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手术血栓预防范文

时间:2023-11-02 10:12:49

骨科手术血栓预防

骨科手术血栓预防篇1

【关键词】骨科手术;深静脉血栓形成;预防;治疗

【中图分类号】R2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511(2012)06-0096-02

骨科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较为多见,为深静脉内血液发生异常凝结引起的常见血管疾病,好发于下肢,属静脉回流障碍所致,进而诱导肺栓塞,患者病情严重时甚至危及生命[1]。故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和治疗是改善预后的关键。本次研究选择我院2010年5月至2011年5月收治的骨科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0例采用常规防治,观察组20例采用中西医结合方式防治,就两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将结果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40例,男22例,女18例,年龄29-78岁,平均(56.5±4.5)岁。左下肢31例,右下肢9例。其中行股骨干骨折术15例,股骨颈骨折术14例,胫腓骨骨折术5例,髋关节置换术6例。术前合并糖尿病5例,心脑血管疾病13例,即往有脑血栓病史3例。发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出现的时间为1-13d,均行下肢静脉造影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并结合临床症状,对血栓类型和栓塞部位进行确诊[2]。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两组在性别、年龄、病情等一般资料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20例嘱患者卧床休息,将患肢抬高,对病程未超过3d的患者行溶栓治疗,给予5%葡萄糖250ml加尿激酶8万U静脉滴注,2次/d,一个疗程为7-10d。采用低分子钠0.4ml,2次/d行脐周皮下注射,并持续5-10d。第1d给予10-15mg,第2d为5mg,达维持量2.5mg止。定期对凝血酶时间进行检察,对有无用药过量导致的自发性出血进行严密观察。

观察组20例在以上治疗的基础上,采用中医辩证治疗。湿热下注型:患者股三角区明显压痛,患肢红肿灼热,活动时小腿部位有疼痛,脉滑数、舌戏。治法:用活血通络,清热利湿中药。血瘀湿阻型:下肢疼痛、肿胀、活动时加重,肤色紫暗,舌有瘀斑。治疗:以祛湿消肿,活血化瘀药物治疗。脾肾阳虚型:患肢肿胀不消,皮肤苍白或发紫,身倦无力,脉沉细无力。治疗:以活血利水、温肾健脾药物治疗[3]。

1.3 效果评定 显效:深静脉管腔超声提示无明显扩张,肿胀完全消退,疼痛消失,管腔血流速度正常,无明显低弱回声区;好转:深静脉管腔超声检查无明显扩张,单纯疼痛消失,或减轻,肿胀消退50%,管腔血流速度略低于正常,无明显低弱回声物[4];无效:深静脉管腔超声检查扩张,疼痛不能缓解,无继发肺栓塞,肿胀消退不足50%,血流通过缓慢,管腔内有低弱回声物。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行t检验,计数资料行X2检验,P

2 结果

观察组20例中,显效14例,占70%;好转5例,占25%;无效1例,占5%,临床有效率为95%。对照组20例中,显效10例,占50%;好转6例,占30%;无效4例,占20%,临床总有效率为80%。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骨科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较为常见,主要因素包括血液高凝状态、血管壁损伤和血流速度缓慢,三者具有一定相关性,相互促进,共同参于血栓形成的全过程[5]。因骨科手术治疗时下肢长时间为极端的被动,加上术后麻醉作用的影响,局部呈肿胀、疼痛表现,肢体活动度降低,静脉血流较为缓慢,同时血管内皮在手术中受到一定创伤,凝血和组织因子在一定程度上被激活,诱导血液呈高凝状态,成为病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因素,可导致肢体出现病残后果,诱发致命性肺栓塞的发生,严重威胁到患者生命健康[6]。下肢深静脉血栓一旦形成,即需采取有效措施针对患者病情行有效的积极治疗,密切观察肢体的变化,防止出现严重并发症和后遗症。

本病发生时多呈隐匿性表现,采用彩色超声对高危患者进行检查,可有较高的准确性和敏感性。患者病程在72h以内者可行溶栓治疗,溶栓可快速对静脉血栓进行溶解使血流恢复,尿激酶为常用药物,对血栓有溶解作用,将纤溶酶直接激活并生成纤维蛋白酶达到治疗目的。采用低分子肝素钙进行抗凝,对血栓形成通过抗凝血因子Xa的功能起到防止作用[7]。同时可在严密保护下给予华法林口服,对出血并发症进行观察和预防。深静脉血栓多主张采用非手术的方法治疗,但部分患者在病发深静脉血栓后,会形成深静脉血栓后综合征,单纯行抗凝、静脉溶栓治疗效果不佳,药物只可在血栓两端作用,在短时间内(1w)较难对血栓溶解,促使深静脉再通,进而导致深静脉瓣发生不可逆的损害。故采用手术的方法治疗可使血管内凝血的启动因素尽量减少,降低血栓继续形成发生率。并对深静脉的再通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上述方法对改善临床症状和促进静脉栓子分解的效果是肯定的,但对于手术患者或年龄较大者,多合并多器官多系统退行性变,若长期、大剂量溶栓、抗凝,可导致全身性纤溶激活,导致颅内出血和消化道出血发生,故选择一种方法,尽可能减少出血危险,对改善预后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中医学认为,外伤、手术后长期卧床易对营气造成损伤,使气机运行不畅,则血行滞缓,加之损伤的影响,使瘀血阻于络道,或受机体损伤体虚的影响,血运不畅,脉络滞塞,不通则痛,聚生湿热。故本病的主要病理基础为虚、瘀、热、湿,主要致病因素为瘀血和湿热,应以活血化瘀、清热利湿为治疗原则,早期应用利湿解毒清热、活血化瘀药物,中期湿阻血瘀较为严重,需加入逐瘀破血之品,如三棱、蜈蚣、水蛭、虻虫等[3]。后期气血两亏、肠肾阳虚,需应用湿补脾肾、活血化瘀的黄芪、桂支、附子、泽泻、长白参等药,以利水健脾温肾[4]。本次研究中,观察组在西医抗凝的基础上,采用中医辩证预防和治疗,其临床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骨科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式行预防和治疗,可明显提高临床总有效率,改善患者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陈如见,陈经勇,张鹏,等. 老龄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和治疗[Z]. 中国重庆: 2009321.

