这是学生最基本的人文素养之一

中国传统教育就蕴含着“滴水之恩要作涌泉相报”,“做事首先学会做人”这些理念。

现代教师也应关注学生感恩教育。在学习过程中一定要让学生懂得,知识的取得是自己汗水的结晶,但和老师、家长的教育分不开,和国家为我们创造的条件分不开,要有感恩之心。八年级讲与父母、老师和同学怎样交往时,我会布置这样的作业:每天写一句心灵感悟,这些感悟主要来自别人给予的关爱或帮助,内容或者是“今天我的同桌教会我一道数学题,我好感谢他。”“今天老师在我的作业本上批上你有进步的批语,我好高兴。”,或者是“昨天晚上妈妈给我讲了一个很有趣的故事”……。通过思考教会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和心灵,在微不足道的点点滴滴中发现并且感受生活中的真善美和值得感谢的东西,欣喜地看到原来天空是那么蔚蓝,阳光是那么灿烂。统计数据表明,从小受到感恩教育的孩子长大以后快乐指数要高得多。这样的训练将使学生内心充满阳光,不把“感谢”遗忘在尘封的角落里,从而更加热爱生活,变得宽容,变得友善,勇于战胜人生征途上的艰难险阻。

二、在教学中以人为本“授人以渔”, 这是人文教育的最集中体现

以人为本,把学生作为人来培养,就要求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交融和结合贯串到所有课程教学中去。是“灌输知识”,还是“点燃火种”?如果获取知识仅基于实用、求职、甚至功利的目的,那么就会失去知识的内涵和魅力,其结果只能是培养出一批有知识无文化的人。教会学生科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增强其适应能力,比传授知识更重要,这也是我们教学过程的最终目的和归宿。例如,分析评价任何事物时我们应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在授课过程中我会适时安排一些讨论来训练学生。学生带手机你怎么看?怎样对待网络?经济全球化的影响等等,在对这些问题讨论中,学生学会了辩证思考。在未来生活中,他们会做出理性判断,至少面对挫折,他们会积极应对,争取成功。因此在教学中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交融和结合贯串到课程教学中去,不仅可使学生学会正确的思维方法,克服思想方法上的片面性,抓住事物的本质,而且学会用联系的、变化的、全面的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三、发挥思想政治课时代性强的特征,从重大时事教育之中挖掘人文教育的素材

在课堂上,如果教师就政治讲政治,学生听了根本没有兴趣,课堂氛围也显得沉闷。如果引导关注社会,谈时事,关心身边的人和事,那么,一定会激起学生的兴趣。经常看到,教师在课堂上结合教材,让学生谈诸如:钓鱼执法、躲猫猫事件、安阳最牛彩民中3、5亿奖金等,以及亲朋好友、左邻右舍和自己家庭变化奔小康等话题时,学生就显得异常活跃,课堂气氛也显得异常热烈,无疑,这样的课也必然会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实际上学生无形中也接受到怎样观察和分析周围所发生的事情的方法观和价值观教育。精心筛选体现当代人文精神的时事资料进行深刻分析,有倾向地进行人文精神的教育,往往比单纯讲授课本上内容效果还要好。

此外,在教学过程中安排一些小品表演、辩论会等活动也是潜移默化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常用途径之一,这也是很多关注人文教育的老师的共识。当然,人文教育的贯彻离不开国家教育评价体制改革,离不开教师自己终身学习的意识和实施。

怎么培养正确的价值观篇6

提到成功,不得不提到林书豪。美国有那么多天赋异禀的球员,可为什么是林书豪能够在人群中脱颖而出呢?