[2]. 创伤骨科围术期深静脉血栓形成防治的临床探讨[J].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1(17).

[3]张田,江中潮,樊效鸿,等. 中医综合疗法防治老年髋部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J].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0(9): 787-788.

[4]黄海舟. 骨科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和治疗进展[J]. 中国医学工程. 2011(7): 143-144.

[5]魏国俊,董林,王久夏,等. 佛手通瘀汤预防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研究[J]. 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 2011(6).

[6]卢廷胜,吕则文,徐青镭,等. 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防治[J]. 中国伤残医学. 2009(6): 3-5.

骨科手术血栓预防篇2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159例,其中男113例,女46例,年龄43~91岁,平均65岁。全髋关节置换术31例,股骨头置换术35例,股骨粗隆间骨折内固定术41例,股骨骨折内固定术32例,胫腓骨骨折内固定术20例。分别伴有高血压病17例,冠心病9例,糖尿病11例。

1.2方法 加强预防,综合评估骨科术后患者,确定高危人群,从饮食、、功能锻炼等方面采取有效的护理预防措施。

1.3结果 本组159例患者,术后有6例发生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为3.8%,经过积极治疗及护理,4~6d后患肢肿胀消退,未发生肺栓塞等并发症。取得满意效果。

2预防及护理

2.1术前准备 除骨科手术常规检查外,应着重检查血凝全套,辅助检查常规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排除术前心脏、腹部、盆腔及其他部位静脉血栓。

2.2心理护理 术前应详细了解患者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了解患者心、肺、肝、肾及神经系统功能状态,向患者及家属介绍手术的方式及本院开展的情况,麻醉注意事项,用同种实例说明手术的目的和必要性。消除思想顾虑,增强信心,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

2.3术前宣教 高龄、吸烟、高血压、糖尿病、肥胖、下肢静脉曲张及严重外伤史的患者术后易发生DVT,针对上述情况采取预防措施(1)讲解术后易发生DVT的病因、危险因素及后果,使病人及家属对其有充分的认识,主动配合治疗。(2)劝导吸烟者戒烟,避免高胆固醇饮食,给予低脂富含维生素饮食,多饮水,保持大便通畅。(3)讲解术后早期活动的必要性,指导患者掌握正确的活动方法,如四头肌锻炼及背伸、跖曲、被动按摩等。

2.4术后护理

2.4.1的护理 术后抬高患肢高于心脏水平约20~30cm,膝关节屈曲15°可利于静脉回流。人工关节置换术后下肢外展30°中立位,注意不在患者窝或小腿下单独垫枕,以免影响小腿静脉回流。

2.4.2保持引流通畅:术后一般需放置引流管,护士要注意观察,保持有效引流。如引流液过少,病人主诉局部肿胀,须及时查找原因,减少局部受压,以免影响静脉回流。

2.4.3下肢血液回流的观察:骨科大手术DVT高危期是术后12~24h,这一阶段小腿DVT的症状和体征不明显,肢体的肿胀程度、肤色、感觉、浅静脉充盈情况可反映下肢静脉回流情况。术后患肢轻度肿胀是正常现象,如出现肢体远端向近心端发展的凹陷性水肿并伴有浅静脉充盈、皮肤青紫及潮红等为静脉淤滞所致。因此,术后应认真观察下肢皮色、皮温、肿胀程度,必要时测量下肢同一平面的周径,如出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

2.4.4早期功能锻炼 鼓励患者术后早期进行功能锻炼,促进静脉回流,预防DVT发生。麻醉作用消失后即鼓励并督促患者做患侧趾、踝、膝等关节早期主动、被动屈伸活动,抬高患肢,做股四头肌、小腿三头肌、腓肠肌的向心性按摩和肌肉等长收缩运动10次/2h。鼓励患者深呼吸、咳嗽10次/h,做键侧肢体及上肢的屈伸、抬高、肌肉收缩等运动,以带动患侧及全身的血液循环,防止血流淤滞。鼓励患者尽可能早期离床活动。

2.4.5饮食护理 指导患者多进低脂、高蛋白、粗纤维食物,同时保证每日水分的摄入,起到降低血液粘稠度和预防大便干燥的效果,避免便秘时腹压增高,影响下肢静脉回流而导致DVT。让患者禁烟,并远离吸烟环境,防止烟中的尼古丁刺激血管,引起痉挛。

2.4.6药物的预防:对于DVT高危患者,入院后及时进行血液流变学的检查,特别是有脑血管病史者应预防性应用低分子右旋糖酐和复方丹参、红花注射液等静脉滴注或低分子肝素钠皮下注射。用药期间应注意观察切口、针眼、牙龈、皮肤粘膜、消化道等处有无出血情况。

小结: 尽管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骨科下肢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但只要我们尽早评估,严密观察病情,做好健康教育指导,严格有效地落实DVT预防和护理措施,便可大大降低DVT发生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刘海菊,魏丛秀,郭萍. 骨科下肢手术深静脉血栓形成因素及护理. 当代护士.2009, 3: 26-27.

[2]刘聪,夏文芬,付丽萍等.下肢静脉血栓性疾病的护理方法及研究.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07,12(4):47-49.

骨科手术血栓预防篇3

【关键词】:骨科创伤;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防治

After orthopedic trauma surgery 64 cases of deep vein thrombosis prophylaxis clinical observation and analysis

ZouXianping

Department of orthopedics hospital of Sichuan Mount EmeiSiChuanEMeishan614200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orthopedic trauma surgery clinical treatment of deep vein thrombosis and prevention measures. Methods: Our hospital from May 2010 to July 2013 were treated 64 cases of orthopedic trauma surgery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32 cases of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32 cases, the observation group to take precautions machinery, basic precautions, drug prevention etc., prevent the formation of deep vein thrombosis, the control group did not take precautions. Results: The concurrent DVT 4 patients, the total percentage of 12.5% ​​in the control group of 18 patients with concurrent DVT, the total percentage of 56.3%, (P

【Keyword】Orthopedic trauma; deep vein thrombosis; prevention; prevention

经骨科创伤手术后,易引发血流停滞、静脉损伤、血液粘稠,术后患者制动,易对下肢静脉的血液流动情况造成影响,在此期间,若不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处理,极易引发DVT[1]。在患者已经出现DVT后,必须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减少对患者生命安全构成的威胁。深静脉血栓以引发下肢出现深静脉出现功能障碍,表现为皮肤暗沉、静脉曲张、间接性跛行等。本次研究主要探讨骨科创伤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临床治疗和预防措施,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0年5月至2013年7月收治的64例骨科创伤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男性67例,女性33例,年龄24~72岁,平均年龄(43.8±4.7)岁。行股骨骨折术患者18例,膝关节人工关节置换术19例,人工髋关节置换术27例。将64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2例,观察组32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手术类型无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预防措施

观察组积极采取机械预防、基本预防、药物预防等有效的预防措施,若患者存在深静脉血栓高危症状,需采取联合使用的方式。

基本预防:手术时应尽量减少对患者周围组织的损伤,对四肢、盆腔等静脉处避免出现静脉内膜损伤。术后患者尽量使下肢抬高,帮助静脉血液回流,同时辅助做脚趾活动,帮助下肢肌肉收缩,从而提高肌肉功能,促使静脉回流。

药物预防:对深静脉血栓进行预防,药物预防的方案较多,术后8h开始行低分子肝素钠注射[2],患者有血小板减少、严重凝血障碍等症状时,应选择其他药物进行预防。

机械预防:使用加压弹力袜与间歇充气加压装置机械,利用其机械性原理,促进静脉血流,从而防止静脉扩张。

1.2.2下肢深静脉血栓治疗

术后患者出现下肢静脉血栓后,先采取一般处理措施,帮助患者抬高患肢,使用弹力绷带,将患肢包扎,对患者肌肉进行主动收缩。经常规治疗后,深静脉血栓症状仍然不能好转时,应及时采取取栓手术进行治疗,也可使用导管溶栓治疗,根据患者血栓的形成不同,做静脉穿刺,将导管与静脉泵连接,将尿激酶40u/24h泵入后[3],在此过程中,可根据凝血功能、优球蛋白溶解时间对尿激酶使用剂量做调节。将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根据其分型不同,采取不同方法治疗,手术取栓8例、导管溶栓7例、药物抗凝7例治疗。

1.3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术后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情况进行观察,并针对患者情况采取治疗措施,对不同措施的治疗结果进行分析。

1.3统计学分析

将研究所得数据录入SPSS19.0软件中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以(%)表示,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观察组并发DVT患者4例,DVT发生率为12.5%,对照组并发DVT患者18例,DVT发生率为56.3%,(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骨科手术血栓预防篇4

【关键词】骨科;静脉血栓栓塞;防治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2-0315-01

前言:静脉血栓栓塞包括深静脉血栓形成和肺栓塞,是常见病,发病率和病死率很高。静脉血栓栓塞症患者中死亡率是很高的,以往由于临床的漏诊和误诊,故传统的看法认为我国静脉血栓栓塞症患者少见。近年来对其研究的深人和诊断的辅助检查技术迅速发展,静脉血栓栓塞症在我国的发病率明显上升。