这位亚裔篮球新星有着出色的篮球技术,长得高,跑得也快。但实际上,他并不是长得最高的,也不是跑得最快的,即使有出色的篮球技巧,但也不是最特别的,而且他虽然就读的是哈佛大学,但是哈佛的篮球队之于NBA就像社区大学之于哈佛大学,在篮球事业中,他面临的是来自于全世界顶尖天才的挑战。

科比对林书豪成功的说法是:“好球员的诞生绝非偶然。”那是因为林书豪在打球之前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培养起很好的“篮球IQ”。林书豪没有发明投篮的技术,但是他会从视频中学习,分析那些优秀球员成功的关键因素。而正是凭着这种感觉,他在打球之前已经让自己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以此来看在职业发展中成功的人士,我们也能发现这些人普遍具有良好的职业感觉,也就是说,他们具备了很好的“职商”(CSIQ)。

很多人为了获得大公司的敲门砖,通常会去读MBA,学习英语,加班工作,为他们的职业成功做准备,以为名校的学历就能为他们的职业发展创造奇迹。但在人们努力之时,就业市场出现的情况是,一方面大量优秀的人才堆积在那里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而另一方面雇主又苦于无法招聘到合适的员工。而造成这种差距的原因就在于,那些求职者只是为大公司的名气所惑,并没有真正理解公司需要怎样的人,甚至某个岗位需要怎样的人,也不曾考虑自己的信仰、文化和价值观是不是与公司的文化相符。这就像球员打球之前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拿起篮球时不知道该怎样跟团队打配合战一样。所以说,良好的职商能够帮助求职者建立起一座通过理想公司的桥梁。

那么我们该怎样培养良好的职商呢?

建立自我评价的能力

如果你在井底看世界,看到的只会是头顶的一方天空。如果你站在山顶看世界,看到的将是更为辽阔的大地和更为深远的天空,因此站在什么位置看世界很重要。一直以来,在一个人的成长中,父母、老师、同学、同事乃至社会都会告诉你如何做才是对的,这些建议和忠告都来自于外界,而整个的教育体系并没有教会人们如何做出正确的自我评价。但是成功者却往往是最为看中内心的人。他们通过自我反省和检视,知道什么对他们来说才是最重要的。因此人们要学会建立自我评价的能力,多思考哪些事情对自己来说是重要的,评估自己所处的情境。

在职业发展中,如果你发现自己在某些方面很容易成功,并且取得的成就足以证明自己的能力时,这就是你的价值所在,企业也会因为你的价值而支付更多的钱。

那些能够建立自我评价的人经常会表现好奇心,而且会愿意真正了解公司的事务。他们不是漫无目的的执行者,当遇到分配的任务时,他们通常会问“为什么?”这并不是在质疑老板的命令,而是为了更好地了解提供服务的原因,公司的期望以及需要达到的客户的要求。与其他人相比,这样的员工更擅长在多变的环境中处理问题,老板自然也不需要手把手地教导,上下都很轻松。

建立对外部环境的意识

职业感觉往往建立在对外部环境的意识中,要了解在这个环境中关键的成功因素是什么,客户在关心什么,老板在关注什么。同时,在对自己的能力和强弱项有了充分的认识之外,要去了解做什么事会给你增加价值。很多内地人才遇到的挑战就在于,他们缺少对环境的敏感性。

大公司在挑选候选人时,往往会收到一堆漂亮的履历,这些人都有着大公司背景,MBA学历。但是当英语技能和MBA成为标配时,你跟别人的不同之处又将体现在哪里呢?公司在挑选候选人时,往往关注的是候选人在这个岗位上会有多优秀,过去的经验和成就是否能够证明他将胜任新的岗位。因此清楚地了解外部环境的要求,有针对性地体现自己的成就,会比拿着一堆标配的资历说明书更有价值。

每家公司都有自己的管理哲学,有吸引力的管理职位候选人是那些能够理解公司的价值观,并且能在组织内部树立这种价值观的人。公司很少会选择与自己的价值观不同、文化上不能契合的人,因为文化上无法产生连结就会导致公司想做的不是员工想做的这种尴尬的情形。

由于很多公司所处的行业在产品和价格都很相近,甚至待遇也会接近,因此让员工理解并且坚信公司的独特品质和成功之处至关重要,员工也要建立起这种对外部环境的意识,才能在企业中长足发展。

改变固有的性格特质与行为方式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很多人认为固有的秉性很难改变,但是如果当固有的秉性阻碍了我们的职业发展时,这时该怎样改变呢?