1骨科中静脉血栓栓塞的发病情况

深静脉血栓栓塞包括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和肺栓塞。深静脉血栓形成是骨科大手术患者围手术期严重的并发症,如果不进行预防血栓形成,其发生率很高。在美国,经静脉造影证实,髋关节置换术后 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是很高的,约为50%左右,膝关节置换术后甚至高达85%。在我国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也很高,髋关节置换术后最高,膝关节置换术后其词,近端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相对比较低。深静脉血栓的高发期为手术后前半月左右,在手术以后约1个月中,高危人群深静脉血栓栓塞的发生率仍然很高的。

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机制主要有三个方面: 静脉血流淤滞、静脉内膜损伤和血液高凝状态。静脉血流淤滞是由于骨折、软组织损伤、失血,术中及麻醉而导致的病状;静脉内膜损伤在全髋关节置换手术、全膝关节置换术手束中过度屈伸关节、牵拉挤压软组织而导致的,继发形成凝血块;血液高凝状态是因为创伤和骨科手术后凝因子的改变、纤溶系统的异常均促使静脉内血栓形成,血管内血栓脱落沿血液回流,经右心系统进入肺动脉,引起肺动脉栓塞。

2骨科中静脉血栓栓塞的预防措施

2.1手术前的预防管理

手术前的预防管理是非常有必要的,能够避免或者早先发现静脉血栓栓塞的症状,及时治疗。手术前的预防管理中,首先,对糖尿病、高血脂、患有心血管疾病老年患者及有其他高危因素的患者进行严格的检查和询问。其次,术前对患者进行及时补液,使患者体内水电解质保持平衡。再次,术前可预防性注射抗凝血药。

2.2手术中的预防

由于在骨科手术中也会有静脉血栓栓塞的发病几率,因此在骨科手术中要做好充分的预防措施,术中对患者的输血尽量选择新鲜血或成分血。手术中的协助和配合动作尽量轻柔,避免不必要的静脉血管损伤。术中对患者及时行静脉补液,手术中的预防措施也能够减少静脉血栓栓塞的发病几率。

2.3手术后的预防措施

手术后的预防措施是非常重要的,这个预防阶段需要注意各类事项,不仅要主要到用药的管理,还要注意密切的观察与监护和良好的护理管理。在这个阶段不仅要让病人的身体得到更好的适应和回复,还要避免出现其他并发症。

抗凝血药的应用对预防静脉血栓能发挥重要作用。术后可预防性皮下注射低分子量肝素钠,在用药的时候应当严格按照规定的用药量和使用方法进行使用,注射时应避免进针过深,并用棉球长时间按压针孔。注射后提醒患者不要热敷以防止出血,并观察注射部位局部出血情况,用药期间监测患者切口部位、皮肤黏膜、消化道以及其他身体器官有无出血倾向。

手术后病人的恢复情况离不开密切的观察与监护工作。因静脉血栓栓塞多无特异性临床症状,因此,预防管理工作应从密切观察和监护做起。术后应对患者的血压、呼吸及肢体皮肤颜色和温度进行密切观察,如患者患肢发生局部跳疼,进行行加重,皮肤浅表静脉充盈或怒张等症状,则提示静脉血栓症的发生,应及时告之医生进行处理。

骨科手术患者术后均需一定程度的制动,因此,护理对预防静脉血栓症具有重要意义。术后需抬高患肢,注意避免在腋下或小腿下垫枕,以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液回流受阻。术后早期应鼓励和督促患者多行患侧肢体关节和肌肉的伸屈活动功能的主动和被动锻炼。在护理中应当指导患者多做深呼吸及咳嗽动作,有可能的情况下尽可能早期下床活动。

预防教育指导工作是骨科手术前后都必须的工作,这项工作是针对高危患者及家属进行静脉血栓症的预防教育指导。取得患者及家属的积极配合和支持,使得病人能够得到更好的护理工作。病人的家属应当对患者术后饮食进行管理,督促患者戒烟酒,食少盐低脂、富含维生素和高蛋白的营养的食物。提醒患者多饮水,以增加血容量、降低血液黏稠度。

3骨科中静脉血栓栓塞的治疗措施

3.1抗凝

在骨科手术前后病人一旦出现了静脉血栓栓塞症状,一定要及时为病人诊治,常用的药物治疗方法主要是抗凝药品肝素和华法令联合使用。开始时用肝素,一定要控制好肝素的剂量。华法令开始使用需与肝素/LMWH重叠,肝素/LMWH使用时间一般5~7天,或当华法令连续2天达到治疗作用时停止。对静脉血栓栓塞的抗凝治疗持续时间比较长,应该治疗3~6个月左右,对有原发高危因素者,不应少于6个月,反复发生静脉血栓栓塞或持续存在高危因素者需终身抗凝。

3.2溶栓

除了上述的肝素和华法令的配合使用之外,还有一种药物治疗措施,就是使用尿激酶和链激酶进行溶栓。尿激酶、链激酶溶栓可以快速溶解血栓,主要治疗较大的静脉血栓栓塞,但是这种治疗方法的出血危险极大,骨科术后患者一般不主张应用

3.3腔静脉滤器

在治疗静脉血栓栓塞的过程中,配合腔静脉滤器是比较好的治疗措施。腔静脉滤器适应于包括抗凝后仍反复发生栓塞者、有抗凝禁忌症、已发生并发症、以及关节置换术后有高危因素的患者。最近有学者建议对于骨科术后早期发现的静脉血栓栓塞可以预防性放置腔静脉滤器。此外,在放置腔静脉滤器的基础上进行的综合介入治疗的疗效也得到了肯定,按照选择的先后包括经皮经导管溶栓术、经皮经导管碎栓术、经皮经腔血管成形术和经皮经腔支架放置术等。

结论:深静脉血栓形成是骨科术后严重的并发症,如得不到及时预防和治疗,致残率和致死率较高。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骨科手术患者的危险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预防和治疗围手术期静脉血栓栓塞病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邱贵兴.中国骨科大手术静脉血栓栓塞预防指南.中华关节外科杂志(电子版),2009,3:70-73.

骨科手术血栓预防篇5

【关键词】 骨科 下肢深静脉血栓 预防 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8801(2014)03-0253-01

临床上骨科大手术患者下肢静脉血栓的高危人员,在骨科大手术中的预防已经越来越引起了骨科医生的重视[1]。下肢静脉血栓是骨折的并发症之一,常见于骨科大手术,发生率在40%-70%,主要表现为下肢静脉回流受阻,表现为血液在深静脉中非正常的凝结[2]。一旦发生深静脉血栓,轻者早期会造成肢体的肿胀、疼痛以及功能障碍,晚期则遗留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以及深静脉血栓后遗症[3]。正确认识并有效预防骨科大手术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需要做好护理工作,这对于积极预防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4]。为探讨和分析骨科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与护理体会,本文通过回顾性分析具有完整临床资料的2011年6月至2013年6月来我院就诊的骨科手术患者100例,采用积极有效的护理措施,取得了较为满意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1年6月至2013年6月来我院就诊的骨科手术患者100例,其中男60例,女40例。年龄41-67岁,平均年龄53岁。受伤原因暴力外伤的患者有10例,车祸外伤的患者有40例,高处坠落伤的患者有30例,跌倒伤的患者有20例。手术治疗的方法: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有40例,股骨骨折内固定术的患者40例,腰椎内固定的患者有10例,胫腓骨骨折内固定术患者有10例。

1.2 护理措施

1.2.1 术前护理

1.2.1.1 心理护理

术前应对患者进行耐心解释,介绍手术的方式和方法以及手术的注意事项,并给与患者诚挚的安慰和鼓励。例举手术成功的案例,让患者对于手术的治疗充满信心,并积极配合手术的治疗。详细讲解早期活动对术后预防并发症的作用反复讲解功能锻炼方法、要点及重要性,使其能够理解、掌握、积极配合从而主动锻炼。

1.2.1.2 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

术前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严格掌握手术的指征,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和查体,着重检查凝血四项。

1.2.1.3 肢体护理

对于围手术期的患者应避免下肢输注对血管有刺激性的药物,同一静脉也不应多次穿刺;穿刺部位如出现炎症反应立即重新建立静脉通道,避免发生静脉炎。

1.2.2 术中护理

术中对于骨科手术患者应规范使用止血带,减少对血管的挤压和挫伤,从而避免静脉内膜出现损伤。术中进行补液维持水和电解质的平衡。

1.2.3 术后护理

手术完成后应密切观察患者的血压、脉搏、呼吸以及肢体的情况,及时发现患者病情的变化,如出现肿胀、疼痛以及活动后加重应及时报告医师进行积极处理,遵照医嘱给予患者药物,定期测量患者下肢的周径,并与健侧进行比较。对于疼痛的患者应减少患者的疼痛,落实护理计划,达到预防血栓的目的。可采用分散患者注意力的方法让患者减轻疼痛症。

1.3 预防措施

1.3.1 患肢护理和锻炼

患者术后应注意患肢的保暖,防止静脉痉挛导致血流瘀滞,平常可采用抬高患肢的方法,禁止小腿下单独垫枕,防止出现静脉回流障碍。在术后的不同阶段,可进行足踝部被动、主动运动以及股四头肌的等长收缩锻炼。锻炼时应循序渐进,角度可从小到大进,通过运动可以增加股静脉的血流速度,改善血液的淤滞状态,减少深静脉血栓的发生。必要时,可以适当进行尽早下床活动。避免久坐、久蹲、久站。活动时可穿适宜的弹力袜或绑弹力绷带,以促进深静脉血液回流

1.3.2 饮食护理

患者注意平衡膳食,进食时应清淡、低脂,多进食富含纤维素的食物,保持大便通畅,多饮水,降低血液粘稠度,因尼古丁可刺激血管,引起血管痉挛收缩,可可以导致血小板的粘附性增强,血液粘稠度增加,因此,对于骨科手术患者应戒烟。

1.3.3 合理使用药物

遵照医嘱合理使用药物,向患者说明维持用药的重要性,防止病情复发,血栓再通后坚持用药。抗凝溶栓治疗时,应确保溶栓药物的浓度和速度,密切观察患者用药后凝血功能的变化,如果发现皮肤、牙龈、鼻子等部位出血情时,及时调整用药。对于出现血栓的患者可采用50%的硫酸镁用纱布蘸湿后放在患肢肿胀处,反复多次。因为硫酸镁具有扩张血管、解痉止痛的作用,有利消肿和促进建立侧支循环。

2 结果

经过积极预防和精心护理,100例骨科手术患者,有5例患者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深静脉血栓,经积极治疗后,4例治愈出院,1例转科治疗后好转。

3 讨论

下肢深静脉血栓是骨科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如果护理不当,治疗不够及时,将影响手术的疗效和功能的恢复,严重时还会危及患者的生命,需要在手术过程中加强护理,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在护理过程中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进展情况,明确其潜在的诱发因素,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并制定周密的护理计划,做到预防为主,积极治疗。本研究证实,对骨科手术患者进行积极有效的护理,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能有效避免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值得临床借鉴和推广。

参考文献

[1] 徐起琴. 低分子肝素预防骨科大手术后深静脉血栓的疗效及护理[J]. 中国药业,2013, 23(21): 60-61.