大胆表达、直陈己见、采取主动,以上特质没有一个是在中国传统教育中所提倡培养的。然而,要想成为顶尖跨国公司的管理者,或取得职业成功,这些特质都非常重要。

在初入职场时,人们不愿意走出自己安逸的小圈子,花大量精力隐藏自己的弱点,但是随着职位的升高,弱点终会暴露,在职业发展的道路上,终有一天你会面对这些缺点,与其逃避不如趁早面对。而对于这些从小不曾培养的某些能力完全能够通过后天的学习获得。做改变的前提是要有强大的内在动力,清楚自己为什么要这么做,这将帮助你找到坚持下去的动力和毅力,从而实现改变。

培养软技能

在学校,整个教育体系在告诉你读什么书,怎样考试,一切都是按部就班的。可进入职场后却又是另外一番情形,你要面对的是很多不确定的人和事。如果遇到一个事事教你的老板,这是你的幸运,但也有可能是你的不幸,因为其实你还可以做得更多。一个渴望自我发展的人往往是自己去找到需要弥补的不足,而不是等着别人告诉自己差距在哪里。

在职场中,有不少成功的人士都不是顶尖的名校出来的,但是他们却以最为积极的态度来成就自己。这种态度就是一种软技能。当然软技能涵盖的范围要更广些,包括专业精神、忠诚度与透明度、责任感、有效的沟通技巧、综观全局的能力、国际化思维、团队精神、领导力、积极主动、思路开阔、解决问题的能力、价值观、正确的态度以及贯通东西方文化。

当职场中没有人告诉自己该怎么走时,往往是这些软技能取代了导师的职责,让自己知道短板在哪里,因而会更加努力。

怎么培养正确的价值观篇7

一、人生价值观教育必须建立在一定的道德认识基础上

对绝大多数学生来说,从理论上接受社会主义理想和无产阶级人生观是不成问题的。但我们在具体做法上应根据不同对象、不同阶段的实际,讲究人生价值观教育的层次性、渐进性,明确区别应当提倡的、必须做到的、允许存在的和坚决反对的各种思想道德、行为方式。教学中应注重实际、讲究实效。在教学“热心公益,服务社会”内容时,下大力气剖析了孔繁森、徐洪刚等人的事迹,他们用生命的火花照亮了通往美好未来的前程,他们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祖国,不为金钱利诱,教师应在介绍他们闪光事迹的基础上,再剖析他们的思想,然后分析学生中存在的错误的人生观,逐步培养他们今后在人生道路上正视现实,扎实工作,成为生活的强者。这样的人生价值观教育起点高,效果也好。

二、人生价值观教育必须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

要想在人生价值观形成中实现学生从知识到信仰的转化,就要在学生心理上做到通情达理、情理融合。教师一定要善于用情感这座桥梁,把社会的道德要求转变为学生的行为。为此,在课堂教学中,我采取短剧表演、看教学录相片等多样的教学方法、创设情景,激起学生相应的情感,使他们爱学、会学,从而达到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同。在教学“人口过多给社会经济生活带来了沉重的压力”问题时,我播放了小品“超生游击队”的录相片段,学生非常兴奋,娱乐之中了解了众多的人口给家庭、社会带来的影响,认识到人口过多的危害,这对他们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自觉履行计划生育义务具有指导意义。这样的教学方式生动活泼,学生易于领会知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人生价值观教育必须与指导学生的行为结合起来

行为是在一定的思想认识、情感信仰支配下,在一定的意义条件作用下表现出来的行动。一个人的人生价值观,既体现在一些大问题、大原则上怎么说怎么做,也体现在他在具体的工作、生活中,这是评价和引导学生行为的两个不可忽视的内容。在“培养爱国主义情操”一课中,我重点讲了爱国情操的表现。课后组织学生观看了革命烈士图片展,观后,学生们积极写了心得体会,立志好好学习,报效祖国,受到了良好的爱国主义教育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观教育。当然,培养学生的人生价值观,不能局限于一次活动,而要在长期的学习和生活中教育学生面对现实,注重把这些活动中的精神进一步落实到日常行为当中,避免兴奋一阵,表现一时。

怎么培养正确的价值观篇8

1.1本课的地位及作用。 《珍爱我们的生命》一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思想品德》七年级上册第三课第三框题的内容。

我们知道初中阶段是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如何看待自己的生命?人生的意义何在?这些都是极为重要的人生问题。特别就青少年而言,他们正处于半幼稚半成熟阶段。他们的独立意识与叛逆意识同步增长。往往看重“自尊”却漠视生命,看重“自我”却漠视他人。现实生活中不乏此类事例:一些青少年因不满老师、家长的教育,或者因生活学习中的一些小事,缺乏抗挫折能力,动辄就选择轻生。痛失花季生命,令人扼腕叹息。因此帮助他们正确认识生命的价值与意义,形成正确的生命观是初中阶段思想品德课的一项极其繁琐而又艰巨的任务。

1.2教学目标

1.2.1认知目标:知道生命不是一帆风顺的,人生会有很多艰难曲折。 懂得只有珍爱生命,才能实现人生的价值。

1.2.2能力目标:逐步提高生活适应能力。 培养学生抗挫折能力。

1.2.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战胜困难的勇气 信心 养成乐观 豁达的性格。引导学生积极探索人生价值, 感悟生命的意义,激发热爱生命之情。

1.3教学重难点

重点:培养学生强烈的珍爱生命的意识。

难点:引导学生探索生命的意义与价值 树立积极的人生观。

1.4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以“永不放弃生的希望”为课题,通过学习使学生深刻领悟生命的意义、价值。

第二课时:以“尊重生命”为课题,学会肯定生命、悦纳生命,懂得如何让生命更有意义,更显光彩。

2. 教学方法

2.1以丰富的课内外资料充实课堂、感动学生。

2.2以形式多样的课内外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朗诵、讨论、辩论、调查采访、讲故事、表演等。

2.3运用以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教学内容,强化感官效果。

3.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永不放弃生的希望。

3.1导入。多媒体投影资料——《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用优美的文章,感动学生引发思考。学生朗读并谈感受。

3.2讲授新课

3.2.1故事会——热爱生命。通过一些震撼人心的故事,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激发学生强烈的珍爱生命的意识。例如:海伦、凯勒、张海迪、杰克伦敦的《热爱生命》以及课本中的资料故事。让学生自由发挥,充分表演总结:动人的故事,感染了每一个人。生活是美好的,有时又充满磨难。面对挫折该怎么办?怎样战胜磨难走向成熟?听了故事相信每个人都有收获,生命对每个人来说只有一次,珍爱生命吧!

3.2.2讨论——面对生死抉择怎么办?通过“生死抉择”正反两方面的例子对比,体会生命的可贵,坚定求生的信心和勇气。

资料:美国18岁的约翰。汤姆森自救事例。

中国少年野外游遇险。

问题:同样面临险境,为什么结果不同?面临险境,我们该怎么办?

学生讨论

总结:无数事实告诉我们,遇到险境 困难,没有任何理由退缩 等待 放弃,我们应该奋力自救。你知道遇到下列险境如何自救吗?

3.2.3表演——险境自救。①地震了;②发生火灾了;③意外受伤流血了;④不慎吸入异物了;⑤有人落水了。

对学生的表演进行评判与表扬,特别强调救人时一定要注意自己的安全,教会学生基本的自救方法。

3.2.4课堂总结:学生谈收获与认识

上一篇:电力安全生产工作要求范文 下一篇:生物技术优缺点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