[2] 付丽萍. 骨科大手术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护理[J]. 稿床和实验医学毒, 2009,10(8): 156-157.

[3] 周虹. 骨科高危患者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护理[J].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11, 13(7): 197-198.

骨科手术血栓预防篇6

【关键词】 骨科手术;下肢静脉血栓;原因;防治

作者单位:471000 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是指血液在深静脉血管内不正常地凝结,属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1]。好发部位为下肢,常见于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和髋部周围骨折手术等骨科大手术后。本文分析我院行骨科手术治疗的患者临床资料,探讨骨科手术后下肢静脉血栓的原因与低分子肝素的预防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7年3月至2009年12月在我院骨外科进行手术治疗的患者278例,根据患者就诊时间与要求将患者进行分组,观察组139例在术后以低分子肝素进行预防治疗,对照组139例无预防措施。观察组男83例,女56例;年龄18~65岁,平均(41.2±6.7)岁;其中行髋关节、膝关节置换术28例,下肢骨折复位固定手术86例,骨折牵引或石膏固定术42例,严重软组织清创术12例。对照组男85例,女54例;年龄21~68岁,平均(42.7±5.9)岁;其中行髋关节、膝关节置换术23例,下肢骨折复位固定手术89例,骨折牵引或石膏固定术51例,严重软组织清创术14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手术类型等方面经统计学软件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患者选入前经过身体检验与病史调查,在入院时进行双下肢周径的测量,检查肝肾功能与血常规。排除患有严重高血压、消化道溃疡、肝素过敏史、肝肾器质性病变的患者,排除合并活动性出血、颅脑损伤、血小板计数过低等抗凝禁忌患者。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在术后进行常规抗凝与抗炎治疗,并进行阿司匹林口服治疗,以防止血小板凝聚作用。患者如发生DVT或肺栓塞(PE)痢疾进行尿激酶溶栓治疗,剂量为每次80000U,与250~500 ml的5%葡萄糖溶液混合后静脉注入,2次/d,持续治疗1周。

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进行低分子肝素预防治疗,在术前12 h以0.4 ml低分子肝素进行皮下注射,术后24 h在伤口引流明显减低时,每12 h以0.4 ml低分子肝素进行皮下注射,持续10 d。

1.3 诊断方法[2] 所有患者在手术治疗后的当天和卧床的7~10 d进行双下肢静脉彩超检查,均由高年资血管超声专业医师完成操作,以多普勒彩色血管显像技术进行诊断。经彩色超声检查或者临床检查发现疑似DVT的患者,进行连续检查确诊。

1.4 统计学方法 检验指标资料的数据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分析,计数单位以χ2检验,以P

2 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比较[n/N(%)]

组别 置换术 软组织损伤 股、腘静脉血栓 总发生率(%)

观察组 6/28(21.43) 3/12(25.00) 7/139(5.04) 13/139(9.35)

对照组 11/23(47.83) 6/14(42.86) 11/139(7.91) 33/139(23.74)

以年龄50岁为界限进行分组,278例患者50以上DVT的发生率为28.7%、50岁以下的发生率为16.8%,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人工膝关节置换术等骨科大手术均容易造成静脉血管的损伤,但发生率各家报道不一,这可能与患者的一般情况、手术大小、手术时间长短、出血量大小以及诊断方法不同等因素有关。Liew等报道,1996~2002年亚洲人骨科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10%~63%。2003年7月,在英国伯明翰举行的国际血栓与止血学会(ISTH)第21次会议上公布的AIDA研究结果显示,亚洲包括中国骨科大手术患者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与西方国家相近为43.2%(120/278)[3]。

低分子肝素治疗静脉血栓抗凝药物的使用已被证实能有效降低血栓的发生率,从而降低急性肺栓塞的死亡率。当一个患者被确诊或者高度怀疑静脉血栓时,除非有明确的禁忌汪,应该毫不迟疑地开始应用抗凝药物。在使用抗凝药物时,需要同时进行相应的实验室检测。肝素或者低分子肝素能够起到迅速的抗栓效果,阻止血栓的继续形成。只要血栓生成速度能得到控制,有时甚至可以建立早期的循环再通。低分子量肝素有许多优点,因为它有较高的生物利用度,每天只需用药l~2次,另外大多数患者使用过程中无须检测,使深静脉血栓在家庭治疗成为可能。本次临床研究中,低分子肝素有效降低了骨科手术患者术后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在下肢静脉血栓的预防中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

参 考 文 献

[1] 余苑.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干预.现代医院,2010,10(2):9294.

[2] 夏仙,王林.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和治疗.浙江创伤外科,2011,16(3):316317.

骨科手术血栓预防篇7

【关键词】全髋关节置换术;深静脉血栓;预防

近年来随着全髋关节置换术在基层医院的普及,其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的发病率有增加的趋势,日渐引起大家的重视。如何预防DVT的发生,降低患者的住院时间、医疗费用和死亡率。本院于2001年3月至2007年11月共发现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有临床症状及体征的深静脉血栓形成32 例,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138例,男77 例,女61 例;年龄48~83 岁,平均61 岁。分为对照组与预防组,其中对照组病例79例(2001年3月至2005年7月),男44例,女35例,股骨颈骨折51例,股骨头无菌性坏死28例;预防组病例59例(2005年8月至2007年11月),男33例,女26例,股骨颈骨折38例,股骨头无菌性坏死21例。

1.2 方法 加强并作好高危人群宣教工作,讲解发生DVT病因、危险因素及后果,提高患者警惕性。劝患者戒烟,避免高胆固醇饮食,给予低脂肪饮食,保护大便通畅。

具体预防措施:①在四肢或盆腔邻近静脉周围的操作应轻巧、精细,避免静脉内膜损伤;②术后抬高患肢时,不要在窝或小腿下单独垫枕,以免影响小腿深静脉血液回流;③鼓励患者尽早开始经常的股四头肌锻炼和足、趾的主动活动,并多作深呼吸及咳嗽动作;④尽可能早期离床活动(一般术后3 d鼓励患者扶双拐下床活动),下肢可穿逐级加压弹力袜;⑤选择性用足底静脉泵、间歇充气加压装置;⑥术后 12~24 h(硬膜外腔导管拔除后 2~4 h)开始给予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钠2500 U,1次/d,至患者出院;口服肠溶阿司匹林25 mg,1次/d,一般使用5~7 d;静脉滴注低分子右旋糖酐500 ml,1次/d,使用3 d;⑦术后不用止血药物;⑧出院后继续服用预防血栓形成药物6~8周,如龙血竭片、通迪胶囊等。

2 结果

对照组发生深静脉血栓23例,发病率为29.1%(男13例,女10例,股骨颈骨折15例,股骨头无菌性坏死8例),预防组发生深静脉血栓9例,发病率为15.3%(男5例,女4例,股骨颈骨折6例,股骨头无菌性坏死3例)。本组病例依据患者症状及体征,并通过彩超和/或静脉造影,均获确诊,诊断依据Lensing等[1]提出的深静脉血栓的诊断标准。其结果如下表1。

3 讨论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主要并发症之一,致死性肺血栓栓塞症(PTE)是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最严重的后果,也是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最主要的致死原因,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的死亡有68%归因于肺血栓栓塞症(PTE)[2]。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可发生在下肢深静脉的任何部位。临床常见的有两类:小腿肌肉静脉丛血栓形成和髂股静脉血栓形成。前者位于末稍,称为周围型;后者位于中心, 称为中央型。无论周围或中央型, 均可通过顺行繁衍或逆行扩展,而累及整个肢体者,称为混合型,临床最为常见。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有3个病理因素:a)血管壁的损伤:①化学性损伤静脉内直射各种刺激性溶液和高渗溶液。如:各种抗生素、高渗葡萄糖溶液等均能在不同程度上刺激静脉内膜,导致静脉血栓形成;②机械性损伤静脉局部挫伤,撕裂伤或骨折碎片创伤均可产生血栓形成;③多次在下肢静脉穿刺建立静脉通路,破坏血管内壁的完整性;b)血流缓慢:手术中脊髓麻醉或全身麻醉导致周围静脉曲张,静脉流速减慢,由于麻醉作用使下肢肌肉完全麻痹,失去收缩功能。手术后又因切口疼痛和其他原因,卧床时间长,下肢肌肉处于松弛状态,致使血流滞缓,诱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c)血液高凝状态:这是血栓形成的基本原因之一。各种大型手术引起高凝状血小板粘聚能力增强,血细胞和血浆蛋白的改变,均能使血液处于高凝状态。术中的激惹反应出现血小板增加,凝血时间短,术中术后输血都导致了血液的高凝状态。全髋关节置换术等骨科大手术可造成静脉损伤、静脉血流停滞及血液高凝状态,使患者容易形成血栓,如不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将导致很高的 DVT 发生率,医护人员要加强预防护理。其次,在术后治疗中,全髋关节置换术等骨科大手术患者,抗血栓治疗往往于出院时停药,而临床研究显示,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凝血途径持续激活可达4周,术后 DVT 的危险性可持续 3个月。因此,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应该适当延长抗栓预防时限,这一措施可将有症状的 DVT 降低 60%以上。维生素 K 拮抗剂(INR 2.0~3.0)也能效预防 VTE,但出血危险性较高。全髋关节置换、DVT 高危患者的预防时间应延长至 28~35 d。用药同时应密切观察患者肝、肾功能和血小板计数的情况[3]。

参考文献

[1] Lensing AW,Buller HR,Prandoni P,et al.Contrast venography,the gold standard for the diagnosis deep vein thrombosis:improvement in observer agreement.Thromb Haemost,1992,67(1):8-12.[2] 吕厚山.现代人工关节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79-80.

骨科手术血栓预防篇8

【关键词】骨科手术;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

下肢深静脉血栓是指血液在静脉内不正常凝结,阻塞静脉腔导致静脉回流障碍,常见于下肢,一经发生可导致相应组织器官功能障碍,严重时可引起肺栓塞、脑栓塞及远期深静脉功能不全情形,继而危及患者生命[1],近年来,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病率呈一定上升趋势,因此进行早期预防,及早发现对预防骨科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有重要意义[2]。现将我院2006年2月至2011年2月骨科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50例患者临床资料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6年2月至2011年2月收治骨科术后并发现下肢深静脉血栓50例,其中男28例,女22例;年龄35~79岁,平均(47.8±3.6)岁;其中左、右下肢患者分别为29例及21例;施行手术分别包括股骨颈骨折术20例;股骨干骨折术16例,胫腓骨骨折术10例,膝关节置换术3例,髋关节置换术1例;合并糖尿病9例,既往有脑血栓病史5年以上8例,心脑血管疾病10例;手术时间为1.5~4 h,平均时间2.5 h。手术后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时间为1~10 d。患者呈现特征为皮肤发亮。患者初期症状不明显,并表现为患肢不间断肿胀现象,随着病情加重,患者出现行走困难情形。

1.2 治疗方法

患者确诊后,嘱其卧床休息,患肢呈抬高状;基于肺栓塞可由深静脉血栓脱落引起,施行绝对制动;进行低分子右旋糖酐与尿激酶静脉滴注,阿司匹林及双嘧达莫等口服。患者于3~4周进行功能训练,运动包括踝关节屈曲、旋转等方面,每天锻炼时间为15 min左右[3]。

2 结果

50例患者经精心治疗,临床全部检查指标和生命体征情况均恢复正常,未发生患者下肢软组织坏死及其他任何严重并发症。全部患者均治愈出院。

3 讨论

3.1 骨科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有三个病理因素

血管壁损伤;血液高凝状态;血流缓慢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有三个病理因素。血管壁损伤。血小板凝聚的支撑屏障为正常的血管壁。除直接损伤外,手术、创伤等其他情形的存在使血管间接损伤成为可能。血管壁如果损伤,血小板将黏附其上产生凝聚,释放生物活性物质,促成并加重血小板凝聚[4]。血液高凝状态。一方面由于手术创伤较大,致使相关组织破坏分解,引起血小板增高,黏附性增强,具备抗凝作用蛋白质C减少。另外一方面,由于患者本身及合并疾病因素关联,包括年龄增大因素;肥胖因素;体质虚弱、且伴有诸如糖尿病等各种基础疾病的因素等均可以使机体处于一种高凝状态。血流缓慢。患者年龄高且常伴有多系统、多脏器生理性蜕变或器质性病变,心输出量减少,静脉回流减慢,骨科手术后由于长期卧床,平日活动量明显减少,均使下肢血液处于滞缓状态。

3.2 骨科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防治

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不及时治疗病情易恶化,甚至导致肢体坏死,如果并发肺栓塞则有生命危险,因此,必须做好以下几项工作,手术前做好宣讲工作,包括讲解下肢深静脉血栓产生的原因及其后果,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识;包括指导科学饮食,诸如患者进食低脂、避免高胆固醇,多用维生素丰富及粗纤维清淡食物,适量饮水保持大便顺畅[5]。为避免尼古丁刺激引发血管收缩、血管壁细胞损伤等情形禁止患者吸烟。手术过程中要确定并选择最佳麻醉方法,实施过程既要细心也要柔和以尽可能避免内膜组织损伤情形,及时冲洗伤口,做好引流工作。术后行预防性注射低分子肝素钠,及时完成缝合工作;为促进下肢静脉血回流,抬高患肢20°,患者下肢远端应高于近端,尽量避免患者膝下垫枕行为,防止过度屈曲而影响静脉回流。对患者进行严格血压、脉搏和深呼吸情况检查;为避免因冷而血管痉挛需做好患肢保暖工作[6]。加强患者功能性锻炼,于手术后合理时间进行踝关节旋转运动以及双下肢肌肉收缩训练。

总之,患者骨科术后下肢由于术后制动、麻醉术后牵引制动使得周围血管静脉舒张,易形成下肢深静脉血栓,随着人们对下肢深静脉血栓认识的不断加深,该疾病治疗取得巨大进步。我们认为采用行之有效的预防措施,加强早期功能锻炼,并适时合理用药是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并防止其并发症发生的重要举措。

参 考 文 献

[1] 陆芸.骨科创伤患者深静脉血栓危险因素的研究.中华骨科杂志,2007,27(9):693.

[2] 冯会祥.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治和治疗进展.实用骨科杂志,2007,9(9):153-155.

[3] Lensing AW, Buller HR, Prandoni P, et al. Contrast venography, the gold standard for the diagnosis deep vein thrombosis: improvement in observer agreement. Thromb Haemost,1992,67(1):212.

[4] 魏芳.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310例临床护理.齐鲁护理杂志,2009,15(6):115.

[5] Choi BY, Huo MH. Venous thromboembolism following total knee re-placement. J Surg Orthop Adv,2007,16(1):31.

上一篇:常态化活动方案范文 下一篇:个人所得税避税方法范文